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确处理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
处理好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海南旅游业的生命线,是海南实施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最大资本。正确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从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环节上强化生态保护措施,是实现可持发展的战略要求。
规划环节:科学性、可持续性。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一定要先行。
立足海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要素,遵循“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区域特色、明确开发时序”的原则,优化旅游资源配置,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实现海南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海南旅游总体开发需考虑全岛资源环境状况,确定旅游发展潜力圈或欠佳的地域,充分利用海口三亚两地中心,向优先发展区域辐射。在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实施《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同时,旅游重要区、景区景点都要做好规划,以促进海南旅游走上规范有序的发展道路。
建设环节:精品、生态。首先,要抓优势骨干项目,着力实施名牌精品战略。旅游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产品是基础,名牌精品是提高档次、占领市场、形成综合效益的关键。要坚持抓优势骨干项目,铸造旅游精品,高质量地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最有效开发利用,最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以品牌提高知名度,带动海南旅游产品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其次,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核心是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尊重自然的异质性,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从三个定向目标上实践: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爱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再次,要开发生态建筑。旅游区的建筑要充分体现生态主题,实现人、建筑、自然的融合。要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不要随意切割山脉,截断河流。建筑色彩上要强调适当的统一,提倡回归自然,采取一些鲜明的对比色,以世界上亚热带地区海岸建筑与岛屿建筑作参考。追求地方特色,大力开发符合海南地方特色、符合当地生态的建筑形式,这不仅是环保的要求,同时也是吸引游客的要求。
管理环节:完善法规,加强监管。首先,要完善法制。1995年8月,海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实施我国第一部地方旅游法规《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1998年11月,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又颁布了《海南省旅游市场管理规定》,使海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开始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海南省旅游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旅游管理规章制度,从而使海南旅游产业有了越来越完善的法律、法规、规定。应在此基础上尽快完善旅游法规体系,为正确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其次,要严格旅游市场管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整治“五低”即低价格竞争、低质量服务、低素质从业、低水平管理、低效益运营的问题。通过整治,逐步规范全省旅游市场,不断改善旅游服务质量。要完善旅游价格形成机制,有效地制止旅行社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接待旅游团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要完善导游管理体制,建立导游人员“双轨”管理制度,即专职导游由旅行社管理,兼职导游由省导游服务公司管理;要加强旅游线路行程管理和旅行社量化管理,鼓励旅行社根据游客需要,积极开发、推出灵活性强、选择度高的旅游线路;要完善和加强海南省旅游投诉中心建设,及时处理旅游投诉事宜,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再次,要做好政策保障。应积极建立包括计划、财政、金融、税收、价格、出入境管理等内容的旅游产业政策体系,以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受人为的因素受阻。
第二篇: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旅游学院国旅2班 吴琼莉(20093558)
众所周知, 世界遗产已成为我国旅游吸引物的重中之重,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一批自然和文化遗产 而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对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有不同的观点与做法,给遗产保护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遗产,在既遵守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时, 又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 世界遗产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含义有多种说法,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规定, 它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 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总结各类说法,构成旅游资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对旅游者来说要有游览价值, 即自然地或经开发后可作为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对象;其二, 对旅游业来说要有经济价值。无论何种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如果对旅游业没有经济价值,则难以构成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其得以生存的重要保障。
