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促进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大全)

时间:2019-05-13 11:2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进一步促进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进一步促进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大全)》。

第一篇:进一步促进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大全)

进一步促进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

几年来,呼伦贝尔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注重挖掘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旅游经济。2008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1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和增长33%,旅游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一、旅游业发展情况

(一)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分层次、有序推进重点景区建设,形成了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园、《天骄〃成吉思汗》实景演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满洲里新国门、牙克石凤冠高级滑雪场、敖鲁古雅、嘎仙洞等一批重点景区项目。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拉布达林至黑山头、根河至满归公路,伊敏至伊尔施铁路;完成满洲里机场候机楼改扩建二期工程,开通国际国内旅游航线25条,通航城市22个,日高峰进出港航班量达到53架次,运送旅客6700人次。

(二)提升旅游产品,开发精品线路。基于草原生态资源优势和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特点,推出“穿越兴安岭、走进大草原”、“蒙古之源——寻根游、祭祖游、出行线路游”、“游牧民族的朝圣地——历史遗迹游”、“五彩呼伦贝尔民俗体验游”、“到敖包相会的地方去”、“环北中国冰雪那达慕体验游”、“俄蒙出行游、边境线游走”、“北极圈”等特色线路,丰富了旅游内容,提升了旅游产品档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来到呼伦贝尔。

(三)打造旅游品牌,强化市场营销。积极开展城市营销,创建魅力名城、名镇,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扎兰屯市、室韦镇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魅力名镇”等称号,提升了城市品牌形象,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以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形成了呼伦贝尔四季旅游节庆活动品牌,“那达慕”、“斡包节”、“篝火节”、“瑟宾节”、“巴斯克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贯穿其中,为呼伦贝尔旅游增添了亮点与活力。

(四)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全市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115家、旅游星级饭店37家、国家A级景区35家,建有集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高中档活动中心及近百家特色餐饮店。开发推出了“农家乐”、少数民族家庭游项目,建成近百户家庭游示范户。2008年,家庭游直接带动了约10个村237户家庭参与旅游接待经营,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人,间接拉动6000个就业岗位。2008年少数民族家庭游共计接待游客42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300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市旅游宾馆饭店少,档次不高,二星级饭店18家,三星级以上18家,满足不了发展旅游产业需要。景点景区建设投入少、设施落后,游艺

活动趣味性不强,缺少文化内涵,旅游与文化结合有待于深入挖掘。

(二)交通问题制约旅游业发展。交通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缓解,交通建设明显滞后于旅游业发展。尤其是夏季旅游高峰季节,存在着铁路客票和机票一票难求现象,海拉尔和满洲里机场在旅游旺季满足不了需求。

(三)招商引资存在一定难度。呼伦贝尔冬季漫长,游客少。夏季的3个月却集中了全年游客的80%,旅游业建设和经营成本高,致使不少投资商考虑全年整体效益而不愿来投资。限于地方财力,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非常有限。

(四)旅游队伍建设和行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缺少高层管理及导游人员。旅游质量监督与旅游行政执法检查机构需要建立健全,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未按规定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范围。

三、建议

(一)加强旅游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国家及自治区根据呼伦贝尔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呼伦贝尔旅游业的发展。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划项并从旅游税收中按比例提取,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大生态资源保护力度,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建议国家及自治区根据呼伦贝尔生态资源特点,尽快出台鼓

励旅游业发展、保护生态资源的措施,加大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对旅游业基础设施投入。旅游业基础设施不足,严重制约着呼伦贝尔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自治区政府应在资金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打造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对柴河——阿尔山景区按规划目标继续推进,尽快形成有较强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四)促进冬季旅游。加大对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潜力,实现由以夏季游为主转向全年游,促进冬季旅游。扩大航线,开通至东北、“长三角”、“珠三角”等冬季旅游重点客源地区的旅游航线。

(五)强化旅游队伍建设与旅游管理职能建设。加强旅游经营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并纳入人才培养、引进规划,对旅游质量监督和执法检查的事业单位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范围。

