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期末复习[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0:5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期末复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期末复习》。

第一篇: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期末复习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

1、新闻传播法制的定义:就是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将本集团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

式出现,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的总和。

2、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1)宪法原则

(2)社会效益第一原则

(3)依法行使言论出版自由原则

3、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言论、出版自由

4、新闻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主要包括:新闻媒体主管机关、新闻媒体、新闻记者或新闻从业人员、受众

5、新闻泄密的含义:指在新闻媒介中公开国家秘密,以致使国家安全或者国家利益遭到破坏的行为。

6、新闻保密制度包括:①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

②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③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由主管机关批准制度

④新闻发布制度

7、散布谣言的含义:是指行为人以制造社会混乱、扰乱社会秩序为目的,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包括互联网的制作、下载、复制、发布、传播或者以其他方式)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8、传媒监督司法的必要性:①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②监督公共权力的需要③传媒的职责所在④司法实践的需要

9、“媒介审判”的含义: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进行评论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者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原则的后果。

10、著作权

A含义:著作权也称版权,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基于创作某种作品而享有的署名、发表、出版、获取报酬等权利。

B内容: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

C保护期限:单独的作品,终身及死亡后50年;

合著的作品,终身及最后一位享有权利的作者死亡后50年;

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只有50年,从作品首次发表之日起算。

D著作权中邻接权的含义:又叫“传播者权”,是指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是作品传播者对其传播作品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所享有的权利。

11、传媒侵害名誉权的方式:侮辱和诽谤

12、传媒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①行为人实施了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②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直接指向受害人

③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确有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的事实④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13、名誉权的抗辩事由:①内容真实②公正评论③特许权

14、隐私主要包括四部分:①个人信息②私人领域③个人私事④私人活动

15、肖像权的含义:是公民个人形象通过绘画、照相、雕刻、录像、电影等艺术形式,使公

民外貌在物质载体上再现的视觉现象。

16、传媒合理使用肖像权的情形:①使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的肖像

②使用在特定场合出席特定活动的人物的肖 ③国家机关为了执行公务而使用公民的肖像④为了公民本人的利益而使用公民的肖像 ⑤为了行使正当舆论减速而使用他人的肖像⑥为了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的需要而有限地使用公民的肖像

⑦基于肖像作品著作权的使用

17、姓名权的含义:是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其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排

除他人干涉和非法使用的一项人格权利。

18、侵害姓名权的主要形式:①干涉②盗用③假冒

19、批准登记制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实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

20、隐性采访的含义:又称“暗访”、“秘密采访”等,指记者不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也不

告知对方采访的目的,在对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形象和声音用暗藏的摄像机或录音机记录下来,并在媒体上发表的采访形式。

21、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含义: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得到总和。

22、我国新闻工作者应遵循的五条原则: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③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④维护新闻真实性⑤保持清政廉洁的作风

23、新闻职业道德评价的特点:①社会性②阶级性③行业性④自律性

24、新闻职业道德评价的形式:①受众调查②新闻评议会

③聘请社会监督员④内部自查、自评

25、新闻腐败的表现形式中版面节目的腐败最主要的特征是有偿新闻,包括①收费新闻

②新闻软文③虚假新闻

26、治理新闻腐败的对策:①加速法制建设,颁布治理新闻腐败的相关条例

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强有力的新闻监察机构③完善体制和机制

④长期坚持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⑤整顿新闻从业队伍

27、新闻敲诈的含义:是指某些记者或者是一些假记者甚至是个别媒体以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的名义,对一些违背国家政策和社会道德的行为主体,进行敲诈勒索,从中获利的行为和现象。

28、新闻歧视的含义:又称为新闻偏见,它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有意无意对报道客体给予不公正不真实的主观评价。

29、如何进行艾滋病报道:⑴认真重视,把艾滋病新闻报道提上议事日程

⑵培养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

⑶改进和创新艾滋病报道:

① 在选题报道中,要摒弃猎奇心理,不应紧盯负面事件,要多角度看待艾滋病和艾滋 病患者

②在采访中,要出于善意,把自己的采访意图告诉他们,不能欺骗他们,要注意对艾滋病患者予以适当的形象上的保护

③在写作中,要避免使用歧视性语言,要尽量避免让人产生任何偏见,要通俗易懂,既要亲切,更要有人情味

④在报道形式上,不能只是报动态,要抓大事,抓重点,不仅可以利用消息、言论、通讯、深度报道、、连续报道、文艺作品等不同的新闻报道形式,而且还可以采取专家讲解、记者访谈、记者见闻、社会调查等来增强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⑷要以“艾滋病患者为中心”,尊重其合法权益

① 不披露其家庭隐私②避免新闻歧视③注意保护其名誉权④具有人文关怀精神

30、如何报道灾难新闻:①充分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及时准确地报道灾难新闻

②体现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

③理性、冷静地处理当事人及其亲属的隐私信息

④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奉行生命至上原则

第二篇:《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考试内容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考试内容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新闻法律关系的主体是(ACD)

A、新闻记者或新闻从业人员

B、物

C、新闻媒体

D、政府、公民、法人、社会团体、群众团体

2、新闻法律关系的客体是(ABD)

A、物

B、智力成果

C、新闻媒体

D、新闻行为

3、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有(ABCD)

A、消极的权利和积极的权利

B、约定的权利和要求保护的权利

C、消极不作为的义务和积极作为的义务

D、接受法律制裁的义务

4、有关于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D)A新闻法律关系是根据新闻法律规范建立的关系。

B新闻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C新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D新闻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

5、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ABC)

A依法行使言论出版自由原则

B社会效益第一原则

C宪法原则

D实际恶意原则

6、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为言论和出版自由,其内涵包括(ABC)A、言论自由

B、出版自由

C、新闻自由

D公共利益原则;较少限制手段原则 ;事后限制原则;明显而即刻危险的原则;法律规定明确、限制精确的原则;绝对禁止原则

7、海洋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三种新闻法规形式有(ABD)

A《新闻法》 B判例法 C英美法系

D写在《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

8、英美国家各种判例法案例有(ABCD)

A、李尔本叛国案

B、约翰.威克斯案

C、1996年诽谤法案

D曾格案和沙利文案

9、境外新闻媒体派出机构与记者的管理方法主要有(ABCD)

A、申请批准注册制

B、限制采访许可

C、控制新闻源(接受采访者)D、参看《关于加强对境外记者采访事项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外国通讯社在中国境内发布新闻信息管理办法》

10、广告发布的三条基本原则是(BCD)

A、禁播丰胸广告、增高广告、医疗广告、保健品广告、减肥广告

B、广告必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C、合法

D、真实 11广告发布中被禁播的有(ABCD)

A、丰胸广告B、增高广告C、医疗广告D、保健品广告和减肥广告

12、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有(ABCD)

A、违法行为(新闻作品已经发表)

B、损害事实

C、因果关系

D、主观过错

13、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有(ABCD)

A、行使舆论监督的职能和权利

B、公正评论

C、权威的消息来源、受害人同意

D、公众人物和公共兴趣、合理使用

14、新闻侵权的责任承担有(ABCD)

