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建议

时间:2019-05-13 10:3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建议》。

第一篇:成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建议

成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建议

王国敏 黄基秉 李玉峰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经验研究课题组日前奔赴成都市19个区(市、县),选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代表性、已经形成规模和特色的乡镇、村组和社区进行了认真、广泛的田野调查,掌握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最终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 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方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从思路的产生到具体的实践操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文化底蕴、村民素质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会采取不同的推进方式和基本做法。根据调研情况,我们认为,成都市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着眼于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的生成,走出了一条以“一个重点、二轮驱动、三个着力点、四项协调”为主要做法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新路子,成效显著。我们把这条新路子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1234”方式。

一个重点: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兴建和改善为重点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基本条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和文化事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调研显示,成都市各县区都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兴建与改造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重要抓手。通过改造传统文化设施、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增添现代文化设施三条途径,各县区的文化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显著改善。调研中了解到,成都市先后筹资10个亿,区(市)县配套4.5个亿,对全市农村中小学校实施标准化建设,努力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帮困助学等工程,同时加大了农村图书馆(图书室)、农产品特色产业科技示范、星火科技培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宽带网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二轮驱动:政府强力推动与村民积极参与是两股强大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进。成都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和四川省的相关文件精神,相继出台一系列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文件,将优先发展文化服务业作为民生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2006年,成都市各级政府共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狠抓示范地区,猛建聚焦点”的新型做法,强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在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很多村民不仅建言献策,而且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活动,使农村中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文化景象。

三点着力:在特色资源的挖掘、文化活动的丰富和精神面貌的塑造上下功夫

成都市始终把文化特色资源的挖掘、农村文化活动的丰富和现代农村精神面貌的塑造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三个主要着力点。通过挖掘民间文化、积极培育古镇文化和创造性地发展农家乐文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以特色资源培育特色文化,以特色文化创建特色村镇,以特色村、镇带动特色经济发展,做到了农村经济和农村文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文化活动丰富上,成都市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底蕴、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现实情况,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需要,“各显神通,各出绝招”,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要,使得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有内容、形式,又具有精神实质,不断提升了村民的精神境界。

四项协调:始终坚持城乡文化发展、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展相协调

成都市打破了传统的“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社会文化观念,更加注重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方针政策上,着眼于以城带乡;在实践中,突破于以城促乡;在关系处理上,倾向于城乡互惠。通过这些措施,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超越了单纯的文化建设活动性质,创造性地将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实现文化与经济互动、文化与旅游联姻,效果显著,成效颇丰。成都市十分注重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始终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效良好。成都市通过以传统文化培育为主,注入现代文化要素,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特色和以现代文化培育为主,融入传统文化因素,衬托现代文化的历史韵味两条途径,很好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协同发展。

二 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抓住重点,提高认识:政府高度重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之举

分析和总结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鲜经验,我们感受最深切的一条就是,政府高度重视是关键。成都市的生动实践证明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的至关重要性。从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来看,成都市虽然是中国西部最发达的大都市之一,但与全国发达城市比较而言,经济实力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成都市的经济社会建设,包括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内的城乡统筹发展总体上走到了全国的前列,这一事实证明能否有效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经济实力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

(二)强本固基,振兴产业:集体经济强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支撑

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不断做大做强的产业支撑之上,强大的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我们认为,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应部分归因于其有较为雄厚的产业支撑,特别是较为雄厚的农村集体经济的支撑。只有将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才能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只有农村基层组织掌握更多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才能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更高层次的文化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三)传承文化,提升品味:深挖特色资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可靠保障

深挖特色资源,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较好效果的又一经验。特色乡土文化是生活在特定区域内的人们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通过深挖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不仅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更具吸引力、亲和力、凝聚力和生命力,而且能够有效避免新农村建设急于求成搞“推土机”、“一刀切”,从而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进行,把社会主义新农村搞得千庄一式、千村一面的情况发生。

