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泉镇韦寨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简介
林泉镇韦寨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简介
黔西县林泉镇韦寨村2006年有幸定为贵州省新农村百村试点村以来,村党支部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方针和省委石宗源书记提出的“出精神、出经验、出结果”的要求及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人口控制),扎实开展本村工作。通过近五年的努力和奋斗,韦寨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韦寨村位于黔西县林泉镇东南侧,西距镇政府驻地13公里,东距县城3.5公里,全村面积4.9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组,548户,1963人,有共产党员46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2010年“黔西北民居”建设任务96户。现有耕地2490亩(其中田930亩),有沼气池341口。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800元,人均占有粮食530公斤。累计有经果林910亩,发展的反季节蔬菜320亩。全村有连户路39500米。现有农家乐8家,月接待量达5000余人次,月收入达5万元。目前主要支柱产业为种养业,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村内水、电、路、讯、闭路电视全通,贵毕路穿村而过,6.84公里进村主干道及环村路油化工程已完工,4公里整修一新的排洪引水渠蜿蜒穿坝而过,沿渠建有葡萄休闲长廊,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具有居城郊但不繁杂,处乡村又不落后,“贵在城郊,美在田园”的城郊田园休闲旅游优势。春天油菜花香,沁人心脾;夏天稻田绿浪波连,心旷神怡;秋天金黄一片,硕果累累;冬天静谥安祥,宜于养心。
二、取得的成果
通过近几年的奋斗,现韦寨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2200元上升到4800元,现有年出栏上万头的现代化养猪场一个,年出栏千头的10个;年出栏上万头的养兔场一个,特种养殖场一个,品种有叮铛鸡、野鸡、珍珠鸡、乌骨鸡等,分散养殖覆盖全村,有渔塘三个,2600米葡萄长廊,910亩经果林基地,品种有玛瑙樱桃,冬桃、黄金梨、中华寿桃,有36个大棚的花卉基地一个,八个大棚的反季节蔬菜芽菜基地,55亩糯玉米基地,800亩的优质米基地,有一次性接待能力400人的度假村一个,小型农家乐8家,月接待量超5000人,月收入达5万余元,带动100余户为农家乐而专门种养、殖业的发展,每月有上1000余元的收入,各项基地解决农民务工200余人。建立了韦寨村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服务站面积32平方米,配有液晶电视1台,多功能打印机1台,电脑4台。通过网络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及农产品供求信息。2006年以来,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在韦寨村“两委”的努力和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完成了黔西北民居建设任务,新建房屋24户,改造房屋31户。2010年韦寨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任务96户,现已启动93户,其中新建14户,改建82户,新建已竣工5户,9户正在实施中,改建已竣工51户,新建改建共计竣工56户,改建附属设施17户,全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观。
三、做法及经验
(一)、理清思路,科学定位。思路决定出路,针对韦寨村贵在城郊,美在田园,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的条件,确定韦寨村的发展思路为一个定位两个主抓,即定位为城郊农业综合开发型新农村,一是主抓特色种养殖,二是主抓田园休闲观光旅游。
(二)、科学制定规划。韦寨村把科学制定规划作为2006年到2010的头等大事来抓,抓住作为省新村点的机遇,结合村情,根据民意,邀请专家为韦寨村五年的发展作了科学的总规和五年分期实施的详规。总目标2010达到人均5500元,年度目标有具体措施和方案。
(三)、认真做好宣传发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将新农村建设工作抓好,必须得到农民积极的参与。因此韦寨村多次组织召开了党员和村民大会,向群众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和政策,让群众明白新农村建设是为老百姓谋利益找出路,能有效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生产条件。韦寨村还利用标语,通俗易懂的宣传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极大地提高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另外,韦寨村还成立了以老支书张世昌为会长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把威望高,能力强的老党员、老教师等纳入理事会,依托理事会发动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和理解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
(四)、认真抓好工作的落实。每一项工作有一名村干部专人牵头,有一名驻村镇干部专人协调负责落实,每天一“碰头”,每周一安排,每月一调度,每季度一总结,半年一回查,年终做好工作总结。镇村主要领导挂帅指挥、协调县镇有关部门,定期、限期完成各项工作进度,确保落实。
