第一篇:社保论文作业
新农合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摘要:自从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试点以来,新农合已经从试点变为全面覆盖农村居民,促进了农民卫生服务需要的满足,对农村居民的疾病经济风险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新农合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我的这篇论文将从我国的新农合制度入手,分析我国新农合发展的环境,以新农合基金管理机制为切入点和研究对象,剖析我国的新农合在基金管理机制的存在的管理和监督不力问题部分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字:新农合基金、管理和监督、措施
新农合基金数量巨大,应当配备懂金融、会计业务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但实践中却未做到这一点。许多地方,新农合基金的管理人员是随意从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抽调,这些人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他们在基金管理上常出现账目不清,管理混乱等现象;至于如何让基金保值增值,更是他们无力考虑到的。关于对医疗基金的监督,目前没有成立相关监督部门,也没有组成专门人员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新农合医疗基金数目大,基金的管理和安全关系到千千万万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加强新农合基金的管理和监督,维护广大村民的权益。
1、加强参合管理
坚持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的原则,农村中小学生应当随父母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农合,进城务工的农民及随迁家属、进城就读农村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参加新农合或者当地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但不得重复参加、重复享受待遇。各地要建立新农合与城镇医保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加强参合参保人员身份信息比对,消除重复参合参保现象。
2、规范合理使用新农合基金
要采取住院补偿低费用段报销比例与门诊报销比例一致,或合理设置乡镇卫生院住院补偿起付线的做法,控制门诊转住院行为。注意做好新农合与公共卫生项目和相关减免优惠政策的衔接,设有财政专项经费支持的公共卫生项目,救治经费须首先按照专项经费补助政策执行,剩余部分再按新农合规定补偿。不得以新农合补偿代替财政专项补助。
3、严格执行新农合基金管理制度
要求各地严格执行新农合基金财务和会计制度,新农合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不得用于参合农民医药费用补偿以外的任何支出。逐步建立基金风险预警制度,规范票据管理、现金管理和资金划拨流程,基金实现封闭运行。财政、卫生部门和新农合经办机构定期与开户银行对账,保证账账相符、账款相符。重视发挥审计作用,建立新农合基金的内部审计制度,并定期邀请审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新农合审计,强化外部监管。
4、加强医疗机构监管
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监管。建立新农合经办机构与定
点医疗机构的谈判机制,将服务范围、出入院标准,诊疗规范、费用控制,就诊信息协查等纳入协议范围,明确违约责任及处理办法,严格执行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开展定点医疗机构的考核评价并探索信用等级管理办法,将次均费用增幅、目录内药品使用率等指标纳入考核,考核结果和信用等级要对社会公布。通过开展支付方式改革和实施临床路径等措施,推动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逐步形成新农合管理对医疗服务行为的引导和制衡机制,达到促进改革、规范服务、加强监管和控制费用共赢的效果。
5、规范新农合经办机构内部制约机制
推动各地实现新农合经办服务和医疗机构的分离。新农合经办机构工作人员不能由医疗机构人员兼任,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并采取异地任职、定期轮岗等方式确保经办人员的独立性。规范经办机构岗位设置,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如会计、出纳、审核不得互相兼任,审核和复核不能由一人完成。规范审核流程。采取网络实时审核与费用清单事后审核双重措施,并建立稽查制度,通过电话查询、入户回访等方式,对发生大额费用的患者跟踪核查。经办机构不得擅自变更支付项目和报销范围,严禁提取管理费用。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或利用社会公共服务平台经办新农合事务性工作,但不得将基金用于支付管理费用。
6、完善转诊备案和补偿公示制度
规范县外就医转诊备案制度,农民异地就医需限时转诊备案,并通过设置不同的报销比例,引导农民主动办理转诊备案手续。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要配合经办机构做好即时结报、参合患者就诊信息核查和统计上报等工作。完善并严格执行新农合三级公示制度,建立信访内容核查、反馈机制,探索建立举报有奖制度,提高社会监管积极性。
7、及时从重从严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明确统筹地区卫生部门负责人是新农合综合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出现新农合重大管理问题,要追究统筹地区卫生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各级卫生、财政部门要主动会同审计、公安等部门,开展新农合基金管理的联合监督检查,即时排查和消除基金安全隐患,严厉打击欺诈新农合基金的行为。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有组织造假骗取新农合基金的医疗机构,一律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许可证,对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要追究责任;对于参与套取骗取新农合基金的公职人员和医务人员要给予纪律和行政处分,必要时依法吊销执业医师许可证;对于触犯刑律的个人,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我国的新农合在基金管理的监督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但新农合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实现对新农合基金的监督和管理,以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蔡仁华主编:《中国医疗保障改革实用全书》,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年,第 328 页
唐旭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年 4月第一版
第二篇:社保论文
