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政治热点电视艺术(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0:2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高考政治热点电视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高考政治热点电视艺术》。

第一篇:2014高考政治热点电视艺术

2014高考政治热点: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

一、【背景材料】

2013年9月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CCTV—7农业频道)联合主办的“金牛奖”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正式拉开了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的序幕。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是与金鹰电视艺术节具有同等影响力的电视艺术盛会。本届以“中国梦·农民梦”为主题,最大的亮点是坚守质朴的乡土本色、坚持让农民唱主角,将在10余天的时间里陆续举办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颁奖晚会、小康电视工程颁奖晚会、魅力新农村颁奖晚会等多项活动。作为本届艺术节的重头戏,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金牛奖”评出了最佳编剧奖、最佳男女主角奖、最佳男女配角奖、最佳导演奖等奖项,编剧高满堂,演员林永健、张嘉译、孙茜、丛珊、殷桃、李立群、李菁菁以及导演孔笙等荣获本届“金牛奖”各奖项。

二、【理论分析】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作为展示优秀对农电视作品、展现各地新农村风貌的重要平台,对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农村社会主义新风尚,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每年一届的“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本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以“中国梦·农民梦”为主题,对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至关重要。

(3)文化塑造人生,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文化生活具有不同的影响。一方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这就需要通过艺术节活动发展先进文化,加强对文化生活的引导。

(4)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

(5)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立足社会实践,通过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活动,积极推动文化继承和发展,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6)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创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证明,农村特色文化深深扎根在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是农村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和群众长期生产劳动的历史积淀,最具有凝聚力、生命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对农村来说,艺术创作者应多关注三农问题,多贴近农民生活,多制作出更能感染人的农村题材电视节目。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近些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呈现出创作上的繁荣局面,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峰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也得到了行业内及电视观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农村文化建设才更具活力,农村文化舞台才更加活跃。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矛盾,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必须从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在繁荣农村现代文化的同时,突出做好特色文章,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传承农村传统文化。

(4)要坚持用两点论的观点看问题。当前农村题材电视剧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创作上的弊端。如地域的单一化、内容的肤浅化、风格的喜剧化等等。这些弊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深入思考与探索。

三、【跟踪试题】

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是经中国文联批准,由中国文联所属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CCTV—7农业节目(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联合主办的国内惟一服务三农的国家级大型电视艺术节庆活动。据此回答1—3题:

1.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看电视是多年来的传统习惯。随着网络的出现,以及PC、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的盛行,电视已不再是中国人看春晚的唯一渠道。这说明:

A.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B.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C.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D.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实现共同富裕D.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开展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活动有利于:

A.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C.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除农村中的贫困现象

D.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应引导农民掌握市场信息

自2009创办以来,每年一届的“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作为展示优秀对农电视作品、展现各地新农村风貌的重要平台,得到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影响力、权威性与日俱增,是与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旗下的“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具有同等影响力的两大电视艺术盛会之一。据此回答4—6题。

4.上述材料说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D.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

5.每年一届的“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

①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②特定的文化环境

③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④我们对于文化的领悟能力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所弘扬的道德模范的事迹和高尚品德,让人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得到心灵的洗礼,增强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可见:

A.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B.优秀文化是对人性真善美的反映

C.优秀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

据此回答7—9题。

7.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活动,开创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风尚。这说明:

A.发展大众文化应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B.科技进步决定大众文化发展的方向

C.大众文化没有雅俗之分D.传播先进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8.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应当:

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D.改造腐朽文化取缔落后文化

9.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活动的意义在于:

①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大众传媒发展②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④立足社会实践,积极推动文化继承和发展

A.①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此回答10—11题。

10.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的矛盾应该:

①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 ②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③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创作

A.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

11.从哲学上说,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和方法B.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方法

C.善于分析事物联系的方法D.矛盾分析的方法

12.对农电视,艺术创作者应该多关注三农问题,多贴近农民生活,多制作出更能感染人的农村题材电视节目。这一要求体现的哲理是:

A.认识只能在实践中产生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13.近些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呈现出创作上的繁荣局面,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峰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也得到了行业内及电视观众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精品之作充分表达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入的人性挖掘。然而,当前农村题材电视剧繁荣的背后,其创作上也存在着不少弊端。地域的单一化、内容的肤浅化、风格的喜剧化等等,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

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观点。

参考答案:

1.B2.C3.B4.A5.B6.D7.D8.A9.C10.C11.D12.A

13.(1)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近些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呈现出创作上的繁荣局面,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峰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也得到了行业内及电视观众越来越多的关注。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部分精品之作充分表达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入的人性挖掘。

(3)要坚持用两点论的观点看问题。当前农村题材电视剧繁荣的背后,其创作上也存在着不少弊端。地域的单一化、内容的肤浅化、风格的喜剧化等等。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具进,开拓进取,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创作上的弊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深入思考与探索。