(五)、认真培育产业。首抓产业结构调整,解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问题。韦寨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尽管传统农业种植水平较高,但增产不增收,状况实际存在,所以规划350亩的黑糯米50亩的红稗、2007年400亩,2008年510亩的经果林种植等,2008年种植杂交玉米1000亩、杂交水稻850亩、西瓜250亩;2007年建成花卉大棚36个,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出租土地农户在里面务工,既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学到了技术;种植莲藕25亩并放入鱼苗1000尾。2008年累计种植错季节蔬菜320亩,种植糯玉米55亩。目前,为极高水准打造韦寨村的品牌产业,我村建起了芽苗种植基地,主要使用无土栽培技术,不用任何化学药品,于2008年7月投产以来,有效地调整了过去单一的种植模式。
(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人居环境。一是通过统一规划,认真做好民居建设,改变人畜共处、房屋破旧的现状。二是强化日常管理,随时清除垃圾,坚决拆除乱搭乱建,有效遏制乱涂画、乱张挂的现象。塑造韦寨村的景观与乡村风貌,建成具有韦寨特色的乡村景观。三是在建筑材料上充分体现自然、休闲、朴素、简洁的风格,用料突出环保化和生态化。通过完善基础实施建设,进一步打造舒适的乡村旅游环境,为游客提供方便。为了实现旅客能够“吃在农家、玩在农家、体验在农家”,目前我村发展农家乐8家,据统计,农家乐平均月接待量达5000余人,月收入5余元,农家乐发展起来后,带动了我村100余户老百姓的发展,每月为8家农家乐提供农产品平均每户就有1000余元的收入。
(七)、整合项目资金,发挥资源优势。一是实现民间资本对旅游资源的整合,使招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招商,本年度,实现了渡假村、冬桃林、养殖场的项目招商,解决了当地老百姓100余人的就业问题,每年为农民增加了近80万元的收入,变韦寨村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二是着力抓好劳务输出和技术培训。今年,韦寨村组织村民培训10余次,1000多人次,解决了部分劳动力转移,实现劳务收入30万元以上。三是按“支部+协会,公司+农户”的模式引进花卉公司到韦寨发展,对农民的土地倒包返租,每年每亩500元,农民种自己的土地每年600元的保底工资,且天干水旱无优,净争每亩500元的租金,这样的模式解决50户农
民的增收打工问题,同时建立了畜禽养殖协会、果蔬协会、农机协会、科普协会、乡村旅游会,让协会把弱势的农民团结起来,争取到更大的利益,党支部当然随时成为协会的娘家人、撑腰人,这一做法使韦寨村50%的农民人均增收500元。
(八)、抓乡风文明,促社会稳定。全面落实治安的各项措施,有力地维护了我村政治和社会稳定。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高度重视,把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近年来,我村干部高度重视治安工作,依照镇综治工作目标,统一思想,要把村里的工作做好,首先就必须抓好全村社会稳定工作。年初,我村召开了村干部、村民小组长调解员、党员等大会,会上强调“稳定是发展的基础,我们要致富,要把经济建设搞好,首先就必须抓好我村的社会稳定”。村党支部、村委会要求发生纠纷要及时上报,发现重大的不稳定因素必须及时报告并及时处理。要依法办事,搞好村民自治,把矛盾和纠纷尽量消除在萌芽状态。
(九)、强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抓好民主管理,促进韦寨村长足发展。韦寨村严格按照“五个一”(即有一块法制宣传园地、有一支义务普法队伍、有一套法律书籍、有一套法律光碟、每户一本农村适用法律小册子)的标准和“五结合、一推进”(即:把民主法治建设与提高群众素质相结合、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的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创建平安村寨相结合,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来开展工作,始终以牢固树立“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通过扎实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加强民主监督等多种有效途径,极大地增强了村干部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形成了村各项工作民主化、法治法和规范化的良好局面。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近年来,我村新农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省、地、县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仍存在资金紧张,力量不足,各项工作进展不平衡等问题,下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领导、集中力量,加大投入、精心组织、高标准,严要求,把我村新农村建设推向新的高潮,全面按时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
韦寨村党支部 韦寨村村委会 2010年8月4日
第二篇:黔西县林泉镇韦寨村“四在农家”申报材料
黔西县林泉镇韦寨村“四在农家”示范带建设申报材料
一、韦寨村基本情况
韦寨村位于林泉镇的东南侧,全村面积4.9平方公里,现有农户563户共2221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80元,2009年1月获得 “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的荣誉称号。2009年来,我村努力巩固成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全面提升我村的文明程度,树立对外文明形象。目前,村干部廉洁高效、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现将我村近年来的创建工作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二、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1、领导班子坚强有力
