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产业布局现状
旅游产业布局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旅游企业主要布置在两个地区,或近旅游资源地布局,或近旅游中城市布局.近旅游资源地布局的企业一般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企业,包括餐饮、住宿、娱乐企业和部分旅游商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以及旅游交通企业.旅游管理机构如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一些与旅游相关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也设在旅游资源地或附近地区.垃圾处理场主要布置在远离旅游区一定距离处.由于旅游产品不能实现位置移动,要有效的组织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还需要中间商和零售商起桥梁媒介作用.在这里,旅行社正是扮演了这样的角色.旅行社作为旅游客源的组织者,一般布局在近客源地区如旅游中心城市.城市不仅是旅游客源集中的地区,还往往因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而本身又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由于城市的聚集效应,旅游企业如旅行社、宾馆、饭店、娱乐、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布置在旅游中心城市也就成为理所当然.旅游企业近资源地布局或近中心城市布局,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现阶段近资源地布局的旅游企业,其产品多半已经老化,迫切需要更新和升级换代.由于旅游者的求新意识强,口味高,使得旅游产品的重新设计和包装并不那么容易,有时甚至比新开发还要困难.其次,过去的旅游产品对资源的依赖性强,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会受到资源保护和人们思维定式的双重局限,必须要大胆创新,跳出过去固有的思维摸式,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第三,旅游资源概念的内涵向外大大延展过去不是旅游资源今天也变成了旅游资源,因此,以旅游资源为主要加工对象的旅游生产企业其布局也应做相应的调整.第四,客源地在空间的分布范围比以前更加宽广,过于集中布局的旅行社不能适应形式的发展,需要重新调整布局。
第二篇:产业布局参考材料(范文模版)
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1-03-29 来源:昆明信息港
昆明市人民政府文件
昆政发“2010”47号
昆明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2010-2020)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1—
现将†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2010-2020)‡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规划纲要‡要求,认真做好规划实施工作。
二○一○年五月十七日
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
(2010-2020)
一、发展基础及现状
(一)发展基础
——区位条件。云南省在中国-南亚-东南亚三大国际市场中处于几何中心位臵,省会昆明自古就是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及政治、文化交流的陆路枢纽。随着中 —2—
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启动,‚西部大开发‛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昆明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
——土地资源。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109864.6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23%。其中,城镇工矿用地45306.22公顷,占建设用地的41.24%。根据†昆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015年和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分别为58625.07公顷和65100.00公顷,占全市建设用地的43.11%和44.92%。土地资源开发及整合潜力较大。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蕴藏丰富,种类多、品位高、分布广、组合优、互补性强,主要有磷、盐、铁、铜、钛、煤、石英砂、粘土、硅石等,其中以磷、盐矿最为丰富。磷矿总储量约46亿吨,居全国七大磷矿之首;盐矿储量约138亿吨,居全国内陆盐矿第2位;东川是全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
——能源资源。水能丰富,拥有水电资源132.3万千瓦,可开发量39.7万千瓦,建设了宜良阳宗海、安宁昆明二电两大电厂。金沙
—3—
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禄劝乌东德电站、寻甸先锋褐煤深加工等项目已开工或即将开工。云南水能理论蕴藏量年电量9144.21亿千瓦,经济可开发量年发电量4712.83亿千瓦,昆明成为云南变电中心和西电东送的调度中心。
——气候资源。昆明属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地处滇中高原盆地腹心,平均海拔1887米,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2200小时左右,被称为‚阳光之城‛,非常适宜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同时,适宜发展对恒温有严格要求的加工业,如电子信息、光学仪器仪表、数控机床制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加工业。
——产业基础。目前,昆明已成为云南省最重要的工业研发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2009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632.3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5户,增加值占全市的84.56%,形成了以卷烟、黑色冶金、有色冶金、机电、化工、医药、能源、建材八大行业为主,涵盖37个工业大类的工业体系。
(二)布局现状
—4—
——从行业分布看,全市工业主要集中在卷烟、有色冶金、黑色冶金、机电、化工、医药、能源、建材八大工业行业。2009年,八大行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6.06亿元,占全市81.5%;主营业务收入1426.08亿元,占全市的78.9%;利税总额221.45亿元,占全市的81.4%。工业行业集中度较高,但结构不合理,资源加工型工业占主导,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从区域分布看,全市工业主要集中在五华、盘龙、官渡、西山4城区和安宁市。主城区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西部马街、高新区、昆沙路沿线,北部龙泉路沿线,东南部凉亭、小石坝和经开区等城市二环路以外近山地区。工业集中并非竞争和发展的结果,而是由于区位的相对优势引发的相对集中,企业间关联度不强,产业链结差,行业内部缺少协作,整体竞争优势不强。
——从园区布局看,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步伐加快。2009年,全市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1亿元,占全市比重由2007年的48.1%提高到78.7%。但工业园区载体普遍规模不大,基础配套不完善,产业特色和优势不明显,支撑和引领作用不强。建立资源
—5—
更趋集中、产业更趋配套、布局更趋合理的工业园区体系是未来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主要问题
——区域工业分布不合理,工业发展不平衡。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城4区和安宁市分别占全市的72.44%和11.91%,晋宁、呈贡、宜良、东川、嵩明、寻甸分别占全市的3.59%、2.88%、2.57%、2.13%、1.26%、1.14%,富民、石林、禄劝仅占全市的2%左右。大部分工业集中在主城区,受环境因素和空间制约,影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区域产业分工不清晰,产业集群化水平低。全市工业布局存在趋同现象,缺乏对不同门类、不同性质工业的集中安排和有效引导。各县(市)区产业结构差异不明显,工业产业及集群发展缺乏规范和指导,产业布局混乱,产业交叉布局,产业链难以形成,对城市化进程推动作用不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难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6—
——工业用地布局矛盾加剧,布局急待升级调整。城市中心区或次中心区国有企业相对较多,工业占地面积较大,与其日益增长的土地价格不相适应,不利于发挥土地级差效益。非国有企业大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缺乏统一的监督和管理,很大程度上造成城市用地布局混乱无序,从结构上抑制了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发展思路、原则及目标
(一)发展思路
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以创业创新为动力,科技进步为支撑,结构调整为主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优做新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都市型工业为补充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构筑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块状、片状形式发展,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三圈两轴多板块‛工业布局体系;构筑以大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建设结构高度化、布局合理化、企业规模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7—
(二)基本原则
——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原则。按照‚全域昆明‛的理念,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互动发展,做到工业经济为城市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城市总体规划为工业发展提供空间支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工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坚持非均衡发展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产业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形成特色经济,突出重点、倾斜发展,在若干领域、若干区域,取得率先突破,带动昆明工业结构优化,增强昆明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实力。
——坚持集群化发展原则。引导有共同指向的产业向特定区域集聚,促进优势产业相对集中,形成按产业链纵向分工和相关产业横向聚集的格局;鼓励大企业整合各种资源,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结合体。
——坚持关联发展原则。以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龙头,引导产业沿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拓展,积极发展上下游关联 —8—
产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产业发展层级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原则。积极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臵,预留产业发展空间,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严格项目准入门槛,切实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推动工业发展模式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保护生态环境、满足环境容量要求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工业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规范要求,探索循环经济新模式,使工业发展同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
——坚持市场配臵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原则。工业产业布局尊重市场区位寻优选择,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作用,规范和引导工业布局趋于科学合理,避免定位同性、功能同质、产业同构,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三)发展目标
—9—
——总量规模提升。到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2009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突破1100亿元;到2015年再实现倍增,突破2200亿元;到2020年,突破500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全市工业集聚效应明显,空间布局合理,内部结构优化,整体竞争能力显著提高,新型工业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
——产业结构升级。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5%以上;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85%以上;装备制造增加值占全市的15%以上,非烟工业比重提高到85%以上;打造20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全面打造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形成国际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
——企业结构优化。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500户,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达到300户以上;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2600户,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达到600户以上;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5000户,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达到1000户以上,形成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
—10—
——工业布局优化。坚持工业集中发展,提高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到2012年,完成主城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搬迁改造,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工业集中度达到85%以上;到2015年,工业集中度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全面形成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块状片状形式发展,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三圈两轴多板块‛工业布局体系。
——环境保护显著。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80%以上;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8%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到85%以上;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100%。
——劳动就业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优先原则,通过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着力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工业化推进与扩大就业的协调发展,实现推进工业化-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每平方公里产业用地解决5000人左右就业,积极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城市化发展。
—11—
三、产业发展方向及目标
围绕建设国际性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突破产业发展过分依赖资源开发现状,加快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优先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巩固提升烟草及配套、有色冶金、黑色冶金、磷化工、新型建材等重点产业,培育发展煤盐钛化工、石油化工、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构筑现代工业产业新高地,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形成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烟草及配套产业
——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现有品牌、技术、原料和市场优势,进一步提高创新、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构建参与国际竞争的营销体系,加强国际、地区间的联合、并购和重组,打造‚云烟‛规模超百万箱、利税超百亿元的世界知名品牌,巩固烟草及配套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12—
——发展重点:巩固提升以‚云烟‛、‚红山茶‛为主的优势卷烟品牌。发展发酵酶制剂、烟用包装印刷、醋酸纤维、香精香料、水松纸、丝束、复合铝箔、油墨、烟用葡萄糖、BOPP膜等为主的烟草配套系列产品。扶持‚红大‛烟叶种植,扩大优质烟叶种植面积。
——发展目标:到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0亿元以上;到2015年,达到250亿元以上;到2020年,把昆明建成国内最大的烟草及配套产业基地和卷烟辅料交易中心。
——产业布局:卷烟生产布局在五华工业园区;烟叶复烤布局在经开区;烟草配套产业布局在高新区和经开区。
(二)装备制造业
——发展方向:坚持产业集聚化、企业集团化、装备现代化,在电力装备、数控机床等领域形成若干特色突出的装备制造基地;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产品附加值高、效益好的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进行战略重组整
—13—
合,开发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促进传统机械工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发展重点:以立、卧式加工中心、高速精密数控机床等为主的机床系列产品;以中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电力变压器等为主的电力装备及电工系列产品;以新型车用柴油发动机为主的汽车及配件;以自动化卷烟仓储、配送物流中心等为主的自动化物流设备;以钢轨打磨车、捣固车等为主的铁路养路机械设备;以矿山、冶金设备等为主的重型机械系列产品;以智能性、节能型烟叶深加工设备为主的烟草加工机械产品;以制糖成套设备为主的轻工机械产品。
——发展目标:到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到2015年,达到350亿元以上;到2020年,把昆明建成国内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产业布局:电力设备、电工电器、轻工机械布局在高新区;汽车及零配件、烟草加工机械、机床、自动化物流设备布局在经开区;重型机械布局在杨林工业园区、空港经济区(官渡工业园 —14—
区);光学仪器仪表、铸造布局在海口、晋宁工业园区。
(三)生物及医药产业
——发展方向: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整合资源,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加快生物医药、化学原料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药材种植发展,实施中药、生物医药、化学原料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倍增计划,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形成现代医药产业体系。
——发展重点:以白药为主的云白药系列产品;以三七为主的中成药产品;以天麻为主的中成药产品;以青蒿素和蒿甲醚为主的中成药系列产品;以灯盏花为主的中成药产品和民族药系列产品。推进小儿麻痹疫苗、甲肝疫苗、抗癌药顺铂、抗艾滋病药复方SH、辅酶Q10和新生物制品药的产业化。
——发展目标:到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0亿元以上;到2015年,达到160亿元以上;到2020年,将昆明打造成世界知名的特色医药产业基地。
—15—
——产业布局:生物及医药布局在高新区、经开区及呈贡、五华工业园区。
(四)光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方向: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工程化带动产业化,实现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和集成化,重点发展光电子、光机电设备制造业、电子材料业和软件业,把昆明培育成国内特色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发展重点:以红外热成像、微光夜视、光学应用系统等为主的光电子系列产品;以自动化物流系统、金融电子化装备、计算机部件、数字视听设备等为主的光机电设备系列产品;以红外功能材料、光电辅料、硅材料等为主的电子材料;以嵌入式操作系统热红外成像、三维图像处理系统、光电子集成电路设计和管理信息化系统等为主的应用软件系列产品。
—16—
——发展目标:到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0亿元;到2015年达到1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光电子信息产业整体水平进入中西部地区先进行列。
——产业布局:光电子信息布局在经开区、高新区。
(五)有色冶金产业
——发展方向:加快有色冶金行业‚高加工度化‛,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采用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围绕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色金属材料和制成品。加大金、银、铂、钯、铑、铱、锇、锗、镉、铟等稀贵金属勘探力度,加强稀贵金属新材料的研发,实现产业化。
——发展重点:以铜盘条、电车线、电磁线、电解铜箔及管、板、带材为主的铜深加工产品;以型材、板材、线材以及各种铝箔、合金等为主的铝深加工产品;以超细锌粉、氧化锌粉、镀锌原料、硫化锌、硒化锌以及铅酸蓄电池、铅电极、UPS电源等为主铅锌深
—17—
加工产品;以稀贵金属为主的功能材料、环保材料、光电子材料和微电子信息材料。
——发展目标:到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0亿元以上;到2015年,达到160亿元以上;到2020年,把昆明建成全国重要的铜、铝研发生产加工基地。
——产业布局:铜、铝深加工布局在呈贡、宜良、东川工业园区;稀贵金属深加工布局在高新区。
(六)黑色冶金产业
——发展方向: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黑色冶金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层级。调整产品结构,稳步提高线材、棒材等传统建筑用材,加快发展中小型型材、板材、带材,发展特种钢材和合金钢,促进黑色冶金向大型化、集团化、专业化发展。
—18—
——发展重点:巩固提升以钢筋、线材、棒线材为主的建筑钢材系列产品;发展以热轧中厚板、冷轧板、镀锌彩板为主的板材系列产品;开发高精度的碳结钢、合金钢、不锈钢等为主的特种钢材产品。
——发展目标:到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0亿元以上; 到2015年,达到180亿元以上;到2020年,把昆明建成面向全省及周边地区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
——产业布局:铁钢布局在安宁工业园区。
(七)新型建材产业
——发展方向: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产业,鼓励发展新兴建材产业,积极拓展产品应用领域,提高建材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优质浮法玻璃及深加工产品,扶持发展以利用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和以建筑钢结构为主的新型建材。
——发展重点: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产品;建筑安全玻
—19—
璃、车用玻璃和节能玻璃等深加工产品;以纸面石膏板、纤维增强硅酸钙板、石膏刨花板等为主的复合墙板和建筑装饰石材;以冷弯型钢、H型钢等为主的建筑钢结构产品;以硬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为主的新型塑料管材。
——发展目标:到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0亿元以上;到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0亿元以上。到2020年,把昆明建成全省重要的新型建材加工基地。
——产业布局:水泥布局在宜良、富民、禄劝、东川工业园区;石材加工布局在禄劝、石林工业园区;钢结构、新型塑料管材布局在安宁、杨林工业园区。
(八)能源产业
——发展方向: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努力提高全市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高效环保火电,建设昆明火电基地;积极发展水电,优化水火电结构;积极开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垃圾发电等新能源研究与开发利用。
