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寻找《小津》的那一份新鲜与美好[精选]
寻找《小津》的那一份新鲜与美好
——《小津》读书笔记
1980年11月,二十一岁的山口百惠与演员三浦友和结婚,同时退出艺坛。在美貌的巅峰时刻,她选择了告别舞台与银幕的光鲜耀眼,在女孩向女人过渡的最为甜美的时期,她出的自传,名字却叫《苍茫时刻》。王遵称她是“樱花之语的最好注解者”——朴素甜美的样貌,令人怜惜的忧郁,以及义无反顾的诀别。而和樱花一样的还有豆腐,同样都是短暂的新鲜,短暂的美好。小津在最后一部电影《秋刀鱼之味》公开宣传时说过:“我常常对别人说,除了做豆腐,我什么都不做,因为我是个只卖豆腐的人。“他去世之后,北镰仓圆觉寺的墓碑上也只镌刻了一个字:无。
2013年夏,于小津安二郎逝世的50周年之际,继续寻找《小津》带来的那一份新鲜与美好。“标点符号”
“正如一个作曲家使用休止符或停止一个和弦,小津在一个忙碌的场景之后插入一段空的街景,又或者一段铁轨,一艘缓慢行驶过的小船,一间房子的空廊。这些镜头给我们时间将刚刚发生的事更深的咀嚼,并使他沉淀下来,这个世界的深静环绕着身处其中的烦躁的人”
侯孝贤的作品里,我一直很偏爱《恋恋风尘》。现在想来,它称得上是最具小津风格的台湾电影——火车窗外悠远的风景,以及刻意保持着距离,客观冷静的长镜头。视角
“视点是他典型的低角度。”“可能是一种心理状态多于一种视觉形象。”“一种日本人以传统方式坐在榻榻米上的高度拍摄的镜头。不管是在室内还是户外。小津的摄影机总是高于地面三英尺。且极少移动,极少摇镜。”
“他限制他的视角,为的是看到更多”
“他限定他的世界,为的是超越这些限定。”
“这种传统视角是一种静观的视角。呈现的是一个颇受限定的视域。是一种适于聆听和注视的态度。和佛家的感受密不可分,他将世界置于远处,令观察者置身事外。”
实际上侯孝贤的《童年往事》也有类似的“榻榻米”视角。更多的是有日式房屋的推拉门带来空间的延展与联系。区别于小津,黑泽清在《东京奏鸣曲》里缓慢的摇镜,使人们在纷乱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卑微与可笑。而在动与静的处理上,也和小津有不同的妙处。但二者用不同的方式都细腻的表现了日式家庭题材下对人性的思考。“刘别谦笔触”
指恩斯特·刘别谦(小津早期喜爱的电影大师)惯用的风趣,讽刺,微妙的对位法。在片中最欢乐的时刻覆上淡淡的哀愁。
“一段早期的对西方事物的热衷之后,紧接着的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对纯日本事物的回归”。
小津的电影中,“人与人相对,亮着精气神,所以人间爽利。”我找了刘别谦的作品来看,也是这样,《你逃我也逃》的人物塑造是那种让你不禁抿嘴笑的有
趣,与皱眉思的叹息。同样的还有中国早期的电影,带着“敞亮的好看”。无论是桑弧“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的《哀乐中年》,还是朴素平淡,人情味儿浓又加上张爱玲的感性与苍凉的《太太万岁》。或是袁牧之炮火中“半个佳人才子,半个上海天津”的《马路天使》。正如费穆提倡的民族风格,既是“泼墨的山水小品”,又是“苦涩的茉莉香片”。“世界的尽头就在家门之外。”
“他毕生的电影,只有一个主要的题材,即日本的家庭,并且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家庭的崩溃。”
“在他后期的电影里,整个世界都落脚于一个家庭之中,人物与其说是社会成员,不如说是家庭成员更加恰当。”
小津的家庭剧经常出现以女儿嫁人,父亲伤感为开端,其实张爱玲的剧本创作探讨的也以家庭伦理为重心。两位的作品出现了豆腐与旗袍的比较。在主角选择上小津以父亲的视角,张爱玲以女儿的眼光。性格方面小津片中的父亲形象慈爱又压抑。而张笔下的女儿大多忍辱负重。在结局上父亲选择了默默承受(物之哀),女儿则从逃离到选择(物之喜到物之哀)。剧本方面,小津受舞台剧,能剧的影响,剧本的文学性强,强调道具的作用(如《晚秋》中表现人物追思与心灵的空虚的气球)。而张爱玲偏向西方通俗剧。追求情节的奇巧曲折,与音乐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张爱玲在《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中提到了“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一并摘录到这里,以作比较说明。
