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通知
【发布单位】80702
【发布文号】吉政发[1991]52号 【发布日期】1991-10-09 【生效日期】1991-10-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通知
(1991年10月9日吉政发〔1991〕52号)
旅游业是创汇、创收的重要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的要求。今年二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批转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若干问题请示的通知》(国发〔1991〕8号)。现就贯彻落实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大力发展我省旅游业。我省风光秀丽,资源丰富。旅游业是一项新兴的经济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各级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都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不仅要看到旅游业的直接效益,更应看到它的综合效益和社会效益,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功能的一项战略措施,认真抓好。
二、二、各级政府要把旅游业做为一项产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根据旅游经济的客观规律,按照产业的要求,组织和管理旅游业的投入和产出。各级计划和旅游管理部门要加强旅游规划指导和宏观管理,争取在“八五”期间,在旅游资源开发、设施配套建设、改善交通条件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要进一步利用外资、台资和社会集资等多种渠道积极筹集资金。各有关部门要在立项、评估、审批等方面优先考虑,适当安排,按规定程序办理报批。
三、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旅游业采取优惠政策。各级计划部门要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适当安排一些旅游重点建设项目。第三产业主管部门要把旅游业作为一个重点,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贴息贷款。旅游企业纳税有困难的,可按税收管理体制的规定,报经税务机关批准,给予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照顾。对旅行社实行35%所得税率征税,银行专项贷款应在所得税后归还;但对其归还一九九一年一月一日前的银行专项贷款确有困难的,可按企业隶属关系,报经同级财政税务部门批准,在税前归还一部分。对旅行社以外的其他旅游企业(包括旅行社下属独立核算企业)的技措性贷款,经税务部门批准,可用借款项目投产后新增利润在征收所得税前归还。对于旅游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油料等,要列入各级物资部门的计划,保证供应。
四、四、切实加强旅游全行业管理。省和各地旅游局是旅游工作的行业归口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健全机构,树立管理权威,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下,对全省旅游企事业单位在资格审定、旅游经营、业务考核、市场活动、财务审计等方面实行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要做好各项旅游行政规章的拟定和实施工作,把旅游行业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要采取措施,切实保证旅游活动的安全,杜绝事故发生。对于未经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经营旅游业务、超越经营范围、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和我省旅游声誉的单位或个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工商、公安、物价、外汇等有关部门应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依据国家有关法规予以查处。
五、五、要增强市场观念,针对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动态,抓住机遇,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旅游宣传是地方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对外宣传促销经费,财政要在财力可能的前提下给予支持。全省各地和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旅游促销活动,由省旅游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统一管理。要有选择地参加国际、国内旅游博览会、交易会,提高我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各市、地、州应根据本地区招徕客源的需要,安排好宣传促销费用。省内的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要增加宣传我省旅游业的内容和栏目,积极配合旅游部门搞好旅游宣传。
六、六、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各级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以我省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为依托,坚持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并重,坚持观光旅游与专项旅游并举,积极发展边境自费旅游和跨国旅游。要注重旅游区和旅游线路的配套建设,促进旅游六大要素的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一批突出吉林特色的优质旅游产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创办好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提高我省的知名度,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已形成接待能力的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的接待部门,要加强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各涉外参观点要根据客人需求,切实搞好接待服务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人文旅游资源,开辟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创汇能力。
七、七、切实加强旅游外汇管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外汇管理部门,依据外汇管理的有关法规,对旅游外汇的收入、上缴、留成和使用等进行严格管理,定期检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凡是有外汇收入的旅游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外汇帐户,并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检查和监督。旅游、工商、审计、外汇等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对购物点和游览点摊贩要特别加强管理,防止外汇流失。要严格制止旅游活动中的炒汇、套汇、逃汇等违法行为。
八、八、大力开发旅游商品。我省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前景十分广阔。各地要进一步组织力量,确定一批骨干企业,并支持集体和个体进行旅游商品的生产。要研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旅游商品,逐步建立以旅游、轻工、商业三大系统为骨干的旅游商品产供销网络。对生产经营旅游商品的企业,要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省旅游局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鼓励导游人员积极推销旅游商品的政策措施。