(四)创新思想、整合资源:依靠市场运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一方面新农村文化建设必不可少,另一方面由于其半公共产品性质,回报周期长,成效不可能像农村经济那样立竿见影,因而搞新农村文化建设一靠充分重视,二靠大力投入。资金问题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给我们以启示:只有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雄厚的文化资本,走市场化运作道路,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出路。

(五)典型带动,层次推进:坚持循序渐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成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和行之有效的方法,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从调研情况来看,成都市在方法策略上走出了一条循序渐进、典型带动、梯度推进的路子,新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形成了城区快于近郊、近郊快于远郊的趋势,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梯度推进、重点突破、中心辐射与全面铺开的良好结合。

(六)中央要求,农民需求:二者结合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的重大决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但中央要求是总体的、宏观的、原则的,需要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落实,需要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着力点和着眼点都在农民。

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之所以取得良好成效,得益于其实施了正确的战略与有效的措施。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描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都经验就是:政府积极推动+满足村民文化需求+雄厚产业支撑+特色资源彰显+完善市场运作+稳扎稳打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高效益。这一经验实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与手段、工具与价值的有机统一,既有成都市地处西部地区,社会经济不发达、城乡差异较大情况下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所具有的特殊性,同时也为全国其他类似地区,如中西部省份、全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作出了有益探索和尝试,无疑具有某种借鉴价值,因而也具有一定普适意义。

三 新农村文化建设成都经验的改进建议

我们在肯定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果的同时,也不回避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成都市农村文化建设虽取得较好成绩,但总体上存在“三个不相适应”,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三个不相适应”具体体现在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七大障碍”上,即“认知型障碍”,人们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都很不够;“体制型障碍”,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二元城乡问题;“结构型障碍”,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仍然是农村中的妇女、儿童和老人,青壮年缺乏;“经济型障碍”,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是最大瓶颈;“供求型障碍”,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不能满足村民的多层次需要;“环境型障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外部条件,软、硬件环境仍然不优;“激励型障碍”,当前新农村文化的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仍不完善、不科学。针对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改进和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都经验。

(一)提高认识水平,纠正认识误区,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必须首先要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农村文化建设观。一要高度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改变新农村文化建设“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起不要”的局面。二要深刻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对农村文化这个建设客体有一个清醒、科学的认识。必须改变文化站、文化室等“小文化”视野,拓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要有包括社会伦理思想、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诸多方面的“大文化”战略。三要切实扭转新农村文化建设观。一是要切实扭转一些干部群众在农村建设方面特别是经济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二者关系上的“先后论”、“虚实论”、“经济配角论”、“不能兼顾论”。二是要强调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切实匡正一些干部群众的农村文化建设“速战速决论”。

(二)界定政府边界,明确政府责任,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序进行

规范政府作用范围,划定政府行为边界,让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我们认为,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主要应该发挥以下功能与作用:一是规划功能。政府规划功能的发挥是把握新农村文化建设主动权的关键,必须紧紧扭住规划这个龙头不放松。要在“全域成都”的口号和理念下,大力加强成都农村地区的科学规划,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召开专家学者论证会,对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和评估,力争使其科学、合理、规范,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规范功能。政府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促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农村文化市场体系生成。三是引领功能。“价值引导”是现代政府的一个主要功能与任务,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要十分重视这一功能。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去统领新农村文化建设全过程,确保这一过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先进文化在农村中传播、长成和实践的过程。

(三)尊重村民意愿,明确主体地位,广泛调动村民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党的十七大肯定了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这不仅赋予村民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地位,还更加肯定了村民是这一文化建设成果的享受主体。发挥村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仅要求政府转变观念,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将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保障农村居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尊重村民文化意愿,满足村民文化需求,而且必须通过教育宣传让村民认识到自己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通过利益激励调动村民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培训学习增强村民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能力,有效引导和培育村民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

(四)把握核心问题,加大创新力度,保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来源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繁荣农村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农村文化创新是多向度、多层次、立体式推进的创新。一要加大农村文化内容创新力度。必须十分重视用现代文化对当代农村文化进行改造。二要加大农村文化机制体制创新力度。造成农村的文化问题,因素有很多,但根源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成都市要利用城乡一体化和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时机,充分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加大力度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解放和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三要加大农村文化生产方式的创新。成都市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着力培育农村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促成农村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的生成。