——发展重点:以太阳能、风能、水电为主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 —20—
源,推进禄劝乌东德、东川白鹤滩水电站以及寻甸先锋褐煤深加工项目建设。围绕中缅油气管道、石油炼化、天然气入昆等重大项目,发展新能源。
——发展目标:到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0亿元以上;到2015年,达到200亿元以上;到2020年,把石油炼化及相关配套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等新能源利用取得明显进展。
——产业布局:火电主要布局在安宁市、宜良县;水电布局在禄劝县、东川区;太阳能布局在石林、东川、寻甸、嵩明工业园区。
(九)化工产业
——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丰富的磷、盐、钛、煤等资源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和有机化工,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化工产业,推进‚矿化电结合‛,提高化学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21—
——发展重点:高浓度磷复肥,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牙膏级精细磷化工产品;化纤级、医药级、食品级等高档钛白系列产品,海绵钛、钛材及纯金属钛高端产品;盐化工系列产品;煤化工系列产品;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系列产品;橡胶系列产品和塑料系列产品。
——发展目标:到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0亿元以上;到2015年,达到450亿元(含石油炼化);到2020年,把昆明建成全国最大的高浓度磷复肥基地和重要的石油、精细磷盐煤钛化工基地。
——产业布局:磷复肥布局在安宁、海口、晋宁工业园区;精细磷化工布局在寻甸、东川、禄劝、杨林、倘甸工业园区;盐化工布局在安宁工业园区;煤化工布局在寻甸工业园区;钛化工布局在富民、禄劝、五华、倘甸工业园区;石油炼化布局在安宁工业园区。
(十)农特产品加工业
—22—
——发展方向: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发展粮、烟、畜、菜、花、果、林深加工。加快优良品种基地建设,发展无公害食品和绿色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发展重点:粮油、乳制品、畜禽肉、马铃薯、洋蓟、蔬菜、水果等深加工系列无公害食品;无公害饲料和林木深加工系列产品。天然性、保健性饮料;发展花卉和林木深加工系列产品;构建农特产品的物流体系和营销网络。
——发展目标:到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到2015年,达到50亿元以上;到2020年,把农特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新的特色优势产业。
——产业布局:农特产品深加工布局在经开区、高新区及寻甸、东川、嵩明、禄劝、呈贡、晋宁、宜良、富民、石林工业园区。
四、工业布局规划
—23—
坚持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资源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坚持工业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坚持工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构筑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块状、片状形式发展,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三圈两轴多板块‛工业布局体系,实现工业空间布局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与昆明特有的山林、水系等自然生态要素和交通走廊、水源保护地等人工生态要素的有机融合。
(一)布局总体框架
——‚三圈层‛,即按照都市区、近郊县(市)和远郊县区三个空间层次,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交通等条件,与城市化发展相结合,形成产业定位、主体功能各具特色的内、中、外三圈层。
内圈层—都市型工业经济圈。以昆明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建成区、呈贡新区(不包括洛阳、大冲片区)、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研发、信息、工业设计创意、总部经济、—24—
生产型服务业等都市型产业。区内限制发展新的二类工业、禁止发展三类工业,禁止发展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危险性项目。
中圈层—制造型工业经济圈。包括高新区、经开区、五华产业园、官渡工业园、海口工业园、呈贡工业园以及安宁、嵩明、晋宁等近郊县(市)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烟草及配套、生物医药等现代制造业。环滇池地区主要发展一、二类工业,限制发展三类工业;安宁、嵩明可适当发展三类工业。禁止发展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危险性项目,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发展工业项目。
外圈层—特色型工业经济圈。包括宜良、石林、寻甸、东川、富民、禄劝等远郊县区,大力发展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冶金、化工、能源、建材、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限制发展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危险性项目,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发展工业项目。
——‚两轴‛,即沿重要交通走廊和城镇发展轴线,形成以中心
—25—
城区为核心,安石、昆楚、昆石高速公路为东西横轴,昆玉、昆曲、嵩待、龙东格公路为南北纵轴的‚十‛字形工业空间布局结构。‚两轴‛贯穿全市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并向周边其它地区辐射延伸。东西产业轴贯穿安宁、海口、高新、五华、经开及官渡、呈贡、宜良、石林等工业园区,东连个开蒙、西接滇西。南北产业轴串接东川、寻甸、杨林、空港、经开、高新(马金铺)、晋宁等工业园区,北联曲靖、南通玉溪。
——‚多板块‛,即以工业园区为核心,构筑产业相对集中、层次分明、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多个工业板块。以板块建设彰显工业聚集区核心产业,放大政策优势,衍生人才优势,提高经济规模效应,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第一板块优化发展,第二板块调整发展,第三板块加快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区域布局规划
按照比较优势、区位条件和环保要求,鼓励发展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产业;限制发展不符合行业准入 —26—
条件,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淘汰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
——五华区。重点发展烟草及配套、钛深加工、工业设计创意和总部经济等产业。
——盘龙区。重点发展烟草配套、食品、总部经济等产业。
——官渡区。重点发展铁路养护机械、包装印刷、模具及配套、临空产业,现代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
——西山区。重点发展高浓度磷复肥、机床机械、光学仪器及生产性服务业。
——东川区。重点发展以铜为主的有色冶金,精细磷化工,稀贵金属加工,新型建材,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
—27—
——安宁市。重点发展高浓度磷复肥、钢铁及延展加工、盐化工、火电工业、饲料为主的食品工业、现代物流业,预留发展石油化工及配套产业。
——呈贡县。重点发展以农特产品加工为主的绿色产业,生物资源开发,以铝、铜为主的新型材料制造产业,总部经济及生产性服务业。
——晋宁县。重点发展精细磷化工,以机床及汽车配件、光学仪器、铸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以果蔬为主的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
——富民县。重点发展以高档、高质钛材及钛白粉产品为主的钛产业,以农特产品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优质水泥为主的建材业。
——宜良县。重点发展以火电为主的能源工业,以优质水泥为主的建材业,化肥(氮肥为主),家具及绿色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
——嵩明县。以杨林工业园为产业聚集核心,其它重点城镇特色 —28—
产业为补充,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电力线路器材为主的装备制造、生物资源开发、日用化工、临空产业等。
——石林县。重点发展以旅游商品(含珠宝玉石)加工为主的轻工业,以农特产品加工为主的绿色生态工业,以优质石材为主的建筑建材产业(限于西街口镇区域)及光伏太阳能产业。
——寻甸县。重点发展褐煤系列深加工,精细磷化工,新型能源材料等重化工业及农特产品加工业。
——禄劝县。重点发展钛材、钛白粉为主的钛产业,精细磷化工,以水泥、石材为主的建材工业,农特产品加工业,利用水电资源推进矿电、矿化结合,适度发展载能工业。
(三)园区布局规划
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要求,全面提升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功能和承载能力,依托重点乡镇,—29—
规划建设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按照‚园区+基地‛的模式,创建20个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节能环保、产出率高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动、园区化承载‛战略,围绕十大产业打造20个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并进、布局合理、竞相发展的园区布局体系。
——高新技术开发区。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稀贵金属深加工及新材料、现代生物及医药、电力装备及电子信息产业,培育生物医药、电力装备产业集群,打造生物资源、电力装备产业基地。
——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新型产业,重点发展光机电及信息、烟草及配套、生物医药及食品、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配件集群,打造光电子、信息、机床产业基地。
——滇池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度假、高原体训、康体健身及民族风情。
—30—
——石林台创园。重点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农产品加工配送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培育农特产品产业集群,打造农特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阳宗海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度假、康体娱乐及旅游观光。
——安宁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磷盐化工、黑色冶金、石油化工,培育磷盐化工、黑色冶金产业集群,打造磷化工、钢铁产业基地。
——海口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磷化工、机械制造、光学仪器,培育磷化工产业集群,以海口、晋宁工业园区为主体,打造国家高浓度磷复肥产业基地。
——杨林工业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现代物流,培育重型机械、多晶硅产业集群,打造重型装备、硅材料产业基地。
——呈贡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生物资源开发、新材料、农特产品
—31—
加工,重点培育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东川再就业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有色冶金、黑色冶金、磷化工,培育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打造有色冶金产业基地。
——寻甸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煤磷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培育煤化工产业集群,打造煤化工产业基地。
——五华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烟草及配套、生物技术及新材料、都市工业,培育烟草及配套产业集群,打造烟草及配套产业基地。
——空港经济区(官渡工业园)。重点发展临空产业、装备制造、生物科技、IT产业,培育民用航空物流装备、大型铁路养护机械、印刷包装产业集群,打造民用航空物流装备、大型铁路养护设备产业基地。
——晋宁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磷化工,光学仪器及商品铸锻件,以海口、晋宁工业园区为主体,打造国家高浓度磷复肥产业基地。
—32—
——宜良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建材、农特产品加工、金属原材料,培育建材产业集群,打造建材(水泥)产业基地。
——石林生态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旅游商品加工、农特产品加工、新能源,培育新能产业集群,打造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富民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钛加工、建材及生物资源开发,培育钛产业集群,以富民、禄劝工业园为主体,打造钛产业基地。
——禄劝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水电、建材、磷钛化工,以富民、禄劝工业园为主体,打造钛产业基地。
——天生桥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铜精深加工、重型机械设备制造、精细化工。
——倘甸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新型建材及农特产品加工。
五、实施对策及保障措施
—33—
(一)加强规划实施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市工业突破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工作指挥部领导下,市工信委牵头,市规划、国土、住建、环保等部门组成专门工作小组,负责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的组织实施、监督和考核。
——形成合力推动机制。市工信、发改、规划、国土、环保、住建等部门要密切合作,实行工业园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园区建设与新城区建设、园区功能配套与产业配套相统一。城市总体规划要为工业发展提供空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保障工业发展建设用地。
——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建立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抓紧制定工业项目入园审查管理办法,新建工业项目建设选址及建设用地控制标准由专门工作小组进行前臵审查,确保工业产业布局科学合理,促进产业集群和可持续发展。
—34—
(二)推动工业集中集群发展
——强化产业政策导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制订全市工业产业发展目录和相关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支持重点行业和新型产业发展,淘汰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产业、技术和产品,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强化园区规划管理。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要求,把园区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对园区规划进行前溯性审查。严格功能分区,完善各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等各层次规划。统筹城区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园区与城区两位一体发展。
——严格产业功能定位。在招商引资、项目布点等工作中合理引导产业流向,为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承载。新上项目必须按照工业布局规划入园选址。对不按工业布局规划选址定点的项目不予备案,不予办理用地等相关手续。鼓励园区与园区之间相互推荐项目,税收及招商引资任务分成由双方协商确定。
—35—
——加大产业转移承接。以园区为载体,承接经济发达地区和昆明主城工业产业转移。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妥善处理区域内产业输出地和产业接收地利益关系。探索主城区与近、远郊区政府联合共建工业园区的新机制,按照产业链共同开发建设工业园区,促进城乡工业产业一体化发展。
——实施企业出城进园。认真组织实施主城区企业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搬迁入园异地发展,对已列入搬迁改造的主城区工业企业,不得在原址再行新建企业或项目。主城区现址增加总量、扩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项目不予审批,对未进园又暂不能搬迁的企业,原则上不再审批其扩大用地规模。
——编制产业集群规划。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内在规律,编制全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20个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及子集群发展实施方案,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指导,培育特色显明、优势突出、错位发展、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打造区域总部功能区。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引导规模品牌企业建设总部大厦,设立管理决策、财务结算、科技 —36—
研发、市场营销和培训教育为一体的总部基地,实现企业总部集群式布局,推动工业经济在更高层次跃升发展。
——加强园区环境保护。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昆明市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工业园区环境保护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
(三)全面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推进工业用地集约化。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理念,围绕工业发展做好用地保障,确保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建立科学的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估考核体系,推行投资强度指标衡量准入制度,提高土地配臵效率。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工业用地不低于园区规划总用地的50%,国家级开发(度假)区投资3000万元以下、省级工业园区投资2000
—37—
万元、市级工业园区投资1000万元以下工业项目不单独供地,进标准厂房发展。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园区建设标准厂房,引导中小企业合建、共建和租赁厂房,提高土地利用集约水平。
¬——提升土地产出率。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国家级开发区不低于300万元/亩,省级工业园区不低于150万元/亩,市级工业园区不低于100万元/亩。进入国家级开发区的工业项目,产值原则上不低于500万元/亩,进入省级工业园区的项目,产值原则上不低于400万元/亩,进入市级工业园区的项目,产值原则上不低于300万元/亩。
(四)建立健全工作长效机制
——建立监督考核制度。把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实施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责任制管理,由市纪委(监察局)会同有关部门,对规划执行情况定期进行督查。完善工业园区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重点考核开发建设、经济规模、招商引资、产业培育、投入产出等情况。
—38—
——完善实施配套规划。市工信、发改、规划、国土、环保、建设等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职责,制定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实施意见;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工业布局规划;市水利、供电、交通、市政、商务等部门要编制水、电、路、气、通讯等配套规划和现代物流规划,确保†纲要‡顺利实施。
(五)本†规划纲要‡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昆明物流产业规划
云南国际大通道渐渐美满。图为元磨高速公路红河大桥。配图
日前,在国度发改委公布的†天下物流园区生长计划‡中,昆明与北京、天津等位列一级物流园区结构都会之一。可以肯定的是,昆明能在天下浩繁都会中脱颖而出,是与物流需求范围、生长总体计划、经济生长潜力、物流需求增漫空间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行动用息息相干。
只管云南地处中国西南方陲,特别的地形地貌及后天财产张力的不敷,导致物流业迟钝前行。但比年来,省市当局在通道设
—39—
臵装备摆设、财产计划、底子办法、行业转型等方面为整个行业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支持条件,并显现出肯定的结果。
云南省物流学会会长董弋萱就充实肯定了当地物流业来自当局、行业现有的生长上风。她以为,在国度层面助推力的的作用下,随着云南桥头堡设臵装备摆设及昆明国际物流关键都会的渐渐推进,昆明物流企业才气全面迎来自身的转型升级,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康健生长。
董弋萱说,当局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地区位臵的特别性以及行业协会的美满性是昆明被列为一级物流园区结构都会的重要支持。
2011年云南桥头堡设臵装备摆设计划之初,省当局就把面向南亚、东南亚设臵装备摆设‚国际大通道‛,进步物盛行业团体办事程度作为重要计划项目。
外部物流畅道上,固然相较沿海发达地区云南发显当代物流时间不长,但省、市各级当局提前策划,底子办法先行,先后建 —40—
成了昆曼、中越、昆缅以及中印等四条高品级国际公路,同时建成了航路笼罩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长水国际机场,为昆明以致云南物流生长提供了物流畅道等底子办法设臵装备摆设。
同时,省市各级当局通过对位于安定大桃花片区的昆明南亚国际陆港、晋宁东南亚国际陆港以及位于王家营片区确当代物流园等一批当代物流园区的总体计划思绪,作为物流财孕育发生长的详细政策支持载体,同时共同云南物流信息大众平台、云南伶俐物流信息平台等以当局为主导搭建的平台以整合大众资源,终极实现了吸引来自天下各地的大型物流龙头企业在昆的投资。
‚固然云南发显当代物流时间不长,但在整个行业构造构架设臵装备摆设方面,云南物流体系的美满性在天下范围内都是屈指可数的。‛在董弋萱看来,随着政策支持以及当局引导机制的不停美满,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商业大通道的战略位臵得到进一步提拔,云南物流财产也渐渐从天下物流区位末了生长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度的流派关键中央。
一方面,这也将使云南物流企业从运业务务、办事本领以及
—41—
生长模式等方面也日益范例化、国际化,另一方面地区战略位臵的转变,促使云南物盛行业内部接洽与交换越发精密。
在此机会下,董弋萱发起昆明物盛行业还必要继承增强行业生长的统筹性与范例性,树立准确可行的行业尺度。另一方面,必要继承加大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保障物流企业人才需求,进一步提拔业务本领和技能。同时,当局更要继承加大中小型物流企业政策引导,对掌握新技能或大门生创业企业赐与肯定的搀扶和资助,使得中小型企业渐渐离开‚小、散、乱‛的生优点境。
记者付毅报道
支持一 国际大通道效应渐显
云南具有较好的地缘上风,内连西藏、四川、贵州、广西,外接缅甸、老挝、越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度地缘相邻、民族相亲、文化雷同。比年来,云南也正在积极美满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七通八达的国际大通道。
—42—
有专业人士阐发以为,通过‚国际大通道‛效应动员,云南物流财产将进一步通过当局引导、市场运作机制、企业生长等多元化投入。在将来几年中将以昆明为中央的云南群物流圈为主体,以物流信息化和物流专业化为助力,以物流底子办法和物流人才为支持的物流体系,构建以公路物流、航空物流、铁路物流为焦点确当代物流体系,进而为昆明打造天下物流一级全区基地提供底子支持。
根据天下物流园区生长计划,昆明作为一级园区基地结构。此举也将进一步助力昆明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商业大通道的优化,低落地区间物流环境的差别等题目对物流财产的生长限定。同时,通过推进昆曼公路方便化历程,加快以磨憨港口为主的港口当代专用货站、主动化立体堆栈、配送中央等办法设臵装备摆设,渐渐实现包装范例化,装卸机器化,运输集装箱化确当代化港口,从而进一步实现国际物流作业一连性、快速化的要求。
终极的目标是实现扩大云南与东亚、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商贸物流往来,增强以茶叶、花草、药材、民族工艺品、林产化工等云南及周边上风财产产物为主的收支口商业。
—43—
别的,‚国际大通道‛效应已经升级了云南部分物流企业谋划运作模式,使之与更为尺度的国际化接轨。‚从运送配送模式、金融核算体系以及相干物流执法危害防控体系设臵装备摆设等涉及跨国物流业务的方面得到全新的优化升级。‛业内子士举例道,部分企业在对泰国举行物流配送时,已经将大多汽车以烧气为主物流风俗改为选用了混淆动力货车。如许一来,在进入泰国等利用自然气作为物流重要燃料的国度后,利用自然气将大量节省物流本钱。
随着当局、协会、企业和从业者等多方的共同高兴,‚大通道‛效应将继承买通连接中国西部地区以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物流快速通道,进而连续推动云南物流财产的生长。记者付毅报道
支持二 战略关键加快业务扩张
本年,首届南博会在昆明顺遂召开,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流派地区以及国际商业关键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突显。尤其是面 —44—