社会保障学期论文
——我国失业保险的问题和对策
日期:2011年5月
[摘要]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大批企业倒闭、员工失业,加之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和再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起步较晚,在立法层次、覆盖范围、基金筹集、资格审查以及再就业功能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暴露出种种弊端。因而需要对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的立法现状和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真正建立起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失业保险制度。本文通过中日失业保险制度的对比,反思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提出改革建议以不断完善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
[关键词]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制度 问题 对策
失业保险是由国家确定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的办法,使职工在失业期间获得必要的经济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并通过转业训练、职业介绍等手段为其重新实现就业创造条件。1999 年《失业保险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失业保险制度已形成完整体系,对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和抵御失业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尽快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刻不容缓。
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建立阶段。1986 年,为了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国务院颁发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这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暂行规定》虽然对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构成要素如实施范围、对象、资金来源、支付标准、管理机构都作了说明,但正如它的名称一样还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其实施范围狭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保障能力有限,保障待遇低,失业救济性质明显。
2.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改革的力度加大,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问题浮出水面。为了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1993年国务院又颁发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以代替1986 年的《暂行规定》,但是《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并没有对《暂行规定》有大的突破和超越,失业保险原有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新的形势下有些问题甚至更加尖锐和突出,从而导致了失业保险在经济改革中没有担当起应有的责任,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改革的进程。
3.巩固阶段。1999年国务院发布的《失业保险条例》,在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强化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强调失业保险权利与义务的对应、体现失业保险的性质、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方面无疑有很大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l)确立了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基本宗旨。(2)将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3)建立了国家、单位、职工三方负担的筹资机制。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提高到了工资总额的2%,职工个人按本人工资的1%缴纳。(4)确定了失业保险待遇的享受条件、申领程序。《条例》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二是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三是已办理失业保险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5)重新调整了支出项目和支付标准。在支出项目安排上,强调了失业保险金及其相关支出,增加了职业介绍补贴的开支项目,取消了生产自救费和管理费。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高于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原则制定。累计缴费1—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为12个月,缴费5—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为18个月,缴费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6)提高了统筹层次,实行了市级统筹。(7)加强了基金管理,规定失业保险基金必须存人银行的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我们失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目前,失业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就当前各国对失业问题的解决情况来看,日本的失业保险制度比较成熟。以下将对中日两国在失业保险制度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比较,并通过比较找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与日本相比,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不仅建立时间短,而且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通过与日本的对比分析,有利于取长补短,促进失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1.资格条件比较。失业保险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劳动者,而是一些具有劳动能力却因暂时失去职业而失去生活来源的人。也就是说,作为失业保险的受给者,有着严格的条件。从两国的共同点来说,基本包括以下几点:(1)必须达到规定的资格期限,主要指投保期。(2)必须是非自愿失业,防止故意失业获取失业保险金。(3)已办理失业登记,又有求职要求。但要求的宽严程度不同:我国规定投保期限为一年,如果缴费期限不足一年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日本是离职前一年中要有六个月的缴费经历。