(五)激发投资动力,打破发展瓶颈,创新新农村文化建设投融资模式

资金问题是制约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解决新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紧张的问题,必须靠机制体制创新来实现。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国家拨款、社会筹集、自身积累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新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一要政府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新农村文化建设一靠高度重视,二靠大力投入,政府必须切实加大投入,才能使新农村文化建设顺利进行。二要激发村民投资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新农村文化建设只要能惠及广大村民,让他们认识到参与这一工作会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民们投资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就会十分高涨。金堂县五凤溪镇的一位刘姓书记说的好,“只要我们的文化活动能够惠及老百姓,就能赢得政府和村民的两头买单。”三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新农村文化建设。积极动员、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和逐步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注、支持和投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格局。

(六)创建评价指标,合理奖罚制度,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绩效考核

开创良好的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机制和格局,必须建立一整套健全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核奖惩制度。一是形成新农村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并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到首位”的要求,坚持将社会效益作为最大权重,建立一个适合成都市实际、科学、合理、易操作、可量化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考核各地方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提供一个客观、可量化、可信服的标准。二是合理化政府政绩考核标准。政绩考核是政府官员行为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政绩考核标准就能催生出什么样的政府官员思维和行为模式。合理化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标准,改变“唯GDP”论英雄的考核现状,适当增加文化生产的权重,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最重要衡量指标之一。三是进一步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用人标准和机制,提高选人用人质量,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四是设立成都市文化建设荣誉制度。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激励措施,参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设立国家文化荣誉制度的设想,建议设立成都市文化建设荣誉制度,对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涌现出的有杰出贡献的工作者予以重奖。

(七)注重调查研究,促进内生成长,大力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新农村文化建设一要形成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求真务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是要善于“借脑”,成都市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林立,云集了众多专家学者。政府要认识到这种独特优势,勇于、善于调动广大专家学者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为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科学、合理、可行的建议和意见。二是要善于“动脑”,实施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这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主管、主抓干部要经常到田间地头、村组农户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实情、民情,形成文化干部走访农户制度。二要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化建设的内生机制。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政府实施自上而下的外源式推进,这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初期阶段,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值得借鉴。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外在推动缺乏根本的、持久的动力,随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这一方式的弊端会逐步暴露和显现,必须未雨绸缪,寻找建设的永续动力。冯友兰先生说,“新的制度和新的道德应当是自生的,这才自然”。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本质上也是要在农村中形成新的思想、道德和制度,所以必须从农村内部,培育文化建设的内生力量和内生机制。

综上所述,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性质方向和前途命运。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中心城市之

一、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宝贵的经验,成效显著,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值得认真总结。

参考文献:

[1]聂华林,李莹华编著.中国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蒋和平,朱晓峰等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7.[3]聂华林,张涛、马草原编著.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丁凤云.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理论学刊.2007, 4.[5]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6-2-14.作者简介:王国敏(1953-),女,四川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会会长;黄基秉(1953-),男,成都大学学报编辑部总编辑、教授,四川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会副会长。

第二篇:对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而完成这个任

务,主体是农民。也就是说,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近年来,xx县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当前农村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服务手段落后。据了解,团风县只有少数乡镇有农家图书屋,普及面远远不够。农民对科学致富、科学生产方面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绝大部分乡镇没有设立文化站,文化宣传没有阵地,不利于新型农民的培育。

2、农村文化资源匮乏,农民文化生活枯燥。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十分贫乏,农村文化消费普遍低下。据调查,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乡村农民每年用于订书报刊物的支出微乎其微。有些地方尽管能够开展一些如唱歌、跳舞、鼓乐队等传统活动,但受众则以老年和妇女为主。可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一些不良文化趁虚而入。正如农村流传的几句话说:“砌房看地理、处出卜好运、结婚看黄道、上学找算命”。不少地方“吹寿”做“佛事”的队伍生意兴隆,每到一些所谓的斋日,人头涌动。有些地方甚至色情活动有所抬头。

