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什么要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为什么要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杨世松
(中共商丘市委党校河南商丘476000)
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新乡市调研时对该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他希望新乡一边做一边总结、一边提升,努力探索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省长郭庚茂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已经成为我省重要发展战略之一。那么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为什么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本文就此谈点看法。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对于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概念,而在地方政府的文件里、领导人的讲话中以及媒体宣传上,已经普遍使用这一概念。从全国各地的实践来看,可以这样概括:所谓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形成新的居住模式、管理服务模式和产业格局。各地已经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规模不等,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乃至几万人,基础设施相当完善,公共服务全面覆盖,生活环境堪比城市小区,城乡差距在这里已显著缩小。
至目前,全国已有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北京等省市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当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加以推进,其中成都、新乡、苏州、德州等省辖市为此专门下发文件,成立领导机构,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成效显著,涌现很多好的典型,积累很多宝贵经验。这些地方有的已被国家或地方政府列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他们的做法得到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的肯定。我省安阳市、郑州市、洛阳市、许昌市等省辖市也在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路子,已经有了良好开端。总的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已成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二.为什么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各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普遍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1、农村环境“脏、乱、差”。由于长期缺少规划,农户任意选址盖房,建筑参差不齐,道路高高低低,村内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柴草乱垛、牲畜乱放、车辆乱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处是乱糟糟、臭烘烘的一片,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几年来尽管各地都开展了“清洁家园”活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农村土地浪费多。农民富裕起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变居住条件,翻盖新房,青年农民结婚也必盖新房,这是不可阻挡的潮流。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农民一般选择在交通便利的村头和公路边盖房,也有部分农民长期进城务工,全家已搬进城市定居,这样以来老宅基地闲置起来,“空心房”、“空心村”逐步增多。另据调查,农民住房加院落一般占地一亩左右,个别农户占用更多,一户多宅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必然造成土地的严重浪费。
3、基础设施投入大。建设新农村,必然需要对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社保、治安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大量资金,由于村庄小而分散,现有的资金只好“撒胡椒面”,很难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这样就使本来就不充裕的建设资金更趋紧张。同时,这样做也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4、产业结构调整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工作已经开展很多年,但由于多数农民还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土地零碎,决策分散,经营理念陈旧,很难形成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很难开展社会化服务和推广农业科技,很难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5、农民自主投入少。一是农业产业不发达,农民生活还不宽裕,没有更多的剩余资金投入;二是农民利己思想和狭隘观念还不同程度存在,对不涉及自己切身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公共服务,也不愿意投资投劳;三是村民共同体日益弱化,不同利益的人很难形成共识,农民自主修路、搞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可能,自主搞合村并点、建设新社区更不可能。
为了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基层领导班子比较强的农村,就开始了村庄治理、土地流转、环境整治等建设新农村的探索。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思想指引下,各级政府加大了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骤然加快。新型农村社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形式,也是基层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之所以能够得到基层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实践证明,它有以下优越性:
1、有利于较快地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通过村庄合并,组建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社区,有利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局面,使农民享受到了和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较快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正象群众所说的“老村环境脏乱差,新村环境绿静美。老村旱厕畜圈不卫生,新村水冲厕所真干净。老村文化生活缺,新村广场多娱乐。”在新型农村社区,农民购物、就医、通讯、计生、社保、农技服务、文化娱乐等很多事情不出村也能
办到。
2、有利于合理利用资金,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过去很多地方村庄小而分散,农民居住
不集中,分别搞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许多公共服务设施建不了也用不起,甚至连个理发店也养不住,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统一修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可以有效地节约资金。如河南省卫辉市四和新村,是由四个村庄合并而成的,原四个村庄分别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需投资4000万元,而村庄合并后,仅需2000万元,节约了一半。