2.给付内容比较。(1)给付标准:给付标准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水准,但是它原则上达到受益人的收入损失得到部分补偿,又不能妨碍就业意志。日本规定一般劳动者每天的失业津贴相当于失业前半年平均工资的50%—80%,即平均日工资越高,基本失业津贴越低,反之则越高,这是它的合理成分。我国按照高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原则,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发放。(2)给付期限:两国都有等待期和最长给付期的规定。日本采用综合标准,失业津贴的领取期限根据被保险人的年龄、投保期长短及就业难度等因素综合确定,最长领取期限为360天。此外,遇到特殊情况(经济衰退、全国就业形势严峻、跨地区求职、职业培训延期等)可酌情延长领取期限。我国采用的标准比较单一,根据失业前的累计缴费年限的长短:满一年不足五年的,领取期限最长为12个月;满五年不足十年的,领取期限最长为18个月;十年以上的,领取期限最长为24个月。
3.费用负担比较。采用何种负担方式,取决于政府对失业应负责任的认识、企业的经济效益、历史传统等因素。日本失业保险金支出的部分由国家(政府)、雇主、雇员三方负担。并不实行全社会统一的单一失业保险费率,而是根据各行业的失业风险程度实行差别费率。雇主与雇员根据本行业的费率,按照等比制分担失业保险费。此外,国家财政负担部分费用。其中:一般求职者津贴和短期特例求职者津贴财政负担1/4;日雇劳动求职者津贴财政负担1/3;继续雇用津贴财政负担1/8。而用于雇佣保险事业支出的部分则完全由雇主缴纳。我国采用单一的失业保险费率,城镇企事业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个人按本人工资的1% 缴纳失业保险费。财政不固定负担部分费用,只在事业保险给付出现困难时提供紧急援助。
4.管理体制比较。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它的性质决定政府责任,两国均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失业保险管理。
三、针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不足,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总的说来,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不足,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出发,也就是要不失时机地深化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客观地讲,我国在制定和两次调整失业保险制度时,并非没有注意到国外的改革动向,因此在制定上出现了许多问题。现在我们重新讨论这一问题,主要的是因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繁重的就业任务迫切要求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就现在看来,失业和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已经进入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在首先确保用于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有充足的调剂空间用于促进就业。近两年来,北京、上海等省市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不失时机地推进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其促进就业、减少失业的功能和作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改革的重点是: 1.完善制度,强化约束,建立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的失业保险具有救济期限长(最长24个月)、申领条件宽松等特点,且待遇标准只与缴费期限挂钩,与领取期限无关,对是否积极求职约束性不强。这样一种制度安排,不能不导致失业人员对失业保险的过度依赖。处在失业保险金申领期的人员,对于公益性岗位、临时性工作往往不感兴趣,除非有收入稳定、体面的就业机会,否则宁可等待。最低生活保障的情况也是这样,放弃推荐的社区服务或其他公益性就业岗位而宁愿继续“吃低保”的现象并不在少数。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在改进制度设计上找出路,通过严格申领条件、强化对申领人员积极求职就业的外部约束来实现。为此,不仅需要调整相关政策,完善管理措施,还需要完善失业保险、低保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及时掌握失业人员、低保对象的就业和收入情况,并通过信息系统相互沟通,实施动态管理,跟踪服务。
2.建立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相结合的费率调整机制,发挥失业保险在稳定就业和减少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就业,着眼点不仅要放在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上,更积极的做法是放在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减少失业上。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实行差别费率或浮动费率引导企业减少裁员,或通过提供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在不景气时期通过缩短工时、挖掘内部潜力等方式消化富余人员,不失为一项积极有效的失业调控措施。
3.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扩大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政策的受益对象范围。目前失业保险促进就业不仅基金支出渠道窄,而且享受对象也仅限于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这是不合理的。固然,在失业保险金的申领上,强调权利义务相对等,强调以参保缴费为前提、与缴费期限相联系,这是符合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的。但是,作为失业保险延伸职能的促进就业措施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其对象自然也应当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来设定,而不宜仅限定在符合申领失业保险金条件的人员上。