3、部分农村剩余的中青年劳动力由于没有技术,没有文化,加上一些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赌博、放码成风,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一方稳定。尤其是每年年终到年初一些打工返乡人员的加入,情况更加严重。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偷盗现象,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和谐的音符。

鉴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一个xx县的一名普通公民,作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是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不高,创业能力不强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必须加强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必须纠正认为只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其他工作自然而然就上去了的错误思想。真正把文化工作的考核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政绩来考核。

二、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全面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争取每个乡镇有文化站,有图书馆,并且集中培训一批懂文化管理,有文化艺术特长的人充实全县文化建设队伍。

三、各乡镇可结合本地实际每年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比赛。比如镇级篮球、象棋、乒乓球比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农民参与面,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四、广泛开展“文明村、文明镇、文明户”活动评比,以此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广泛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塑造新乡风、村风、民风,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的现代化文明程度。

五、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继续开展文化节、科技、卫生“三下乡”助援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建立和完善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站、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馆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润,才能更加欣欣向荣;勤劳的人民接受文化的熏陶,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进行文化建设,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就一定能够培养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加快xx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篇:建议重视新农村阅报栏文化建设

建议重视新农村阅报栏文化建设

当前,在新农村建设浪潮中,许多村庄统一规划、集中修建房屋、扩宽硬化道路、设置垃圾箱、改造卫生厕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更是开阔了群众视野,拓宽了政策信息了解渠道,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我们也注意到以前很受农村群众欢迎的便民阅报栏不见了,不少村庄虽然设置了文化活动室,但群众居住分散尤其是山区农村情况更加普遍,加之农村家庭个人订报纸有限,群众读报、学习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同等重要,是新农村建设不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为了让农民群众从报纸等媒体更多的了解、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农科知识、医疗卫生常识等知识,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恢复并加大便民阅报栏的建设。一是统一形式,设立要有灵活性。阅报栏的特点就是惠及面广,在设计时,可以分为党报栏、自选报纸栏和农业专业知识栏等部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立在居住较为集中、人员较为密集和人员流动较大的健身广场等场所,增强阅报栏读者人群的广泛性和影响力。二是确定内容,宣传要有针对性。内容是宣传的主要载体。在确定形式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以国家、地方的主流报纸和农业专业知识为主,充分满足村民了解时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致富本领的需求。三是专人管理,更新要有及时性。实效性是报刊的主要特点,为防止阅报栏流于形式,要指定专人管理,每天定时更换,从根本上避免政策棚架,使群众足不逾村便可悉知天下事,让阅报栏成为新农村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更成为村民的沟通信息、交流思想的文化站。(信息员:裴浩毅)

政协太白县委员会2012年2月12日

第四篇: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思考建议

发展农村文化 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发展农村文化,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构建和谐安庆的基础性工程。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市委、市政府对广大农村发展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民负担越来越轻,钱包越来越鼓,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大多数住进小洋房,新农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义务教育免除了学

杂费,广大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共有203个乡镇、人口达到610万的安庆市来说,逐步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村,必要的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却显得比较匮乏,农民缺少了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机会,从而使得电视和聚众赌博成为许多农民重要的休闲娱乐工具。“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市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随着外出务工人员不断返乡,农村文化的不足更加影响到我市广大农村的治安稳定。因此,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如果能够开展多种多样形式活泼、健康向上的群众娱乐活动,势必能够丰富农民生活,这就能有效抵制农村消极文化思想的影响,对于当前新农村建设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之所以显得比较滞后,主要受四种偏颇观念影响:“先后论”,强调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先发展城市,后发展农村;“让道论”,强调乡镇经济基础弱,文化建设要让位于招商引资;“难抓论”,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少、措施软、见效难;“自然论”,走一步看一步,做多少算多少,并且对农村文化建设目前也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明确的考核标准。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转变思想,积极行动,做到认识上有高度,行动上有措施,保障上有机制,考核上有指标,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一、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定位,充分认识丰富农村文化的重要性