旅游资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旅游资源必须具有独特性,必须具有观赏价值, 观赏价值是其生命力所在, 它不仅能使人产生旅游动机,而且能使人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二是区域性, 即旅游资源植根于一定的区域背景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 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是促使旅游者进行区际乃至国际旅游的重要原因。不过,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国际性特征表现得日益突出。三是可持续性,通常旅游资源不能向旅游者出售, 也不能转让。正是其可持续性,所以加强保护和管理, 能得到长期的开发和利用,真正发挥其潜在价值。世界遗产,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部分。文化遗产包括:(1)文物,即从历史 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 具有考古性质或结构的铭文 窟洞以及联合体;(2)建筑群, 即从历史 科学角度看, 在建筑样式,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位或连接的建筑群;(3)遗址, 即从历史美学 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类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自然遗产包括:(1)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成为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2)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性质和自然地理,以及科学明确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活环境区;(3)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世界遗产都是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的还是文化的,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 都可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而存在。保护好世界遗产, 是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条件,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 一个依靠自然禀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 一个以资源和环境为基础的产业。世界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其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保护遗产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需, 也是现在和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必需。
二 世界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世界遗产保护的目标为: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永久地流传下去。因为它不仅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属于全人类;它不仅属于当代, 更属于子孙后代,其次,要保证在任何遗产利用方式下, 相关的国家和全民利益不致受损。遗产事业是大环境事业的一部分, 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如果因开发不当或保护不力, 让遗产严重受损或发生严重蜕变, 将被列入濒危遗产, 这还会产生不良政治影响。我国有许多世界遗产,带动了旅游业的均衡发展, 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 如湖南的张家界,四川的九寨沟等。但是, 20 多年旅游业的发展, 得力于世界遗产,也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有些遗产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或不当开发,出现短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或其它不合理行为, 因而使遗产地不断受到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的侵蚀, 使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深层价值和长远利益受损,带来了不良影响。我国在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思想上的误区 把旅游资源开发与遗产保护对立起来。由于有些遗产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不当行为或过度开发的情况, 给遗产的保护带来了不良后果, 从而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旅游开发会有损世界遗产保护的印象 加之一些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将局部问题夸大化,小题大做, 甚至捕风捉影,作不符合事实真相的报道),很多人便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绝对地对立起来, 认为旅游开发是第二次破坏浪潮,只要保护,拒绝开发, 没有认识到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巨大作用的主流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不透彻。
可持续发展是指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 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道路。其理论核心思想包括:(1)全球资源, 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 一旦发现全球性资源短缺的局面, 则将阻碍各国经济的发展(2)环境容量极限及技术在强化和支持经济发展中的能力极限。(3)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坚持再分配的公平性(4)重视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所以说,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能损害当代人的利益。那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要求当代人,特别是对落后地区的人提出只要环境保护, 不要开发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平,不仅指代际的纵向公平,也指当代人之间、各地区之间代内的横向公平, 不能因要保护后代人利益而剥夺当代落后地区人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况且, 可持续发展强调能力建设,以此提高区域资源和环境自身保护和发展的能力。这也只有通过当地的发展才能达到。贫穷本身就是一种污染,以那种只顾当代人利益而不顾环境承受能力,以及过分强调保护后代人的利益而忽视甚至牺牲当代人的利益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 把列入《界遗产名录》为永久的光环 被列入《界遗产名录》,方面确实是一种荣誉, 因为这标志着本国家、民族甚至本社区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长河所做出过的贡献,也标志着遗产所在地人民为当代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利用世界遗产可大大提升当地的旅游形象,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可谓名利双收, 因而国内出现了申报遗产热,都想得到世界遗产的光环。已申报成功的一些遗产地也把它当作一块金字招牌、棵摇钱树, 任意开发和利用。这种涸泽而渔的行为是对世界遗产这一称号的亵渎和人类珍贵财产的蹂躏,要知道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获得的不仅是光环,更是责任,它意味着决策者和管理者的一份承诺和一份责任,即承诺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完整地、真实地保护这份遗产,保证不存在任何损毁与破坏的危险, 并且完好地传给子孙后代,使它得到永续利用
