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全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时间:2019-05-13 11:3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全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全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第一篇: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全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

我们这次全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工作会议开得非常成功,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云南省委、省政府,丽江市委、市政府,大理州委、州政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做法和学习考察点,并为大会的召开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在此,我谨代表全体与会代表,对他们所创造的成功经验以及对会议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光荣同志为我们介绍了云南省开展旅游小城镇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光焘和琪伟同志作了主题报告。同志们一定受到很多的启发和鼓舞。各地代表都要将此次会议文件和精神及时带回去,向党委、政府做好汇报,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会议精神的传达落实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正确学习把握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和云南经验

光焘和琪伟同志的主题讲话阐述了发展旅游小城镇的时代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确了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工作中需要着重关注的主要问题和要避免出现的错误开发建设模式,提出了旅游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各地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当地情况做好贯彻落实工作。在本次会议上,光荣同志介绍了云南省发展旅游小城镇的经验,代表们还实地参观了丽江、大理等地旅游村镇建设发展的情况,相信这些都会对大家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可以说,云南省从实际出发,在旅游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然,先行者是开拓的、创新的、积极的,但又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唯一的。先行者的全部意义就是为后来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来启迪有益的思路,来为更大的成功做好铺垫,这就是云南经验的可贵之处。有同志问我:前段时间我们还批评香格里拉的一个小湖被破坏,为什么现在又在云南召开这么大的会议,来学习云南经验?其实,这一点都不矛盾。正如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瑕疵的美玉那样,云南省也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借鉴学习云南的经验,也不能简单的抄袭模仿,而是要学习他们的工作思路和有效机制,要结合本地的实际工作来认真学习借鉴,创新工作。我理解,云南可贵的经验就是在发展旅游小城镇的过程中,注重保护、利用、开发和展示好各方面的资源价值,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具体来说有六个方面。

一是注重悠久文化遗产的传承。他们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实现文化遗产的不断地、永恒地升值。为什么旅游小城镇或景点的门票会不断地升值?某个地方的房产价值为什么会从原来的每幢1万多块钱增长到现在的300多万块钱?这就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恢复了原有遗产的价值。这种恢复是怎么来的呢?就是通过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古村落、历史或民族小镇独特的文化遗产的价值,促进遗产的保护,扩大遗产的影响,从而实现遗产资源不断增值,使独特的村镇历史风貌的价值得到全世界的公认。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不至于受到低级的破坏。同时,也是传承和宣传我们中华民族各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避免了把我们祖传的名画当成一般的广告画来出售这样基本的错误。

二是注重独特风味特产的开发。旅游小村镇不能变成空壳的建筑群,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促进农民“生活宽裕”上。首先要体现在这些原来的、祖先留下来的各种各样丰富的、独

特的产品开发利用上,体现在创造独特的生产模式上。比如,鹤庆县新华村,它的一家一品、前店后厂的云南的“温州模式”,生产遍及大西北甚至印度次大陆的手工银制品,这种生产模式就是一种发展旅游业的亮点。有许多代表参观回来对我说,他们参观那种前店后厂,觉得非常有兴趣,而参观大的集市就没有兴趣,道理就在这里。其中还包括了我们独特的商品集散方式,如茶马古道,游客们都会饶有兴趣。更重要的是,使村民们认识到了旅游小城镇的开发是当地推广农业产业化,倡导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最好的载体之一。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流行“证明商标”,它与一般的商品商标不同之处在于它为当地的地域性传统商品所共享,如法国的香摈酒就是香摈地区所有香摈生产者所共享。这是一个发展经济、富裕村民的很好途径。我们发展旅游小城镇,就是要从历史传统中发掘出具有优势的农副产品,向传统的名特产品要一村一品,向科学技术要独特的产品,来丰富我们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内涵,更快地富裕农民,解决三农问题。

三是注重和谐自然景观的保护。云南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地区,但是各民族能够生存发展的历程延绵数千年,生生不息,就证明了这种悠久的存在就是一种完美的合理,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典范;是现代人向历史、向古人学习如何善待自然、开拓生存发展空间的活生生的教材;同时也是社会、经济、生态三种效益相互平衡、相互促进的成功范例;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见证。这种历史的见证物是何等的可贵!世界著名的权威杂志《科学》有一期封面之所以选择了哈尼梯田的照片,是因为哈尼梯田展示了森林、村落、山川、水景和梯田的和谐组合,显示了大自然和人工创造物的完美相处。我们发展旅游小城镇就是保护这些见证物,这是人类的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全人类共有的。正因为它们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的学习借鉴意义,这就是通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旅游小城镇的建设来达到保护、利用和宣传这些自然遗产的最根本的目的。

四是注重浓郁乡情民风的传承和开发。如果说建筑和村镇建设的格局是凝固的音乐,乡风民俗则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是独特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文脉的延伸和继承,是真实的历史文化的现代场景。那些朴实、优雅而又历史悠久的民族歌舞,不是那些所谓的名导演所能模仿的;那些就地取材、品种丰富而又美味的农家菜,也不是那些名厨大师们所能再现的。今天早餐,刘平副省长还专门给我们讲,说要吃得美味,得请那些农妇们来做菜。而要是把这些农户送到正规的厨师学校去培训,回来之后所做之菜就全变味了。云南各地开展旅游村镇的建设过程中,充分保留、利用了少数民族丰富多样的乡情民风,从服饰、歌舞、文字、习俗、物品、生产工具„„一切与其他地区有所区别的东西,都会激发游客们的好奇心,都是具有欣赏价值的旅游资源。

五是注重乡村休闲生活的展示。云南农村许多地点和场景,在我们这些城里人看来就是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见证,是人类精神回归的世外桃源,也是东方文明的缩影。是这些民族对自然、对人、对社会不急不躁、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的体现,是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的延续,是农村生活真实的富裕感、幸福感的体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案设计过程中,专家们提出要真正使农民有真实的幸福感,追求以稳定的就业、良好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推广、有效率的基层政权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幸福指数”,而不是仅仅着眼于什么人均GDP、人均收入。这种幸福感是人类最终的精神家园和追求的目的,而不是什么虚假的价值符号的体现和对物质财富的盲目攀比。人们一旦进入这些“世外桃源”,从现代繁忙、紧张、充满竞争的压力感的都市中暂时“解脱” 出来,就会充满欢悦的心情。乡村的质朴常常是城市人忧郁症的良药,这就是“农家乐” 在全球持续兴旺的奥秘。

六是注重优美田园风光的利用。如果说城市、工业是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这种单向经济活动模式的象征,那么农村、农业尤其是云南这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区的村落、小城镇,则是受到大自然、生态系统启示的生产、消费、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的代表。农耕文明经历了上万年,还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工业文明只有两、三百年,就造成了能源危机、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尽管学术界对循环经济的定义还有数种不同的阐述,尽管各国政界都将循环经济作为理想而又紧迫的经济增长模式,但它的内涵就是模仿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把一切可用的物质都能循环地利用,也就是向农耕文明学习的过程。这不是倒退,而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旅游小城镇建设就是展示农耕文明那种自然循环经济的良性模式。一百多年前,著名的英国城市规划学家、田园城市的发起者霍华德,总结了工业文明的教训,提出城市规划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城市的经济活力涌到农村去,让农村的自然风光在城市驻足。由此可见,田园风光是城市规划者追求的目标之一。从旅游资源的价值来看,保留和发掘那些城市居民向往的那种田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将会成为他们梦想之旅的目的地。我们在村镇整治过程中,应该学习云南省旅游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充分地保护、利用和展示优美的田园风光。无独有偶,在世界著名的旅游大国法国的乡村,尤其是大画家梵高生活过的村镇的政府,都以经济奖励为手段,促使当地农户们依照梵高油画中的形式来堆放麦垛,以再现当年的场景。我国各地都有许多优美独特的田园风光、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都可以作为旅游小城镇承载发展、农民致富的不可替代的、不断增值的宝贵资源。所以,正确的村镇环境治理和发展“农家乐” 的方针,一定要体现“反向治理” 的原则,即外国城镇、乡村没有的,我们中国要有;城市里没有的,农村要精心保留和展示,这样才能发展继承、充分地利用三大资源发展旅游小城镇。

我说的这些,都已经体现在光焘同志提出的要遵循客观规律、促进旅游小城镇健康发展的五个要点当中,体现在邵琪伟同志发展旅游小城镇要正确处理的六大关系当中,也体现在光荣同志介绍的云南旅游小城镇发展经验的六个方面,大家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正确地把握,认真地贯彻学习。

二、要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一是要坚持规划先行。旅游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要尊重自然、尊重地域历史文化、尊重小城镇和村落的发展规律、尊重普通旅游者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长远利益,这五个尊重是最主要的。规划的重点不在于引导建设,而在于切切实实地保护不可再生的而又能不断增值的独特的资源。规划要明确划定保护区、禁建区,对村镇中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依据国家《文物保护法》划出一定的保护区。规划又要明确控制区,引导和规范开发建设,节约耕地,保护历史建筑和村镇历史风貌。