农村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对老百姓精神生活和追求的引导。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使老百姓跟上城市的发展步伐,达到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用科学和健康的思想教育下一代,摒弃迷信和愚昧等落后思想,已经是非常迫切和不容延缓的事情了。对于经济和文化双重落伍的广大农村来说,如何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和改变这种落后的根本途径,已经是我市跃上经济发展新台阶的重要前提。如果广大老百姓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对于现代科技文明的了解和掌握进步了,则可以想见,文化的支持力量和传递作用就会显现出来,这对我市经济和文化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一定要从建设和谐安庆、文化强市的角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到日常工作中去,把其纳入到目标管理责任中去。

二、注重实际效果,合理进行分类,适应多层次人群的文化需求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返乡就业,农村群体对文化需求的差异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不同年龄层次上:一是老龄人群和留守妇女。农村中的老人和妇女大多比较喜爱戏剧、迎灯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以及宗教活动。所以,对这些民俗文化要因势利导、注重培育,使其向积极、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宗教文化有济世利人、行善积德的和谐思想,在填补信众精神空间,约束不当行为方面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必须加以管理,防止异端邪说渗透、封建迷信活动蔓延等负面影响。二是青壮劳力。留在农村的青壮年一般都缺少技能,劳作之余大多看电视、聊天、打牌,这一群体最盼望“农家实用科普讲座”。因此对于政府和群众团体组织的送书、送戏、送科技、送法律“四下乡”活动要切实抓住他们最渴望的需求,防止流于形式;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合农村实际,从劳动群众的角度来考虑、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对于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民工而言,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一技之能,由于长期在城市生活,本身缺乏了农业技能,生活方式早已习惯了城市环境,返乡后显得很不适应,他们的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将更加强烈。对待这一群体,在加强对于他们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同时,做好当地民俗文化表演工作,做好文化下乡的工作,同时充分发挥乡村公共阅览室的文化阵地作用,丰富返乡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三是中小学生。校园文化由学校组织开展,但节假日的课外生活显得比较单调,并且由于长时间的和父母分离,心理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乡村领导干部要做好返乡父母的思想工作,切实保证他们加强思想沟通,同时开展各项民间活动,引导中小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

三、加大资金投入,整合资源,创新多元化的投资模式

农村文化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农村文化管理的不健全更使得农村的文化发展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

因此应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纳入到财政支出预算中去,以解决农民看书、看报、看戏难等问题,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开办文化设施,兴办文化企业、组办民间剧团和组织个体电影放映队。同时,加强对文化设施、文化经费的管理和利用,保障资金切实用之于农村文化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实现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发展农村文化,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构建和谐安庆的基础性工程。要全面分析研究农村文化建设出现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寻找新途径,各部门要加强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文化工作;县乡村各级领导要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工作目标考核制度,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把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列入到村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中去。各级新闻媒体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宣传先进,推广典型,形成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群体最基本的以及个性化和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要从我市广大农村的实际出发,引导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进入农村文化建设领域,加强对农村乡土文化人才和队伍的培养,最终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服务优质、覆盖面广、保障有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证农民充分享受社会发展的文化成果。

第五篇: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传统教育文明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缺失与构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现代社会中占据日益重要地位,提起新农村建设,我们更多谈到的是经济问题,其实,新农村建设问题是多方面的。文化建设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甚至是建设的前提。农村不仅是一个自然村落,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也是他们生活与生命延续的地方,他们不仅在此创造物质,更要创造、寻找与获得意义和价值,因此,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建设离不开科学文明教育,而当前的农村文明教育已逐渐成为城市的附庸,突出了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人文内涵的教育长期缺席,导致农村社会道德感降低、价值观和人生观扭曲、赌博成风、村民之间的冲突加剧等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定位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时,很有必要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文明中汲取养分来重新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

