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5用生命谱写中国西部干旱区的“绿色篇章”范文
用生命谱写中国西部干旱区的“绿色篇章”
——记潘晓玲教授
潘晓玲,女,1963年8月生,汉族,广东人,中共党员,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国家享受政府特贴专家。原新疆大学副校长、教育部绿洲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中国)主任、教育部西部资源环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新疆分中心主任。2006年3月14日,因病去世,年仅43岁。
她是一位所有家人早已迁回祖籍广州的南国女子,在中山大学毕业及从科学院北京植物所博士后出站后,放弃了留在内地城市工作甚至赴国外深造的机会,在新疆从事生态环境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岗位上,呕心沥血、执着耕耘二十多个春秋。心怀对新疆各族人民和这片辽阔土地的挚爱,她为西部开发的人才培养、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新疆的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才华和青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一、立志扎根边疆、报效祖国
潘晓玲教授常年在条件艰苦的边疆工作,多年来足迹遍布新疆的绿洲、沙漠、戈壁,从事干旱区生态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她放弃了内地一些知名大学的高薪聘请及移居国外的机会,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祖国西部——新疆,心怀对新疆各族人民和这片辽阔土地的挚爱,为西部开发的人才培养、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新疆的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才华和青春。
1996年,潘晓玲刚从中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到新疆大学任“211工程”办副主任,时逢新疆大学正处在“211工程”申请立项的关键时刻,可就在此时,她的爱人突发脑溢血送进医院抢救,出生十来天的女儿还在家里嗷嗷待哺,可她
却无法为了丈夫和女儿放弃当务之急的工作。当她安置好襁褓中的女儿,再赶到医院急救室去照顾丈夫,又匆匆奔赴新疆大学“211工程”预备立项工作会议现场的时候,只能悄悄擦去脸上的泪痕„;2005年,为了能“忠孝两全”,她把在广州定居20年已身患癌症的父亲和瘫痪多年的母亲又接回身边,让理想和亲情在一起,让事业和新疆在一起;2006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身患癌症的潘晓玲和体弱的丈夫、稚嫩的女儿、年迈的父母坚守在新疆这片她钟情的热土上,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着人生的最大价值,用生命谱写着一首感人至深的绿色诗篇。
二、历尽辛劳,致力于人才培养
潘晓玲教授20余年来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上,承担着是生态学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基础课、学位课的教授工作。她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10余门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连续多年以来超出规定量的三倍以上,平均每年教学工作量近500学时,科研工作量达1000学时以上。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凭着对学生的热切期待,她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面前展现了良好的教师道德形象,成为学生的挚友和楷模。她以理想之光、哲人之智启迪学生;以管理民主、教学民主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严谨治教、爱岗敬业的为师之道感召学生。充分发挥着一位人民教师“言传身教”的力量。
为培养站在科学前沿面向世界的人才,她通过科研上的广泛国际合作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等8所大学联合,首创了“双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极大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在短时间里形成干旱区研究领域的成熟团队,并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她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进行了改革,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服务新疆为价值准则,以创新研究培养创造性人才,以合作观念与人文精神培养领军人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她用辛勤汗水浇灌的这片干旱之地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在她培养的32名硕士研究生和12名博士研究生中有获全国宝钢优秀研究生奖、优秀毕业生奖、优秀论文奖者,有晋升教授成为先进教师和学术骨干者。
三、爱岗敬业,勇攀科学高峰
多年以大自然、以干旱区为友的潘晓玲教授有着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和活跃的学术思想,密切跟踪和把握国际生态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她用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和心血努力改变着西北干旱荒漠的颜色。作为一名从事干旱区生态环境研究的女性自然科学工作者,她曾无数次深入大漠、翻越高山、徜徉草原,从1983年至2006年的20余年里,足迹遍布西部干旱区的山山水水。