向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收支口商业团体体量将到达一个新高度,可以预见云南对外商业将进入到一个生长速率空前迅猛的高速增恒久间。
作为支持云南国际商业焦点财产之一的物流财产,从天下物流战略结构来看,将进一步从原来的物流末了转化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物流流派,同时也将在桥头堡设臵装备摆设及国际化关键地区设臵装备摆设中起到不行或缺的作用。
业内子士认,云南借‚南博会‛之际,进一步买通与南亚、东南亚国度的商业通道,已经开端显现出泛珠三角9+2地区经贸互助的重要物流关键的作用。在‚中国-东盟自由商业区‛生长中成为东南亚经济区的物流中央,更是买通和创建我国连接南亚次大陆以至西亚地区印度洋大通道的出发点,这些都意味着云南省面对着生长成为国际地区商业物流构造中央的机会和潜力。
云南桥头堡设臵装备摆设的不停推进,进一步促使云南与南亚、东南亚的商业往来更为亲昵,对外商业程度明显提拔所带来的物流和商流已经形成云南省物流生长的壮大内涵动力。这对刺
—45—
激整个云南物流财产的物流需求和进步物流办事已经渐渐形成了巨大的推行动用。
同时,昆明以致云南的电子商务及其配套物流生长将被提拔到一个新的高度,加快国际商业电子生意业务信息中央设臵装备摆设也将随之得到更为遍及的支持。
有企业以为,借设臵装备摆设国际商业物流关键的东风,自身将进一步买通与南亚及东南亚国度物流畅道,加快实现‚大通关‛港口通关制度,并增强列国、港口、企业的互助与接洽,促使港口物流、单证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顺畅地运转。同时,夺取港口办理部分有用羁系和高效办事地联合,包管双边通关报检服从,简化审批步伐和办事关键,美满港口各方创建快捷有用的和谐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记者付毅报道
支持三 无纸化革新提速通关
—46—
本年,昆明海关凭据海关总署同一摆设,正式启动了通关作业无纸化革新试点事情,确定选取昆明机场海关及河口海关于年内开展试点。试点业务范围包罗昆明机场海关的空运收支口业务及河口海关的公路运输收支口业务。
云南迅捷安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就率先体验到无纸化通关的方便。在启动首日,迅捷安国际物流报告的首票无纸化报关单顺遂通过昆明机场海关考核。整个历程只必要通过网络直接向海关报告报关单及随附单证的电子数据,海关对电子数据举行阐发、鉴别和处理,就可通过网络关照企业办理放行手续。
通关作业无纸化是中国海关方便通关、办事经济的新的庞大革新举措之一。2012年8月1日,海关通关作业无纸化革新试点事情正式启动。为进一步进步通关服从,提拔羁系效能,扩大革新结果,海关总署决定自本年5月1日起,在前期试点的底子上在天下扩大试点范围。
无纸化通关的方便表现在:企业在办理货品收支境手续时,—47—
不必再打印纸质报关单及随附单证,而是通过网络直接向海关报告报关单及随附单证的电子数据。海关对电子数据举行阐发、鉴别和处理,并通过网络关照企业办理放行手续,最快通关时间只用了6秒,足不出户就能通关。
迅捷安国际物流相干卖力人表现,随着收支口业务量的日益增长,无纸化通关模式的试点,终极受益者照旧企业。特别是整个通关历程中淘汰了纸质单证的利用,越发切合低落能耗、环保生长的主题。
不但仅是昆明海关,云南查验检疫局也在推进疆域查验检疫业务‚在线盘问‛、‚电子报告‛、‚检企互动‛(‚民众在线办事平台‛项目)等信息化办事平台设臵装备摆设,开辟‚云南方境商业业务综合办理体系‛,使企业报检职员足不出户就能完成相应的报检步伐,不但进步了事情服从,加快了通关速率,另有利于企业节省资源本钱和人力本钱,简化企业的通关流程。
昆明海关相干卖力人表现,下一步昆明海关将鉴戒天下海关通关作业无纸化革新接纳先易后难、统筹计划、分步实行的推进 —48—
方法,筹划在积聚试点乐成履历的底子上再渐渐扩大革新范围,并视随附单证电子化、税费电子付出等项目标推进环境,渐渐扩大无纸化业务范围。
记者缪亚平报道
支持四
行业评级
促企业转型升级
作为当地为数未几的4A级物流企业之一,云南昆钢物流有限公司通过行业评级促使企业的物流办事从功效性办事向增值办事、办理办事、信息办事、资金办事以致整个提供链的延伸办事拓展,实现了由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当代物流企业的变化。
—49—
自2007年以来,云南省物流与采购团结会在当局相干部分的支持下,先后构造评估了24个国度A级物流企业。这些企业作为我省优质物流企业的代表,引导并推动了我省物流企业向当代化物流企业转化。
行业人士坦言,云南当地物流企业‚散、小、弱、差‛的环境居多,几辆车、十几小我私家的物流公司触目皆是,相称多的企业仍旧处于原始落伍的谋划状态,团体气力较弱,财产会合度低。而除少数着名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办事本领和品格都不高,范围也不大,不少企业物流收入偏低,难以顺应物流增长的需求。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程度不高,有本领为客户提供完备的物流策划方案、提供一体化物流办事,最大限度地低落物流本钱、满意客户需求的物流公司并未几。
在此底子上,当地物流企业的行业评级就显得很有必要,一些物流企业也积极举措起来,以期尽快进入国度A级物流企业行列。停止本年5月份,在天下授牌的2018家A级物流企业中,云南占24席。此中4A级6个,3A级13个,2A级4个,1A级1个。这些企业在报告A级企业历程中,办理模式、信息化程度、职员本质、办法设臵装备摆设等方面得到了提拔。
—50—
第三篇:京津冀旅游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对少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区域之间、城市之间、景区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合作逐渐形成共识,在一些地区,合作形式不断创新,在当地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处于中国旅游业发展龙头地位的北京、天津、河北三个行政区,长期以来,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一直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合作,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区域合作的优势。虽然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合作的行动,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总体上说,至今尚未取得突破胜的进展。因此,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问题值得认真探讨和认真对待。
一、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从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出发,京津冀是国内最早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地区。早在1985年就成立了京东旅游区,致力于京东地区两市一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景区的合作,这个区域包括北京平谷的金海湖,天津的盘山、黄崖关、蓟县和河北省的清东陵等,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联合开发、联合营销的合作方式,效果明显。后来由于多种因素,没有能够坚持下去。1987年,由北京旅游学会发起,联合天津旅游学会、河北旅游学会,在北京密云白龙潭召开了第一次“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讨会”,与会代表表达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愿望,从而使这样的研讨会成为例会,每年大家在一起探讨区域合作问题,而且参与的省市越来越多,一直到后来发展为北方十省市旅游联谊会,并促成了每年-届的“北方旅游交易会”,由各地轮流举办,2003年河南郑州举办。2003年9月19日至21日,京津冀三地旅游局还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广场举办了“京津冀旅游宣传周”活动。应当说,在推动这三个地区的旅游合作方面,三省市的旅游学会和旅游局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总的说来,还没有实质性的发展,还停留在形式单-、规模有限、参与不足、随意性强的较低层次上。
二、加强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必要性
(一)中国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旅游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3年10月13日,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在北京发布了《旅游及旅行业对就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中国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报告,《报告》中特别强调,中国具有成为世界旅游大国的潜力,中国旅游及旅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在未来的十年间,“中国的旅游及旅行业需求将有望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旅游及旅行业高增长国家’。根据这个《报告》,2004年中国旅游及旅行业总需求预计将达到15367亿元人民币,有望直接创造136000万个就业机会。届时,”广义的旅游及旅行经济(直接和间接)将创造12736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10.2%。“虽然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的数据和国内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具有一定的不可比性,但是根据这一报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旅游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北京是全国的首都,天津是最早的直辖市之-,河北是华北的大省,京津冀三个行政区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同样,它们在中国的旅游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三个行政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如果它们合在一起,其在全国的位置则非常突出。京津冀都被列入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30万人以上、接待外国旅游者20万人以上和外汇收入在~亿美元以_上的省市名单之中。京津冀的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外汇收入总额的18%。因此说,在未来中国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进程中,京津冀应当、也一定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认真探讨京津冀三地发展更加紧密的经济关系,加强旅游发展中的合作与联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
(二)旅游活动”无边界行为“特征的需要
旅游活动的核心是人员的流动。旅游者流动的方向是具有吸引力的目的地。旅游者本身和旅游目的地处于某种行政管理的区划之中,而旅游者在做旅游决策和实际旅游时,并不关心目的地的行政归属,而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从这一意义上说,旅游活动是无边界行为。但是,基于行政管理和地方利益的需要,一些政府机构则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强调行政区划的范围,人为地划定了界限,设置了藩篱,制造了障碍。也许在封闭时代这显得很自然,这些小圈子在不断被加固和强化;也许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这样做更能够实现计划,而在市场经济时代,这样做显得是不和时令的,因为它限制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市场经济就难以正常运行。也许农业或某些制造业可以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范围内会发展得很好,然而旅游业则不行,它的发展就需要打破疆界,多方联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实现区域的多赢。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了这-点,国内各个省市也都朝这个方向努力,试图打破长期以来计划经济运行的惯性,探索旅游业发展的新路。
(三)旅游活动发展”内聚外拓“规律的需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表现出”内聚外拓“的规律。一方面,大范围”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活动将逐渐减少,中小区域尺度的休闲度假旅游逐渐兴时。随着人们出游能力的加强和出游次数的增加,身心愉悦功能会不断增强,走过几个地方很难成为骄傲的资本,人们更加强调为自己而旅游,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让人疲于奔命,人们更愿意静下心来,好好体验异地文化和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区域尺度旅游将会受到人们更多的青睐。另一方面,郊区游的范围将逐渐向外拓展,也会向中小区域尺度的休闲度假旅游发展。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和时间的增加、道路交通设施的完善、信息的丰富和快速传播、私家车的增多,人们一日游、周末游的范围被拓宽了,通过距离的增加人们能够获得更加完整、新鲜的旅游体验。京津冀三地地域集中,区内北京和天津等特大城市是巨大的旅游市场,旅游活动的这种”内聚外拓“作用更加明显,对区域旅游合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旅游业区域竞争态势的需要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开始进入区域竞争的阶段。从国际上看,欧盟东南亚等区域的旅游合作颇为成功,特别是在欧盟,旅游者的流动和旅游业的经营都实现了无障碍,申根协议的制定和扩展,都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致使欧洲一直保持着全球国际旅游最大的份额。从国内来看,区域旅游合作掀起新的热潮。先是西部旅游投资规划、长江三峡旅游规划、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等的启动,拉开了我国旅游新一轮区域合作的序幕。随后跨省市区域旅游合作不断涌现:皖赣两省联手推出”江山风清’旅游线,江浙沪共筑长江三角洲旅游圈,西藏、青海、甘肃开展青藏高原区域旅游合作,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闽粤赣金三角地区的旅游合作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区域旅游合作上跨出了很大的一步,以上海为龙头,江苏、浙江等周围地区联合打造旅游品牌,联合促销,大范围内整合资源,甚至建立了“绿色旅游通道”,实现了旅游投诉无障碍,旅游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进展。包含港澳粤的珠江三角洲,在促进旅游的联合发展方面也有了许多新的进展,特别在边境旅游方面做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
(五)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欧盟的出现成为经济一体化的范例,北美、东盟等也是朝着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就国内而言,京津冀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并列为中国三大经济圈。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分别成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加强京津冀区域经济融合,加快经济一体化步伐,是这一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区域旅游合作不仅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对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起重要作用。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可以增加京津冀地区的人员和信息交流,促进交通、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良好的区域形象,为区域经济合作营造更好的环境。
(六)提高旅游供给能力的需要
旅游供给涉及多方面的生产要素,区域旅游合作有利于区域生产要素的互通有无,提高供给能力。区域旅游合作,对内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旅游地域分工;对外有利于整合区域资源,发挥规模优势,提高竞争能力。目前北京已经建设高尔夫球场40多家,河北也拟发展高尔夫项目,极易形成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局面。从比较优势上说,北京具有客源市场近的优势,而河北具有空间广阔、环境条件好的优势,如果从区域合作角度考虑,这时就应该根据具体地形、交通等条件,统筹安排,以发挥最大的效益。再如大型现代娱乐场所的建设,北京、天津甚至河北都在争取,但是与其三地都建,不如选择一个地方建设好,上规模、上档次,成为游客到京津冀地区游玩必去的旅游地,成为游客想到京津冀地区来游玩的旅游地,以此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
三、加强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条件和机遇
(一)地理区位紧密一体
从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北京、天津和河北省是彼此难分的区域。河北人说,河北省像“胸膛”,而北京和天津就像河北“胸膛”中的“心脏”和“肺叶”。京、津、冀三地虽然各有疆界,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交叉,或怀抱,在全国来说,这样的区域也是唯一的。这样的格局,对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二)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有利于构成相互补充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丰富游客游玩内容。北京是中国首都,又是明清故都和现代国际大都会,无论对于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北京可以说都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地。北京最著名的旅游景区点包括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王府井、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北京胡同等。天津从天津卫发展起来,是近代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旅游资源以近代文化、街头小吃、民间文化、欧陆古典风情最为著名。河北则有山有海,著名旅游资源有北戴河、避暑山庄、木兰围场、赵州桥、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三地旅游资源各有特色,形成综合效应,有利于区内市场流通和共同拓展区外市场。
(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京津冀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形成了海陆空交通立体网络,可进入性强,从北京到天津、承德等地均有高速公路,北京、天津以及河北主要城市均在3小时城市圈以内,非常有利于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住宿设施更是门类齐全,各有特色,可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四)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是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良好机遇。北京将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投巨资全力改善北京交通拥堵状况,目前463公里的高速公路将发展到890公里,也为天津、河北与北京的无缝对接提供了先决条件。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除了主要举办地北京以外,也离不开河北和天津的支持,服务奥运将京津冀地区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必将促进这一地区的旅游合作。
四、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虽然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意义重大,具备非常好的条件和机遇,但是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也较多,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区域旅游合作主体看,主要是企业自发行为,还没有上升到政府间合作的层次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三地的旅游合作一直没有间断,只是这些合作主要是旅游企业自发的行为,是出于本身业务和利益的考虑而进行的,规模小,层次低,随意性强。例如旅行社之间的相互代理,景区之间的联票互惠等。在政府层面上,在旅游资源整合、重大项目的协调、联合促销等方面,没有看到突出的进展。更多的是旅游研究工作者的良好愿望和情感,政府并没有真正的介入,或者说,相关决策机构并没有真正把这个问题放到议事日程上。
(二)从区域旅游合作运行机制看,主要是市场推进,还没有进入到政策协调的阶段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主要是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主要依赖企业间的经济纽带联系。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上步于北方交易会,河北省提出京津冀合作,天津市提出环渤海合作,都没有最终实现。政府合作停留在口号上,没有出台实质性的政策,没有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没有为企业合作创造更好的环境。
(三)从区域旅游合作支撑系统看,交通、通讯等相关部门还缺乏协调
在公路交通方面,还存在关卡林立、互设障碍的现象,在海上交通、机场等方面还缺乏相互协作,没有形成流畅的区域交通格局。在通讯网络、旅游信息设施建设等方面,还仍有画地为牢的现象存在,没有真正成为一个整体。
(四)从区域旅游合作运营基础来看,跨区域经营的连锁企业、旅游集团还非常欠缺
京津冀整个地区还缺少在资产、资金、人事、管理、运作、品牌等方面联系密切的旅游连锁企业和企业集团,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多为一次性或短期的,旅游企业之间缺乏长期、规范、稳定、深入的联系,区域合作微观基础并不牢固。虽然三个地区都有各自颇具规模的旅游集团,但集团之间似乎没有形成合作的机制,没有真正合作的行动,没有做到强强联合的态势。
(五)从区域旅游合作认识基础看,互利互惠的“共赢”观念还没有形成
各地政府没有充分意识到区域旅游合作的意义,没有形成区域旅游合作互利互惠的观念,没有意识到区域旅游合作最终可以形成“共赢”局面。落后观念制约着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一是面子观念。北京作为首都,总有一种“老大”的派头,事事不求人,而津、冀也觉得必须保持“尊严”,有必要自成体系,没有必要依附于人。虽然口头上唱合作,心里头也觉得应当合作,但一落实到行动上,架子就放不下来。二是自利观念。自觉不自发地强化了自己的山头,有意无意地为对方设置障碍,而不是主动地为对方提供方便。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河北提出“河北人游河北”,北京就提出“北京人游北京”,那么“天津人”也就自然强调“游天津”了。在相互设立办事处方面都强调属地管理,很少讲实行互惠互利,为对方提供方便;原本很通畅的一条路,处处设卡,不断地提醒游客在跨越“疆界”,不断地要客人留下“买路钱”,执法人员当然对外来人更是铁面无私。三是攀比观念。在交通上,你有个机场,我也必须有个机场,你有航空公司,我也要有自己的航空公司;在景点建设上经常是相互攀比拼杀,你有的我也要有,你建的我也要建。四是求全观念。恪守“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的祖训,结果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
(六)从区域旅游合作利益机制看,存在条块分割的财政体制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条块分割的财政体制使得各地必然将本地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为了增加本地的财政收入,造成资源利用、道路交通、企业发展等很多方面的障碍,而区域发展不平衡又加剧了这些障碍。特别对于区内市场合作来说,河北、天津都希望在北京旅游市场占有更大份额,但是北京对河北、天津却缺乏相应的依赖,这种不平衡使得三地区域旅游合作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不平等的位置,不利于区域旅游合作的长期和深入发展。
(七)从区域旅游合作产品基础看,缺乏区域旅游凝聚力
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缺乏一个统一的形象。北京是中国旅游最发达的城市,但却很将河北、天津和北京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缺乏一种区域旅游凝聚力。河北、天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却处在北京的阴影之下。旅游者到北京来,冲的就是故宫、颐和园、天安门、长城,要他再跑到赵县看赵州桥,跑到天津看盘山,基本上不太可能,因为这些景区点和故宫等不是一个层次上,如果没有故宫,可能游客就冲着赵州桥、盘山来,因此故宫的存在对这些资源反而起到一种屏蔽作用。再如北戴河等海滨旅游资源,也很难和北京都市旅游资源组合在一起,前者以度假为主要功能,后者以观光、商贸为主要功能,二者针对的市场不一样,难以组合进同一旅游产品当中。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很难通过北京旅游产品的延伸,带动河北、天津旅游发展。
五、加强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和措施
京津冀在旅游方面的合作已经有了基础,也进行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当务之急是更新观念,提高层次,寻求突破。所谓更新观念,就是不要仅仅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谈合作,要站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角度谈联合,看自己能够为此做出什么贡献,实现共同受益;所谓提高层次,是要各级政府决策层来共商旅游发展的大计,实现政策的协调,决策的落实,真正见到成效,而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只是在老停留在企业一对-的具体业务合作上;所谓寻求突破,就是要有新的理念,大的动作,真正能够使合作的结果影响全局,把区域旅游的全盘棋走活。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外部环境,我们国家都在努力和外国合作,实现更大区域的贸易自由区,而京津冀这样天然的邻居,难道在联合与合作的步子不能更快一点吗?如果说其他行业或领域在这方面的障碍更大一些,那么,在旅游方面我们为什么不能率先跨出一步呢?