A、停止侵害

B、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C、赔礼道歉

D、赔偿损失

15、煽动罪的特点有(ABCD)

A、表述方式的非理性

B、内容的非事实性

C、直接面对公众,即公然散布

D、具有导致反常行动的目的

16、煽动罪的五项罪名有(ABCD)

A、煽动分裂国家罪

B、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C、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

D、煽动群众抗拒法律实施罪、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

17、泄密罪的三种罪名有(ABC)A、泄露国家秘密罪

B、向境外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C、非法获取或非法持有国家秘密罪

D、泄漏国家领导人隐私罪

18、新闻保密制度具体分为(ABCD)

A、坚持自审和送审制度

B、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C、采访涉及国家秘密事项的批准制度

D、新闻发布制度

二、名词解释

1、法治

法治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概念,是一种治国思想和治国方式,其基本含义是执政者以法律、制度限制、制约国家权力,依法合理地运用公共权利,形成普遍遵守法律和切实保障公民权利的状态。

或: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2、法制

法制是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用以维护其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法律和制度。

3、新闻法制:

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用以调节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制度。

4、新闻法律关系

是指新闻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新闻权利和新闻义务关系。

5、重大政务新闻

重大政务新闻,主要指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重要文件、重要会议新闻、有关领导人重要公务活动、重要人事任免、领导人去世等。

6、新闻发布会制度

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或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提问的一项社会活动。

7、媒介审判

新闻报道凌驾于司法之上、干预和影响司法的行为。通常发生于案件审理过程之中,主要表现是,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作出判断,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期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其事实往往是片面的、夸张的以至是失实,其影响往往是煽情的,其后果足以影响法庭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

8、新闻危害国家安全罪

是指利用新闻作品煽动分裂国家,以造谣、诽谤或其他方式颠覆国家、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或利用新闻媒体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这是最严重的新闻犯罪形式。

9、侵权行为

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以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损害行为。

10、新闻侵权

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传播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11、人格权

是指人格主体依法享有的维护独立人格所必备的权利。按照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公民的人格权包括公民的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12、新闻职业道德境界

特指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接受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新闻职业道德修养之后达到的新闻职业道 德的觉悟程度或所形成的新闻职业道德品质状况与情操水平。

13、新闻道德评价

新闻道德评价在整体上说,是主体通过自我评价或者他者评价对所涉新闻行为、新闻品质的价值判断活动,核心是对新闻行为道德性的评判与反思。

14、抗辩事由

指在侵权案件中,被告针对原告提出多恶指控和请求,提出一切有关免除或者减轻其民事责任的主张。

15、国家秘密

指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于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16、新闻统制

就是在“党化新闻界”、“以党治报”为出发点,根据各种新闻法令和条例建立各种新闻检查制度和各种新闻检查机构,对新闻传播业进行严格的控制。

三、简答题

①、法治与法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区别:1)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家密切相关,没有国家则无所谓法制,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只有在现当代民主之国家才能产生和发展。2)法制是指以法为核心的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使相对静态的制度的综合;而法治是依法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略,是动态的过程。3)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②、新闻法制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关系是什么?

联系:同属上层建筑,本质一致,都是维护社会稳定、人类文明进步。(目的具有一致性、内容具有相互包含性)。

区别(形成方式不同、实现方式不同、表现形式不同):(1)新闻法制以国家意志出现,确定性、程序性、制裁性;职业道德以社会意志出现,没有明确的制裁性;(2)新闻法制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以权利为本位;职业道德以义务为本位;(3)新闻法制调整的是需要国家权力干预或保证的社会关系;职业道德则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来调整人们的行为;(4)新闻法制具有强制性,以他律为主; 职业道德具有诱导性,以自律为主。③、新闻法律关系的内容(新闻权利与新闻义务)有哪些?

新闻权利:1)消极的权利,即自主地以各种手段采集信息的权利。(freedom from)

在公开场合或约定场合,记者有自主采集、访问的权利,他人不得干预。2)积极的权利:自己有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如对负有信息公开义务的政府索取信息的权利。(freedom to)对负有特定的信息公开义务的主体,记者有索取信息的权利。3)约定的权利,即在征得他人许可的前提下,采集他人所控制的信息的权利。4)要求保护的权利,即权利人的正当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有诉诸法律、要求保护的权利。

新闻义务:1)消极不作为的义务:即义务人抑制某种行为的必要性,如新闻记者有依法不得揭露国家机密的义务。2)积极作为的义务:即有要求义务人按照权利人的要求做出某种行为的必要性,如发生公共突发事件时,国家机关有义务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公开。3)接受法律制裁的义务,即义务人一旦侵犯权利人的利益、接受国家强制措施的必要性。如新闻记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严重侵犯了被采访对象的名誉权就要依法承担法律责任。④、清末报律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与历史局限性有哪些? 主要内容:《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大清报律》、《钦定报律》、《钦定宪法大纲》其中规定“臣民于法律范围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这是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中作出赋予臣民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对于清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言禁、书禁、报禁是个有力的突破,形式上颇具资产阶级法制色彩。历史进步性:(1)初步建立了新闻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初步确定了言论出版自由。清末新闻法由《钦定宪法大纲》以及《大清报律》等其他五部主要法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令等构成,在体系结构上与欧日趋同。(2)确立了一系列有进步意义的新闻法律制度。首先,在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上,清末新闻法最初采取了批准制,但随后在1908年的《大清报律》中确立了注册登记制,由此彻底开放了报禁,顺应了时代潮流。在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上,清政府首先改新闻的事先审查制度为“存查”制度。1911年的《钦定报律》将1908年《大清报律》规定的时限审查制度改为当日送交主管部门“存查”的制度,其目的虽然是加强政府对报业的管理,但较先前的坷严规定已有相当放宽,与当时西方新闻法的潮流是一致的。其次是确定了更正制度。《大清报律》第八条规定“报纸记载失实,经本人或关系人申请更正或送登辩误书函,应于次日照登。”第三是规定了报刊的禁载事项,《大清报律》规定的禁载事项有6条。历史局限性:(1)各项新闻法虽然采取了西方现代新闻立法的形式,但其目的始终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清末新闻法的制定与国家社会的变革进程及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保障新闻从业者的言论、出版自由,而是清政府力求用法来控制报馆,保证其求新、变法政策的贯彻和推行,以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2)清末新闻法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具有很大的局限。一方面,《钦定宪法大纲》所规定的言论、出版各项自由,既被限制在法律范围之内,还要受到皇帝的制约。另一方,由于中国缺乏法制传统,新闻法规定的各项先进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⑤、目前我国报刊出版秩序方面存在的较为突出的违法违规现象及其根源是什么?(1)未经批准擅自出版报刊;(2)假冒报刊名称出版;(3)转让刊号和出版权;(4)盗印报刊。根源:号的稀缺性(计划管制与自由市场相脱节)。

⑥、新闻发言人与发布会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新闻发言人的发展历程:

(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

1983年4月,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设立新闻发言人的目的:加强同外国驻京记者或临时来访记者的联系,向他们提供中国的情况,阐明中国的立场和方针、政策,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基本局限在中央一级人民政府。

(二)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

新闻发布会蔚然成风,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机关到企事业单位,无不建立起新闻发布会制度。发布会的内容:以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等问题相关,主要涉及到企业开业、产品上市等商业活动。结果容易演变成赠礼品、拉关系的铺张腐败等现象。

1993年新闻出版署颁布了《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等级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实行登记与审核制度。其中,企业开业、产品上市等商业活动不宜举办新闻发布会。要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遵守发现和法律、贯彻节俭精神。

(三)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新闻发布制度进入改革阶段,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日常化。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1)抗击非典后期:政府开始全面推广新闻发布制度建设,修改保密法,制定信息公开条例,开展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健全新闻发布制度,在突发事件应急、政府政务公开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2)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中催生的新闻发布是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走向成熟、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2008年29届北京奥运会,我国政府对中外媒体采取全方位开放策略,是我国新闻发布制度又一新的里程碑。⑦、新闻媒体报道自杀新闻的失当之处及其防范有哪些?

失当之处:

1、过分强调群体:公众人物,大学生;

2、文字报道的不当:用语耸人听闻,对死者充满同情;过多描写自杀细节;煽情式、渲染式的报道方式

3、将自杀原因简单化;

4、缺乏反思自杀的报道;

5、在版面编排上常置于显著版位;

6、图片、照片使用及网络自杀。

防范:

1、在报道自杀事件时,切忌将自杀行为描绘成勇敢的、负责的、值得学习的或者赞赏的行为。2、报道中应不附加照片,不应让读者看到直接的自杀现场,更不能将自杀者的遗容公诸媒体。

3、不对自杀方式进行详尽的描述,避免绘声绘色如同讲故事一样。

4、媒体报道时切忌把自杀行为描写成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悬案,但也不能过于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件事引发的悲剧。

5、切忌在报道中暗示自杀是人们面对重大人生困境:如破产,考试失败、被性虐待、开除学籍等的唯一解脱方法。

6、将死者描述为反抗社会黑暗面的勇士,会导致心灵脆弱者误认为社会崇尚自杀行为而盲目效仿。

7、对于因为某种疾病,例如抑郁症、酗酒等引起的自杀,在报道时要同时介绍这类疾病的可治愈性。同时,可以提供相关信息,告知其可以获得的援助和帮助。

8、媒体还可以对自杀未遂的严重后果,如脑功能受损、全身瘫痪等进行描述,以避免个体选择自杀做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⑧、新闻侵害名誉权和新闻侵害隐私权的区别有哪些?

1、侵权方式不同。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一般是采取无中生有、侮辱、诽谤等方式贬损他人的人格,从而使其名誉受到损害;而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则多为非法获取、扩散有关他人私生活的事实,干涉他人私生活等等,从而使他人的内心安宁受到搅扰。前者散布的是虚假的情节,后者披露的则是真实的情况。

2、侵害结果不同。对他人名誉的侵害,肯定会造成人格的贬损、名誉的降低;而对他人隐私的侵害,则未必造成名誉的降低,有时甚至会提高他的声誉。

3、处置权不同。隐私权包括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悉或公开,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扰,个人私事的决定不受非法干涉三项内容,其中有关个人信息的保密并非绝对的,当事人可以自行将其公布于众,也可以授权他人公开发表,也就是当事人可以放弃这部分隐私权;而名誉权的中心内容是社会对当事人的评价,这一权利不可放弃,他不能自行或授意他人贬损自己的名誉。

4、责任方式不同。侵害名誉权的责任方式有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赚、赔偿损害等方式,而侵害隐私权的责任方式主要是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

四、论述题

①、结合实际谈谈当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主要有哪些表现与原因有哪些?

表现:“有偿”新闻;“新闻敲诈”;虚假报道;不良广告;格调低俗;抄袭剽窃;不正当采访和发表新闻;报道对象比例失衡;不正当竞争;网络信息的安全畅通。

原因:

1、经济利益的驱使。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强大的冲击,部分新闻工作者受其影响,忽视了“国家利益”、“政治利益”、“群体利益”只求自身眼前实际利益,放松了对自己素质和职业的严格要求。

2、新闻行业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问题。任何行业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我国尚未走向规范的新闻媒体行业,因为其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和权威性,在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更容易滋生腐败,其一句简单的评论就可以决定一家企业的生死。同时我国的新闻媒体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其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这种比较特殊的地位也容易出现行业不正之风。

3、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强调“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要或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但仍有记者将其视为一纸空文,我行我素,屡屡犯禁。有的媒体主管部门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未够完善,一旦记者出现了事故也只能听之任之。

②、结合实际谈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立法的进展情况及呼吁新闻立法的必要性。

1)对新闻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作了相当充分的论证:一方面要保障新闻自由,保障新闻工作者的正当权利;另一方面限制、制裁违背宪法和法律的言论。

2)对新闻法的各方面内容作了广泛探讨。除言论、出版、新闻自由外,诸如:知情权、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诽谤、更正和答辩、新闻报道与司法、追惩制和预防制、舆论监督、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保守国家秘密、禁止淫秽、著作权等等,皆有涉及。3)新闻法研究领域的争议得到全面展示。难点九条:(1)新闻法早出台还是晚出台;(2)新闻法应立足现实还是理想的超前的;(3)是否允许私人办报;(4)新闻自由;(5)新闻的功能;(6)舆论监督;(7)法律责任;(8)新闻仲裁制度;(9)新闻工作者自律。

新闻立法的核心在于破除人治;媒体权力也应该受到制约;信息公开权力不足以保障公民知情权。实际:

(一)腐败不断加剧,怨声载道,是怎么来的?同样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途中,美国当年有媒体开展的“扒粪运动”,我们却在那里大搞“正面宣传”,从1987年-2010年被绳之以法的120名省部级高官,没有一个是由媒体从发现蛛丝马迹开始,步步深入揭发出来的。我国新闻体制是本地无法揭发本地贪官,又因为禁止跨地区监督,不准媒体揭发外地贪官。这等于是创造了令贪官放心的舆论氛围。

(二)我国贫富悬殊越拉越大。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28上升到目前的0.48(欧洲与日本在0.24~0.36左右)。而且,1%的人口掌握了41.4%财富,财富集中度畸高。招商银行联合贝恩管理顾问公司对外发布的报告显示,相当于中国总人口0.2‟的人,持有相当于全国城乡居民存款余额20万亿元的近一半资金。不让媒体向决策层及时输送贫富悬殊的信息,不利于国家微调税收和分配政策;不让媒体向全社会输送这方面的情况和意见,就不能形成缩小基尼系数的社会动力。

(三)许多全局性的问题由来已久,这两年爆发性地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是怎么回事?政治体制改革进展迟缓,其理由还可有一说,但是像领导干部及其配偶财产公开、党政机关“三公问题”、各地普遍建政府大厦、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收入差距太大、药品流通环节问题多导致药费奇贵等问题,群众议论纷纷,解决起来并不像政治体制改革那样牵一发而动全身,但传媒也是无所作为,并不是他们不敏感,视而不见。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借口下面,传媒偶尔触及皮毛,都要冒很大风险。以至于有某特大城市下令传媒不得讨论孩子上幼儿园难、上小学难,以及大量居民被狗咬伤,怎样处理人与狗的关系的问题,传媒也只好遵命。我们过去总是认为,要把一切不稳定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媒体要配合,不挑开引起不安定的矛盾,安心“把蛋糕做大”。结果让以上几方面的问题不断积累,堆积如山,结果造成更加严重的不安定因素。

(四)“文革”回潮是怎么来的?无论反右、大跃进和大饥荒,还是“文革”,都早已过了档案保密期了,可是我们几十年如一日,很少让出版社出版披露这些巨大灾难和严重错误的著作。这是导致现在出现“文革”回潮、称赞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增加了一股新的阻力。

③、结合案例论述媒介审判的特征、危害,并谈谈新闻媒体应如何避免媒介审判?