第二篇: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委):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我国旅游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旅游业是兼具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集传统与现代,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服务业。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人们的旅游需求将大幅增长,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我国旅游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旅游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届时,全国旅游业增加值预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左右,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0%以上;旅游外汇收入占服务贸易出口额的40%以上;旅游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5%以上。到2020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预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2%以上。另一方面,我国旅游业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由满足人们旅游的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转变。全行业要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努力实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观念,把更好地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更加自觉地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提升产业素质与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产业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素质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实现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然要求旅游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协调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在素质提升上着力下功夫,关键是要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的地区要继续保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势头,旅游业较发达的地区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上来。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和市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协调、推动作用。要引导市场在旅游投资、市场开发、产品促销、经营服务等与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密切相关的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要在政策法规、战略规划、环境优化、市场监管、形象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三是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不断推动旅游业对外开放。积极引进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机制和服务模式,不断提升中国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更加注重旅游市场的对内开放,消除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行政分割和地区壁垒,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旅游市场准入制度,对从事旅游经营的各类企业,都应公平对待,不区别歧视。凡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旅游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内资开放;凡对本地企业开放的旅游业领域,都要向外地企业开放。

四是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关系。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保护第一、开发服从保护的方针,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永续利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实施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坚决查处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旅游开发行为。

三、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完善旅游要素体系。要立足旅游需求、市场和特色资源优势,科学分析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全面提升产业要素配套水平。旅游业发展后发地区要加快推进产业要素的发展,大中城市和旅游业较发达地区要加快完善产业要素的配套建设,尽快形成全面配套、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产业要素体系。

推进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基础、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依托,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增强城市旅游功能,突出特色,完善城市旅游目的地体系。大力推动区域旅游发展,建设一批配套完善、吸引力强的区域旅游目的地。积极探索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和富有特色的小城镇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建设一批旅游强县和特色旅游小城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

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在巩固观光产品基础性地位的同时,切实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休闲度假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提高其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发挥专项旅游产品需求潜力大、附加值较高的优势,发展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强的专项旅游产品。依托世界遗产地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产品,使红色旅游与绿色环境、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级政府加强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提示、旅游紧急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旅游交通、通讯、金融、卫生等相关配套服务。以“12301”游客服务电话为平台,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推动完善旅游国际航线,推动旅游支线机场建设,推动通往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公路建设,推动铁路、水路客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旅游安全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旅游安全和危机管理,完善各类旅游应急预案,建立覆盖全行业并与相关部门、行业联动的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旅游保险制度,完善旅行社责任险、旅游意外险等旅游险种,增强旅游保险的理赔效能,提高规避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四、推动旅游新业态新领域发展

发挥旅游对休闲产业的主导作用。休闲是与全面小康密切相关的新兴生活方式,旅游是休闲产业的重要内容。要适应人们休闲生活发展的需要,推动大中城市公共休闲设施的建设,提升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发展水平,提升国家旅游度假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发展水平,培育健康向上的休闲文化,增加休闲产品,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内容。

促进旅游新业态发展。推动科考旅游、探险旅游、游轮游艇、海洋旅游、网络预订、旅游传媒、汽车俱乐部等新兴业态发展。促进与现代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生态旅游、康体旅游、温泉度假、滑雪旅游、高尔夫旅游、自驾车旅游发展。促进旅游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推动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娱乐等领域的设施设备及旅游房车、游船游艇、高尔夫设施、滑雪装备、野营设施、安全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跟踪了解太空旅游、深海旅游等旅游新领域的发展。

拓展旅游要素内涵。将以旅游网络等形式进行旅游经营的实体,纳入旅行社业管理范畴。加强对家庭旅馆、乡村客栈、青年旅馆、汽车旅馆和旅游宿营地的引导和管理,促进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促进旅游住宿设施品牌化发展。拓宽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购销渠道,推进旅游商品品牌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促进旅游娱乐休闲的富文化性发展,进一步拓展旅游娱乐空间。

五、大力提升旅游产业素质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贯彻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鼓励外商投资旅游业,吸引国外大型旅游企业进入中国旅游市场。加强国际双边、多边及与国际旅游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世界旅游业前沿问题的研究。发挥出境旅游在促进民间外交、缓解经贸摩擦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推动改善出境旅游目的地的接待条件和服务水平,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做贡献。继续加强与台港澳地区的旅游交流与合作,扩大两岸民间旅游交流,促进港澳旅游业繁荣。