九、九、民航、铁路、交通等旅游相关部门要考虑我省旅游发展的需要,尽量将旅游方面的配套要求纳入各部门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民航、铁路、交通部门与旅游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旅游旺季,特别是春节期间的游客运输工作。在购票等方面,要按国务院有关规定,对海外旅游者给予优先安排。
十、十、加强旅游队伍建设。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把旅游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战略重点,常抓不懈。要针对旅游行业的特点,加强旅游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教育。要抓好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技能,逐步形成一支政治业务素质高、开发意识强、专业和层次比较协调、适合我省旅游发展需要的旅游队伍。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进一步促进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
进一步促进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
几年来,呼伦贝尔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注重挖掘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旅游经济。2008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1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和增长33%,旅游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一、旅游业发展情况
(一)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分层次、有序推进重点景区建设,形成了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园、《天骄〃成吉思汗》实景演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满洲里新国门、牙克石凤冠高级滑雪场、敖鲁古雅、嘎仙洞等一批重点景区项目。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拉布达林至黑山头、根河至满归公路,伊敏至伊尔施铁路;完成满洲里机场候机楼改扩建二期工程,开通国际国内旅游航线25条,通航城市22个,日高峰进出港航班量达到53架次,运送旅客6700人次。
(二)提升旅游产品,开发精品线路。基于草原生态资源优势和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特点,推出“穿越兴安岭、走进大草原”、“蒙古之源——寻根游、祭祖游、出行线路游”、“游牧民族的朝圣地——历史遗迹游”、“五彩呼伦贝尔民俗体验游”、“到敖包相会的地方去”、“环北中国冰雪那达慕体验游”、“俄蒙出行游、边境线游走”、“北极圈”等特色线路,丰富了旅游内容,提升了旅游产品档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来到呼伦贝尔。
(三)打造旅游品牌,强化市场营销。积极开展城市营销,创建魅力名城、名镇,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扎兰屯市、室韦镇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魅力名镇”等称号,提升了城市品牌形象,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以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形成了呼伦贝尔四季旅游节庆活动品牌,“那达慕”、“斡包节”、“篝火节”、“瑟宾节”、“巴斯克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贯穿其中,为呼伦贝尔旅游增添了亮点与活力。
(四)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全市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115家、旅游星级饭店37家、国家A级景区35家,建有集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高中档活动中心及近百家特色餐饮店。开发推出了“农家乐”、少数民族家庭游项目,建成近百户家庭游示范户。2008年,家庭游直接带动了约10个村237户家庭参与旅游接待经营,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人,间接拉动6000个就业岗位。2008年少数民族家庭游共计接待游客42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300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市旅游宾馆饭店少,档次不高,二星级饭店18家,三星级以上18家,满足不了发展旅游产业需要。景点景区建设投入少、设施落后,游艺
活动趣味性不强,缺少文化内涵,旅游与文化结合有待于深入挖掘。
(二)交通问题制约旅游业发展。交通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缓解,交通建设明显滞后于旅游业发展。尤其是夏季旅游高峰季节,存在着铁路客票和机票一票难求现象,海拉尔和满洲里机场在旅游旺季满足不了需求。
(三)招商引资存在一定难度。呼伦贝尔冬季漫长,游客少。夏季的3个月却集中了全年游客的80%,旅游业建设和经营成本高,致使不少投资商考虑全年整体效益而不愿来投资。限于地方财力,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非常有限。
(四)旅游队伍建设和行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缺少高层管理及导游人员。旅游质量监督与旅游行政执法检查机构需要建立健全,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未按规定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范围。
三、建议
(一)加强旅游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国家及自治区根据呼伦贝尔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呼伦贝尔旅游业的发展。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划项并从旅游税收中按比例提取,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大生态资源保护力度,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建议国家及自治区根据呼伦贝尔生态资源特点,尽快出台鼓
励旅游业发展、保护生态资源的措施,加大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对旅游业基础设施投入。旅游业基础设施不足,严重制约着呼伦贝尔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自治区政府应在资金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打造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对柴河——阿尔山景区按规划目标继续推进,尽快形成有较强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四)促进冬季旅游。加大对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潜力,实现由以夏季游为主转向全年游,促进冬季旅游。扩大航线,开通至东北、“长三角”、“珠三角”等冬季旅游重点客源地区的旅游航线。
(五)强化旅游队伍建设与旅游管理职能建设。加强旅游经营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并纳入人才培养、引进规划,对旅游质量监督和执法检查的事业单位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范围。
第三篇:2010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全省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吉林省旅游局