同时,新社区也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比如,目前散布在村庄的学校由于规模小,不
仅人均成本高,更难以保证师资、校舍的质量,从而影响整个教学水平。而新的社区由于人口相对集中,可创办相当规模的正规中小学,保证师资和校舍的配备,从而确保较高的教学质量。在医疗服务、社会治安、行政管理等各个领域,也由于规模效应而将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3、有利于集约节约用地。新型农村社区可以集中连片进行规划建设,有利于彻底解决
“空心村”问题,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发挥土地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对腾出的原旧村址进行整理复耕,综合利用,又可增加人均耕地,从各个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新乡市全市3571个行政村,目前村庄占地190万亩,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后,占地约为140万亩,可节约土地50万亩左右。如果建高层或多层建筑,节约土地更多。据资料,已经实行村庄合并、建成新型农村社区的地方,比原来村庄占地面积节约50%以上。
4、有利于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往往和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在一起。村庄规模的扩大,土地面积的增多,便于在更大范围内规划产业布局,培植新产业,推广新技术,完善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荥阳市贾峪镇洞林湖新社区,由5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新社区建成后可容纳7万人,未来将建成一个居住、购物、医院、学校、休闲型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生态城,当地农民完全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转移到现代农业中去,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5、有利于拉动农村投资和消费。当前我国已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农村消费作为保持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根本措施,启动和开拓农村市场,前景广阔。实践证明,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政府的一定量投资,就能带动多倍的农民群众投资和其它社会资金的投入,产生巨大的投资拉动效应,带动钢铁、水泥、玻璃、煤炭、建材等一系列工业的振兴,以及家电、运输、通讯等行业的繁荣,有效地拉动国内经济增长。据新乡市测算,政府的一定量投资,可以拉动24倍的民间投资,产生1∶24的投资拉动效应。
6、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通过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这种形式突破了传统的农民进城的单一城市化模式,符合当前农村实际,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社会安定,也有利于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及早防治交通拥堵、房价昂贵等“城市病”。
总的来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是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也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是基层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有益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带有方向性意义。
当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有条件的,一般在经济基础好、领导班子强的农村率先突
破。对暂不具备条件的,也要作好规划,搞好试点,逐步向这方面引导,不能急于求成。
作者简介:杨世松(1950.6-),中共商丘市委党校教授、“全国农村社区
建设专家顾问组”专家
联系电话:0370-2682131手机;***
第二篇: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社区建设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社区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点,改革创新,着力培育社区理念;夯实基础,构筑社区发展平台;以人为本,增强互动认同,实现“一家亲”,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一、改革创新,着力培育社区理念1、创新思维机制。一是主动对接。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社区建设
是适应城市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为此,在开展社区建设之前,通过县委中心组学习、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认真学习《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的实施意见>》,在领导层形成共识,明确改革方向。二是借鉴吸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县委、县政府组织工作小组,派遣专人赴社区工作先进市、县考察学习,积极借鉴成功经验,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实际制定出《关于##县城市社区建设的工作意见(征求意见稿)》后,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委会、居民广泛征求意见,在社会各阶层达成共识。三是研究论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了解实情,召开研讨会、论证会,进而逐步理清我县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建立以居住地为特征的“板块型社区”,以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纽带,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的,以社区成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手段,由党和政府领导、社会各方参与、群众自治管理的区域性文明小社会,形成共居一地、共同管理、共促繁荣、共保平安、共建文明、共求发展的社会化自治管理的运行机制。2、强化宣传发动。一是强化对基层领导的宣传。社区建设的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县委、县政府通过组织学习、征求意见、广泛讨论,让各级领导切身体会到推进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推进社区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强化对社会的宣传。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深入开展社区建设专题报道,介绍经验,树立典型,广泛宣传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不断加大社区建设的宣传力度。三是强化对社区居民的宣传。在各社区建立永久性宣传栏,悬挂标语,并把社区建设宣传提纲分送到每家每户和各单位。开展贴近居民生活、具有社区特色的“主题活动”,“社区是个家,我们都爱她”、“社区是个家,建设靠大家”等口号已日益深入人心,进一步深化了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参与意识、自治意识,使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认识到自己既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又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增强了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了他们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热情和建设社区的自觉性、积极性。