“ 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
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接近事实的。《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应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易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生活了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编成戏,因为是我第一次的尝试,极力求其平稳,总希望它顺当地演出,能够接近许多人。”5 “物之哀”
“他们并不自怨自艾,他们深知世界就是这个样子,而他们无疑已经失去了许多。他们之所以能引起我们的恻隐之心,既不因为他们是自身缺陷的牺牲品,也不因为他们是不完善社会的受害人。他们生而为人,因此受苦,人生就是这样。在此意义上,我们,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同样的受害者。”
“小津电影中顺天应命的哲学之所以能够成立,一来是因为它确实感人至深,二来是因为它在佛教和日本美学中有先例可循。在禅宗的基本教义中,人们接纳这个世界,进而超越这个世界。而在传统的日本文学艺术中,人们赞美这个世界,进而扬弃这个世界。美学术语“物之哀”,现时常常用于描述这种心境。这个术语源远流长(这个字眼在《源氏物语》中共出现了十四回),虽然它的原始意义是颇受限制的,不过从一开始,它就代表一种特定的心境:“不是一种澎湃的激情,而是一种调和的情感;„„总体而言,哀表示细小的事物引发深刻幽
微的感触。”现在它常用以描绘人在观照世界时产生的“仁慈的哀伤(丹羽多摩子[Tamako Niwa]用语)”,它也用来描绘对流变世界的平心静气的接受,以及在俗世中追求一种短暂易逝的温和的悦乐,也是由一种认知引出的满足感,这种认知就是:人和世界一体(天人合一),而离开这个世界(死亡)不过属于万物循环中的一种自然状态而已。当然,小津并没有有意识地去捕捉这种特质。这样做对他而言,无异于造假,因为在他看来,“物之哀”这个观念显然已经过时,而且迂腐。不过,在他的电影中还是充满了这些特质,因为他本人就是如此。他电影中的“物之哀”的许多例子,平常,世俗,常常看似微不足道,却依然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引用日本学者久松浩在《日本文艺美学词汇》中的定义“物哀”:“不是一种澎湃的激情,而是一种调和的感情;„„总体而言,哀表示细小的事物引发深刻幽微的感触。”此外,这个词还描绘人在观照世界时所产生的“仁慈的哀伤”。
还能记起《源氏物语》中名叫“夕颜”的花与美人。以及松尾芭蕉的俳句“蝴蝶为白罂粟花 撕下翅膀做纪念”的哀伤与唯美。
两年之前,看过中岛哲也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其中由宫藤官九郎扮演的作家自认为太宰治转世,最终自杀,留下一句:“生而为人,对不起。”(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们》的第一章,“小说的寓言维度:《城堡与卡夫卡》”中曾提到《地洞》终端小动物的处境是现代人的处境。生存在世界中,每个人都在劫难逃。现在读来,倒是有共通之处。至于个人感受,可以用郑秀文写在《值得》中的话:“无力感孔武有力。”“木匠”
“小津将剧本看成是一种蓝图,尽可能一丝不苟地遵造它行动。虽然是他(以一种日本影评人所说的原创性)将建筑学家的手法引进日本电影中,不过,他也像日本木匠一样,在工作中使用模件。正如日本木匠在造屋的时候,每一栋房子都使用尺寸不变的榻榻米和隔扇,以及同样规格的门楣和框架,小津也一样,在构建以情感为模件的电影时,照其样子,他清楚他将应用的许多场景的规模和形式。它们变化甚微,甚或毫无变化地出现在小津一部接一部的电影中。像木匠一样,小津继续填充他的电影,以一连串建筑学上的强调和平衡,将一个场景和另一个场景组接起来,建造出一间完整的房子,令观众漫游其间。传统的日本木匠使用木材来达成这一目的,小津则以对白来完成。”