二是要注重资源的保护。特别是要注重抢救性地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和生态资源,弘扬和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历史风貌,保护风景名胜资源,要切实贯彻整体性、可持续性和可识别性的原则。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真正做到人无我有、城无乡有的反向规划整治的原则。从生态景观的特征方面来讲,农村、农业代表的是自然性、宽广性、情趣性、传统性和生态性,而城市代表的是文化性、娱乐性、多样性和经济性,两者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我们一定要学习成功的经验,避免过分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和过分的现代化。如果把农村建得象城市一模一样,那城里人为啥要到你这里来旅游?把农家菜搞得像城市里的麦当劳一样,他为啥要花大价钱到你这里来吃农家的“麦当劳”?如果把农民的房子建得和城里没有大的区别,他于什么要不远千里来享受乡村的风光?所有的规划建设者都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我们在村镇整治过程中,把农村传统的小桥流水搞成大桥污水,把雅致的粉墙黛瓦搞成外贴马赛克加平顶屋,把富有地方特色的“三房一照壁”搞成兵营式的多层建筑,那所有的村镇魁力都将消失,村镇旅游就会陷入一潭死水。这些朴实的道理,我们要深刻的汲取。但是,我们建设部门是非常容易犯这种错误的。所谓“村镇建设”,有的人就是简单地拷贝城市里的东西,依据死板的标准规范,错误地让农民来模仿或包办代替。一个极易引发误导,又颇具吸引力的口号是“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使不少基层的同志误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通过消灭农村、消灭农民、消灭农业,来缩小城乡差别。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应该是要利用城乡的差别化,最后来达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的,最终在本质意义上来缩小城乡差别,而不是在表面境况上缩小城乡差别。这些都是历史的教训,是很值得我们那些喜欢搞建设性破坏的同志所汲取的。

三是要抓好试点示范。开发利用旅游村镇本身就是一个开创性、探索性的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实际,紧密联系当地的历史文脉的继承,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农民的长远利益踏踏实实地工作。一定要通过试点示范、经验总结、提炼分析,再逐步在面上推广,切忌一哄而起,遍地开花。云南省搞旅游小城镇建设,早在5年前就开始行动了,2年前我们就到这里来总结经验。对试点工作要踏踏实实地、长期地、艰苦地、创造性的去工作,决不能急躁冒进,追求速战速决、立竿见影的轰动效应。

四是要统筹协调参与的各方。要鼓励政府机关、企业以多种形式帮扶农村。各部门都要严格依照规划的要求,统筹协调各方利益主体的关系,将当地农民及参与旅游小城镇建设的各方利益主体形成工作合力,形成正确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和方案。经济组织的模式有三种:一种是政府主导下的村民自我组织的模式,这种模式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指导。浙江的乌镇就是这种模式;第二种是以特许经营的形式,依照有关法规,引入成熟的公司、集团来投资,首先投资基础性的、保护性的、抢救性的项目,形成集团加农户的模式;第三种是乡规民约引导管理下的村民自我组织的模式,浙江的诸葛村就是这种模式。它的乡规民约已有几百年,使这个村保护的非常好,成为旅游业的胜地。前年,村民单是门票收入分成就有350万元。不管哪种模式,都要首先关照农民的利益,因为在开发模式的选择方面,农民的呼声是比较薄弱的。我们的一切工作目标,都是为了当地农民的富裕;我们的一切工作方法,都要着眼于调动农民保护传承自身文脉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扎根于群众,服务于农民的长远利益,才能获得成功。

五是要研究引导“农家乐”和旅游村镇的发展。建设和旅游部门都要团结其它相关部门,要在“农家乐” 和旅游村镇的发展方面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要通过调查研究农村旅游资源和风土人情,结合实际、挖掘特色,引导“农家乐” 和旅游城镇的建设,用好用足地方特色这个招牌,树立良好的形象。要通过加强硬件建设,尤其是软件建设包括信用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农家乐” 和旅游村镇的综合素质、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

六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建设部将和国家旅游局密切合作,在联合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国家级的旅游村镇评价标准,开展旅游村镇的认定工作,出台规范性文件,加强对旅游村镇建设发展的指导和服务。这类评价机制应该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谁要是出现了破坏性的建设开发行为,我们就给予警告,列入濒危名单。如果仍无明显的改进措施和效果,就将该城镇从国家旅游小城镇中除名,并进行严厉的处罚。

七是要切实防止开发性的破坏。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尤其是国家的重要部门来提倡某种建设行为时,特别要注意它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旅游事业的发展,使国内外广大游客认识到我们国家的地大物博、历史文化传统的丰富多彩,地质地貌的独特,使这些宝贵的资源展示出自身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的增收,有效防止开山采石、大拆大建式的低级的破坏性的开发。另一方面,错误的开发建设模式和整治模式也会对我们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我们一定要兴利除弊,对可能出现的破坏性影响要做到事前防范,力求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一旦出现了某些破坏性的事件,一定要严肃处理,尤其是一些高原地带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尤其要注重保护。凡是发生此类事件,就要教育和警诫追随者,及时严肃追究造成破坏的人和事,追究肇事者和管理者的法律和经济责任。世界各国都对破坏山体景观植被有严格的处罚措施。如某省一位厅长的儿子在美国留学期间,自己开车时,因发生事故,车辆撞向了路边山坡,美国相关管理部门以破坏山体植被为由,对其处以50万美元的罚款。相比之下,我国风景名胜区甚至世界自然遗产地发生此类事件,都是不了了之,这就太不应该了。

各位代表,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开展旅游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职责,抓紧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切实保护好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从本地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这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我们期待大家的成功,也准备过段时间再开一次试点现场会。

谢谢大家。

第二篇: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小城镇目前有十种发展模式:

发帖人: cplanning 点击率: 1229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小城镇目前有十种发展模式:

第一,城郊的卫星城镇。

充分利用邻近大中城市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的技术、产业、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辐射,承担中心城市部分功能和作用。坚持充分利用近城区位优势,三类产业同步发展的优势和促进城镇建设上台阶、管理上水平的优势,从而取得发展上的优势。

第二,工业主导型。

中心镇已经初步形成了集聚规模效应,应该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实行一镇一品。集群化是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分工,能降低科技创新成本,以整体切入国内外经济大循环的新型产业组织。村镇企业集群是与新型工业化相对应的好路子,这在我国许多地方已经成功。

第三,商贸带动型。

用传统、新兴的商品集散地的优势,加上市场技术优势和管理,推动市场远近吸引辐射。以专业批发市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繁荣,服务工业、服务农业和建设城镇。这类城镇要十分注意培育交通优势,优化环境卫生和人居环境,把这三方面优化了,就可以把商贸兴镇的路子继续延续下去。

第四,交通枢纽型。

利用交通便捷、运输量大、信息快、流动人口多的特点,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实行交通促流通,以路兴镇,但也要防止出现沿着骨干公路建城镇,一条大马路,两排卷闸门。这种模式是很糟糕的,其结果是既造成了交通安全的恶化,又破坏了城镇景观,浪费了土地,所以这个问题要解决。

第五,工矿依托型。

为大中型企业协作配套生产。这些小城镇既要找到接续性的产业,又要做好原来的工矿

服务,这是很重要的。

第六,旅游服务型。

利用旅游资源的开发搞好旅游服务,实现“山上游、山下住”,既保护自然资源,又能够开拓发展第三产业的新路子,形成农民自我建镇、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局面,可谓一举两

得。

第七,区域中心型

特别是县城要依托有利的政治区位、资源区位、交通区位、技术区位、产业基础区位优

势,形成县、市的中心镇。

第八,边界发展型

利用省界、国界发展边际贸易,强化交通服务基础设施,聚集各方面的生产要素,构筑

边缘区的城镇化基点。

第九,移民建镇型。

要注重新建镇的规划和建筑质量。现在,有些移民镇的房子是当地的乡镇工程队承包的,建筑质量远比农民自建的要差,这就成为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事关农民兄弟的生命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有的是整体移民建镇、建村,更要注重工程质量和安全,绝

对不能搞成豆腐渣工作。

第十,历史文化名镇。

历史文化名镇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旅游镇,因为它的功能部分是重合的。所以,在这些村镇尤其要注意地脉和文脉的延伸,注重这两脉的保护。现在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每年都推选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此作为城市化过程中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已评上的要十分注意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对那些因保护不善使风貌受到破坏的,要给予除名。

总之,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务实创新,努力使村镇工作再上新水平。

第三篇: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努力奋进 推动城市公共交通跨越式发展

(2006年12月3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在一天半的会议期间,我们学习了国务院领导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批示,总结交流了各地贯彻落实国办发[2005]46号文件的做法和经验,表彰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示范城市、文明企业、文明线路、标兵和先进个人,同时也启动了全国范围的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会议时间比较短,内容较多,会议期间光焘同志做了重要讲话,他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强调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对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贯彻好这次会议,也兼顾回答大家在讨论中所提出的疑问,再讲几点意见。

一、实现“一个转变”

对于本次会议,大家认为收获最大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因为观念僵化会导致行动迟缓,工作落后。国办发[2005]46号文件要求各地进一步提高认识,要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国务院领导的批示也反复强调优先发展公交是必然的战略选择,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而且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科学、正确的公交优先的观念,就不可能主动地做好公交优先发展的各项工作,就不可能有推动公交发展的工作热情。所以,抓好观念转变是实现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核心问题。

首先,公交优先是普通百姓优先。体现了“执政为民”理念在城市公交领域落实的优先,而不是少数有钱人或者党政干部“屁股指挥脑袋”的优先。现在南方有些城市动辄就借道路拓宽改造之机,把自行车道改为机动车道,方便的是小汽车交通,限制的是自行车道和行人,这不是从老百姓利益角度来考虑优先。

第二,公交优先是绿色交通优先,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先。这次会议上提出“无车日”和“公交活动周”活动,体现了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离开了这个主题,公交是不可能优先的。公交优先的生态文明意义、社会环境保护意义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全在于此。