十余年来,她先后主持了16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累计获得研究经费达3900万元。1999年36岁的潘晓玲教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成为我国最年轻的重大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资助经费3400万元。争取到国家如此重大的科研项目在新疆乃至西部都是首例,为这一重大项目的申请她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已记不清她和同仁们一起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经历了多少次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时刻,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如愿已偿。她带领着近百名中外科学家进行着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56篇被SCI和EI收录,出版专著4部,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依托项目为人才匮乏的边疆地区培养着百余名硕博士高级人才。她提出了干旱区绿洲稳定性调控理论及其途径,建立了绿洲稳定、高效及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起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理论体系框架。
四、呕心沥血,从事学科建设和培养学术队伍
潘晓玲教授将许多精力用于学科建设和学术队伍的培养。她提出“立足优势、强化特色、服务新疆”的学科发展战略,进行学科的重新配置与组合,确定了以绿洲生态、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为主的重点学科建设方向。
2000年她联合资源、环境科学与经济学建成了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博士点;她领头申报的“自然地理学”博士点在教育部专家评审中获得93.7分,取得位居全国第一的好成绩,同时牵头建成了项目博士后工作站。2002年以她作为学科带头人的生态学科以优异成绩通过自治区重点学科专家组论证,被确立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同年,她联合美国、日本、中亚各国的研究机构及大学,以及联合国环境署、粮农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机构在新疆成立了“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至此,潘晓玲倾尽心血与国内外同行们在新疆地区构建起一个集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国际化工作平台和一支团结、协作、学风严谨,由中外科学家共同组成的学术团队,为新疆的生态环境学科发展和研究基地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她的努力下,还建立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洲生态实验室。由于潘晓玲教授团队出色的工作业绩,中国科协又把第一个“海外智力为国服务基地”建在新疆大学。
五、服务经济,建设示范基地
潘晓玲教授十分注重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由她设计和规划的“乌苏万亩沙棘生态经济林基地”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成为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样板。“天山北坡荒漠化防治科技示范基地”及“准噶尔盆地南缘沙棘生态经济林基地” 的建设为新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模式,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咨询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有效服务,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1999年,她主持了“乌苏市万亩生态经济林基地”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现已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她参加国家林业局“天山北坡荒漠化防治科技示范基地”的规划与设计,基地建设现已初见成效;她于2003年在独山子建立了生态桑饲草基地,为天山北坡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试验示范;同时,她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环境建设与生态产业一体” 思想出发,在阜康市建立了占地3000
亩的“干旱区生态产业科技示范园”,为新疆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担任副校长后,她负责科研和高技术工作,新疆大学高新区创新孵化体系建设,主抓创业园和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建设工作,专门负责推进高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取得了重大进展。由潘晓玲教授任中方主任的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的海外研究员们申请教育部“春晖”计划12项,有11项获得批准并得到经费资助,在科研与国际合作上结出硕果。
六、身患重病,心系工作
时序进入2004年2月初,已便血三个月的潘晓玲教授不得不入院检查,但第二天又从医院奔赴奇台县与县政府领导进行科研如何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等事项的研究。由于对工作高度的热情和对科学执着的追求,致使她对自己过度的疏忽,厄运便乘机悄然而致。诊断结果,潘晓玲教授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并已转移到了肝脏。然而多年以荒漠为伴的她,用她那旷野般博大的胸怀和青松般“常绿”的心态面对着任何的挫折和不幸。这一如同青天霹雳的事实并没有击垮她,工作的惯性使她在北京、乌鲁木齐和广州治疗期间,仍没有放下她的工作,在病榻上,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传真,随时和外界保持联系,安排工作并处理各项事务。由她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项目“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正值结题的一年,各课题的进行及验收,项目经费预决算,项目综合报告的撰写等等,她都亲自过问或自己去做,她以昂扬的斗志和积极的心态激励着自己也激励着周围的人。为了课题及项目的验收,她不顾病情,刚摘下针头,就召开会议,布置、检查工作。她以惊人的毅力,连续3天主持课题的验收工作。
在身患重病的日子里,她仍关心着研究生的成长,如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二年级学生的开题和野外考察,三年级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等等以及博士生的课题进行情况,她都要一个个的过问。病痛的折磨没能使她意志消沉,她期望有更
多的时间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在与病魔斗争最后的日子里,潘晓玲仍心系她的学生、心系生态环境建设事业、心系新疆——那片倾注了她心血和深情的热土。