着力提升旅游企业素质。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支持其他行业、领域的企业参与旅游企业的改组、改造,推动旅游企业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推动建设国际竞争力强的旅游企业集团。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业,鼓励民营旅游企业加快发展。加大“走出去”力度,推动国内旅游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尤其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投资,打造中国旅游企业品牌。

进一步提高旅游行业服务水平。高度重视入境旅游,增强入境旅游市场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市场开发与宣传促销效益评估机制。加强旅游统计工作,鼓励有条件的省市编制旅游卫星账户。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建立健全旅游规划的市场准入、执业资质、成果鉴定和实施监督机制。提高旅游标准化工作水平,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标准,加快制定各种旅游设施标准和服务标准,鼓励旅游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旅游行业标准制修订,提高旅游标准化应用效能。

加快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大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和能力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贯彻《“十一五”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加强旅游管理干部和企业骨干人员教育培训。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积极推进旅游院校教育和学科建设,整合旅游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中高级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推进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旅游职业经理人市场。

六、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加快旅游法制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旅游业发展需要,加强对旅游综合性立法的研究。推动省级旅游法规不断完善,有条件的省区市要加快制订、修订旅游管理条例。积极推动旅游饭店、景区、车船、购物等专门领域的法规建设,完善特种旅游、自驾车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管理规章。

完善旅游发展政策。积极用好发展改革、商务、财政、税务、金融、国土、文化、农业、工商、海关、质检、交通、铁道、民航等相关部门促进旅游业及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观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纳入国家关于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范围,推动商务、会展、工农业旅游项目纳入国家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范围。随着国家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制定国民旅游计划,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奖励旅游、福利旅游。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获准的公务活动,可以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鼓励有条件地区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优化旅游政务环境。各级旅游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协调、引导、管理和服务,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和改进旅游认证工作,把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城市等标准实施的具体工作,逐步交由中介组织或相应机构承担。本着精简、高效和事权统一的原则,更加注重发挥市县旅游部门的积极性,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改进旅游市场监管方式,将旅游市场的规范与监管工作纳入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大格局中,协调城市综合执法部门和各相关执法监管机构,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旅游市场的监管水平。按照市场化、政会分开、统筹协调、依法监管的原则加快推进旅游行业协会改革,发挥旅游协会的桥梁纽带和行业自律的作用,发挥中介机构在旅游部门转变职能以后的接续作用。

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业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各级旅游部门要按照党委政府的决策和部署,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领导和统筹作用。要善于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推动工作发展,要积极开展与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合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主动协调配合。要积极开展跨地区的交流与协作,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和发展。要大力营造有益于旅游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旅游、支持旅游、参与旅游的浓厚氛围,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二○○七年九月十二日

第三篇: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委):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我国旅游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旅游业是兼具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集传统与现代,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服务业。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人们的旅游需求将大幅增长,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我国旅游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旅游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届时,全国旅游业增加值预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左右,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0%以上;旅游外汇收入占服务贸易出口额的40%以上;旅游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5%以上。到2020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预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2%以上。另一方面,我国旅游业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由满足人们旅游的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转变。全行业要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努力实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观念,把更好地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更加自觉地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提升产业素质与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产业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素质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实现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然要求旅游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协调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在素质

提升上着力下功夫,关键是要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的地区要继续保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势头,旅游业较发达的地区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上来。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和市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协调、推动作用。要引导市场在旅游投资、市场开发、产品促销、经营服务等与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密切相关的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要在政策法规、战略规划、环境优化、市场监管、形象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三是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不断推动旅游业对外开放。积极引进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机制和服务模式,不断提升中国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更加注重旅游市场的对内开放,消除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行政分割和地区壁垒,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旅游市场准入制度,对从事旅游经营的各类企业,都应公平对待,不区别歧视。凡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旅游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内资开放;凡对本地企业开放的旅游业领域,都要向外地企业开放。

四是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关系。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保护第一、开发服从保护的方针,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永续利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实施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坚决查处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旅游开发行为。

三、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完善旅游要素体系。要立足旅游需求、市场和特色资源优势,科学分析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全面提升产业要素配套水平。旅游业发展后发地区要加快推进产业要素的发展,大中城市和旅游业较发达地区要加快完善产业要素的配套建设,尽快形成全面配套、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产业要素体系。