小津的叙事简练而对白精妙,情节情真意切同时表现的乐天知命。有人用天气形容日本三位电影大师:如果称沟口健二“云雾弥漫”,黑泽明“大雨淋漓”,小津安二郎则是“天朗气清”。
(黑泽明的《蛤蟆的油》还没读完,《等云到》也该找来读读。暂不提)沟口主张日本电影“应该静静地伫立在朴素平凡的日本画前面去感悟。”他坚持一场一镜。在俯拍的镜头下人显得可怜与盲目。开头往往是缓慢的横摇——像画卷一样舒展开来。日本绘画强调“整体画面构成”,视点类似长焦镜头,在一个画面里体现多个中心。他常用小景别的景深镜头。把涉及人物都放入,由观众自主选择视点。沟口的镜头使小津式的超稳定构图运动起来。在镜头调度中完成了动与静的统一。孤独
“而结尾总是那样,和观众直面。《秋刀鱼之味》中的河合,当人们问他为何那样悲伤,他说:“孤独啊,悲伤啊——到头来,人总是孤独一人。”人总是孤独的,这也想《小早川家之秋》接近尾声时,影片中的一个人物所说的话,他说:“人生苦短,不是吗?”小津的许多电影的结局——《晚春》、《东京物语》、《秋日和》等——都强调了这种共通的命运。真的,由于它们太过于普通,因此它出现于电影中,就如同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一样,总是难免让人感到惊讶。孤独和死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生经历中何其平淡的事情,只有伟大的艺术家,例如托尔斯泰、狄更斯、小津,才能够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体验的迫切感和悲伤重现出来。小津的手法,是通过对事实进行细腻的描绘,全面展现这些事实,而且对于一个经常被人视为传统的辩护者的人来说,这是令人啧啧称奇的——直面这些事实。小津属于那种极少数、极少数的艺术家之一,他们的人物完全明了支撑他们人生的巨大的永恒不变的法则是什么。”
不知怎么想到了卡夫卡:“如果不是黑夜,我根本不会写作”。想到读到流泪的《饥饿艺术家》。写在书前的有这么一段话:“《饥饿艺术家》写于1922年春,为作者自己所珍重的几个短篇小说之一,1924年他曾以此为书名,于其他三个短篇结集出版。同年四月,即在他去世前一个多月,他在病榻上校阅本篇清样时,不禁泪流满面,可见与书中主人公发生共鸣。”
同样引起共鸣的还有费里尼的《卡比利亚之夜》。这部由费里尼妻子茉莉艾塔主演,帕索里尼编写对白的电影,与1955年的《骗子》,1954年的《大路》合称为费里尼的“孤寂三部曲”。于荒野之中的独行,门后低头的影子,结尾含着泪的微笑,无一不使人动容。难怪有人称费里尼是电影界的卡夫卡——“卡夫卡写人对痛苦的消磨,费里尼拍人在痛苦中的蒙昧。”故事
“正如小津的主题仅有有限几个,他的故事,相较其他大多数的剧情长片,同样显得薄弱。小津电影的故事大纲(例如,女儿和老父居住在一起,不想出嫁;她后来发现父亲想再婚的计划不过是一个小花招,是为了她未来的幸福而设计的)看起来似乎太过单薄,不足以支撑起一部长达两小时的电影。然而,小津的任何故事,在某种程度上说,都不过是一种托辞而已。他想表现的不是故事,而是他的人物对故事中发生的事情的反应,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创造出一种模型。在小津后来每一部继起的电影里,故事越变越简单,也极少借助情节来表现。他后期的电影,故事几乎等同于一些轶事。”
“小津的电影是形式化的。而它的形式是诗的形式,他在一种有条不紊的环境里创作,这种创作打破习惯于常规,回归到每一句话,每一幅图像的鲜活和迫切。”
说到轶事,想到了1964年小林正树的《怪谈》。故事简单的像乡间的谈资,但胜在人鬼之间的情真意切。头发,雪女两段有着和《雨月物语》中一样讨人喜欢的温柔痴情的“女人”那种语言与神态间感情的的自然流露,无关生死与时间。
9“无”
“如果一个人在纸上一角画上几笔,正如中国的北宋画家所做的一样,那么纸上未画的部分俨然像被画满一样——它构成一个空间,对已画上的角落进
行说明,赋予其形体,创造出它的背景和环境。同样,正如在日本的花道中,不仅是小花枝本身,还有它们之间的空间,都被视为最终完成的作品的一部分。这是“无”的观念——空无和沉默是作品的一部分,各有其积极的作用。沉默在对话完了之后出现,赋予之前的对话以意义。空无在动作完成之后出现,赋予之前的动作以意义。”
想到了常提起的“留白”。实际上也是侯孝贤坚持的气韵剪辑法。以及黑泽清的《东京奏鸣曲》,风雨欲来前的平静琴声,站在看不见船的渡口,缓慢的无望的呼吸声,德彪西的《月光》在风中流动,纱帘轻舞,人寂静。
让我们回到《苍茫时刻》。