“媒介审判”的 特征:1)多发生在刑事审判中,被报道对象多是民愤极大、影响深广的“非自愿性公众人物”,被报道者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媒体往往打着顺应民意的旗号,乐得“落井下石”。2)为体现媒体所标榜的公正的社会立场,媒体对被告一方往往“一棒子打死”,在事实的选取上往往是片面的、夸张的,这就很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来。3)“媒介审判”的事件一般具有重要性和显著性,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媒体对此类具有极大影响力和可读性的事件趋之若鹜,对这些事件进行长时间、大容量、一边倒的宣传和炒作,形成一种齐声挞伐的舆论氛围,给公众以错误的印象,使公众服从于这种格调一致的错误认知。这样一来,司法机关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迫于舆论所造成的各种压力,很可能会对一些案件做出不公正的判决。

“媒介审判”的危害:

1、对刑事案件不合理的定性违背了《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和《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即“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在民事案件结案之前抢先做出倾向于一方的报道则违反了《民事诉讼法》确认的诉讼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2、容易摧毁公众对法院的信任,也就容易摧毁了法治的基础。

3、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4、使媒体自身承担不利的后果,如妨碍民事诉讼会受到法院的处罚;不正当的定性、定罪更可能被诉名誉侵权。

方法:

1、判决前,不对案件做定罪、定性式的报道;

2、不应指责诉讼参与人正当行使诉讼权利的行为;

3、平衡报道,不做诉讼一方代言人;

4、对案件报道中涉及的某些群体予以特别的关切:(1)对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2)对妇女的特别保护

5、对涉密案情不详细报道;

6、评论一般应当在判决后进行,批评性评论要特别注意:

(1)批评性评论内容不外是涉及实体和程序两大领域,而质疑和批评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程序违法行为无损司法公正。(2)批评性评论应当持“谨慎”态度,应对素材要严加核实,力求事实典型,评论公允,而不宜不加选择,铺天盖地。(3)批评性评论应当抱有善意,将正当批评与侮辱和谩骂区别开来。(4)批评性评论应当避免针对法官个人的品行与学识,对事不对人。④、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把握“限制公职人员名誉权与保护舆论监督” 两者之间的平衡? 确立“实际恶意”原则

主观上的故意:是指行为人预见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损害后果,但是希望或者放任结果的发生,类似于“实际恶意”原则中的“明知故犯”。

重大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不良后果而没有预见,类似于“实际恶意原则”中的“严重失职”。

确立“事实—评论分离”原则

1)假事实——要求“内容基本真实”

2)发表不当评论:明明知道评论所依据的事实是虚假的,仍然进行评论。A 评论所依据的事实是否是真实的——如果评论者并不知道所依据的事实是虚假的,或者没有理由知道事实是虚假的,即使事实真的是虚假的,也不应负责。B 纯粹的评论本身是否构成侵权——事实己得到确认为真实的情况下,就该事实发表的评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认为是侵害被评论者的名誉。3)表达侮辱性言辞

确立“公职人员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区分开来”的原则

公共事务范畴:政府官员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以政府机关的名义行使或活动;人事务范畴:政府官员以自己名义行为,这些行为是对其作为一般公民所享有的自身权利的行使。

如披露官员在私人交往中贪图便宜、在家庭和婚姻关系上有过不诚实行为,对这些隐私的披露所引起的纠纷是否可以看作名誉侵权,关键在于这些行为是否与被披露者的公职的适应性有着直接或较为密切的联系。⑤、案例分析:“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 新闻采访行为,请你对该案例进行新闻道德评价。2011年10 月23 日晚上,深圳联防队员杨喜利手持钢管、警棍闯进王娟的家中,一通乱砸后,对她进行长达一个小时的毒打和强奸。她的丈夫杨武则躲在几米外,不敢做声,眼睁睁看着妻子遭此横祸,一个小时后才悄悄报警。犯罪嫌疑人杨喜利涉嫌强奸被依法予以刑事拘留。“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报道这条新闻,多家媒体的记者找到杨武家,用摄像机、相机、话筒和录音笔将杨武及王娟团团围住,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们逼问事件的经过,尽管《南方都市报》此前的报道已经描述了受害人王娟的精神状态,称她“自事发后一直躺在家中不愿见人,也不愿与人对话,不吃不喝,精神失常,还时常撞墙”,并有自杀行为,但蜂拥而至的媒体依然找上门,一直逼问到王娟用被子捂住脸,杨武痛哭流涕地下跪哀求。在这些饱受伤害、内心脆弱的受害人面前,媒体的强势将他们的尊严和隐私狠狠践踏。

评价:首先,应确定新闻传播行为的动机。当事件发生时,记者在第一时间报道事件进展,为受众提供全面的信息的动机是善的。记者应当秉承诚实、公正、人道的原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记者的动机并无善意。他们捕风捉影,窥探隐私,不惜牺牲受害人的尊严隐私为代价,以博取受众的关注。他们的动机其实受到个人私利和商业利益的驱使。

其次,记者进行采访报道的手段是存在很大争议的。记者公然闯入受害人的住所,将话筒伸向一个完全不愿意讲述自己悲惨经历的受害人面前,并将他们的哭泣、无助彻底地暴露在镜头之下。这是手段完全无视人文关怀,是不符合人道主义原则,不符合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其次,记者的采访报道行为达到的效果是恶善共存,但恶大于善。受众确实通过记者采访的文字和画面了解了事件的某一个部分,但是这些远不能展现事件的原貌。记者片面的过度关注受害人的状况,却忽视了跟进案件发展情况和对该问题的深入探讨。受众大量的质疑和批判足以看出记者采访报道行为的效果。