她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获得了一系列的奖励和荣誉。1992年她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班主任;1997年和2002年两次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1998年获得“教育部霍英东青年基金奖”;1999年被教育部评定为“教育部骨干教师”,同年当选为第四届“新疆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获第三届“新疆五四青年奖章”,同年获得“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同年获得“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2002年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3年获“首届新疆青年科技奖”;2004年当选为“全国十大师德标兵”;2005年获得“中国十大杰出女性提名奖”、“新疆十大杰出女性”。
潘晓玲教授以严谨的学风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成为新疆大学教书育人的典范,深受学生爱戴和学校好评。她热爱祖国、积极奉献边疆建设、艰苦创业、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勇攀高峰,身患绝症而不改初衷,展现了新时期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一片赤诚。
潘晓玲教授的事迹在多家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台、广东电视台、凤凰卫视、新疆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科技报、科学时报、中国教工、新疆日报、新疆党建等均有报道。
第二篇:用热血谱写岗位篇章
用热血谱写岗位篇章
(演讲稿)
党的十八大以后,十三亿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满腔热情信心百倍地投身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个滚滚大潮中。在这里,我自豪地告诉大家,我就是这千千万万的建设者中普通而又平凡的一员-----一位民办学校的老师。
作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我深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赋予了我们身上特殊的责任。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让他们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对国家的有用之材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也知道,教育是民族振兴之本,当我选择走教书育人这条路时,就愿意全力以赴承担这个重担,就想到除了责任还是责任!尤其是我们这些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站在三尺讲台,书写杏坛华章。在工作中,我时刻不忘记自己的人生信条,“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不忘记自己的入党誓词,忠于自己的职业,忠于自己的工作,立足于三尺讲台,坚守信念,兢兢业业,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人梯——用我们的坚韧,让学生踩着我们的肩膀奔向新的征程;化春蚕——用我们的才能,让知识的绸缎在他们身上延伸;当蜡烛——用我们的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学生。在春风化雨默默耕耘的征途上,粉笔染白了我的青丝,但我的青丝却换来桃花的娇艳、李树的繁茂,化为学生心灵导航的灯塔,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勇遨游。我们可以自豪地憧憬,有朝一日,他们将成为新时代的劳动者,满怀豪情地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成为建设祖国的生力军!
人生年华不由人,教书育人无穷期。一方净土育桃李,三尺讲台铸辉煌。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又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国上下,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时代在召唤,未来在召唤。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聆听冲锋的号角,策马扬鞭亮剑出鞘!伴随十八大的脚步,我要将理想的音符弹奏得更响,沐浴这一缕春晖,追随十八大的神韵,重新整装出发,去打造我们美好的明天!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感知肩上的担子分量更重,责任更大。但是,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唯有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动摇自己的理想,继续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学习,大胆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恪尽职守,积极作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用赤诚的汗水,沸腾的热血,在自己的岗位上谱写瑰丽灿烂的篇章!因为,十八大精神已经深深地嵌
入我的身体,融入我的灵魂,凝聚成一种动力,一种激情,流淌在我的血液中,激励我在以后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现在,我们要把握机遇,乘勢而上,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我们记住习近平同志的话,真抓实干,在三尺讲台上演绎自己平凡的人生,凭自己平生所学授业解惑,用行动和激情诠释自己无悔的选择,让青春的热血在岗位上纵情绽放,把自己的人生装扮得瑰丽多彩,为鲜艳的党旗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第三篇:青冈,用激情谱写发展篇章
青冈,用激情谱写发展篇章
提到青冈,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贫困。可是,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标在全市10个县(市)区考核中,以前要倒数的青冈却跃居第四位,仅排在肇东、北林、安达之后。