省政府:
现将全省旅游业“十一五”发展情况和2010年工作总结、“十二五”规划思路和2011年重点工作安排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和2010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主要成效。一是旅游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据省统计局抽样调查预计:“十一五”期末,全省接待境内外旅游者6491.94万人次,是“十五”末期的2.25倍,年均递增17.59%;实现旅游总收入725.93亿元,是“十五”末期的3.17倍,年均递增25.93%,相当于全省GDP的8.8%,比“十五”末期提高了2.4个百分点(2009年达580.69亿元,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500亿元目标,实现“三年翻一番”);旅游外汇收入2.94亿元,是“十五”末期的2.57倍;国内旅游收入705.13亿元,是“十五”末期的3.22倍。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居民出游率达到2.36人次。旅游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23.16%,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二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开发建设,全省已建成旅游景区324处,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4处,旅游经济开发区7个,国家及省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9处,滑雪场近30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7座。目前,全省旅游企业达9415家,比“十五”末期增长了8倍。其中,A级景区115家,比“十五”增加71.6%;旅行社550家,比“十五”增加74.6%;星级饭店288家,比“十五”增加50%;导游员达一万余人,是“十五”末期的2倍多;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9万人,比“十五”末期增加1.5倍,间接就业70余万人。三是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我省以大交通为标志的旅游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长白山机场建成通航,长珲高速公路、长白山(北坡至西坡)环山公路竣工通车,通化机场开工建设,长吉城际高铁、营城子至松江河高速公路即将开通,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00公里,连接公路干线与各重点景区公路基本建成。“十一五”以来,全省开工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旅游大项目352个,总投资580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330亿元。双阳御龙温泉、东福神农庄园、吉林乌喇风情园等一批旅游大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总投资230亿元的抚松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于2009年正式开工,这是我国迄今最大旅游投资项目,也是我省旅游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的引领性项目。这些大项目成为我省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四是旅游整体形象更加鲜明。按照“四季有节庆、月月有亮点”的思路,各地策划精彩纷呈的各类大型节庆活动达36个,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成为国际品牌,长白山国际旅游节、长春消夏节、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查干湖冰雪捕鱼旅游节等节庆形成规模和品牌。在延吉举办的2008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盛况空前,时任省政府主要领导对省旅游局给予表扬。创新营销手段,开展“吉林八景”评选,大规模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和产品,省内以及国内外迅速聚焦吉林旅游,我省旅游宣传推广进入一个崭新阶段。五是对外开放迈出更大步伐。积极参与东亚区域旅游论坛(EATOF)和大图们江动议旅游委员会(GTI)国际事务,并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组织参与“中韩交流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等活动,与朝鲜、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等国开展高层互访会晤,务实推进了国际旅游交流合作,我省主要客源市场已遍布全国各地和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二)2010年工作完成情况。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行业克服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给旅游业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冲击,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恢复和重振旅游,全省旅游业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科学谋划提升规划新定位。今年是组织编制旅游规划最多的一年。精心编制《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发展战略、产业布局,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及保障措施,确保全省旅游业能够在一个较高起点上发展。以实施长吉图国家战略为契机,加快编制《长吉图特色旅游发展规划》,突出打造长吉图特色旅游产业带。完成了《吉林省数字旅游建设指南》和《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为加强我省旅游产业建设数字化管理和优化全省冰雪旅游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启动了《华北及东北区域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聘请一流资质单位,高标准编制《向海景区规划》,体现了全新的理念和创意,得到了国务院专家的一致好评。指导北大湖、雪山湖、望天鹅等旅游景区及各地旅游规划编制。这些规划极大地提升我省旅游业发展层次,为科学指导产业发展和项目招商奠定了基础。
第二,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今年以来,全省新、续建项目206个,其中,亿元以上103个,5—10亿元以上44个,100亿元以上2项,总投资616亿元,呈现出大项目多、投资规模大、建设速度快的特点。长白山自然博物馆、图们江文化公园等一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南区)、长白山雪山湖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加快推进;长白山卡森国际综合旅游度假区(总投资124亿元)已开工建设。今年6月,省旅游局召开全省旅游大项目建设现场会,组织各地观摩和交流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成功运作经验,开阔和启发了思路。集中研究部署项目建设和旅游投资,各地纷纷谋划好项目、运作大项目、推进落地项目,迅速掀起项目建设的热潮。抓住东博会有利契机,吸引旅游项目投资270亿元,占博览会整体签约额的1/8左右。其中,卡森国际控股公司、新和成控股公司和香港恒丰集团投资210亿元。积极推进旅游商品开发,组织参加“2010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我省荣获优秀组织奖,有2件获铜奖、13件获优秀作品奖。
