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解决农村地区人多地少有很大的意义[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10:2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解决农村地区人多地少有很大的意义[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解决农村地区人多地少有很大的意义[最终版]》。

第一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解决农村地区人多地少有很大的意义[最终版]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解决农村地区人多地少有很大的意义。并且,对增加农民收入,接触现代事物、合理调整人力资源,减少因剩余劳动力引发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实

现全面小康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

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当庞大,并且,在流转时缺乏一定的引导,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目前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交通运输紧张、流动人口犯罪、农村耕地抛

荒、留守问题已日益突出。

在讨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负面影响时,最典型的莫过于每年“春运”、“暑运”期间的交通运输紧张现象。这一现象早在80年代后期就已经出现,90年代中期达到了顶点。“春运”、“暑运”期间,大批农民工及其家属像潮水一样滚滚而来、滔滔而去,不仅使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超负荷运转,而且滋生了大量社会秩序问题,造成了大量社会成本的支出。

再来看农村耕地抛荒现象。这一现象早在8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现,在近20年里出现过多次高峰,尤其是在这几年一度相当普遍。有的农村地区甚至放弃土地,青壮劳动力全部外出打工。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劳力不足。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发展受到影响。随着外出务工的发展,在家务农的大多为老弱病残的人员,在农业信息传递、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上存在困难,对农作物布局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习惯种植模式进行安排,不管产出效益如何,只求不荒田,导致农业结构调整难以整体推进。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一些阻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必须要有农民的参与才能实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有一些重大问题需要表决,但由于在家的大多数是妇女和老年人,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不能“表态”,导致一些需要农民决定并参与的事情难以落实。

家庭教育出现真空,调查结果表明,单亲家庭和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家庭子女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产生这样一些问题:一是任性、倔强、自私、冷漠,忧郁多疑,讲狠斗恶,缺乏热情和爱心,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二是性格孤僻,不太与人交往,多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合作意识差,合作能力低;三是不讲文明、礼貌、卫生,进取心、上进心较差,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四是学习成绩低下、家庭作业普遍完成较差,学习缺乏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五是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或根本无监护人,学校、家庭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直接造成学生成绩不断下降,产

生流失和辍学现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需要向城镇转移的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他们不可能全部进入大中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要在县及县以下城镇就业和生活。因此,在鼓励农民跨区流动、进城务工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本地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

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为此建议:

1、要认真研究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除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干部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既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也给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对此,各级政府和有关

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认真研究。

2、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要积极转变职能,增强服务能力,将工作职能向农村延伸,将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人才等各类优质资源流向农村,有效促进各项政策和各类资源在农村汇集整合、优化组合、产生聚变,在全社会形成“农民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良好氛围。

3、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县城和中心城镇的发展规划与建设,提高县域和中心乡镇的产业聚集度,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高素质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

转移,以促进新农村建设。

4、要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实现“务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要尽快制定并切实实施扶持创业的政策,通过营造环境、搭建平台、降低门槛、倾斜政策、资金扶持、配套服务等措施,推动农民工资本和人才回归故里创办经济实体,大力培育民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业主等各类创业队伍,使更多的务工能人变为企业家,为本地新农

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5、要认真研究解决外出务工农民家中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尽快制定新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鼓励农民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进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品种的推广程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和标准化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对外出务工农民留守在家的子女教育和老人赡养问题,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和村民委员会要通过建立“留守学生”托管中心、“留守老

人”托管中心等形式切实予以关心,帮助解决困难。

6、要有组织有规划地开展对农民群众和村干部的科技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首先是由政府财政出资,组织农民群众进行职业技能培

训,提供致富信息,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村和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的问题。同时,要利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等有效途径,尽快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帮助其深刻理解新农村的真正内涵,使其成为

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

第二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来源:无忧指纹膜 http://51zwm.net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大量事实却表明,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影响农村、农民、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处理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促进河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长远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是中国工业化的关键因素,所以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转移问题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而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更加深远。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研究

(一)概念界定

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村劳动力存在的形式、工作的范畴、其转移起到的作用等有不同的界定。但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业边际收益等于或接近与零时从农民中脱离出来的富余人口的定义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二)国外理论研究