要重新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先从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谈起。从目前来看,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培育目标、课程内容还是管理制度等方面都远远脱离了农村的实际生活环境,而成为了复制欧美和日本教育的舶来品。正如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大声疾呼“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中国传统的乡村教育脱离了乡村的实际生活,只教读书写字,造就了不事生产的书呆子;它提倡的离农教育导致大量优秀人才离开乡土,更加剧了乡村的落后。所以他 1

主张必须对乡村教育进行改造,另寻生路。这条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以乡村实际生活为中心,培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乡村教师,造就大量乡村建设的人才来改造乡村、农民、为乡村的发展服务。这一点其实与我国目前对基层的教育政策是不谋而合的,大量农技人才的培育,职业农民的塑造、支农支教、大学生村官、号召大学生到村社任职以及以一些社会力量号召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活动都在试图将教育引向传统乡村社会的回归,但是农村教育的目标不能定位于为农村造就本土人才的方向上,而应该是“确定为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素质、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因为工农一体的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要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从多处着手,而不仅仅是倡导走乡村教育的路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血液中输入更多的传统教育文明精华或许会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教育文明更是硕果累累。在原始社会时期,初民的教育是与生活密切相连,劳动既是学习,父母即是老师,猎场与牧地即是学校,记载事情采用结绳的方法。奴隶社会时期也就是尧舜禹时代,舜时,设庠为教,分下庠、上庠,七岁入下庠,庶老为师,十五岁入上庠,国老为师。夏朝,国家设立以“序”为形式的官方学校,教育的对象主要面及贵族子弟,学习内容以文武、礼仪、乐舞等为主,在天文、历法方面也多有涉及。而老师

则由巫师、乐师或者政府官员充当。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东周时期,诸侯开始在设立自己的官学,称为“庠宫”。此时的教育开始由官方向民间延伸和发展,脱离了官学形式的束缚,开始变的多样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初设博士之官,掌管全国教育,采纳李斯意见之后,实行严酷的专制统治,取消,并禁止办私学。两汉时期,国家教育管理机构也逐步完善,中央设太常兼管教育,地方学府兴起,由行政长官兼管。太学或其他中央学校以及地方学校主要教授学生儒家经典,兼插六艺,在辞、赋、画、书等方面也无所不包。私学方面虽然没有得到更多发展,但在教育模式上以和官学接近。幼年以认字教育为主,少年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青年以研究和应用为主,基本和官办学校教授内容相同。魏晋南北朝教育内容除官学外,已不在以儒家经典为主,不再学宗一师,且不主张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讲究清净无为。私学兴盛起来,教育模式也向家族式、私塾式两个方向发展,而家族式教育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模式,进而士族家庭人数繁多,逐渐形成了世族势力。世族家庭教育不在以儒学为主,更兼玄学及博弈书算方面,并将儒释道相互掺杂,教授知识面也逐渐变广。此时民间多学经学,而贵族家庭则更倾向诗、书、朝仪等方面,有些家族则世代只通一门,或历史,或礼仪,或琴棋书画。隋唐时期,国家教育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兼通六艺的发展方针。隋文帝时,在中央设立了国子监,隋炀帝始置进士科,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教育和选拔人才提供了新的方式。唐朝继承了隋朝的教育制度,在国子监之外又设立弘文馆、崇文馆两所贵族式学校。地方设立州学、县学。两宋时期,由于国家重视文人,经济发达,使得国人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受教育的目的,怎么教育人,各时期没有统一观点。王安石主张学以致用,为国家政治服务。范仲淹主张学以研究,为国家体制的改革服务。陈亮等人主张受教育是为了谋取功名,建功立业。这时期的学派代表都主张“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知识都可以拿来学习。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主张受教育要“明天理,灭人欲”,主张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品德,强调教育的连续性,提出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教学的基本用书。元朝教育仿照宋制,在中央设立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三类学校。地方上各级行政区域除设立普通官学外,还设立了培养专门人才的医学,蒙古学,阴阳学。在农村还设立社学,社学是一种启蒙式的小学校。学习和考试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讲解以朱熹《四书集

