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仇保兴副部长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上的讲话
仇保兴副部长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首先我们感谢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和东城区委、区政府对这次会议给予的大力支持。今天我们在东城区召开这个现场会,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学习推广东城区依托信息化技术和体制变革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的经验做法,促进我们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也不断改观,但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与城市建设相比,则显得相对滞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要求和国外城市管理的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城市市容市貌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我国现阶段城市管理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模式,抓手在什么地方?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持续地进行研究,各城市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多模式进行探索。
北京市东城区从2004年4月份开始,研究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实际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东城区城市管理新模式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多项信息技术,在管理手段上实施“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二是对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以“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为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新体制。主要经验有:一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了城市精确管理;二是创新了管理体制,建立了监督和指挥两个中心,使几十个不同的城市专业管理机构形成了治理城市环境的合力;三是主要领导亲自研究、组织部署,有力地促进了该项工作的开展;四是进一步整合了现有管理资源,提高了管理效率;五是进一步发挥了市政服务热线电话与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有机组合,达到了相互强化的目的,形成了完整的监督反馈体系。下面我就这次会议的议题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有些地区的城市建设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人民群众对城市市容市貌的整洁、绿化、美化、卫生、有序等要求相比,我们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滞后。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大量的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和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定居。我前天刚从法国回来,在法期间,我与世界上最大的起吊机公司的总经理会谈过。这位总经理对我说,目前世界上塔式起吊机和履带式起吊机每年的市场总容量是16000台,而中国每年就用10000多台。全球一半以上的新建筑在中国。中国的一个大城市,如北京或上海每年的新建筑量,就相当于整个欧盟的建设总量。这样一来,我国现阶段几乎所有城市都成为空前绝后的建设大工地。这使得我们城市管理的任务空前艰巨。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神圣不可侵犯的文明观念尚未真正树立。西方的城市化已经经历了几百年,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各地城镇中,乱搭乱建、乱扔垃圾、乱设摊到处都是以及破坏公物和公共环境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党政干部中,“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理念也没有树立,重建设、轻管理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的顽症。
我讲这些的目的,是向大家传递两条信息,一是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运用,都已经滞后于现实;二是我们必须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体制创新来应对当前城市管理面临的许多难题。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运用新的体制和新的技术来解决我们面临的难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求每个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人的发展必须相互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就是因为我们这两项职能与经济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相比显得比较薄弱。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认真研究解决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就必须从群众最不满意但是每天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城市管理具体难题入手,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只有实现了城市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北京市东城区在2004年提出把城市管理的突破作为今后五年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正是基于对城市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城市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此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管理信息获取滞后,对影响市容市貌问题的处理被动滞后。城市管理工作涉及面很广,在座的都有很深的体会。在任一个城市中,起码凡视觉范围内的公共空间都是城市管理的范围。按照我们现在的管理方式,发现问题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主动获得。各专业主管部门和城管执法部门在巡查中发现,但这种途径有个弊端,因为主管部门发现了还是要主管部门处理,发现问题越多,自己的工作量就越大,于是长期的工作积极性就打折扣。也就是说自已立案、自己办案和结案,本身就是体制的弊端之一。另一种是被动获得。群众发现问题后打电话、信访反映或媒体曝光,或者经过领导批示之后,专业管理部门才知道,这使发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所以我们有些同志抱怨,城市管理工作是“领导批评,群众埋怨”,就像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费力不讨好,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信息获得滞后,问题处理被动所造成的。
二是城市管理各专业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造成有的事情无人管,有的事情多头管。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的部门众多,仅建设系统就分为规划、市政公用、园林绿化、市容环境、房产物业、建筑等多个部门,建设系统之外还有公安、环保、工商、卫生、爱卫会、人防等部门,各城市机构设臵不一,城市政府各部门之间、市政府与区政府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自然会造成有利的事大家抢着管,无利的事都不管,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应该说,城市管理专业化分工的细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上城市化起步最早的英国,在200多年前,城市管理机构只有一个部门,后来由于公共卫生问题的出现,才有了规划部门;紧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又有了环境保护部门。城市管理部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这是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区别。专业化的分工越细,管理人员的知识积累、法律准备以及对人才的培训就越快。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专业化分工越细,部门与部门、部门与群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协调合作的成本也就越高。
三是管理方式上过多地依赖突击式和运动式管理,长效管理机制亟待进一步建立。由于缺乏对城市管理的系统研究,局限于就事论事,可以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热衷于搞运动,搞突击。例如井盖丢失伤人了,发生死人事故了,媒体报道了,于是领导批示,层层发文,层层开会部署,一个专项治理活动就开始了;“非典”发生了,才想起了城市环境卫生很重要,于是清理卫生死角,取缔城区非法废品收购点等等。这类运动表面上轰轰烈烈,但效果往往是前治后乱。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当然不是说专项活动不能搞,但如不是为了建立一套长效管理机制来解决长远的问题而搞运动,这类专项突击运动就会成为雷声大、雨点小,老虎头、老鼠尾,群众埋怨,效果不好。
四是管理粗放,效率低下。许多城市对自身的管理对象的底数摸不清,如某个区域内必须要实施现场管理的各类设施的数量是多少,地理位臵如何,管线什么走向,难以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并及时更新,更不要说出现紧急情况的对策了。这就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问题,导致我们的管理只能是粗放、低效型的。前一段时间,成都市的一条自来水管爆裂,结果导致整个街区水淹三尺。一个小时就是几千吨的自来水流失,如果在两个小时内发现和关闭相关的阀门,就不会带来此类的问题。相比英国伦敦这次突然的地铁爆炸,但是城市整体秩序还比较好,救护人员十分钟就赶到现场。我们有许多自来水管爆裂、电线杆倒伏现场几天也没人管。
五是缺乏合理的监督评估机制。由于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估机制,导致发现问题多少没人管,主动管与被动管、管好与管坏、管与不管一个样,处理问题是否及时没人管,是否高质量及时解决一个样,群众是否满意一个样等弊端,其结果就是导致了产生养懒汉的体制。就是为什么说体制的创新就是管理变革的内核。
六是缺乏统一调度,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的有那么多部门,由于各部门的工作侧重点和依据的法律也不同,往往是各行其是,协调配合不够,更谈不上建立相互之间的既监督又协同的关系,致使以收代管、以罚代管、只审批不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我们的城管执法工作由于专业部门和城管综合执法部门没有很好的配合,有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城管执法工作难以开展的情况。不少部门要钱要物、要编制、要级别积极性很高,但对其政绩考核难。在实际工作中甚至还出现问题越多的部门、机构级别越高、编制经费越多的怪现象。
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的投资环境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绝对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必须让人民群众感受得到实际行动。我国长期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党夺取政权,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我们对城市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是在解放以后才开始,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管理只有10多年的历史。所以说,城市管理是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如果我们不下大力气解决城市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而放任管理体制僵化,执政成绩不能让群众满意,群众就会质疑我们的执政能力,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东城区新模式的实施,在提高当地党委和政府对城市管理方面的执政能力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有两点:一是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据东城区统计,新模式的实施,对城市问题的发现率和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处理时间由原来的平均7天提高到现在的12小时,一批群众反映存在多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二是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城市管理监督员进入社区,与群众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居民身边的“琐事”通过监督员这个纽带及时成为政府案头的大事,使问题得到迅速解决,提高了群众的满意率。城市管理的效率提高了,人民就会拥护我们,市容市貌的改观就有了保障。我们各级城市管理者一定要从加强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将其作为巩固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的成果来抓,切实增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是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对象的种类、数量纷繁复杂,管理问题层出不穷,瞬息万变的大量信息需要处理,常规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方式、手段进行创新。东城区创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通过应用GIS、GPS等技术,并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转变政府组织管理方式,是对城市管理的一次重大变革。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条:
一是管理从粗放转向精准。自从有了全球定位系统GPS之后,将此项技术运用于各行各业就应运而生了。例如精准农业,西方在农业耕作、播种、除草、收割等都依靠GPS技术,做到精准定位,机械化操作。农业都精准化了,我们城市管理还没有精准化,这个说不过去。过去,我们在城市管理上实际上采用的十分粗放的管理模式,对管理对象的空间位臵不准确、时间不准确、责任不准确,管理只能是低效率的。现在这个新管理模式通过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管理对象空间上、时间上和责任上的精确定位,使我们的城市管理由粗放转向了精准。
二是从开环转向闭环。原来的管理模式是领导发指示号召,口号不少,运动频繁,但有无长期效果就没有着落了。这属于开环管理,粗放而又没有效率。新模式建立了监督评价体系,尤其重要的是部署了信息监督员和动员了老百姓来监督各部门的工作成效,如任一管理部门发现问题后,处理没有着落或滞后处理,网络上就会有精确的记录,处罚和奖惩就有章可循,政府的官僚主义被短路了,管理系统也就实现了闭环。