3、改革管理机制。一是科学整合。按照有利于社区管理、有利于居民自治、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有利于工作效率的原则,在考虑地域、人口和居民心理认同感的基础上,以每个社区1100-2400户为标准,将城区原有14个居委会进行科学整合,按照地域划分设立了龙池、华山、百花、银华、金华5个社区。整合后的社区地域清晰、布局合理、资源丰富、功能齐全,为社区建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建立新型社区组织体系。新的社区组建后,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领导层”,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为组织形式的“决策层”,以社区管理委员会为组织形式和办公机构的“执行层”,以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为智囊团的“议事层”。这四个组织框架的建立,使社区组织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制约性有了明显的增强,将有效地保证社区功能的发挥,保证社区的自治方向,防止行政化和自身的官僚化。三是建立居民自治网络。建立了由“楼(院)长”、“单元组长”、居民代表、社区志愿者等组成的组织工作网络。
二、夯实基础,构筑社区发展平台1、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一是选派领头人。由县委组织部从县管后备干部中抽调5名政治素质好、大专以上学历,社会交往、口头表达、语言文字、随机应变、思维创新能力较强的、具有一定组织能力、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热心社区工作的优秀干部到社区任书记(关系和待遇在原单位保留不变),并作为居委会主任的人选参加选举。这些后备干部到社区上任后,充分发挥自身才干,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带领社区工作人员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社区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获得广大居民的认可。二是加强社区党员队伍建设。根据社区党员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强化退休党员的组织意识,经常组织社区内退休党员学习党的思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使他们忠于党,坚持党的宗旨,积极参与社区党建活动,树立为社区发挥余热的思想。强化在职党员的参与意识,鼓励在职党员和社区内的党员一起为社区建设、管理和党的工作作贡献,发挥社区对党员的协管作用。强化下岗党员的自立意识,鼓励下岗党员要自强自立,下岗不失志,关心下岗党员的生活,尽力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改善生活质量,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触到党的关怀,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强化外出党员的组
第三篇:以人为本 大力推进社区建设
以人为本 大力推进社区建设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社区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点,改革创新,着力培育社区理念;夯实基础,构筑社区发展平台;以人为本,增强互动认同,实现“一家亲”,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一、改革创新,着力培育社区理念 1、创新思维机制。一是主动对接。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社区建设是适应城市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为此,在开展社区建设之前,通过县委中心组学习、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认真学习《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的实施意见>》,在领导层形成共识,明确改革方向。二是借鉴吸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县委、县政府组织工作小组,派遣专人赴社区工作先进市、县考察学习,积极借鉴成功经验,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实际制定出《关于##县城市社区建设的工作意见(征求意见稿)》后,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委会、居民广泛征求意见,在社会各阶层达成共识。三是研究论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了解实情,召开研讨会、论证会,进而逐步理清我县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建立以居住地为特征的“板块型社区”,以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纽带,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的,以社区成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手段,由党和政府领导、社会各方参与、群众自治管理的区域性文明小社会,形成共居一地、共同管理、共促繁荣、共保平安、共建文明、共求发展的社会化自治管理的运行机制。2、强化宣传发动。一是强化对基层领导的宣传。社区建设的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县委、县政府通过组织学习、征求意见、广泛讨论,让各级领导切身体会到推进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推进社区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强化对社会的宣传。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深入开展社区建设专题报道,介绍经验,树立典型,广泛宣传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不断加大社区建设的宣传力度。三是强化对社区居民的宣传。在各社区建立永久性宣传栏,悬挂标语,并把社区建设宣传提纲分送到每家每户和各单位。开展贴近居民生活、具有社区特色的“主题活动”,“社区是个家,我们都爱她”、“社区是个家,建设靠大家”等口号已日益深入人心,进一步深化了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参与意识、自治意识,使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认识到自己既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又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增强了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了他们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热情和建设社区的自觉性、积极性。3、改革管理机制。一是科学整合。按照有利于社区管理、有利于居民自治、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有利于工作效率的原则,在考虑地域、人口和居民心理认同感的基础上,以每个社区1100-2400户为标准,将城区原有14个居委会进行科学整合,按照地域划分设立了龙池、华山、百花、银华、金华5个社区。整合后的社区地域清晰、布局合理、资源丰富、功能齐全,为社区建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建立新型社区组织体系。新的社区组建后,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领导层”,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为组织形式的“决策层”,以社区管理委员会为组织形式和办公机构的“执行层”,以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为智囊团的“议事层”。这四个组织框架的建立,使社区组织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制约性有了明显的增强,将有效地保证社区功能的发挥,保证社区的自治方向,防止行政化和自身的官僚化。三是建立居民自治网络。建立了由“楼(院)长”、“单元组长”、居民代表、社区志愿者等组成的组织工作网络。