国外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最广为人知。该理论指出: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标志,并且直到资本积累率等于劳动生产率为止。该研究对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三)国内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人口流动限制的放松,以及农业机械化生产,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开来,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这期间关于这种经济现象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标志,这种因社会进步而推动劳动力必须转移到具有更高劳动生产率的活动,无论是流入城市还是从事农村其它产业,农村劳动力都将取得更高的收入。

但是由于河南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中脱胎换骨出来,第二、三产业和城镇的接纳能力弱小,所以河南省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主要转向东部沿海城市,以增加收入。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

自由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平均利润率必须提高到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否则就没有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内在的推动力促使着农业快速实现现代化来提高生产率。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承包经营后便可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促进了社会劳动力的分工。并且由于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促使政府对劳动力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务市场法规制度以及户籍管理制度、住房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有利于维护更多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我国后续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不高,规模不大,所以城镇发展空间还很大。

(四)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首先,只有具有一定能力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够顺利脱离农村进入城市,这就迫使农村劳动力加快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身素质。虽然河南农村劳动力素质一般较低,转移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和技能培训人员的比例小,但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素质。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造成农村家庭结构不合理

中国即将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由于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大部分农村出现了“空巢老人”的现象;另外,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平均收入低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等一系列问题,广大农村地区更是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老人被迫承担教育孙辈的“隔代责任”,孩子得不到父爱母爱,老人得不到关注,农村家庭结构很不合理,由于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所以该现象特别严重,亟需解决。

(二)并不是真正的转移

现实情况是,中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是真正的转移,他们在城市只是简单地打工挣钱,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中去,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没有住房,也不能享受关于居民的各项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这也是河南省的外出务工人员在东部沿海城市的生活现状。

(三)导致部分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外流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失去强大的动力。在某些区域甚至大部分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成了名副其实的“空村”。但是这种情况也为我国加快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河南省要在这上面加紧探索,争取为其他地区的在处理类似问题上做好榜样。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消除的症结所在

中国经济的外延增长很大程度来源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在这种结构下,只要付出高于农村收入水平的工资,就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是低层次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企业采取雇佣更多劳动力的方法完成对技术进步的替代,这样不仅不利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反而更加阻碍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未来河南省在处理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四、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的两面影响,河南省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省,应趋利避害,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第三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陈尚宾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沈阳,110819)

摘 要: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世界第一农民大国,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大、压力大,可能带来的问题也比较多,而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由来已久,并且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

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0)05—0049—01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涵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现有农村劳动力人数多于农村各项

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人数,一般来说包括完全无业的劳动力和工作不饱和,有剩余劳动时间的劳动力两种情况。超过农业需求的农业劳动力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有两种含义:一是超过农业需求量的劳动力,即供给大于需求的那部分;二是超过社会需求量的劳动力,即已经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后备劳动力。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不完善

首先,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劳动者的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

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法规,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然而,目前我国在农民工工资和劳动保护方面的制度保障仍存在不少问题。其次,农民工流动就业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尽管我国针对农民工流动就业暴露的问题加大了

执法力度,但从农民工流动就业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的系统

性和时效性看,涉及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政策法规仍存在突

出问题。

(二)劳动力自身的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的主要问题就是其自身素质偏

低,并且无力或不愿更好的接受培训。目前我国农村劳动

力外出就业主要从事建筑业、工业、餐饮业、商业和运输

业,从农业转到这些行业就业,不经过相关技术培训很难

适应。一般来说,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学习和掌

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越易于为非农产业所吸纳。然而在我国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总体偏低的现状,导致我国农民

接受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并直接影响到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回流

由于金融危机危害性的显现,首当其冲的我国制造业

受到了相当严重的冲击,尤其以沿海劳动密集型、外向型

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然而这一行业正是农村劳

动力进城就业的集中区域。中小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出口面临生产经营困难,出现资金短缺,开工不足,效