第三,公交优先体现了社会公平的优先。公交是现代城市社会公益性事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落实公交优先,就要着眼于解决城市交通方面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体现“公交优先”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公交优先关键是领导转变观念优先。落实“公交优先”必须转变领导核心尤其是“一把手”的观念。所以,大家回去首先要对上汇报好本次会议的精神。要把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精神、国务院转发的文件和四部委的文件、把下一步的工作措施等汇报好。要尽快告诉各地政府领导,国务院有关部委要对每个城市公交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检查、指导,要在主要媒体公布检查的结果,通报批评落后的城市,督促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构想,实施中央确定的公共交通优先的一系列政策。

二、做到“两个协同”

第一、要协同好城市内各种不同交通方式。与其它机动车相比,公共交通车辆要绝对优先,这种优先要体现在路权使用空间和时间优先、财政转移支付优先、土地优先等各个方面。同时,公共交通与其它绿色出行方式如自行车、人行车应该统筹考虑,机动车不能挤占自行车和人行车道。今后各地的城市道路工程(除了高架路、高速环线以外)的规划建设或改建,都应该保留和设臵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这是绿色交通最主要的内容。我国的城市都是紧凑型城市,适合自行车和步行出行。另外,公交也要与出租车协同发展。出租车与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大容量的公交车辆的快速发展,会导致出租车市场萎缩。出租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必要补充,但在数量上不能盲目扩张,关键在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二、城市内部交通与城市外部交通的协同。要重视城市外部交通与城内交通的衔接、换乘和疏散,做好机场、火车站、港口码头、高速公路与城市交通的驳接。国外城市火车或者飞机与城市公共交通衔接非常紧密。巴黎的几个火车站就在市中心,换乘非常方便。而我国城市交通换乘衔接在设计理念和处理方式方面还很落后,换乘极其不便。城市公共交通应提倡向城郊延伸,用有序的城市公共交通去取代农村普遍存在的混乱个体交通。健康的城镇化的过程是把城市文明和城市的活力向农村扩散,并把农村的绿色田园引入城市的过程,而不能把农村落后的交通方式引入城市。城市公共交通向周边农村延伸遇到矛盾怎么办?根据实践,各地应鼓励城市公交公司与周边乡镇签订合同,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公交公司保证车辆准点服务,镇政府负责整顿规范混乱的个体经营。借助国有公交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等手段,实现统一城乡运营服务,规范交通秩序,而不要寻求劳命伤财式的行政体制上的变动调整。

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无论城市内部交通还是与外部交通的换乘点设施,都要占用有限的城市地理空间,都必须与其他基础设施相协调,应纳入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中通盘考虑。公交脱离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盘子,就会出现倒退、陷入困境。

三、力争“三个创新”

第一、体制创新。各地对体制改革和创新,疑惑较大,也走了不少弯路。城市公交行业的改革和体制创新要坚持三个“绝不”:首先,绝不能以改革的名义来推卸社会责任。因为城市公交承担社会公平、生态文明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责任,这些责任不能推卸。改革和体制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更好地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第二,绝不是公共资源私有化,而是国有占主导地位的有序改革;第三,绝不是政府放任不管,而是强化政府的监管。公共交通体制改革,主要是将政府从直接经营车辆、经营运输转变为加强监管、加强规划、加强场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各种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行秩序的管制。改革后的政府管理职能更加复杂,责任更重。

在绝大多数城市,公交总公司可以保留、扩大,在公司内部实施线路特许经营授权。这种授权本质上也是政府的授权,但总公司要保留车辆的统一调控权。由总公司对公共交通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对各条线路的服务质量实施一体化经营和统一的效益、服务质量评价。总公司协调不同线路和分公司之间的利益分配,实行内部竞争。我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曾选择了公共交通课题,并系统考察了波士顿地区的公共交通。波士顿的公共交通包括地铁、轻轨和巴士公交,无论是民营还是公营,全划归一个总公司统一管理,运营系统组织十分严密,离地铁口20米以内设巴士车站,乘客出行实行一票制和零距离换乘。波士顿地区由60多个城市组成,公共交通体系也覆盖这60多个城市,乘客花2美元可以走遍波士顿的各个角落。对于偏远地区,允许返程加价,去2元钱,回3元钱或5元钱,既统一了市区入站口票价,又能弥补该长途线路经营公司的效率损失。这种运营方式,如果不是以一个高度系统化的总公司来统一调控就很难运作。

总公司通过改革,既形成内部竞争合作的机制,又把该统一的营运服务全协同起来了,总公司将来收缩成为线路调度、资产管理和经济效益的考核主体,而将车辆运行、保养、乘座服务等具体业务由不同的经营公司分包承担。这种改革就绝对不会把一个城市的公交卖掉。政府在这场改革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在于:一是推动改革,设计改革线路图,确保公交的改革做到前面所提的“三个绝不”;二是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道路、站点、换乘点的规划、建设、管理上,政府提供站点等公共设施的硬件,企业负责经营;三是政府对公司提供财政补贴,并考核企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采取零排放的公交企业,可多补贴,排放过量则应处罚;四是政府要管路权分配,要限制小汽车的使用,提高公交通行能力。总之,改革要坚持“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强化监管”二十字方针。这里所讲的“规模”,是公交整体运营网络规模,是资本运作规模,是服务质量和效益的综合规模,而不是公司车辆总数的规模,仅以过去万人车辆数来衡量城市公交服务水准是错误的,应通过人性化的服务,让老百姓喜爱乘座公交,从而形成规模效益。

第二、科技创新。首先,要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实现公共交通智能化,提高效率。二个月前,我在伦敦召开的世界智能公共交通大会上发言道:对中国而言,非常不幸的是城市化与机动化同时发生,所以我们遇到的问题比任何国家都复杂。英国是城市化发展在前,机动化在后。美国虽然机动化、城市化同时发生,但是国土面积大,人口少,城市的数量、规模、密度不受限制,可以掠夺全球的资源支撑其城市化发展。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既要城市保持紧凑发展,又要保持交通不拥堵,这对管理者是巨大挑战和两难选择。但我们有幸处于信息化时代,通过信息化可使城市交通实行自组织优化和公交优先通行,实现多用信息少用能源的目的。国际上的智能交通主要是通过GIS、GPS、RS系统和现代通信技术,使得所有驾车人都能迅速获得实时交通信息,能够自主选择路线,避开堵塞点。智能交通的发展也使得一些交通管制措施能够实现。伦敦的中心城区从早上七点钟到晚上七点实行交通管制,此时段社会车辆进入城市中心区需要支付五英镑,但是公交车、出租车不受此限制,车辆智能识别技术可以保障管制措施准确便利地得到实施。我国城市交通信息系统还没有建立,驾驶员和公众不了解城市整体的交通信息,不知道哪里拥堵,哪里通畅,不能实现交通自组织优化。其次,在科技创新方面需要推广采用IC卡的制度,不需要现场购票,刷卡通行,便利群众。科技创新的落脚点要放在运输工具环保化上。高密度城市非常容易出现严重的空气污染,然后导致非常严重的光化学烟雾,应及早地防治,采用零排放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非常重要。最后,还要在大容量交通运输工具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推广新的轨道交通模式,如广州新上的直线电机地铁系统,转弯半径很小,坡度可以做得很大,基建投资成本比原有系统降低一倍;有的城市正在研究发展低速磁悬轨道交通。除此之外,各种城市交通技术规范和标准也是科技成果推广的短腿,我部尽管出台了100多项法规、政策、技术标准规范,但是与迅猛发展的城市交通来说,依然严重滞后于需要。希望各地要本着科技创新的要求大胆地尝试,以大城市为基础把标准法规建立起来,并在全国推广。

第三、管理模式创新。首先,要实行以市政设施管理为核心的公交优先管理体制。公交优先首先是对市政设施利用的优先,对道路空间利用的优先。公交优先战略的实施与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和分配密不可分,这必须要依靠城市规划进行合理管制。城市规划的核心就是空间资源的配臵,因为城市道路的空间资源是有限的,建多少道路?主干道与支线道路如何均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空间如何分配?向谁倾斜?都需要通过规划确定。城市交通离开城市规划寸步难行,城市规划指导市政设施,市政设施反过来又支撑公交优先。所以,管理创新必须首先从市政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上确保公交优先,否则公交优先就无从谈起。市政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与交通不能“两张皮”,各行其道。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如果将农村落后的公路交通模式引入城市,以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仅靠多建马路和道路拓宽就行了,是十分幼稚和可笑的。英国专家计算机模拟结果证明,即使把伦敦中心区的建筑物全部架高,中心区全部变成道路,也解决不了伦敦的交通拥堵问题。城市交通是向心的,中心区空间是有限的,有限的空间解决不了无限的向心交通需求。大城市必须通过规划来实施优先公交发展,通过公交优先和私家车需求管理来疏导交通。伦敦、新加坡、波哥大和香港等城市都通过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对中心区交通实行管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波哥大中心区采用的是车辆尾数号码单双号限制,公交和出租车则是例外。第二,以公交专业管理为主干。从而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这点前面已有论述。第三,以企业管理为关键。这里所说的企业是广义的企业,是接受政府外包职能的企业。第四,以优化社会管理为目标。即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三大目标。在这四种管理创新的前提下,实施绿色交通城市考核目标,通过三方面的创新把“畅通工程”扩展延伸为“绿色交通城市”。

四、保证“四个优先”

第一、公共交通设施用地安排优先。要按照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城市用地配臵上优先安排公共交通设施用地,并按行政划拨的方式供地。要通过城市规划“黄线”管制,对枢纽站、首末站、停车场、维修场等设施用地实施严格控制,这些用地谁都不能动,不能被房地产商所占用,本届政府领导班子和以后历届领导班子都不能改变这些土地的用途,要切实管住管好这些公交用地。

