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省兴平市2013高一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新人教版
陕西省兴平市2013高一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新人
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苏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日内瓦会议及万隆会议;理解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讲述法、谈话法、启发式、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通过学生模仿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使学生产生历史认同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课堂热烈氛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确立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课堂导学】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二战结束后,以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激烈。
2.内容
(1)“另起炉灶”
1内涵:○不承认,要另行建立的外交关系。
2意义:改变了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的外交关系 ○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内涵:先清除在华和,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2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为与世界各种建立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1
(3)“一边倒”
1内涵:坚定地站在一边。○
2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的斗争中,不致○
处于孤立地位。
3.成就: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同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积极同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过程
(1)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时,首次提出。
(2)1954年,周恩来同,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知道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原则。
4.意义(1)标志着新中国。
(2)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背景:朝鲜停战后,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为了和平解决和问题。
(3)成果:达成《》
(4)意义
1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2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
2.万隆会议
(1)背景:,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目的:保卫,争取,发展。
(3)概况:中国提出“”方针,推动会议成功。
(4)影响
1加强了中国同各国的联系。○
2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
【问题探究】
1、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为什么必须实行“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
2、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是什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第二篇:高一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复习教案
高一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中苏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情境再现,历史比较。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周恩来于1953年12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是什么?问题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阅读材料、问题探究。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建国初新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之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本课导言部分提出本课的探究内容和需要重点理解的三个概念。
第一目“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写了四个问题:
①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然后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战后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渗透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最突出的特点,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②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
③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一目的核心问题。课本逐条解释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但绝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这三条方针都是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而提出的。这些方针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
④新中国冲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其中最突出的成就──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赴苏访问,并同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旧中国同苏联签订的、有损中国权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建议在教学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
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了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据此,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底进一步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次年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同上述两国正式倡议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此后不久,毛主席又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他还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50年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教材首先叙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经过、内容的准确表达,然后重点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建议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将学生引入当时的历史情境,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受。
第三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这件事本身就向全世界宣告了美帝国主义孤立新中国阴谋的破产。会议分两个阶段,先后讨论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与会的29个国家中,中国除了同一些周边国家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外,另有22个国家或与台湾当局保持着外交关系,或在美国的影响和控制下对中国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和疑虑。所以参加这次会议对于争取他们的信任,使他们逐步理解并支持中国是十分必要的。课本重点讲述了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这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建立和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教学设计
本课导入部分,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一个鲜明的印象。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音像制品、文字资料,或者学生比较熟悉的有关外交的时事。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一目,需要讲清三个问题。
①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按教材从四个方面讲解,突出新格局的形成和两大阵营的对立。
②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结合近代历史和当时的现实分析和理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含义,认识到它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重大意义。例如引导学生回答〔学思之窗〕中的有关问题,理解“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一方针对于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所起的作用。也可以自己设计新问题,例如“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
③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可以用幻灯打出“毛泽东和斯大林”“毛泽东访问苏联”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在建国第一年里新中国所取得的突出外交成就。讲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如果课时允许,也可以补充中苏签订相关协定的文字材料,让学生分析旧中国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区别。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目,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或者展示有关的音像材料,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措辞修改完善的过程;然后,结合二战后的历史,重点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一目,主要讲清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两次国际会议。关于日内瓦会议,教材对会议的两个阶段、内容、结果都作了明确的介绍,教师主要强调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起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关于万隆会议,教师简要介绍这次会议的背景、情况,然后补充有关材料,突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为会议的成功召开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小结:以知识结构总结建国初新中国的外交建树,指出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本课导入
准备5组材料,制作成幻灯片,依次播放: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材料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材料5: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或音像材料。
看完后,请学生谈谈感受,说明新中国外交与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此导入第一目的学习。
案例二
旧中国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区别
组织学生阅读下列两段材料:
材料1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路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
材料2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引导学生回答: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区别?然后老师指出: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案例三
阅读【资料回放】,导入万隆会议
让学生首先阅读【资料回放】的有关内容,提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出席万隆会议(分析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的目的和必要性)?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中国是亚非地区最大的国家,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发起的,是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这本身就反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人民在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另外,消除与会各国对中国的疑虑,争取他们的信任,使他们理解并支持中国,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中国代表团面对压力和危险,毅然接受邀请,出席会议。
案例四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在1955年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等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作了精彩的发言:(请同学们阅读材料)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掩护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然后请学生回答: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样的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联系中国近代历史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这么说?
解题关键:找出周恩来这么说的历史依据。
思路引领:旧中国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反动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
答案提示:旧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如清朝末年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5年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46年蒋介石政府为了求得美国的支持,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所以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
2.你能结合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一系列特权的史实,来理解毛泽东讲这番话的意思吗?