(二)管理体制上不科学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世界遗产地的管理体制还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制, 落后保守, 基本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范畴,不能严格按企业来要求, 经营管理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了一些垄断经营, 给旅游业发展和遗产保护都带来了危害 加之我国的世界遗产地依资源状况, 可能分别归建设、林业、环保、文化、文物、宗教、地质、旅游等部门行使管理权、政出多门,管理效益不高, 利益归属多主体化和多层次化,利益分配机制未理顺。
(三)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
我国现有法律有关世界遗产保护的主要有:《中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以上法律都给相关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一些法律依据和保障,但从上面的法律条文名称可以看出, 它们只是有关世界遗产某一部分的立法,还未出现一套完整的专门的法律体系, 造成一些执法中的懈怠,上多头管理,有时会出现依法打架的现象。
在遗产保护方面, 还有一些诸如资金缺乏问题,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才不足,技术困难 学术研究滞后等问题的存在。
三 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资开发关系的建议(一)树立正确观念,重视遗产保护。1 采取辨证的观点看待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对待任何事物都应采取科学辨证的态度, 处理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也应这样。我们既不能让遗产变遗憾, 又不能使遗产变遗物,合理的开发利用,有助于解决遗产保护在资金方面的困,因为我们目前不能像美国那样,遗产由国家出资保护和管理,没有开发的保护是没有根基的保护,没有保护的开发是不可持续的开发, 会带来不良后果。运用发展和公平的观点处理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
人类制定任何发展战略及其实施的推动, 只有一个根本的目标,就是推进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而旅游的价值除了对个体的精神方面的价值外, 还有对社会的文化激活价值,更有带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推动了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从旅游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来看, 在对待遗产时, 一要运用发展的观点 要清楚遗产是一代一代累积下来的,并非某个时代原封未动的遗留。今天的成就可能成为明天的遗产, 遗产本身是发展的。我们今天对其开发利用, 既可能提升其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又能发挥遗产本身作为文化载体必须承载的文化传播功能。二要运用公平的观点 要求我们既要保护好遗产,留给后代人享有世界遗产的同等权利;又要开发利用遗产, 给当代人享有世界遗产的权利, 如进行观赏、科研等活动, 同时,通过开发, 改善遗产地人民的生活, 增强遗产地自我发展和调适的能力,这也是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的要求。目前,对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是一种广泛采用且可行的形式。
(二)完善立法,建立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
目前, 国内已有几部相关法律条文颁布实施(前文所述),但还不够完善, 且不是专门的遗产保护法, 只是相关法律、立法要尽可能与相关国际法律 国际惯例接轨或趋同统一,体现国际法律文件的宗旨和精神,如《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 要明确各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以及对发展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明确规定,并且要严格执法。
(三)改变管理体制,实现有效保护
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显然已不适应现在的形式,是一定要改变的。应选择什么样的新的管理模式及怎样去建立新的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完全由国家经营和管理是行不通的, 但世界遗产国有性质不会改变。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表明,资源的配置要运用市场, 辅以计划手段。世界遗产的管理也要走市场化道路,参与市场竞争,因为资源是全民所有的, 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 每个人都有世界遗产的享有权,行使世界遗产的管理权的代表,就要有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因为它们是公共福利品,管理主体和利益主体要能统一,同时接受大众的民主监督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管理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对世界遗产的一份热爱,管理主体要熟悉他所管理的对象即遗产地的特性;加上遗产地要在开发利用中增强自我调适和发展的能力, 就 要求改善当地人们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所以在管理主体的选择上, 最好有当地人的参与, 这样有了遗产保护资金、人才、技术及舆论支持等方面的保证,有利于实现有效保护。
(四)多做宣传教育,引起全社会重视
世界遗产是人类共有的珍贵财富, 我们要倍加保护和珍惜。无论是遗产地的人们还是非遗产地的旅游者, 都要有保护意识 要在全社会进行宣传教育 宣传的形式可以是拍专题片,像《拯救遗产》,可以是歌曲、小说、公益广告等形式,还可以在遗产地的景区范围内进行有声的或无声的宣传教育。我们要重视导游的培训,他们在这方面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和宣传教育功能。
(五)优化产品开发模式,走“文化旅游”的道路
世界自然遗产在开发利用上从最初的也是最普遍的观光旅游外,已有了“走进大自然”、“ 爱护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这可以说是自然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提。对待文化遗产,我们一直是走“ 文物旅游”的道路, 遇到了一些难题。虽然文化遗产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但是目前各地文化遗产给人们的文化体验从方式到内容都很有限, 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弘扬、文化的体验与市场需求都相差很远, 文化与旅游的产业链条不够宽不够长, 延缓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我们要在尊重文物的完整性、真实性的基础上, 放开眼光,充分挖掘遗产的文化内涵,多打“ 文化牌”,多做文化方面的文章, 提高遗产地旅游的原动力, 创造力和生命力,以文化的有效传播为根本, 围绕游客体验做文章, 做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丰富和激活游客的人文体验。
