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邹城市关于迎接高铁时代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邹城市关于迎接高铁时代加快旅游业
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迎接高铁时代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积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立足邹城实际,现制定和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高铁旅游时代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我市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市委统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完善旅游产业体系,促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二、工作任务与分工
(一)旅游交通换乘工程
1、协调济宁交通运输局,开通曲阜高铁站至我市峄山、两孟、荒王陵等重点景区的的旅游专线车,同时优化完善我市景区间的公交和客运班车的车型、车次和时间,形成方便快捷的旅游公交网络。(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2、规范出租车管理。加快发展高等次出租客运车辆,新上一批节能环保型出租车。加强旅游知识和文明礼仪培训,做到车容车貌整洁卫生,服务规范,不欺诈,不拒载,安全有保障。(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3、规范道路标志标牌。在日兰、京台高速公路、104国道、省道、城市道路和景区专线上进一步完善升级中英文对照的交通指示牌、旅游景区指示牌。(责任单位:市公路局、市 1
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市文物旅游局)
(二)旅游环境优化工程
1、优化市容市貌环境。全方位搞好城市保洁工作,做到城市公共设施、公共场所和街巷、河道等卫生清洁。加强购物、餐饮、娱乐相对集中街区重点时段、地段的管理,清除占道、违规经营摊点,增设分类垃圾桶,确保垃圾无乱堆、乱放现象。(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管执法局)
2、优化城乡道路环境。对城区道路、104国道、峄山旅游专线和通往荒王陵、孟林景区的公路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绿化标准,清除垃圾,拆除违章建筑。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设施,创造良好的交通秩序和环境。(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局、千泉街道办事处、钢山街道办事处、凫山街道办事处、峄山镇政府、中心店镇政府、大束镇政府)
3、优化景区周边环境。进一步加强对峄山、三孟、荒王陵等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打造优美的景区周边环境。加强购物、餐饮、停车场管理,规范经营秩序,防止欺诈游客、尾随兜售、随意涨价等行为的发生。加强治安管控,保障游客人身财产安全。(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市物价局、市文物旅游局)
4、优化城市街区夜景。丰富完善城市亮灯工程成果,主干道、重点街区、公园、广场等夜间景观要高标准设计,安装的装饰灯、轮廓灯、泛光灯等要美观实用,功能正常。(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管执法局)
5、优化户外广告设臵。在车站、交通干道和通往景区的道路设臵和完善旅游形象广告牌,增加旅游公益性宣传。(责任单位:市公路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管执法局、市文物旅游局)
(三)旅游配套设施提升工程
1、两孟文化区建设工程。以发改资金使用和世行项目启动为契机,紧密配合因利河改造和两孟文化区工程,实施两孟改造工程,使习儒馆和感恩堂上档升级,进一步完善修学游基地,打造修学游品牌。重点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和安消防工程等项目,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实现“两孟”创建5A级景区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两个目标,进一步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形象。(责任单位:两孟文化区和因利河工程专班、文化标志城办公室、市文物旅游局)
2、峄山景区二期工程。按照规划继续实施峄山景区整体开发二期工程,重点做好峄山东山门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地质博物馆和自驾车营地的建设。(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文物旅游局、峄山镇政府)
3、孟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围墙、生态游步道和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责任单位:市文物旅游局、大束镇政府)
4、提升景区标准化服务水平。所有开放景区和新建景区严格按照国家旅游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狠抓硬件建设和软件培训,适应高铁时代高端客人的需求。(责任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文物旅游局)
5、提升住宿餐饮标准化服务水平。宣传贯彻国家星级饭店新标准,大力推进星级饭店建设,积极引导发展品牌连锁饭
店,加大对社会餐馆和家庭旅馆的指导和服务,积极推进服务质量的提升。(责任单位:市文物旅游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财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6、提升城市厕所标准化服务水平。对城市主要游客集散场所实施升级改造工程,达到三星级以上旅游厕所标准。旅游景区的厕所要和A 级景区标准要求相一致。完善厕所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维修保养。(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文物旅游局)
7、提升城市商业街区旅游服务水平。规划建设购物美食一条街。加强对现有商业街区的综合整治。(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城管执法局、市财办、市工商局)
8、提升旅行社地接水平。培育扶持重点地接旅行社,强化对旅行社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培训,大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技能,建设一支良好的旅游服务队伍,树立孟子故良好的旅游形象。(责任单位:市文物旅游局)
(四)旅游秩序整治工程。