山口百惠在采访中曾说道她是于风中长大的孩子。这一路,或逆或顺的飘摇,个中滋味,只得自知。无论是樱花还是豆腐,无论是八年舞台表演还是三十六载拍摄时间。最终都留下了新鲜与美好的经典。伴着54部作品与《小津》,我注视着,“抒情诗静静地膨胀,成为史诗”。
第二篇:走出那片山,寻找中国梦
走出那片山,寻找中国梦
经济管理学院
大山阻挡了眺望远方的眼睛,却挡不住一颗寻找梦想的心。
——题记
一、爷爷的故事
阳光温柔地洒进爷爷的瓦屋,陈旧的樟木方桌雕刻着岁月的条纹,我安静地伏在桌上做算术题,奶奶在泥巴搭成的灶台上洗洗涮涮,窗外,爷爷则在养着鸡鸭的农家小院里编着竹篮竹筐,春日一片明媚„„
几度梦回,醒来极度失落,多希望梦里的一切还存在。爷爷是个老实的庄稼人,在这个大山围绕的小山村里,平静地呆了一辈子,直到老死甚至连县城都没去过。
爷爷小时候受过一年私塾教育,到了六七十岁的年纪,偶尔还会把像宝贝一样珍藏的小学课本拿出来看一眼,泛黄的薄纸上写着蝇头小楷“天文地理课本”,古色古香。当时四年级的我不解地看着爷爷,想想发现自己的一年级课本都已不知所踪。幽暗潮湿的屋子里,爷爷长长地叹了口气:“你虽然是个丫头,但男女一样,一定要好好读书啊,不然,就像你爷爷这样,连死都不知道山外是个啥样。。”越说到后来,爷爷的声音越轻,轻的像欲断的游丝。这些话我早就听过,那次,却发现他皱纹层叠的眼角有些浑浊„„
爷爷在夏日一个酷热的午后出去种地,身体不舒服回来躺下,就再也没有起来了。那平平淡淡的一生,辛苦劳作,日出时鸡鸣而起,日落山坳时锄禾而归,皮肤逐渐与泥土融成一色。土地是爷爷一生的根,他完成了一个传统中国人的父慈子孝、安贫乐道。可是,关于新中国,他只知道村里的地主被拉去枪毙时全村人的惊慌失措;关于改革开放,他可能只记得从此贫苦的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关于走出大山,他把一切的梦想与希冀全都寄托在子孙身上„„
二、爸爸的故事
爸爸大概是个让父母失望的顽皮孩子,他是家里最小的一个,爷爷奶奶很想把他扶上读书的正轨。听说当他小学逃课时,奶奶曾经拿着柳条儿追着他跑了整个村子,也曾经不顾破费把小学的先生请回家酒肉招待。可是爸爸根本不是念书的料,十二三岁的年纪,和同村的几个孩子野起来了,什么都顾不上带,赤手空拳地想走到另一个临江的县城里,想看看那里威武的振风塔,走了三天三夜,露宿街头,没到目的地,还是原地返回了。
他年轻时混沌无知过,在北京闯荡,却因为赌博没了回家过年的路费;也想过创业,和别人合伙办沙发厂,结果妈妈劈头一句“你小学文化都没有,创什么业,如果被骗了家庭孩子还要不要?”爸爸的眼神黯淡了。
他是属马的,驰骋的马,横空想象的天马,在那么小的年纪就渴望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是最终还是屈服于当下。在北京这个北方大都市混迹了十几年,赚的永远仅仅维持一家几口的生活费。偶尔,听爸爸诉说起97年那个严冬里的故事。那时,他还不是首都的建筑工人,而是一家小公司雇来的在街头贴小广告的伙计。他每天要避开城管,偷偷地贴完那一定量的“城市牛皮癣”。可是,某个不寻常的黄昏,他贴完小广告歇在路边,呆看着树上成群的乌鸦,这是南方少见的景象。建筑多了,森林少了,这些乌鸦将栖息于何处?一直在这个城市流浪吗?他点燃了一根劣质香烟,想起了远方大山里的家乡,想起那些茂密的森林。他的思绪飘远了,突然,一声厉声呵斥,几个穿制服衣服的人把他双手铐起来,随后带到一个像监狱的怪地方,那里关着好多流浪汉,随地小便,每人唯一的馒头扔在地上,大家涌过去,抢着,叫骂着,捡起来就啃。十多天后,我大伯赶到徐州,终于花钱把我爸认领回家。
在记忆里重塑这段故事时,我一直好奇为什么父亲会无故被抓去,然后关起来,最后又被送往未知的地方。初中的政治课上,才得知那是198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现在已废止)。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中提出,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和相关法规,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贯彻落实,保障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我自豪地告诉了爸爸这些新变化,他笑着说“苦日子总会过去,咱们老百姓就是越来越有盼头。”