二、夯实基础,构筑社区发展平台 1、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一是选派领头人。由县委组织部从县管后备干部中抽调5名政治素质好、大专以上学历,社会交往、口头表达、语言文字、随机应变、思维创新能力较强的、具有一定组织能力、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热心社区工作的优秀干部到社区任书记(关系和待遇在原单位保留不变),并作为居委会主任的人选参加选举。这些后备干部到社区上任后,充分发挥自身才干,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带领社区工作人员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社区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获得广大居民的认可。二是加强社区党员队伍建设。根据社区党员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强化退休党员的组织意识,经常组织社区内退休党员学习党的思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使他们忠于党,坚持党的宗旨,积极参与社区党建活动,树立为社区发挥余热的思想。强化在职党员的参与意识,鼓励在职党员和社区内的党员一起为社区建设、管理和党的工作作贡献,发挥社区对党员的协管作用。强化下岗党员的自立意识,鼓励下岗党员要自强自立,下岗不失志,关心下岗党员的生活,尽力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改善生活质量,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触到党的关怀,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强化外出党员的组织意识,经常以电话、邮件的方式,多与外出党员交流思想,体现组织的关心和爱护,使他们能够严格遵守《党章》规定,定期向组织汇报思想,按时缴纳党费,不忘党的教诲,处处发扬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外来党员的责任意识,号召外来党员,争做有理想、有道德、努力工作、好学上进、多干实事、勇于创新、遵纪守法的模范,把自己有限的生命献给党的无限事业。三是健全党建工作网络。实行社区党建“四联四包”工作网络,即镇党委联系党支部、党委委员联系支部书记、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居民(户);党委书记包点、支部书记包片、支部委员包楼、党员包户,促进社区党建工作的落实。2、夯实社区建设人才基础。为较好地解决原城区居委会普遍存在的“干部老龄化、工作业余化、管理一般化”问题,提高队伍素质,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向社会公开招考居委会工作人员。经过笔试、面试、组织考察和试用期考核,最后从100多名报考人员中正式聘用8名社区工作者。原有居委会51名工作人员,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了17名优秀人员。新组建的社区居委会组成人员中,党员15人,占50%,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6人,高中13人,初中1人,4人具有计算机资格证书。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干部待遇,由县承担80%,镇承担20%,每月报酬由原来的220元提高到现在的人均500元左右。人才基础的夯实,改善了队伍结构,提高了队伍素质,保证社区工作的延续性。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快社区经济发展。一是加大政府投资,完善社区基础设施。两年来,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共投入13.6万元,大大改善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条件,5个社区的软硬件设施基本达到“四室两站六个一”的标准,办公场所平均达到100平方米以上,并配备了电视、VCD等党建电教设备,实现了微机化管理。二是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兴办社区公益事业。在社区建设的起步阶段,我县出台了鼓励民间投资的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投资、捐资于社区建设,依靠社会办社区。并根据自愿原则,动员居民集资兴建本居住区的公益事业,推进社区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三是振兴社区经济,增强社区“造血”功能。社区事业的发展主要还须依靠社区自身经济的发展。把社区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推动各种社区服务项目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对社区服务项目可实行抵偿和有偿服务,为社区建设积累资金。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建立物业管理中心,收取管理费,与帮忙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业务介绍,收取介绍费。
三、以人为本,增强互动认同,实现“一家亲” 1、增强政府与社区的互动认同。明确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不是行政上下级的关系。政府从职能转变入手,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把工作重心放在指导、支持和帮助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上,按照简政放权的原则,赋予社区充分的自主权,调动社区居委会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社区协助完成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确保社区居民居住环境优雅整洁,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社会状况良好,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到位,提高居民的生活品位。社区通过依法自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区稳定,有力促进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2、增强职能部门与社区的互动认同。通过结合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工商、交通安全”六进社区活动,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共同做好社区建设工作,实现工作人员配置到社区,工作重心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考评监督到社区,工作经费到社区。民政部门负责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指导社区服务,总结推广经验,搞好协调。组织部门负责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党群共建文明社区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财政部门负责经费预算和奖金投放。城建部门负责社区办公用房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社区治安。司法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法律宣传、咨询、调解、援助服务。社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居民服务为共同点,积极协助各职能部门开展活动,使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扎扎实实为群众服务,千方百计让群众受益。3、增强驻区单位与社区的互动认同。