1、强化旅游安全管理。加强旅游安全队伍建设,在游客集中场所设专职安全保卫人员,落实巡警制度,公布紧急救援电话,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预案,确保游客人身财产安全。各旅游企业要建立安全教育和防范制度,完善安防措施。在景区危险地段设立安全警示标志,旅游旺季设专人疏导人员,确保万无一失。各相关部门做好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卫生安全工作。(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安监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公安局、市文物旅游局、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强化旅游经营秩序管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建立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入开展诚信创建活动,提升企业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强化旅游行业质量意识、标志意识和品牌意识,促进企业服务质量提升。(责任单位:市文物旅游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物价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3、强化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以“迎高铁旅游,树文明新风”为主题的文明行业建设活动,加强以文明诚信为主的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游客第一、服务至上”的敬业爱岗精神。开展“文明示范窗口”、“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等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市窗口单位从业人员的整体文明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妇联)
(五)旅游市场推广工程
1、强化高铁旅游宣传力度。与省市旅游部门积极协调策划精品旅游线路,实现我市景点景区与“三孔”等龙头景区的强势对接。在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高铁沿线大城市开展旅游宣传攻势,筹拍富有我市特色高水准广告片,在新闻媒体投放旅游形象广告,扩大邹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与高铁城市大旅行社的对接,委托适量旅游代理商,实现合作双赢。邀请京津沪等主要城市中小学校长来邹考察修学游,在今年暑期强力推出“孟子故里——修学之都”品牌。(责任单位:市外宣办、市文物旅游局、教育局)
2、高水平举办“中华母亲文化节”,组织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邀请高水平的剧作家,创作孟子文化、母教文化、孟子养生文化等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以影视传媒来提升我市形象,提升孟子故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责任单位:市节会办、市外宣办、市文物旅游局)
3、做好曲阜高铁站宣传工作。加大在曲阜高铁站的旅游推介力度,通过设臵大型旅游宣传牌、旅游接待站点等形式,大力宣传邹城旅游产品,方便游客来邹。(责任单位:市文物旅游局)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迎接高铁时代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主任,市几大家分管领导为副主任,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文物旅游局。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对接高铁旅游工作作为推动旅游产业升级、提升我市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实,引领我市旅游业发展进入新时代。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快珠海市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珠海市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珠府〔2007〕72 号
各区人民政府,经济功能区,市府直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结合当前我市旅游业发展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市旅游工作,以国际化、市场化和专业化为导向,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部门联动的原则,按照“营造大环境,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要求,以大型旅游项目为抓手,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休闲度假、都市旅游、海洋生态、商务会展四大主导旅游产品,提高旅游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加快我市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建设进程,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实现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1年,全年接待过夜游客人数突破1500万人次,年均增长15.50%;旅游总收入达到320亿元,年均增长18.15%。将海泉湾度假城打造成为中国旅游休闲度假示范区,争创2个国家AAAAA级、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把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建设成为广东省旅游强区,使珠海成为粤港澳地区重要游客集散地和主要旅游目的地。
二、打造旅游精品
(三)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重点打造温泉、海岛、高尔夫特色旅游品牌产品。依托海泉湾和御温泉两大特色温泉,不断提高我市温泉度假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温泉度假旅游向目的地型方向发展。加大高尔夫旅游的战略推广及宣传力度,积极开拓东南亚及日、韩市场,充分发挥高尔夫球会的作用,鼓励引进国际赛事在珠海举办,完善配套设施,提升“预订、出行、运动、住宿、美食、购物、娱乐”一条龙服务水平,打造珠海高尔夫国际时尚之旅特色品牌。依托九洲港、香洲港及东部海岛、横琴、平沙、淇澳等地优良的港湾条件,加快游艇俱乐部及游艇基地的规划建设,引导游艇旅游高起点发展。
(四)大力发展海洋生态旅游。充分发挥我市海洋资源优势,大力推动海岛旅游业发展。按照“整岛规划、分步开发” 的原则,重点加快东澳岛、九洲岛等海岛旅游项目建设,积极开发海洋观光、潜水及游艇垂钓等海洋生态旅游产品。加大海岛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上岛船只运力,努力改善海岛供水、供电及电讯等设施,降低海岛水、电成本。采取置换用地或租赁等多种形式,加强海岛土地资源整合。注重发挥国有资本在海岛旅游开发中的先导作用,积极鼓励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参与海岛旅游开发建设。对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优先安排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充分发挥市海岛开发领导小组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推进我市海岛开放开发,促进海岛旅游业发展。