三是从静态转向动态。原来我们整套系统是静止、被动的,出了什么问题然后再去抓什么问题。激励机制主要靠政治动员,我们这些分管的市长,甚至市委书记、市长,过年关的时候请环卫工人、现场管理人员吃年饭,或者是评劳动模范。正因为我们的系统结构上有问题,管理上有缺陷,激励模式单一,往往是出了问题之后再去被动地解决,见事迟、动作慢、效率低。而新的模式是主动发现问题在现场、处理在现场、监督在现场、反馈在现场、最后检验还在现场,真正做到了动态管理和及时处理惩罚。
四是从分散转向综合。过去说管理城市的部门很多,但七八顶大盖帽就是管不了一个破草帽,原因就在于大家都管,大家都不管。所以要采取综合执法体制。但这也有矛盾,因为把七八个大盖帽转为一个大盖帽,这必然违反了现代城市的专业化分工和现代法治进程。法治社会的法律必然会越来越多,执法主体的个数随之增加,涉及的技术越来越复杂,执法主体很难合并成一个或简单几个。我们不能退回到300年前的城市管理旧体制。而采用东城区的模式,不管你有多少个部门和执法主体,反正就两个工作轴,一个指挥,一个监督,把所有的部门都在指挥、监督的系统中整合起来,发挥了协同效应。不管你是中央部门,还是市、区单位,该系统都能适应,都能迫使他们尽心尽力去工作。区政府有限的权力就是监督。无论市区机构如何设立,这样一种新的模式的实施,超越了原来旧体制的局限性,超越了历史上机构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这样一种旧思路。这样对于解决我们城市管理的难题,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提高对于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工作的认识
一是要充分认识推广工作的重要性。现阶段我国正面临着城市化、工业化、机动化、全球化和市场化“五化”并存的现实,这“五化”都对城市秩序有极大的影响力,城市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对现代城市管理的研究深度和重视程度。如果我们不下大力气研究、去解决问题,从整体上、系统上寻找对策,就必然会导致每个城市竞争力的退化,进而会影响到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为此,我们今天在东城区召开现场会,推广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就是为了提高全国的城市管理水平,提高我们各个城市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是要充分认识推广工作的艰巨性。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寄希望于建立了信息化系统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国许多沿海城市花了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资金建立品种繁多的各类信息化系统,但是不顶用,有的建了,也抛在一边了。因为信息化系统需要人去操作,需要一个很好的人机之间的对话机制,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过程。一方面,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既要有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的技术创新,又要有城市管理部门体制创新,才能整合这两者的优势。另一方面,一些群众甚至包括部分城市的领导,重视、支持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还需要我们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以引起领导重视。所以这次现场会,我们要请部分大城市的分管副市长亲自到会,像深圳、杭州、成都、武汉等城市的分管副市长都来了,道理就在这里。没有领导重视,没法推动这项工作。同时还要让群众理解我们的城市管理创新工作,为推广新模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即使新的模式建立了,也不是说就一劳永逸了,新模式需要城市管理各个部门之间密切配合,高效联动,如果协调不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新模式的实施就会有难度。此外,城市管理涉及面广,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也需要对新模式功能及时进行调整、完善。对此,在实施新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都要深入跟踪研究并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求实的精神,坚决避免出现新模式运行一段时间就搁臵一旁的局面,引发新的矛盾。
三要充分认识推广工作的系统性。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既有信息技术的应用,又有政府各部门人员、职能的整合,必须要采取完善法规的手段来推动。还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特别要调动社区居委会、物业小区业主委员会等基层群众组织的积极性来联动,单单依靠城市管理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具体来说,抓好这项工作,要坚持三个原则:
首先是政府主导。政府领导及各分管领导要发挥主管作用,对城市管理各个部门、职能、人员进行整合,同时要落实资金,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提供资金保障。要像东城区那样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亲自组织、亲自协调新模式的建立,才能使新模式顺利运转和不断改进。从事城市管理可以说是当今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只有在问题堆里成长出来的,在实践中解决难题,才能锻炼我们干部的领导能力。
其次是群众参与。群众的参与对于管理信息的收集、新模式效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广泛运用现有的市长公开电话或市政服务热线,要动员广大群众通过这些途径来反映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市(区)长或12319热线电话把群众和政府沟通联接起来,使它们成为促进新体制不断完善、不断反馈、不断改进的新途径。利用这个电话对新模式的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监督,使我们对信息采集实现最大化、评价体系科学化、奖惩措施合理化。
第三是技术支撑。市政监管信息系统运用了网络技术、地理编码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多种数字技术,要做好管理维护工作,需要专业人才,要注意联合社会上的科研机构、专业公司,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系统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当然这些公司往往是良莠不齐,有的是真有真才实学,但也有的只是骗钱,要注意辨别。
三、统筹规划,周密部署,抓好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试点工作
对于推广工作,各地可先抓一、二个试点城市和城区,进一步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我部已经选定了10个城市(区)作为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试点城市(区),下一步各个试点城市(区)要在统一领导下,认真开展试点工作。我们学习推广东城区的经验,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领导要亲自抓。市长至少是分管城市管理的副市长要具体研究,布臵落实。各个建设厅的厅长,主管副厅长,要亲自抓本省区的试点推广工作。每个省区还可以设立二个以上的试点城市或城区。此项工作是检验我们领导的务实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二是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城市管理新模式能否紧贴人民群众,能否有效地、持续地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难题,是检验体制创新和信息化成功与否的试金石。以前我们很多工作不是从问题导向,而是从某个概念导向,或者仅仅是从技术导向,有的信息系统技术上很先进,但是解决问题不着边,所以必须坚持从解决实际问题导向,脚踏实地来完善系统功能。东城区就是把多种简单的技术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系统但实用性非常强。
三是要从过去强调专业化分工、部门分割,转化为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各个专业部门紧密合作,形成综合、系统的管理新体制。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整合各种各样的管理资源,形成管理的合力。当前城市各类管理机构众多,法规也很多,要通过创新机制和手段将它们整合起来,协同服务。
四要把评价、监督各个城市管理部门的权力交给群众。我们推广和利用信息化技术,就是为群众监督政府提供快捷的渠道,就是为了消除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息鸿沟、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鸿沟。信息的不对称,最终还必须通过信息化来解决。从理论上说,所有的公共权力都来自于人民群众,政府权力的本源是人民。新管理体制就必须让群众方便监督我们的政府。不少城市以前搞了很多信息化系统,有的非常复杂和昂贵,但是汇总的信息只有领导知道和使用,群众不知道更不懂运用,整个系统就无效了。这也违反了权力来自于群众、城市管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检验标准的原则。
五是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原则。应该把多个部门建立的各种系统归纳到新管理系统中,整合现有各种资源,实现设备、信息系统共享。例如治安和交通管理方面的电子摄像系统等都要整合到管理系统中去。大屏幕显示系统比较昂贵,其实可以用投影仪替代。
六要注意建成区与非建成区之间的区别。东城区是一个已经建成的区,建设量不大,大多数城市的“部件”是静止的。而绝大部分城市是快速发展的城市,所以城市管理“部件”还在不断增加,是动态变化的。城市管理中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发生,如临时工地、露天摊位等等,“事件”也是不断增加和变化的。所以,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要适应这种变化的情况。
七要调动条条和块块的积极性,实行多重反馈机制,建立无缝隙的城管网络。物业管理小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及各个专业化的城管部门内部都要建立多重的自我优化的监督系统,并把原来的12319,或者是市长、区长电话通过这个系统强化,形成多重的反馈机制,才能实现整个新管理体制的不断优化。应当鼓励各个子系统能主动自我优化,居民通过内部一个电话或区域网络系统就能及时解决管理问题。
八要坚持奖罚分明、公开公正、取信于民的机制。这个管理系统应采取标准化、公开化、实时化,让人民群众了解和支持我们的新管理系统的运行。要通过新闻工具,让人民群众知道这个新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面临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他们身边的难题,他们才能拥护这一变革。
九要坚持能进能出的新的用人机制。对城管监督员要实行及时的优胜劣汰。如果用老机制将他们变成了准公务员,再要他们每天骑自行车到负责的空间网格中细心巡视检查五次就难办了。
总之,我们要以问题导向为新体制构建的前提,其次是优化目标,根据目标和问题来设计和优化管理体制,再根据体制来优化管理,最后通过优化技术手段,采用适宜的信息化和网络技术支撑整个城市管理系统最优化。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对促进各地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促进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广泛的和基础性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信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勇气切实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共同努力。
第二篇: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小城镇目前有十种发展模式:
发帖人: cplanning 点击率: 1229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小城镇目前有十种发展模式:
第一,城郊的卫星城镇。
充分利用邻近大中城市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的技术、产业、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辐射,承担中心城市部分功能和作用。坚持充分利用近城区位优势,三类产业同步发展的优势和促进城镇建设上台阶、管理上水平的优势,从而取得发展上的优势。
第二,工业主导型。
中心镇已经初步形成了集聚规模效应,应该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实行一镇一品。集群化是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分工,能降低科技创新成本,以整体切入国内外经济大循环的新型产业组织。村镇企业集群是与新型工业化相对应的好路子,这在我国许多地方已经成功。
第三,商贸带动型。
用传统、新兴的商品集散地的优势,加上市场技术优势和管理,推动市场远近吸引辐射。以专业批发市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繁荣,服务工业、服务农业和建设城镇。这类城镇要十分注意培育交通优势,优化环境卫生和人居环境,把这三方面优化了,就可以把商贸兴镇的路子继续延续下去。
第四,交通枢纽型。
利用交通便捷、运输量大、信息快、流动人口多的特点,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实行交通促流通,以路兴镇,但也要防止出现沿着骨干公路建城镇,一条大马路,两排卷闸门。这种模式是很糟糕的,其结果是既造成了交通安全的恶化,又破坏了城镇景观,浪费了土地,所以这个问题要解决。
第五,工矿依托型。
为大中型企业协作配套生产。这些小城镇既要找到接续性的产业,又要做好原来的工矿
服务,这是很重要的。
第六,旅游服务型。
利用旅游资源的开发搞好旅游服务,实现“山上游、山下住”,既保护自然资源,又能够开拓发展第三产业的新路子,形成农民自我建镇、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局面,可谓一举两
得。
第七,区域中心型
特别是县城要依托有利的政治区位、资源区位、交通区位、技术区位、产业基础区位优
势,形成县、市的中心镇。
第八,边界发展型
利用省界、国界发展边际贸易,强化交通服务基础设施,聚集各方面的生产要素,构筑
边缘区的城镇化基点。
第九,移民建镇型。
要注重新建镇的规划和建筑质量。现在,有些移民镇的房子是当地的乡镇工程队承包的,建筑质量远比农民自建的要差,这就成为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事关农民兄弟的生命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有的是整体移民建镇、建村,更要注重工程质量和安全,绝
对不能搞成豆腐渣工作。
第十,历史文化名镇。
历史文化名镇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旅游镇,因为它的功能部分是重合的。所以,在这些村镇尤其要注意地脉和文脉的延伸,注重这两脉的保护。现在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每年都推选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此作为城市化过程中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已评上的要十分注意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对那些因保护不善使风貌受到破坏的,要给予除名。
总之,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务实创新,努力使村镇工作再上新水平。
第三篇:仇保兴副部长园林表彰会讲话
仇保兴副部长园林表彰会讲话
尊敬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乌云其木格副委员长,尊敬的全国政协周铁农副主席,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颁布实施五周年纪念暨园林绿化先进表彰大会。总结五年来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与任务。