第三,旅游宣传推广实现新突破。今年的市场促销规模之大、层次之高、手段之新、成效之实,是历年之最。赴重要客源地促销。集中整合优势冰雪资源,精心创意,集中推介,陈伟根副省长亲自带队,在北京开展“吉林省旅游周”系列推广活动,突出“冬季到吉林去滑雪”、“到吉林过大年”主题,着力推广我冬季旅游七大特色品牌以及冰雪过大年游、原始重现游、冰点活力四射游等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冬季旅游线路,免费派送两万张吉林省景区门票,产生了爆炸性的轰动效应,使吉林冬季旅游在京刮起了“白色旋风”,极大提升了冰雪旅游品牌形象。瞄准周边市场,组织各市州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赴辽宁开展秋冬旅游推介,推动两地市场互动,以秋冬旅游产品带动区域旅游的市场活跃。12月份还将赴沪、深等地宣传推广吉林旅游。今年7月,随省政府经贸交流团赴台,举办“缤纷四季、精彩吉林”旅游交流联谊会,省政府与台湾旅游业界高层进行合作洽谈,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项目对接和市场宣传推广专题培训。省旅游局及各地与台湾旅游业界签署9项旅游交流合作协议,双方2年内将互送客源10万人次。利用世博会平台,举办吉林旅游摄影展,组织“吉林—上海世博互动游”启动仪式,朝鲜族歌舞表演引起关注和轰动,开启了国内外游人全面了解吉林的窗口。东博会期间,采取张贴168幅吉林旅游宣传画、悬挂137个旅游风光灯箱、设臵20个旅游咨询台、循环播放旅游宣传片等,展示吉林旅游形象。组建大学生旅游志愿者队伍,在省内高校选拔200名大学生旅游志愿者参与东博会宣传营销,让吉林旅游与参展商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度。以“吉林,22℃的夏天”为主题,整合夏季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从7月初开始,在央视一套、新闻频道等收视率较高栏目投放广告宣传片,展示吉林原生态山水间的清新凉爽及消夏避暑胜地的目的地形象。在北京机场T3航站楼、上海浦东机场,向国内乃至国际游客展示吉林旅游。多措并举重振灾后旅游市场,省旅游局及时召开市州旅游局长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灾后重建的措施,组织各大媒体、网站及时报道吉林旅游恢复情况,调动省内200家旅行社联系国内各省1000家旅行社开展市场对接。省局领导班子率有关市州赴京、晋、冀、苏、川、藏等省市宣传推介,全省旅游市场迅速恢复。
第四,成功组织接待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今年7月底,国家旅游局第一次把组织接待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交给吉林省旅游局承办。省旅游局把筹办这次会议当作一次展示形象、锻炼队伍的好机会,动员全体干部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高昂的工作热情投入组织工作;华天大酒店积极配合,实行全程管家式接待;长春文化旅行社克服困难,提供高水准专业化服务,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赞扬。会后,国家旅游局首次给我局发来感谢信,对会议组织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会议期间,伟根副省长与邵琪伟等国家旅游局领导进行了工作会商,提出了希望支持的九项建议。邵琪伟局长明确表示:将帮助吉林旅游规划定位,研究吉林旅游和周边国家以及对港澳台的合作,重点打造吉林旅游品牌,推进吉林与其他区域旅游合作,帮助策划大型节庆活动。此后,国家旅游局专门给省旅游局发来了《关于对吉林省发展旅游业有关事项的复函》,进一步明确了支持的内容和重点,并正式派出专家调研组帮助我省研究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目前正在形成研究报告。
第五,旅游交流与合作务实推进。局省旅游合作不断加强,认真落实年初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会商事项,重点在提升编制旅游规划、推进北大湖全国冬季休闲旅游度假示范区建设、加强国家东北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共同推进。旅游区域合作取得成果。加强京吉两地区域合作,9月底,省政府与北京市政府签署《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省旅游局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签署《旅游教育合作协议》,实施与北京旅游院校合作,支持吉林省编制旅游规划,帮助推介我省10条精品线路,双方培训1000名旅游从业人员。10月底,吉京两地旅游企业及网络公司签署六项旅游合作协议,依托省政府驻京办,组建吉林省旅游(北京)推广中心,进一步扩大吉林旅游在北京市场的影响力和市场空间。航线开通取得实效。积极争取国家民航总局的支持,与南航吉林分公司和机场集团密切协作,扎实推进航线工作。长白山航线已增至3条,长春龙嘉机场与国内省会城市通航25条,国际航线16条,达到历史最高峰。长春—台北航线实现常态化,长春—台中航线实现旅游包机首航,为深度开发台湾旅游市场拓宽了渠道。
第六,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旅游局会同省发改委等部门,研究制定了《吉林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在土地、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旅游产业加快发展。配合省人大对《吉林省旅游条例》进行修订,新条例在“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强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发展边境旅游、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实现突破创新,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的法制环境。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省旅游局会同省综治委开展“平安景区”创建活动,联合工商部门开展“旅游质量提升年”检查,对全省23家星级饭店和40家A级景区进行复核,取消15家星级饭店,8家星级饭店限期整改,3家A级以上景区予以警告。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资源有效整合不足。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不够,特别是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开发和整合,系列化、综合性、高品位的旅游产品不多,知名度相对较低。二是发展方式粗放。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市场主体不壮大,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基础设施滞后。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不完善、不配套,一些重点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不强。四是服务水平不高。缺少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旅游从业队伍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全省旅游业规划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将使旅游市场发展动力强劲。中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大众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吉林省旅游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加快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旅游业壮大计划,为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全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功能显著增强,在现代服务业中地位日益突出;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旅游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旅游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措施进一步强化,为我省旅游业“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业发展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以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为龙头,带动工业、农业、文化等各类产业快速发展,加强东北及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以集约经营和质量效益型增长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建设优秀旅游目的地为重点,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旅游核心竞争力,推动全省旅游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将旅游业培育成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3亿人次,是“十一五”的1.7倍;全省旅游业总收入达22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实现六年(以2009年为基数)翻两番的发展目标。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0%以上。全省星级饭店达500家,培养旅游各类人才1000名,旅游业新增就业40万人,占全省就业总数的4%。