我村在中央、省、地、县的关心和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保持韦寨村党员的先进性为抓手,树立党员先锋模范形象,办让人民满意的事。加强学习培训,以创建学习型党支部为载体,努力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理论,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了贵州大学、农科院等专家到韦寨村开展培训,林泉镇党委、政府及韦寨村“两委”多次组织党员外出参观学习,近三年来共开展各类培训达40余次,参与学习人数达3200人次。开展了以“干群一条心、发展共打拼”、“承诺办好每桩事、干群和谐好态势”等主题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目前,我村已形成党员干部团结协作、干群关系融洽和谐的良好态势。同时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每年投入2万元的工作经费。
2、思想道德风尚良好
采取书写墙体标语、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单等形式,积极开展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的宣传教育。2009年至今,共书写墙体标语2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1500份。
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依托,加强民族团结,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一是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我们结合新形式,新任务对民族团结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和内容,大力开展以关爱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捐资助学等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大力弘扬各民族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先后共捐款、捐物达2万余元,帮助留守儿童42人,帮扶贫困家庭4户;二是在“五〃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期间组织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每年年底评选好女儿10人,好婆婆10人,好媳妇10人,奖励资金达6000元。三是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成立了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协会等民间组织,积极发挥这些民间组织的作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遏制农村农民的不正常的消费及参与赌博、吸毒、贩毒等现象,为我村乡风文明作出了积极地贡献。四是切实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利用韦寨村义务宣传队,以当地学校为载体,关心、关爱青少年的成长,正面引导,防微杜渐。比如,向青少年进行学法、懂法,守法的引导,将预防和惩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政策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制知识传授给青少年,使他们在心灵上筑起一道预防犯罪的有力屏障。
3、创建活动扎实有效
为了积极开展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我村制定了工作规划和计划,从健全机制、抓好评选、提高素质着手,突出典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创建工作有序开展。镇领导经常对我村进行检查、指导创建活动的落实,每年保证2万元的经费投入。一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文明意识。每年制定文明村民教育计划,开办了文明村民培训班,扩大教育面。二是开展“文明家庭”、“文明信用户”、等评选活动,整个活动以全村每一户家庭为对象,以现代文明为要求,在勤劳致富、遵纪守法、计划生育、环境卫生、家庭和睦、社会公德、移风易俗等方面进行具体量化,评出“文明家庭”20户。“文明信用户”20户。目前我村已申报了全省生
态村。
4、社会服务优质规范
在林泉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建立了便民利民服务代办点,为农民群众提供身份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的代办服务,要求代办人员要转变工作作风,以热情的态度对待每一位群众,2009年至今,为农民群众代办事项达152次。建立了群众意见箱和镇举报电话(0857--4878003),对工作作风不正的,经查实,将作出严肃的处理。不能搞独断专行,采取大小事务要公开,实行组务公开。2009年以来,我村对12户困难群众生活用水、粮食等方面的给予了一定的补助。
5、科教文卫体稳步发展