众所周知,园林绿地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能够有效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市民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是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抓手之一。针对高速城镇化过程中大规模建设活动和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尖锐矛盾,国务院于2001年召开了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温家宝同志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在此之后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确定了二十一世纪前10年城市园林绿化的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开展。根据曾培炎副总理的指示,本次会议也是深入贯彻《通知》精神的大会,下面我讲两个问题:
一、过去五年,各地以创建园林城市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有效地改善了我国城市人居环境
刚刚过去的五年,是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城市绿化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意识、加大投资、完善管理,全面加快了城市绿化建设的步伐,并呈现出以下的时代特点。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城市绿化工作。五年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按照国务院提出的目标要求,确定了本地区城市绿化发展目标和任务,制定了促进城市绿化工作的政策措施。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实施了城市绿化目标责任制,每年省政府都与各地市政府领导签订城市绿化目标责任书,把城市绿化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严格的目标考核制度、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促进城市绿化建设任务的完成。浙江、河北、山东等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绿色浙江”、“绿色河北”、“生态山东”的目标,在全省掀起了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热潮。福建、山西、海南等省连续三年开展“城市绿化建设年”、“公共绿地建设年”等活动,全面推动城市绿化建设。为强化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领导,很多城市都加强了园林绿化机构建设,明确了职能。
二是城市绿化投入大幅度增加。5年来,各地充分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是公益事业,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方针。据统计,2001-2004年全国园林绿化维护建设资金支出1137.3亿元,比“九五”期间的总和还多603.5亿元;园林绿化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084.1亿元,比“九五”高出682.8亿元。同时,稳定的、多元化的城市绿化建设筹资机制逐步形成,许多城市在保证政府投入的前提下,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公建民助、民建公助、捐资助绿、出让绿地冠名权和广告发布权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市绿地建设和管理。与此同时,管护城市一草一木的教育活动全面开展,群众性植树绿化蔚然成风,已成为城市绿化快速发展的有效形式。
三是城市园林设计建造水平进一步提高。各地在大规模进行城市绿化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园林建设的科学性、规划设计的合理性、植物搭配的多样性,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外园林艺术、生态景观理念和植物品种在园林建设中大放异彩,与我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更加紧密。传统园林艺术和园林文化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为加强城市湿地资源保护,颁布实施了《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技术导则》,先后评定公布了山东荣成桑沟湾等10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近年来,北京皇城根公园、深圳大梅沙公园、杭州太子湾公园、济南泉城广场、青岛东海路和五四绿化广场、威海海滨公园等一大批精品工程相继建成,展现了城市新风貌。
四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为保证城市绿化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建设部先后制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技术纲要(试行)》、、《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等一系列的法规和配套性文件和标准规范。五年来,各地按照《通知》的总体要求,认真制定或修订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山东、浙江、河北等省都制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管理办法》,使规划编制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目前,全国60%的设市城市完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其中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河南、吉林设市城市已全部编制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江苏省还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组织编制了《苏锡常都市圈绿地系统规划》。
五是城市绿线管制制度逐步建立。建立“城市绿线管制制度”是为保护城市中现有绿地和规划绿地不受侵犯,而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五年来,各地方政府依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绿线界定,加强绿线管理。山东、江苏、安徽、四川、新疆等推行了“绿色图章”制度,从审批管理入手,保证各类建设项目按规定建设绿地,实现了城市绿化建设从“见缝插绿”到“规划建绿”的转变;重庆市人大专门立法,政府实施了划定禁建区和控建区的举措,规定在禁建区内除绿化以外,不得进行任何建设;深圳市在全国首次建立和实施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对用于生态保护和绿化建设的用地强制性地进行保护,遏制无序开发。
六是城市绿色产业发展迅速。五年来,随着公园绿地建设速度和管养分离、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工程监理等企业发展迅速。据统计,短短5年间,全国已有园林企业14000多家,年吸收农民工150多万人,年产值超过300亿元。这不仅带动了城镇周边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了城市整体发展环境,还有效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郑州、杭州、成都市等周边地区都形成了几十公里长的苗木花卉长廊,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七是城市绿化速度较以往明显加快。2001年-2004年全国新建城市绿地超过了45万公顷,是“九五”期间的1.8倍;新建公园1972个,新增公共绿地面积近11万公顷,是“九五”期间的2倍。到2004年底,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31.66%,绿地率27.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39平方米,分别比“九五”末增长3.51个百分点、4.05个百分点和3.7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比“九五”末翻了一翻,年均增长速度是“九五”期间的5倍。
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之所以在推动城市绿化方面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关键在于在《通知》的指引下,各地不约而同地将争创园林城市和人居奖作为促进城市绿化的抓手,从而使城市绿化工作成为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监督、有科学评比、有管理机构和法规保障的系统工程。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命名了国家园林城市83个、园林城区4个,今年新命名国家园林县城10个。此外,从2001年至今,共有12个城市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30个省(区、市)108个城市的153个项目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些城市已成为城市环境生态化、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更重要的是,通过卓有成效的创建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在以下四个方面提高了认识,从而形成了城市绿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首先,建设园林城市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最有效手段。2004年,国家园林城市的平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12%,绿地率33.92%,人均公共绿地9.54平方米,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46个百分点、6.2个百分点和2.15平方米。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是我国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开展得最好的三个地区,同时也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苏南地区通过园林城市创建,建成了国内较完整的园林城市群,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也成为外商投资吸引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园林绿化已成为新时期构筑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其次,建设园林城市是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市民生活居住环境的主要措施。各地在大规模进行城市绿化建设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园林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注重绿地规划的合理性、布局的均匀性、植物的多样性,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例如,北京市以“绿色奥运”为契机,从2000年开始启动了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工程,当年就完成绿化2667公顷。深圳市五年投入一亿五用于风景林地建设,新增风景林地和防护绿地6810公顷。此外,各地更加注重游园的便民性,加强中心区公园、游园绿地建设,方便了群众生活,增强了城市避灾功能。新疆的石河子市和库尔勒市,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都十分恶劣,近年来他们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园林城市为目标,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绿化活动,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人心向往的绿色明珠。
再次,建设园林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著名的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所说的那样,城市就像一本敞开的书,从中可以读出这个城市市民的精神情操。创建园林城市工作体现了从党委、政府到普通市民,从专业部门到全社会良好的精神面貌,激发了爱家乡、爱城市的高尚情操。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一些城市克服了物质条件还不富裕的困难,实现了建设园林城市的理想。新疆石河子市克服自然条件困难,形成了“军民团结奋斗,共建绿色家园”的革命情怀;宁夏贺兰在创建活动中“万人大签名,共建园林城”,体现了市民“爱自然、爱生活,向往美好未来”的理想信念;
河北唐山较好地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化腐朽为神奇”的抗震精神融合到创建工作之中。通过开展园林城市创建活动,经过艰苦努力,使精神得到了升华,困扰老百姓多年的环境问题得到了解决,政府的凝聚力、市民的向心力得到增强,促进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园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华民族历来具有植树种花的习俗,崇尚绿色,师法自然,讲究“天人合一”,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园林风格,塑造了东方特色的园林文化。园林城市创建中,各地保护和传承了历史文化,保护遗产和历史风貌,建设新的优秀园林,弘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古老的园林文化和园林艺术。例如,扬州在园林城市创建中,疏浚了瘦西湖,开通了古代先贤水上游览线,再现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意境。杭州实施了西湖西进南扩工程,使西湖的生态景观、西湖的历史文化得到充分挖掘和发展。
最后,园林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维系任一个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些年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的大范围沙尘暴以及非典事件等,都危害到一些城市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城市公园、游园和绿地在群众健身、防治非典等公共突发事件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地普遍注重城市生态与景观敏感区域的保护,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城市生态的改善与恢复,为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贡献。