推进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基础、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依托,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增强城市旅游功能,突出特色,完善城市旅游目的地体系。大力推动区域旅游发展,建设一批配套完善、吸引力强的区域旅游目的地。积极探索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和富有特色的小城镇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建设一批旅游强县和特色旅游小城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

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在巩固观光产品基础性地位的同时,切实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休闲度假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提高其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发挥专项旅游产品需求潜力大、附加值较高的优势,发展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强的专项旅游产品。依托世界遗产地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产品,使红色旅游与绿色环境、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级政府加强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提示、旅游紧急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旅游交通、通讯、金融、卫生等相关配套服务。以“12301”游客服务电话为平台,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推动完善旅游国际航线,推动旅游支线机场建设,推动通往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公路建设,推动铁路、水路客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旅游安全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旅游安全和危机管理,完善各类旅游应急预案,建立覆盖全行业并与相关部门、行业联动的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旅游保险制度,完善旅行社责任险、旅游意外险等旅游险种,增强旅游保险的理赔效能,提高规避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四、推动旅游新业态新领域发展

发挥旅游对休闲产业的主导作用。休闲是与全面小康密切相关的新兴生活方式,旅游是休闲产业的重要内容。要适应人们休闲生活发展的需要,推动大中城市公共休闲设施的建设,提升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发展水平,提升国家旅游度假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发展水平,培育健康向上的休闲文化,增加休闲产品,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内容。

促进旅游新业态发展。推动科考旅游、探险旅游、游轮游艇、海洋旅游、网络预订、旅游传媒、汽车俱乐部等新兴业态发展。促进与现代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生态旅游、康体旅游、温泉度假、滑雪旅游、高尔夫旅游、自驾车旅游发展。促进旅游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推动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娱乐等领域的设施设备及旅游房车、游船游艇、高尔夫设施、滑雪装备、野营设施、安全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跟踪了解太空旅游、深海旅游等旅游新领域的发展。

拓展旅游要素内涵。将以旅游网络等形式进行旅游经营的实体,纳入旅行社业管理范畴。加强对家庭旅馆、乡村客栈、青年旅馆、汽车旅馆和旅游宿营地的引导和管理,促进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促进旅游住宿设施品牌化发展。拓宽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购销渠道,推进旅游商品品牌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促进旅游娱乐休闲的富文化性发展,进一步拓展旅游娱乐空间。

五、大力提升旅游产业素质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贯彻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鼓励外商投资旅游业,吸引国外大型旅游企业进入中国旅游市场。加强国际双边、多边及与国际旅游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世界旅游业前沿问题的研究。发挥出境旅游在促进民间外交、缓解经贸摩擦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推动改善出境旅游目的地的接待条件和服务水平,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做贡献。继续加强与台港澳地区的旅游交流与合作,扩大两岸民间旅游交流,促进港澳旅游业繁荣。

着力提升旅游企业素质。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支持其他行业、领域的企业参与旅游企业的改组、改造,推动旅游企业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推动建设国际竞争力强的旅游企业集团。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业,鼓励民营旅游企业加快发展。加大“走出去”力度,推动国内旅游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尤其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投资,打造中国旅游企业品牌。

进一步提高旅游行业服务水平。高度重视入境旅游,增强入境旅游市场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市场开发与宣传促销效益评估机制。加强旅游统计工作,鼓励有条件的省市编制旅游卫星账户。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建立健全旅游规划的市场准入、执业资质、成果鉴定和实施监督机制。提高旅游标准化工作水平,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标准,加快制定各种旅游设施标准和服务标准,鼓励旅游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旅游行业标准制修订,提高旅游标准化应用效能。

加快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大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和能力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贯彻《“十一五”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加强旅游管理干部和企业骨干人员教育培训。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积极推进旅游院校教育和学科建设,整合旅游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中高级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推进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旅游职业经理人市场。

六、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加快旅游法制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旅游业发展需要,加强对旅游综合性立法的研究。推动省级旅游法规不断完善,有条件的省区市要加快制订、修订旅游管理条例。积极推动旅游饭店、景区、车船、购物等专门领域的法规建设,完善特种旅游、自驾车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管理规章。