第二、公交的道路使用权优先。公共交通的道路优先使用权是指通过道路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手段的改进,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给予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以优先通行的权力,这是提高公共交通运行速度与准点率、改善服务水平的必不可少的措施。将道路使用权优先分配给公共交通,正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城市交通领域的具体体现。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和前一时期的建设实践,各地还需要进一步制定有效措施,加强公交专用道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的建设,进一步扩大公交专用道的覆盖范围,强化公交专用道的管理力度。首先,要对公交优先车道的设臵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合理的规划,通过设臵路面标志线或专用道路管制为公共交通提供公交专用道、公交优先车道、单向干线和公交逆行专用道等优先运行空间;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道路条件及周围环境选择恰当的公交优先车道技术指标;可以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成网,最终形成运行良好的公交优先车道网络体系。其次,科学设臵公交优先信号系统,保障公共交通在道路交叉口通行时间上的优先。通过合理配臵公交车辆经过的交叉口的信号配时,在相位或绿灯时间上给公交车辆以优先通行权,减少公交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提高公交准点率。最后,在设臵公交优先车道(路)系统和建设公交优先信号系统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应的执法管理,解决“专用道不专用”的问题。各个城市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相应的管理法规,依法严格管理、保证公交优先车道(路)系统和公交优先信号系统的良好运行。

第三、交通管制措施要体现公交优先。交通管制体现公交优先的原则,要“限私放公”,对私家车要限制。首先是停车的限制,世界上通用的规则,在城市中心区不是增加私家车的停车点,而是限制停车点的数量,同时提高停车费。南美的波哥大市最近宣布将市区私家车停车费提高一倍,80%的停车费收入用于公交设施建设。其次是大城市私家车的牌照限制,这是成本最低的交通需求管理手段。最后是燃油税开征后的收入要按规定主要用于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对私家车进行限制和约束,对公交提供支持和保护,这就是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应有的含义。

第四、公共财政转移要向公共交通优先。公共财政对公交的补贴等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生态、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和当代甚至下一代的社会公平等方面进行补贴。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事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政府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对公共交通的补贴和补偿,保障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使公共财政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要结合各地的实际,进一步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适当调整全社会交通投入的比例结构,增加对常规公共交通投入的比重。必须扭转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在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分配中公共交通比例过低的局面,纠正在城市交通建设中偏重绕城环线、道桥建设、忽视公共交通建设的做法。城市政府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综合体系规划,逐年将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公共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始发站、保修厂(场)、站台等城市公共交通建设项目以及新增车辆所需资金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每年在地方财政支出中予以优先安排。对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公交场站建设以及按政府要求购臵、更新低排放、低地板、高配臵的运营车辆,要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给予必要的资金保证和政策扶持。要加大对公共交通行业的科研投入,对公共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综合换乘枢纽设计、公共交通优先的道路网利用和信号系统、综合交通信息平台、车辆智能化和安全性有关标准等要组织立项并给予资金保证,强化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科技支撑。

五、落实“五个措施”

第一、要推进大容量公交方式和公交枢纽建设。大容量公共交通设施是城市的骨干。所以中等城市上BRT项目,要尽早规划。大城市轨道交通更要与城市规划修编同步考虑。在建设时序方面,交通设施的安排一定要抓大带小,用BRT和轨道交通走廊带动整个城市交通体系的建设,引导城市空间的集约型扩大。我国正处于高速城镇化过程,公共交通的滞后发展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能耗和城市空间的集约布局,所以必须要加快大运量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国外一般40、50万人口的城市都已有地铁或轨道交通,我国几百万人口的高密度城市还在研究是否应该规划,这不是超前,而是明显落后。大运量公共交通设施一定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早安排、早落实预留空间,择机进行建设。而且,要结合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合理布设公交枢纽,加快公交网络建设,形成公交枢纽为节点、大运量公交系统为骨架、其他公交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新格局,改变公交线路功能混乱、衔接不畅、换乘不便的局面,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交服务。

第二、要落实城市公共交通的经济补贴政策。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国办发[2005]46号文件的要求,把票价的管理、燃油费的补贴、公交亏损的补助机制长期稳定地建立并协同起来,从土地出让金中给与公共交通补贴。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价格管理机制,继续保持其低票价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吸引市民首选公共交通或自行车为主要出行方式。同时,要建立规范的公共交通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制度,合理界定和计算公共交通运营企业的政策性亏损,并给予财政补贴。对低票价管制、燃油、轮胎、保险等费用的上涨以及对公共交通企业承担的老年人、残疾人、伤残军人、离休干部、现役士兵免费乘车和学生、成人持月票优惠乘车等社会福利以及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所增加的支出,给予专项经济补贴和补偿。

第三、要落实“公共交通周”和“无车日”活动。落实公共交通周和无车日活动,首先是领导带头。我国的无车日活动最早是成都市发起的,成都市长带头步行或骑自行车,除公交车和安全救护车之外,其他所有的社会交通工具全停止运行,做得很成功。没有领导率先垂范,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就是空话。其次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让这两项活动家喻户晓,成为老百姓的一致行为。再次是在公交组织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活动前二三个月就要准备好增加“无车日”公交车辆投放的比例密度。最后是要从管理上加大力度,在“无车日”,各地可在城市中心区或特定地区限制机动车辆通行,鼓励人们使用私人汽车之外的代步工具,要制订系统的方案,在“无车日”对社会车辆进行严格管理。

第四、要落实检查、评估机制。要继续实施畅通工程和绿色交通示范城市的评选。同时,根据国办发[2005]46号文件和国务院领导批示要求,对城市公交优先工作制定具体考核指标,要对各个城市的公交优先工作成效进行排名、排序。只有通过有效的激励,科学的评价,才能奖励先进,鞭策落后,真正推动这项工作。

第五、要落实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和实施。要将“公交优先”落到实处,必须通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来确保公交优先,从空间分配、投资安排、规划管制等方面来全面落实公交优先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家宝总理最近指出:“城市规划本质上是综合性规划。”要调控所有城市交通要素,包括飞机场、火车站等各类设施的位臵、功能、规模等。城市总体规划还涉及三个重要规划:一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二是城市的江河湖泊水系规划,三是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这三个规划是城市资源保护的三大核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它专项规划包括公交或轨道交通规划,必须从属于而不是取代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否则就不可能系统地、整体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首先就是统筹城市内部和城市外部的交通;其次是统筹城乡的交通;再次是统筹公交与其它机动车的协调发展;第四是统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协调发展,要突出保留和优化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第五是统筹交通设施建设与运行,落实公交优先;第六是统筹硬件建设和智能化的管理;最后要统筹道路空间安排和通过时间的优先,合理使用道路资源,落实公交专用车道、优先车道。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要实现上述几个方面统筹,而不是具体单项规划所能解决的。所以,要确保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得到落实,就必须首先在城市规划上下工夫,必须完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总之,我们既然已经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思路,领会了中央的精神,也吃透了时代的机遇,关键就是在上述“12345”具体措施上抓落实,扎扎实实把本次会议的精神贯彻到实处,用这次会议的精神来感化领导,争取省市领导的支持。领导也是一种资源。同时大家回去要抓住机遇发动社会力量,加强舆论宣传,力争在近期的工作部署中优先落实。把自己先振奋起来,认真落实既定的方针,把领导争取过来,把社会舆论动员起来,什么难事都能解决。

谢谢大家!

第四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 在2009年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几个部委一起召开2009年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会,主要是学习贯彻中央于农村危房改造及扩大试点工作的要求,部署今年的工作。

今年,中央在2008年末支持贵州省级危房改造试点2亿元的基础上,再拿出4亿元,补助改造近80万户农村危房。国家对农民住房改造建设这么大的投入,在建以来是第一次。中央资金的补助范围,经过反复的论证、协商,扩大到了中西部95个县,将近全国县(市)总数的1/2。当然,我国农村危房量大面广,改造任务十分巨,危房改造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所以今年的工作仍只立足于试点范围的扩大。家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试点年工作的重要性,如果试点年的工作出现偏差,将会影响到年工作计划的制订和中央资金的后续投入。

当前,我国上下正在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在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都非困难的情况下,国家启动了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希望通过这项工作能够解决农村困农民住有所居的问题。中央领导同志对这项工作寄予很大的期望。在农村,有“三大山”的问题是贫困农民仅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解决的。一是疾病问题,农民得了重病生活会非常困难,所以现在要进行医疗保障的城乡一体化改革;二是住房问题,少数

村贫困户可能一辈子都住不上比较坚固实用的房子,有的就是搭个棚子,居住条件非恶劣;三是自然灾害,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一些农户可能就要返贫。国家推动医疗保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挑战之际会产生“一石三鸟”的用:一是搬掉“三座大山”的前两座,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二是能增加内需,拉动经增长;三是进一步推动农村民生问题的改善。

必须充分认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重大意义,要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好,兢兢业地把好事办实,让中央满意,让老百姓满意。要坚决克服过去和现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现过的问题,不要让老毛病重犯。我们在多次会议上都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央提出的重大方针,但不少地方的实践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原因在于,社会主新农村建设中的“新”,让不少基层领导误读误解:以为新农村就是要将村庄建成崭新面貌。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如果我们在农村危房改造中再出现急于求成、搞形象工程就会把好事办坏,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恐怕也难以继续深入下去。所以这次会议首要的解决统一思想的问题。

一、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及试点工作的几项基本原则

今年的这项工作,要具体把握好以下五个原则。

第一点,一定要按照最贫困、最危险的原则来严格确定补助改造对象。要把农危房补助改造的对象框定在比较小的范围之内。这个对象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一