4.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支出范围。理清楚了上述问题,这个问题也就无须多做分析了。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就是,扩大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范围,既要考虑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的要求和资金使用范围,又要充分考虑失业保险基金状况,在优先保证失业保险金发放并留有充分余地的前提下,量力而行,适当扩大支出项目,逐步增加资金投入量。
迄今为止,我们依然在研究是否扩大试点问题。其实,试点的意义在于对未知的领域或不可预见的风险进行探索和评估,而在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作用这个问题上,其积极意义已为大量国内外实践经验所证明,其可能面临的风险也有足够的应对之策,因此,我们必须在政府的努力下,确保失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春淑.日本失业保险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J].天津商学院
[2]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陈建安.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4]杜黎霞.浅谈我国失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J].甘肃科技
[5]孙祁祥,郑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6]信长星.借鉴国外经验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第三篇:社保财政作业
你认为我国收入分配状况的主要成因是什么?认同运用哪种理论来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手段是哪些?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僵化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效调整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但是,收入分配领域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有些还呈现加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总体上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
我国收入分配状况的主要成因:(1)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这是政府推进城市化所导致的:(2)市场机制及管理缺陷拉大了收入差距,市场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比如说垄断现象严重、有的行政部门向自己的服务对象乱收费、不法商贩偷税漏税等;(3)制度转型中的不合理收入扩大了收入差距,这与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关,导致了一部分人一夜暴富的现象,最终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通过学习与本人的个人看法,我认同支付意愿差异理论;这一理论从人们对公共产品支付意愿差别入手,说明征收税赋时应对不同人实行差别税率,因而具有收入再分配含义。采用这种理论制定的收入分配政策的手段主要就是:采用正确的征税方法(对富人和穷人实施不同税率),政府采用不同税率征税,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一次分配过程产生的收入差距,具有某种收入再分配效果。还有就是调节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甚至不纳税。
第四篇:土地换社保论文
关于对土地换社保政策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由于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经常受到侵犯和补偿标准低、就业安置力度小、农村老龄化现象加快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加大及农村缺少必要的养老保险等原因,致使失地农民和农村老人生活保障出现问题。由于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对现行土地政策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全社会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解放、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此后,对在农村实施土地换社保政策的讨论如日中天。
关键词:失地农民 农村社会保障 土地换社保
一、土地换社保政策提出的背景
1、在政府征地的过程中,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土地产权权能缺乏,补偿标准不科学、不公平,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等。很多政府征地政策中被征地农民都是很不情愿被征地的,出现了许多的钉子户,甚至诞生了“最牛钉子户的称号”。被征地农民以各种方式捍卫自己的权益结果大多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不过是被征地农民的力量太小,导致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2、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缺乏有效保障。土地是农民祖祖辈辈赖以生息繁衍的基本生活资料。它不仅是农民得以延续后代的重要生活来源,而且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获得生存保障的基础。现阶段,土地己成为农民重要的社会保障的依靠,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就失去了生活的全部保障。事实正是如此,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丧失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按照有关规定,国家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可分为货币补偿,就业安置,划地安置、住房安置等形式。但现阶段,大部分地方为了方便,往往采取货币补偿“一次性买断”的方式,对失地农民予以补偿。货币化安置比例很高。由于农民思想观念较落后,理财观念差,进城就业困难,无地可种等原因,这就不可避免的使失地农民失去基本生活保障。有些家庭钱很快花完,生活陷入窘境。就业无门,种地没地,这部分人就开始不断到当地政府和上级党委、政府群体上访,严重影响了当地政府的工作。政府忙于解决群众上访这个“一票否决”的问题,无暇顾及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等工作。
3、失地农民的就业、务工机会不多。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应该区别情况给予安置就业。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农村户口成了农民就业的严重