(五)提升发展都市旅游。重点整合都市观光、休闲、购物、娱乐、文化、体育等现代都市旅游资源,着力开发一日/两日都市游系列产品。加大对现有景点的改造提升力度,在原有城市风貌及圆明新园等景点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落实“135”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公共建筑,精心雕琢前山河一河两岸景观,打造吉大“城市之心”、海滨新浴场,推进“两岛一路”旅游综合开发。充分挖掘珠海历史人文资源,加大对唐家古镇、斗门镇古街、绿漪堂、杨氏大宗祠、淇澳白石街等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发展生态旅游,加快凤凰山森林公园、黄杨山森林公园、淇澳红树林湿地生态园等自然景区建设。依托格力、麒麟啤酒、威丝曼、中国移动珠海分公司等大型企业,发展工业旅游。发挥农、渔业旅游资源优势,推进农科中心、农家乐及渔家乐观光游等休闲观光项目。发展影视旅游,吸引国内外影视机构前来珠海拍摄制作。
(六)培育发展会展旅游。抓住航空航天展、国际赛车会和游艇展三大精品,积极举办专业会展、博览交易、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科技交流及重大节庆等活动,推进旅游会展业发展。重点办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国际赛车、中国国际游艇及水上用品博览会、沙滩音乐派对等活动,大力推动横琴会展项目建设,打造会展品牌,提高会展规模和专业化水平。加大对国内外会议会展招商力度,鼓励支持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到我市举办,对从国内外引进我市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大型会展旅游节庆活动,视其规模和效益给予引进者、组织者奖励。
三、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七)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条件。完善机场、港口、城际快速轨道及高速公路等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发展旅游交通换乘和观光巴士营运网络,加快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停车场等设施建设。按照国际惯例,在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入口处等城市窗口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完善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标志标识,在主要公路及通往重点景点的道路设置国际化标准的中英文交通指示牌,确保旅游交通快捷畅通。
(八)加强旅游宾馆饭店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高星级和假日经济型酒店,提升珠海旅游酒店的接待能力,力争到2011年全市达到15家五星级酒店的规模。大力吸引世界品牌酒店集团参与我市旅游酒店的经营管理,对来我市投资建设国际连锁酒店的企业,在土地、报建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现有旅游宾馆饭店走集团化、集约化发展道路,提高整体管理和服务水平。
(九)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把旅游信息化建设列入“数字珠海”规划,构建面向海内外市场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和旅游网络营销系统,形成功能先进、资源共享、互连互通的网上旅游市场体系。积极推进珠海旅游网与国内外主要客源地城市旅游网站的互联,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十)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深入挖掘珠海特有的海洋、文化资源,做好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升级,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富有新意、工艺精致、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提升旅游商品的质量和档次。结合“135”行动计划,建设特色商业步行街,打造拱北、吉大商业中心,加快西部地区大型商贸设施建设。从2008年起,定期举行特色旅游商品的征集和展示展销活动,对新开发的旅游产品在技术改造方面给予贴息扶持。
四、拓展旅游区域合作
(十一)加强珠港澳旅游合作。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港珠澳大桥建设和横琴开发的契机,加强与港澳旅游部门的沟通联系,形成珠港澳旅游联动的格局。充分利用港澳的国际地位和海外推广能力,共同制作宣传资料,在国内外及珠海和港澳本地推介,打造珠港澳旅游品牌。开通九洲港码头与香港机场、澳门机场的航线, 做好境外旅游团队旅游线路延伸工作。深化“个人港澳游服务”,进一步改善通关环境,加快通关速度,为珠港澳三地的过境游客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
(十二)推进珠三角旅游合作。加强与广州、深圳等国内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建立旅游资源、网络、信息、市场等共享机制。继续办好“精彩广深珠”旅游品牌,联合中山、澳门打造大香山旅游精品线路。依托机场资源,支持珠海机场开发新的航线,大力发展航空旅游,拓展珠海旅游市场。
(十三)加大国际旅游市场开拓力度。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口岸城市的优势,加强与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交流活动,发展出入境游市场,提升珠海旅游的国际知名度。鼓励国际旅行社加强境外促销,打造出入境游集散地。鼓励和支持国际旅行社组织境外旅行商、主流媒体来珠海考察和宣传珠海旅游。
(十四)加快旅游发展市场化步伐。按照旅游产业链培育一批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的旅游企业,壮大市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实力,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民营和外资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我市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商品生产及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形成旅游投入多元化格局。积极引进国内外经营规范、有实力的旅行社到我市开办合资或独资旅行社,吸引世界品牌酒店集团到我市发展国际连锁酒店。积极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管理专家、团队参与珠海旅游业管理,提升珠海旅游业发展水平。