开展科普活动,建立了韦寨村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1个,积极帮助农民群众查阅信息和发布信息,引导农民群众使用科学。重视教育,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韦寨村有完小一所(韦寨小学),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建立了“计卫整合”(计生、卫生资源整合)服务站,让韦寨村群众小病不出村,育龄妇女普查普治不出村,韦寨村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2%,目前韦寨村孕检率达到100%,计划生育率100%。2010年,我村组建了20人的文艺宣传队一支,建了农民体育活动场所一个、农民休闲活动中心一个、老年人活动场所一个,虎山公园一个。每年利用端午、春节等节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花灯比赛、对对子、篮球比赛等活动,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6、社会治安秩序安定
韦寨村严格按照“五个一”(即有一块法制宣传园地、有一支义务普法队伍、有一套法律书籍、有一套法律光碟、每户一本农村适用法律小册子)的标准和“五结合、一推进”(即:把民主法治建设与提高群众素质相结合、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的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创建平安村寨相结
合,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来开展工作,始终以牢固树立“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通过扎实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加强民主监督等多种有效途径,形成了村各项工作民主化、法治法和规范化的良好局面。3年来我村未出现一桩刑事案件或群体上访事件。
7、环境面貌整洁优美
2009年至今,韦寨村得到上级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房屋新(改)建210户,完成连户路建设39650平方米,院坝硬化25000平方米,完成了沼气池建设245口,改厕、改厨、改圈254户,自来水普及率达95.2%,森林覆盖率达39.5%。另外,我村每年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脏治乱工作方案,重点对公共路段、农户庭院进行整治,目前,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8、基层民主健全有效
扎实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加强民主监督等多种有效途径,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村民议事制,凡涉及村民大事,召开“两委”班子商议,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再召开群众大会或者群众代表大会。搞好村务组务公开工作,定期把村务组务、项目实施、计划生育、低保发放等情况定期公开。
9、村级经济发展壮大
韦寨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尽管传统农业种植水平较高,但增产不增收状况实际存在,为此规划350亩的黑糯米50亩的红稗、2009年400亩,2010年510亩的经果林种植等,2010年累计种植错季节蔬菜650亩。有年出栏上万头的现代化养猪场一个,年出栏百头的18个;特种香猪养殖场一个,辣椒厂一个,大棚草莓19个,2600米葡萄长廊,910亩经果林基地,品种有玛瑙樱桃,冬桃、黄金梨、中华寿桃,有36个大棚的花卉基地一个,八个大棚的反季节蔬菜基地,800亩的优质米基地,发展了草莓种植基地3个,草莓大棚19个,香猪养殖基地一个,年出栏200余头,现有的农
家乐带动100余户为农家乐而专门种养、殖业的发展,每月有上1000余元的收入,各项基地解决农民务工200余人,有效地调整了过去单一的种植模式。通过近两年的奋斗,现韦寨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2200元上升到2011年的5580元。
10、志愿服务广泛深入
目前,韦寨村已成立了义务消防队、义务宣传队、义务治安巡逻队、义务科技信息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伍,人员达85人。服务范围为宣传法律、消防等知识,组织开展治安巡逻,帮助群众查阅信息和发布信息、带领农民群众搞发展、带领农民群众开展体育健身和文化学习等服务。今年,面对长期的干旱,我村的人畜饮水面临极大的困难,为此,我村成立了一支15人的义务送水队,为我村的105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送去了温暖。
三、“四在农家”建设规划1、2012年,继续巩固韦寨村建设成果,完成韦寨村示范景点的建设及葡萄长廊扩建项目,完善村级进组路、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2、2013年,继续加强党员村民的法律知识、种养殖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完善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的服务体系。扩大我村的特种养殖的规模,成立香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香猪示范养殖10户,以香猪养殖及草莓种植作为我村的支柱产业进行发展,完成特色农家乐建设2个。
3、2014年,完成韦寨村香猪腊肉加工企业,抓好“科技网络进农户”工程,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蔬菜种植达1000余亩。
4、2015年,计划完成中小学生农业实践示范园一个,建立高效农业科技园一个,引资一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500元。
四、下一步打算
1、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村级的管理,继续发挥志愿服务队的作用,加大
对理论、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培训,理清思路,并认真抓好落实。