障碍,使农民很少有机会在城市里找到工作。事实上,大多数失地农民既当不成农
民,也做不成市民,只能成为社区游民、社会流民。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失地农民中
年龄较大的,失去土地后,就成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
人员。目前生活依靠有限的征地补偿金,“坐吃山空”,等补偿金用完后,生计就
麻烦了,如果再遇到生病或其他意外,生活就更艰难。
4、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缺失。农村现在虽然已经大范围的实施了新型农村社会养
老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保障水平低等原因难以在农村实现较
好的社会保障功能,尤其是养老保险。所以,目前,农村养老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在没有被征地之前,农民以土地为依靠,从事农业生产获得生活经济来源并且如果
家庭养老难以实现那么农民就得把自己后半辈子的生活交给土地,而被征地农民失
去了土地的使用权,没有了土地,无法获取经济来源,补偿金又用于解决眼前的生
活问题,没有富足的资金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中需个人缴纳的部分,医疗风险
和养老风险巨大,往往超出了被征地农民的承担范围。
5、国家土地政策改革提供了契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
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完善
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
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赋予农民更多财
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
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
权。”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
行。”允许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和农村土地入市为农民利用土地获取资金提供制度保障,以及鼓励家庭农场的发展为实施土地换社保政策提供了契机。
二、土地换社保政策试点实践
(一)浙江嘉兴模式
浙江省嘉兴市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采取以“土地换社保”的方式安置失地
农业人员,并在1998年出台了以“土地换社保”的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在土地被征
用以后,失地农民户口“农转非”,并进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按月领取养老金。
通过这一办法,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将得到长期保障。政策主要包括:
1、16周岁
以上人员补尝费计算。缴纳年限以征地时在农村的劳动年限计算,最低从年满l6
周岁起算,每满1年为其缴纳1年的社会保险统筹费,最高为15年。嘉兴市社保处为
征地人员设立个人账户。缴费标准的计算公式:上一年浙江省职工平均工资X85%
X17%基数(缴费比例)×15年。
2、16周岁以下人员补偿费计算。按年龄计算一次性
发给征地安置补偿费(标准为3000+200×年龄)。
3、征地时已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
老保险待遇的人员安置补偿费计算。对这些人发给一次性征地安置补偿费12 000元。
4、养老保障安置方式。征地时达到退休年龄(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的被征地
人员,与劳动部门签订协议后从次月开始按月发放养老金(按当年最低社会养老金
标准);在征地时男45一60周岁、女35一50周岁的被征地人员,到退休年龄后按月发
放养老金,退休前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费和医疗包干费160元;对在征地时男16一45周岁、女16---35周岁的被征地人员,一次性发给自谋职业费8 000元,达到退休年
龄后按照实际缴费情况享受相应养老待遇。
(二)成都温江模式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统筹试点改革的成都,在全市范围内把对失地农民的一次
性补偿改成了以土地换社保。成都市温江区由于当地许多青壮年都在外打工,造成大量土地无人耕作与老人无人照料。因此,2006年成都在全国率先提出“双放弃换
社保”的设想,即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在城区集中安
排居住,并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社保待遇。通过推动农民离开土地成为市民推进
城市化进程,也实现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政策主要包括:
1、农民自愿实
行双放弃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可购买安置房,按照“双放弃”社保政策参加社会保
险,实行个人交一点、集体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的“三个二点”的筹资机制。
2、对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及以上的人员,个人和集体缴纳9 100元,政府补贴23 000
元,缴清次月按温江当年城镇企业退休人员最低基本养老保险金标准领取养老金,同时享受住院医疗保险待遇。
3、对男50一59周岁、女40 } 49周岁的,按城镇个体
人员参保缴费,政府补贴1 800元(补10年),同时按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享受
养老金待遇,并享受门诊和住院医疗待遇。
4、对男40一49周岁、女30 } 39周岁的,按城镇个体人员参保缴费,政府补贴1 200元(补15年),同时,按城镇基本养老保
险政策享受养老金待遇,并享受门诊和住院医疗待遇。
5、男不满40周岁、女不满
30周岁的,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规定缴费,政府不补贴,同时
按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享受养老金待遇,并享受门诊和住院医疗待遇。
在大力推广“双放弃”的同时,温江还在农村试点“两股一改”,即农村集体资产
股份化、集体土地股权化,同时配套实施以转变农民身份为目标的村改社区。农村
集体资产股份化和集体土地股权化后,交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合作社
对全村的土地进行一次整理。有项目支撑的村(社区)由合作社统一与项目业主签订
土地流转合同,按股份和股权享有相应的收益。暂时没有项目的村,由村级股份经
济合作社统一经营。这对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也为农
民日后的长期生活来源提供了保障。
三、土地经营权流转背景下土地换保障的优点与不足
1、土地换保障的优点
(1)缓解农村养老负担,健全城乡社保体系。土地换保障通过土地制度和社会
