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与狼共舞》有感
从人类学角度看《与狼共舞》——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李敏201121159
1一、前言
电影《与狼共舞》是影视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配有印第安字幕的西部题材的影片,也是导演凯文·斯科特纳的处女作。它在第63届奥斯卡影评活动中荣获12项提名,引起世界的瞩目。在本片中,凯文·斯科特纳大胆采取了几十年来不被看好的西部题材,他没有采取传统西部片惯用的的西方中心价值观,即老套的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从西部土著人的文化价值观出发,深入的探讨和思考了北美大陆上白人与原著民之间的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的复杂主题,从而使本片成为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西部史篇巨著。
影片以替苏族人翻案为出发点,在前半部分以美国白人军官邓巴的身份进入苏族人的世界,探索马背文明的奥秘,后半部分主要是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展示了苏族人的世界与白人世界,让观众感受不同文明碰撞的精彩瞬间。故事梗概:邓巴在一次部队作战中意外荣立军功,他自愿申请到西部边疆驻守,不料历经艰辛到达驻地后却发现原驻军已经撤退,他在独自坚守阵地的漫长时间里开始了与印第安苏族人的交往,他倾尽全力帮助苏族人击败凶残的帕尼族人,捕杀野牛时勇猛的骑术和枪法,救助苏族人男孩„„这些都加快了他本土化的进程,直到后来他与白人姑娘“挥拳而立”喜结连理,彻底放弃白人的生活方式,除了肤色和相貌,成了完完全全的苏族人,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就是过度本土化的表现。
二、从社会团结类型看两种不同社会的结构
在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中,为了说明人类社会中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建立了两种社会团结类型——即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在美洲生存的苏族人的社会是一种金字塔形的狩猎采集的小型社会,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苏族人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并生产大量财富,因此他们的社会分工非常简单,无法形成建立一个等级森严的帝国或国家机器的基础。这种社会特质也就决定了他们必须在获取丰富食物来源的小范围地区活动,这也就是他们誓死与白人及其他印第安人争夺生活领域的最原始的动机。他们有着强烈一致的集体意识,以巫师——“踢鸟”和酋长为核心的行政与宗教精神领袖主宰着苏族人的生产和生活,大到部落的食物储备和保卫领地,小到族人的婚丧嫁娶,无一不显示了巫师的权威。他们的同质性很高,个体间差异不大,整个社会是协调一致的。正如邓巴在日记中写到:“我从未遇到过这么爱笑、对家庭这么投入、对每个人这么热忱的人们。只有一个词浮现在脑海里,那就是‘和谐’”。
而反观被西方文明浸透的白人世界,工业革命快速的提高了生产力,大机器生产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非常强,个体的异质性较高,个人主义盛行,也没有强如苏族人那样的集体意识。但在这个发达的有机团结的社会里,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消费需求,掌握社会资源的白人加大扩张与侵略,抢占土著人的土地与食物来源,屠杀妇孺„„那些自诩为“文明社会”的人却比所谓的野蛮社会作出更残暴的行为。这让邓巴失去了继续生活在白人世界的信心,尤其是在目睹了白人对待异族的残暴压迫手段后,毅然决然的加入了苏族人的世界。
三、马背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撞与融合随着移民向内陆的推进,白人与原住民就资源竞争愈演愈烈,白人把土著居民视为“野蛮人”,对苏族人的蔑视和敌意由来已久。而最初的原著民面对白人时是以友好、接纳的态度的,只是随着白人的肆无忌惮的扩张及背弃对共同开发原著民的领地的许诺时,他们才感到深深地欺骗感,因此对白人的恐惧与反抗日益加强。