(一)利用行政手段拆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藩篱
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在发展区域旅游方面都有很多成功的典型。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做法就是,区域内的各级政府主动拆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藩篱和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例如,是否可以首先在京津冀或在京津冀三个行政区域内最紧密的范围内,撤销公路分散收费的关卡,使公路交通通达通畅?是否在京津冀范围内主要的城市设立联合旅游信息中心,相互为到访的或潜在的旅游者提供整个区域的旅游信息,甚至做到联合提供旅游服务设施的预订,而不必各个城市各自设立单独的旅游办事处?是否在京津冀的范围内旅游企业经营全部开放,取消企业经营的属地限制?是否三个行政区联合颁发一定数量的导游证,导游人员可以自由受聘于各个旅行社而不受行政区划限制?是否为旅游经营部门创造条件,使旅游车专线的经营更加合理、方便?是否制订统一的旅游者投诉程序,实现区域内处理投诉的联合机制,提高整个区域旅游形象和可信度?总而言之,要从拆除制约整个区域内旅游发展的障碍入手,为旅游长期发展的合作“搭桥铺路”,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
(二)利用规划手段进行总体布局
最近几年以来,大家都非常重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因为有了科学的发展规划,才能够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创造出适合市场需求、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实现旅游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旅游发展规划主要是依据行政区划的范围制订的,一个城市制订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一个县(或区)制订一个县(或区)域的发展规划,虽然在一些规划中也考虑了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和产品,但是多从竞争的角度采取应对策略,而很少从联合的角度整合资源。实际上,一个行政管理机构也不可能来整合别人的资源。所以,尽管规划上提及了,也很难实现,这样做的结果,虽然看起来在这个行政区内资源和产品的开发、产业布局有很好的合理性,强调了数量的“多”,品种的“全”,而在更大区域的范围内看,则会出现重复建设,布局失衡,造成相互抵消、形不成比较优势。因此,尤其是像京、津、冀这样地域关系如此紧密的区域,非常有必要联合编制一个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从全局发展出发,而不是从地域均衡的角度,对产品开发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安排开发时序。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突出和强化该区域内的骨干城市的特点和形象,利用一个纽带使这些城市群的形象在全国乃至世界旅游市场上凸现,形成吸引力。这样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最好请独立的专业规划机构来编制,充分借鉴国内外大都市圈发展旅游的经验和教训。这件事宜早不宜迟,以避免宏观决策上的失误。
(三)利用资本手段实现利益共享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公报中特别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并强调,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还提出,“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原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中央这一决定,必将大大推进现有旅游企业的改制进程,也为京津冀提供利用市场机制加强联合发展旅游的新契机。在政府层面联合编制规划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资本手段来整合资源,联合开发,集团化经营,扭转旅游发展中各自为战的局面。首先要在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经营上入手,例如在大型或超大型的主题公园的建设、大型综合性景区的开发、大型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项目上,可以在这三个省市区范围内融资,利用资金的纽带把大家联系在一起,实现利益共享。其次,在旅游的经营上,也要创造条件,协调政策,利用资本的手段,打破所有制的界限,充分发挥国家和民营经济的积极性,促进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旅游企业,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经营体系,向更大的区域范围扩展。这样做才能把旅游做大,这样的合作才可能形成真正的利益相关、休戚与共的合作,而不是“同床异梦”的“拉郎配”,也只有做到利益共享,联合和合作才够持久。
(四)利用特大型项目带动津冀地区参与合作
特大型项目对于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最著名的例子如美国奥兰多的迪斯尼世界。从区域旅游合作角度看,为了将天津、河北从北京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在这两个区域上特大型项目比在北京要好,可以用特大型项目带动这两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使它们具备真正能够和北京联合构成产品的项目,在区域旅游合作中取得更为平等的地位,解决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和区域旅游凝聚力问题。基辅号航空母舰落户天津,在天津旅游业发展和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进程中走出了很好的一步。天津、河北两地除了争取建设类似环球影视城的特大型现代娱乐项目,也应该选择将合适的传统旅游产品做大,如天津的“五大道”地区以及毗邻的和平路、多伦道一带,汇聚了风格独特的西洋建筑230多栋,完全可以建成“欧洲城”,演绎欧洲风情,成为与北京风格迥异、外国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都向往的旅游区。
(五)利用区内市场合作带动区外市场合作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首先要解决区内市场合作问题,通过互相开放市场,促进区内旅游者和旅游业资金、资产、人才、知识、管理、品牌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一个生动、流畅的区域旅游发展局面,通过区内市场合作,为共推产品、联合促销、进行区外市场合作创造条件,最终实现京津冀区域旅游业整体发展的目标。各个地区要为旅游者在区内旅游活动创造条件,给予一视同仁的区域公民地位,不要人为设置障碍;要为旅游企业在区内业务拓展创造条件,鼓励开设分支机构或特许经营机构,鼓励兼并、收购以及各种方式的联盟和合作,做到资源共享、产品共推、互为市场、互相提供产业支持。
结束语
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市场机制是基础,但是政府行为也可以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京津冀在旅游发展上都有联合与合作的愿望,也有实现区域合作的良好基础,还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重要的是大家要有诚意,要下决心,寻找突破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确定京津冀旅游发展合作的新起点,政府的作用最为关键。因此,现在非常有必要组织专门的队伍,对京津冀旅游发展区域合作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大家统工思想,拿出真正的行动,促进合作,这毫无疑问对整个地区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篇:江西旅游现状
江西旅游现状
难道旅游是为了吃苦受累?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否”。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选择休闲游、度假游。据有关专家分析,未来几十年里,传统观光游将向休闲游转型,而目前世界旅游市场中休闲旅游已占62%,虽然中国正处于休闲度假游的起步阶段,但很快就将进入“黄金时代”。
【现状】
江西旅游的喜与忧
2005年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可能达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分别较上一年增长21.7%和26.2%。
去年旅游收入可能突破300亿
周维德:我省确立了“以加快工业化为战略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及“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后,全省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期,旅游业作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跳跃式的发展态势。虽然我省旅游业仍以传统观光型旅游为主,但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在不断推进。2004年,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4117.9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40.81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0.86%和21.95%。2005年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可能达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分别较上一年增长21.7%和26.2%。200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占全省GDP为 1
6.89%,2005年可能达7.35%。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还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旅游环境不断完善
江西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也不断完善并日益优化,省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省实现了出省通道高速化、各设区市全部通高速公路和60%的县市有高速公路通过,10条旅游景区公路基本建成。与此同时,铁路、机场等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极大地改善了主要景区的可进入性。
目前,全省有旅游星级饭店248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4家,三星级81家。全省旅行社也已达到494家,其中国际社31家,国内社463家。旅游餐馆、商场、车队、游船等企业也相继建立。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培训、信息交流、咨询等服务的旅游服务中心、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也相继成立。
按照旅游发展的规律,由传统观光游向休闲游再向度假游转型与升级是必然趋势,而在江西,休闲旅游目前只处于起步阶段。
景德镇是全国旅游人均消费第二高的城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瓷器。然而,我省旅游商品除了景德镇的瓷器之外,便再无拿得出手的东西了。庐山的传统名产云雾茶和“三石”市场日渐萎缩。
一些地方一讲旅游业发展,往往就把眼光局限在吃、喝、游、乐上,局限在对财政收入的直接贡献上,看不到旅游产业的丰富内涵以及对相关产业的影响力,所以积极性不高。
休闲旅游发展滞后
几年来江西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然而在旅游成分中,传统观光游仍占绝大部分。按照旅游发展的规律,由传统观光游向休闲游再向度假游转型与升级是必然趋势,而在我们江西,休闲旅游目前只处于起步阶段。要完成从观光游向休闲游的转型,这一过程既漫长又艰难,然而,这一过程却又是必经的,完成了这一过程,回报也必然可观。如今,为适应游客和市场的需要,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开始对旅游产品进行调整。国内部分旅游业发达省份也开始了从单纯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型。如浙江千岛湖等不少风景区便将旅游产品重点定位为休闲度假,浙江省还在不久前举行了全省十佳休闲度假胜地的评选。周边的湖北、安徽、湖南也纷纷打出“休闲牌”,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各地各景区对休闲旅游的重视,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还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国际化程度。
值得欣慰的是,我省有些景区景点也开始打出“休闲牌”,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温泉游、乡村农家游等等,但还未形成气候。
这一现象不利于江西旅游业的发展,原因有四点:一是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难以满足国内外游客的多种需求。二是观光旅游市场狭窄,据世界旅游组织有关资料,国际旅游市场的主体是非观光旅游。三是由于观光游客
在景点上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观光旅游大量的花费倾斜于交通运输,同时也加剧了交通的紧张程度。四是观光旅游的经济效益不高,国家旅游局对来华旅游者曾作过抽样调查,海外游客在华花费按旅游目的地分组统计,“观光游览”组消费水平最低。我省入境旅游每年接待几十万人次,但人均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这正是因为大部分游客是观光客。
旅游内涵比较单一
对于什么是“休闲”,专家有一个定义,即从外界环境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使个人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本能的、有价值的方式,去休息、消遣、培养与谋生无关的活动的总称。休闲游便是指能让游客放松身心、感到舒适有趣的旅游活动,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却很难满足。主要是因为我们现有旅游产品的内容、内涵比较单一,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庐山、井冈山何尝不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但是其内部的功能综合度、协调度、系统性、多样化等等均有所欠缺,大家还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观光产品来看待。
在观光时代,人们只是乘着大巴来去看景点,城市与景区都是一掠而过的驿站,随着休闲旅游的到来,游客们放慢了脚步,延长了逗留时间,要求有更长久的体验,城市与景区成了一本想要细细品味的书,深入感受各个方面成了旅游的主要内容。而对休闲时代的到来,各个环节都必须与之相适应。交通的顺畅、美味的特色食品、放心的购物场所、良好的酒店设施、安全的社会环境等都与旅游业息息相关。还有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公园、绿地等城市公共设施,也是吸引游客的要素,而这些正是我们欠缺的。
旅游产品开发滞后
按旅游的主要目的,旅游产品可作以下分类: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美食旅游、修学旅游等等。因此,我们就应该为游客提供各种适销对路的旅游系列产品。但多年来,我省旅游产品的开发比较单一,各地在开发中只注重观光型产品而忽视了其他产品,不少有丰富文化内涵或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产品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
说到发展旅游业,我们往往关注景区景点开发、宾馆饭店兴建,对旅游产品开发却不重视。从现代旅游的发展观念来看,旅游产品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包括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水利设施、商品市场,甚至连工厂、学校、农田都可以成为旅游产品,关键是要有特色、有亮点。旅游产品不仅可以表现为具体的项目,生活习俗、居住环境、文明程度也可以吸引游客。因此,我们在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要着眼于大旅游,丰富旅游的内涵,不断拓展旅游的外延。一些地方一讲旅游业发展,往往就把眼光局限在吃、喝、游、乐上,局限在对财政收入的直接贡献上,看不到旅游产业的丰富内涵以及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和影响力,对增加就业和群众增收的积极作用,不理解旅游业的经济社会效益转移到其他产业和行业中的事实,所以思路不宽,积极性不高。
近几年来,我省整体旅游经济效益虽有较快增长,但旅游结构发展不平衡,重吃、住、行,轻购、娱,旅游产品开发滞后。比如旅游购物,是旅游六大要素中最具潜力的部分,是旅游地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其旅游购物在六大要素中所占比例高过50%,有的甚至达
到60%,而庐山游、购、娱三项仅占1/4。据有关资料,景德镇是全国旅游人均消费第二高的城市,海外游客在景市人均花费达232.46美元/人,略高于北京、上海等旅游城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便是景德镇的瓷器。然而,我省旅游商品除了景德镇的瓷器之外,便再无拿得出手的东西了。庐山的传统名产云雾茶和“三石”(石鱼、石鸡、石耳)市场日见萎缩。龙虎山的上清豆腐等产品,品质、工艺均不错,但如何实现工艺化生产,还尚需时日。近两年在旅游业方面的投资以及引进投资方面,过分倾斜在涉外饭店上,而对旅游商品的生产厂家和销售网点的投资少,因此,近期开发出来的旅游商品,不是缺乏地方特色,就是开发深度不够,这样如何能吸引游客?