经济上最困难的农户,比如农村低保户、五保户;二是居住在最危险的房子中,按照《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经鉴定属于整栋危房(D级)或局部危险(C级房屋的。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如果仅仅是房子很破,但不是最贫困的农户,就能被列为补助对象。大家不要为了好开展工作,为了领导参观方便,就搞一个村一个的整村改造。这样做是滥用和浪费中央补助资金,要犯大错误。

农村危房改造绝对不能搞普惠制。我们为什么请民政部门帮助把关?原因是确定助改造对象,民政部门的资料比较准确。建设部门要尊重兄弟部门多年工作中积累的验。少数地方,一些本来有能力建房修房的农户,一听说中央有补助就停下不建了。来有能力修房的也不修了,把“等靠要”思想暴露到了极致。搞普惠制势必会激发农民等待、观望情绪,推迟自行的房屋改造和建设。如果是这样,那这个政策就起反作用了反而遏制内需了。一些老少边穷地区本来就有这种“等靠要”的思想,搞普惠制会进一助长“等靠要”,让艰苦奋斗靠边站了。还有的地方觉得政府补助资金比较缺,又急于形象,就擅做主张,改为补助经济实力中等的农户改造住房,觉得这样做短期内容易形象效果。但这些做法,跟中央政策的精神背道而驰,是完全错误的。

有些地方确定补助对象的工作做的比较好。例如,由民政部门确定对象并且全部网。农户姓名、家庭人口、房子改造前的照片等一系列的材料都在网上公布,改造以的照片可以对号入座。上网了之后人人都可以查询,等于信息公开,可接受社会监督如果这样做了,国家部委和地方监察部门随时可以核查改造的对象情况。

第二点,按照最基本的原则严格控制建设标准。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解决的是最困难农民最基本的居住安全问题,而不应理解为帮助困难农户全面改善居住条件。为什新建翻建住房标准确定为40平方米,而不是60平方米?道理就在这里。我们主张,府补助主要用来建一个较小面积、安全的框架结构平房。40平方米,每间20平方米可建两间。今后有钱了上面再加盖一层,再有钱了两边接出去。农村习惯上都是这样的,先做最基本的基础。维修加固的农房可将面积扩大到60平方米,但是新建的要制在40平方米以内。

这次我们提供图纸就是提供一个框架图纸,至于以后农民怎么盖难以预测。跟以的操作方法不一样。对于D级危房,我们要推荐的是单层框架图纸,特别在地震活区域要推荐有圈梁构造的框架房,让农民一看就明白的框架图纸,与当地农民传统建程序完全一致。以往的做法是发整套的设计图纸,让改造农户按这个图纸建房子,这做容易犯搞“跑步进共产主义”的老毛病,是绝对要防止的。通过推荐的框架图纸,让百姓自力更生一次性地建成40平方米的框架,至于框架里面是填充砖头、木头还是坯、稻草砖,由老百姓自己选择。以后顶上加房、两边建配房那也是农民自己的选择过早的提供全套的图纸农民也看不懂,也没有钱去那样做,更不是这次农村危房改造做的事情。

大家要注意在建设标准上不能走过了头。面积偏大或者建设标准要求太高,都可导致农民借高利贷盖房子,使贫困农民进一步陷入贫困的漩涡。这个错误以前曾经犯过北方某地急于出形象,县里、乡里干部要求农民房子必须要往高里盖,要建楼。但农 的经济能力只能盖到一层,结果在干部的强制要求之下建了很危险的“单坯墙”。“单墙”被风一吹,倒下来是要砸死人的。这里要再次强调,用有限的资金解决最困难农最基本的居住安全问题,不能搞条件扩大化,对象扩大化。

第三点,结合当地的实际确立改造的方式。传统工艺,传统风格,传统建材,这是农民建房最容易接受的。要用传统的农村个体建筑工匠,避免采用城市里的施工队帮助农民加固、维修危房。要尊重传统、地方、民族风格。西北地区农民传统上住窑里,不顾实际地要让农民从窑洞里搬出来是不对的。上次去延安考察,从窑洞里搬出的农民向我们反映,在根据县里的要求搬出窑洞后,仅冬季取暖费就增加了3倍,一农民一年最起码多支出1000-1800块钱,取暖费增加了,政府也不可能给予补贴。相反外面的旅游者却住进了窑洞,当地旅游公司把农民窑洞收购后,改造成宾馆接待外面游客。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给农民造成了很大损害。

农民跟市民不一样。市民有文化,有组织,信息又通,如果干部布置错了他们自就会纠正,或者不理睬。但农民却经常成为错误政策的受害者。过去的人民公社大办堂,农业学大寨,小四清,农业机械化都犯了错误,但农民没有能力纠正,就要受害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四点,坚决贯彻原址就近就地改造的方式。《关于2009年扩大农村危房改造点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村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但是,村庄规和基础设施建设是长远的工作,这里要强调坚决贯彻原址加固,就地重建,就近翻建

方式,坚决防止趁机撤村并镇,大拆大建。在这点上,干部们有两个思想误区:第一误区是农村危房改造一定要让领导考察参观时能看得见“新村形象”,所以就把危房都中在一起重建。搞危房改造是惠及最困难的农民,而不是光顾着让干部看着舒服,否就是指导思想错误。第二个是把农民集中起来,把零散的村庄合并,还美其名曰节约宅基地,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这些干部可能是没有当过农民,没有在农村呆过。真当过农民的人都知道,农房边上的庭院是产出最高的,农民用来种蔬菜、种果树等,相当于农民的冰箱。零星的宅基地如果没有了,农民庭院经济不存在了,收入也会相减少。农民不同于城市居民,买菜都去小市场。如果把零星宅基地都变成了一排排农房前后都是道路,这对农民实际上是损失。

农村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重合的。农地、农房在空间上是合二为的,合二为一的模式最节约。如果一定要把农房集中,搞成城市建设模式,让生产空跟居住空间分离,这不仅导致农民生产生活成本大大提高,而且也使循环经济无法形成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为什么农户要分散居住?传统农居,院子旁边可以养两头猪剩菜剩饭可以喂猪,院子邻近农田,猪粪还可就近还田用作肥料,形成一个微型循环圈农房集中后破坏了原有的系统,农村就不再是循环经济模式了。在这方面,一些干部认识上有巨大的误区。北方有的地方把农村的危房改造搞成撤小屯建大屯,这就走错方向,不属于这次农村危房改造补助的范围。我们再三告诫大家,在这些问题上绝对能犯这一类的错误。

原址就近就地改造还涉及到边境一线农房改造的问题。今年的试点范围包括了全

边境县,边境县的危房改造如果出现了让农民下山或者从边境一线退回来的情况,要报批评。所有国家都有边境安全方面的法律并鼓励农民到边境一线、到荒凉的小岛上住。边境线上是否有村庄、有人居住是涉及领土完整、国防安全的问题,是国家民族存命脉所系。最近西沙群岛的领土争议日趋激烈。如果这些小岛上原来都有我们的居居住,怎么会有现在的问题?过去黑龙江的珍宝岛事件,如果有哪怕一户居民在岛上住,也不会发生此类冲突事件。有些干部不知道边境安全的重要性,认为这些边远地基础设施配套难度很大,打着推进城市化的旗号,鼓励农民搬出来。如果没有这样的家安全意识,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县委书记。发达国家在这方面都有法律规定居民和村不能从边境线后撤并给予经济补助,因为这涉及国家领土安全问题。对此,有些干部想还缺少这根弦,需要强化这方面的意识。

为什么农村危房改造强调要通过规划来统筹?规划是统筹手段,有了合理的村庄划,县一级单位的统筹能力就强了。通过规划统筹就是要在危房改造过程当中,主动通过村庄建设规划协调水利、民政、农业、交通、卫生等等部门的资源,统筹推进危改造中的改水、改厕、沼气池建设等工作,把为最贫困农户办的好事办的更好。因此文件里要求统筹这些资源,这对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点,三北地区一定要高度重视建筑节能示范工作。我国农村的生活用能近来急剧增加,尤其是北方地区冬季取暖的能耗占到生活耗能的80%。在这方面,城市和农村的情况类似。三北地区建筑面积仅占全国建筑总量的10%,但城市、村镇冬季取暖占整个建筑能耗的40%。所以这次在农村危房改造中,要推进农房建筑节能的示

范工作,提倡使用草砖、草板、水泥空心砌块等对改造的农房进行节能保温处理。三地区改造费用高一些是必要的,因为要改造贫困农户住房的节能性能,长远看也是为们节约开支。这些贫困农户自己没有能力进行节能改造,冬天室内的温度仅有零上度左右,这样的室温下感觉会非常冷。与南方相比,北方的气候条件下对建筑节能保的要求更高。通过草板、草砖等改造提高农房的保温性是一项有益的探索。

一些地方的试点表明,农房通过草砖、草板、水泥空心砌块、聚苯乙烯板等节能料进行改造后,在保持室内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平均每户一个采暖季可以节约两吨标准煤。例如,北京郊区农户改造前每个采暖季最多用8吨煤,改造以后大大的节约了耗量,普遍可以节约2吨左右标准煤。按照现在的价格,2吨标准煤相当于每户每年节开支约1000元。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确实要多加重视。

二、下一阶段要抓紧做的几项工作

为了贯彻好前面讲的五项原则,下一阶段要抓紧做好四项工作:

第一项,抓紧编制本农村危房改造规划。会后,各地都要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抓紧核查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户危房底数,制订好今年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和实计划,并在6月20号前上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在6月将要对各地规划进行检查。各地注意不要按自己报的数,而要按中央下达的计划数去制规划。比如今年的计划试点县是改造占需改造农户总数10%左右的农村最贫困且居