“十二五”期间,将构建“三区五地一核三带五圈”的旅游空间格局:三大旅游区域。以延吉、通化、松江河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东部森林生态与民俗文化、边境旅游区,以长春、吉林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中部城市生态与冰雪旅游区,以和白城、松原主要旅游服务基地的为西部草原湿地生态旅游区。五大旅游地系统。以长春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的长吉城市人文与冰雪旅游地系统,以松江河、二道白河、长白镇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的长白山旅游地系统,以通化、白山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的通集白人文与森林生态旅游地系统,以延吉、珲春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的延边民俗文化与边境旅游地系统,和以白城、松原为主要旅游服务基地的西部草原、湿地旅游地系统。重点建设长白山旅游核心地。积极发展长吉图东北亚风情旅游带、长白山—松花江—嫩江“龙形”水域风情旅游带和鸭绿江—长白山—图们江边境风情旅游带三大特色旅游带。形成中部都市旅游圈(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长白山山地生态旅游圈、西部湿地生态与草原风光旅游圈(白城—松原)、延吉—珲春以及通白集等五大旅游圈。
“十二五”期间,全行业将重点抓好七项基本任务:一是推进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二是完善旅游产业体系。以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开发为主导,继续发挥观光旅游产品优势,加快专项旅游产品开发,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拓展旅游要素体系,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国内与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体系。三是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建设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10个旅游经济区,建设和完善旅游目的地体系与旅游精品线路。四是拓展旅游市场。大力开拓省外、国外客源市场,全面促进省内、国内旅游市场,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市场。五是加快发展旅游消费。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城镇体系,加快旅游信息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六是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丰富旅游科技文化内涵,推进节能环保,发展低碳旅游经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七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旅游就业、提高国民素质、扩大国际国内交往。
三、2011年重点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省旅游工作要以实施旅游业壮大计划为统领,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管理,以创新的思维、市场化的方式和融合的理念,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2011年发展目标,全省接待海内外旅游者7596.38万人次,同比增长17%,旅游总收入907.07亿元,同比增长25%,力争有更大的突破。
完成上述工作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实施旅游业壮大计划。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加快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结合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面部署和实施旅游业壮大计划,推动全省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双千目标”:省、市、县三级建设1000个旅游大项目,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着力推进营销创新工程,实施“五百工程”:组建“百人营销团队伍”、开展“百次营销活动”、举办“百个节庆活动”、打造“百条精品线路”、开展“百家媒体采风”活动。着力推进服务提升工程,通过加快人才培训、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打造企业品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安全保障体系等10大举措,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成立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建立旅游发展局地会商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难题,在财政鼓励、税费优惠、旅游用地、金融扶持、人才支持等方面给予更多扶持,形成全省上下共促发展的合力。
(二)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规划。积极推进修编《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区域旅游发展,进一步挖掘整合资源,突出冰雪、生态、民俗、边境、乡村等特色旅游资源,统筹规划产业布局、产业集聚、新业态发展、产品开发、目的地体系建设等内容,并与长吉图特色旅游规划相互衔接和协调。围绕重点旅游产品构建产业链,扩大产业面,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以旅游休闲度假区为核心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推动我省旅游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编制《松花江国家精品旅游带规划》,依托松花江流经长春、吉林、白山、松原、长白山等地,沿途形成白山湖、红石湖、松花湖等丰富资源优势,进行科学整合,优化布局,为开发建设国家精品旅游线提供依据。加强重点景区特别是4A级以上景区的规划指导,以规划引领景区逐步向精品建设发展。