完善旅游发展政策。积极用好发展改革、商务、财政、税务、金融、国土、文化、农业、工商、海关、质检、交通、铁道、民航等相关部门促进旅游业及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观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纳入国家关于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范围,推动商务、会展、工农业旅游项目纳入国家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范围。随着国家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制定国民旅游计划,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奖励旅游、福利旅游。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获准的公务活动,可以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鼓励有条件地区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优化旅游政务环境。各级旅游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协调、引导、管理和服务,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和改进旅游认证工作,把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城市等标准实施的具体工作,逐步交由中介组织或相应机构承担。本着精简、高效和事权统一的原则,更加注重发挥市县旅游部门的积极性,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改进旅游市场监管方式,将旅游市场的规范与监管工作纳入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大格局中,协调城市综合执法部门和各相关执法监管机构,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旅游市场的监管水平。按照市场化、政会分开、统筹协调、依法监管的原则加快推进旅游行业协会改革,发挥旅游协会的桥梁纽带和行业自律的作用,发挥中介机构在旅游部门转变职能以后的接续作用。

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业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各级旅游部门要按照党委政府的决策和部署,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领导和统筹作用。要善于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推动工作发展,要积极开展与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合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主动协调配合。要积极开展跨地区的交流与协作,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和发展。要大力营造有益于旅游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旅游、支持旅游、参与旅游的浓厚氛围,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二○○七年九月十二日

第四篇:促进骆驼文化旅游业发展

当前旅游业发展中需要注重的 几个问题

(一)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注重特色,突出唯一性

所谓唯一性,就是无可替代。特色越强,个性越美,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则越高,竞争力也就越强,品牌价值、品牌效益就会越大。

综观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地方,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从旅游规划设计,到旅游开发建设,到旅游经营管理,到旅游市场营销,每一个环节都注重特色和唯一性。

但是,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国内

许多地方旅游业的定位和宣传,越来越多地表现出雷同和同质化,比较多地用“大美”、“多彩”、“秘境”等。这类词放之云南、四川、西藏或贵州皆准,只是没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容易给人一种相当然的感觉。当然也有做得好的地方,比如青海,用“三江之源”大做文章,很好地发挥了唯一性。如果用“大美”或“秘境”就无法充分体现青海旅游资源的唯一性、独特性。进而也就难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从我们内蒙古来讲,自然景观的独特性与草原文化的独特性,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构成了一种根本性的优势,就是资源的唯一性。这些年,我们逐步打造出 1

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品牌,像“呼仑贝尔大草原”、“苍天般的阿拉善”等。这些品牌之所以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叫得响,就是因为它的唯一性。“呼仑贝尔大草原”,“苍天般的阿拉善”既有地域自然特色,又有文化内涵,最能体现这一地区的辽阔苍茫、美丽神奇、厚重博大。这种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优势,使其具有唯一性,这是其它地方效仿和替代不了的。在一定意义上讲,唯一性决定了她持久的生命力,最能让人浮想联翩,让人心动神往。如果说,一个地区抓不住特色或失去了特色,再好的资源最终也会被埋没。此也秘境,彼也秘境,秘境反而不秘了。

在世界旅游需要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的今天,特色就是价值。旅游业竞争力的培育,其实就是个性化魅力的张扬和差异化品牌的塑造。内蒙古东西跨度大,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我们不但要打造全区整体特色的品牌,而且要打造各盟市各具特色的区域特色品牌,力戒地区间的同质化和雷同。例如,在中部旅游区:要建成在世界上有较高知名度的草原民族沙漠风情名胜古迹综合旅游区及锡林郭勒草原风情旅游区;在东部旅游区,要重点建设海拉尔旅游区,包括陈巴尔虎旗草原风情点,牙克石原始森林狩猎点和滑雪点,阿尔山矿泉浴,满洲里边境旅游点,通辽草原民族风情旅游区,赤峰草沙民族风情旅游区等;在西部旅游区,重点发展巴彦卓尔乌梁素海、大桦背,阿拉善盟沙漠风情

2和金秋胡杨旅游。

同时,还要积极推动旅游衍生产品的开发,重点是土特产、手工艺品开发以及民族服饰展演、民俗文化景观展示等创收项目;要在丰富和完善农家乐、牧户游、少数民族家庭游的同时,加强与当地企业的旅游协作,开发林场游、林家乐、猎户游和农场游,由生态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向休闲度假产品发展,逐步走向高端。