(六)认清遗产特性,多做“ 软开发”
开发不能仅仅理解为经济开发, 要在认清遗产特性和价值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开发 世界遗产主要有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及历史文化价值。如果用经济开发区的方法政策去开发利用保护性的社会公益性的遗产地,必然导致风景区遗产地的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 使遗产地遭到破坏。而“ 软开发”是指考察研究、审美实践,不断发现和发掘风景区的科教、游览和山水文化创作体验水平,“ 软开发”可无止境地进行。
四 结语
总之,要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 须从多方面进行配合和创新, 不能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 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 度”,只有二者协调发展, 才能实现旅游业发展与世界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达到二者的双赢。
第三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览观赏对象。近几年来,改革开放的大潮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旅游资源的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保护好优美的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如何正确处理好旅游环境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集中体现。开发与保护关系贯穿于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显出其重要性。我是一名旅游工作着,试图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角度,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提出一些观点,供商榷。
一、开发和保护的辩证关系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发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破坏。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将改善、美化资源环境,因开发而带来的旅游收益也为资源保护创造了经济条件。另一方面伴随旅游开发而带来的环境污染、游人的不文明活动行为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都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两者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并在辩证联系中共同改善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开发和保护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1、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因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开发与保护这对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红原大草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不少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特别是湿地草原、安多游牧文化独一无二。这些自然的、人文的旅游资源,就目前的客观条件,要很好地全部进行开发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先进行保护是上策。而有些旅游资源,还存在如何开发的争议,并涉及到开发后带来的的环境、社会、经济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先予以保护而后开发。
2、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旅游业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徕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导,是旅游资源价值的充分体现。例如,麦洼寺是川西北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规模最大的藏传宁玛派大寺,是外界了解藏传佛教文化的窗口。只有通过合理开发,使之走向世界,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佛教圣地,才能充分体现其保护的价值。随着
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人们对的提高,人们对旅游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和复杂化,开发能反映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和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产品,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红原大草原就有这方面的旅游产品供游客挑选。
3、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一般情况下,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对旅游资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灭”,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对还有就是旅游资源、环境进行改善、美化,以增加其可进入性;或对人文旅游资源搜集和整理,重现其光芒。同时,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地的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在这个意义上,开发意味着保护。红原县申报了红原大草原AAA景区,制定了《红原县旅游经营管理办法》、《红原县牧家乐管理办法》,这些措施,就是对红原大草原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的第一道保护网。
(二)、保护和开发又是相互矛盾的1、从某种程度上看,开发也是一种破坏。包括由旅游开发而造成的破坏和非旅游开发而造成的破坏。虽然旅游资源的破坏并不仅仅是开发所造成的,还有其他社会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深层原因,但开发所造成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这与资源保护是背道而驰的。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对资源地进行的适度建设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破坏也就没有开发,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开发模式,使得积极的开发也会带来破坏。红原大草原的标志性景点月亮湾就是一个例子。因为资金投入和技术限制,月亮湾观景台的植被、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那种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造成旅游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是对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