同志们,五年的实践表明,国务院作出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实践已经证明,过去的五年,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蓬勃发展的五年,是园林城市建设速度最快的五年,也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改变最大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我们广大干部及园林绿化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再次向大家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城市绿化工作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从目标任务来看,城市绿量仍然不足、发展不平衡。很多城市还达不到国务院规定的指标,城市内部区域之间绿地不平衡,城市中心区和老城区绿量不足,西部地区园林绿化总体发展滞后。全国仍有76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不足3平方米,其中36个城市绿化覆盖率不足10%。从领导机制来看,城市绿化目标责任制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的城市对园林绿化公益性事业性质认识不清,片面地进行市场化运作,削弱了行业管理能力,造成城市绿化水平的倒退。许多城市还没有编制绿地系统规划,绿线管制制度没有得到落实。从生态状况来看,一些城市山体、自然林地、城市水系、城市湿地遭到破坏,城市生态安全面临威胁。比如,有些城市生物多样性得不到有效保护。一些城市一度出现了草坪风、大树古树移栽风、高档树种引进风、有的城市甚至出现了假花假树假草风;还有的城市盲目地砍行道树拓宽道路,大搞纯种林、单一林,植物单调,物种消失,病虫害严重,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正在消失。此外,大量的城市水生态和水景观的破坏。每年都有成千条的城镇河道被填埋,上万亩的城镇河滩、湖泊、海涂正在消失。河道、湖泊的硬质驳岸和砌底等人工化的简单做法,使原有江、河、湖中生物生境与自然生态群落遭到毁灭。从发展模式来看,园林绿化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科学技术对行业发展贡献较小。很多历史风貌、传统园林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破坏严重。很多地方不注重地方特色的塑造,断章取义,照搬照抄,贪大求洋,造成千城一面,难以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特征。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十一五”期间城市绿化建设,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今年4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参加首都植树时指出,绿化美化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通过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洁净,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绿化工作提出的要求和标准,我们要在城市绿化建设工作中努力地贯彻执行。
“十一五”城市绿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绿化工作全局,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强化科技创新,全面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到2010年,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平方米以上。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做好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十一五”城市绿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五项:一是进一步加快绿地建设步伐。设市城市要力争实现老百姓出行500米见绿的目标,特别是城市中心区的绿化要有大的改观,城市绿化隔离带、城市大环境绿化工程有效实施,道路、河边、湖边、海边全面整治绿化,城市绿化水平要有进一步提高。二是加强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快植物园和动物园等公园的建设步伐,要做到每个县城都有一个以上公园、每个城市街区都有一块游园绿地。三是有效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普遍建立城市绿线管制制度。要在编制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大环境绿化规划、公园发展规划、绿化隔离带规划、郊区(城镇)绿化规划以及建成区绿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已规划和建成的绿地全部实行“绿线”控制管理。四是注重和加强城郊绿化,要建成一批有规模、有效益的大型苗木花卉基地。城市规划区现有的林地、果园、茶园、草场以及河塘、水池等水面都要纳入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统一实施规划与控制管理。五是继续深入开展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十一五”期间全国大多数城市要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对已经命名的国家园林城市要创造条件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县镇要开展园林县城和园林城镇活动,通过深化创建活动来促进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为实现“十一五”城市绿化工作目标任务,切实搞好城园林绿化建设,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认识,统筹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工作全局。要以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工作,把城市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好。
一是统筹区域发展。当前,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要坚持树先种上去,先绿起来的方针,走先绿化后美化、先普及后提高的路子,多种一批适应性强的速生树苗,尽快把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市绿化搞上去。现在还没有完成绿地系统规划的城市,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加快编制工作,争取在两年内完成任务。对于绿化水平较低的城市,特别是人均不足2平方米的城市要建立和落实责任制,使这些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迅速改观,为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创造良好的条件。东部地区和绿化条件好的城市,应在园林绿化整体水平和质量上下功夫,在绿地分布均匀性、物种多样性和园林的人性化等方面上水平,要在城市中心区、城郊结合部、入城口等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突破,进一步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一项新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此,建设部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的工作安排,目的是通过这项活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改变城镇的生态环境,让城市的文明和经济活力涌向农村,让农民也像市民一样享受到优良的生活环境。
三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达到“天人合一”、“诗意居住”的理想境界。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自然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把城市规划区内的河湖、池塘坡地、沟渠、沼泽地、自然湿地、茶园、果园等生态敏感区域划入绿线管制范围,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在城市环境改造特别是水系统改造中,要坚决制止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生态的错误做法,把美好家园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二)因地制宜,贯彻资源节约型的城市绿化方针。
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纠正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的弊病,开展节约型绿化建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一要注重节约资金。现在有的城市绿化建设中存在高价建绿的不良倾向,高价购买大树古树,动辄几万、十几万元,保证不了成活率,造成巨额的资金和生态浪费。下一步要坚决制止这种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的做法。坚持只用对的、不用贵的,多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明显的乡土树种,要用最少的钱,建更多的绿。二要节约用水。我国许多城市水资源十分紧缺,要坚持节约用水的原则,大力开展节水型绿化。多培育和种植一些耐旱的节水型植物,普及推广先进节水的滴灌技术,同时积极推行中水回用和雨、洪水的拦蓄利用,尽可能将城市绿化与扩大城市可渗透地面比率结合起来。三要节地节能。在保证城市绿化用地的前提下,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提高生态质量和环境质量上下功夫,走集约型的绿化道路。植物搭配上要实施复层种植,坚持植物造景为主,使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要大力发展立体绿化,充分利用墙体、屋顶和桥体扩绿增绿。在建筑向阳面种植落叶乔木,推广墙体绿化;在停车场植树造荫,进行生态化改造;在道路绿化隔离带上种植乔木,造就林荫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以鼓励市民以步行和骑自行车的形式出行,就可节约大量的能源。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地域文化深厚。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推进园林建设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特别是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搞好城市绿化,形成各具特色的绿化风格和景观风貌。要全面分析当地的条件和特点,科学地确定绿化建设方案,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优先培育和种植区域适应性强、体现本地特色的树、灌、花、草。要把握地方特色,突出地域风格,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贪大求洋,也不能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盲目攀比,要鼓励在继承中求发展,鼓励创作有中国特色、地域文化、当地风格的优秀园林,少留遗憾,多留精品。
(三)加强领导,深化园林城市建设工作。
众所周知,城市园林绿化具有生态、景观、文化、科普、减灾避难等功能外。应该说,它还具有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典型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和受益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等三项特征,是少数几项无法用市场调节进行供给的优质公共品。因此,我们一定要按照国务院《通知》的要求,强化政府的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建立健全市长负总责的城市绿化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城市绿化管理机构,建立完善考评奖惩制度,以法律法规的强制力和科学进取的态度来提升绿地功能和推进绿化建设。具体来说可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加强对园林城市的监管。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是没有止境的,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奋斗和努力。应该说,现在已经命名的园林城市大部分只是在绿量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园林的艺术、城市的文化、生态和景观效果还需要下功夫进行调整、充实、完善、提高。我们决不能认为拿到了国家园林城市的奖牌就万事大吉,无事可干了。要切实避免园林城市只重视命名前的创建工作,不注重命名后的巩固与发展工作;要研究制定严格的制度和长效管理措施,不断巩固和发展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根据已颁发的《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我们将对已命名的“国家园林城市”实行复查。复查采取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每三年复查一次。复查合格的,保留其“国家园林城市” 或“国家园林城区”称号;对创建园林城市工作停滞不前、发生重大侵占绿地、破坏城市绿化成果的城市,将撤销其“国家园林城市” 或“国家园林城区”称号。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不够重视的,没有建立城市绿线管制制度的,机构撤销、体制不顺导致维护管理水平下降的,以及侵占绿地、损坏城市绿化成果现象严重的,将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也将撤销其称号。
二是要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引导已经命名的国家园林城市向生态园林城市迈进。应该说,我国园林城市建设只是达到了一个基本目标,我们还要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追求更高的目标。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就是要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等因素,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有效防治和处理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首先,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重新审视、抓紧调整和完善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和生态园林城市指标体系,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和更具可操作性,以便更好地指导创建工作开展。其次,是要确立一批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城市,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省情、市情的创建之路,更好地指导全国的创建工作。第三,各地要高度重视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逐项逐条研究创建标准,认真查找差距,制定创建目标,完善创建方案,强化工作措施,推动创建工作扎实开展。第四,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其内涵极为丰富,是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体。我们一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学与系统学的原理来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把城市放在更广阔的区域内审视其发展战略,统筹安排好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景观设施建设、生态文化设施建设、生态安全设施建设,促进传统产业向人力资源主导型、知识型和创新型的新兴工业化经济的转型,促进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演变;促进城市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社会融洽的生态文化转型。
三是,还要继续做好“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评选工作,科学修订评选指标和主题,引导地方政府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改善我国的人居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同志们,在我们积极推进小康社会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伟大历史时刻,在全面落实“十一五”发展规划宏伟蓝图的实践过程中,继续以创建园林城市为抓手,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构筑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伟大工程。我们
一定要振奋精神,团结协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战略的眼光,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城市绿化工作中来,努力开创城市绿化工作的新局面,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谢谢大家!