最后,从案件中记者的采访报道行为的动机和效果的关系来看,存在善的动机导致恶的效果以及恶的动机导致恶的效果两种情况。当然那些为了个人私利和商业利益而进行采访报道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善的动机带来了恶的效果,在道德评价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行为呢?如果恶的效果是因为在目前客观条件下无法预见的,或是虽然可以预见但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依然可以认为这些行为是善的。但如果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小伤害或者缺乏道德责任感,则这个行为善恶值得商榷。在“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中,为了客观全面的报道案件,对受害一方的报道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报道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那就应该尽量避免。记者可以预见采访报道行为会对他们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可以规避的,但是记者并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小对受害者的伤害,所以记者的报道行为很难被认定为是善的。⑥、案例分析:“茶水发炎“报道行为,请你对该案例进行新闻道德评价。

2007年3月19日,某媒体刊发“茶水发炎”的报道,称一家媒体为“考察”医德医风,导演了“茶水验尿”事件,让记者以茶水冒充尿液,到10家医院化验,竟然有6家查出阳性。茶水居然也“发炎”,即“患者”有“炎症”。在媒体对“医德败坏,毫不负责”一片抨击之声中,丁香园网站负责人李天天倡议:“有人用茶水泼了医生一身脏水,医生要用茶水证明自己的清白。”全国92家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自愿自费以实验证明:茶水当成尿验,九成化验单呈假阳性。评价:动机:善,舆论监督,考察医德医风。手段:不正当,不符合道德规范。记者故意设“圈套”,向医生提供了虚假病史,谎称自己“尿痛”。记者冒充患者,提供假尿液的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

效果:恶,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医疗工作,而且会误导广大公众,使本来就紧张的医患关系进一步升温。

从案件中记者的采访报道行为的动机和效果的关系来看,存在善的动机导致恶的效果。如果恶的效果是因为在目前客观条件下无法预见的,或是虽然可以预见但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依然可以认为这些行为是善的。但如果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小伤害或者缺乏道德责任感,则这个行为善恶值得商榷。记者可以预见采访报道行为会对他们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可以规避的,但是记者并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小对受害者的伤害,所以记者的报道行为很难被认定为是善的。

第三篇: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

1(为什么说新闻自由是新闻法制之本?为什么新闻自由权力不得滥用?)在社会本义社会,法制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因此,新闻法制,作为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以新闻自由为本。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如果滥用新闻自由权力,违反宪法和法律,则将导致新闻违法行为的发生。

2(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建设取得了那些成果?)120世纪70年代未,制定一部社会主义新闻法的呼声在新闻界出现21979年5月,复旦大学新闻系学生在校庆学术报告会上发表论文,率先提出制定新闻法问题3,1986年我国第一部新闻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试行稿》起草完毕4,1988年1月根据国务院的意见,北京,上海分别设立新闻法起草小组,各起草一部新闻法草案。9.20日,中国新闻法制中心在北京成立。

3【我国现行的新闻出版法规有那些?对报纸的创办,出版与经营的管理作出了哪些规定?】 1990.12.25日新闻出版署颁布的《报纸管理暂行规定》和1997.1.2日由李鹏总理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国务院令》第210号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创办实行批准登记制1.有符合宪法规定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的宗旨2有确定的并与主办单位,主管部门的工作工作业务一致的专业分工范围和编辑方针3有确定的,能切实担负领导责任的主办单位和主管部门4有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符合专业要求,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总编辑和一定数量的专职编辑,记者组成的编辑部5有与所办报纸规模相适应的创办资金,办公场所,出版与印刷条件和维持正常出版所需的正当可靠的资金本源【出版根据《报纸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的规定。报纸经有关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履行登记注册手续后即可出版【经营,《报纸管理暂行》等法规也作有规定,其中开展广告业务与多种经营活动,是新闻体制改革后出台的有关报业经营法规的重要内容。

4【我国现行的广播电视法规有哪些?对广播电视业的管理做出了哪些规定?】1.1984.3.28日广播电视部发布的《关于市,县建立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暂行规定》2.1993.10.5日国务院发布的《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受设施管理规定》3.31994.2.3日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的《有线电视管理规定》4.1997.8.11日日国务院第228号发布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1根据有关规定,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当对全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实行统一规划,并实行分组建设和开发。2各级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应将扩大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覆盖面放在主要位置。广播电视专用频段的频率,由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指配3广播电影电视部是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归口管理部门,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负责全国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管理工作4地方各级政府和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广播电台,电视台,转播台,电视差转台,有线广播台,有线电视台的领导和管理工作,保证各地方台站转播好中央台的广播,电视节目。

5【在华外国记者与外国新闻机构在我国从事新闻业务活动有哪些法律规定?港澳台记者来大陆采访有哪些法律规定?】 1现行的法律规范性文件有1990.1.19日国务院发布施行的《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 2现行的文件1989.9.18日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港澳办公室联合签发的《关于港澳记者来内地采访的管理办法》,《关于港澳记者来内地采访注意事项》

6【在我国,重大新闻由那个新闻机构发布?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有哪些法律规定?】1关于重大新闻的发布与报道,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及其所属职能部门就颁发过一系列法律规范性文件,确立了重大新闻由新华通讯这社统一发布的原

则。1根据现行法规,国务院和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可自行决定,抄报新闻出版署备案2北京市所属单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批件抄报新闻出版署3国务院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所属单位,以及企事业,群众团体和个人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应先分别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审核批准,持审核同意的批件,到新闻出版署输登记手续

7【我国现行的广告法规有哪些?作出了哪些规定?】1987.10.26日国务院发布了新的广告法规《广告管理条例》1994.10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自1995.2.1日起施行.1广告管理机关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2申请刊登,播放,设置,张贴广告的单位必须是持有营业执照的企业或经过政府批准设立的单位3广告内容必须清晰明白,实事求是,不得以任何形式弄虚作假,蒙蔽或者欺骗用户和消费者.8【广告发布的基本原则与具体行为准则有哪些?】1首先广告必须真实。2广告必须合法 3广告必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1不得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2不得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3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4不得妨碍社会安定和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损害社会公众利益,损害消费其他有关组织,个人的合法权益。5不得妨碍社会公众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6不得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的内容。7不得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8不得妨碍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9不得含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情形.9【什么叫新闻侵权行为?有哪些常见形式?】新闻侵权行为同一般侵权行为一样,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1内容失实2评论不当3暴露隐私4故意毁损名誉.10【在什么情况下,新闻侵权行为将被认定为刑事侮辱罪或诽谤罪?】1侵害名誉权行为,如果出于故意,并且情节严重的,将构成刑事犯罪,即构成侮辱罪,诽谤罪2共同条件,就是侮辱,诽谤的行为必须是故意犯罪,并有侮辱,诽谤他人的目的。

11【新闻民事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方式主要有哪些?】1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用第一手材料写成的报道,或者新闻媒介不愿意或不能够揭示新闻工作者真实身份的报道,属于单独责任,由新闻媒介全部承担。2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用消息来源提供的材料写成的报道,因为被动的消息来源本身与新闻侵权后果,新闻媒介又完全没有迟到审查核实的责任,所以它必须承担全部责任3第三类新闻媒介发表的自由撰稿人根据消息来源提供的材料写成的新闻稿件.12【什么叫新闻泄密行为?新闻泄密的原因有哪些?】1使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2使国家秘密超出了限定的接触范围,而不能证明未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1是保密意识淡薄2是保密常识缺乏3是保密制度不严4是见利忘义,泄密牟利.13【怎样认定危害国家安全的宣传煽动行为?】1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3扰乱军心,危害国家利益.14【怎样认定宣扬淫秽,迷信内容或者渲染暴力内容的新闻出版物和广播电视作品?】