其次,从人为角度看,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大量游客形成的喧哗,破坏了寺院庄严肃穆的氛围;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诸如“×××到此一游”的乱刻乱画更是对旅游资源的极大破坏。
再次,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因开发而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资源所在地(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资源地的影响。旅游开发带来了诸多消极的影响,如卖淫、犯罪、赌博现象的产生发展以及资源所在地居民观念意识的变化,旅游地经济状况、经济意识、审美倾向、社会关系等的改变,民俗风情的同化、庸俗化等,给旅游资源及其环境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破坏。
2、保守式的保护,妨碍了开发。因害怕开发造成破坏,为“防患于未然”,易导致片面强调保护,从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开发。因片面地保护而没有对资源进行开发,就不能体现出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旅游业也就得不到发展。红原大草原也面临这样的考验,周边县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共同性,迫使红原县在旅游开发上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总之,依笔者之见,在处理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固步自封,为了保护而不进行开发,或为开发而忽略保护。应“该出手时就出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适时、适地、适量地进行资源开发。应坚持旅游开发尽量保护自然旅游资源的原有风貌,防止建设性破坏,新建项目必须符合《红原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
二、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第一,提高对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保护的认识。要对全民进行教育和宣传,更新陈旧观念,提高生态保护的自觉性。例如,要改变长期以来,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忽视旅游污染的思想观念。一般地说,旅游者所消耗的能量和物质,产生的废物污染,比当地居民要多。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骤增的人流,且集中在旅游城市和景区,产生了对生态环境的一些要素,如大气、水、地表等污染。这种污染,不亚于工业的“有烟”污染。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存在的脏、乱、差就是一个佐证。就是对旅游资源来说,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景观退化、甚至产生物理化学变化。例如,我国许多旅游开发的溶洞,由于游客太多,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超过了景区或景点的自净能力,溶洞内原来洁白的钟乳石都变黑了。这些对旅游资源的污染损坏情况,比起治理工业“三废”代价更高。另外,认为旅游资源是可再生资源的观念,也是有碍于保护生态的错误观念。旅游资源除人造景点、景观外,一般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只不过它的耗损一时不易为人们所察觉而已。自然风光破坏后,不复存在,人文资源破坏后,不可复得。虽说某些古建筑和文物可以复建或复制,但其文物价值已经丧失。例如,江西的滕王阁虽已复建,但已不是千年的古楼,没有文物价值了,不要让我们的蓬莱阁在重蹈覆辙。
因此,我们要以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代的高度责任感,千方百计地保护城市美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使之代代相传,永续利用,为人民造福。
第二、防重于治,开发旅游项目时,要认真进行环境效应评估。保护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环境,关键在于把住旅游项目开发关,禁止对生态破坏严重的旅游项目的开发。这比造成污染后再来治理环境更为重要。“防”的主要措施,是认真开展旅游项目的环境效应评估。所谓环境效应评估,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开发项目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生物和物理方面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开发项目对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各个方面造成的正负效应及其程度,并据以形成科学的评估结论,作为有关部门决策时的重要依据。通过环境效应评估,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轻微的项目,要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的项目,要禁止开发或实施。这样,从源头把住保护生态环境关,杜绝污染源的产生,以保证开发利用风景名胜的合理性,使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我们在旅游城市,就应多开发一些绿色工程和污染少的工业,要禁止兴办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的工业项目。在景区中心不要兴办工业。对不同性质的景区的旅游项目,要选择不同的开发方向和规模,控制不同的人流总量,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即将开发的渤海大油田,从经济上来讲是不可非议的,但是在开发时将给我们城市的环境带来诸多不利的因素却是不可不注意的。
第三,采取综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一是要加强对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治理污染源。要建立和健全旅游城市和景区的生态管理和监测机构,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指标体系,培养和提高生态保护的专业技术队伍,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和治理。二是建立保护生态环境基金。除由国家从旅游收入中适当拨款外,主要由游客和旅游经营单位缴纳,以弥补生态环境资源的耗费。生态环境基金也要建立有偿使用机制,使之不断增值。三是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国务院已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海洋保护法》等10个有关保护生态的法规,并酝酿制定《旅游法》。