第四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 在2009年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几个部委一起召开2009年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会,主要是学习贯彻中央于农村危房改造及扩大试点工作的要求,部署今年的工作。
今年,中央在2008年末支持贵州省级危房改造试点2亿元的基础上,再拿出4亿元,补助改造近80万户农村危房。国家对农民住房改造建设这么大的投入,在建以来是第一次。中央资金的补助范围,经过反复的论证、协商,扩大到了中西部95个县,将近全国县(市)总数的1/2。当然,我国农村危房量大面广,改造任务十分巨,危房改造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所以今年的工作仍只立足于试点范围的扩大。家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试点年工作的重要性,如果试点年的工作出现偏差,将会影响到年工作计划的制订和中央资金的后续投入。
当前,我国上下正在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在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都非困难的情况下,国家启动了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希望通过这项工作能够解决农村困农民住有所居的问题。中央领导同志对这项工作寄予很大的期望。在农村,有“三大山”的问题是贫困农民仅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解决的。一是疾病问题,农民得了重病生活会非常困难,所以现在要进行医疗保障的城乡一体化改革;二是住房问题,少数
村贫困户可能一辈子都住不上比较坚固实用的房子,有的就是搭个棚子,居住条件非恶劣;三是自然灾害,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一些农户可能就要返贫。国家推动医疗保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挑战之际会产生“一石三鸟”的用:一是搬掉“三座大山”的前两座,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二是能增加内需,拉动经增长;三是进一步推动农村民生问题的改善。
必须充分认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重大意义,要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好,兢兢业地把好事办实,让中央满意,让老百姓满意。要坚决克服过去和现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现过的问题,不要让老毛病重犯。我们在多次会议上都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央提出的重大方针,但不少地方的实践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原因在于,社会主新农村建设中的“新”,让不少基层领导误读误解:以为新农村就是要将村庄建成崭新面貌。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如果我们在农村危房改造中再出现急于求成、搞形象工程就会把好事办坏,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恐怕也难以继续深入下去。所以这次会议首要的解决统一思想的问题。
一、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及试点工作的几项基本原则
今年的这项工作,要具体把握好以下五个原则。
第一点,一定要按照最贫困、最危险的原则来严格确定补助改造对象。要把农危房补助改造的对象框定在比较小的范围之内。这个对象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一
经济上最困难的农户,比如农村低保户、五保户;二是居住在最危险的房子中,按照《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经鉴定属于整栋危房(D级)或局部危险(C级房屋的。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如果仅仅是房子很破,但不是最贫困的农户,就能被列为补助对象。大家不要为了好开展工作,为了领导参观方便,就搞一个村一个的整村改造。这样做是滥用和浪费中央补助资金,要犯大错误。
农村危房改造绝对不能搞普惠制。我们为什么请民政部门帮助把关?原因是确定助改造对象,民政部门的资料比较准确。建设部门要尊重兄弟部门多年工作中积累的验。少数地方,一些本来有能力建房修房的农户,一听说中央有补助就停下不建了。来有能力修房的也不修了,把“等靠要”思想暴露到了极致。搞普惠制势必会激发农民等待、观望情绪,推迟自行的房屋改造和建设。如果是这样,那这个政策就起反作用了反而遏制内需了。一些老少边穷地区本来就有这种“等靠要”的思想,搞普惠制会进一助长“等靠要”,让艰苦奋斗靠边站了。还有的地方觉得政府补助资金比较缺,又急于形象,就擅做主张,改为补助经济实力中等的农户改造住房,觉得这样做短期内容易形象效果。但这些做法,跟中央政策的精神背道而驰,是完全错误的。
有些地方确定补助对象的工作做的比较好。例如,由民政部门确定对象并且全部网。农户姓名、家庭人口、房子改造前的照片等一系列的材料都在网上公布,改造以的照片可以对号入座。上网了之后人人都可以查询,等于信息公开,可接受社会监督如果这样做了,国家部委和地方监察部门随时可以核查改造的对象情况。
第二点,按照最基本的原则严格控制建设标准。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解决的是最困难农民最基本的居住安全问题,而不应理解为帮助困难农户全面改善居住条件。为什新建翻建住房标准确定为40平方米,而不是60平方米?道理就在这里。我们主张,府补助主要用来建一个较小面积、安全的框架结构平房。40平方米,每间20平方米可建两间。今后有钱了上面再加盖一层,再有钱了两边接出去。农村习惯上都是这样的,先做最基本的基础。维修加固的农房可将面积扩大到60平方米,但是新建的要制在40平方米以内。
这次我们提供图纸就是提供一个框架图纸,至于以后农民怎么盖难以预测。跟以的操作方法不一样。对于D级危房,我们要推荐的是单层框架图纸,特别在地震活区域要推荐有圈梁构造的框架房,让农民一看就明白的框架图纸,与当地农民传统建程序完全一致。以往的做法是发整套的设计图纸,让改造农户按这个图纸建房子,这做容易犯搞“跑步进共产主义”的老毛病,是绝对要防止的。通过推荐的框架图纸,让百姓自力更生一次性地建成40平方米的框架,至于框架里面是填充砖头、木头还是坯、稻草砖,由老百姓自己选择。以后顶上加房、两边建配房那也是农民自己的选择过早的提供全套的图纸农民也看不懂,也没有钱去那样做,更不是这次农村危房改造做的事情。
大家要注意在建设标准上不能走过了头。面积偏大或者建设标准要求太高,都可导致农民借高利贷盖房子,使贫困农民进一步陷入贫困的漩涡。这个错误以前曾经犯过北方某地急于出形象,县里、乡里干部要求农民房子必须要往高里盖,要建楼。但农 的经济能力只能盖到一层,结果在干部的强制要求之下建了很危险的“单坯墙”。“单墙”被风一吹,倒下来是要砸死人的。这里要再次强调,用有限的资金解决最困难农最基本的居住安全问题,不能搞条件扩大化,对象扩大化。
第三点,结合当地的实际确立改造的方式。传统工艺,传统风格,传统建材,这是农民建房最容易接受的。要用传统的农村个体建筑工匠,避免采用城市里的施工队帮助农民加固、维修危房。要尊重传统、地方、民族风格。西北地区农民传统上住窑里,不顾实际地要让农民从窑洞里搬出来是不对的。上次去延安考察,从窑洞里搬出的农民向我们反映,在根据县里的要求搬出窑洞后,仅冬季取暖费就增加了3倍,一农民一年最起码多支出1000-1800块钱,取暖费增加了,政府也不可能给予补贴。相反外面的旅游者却住进了窑洞,当地旅游公司把农民窑洞收购后,改造成宾馆接待外面游客。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给农民造成了很大损害。
农民跟市民不一样。市民有文化,有组织,信息又通,如果干部布置错了他们自就会纠正,或者不理睬。但农民却经常成为错误政策的受害者。过去的人民公社大办堂,农业学大寨,小四清,农业机械化都犯了错误,但农民没有能力纠正,就要受害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四点,坚决贯彻原址就近就地改造的方式。《关于2009年扩大农村危房改造点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村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但是,村庄规和基础设施建设是长远的工作,这里要强调坚决贯彻原址加固,就地重建,就近翻建
方式,坚决防止趁机撤村并镇,大拆大建。在这点上,干部们有两个思想误区:第一误区是农村危房改造一定要让领导考察参观时能看得见“新村形象”,所以就把危房都中在一起重建。搞危房改造是惠及最困难的农民,而不是光顾着让干部看着舒服,否就是指导思想错误。第二个是把农民集中起来,把零散的村庄合并,还美其名曰节约宅基地,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这些干部可能是没有当过农民,没有在农村呆过。真当过农民的人都知道,农房边上的庭院是产出最高的,农民用来种蔬菜、种果树等,相当于农民的冰箱。零星的宅基地如果没有了,农民庭院经济不存在了,收入也会相减少。农民不同于城市居民,买菜都去小市场。如果把零星宅基地都变成了一排排农房前后都是道路,这对农民实际上是损失。
农村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重合的。农地、农房在空间上是合二为的,合二为一的模式最节约。如果一定要把农房集中,搞成城市建设模式,让生产空跟居住空间分离,这不仅导致农民生产生活成本大大提高,而且也使循环经济无法形成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为什么农户要分散居住?传统农居,院子旁边可以养两头猪剩菜剩饭可以喂猪,院子邻近农田,猪粪还可就近还田用作肥料,形成一个微型循环圈农房集中后破坏了原有的系统,农村就不再是循环经济模式了。在这方面,一些干部认识上有巨大的误区。北方有的地方把农村的危房改造搞成撤小屯建大屯,这就走错方向,不属于这次农村危房改造补助的范围。我们再三告诫大家,在这些问题上绝对能犯这一类的错误。
原址就近就地改造还涉及到边境一线农房改造的问题。今年的试点范围包括了全
边境县,边境县的危房改造如果出现了让农民下山或者从边境一线退回来的情况,要报批评。所有国家都有边境安全方面的法律并鼓励农民到边境一线、到荒凉的小岛上住。边境线上是否有村庄、有人居住是涉及领土完整、国防安全的问题,是国家民族存命脉所系。最近西沙群岛的领土争议日趋激烈。如果这些小岛上原来都有我们的居居住,怎么会有现在的问题?过去黑龙江的珍宝岛事件,如果有哪怕一户居民在岛上住,也不会发生此类冲突事件。有些干部不知道边境安全的重要性,认为这些边远地基础设施配套难度很大,打着推进城市化的旗号,鼓励农民搬出来。如果没有这样的家安全意识,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县委书记。发达国家在这方面都有法律规定居民和村不能从边境线后撤并给予经济补助,因为这涉及国家领土安全问题。对此,有些干部想还缺少这根弦,需要强化这方面的意识。
为什么农村危房改造强调要通过规划来统筹?规划是统筹手段,有了合理的村庄划,县一级单位的统筹能力就强了。通过规划统筹就是要在危房改造过程当中,主动通过村庄建设规划协调水利、民政、农业、交通、卫生等等部门的资源,统筹推进危改造中的改水、改厕、沼气池建设等工作,把为最贫困农户办的好事办的更好。因此文件里要求统筹这些资源,这对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点,三北地区一定要高度重视建筑节能示范工作。我国农村的生活用能近来急剧增加,尤其是北方地区冬季取暖的能耗占到生活耗能的80%。在这方面,城市和农村的情况类似。三北地区建筑面积仅占全国建筑总量的10%,但城市、村镇冬季取暖占整个建筑能耗的40%。所以这次在农村危房改造中,要推进农房建筑节能的示
范工作,提倡使用草砖、草板、水泥空心砌块等对改造的农房进行节能保温处理。三地区改造费用高一些是必要的,因为要改造贫困农户住房的节能性能,长远看也是为们节约开支。这些贫困农户自己没有能力进行节能改造,冬天室内的温度仅有零上度左右,这样的室温下感觉会非常冷。与南方相比,北方的气候条件下对建筑节能保的要求更高。通过草板、草砖等改造提高农房的保温性是一项有益的探索。