注》为准,以注解《四书》为考试内容。明朝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太学、宗学、武学、医学、阴阳学等学校,地方上,在内地省份设立府学、州学和县学,边疆省份设立卫学,统一名称为“儒学”,按照地方行政等级不同称为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诸土司儒学等。明朝科举考试提倡程朱理学,以“四书”、“五经”为主。而“四书”、“五经”又以《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作为科举取士的唯一教材。并作为全国教育系统的统一教材。在考试模式上,也规定必须使用八股文写作,字数也受限制,内容不能自由发挥,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想的多样性。明朝中叶,王守仁对流行已久的程朱理学提出批评,认为程朱理学讲求的品德修养和现实严重脱钩,应该将教育目的放在“致良知”,即忠孝仁义信等对自身的实际的道德修养,掌握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到“省查存养”,有事无事都要时刻对自身和外界进行是非错误的辨别。王守仁还主张对于萌芽教育,要顺应孩子的“乐嘻游而惮拘检”之情。到了明朝末期,随着社会矛盾激化,边界战争和内部人民暴动频起,以及在经济发达地区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主张人性不分善恶,是与生俱来。他们批评程朱理学主张的中庸之道,反对无关外界的“修身养性”,提出教育要“经世致用”,学习各方面知识,反对八股文钳制人的思想,讲求学习和实践结合,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趋利避害,强调“履事、习事、实历、习行、习作、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清代教育体系沿用明制,恢复科举考试,并修复国子监,改称国学,设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典簿等官,并设府道州县学,乡村设置社学、义学,边疆设置卫学。在教材上以“四书”为主,考试内容也是在四书中寻章摘句。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如火如荼,传统教育因在科技方面的缺失而越来越受到留洋学生的轻视。张謇提出“教育救国”,希望通过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挽救中国的衰亡。但他不主张完全嫁接外国教育模式,提出严格教育论,“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有害群者去之,无姑息焉”。容闳提出中国教育应借鉴西方模式,取消科举考试,让学生学习各方面知识。国家经历洋务运动、庚子国变之后,传统教育受到各界的批评日间增多,以至于光绪三十二年,朝廷废止了传统的科举考试,改设新学,先按传统考试发放录用人才,在设立小中大学堂之后,又根据成绩优劣授予功名式文凭。

从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思想和现象来看,其基本精神和基本观念可以归结为:(1)综合观,即大教育观。中国传统教育认为教育这一系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把教育看成是国家大事,并且把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认为教育可以培育国家需要的人才,可以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具有教化百姓的重要作用。君王想要教化百姓,并

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视设学施教。(2)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但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德育和智育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同时,它还强调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也是一对矛盾,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3)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人的内在道德自觉性,心性的内在道德功能观。中国传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教育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入世精神,强调的是对自身的肯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教育在心理倾向方面,尊老敬贤,尊师重道,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有许多积极的一面,需要我们继续发扬。例如:第一,我国传统文化中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等使人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心和价值观,始终是应弘扬的民族精神的核心,仍是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第二,儒家认为如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必须当官,“学而优则仕”是唯一的途径。这就形成了国民重视读书的传统。第三,我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仁者,爱人”,以“和为贵”,我们可将其视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行为的雏形。第四,传统教育以讲授为主,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完整 的知识系统,通过反复训练,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我国基础教育成绩裴然。第五,传统文化讲求“克己”、“慎独”,在其影响下,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养成学生自我约束,爱护集体的习惯,服从的习惯,这使我们的学生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第六,学生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磨炼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奋斗的毅力。第七,传统文化影响下“温故知新”、“言传身教”“寓教于乐”、“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十分宝贵的教学思想,在今天的教育中都有很好的利用价值

从奴隶社会传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到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学习,从有教无类到学而优则仕,从三纲五常到乡约族规,这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教育文明都构成了一个“以德主教”与“教人成人”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完美的人格:通过学习提高美好的品德意识;通过思考提高美好的品德心理;通过实践提高人们的美好品德行为,将道德的人文观,能力的知、情、意、行、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文化价值体系,从而推动整个中华民族形成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它在长期的生存中已经生成出相当强大的自满自足的具有抵御、同化、包容与自我修复功能的文化系统,相对于各个时期的国家制度,它们看似弱小,但实际上确相当顽强,从而使中国的农村生活始终呈现出二元并峙、交融与妥协的局