五、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十五)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把旅游业作为全市新兴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在基本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旅游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在国债贴息资金项目中优先推荐旅游重点项目。把海泉湾度假城、横琴会展、东澳岛综合开发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列入全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对符合珠海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国家供地政策并通过《珠海市旅游项目招商工作规程》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加强城市景观设计,对城市公共建筑、大型建筑等项目建设,要统筹考虑强化其旅游功能,充分挖掘旅游景观价值。
(十六)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除按照珠字〔2002〕5号文的要求,市财政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外,应根据旅游宣传促销、旅游规划编制、重大旅游项目策划、重点旅游项目引进、重大旅游活动举办的需要增加必要的经费。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安排应坚持积极引导、突出重点、公开透明的原则。各区也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
(十七)鼓励旅游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对被新评为全国百强的国际、国内旅行社及市十佳旅行社的给予奖励,对被新评定为五星级、四星级酒店及市十佳酒店的给予奖励,对被新评定为国家AAAA级以上旅游景区及国家级工业、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给予奖励;鼓励旅行社吸引国内外游客到珠海,对接待过夜游客的旅行社给予奖励;对引进大型旅游投资项目的企业或个人给予奖励。奖金从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支出,具体奖励办法由市旅游局制定。
六、加强组织协调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职能,建立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旅游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重大工作事项的督查范围,列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组织、协调、落实,及时对全市重大旅游开发项目进行协调、审查、监督和服务,强化对旅游景点的管理。各区(功能区)要建立健全旅游行业管理机构,及时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
(十九)强化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和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城市规划的相互统筹、相互衔接,防止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实施旅游规划,加强对旅游规划实施的监督。加强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严禁破坏生态环境与景观行为。
(二十)加强旅游产品宣传推介。强化对珠海旅游整体形象的策划、包装和宣传,着力打造“浪漫之城—中国珠海”的品牌形象。宣传、旅游、文化、外事等部门要相互配合,合力推介珠海旅游整体形象。要充分利用影视、报刊、互联网等宣传媒体,开辟旅游宣传专栏,提高旅游宣传覆盖面,增强宣传实效。报纸、电视台、电台每月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高频率播报旅游公益广告,在户外广告中规划出一批旅游公益广告位,用于珠海城市旅游整体形象宣传。
(二十一)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积极探索适应旅游产业发展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营造旅游经营管理者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加强中高级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市“十一五”人才规划发展战略。支持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等驻珠高校办好旅游院系,支持市职业高中办好旅游专业。加大对导游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加快培育发展旅游人才市场,促进旅游人才合理流动。
(二十二)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加强旅游法制建设,依法促进旅游业发展,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推进旅游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作用。建立健全旅游行业服务标准体系,促进旅游行业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旅游市场行为。建立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加强旅游行业的诚信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珠海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七月九日
第三篇:X镇政府关于加快民俗旅游业发展实施意见
XXX镇政府sO100
关于加快民俗旅游业发展实施意见
为加快我镇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就业与增收,从根本上实现由旅游大镇向旅游强镇的转变,镇党委、镇政府本着坚持可持续发展、统一规划、集中开发和农民自愿的原则,在总结几年来民俗旅游发展的基础上,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成立XXX镇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民俗旅游业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地点设在XXX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由XXX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民俗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范围
指导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理论为指导,以“三动战略”为动力,以富民强镇为目的,以旅游景点、自然资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点面结合,发挥优势,分阶段、有步骤的推动民俗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建成京郊一流的民俗旅游度假基地,努力推进民俗旅游的产业化进程,实现旅游大镇向旅游强镇的转变。