如今,爸爸还在北京打工,成为北京高楼大厦的一名普通建筑工人,一年到头无休,辛苦地在沙子水泥中劳作,头发被烧伤,笑称自己“聪明绝顶”,忙碌中有了对未来的憧憬。妈妈和我们还在那个大山里的小山村里,家里的瓦房摇身一变成了两层的小洋房,门前的路也修通了。农业生产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解放了农民的体力。村里面更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各个城市,在各个行业追求自己的梦想。隔壁家的哥哥,过年带回来一个外地的洋气嫂子。从前封闭的小山村开始与外面的世界交融了。
三、我的故事
有时很羡慕城里的孩子,学习好多乐器、舞蹈,从童年就开始多才多艺,相比之下,乡村的教育显得多么匮乏。虽然,我的童年也是五彩斑斓的,有山间清香的野花陶醉,有淙淙的流水伴乐,有檐下筑巢的燕子作伴,很享受乡村的自然风光。可是,在我心中,我多么想去看看北京,爸爸口中说的长城、紫禁城。夕阳西下的时候,坐在门前发热的石头上,望着远处的大山,山边天空通红的火烧云,形态各异,有的仿佛蓬莱仙山,大山的外面,就是那蓬莱仙山吗?我陷入美妙的幻想中,又盼望自己某一天能出去一探究竟。
我知道,如果想走出大山,去外面闯出一片天地的话,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努力学习。初三那年,顺利考上了省重点高中,去县城上学,在那个物价还没上涨的年代,吃着三块钱一碗牛肉面。留着像假小子一样的短发,本分地穿着校服。或许并不美丽可爱,但是我深知“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古城的百年老树下晨读,在“勉成国器”的古人题词下散步,思考着前路和未来,心中的梦在接近,虽然有时会有些许迷茫。
在那个夏天,高考成绩如约而至,喜悦一瞬间冲淡了毕业别离的感伤。当我告诉父亲能上重点大学时,电话那头的音调一下子提高了,似乎有些颤抖,“来北京啊!爸爸喜欢你来北京,这是个好地方!”或许从小除了生我养我的地方,最熟悉的城市就是北京,无论是从父亲口中还是从亲戚口中得知一些信息,那时才发现了自己对北京这个城市剪不断的情缘。
理所当然地,北京成了我报考的第一志愿所在地。两个月后我如愿以偿来到了这个从小在梦里徜徉的地方。科技的气息,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机遇,让我爱上了这个有雾霾的城市。这里,我不断学习实践,迎接新的挑战。首都是中国的核心,我感觉到自己作为中国新一代青年的责任感更强烈了。我想奔跑,想呼喊,想飞翔,青春的血液在身上沸腾。
多想告诉已经故去的爷爷,告诉他我早已听懂了他的期盼,他的叮咛。我愿意做他的翅膀,飞到他从没踏上的土地,告诉他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告诉他因为国家公平的教育机制,农家的孩子照样能去高等学府。
多想捧起爷爷珍藏的古色古香的毛笔字课本,欣赏那种充满岁月沧桑感的古典美,其实爷爷所重视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化的中国梦中仍然焕发着新鲜的生命力。
当然,现在能有幸和父亲在同一个城市学习,和他相互照顾,也是充满幸福感的一件事。每次假期去看望父亲,看他在建筑工地上挥洒汗水,我心中的责任一下子变得更加重大了,暗暗下定更加努力的决心。或许每个中国的小家庭,像我们这样普通的家庭,为了小家而积极奋斗,朝着美好的明天前进,国之大家的振兴必将不远。
四、展望未来
爷爷从未走出大山,只能翘首等待子孙的进取,做他的眼睛,而融入他血液的传统文化是他一生七十余载的未达夙愿;爸爸带着年少的叛逆走出了大山,有过的梦想却还是光芒黯淡,吃苦耐劳,积极乐观,是他在都市生存的信条,伴随着他建设了无数高楼;我正在追逐梦想的路上,生活中满载着我的希望,好好建设小家,服务大家,这是我一个农村女孩朴实的中国梦。大山禁锢不了现在的中国人,梦想总是在旅途中,在新旧的传承交替中......
第三篇:寻找心中的那把钥匙
寻找心中的那把钥匙
——《小孩不笨2》观后感
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题记
