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打造中国最美藏区
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最美最幸福新藏区
发展不足、发展滞后是藏区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加快发展是实现藏区团结和谐稳定、保障西南国防安全、维护国家国际形象的必然选择。四川藏区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全国藏区发展上做出示范和作出贡献。依托藏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生态文化资源,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生态型经济,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国家战略行动。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藏区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推动藏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农牧民增收致富,有利于生态保护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有利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近年来,四川藏区文化旅游业发展有了较大进步,九寨沟、黄龙等景区已享誉国内外,但还有巨大发展潜力。因此,要从政治经济社会多个层面,从藏区发展全局上,把旅游业作为藏区推进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加快发展、优先发展。
藏区旅游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科学制定旅游规划,统筹建设旅游环线,精心打造旅游景区,集约建设特色城镇和农牧民新村,强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藏区旅游的进入性和接待能力,构建具有藏区特色、结构完善合理的旅游产业体系。做大做强藏区特色文化生态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与文化、生态有机结合,用文化铸就藏区旅游之魂,用生态筑牢藏区旅游之根。
—1—
按照“整体设计、分批推进”的原则,提升拓展阿坝,重点突破甘孜,力争5—10年,把我省藏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人人向往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藏区GDP的50%以上(目前为36%,其中阿坝为55.6%、甘孜为17%),旅游业收入成为农牧民收入重要来源,把四川藏区建设成为中国最美、最幸福的藏区。
当前,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藏区旅游改革创新。藏区跨越发展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选择科学的发展模式。像甘孜州的稻城县,探索建立以旅游业为主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政府大力投入藏区旅游基础建设的同时,研究和制定一些突破性的政策,如建立藏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藏区旅游投资公司,藏区旅游免税、博彩、资本产权交易等方面政策创新,通过市场化推动藏区旅游业的发展。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动实施和督查考评,创新藏区旅游业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强化旅游部门对旅游业发展的综合推动和统筹协调职能。对于基础较好、发展较成熟的景区(如九寨、黄龙等),可以率先开展省级旅游发展和改革试验区试点。亚丁、海螺沟等旅游景区,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开发运营机制。
二是科学制定和实施藏区旅游发展规划。预则立,不预则废。要高度重视藏区旅游规划工作,强化旅游规划的法律效力,建立严格的、科学的、可操作的旅游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当前,要尽快组织制定《四川藏区旅游发展10年行动计划》,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好金沙江流域大香格里拉旅游区、亚丁机场至亚丁景区旅游通道、亚丁旅游景区建
设规划。旅游规划完成后,要抓紧启动设计,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
三是集中优势建设一批旅游示范项目。要集中省上和地方的优势,率先建设和提升“一区两带两道”旅游示范项目,即亚丁神山国际精品旅游区,贡嘎河谷生态文化旅游带、丹巴-金川河谷嘉绒文化旅游带、亚丁机场至亚丁景区旅游通道、亚丁至木里旅游通道。示范项目由省级有关部门牵头,州县政府为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集中资金、技术和人才力量,高标准规划和整体建设推出,确保2012年亚丁机场通航前基本建成。围绕提高藏区旅游三大能力(保障能力、接待能力、核心竞争力),还要抓好一批文化旅游景区、特色旅游小镇、新村旅游综合体以及厕所、标识标牌、加油站等配套服务设施,交通、能源、通讯、急救等基础保障设施,建成生态优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的旅游示范区。
四是整合营销扩大藏区旅游影响力。要加大对藏区的宣传,结合实际,可以“先东后西、先国内后国外”,分区分步推出藏区世界遗产、熊猫故乡探秘、寻找香格里拉、情歌故乡等旅游品牌;九寨沟、黄龙景区还要在国际市场加大宣传力度,不仅展示它的世界自然遗产风光和价值,更要向世界展示四川藏区的新风貌。将阿坝州的国际熊猫节、甘孜州的中国康定情歌节培育成国际性旅游节庆品牌,策划推出一批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并培育成世界性旅游品牌。加快藏羌碉楼村寨世界文化遗产、德格印经院世界文化遗产、康定情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积极向国家申请在四川藏区设立国家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