范围:农业观光、采摘、垂钓、餐饮住宿接待、旅游产品开发、销售。
三、鼓励扶持政策(享受延庆县民俗旅游业鼓励扶持政策)
⒈农民可以利用自有房屋庭院进行民俗旅游业接待经营;在不违反国家基本农田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可利用承包农田、果园并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民俗旅游产业服务设施。
⒉县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民俗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路、公厕、环境等方面的改造。
⒊林业、水利、公路、改水、改厕等方面的政策、资金视情况向民俗旅游产业倾斜。
⒋2002----~年对民俗旅游业的经营主体(以行政村为单位)实行统一办照,分散经营,免征各种税费。
⒌对于民俗旅游业的经营主体可依据小额贷款政策由县财政担保基金提供担保,为农民解决启动资金,每户贷款最高限额2万元。
⒍本着扶优扶强、树立典型、突出重点的原则,年终对先进典型;各乡镇、村、户各前3名给予表彰和奖励,奖励资金从专项资金中支付(具体奖励标准由县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制定)。
四、组织管理和服务
⒈镇民俗旅游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镇民俗旅游业的总体规划、开发等项工作,协调解决民俗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协同有关部门规范、指导民俗旅游产业市场价格和服务。
⒉以村为单位组织民俗旅游业经营主体,成立行业协会或管理委员会,负责规范服务、对外宣传、日常管理和协调等工作,统一为投资人办理工商、税务、卫生、旅游等相关手续。
⒊为确保民俗旅游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形成规模和地区特色,旅游局、XXX镇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对民俗旅游业接待户和民俗旅游业专业村实施行业管理。
对申请从事民俗旅游业的接待户进行联合验收,符合条件的,颁发“民俗旅游接待户”标牌;对于设施齐全配套、服务质量高的典型户颁发“民俗旅游标兵户”标牌,登记备案,实行动态管理。
民俗产业专业村由XXX镇政府上报县乡镇企业局,会同民俗旅游业服务中心验收合格后颁发“民俗旅游专业村”标牌,并登记备案。
⒋希望各村依据自身情况认真组织实施,尽可能地为民俗旅游户发展提供服务,促进我镇民俗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XXX镇政府
第四篇:山东省邹城市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山东省邹城市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近日,山东省邹城市在认真研究、充分酝酿、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以市委十一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一文件的颁布实施,既是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省委一号文件和济宁市十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同时也是对强化水利设施基础产业地位、加快邹城市水利改革与发展步伐、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的强力支持。
《实施意见》指出了今后一段时期邹城市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遵循的基本原则,理清了全市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明确了全市水利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强化水资源管理的方向。
“十二五”期间,全面建设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生态河道治理、雨洪水资源利用、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水利信息化建设和科技推广等工程,实现邹城水利“六大突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5万亩以上,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5万亩。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万元GDP取水量控制在5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利用系数提高到0.6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5%;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城市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下水漏斗区面积大幅度缩小,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基本建成全市水利信息检测采集传送网络、公共平台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
经过10年的努力,全市新建、维修库塘340座,新打配套机井3100眼,更新改造小型排灌站85座,治理中小型河道12条,治理涝洼地9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农村自来水工程完好率达到95%以上;万元GDP取水量控制在50立方米以下。山丘区每100-300亩基本农田有一处水源工程,保障农作物点播及灌溉,平原区每50亩农田有一眼配套机电井。
突出经费保障。市镇两级财政每年从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中拿出不低于5%的资金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15%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整合各类涉农、涉水资金,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城市建设维护税不低于15%的比例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水源工程建设及水环境整治。抓好水利建设基金征收工作,加强水利规费征收,确保全部用于水利建设与管理。
突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镇(街)水利机构建设,充实工作人员,每个镇(街)水利工作人员不少于3人,其中水利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2人,确保人员、机构、经费“三落实”。加强村级水管员队伍建设,每个村至少设立1名水管员,经费纳入镇(街)财政预算。积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鼓励用水户对工程维护、用水管理、水费收缴等实行自主管理。
突出水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