一些地方的试点表明,农房通过草砖、草板、水泥空心砌块、聚苯乙烯板等节能料进行改造后,在保持室内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平均每户一个采暖季可以节约两吨标准煤。例如,北京郊区农户改造前每个采暖季最多用8吨煤,改造以后大大的节约了耗量,普遍可以节约2吨左右标准煤。按照现在的价格,2吨标准煤相当于每户每年节开支约1000元。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确实要多加重视。
二、下一阶段要抓紧做的几项工作
为了贯彻好前面讲的五项原则,下一阶段要抓紧做好四项工作:
第一项,抓紧编制本农村危房改造规划。会后,各地都要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抓紧核查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户危房底数,制订好今年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和实计划,并在6月20号前上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在6月将要对各地规划进行检查。各地注意不要按自己报的数,而要按中央下达的计划数去制规划。比如今年的计划试点县是改造占需改造农户总数10%左右的农村最贫困且居
住危房农户,但如果地方提出要改造15%,超出部分的补助资金由地方承担,中央将不会给予补贴。要防止“改造数量越多越好”的错误认识。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果自行规划确定一个巨大的改造数量,那将超出国家现有的财力。在这个方面,绝对能犯基本错误。以前各地上报基本农田时有过教训,一些地方报了很大的数字,把盐地、滩涂地都报成了基本农田,结果没法落实,这个教训不要忘记。
第二项,抓紧落实配套资金。今年中央拿出40个亿,地方配套资金的规模也会应更大。今年又是近年地方财政最困难的一年,土地出让金、税费收入都是负增长。这种情况下,地方资金配套难度极大。各地制订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和计划时要充分考这一困难。凡是不能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的,中央补助就不予安排。过去有些地方通过项目做大套取中央资金。例如,污水处理厂本来是建5万吨的规模,上报的规模却变20万吨,中央补贴的一半实际就够整个工程的造价了。省级相关部门要认真核查,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地方一定要落实好配套资金。
第三项,抓紧落实技术服务工作。农房改造加固要采用地方工艺、地方工匠,要就地取材。各地要做好工匠培训和技术服务、指导工作,要结合历史文化名村,特色观旅游村的建设推进这项工作。加强农村个体建筑工匠的培训、管理和建设技术力量组织调集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有些单位农房改造大量发放花花绿绿的图纸,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不能简单套用富裕户新建住房模式,套城市人的思维。农村危房改造要坚持本地材料、本地风格、本地工艺,要建设农民最要、最基础的房子。
第四项,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的督促检查。督促检查就是要查是不是符合前面说的五个原则。各地要定期组织对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对照改造农户的原有资料行过程跟踪。要在网上开辟专门的网站,把改造农户的相关材料补充进去,材料中起要包括三张照片,一张是改造前的,一张是建设中的,再有一张是改造完成后的。这方式有利于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三部委也将在下半年对各的督促检查工作进行抽查,对于疏于管理、进度缓慢、配套资金不到位的要进行通报评,对不符合前面说的五个原则的更要通报批评并限期纠正。这次抽查的结果将与20年的中央补助计划挂钩,我们绝对不能犯过去经常犯的低级错误。要贯彻落实好中央房改造工作的精神,为下一步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奠定基础。
最后,我非常诚恳地希望大家全力做好这项工作。建设部门这次牵头抓这项工作一定要避免犯过去非常容易犯、已经犯过的错误。不能再一心想着搞大工程,不能搞成片村庄推倒重新建设、集中建设,不能再一心想着出新面貌,迎合地方主要领导的人偏好。这些都是非常低级的错误,非常浪费的做法,这次一定要注意避免。这次如哪个地方再犯了这类错误,有关责任人就要引咎辞职。当然我希望不会出现一个人辞职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把好事做的更好。
第五篇:仇保兴副部长在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结束时的总结讲话
仇保兴副部长在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结束时的总结讲话
(2005年11月12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江西省委省政府、赣州市委市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参观点;光焘同志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反映非常热烈而且一致拥护;来自全国的5个先行单位作了大会发言,7个先进典型进行了书面材料交流;大会公布了新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刚才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同志又作了重要讲话。与会全体代表再经过实地参观,通过对光焘同志所作的主题报告的讨论和学习,大家一致认为收获很大,但还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值得进一步讨论。下面,我依据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讲三点意见。
一、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性
村庄整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这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奋斗的目标,也包含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同时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这二十字方针是目标、内涵、途径的统一,所涵盖的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
首先,从“生产发展”来讲,村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生产发展必须依靠好的环境,只有广大农民实现安居,才能乐业、创业,才能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如果我们村庄的路难行、水难饮、环境“脏乱差”,造成疾病丛生、缺医少药的话,这样的地方,人们惟恐避之都不及,还谈什么创业,发展经济和解决“三农”问题就更无从谈起。城市需要优质的投资环境,农村也需要良好的创业条件和安居环境。
其次,从“生活富裕”来讲,村庄整洁是农民生活富裕的要义之一。我们要减小城乡收入差别,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如果村庄人居环境改善了,尽管以货币计算的农民收入不比城里人高,但农村的实际购买力以及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居住条件就比城里好,从而形成了一种均衡。村庄整治所产生的效果是让农民直接受惠、感受生活质量的富裕。
再次,从“乡风文明”来讲,村庄整治是乡风文明的载体。环境好了,文明的程度才能提高。有位哲学家就讲过,“环境能够塑造人,人能够改造环境”,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也会引起良性循环发展的。抓乡风文明,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的文明抓起。在这次参观的示范点中,我们看到了有个村庄原来有座庙,庙中原供了几尊菩萨,干部捣毁几次,农民就重修几次。在这次村庄整治中,老百姓真正看到了环境的变化,感受到了文明的好处,过去菩萨帮不了忙的,而现在共产党人却做到了。“不靠菩萨,靠支部”,百姓内心就发出了这种呼唤,所以菩萨也顺利搬掉了,庙也就变成了文化活动室。如果我们的村庄污水横流、道路泥泞、垃圾遍地,造成人畜得病,我们再去跟农民讲文明,没有环境的支撑,就很难有说服力。从历史学可知,“封建” 实际上来自于农民实际生活中的许多“无奈”,迫不得已选择“封建宗法”的统治来求太平。而“迷信”则来源于先民们对众多大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恐惧。不去消除农民们的无奈和恐惧来塑造文明,往往难以凑效。
第四,从“管理民主”来讲,管理民主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农民自主从“干中学”的过程。成熟的民主体制始终伴随着永不停顿的成功实践。村庄整治是在农民自主、村民自治、自我决策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主决策的新内容,而且这种民主决策直接给农民带来利益,管理民主之习惯才会真正育成。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整治的过程,是实践我们民主体系的过程,是我们农村民主体系逐步发育、成长、成熟的过程。所以,离开这些与农民利益休戚相关的实践过程,谈民主管理往往就是空谈。
综上所述,正在开展的村庄整治及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有人曾说过,“中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这样的情况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拉力和推力的均衡。城镇化并不是越快就越好。目前,世界上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地区是非洲。据联合国统计,非洲的城镇化率每年达到3%左右,但非洲的许多国家也正是世界上最贫困、最混乱的国家。许多非洲国家由于照搬了原宗主国的土地私有制度,一遇到天灾、人祸,农民为了求生存
1依法规划科学规划
就将土地一卖了之,继而在村庄里就呆不住,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几乎所有的城市近30%—50%的区域被贫民窟所包围,贫民窟中生存环境恶劣,传染病流行。城市本身也因贫民窟的存在,致使投资环境不佳、治安混乱,造成了经济衰退;而农村因大批农民的离开,劳动力不足,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导致了大面积的饥荒。所以,健康城镇化的关键是推力和拉力的均衡,是需要富余劳动力有序地从农村移民到城市的过程,这个过程应当是一个自然和谐的过程。如果城镇化不和谐、不健康,那整个社会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欧洲的城镇化进程历时200多年,它是把9000万人转移到南北美洲殖民地后,才实现了城镇化的有序推进。它所走过的向外扩张、广建殖民地的掠夺性发展之路,我们不可能这样做,我国要走的是和平崛起之路,只能走国内均衡的健康的城镇化道路。要缩小城乡的差距,关键也是要通过整治村庄,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加快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就要先从村庄整治抓起。现代城市规划学的老祖宗英国人霍华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理想的城乡结构,就是让城市的活力和文明涌向农村,而让农村的田野风光在城市驻足”。我们所做的村庄整治工作,实际上就是踏踏实实地让城市的文明和活力涌到农村去,使农村焕发生机,从而改变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现状。