另外,娱乐服务特色也不明显。涉外饭店和旅行社只在吃、住上提供相应的服务,却很难安排出有特色、能吸引人的娱乐节目。几乎所有涉外饭店的夜生活节目都是大同小异的卡拉OK、舞厅、游戏机、保龄球等等。有特色的、能吸引游客的像西安的“唐乐宫”之类的文娱节目几乎没有,这样又如何能留得住游客?
第五篇:奉化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
奉化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
前 言
今后五到十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分析把握农业发展方向,理清农业发展思路,既对我市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这一背景,市政府决定编制《奉化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的编制,以《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宁波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为指导,以《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奉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30年)》、《奉化市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参考《奉化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奉化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2006年—2010年)》、《奉化市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专项规划,结合我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提出总体思路、功能分区、发展重点、项目布局和保障措施。本《规划》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之后编制的第一个农业产业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确保农业资源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农业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条件下编制的农业产业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的原则,在明确功能分区、发展重点、项目布局时体现前瞻性、原则性、导向性。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整个奉化市区域。规划期限分近期(2006-2010)和远期(2011-2020)两个阶段,以近期为主,对远期进行展望。《规划》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我市“十一五”时期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背景,第二部分提出“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第三部分提出功能区划,第四部分提出发展重点,第五部分提出重点产业项目布局,第六部分提出支撑条件,第七部分提出保障措施。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
奉化市地处浙东滨海丘陵地带,位于宁绍平原东南部,行政辖区面积1349.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25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1公里。经过撤乡扩镇建街道,2004年,奉化设6个镇,5个街道,有行政村354个,总人口47.9万人。
奉化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是个山、水、田、地、海齐全的农业经济综合地区。全市土地面积125.3千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04.6千公顷,占83.5%,建设用地8.3千公顷,占6.6%,未利用地面积12.4千公顷,占9.9%。农用地中,耕地面积26.8千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下同)的21.1%,园地面积11.4千公顷,占9%,林地面积62.9千公顷,占49.6%,其他农用地面积3.5千公顷,占2.9%。当保证率为90%时,水资源总量为6.3亿立方米,目前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3.2亿立方米,海域面积102平方公里,全市有大小水库山塘2300座,其中大
(二)型水库2座,小
(一)型水库15座,小
(二)型水库73座,山塘水库2210座。大小海塘71条,总长度41.4公里,其中二十年一遇防潮标准海塘24.74公里。
2004年,奉化农村人口约3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9.2%,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城市。在农村人口中,农村实有劳动力总数24.5万,男女劳动力比为1:0.89。按照生产部门分类,从事农林牧副渔业9.9万,其他行业14.7万。
2004年,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32.9万千瓦,其中粮食生产和田间作业机械3万千瓦,占9.1%;农用运输机械10万千瓦,占30.4%;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3万千瓦,占10%;园林和农田基本建设机械0.4万千瓦,占1.2%;渔业机械10.7万千瓦,占32.6%。上路拖拉机1898台,驾驶员1770名。
(一)现实基础
“十五”以来,我市积极应对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矛盾,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坚持走科技兴农和效益农业之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坚定不移地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农业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阶段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十五”前四年,全年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7.2%,到200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8.1亿元,比2000年增长32.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递增6.7%,到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25元,比2000年增加1798元,是历史上增长最快时期。
2、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提供扎实的产业基础。“十五”以来,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的原则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狠抓农产品基地建设,狠抓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具有奉化特色的六大主导产业日益凸现,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04年,全市水蜜桃面积达到4.5万亩,比2000年增加2.91万亩;花卉面积达到10.5万亩,比2000年增加8.72万亩;芋艿面积达到2万亩;草莓面积达到7500亩,比2000年增加4744亩;竹笋面积达到28.3万亩,其中雷笋面积4.5万亩,比2000年增加5000亩;海水养殖面积达到4.7万亩,比2000年增加4000亩。2004年全市六大主导农产品产值达到13.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70%。
3、农业加工企业不断壮大,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十五”以来,我市通过“技改贴息、基地补助、促销补贴”等方式,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还通过举办农业产业化信息发布会,开展农技人员联企业、联基地等服务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到200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65家,比2000年增加90家,加工农产品20万吨,实现产值18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38.5%和33.3%。其中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5家,宁波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5家,滕头园林、绿之健、今日食品3家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均超亿元。到2004年底,我市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国际、国内食品安全和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共计31项,其中ISO系列认证9项,HACCP认证11项,美国FDA登记2项,欧盟注册2项,有机认证5家,其他认证2项。
4、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环境进一步改善,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十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近亿元,完成大小水利工程500余处;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资金6610.2万
元,投入农业产业开发资金8050万元,改造低产地11万亩,建设标准农田3.4万亩。投入农业技术资金1500万元,引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100项,推广应用面积30万亩(次),引进农业新品种150只,推广种养面积80万亩(次)。
5、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不断推进,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提供了社会化的组织基础。“十五”以来,我市通过全面实施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品牌战略,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取得了突破。到2004年底,全市农产品共有国家原产地标记认证4只,有机食品3只,绿化食品2只,无公害农产品9只,无公害产地11个,宁波市名牌产品12只,省名牌产品3只。18只农产品制订了35项种养技术规程和产品地方标准,实施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6万亩。获得了中国花木、水蜜桃、芋艿头、草莓、青梅之乡称号。
同时,我们也要充分意识到我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一是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有限,宜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区域相对集中,与粮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农业种养结构的调整和特色基地规模的扩大。二是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沟、渠等农田基本设施和产地环境等还达不到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要求。三是农业集约化程度比较低,龙头企业数量相对偏少,总体规模不大,对农业的带动和支撑力度不足;农业生产仍以家庭经营为主,制约农业产业和规模化发展,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四是农业服务机制不够健全,技术力量不足,推广手段落后,推广体系薄弱;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不明显的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五是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不足,农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农产品加工
流通企业流动资金季节性严重短缺,农业的弱势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制约农业的发展。六是农产品出口环境不容乐观,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有待加强。国际贸易摩擦,汇率调整,一些发达国家频频对我国农产品实行“绿色壁垒”和反倾销措施,制约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二)发展背景
“十一五”时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同样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1、国际、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专家预测,未来5年,世界经济将保持3%左右的增长,其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将超过5%。全国经济将保持8%左右的增长,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迅速发展起飞期。国际、国内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会给我市外向度相对较高的农业发展带来日益宽松的环境。首先是农业产业地位确立,农业将日益受到非农业资本的关注,工商资本对农业的投入将会持续增加;其次是区域经济的合作加强,将为我市引进农业技术、农业新品种、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提供更多的机会;再次是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持续增加,给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同时,国际国内之间、区域之间农产品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2、较好的政策环境,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发展中的最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相继出台了扶持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税
费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由于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和长期性,“十一五”时期一系列支撑“三农”的政策将会持续贯彻执行,力度将会继续加大。这必将会给“十一五”时期我市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城市化、工业化加速推进,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加速推进阶段。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一方面拓展了农产品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将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既有利于农村经济收入的增加,更有利于农业资源的相对集中经营,为农业产业化、基地化、组织化发展创造条件,为进一步培育专业化、规模化和竞争力较强的农业经济主体创造条件。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必将带动工农联动发展。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随着消费领域的工业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加剧,工业向农业、农村领域拓展市场的力度将会加大,特别是对农业消费的开拓力度将会更大,这将推进农业机械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更新,推进农业技术革新,促进农业发展。我市处于沿海发达地区,农业发展将会面临这一机遇。同时,城市化、工业化与农业发展在资源争夺上将会更加激烈,必须加以妥善处理。
4、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特征的消费升级的发展,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快速推进,一方面带动了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为消费升级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日益突出,推动了消费升级,催生了以“生态”为特征的城市绿色建设、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绿色食品等发展,对农产品需求不
断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这种以“生态”为特征的消费在发达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日益兴起,“十一五”时期这种消费趋势将保持发展。这既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挑战,更是农业发展的机遇。
纵观“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背景,既有不可多得的机遇,也面临不少的挑战。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八八”战略和宁波市委“六大联动”部署,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小康建设目标,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立农、科技兴农、产业强农”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推进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农业产业带建设,营造特色优势、生态优势、市场优势,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精品农业大市、效益农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宁波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上述总体思路的核心在于坚持“一个指导”,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三大建设”,营造“三个优势”,实现“一个目标”。
——坚持“一个指导”,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市场调节为基础,规划为指导,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按照“两特一广”(特定区域、特定品质和广泛市场)的特色产业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推广现代生产技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
——实施“三大战略”,就是品牌立农战略、科技兴农战略、产业强农战略。品牌战略就是以品牌来占领市场,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农产品供大于求的现实情况下,只有品牌响、质量高的产品才能有市场,有了市场才能有发展。我市要积极依托现有特色产品基础,以技术为支撑,以营销、策划的手段,创立自己品牌农产品,唱响品牌知名度,为农业产业发展奠定基础。科技兴农战略就是以农业技术的创新、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农业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先进技术的支撑。针对我市农业技术原创能力弱的特点,一方面要积极的引进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和交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产业强农战略就是要以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规模效益显著的主导产业支撑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产品是产业的基础,产业是整个农业的基础,没有强大的产业支撑就没有强大的稳定的农业。我市要按照主导产业多元化思路,以特色产品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推进基地建设,做强做大特色产业。
——推进“三大建设”,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现有资源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带建设。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龙头企业健康发展、竞争力强,才能保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就是要积极引导、扶持农业优势企业健康发展,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农产品基地建设是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产业发挥规模经济的基础,要积极按照“两特一广”的要求和现有发展基础,大力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带建设就是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形成符合我市资源特征和功能分区要求、布局合理的产业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
——营造“三个优势”,就是要做足做好特色、生态、市场三篇文章,营造特色、生态、市场三方面优势。特色就是立足特色资源,面向特定市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定位,开发一批特色产品。生态优势就是立足我市良好的生态资源,运用生态型的生产技术和理念,开发一批生态产品,充分挖掘生态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就是要大力开拓市场,加强市场营销队伍建设和目标市场的培育,形成广覆盖的市场体系。
——实现“一个目标”,就是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精品农业大市、效益农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宁波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农业产业发展要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把握消费需求多样性和消费升级规律,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农业资源的配置要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地培育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促进农业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产业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体集聚,提高资源和要素的利用效率。
2、坚持政府引导的原则。鉴于农业是弱势产业和农业主体分散的特征,要坚持政府引导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政府引导要立足预期性、指导性、宏观性,注重发挥规划和政策的指导性,注重发挥政府信息的主导性和预期性,强化政府在引导中的服务功能,起好桥梁作用,推动
农业技术、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
3、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原则。要综合考虑各地的经济基础、资源条件、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潜力,扬长避短、突出地方特色,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使不同区域都能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形成我市依托都市、服务都市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我市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十分宝贵,因此发展优势农产品,应特别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业发展,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对生产技术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大力推行生态农业、节本农业和无公害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的共同发展,实现农业持续发展。