(三)加大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以大项目为引领,科学谋划,强势推进,切实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后劲。积极推动在建的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长白山卡森国际综合旅游度假区、二道莲花山休闲农业度假区、长白山安图旅游度假区等大项目,加强跟踪服务,及时调度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加快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进程,力争早日投入使用。创新方法,做好服务,尽快启动安图法国滑雪小镇、北大湖休闲度假区、抚松仙人桥温泉度假区等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项目库,在完成项目可研、规划和选址基础上依托市场,广泛招商。面向境内外经济发达地区,以项目为载体,开展旅游专题招商;推出我省一流的重点旅游大项目,依靠网络长期广泛链接开展网络招商;利用各种旅游推介活动,开展展会招商,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强与京、沪、深三地办事处合作,依托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客源地招商。启动旅游度假区建设。抓住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区,先期启动建设3—5个旅游度假区。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吉林省暨长春市旅游服务综合体项目为重点,推动延吉、通化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推进旅游星级厕所评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景区综合配套设施。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利用12301旅游热线平台,为游客和企业提供酒店、票务等终端服务能力,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旅游商品开发。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旅游商品开发的产业配套的政策支撑体系,组织制定实施《吉林省旅游商品发展振兴计划》,举办吉林省优秀旅游商品展示暨旅游商品设计评选大赛。
(四)继续深化旅游宣传推广和对外开放。搞好客源地推广。围绕长三角、珠三角、北京地区以及港澳台等重点客源市场,树立“无时无刻、无孔不入”市场推广理念,利用京、沪、深三大办事处,设立旅游营销推广中心,全面推介我省特色优势产品和线路,塑造吉林旅游目的地形象。建立营销合作平台。省旅游局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公司,新浪、搜狐、易龙、携程等综合网络和专业网签署合作协议,把吉林旅游网建设成为国内行业一流网站,共同打造旅游营销合作平台。加大媒体合作宣传力度。强化省内主流媒体战略合作,细化《吉林日报〃吉林旅游专刊》,深度报道吉林旅游。强化《吉林新闻联播》、《新一天》等栏目的旅游新闻报道。加强与中直媒体及国内著名网站战略合作,加大吉林旅游宣传推广力度。继续巩固我省重要客源地主流媒体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宣传基地、发布旅游信息、组织旺季采风等活动,进一步宣传我省旅游产品,深化吉林旅游品牌。扩大区域旅游合作。落实京吉两地《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合作事项,扩大我省旅游在北京市场的影响力,大力促进旅游企业合作对接,进一步扩大区域旅游合作成果。共同打造大东北精品旅游线路,与辽宁省联合打造沿鸭绿江风光旅游带,与黑辽蒙共同打造跨区域无障碍旅游区。推进跨国旅游发展。将中俄朝环形跨国游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推向市场。规范边境旅游市场秩序,协调公安部门加强异地办证管理,保证边境旅游健康发展,争取边境旅游人数较大幅度增长。加快推进航线开通。协调长春机场、南航吉林分公司等部门,加密重点城市航班,丰富和增开国内航线。制定出台《吉林省航线开通专项补贴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继续推进全省航线开发工作。
(五)全面提高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大监管力度。实施全省旅游市场治理整顿计划,重点查处超范围经营、不签订旅游合同和不签订旅游者接待合同等违法违规行为。继续开展出境旅游、赴台旅游市场整顿。建立旅游应急管理系统,完善旅游安全管理机制,确保行业监督管理到位。严格规范执法。以贯彻实施《吉林省旅游条例》为契机,组织开展学习宣传月活动,对新《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督查,进一步提高旅游行业行政执法水平。与工商、公安、质检等部门加强合作,开展综合执法,集中力量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制作贩卖景区门票等非法活动,整治“零负团费”、虚假广告,规范执法行为,建立良好旅游市场秩序。推进标准化建设。会同省质监局做好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导长白山景区和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做好全国首批标准化试点工作。强化服务质量。以《旅游饭店星级划分与评定》、《旅游旅游景区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为依据,全面加强星级饭店和景区质量管理,深入开展低碳景区和绿色饭店创建,以及星级饭店和景区质量等级评定,规范服务,提升质量,全面提高旅游企业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重点扶持和培育省旅游投资集团、吉林森工旅游集团等大型旅游集团,全国“百强”旅行社,5A级景区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骨干企业。加强旅游人才培训。充分利用国家旅游局在我省开展人才资源调查统计试点搭建网络平台,高质量编制完成《吉林省旅游业“十二五”人才规划》;进一步落实京吉旅游合作教育培训项目,培养我省旅游各类人才200名,为北京市提供200名朝鲜语导游;建设全省旅游专业师资人才库,选拔企业高管进课堂、名导进课堂、官员进课堂;建立旅游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行业管理等行业专家人才库,加强人才储备。
第四篇: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委):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我国旅游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旅游业是兼具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集传统与现代,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服务业。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人们的旅游需求将大幅增长,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我国旅游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旅游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届时,全国旅游业增加值预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左右,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0%以上;旅游外汇收入占服务贸易出口额的40%以上;旅游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5%以上。到2020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预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2%以上。另一方面,我国旅游业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由满足人们旅游的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转变。