2、发挥能人效应创建农村发展型党组织,重点发挥那些学习、发展、能力强的党员带头人的表率作用,在能人的带动下,让党员群众经济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3、高度重视,抓紧工作,制定我村扶贫开发的工作目标,强化措施,不断争取扶贫开发的项目资金。并完善机制,加强监管,用好各类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4、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
5、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近年来,我村始终坚持按照“四在农家”的标准及要求认真开展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不断总结,积极探索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特申报省级“四在农家”创建示范带,敬请各位领导给予批准。
韦寨村村民委员会
2012年3月26日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材料-镇村
新农村建设材料
西来桥镇西来村
西来村位于西来桥镇西南,地处集镇,南接常州,西傍长江,238省道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区域面积约4.6平方公里,下辖4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37户,常住人口4275人,耕地2420亩。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村两委班子以“20字方针”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事业同步推进,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紧抓强村富民这一主线。近年来,村累计投资260万元,分期建立富民工业区,新建标准化厂房2100平方米,改造老厂房2000余平方米,工业区内实现水、电、路三通,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承载经济发展的平台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村域经济长足发展,一方面带来了村级集体的增加,由“十一五”初的不足万元,到2010已达38万元;另一方面,带来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全村约400余人就近上班,村民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9400余元。
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是强村富民的必由之路。为了充分利用岛镇特有的江滩资源,我村在不破坏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对江滩进行围垦,建成农业生态园一座,现已成为集江虾、特色鱼养殖,花卉苗木种植培育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基地。在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的探索中,我村大胆尝试,09年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流转土地100亩建成大棚秧草种植基地,随后在此基
础上,又成立了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引导农民组织化生产、专业化种植、规模化经营的探索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集镇的优势为发展三产服务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整个西来桥镇“产业岛”建设的深入,三产服务业的需求也会更加迅猛,为此,村里的三产服务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中,以提供物业房的形式引导和带动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正如村支书施为民所说:“
一、二产的发展能强村,但真正要富民,还要靠三产,要人人有事干,人人有生意做,那么西来村就真正富裕了。”
发展重在利民,截止到2010年底,村累计投入400万元,铺设改造高标准水泥路面40000余平米,村内水泥路覆盖率达98%。下大力气进行村容村貌的改造,强化环境治理力度,对河道沟塘进行疏浚清淤,对道路、河道两旁种植香樟、紫薇、广玉兰、黄香球等花卉和美化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道路整洁,环境优美。一条条水泥路直通村民的家门口,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家家户户院里整洁卫生,鲜花盛开。“村强,民安居”的设想已经初步实现。
以村民服务中心为阵地,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其中,每年定期举办文化培训不少于8期,累计培训村民不少于400人次。各项文体活动蓬勃开展,西来村老年秧歌队和太极柔力球队先后在市镇表演比赛中获奖。
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几年来,该村把政治文明建设作为重点,不断健全规范村务运行体系。建立三级议事机制。对于事关村级发展,群众利益的大事,都要经过党
员、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讨论通过。
我村通过“产业强村、生态建村、文化兴村、民主治村”,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第四篇:黔西县林泉镇韦寨村省级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教学计划
黔西县林泉镇韦寨村
省级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教学计划