5、坚持产业联动的原则。产业联动和产业细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农业发展要立足农业、跳出农业,以工业的理念来经营农业产业,以先进的工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技术的更新,以农产品加工工业来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以现代贸易流通机制和理念来培育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着眼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优势产业带的打造,促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营销一体化发展,把小产品做成大产业、强产业。农业发展要与城市化发展相互动,在城市化发展中寻找解决制约农业发展问题的办法和农业发展的市场机会,大力拓展生态农业、城郊农业。
(三)发展目标
今后五到十五年,农业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全省精品农业大市、效益农业强市、生态休闲农业名市”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三大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一批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培植一批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以特色产品、农业精品为主体,现代生产经营方式为支撑,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较强,规模效益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并再通过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实现全省精品农业大市、效益农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的战略目标。具体目标:
(1)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到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4亿元以上,年均递增5%,到202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到2010年达到9400元。
(2)实现品牌农业持续发展,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再创农业品牌10只,到2010年品牌农产品销售额占全市农产品销售额的30%以上,到2020年品牌农产品销售额占全市农产品销售额的70%以上。
(3)实现主导产业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在保持现有六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按照主导产业多元化发展思路,力争做大做强种子种苗等六个特色产业,形成“6+6”的产业格局,到2010年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全市农业产值的80%以上,到2020年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
(4)实现新型农业形态持续发展,到2010年,生产、生态和生活相融合的近郊农业、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成为重要的主导产业
(5)实现农业技术的持续发展,今后五到十五年,持续加强农业技术投入和创新,良种覆盖率保持98%以上,新技术不断引进推广应用。
(6)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2亿元,年均递增10%以上,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5%以上;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
(7)实现农业组织化持续发展。农业中介组织不断扩大,各大主导产业基本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中介组织成为农业产业化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的指导力量。
(8)实现农业资源、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在“十一五”期间,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得到控制,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到2010年,完成农田林网建设,生态公益林40.3万亩,园林式村庄20个。
三、农业分区
(一)农业分区的基本原则
功能分区就是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它是产业布局的基础。功能区划遵守以下四条原则:一是以现实发展基础为依据的原则;二是以比较优势归纳差异性的原则;三是自然、经济、技术条件、生产习惯相结合的原则;四是以产业链和功能相对完整的原则。
(二)总体分区
按照上述区划原则,结合我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农业资源分布状况、产业基础及城市空间结构,“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的时间,我市农业产业发展总体上形成三大功能区,即:东部海洋农业区、中部近郊型农业区
和西南部生态农业区。
——东部海洋农业区。空间范围包括莼湖、裘村、松岙三镇。总面积324.9平方公里,总人口10.4万人,耕地面积0.52万公顷。本区北面有丘陵,南临象山港。象山港内水域风平浪静,渔业资源丰富;丘陵植被较好,林特和生态具有一定优势。该区域充分利用港湾优势,积极发展渔业、林特和蛋鸭养殖业,名牌、精品效应逐步显现,同时近年来海洋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开始发展。“十一五”及更长时期该区域功能定位是生态型滨海农业。重点发展方向:生态型滨海旅游农业、生态型海洋渔业、生态型滨海林果业、生态型蛋鸭养殖业。
(1)生态型滨海旅游农业。以象山港滨海旅游区(带)建设和滨海旅游业发展为依托,充分挖掘海洋、滨海岸陆农业资源,农、游结合,大力发展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的生态型旅游农业。
(2)生态型海洋渔业。以生态理念为指导,生态技术为支撑,生产生态健康产品为目标,发展海洋渔业,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型滨海林果业。依托该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利用丘陵和滨海滩涂优质土壤和海洋气候,积极引进优质、特色林果品种,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林果业。
(4)生态型蛋鸭养殖业。依托现有蛋鸭养殖基础,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用科学养殖技术改造现有蛋鸭养殖模式,以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组织模式推进现有蛋鸭养殖整合,发展节本、节水、无公害鸭业。
——中部近郊型农业区。空间范围包括锦屏、岳林、江口、西坞和萧王庙、尚田部分,总面积323.0平方公里,总人口23.8万人,耕地面积1.02万公顷。本区地形由西南向东北舒张,交通便捷,北连宁波中心城市,南接奉化城区,地势平坦,平原土壤熟化程度高,灌溉条件好,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是奉化市重要的高产粮食生产区和蔬果等经济作物主要耕作区。“十一五”时期该区的功能定位:都市近郊农业。重点发展方向:稳定粮食等大宗作物、发展城市近郊型农业、高技术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
(1)粮食种植业。着眼于保障粮食供给安全,稳定现有的粮食种植面积,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利用农业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2)近郊型农业。利用城市的辐射功能和近郊的区位优势,依托城市消费需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适合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蔬果农业。
(3)高技术设施农业。依托现有设施农业基础,面向城市多元化市场需求,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培育高技术设施农业基地,大力发展高水平、高技术设施农业。
(4)观光农业。凭借“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 之一的滕头生态农业区的旅游辐射功能,将花卉苗木的生产与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园林绿化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发展风格独特的都市生态农业,带动近郊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发展。
——西南部生态农业区。包括溪口镇、大堰镇和萧王庙街道、尚田镇部分,总面积605.1平方公里,总人口13.8万,耕地面积0.60万公顷。本区由天台山脉和四明山脉延伸而来,坡地、滩地、谷地和河谷平原是重
要的农耕地带。该区生态资源丰富和林特经济、生态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并可持续发展。该区的功能定位:城市生态农业区。重点发展方向:特色林特经济、生态旅游农业、无公害蔬果农业、生态保护林建设。
(1)生态旅游农业。以优良的资源和良好的林特经济为基础,坚持农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策略,发展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旅游农业,大力发展农业文化产业。
(2)发展林特农业。做好做深“山”字文章,合理开发山林资源,发展山水旅游,加快改造低产低效林,发展名优林特产品。
(3)蔬果农业。利用高山气候和环境优势,面向市场,发展适销对路的高山无公害特色蔬果农业。
(4)生态建设。以建设生态市为目标,加快生态林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强西南部地区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建设,促进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重点
根据当前产业现状,今后五到十五年,重点建设粮食、水蜜桃、竹笋、花卉苗木、芋艿、草莓、渔业、畜牧禽蛋、名优茶、蔬菜瓜果、种子种苗、休闲观光农业等十二大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一)粮食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04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7.8万吨,其中水稻复种面积16.91万亩,水稻总产量达7.41万吨。
1、发展优势:(1)我市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生产、加工、储藏、销售体系完善;(2)粮食主产区已经基本完成标准农田建设,沟、渠、路、林等农田基础设施完善,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粮食生产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健全,“良种良法”已经普遍推广应用。
2、主攻方向: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引进粮食高产新品种,提高粮食生产单位面积产量,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23万亩面积,保证1.9万吨的地方储备粮和1.5万吨的周转粮库存,确保粮食供给安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万亩以上,总产保持在8万吨以上,其中水稻复种面积稳定在17万亩左右,总产保持在7.5万吨左右;水稻单产水平分别达到早稻400kg/亩、单季中晚稻550kg/亩、连作晚稻、450kg/亩 ;到2020年,全市粮食面积仍保持在19万亩左右。
4、发展重点:(1)巩固三个稻作区,即三江平原稻作区、滨海稻作区和山区半山区稻作区。(2)抓好四大基地建设,即三江平原稻作区的5万亩优质米生产基地和万亩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山区半山区稻作区的万亩优质杂交米及有机米基地和万亩超级水稻基地。(3)积极推进粮食品种(组合)改良和生产技术提高,完成超级稻、单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大面积推广高产优质品种(组合),加强对农户新型栽培技术的培训。(4)完善粮食购销体制,建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5)整合粮食生产资源,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和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水蜜桃
水蜜桃是我市传统特色名果,已形成了早、中、晚成熟期品种相配套的生产体系,是我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
支柱产业。2004年,全市水蜜桃面积4.5万亩,产量3.5万吨,产值1.4亿元。
1、发展优势:(1)扎实的生产基础条件,全市现建有现代水蜜桃示范园区三个,水蜜桃专业村11个,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2)优越的气候环境条件,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适宜水蜜桃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生产的水蜜桃品质优良。(3)丰富的品种资源条件。经品种引进和选育,目前我市生产栽培的品种达到120多个,其中主要的栽培品种有30多个,已形成了早、中、晚成熟期相配套的优良品种体系。(4)良好的科研基础条件。建有新品种开发、新技术研究能力较强的水蜜桃研究所和引智成果转化推广基地,建立了与国外水蜜桃研究机构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机制。(5)品牌优势。市万亩优质水蜜桃基地2001年被浙江省林业厅列为省级林业特色基地,2002年被列为首批宁波绿色农产品基地,2004年被批准为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锦屏山”牌奉化水蜜桃是全国和省农业名牌产品。
2、主攻方向:优化布局结构,巩固现有水蜜桃生产基地,发展新的商品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新品种,提高水蜜桃的品质;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强化现代科学管理;强化品牌效应,创新营销手段,扩大营销网络,促进产品销售;丰富和充实水蜜桃产业的内涵,积极发展水蜜桃生态旅游观光业,延长水蜜桃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3、发展目标:到2010年,新发展水蜜桃1.5万亩,净增面积1.0万亩,全市生产面积达到5.5万亩,总产量达到5.0万吨,总产值达到2.0
亿元,形成水蜜桃基地镇(街道)5个、千亩以上水蜜桃专业(重点)村20个,基地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新技术应用率达80%以上。至2020年,全市水蜜桃面积发展到7.0万亩,总产量达到6.0万吨,总产值达到3.0亿元,积极争创“中华名果”或“中国第一桃”。
4、发展重点:(1)优质水蜜桃基地建设。在尚田镇、莼湖镇和裘村镇等地区,新开发建设优质水蜜桃商品生产基地1万亩,培植专业(重点)村10个。(2)原有基地更新改造。在溪口镇、萧王庙街道、锦屏街道和大堰镇改造衰老桃园5000亩,建设水蜜桃更新、推广示范基地及种质资源圃和高标准的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3)完善市水蜜桃科技示范园。按标准化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种质资源圃,建设果园水利化示范基地、水蜜桃设施栽培示范园。(4)加强科研,开展科技项目攻关。重点突破桃流胶病防治、贮藏保鲜和高品质科学栽培三大技术,建立起品种种苗、防病治病、科学栽培、贮藏保鲜四大技术保障体系。(5)抓好水蜜桃旅游、休闲观光区建设。充实完善总面积3700亩的溪口镇新建村和萧王庙镇林家村两个旅游观光区,同时在溪口、尚田镇新开发总面积2000亩的水蜜桃休闲园区。
(三)竹笋
全市共有竹林总面积28.3万亩,其中:毛竹林20.3万亩,占竹林总面积的71.86%,立竹量3550万株;散生小径竹林8.0万亩,其中雷竹4.5万亩(雷竹砻糠覆盖面积1万亩)。毛竹年采伐量为350万株。竹笋年产量为5.6万吨,其中毛笋2.6万吨,雷笋2.5万吨,其它笋0.5万吨。2004年,竹业农业产值达到1.4亿元。
1、发展优势:(1)龙头带动优势。全市现有竹笋加工企业29家,其中21家生产水煮笋及其精制产品,8家生产羊尾笋及其精制产品,年加工各类鲜笋3万吨左右;竹材加工企业51家,年加工原竹3.85万吨。(2)市场拉动优势。全市现有竹笋、竹材购销专业户100余人,市场覆盖长三角地区及日本等海外市场,购销网络稳定健全。(3)资源区位优势。全市11个镇(街道)均有竹林分布,有8个镇(街道)的面积在5000亩以上。
2、主攻方向:稳定竹林面积,实施分类经营,积极开发笋用林,合理培育材用林,切实保护生态林;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有机雷笋、有机鳗笋、高产高效毛竹冬笋和鞭笋,相应减少春笋产量;推进竹用林综合开发,发展竹林禽业、竹林景观旅游业,拉长竹业产业链。
3、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竹林面积达到30.0万亩,其中有机竹笋基地和无公害竹笋达到10.0万亩,高产毛竹笋用林达到2.5万亩,毛竹竹用林达到3.0万亩,生态竹林达到5.0万亩,有机雷笋达到2.5万亩,优质四季笋达到0.5万亩,反季节雷笋稳定在1.0万亩左右,鲜笋年加工量达到4.5万吨,竹业农业产值达到2.0亿元。到2020年,全市竹林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其中有机竹笋基地和无公害竹笋基地达到15.0万亩,高产毛竹笋用林达到5.0万亩,毛竹竹用林达到5.0万亩,生态竹林稳定在5.0万亩以上,有机雷笋达到3.5万亩,毛竹冬笋、鞭笋高产高效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0万亩,竹业农业产值达到3.0亿元。
4、发展重点:(1)万亩有机雷笋基地建设。在溪口镇、萧王庙和西坞街道,实施雷笋标准化栽培,修建排灌设施,建立科技示范点,建成布局面积2.3万亩的有机雷笋生产基地。(2)有机鳗笋基地建设。在尚田镇
实施鳗笋标准化栽培,建立5000亩的科技示范区。(3)毛竹笋、竹高产高效基地建设。在大堰镇尚田镇开展毛竹冬笋、鞭笋高产高效栽培试验,安装竹林喷滴灌设施,建成5000亩的冬笋、鞭笋高产高效基地。在溪口镇、尚田镇和萧王庙街道,推广石门培育大毛筒的经验,开展高产高效竹用林培育试验,建设5000亩的大毛竹竹用基地。(4)竹林景观开发。依托旅游和生态优势,以竹林自然景观为基础,挖掘竹文化,在溪口镇和尚田镇建设集观赏、研究于一体的竹林景观园,发展旅游业。
(四)花卉苗木
我市是“中国花木之乡”,花木品种丰富、品质优异,其中五针松最为著名。三十六湾村是全国五针松的主要产区,也是全国五针松盆景素材的主要产地。目前我市有花木面积10.5万亩,年销售各类花木2500万株,销售额3.4亿元。
1、发展优势:(1)技术人才优势。长期的花木栽培造就了我市一大批花木种植人才,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文化,为我市花木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2)产业基础扎实。全市现有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20家,其中一级资质1家,二级资质6家,三级资质6家。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一地一名”、“一村一品”的专业生产格局,并逐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3)市场、品种优势明显。全市现有栽培的花木品种多达500种,各种绿化苗木品种齐全,现在已成为红枫、五针松、桂花、香樟、玉兰等大规格苗木的主要产地,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同时,长期的花木种植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花木销售渠道,培育了一大批花木购销专业户。
2、主攻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科技推动,引进优良绿化树种、高
档花卉品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稳定面积,优化结构,发展草(鲜)花、防护林苗木和大规格苗木,培植中高档盆花(鲜花),开发盆景;做强做大园林工程公司,强化龙头带动,提高标准化生产程度,提高苗木品质,积极培育市场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
3、发展目标:到2010年,花木面积稳定在10.5万亩左右,花木年销售额达到4亿元,年均递增率6%,其中大规格苗木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70%以上。到2020年,花木面积稳定在10.5万亩左右,花木年销售额达到6.5亿元,年递增率5%,其中中高档盆景、花卉的产值在花木总产值达到30%以上,品牌效益明显,确保花木持续、快速、良性发展。
4、发展重点:(1)推进花木走廊建设,营造发展氛围。在江拔线沿线建设全长12公里,总面积25.0万亩,集生态环境保护、花卉苗木生产、高新技术和示范观光旅游四大功能于一体的花木走廊。(2)强化基地建设,优化结构。在全市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升已有的生产基地。同时,推进草花、鲜切花产业基地建设,位于溪口镇、江口街道和萧王庙街道,总面积2000亩左右。(3)搭建市场、信息、技术交流平台。在江口建设一个集花卉苗木交易、花木信息交流、花木技术交流于一体的花木市场。(4)重点培植园林绿化工程公司和各具特色的花卉园艺场(如应氏柏树盆景园艺、新塔大树园艺、东方盆景艺术园和金峨茶花园艺等)。
(五)芋艿
芋艿头是我市传统的知名特色农产品,有“跑遍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之说。1996年被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等单位联合命名为“中国芋艿头之乡”。2004年,全市芋艿种植面积2.0万亩,总产值0.5亿元,其中芋艿头种植面积0.5万亩,常规芋艿1.0万亩,早熟芋子0.5万亩。
1、发展优势:(1)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特征有利于芋艿产业的发展;(2)发展基础扎实。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具备比较高的种植水平,已经形成规模化生产格局;(3)品牌优势明显。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农博会名牌(金奖),现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省级农业名牌产品,并通过国家原产地标记认证。
2、主攻方向:整合资源,稳定全市芋艿种植面积。今后五年内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芋艿三大种植区域,即以萧王庙街道为重点的奉化芋艿头生产区、以裘村镇为重点的早熟芋子生产区和以尚田镇、大堰镇、西坞街道为主的出口速冻(保鲜)芋子生产区;更新技术,提升品质。继续推进奉化芋艿头脱病毒处理、提纯复壮工作,加快开发出口保鲜芋子新品种,优化奉化芋艿的品种结构;推广无公害栽培、标准化生产、有机肥速效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大力促进农民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发展。
3、发展目标: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夯实产业基础,优化品种结构,做精、做强我市芋艿产业。到2010年,全市芋艿种植面积保持在2.0万亩,其中早熟芋子种植面积达到0.7万亩、常规芋艿种植面积调整为0.6万亩、芋艿头种植面积达到0.7万亩,产值达到0.8亿元。到2020年,全市芋艿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产值达到1.1亿元
4、发展重点:(1)万亩无公害芋艿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开展生产基地认证,强化芋艿生产标准和产品标准的实施,完善服务体系。(2)优质芋种繁育体系建设。在滕头建立芋艿头脱毒快繁中心,进行组织培养,提纯复壮,恢复和提高奉化芋艿头独特的品质;在萧王庙街道建立500亩原
种生产基地,利用引进的亲本材料,结合我市现有的育种材料,通过育种技术的研究,培育出高产、优质的芋艿新品种。
(六)草莓
我市种植草莓已有20多年的历史,草莓品质优异,经济效益明显。2001年1月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命名为“中国草莓之乡”。2004年全市草莓种植面积0.75万亩,产值0.6亿元。
1、发展优势:(1)优越的生产条件。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地理环境,适宜草莓种植,草莓品质独特。(2)良好的发展基础。初步形成了基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模式,建立起了“专业购销组织+草莓协会+草莓专业大户”形式的产业化经营体系。(3)过硬的品牌优势。我市有“中国草莓之乡”的称号,产品已被评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省及宁波市级名牌产品,“奉冠”牌商标已成为省著名商标和宁波市知名商标,草莓的知名度在省内外市场日益提高。
2、主攻方向:坚持走基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之路,大力推进基地建设,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奉化草莓的知名度和品牌;按照产业联动发展的思路,搞好品牌运作,做足做深草莓文化,发展草莓观光旅游业,拓展草莓发展新的空间。
3、发展目标:到2010年,奉化草莓产业实现基地现代化、生产无害化、品种优质化、产品绿色化、经销联动化、产业高效化,年产值达到0.8亿元。到2020年,产值达到1.5亿元。