五是加快形成藏区人文智力支撑。加强对领导干部宣传旅游业的方针政策,增强领导干部的旅游产业意识和服务意识,形成大旅游发展共识。结合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加大对藏区百姓的旅游知识普及,培育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社会风尚。把干部建设与藏区旅游人才队伍培养结合起来,实施旅游干部赴藏交流计划,开展藏区和内地旅游干部跨区域岗位交换交流、提拔任用工作。结合“9+3”和就业培训计划,实施“10万旅游人才”培育工程,每年至少培训和引导1万名农牧民参与旅游经营和服务;实施藏区旅游职业化培训计划,三年一个周期,分级分类对藏区所有旅游行政管理、经营管理、一线旅游从业的人员轮训一次。
藏区旅游业发展,事关藏区的发展和稳定,影响四川和全国大局,要特别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要面向民生,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让游客满意,还要让当地百姓满意,要与“藏区民生工程”、农牧民增收致富等有机融合,协调发展;要科学有序,从战略到战术,从工程到项目,从硬件到软件,形成整体系统实施;要突出“生态保护优先”,按照“优
一、限
二、进三”的原则,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水电、采矿项目不立项、不上马。
二是始终坚持开放发展。发展藏区旅游业,要有国际视野,以开放的胸怀、积极的心态,引进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和旅游投资商参与;各地要打破行政界线,消除地域壁垒,促进产业要素自由流动。用好“香格里拉”大品牌,深化与云南、西藏等周边省份的旅游合作,加快区域内道路交通互联互通,共建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共享藏区文
化旅游的品牌和资源,共同推动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
三是始终坚持整合发展。3州32县党委政府是藏区旅游业发展的责任主体,省级有关部门、32个对口援建地政府要高度重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如发改部门要优先支持旅游规划和旅游重大建设项目;交通部门要把着力解决藏区可进入性问题摆到首要位臵;财政部门要整合中央和地方各类资金资源,加大对藏区旅游业扶持;建设部门要积极指导和推动藏区特色城镇和村寨建设;环保部门要把生态建设与旅游资源利用有机结合;农牧业部门要在草场建设中结合景观营造,形成观光农业;文化部门要积极挖掘藏区文化并形成文化旅游产品等等。
2011年8月31日
第二篇:建设美丽中国打造旅游生态文明村
建设美丽中国打造旅游生态文明村
——以张家界市袁家界村为例
□巅峰智业申杰玲王哲
十八大首次提出围绕美丽中国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并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努力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断创造新成绩。旅游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动力,如何建设生态型旅游目的地特别是生态景区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命题。
生态文明,景区建设新要求
近些年来,随着景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景区内常住居民的数量迅速增长,人口密度越来越高。据统计,66%的风景名胜区人口密度达到50-100人/平方公里,17%的风景名胜区人口密度超过100人/平方公里。一方面,人口增长的同时,原住民居住点规模越来越大,新的集镇街区不断形成,生产经营活动日趋活跃,环境污染日渐突出。一些原住民居住点“乱”、“脏”、“杂”的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景区的价值。另一方面,原住民的合理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景区的管理者与原住民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利用以及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着较多矛盾。
学术界对于景区原住民问题的研究尚未有明确定论,国外的国家公园或保护区的管理方式,因国情不同,包括人口和体制的差异亦不能完全运用于我们国家的景区管理。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涉及原住民问题的比较少。传统规划往往忽视了居民因素,规划与管理常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而在景区生态保护、居民社会问题方面的关注有所欠缺。张家界景区内的袁家界村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袁家界
村位于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北部,是武陵源核心景区的核心。全村总面积8.16平方公里,有三个村民小组,现有163户、483人,其中劳动力260人,村民房屋建筑面积约为5.5万平方米,全村125户开设了家庭旅游、参观和商店,床位2510张。2011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3.9万元,其中旅游纯收入3.5万元,占人均年收入的90%。但是,由于利益驱动和无序竞争,违章建筑屡禁不止,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影响景区形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010年,张家界被列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11年,张家界成为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项目重要组成部分,袁家界村迎来了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根据张家界市委的决定,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要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一个突破口。2012年5月,巅峰智业旗下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应张家界市的委托,与张家界相关部门、袁家界村民共同探索通过“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通过生态移民“软搬迁”,促进袁家界村与风景名胜区和谐共生的新路径。形成“现居住村民迁出景区,压缩提质村民现有房屋及设施,实现村民山下居住、生活,山上山下就业,景村和谐发展的思路”。