保障制度的创新填补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空缺,使土地养老功能的延续成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是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新路径。
(2)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城市化发展。农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
包经营权,从而突破“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限,推进土地的集约化、规
模化、产业化经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通过提高土地耕种效益来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有效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的养老问题,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契机。
另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促进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通过逐步
实现市民化来推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政府也可以把人、土地等经济要素进一步整
合起来,提高城镇化程度,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3)有助于解决土地征用和流转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直接把农民的土地换成社保,避免了征地过程农民权益受到侵犯,补偿标准低等问题
2、土地换保障存在的不足
(1)现行政策大多只针对被征地农民,实施对象范围狭小。很多农村地区青壮
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人无力耕种或者土地面积较小,无法实现规模化、现代化耕
种等,但是由于土地未被征用或者当地并没有实施土地换保障政策,即使他们将土
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去,也难以保证以后的生活,所以这些农民宁愿将土地搁置形
成资源浪费,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因此,土地换保障政策和土地流转政策应相
互配套、共同作用,为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建立保障,并因地制官地扩大土地换保障的实施对象和范围,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管理有待完善。目前,指导农
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政策法规不尽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权利与
义务的明确,利益补偿关系的协调,流转价格依据的确定,矛盾纠纷的处理等都存
在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致使土地纠纷日渐增多,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司法机关
及有关行政部门处理这一类问题常常感到无法可依。同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
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①流转市场不完善,有的没有流转市场。②
合同不完善、纠纷隐患突出,甚至没有合同。大多数合同条款不齐全、权利与义务
不明确,流转合同未进行鉴定、公证等,严重影响流转丁作的正常开展,给农村社
会稳定埋下隐患。
四、对策与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必须健全制度,严格运作程序。坚持“自愿、依法、有偿”原则、坚持土
地经营权流转形式多样化原则、坚持依法签订书面合同的原则,正确引导和加强服
务。修订和完善现行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监管方面的法规和办法,抓紧制
定相关配套制度和规章,建立土地流转监管机制,使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对加入土地换保障的农民进行培训,拓展就业渠道农民加入土地换社保后,建议由政府出资补助,对农民进行就业技术培训,按照城乡统筹、政府援助、自主
择业、市场调节的原则,推动“市场引导就业,培训促进就业”机制的形成。此外,可以因地制宜地鼓励农村土地人股,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的乡镇集体经济,吸纳农
村劳动力。
3、大力发展农村老年服务业,发展农村老年服务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
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进他们的晚年生活的幸福程度。
应该在传统“孝”文化的基础上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敬老、养老文化,培养敬老、养
老的家庭美德,积极构建敬老养老的社会观念。
参考文献:
1、教参.第九讲.农民土地产权与失地农民
2、王裕明 张翠云.浅谈基于土地换保障模式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研究
3、兰州学刊.张春雨.基于公民权利理念的农民社会保障及土地换社保问题分析 20 12年第 5 期
4、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年第 23卷第01期.陈建清、王辉.土地换社保
政策探讨
5、《社会学研究》2010 年第 6 期破解“土地换保障”的困境1
——基于“资源”视角的社会伦理学分析
郑雄飞
注释: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第五篇:论文作业
从重庆打黑案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
20118118 刘振兴
摘要 文强身为国家司法人员知法犯法,黎强作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从事犯罪,但二人都在这场打黑风暴中得到严惩。透过重庆打黑案,我么可以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一个切实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 “保护伞” 不正当竞争 “律师先行”