记者在青冈采访,能切身感受到全县呈现出的合力强、人气旺、发展快的喜人局面。走机关,下企业,跑乡村,发现上上下下的领导干部身上都洋溢着激情,燃烧着激情,释放着激情。
激情化作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激情来自动力。激情可以转化为创造力、开拓力,这两种“力”同时体现出来,就合并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青冈县委一班人认识到,拉动经济增长离不开项目建设,而青冈的玉米、畜牧、绿色特色和林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支撑作用日见凸显,因此,他们提出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大上项目,快上项目。
这个县种植玉米面积达130万亩,可产玉米7亿公斤。依托这一资源优势,在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公司年40万吨玉米加工项目的基础上,又“抢”来了年50万吨玉米综合加工项目,目前,这个项目正紧锣密鼓地建设,预计今年8月可开工生产,届时全县玉米年加工能力就可达到100万吨。同时,年产5万吨麦芽糊精和麦芽糖的玉米淀粉深加工项目、热电联产项目、年产3000万条塑料编织袋加工项目、3万吨污水处理项目等配套项目也先后启动,青冈建设“亚洲最大的玉米工业城”已不是梦想。
近乎撑起青冈农业“半壁江山”的畜牧业蓬勃发展,围绕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大鹅等资源,继李氏禽类集团后,哈尔滨乳多宝乳业公司、家宝肉类食品公司、黑龙江天昌食品公司纷纷落户青冈。去年,全县畜牧业产值实现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6%。
青冈的万寿菊产业在全省独树一帜,目前,全县已发展万寿菊6.5万亩。德胜乡率先建起了以万寿菊为主要原料的天然色素公司,中和镇四排六村又成立了宏瑞生物有限公司,年可加工万寿菊5万吨,生产颗粒粕4000吨。他们还发展无公害万寿菊、a级绿色高淀粉等作物面积达100余万亩。全县特色绿色产品加工产值实现1.2亿元。
作为全省平原林业大县,青冈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去年,这个县新增造林面积8万亩,围城造林形成了一道靓丽的环城风景线;围路造出了一个个绿色通道;围屯造出了149个世纪绿色村庄;围宅见缝插绿完成150个自然屯的绿化。绿化总面积达62万亩,蕴涵经济价值24.8亿元,在东北防护林体系中形成了独特的网络化模式。围绕这一产业,全县大上木材加工项目,年加工产值实现5000万元。
一年来,项目在青冈城乡遍地开花,全年共引进资金4.58亿元,围绕“四大主导产业”新上项目24个,新口径工业增加值实现1.71亿元,利税299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7.8%和101.8%。
项目建设有力拉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去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1.25亿元,财政收入478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48元,同比分别增长24.8%、9.2%、8%和68.7%。
激情化作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激情,在和谐社会的创建中也同样需要激情。这种激情可以提升城市品位,可以营造文化氛围,还可以维护社会安宁。
这个县的领导层感到,客商来投资,不但要看政策是否宽松,还要看社会是否和谐,因为这是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也同样需要和谐的社会,因此,这个县把创建和谐社会摆上了重要位置。
去年,全县投资5679万元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个,共修道路51000平方米,城内共植各种树木22162株,种草坪2110平方米,栽花20万株,使城镇绿化面积达到43.7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4平方米,绿化率达到26%。新安装路灯142盏,亮化道路总长度达到5000延长米,净水厂、货服中心等相继交付使用。在农村实施“改乡村面貌、建美丽家园”工程,修建砖路60公里,并对农村环境进行了有史以来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清洗”。
他们提出创建“平安青冈”、“法治青冈”,还全县人一方平安。当听说群众对有些案子久侦不破,有些逃犯久抓不获有意见,县委立即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破积案、抓逃犯专项会战,侦破积案146起,抓回逃犯32人,创造了这个县破积案、抓逃犯历史的新高。据统计,去年,全县共发刑事案件406起,较上年下降了10.6%;发生杀人、抢劫案件48起,较上年下降了11.1%;发生盗窃案件284起,较上年下降了15%;发生治安案件1036起,较上年下降了40%。全县未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火灾和生产事故,未滋生新的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未发生在省、市有影响的“黄、赌、毒”案件,群众对治安满意率达到了92%。
激情化作温暖民心的加温剂
如果带着一种激情去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那么群众就会感到心暖,感到心热。
去年春节前夕,县五大班子领导到永丰镇敬老院走访慰问,当听说老人们冬天洗不上澡时,他们立刻责成有关部门为全县13家敬老院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并且在半年之后还作了回访。2005年元旦前夕,这个县还专门召开会议,为全县305名离休老干部解决了六项难题,从此,老干部们的生活补贴每年增加80元,老干部特需经费标准每人每年增加120元。
县委主要领导到连丰乡两丰村洼子屯检查工作时,发现这个屯竟然因为贫穷至今还没通上电。他们立刻同电业部门联系,免费为全屯人接线入户。为了帮助贫困学生上大学,去年8月下旬,全县召开了捐资助学动员大会,明确提出了“不让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的目标,645名机关干部和部分企业当场捐资50多万元,县财政又拿出10万元,使20多名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这个县还提出:“不让一个贫困户吃不上饭、穿不上衣”。县主要领导还经常下社区走访,了解群众的疾苦,帮助协调解决各种难题。80个县直部门还分别与8个社区建立了共驻共建的包扶关系。
他们还把做好信访工作当作为群众化解矛盾、解决难题的大事来抓,并严格执行三级信访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据统计,去年全县发生涉法信访案件24件,较上年同期减少了49件,未发生一起越级到省、市上访案件。
第四篇:用爱心谱写教育的篇章
用爱心谱写教育的篇章
—记江夏区法泗小学大队辅导员张贺斌