突出工程管理。全面落实《济宁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性质、职责和人员编制,把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和管理人员工资列入财政预算,确保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权,确定管理权,放活经营权,采取拍
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盘活水利工程存量资产,积极探索管理、运营新机制,提高水利资产的使用效益。全面加强工程管理。健全责任体系。强化安全管理意识,将行政首长负责制贯穿于工程安全运行管理始终,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和直接管理责任;完善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水利工程市、镇两级管理体系。继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改革、管养分离、社会保障等深层次改革。建立镇(街)工程管理专业队伍,探索管理新模式,确保水利工程日常管理与维护;完善制度体系。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抓好规范化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形成良性的运行、管理、监督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建立长效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保障水利工程日常管理和维修养护。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水利执法体系,加强专职水政执法队伍建设,明确水政执法机构编制,落实人员和经费,实现水利综合执法,依法查处各类水事违法行为,维护水利工程完好和正常管理秩序,进一步提高执法效能。
市委十一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邹城市水利大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水利事业的新征程已经开始。水利系统广大职工将在邹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遗余力、抢抓机遇、勇挑重担,与全市人民一道共同创造水利改革发展的辉煌明天。
作者:孙国利
身份证号:***235
通讯地址:山东省邹城市长青路229号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
皖政〔2011〕3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加快推进我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依据《安徽省旅游条例》,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旅游业发展的人本化特质、多功能特点、开放性特征,把我省旅游业建设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着力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融合升级;着力扩大产业规模,加快培育旅游经济增长点;着力推进资源整合,促进全省旅游业协调发展;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增强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强化政策创新,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努力加快旅游强省建设,为安徽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相结合。健全政府引导旅游业科学发展的宏观机制,完善合理配置旅游资源的市场机制,全面构建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社会力量参与的旅游发展机制。
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效益相结合。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同时,推广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应用,带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一方面,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区域牵动力的旅游知名品牌、重点项目和精品线路,实现优势资源优先突破;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皖北旅游等,推动全省旅游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产业融合和资源整合相结合。加快推动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拓展旅游新领域和发展旅游新业态,以产业融合带动资源整合。
坚持深化改革与开放合作相结合。深入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化解旅游资源开发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合作,吸引各类资本进入旅游产业各个环节,以改革开放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要素的集聚,激发旅游产业发展活力。
坚持依托资源和创意创新相结合。科学开发旅游资源,深度谋划旅游项目,大力促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与现代科技、动漫创意的结合,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表现力和吸引力。
(三)发展目标。力争经过5年左右的发展,全省旅游接待总量和旅游总收入等综合指标进入中部领先、全国前十位次,实现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市场多元化、旅游服务规范化、旅游要素配套化、旅游企业规模化、旅游设施现代化,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和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达到500万人次、国内游客达到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全省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以上,全省旅游业提供直接就业100万人以上,带动城乡间接就业500万人以上。
二、工作任务
(四)合理布局,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区域协调、城乡互动的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吸引高端游客,拓展入境市场,建成国际旅游胜地;重点发展以商务、科教、城市旅游和环巢湖生态休闲度假体验旅游等为特色的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建成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着力打造以文化创意为主打产品的皖北旅游区,建成苏鲁豫皖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加快发展长江黄金水道旅游带,辐射大别山旅游区和皖西南旅游区,建成面向长三角、联动武汉城市群、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黄山、合肥、芜湖等旅游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县域旅游发展,推进长三角旅游发展一体化,建立健全与国内重点旅游省份、国际重点旅游客源地之间的发展合作机制。