本着“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内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及其它自然和社会资源,驻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能够向社会开放的文化体育设施、社会服务设施,逐步向社区居民开放。社区积极主动将驻区单位吸收为社区成员,使其由过去的“客人”转变为现在的“主人”,成为名符其实的自治主体,进一步调动了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也使社区单位与社区之间产生了一种权利与义务关系。在倡导社区单位对所在社区尽好自己应尽的义务的同时,社区应更多地做好为社区单位服务、改善社区环境的工作,以赢得社区单位的支持。4、增强居民与社区的互动认同。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居民的社区关系由主要依附于单位转向主要依附于社区,社区广大居民生活的主要空间,居民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主动参加文体娱乐、社区服务、居民教育、居民会议、维护社区秩序、改善居住环境等活动,把社区当着自己的一个家,形成了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社区以服务居民为宗旨,从居民迫切要求解决和关注的问题入手。把服务居民、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放在首位,以人为本,忠实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开展经常性的社区服务活动。同时,强化社区治安,美化社区环境,繁荣丰富社区文化,让社区居民切实从社区服务中
##县委书
第四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主持词
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
主 持 词
区委副书记 刘普军(2012年5月11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上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有关精神,动员全区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全面加快推进我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力争在全市的先进位次。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全体县级领导干部;区直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岳村乡、孟轲乡股级以上干部;岳村乡、孟轲乡、大庆办、胜利办四个涉农乡办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组长;其他街道办事处全体科级干部及重点科室负责人。这次会议规格高、规模大,内容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自觉遵守会议纪律,共同把会开好。
这次会议共有三项议程:一是宣读区委、区政府《关
-1-
于成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二是区长刘洪浩同志作动员报告;三是区委书记张宏义同志作重要讲话。下面逐项进行。
首先,我宣读一下区委、区政府《关于成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
下面,请区长刘洪浩同志作动员报告。大家欢迎!„„„„„„„„„„„„„„„„„„„„ 下面,欢迎区委书记张宏义同志作重要讲话!„„„„„„„„„„„„„„„„„„„„ 同志们,刚才,刘区长就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作了动员报告,对我区前一阶段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对下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总结工作客观全面,分析问题实事求是,安排任务周密细致,大家一定要真正抓好落实。张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内涵丰富,为我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会议还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各乡办、区直各单位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
-2-
一到两位领导的讲话精神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去。下面,为抓好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我再强调三点: 一是认识要到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三化”协调的核心,事关大局、长远,是对农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的一次历史性的转型、根本性的改变、彻底性的革命。既是一项发展工程,可以直接扩大投入、拉动内需;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可以彻底改变城乡面貌、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更是一项民心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广大百姓。全区上下都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增强事关全局的战略意识、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迎难而上的攻坚意识,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中之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来,把精力和干劲汇聚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来。
二是人员要到位。《通知》和《实施意见》两个文件已下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及下设各个机构已经成立,各级各部门要全力支持配合工作,特别是领导小组办公室、五个工作组和四个指挥部,要抓紧抽调人员,迅速到位并
-3-
投入工作。被抽调的人员要脱离原工作岗位,无条件服从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县级领导要以一线督导、现场办公为主。各有关乡办主要负责同志也要做到靠前指挥、亲临一线、共同作战。农村社区建设牵涉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沟通,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其它有关部门也要从各自的工作特点出发,尽职尽责,积极主动地做好配合工作,全力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督导要到位。领导小组下设各工作组和各指挥部要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建立台账,明确时间节点,明确责任人。区纪委、督查局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抽调人员,组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联合督查组,按照台账要求和时间节点,对各部门工作进行督查。对于工作不力、进度慢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全区通报和责任追究;对于工作进度较快,完成质量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表扬。对于因个人问题,造成工作被动,严重影响建设进度的,进行责任追究和党纪政纪处分。
同志们,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省、市的战略决
-4-
策,符合中央精神,符合我区实际。当前,各县区都在竞相发展,华龙区务必奋勇争先。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扎实工作,以坚定的决心、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积极投入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去,为实现我区在全市率先发展、引领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会议到此结束,散会!