三、注重开发与保护并举,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条件,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如利用《森林法》、《草原法》,既可制止对森林的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防止草原过牧、沙化,又可直接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又可利用“水污染防治法”,保护江、河、湖水体免受污染的危害,对维护旅游用水环境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修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因此,必须贯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以避免重走资本主义世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无论是草原、山林、水体、风景名胜,只要是已辟为旅游区,或计划要开发为新的旅游区,都应事先就其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特别是要认真贯彻《红原县旅游发展规划》,不能等到问题成了堆,再来补救、治理,而处于被动局面。
再次,要加强治理已受破坏的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我县有不少的旅游景点的环境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应当引起各方面的注意。
第四篇:浅谈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浅谈中国旅游资源 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Tourist Resources),又称作“旅游吸引(因素)”(Tourist Attraction),即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它们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且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旅游资源既包括具象的,例如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主题公园、自然或人文特殊景观、节庆活动、会展、娱乐中心、会议中心、购物场所、某些特殊劳务等,也包括抽象的,例如社会风气、文明程度等;更有综合的
人类旅游活动的历史极其久远。从生产水平提高到产品除了维持生存需要之外有了剩余的时候,一部分人便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便开始了旅游活动。一般将此时期的旅游称为“旅行”,以区别于现代的旅游。人们主要是对自然山水、文物古迹的游览和对社会风情的考察,也涉及歌舞、杂技、动植物等。当时较多的是从属于政治、军事、商业、文化、宗教等活动,这些可以从《庄子》、《山海经》、《论语》、《诗经》、《穆天子传》、《史记》、《战国策》等中国古代文献中得到大量有关信息。
自从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开创了近代旅游业之后,由于旅游日益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人们的兴趣是多层面的;由于旅游业竞争的激烈,迫使旅游业经营者必须想方设法来迎合旅游者的需要,不断创造新的旅游项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金的积累与集中,使得一些新颖的创意能够得以实现。这在现代人造景观建设中尤其突出,所以旅游资源的内容日益丰富。旅游活动也从一般的游览观光到寻求亲身体验、感受刺激、增长知识、度假疗养、休闲,所以原先看来很平常的事物或原本是科研、文教和生产的单位,现在也颇受旅游者的青睐,不仅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民情,而且生产和商业场所、文教单位、科研基地、电视塔以及文化名人、长寿者等,也常有旅游者光顾,乃至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战争、监狱等社会现象,也都已被利用来发展旅游业。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旅游资源,这不仅因为文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自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达,并因此能够创建许多新奇的、高科技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游人。这种文明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旅游吸引力,特别是吸引那些希望了解其成功途径、学习科学技术的人们前往考察。旅游资源的范畴,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而逐渐扩展。
总之,现代已经很难找出哪一类事物和现象绝对不可能被用作旅游资源了,而且绝大部分原来都是其他产业的资源或产品。
首先必须确定分类标准。标准不同,其分类结果必将大相径庭。人们可以从旅游资源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是否可以再生、利用方式、赋存状况等各种角度来对其进行分类。
较为普遍的是从其产生原因或称为属性的角度,将其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与各地自然条件相关。各地的自然条件与地球的形成、地壳的变化、大气环流等有直接关系,也与其地理区位有关。它们决定了山地的高度及走向、岩石的性质及风化程度,河流的水量及其季节变化,气候条件和动植物品种等,故自然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某些自然旅游资源还具有垂直分布特征,以动植物最为明显。各种自然因素之间会相互作用,因而某些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互为条件,例如岩石性质与泉水的出露及水质,海拔高度、气候条件与生物群落,流水切割与峡谷等。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与人类历史有关。文物古迹多分布在人类文明发展较早、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区;而现代城市、游乐项目多分布于现代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至于少数民族风情则多分布于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边远地区,因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多因曾受到压迫和排挤而不得不逃避到偏远、荒芜地区以求生存。如今那些地区也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独特的民族风情得以较好地保持下来。另一方面,人文旅游资源必须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自然因素的影响。即以建筑而言,气候湿热地区的建筑物较轻盈单薄,寒冷地区则较厚重,房顶的坡度与雨量有直接关系。
旅游开发是一种经济技术行为,即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以使旅游资源由资源优势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过程。其中,资源和市场是基础,经济、技术是先决条件,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同环境、同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是前提。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智力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独具匠心的规划开发才可以创造出出类拔萃的旅游项目。唯此才能保证其在剧烈的竞争中具有优势。