第二篇:2014高考政治 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热点素材

2014高考政治热点: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

一、【背景材料】

2013年9月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CCTV—7农业频道)联合主办的“金牛奖”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正式拉开了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的序幕。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是与金鹰电视艺术节具有同等影响力的电视艺术盛会。本届以“中国梦·农民梦”为主题,最大的亮点是坚守质朴的乡土本色、坚持让农民唱主角,将在10余天的时间里陆续举办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颁奖晚会、小康电视工程颁奖晚会、魅力新农村颁奖晚会等多项活动。作为本届艺术节的重头戏,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金牛奖”评出了最佳编剧奖、最佳男女主角奖、最佳男女配角奖、最佳导演奖等奖项,编剧高满堂,演员林永健、张嘉译、孙茜、丛珊、殷桃、李立群、李菁菁以及导演孔笙等荣获本届“金牛奖”各奖项。

二、【理论分析】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看电视是多年来的传统习惯。随着网络的出现,以及PC、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的盛行,电视已不再是中国人看春晚的唯一渠道。这说明,随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2)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开展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活动有利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要服从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

2、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作为展示优秀对农电视作品、展现各地新农村风貌的重要平台,对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农村社会主义新风尚,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每年一届的“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本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以“中国梦·农民梦”为主题,对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至关重要。[

(3)文化塑造人生,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文化生活具有不同的影响。一方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这就需要通过艺术节活动发展先进文化,加强对文化生活的引导。

(4)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

(5)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立足社会实践,-1-

通过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活动,积极推动文化继承和发展,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6)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创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证明,农村特色文化深深扎根在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是农村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和群众长期生产劳动的历史积淀,最具有凝聚力、生命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对农村来说,艺术创作者应多关注三农问题,多贴近农民生活,多制作出更能感染人的农村题材电视节目。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近些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呈现出创作上的繁荣局面,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峰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也得到了行业内及电视观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农村文化建设才更具活力,农村文化舞台才更加活跃。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矛盾,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必须从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在繁荣农村现代文化的同时,突出做好特色文章,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传承农村传统文化。

(4)要坚持用两点论的观点看问题。当前农村题材电视剧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创作上的弊端。如地域的单一化、内容的肤浅化、风格的喜剧化等等。这些弊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深入思考与探索。

三、【跟踪试题】

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是经中国文联批准,由中国文联所属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CCTV—7农业节目(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联合主办的国内惟一服务三农的国家级大型电视艺术节庆活动。据此回答1—3题:

1.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看电视是多年来的传统习惯。随着网络的出现,以及PC、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的盛行,电视已不再是中国人看春晚的唯一渠道。这说明:

A.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B.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C.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D.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实现共同富裕D.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开展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活动有利于:

A.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C.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除农村中的贫困现象

D.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应引导农民掌握市场信息

自2009创办以来,每年一届的“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作为展示优秀对农电视作品、展现各地新农村风貌的重要平台,得到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影响力、权威性与日俱增,是与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旗下的“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具有同等影响力的两大电视艺术盛会之一。据此回答4—6题。

4.上述材料说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D.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

5.每年一届的“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 ①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②特定的文化环境

③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④我们对于文化的领悟能力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所弘扬的道德模范的事迹和高尚品德,让人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得到心灵的洗礼,增强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可见:

A.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B.优秀文化是对人性真善美的反映

C.优秀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据此回答7—9题。

7.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活动,开创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风尚。这说明:

A.发展大众文化应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B.科技进步决定大众文化发展的方向

C.大众文化没有雅俗之分D.传播先进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8.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应当:

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D.改造腐朽文化取缔落后文化

9.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活动的意义在于:

①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大众传媒发展②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④立足社会实践,积极推动文化继承和发展

A.①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此回答10—11题

10.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的矛盾应该:

①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 ②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③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创作

A.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

11.从哲学上说,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和方法B.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方法

C.善于分析事物联系的方法D.矛盾分析的方法

12.对农电视,艺术创作者应该多关注三农问题,多贴近农民生活,多制作出更能感染人的农村题材电视节目。这一要求体现的哲理是:

A.认识只能在实践中产生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13.近些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呈现出创作上的繁荣局面,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峰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也得到了行业内及电视观众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精品之作充分表达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入的人性挖掘。然而,当前农村题材电视剧繁荣的背后,其创作上也存在着不少弊端。地域的单一化、内容的肤浅化、风格的喜剧化等等,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

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观点。

参考答案:

1.B2.C3.B4.A5.B6.D7.D8.A9.C10.C11.D12.A

13.(1)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近些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呈现出创作上的繁荣局面,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峰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也得到了行业内及电视观众越来越多的关注。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部分精品之作充分表达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入的人性挖掘。