全行业要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努力实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观念,把更好地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更加自觉地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提升产业素质与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产业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素质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实现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然要求旅游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协调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在素质提升上着力下功夫,关键是要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的地区要继续保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势头,旅游业较发达的地区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上来。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和市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协调、推动作用。要引导市场在旅游投资、市场开发、产品促销、经营服务等与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密切相关的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要在政策法规、战略规划、环境优化、市场监管、形象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三是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不断推动旅游业对外开放。积极引进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机制和服务模式,不断提升中国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更加注重旅游市场的对内开放,消除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行政分割和地区壁垒,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旅游市场准入制度,对从事旅游经营的各类企业,都应公平对待,不区别歧视。凡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旅游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内资开放;凡对本地企业开放的旅游业领域,都要向外地企业开放。
四是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关系。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保护第一、开发服从保护的方针,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永续利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实施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坚决查处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旅游开发行为。
三、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完善旅游要素体系。要立足旅游需求、市场和特色资源优势,科学分析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全面提升产业要素配套水平。旅游业发展后发地区要加快推进产业要素的发展,大中城市和旅游业较发达地区要加快完善产业要素的配套建设,尽快形成全面配套、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产业要素体系。
推进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基础、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依托,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增强城市旅游功能,突出特色,完善城市旅游目的地体系。大力推动区域旅游发展,建设一批配套完善、吸引力强的区域旅游目的地。积极探索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和富有特色的小城镇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建设一批旅游强县和特色旅游小城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
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在巩固观光产品基础性地位的同时,切实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休闲度假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提高其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发挥专项旅游产品需求潜力大、附加值较高的优势,发展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强的专项旅游产品。依托世界遗产地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产品,使红色旅游与绿色环境、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级政府加强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提示、旅游紧急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旅游交通、通讯、金融、卫生等相关配套服务。以“12301”游客服务电话为平台,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推动完善旅游国际航线,推动旅游支线机场建设,推动通往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公路建设,推动铁路、水路客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旅游安全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旅游安全和危机管理,完善各类旅游应急预案,建立覆盖全行业并与相关部门、行业联动的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旅游保险制度,完善旅行社责任险、旅游意外险等旅游险种,增强旅游保险的理赔效能,提高规避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四、推动旅游新业态新领域发展
发挥旅游对休闲产业的主导作用。休闲是与全面小康密切相关的新兴生活方式,旅游是休闲产业的重要内容。要适应人们休闲生活发展的需要,推动大中城市公共休闲设施的建设,提升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发展水平,提升国家旅游度假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发展水平,培育健康向上的休闲文化,增加休闲产品,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内容。
促进旅游新业态发展。推动科考旅游、探险旅游、游轮游艇、海洋旅游、网络预订、旅游传媒、汽车俱乐部等新兴业态发展。促进与现代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生态旅游、康体旅游、温泉度假、滑雪旅游、高尔夫旅游、自驾车旅游发展。促进旅游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推动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娱乐等领域的设施设备及旅游房车、游船游艇、高尔夫设施、滑雪装备、野营设施、安全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跟踪了解太空旅游、深海旅游等旅游新领域的发展。
拓展旅游要素内涵。将以旅游网络等形式进行旅游经营的实体,纳入旅行社业管理范畴。加强对家庭旅馆、乡村客栈、青年旅馆、汽车旅馆和旅游宿营地的引导和管理,促进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促进旅游住宿设施品牌化发展。拓宽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购销渠道,推进旅游商品品牌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促进旅游娱乐休闲的富文化性发展,进一步拓展旅游娱乐空间。