二、开展村庄整治须避免四种误区
我们分析了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性以后,就像光焘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可能有的同志会心潮澎湃,认为大显身手的机遇已经到来,甚至认为没有条件也要上。这样一来,我们将会陷入一些误区。在这里,我想讲清楚村庄整治必须避免的四种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大拆大建。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诸多内容中最容易见成效的,也是其他方面取得成就的基础、条件,但又是最容易造成偏差的环节。而且由于它是一种整治和建设行为,一旦造成偏差,就难以弥补。因为它是刚性的,不是虚的东西,犯了错误后果更为严重。比如,当年农业学大寨,全党号召,上下动员,削平了多少山头,放了那么多炸药,投入了那么多劳动力,但没有造出多少高产田来,反而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山体滑坡。生态平衡是大自然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恢复,或许永久都不能恢复的。一般的村庄或者集镇,都是几百年、上千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如果随意地推倒重建或盲目地大拆大建,就毁掉了祖先创造的财富,毁掉了文化的遗产,毁掉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程。历史化名城、名镇一旦被拆,再建就是假古董,一分钱都不值,那是农民们坚决反对的。但是现在有不少的同志有这种大干促大变以体现政绩的想法。如许多省市的同志告诉我,现在土地指标很紧张,农民建房占地面积是每户150平方米,城里人是40平方米,包括工业、公共绿地等在内也就是每户90平方米,如果把农民的村庄全部合并,让农民像城市居民一样居住生活,土地指标就可以大大节约,就可以不需要向国土资源部要指标了,自己就可以搞土地平衡。这种信誓旦旦的纯数字测算看似很有道理,但这只能适应百分之几的大城市近郊村庄。因为这些村庄已经被城市的扩张建设浪潮中翻来覆去扫荡了好几次,村民定居点并不稳定,而且因为原来缺少规划,房子也更新了好几代。
什么样情况下,我们才需要对村庄合理地重新进行规划合并迁建?一是近郊村庄的自然形态已经消失,没有值得保护的古迹了;二是原来因为错误的规划,导致农民多次迁移,至今仍未确定永久定居点的;三是农民本身生活已经转变,这些近郊农民大部分已经不务农,生活方式已经是城里人了。只有这几种条件并存的情况下的村庄,我们才可以采用并村的办法来进行改造。那种所谓的土地“浪费”,在大部分农村其实并不存在。农民每户150多平方米或者200多平方米占地是事实,但它包括了庭院和宅基地的面积,大家都知道院头院尾、屋前屋后是种的菜地,它的产出比大块的农田还高。今天大会介绍的四川双流县的经验,就是县委、县政府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还有一些同志认为,村庄建设的布局太乱,应该整齐划一。但大家有没有想到,昨天我们去看的几个点,第一天参观的历史文化名村,大家是流连忘返,停留的时间特别长;第二天我们参观了按照自然形态整治的几个村,不取直道、不砍树、不填塘、不劈山、不截直河道,对这种村庄代表们也是饶有兴趣,村庄里面还保留了许多的文物古迹。但也有一个村庄另辟了一个新区,里边是崭新的别墅,没有一个代表对此感兴趣,瞟一眼就走了。为什么?因为人类的天性就是爱好多样性。自然的遗产、众多的文物是大自然和千百年来能工巧匠精雕细刻而成的,现代意义上的几个月造成的东西会因景观单调枯燥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历史的积淀是多样性的杰出代表,是符合人的审美
2观的,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所以说,如果要求村庄建设整齐划一,恰恰是破坏了人类喜欢多样性的天性,使村庄没有魅力。
有的同志可能还认为,保留旧房、古建筑过多,维护困难,不如推倒重建。这就犯了简单化、犯了破坏人类的珍宝而自己还认为有理的错误。我记得中央一位领导同志就曾说过:干部是需要审美观的。
更有一些同志认为,建新不拆旧,宅基地就无法流转。但是不要忘记,这些旧的、老宅大院恰恰就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某一时代历史艺术品的再现,不能因为我们贪图工作方便就一拆了之。那些旧的、老宅大院稍作修缮可以改成活动室、俱乐部等等。为了宅基地流动而简单的“一刀切”推倒重来的办法,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有的村庄原有道路是石板面铺的,整治时把石板面全部敲掉,改成水泥路,这是非常荒谬的。因为保留原来的路面体现了当地的风格,是就地取材,有艺术价值又体现了资源节约。以上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大拆大建要不得。
第二个误区是大包大揽。我们这次村庄整治,应该是村民自主、自愿、自立,自我组织、自我觉悟、自我改造的过程,但是我们有的同志就喜欢用传统的大包大揽方式。在历史上,我们搞人民公社、食堂、“四清”、“文革”、学大寨,都是行政命令下的大包大揽开路的。认真分析一下那些奉行大包大揽的理由,有的是建立在农民落后论上的,认为农民愚昧落后,但天底下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群众;有的是建立农民无组织论上的,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什么能够保留到现在,它主要是有效地依靠当地的农民组织、有效的乡规民约。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没有乡规民约,这些名镇、名村早就毁了;也有的认为是农民无能力论,但他们忘记了这些古村落正是祖祖辈辈创造出灿烂文化的代表,是许多外国友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产,千里迢迢来中国就是为了看这些东西,这正是对农民无能力论的嘲讽。
为什么会产生大包大揽的不良风气?除了上述这些因素以外,还有的原因就是地方、部门为了创造“现代化”形象的政绩观在作怪,但是村民没有得到实惠。因此,在村庄整治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将心比心,防止屁股指挥脑袋,一定要与农民换位思考,思考我们所确定的规划、采取的措施和扶持项目是不是农民需要的,是不是受农民欢迎的,能不能让农民得到实惠。实际上我们经常做“城市有病、农村吃药”的傻事,总是站在城市的角度来要求村庄的整治,这就犯了很低级的错误。如对村庄整治,有的要求辟出一个大广场,来证明这个部门的投资是有效的;或者搞一个很大的、毫无意义的文化场所,农民还付不起维护费;有的还在村庄甚至是历史文化名村,但在村中心搞一块大草坪。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农村本身就接近自然。城里因为没有自然的东西,无可奈何才搞一些草坪来代表自然;城市里的房屋比较密集,找不到场所跳跳舞锻炼身体,就必须建一块广场;古代城市中缺少市民聚会议政的场所,市中心搞一块空地来聚集,这是广场的起源。农村到处是空地,哪还需要建什么广场去体现这个功能?!这是城市人带着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农村,这是花了钱造了不应该造的,而且破坏了村庄原有的历史风貌的格局。
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是“条条”有投资,农民无需求。如有一个村100户人家不到,居然有12个各种各样的活动室,民兵有民兵的,党员有党员的,然后还有什么多种经营活动室等等。按照农民的意愿,合并成一个就行了。但是每个部门“条条”都有钱,都要往下延伸,都要留下“支农”痕迹,这样就不是整治,而是折腾了。此外,有些部门有钱,但这些钱都是指定用途的,买醋的钱不能买酱油,“一个萝卜一个坑”,结果在农村建了不需要建的,缺了农民急需的。
上述问题都是因为大包大揽造成的弊端,应该注意防止。
第三个误区是贪大求洋。盲目地追求村容的整齐划一。如北方有一个村镇,上级要求沿路新房必须盖三层楼,但盖到一层盖不上去,因为农民没钱,就被迫在沿马路的一面砌上高墙,搭个假门窗,这算是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这种单片的墙,一旦有个风吹草动,是要砸死人的。盲目地要求建房的楼层数,盲目地克隆城市的广场、草坪、运动场,把原先风景优美的道路、河道全改成直马路、直河道;他们在修建运动场的时候,根本就忘记了农业本身本属体力产业;盲目地要求高科技含量的、城市化的污水处理厂,要用什么先进、昂贵的技术等等,这些都是贪大求洋,把城市里的形象工程搬到村庄里去的表现。这些历史的教训都值得总结。
反过来说,现在整治得比较好的村庄,我们看到的几个示范点包括上午介绍的浙江湖州的村庄
依法规划科学规划
整治,都是突出了村民自主决策、农村劳动力众、整治途径多等特点。正确的整治方针体现在老百姓的一句话“与城市错位进行整治、进行建设”,城市里有的景观,就坚决避免,村庄就是土生土长的,小庭院爬满了丝瓜、南瓜,长着城市里看不到的农作物,反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正因为他们整治有方,吸引了大批的城里人,如上海人、杭州人到他们那里度周末,现在那里的农民周末经济收入就非常好。因为这些乡村特色都是城里人未见过的。如果村庄里也是大广场、大草坪,城里人会到你那里去吗?!所以整治一定要以师法自然来取胜。
第四个误区是急功近利。我们确实有传统的突击运动的不良习惯,也有干部任职期限较短造成的种种弊端。一般的县市长实际任期也就两三年,一听说整治工作要十年、二十年,就说别干了。有的同志对两三年干不出什么、对升迁没什么影响的项目都不感兴趣。不少干部也有急着出政绩的强烈欲望。这些因素汇聚起来就会使我们的干部容易犯急躁病,急躁就会冒进,冒进就会使整治的效果大打折扣,造成历史的遗憾,不仅不能留芳千古,反而遗臭万年。从农民这一方来看,要改变上百年的习惯有一个过程,要有一个实惠、可行的示范引导的过程,是急不得的。改造农村的环境,也要量力而行,滚动发展,要年年迈小步,年年不停步。筹集改造的资金更要分步走,要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在整治过程中,我们要力求避免以上四个误区。农民要的是经济实惠,不要空头口号;农民要的是长效机制,不要刮风突击;农民要的是节俭办事,不要奢侈浪费;农民要的是良好的环境,不要仅有光鲜的外表。这些要求都是农民朴素的愿望,很值得我们认真换位来思考,多去想想农民喜欢什么,才能使村庄整治工作持续健康地开展下去。
三、开展村庄整治必须做到五个“先行”
这四个误区我们分析了以后,有的同志可能会认为,目前他正在做的可能就是这四个误区之一,如果一纠正就会兴趣索然,没事可干了。其实要做的事情还多的是。这里,我就讲讲开展村庄整治必须做到五个先行。
第一,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和落实管理机构要先行。曾培炎同志在讲城乡规划时提到,“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没有规划的村庄整治,就是瞎整治;不编制规划的建设,就是乱建设。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科学地编制好规划。这个规划与城市规划要有所区别,区别性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要城乡统筹。村庄整治规划是城市文明涌向农村的桥梁,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蓝图。二是要因地制宜,注意有针对性地解决所规划村庄的大部分实际问题。三是要延续特色,延续文脉,保护整体景观。四是要节约用地。五是要体现生态优先。生态是三农的命脉,不仅关系到当代人,还关系到下一代人。六是要群众参与。规划编制必须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倡导和鼓励农民自治。七是要简单明了,让农民看得懂。这次赣州规划部门为农民制作的村庄整治规划图,是电脑制作的立体图,而且成本低廉,只需8000元费用就把整套规划全部编好,让村民一看就清楚未来的村庄是怎么回事。八是突出重点,明确建设的时序。规划一定要尊重自然,因为村庄是与自然相依为命的;要尊重历史的传统文化,只有文脉的延伸,才能带来村庄的活力;要尊重普通农民的利益和愿望,不能用城里人的观念来编制农村规划。好的村庄整治规划和实施机制,就像浙江湖州介绍的那样,就要适度超前编规划,量力而行搞建设,先易后难来整治。规划要适度超前,因为规划要管十年,甚至管永久;搞建设要量力而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村庄消失,这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深山老林中资源条件非常贫乏的村庄,现在许多已经消失了。那么这些村庄数量要根据村镇体系规划适当地裁减。如果仍然搞“××通”,到后来就浪费了。韩国实践中就产生过许多“无人村庄”。这些问题都要认真考虑。没有规划的整治是万万要不得的,否则就是瞎整治、乱整治、白整治。