4、发展重点:(1)优质草莓基地建设。实施以尚田镇为主的万亩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和500亩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建设。(2)草莓良种繁育基地
扩建。在巩固原宁波市草莓良种繁育中心基础上,扩建良种繁育基地100亩。同时加快奉化市草莓研究所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和科技试验及配套设施建设。(3)在草莓主产区尚田镇的方门至冷西点建立一个设施齐全的千亩草莓旅游观光园区,同时创办奉化市草莓合作组织(合作社或经营公司)。
(七)渔业
得益于临海优势,我市渔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扎实。2004年,全市渔业总产量8.5万吨,渔业总产值7.38亿元,其中海洋捕捞产量4.7万吨,产值3.7亿元,海水养殖产量3.5万吨,产值3.2亿元。
1、发展优势:(1)我市地处象山港北岸,具有发展渔业的地理优势。(2)海洋捕捞业基础扎实,2004年全市大马力钢质渔船379艘,捕捞产量达到4.7万吨,产值达到3.7亿元。(3)海水养殖发展迅速。目前我市海水养殖业已形成海水网箱、牡蛎和海水池塘养殖三大产业,养殖品种结构得到全面调整,名特优新品种得到全面推广,延绳式牡蛎养殖、低坝高网等养殖技术新方式推广应用。到2004年,已获得宁波市名牌产品2只,已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4个、无公害基地2个。
2、主攻方向:(1)提升水产养殖业。根据沿海各镇的自然条件和养殖现状,加快渔业养殖基地改造,逐步形成标准化海水网箱养殖区、牡蛎养殖区和藻类养殖区。(2)巩固外海捕捞产业。以莼湖镇为重点,加快渔港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捕捞强度,不断进行捕捞作业结构调整;着力推广渔船微冻保鲜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逐步规范产供销一体化、渔工贸相结合、前后方相配套的外海捕捞产业;(3)开发生态休闲旅游渔业。以溪口风景旅游区为纽带,依托象山港天然鱼池和岛屿众多的自然风光,大
力发展海上旅游、海涂娱乐、海洋垂钓、渔业文化等旅游休闲渔业。(4)保护海洋和滨海陆域生态环境。
3、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9万吨,总产值8亿元,其中海洋捕捞4万吨、产值3.3亿元,水产养殖6.0万吨(海水5.2万吨,淡水0.8万吨)、产值5.3亿元,水产品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海洋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海洋生物资源衰退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海洋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健全,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12.0万吨,总产值13.0亿元,其中海洋捕捞4.0万吨、产值3.5亿元,水产养殖8.0万吨(海水7.0万吨,淡水1.0万吨)、产值9.0亿元,水产品出口创汇1亿美元。海洋生态环境完全改善,海洋生物资源呈现恢复性增长,海洋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抗灾能力大幅增强。
4、发展重点:(1)莼湖万亩生态渔业特色园区建设。由海水养殖区、水产品加工区、悬山岛旅游区和桐照渔港组成,总面积约1957公顷。(2)海水网箱养殖基地。以象山港中部海区的双山、鸿峙至南沙等为重点养殖区,海域面积约350公顷。大力推广大规格抗风浪网箱养殖,推广实施生态养殖技术。(3)牡蛎养殖基地。以象山港底部狮子口内海域为重点养殖区,海域面积约540公顷。积极推广牡蛎清洁化生产技术,以今日集团为依托推广太平洋牡蛎的养殖,建设好牡蛎产业基地。继续巩固提高宁波市“鱼贝藻生态养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4)海水池塘养殖。以松岙镇小狮子口、裘村镇内塘和莼湖镇飞跃塘为主,加强海水池塘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对现有1.7万亩面积的海水养殖池塘进行改、扩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现有养殖技术和水平;大力引进名、特、优、新的水产养
殖新品种,不断提升养殖业的档次和水平。
(八)畜牧禽蛋
十五期间畜禽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畜禽业主要包括生猪、肉鸡和生态蛋鸡养殖。2004年,全市生猪存栏6.1万头,家禽存栏210万羽,全市畜牧产值2.45亿元。
1、发展优势:(1)畜禽生产是我市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饲养历史悠久,特别是蛋鸭生产,饲养量位居宁波市之首;(2)畜禽产业化已初具雏形,形成了良种繁育、饲料供应、畜禽养殖、产品销售体系,并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联合体;(3)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已全面推广,各类生态养殖模式(蛋鸭离河圈养、竹园、果园、茶园养鸡、生物蛋鸡规模养殖等)不断涌现,标准化生产已经形成。
2、主攻方向:整合现有畜禽养殖资源,稳定提升畜禽业。按照区域优势原则,促进畜禽向优势区域集中,划定横山水库和亭下水库上游及县江流域、东江流域、剡江流域两岸200米内为禁养区,溪口风景区、锦屏街道、岳林街道为限养区。大力推进无公害畜禽生产,加大畜禽粪尿无害化处理。实施科技兴极策略,全面推广无公害生猪生产技术、蛋鸭离河圈养技术、三园(竹园、果园、茶园)养殖肉禽技术、生态蛋鸡规模化养殖技术,在巩固养殖规模同时,努力提升我市畜禽产业的档次和竞争力。按照基地化发展,抓好基地建设,逐步形成无公害肉猪生产区、无公害蛋鸭生产区、生态蛋鸡生产区和“三园”肉禽养殖生产区。
3、发展目标:到2010年,生猪生产稳定在6万头左右,改扩建3家万头猪场。家禽规模达到年存栏220万羽(其中生态蛋鸡50万羽),年出
栏家禽270万羽,其中蛋禽200万羽,禽蛋年产量达到2.5万吨,年产值达到3.0亿元。全市年存栏肉蛋禽万只以上的养禽场全面实施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标准,实现标准化生产。到2020年,家禽规模达到年存栏280万羽,其中蛋禽存栏260万羽,禽蛋年产量达到3.0万吨,年产值达到5.0亿元。
4、发展重点:(1)优质畜禽生产基地建设。根据我市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以生态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共建设6个优质畜禽生产小区,其中无公害肉猪生产小区3个。(2)全面推广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蛋鸭离河圈养技术、“三园”养殖和生态蛋鸡规模化养殖技术。(3)生物禽蛋养殖基地建设。在建成年产5000吨蝇蛆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形成标准化养殖生物禽蛋规模达到100万羽,其中示范20万羽。
(九)名优茶
茶叶也是我市重要传统农产品。近年来,名优茶生产有良好起步,2000年后以“雪窦山”牌奉化曲毫为主的名优茶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2004年,全市有茶园2.98万亩,其中采摘茶园2.7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0.42万亩,产茶3200吨,产值0.33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82吨、产值0.12亿元。
1、发展优势:(1)历史悠久,文化品位高。奉化曲毫融景观文化、佛教文化、名人文化和茶文化于一体,已成为茶中珍品、送礼雅品,深受消费者喜爱。(2)品质、品牌优势。奉化曲毫氨基酸含量高达4.2%,气香味醇,品质优异。已先后获得国际名茶金奖、中国精品名茶金奖、浙江省农博会金奖、宁波国际茶文化节“中绿杯”金奖和宁波市农业名牌产品。(3)产业基础较好。奉化曲毫已形成0.42万亩生产基地的规模,其中投产基地0.22万亩,年产名茶6.8吨,总产值0.11亿元,经济效益显著。生
产基地按有机茶的标准进行栽培加工、贮藏,先后被认定为宁波市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2、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调整结构,提升品质,主攻名优茶开发,强化品牌创建,加大奉化曲毫生产规模;大力推进生态、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名优茶加工水平,发展有机茶生产,促进初制茶厂改造;挖掘茶叶文化,发展茶园景观、休闲品饮等产业旅游农业。
3、发展目标:到2010年,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0.7万亩,改植换种无性系良种茶0.3万亩,淘汰老茶园0.3万亩,茶园生产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4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的比重达到40%。提升茶叶加工水平,名优茶产值达到0.6亿元,初制茶产值达到0.3亿元,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到2020年,茶园生产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2.6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的比重达到65.0%,名优茶产值达到1.8亿元,初制茶产值达到1.0亿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
4、发展重点:(1)万亩无公害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建设。通过发展,逐步建成万亩无公害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其中西坞街道发展2000亩、溪口镇发展2000亩、尚田镇发展1800亩、大堰镇发展1500亩、莼湖镇发展1500亩、裘村镇发展1200亩。(2)“雪窦山”牌系列名茶开发项目。逐步开发白茶、早芽、曲芽,连同原来曲毫茶,形成四大名茶系列,以适应不同消费者需求,做大“雪窦山”牌系列名茶产业。(3)开发茶旅游休闲项目,在西坞或尚田发展以竹木森林为背景,茶园景观为基础,集茶叶加工、品饮、茶叶博览馆于一体的茶叶休闲旅游农业,建成宁波茶文化博物馆。(4)在全市范围改造100家初制茶厂。
(十)蔬菜瓜果
目前全市有常年供应农贸市场的蔬瓜复种面积约4.5万亩(其中西瓜1.3万亩),农业龙头企业加工原料蔬菜基地0.65万亩。
1、发展优势:(1)资源条件。我市地处浙东北滨海丘陵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合蔬瓜生产。(2)市场条件。我市位于宁波市区南郊,有成熟的市场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市外向型蔬菜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多,生产加工速冻、脱水和保鲜蔬菜已有多年历史,发展出口创汇型蔬菜生产前景看好。(3)政策条件。各级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大力扶持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有利于我市无公害特色蔬瓜的发展。(4)现实基础条件。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一批常年生产的蔬瓜基地、出口创汇型蔬菜基地和特色蔬瓜基地,生产技术成熟,生态环境较好,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2、主攻方向:以“提高质量,发展加工,扩大出口”为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山地、水生蔬瓜的生产,逐渐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基地;积极推广耐贮运加工出口的优良品种,实施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采用工厂化育苗技术;改善蔬瓜品质,创建蔬瓜品牌,提高我市蔬瓜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加快设施农业建设,巩固扩大大棚等设施蔬瓜基地。
3、发展目标:到2010年,各类蔬瓜复种面积达到6.5万亩,其中出口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万亩,蔬菜超市化率和加工率达到50%以上,把我市建设成为宁波市重要的菜园子和蔬瓜加工出口生产基地。到2020年,各类蔬瓜复种面积达到7.5万亩,其中外向型加工蔬菜基地2万亩。
4、发展重点:(1)实施万亩蔬菜加工原料基地建设。以农业龙头企
业为主体,实施面积万亩左右的蔬菜加工原料基地建设,达到加工原料全部基地化生产目的,确保出口蔬菜产品质量,把我市建设成为宁波市蔬菜加工出口生产基地。(2)实施无公害蔬瓜基地建设。推广无公害、生态、绿色生产技术,实施标准化管理,建设1000亩高标准常年蔬菜基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实施面积百亩以上的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引进和消化吸收省内外和国内外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以及新设施,为我市蔬瓜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示范引导。(3)近郊型蔬瓜观光园建设。利用现有的市郊蔬菜基地条件,逐步形成休闲观光型的市郊型蔬瓜观光园。(4)近郊标准化生产葡萄园建设。
(十一)种子种苗
种子种苗是农业增产增效的基础产业,目前全市已经形成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优质绿肥种子基地、日本大和种子种苗基地、浙东白鹅良种繁育基地和名特优水产繁育基地,其中优质绿肥种子基地面积已达0.8万亩,年产量达300吨以上,是浙江省最主要的繁育基地。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较好。
1、发展优势:(1)我市杂交水稻制种历史悠久,制种基地已形成规模,为全省面积最大的连片杂交水稻制种基地;(2)我市是全省优质绿肥种子最主要的繁育、生产基地,已经形成完善的选育、生产、加工、储藏和销售体系;(3)我市是日本大和种子种苗有限公司的生产出口基地,已经具备了生产优质蔬菜瓜果种子的能力;(4)我市是传统的浙东白鹅良种繁育基地,也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5)我市渔业生产环境适合国内外名特优水产新品种,已经开始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优质、高效、抗病毒的养殖
品种。
2、主攻方向:运用先进科技水平,确保种子种苗品质;稳定发展种子种苗生产面积,不断提高种子种苗产量;增强种子种苗的综合生产能力,为省内外提供优质种子种苗。
3、发展目标:到2010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0.35万亩、产量550吨、产值1000万元;优质绿肥种子面积1.2万亩、产量600万吨;生产大和种子种苗15吨、产值600万元;建成存栏5000羽的父母代生态蛋鸡良种繁育基地;改扩建奉化市浙东白鹅良种繁育场;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优质、高效、抗病毒的养殖品种,对现有6 家海水育苗企业和2家淡水苗种繁育场进行技改,建设水产原种生产基地。到2020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0.35万亩、优质绿肥种子面积稳定在1.2万亩,稳定父母代生态蛋鸡良种繁育基地,建成国家级海水鲈鱼和黑鲷良种场各一家。
4、发展重点:(1)重点建设松岙镇、裘村镇0.35万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2)积极推进优质绿肥(大桥草子种)的选育、提纯复壮工作,同时巩固发展三个稻作区的冬季绿肥种子生产基地;(3)扩大萧王庙街道、大堰镇、莼湖镇等地的大和种子生产繁育基地;(4)抓好生态蛋鸡良种繁育和白鹅良种繁育基地;(5)用生物工程技术建设水产原种生产基地和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6)分别建立健全各个主导农产品良种引种中心,重点抓好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大副度提高良种覆盖率。
(十二)休闲观光农业
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发展新的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是农业转型的一个方向(是绿色朝阳产业、是一种无烟经济)。我市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的环境基础和条件,以滕头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农业已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发展优势:(1)资源优势:良好的生态资源、滨海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以及溪口国家级森林公园、滕头“全球500佳”品牌优势。(2)旅游窗口优势。奉化市溪口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滕头国家AAAA级景区、蒋氏故居、雪窦山全国佛教胜地、溪口国家级森林公园等著名旅游景点,旅游业年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为发展旅游休闲农业提高了市场基础。
2、发展方向:依托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良好的生态、海洋、设施、特色等农业资源,发展海洋观光休闲农业、特色产品基地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观光农业、休闲参与农业和森林旅游。
3、发展目标:到2010年,初步形成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体系,休闲观光农业成为重要产业之一,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总收入达到2.5亿元;到2020年,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总收入达到8亿元,成为农业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4、发展重点:(1)以滕头村为中心,整合弥勒村、仁湖公园,近郊特色生产基地等资源,多点布局,专线串联,建设近郊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区。(2)以悬山岛开发、红胜海塘建设为依托,整合东部滨海渔业、生态资源,挖掘海洋文化,建设滨海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区。(3)以自然生态环境和溪口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依托,整合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和零星的人文景观,建设西南部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区。
(十三)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五”以来,我市
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在“十五”前四年中全市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90家,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业产业的发展。200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总产值18亿元,实现外贸出口8.05亿元,加工农产品总量20万吨,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
1、发展优势:(1)基础较为扎实。到2004年全市已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65家,其中年销售超500万元的规模企业35家、超过亿元的规模企业3家(1家为高科技企业)。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多。(2)农产品资源较为丰富。我市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基础。同时可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采购周边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原料。(3)发展环境较好。我市历来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扶持政策持续稳定。同时,我市地处长三角发达地区,交通便捷、市场体系健全,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2、主攻方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依托已有农业加工企业和我市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笋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蔬菜加工、禽蛋加工、竹木加工、蔺草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业;以提高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依托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农产品精加工水平;以增强企业活力为目的,通过重点扶持,培育行业龙头,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加销有机结合和贸工农一体化发展。
3、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300家,其中年销售超500万元的规模企业达到100家,上亿元企业达到10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总产值36亿元,年均递增12%,实现外贸出口20亿元,年均递增16%。到2020年,稳定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做大企业规模、34
做强企业实力,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实现外贸出口40.0亿元。
4、发展重点:(1)加快现代农业加工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在西坞尚桥茶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加工示范园区,一期规模用地1000亩,远期规模达到5000亩。要抓紧启动建设规划编制,做好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及早开工建设。(2)做好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工作。按照抓重点促发展的思路,选择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引进和开发先进设备、工艺、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使其上规模、上水平。(3)促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为抓手的工作思路,继续抓好宁波首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蝇蛆生物医药开发等项目建设。同时做好项目的挖掘、引进和建设工作。
五、产业项目空间布局
(一)粮食项目
1、万亩超级稻基地建设项目:选用甬优6号、秀优5号等高产杂交水稻品种(组合),采用强化栽培技术,建立超级稻核心区、示范区和幅射区。平均亩产比现有推广品种增产100公斤以上。通过几年努力,逐步建立超级稻百亩核心区(莼湖镇),亩产超800公斤;千亩示范区(江口、西坞街道),亩产超750公斤;万亩辐射区(西坞、江口街道),亩产超700公斤。同时组织全市各镇街道进行高产攻关竞赛,培训千户农民,提高农民生产技术,建设形成配套的综合设施。
投资估算: 1000万元
2、万亩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以江口街道3000亩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建设为示范区,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整治改善生产区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采用良种良法,生产优质无公害稻米,逐年推进,生产规模达到万亩。
投资估算: 1000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2000万元
(二)水蜜桃项目
1、基地建设项目
(1)万亩优质水蜜桃基地建设项目:新开发建设水蜜桃商品生产基地10000亩,培植专业(重点)村10个;区域分布主要在尚田镇、莼湖镇和裘村镇。
投资估算: 3190万元
(2)水蜜桃老桃区更新改造及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改造衰老桃园5000亩,发展玉露、湖景、新玉等主栽品种和新品种,区域布局在溪口镇、萧王庙街道和锦屏街道;建设高标准的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6个点,区域布局在溪口镇、尚田镇、莼湖镇、大堰镇、萧王庙街道和锦屏街道。
投资估算: 870万元
2、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包括完善科技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种质资源圃、果园水利设施化示范基地建设、水蜜桃设施栽培示范园建设、新的生产技术应用和开展科技攻关项目等。
投资估算: 500万元
3、水蜜桃旅游、休闲观光区项目:充实溪口镇新建村和萧王庙镇林家村的2个水蜜桃旅游观光区建设,面积3700亩;在溪口镇和尚田镇开发水蜜桃休闲园区二个,面积2000亩。
投资估算: 1600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6160万元
(三)竹笋项目
1、有机雷笋和有机鳗笋基地建设项目:修建雷笋基地排灌设施,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展技术培训,区域布局在溪口镇、萧王庙街道和西坞街道,面积25000亩;有机鳗笋基地实施标准化栽培,建立科技示范区,区域布局在尚田镇,面积5000亩。