解题关键:了解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与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犯了中国的哪些主权?给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思路引领: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控制四个方面去思考。
答案提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是毛泽东依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所作出的一个重大外交决策。因为在历史上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各种特权,如驻军权、内河航运权、海关管理权、自由经营权、自由传教权等等,长期以来这些特权侵害了我国主权,并使帝国主义在中国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和影响,只有清除这些特权、势力和影响,才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解题关键:注意“新中国初期”的时间限定。
思路引领:列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参加的重大外交活动。
答案提示: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解题关键:可以从国际社会对其反映来思考。
思路引领:可以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外交工作的推动、对国际关系的积极影响两个方面来思考。
答案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包括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问题的基本准则,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学习延伸
.探究活动:搜集资料,统计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哪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列出简单表格。
提示:可以让学生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查阅相关内容,然后按建交先后顺序填充在表格里,表格应该包括国家和建交时间,查找过程中注意当时有些国家今天已经并入别的国家(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的国家已经分为几个主权国家,国家名称也有变化(如苏联、南斯拉夫)。
2.争鸣:一种说法是“弱国无外交”。另一种说法是:“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且外交上都一律平等”。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弱国无外交”,其潜台词是“落后就要挨打”,强权即公理,弱国在外交上只能任人摆布、不能跟强国平起平坐、分庭抗礼。它更多地强调国家实力在外交中所起的作用,忽视了各国在维护外交主权面前是平等的,各国在维护国家利益面前是平等的,忽视了外交官的主观努力,忽视了外交中各种因素都在起作用,忽视了各种力量间的制衡、变换。而后一种观点所强调的正是前一种观点所忽视的,它是针对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强权政治而提出的,意在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在学生确定各自的观点之后,首先,要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中国政府在这两次会议上进行外交斗争的经过,要把两次会议上中国的地位、斗争及所起的作用作为重点;第二步,找出和自己观点相印证的史实,同时找出对自己观点不利的史实,对史料加以组织,并补充其他相关的史料;第三步,在争论的过程中要作到有理有据、论从史出。
第三篇:高一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陕西省兴平市2013高一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巩固练习】
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
①另起炉灶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③一边倒 ④一条线,一大片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2.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提出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张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3.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亚非国际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合国大会
4.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是为了()
A.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B.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自主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
C.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D.开拓外交新局面
5.新中国成立初期,展开外交活动的首要目标是()
A.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B.提高国际地位
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D.制定外交原则
6.下列关于日内瓦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B.就政治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
C.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D.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7.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包括()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 B.帝国主义东方战线被冲破
C.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
D.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8.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方面的大事,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①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确定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④①②③ D. ①④②③
9.下列不属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C.实行“无敌国外交”
D.参加万隆会议
【课堂小结】学习心得:
【课堂测评】
1.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外交工作的重点是()
A.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B.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2.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苏谈判 C.中美谈判 D.中缅谈判
3.亚非会议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
B.会议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C.亚非国家无矛盾和分歧
D.亚非各国有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4.新中国建立之初,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方针的目的是()
①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 ②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急于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④突破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①②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是必经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干涉。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这些原则”是指什么?“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提出的?
(2)根据材料一、二,列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3)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云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官……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3年3月)
材料二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中国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清政府与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差异?
第四篇:陕西省兴平市2013高一历史《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新人教版
陕西省兴平市2013高一历史《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新
人教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课堂导学】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1)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_______不稳、内乱屡生。
(2)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_________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 “_______”。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_;同时,裁撤_______和_______,以___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①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②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③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 1 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___________进一步加强。④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 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二、内阁的出现 1.原因
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2.确立
(1)明太祖设置__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2)“内阁”出现:________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3.内阁的发展
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_______。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_______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4、内阁的性质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三、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________,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2)设置南书房,三足鼎立扩大皇权
为了适应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_______,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加强了君权。
2.设置
_______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__________,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
3.影响
(1)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3)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问题探究】
1.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始终隐含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什么?为解决这两对矛盾,明初是怎样解决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清朝建立后,中央的权力机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五篇:陕西省兴平市2013高一历史《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
陕西省兴平市2013高一历史《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新
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
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通过小组讨论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法律发展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通过资料研读、问题探究分析罗马法的内容和实质,以及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古代罗马的法律制度留给人类的不是这些法律的本身,而是一种追求民主追求法律意识的人文精神和确立民主与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则。【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的原因;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的原因
【课堂导学】
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背景
(1)公元前509年,在 半岛上建立起来(2)罗马 与
之间没有明显界限(3)
担任的法官随意解释法律,损害
2.标志:公元前5世纪中期,制定
(1)特点
○广泛 ○比较清晰 ○3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2)意义:
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得到保护 3.公民法
(1)时间:
时期(2)范围:
(3)作用:
受到法律保护,享受
的权利 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发展
(1)背景:扩张带来的 的复杂化,和贸易的发展(2)表现:公元前3世纪,制定了使用于 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的
2.完善
(1)标志:公元前6世纪,汇编成(2)意义:标志着
最终完成 三.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1.维系统治
(1)保护
,提倡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缓解了
(2)保护了统治阶级的 和 利益,稳固了帝国的统治.(3)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 2.影响后世
(1)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和 产生了重要影响(2)成为
反对封建制度,推进发展
的有力武器
【问题探究】
1.《十二铜表法》代表平民的利益吗?为什么说这是平民的胜利?
2、罗马法的特点是什么?
3、结合罗马法发展的原因及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的作用,分析法律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