住危房农户,但如果地方提出要改造15%,超出部分的补助资金由地方承担,中央将不会给予补贴。要防止“改造数量越多越好”的错误认识。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果自行规划确定一个巨大的改造数量,那将超出国家现有的财力。在这个方面,绝对能犯基本错误。以前各地上报基本农田时有过教训,一些地方报了很大的数字,把盐地、滩涂地都报成了基本农田,结果没法落实,这个教训不要忘记。

第二项,抓紧落实配套资金。今年中央拿出40个亿,地方配套资金的规模也会应更大。今年又是近年地方财政最困难的一年,土地出让金、税费收入都是负增长。这种情况下,地方资金配套难度极大。各地制订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和计划时要充分考这一困难。凡是不能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的,中央补助就不予安排。过去有些地方通过项目做大套取中央资金。例如,污水处理厂本来是建5万吨的规模,上报的规模却变20万吨,中央补贴的一半实际就够整个工程的造价了。省级相关部门要认真核查,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地方一定要落实好配套资金。

第三项,抓紧落实技术服务工作。农房改造加固要采用地方工艺、地方工匠,要就地取材。各地要做好工匠培训和技术服务、指导工作,要结合历史文化名村,特色观旅游村的建设推进这项工作。加强农村个体建筑工匠的培训、管理和建设技术力量组织调集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有些单位农房改造大量发放花花绿绿的图纸,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不能简单套用富裕户新建住房模式,套城市人的思维。农村危房改造要坚持本地材料、本地风格、本地工艺,要建设农民最要、最基础的房子。

第四项,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的督促检查。督促检查就是要查是不是符合前面说的五个原则。各地要定期组织对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对照改造农户的原有资料行过程跟踪。要在网上开辟专门的网站,把改造农户的相关材料补充进去,材料中起要包括三张照片,一张是改造前的,一张是建设中的,再有一张是改造完成后的。这方式有利于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三部委也将在下半年对各的督促检查工作进行抽查,对于疏于管理、进度缓慢、配套资金不到位的要进行通报评,对不符合前面说的五个原则的更要通报批评并限期纠正。这次抽查的结果将与20年的中央补助计划挂钩,我们绝对不能犯过去经常犯的低级错误。要贯彻落实好中央房改造工作的精神,为下一步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奠定基础。

最后,我非常诚恳地希望大家全力做好这项工作。建设部门这次牵头抓这项工作一定要避免犯过去非常容易犯、已经犯过的错误。不能再一心想着搞大工程,不能搞成片村庄推倒重新建设、集中建设,不能再一心想着出新面貌,迎合地方主要领导的人偏好。这些都是非常低级的错误,非常浪费的做法,这次一定要注意避免。这次如哪个地方再犯了这类错误,有关责任人就要引咎辞职。当然我希望不会出现一个人辞职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把好事做的更好。

第五篇:仇保兴副部长在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结束时的总结讲话

仇保兴副部长在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结束时的总结讲话

(2005年11月12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江西省委省政府、赣州市委市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参观点;光焘同志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反映非常热烈而且一致拥护;来自全国的5个先行单位作了大会发言,7个先进典型进行了书面材料交流;大会公布了新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刚才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同志又作了重要讲话。与会全体代表再经过实地参观,通过对光焘同志所作的主题报告的讨论和学习,大家一致认为收获很大,但还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值得进一步讨论。下面,我依据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讲三点意见。

一、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性

村庄整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这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奋斗的目标,也包含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同时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这二十字方针是目标、内涵、途径的统一,所涵盖的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

首先,从“生产发展”来讲,村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生产发展必须依靠好的环境,只有广大农民实现安居,才能乐业、创业,才能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如果我们村庄的路难行、水难饮、环境“脏乱差”,造成疾病丛生、缺医少药的话,这样的地方,人们惟恐避之都不及,还谈什么创业,发展经济和解决“三农”问题就更无从谈起。城市需要优质的投资环境,农村也需要良好的创业条件和安居环境。

其次,从“生活富裕”来讲,村庄整洁是农民生活富裕的要义之一。我们要减小城乡收入差别,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如果村庄人居环境改善了,尽管以货币计算的农民收入不比城里人高,但农村的实际购买力以及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居住条件就比城里好,从而形成了一种均衡。村庄整治所产生的效果是让农民直接受惠、感受生活质量的富裕。

再次,从“乡风文明”来讲,村庄整治是乡风文明的载体。环境好了,文明的程度才能提高。有位哲学家就讲过,“环境能够塑造人,人能够改造环境”,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也会引起良性循环发展的。抓乡风文明,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的文明抓起。在这次参观的示范点中,我们看到了有个村庄原来有座庙,庙中原供了几尊菩萨,干部捣毁几次,农民就重修几次。在这次村庄整治中,老百姓真正看到了环境的变化,感受到了文明的好处,过去菩萨帮不了忙的,而现在共产党人却做到了。“不靠菩萨,靠支部”,百姓内心就发出了这种呼唤,所以菩萨也顺利搬掉了,庙也就变成了文化活动室。如果我们的村庄污水横流、道路泥泞、垃圾遍地,造成人畜得病,我们再去跟农民讲文明,没有环境的支撑,就很难有说服力。从历史学可知,“封建” 实际上来自于农民实际生活中的许多“无奈”,迫不得已选择“封建宗法”的统治来求太平。而“迷信”则来源于先民们对众多大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恐惧。不去消除农民们的无奈和恐惧来塑造文明,往往难以凑效。

第四,从“管理民主”来讲,管理民主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农民自主从“干中学”的过程。成熟的民主体制始终伴随着永不停顿的成功实践。村庄整治是在农民自主、村民自治、自我决策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主决策的新内容,而且这种民主决策直接给农民带来利益,管理民主之习惯才会真正育成。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整治的过程,是实践我们民主体系的过程,是我们农村民主体系逐步发育、成长、成熟的过程。所以,离开这些与农民利益休戚相关的实践过程,谈民主管理往往就是空谈。

综上所述,正在开展的村庄整治及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有人曾说过,“中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这样的情况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拉力和推力的均衡。城镇化并不是越快就越好。目前,世界上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地区是非洲。据联合国统计,非洲的城镇化率每年达到3%左右,但非洲的许多国家也正是世界上最贫困、最混乱的国家。许多非洲国家由于照搬了原宗主国的土地私有制度,一遇到天灾、人祸,农民为了求生存

1依法规划科学规划

就将土地一卖了之,继而在村庄里就呆不住,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几乎所有的城市近30%—50%的区域被贫民窟所包围,贫民窟中生存环境恶劣,传染病流行。城市本身也因贫民窟的存在,致使投资环境不佳、治安混乱,造成了经济衰退;而农村因大批农民的离开,劳动力不足,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导致了大面积的饥荒。所以,健康城镇化的关键是推力和拉力的均衡,是需要富余劳动力有序地从农村移民到城市的过程,这个过程应当是一个自然和谐的过程。如果城镇化不和谐、不健康,那整个社会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欧洲的城镇化进程历时200多年,它是把9000万人转移到南北美洲殖民地后,才实现了城镇化的有序推进。它所走过的向外扩张、广建殖民地的掠夺性发展之路,我们不可能这样做,我国要走的是和平崛起之路,只能走国内均衡的健康的城镇化道路。要缩小城乡的差距,关键也是要通过整治村庄,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加快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就要先从村庄整治抓起。现代城市规划学的老祖宗英国人霍华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理想的城乡结构,就是让城市的活力和文明涌向农村,而让农村的田野风光在城市驻足”。我们所做的村庄整治工作,实际上就是踏踏实实地让城市的文明和活力涌到农村去,使农村焕发生机,从而改变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现状。

二、开展村庄整治须避免四种误区

我们分析了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性以后,就像光焘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可能有的同志会心潮澎湃,认为大显身手的机遇已经到来,甚至认为没有条件也要上。这样一来,我们将会陷入一些误区。在这里,我想讲清楚村庄整治必须避免的四种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大拆大建。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诸多内容中最容易见成效的,也是其他方面取得成就的基础、条件,但又是最容易造成偏差的环节。而且由于它是一种整治和建设行为,一旦造成偏差,就难以弥补。因为它是刚性的,不是虚的东西,犯了错误后果更为严重。比如,当年农业学大寨,全党号召,上下动员,削平了多少山头,放了那么多炸药,投入了那么多劳动力,但没有造出多少高产田来,反而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山体滑坡。生态平衡是大自然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恢复,或许永久都不能恢复的。一般的村庄或者集镇,都是几百年、上千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如果随意地推倒重建或盲目地大拆大建,就毁掉了祖先创造的财富,毁掉了文化的遗产,毁掉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程。历史化名城、名镇一旦被拆,再建就是假古董,一分钱都不值,那是农民们坚决反对的。但是现在有不少的同志有这种大干促大变以体现政绩的想法。如许多省市的同志告诉我,现在土地指标很紧张,农民建房占地面积是每户150平方米,城里人是40平方米,包括工业、公共绿地等在内也就是每户90平方米,如果把农民的村庄全部合并,让农民像城市居民一样居住生活,土地指标就可以大大节约,就可以不需要向国土资源部要指标了,自己就可以搞土地平衡。这种信誓旦旦的纯数字测算看似很有道理,但这只能适应百分之几的大城市近郊村庄。因为这些村庄已经被城市的扩张建设浪潮中翻来覆去扫荡了好几次,村民定居点并不稳定,而且因为原来缺少规划,房子也更新了好几代。