第五篇: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为切实打造休闲旅游基地,加快我市由旅游客源输出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促进我市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政策意见。

一、加强旅游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布局。

积极引导社会各方资金参与旅游项目的规划编制。凡符合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的各类旅游区、风景区进行各类旅游规划编制、项目策划、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经费来源属于社会民间资金,按编制策划及研究费实际投入的30%给予补助;经费来源属于镇、街道的,按20%给予补助。

对列入市重点工程、实事工程的旅游区、风景区进行测量勘测设计、项目扩初设计,按设计费的20%给予补助,单项补助资金最高不得超过20万元;该项目资金补助在完成设计后到位50%,开工建设后到位50%。

鼓励乡村旅游建设和风景旅游区环境整治。按照旅游等部门认可的建设方案或建设标准进行乡村旅游建设、旅游区环境治理的,经审核验收按实际财务投入的2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补助资金最高不超过20万元。

鼓励新建、改建中高档星级饭店,提升城市品位。对授予四星级饭店牌子的给予奖励100万,五星级饭店可享受“一事一策”。

为改善城市景观,提升旅游形象,对位于城区主要商业区、景观带上的三星级以上酒店进行观光电梯改造建设的,按照实际财务投入的6%给予奖励,单项最高不得超过20万元。

鼓励星级酒店积极构建节约型社会而进行立体车库项目建设的,按照实际财务投入的8%给予奖励,单项最高不得超过20万元。

提升旅游区的配套设施功能。

鼓励旅游区、风景区按照国家星级旅游厕所标准进行新建、改建,达到三星级标准的,奖励3万元;达到四星级标准的,奖励6万元;达到五星级标准的,奖励10万元。

鼓励加大对风景旅游区建设的投入力度。

1、对社会资金利用现有各种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区、游乐场等综合开发建设的,对开发主体按当年实际到位资金实施分档奖励:财务投入300—1000万元的,按2%的标准给予奖励;1000—5000万元的,按3%的标准给予奖励;5000万元以上的按4%的标准给予奖励。

2、鼓励有关镇、村加大对列入市级以上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古镇、古村的保护、开发建设投入力度,凡按照批准的 规划进行保护、开发建设投入,按照实际财务投入的3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补助资金最高不得超过50万元。

二、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和宣传力度,合力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

引进外资来我市投资旅游项目的奖励,按照《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若干政策意见》文件执行。

旅游企业凡参加市统一组织的活动,推介本市旅游资源、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或进行旅游项目招商的,对展位费和资料编印制作费分别给予50%、30%补助。经审核批准,对在主要交通干道上设置广告专题宣传我市旅游整体形象、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的,按照实际财务投入的30%予以奖励,最高不得超过10万元。

积极鼓励旅游企业推介一日游、二日游和见证游旅游线路,在市级以上的新闻媒体单独进行刊登宣传促销广告的,按照刊登费的20%给予补助,累计最高不超过8万元。

鼓励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开拓旅游客源市场。根据全市旅游节庆活动计划,并经市政府同意批准开展旅游节庆活动的,对活动主办单位实际支出中自筹资金的2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三、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不断壮大行业实力。

对大力推销一日游、二日游和旅游线路,并为游客提供全程服务的各旅行社、旅游区实施奖励:

1、本市旅行社接待本市市民达到下列人数并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进行奖励,XX—3000人次的,按4元/人进行奖励;3000—4000人次的,按6元/人进行奖励;4000人次以上的,按8元/人进行奖励。

2、本市旅行社外联外地旅游者达到下列人数并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进行奖励,500—1000人次部分,按8元/人进行奖励;1000—3000人次部分,按10元/人进行奖励;3000人次以上的,按12元/人进行奖励。

3、鼓励旅游区招徕旅游者,对当接待人数达到10万人次的,奖励5万元;30万人次的,奖励10万元;50万人次的,奖励15万元。

四、强化旅游管理,提升旅游产业层次。

鼓励旅游企业吸引旅游专业人才。设立人才津贴,吸引旅游大专院校毕业生和中高级旅游人才来慈工作。对在本市旅游饭店和旅游区、风景区工作满一年的全日制本科以上旅游及相近专业毕业生、饭店国际“金钥匙”服务人员给予500元/人·年的津贴补助;旅游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的给予1000元/人·年的津贴补助。