为做好林泉镇韦寨村省级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2010年教学工作,特制定本教学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以提升党员干部实践能力为目标,建立学习和实践功能兼备的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分层次开展党员、实用人才和农民的大规模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思想素质高、工作作风好、双带能力强的党员队伍和新型农民。
二、教学目标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多层面、多角度探索发挥实践培训基地的作用。通过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实践培训基地凝聚、教育、服务党员群众的功能。采取组织党员分批驻点学习、课堂讲授、现场演示、实践操作等方式,帮助党员增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积极引导党员学习本地和身边的先进典型,探索切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力争通过对党员进行普遍轮训,不断提高其发展产业的能力、市场竞争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带头致富和带民致富的先锋;对农村各类实用人才、有能力的农民进行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致富本领,成为有知识的文化人、讲道德的文明人、懂技术的内行人、会经营的明白人。
通过培训,使培训基地所在村90%的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能,所在镇50%的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能。全年培训基地计划举办各类培训10场次以上,培训党员干部群众500人次以上,参观学习达1000人次以上。
三、具体教学模式
1、看教育片。组织党员、干部群众集中收看爱国教育片,党员致富典型等。每次集中收看1小时以上。播放地点为村远程教育播放站点。
2、聘请专家授课。聘请党校、农业、农办、畜牧、科协等部门理论、技术骨干兼任培训教师,并对担任示范基地培训教师的“乡土人才”进行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同时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带学作用。
3、过一次组织生活。在党员教育培训基地,使参加教育培训的党员过一次有意义的、特殊的组织生活。
4、体验一次农家生活。利用村“农家乐”和绿色生态自然环境等资源,使受培训的广大党员通过吃一顿农家饭,干一件农家活,办一件农家事,采一次农家果,走一次农家路等形式,充分体验农家生活,接受新农村建设教育。
中共黔西县委组织部
2010年2月17日
第五篇:山后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山后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山后村位于高山镇东部,有18个村民小组,辖5个自然村,总人口3875人,总户数1047户,是个五星级党总支,总支部有党员75人,分布于3个党小组,全村人均年纯收入6000元左右。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党员、干部以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山后村各项工作突飞猛进,新农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新跨越。
创新载体,党建先行。积极开展“支部+协会+基地”服务新农村”活动,因地制宜地创新了“支部+协会+基地”党建工作模式,通过组建、联建的方式成立了创业就业协会、农技协会、村建管理协会、志愿者协会、文化娱乐协会、计生协会一共六个协会,打造了两个基地。通过三加联动,结合 “创五好评星级”活动、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党总支部充满活力,为山后村新农村建设实现新跨越提供了组织保障。
便民服务,真情为民。两委每人分包一个自然村,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把“村委会”变成“村民服务中心”工作思路,创新 “一点一窗”和“一点多窗”便民服务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广大群众好盖章、好办事、好诉求的问题。村便民服务中心成立之后,提高了办事效率,方便了群众办事。共为群众办理各种服务项100多件,接受农民技术咨询200多人次,解决群众难题50多个,便捷、高效的服务得到群众的高度赞誉。
完善设施,环境改善。集资120万修缮山后小学,集资32万整
修村委大楼,集资100多万铺设及整治贤邦大道、前北路等多条道路。设立17个垃圾箱,9个垃圾池。集资175万修建的环村河道工程已完成,共兴修了两座启闭机,永久固化河道总长2100米,集资10万元完善排洪涵管等配套设施。拆除了100多座破旧的小厕所,集资2万元,修建了两座大型的公共厕所,其他的厕所也还将陆续修建。集资3万进行灯改,新立了17根立电柱,对已经损坏的路灯进行更换。深入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前期已栽种了600株盘架木,各项建设使得我村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明显好转,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优化。
招商引资,强村富民。引进的长青蔬菜和丰绿养殖基地项目,实际利用闲置土地580多亩,为我村40多人提供就业机会,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0元,有效带动我村农民增收。基地每年按土地参股亩数给农民分红,既保证了农民每年的收入,同时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可以出外务工、经商,还省去了后顾之忧,旱涝保收,日子过得更加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