(3)要坚持用两点论的观点看问题。当前农村题材电视剧繁荣的背后,其创作上也存在着不少弊端。地域的单一化、内容的肤浅化、风格的喜剧化等等。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具进,开拓进取,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创作上的弊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深入思考与探索。

第三篇:2011高考政治――热点跟踪

2011高考政治――热点跟踪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背景材料:

1、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建议》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重要途径、工作重点和措施。

3、近段时间以来,水、电、煤、天然气、石油频频告急,直接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资源的紧张状况,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与节约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此举表明国家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4、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魏复盛说,目前,发展,高污染问题无法回避。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绝大部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却处于世界前列。这些都决定我国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也就是必须选择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路。

5、以“循环经济在实践”为主题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年会在厦门举行,会议通过了“厦门共识”。指出“发展循环经济,要政府推广、市场驱动、公众行动。”

二、材料解析:

(一)、是什么: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2、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为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它是一种环境伦理价值观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南。

3、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内涵上理解,主要有两层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含义:一是指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二是指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就是,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结合材料,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原因、意义)

经济学角度:

1、我国的资源具有稀缺性,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1)、我国人口多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这可能会导致人们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造成资源浪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

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5、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6、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

7、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8、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3、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从长远出发,树立全局观念。因此我们一定要从长远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全面地看问题。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 我们在认识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坚持全面观点,反对片面性。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是一个对立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十一五”规划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充分体现了坚持用全面观点看问题。

6、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既是缓解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7、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如果任由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而不加以扭转,必将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企业必须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等,都体现了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事物质变的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等,都体现了要重视事物结构的优化,通过优化结构实现事物的质变。

8、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9、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政治学角度:

1、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求国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机构履行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3、我国的国家机关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客观要求。

4、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要求。

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7、国际竞争的实质。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结合材料,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说明我国该如何实施这一战略?经济学角度:

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

2、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综合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民经济体系。

3、利用价格、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推动节约资源,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大力推进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5、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

6、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

7、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对我国能耗高、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促进资源的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

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能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

9、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10、树立科学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总之,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哲学角度: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培养创新精神,促使新事物的成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

5、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途径。

6、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7、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求我们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8、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政治学角度: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立法机构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4、国家要认真履行其职能。履行经济职能,通过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引导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履行文化职能,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搞好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这国家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对内职能的表现

5、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四篇:2010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三

热点专题三:关注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

会)

1.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气候变化峰会2009年9月2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会议目的是敦促各国领导人为当前的气候变化问题国际谈判提供政治指导,推动国际社会在年底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达

成新的温室气体减排协议。

来自美国、中国、日本、法国、卢旺达、瑞典和哥斯达黎加等国的领导人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了本国立场。此次联合国气候高峰会议给全球组织气候变暖的努力注入了新的动力。

2. 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即将到期,本次会议主要任务是确定全球第二承诺期(2012年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安排。中国在至关重要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夕宣布量化减排目标,显示了中国继续加大力度、减少经济发展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坚定决心。中方希望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并切实坚持和兑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旨在给地球降温的这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表面上是各国就温室气体排放额度讨价还价,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各国关于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博弈,进而影响长期的国际权势转移。暗战主要是三大阵营:首先是欧盟;其次是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还有包括中国在内的77个发展中国家。阻碍哥本哈根大会达成全面气候协定的因素有两个,即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目标问题和资金问题。对中期减排目

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分歧较大。

3.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17日在哥本哈根会见了巴西总统卢拉。温家宝说,中国和巴西都是发展中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上有着广泛的共识。两国坚定地同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维护共同利益。同时,与有关各方加强沟通协调,增信释疑,凝聚共识,为推动哥本哈根会议谈判进程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体现了对世界和未来负责的严肃态度。发达国家应该支持发展中国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努力,这有利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卢拉表示,巴西对哥本哈根会议谈判的立场与中方完全一致。巴西和中国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必须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能要求发展中国家做超出自身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事。巴西愿与中方保持沟通协调,加强发

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各方共同努力,争取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果。

4.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12月18日在丹麦举行。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会并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中国政府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主张和举措。

5.2009年12月2 2日,大唐鲁北生态电厂2×330兆瓦热电联产项目2号机组顺利通

过168小时满负荷连续运行正式投产发电,标志着我国首座2×330兆瓦生态电厂经过4年的建设顺利竣工投产。位于山东无棣县北部的大唐鲁北生态电厂采用海水冷却,海水温度和卤度升高后,送鲁北盐场制盐、提溴。电厂排出的炉渣,一部分送水泥厂作掺加混合料,另一部分送制砖厂生产粉煤灰砖。电厂锅炉烟气经脱硫后所产石膏渣送硫酸厂作原料,整个电

厂形成了一条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

6.低碳经济 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7.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更加