益下滑。导致企业为了能够在金融危机中生存下去也不得

不裁员,因此,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失业,他们不得不回 到原来的家园,回到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由此带来 的问题就相继产生,比如劳动力的生活保障问题,农村的 治安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也进一步加重了农村经济的 负担。

三、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途径

(一)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增进城乡互动

统筹城乡就业一体化,实现劳动就业面前人人平等。统筹城乡一体化就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 城乡并重,统筹兼顾,协调统一的原则,逐步缩小城乡劳 动者就业的差距,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在劳动就业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种社会劳动就业制度。它将进一步促进和完善社 会保障制度及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农民拥有与城镇居 民完全同等的合法权益和应履行的义务,真正成为新一代 城镇居民,充分享受城市化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成果。

(二)加大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调整及农村内部就业能 力

从农村内部出发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加大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调整及农村内部就业能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内部消化的状态。

加强农村产业化建设,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内部就业能 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产 业一体化,通过农业产业一体化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 产品附加值,其实质是把农业从原来的第一产业领域扩大 延伸到第二、三产业领域,通过某个农产品,把第一、二、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发展农村就业第三方机构,强化劳动力市场信 息服务

发展农村就业第三方机构,强化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使农村劳动力得到更好服务的同时,也使其就业更加规范 有效,并逐渐形成一条链条,促进劳动力的转移。政府应 当制定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网上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 动力的培训、转移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要搞好农村劳动 力市场的宏观预测和综合分析,及时发布供求信息,提高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应发 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作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 移的宣传引导。

(四)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及法律意识的培养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下是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重要 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对其增强其竞 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城市工业还是乡镇工业,他们对劳动力的素质也越发注重,并且由于技术进步由于 会导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多重替代,其对转移的制约作

用日益增大。

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政府要加强对

外出务工人员的市场经济和法律知识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构建多层次的法律援助体系,为农民外出务工时提供帮助。让他们逐步成为懂法、用法、护法的新时代民工,通过提 高农民法律和市场经济素质,逐渐改变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参考文献:

[1] 丁熙鸿,田海英.当代经济: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及对策[J].2007(2):12-13

第四篇: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一、我国 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受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民素质 问题。

西方 发展 经济 学家舒尔茨说过,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促使农民增收,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突破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瓶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目前 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劳动力总体素质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需求。劳动力受 教育 水平低导致了 中国 劳动力结构的失衡.2000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万人,其中3/4在农村;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社会 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将越来越窄,转移就业难度将越来越大,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非常艰巨而紧迫。

2002年全国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385万人,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12.5%。大量农村劳动力既没有打工所必需的一技之长,也缺少保护自己的 法律 知识和城市生活常识,不适应就业和城市生活的要求,这就导致出现一方面用工单位招不到人,而另一方面大批进城农民工又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现象。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每年需要转移1000多万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也制约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及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1997年我国每百万农业人口中有科研人员数为77人,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137人)的56%,发达国家平均人数(2458人)的3.1%。美国的农场主大多数是各州立大学农学院的毕业生;西欧国家的农民除文化水平外,还要经过专业培训并 考试 合格领到“绿色证书”后,才能正式成为农民。而我国具有中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劳动力仅占农村劳动人口的2.5%,这种现状对于未来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新 科技 成果和 现代 化生产工具的推广使用,农业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等方面都构成巨大障碍。

(一)农民文化素质低,造成劳动力结构失衡。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高,是我国劳动力结构的重要特征。据统计,我国农村中仍以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占90%以上。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进行谋生的可能性更大,在 工业 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由于市场结构不同,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这也可以从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看到,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在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

一般来说,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其向劳动生产率较高部门转移的前提条件。因此,农村劳动力向劳动生产率高的第二、第三产业部门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从根本上取决于农村劳动力素质。并且,随着市场的发展,企业、政府机构等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就产生了由于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影响 其自身就业的情况。

(二)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度,制约了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由于 历史 原因和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城乡分离的政策等原因,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使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了城乡二元的缺乏竞争的劳动力就业体制,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农村劳动力不能及时填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产生的岗位空缺,城市劳动力也难以到农村就业,以弥补农村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不足。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如目前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升学制度,以及农村土地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的就业,无法形成统一开放的城乡劳动力大市场。