1985.4.17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严禁淫秽物品的规定》,1988.12.27日经国务院批准作为《关于严禁淫秽物品的规定》的实施办法,由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认定淫秽的及色情出版物的暂行规定》和1989.11.3日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部分应取缔出版物料认定标准的暂行规定》等。这些法规确定的认定宣扬淫秽,迷信或者渲染暴力内容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基本原则与精神,不仅仅适用于报纸,期刊等各类出版物,也同样适用广播电视节目.15【为什么要保护著作权?怎样认定与处罚侵犯著作权行为?】1著作权是一种智力的成果,是民事权力的一部分 1未经著作权人认可,发表其作品的2未经合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3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4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5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或者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的6使用他人作品未按照规定支付报酬7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其表演8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凡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即可认定为侵犯著作权问题。

16【我国新闻立法活动出现在什么时候?制定了哪些新闻法规?】清末,1906年大清应刷物专律;1908年大清报律;1910年著作权章程

17【袁世凯是怎样运用法律手段钳制新闻事业的?】1.1913.10月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政府的新闻立法活动开始加紧。1914.4.2袁世凯政府颁布《报纸条例》。2 1914.12.5袁世凯政府又颁布了《出版法》。3.1915.7.10 袁世凯政府又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修正报纸条例》,根据执行情况又作了一些枝节性的修改。

18【国民党政府颁布过哪些重要新闻法规?】1928.6 《指导党报条例》《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审查刊物条例》1936年《出版法》 《修正出版法》《国家总动员法》《新闻记者法》《修正著作权法》1948.6《军事新闻采访发布实施暂行办法》

19【西方各国是怎样建立起资产阶级新闻自由体制的?】英国,新闻界内外的进步人士举起新闻新闻自由的旗帜,同旧势力,旧观念,旧习惯进行了反复较量,最终确立了英国的新闻自由体制。1649年克伦威尔执政后,英国政府采取严厉的军事手段实行新闻出版管制,恢复皇家特许出版和取缔非法出版的特权,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新闻出版统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查理二世颁布“特许制法令”由亨利*马迪曼享有经营新闻业的独占权。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结束了封建复辟王朝的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将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法国1789.8.26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宣布自由,财产,安全以及反抗压迫是“天赋人权”。1799.12拿破仑在雾月十八日政变后公布《第八年宪法》,完全取消了新闻自由。1881.7.29通过了这部名叫《出版自由法》的法律,确立了法国的新闻自由体制。美国1776.7.4,北美大陆会议经过长时间的犹豫和辩论,通过了《独立宣言》《独立宣言》的颁布,是北美人民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获得初步胜利并向纵深发展的标志。

20【资产阶级法律能够解决报业垄断吗?】西方新闻业的集中与垄断,是出于资产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新闻自由的原则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消息的发布为少数报团所垄断,社会舆论也由少数报团所左右,鉴于此,欧美各国都试图通过新闻立法,阻止新闻业的进一步集中与垄断,维护新闻自由的原则,但是收效甚微,近来已出现了承认这一事实的倾向。

21【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职业道德一样,是一种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容与形式,都最终取决于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2新闻职业道德较之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阶级性与政治性3新闻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新闻职业关系,规范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手段。

22【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实施具有促进作用,不足部分具有补充作用。切实保障新闻职业道德的实现,可以维护和推行新闻职业的道德。

23【社会责任论的问世,对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起了什么作用?】为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清除了路障。此后,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日趋加强,进入了一个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新闻评议制度的兴盛,是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24【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伦理思想,是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新闻工作是马克思走上社会的第一个职业,也是他一生中所从事过的唯一一个正式职业。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办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乃是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列宁对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伟大贡献,1是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2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方针3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

25【中国共产党的新闻职业道德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42年以延安《解放日报》为典型的中国共产党报整风改革运动,1947年由《晋绥日报》率先发起的解放区新闻界反“客里空”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复,持续地开展思想教育,改造运动,使党的新闻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与发展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26【我国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明确提出的?】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社会主义改革运动在中国大地勃然兴起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相应,我国新闻事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党的思想道德建设取代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传统做法已与新的形势不相适应,于是乎新闻职业道德及其建设作为一个全新的问题被提了出来。

27【我国家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日趋完善表现在哪些方面?】1及时披露新问题,用事实教育新闻从业人员。2进一步完善新闻职业道德行为准则与监督制度。3倡导自律意识,开展正面教育活动,以弘扬新闻行业的浩然正气。

28【为什么说全心合意民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根本原则?】《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器列在六条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之首,并开宗明义指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29【怎样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1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增强党性观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就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3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就要正确处理歌颂与揭露的关系。

30【为什么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事业与生俱来的特点。

31【怎样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在社会主义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一切权力都是是人民给予的。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和发扬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保持勤俭作风。2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杯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立稿为公。3新闻工作者要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多奉献,少索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徇私情,不谋私利,不义之财不贪,不正之物不取。

32【在新闻工作中怎样处理团结协作与正当竞争的关系?】1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之一,是因为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与其他的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一样,其自身就含有相互协作的内容。2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开展正当的业务竞争。新闻界同行之间应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关系,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正当的业务竞争。在提倡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同时,我们还要提倡开展正当的业务竞争。3加强国际新闻交往,维护国格与人格,在同国外新闻界的交往中,要注意,“维护祖国尊严维护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尊严。”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困难与障碍的存在,并努力去克服这些困难与障碍,致力于发展平等互利的国际新闻中心交流与合作。

33【为什么要进行新闻职业道德评价,教育与修养?】1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品质不可能自发地形成与提高,必须借助于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评价,教育与修养等职业道德,活动的手段,经过长期的,耐心的培养而逐步形成与提高。2由于新闻职业道德评价介对具体的职业行为进行评判,因而它需要把抽象的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具体化。3关于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的评价,不仅可以对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理解起到巩固,深化作用,而且可以促使自己更加自觉地明辨是非,正邪与善恶,形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提高职业道德品质。4要根除这些旧的职业道德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的行业风气,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占,就是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评价,教育与修养5新闻行业良好职业道德风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新闻中心职业道德评价这一推动力量,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风尚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职业道德评价活动开展的广度与深度。

34【新闻职业道德评介有哪三种基本方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在信念

35【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与修养有哪些基本方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志激人

【新闻刑事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定的宣传煽动,传播淫秽内容等。新闻民事违法行为,大部分是新闻侵权行为,包括新闻侵害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名称权以及著作权等不法行为。

【商业广告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1为了推销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而发布的2广告主承担费用,是一种付费的宣传3通过一定的媒介和形式4既有直接介绍商品和服务的,也有间接介绍商品和服务的5有明确的广告主.【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有以下四个构成要件】1民事违法行为的存在2损害结果的存在3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4违法行为人要有过错。