旅游主导,提质发展建精品
以生态、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为发展战略,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特色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形成旅游主导,多元融合的景区原住民村落创新发展新路径。同时,推进部门统筹、村民参与,以景区化的标准,提升改善袁家界村容村貌,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营销、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服务的发展模式,实现一体规划、景村协同,形成具有活力的产业生产力布局、生态环境和谐全域景区化的全新格局。
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总体定位为依托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风光,结合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要求,加快世界级旅游精品建设,通过环境提质、文化铸魂、创意激活,使袁家界村整体提质,成为以旅游产业为依托的主题鲜明、品质高端、服务优质的与遗产地品牌相匹配的旅游生态文明村。传承创新“仙境张家界、时尚潘多拉、土家民族风”三个特色文化,将目前上、中、下坪三个小组村重生再造,更名为狮子寨、天桥寨、天界寨。恢复一个空中田园景观,升级袁家寨子旅游产品,完善袁家界景区管理服务配套,创意策划梦幻蓝岛、仙隐山居、云海茶园、三寨书屋,形成生态修复、就业安置、村民文化生活、管理服务四类项目。其中梦幻蓝岛将打造成为以阿凡达为主题的精品民宿,仙隐山居将打造成为以仙境张家界为文化内涵的避世修身绝佳处。
多方参与,全民共铸新辉煌
自2011年3月28日张家界市委书记胡伯俊就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提出“先行先试、形成合力、科学规划、建设精品”的总体要求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袁家界村支两委先后召开了12次党员大会、14次村委扩大会议及组长会议、多次村民代表大会,就建设旅游生态文明村的重大意义和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等方方面面进行宣传和发动,经过民意测验和入户调查,95%的老百姓同意村里提出的《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方案》;99%的户主同意村支两委形成的《关于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决议》,并进行签字盖章,就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坚持原则、建设方案以及公司运作模式、利益分配方案、安置就业方案等内容进行了明确。为了使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能够顺利进行,村委组织部分群众代表对武隆仙女山景区、南昆山十字水生态农庄等地进行参观考察,学习其他景区先进的生态保护理念、永续利用的思维和高效的经营模式。
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张家界市及武陵源区两级四大班子领导
均多次到村里调研,指导工作;市里各相关职能部门就安置选址、政策对接与咨询等许多具体工作对旅游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给予极大帮助;张家界森林公园管委会组织专门工作组,全面负责各项事宜的推进;同时,项目也得到了巅峰智业等多个专家团队的指导。
探索实践,美丽中国添亮点
旅游生态文明村的构想,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尝试。虽然这类尝试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但通过袁家界村的探索实践可以看出,这种创新的模式,减少了核心景区人为因素的影响,有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促使经济转型发展,保证了持续盈利,保障了村民的基本生计,能够切实协调好自然型景区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实现景村协调发展,原住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同时,构建了新的产业模式,将带动张家界景区的旅游发展从粗放型转向国际化精品型,助推张家界全市的旅游产业升级发展。
第三篇:立足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中国最美湿地
立足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中国最美湿地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工作报告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鄱阳湖东岸,江西省鄱阳县境内,规划面积3628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35116.1公顷,占总面积的96.8%。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公园于2008年规划建设,当年批准为国家级试点,2011年9月正式通过验收,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授牌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园已成为鄱阳湖生态建设和鄱阳湖旅游发展的重要平台,先后荣获“江西省先进湿地公园”、“江西先进旅游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目前正在创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现将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立足“生态保护”核心,认真履行湿地公园的保护职责,努力打造鄱阳湖湿地保护样板地。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湿地生态资源是湿地公园建设的首要职责。