鼓励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

对通过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取得资格证并在本市旅行社、旅游景区工作的,中文类奖励培训考务费的50%,外文类为100%;对获得中级导游资格的奖励1000元,获得高级导游 资格奖励XX元。

旅游服务技能和岗位培训,按照劳动部门的有关奖励政策执行。

加强旅游管理,提升旅游企业管理水平。

1、鼓励旅游企业引进国际、国内的先进管理理念。经认可,旅游企业新与国内外知名的酒店管理集团连锁经营、特许经营或进行委托管理的,合作期限在一年以上的给予奖励,引进国际酒店管理公司的最高奖励10万元,引进国内知名酒店管理公司的奖励最高5万元。

2、鼓励旅游企业管理上等级,开展优质服务。

获得省优秀导游和服务明星的每人奖励0.1万元。

获得市旅游诚信活动先进单位奖励1万,省旅游诚信活动先进单位的奖励2万,全国旅游诚信活动先进单位的奖励3万。

对旅游企业荣获宁波市十佳奖励1万元,省50强奖励3万元,全国百强奖励5万元。

省绿色饭店、市环保模范饭店奖励,按照《关于印发市生态市建设专项奖励办法的通知》文件执行。

鼓励旅游区创建A级旅游区质量等级和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被评定为A级旅游区质量等级实行补差奖励,“AA”级的奖励10万元,“AAA”的奖励30万元,“AAAA”的奖励50万元;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奖励10万元。

鼓励旅游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经年终量化评定旅游企业达到规范化管理要求的,给予每家3万元的奖励,奖励资金合计最高不超过30万元。

旅游企业规范化管理要求和量化评定细则与实施办法另行制订。

对相关镇、街道的旅游工作或风景名胜管理工作进行考评,对考评前三名的分别给予8万元、5万元、3万元的工作经费补助。

具体量化评价标准与实施办法另行制订。

六、有关说明。

上述奖励补助项目必须是符合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求的本新建、扩建或完成项目。按建设投资奖励的项目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享受投资补助政策:①包含有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旅游项目;②财政已经安排资金用于旅游项目基本建设的。

旅游企业涉及偷税等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有关部门查处的,发生游客伤亡等重大安全事故的,不得享受扶持及有关优惠政策。

本办法中规定的旅游资源开发、各类旅游区与风景区建设或环境整治的实际财务投入均不包括土地征用、相关房屋拆迁、旅游区或风景区对外道路建设等费用。

若遇同类型奖励项目,则按标准高的一类项目实施奖 励;同一项目优惠政策不重复享受。

上述优惠政策原则上在年终后一次性兑现,每家旅游企业获得的财政奖励和补助总额与企业当年对地方财政贡献挂钩,一般企业按该企业当年对地方财政贡献的60%为限度,获宁波市级十佳先进的按该企业当年对地方财政贡献的70%为限度,获省级50强先进的按该企业当年对地方财政贡献的75%为限度,获全国百强先进的按该企业当年对地方财政贡献的80%为限度。

本《意见》自XX年1月1日起实施,此前涉及与本《意见》有关的政策文件停止执行。

下载进一步促进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进一步促进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为切实打造休闲旅游基地,加快我市由旅游客源输出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促进我市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政策意见。一、加强旅游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建......

    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文章标题: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为切实打造休闲旅游基地,加快我市由旅游客源输出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促进我市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政策意......

    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

    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打造“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的调研报告为加快推进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的打造“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决策的贯彻实施,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通知

    【发布单位】80702 【发布文号】吉政发[1991]52号 【发布日期】1991-10-09 【生效日期】1991-10-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吉林省人......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中府〔2008〕1号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加快推动旅游业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涉及面广的经济文化产业。加快旅游业发展对于推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改善就业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塑造良好城市形象、......

    营造良好环境 促进舟山旅游业发展

    营造良好环境 促进舟山旅游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振兴舟山》2006-02-10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处于一个产业群的核心地位,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

    关于如何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为策应××中心城“三大战役”的推进,市委党校2007年第一期市直科干班在赴××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异地培训、考察的具体情况,对打好××旅游升温作了一些探讨和思考,现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