投资估算: 1700万元
2、毛竹冬笋、鞭笋高产高效试验基地建设项目:根据水源条件,安装竹林喷滴灌设施5000亩,开展毛竹冬笋、鞭笋高产高效试验并投入生产,区域布局在大堰镇和尚田镇。
投资估算: 500万元
3、大毛竹竹用基地建设项目:采用石门 培育大毛筒的经验,建设大毛竹竹用基地,区域布局在溪口镇、尚田镇和萧王庙街道,面积5000亩。
投资估算: 500万元
4、万亩竹林景观开发项目:以万亩竹林自然景观为基础开发旅游业,区域布局在溪口镇和尚田镇。
投资估算: 1000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3700万元
(四)花卉苗木项目
1、花卉苗木走廊建设项目:花卉苗木走廊是奉化生态农业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态环境保护、花卉苗木产业、农业高新技术应用、观光旅游等汇集一起。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沿路花木色块带、沿山生态绿化带、沿江风景观赏带。项目位于江拔线沿线,全长12公里,总面积3.0万亩。
投资估算: 2000万元
2、草花、鲜切花建设项目:该项目的发展有利于我市花卉苗木产业结构完整、花卉苗木销售产品的多元化以及销售总额的提高。主要品种有鲜切花类(马蹄莲等)、盆花类(蝴蝶兰等)和草花类(四季海棠等),项目位于溪口镇、莼湖镇、江口街道、萧王庙街道和西坞街道,前期规划开发2000亩,二期规划开发4000亩。
投资估算: 3000万元
3、花木市场:建立一个统一的花木市场,既有利于花木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也有利于把花木生意做大做强。建设地址选择在江拔线一侧。
投资估算 : 2000万元
4、休闲观光盆景园建设项目:通过中高档艺术盆景园、出口盆景园和精品兰花园建设,逐步形成集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盆景园,项目位于市区和江拔线二侧。
投资估算 : 1000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8000万元
(五)芋艿项目
1、万亩无公害芋艿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开展生产基地认证、强化芋艿产品标准、实施无公害生产标准和完善服务体系,形成万亩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
投资估算 : 800 万元
2、奉化芋艿头优质芋种繁育体系建设和保鲜芋艿子专用品种的选育工程项目:在滕头建立芋艿头脱毒快繁中心,进行组织培养,提纯复壮,恢复和提高奉化芋艿头独特的品质。在萧王庙街道建立500亩原种生产基地。利用引进的亲本材料,结合我市现有的育种材料,通过育种技术的研究,培育出高产、优质的芋艿子新品种。
投资估算 : 700万 合计投资估算 : 1500 万元
(六)草莓项目
1、万亩优质草莓基地建设项目:通过以尚田镇为主的万亩核心示范基地和500亩优质高产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到2010年,使全市草莓种植面积达到1.11万亩。
投资估算: 1200万元
2、千亩草莓旅游观赏园区建设项目:在草莓主产区尚田镇的方门至冷西点建立一个设施齐全的千亩草莓旅游观光园区,并建立一个农业旅游公司,搞好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观光农业的经营服务工作。
投资估算: 500万元
3、草莓繁育及标准化技术研究:在原宁波市草莓良种繁育中心基地进一步搞好草莓良种繁育工程扩建工作,扩建良种繁育基地100亩。发挥奉
化市草莓研究所的新品种引进培育,科技试验及配套设施建设。
投资估算: 800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 2500 万元
(七)渔业产业项目
1、象山港奉化段海水网箱养殖海域治理保护示范项目:研究海水网箱养殖规模和布局,合理搭配养殖品种;研究海底污泥清淤、海上漂浮污染物治理等;研究海水网箱受污底质区位生态修复技术等。
投资估算: 700万元
2、莼湖万亩生态渔业特色园区项目:生态渔业特色园区位于象山港莼湖镇的海域范围内,面积约3万亩。总体布局由贝类养殖区、海水网箱养殖区、水产品加工区、悬山岛旅游区和桐照渔港组成。
投资估算: 22600万元
3、海水网箱养殖基地:象山港中部海区水质清晰、潮流畅通,避风条件好,可以大力推广大规格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以象山港中部海区的双山、鸿峙至南沙等为重点养殖区,海域面积约5200亩。在现有网箱3.5万只、年产活鱼5000吨的基础上,以奉化亚泰水产实业有限公司为主,进行海水网箱产业化基地建设,有利于浅海向深海发展、生态养殖和海洋环境保护相结合,提高网箱养殖经济效益。至2010年大规格网箱达到200只,至2020年大规格网箱达到600只。
投资估算: 4000 万元
4、牡蛎养殖基地:以象山港底部狮子口内海域为重点养殖区,海域面积约8100亩。目前已养殖延绳式牡蛎6800亩,1999年被宁波市列入“鱼
贝藻生态养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以本地褶牡蛎养殖为主,推广牡蛎养殖新技术,推广牡蛎清洁化生产。同时以今日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推广太平洋牡蛎的养殖,建设好牡蛎产业基地。
投资估算: 2500万元
5、海水池塘标准化改造:以松岙镇小狮子口、裘村镇的横江和莼湖镇飞跃塘为主,现有海水池塘面积约1.7万亩,主要养殖梭子蟹、青蟹、南美白对虾和青蛤等名优水产品。为进一步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的产量和效益,需加快海水池塘的标准化改造,到2010年计划改造低产池塘9000亩。同时,以浙江亿洋水产有限公司和奉化兴洋水产有限公司为依托,加快推广梭子蟹、青蟹、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建设好海水池塘产业基地。
投资估算: 3000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32800万元
(八)畜牧禽蛋项目
1、优质畜禽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根据我市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以生态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在尚田镇、莼湖镇和萧王庙街道建设6个优质畜禽小区,其中无公害肉猪生产小区3个。
投资估算: 4500万元
2、生物禽蛋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在建成年产5000吨蝇蛆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形成标准化养殖生物禽蛋规模达到100万羽,其中示范20万羽。
投资估算: 3500万元
3、优势畜禽生态养殖与疫病防治研究开发项目:实施重点围绕优势畜禽集约化生态养殖、动物疫病控制、畜牧业环境综合治理和畜产品开发等
主要环节,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立一批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全面提升畜牧业的科技水平和产业化水平,提高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同时加强动物疫病监控体系建设及饲料兽药安全工程建设。
投资估算: 1200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9200万元
(九)名优茶项目
1、万亩无公害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发展,逐步形成万亩无公害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其中西坞街道发展2000亩、溪口镇发展2000亩、尚田镇发展1800亩、大堰镇发展1500亩、莼湖镇发展1500亩、裘村镇发展1200亩。
投资估算: 3500万元
2、“雪窦山”牌系列名茶开发项目: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开发白茶、早芽、曲芽,连同原来曲毫茶,形成四大名茶系列,以适应不同消费者需求,做大“雪窦山”牌系列名茶产业。
投资估算: 500 万元
3、茶厂改造工程项目:为改善茶加工卫生和环境条件,根据省政府统一安排,全市范围内需新建或改造初制茶加工厂100家。
投资估算: 3000 万元
4、茶旅游休闲项目:到2010年,在西坞、尚田等地逐步开发以竹木森林为背景、茶园景观为基础、茶叶加工和品饮为手段的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建成宁波茶文化博物馆。
投资估算: 2000 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9000 万元
(十)蔬菜瓜果项目
1、万亩加工蔬菜基地建设项目: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实施面积万亩左右的加工蔬菜基地建设,达到加工原料全部基地化生产目的,确保出口蔬菜产品质量,把我市建设成为宁波市出口蔬菜生产基地。
投资估算: 1000万元
2、千亩无公害鲜销蔬菜基地建设和百亩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1000亩高标准常年蔬菜基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实现全市常年蔬菜基地设施化、无公害、生态、绿色,符合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实施面积百亩以上的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以及新设施为我市蔬瓜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示范引导。
投资估算: 1200万元
3、蔬菜IPP技术应用及多样化增效技术应用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农业部948项目蔬菜IPP生产技术体系示范基地建设与推广应用工程建设。同时应用蔬菜生产多样化增效技术,通过优良品种、设施栽培、安全生产和高效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整合集成,使我市蔬菜生产的技术含量和科技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对接,为打破国外市场的“绿色壁垒”提供技术支撑。
投资估算: 800万元
4、近郊型蔬瓜休闲观光园建设项目:利用现有的市郊蔬菜基地条件,进一步完善基地设施,新建果蔬基地休闲设施,逐步形成面积500-1000亩的近郊型蔬瓜休闲观光园。
投资估算: 1000万元
5、近郊葡萄园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将以江口街道现代农业园内300亩精品葡萄园为示范区,逐步向园区内外辐射,实施葡萄标准化生产,生产规模逐渐达到5000亩。
投资估算: 1000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5000万元
(十一)种子种苗项目
1、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项目:完善松岙镇、裘村镇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成为宁波市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投资估算: 800万元
2、万亩优质绿肥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通过系统选育,建立原种圃,提高我市大桥草子种的品质;进一步巩固绿肥种子的繁育基地,全市面积达到12000余亩,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绿肥繁育基地。
投资估算: 1500万元
3、大和蔬瓜优质良种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在萧王庙街道、大堰镇、莼湖镇建立1000亩大和优质蔬瓜良种的出口生产基地,扩大我市种子种苗的出口。
投资估算: 500万元
4、水产种苗建设项目:大力引进适合奉化渔业生产环境的国内外名特优新品种,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优质、高效、抗病毒养殖品种,对现有6家海水育苗企业和2家淡水苗种繁育场进行技术改造,建设水产原种生产基地。以泰欣水产种苗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好奉化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44
争取在2020年前建成国家级海水鲈鱼和黑鲷良种场各一家。
投资估算: 2500万元
5、畜禽良种工程建设项目:建立生态蛋鸡良种繁育场,新建存栏5000羽的父母代蛋鸡良种繁育基地。同时改扩建奉化市浙东白鹅良种繁育场。
投资估算: 700万元
6、主导农产品良种工程建设项目:分别建立健全各个主导农产品良种引种中心,通过新品种引进培育、科技试验和良种繁育,提高我市各个主导农产品的生产水平。重点抓好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大副度提高良种覆盖率。
投资估算: 1500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7500万元
(十二)生态农业项目
1、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在剡江西岸,涉及溪口镇、江口、萧王庙街道,面积25万亩。
投资估算: 14000万元
2、生态公益林建设:在奉化全境,营造维持省级生态公益林40万亩。投资估算: 3000万元 合计投资估算: 17000万元
六、支撑条件
依据本规划提出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针对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要强化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生态环境、产业化服务、农业品牌、市场和信息等六大支撑,保障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一)强化基础设施对农业的支撑
以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为目标,推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发展竞争能力,切实提高农业抗自然风险的能力。
1、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围绕农田基本建设,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加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推广节水技术应用,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排涝和抗旱能力。按照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续建县江防洪工程,并于2010年全面完工。治理剡江、东江、降渚溪、翔鹤潭江、筠溪、万竹溪等小流域,提高防洪标准、减轻水土流失。新建和扩建葛岙、横坑、舍辋、九峰山、大茅岙等12座水库,增加蓄水量。除险加固山登、石柱岙、公益、兴化、黄夹岙、马夹岙等10万方以上小
(二)型水库13座。新建红胜海塘围垦工程,按照50年一遇的防风暴标准,建设二级标准海塘。
2、继续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到2010年,完成土地开发总规模11188.51公顷,新增耕地面积2832.73公顷,达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造中低产田总规模8000公顷,其中建设标准农田1000公顷。
3、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1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5万千瓦,农业劳动人均农机动力达到2.5千瓦,机耕、机收率达到98%,灌溉和植保机械化程度达到98.5%,机械栽插率达到10%,水产和畜牧养殖机械化程度达到80%。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农机化服务市场体系,规范农机化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与高效型、辐射型、生态型农业和农村经济格局相适应的现代化特征明显的农机化框架。
(二)强化生态对农业的支撑
以促进农业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农业和节约型农业,提高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能力。
1、加强对主导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林特经济,通过封山育林、发展水土涵养林、经济林和植被草等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构筑农业天然屏障,改善农业自然发展条件,力争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按照全市水资源综合规划要求,开展水源综合利用,加强亭下、横山两库上游及其他重要水源地水环境治理,控制水源污染,提高农田灌溉水质。
2、积极推进农业生态示范工程建设,发展节约型农业。开展主导农产品产区农业源污染治理,实施土壤培肥工程,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实行农业生产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在畜禽产区重点实施畜禽生态养殖示范工程,实现主导农产品无公害生产。
3、导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农村节约型社会建设。提高农村能源利用率,积极推广沼气池,农作物秸杆气化工程,太阳能利用技术和农用柴油机负压阀节油,功率油耗检测,金属清洗剂等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节油降耗,减少污染。加强对农业废物处置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妥善处置固体废弃物,对其中有机垃圾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综合利用,并控制城镇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结合城镇污水处理建设,运用现代生态农业系统处理废水技术,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农业,实现污水无害化、资源化。
(三)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
以增强我市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先导战略,完善农业创新机制,推动农业技术不断进步,提高主导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
1、加强主导农产品的种子种苗工程建设。种业是主导农产品发展壮大的先导产业,要加大投资倾斜力度,促进种业现代化。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和集约化供种水平为目标,健全良种培育、引进和推广体系,加强主导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在建设好市种子种苗工程的同时,分别建立健全各个主导农产品良种引试中心,重点在主产区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作物良种繁育、引繁中心及畜禽、水产良种繁育场。充分发挥各农技(渔业)推广部门在引进、筛选和繁育名特优新品种的作用,重点抓好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大幅度提高良种覆盖率。
2、针对发展瓶颈加强科技攻关。提高主导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是提高科技含量,要针对制约我市主导农产品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整合技术力量,加强科技攻关。加强农业技术对外合作交流,积极支持我市农业科研单位和企业加强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宁波大学和宁波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支持引进国外农产品名品种、先进技术和设备,支持我市农业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与国外科研机构、种苗公司、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信息交流。促进我市农业在主导农产品发展、高效低耗技术的开发应用、农产品保鲜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3、强化科技培训,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发展主导产品,农业
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农业产业经营者和农民都必须相应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要进一步健全我市的农业科技培训网络,实施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农技教育培训,重点培育新世纪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委托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培养一批适应WTO要求、能与世界接轨的高级人才。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规模经营大户为重点的以农业管理专项技能为主的素质教育培训。抓好农业科技人员的再教育,跟上世界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步伐。培育适应专业化生产需要的各种民营科研推广机构,加大行之有效的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面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成套技术,促进科研与生产、科研与推广紧密结合,为推进主导农产品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
(四)强化产业化服务对农业的支撑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加工企业、中介服务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完善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促进生产、加工、市场之间的有机衔接,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
1、大力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针对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加工设备比较落后、科技开发能力不足、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低和市场开拓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围绕主导产业,对已经形成区域化布局和加工企业群的地方,引导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主导农产品加工基地,引导加工企业向基地集聚,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整体水平。选择培育一批有特色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出口前景广、国际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先进设备、工艺和保鲜加工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
和产品技术含量。积极鼓励有实力的加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控股、参股、兼并、租赁等多种形式进行扩张,增强竞争能力。同时,理顺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广大农户的关系,完善约束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形成产供销有机结合、贸工农融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充分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
2、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环节,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支持和鼓励兴办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专业协会)。一是要抓好主导产业的协会建设,完善制度,规范发展,将其建成示范性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购销大户、种养专业大户、农技人员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三是引导龙头企业吸收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
(五)强化品牌对农业的支撑
加大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名牌农产品和农业品牌培育,进一步提高农业品牌知名度。
1、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制定和完善主导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技术规程、产地环境标准和农产品加工、贮运、包装质量标准,形成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与国际相接轨,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并在主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推广,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适应内销市场准入和外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