-5-
第五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为全面了解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县发改委组织人员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是:
一、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及成效
2008年,我县抢抓国家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机遇,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工作,将全县346个行政村科学合理规划为106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实施后可新增耕地5万多亩。在这项浩大的民生工程推进过程中,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社会参与、政策扶持、梯次推进的原则,先后启动建设了平阴镇前阮
二、山头、博士、东阿镇新合、孔村镇驻地、孝直镇丁屯、展洼等18个新型农村社区,截至2010年底,累计建设住房5788户、80.4万平方米,竣工入住789户、12.6万平方米,完成道路硬化6.6万平方米,绿化1.13万平方米。全县农民新型社区建设呈现出试点先行、统筹发展、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科学规划,优化社区建设布局。我县历来高度重视规划先行,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引领快速发展。我县在社区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先后编制完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对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进行了科学安排。按照城乡一盘棋、城镇协调发展和各项规划高度衔接的思路,合理确定社区建设规模,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有效进行了合村并点。同时,本着“高起点、高层次”的原则,组织专家、村民代表对社区详规集中评审,确保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特色突出、风格多样。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县长任指挥的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及由县农办、国土、建设、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组织协调。出台了《关于农民新型社区试点建设协调会议纪要》,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县农办、国土、建设、民政、卫生、教体、水务等部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自扶持政策和具体落实目标。各镇(街道)也抽调人员成立了指挥部,形成了“党政推动、两委(村、居)主办、村民主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用足用活政策,切实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对列入“土地增减挂钩”进行新村建设的村庄,除安置地块外,由县政府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统一对外调剂置换,对旧村址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每亩补助10万元。同时,鼓励农村居民向乡镇驻地、县城集中,以户为单位全部迁出本村腾出宅基地的户,除享受本村货币补偿政策外,由村集体从扶持资金中给予1万元的异地安置费。二是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本着“资金来源不变、用途不变,整合集中使用”的原则,将上级出台的涉及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由县财政整合统筹运作,集中投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三是规费减免政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除税收外,原则上一切规费全免。同时,县政府对镇(街道)、村(居)修建性详细规划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补助。
(四)创新建设模式,灵活推动社区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建设模式,不断加快推进建设进程。一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通过发展民营企业、工商
贸易、餐饮服务等行业,吸纳人口向镇驻地集中。孔村镇驻地中心社区,依托快速壮大的炭素产业和商贸服务业,规划占地517亩、建筑面积34.5万平方米的社区,吸纳集聚周边村庄人口1万多人。二是与主导产业拓展提升相结合。依托特色品牌基地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孝直镇汇东片区依托无公害蔬菜基地,将21个村合并为3个新型农村社区,节约用地5300多亩。三是与重点项目和滩区迁建工程相结合。借助黄河滩区迁建工程,把沿黄13个滩区村、2500户,集中整合到7个社区。同时,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同步搞好基础设施、园林绿化、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配套建设,促进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五)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的原则,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扎实做好群众基础工作。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单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民意,宜合则合、宜搬则搬、宜改则改、宜建则建,不搞一刀切、行政命令和大拆大建。坚持民事民决,社区建设什么样式的房子、由谁来建、什么时候建,农民群众自己说了算,真正把中央的惠民工程变成农民群众自觉自发的行动,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村并村、村并城、村并镇、村并企、旧村提升等多种模式。由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最大限度地尊重群众意愿,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较大成效。
(六)坚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村社区。在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挖掘地域特色,积极打造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新型农村社区。如玫瑰镇以构建“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富有活力”的新型城镇为目标,高标准建设,多元化投入,高效能管理,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一个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展示形象、承接旅游、充满玫瑰特色的小城镇在县城西南的翠屏山下崛起。又如孝直镇以“孝为先、人为本、和为贵”的孝直文化为载体,打造了极具内涵的特色驻地社区。