我是在《教师职业道德》向华老师的带领下,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来欣赏《小孩不笨2》这部电影的,之所以是极其复杂的心情,是因为这是部十分现实的片子,我就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里面的许多情节似乎都很熟悉。
影片描述了两个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从“因为忙而无沟通”,到“孩子的心灵逐步走向堕落”,再到“偶尔事件架起沟通的桥梁”,最好终于找回“茫然、失落的心灵”。剧中的学谦、杰利为了得到父母的赞美而不断地努力奋斗,但得到的却是父母的奚落,这种失落感我曾经也有过,母亲总是喜欢说一些风凉话,而从来不知道表扬、赞美我一句。就算你取得很好的成绩,得到的往往也是一句“那又怎么样呢,你看人家谁谁谁,学得有多好”她从来都不知道父母的一句赞美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是多么地重要,因此现在的我总是那么地自卑,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从来不敢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典型地一个中国式教育下的“乖孩子”。一具没有了自己思想的躯体,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是成才爸爸在临终的时候才明白的一句话,他不是不爱成才,他只知道自己从小是被打大的,不希望成才走他的后路,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成才,但是却不知道怎样去爱一个人和表达自己的爱,学着另一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I love you”,并送给儿子书包。但是这些对于已经进入叛逆期的成才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最终只能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儿子的回头和成才。
如果说父母打自己的孩子还能理解的话,但是学校当着全校师生来鞭打学生的暴力方法去教育学生,这就说不过去了。这是件很残忍的事情。虽然这样做可以令学生吸取教训,但是对孩子所造成的那种心灵上的阴影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小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也是他们自己的想法的。这样做只会让他们更加远离这个世界,蜷缩在心灵中最阴暗的角落里。当学谦被鞭打后,那晚他在博客上写着:“学谦,从今天开始已经死了”。
符老师,作为学谦的老班主任,虽然他的心意是很好的,自己掏钱买来字典帮助学生学华文,但是他的教学方式是有问题的,只知道讽刺、挖苦,十分吝啬一句赞美和鼓励的话,结果就是恶性循环,学生产生十分严重地厌学情绪。而其中另外一位郝老师则说,我们需要一把钥匙,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而这把钥匙就是“多看学生的优点,少看学生的缺点”。刚开始符老师对于郝老师这种说法还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但是经过一系列事情之后他发现“用旧的方法教育学生是没用的,我们必须向前走”,最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作为一名师范类的,即将步入教师行列的大三学生,我一定要努力学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思考着怎样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成了垃圾;而垃圾放对了地方,就成了资源。”想想未来当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学生在自己眼中有无定位、分类?而定位、分类的标准又是什么?如何来衡量学生的优与劣,这就成了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所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不是和影片中一样学业成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呢?