缘于一种爱——他倾注了满腔的热情。缘于一种执著——他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在辅导员这个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了十多个春秋的他,虽说没有惊人的成绩,但却付出了许多艰辛和汗水。自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天起,他便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辅导员的工作当中去,心中始终牢记一个信念:用他的真心去关爱学生,用他的真爱去温暖学生,用他的真诚去感动学生。
一位教师曾这样说过:“真爱在心,享受孩子。把自己的理想、青春、快乐、幸福融入到为孩子们的服务中去,感受到的必是质朴的泥土的芬芳。”在辅导员工作中,他注重有风格、有创新、有品位,力求用独特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勇于创新,敢为人先
在“雏鹰争章达标”活动中,他倡导打破“框架式”、开展“三级争章”形式,各小队结合各自实际,先自定章目,形成人人有创新,队队有特色的格局,队员再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自他奋斗目标,最后完成学校的必争章,学校通过自评、小队评、全体队员评的方式,评选出符合要求的队员,颁发雏鹰奖章。为了让每一位少先队员发挥积极性,重视张扬他们身上的管理潜质和组织才能,他打破了中队干部一学期不变的惯例,做到中队干部每月换一次,让人人都能当中队干部,让他们从中得到体验。
——以身示范,潜移默化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也始终认为“身教胜于言教”。因此,平日与学生相处,他时时处处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身示范,达到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就拿一件小事说吧,在学校只要他发现清洁区、教室里有纸屑、果皮时,总是悄然无声地弯腰拾起,发现哪组桌椅不整齐就亲自调整好。久而久之,每当他往教室门口一站,全班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在看自己周围有无纸屑,桌椅摆得是否整齐。
——走进孩子的心灵,珍爱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勤奋努力,奉献爱心”是他当辅导员的信条。十年来,为了架起师生间相互依赖的桥梁,培养师生间良好的情感基础,他常利用班会、队会给同学们讲故事,给同学们选精彩的文章,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让他们在感受的同时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去爱每一个人,因为一个真正得到爱的孩子才会有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才会懂得真正去爱别人。
他从不对学生作聪明与笨的分类,更不歧视、冷淡成绩差的学生。既不给学生下否定结论,也不给差生施加压力,而是尽力地去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有一丁点儿进步就及时表扬与鼓励。他班有个叫王成杰的学生,他父母双双下岗,为了维持家里的生活,夫妻两人在小区开了一家很小的杂货店,由于忙于生计,无精力管理她的学习,加之这学生学习基础又差,因此学习成绩很不理想。于是他经常找他谈心,并利用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为他补习功课,还给他买书籍和学习用品,鼓励他好好学习。在他真诚的关心下,王成杰同学的学习有了可喜的进步。
“留守学生”工作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他创新留守学生工作广泛开展了“给父母的一封信”活动,组建留守学生亲情家庭,给留守学生过生日,学校的留守学生他牢记在心,经常与各班班主任联系,了解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如了解到有异常的留守学生,他主动找他谈心,进行心理辅导,帮其解开心结。六年级二班学生朱忠鹏,前段时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他了解的这一情况后主动找朱忠鹏同学谈心,上门家访,知道了他的奶奶生病,他坚持隔几天去他家看看,并从精神上鼓励该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朱忠鹏同学的学习成绩赶上来了。
作为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和生活中的朋友,他除了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并及时给予他们各方面的帮助外,他还与一些学生家长建立了电话联系,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在校情况进行交流,增进对学生的了解,以便更好开展工作。他准备了一本备忘录,记录了一些学生的个人信息,并通过自己的接触将这些同学的性格特征总结下来,还记录了和他们谈心的进展情况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解决情况,增强了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精心打造,为孩子搭建自主成长的平台
为了充分发挥大队干部的潜能,培养大队干部,让他们成为大队工作的智囊团,发挥智囊团的作用,他别出心裁,成立了“大队干部活动营”,活动营由大队长主持工作,定期活动,大队干部共商大队中的大事,讨论大队活动计划,筹备各项大队活动。无论大队开展什么活动,他都会来到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参与活动,分享快乐。活动营就像一个摇篮,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大队干部。
环境保护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可持续发展,身为大队辅导员的他,时时为处处环境破坏而痛心,为从小树立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唤起孩子们的社会责任心,他和孩子们策划了许多环保活动,在大队成立了环保小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弯弯腰,捡捡纸”、“拒绝白色污染”、“迎绿色奥运,建绿色校园”、“爱市容,讲卫生,争当文明卫生小卫士”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学校的赞扬和肯定,也使每一位队员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能做到积极参与,自主参与。——设计新颖的活动,为孩子积累宝贵的精神资源