(三)农业面临产业化、集约化生产的压力。

(四)“人口逆淘汰”问题。

城镇居民只能生育一个子女,而农村居民可以生育两个子女;城市的教育条件要远远好于农村;城镇居民基数要远远小于农村居民的基数;从长期来看,被淘汰出局的不是素质低反而是素质高的人,这就影响了人口总体素质的提高。这是人口出现教育素质的逆淘汰,即城市家庭的生育率低,而农村家庭的生育率高,每年的新增人口80%以上分布在农村。

社会发展应该使得低素质的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少,高素质的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样,人们的平均素质才会越来越高。但是,如果社会中低素质的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多,那么社会就出现了“人口逆淘汰”问题。

二、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当农产品需求的增长慢于工业产品需求的增长,这种情况是农民的一个负担,那么当经济增长时,快速增长的农业生产率同样会使调节的过程变得更加困难。过去几十年来,由于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幅度大于非农业,农业所占的国家生产份额的不断减少必然导致农业在国家劳力、资金等资源中所占份额的不断减少。如果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不能及时转移,有可能导致农民的收入进一步下降。即使在劳动力流动和移民方面没有政策限制,在大批劳动力有待从农业转出这一重大转换时期,农村与城市的劳动力在报酬上的巨大差异已经存在并且还将继续存在。因为巨大的收入差异将引导劳动力从农村地区流出,当经济增长发生在农业劳动者还占全部就业人数的相当份额的时期,劳动力转移是非常巨大的。

我国政府最近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但是这只能暂时增加农民的收入,延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时间,降低转移过程中的矛盾。大多数国家的农业政策是为影响农产品的价格或是通过降低给农民的信贷成本而制定的,但是从长期效果来说,这并非是长久之计。因为如果农业资金的成本可以被补贴的话,那就意味着,与农业资金不被补贴(即按它的实际成本考虑)相比较,农业生产率将会更快增长,甚至会有更多的劳动力必须离开农业。因此对于农民而言,给他们便宜的信用贷款并非是件好事。应该通过实施适当的政策来加强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农民才可以分享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利益。

第五篇:对****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越多。据宜章县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表明:农民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已成为近几年宜章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而这种“主体”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途径来完成。如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一、宜章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

(一)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据农村住户调查:2002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为26.68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4.8%;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4.85%,女劳动力占45.15%;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69.71%,第二产业占10.76%,第三产业占19.53%;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3.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7.9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3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34%,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3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29%。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二)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据调查:全市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8.5万人,其中省外7.53万人,省内0.96万人。上半年新增转移人数2.1万人,其中女性1.07万人;在新增成员中有0.06万人接受了职业培训。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广东沿海地带。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温饱型生活。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工资、高收入的强大吸引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几年大规模地向广州、深圳一带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更多农民前往这些地方打工赚钱。据调查,我县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74%分布在广州和深圳一带,少数分布在省内其它地市.2、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据调查:农村输出的劳动力有74.6%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从事制鞋、电子装配等工作。也有些举家外出承包田地种西瓜、养猪等,但为数不多。其他主要从事各种服务行业。

3、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明显增加。出现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1)近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饱和;

(2)一些重点工程在全县相继开工建设,沿公路两侧新开办许多采石、水泥预制件等配套企业以及公路建设工地均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3)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劳动力回流。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大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全县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有所趋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

2、两广和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由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面临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外

下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解决农村地区人多地少有很大的意义[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解决农村地区人多地少有很大的意义[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灵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精选5篇)

    对灵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

    对****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

    对****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

    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镇在持续多年的开发建设中,特别是成都高新西区、西南交大等项目大量征地,全镇已有70%以上的农......

    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2007-12-14 15:12:1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对乡镇农村剩余......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 要】本文从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增长实绩出发,就农村剩余劳动力再配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农村剩......

    对周口市川汇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

    对周口市川汇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 摘要 简述了川汇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指导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关键词 农村......

    对孝昌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安置的调研

    对孝昌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安置 的调研 研究背景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我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