案情简介 2009年9月26日,文强因涉嫌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和涉嫌受贿等职务犯罪被逮捕。2010年2月2日至7日凌晨,一审开庭,文强被指控犯受贿、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强奸四项罪名。2010年4月14日下午,一审宣判,文强因受贿1211万元、包庇纵容5个黑社会性质组织、1044万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强奸,数罪并罚,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2010年7月7日,文强被执行死刑。2000年以来,黎强以渝强公司及其下属公司为依托,利用公司、企业化管理模式对公司成员形成的制约关系,指使、授意在渝强公司担任领导层的家族成员、员工及部分承包车主有组织地实施聚众扰乱交通秩序、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活动,逐步形成以黎强为组织、领导者,以何永红、来有刚、黎德明为骨干成员,以伍树峰、伍树芹、张文友、付培军等人为参加者的黑社会性质组织。2009年12月29日上午,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对黎强等人“涉黑”案一审公开宣判。黎强因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罪,寻衅滋事罪,非法经营罪,行贿罪,隐匿会计凭证、会计账薄罪7项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20万元。
一、高官犯罪必须下马,不管你是谁
文强曾经也是一方平安的守护神,好多叱咤黑道多年的枭雄人物都倒在了他的脚下。如果简单以打黑数量和打黑案件案情庞大与否量度,能与文强匹敌的也惟有西南的王立军。当年的恶霸张君和封曼也都被他一一铲除。这些功绩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他一直做到了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的职务。然而因为相关规定,他是不能做到正局长的职位的。因此,他在副局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0年。因为升迁无望,文强整个人也就蜕变了。在打黑的过程中他也逐步堕落到了其中。
其实按说文强的副局长的职位也不低,这是人民对他工作的认可,同时也意味着一种责任。作为党的一份子,应当事事为人先,在这样的职位上更应如此。但是他蜕变了。他不再
是人民幸福安全的守护神,而转身成为了黑社会组织的保护伞,继而辜负了党和人民对他的信任,也就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法治打击的就是这种与党和人民为敌的,损害人民利益的犯罪分子。因此不管你是谁,曾经做出过多么大的贡献,只要你触犯了这一条,就必须受到严惩。我国《刑法》第294条第4款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或者纵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社会主义法治与时俱进,始终保护人民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保护他的健康有序运行就是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社会主义法治也打击危害经济建设的犯罪。
2000年至2009年期间,为扩大在重庆客运市场的占有份额,黎强多次指使组织成员,采取强行拦车和放气等手段,聚众扰乱交通秩序,造成交通瘫痪。为达到非法营运获得合法手续和增加客运车辆座位数等目的,黎强多次指使和组织自己的黑社会组织成员、车主及家属,采取集访、围堵和踢砸公务用车等手段,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并与执勤民警发生冲突,致多名民警受伤。为争抢客源和排挤竞争对手,黎强指使组织成员及社会闲杂人员对其他客运公司驾驶员实施随意殴打和拦截等滋事行为10余次,致多人受伤。在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的情况下,黎强等人投入55辆客车在巴南区鱼洞城区、沙坪坝区陈家湾至井口线及陈家桥至回龙坝线从事非法营运,非法经营数额达1840余万元,违法所得480余万元。黎强还通过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贿等手段,为其非法经营犯罪活动寻求保护,逃避税务查处。
黎强的这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已经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并且将黑手伸向了社会的经济生活领域。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法治也不例外。我国《刑法》第294条第1款规定:组织、领导和积极参加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法院认为,渝强等公司虽然是合法企业,但黎强利用公司、企业化管理模式对公司成员的制约关系,指使和授意在渝强公司担任领导层的家族成员、员工及部分承包车主有组织地实施了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所获取的巨额经济利益,除用于扩大经营规模和消费外,还用于行贿和支付组织成员的“工资”、“出场费”以及组织成员违法犯罪被查处的费用。同时,通过有组织地实施聚众扰乱交通秩序、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寻衅滋事等手段,打压排挤竞争对手,并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保护从事非法经营,在重庆客运行业造成重大影响。符合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特征、行为特征、经济特征和控制特征,已经构成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三、社会主义法制日臻完善,重庆打黑“律师先行”
在重庆打黑案之前,打黑英雄王立军就已经很有名气了。他在打黑中总是奇招百出,“律师先行”就是其中一例。
我国法制不断健全和完善,尤其是惩治犯罪时,证据显得尤为重要。王立军为了避免因证据不足而被检察机关退回补侦,打黑时往往先找律师介入。整个打黑过程中,律师全程参与,并对证据进行分析。因此,打黑的过程往往比较顺利。重庆打黑也是如此。
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后,有罪推定变成了无罪推定,这就更加要求了证据的有效性。因此,律师在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是宪法法律至上的体现。
四、我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解
(一)党的事业本质上就是人民的事业,要坚决维护
党的事业至上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必须坚定不移地予以坚持。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必须旗帜鲜明地同干扰、破坏党的事业作斗争。因此,社会主义法治要严厉打击滋生在党内的腐败分子。
(二)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维护人民权益,这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宪法法律的最高价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目的。
(三)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树立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宪法法律至上是人类社会特别是近代社会巨大进步的思想结晶,是对治国规律的宝贵总结,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宪法法律至上,体现在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