面。在整个中华民族遭遇列强入侵和天灾人祸时它往往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它的功利性不强,对一个人的能力、情操却能产生好的影响。它是一种人生修养,如养花一样,要不断地浇水、施肥,慢慢地浸润。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重建民族核心价值观,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命脉,提高全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关系重大。因此我们现在的教育要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并不是教会人们认识多少字、掌握多少技能,更主要的是造就人们追求高尚生活品质的能力和心态。这一点在传统文明教育中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汲取的养分,来推动我们去构建一个完善且具有内生动力的新农村文化。

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转型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本来严重不足,特别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文化还没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文明,就要将其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要以传统精神文化引导农村文化。在农村让爱国主义成为核心教育内容,从“位卑 9

未敢忘国优”、“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爱国思想都要与现在农民利益导向结合起来,在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地区通过旅游文化产业倡导与该地人文历史相一致的文化产业,让农民在收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提升了个人的思想层次。在农村形成以集体主义为要点,讲合力,重团结。市场经济更要倡导这种精神,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形成磁力场和凝聚力,使广大农民群众团结一致,携手并进,共同致富。同时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广大农民形成以自尊自爱自强的文化精神,发奋图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进而真正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次以传统道德引导社会风气。中国社会伦理上突出“和”“美”的观念。“和”是社会存在的最好境界。“以和为贵”“和和美美”“和谐发展”在新时期更有意义,“和美”更具丰富内涵,不仅人与人之间的“和”,社会稳定的“和”,还有社会制度,法律法规的公平公正之“和”,资源社会分配之“和”,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和谐发展之“和”。美更要享受历史文化之美、生活之美,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崭新之美。遵守社会公德和恪守职业道德。先使广大农民群众在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中遵守社会公德,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使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相承接。恪守职业道德就是本分做人,不投机取巧,靠智慧致富。信守家庭

美德。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社会就会稳定。所以必须对传统孝道、感恩、仁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的宣传教育,严以律己、不偷不赌、不搞邪门歪道、不酗酒闹事等等。三是以传统艺术精神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寓教于乐,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娱乐中接受文化教育和文化熏陶从而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新农村文化建设发扬传统艺术的精神是必不可少。

总之,新农村文化建设任务任重道远,它是一个文化价值重建的过程,是防止整个社会文化变异的最后底线,不能只局限在农村社会内部,而必须是整个社会的价值重建,要对当前的主流消费意识形态产生一定的对抗,不应该只停留、限定在农村社会当中,而必须在城市和乡村同时展开,如果我们不把城市和乡村关联起来,按照二元对立的文化模式去构建新农村文化,只会加剧城乡结构的对立,因此,唯有从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文明中取其精华、舍弃糟粕,并加之现代社会的一些现代化元素加以改造,才能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在一个根深叶茂的基础上成长为参天大树。

下载成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庆阳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

    ****文化建设经验材料

    传承幸福***发展**“心文化”——****文化建设经验材料***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基层单位,主要承担****工作。“****文化”是对“****”工程建设思想的凝练和提升。......

    新农村法制建设现状与建议

    新农村法制建设现状与建议 谢玉龙高志强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农村法制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为农村的进......

    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与做法

    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与做法 凌海市白台子乡中心小学于二00六年九月搬迁教学楼,现有学生384人,11个教学班、47名教师。多年来,我们一贯坚持以创新教育为龙头,以养成教育、艺术教育为......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因素,丰富精神文明生活也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盼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部署,......

    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研究报告 . 学生姓名 张羽东 院系名称文 学 院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师范) 班 级 2015级1班 学 号 201510025162 前言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

    申论新农村文化建设

    2012年公务员考试备考面试热点模拟:新农村文化建设 【材料索引】 2011年3月26日下午,从化市吕田镇狮象村的村民们迎来了振奋人心的大喜事——由星河湾集团援建的狮象村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