我们可能会说不是,但是再想想当让我们来评价一位学生时,摆在第一位的往往就是他的学习成绩。也正因此,对于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会夸大他们的缺点,而忽略他么的优点,于是学生看不到努力地方向,慢慢地就变成了“笨孩子。”也就是这样,我们老师会留给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那重复了很多次的训话,而学生们听着那些早已可以倒背如流的训话,左耳进、右耳出,然后理所当然的想:“何必再努力呢,反正已经是烂苹果一个了。”于是他们慢慢地就更加不进取,再慢慢发展成为“笨孩子”。
其实作为一位老师,我们应该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不吝啬每一句赞美和鼓励的话,当学生偶尔没有完成作业时,我们要理解、宽容学生;当学生经常完不成作业时,而且是屡教不改时,老师需要寻找到原因,通过寻找和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来转变他们的认识,获得自尊、自信,而不是一味的惩罚甚至于体罚学生;当学生违纪时,老师要做的不是指责,而是教会学生应该怎样做,以及时刻提醒自己遵纪守信的方法;当遇到思想意识不端正的学生时,老师所要思考的不是厌恶的心态和针锋相对的方法,而是如何调整自己厌恶的心态,以及如何用轻柔的和风把他们扭曲的思维扶植。。。当然,老师不是神,不可能将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都转变过来,但是,只要尽我们自己所能,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老师的关怀下术有所专,学有所长,拥有生机盎然的人生。
还有一点,作为老师,我们一定不能忽视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给家长提一些合理科学的建议,这样既有利于家庭教育的成功,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有效地支持和帮助。
每个人都有个梦想,有了梦想才有希望;每个人都要有梦想,因为梦想就是力量。梦想就像心中的太阳,让世界都绽放光芒。梦想就是生命的方向,引导我们探索前方。作为老师,作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要努力发掘他们内心深处所蕴含的巨大的力量,丰富他们的羽翼,成就他们的梦想。
第四篇:寻找,那最美的乡村教师
寻找,那最美的乡村教师
11汽服师 陈吉浩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形象,而对于乡村教师而言,这种光辉更加闪亮,更弥足珍贵!观看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那些平凡却又伟大的教师们的感人事迹让我内心深受震撼,仿佛接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那些令人尊敬的教师们的人生经历,看似迥异,却也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在这个光荣称号的背后,他们都饱尝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辛酸,却赢得了学生的独特的爱。
在中国,乡村教师承担着数千万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任务,他们从不抱怨房舍的简陋,不嫌弃学生的贫困,坚守着内心的纯净淡泊,用爱撑起乡村教育的蓝天,将一株株小树苗,培育成参天大树。
徐德光、邓丽、宋玉刚、肖山、于贵勤、刘效忠、马复兴、陈万霞、吴金成、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一个个为我们所不知的名字,却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荧屏上深深地走入了每个人的心!