【隐私是指公民不愿公开告人,但无损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个人事情。隐私权是指公民所享有 的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悉和公开,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扰,个人私事的决定不受非法干涉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

【“真正的恶意”原则 “禁止政府官员用涉及其执行职务的行为的指责的损其声誉和有失真实而取得赔偿,除非他证明这种指责是出于真正的恶意,即明知其言虚假,或满不在乎它是否虚假”。】

【在现代伦理学中,首先是指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等概念评价人们的行为,调理人们的相互关系,它通过舆论和教育影响人们的心理,进而形成内心信念,并利用传统习惯和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为什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1996.9.26,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概括为五个“有利于”1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2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3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4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5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第四篇: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作业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作业

课程名称: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任课老师:李锋老师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号:129012004023姓名:张彩利年级:0

4(一)假新闻的背后是什么

假新闻,顾名思义就是不符合事实的报道,它可以分为捕风捉影的疑式新闻,凭空捏造的虚假报道,文题不符的假新闻,夸大事实的报道和违反常识的报道。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事业与生俱来的特点,作为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新闻必须真实主要有三层含义,即准确,有据,全面。所谓准确就是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环境,条件,结果等基本事实,乃至有关人士的年龄等微小的细节,都应该准确无误。有据就是新闻报道必须清楚地表明消息来源,以免遭到无端怀疑。全面就是新闻报道力求全面地看问题,既写成绩,又写缺点,本质地把握事物的真实性,把具体事实与整体面貌统一起来,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向人们呈现一幅现实生活的真实景象。而假新闻正是违背了这些原则,现在的新闻造假日趋社会化,造假的手段和技术也越来越先进,造成的后果更是越来越严重。假新闻之所以如此猖狂,最根本的原因是贯彻马克思新闻观不彻底,而最关键的因素是一线记者的要求不到位,作风漂浮,知识更新滞后,很多记者因为名利丧失了应有的道德底线。其次是媒介的商业化倾向给虚假新闻提供市场,让很多报道倾向于娱乐化,片面化,趣味化,很多媒体把新闻当创收机器,为了迎合广告商大量炒作新闻。媒体竞争环境和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也给了假新闻有了可趁之机,网络的盛行和自由撰稿人的兴起让假新闻有了更大的产生和传播渠道。再加上内部管理不严格和外部的约束力不够让假新闻越来越猖狂。

假新闻固然可恶,可其背后却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识破了这层墙纸,假新闻自然无机可乘。从传言的产生到传播过程看,普通大众虽然没有受过新闻专业的培训,但大众的确是编“新闻”的能手。传言能够产生并传播,本身就说明了一种社会现象成为流行,人们相信这种现象存在。这是传言能够流传开的基础。在接受环节,人们将传言是当作新闻接收的,他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这样的事会发生,他还会根据自己的常识对传言的部分进行编辑修改,就像记者加工新闻素材一样。最后,他将经过自己加工好的传言当作“新闻”一样再传播出去。比如宝马车的传言,从社会心理上说,人们是普遍相信富人有钱以后是能够为所欲为的,很多社会新闻也支持这一论点。但飞扬跋扈的大款遇到狗胆包天的大款会发生什么,普通人是很少见到并非常想知道的,这则传言就有了流行的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样的传言想不流行都难。传言变假新闻,编造者看重的就是传言背后和社会心理基础,也就是轰动效应。虽说是假新闻,但它背后的因素不可忽视。砸宝马的传言与“仇富心理”无关,而只与富人获得财富的方式的富裕之后的作为有关,与整个社会的执法环境有关,与某些地方政府与富人们的亲密关系有关。前几年每到春节、高考的时候,都会有传言说一个母亲(或父亲)去菜市场偷肉被小老板抓住,最后小老板了解了实情,如家里实在包不起过年饺子,孩子面临高考几个月没见腥荤等等,小老板就慷慨地放人赠肉,(正直的)羞愧的父母在回家之后行了极端之事,引得众人一番唏嘘。在这类传言里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民众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感受。最后的一餐来源于小老板的施舍,是对一些政策未能考虑最基层民众生存需要的另类评说。可惜的是一些食肉者没听到或是不屑听草根阶层的这类传言,没能分析一下传言背后的民意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于是,传言变成了真的新闻,父母、新生被高昂的学费逼上绝路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制止假新闻容易,调整传言与新闻之间的关系难,改变传言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则更难。纸包子事件,反映的是公众对食品安全严重丧失信心的社会心理。后母虐女假新闻也是符合了千百年社会心理中的后母形象,而北大毕业生裸奔假新闻也符合公众对大学生的评价程度。这是这几个假新闻能够流传并受到关注的社会心理基础。传言会流行,折射了部分大众对媒体消息的不信任,“大道”消息缺失,“小道”消息必然会流行。而许多小道消息最终被证明为大道消息,强化了小道消息的流行。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新闻会被普通人当成传言看,而传言则让人们深信不疑,这就是信任危机的代价,这种代价是任何政府也负不起的。官方注意搜集并分析传言产生的背景,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诗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产生的。对待传言,官方应该重视分析背后所透露出的社会心理基础,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导致这种心理因素产生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只有这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得到解决,传言才失去了传播的条件,自然会销声匿迹。

假新闻的社会公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真正能把它当社会问题来思考的却很少。从深层次讲,一个官员、一个行业、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要是因为一则传言就被击倒的话,那只能证明有倒下的社会基础,传言只是起到了波将金号铁甲舰事变中那一碗汤的作用。重视传言,认真分析捕捉传言背后的多方面因素,切实研究传言变假新闻背后的社会心理基础,尽快恢复大众对媒体的信心,尽快解决传言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应该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请撕下虚伪的面具美国是新闻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联社(AP)是世界上最大的通讯社。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每天世界上就有一百多个国家约二十亿人看到它的电讯。它的一万家订户有半数在美国,其中包括1,262家报纸,约3,500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该社每天播发3百 万字,每年要花费1亿美元。1973年是美国日报最多的年份,达1,774份,日发行量达6310 万份。1998年,美国日报数为1,489份,日发行量略为降低,为5620万份。在60和70年 代,平均每天读报人数占总人口的80%。新闻媒体在美国社会和文化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每晚,有9千8百万美国人,几乎等于美国人口的一半,观看电视。电视成为他们获取新闻、信息和娱乐的主要形式。在1988年,总统候选人杜加基斯和布什在电视上辩论,有 160万美国人观看。新闻媒体能吸如此众多的美国观众,这使它成为一支在政治上强大的力量。新闻媒体成为美国政治习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媒体为美国人提供政治和文化形象,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媒体不仅是美国人对世界形成看法的主要源泉,而且能以最快的速度在整个社会中传播。新闻自由是人民通过新闻工具行使宪法赋予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民主权利。新闻自由是民主制度的鲜明的标志,这一自由作为一项政治权利,在近代民主制度中得到了普遍的确认。具体说来新闻自由一般是指搜集、发布、传送和接受新闻的自由,是创办新闻传播工具的自由,是公民通过新闻传播工具发表自己对社