(五)提升业态,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将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体育健身、购物娱乐、商务活动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观光、生态、文化(文物)、乡村、森林、休闲度假、体育康健等旅游,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有序推进旅游度假区建设。实施精品旅游战略,构建徽文化、皖江城市、淮河风情、皖北历史文化四大旅游带。围绕“绿色、红色、古色、特色”,重点打造“世界遗产精品之旅”、“徽文化体验之旅”、“精彩皖江欢乐之旅”、“大别山锦绣山湖多彩之旅”、“环巢湖动感之旅”、“大琅琊飘逸之旅”、“淮河风情之旅”、“皖北养生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文化演艺精品。延伸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品、旅游饭店用品和户外旅游用品制造业,定期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支持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商品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购物场所。
(六)深化改革,完善旅游发展体制机制。逐步转变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的管理方式,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标准等手段,推动旅游业科学发展。旅游资源实行一体化管理和开发,跨行政区域旅游景区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明确管理主体,同一个景区在同一个规划指导规范下开发建设。依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旅游景区经营权、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探索建立旅游产权交易市场和旅游投融资平台。推动国有旅游企业加快建立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七)突出重点,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加强旅游项目谋划,依托资源,突出创意,科学编制旅游项目。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旅游项目库,分级调度,逐级负责,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城乡建设要优先完善旅游项目基础配套设施,省重大项目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组织实施全省旅游项目“5233”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建设5亿元以上的重大旅游项目200个,实现旅
游项目投资总额3000亿元以上,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打造世界遗产与徽文化游、九华山生态与佛教文化游、环巢湖休闲度假游、大别山彩色游、皖北楚风汉韵历史文化游等旅游产业集聚区。
(八)扶优扶强,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支持旅游企业兼并收购、合资合作、战略重组,引导旅游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旅游企业采取资本扩张、品牌输出、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连锁、联合和集团化经营,实现旅游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支持省属旅游企业整合国有旅游资产,扩大规模,提升效益。加大旅游业招商引资力度,支持中央、省属大型企业投资旅游业,鼓励和吸引各类资本进入旅游业各个环节。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旅游企业。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培育20个年经营收入超10亿元的旅游企业,2—3个年经营收入30—50亿元以上的大型旅游集团。
(九)强化促销,拓展旅游市场空间。积极推行“区域联动、部门联合、企业联手”的大旅游营销战略,建立政府整体形象宣传与企业产品促销统分结合的旅游宣传促销体系。省及各市、县要围绕重点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做好整体形象策划和包装推介,推出特色鲜明的主题宣传口号。要充分发挥外事、商务、侨务、对台等对外宣传推广平台作用,借助文化(文物)、出版、电信、邮政等行业的传播载体,创新丰富旅游宣传形式。要针对旅游重点客源市场,综合利用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探索设立旅游咨询中心,多渠道提升旅游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十)优化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旅游监管体系、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旅游诚信体系和旅游投诉体系,完善旅游企业信誉等级评估、重大信息公告和违规记录公示制度。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完善省旅游12301呼叫中心建设。探索发行区域旅游“一卡通”。建立旅游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完善旅游紧急救援和旅游保险体系。加强旅游质监机构建设,加强部门和区域联合执法。
(十一)完善网络,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水平。积极引进大型航空公司在我省设立基地,探索组建合资旅游航空公司。加快新增、加密国际和境外航线,大力发展与国内重要客源地之间的航空支线交通。加快省级红色旅游景区、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旅游重点项目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中,通往A级旅游景区的项目优先安排建设。发展城市旅游交通专线,推动区域旅游交通公交化。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要设置规范化的旅游指示牌,拓展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推进长江岸线旅游港建设。支持开展旅游包机、专列、游轮、游艇等业务。