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

8.2009年9月28日,环境保护部公布2009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结果,污染减排继续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结果表明,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57.6万吨,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2.4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147.8万吨,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5.40%,污染减排继续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但上半年仍有一些地方和企业在污水

处理、脱硫设施运行等方面存在问题。

9.第五届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科学发展直面金融危机、结构调整推进能源战略”为主题,坚决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推进国际互利合作为宗旨,通过论坛的召开,加快我国能源领域节能技术的推广步伐,鼓励各行业在关键技术创新的能力,提升能源行业整体装备制造水平,更好的服务于我国能源事业,同时加强能源领域前沿技术的研究。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一)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经济学角度说明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依据,为什么)

1.资源是有限的: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

须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2.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

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有利于

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4.依靠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经

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5.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

从经济学角度说明如何加强能源节约,促进建设生态文明?

1.从消费角度:提倡文明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改变

消费模式。

2.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3.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一靠科技、二靠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使经济增长方式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从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角度: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宏观调控可以防止和克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严重失衡,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避免经济资源的巨大浪

费。

5.坚持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6.大力发挥财政的巨大作用,财政具有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通过加大扶持新能源企业财政力度,减少新能源企业税收,从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

展。

7.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家间应共同应对全球气候

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加强交流与合作。

(二)、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

哲学角度说明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依据,为什么)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越来越短缺,能源越来越紧张,环境越来越恶化,生态越来越脆弱。从国家长远发展看,建

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

能动性的体现。

3.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资源

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如果任由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而不加以扭转,必将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每个公民也应该树立环保意识,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等,最终促进整个世界的和

谐发展。

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

众的利益而奋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在保护全球气候,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1.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承认和尊重自

然界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

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坚持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同时,经济的发展与节约资源、环境的保护,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应该全面的看待二者的关系。

4.人类认识要在实践基础上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实践表明,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略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最终只能使得社会的倒退,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的认识应该不断的在实践基础上深化认识,树立环保理念,发展低碳经济。

5.要树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价值观。科学的价值观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又要重视其生态价值;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三)、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国际社会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政治学依据是什么?

1.主权国家具有管理社会事务的社会属性。关注全球气候,节约资源,发展低碳经济,是国家管理社会事务的社会属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主权国家的应有义务。

2.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的变化。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是冲突的根源。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上,各个参会国家有着广泛的共识。因此,国家之间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但是,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对于中期减排目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的立场分歧较大,这表明利益相悖是冲突的根源。

同时,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切实坚持和兑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

任原则,是根据本国具体国情和国家实力出发的。

3.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及作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要求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体现了联合国的巨

大作用。

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加强国际交流,共同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世界发

展,体现了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5.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给地球降温的这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表面上是各国就温室气体排放额度讨价还价,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各国关于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博弈,进而影响长期的国际权势转移。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怎么做)

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治领导,不断提高党驾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2.政府要切实要履行政治、经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对外交往职能,要坚持对人民

负责和依法治国的原则,加大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力度。

3.公民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义务,增强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增强公民的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参与建设生态文明是公民承担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应当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原则。积极参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保护环境。

从依法治国角度说明怎样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1.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提供法律保障。

2.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促进能源的合理有序利用。

3.司法机关要严格司法和公正司法,对破坏能源安全,违反能源保护法规的行为,依

法处理。

4.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节约意识

第五篇:2014高考政治热点

2014高考政治热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一、【时事背景】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胜利在北京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集中全党智慧,顺应人民意愿,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的纲领性文件,是为赢得战略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凝聚起深化改革的广泛共识,增强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必胜信念。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下载2014高考政治热点电视艺术(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高考政治热点电视艺术(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九5篇范文

    时事热点专题九: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我国2009年自主创......

    高考政治热点之城镇化

    城镇化问题 一. 城镇化含义: 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

    2007年政治高考热点专题总结

    2007年政治高考热点专题总结 (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切入点) 一、 加强宏观调控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热点材料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6年12月5日至7......

    2014高考政治热点嫦娥三号

    2014高考政治热点: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 一、【背景材料】 2013年12月2日凌晨2点17分,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

    2014高考政治热点(小编推荐)

    2014高考政治热点: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 一、【背景材料】 2013年9月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CCTV—7农业频道)联合主办的“金牛奖”优秀农村题材电......

    2014高考政治热点: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4高考政治热点: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一、【背景材料】2014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履行宪法和......

    2007年高考政治热点辨析题集锦

    2007年高考政治热点辨析题集锦 1.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于2006年8月24日经过投票表决,多数人赞成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冥王星遭到“降级”。辨题: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一看实践,二......

    2013届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一

    热点专题一共筑中国梦想实现人生出彩【命题猜想】特别提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今年高考政治和各科命题的重要背景,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于今年参加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