活动是培养队员各项素质、增强中队凝聚力的最有效的载体,是培养优秀种子的最好的土壤。因此,只有队员成为集体活动的主体,他们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才得以发展。为了使大队活动不断创新,他经常从报刊、电视少儿节目以及社会生活中寻找信息,搜寻有益的活动线索。他策划并组织了“老师,他爱您”、“我为祖国献贺礼”、“我健康·我快乐”、“绿色的呼唤”、“奥运圣火在我心中”、“心中的领巾永远红”等活动,丰富了队员们的课余生活,增长了他们多方面的知识和实践能力。
几度耕耘,几番收获。他在担任大队辅导员期间,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在2005被武汉市少工委授予“优秀少先队大队部”、被江夏共青团评委“十佳少先队大队部”。他个人也因工作的出色,被江夏区共青团授予“十佳辅导员”、江夏区教育局授予“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5年参与的课题荣获湖北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多次公开教学,获好评。
人生的乐趣在于创造,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青春的美丽在于未来。他的人生才刚刚起步,他将带着儿时的夙愿坦然挫折,理智面对诱惑,用拼搏去迎接挑战,用奉献铸就人生。
第五篇:用生命谱写英
爱,不只是路过人间
---学习长江大学学生结梯救人事迹读后感
2009年10月24日下午二时,两名小男孩在荆州宝塔河江段江滩上玩耍时不慎滑入江中,长江大学的十多名学生途径此地听到呼救后,毫不犹豫的冲上前去救人。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会游水,于是十几名大学生一个个拉着手形成“人梯”到江中央救人,最终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因为江水喘急,体力不支不幸被江水吞没。他们分别是:陈及时、何东旭、方招。这是一条沉重而欣慰的消息。沉重的是,三个风华正茂的生命就这样走了,走得悄无声息又惊天动地,走得大义凛然却又令人痛惜;两名落水少年获得了新生,他们却献出了生命,沉没于救人义举的瞬间;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了“90后”大学生用实际行动、用生命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价值,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用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他们的英勇行为,也让我们为这些被称为“迷失的、自我为中心的、无社会责任感的、垮掉的”“90后”的重新认识。
中华民族自古重义。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这句不朽名言,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人需要“义利观”,但义应在“利”之上。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困难、痛苦甚至死亡留给了自己。这种大义与大爱,不正是中华民族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传统美德与高贵品格吗?然而有些人认为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是不容易,用三个大学生的生命去换来两名落水少年不划算,还有些人认为既然 1
这十几名大学生都不会游泳,冒然去江中救人是一时冲动更是不明智的选择。见义勇为、匡扶正义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是社会良好道德风尚和国家文明水准的集中表现。这种行为出自个人良知和良心的驱使,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所以更显出它的高尚。但在社会转型的前提下,传统的社会习惯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极大变化,社会道德水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抱着“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看客心理。这些其实是社会失范的表现。正义不是自然而然地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的,它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竭力维护。生命的真正可贵在于无私奉献,在于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创造一切皆有可能的奇迹。任何事先考虑救不救得起来、值不值的念头,都不是一个崇尚生命的人在此时的选项。面对危险,为了救人,从来就没有值不值的问题,只有一个生死时速的问题。当三名大学生处于两名少年落水的紧张关头,此时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就是救人,想尽一切办法尽全力去挽救生命,所以才有我们为之动容的人梯救人的场景,此时他们考虑的不再是自我,他们满心装的是别人,是大爱。他们的义举挽救的不仅仅是落水少年的生命,更是拯救了民间关于舍身为人的猜疑。三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和两个落水孩子的生还,并不是简单的生命风险交换,而是在修复和重构健康社会应有的道德基石。他们的生命绽放着异彩,这样的生命才真正的可贵!作为大学新生,本有如花的大学生活却撒手人寰,其大爱无私的生命至上的价值观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足以感动中国。
向英雄的大学生致敬!你们为我们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你们是新时代成长起来的最可爱的人!我们为这一代大学生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舍己救人、尊重生命必将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行动。3名见义勇为的大学生在最危急的时刻,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性本善”的真谛,谱写了当代大学生的壮美诗篇,用可歌可泣的壮举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正如长江大学党委书记在悼词中所说,三位英雄是“父母的好孩子,长大的好学生,时代的好青年”。他们是父母的骄傲,是社会的良心,是民族的精英,是时代的楷模!三个年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了,他们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却如此绚烂。他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舍己救人的美德,汲取精神营养,弘扬英雄正气,让爱不只是路过,而是永存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