在影片中,身为白人的邓巴和苏族人巫师——“踢鸟”都处于一种矛盾、试探的境地,他们既希望尽快了解对方的意图,又被来自个人所属文明中对异族的刻板评价所限制,这也就是邓巴和“踢鸟”首次相遇后互相质疑对方身份却又不敢贸然发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吧。在影片中,“踢鸟”无意间看见了邓巴的裸体,又觉得他气度不凡,便认为他的地位身份高于常人,并萌生了与之谈判交流的欲望;而邓巴从首遇苏族人的惶恐中冷静下来后发现对方并不是冷酷无情的野蛮人,最起码没有对自己产生伤害,于是想接触他们的欲望也日益加强。随着他们的进一步接触,邓巴发现苏族人也非常注重礼仪,他们知道平等交换、乐于接纳新事物„„在这种互信的基础上,邓巴被苏族人社会中和谐友爱平等的氛围深深感染。当然也有也有厌恶和不满,比如苏族人战胜异族时任意屠杀投降的士兵、庆祝时毫不顾忌的举着敌军首领的头颅炫耀胜利等,但是邓巴成功的克制住了自己的主管偏向,即坚持了人类学家做田野调查时的“价值中立”要求。
影片中关于双方文明融合的情节很多,但有一个情节让我久久难以忘怀。邓巴受邀到苏族人的部落做客,近距离的感受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大型庆典时那独特的异族舞蹈,在他头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所以后来邓巴一个人在驻地燃起篝火,情不自禁的学习苏族人的舞蹈时我也不再觉得惊奇了。关于文明的冲突的例子最明显的就是“帽子事件”,在邓巴热枕的帮助让苏族人猎杀野牛计划圆满完成,他俨然成了部落的大英雄,深得部落首领的信任。但是在庆功宴上,邓巴却发现自己在捕杀野牛时丢失的帽子正毫发无损的戴在“风中散发”的头上,他提出索回的要求后却被拒绝,使宴会氛围瞬间绷紧了,差点引起冲突。在邓巴看来帽子是他的私人物品,丢失后他有权利索回,对方也有义务归还,这是典型的西方权利——义务式思维模式;而在苏族人看来,丢失的帽子一旦被他人拾获就属于“战利品”,任何对这种战利品提出质疑的人都是对他本人的蔑视和挑战,这是与苏族人的狩猎生产方式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两种文明的冲突是基于不同的物质生产条件和生活经验上的。
四、从田野调查的技术看邓巴的融入过程
从人类学调查的角度看,邓巴以非人类学家的身份进入苏族人的社会时也用到了人类学家做田野调查时惯用的技巧和原则,具体分析如下。首先,接近人民并选取报告人。邓巴首次接近的苏族人就是手握大权的苏族巫师“踢鸟”,这是邓巴融入苏族人社会的关键人物,没有巫师的允许和支持,想接近苏族人简直是天方夜谭,再加上这位首领友好开明,具有远见卓识,这是他选取苏族人的最佳报告人。其次,学习语言。预言是文化的向导,要理解一个社会首先必须学会与之交流,这是与当地人民发展友好、亲密的社会关系的第一步。对邓巴来说,他很辛运的找到了一个会说英语的被收养的白人女孩,同为白人的亲切感和互相的吸引使邓巴迅速的掌握了基本的苏族语,这无疑为其本土化提供了巨大帮助。第三,参与观察。当然在影片中不能用这个现代名词描述邓巴的融入方式:他慷慨的提供武器帮助苏族人击败来犯的帕尼族人,勇敢热心的加入猎杀野牛的队伍中,参与当地人的庆典„„最后,材料的记录。影片中导演花大手笔渲染的就有邓巴的笔记,这是贯穿影片的一条主线,也是反映邓巴融入苏族人社会的最佳铁证,对于邓巴而言,他虽然不是专业的人类学家,但却知道要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与苏族人接触的点滴,这是后人接触这个民族的第一手资料,这也就是他冒险回驻地取日记的最大原因吧。
其实影片中最重要的是邓巴的价值偏向,即保守——中立——对苏族人的偏向——完全本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本影片所要表达的精神本质,但在人类学家的研究领域是断然不能出现的,否则就违背了人类学家研究的出发点——价值中立。
第二篇:与狼共舞观后感
《与狼共舞》观后感
在《与狼共舞》这部片子中,以一个白人约翰邓巴中尉的经历为线索来真实的反映出边疆印第安人的生活,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平原马背文化。本片通过感情上的失去而造成的痛苦和创伤来表达那段历史对人的伤害.进而唤醒人们对那段历史的反思。那是一段西进的历史,一段印第安人被屠杀的历史,也是一段先进文明替代落后文明的历史.影片没有否认先进替代落后的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却从人性良知的角度向我们提出质疑,为印第安人受到的伤害而报不平。结尾,尽现苍凉之美,风中散发在山谷的迎风呐喊,“与狼共舞,我是风中散发,你能把我当做你的朋友吗?你能把我当做你永远的朋友吗”...在皑皑白雪的山林,崎岖蜿蜒的小路,与狼共舞和他的妻子-握拳而立骑在马上,蹒跚艰难的行走,远处山峰那灵性的狼-我相信那就是两只白袜仰头长啸,最后字幕冷静的描述了苏族最后的结局,十三年后他们的家园被毁,野牛群也消失了,最后的苏族部落和当局签订了拘留地协议,马背文明湮没于历史长河中……