1、大力建设湿地功能区。在白沙洲自然湿地展示区,建成了融湿地保护、科普、科研、游学于一体的鄱阳湖湿地科学园,通过修建湿地宣教馆、湿地植物园、鸟类救护站等,开展湿地保护科普宣传。在汉池湖水禽栖息地保护保育区,启动了公园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工程,通过划界立标,加强日常(特别是候鸟迁飞季节)巡护,设立水禽避难所和野外补食点,营造良好的水禽栖息环境,维系湿地生态平衡。在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区,通过退田还湖和对湿地植被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发挥湿地水质净化作用,减少河流对湖泊水质污染。在珠湖水源湿地保护保育区,通过对面源污染行为控制、污染源治理、湖面养殖方式调整、周边农村污水垃圾的综合治理,实现对珠湖水质的保护。
2、严格防治水资源污染。一是环湖建设生态渔村。在公园环湖村庄,启动了“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四大工程为主的生态渔村建设工程。对乡村污水处理采取了“生活污水厌氧池+人工湿地降解+农田灌溉”的三级生态降解模式。二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投资1.2亿元建成了日处理4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投资5000万元,正在实施公园核心区域污水管网工程,并与城市污水管网并网。对公园较分散旅游项目,采取“分体式污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降解”双保险模式进行分散处理。
3、强化湿地生态管理。组建了公园管委会,突出了三大职能:一是管理职能。设立了湿地保护科,主要负责鄱阳湖生态湿地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建设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生态治理工程,监测鄱阳湖湿地生物、水质等动态变化,协调湿地保护日常性工作。二是执法职能。根据《江西省湿地保护管理条例》,率先推出“部门委托执法、专业队伍综合执法”模式,成立了综合执法大队,并与公园派出所合署依法打击破坏湿地资源行为。三是救护职能。在鄱阳湖湿地科学园成立了珍稀动植物研究与保护中心,并与专业研究所、高校等机构合作,建立鄱阳湖珍禽研究和救护基地,对天鹅、白鹤、东方白鹳、江豚等鄱阳湖国家珍稀保护动物进行抢救性保护。
第二,立足“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两大基本点,牢固树立“保护—利用—提高”的建设理念,努力推进公园多元化发展。近年来,保护与利用并进的多元化发展已成为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主题。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秉承了“保护—利用—提高”
相结合的理念,公园共分为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其中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占总面积的6/7。在保护的同时,依托鄱阳湖良好的品牌和生态资源,全面开启了鄱阳湖生态旅游开发,通过旅游产业找到了公园建设保护与利用平衡点。
在旅游发展理念上,以湿地公园为平台,着力推动鄱阳湖的生态价值转变为旅游价值,生态高地转化为旅游品牌高地,实现 “从世界生态名湖到世界旅游名湖”的价值升级。
在形象品牌定位上,由于湿地是孕育地球生物的母亲,是保护地球生态的卫士,全新塑造了“地球上最美的母亲——鄱阳湖”的品牌形象,呼吁全人类都来呵护“地球母亲〃鄱阳湖”。
在建设思路目标上,创造性地提出“湖(鄱阳湖)城(鄱阳城)一体”的理念,利用“湿地科普与展示+城市旅游综合体+半岛度假综合体+低碳生活示范园”开发模式,逐步把公园打造成为“鄱阳湖之心、江西迎客厅”。
第三,立足“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全民参与”三大要素,逐步健全公园建设保障体系,努力吸引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较为合理的建设保障机制是支撑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政策支持上,一是实行高位推进,以公园建设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列入鄱阳县四大工程之一,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力推进。二是实行项目整合。将污水处理、新农村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公路码头等项目向公园倾斜。三是实行三位一体。成立了管委会、运营公司,与原有的保护管理站一起形成“行政执法、市场运作、生态科研”三位一体运营机构。
在资金保障上,实行“政策支持为主,直接投资为辅”,“自
我积累,内部循环”的基本运行方法。由财政资金、上级资金、银行融资、政策返还构成公园资金保障体系。鄱阳县政府每年安排湿地生态建设预算资金600万元,公园收入县级所得部分全部返还。同时,以运营公司为平台,通过盘活公园综合管理区周边土地资源进行融资,累计银行融资达2亿元,为前期公园基础设施和基础功能区建设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在全民参与上,一方面,积极实施“与公园一起改变”行动计划,鼓励渔民洗脚上岸,采取转捕为养、渔俗表演、创办渔家乐等方式实现渔民转产转业。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并对困难渔民实行补助。另一方面,依托公园宣教功能,建立鄱阳湖生态游学基地,通过举办中华龙舟大赛、湿地帐篷观鸟季等活动,唤起人们保护生态的热情。在宣传口号上,注重保护形象宣传,形成了以“一湖清水,为世界守护”和“地球上最美的母亲”相互映衬、相互承接的形象宣传口号。在生态公益活动上,注重公众的引导,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守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城市行动,创立了鄱阳湖自然之子俱乐部,提升公众对湿地生态关注度。