三、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课题,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第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是财政政策捆绑、项目整合的扶持资金非常有限,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资金缺口。二是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民群众不很富裕,主要靠农民群众自身筹集解决困难很大。三是土地置换资金到位滞后,土地置换补助金须土地复垦验收合格后才能到位,而土地净收益补助则要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同时,新型社区建设方缺乏主动筹资的精神,对县里社区建设投融资平台过度依赖,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广大农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习惯于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且生产生活成本相对于新型社区较低,再加上入住社区后生产设备存放的不方便,致使部分低收入群众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
第三,社区建设及配套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已建设的社区现状看,存在社区规划层次较低、样式较单
一、整体规模较小的问题,不利于将来社区发展,与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初衷有一定差距。在建社区把重点放在楼房建设上,水、电、路、气、医、学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重建轻管”,入住户服务管理的缺位影响了群众积极性。
四、加快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组织形式,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充实调整现有的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抽调相关单位业务骨干,组成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社区建设队伍,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政策拟定、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强化联席会议、一事一议制度和社区建设进度周报制度,尽量减免各种规费,集中办理各种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镇(街道)、村(居)委会、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具体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镇(街道)、村(居)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搞好宣传发动,突破常规推动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各种宣传载体,对社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在规划建设、创新内容、建设标准、运作模式等方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对社区建设实施全程监督,让群众享受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因地制宜发动群众,“钱不够的不用慌,可帮你联系银行,也可攒攒钱再迁;想不通的不用慌,想通了再迁;意见不一致的不用慌,商议好再迁”。在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速度。
(三)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明确以县为主的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统筹主导地位,加大力度,整合扶持项目。充分利用土地整治投资公司这个平台,专门经营增减挂富余指标,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多种途径,争取社会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财力支持,推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部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按照“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不改变投资管理渠道,在发改委、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下,借助土地投融资平台,严格按照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强化县级政府整合作用,集中投放,综合使用,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提高资金利用整体效益。
(四)狠抓质量安全,提升整体建设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运作、高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安全关。继续严把施工图审查、招标、监理、质监与安监等重要环节,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农村住房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作用,对在建工程进行安全、质量、手续、监理、节能方面的全面检查,切实搞好建筑质量监理和工程验收,确保社区建设质量安全。
(五)制定产业规划,促进农民就业。农户入住社区后,虽然生活开支有所增加,但相对完善的服务功能,可以使他们从繁重的家务和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是制定产业规划,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集约种植、养殖。二是引导好各种农村协会组织在社区中的衔接,为农副产品的外销搭建好平台。三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劳动密集型、适于松散管理、分散经营或生产的企业,为家庭妇女和居家留守人员经营生产提供更多机会,以增加他们的收入。
(六)加强社区管理,深入探索农村服务社区化的有效形式。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分类指导、科学谋划的原则,推进硬件建设再提高,软件建设上水平。进一步加强完善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原有制度进行整合、完善、规范,并对成功的、符合自身实际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加以借鉴,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推进支部服务社会化、党员服务具体化,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切实以“富民、便民、亲民、安民”为目标,保障社区农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