印第安人特有的文化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他们在近千年与大自然的磨合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与自然相处的方式方法和思想理念,他们没有先进的机械和高科技,他们更多的是体会自然的法则,顺应自然规律,其实以这种方式的生活才是对自然的尊重,才是对人类未来的尊重和爱护.然而白种人的入侵打破了千年的平静,他们不仅灭绝了印第安人,同时也灭绝了印第安文化,使最后一块人类和自然祥和共处的净土在地球上永远消失了.本片的意义就在于他以一个侵略者的身份,反思了所谓现代文明破坏这种和谐的罪行,又以主人公义无反顾的背叛,来唤起人类的反思------究竟我们在做什么,在我们破坏自然和谐和平衡的时候,真正受害的还是人类自我,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肉体上........计算机2班
吴剑斌
43号
第三篇:与狼共舞观后感
与狼共舞观后感
英语视听说课上观看了《与狼共舞》。这部经久不衰的电影多元化的展现了文化、历史、种族和和平的复杂主题,它是写实主义风格与浪漫主义情调融为一体的伟大史诗,是世界电影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传奇。
这部电影讲的是美国西部开发的大环境下白人骑士邓巴和印第安部落来往的故事。开篇邓巴主动请求到最边界的地方驻守边关,在行进的路上可以看到广阔荒凉而野性大气的美国西部景色,给整个影片带来一种气势磅礴同时又荒凉寂寥的感觉。等到邓巴到达驻守基地时他虽然孤独,但是又遵守军队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完成每天的任务。这让我们看到了身为军人的邓巴的执着与严谨。同时也为影片接下来他为了苏族人与白人军队对峙买下了伏笔,影片的高潮是最后他与白族人的对峙,让观众忘记他其实也是一个白人军人。这种人性的抵抗,是对白人对于殖民地人民的一种讽刺。
电影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描述邓巴和苏族人从一开始的相互试探直至最后的相互扶持。当两种不同文化相冲突的时候,主人公邓巴不是像一般的白人一样对印第安人有敌意和蔑视,而是试图去了解并被他们了解。对邓巴来说,他直面的是传说中的“野蛮人”,当他发现苏族人并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毫无原则地烧杀抢掠时,他试着去接近他们。在众多苏族长老中,也不乏乐于学习陌生事物的人,但是即便是双方都愿意放下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试着理解对方,也会产生摩擦。但是最终他们都克服了这些阻碍,融入了对方的生活中。由此看来,文化碰撞并不可怕,地域差别也一直存在,但是只要我们用一颗宽容理解的心去看待别人并善待别人,最终我们还是可以平和的生活在一起的。
影片名字叫做Dance With The Wolves。一方面描述了邓巴在戍边的日子的真实状况,另一方面这是他的苏维名字。从邓巴与狼在一起的那段时间,和最后狼在远处看着邓巴送往另一个基地,到白人没有人性的开枪射击他,不管白人怎么射击它都不跑。狼的这种行为又一次的讽刺了这些自以为是的白人的残忍行为。而邓巴的苏族名字也是由邓巴和狼的嬉戏而产生的。因此,狼贯穿了整个电影,为我们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与依赖,从侧面也反应了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不如与动物之间的信任强烈。
影片中主人公邓巴与女主人公握拳而立的爱情也是令人感动的地方。握拳而立是邓巴与苏族人的“翻译”,但其实她自己也差不多忘记了英语。在他们自然的交往中,邓巴被握拳而立的坚强勇敢吸引,他们很自然的相爱了。他们的爱情是最原始自然的相互吸引,因此也最能够打动观众的心,引起共鸣。
与狼共舞这部影片之所以成为一部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它讲述了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文化之间的碰撞,更从画面上给我们直观的感受。影片中展示了苏族人语言服饰部落组织形式以及生活方式,让已经几乎消失的这种古老神秘的文化又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仿佛让我们亲身经历了一次这样的文化洗礼。同时,这部耗资巨大的西部电影中,不乏有广阔而野性大气的美国西部景色,成千上百只疯狂奔跑的犀牛(以及最后横尸遍野的犀牛),部落之间的战争等等因素。在感悟影片人文魅力的同时也被这壮阔的场景所震撼。好的电影即是如此。
第四篇:与狼共舞观后感
与狼共舞观后感
邓巴回到他的“堡”取日记本时,与他生死与共的马儿(西斯科)被白人打死了。
邓巴在被以叛徒的罪名押往海斯要塞时,与他共舞的伴“郎”“两只白袜”被白人打死了。