什么样情况下,我们才需要对村庄合理地重新进行规划合并迁建?一是近郊村庄的自然形态已经消失,没有值得保护的古迹了;二是原来因为错误的规划,导致农民多次迁移,至今仍未确定永久定居点的;三是农民本身生活已经转变,这些近郊农民大部分已经不务农,生活方式已经是城里人了。只有这几种条件并存的情况下的村庄,我们才可以采用并村的办法来进行改造。那种所谓的土地“浪费”,在大部分农村其实并不存在。农民每户150多平方米或者200多平方米占地是事实,但它包括了庭院和宅基地的面积,大家都知道院头院尾、屋前屋后是种的菜地,它的产出比大块的农田还高。今天大会介绍的四川双流县的经验,就是县委、县政府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还有一些同志认为,村庄建设的布局太乱,应该整齐划一。但大家有没有想到,昨天我们去看的几个点,第一天参观的历史文化名村,大家是流连忘返,停留的时间特别长;第二天我们参观了按照自然形态整治的几个村,不取直道、不砍树、不填塘、不劈山、不截直河道,对这种村庄代表们也是饶有兴趣,村庄里面还保留了许多的文物古迹。但也有一个村庄另辟了一个新区,里边是崭新的别墅,没有一个代表对此感兴趣,瞟一眼就走了。为什么?因为人类的天性就是爱好多样性。自然的遗产、众多的文物是大自然和千百年来能工巧匠精雕细刻而成的,现代意义上的几个月造成的东西会因景观单调枯燥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历史的积淀是多样性的杰出代表,是符合人的审美

2观的,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所以说,如果要求村庄建设整齐划一,恰恰是破坏了人类喜欢多样性的天性,使村庄没有魅力。

有的同志可能还认为,保留旧房、古建筑过多,维护困难,不如推倒重建。这就犯了简单化、犯了破坏人类的珍宝而自己还认为有理的错误。我记得中央一位领导同志就曾说过:干部是需要审美观的。

更有一些同志认为,建新不拆旧,宅基地就无法流转。但是不要忘记,这些旧的、老宅大院恰恰就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某一时代历史艺术品的再现,不能因为我们贪图工作方便就一拆了之。那些旧的、老宅大院稍作修缮可以改成活动室、俱乐部等等。为了宅基地流动而简单的“一刀切”推倒重来的办法,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有的村庄原有道路是石板面铺的,整治时把石板面全部敲掉,改成水泥路,这是非常荒谬的。因为保留原来的路面体现了当地的风格,是就地取材,有艺术价值又体现了资源节约。以上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大拆大建要不得。

第二个误区是大包大揽。我们这次村庄整治,应该是村民自主、自愿、自立,自我组织、自我觉悟、自我改造的过程,但是我们有的同志就喜欢用传统的大包大揽方式。在历史上,我们搞人民公社、食堂、“四清”、“文革”、学大寨,都是行政命令下的大包大揽开路的。认真分析一下那些奉行大包大揽的理由,有的是建立在农民落后论上的,认为农民愚昧落后,但天底下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群众;有的是建立农民无组织论上的,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什么能够保留到现在,它主要是有效地依靠当地的农民组织、有效的乡规民约。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没有乡规民约,这些名镇、名村早就毁了;也有的认为是农民无能力论,但他们忘记了这些古村落正是祖祖辈辈创造出灿烂文化的代表,是许多外国友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产,千里迢迢来中国就是为了看这些东西,这正是对农民无能力论的嘲讽。

为什么会产生大包大揽的不良风气?除了上述这些因素以外,还有的原因就是地方、部门为了创造“现代化”形象的政绩观在作怪,但是村民没有得到实惠。因此,在村庄整治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将心比心,防止屁股指挥脑袋,一定要与农民换位思考,思考我们所确定的规划、采取的措施和扶持项目是不是农民需要的,是不是受农民欢迎的,能不能让农民得到实惠。实际上我们经常做“城市有病、农村吃药”的傻事,总是站在城市的角度来要求村庄的整治,这就犯了很低级的错误。如对村庄整治,有的要求辟出一个大广场,来证明这个部门的投资是有效的;或者搞一个很大的、毫无意义的文化场所,农民还付不起维护费;有的还在村庄甚至是历史文化名村,但在村中心搞一块大草坪。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农村本身就接近自然。城里因为没有自然的东西,无可奈何才搞一些草坪来代表自然;城市里的房屋比较密集,找不到场所跳跳舞锻炼身体,就必须建一块广场;古代城市中缺少市民聚会议政的场所,市中心搞一块空地来聚集,这是广场的起源。农村到处是空地,哪还需要建什么广场去体现这个功能?!这是城市人带着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农村,这是花了钱造了不应该造的,而且破坏了村庄原有的历史风貌的格局。

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是“条条”有投资,农民无需求。如有一个村100户人家不到,居然有12个各种各样的活动室,民兵有民兵的,党员有党员的,然后还有什么多种经营活动室等等。按照农民的意愿,合并成一个就行了。但是每个部门“条条”都有钱,都要往下延伸,都要留下“支农”痕迹,这样就不是整治,而是折腾了。此外,有些部门有钱,但这些钱都是指定用途的,买醋的钱不能买酱油,“一个萝卜一个坑”,结果在农村建了不需要建的,缺了农民急需的。

上述问题都是因为大包大揽造成的弊端,应该注意防止。

第三个误区是贪大求洋。盲目地追求村容的整齐划一。如北方有一个村镇,上级要求沿路新房必须盖三层楼,但盖到一层盖不上去,因为农民没钱,就被迫在沿马路的一面砌上高墙,搭个假门窗,这算是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这种单片的墙,一旦有个风吹草动,是要砸死人的。盲目地要求建房的楼层数,盲目地克隆城市的广场、草坪、运动场,把原先风景优美的道路、河道全改成直马路、直河道;他们在修建运动场的时候,根本就忘记了农业本身本属体力产业;盲目地要求高科技含量的、城市化的污水处理厂,要用什么先进、昂贵的技术等等,这些都是贪大求洋,把城市里的形象工程搬到村庄里去的表现。这些历史的教训都值得总结。

反过来说,现在整治得比较好的村庄,我们看到的几个示范点包括上午介绍的浙江湖州的村庄

依法规划科学规划

整治,都是突出了村民自主决策、农村劳动力众、整治途径多等特点。正确的整治方针体现在老百姓的一句话“与城市错位进行整治、进行建设”,城市里有的景观,就坚决避免,村庄就是土生土长的,小庭院爬满了丝瓜、南瓜,长着城市里看不到的农作物,反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正因为他们整治有方,吸引了大批的城里人,如上海人、杭州人到他们那里度周末,现在那里的农民周末经济收入就非常好。因为这些乡村特色都是城里人未见过的。如果村庄里也是大广场、大草坪,城里人会到你那里去吗?!所以整治一定要以师法自然来取胜。

第四个误区是急功近利。我们确实有传统的突击运动的不良习惯,也有干部任职期限较短造成的种种弊端。一般的县市长实际任期也就两三年,一听说整治工作要十年、二十年,就说别干了。有的同志对两三年干不出什么、对升迁没什么影响的项目都不感兴趣。不少干部也有急着出政绩的强烈欲望。这些因素汇聚起来就会使我们的干部容易犯急躁病,急躁就会冒进,冒进就会使整治的效果大打折扣,造成历史的遗憾,不仅不能留芳千古,反而遗臭万年。从农民这一方来看,要改变上百年的习惯有一个过程,要有一个实惠、可行的示范引导的过程,是急不得的。改造农村的环境,也要量力而行,滚动发展,要年年迈小步,年年不停步。筹集改造的资金更要分步走,要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在整治过程中,我们要力求避免以上四个误区。农民要的是经济实惠,不要空头口号;农民要的是长效机制,不要刮风突击;农民要的是节俭办事,不要奢侈浪费;农民要的是良好的环境,不要仅有光鲜的外表。这些要求都是农民朴素的愿望,很值得我们认真换位来思考,多去想想农民喜欢什么,才能使村庄整治工作持续健康地开展下去。

三、开展村庄整治必须做到五个“先行”

这四个误区我们分析了以后,有的同志可能会认为,目前他正在做的可能就是这四个误区之一,如果一纠正就会兴趣索然,没事可干了。其实要做的事情还多的是。这里,我就讲讲开展村庄整治必须做到五个先行。

第一,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和落实管理机构要先行。曾培炎同志在讲城乡规划时提到,“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没有规划的村庄整治,就是瞎整治;不编制规划的建设,就是乱建设。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科学地编制好规划。这个规划与城市规划要有所区别,区别性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要城乡统筹。村庄整治规划是城市文明涌向农村的桥梁,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蓝图。二是要因地制宜,注意有针对性地解决所规划村庄的大部分实际问题。三是要延续特色,延续文脉,保护整体景观。四是要节约用地。五是要体现生态优先。生态是三农的命脉,不仅关系到当代人,还关系到下一代人。六是要群众参与。规划编制必须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倡导和鼓励农民自治。七是要简单明了,让农民看得懂。这次赣州规划部门为农民制作的村庄整治规划图,是电脑制作的立体图,而且成本低廉,只需8000元费用就把整套规划全部编好,让村民一看就清楚未来的村庄是怎么回事。八是突出重点,明确建设的时序。规划一定要尊重自然,因为村庄是与自然相依为命的;要尊重历史的传统文化,只有文脉的延伸,才能带来村庄的活力;要尊重普通农民的利益和愿望,不能用城里人的观念来编制农村规划。好的村庄整治规划和实施机制,就像浙江湖州介绍的那样,就要适度超前编规划,量力而行搞建设,先易后难来整治。规划要适度超前,因为规划要管十年,甚至管永久;搞建设要量力而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村庄消失,这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深山老林中资源条件非常贫乏的村庄,现在许多已经消失了。那么这些村庄数量要根据村镇体系规划适当地裁减。如果仍然搞“××通”,到后来就浪费了。韩国实践中就产生过许多“无人村庄”。这些问题都要认真考虑。没有规划的整治是万万要不得的,否则就是瞎整治、乱整治、白整治。