最美老师,美在责任。他们的责任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充分体现了他们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最美教师,美在大爱。这种爱就是把学生真正放在自己的心里,对学生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坚守着可以没有大师,没有大楼,但绝不能没有大爱的坚韧的信念和价值观。最美教师,美在团队。正是因为学校的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才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赞歌。“最美教师”美在师爱为魂。在老师的手中,握着无数的金种子,那便是希望,也是教师的全部财富。
最后,通过这次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教师最美的一面,在那些条件艰苦的乡村里,他们用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的坚守阐释了什么是希望的守望者。“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伟大”,从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里,我们看到了“最美乡村教师”的坚持和责任,体会到了他们那份始终不变的执着情怀。
在中国的大地上,其实有万万千千个乡村教师像他们一样在为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明天,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奉献青春。因为心中有信念、有理想,他们甘受清贫、病痛而无怨无悔。正是有许许多多这些默默无闻耕耘在中国乡村教育事业中的教师,大山深处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才有了飞向未来理想的翅膀。师爱为魂,写就了仁心大爱。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这种美,让人温暖,让人,心动不已……
第五篇:新鲜健康猪肉辨别小知识
新鲜健康猪肉辨别小知识
如今,食品安全已成为大家很关心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猪肉是我们食用得比效多的肉类,如何挑选新鲜健康的猪肉却成了很多人面临的难题。下面,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些简单的小知识,以帮助大家检查鉴别。
一、看是否通过检验检疫
动物检疫部门在生猪入场到屠宰过程中,会对生猪进行入场检查、宰前检查及宰后检验,确保猪只健康,并对检疫合格的胴体加盖验迄印章。在选购时,首先要看是否加盖有检疫验讫印章,同时询问经营人员是否有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
二、几种猪肉的感官鉴别方法
1、新鲜肉:脂肪洁白,肌肉有光泽,红色均匀,外表微干或微湿润,弹性好,用手指压在瘦肉上的凹陷能立即恢复,且有鲜肉特有的正常气味。
2、不太新鲜的肉:脂肪少光泽,肌肉颜色稍暗,外表干燥或有些粘手,弹性稍差,指压后凹陷不能立即恢复,稍有氨味或酸味。
3、变质肉:脂肪失去光泽,偏灰黄甚至变绿,肌肉暗红,切面湿润,弹性基本消失,有的指压不能恢复,有腐败气味散出。
4、死猪肉:由于猪只在屠宰前就已经死亡,通常放血不干净,脂肪呈灰红色,肌肉暗红,周身淤血呈紫红色,切开血管,可见血管中充满黑色凝固血液,剥开板油,可见腹膜上有黑紫色的毛细血管网。
5、母猪肉:一般胴体较大,皮糙而肉厚,肌肉纤维粗,纹路明显,横切面颗粒大,肉呈深红色或暗红色;经产母猪皮肤较厚,皮下脂肪少,瘦肉多,骨骼硬而脆;肋骨扁而宽,骨膜白中透黄,尤其是前五根肋骨更为明显;骨盆腔比较宽阔。
6、注水肉:由于肉含有多余的水份,通常肌肉色泽变淡,呈淡灰红色,有的偏黄,显得肿胀,切面上看湿漉漉的,有的销售肉摊上是湿的,严重的有积水。
三、如何辨别黄脂肉与黄疸肉
黄脂肉主要由饲料或脂肪代谢障碍引起,与遗传有关。黄染部位仅见脂肪,尤其皮下脂肪,肝胆无病变,吊挂24小时后黄色变浅或消失。黄脂肉若系饲料源性者无其他不良气味时,完全可以食用。如伴有其他不良气味应高温加工食用或工业用。
黄疸肉一般由疾病引起胆汁代谢障碍造成的。全身皮肤、脂肪、粘膜等均显黄色,肝胆多有病变,如肝硬变、实质性肝炎等,放置越久,颜色越深。黄疸肉不能作为食用。
四、冷鲜肉与冷冻肉
冷鲜肉指严格执行兽医检疫制度,对屠宰后的畜胴体迅速进行冷却处理,使胴体温度在24小时内降为0-4℃,并在后续加工、流通和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0-4℃范围内的生鲜肉。因为在加工前经过了预冷排酸,所以冷鲜肉看起来比较湿润,摸起来柔软有弹性,加工起来易入味,口感滑腻鲜嫩,并能保留肉质绝大部分营养成分。冷鲜肉在-2-5℃温度下可保存七天。
冷冻肉是将宰杀后的畜禽肉经预冷后在-18℃以下速冻,使深层温度达-6℃以下。冷冻肉细菌较少,食用比较安全。除此之外,低温还减缓了冷鲜肉中脂质的氧化速度,减少了醛、酮等小分子异味物的生成,并防止其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但在加工前需要解冻,会导致大量营养物质流,口感上肉质稍干硬、香味淡、不够鲜美。冷冻肉在-18℃以下,可保存12个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