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影响,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条件并不平衡。有的地方原本缺乏价值高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便创造旅游资源。有的地方虽有旅游资源,却“藏在深山人未识”,或虽明知其存在而因不具备某些条件无法被旅游者利用,只有经过规划开发才能产生具有足够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点,有些旅游资源已经在利用,为了提高其效益还应加强开发力度。
所以,旅游开发包括三重内涵:一是从无到有,创造新的旅游项目;二是使尚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变得能够为旅游者所利用,并产生效益;三是使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深入开发,增加其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其效益。
旅游业是否能够顺利、持续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环境状况。故几乎在世界上提出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同时,也就提出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为了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并充分发挥旅游的积极影响和抑制消极影响,专家们开始提出“旅游生存战略”的命题。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宪章》指出,旅游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能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而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资源是有限的,故要求改善环境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宪章》呼吁国际社会各政府当局与人士,接受其提出的目标和原则。主要有:旅游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旅游要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成为一个整体,保持旅游地原有的平衡的关系;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当地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注意维护地方特色、文化和旅游胜地,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正确选择,但目前我国旅游业还存在着许多不良因素制约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依赖于健全的机制,依赖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赖于全体公民的共同行动,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虽任重道远,但前途无限光明,只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旅游业必将更加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陈卫东,旅游持续发展规划初探,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 马勇,李玺,.旅游景区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石凤英《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第4期
刘丽梅.旅游企业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8, 17(2): 166-174
第五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思考
旅游管理(1)班
3100511139
么雪玲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旅游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随之而来的就是开发带来的问题,有的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差,导致了旅游资源的破坏,从而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
在旅游活动给景区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的保护,应该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发开的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对旅游资源的破坏降到最小限度之内。在开发与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以保护优先,避免损害长期利益。
对旅游资源避免大规模的盲目开发建设,充分考虑到影响其资源保护的各种因素,实行整体保护,并合理对其再利用。
在一些著名的山地旅游中,开发商过分的注重对其交通的开发,如索道、水泥道等,这虽然为游客上下山提供了便利,但这样却失去了爬山最原始的乐趣,无法体验那种跋山涉水的地感觉,也对山体造成了一些破坏,我认为这样的开发应适当,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即可。
在旅游景区的商店、通讯、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应该因地制宜,适可而止,像那些土特产品店、文物古玩店等就不是多多益善,应该设在景区外交通集散地或住宿区,使景区更像是景区而不是大型露天商场。
在对一些人文景观的开发时,应该注重其内在价值的开发,这样对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高层次利用。对文物的修复,要建立在不改变其原状的前提下。还有就是对一些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应该是保护多于开发。
对旅游吸引物进行的修缮、恢复、扩建与美化,应该尊重自然和历史,以保持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原则,并不是越多越大越高越时尚越好。原始美、残缺美、苍凉美是自然历史文化内涵的美,因其难得见与无法复制显得更为可贵。
现在知名的景点越来越多,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景区内的高档设施越来越多,这类设施的建设越多对景区的破坏就越大,其实景区内的设施不必要多豪华,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符合景区的整个审美、低碳、环保就行。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生态环境为导向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要以保护为前提。在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时也要加强管理,对开发中违反法规的应该予以处罚。对于公众,应该加强对公众的教育,使人们提高对资源的保护意识和自觉性,倡导健康文明消费,开展生态旅游,降低旅游区内的高档消费需求,从而抑制开发商开发高档设施,更好的保护资源。
景区景点内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健全景区内的一些制度,还要严格控制旅游接待量,避免超承载量对景区资源造成损耗。
总之,要平衡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