三、保障措施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旅游领导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加大对旅游业的政策、资金支持。加强旅游统计基础工作,完善旅游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旅游业主要发展指标纳入对市、县政府目标考核。每年召开一次全省旅游发展大会,至少召开一次省旅游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旅游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形成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整体合力。
(十三)强化规划引领。将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要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留足空间。科学编制“十二五”全省旅游发展规划及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大别山旅游区、皖北旅游区和皖西南旅游区等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各市、县要在全省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有序衔接、科学做好本地旅游发展规划。要严格按规划要求审批建设旅游项目。
(十四)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力度,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逐年增加,到2015年不少于2亿元。各市要逐步扩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有条件的县(市、区)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增幅不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对组织旅游包机、旅游专列和一次性组织游客超500人来我省的旅游企业给予奖励。对评上全国5A级旅游景区的单位、荣获国家金星奖旅游饭店、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全国旅游商品大赛获奖企业等给予奖励。
(十五)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新增规模以上旅游企业,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3年内用于支持企业发展。对纳税确有困难的亏损旅游企业,可按税收管理权限办理减免房产税。对小型微利旅游服务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企业所得税。旅游企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作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可以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鼓励企业将安排职工旅游休闲作为奖励措施,相关费用可列入成本核算,并按规定税前扣除。旅游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所得税优惠目录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允许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从企业应缴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旅游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与工业并轨同价。旅游饭店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不高于居民用户收费标准,按客房入住率收取。旅行社可以接受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委托,为有关公务活动提供交通、住宿、餐饮或者会务服务。
(十六)保障旅游业用地。优先安排纳入省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用地,对符合单独选址条件的重大旅游项目,用地计划由省统筹优先安排。乡村旅游项目确需建设用地的,各地应在用地计划中统筹安排。非政府单项投资1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植被恢复费、配套费等规费可由受益地方政府按适当比例奖励项目单位,返还的植被恢复费应用于项目绿化和植被恢复建设。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租金可按年缴纳。
(十七)增强金融支持。充分发挥企业信用担保平台作用,加强旅游投融资平台建设。支持旅游企业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
费权融资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灵活运用贷款风险补偿、贴息、担保贴费和奖励补助等财政手段,引导信贷资金采取银团贷款、集合信托等方式支持重大旅游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的金融产品,发展旅游保险。鼓励银行提高旅游企业整合重组的信贷授信额度和并购贷款额度,开办小额旅游按揭贷款业务,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旅游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在200万元以内的,由财政部门按照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支持,贴息资金由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负担一半。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
(十八)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党政干部旅游法律和政策知识培训,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的内容。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完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实施全省旅游培训计划,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实施旅游企业家培养工程,重点加强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景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和引进旅游规划、策划、营销等专业人才。重视旅游智库建设,加强旅游培训国际交流合作。省财政每年安排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及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可按规定用于旅游行业人才培训。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四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