第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要先行。在大整治过程中,一是要抢救性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此时不抢救,更待何时?!我们所做的工作就好比建设三峡工程中的先把有关文物发掘保护起来一样;二是要弘扬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丰富农村的多样性。这也是农村生活改善的一个主要方面。三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无烟产业,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我在浙江金华当地委书记的时候发现,下辖的兰溪市有个诸葛村,在明末时诸葛亮的一批后裔聚居在这个村庄,这个村庄基本保留了当年的形态,布局像一个八卦图。记得当时从省里只要了80万元,把村庄整治了一下,原
4来连县级文物都不是的村庄,后来成了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现在每年村民光门票的收入就有360万,而且收益每年递增30%,这80万元的整治就起到了这么大的效果。所以说,村庄整治只要科学规划、方法对路,就会“四两拨千斤”。如果当时我们用推土机开路,把村庄拆了,就毁了宝贝。而且这些都是世世代代增值的资源,只要守住这个,就会财源滚滚。所以,发展经济应该有不同的思路。我曾调查过苏南两个镇,一个是毁掉旧镇建筑,引进一个大型的计算机组装厂,产值100个亿,但当地村民只得到包括农民工资在内的2亿元的收入;另外一个镇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每年的游客带来的收入就有3个多亿。前者毁掉了大片的土地,留下来的是很多的污染,说不定明天这个厂一关门,那2亿的收入就没有了。而后者会越来越兴旺。因为一个是不可持续的,另一个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是资源浪费的,另一个是集约利用的;一个是说不定明天就倒闭的,另一个是世世代代增值的;一个是给少数农民带来利益的,另一个是给大多数农民带来利益的,最后的结果截然不同。
要搞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首先一条是每个县、地市、省都要建立名镇名村的评选机制。现在有的省没有推荐一个名镇名村上来,就是因为自身没有起建立名镇名村的评选机制。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应先有县级的,然后才有地级的、省级的,最后才是国家级的。不要认为我国已经评选出近百个名镇名村数量就很多了,像英国这样面积不大的国家就有30万个历史文化遗迹,而且成为了巨大的旅游资源。我们国土面积这么大,文明史如此悠久,起码应该好几倍于英国才是。另外一个,一定要编制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规划,在整治规划中一定要突出保护历史风貌,防止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体现传统风貌的村落被拆毁。文化遗产的保护要讲究整体性、可持续性、原真性。这几点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村庄的整治工作密切相关。
第三,自下而上明确整治重点的工作要先行。农民是非常朴实的。示范点中有条标语我还记得,“走平坦路,饮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沼气炉”。根据农民的意愿,我们提出了“三清三改”。但在整治之前,定下“几个不”更为重要。像赣州市提出来的“不劈山、不砍树、不填池塘河流”,后面还要接上去,“不拆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筑”、“不破坏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风貌”、“不改直道路”、“不截弯河道”。这“七不”应该是选择村庄整治项目的底线。
第四,确立长期行动计划和试点示范要先行。村庄整治本身是开创性、探索性的工作,是紧密结合实际为农民创造利益的工作。不能像过去那样突击刮风,从上到下高压下去。必须通过编制整治规划的过程来明确整治的重点、时序、组织领导的方式和费用分担的模式,所有的整治内容都必须由农民自主投票决定。成功的试点说明采取“自主申报、集体投票、动态管理” 的办法是可行的。要通过示范点总结评比、提炼、分析,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展开。在试点过程中,恐怕有三类整治项目是投票机制难于解决的,要注意引导:第一类是生态的保护。比如地下水源的保护非常重要,往往农民不能直接看到后果。现在很多地方直接在浅水层打井,一旦地表水被污染,整个水源就毁了;第二类是村庄的安全防灾。这也比较容易忽视,如防灾、防洪、防泥石流等等,需要通过规划的布局和合理建设来确保村庄安全;第三类是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这也常常不易被村民所认识。在看到许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后带来众多游客时,村民们才会认识到历史文化建筑是值钱的,但之前就将历史风貌破坏了,就会后悔莫及。除了这三类要在规划上加以强制性明确,其它的整治项目都应由自主申报、集体投票、动态管理来确定。
第五,形成部门联动、上下反馈的制度要先行。我们现在苦于许多单位各吹各的号、各下各的令、各拨各的钱,令出多门,农民难以适从。所以国家各个部委下去检查投资的“政绩”,基层乡镇也有对付的办法。今天××部来人了,就把该部的示范点牌子挂上去。明天其他部的人来了,又将挂另外部的示范点牌子。有一次一个部委的同志下去,因牌子太多,乡镇插错了牌子,该同志就大发雷霆,第二天,乡镇赶紧重新插牌子,其实都是一回事。实际上应该在规划的统一协调下,凝成合力,形成上下部门联动支农的局面,这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农民仍属弱势群体。他们表达自己声音的渠道分散。有些农民长期受各种“声势大、无实惠”的政治运动所冲击,已经“见怪不怪”麻木了,更不愿向干部提意见。他们非常善良,在被欺负时往往保持沉默。所以在整治过程中,要形成下情上达的信息渠道,时刻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纠错的机制,这点尤为重要。我们过去有许多运动出发点是好的,但搞到半路就出问题了,一个小的决策错误到了底下
依法规划科学规划
就放大成一个大错误,如果得不到准确的反馈信号,周而复始就形成恶性循环,到那时再纠正就困难了。
总之,在村庄整治开展之前,要坚定清醒地认识到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行条件,是重要的抓手;要坚定清醒地认识到要及时总结试点的经验教训,切实防止种种错误思维而步入误区;要坚定清醒地实施规划的编制、风貌的保护和部门的联动,以及五个方面的“先行”。
四、整治过程中要同步建立五种新机制
要及时建立“农民自主整治养护、多方持续帮扶”等多种长效机制。因为村庄整治的过程不仅是一揽子的整治项目,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农村公共品提供的机制。为什么城乡的差别会越来越大?因为城市有集中的二三产业、高额的税收,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有成熟的市场机制与国内外投资,而农村恰恰没有形成这样一种公共产品的提供机制,所以才有盖新房没有新貌,才会出现生活环境条件越来越恶化的问题。要在整治过程中创建新的机制,从根本上来弥补现在农村面临的种种公共品短缺。
首先,要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改造维护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农民自立,村庄自治,村民自筹,上级补助,乡规民约管理,理事会决策,公开账目,让农民相信这次村庄整治是完全为了他们的利益,为了农村、农民、农业的复兴。这不仅涉及村庄公共品的提供,而且还涉及到每个农民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正如湖州经验所介绍的要通过村民自治达到“七有”那样,村庄整治过程中要实现有“目标、制度、队伍、经费、督查、奖励、无害化垃圾处理”。
第二,要建立统一规划、各方参与、城乡联动、持续帮扶的长效机制。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其实是城市政府和企业反哺“三农”。这除了传统的筹资机制以外,还要发动鼓励政府机关、企业帮扶农村,比如“一企一村”、“一局一村”长期帮扶,防止短期行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韩国就有这方面的经验。如三星公司有30多个子公司帮扶了195个村,去年一年投入相当于人民币4000多万。各部门和企业应有钱出钱、有技术出技术、有物资出物资、有信息出信息,促进整治、促进发展。
第三,要建立村庄整治从规划、建设到管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协同机制。城乡规划应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要实行规划编制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一方面通过规划的编制,建立一种机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和整治有机揉合在一起,而不是零敲碎打;另一方面要通过规划来捆绑各种渠道的资金和物资,投到关节眼上去,投到刀刃上去,让有限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而不是“天女散花”。要通过规划明确“七个不”的底线是不能侵犯的,要注意保护好各类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节约搞整治。要运用规划统筹城乡协调公共品的提供和优化服务,比如垃圾、供水、公交等,这些都要通过规划来统一协调。
第四,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城乡财政转移支撑的投入机制。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是一个规律性的大趋势,是农村工作创新性转折,这就必须要通过建立制度来落实。对农村的公益事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营运等问题,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一步到位来解决。市场机制是从城市发源的,许多在城市都无法实施的市场机制,要在农村去实施,近期是难以办到的。市场机制也是一种经济文明,也有一个从城市到农村逐步扩散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苛求农村能立马引进市场机制。记得以前朱镕基同志到金华考察农村时,有一个县委书记汇报说农村建立什么股份制来代替联产承包责任制,朱镕基同志就说股份制在城里有的人都没搞明白,农村能搞明白吗?!在市场机制不足的情况下,就要通过长期稳定的政府财政转移的投入来补偿。
第五,要建立科学、稳定的、分阶段的奖励评价机制。这方面做得好的单位一般都把资金进行捆绑,然后以奖代拨、以补促投,以政府的补贴来促进社会的投资,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能沿用老的体制。
总之,希望大家通过这次会议,既要摆正村庄整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明确自己的责任.抓紧编制科学合理的整治规划,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不可再生的资源,又要克服急躁情绪,防止步入四种误区。要及时做好五项先行的工作,在试点建设的过程中还要着重抓好五项长效机制的建立,尽快使整治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