或许是这两位重要伴友的离去已经让人们感到无比的悲痛,作者,仁慈的给了邓巴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
当然,三个多小时的影片绝不会仅仅讲这些,更多的精彩还在片中。影片描述美国白人军官邓巴到西部前线驻守,空无一人时,跟印第安苏族战士交上了朋友。后来西进的白人军队将他视为叛徒,对他暴力相向。也使邓巴永远成了“与狼共舞”。
看了开头部分,我们不禁会笑,邓巴的弄巧成拙出现的也太巧了。敌人那么多子弹怎么会没把他打死呢?哈哈,这里我不由的想到造物弄人。邓巴宁愿战死在战场上也不愿意做一个没有腿的残废。这里反映以他的英雄本色,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当然,由受伤—想死—英雄—驻边—与狼为伴—以苏为友—融入苏族—握拳而立—叛徒—受虐—流浪等等可以看出,邓巴显然是全片的线索。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然而,我感觉《与狼共舞》这部电影之所以那么有名,主要是他喊出了印第安人的心声,带着人们从一个正确的角度去看待印第安土著居民,正确了解美国的西进运动。
首先,我们最先看到的是印第安帕尼族残忍杀害被邓巴称为“很好的人”的农民兼车夫。与此同时,另一个部族苏族也发现发现邓巴的存在。苏族首领“踢鸟”在偷马儿的时候被赤身的邓巴吓得慌忙而逃。或许从那时开始,踢鸟已经在心里和邓巴交上了朋友。两个部族的同时出现,无非是起到一个对比的效果,向我们展现两个普通而又极端的部族生活习性。异曲同工的是,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保卫他们的土地。但是,主人公邓巴最后融入了苏族,这或许是作者有心之作,人的视线跟着主人公走,自然会走进苏族人的日常生活,从而了解认识他们。这是作者高明之处,我理解为,这是作者在为了印第安人而推翻历史所做的努力。不管怎么说,公道自在人心。
踢鸟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到底还有多少白人要来?”邓巴在心里回答“还有很多很多,像星星一样多”。白人对印第安人的迫害我们不言而喻,多少的纪录片已经将事实解释得一清二楚。所以影片对白人荼毒土著人的现象不多提及。然而苏族对白人的忌惮将一切展现无遗。
话说,每部片里都有爱情,邓巴(后改为与狼共舞)与握拳而立的巧合式爱情也是吸引人眼球的一个亮点。
美国西进运动成功,必定伴随印第安人的严重损失,一个文明的逝去。
宁静致远,看与狼共舞不是看热闹,看出的是,你的心境。
庄佳佳
2013年5月18日
第五篇:与狼共舞读后感
《与狼共舞》读后感
初一(3)郁菲儿 20 号
本来我对狼就抱有好感,今天读的一篇文章令我更相信、确定及 肯定了我对狼的态度。一匹名叫黑山的野狼从小被周同(一个男人)收养,周同的老婆 是坏人,黑山闻出来了,但是周同不知道。一次趁周同出差,他老婆 想杀狼灭口,砍伤了黑山的嘴唇,接下来的泥石流淹没了她,黑山不 计前嫌,奋力救人,受伤的嘴唇上血流不止。很长时间,终于露出她 的头发,这一幕却被赶回家的周同看到了,他一看,误以为黑山咬死 了他妻子,举起猎枪,“砰”……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结尾尤其悲催,黑山死得太冤了,那个女人 太坏了,周同太糊涂了,一切的一切,都掩盖不了黑山的忠诚。你可能会问我,黑山明知道那女人是坏人,那为什么还要去拼死 相救?这不是好坏不分吗?那我告诉你,黑山太忠诚。并且周同曾 和它说过,那女人是它的主人,不能伤害她。所以黑山牢记了这话,并把忠诚显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狼,在大多数人眼中,残忍、狡诈、贪婪。我能承认他们的确有 那么点,但是人类为什么不在给狼下定义之前想想自己呢?人何尝不 是那样呢?狼的杀生是难免的并且它们没有其他工具,当然不可能温 文尔雅地进食,再说,不残忍,如何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中赢得生存的 机会?人表面不残忍,心里却比谁都冷酷,不仅驯化动物,还异化动 物,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奴隶。狡诈,我认为可以视为狼的聪明。狼有 智慧,所以才会狡诈,它们也完全是为了生存,为了赢得生存的权利。多变的策略展现了它们聪慧的头脑,敏捷的反应。而人呢,似乎把智 慧放在了不正确的道路上,那才叫狡诈,那才叫阴险,那才叫卑鄙的 小人!贪婪,狼其实不贪婪,它们捕猎时有节制,从不过度杀生,适 当而止。人恰恰相反,就很贪婪,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什么都 想要,未了利益,为了财富,没有止境地猎杀野生动物。以这种素质,人还有脸称为“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