第四篇:2010世界旅游小姐中国区总决赛新闻发布会筹备范本
世界旅游小姐中国冠军总决赛新闻发布会(筹备流程范本)
1、新闻发布会时间与地点选定;
2、赛事宣传手册设计与制作;
3、赛事宣传单张、赛事宣传海报、赛事宣传易拉宝设计与制作;
4、新闻发布会礼品及礼品袋的设计与订做(可拉赞助):领导/嘉宾/媒体;
5、新闻发布会主背景板及签约背景板设计与制作;
6、新闻发布会场外、场内置景设计与布置;
7、赛事片花制作、赛事宣传幻灯片制作;
8、新闻发布会现场视频、播放器、音响、座麦、无线麦、立麦;
9、赛事组委会及执委会成员的确定;
10、拟定出席新闻发布会领导及嘉宾名单(外地及本地);
11、落实新闻发布会接待酒店及宴会酒店;
12、落实接送出席新闻发布会领导及嘉宾交通工具(可拉赞助);
13、新闻发布会邀请函的设计与制作;
14、出席新闻发布会外地领导及嘉宾的往返交通工具的预订;
15、快递出席新闻发布会外地领导及嘉宾邀请函专职人员的确定;
16、接待出席新闻发布会外地领导及嘉宾专职人员的确定;
17、确认出席新闻发布会领导及嘉宾回执的专职人员确定;
18、赛事政府职能部门批文及批文公关费;
19、新闻发布会流程背景音乐制作;
20、新闻发布会工作人员:
幻灯片及视频播放员/音响师/摄影师/摄像师/化妆造型师/礼品派发员配置及劳务费等;
21、新闻发布会主持人﹑上届冠军的邀请及服装﹑出场费用;
22、新闻发布会礼宾小姐、引导小姐及服装的选定及费用;
23、赛事工作人员服装的设计与制作(可拉赞助);
24、赛事网站的注册、网页的设计与制作;
25、赛事会旗及赛事绶带设计与制作;
26、赛事权杖、头冠、奖杯的设计与制作(可拉赞助);
27、赛事吉祥物的设计与制作(可拉赞助);
28、赛事主题歌的创作及费用(可用大赛原创主题歌);
29、新闻发布会邀请的领导及嘉宾名单的拟定;
30、新闻发布会主席台领导及嘉宾安排的慎定及座席排位的慎定;
31、新闻发布会主席台、嘉宾席、媒体席、签约席台卡的设计与制作;
32、新闻发布会媒体的选定及费用;
33、赛事名片及赛事工作人员胸卡的设计与制作;
34、新闻发布会媒体报道统筹专职人员的确定;
35、新闻发布会饮用水的准备(可拉赞助);
36、新闻发布会新闻通稿及领导发言稿的拟定;
37、网络选手亮相宣读参赛宣言及异地选手视频祝福;
38、新闻发布会举办地停车场专用车位划定;
39、新闻发布会分赛区、合作伙伴、赞助商签约板及授权牌匾的设计与制作;
40、新闻发布会指示牌的设计与制作(停车场/大堂/电梯口/走廊);
41、新闻发布会表演嘉宾邀请及费用;
42、新闻发布会造形师(发型、财妆、化妆)的邀请及费用(可拉赞助);
43、新闻发布会会场布置与物料备份:
签到台/主席台及签到台台布/易拉宝/签到薄/签到笔/名片箱/合约书/合约夹/签约笔/台花/襟花 主席台及嘉宾台名牌/礼炮等;
44﹑省厅领导﹑特殊嘉宾出席新闻发布会红包费;
45﹑外地领导嘉宾及媒体往返新闻发布会目的地交通费及媒体报道费。
(标红色可不安排)
第五篇:加强藏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藏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藏区在基层组织建设上有其独有的特点,有值得参考的一面,也存在着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作为援藏干部到阿坝州小金县新格乡挂职任党委副书记,对新格乡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形成此调研报告。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党的农村全部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党员作用发挥机制,激发农村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内在活力,是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新格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新格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固本强基重农业、增容扩量强工业、提档升级壮旅游、攻坚破难抓发展,灾后恢复重建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工作思路,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紧跟发展步伐,从夯实基础入手,不断强化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目前,我乡现有基层党支部9个,党员125名,村级阵地5个。
二、藏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是党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在现有的9个党支部中,机关支部1个,农村支部8个。由于党员文化程度的差异,这就对所在支部的工作,乃至对我乡如何开展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是党员分布面广。在125名党员中,机关党员仅12名,农村党员人数多,且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农村党员均为家中主要劳动力,时常外出务工,居无定所,导致管理困难。
三是藏区基层党支部中,大多数成员也为家中劳动力,为保全家生活有所依,往往注重发展经济,精力有所分散,抓经济工作多,抓党建工作少,对支部建设工作责任心有所松懈,有应付工作的现象,无法充当好基层组织活动“领头雁”角色。
四是村级阵地作用发挥不大。虽然国家投资建立了村级阵地,但在使用上未发挥作用,在藏区尤为突出。
五是远程教育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国家配备的远程教育设备大部分村根本没有使用,甚至有些村设备也不知去向,更谈不上开展远程教育活动。