会各种问题的看法以及在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及其他文化活动中的创造成果的自由。美国一直标榜自己的“新闻自由”,并以此作为人权的一部分到处炫耀,并打压一些他们看不顺眼的国家。美国高喊自由的言论给世人以错觉,让人们以为美国是新闻自由的乐园,殊不知,这只不过是美国人蒙骗世人的伎俩,事实上,与世界各国一样,美国新闻不可能完全自由,有时甚至毫无自由。美国从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起,就十分重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在随后的200余年中,这个控制舆论的政策从未改变过,只是随着白宫主人的变迁因人而异罢了。尼克松总统就曾经坦言,“现代总统必须学好驾驭舆论的艺术”。中国人都清楚地记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1999年5月8日悍然用五枚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使馆,造成包括中国3位记者在内的重大人员伤亡。当时,对这一根本置人权与主权于不顾的极具新闻价值的重大事件,美国各大新闻媒体装聋作哑,竭尽隐瞒、掩盖之能事,使得大多数美国受众得不到这一新闻的知情权,而美国媒体对中国人民的抗议、声讨等活动则不遗余力地大报特报,并肆意歪曲,声称这是“**在煽动反美情绪”。这种言行不

一、黑白颠倒的宣传行径就是美国政府“驾驭舆论艺术”的真实写照。

美国人鼓吹自己的新闻是自由的,并对其它他们认为没有新闻自由的国家指指点点,仿佛肩负推动全球新闻自由的重任。但偏偏正是他们,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到处打压别国的新闻自由,为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甚至使用武力,视新闻工作者的生命为草芥。1999年4月,北约对南联盟实施空中打击,南斯拉夫官方电视台反复播放美国的F-117隐形战斗机被击落、南斯拉夫军队俘获3名美国军人以及北约袭击阿族难民车队的画面,这些画面被境外各家电视机构广为转播,收到强烈的效果。美国无法容忍南联盟新闻自由,于4月23日凌晨炸毁了正在播出节目的塞尔维亚电视台。这个标榜“言论自由”的国家毫不避讳地声称,这是为了不让南联盟有新闻自由。

美国不给别人自由,也不给自家人自由。“9•11”事件之后,美国之音不顾美国政府的警告,播出了访问阿富汗塔利班精神领袖奥马尔的报道,美国政府毫不手软地给予惩罚:美国之音电台台长惠特沃恩和主管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电台、自由欧洲电台的国际广播局局长康尼夫被撤职,美国之音在欧洲的一个发射台的经费预算200多万美元也被勾销。不难看出,美国对新闻自由实行的是双重标准:凡是不符合其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的,便挥舞“新闻自由”的棍棒大加讨伐;但到了要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时,甚至不惜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美国为标榜其新闻自由,的确不会赤裸裸地颁布一些法令强迫新闻界接受检查或是霸道地决定什么新闻可以发、什么不可以发,但他们会采取一种更加隐蔽、更加巧妙的控制手法,“主动”向媒介提供相关信息,当然,这些信息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任何对自己不利的信息都会被不动声色地加以扣压,有时甚至故意提供一些无法证实的虚假信息。很显然,这种被过滤过的新闻自由带有明显的虚假性,甚至是虚伪性。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美国的所作所为,对他们历来标榜的新闻自由,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前记者阿内特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报道了伊拉克战争的真实情况,就被解职。阿内特是“因言获罪”而被解雇的。而福克斯新闻电视台的记者里维拉差不多与阿内特同时受到了处分,他被“调离了工作岗位”,处分他的真正原因是他被编入的部队的指挥官对他发出的报道“不满意”。

美国媒体经常炫耀自己如何与官方保持“距离”,以此来标榜其新闻自由,但事实证明,这仅是一面招摇的旗帜,是为了更好地为政府服务所采取的一种手段。

第五篇: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作业

早立《新闻法》,利于监督准贪官

央视《焦点访谈》为何监督减少,归根到底是中国没有《新闻法》。还是吁请尽快制定《新闻法》,用国法指定媒体职责范围,哪些东西可报,哪些不能报,哪些应该用舆论监督,这样才能使许多方面的东西不会等到既成事实了,给国家、给人民,特别是给我们共产党声誉员带来巨大损失,等到犯案人被法院定案判刑了,方可见诸报端,实际上这是现在中国最最可悲的一面。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各级宣传部是老大(确实是老大),往往一个地方发生什么问题,有正义感的记者、媒体要介入,而哪些地方的宣传部门就出来干涉,而且往往是冠冕堂皇说不能影响当地投资环境,或所谓如若报道必然给当地带来不稳定因素等等。现在许多事情,实质上应是宜疏不宜堵,而许多问题若早发现且媒介早介入,对国对民对其当事人都有益,我们可以看到近一些年被抓的贪官污吏,哪个不是前几年就被群众举报,但往往若干年或是十多年后,此人太腐败得不象话了,才被逮出来法办了吗?还是尽早制定《新闻法》好,作为新闻人可依法参与舆论监督,当然对无中生有或恶意中伤者也可有节制,违法必依法论处。这何乐而不呢?????!!!

本人真弄不懂,是不是有人所说的制定《新闻法》,就意味着宣传部要下岗?就我们在所极力倡导建立法制国家,制定《新闻法》乃是正是时候!附一文摘:中国推进政治体制上的“行政改革”有专家测算,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由于官员腐败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约在9875亿~12570亿之间,大体相当于GDP的13.2~16.8%之间。而1999年全年挽救回来的经济损失只有15亿元,这还不包括在查处案件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花消,其监督成本之高,是非常惊人的。国家经济损失的天文数字与反腐成本的居高不下,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这就是要把有效的监督制度的确立,包括对省委书记这样高官监督制度的设计,作为政治体制上端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这大概是我们未来的事业能否兴旺发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下载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期末复习[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期末复习[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传播法规与政策[大全五篇]

    新传法1.法: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即人类社会用来指导约束社会上各种个体与群体的一套行为规范 2.法与政策:政策是指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和......

    新闻学--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共享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一、对于低俗节目(如干露露等)有什么看法?(发挥题,自己网上找) 提示:可以从三个方面谈1、从媒介处的大环境;2、从低俗节目者本身素质不高;3、从法制不健全、管理......

    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一节 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学习笔记 本节重点把握: 1.总体3个层次; 2.每一层次分别由谁制定; 3.每个层次包含什么; 4.反过来,《×××》属于哪个层次。 一、会计法律制度的概念 1......

    新闻传播法教程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5‘×5个 1、新闻传播法:广义上来讲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所有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包括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等各个法律部门中所有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文件条款......

    会计专业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期末复习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属于会计规范性文件的是:BC A.《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 B.《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C.《小企业会计制度》 D.《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2.【例题1·多选题】下列属于......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期末试题

    宣化科技职业学校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我国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机......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职业道德复习

    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建立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复习口诀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复习口诀 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学会计、干会计,法律制度莫忘记。法律制度有四项,制定机关不能忘;法律法规和规章,地方法规管地方;《会计法》律地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