第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要先行。在大整治过程中,一是要抢救性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此时不抢救,更待何时?!我们所做的工作就好比建设三峡工程中的先把有关文物发掘保护起来一样;二是要弘扬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丰富农村的多样性。这也是农村生活改善的一个主要方面。三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无烟产业,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我在浙江金华当地委书记的时候发现,下辖的兰溪市有个诸葛村,在明末时诸葛亮的一批后裔聚居在这个村庄,这个村庄基本保留了当年的形态,布局像一个八卦图。记得当时从省里只要了80万元,把村庄整治了一下,原

4来连县级文物都不是的村庄,后来成了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现在每年村民光门票的收入就有360万,而且收益每年递增30%,这80万元的整治就起到了这么大的效果。所以说,村庄整治只要科学规划、方法对路,就会“四两拨千斤”。如果当时我们用推土机开路,把村庄拆了,就毁了宝贝。而且这些都是世世代代增值的资源,只要守住这个,就会财源滚滚。所以,发展经济应该有不同的思路。我曾调查过苏南两个镇,一个是毁掉旧镇建筑,引进一个大型的计算机组装厂,产值100个亿,但当地村民只得到包括农民工资在内的2亿元的收入;另外一个镇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每年的游客带来的收入就有3个多亿。前者毁掉了大片的土地,留下来的是很多的污染,说不定明天这个厂一关门,那2亿的收入就没有了。而后者会越来越兴旺。因为一个是不可持续的,另一个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是资源浪费的,另一个是集约利用的;一个是说不定明天就倒闭的,另一个是世世代代增值的;一个是给少数农民带来利益的,另一个是给大多数农民带来利益的,最后的结果截然不同。

要搞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首先一条是每个县、地市、省都要建立名镇名村的评选机制。现在有的省没有推荐一个名镇名村上来,就是因为自身没有起建立名镇名村的评选机制。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应先有县级的,然后才有地级的、省级的,最后才是国家级的。不要认为我国已经评选出近百个名镇名村数量就很多了,像英国这样面积不大的国家就有30万个历史文化遗迹,而且成为了巨大的旅游资源。我们国土面积这么大,文明史如此悠久,起码应该好几倍于英国才是。另外一个,一定要编制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规划,在整治规划中一定要突出保护历史风貌,防止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体现传统风貌的村落被拆毁。文化遗产的保护要讲究整体性、可持续性、原真性。这几点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村庄的整治工作密切相关。

第三,自下而上明确整治重点的工作要先行。农民是非常朴实的。示范点中有条标语我还记得,“走平坦路,饮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沼气炉”。根据农民的意愿,我们提出了“三清三改”。但在整治之前,定下“几个不”更为重要。像赣州市提出来的“不劈山、不砍树、不填池塘河流”,后面还要接上去,“不拆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筑”、“不破坏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风貌”、“不改直道路”、“不截弯河道”。这“七不”应该是选择村庄整治项目的底线。

第四,确立长期行动计划和试点示范要先行。村庄整治本身是开创性、探索性的工作,是紧密结合实际为农民创造利益的工作。不能像过去那样突击刮风,从上到下高压下去。必须通过编制整治规划的过程来明确整治的重点、时序、组织领导的方式和费用分担的模式,所有的整治内容都必须由农民自主投票决定。成功的试点说明采取“自主申报、集体投票、动态管理” 的办法是可行的。要通过示范点总结评比、提炼、分析,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展开。在试点过程中,恐怕有三类整治项目是投票机制难于解决的,要注意引导:第一类是生态的保护。比如地下水源的保护非常重要,往往农民不能直接看到后果。现在很多地方直接在浅水层打井,一旦地表水被污染,整个水源就毁了;第二类是村庄的安全防灾。这也比较容易忽视,如防灾、防洪、防泥石流等等,需要通过规划的布局和合理建设来确保村庄安全;第三类是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这也常常不易被村民所认识。在看到许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后带来众多游客时,村民们才会认识到历史文化建筑是值钱的,但之前就将历史风貌破坏了,就会后悔莫及。除了这三类要在规划上加以强制性明确,其它的整治项目都应由自主申报、集体投票、动态管理来确定。

第五,形成部门联动、上下反馈的制度要先行。我们现在苦于许多单位各吹各的号、各下各的令、各拨各的钱,令出多门,农民难以适从。所以国家各个部委下去检查投资的“政绩”,基层乡镇也有对付的办法。今天××部来人了,就把该部的示范点牌子挂上去。明天其他部的人来了,又将挂另外部的示范点牌子。有一次一个部委的同志下去,因牌子太多,乡镇插错了牌子,该同志就大发雷霆,第二天,乡镇赶紧重新插牌子,其实都是一回事。实际上应该在规划的统一协调下,凝成合力,形成上下部门联动支农的局面,这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农民仍属弱势群体。他们表达自己声音的渠道分散。有些农民长期受各种“声势大、无实惠”的政治运动所冲击,已经“见怪不怪”麻木了,更不愿向干部提意见。他们非常善良,在被欺负时往往保持沉默。所以在整治过程中,要形成下情上达的信息渠道,时刻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纠错的机制,这点尤为重要。我们过去有许多运动出发点是好的,但搞到半路就出问题了,一个小的决策错误到了底下

依法规划科学规划

就放大成一个大错误,如果得不到准确的反馈信号,周而复始就形成恶性循环,到那时再纠正就困难了。

总之,在村庄整治开展之前,要坚定清醒地认识到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行条件,是重要的抓手;要坚定清醒地认识到要及时总结试点的经验教训,切实防止种种错误思维而步入误区;要坚定清醒地实施规划的编制、风貌的保护和部门的联动,以及五个方面的“先行”。

四、整治过程中要同步建立五种新机制

要及时建立“农民自主整治养护、多方持续帮扶”等多种长效机制。因为村庄整治的过程不仅是一揽子的整治项目,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农村公共品提供的机制。为什么城乡的差别会越来越大?因为城市有集中的二三产业、高额的税收,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有成熟的市场机制与国内外投资,而农村恰恰没有形成这样一种公共产品的提供机制,所以才有盖新房没有新貌,才会出现生活环境条件越来越恶化的问题。要在整治过程中创建新的机制,从根本上来弥补现在农村面临的种种公共品短缺。

首先,要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改造维护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农民自立,村庄自治,村民自筹,上级补助,乡规民约管理,理事会决策,公开账目,让农民相信这次村庄整治是完全为了他们的利益,为了农村、农民、农业的复兴。这不仅涉及村庄公共品的提供,而且还涉及到每个农民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正如湖州经验所介绍的要通过村民自治达到“七有”那样,村庄整治过程中要实现有“目标、制度、队伍、经费、督查、奖励、无害化垃圾处理”。

第二,要建立统一规划、各方参与、城乡联动、持续帮扶的长效机制。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其实是城市政府和企业反哺“三农”。这除了传统的筹资机制以外,还要发动鼓励政府机关、企业帮扶农村,比如“一企一村”、“一局一村”长期帮扶,防止短期行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韩国就有这方面的经验。如三星公司有30多个子公司帮扶了195个村,去年一年投入相当于人民币4000多万。各部门和企业应有钱出钱、有技术出技术、有物资出物资、有信息出信息,促进整治、促进发展。

第三,要建立村庄整治从规划、建设到管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协同机制。城乡规划应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要实行规划编制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一方面通过规划的编制,建立一种机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和整治有机揉合在一起,而不是零敲碎打;另一方面要通过规划来捆绑各种渠道的资金和物资,投到关节眼上去,投到刀刃上去,让有限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而不是“天女散花”。要通过规划明确“七个不”的底线是不能侵犯的,要注意保护好各类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节约搞整治。要运用规划统筹城乡协调公共品的提供和优化服务,比如垃圾、供水、公交等,这些都要通过规划来统一协调。

第四,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城乡财政转移支撑的投入机制。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是一个规律性的大趋势,是农村工作创新性转折,这就必须要通过建立制度来落实。对农村的公益事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营运等问题,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一步到位来解决。市场机制是从城市发源的,许多在城市都无法实施的市场机制,要在农村去实施,近期是难以办到的。市场机制也是一种经济文明,也有一个从城市到农村逐步扩散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苛求农村能立马引进市场机制。记得以前朱镕基同志到金华考察农村时,有一个县委书记汇报说农村建立什么股份制来代替联产承包责任制,朱镕基同志就说股份制在城里有的人都没搞明白,农村能搞明白吗?!在市场机制不足的情况下,就要通过长期稳定的政府财政转移的投入来补偿。

第五,要建立科学、稳定的、分阶段的奖励评价机制。这方面做得好的单位一般都把资金进行捆绑,然后以奖代拨、以补促投,以政府的补贴来促进社会的投资,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能沿用老的体制。

总之,希望大家通过这次会议,既要摆正村庄整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明确自己的责任.抓紧编制科学合理的整治规划,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不可再生的资源,又要克服急躁情绪,防止步入四种误区。要及时做好五项先行的工作,在试点建设的过程中还要着重抓好五项长效机制的建立,尽快使整治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谢谢大家。

下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全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全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