三、加强藏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以村党支部书记为重点的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基层党员和群众的“领头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在基层得以落实的带头人。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是基层党建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按照“抓书记、书记抓”的要求,重点抓好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一是以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二是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的来源,注重从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
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积极探索乡镇干部到村兼职和从退休返乡干部中选聘村干部。三是继续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加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工作力度。规范指导员的管理考核,确保作用发挥。四是做好“一村一大”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有条件的可以推选为村班子主要负责人。五是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全面落实“一定三有”,即定权责立规范、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村党支部书记职责任务,全面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强化党员评议、村民评议和实绩考核,促进村党支部书记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带头人作用。六是加强监督管理。认真落实基层党支部书记和领导班子岗位目标责任制、民主评议和监督制度,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建立对失掉公信力的乡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发现、整顿、调整机制,对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七是实施全员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党组织书记、新党员、大学生“村官”党员、藏区党员、党员致富本领和创业技能培训工程,突出抓好乡、村党支部书记培训。
(二)全面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行为主体。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必须着眼于管基础、管根本、管长远,建立健全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党员光荣感和责任感,激发党员的主体意识和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一是认真做好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深入开展“三个培养”工作,即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村干部,加大在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二是组织实施“党员创业致富工程”。积极开展创建“带领致富党支部”和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的活动,加大对党员致富能手的帮扶力度。三是广泛开展城市与乡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农村党员、先富党员结对帮扶困难党员、党员结对帮扶群众的“三结对”活动,帮助贫困党员和贫困农户尽快脱贫致富。四是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扎实开展“困难党员关爱行动”,建立党内互助资金,坚持重大节日走访慰问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五是认真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按照李源潮同志在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五个创先争优”要求,广泛推行党员设岗定责、评星挂牌、结对帮扶、志愿服务,以及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窗口等制度,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定期分析制度、党费收缴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制度,定期表彰优秀党员,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做好信教党员转化工作。
(三)规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任务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是村级组织和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凝聚党员、服务群众的主要阵地,也是为村民提供文化、教育等公益性服务的必要设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增强管理员的责任心,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点的使用与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对设备管理不善,造成损失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