五、大力提升旅游产业素质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贯彻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鼓励外商投资旅游业,吸引国外大型旅游企业进入中国旅游市场。加强国际双边、多边及与国际旅游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世界旅游业前沿问题的研究。发挥出境旅游在促进民间外交、缓解经贸摩擦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推动改善出境旅游目的地的接待条件和服务水平,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做贡献。继续加强与台港澳地区的旅游交流与合作,扩大两岸民间旅游交流,促进港澳旅游业繁荣。
着力提升旅游企业素质。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支持其他行业、领域的企业参与旅游企业的改组、改造,推动旅游企业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推动建设国际竞争力强的旅游企业集团。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业,鼓励民营旅游企业加快发展。加大“走出去”力度,推动国内旅游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尤其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投资,打造中国旅游企业品牌。
进一步提高旅游行业服务水平。高度重视入境旅游,增强入境旅游市场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市场开发与宣传促销效益评估机制。加强旅游统计工作,鼓励有条件的省市编制旅游卫星账户。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建立健全旅游规划的市场准入、执业资质、成果鉴定和实施监督机制。提高旅游标准化工作水平,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标准,加快制定各种旅游设施标准和服务标准,鼓励旅游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旅游行业标准制修订,提高旅游标准化应用效能。
加快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大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和能力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贯彻《“十一五”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加强旅游管理干部和企业骨干人员教育培训。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积极推进旅游院校教育和学科建设,整合旅游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中高级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推进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旅游职业经理人市场。
六、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加快旅游法制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旅游业发展需要,加强对旅游综合性立法的研究。推动省级旅游法规不断完善,有条件的省区市要加快制订、修订旅游管理条例。积极推动旅游饭店、景区、车船、购物等专门领域的法规建设,完善特种旅游、自驾车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管理规章。
完善旅游发展政策。积极用好发展改革、商务、财政、税务、金融、国土、文化、农业、工商、海关、质检、交通、铁道、民航等相关部门促进旅游业及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观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纳入国家关于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范围,推动商务、会展、工农业旅游项目纳入国家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范围。随着国家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制定国民旅游计划,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奖励旅游、福利旅游。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获准的公务活动,可以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鼓励有条件地区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优化旅游政务环境。各级旅游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协调、引导、管理和服务,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和改进旅游认证工作,把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城市等标准实施的具体工作,逐步交由中介组织或相应机构承担。本着精简、高效和事权统一的原则,更加注重发挥市县旅游部门的积极性,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改进旅游市场监管方式,将旅游市场的规范与监管工作纳入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大格局中,协调城市综合执法部门和各相关执法监管机构,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旅游市场的监管水平。按照市场化、政会分开、统筹协调、依法监管的原则加快推进旅游行业协会改革,发挥旅游协会的桥梁纽带和行业自律的作用,发挥中介机构在旅游部门转变职能以后的接续作用。
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业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各级旅游部门要按照党委政府的决策和部署,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领导和统筹作用。要善于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推动工作发展,要积极开展与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合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主动协调配合。要积极开展跨地区的交流与协作,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和发展。要大力营造有益于旅游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旅游、支持旅游、参与旅游的浓厚氛围,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二○○七年九月十二日
第五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赣府发[2003]27号
颁布时间:2003-12-8发文单位:江西省人民政府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旅游休闲后花园”建设进程,尽快把旅游业培育
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旅游业是解决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点,是吸引外资、展示我省新形象的重要窗口。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 “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定位,明确提出要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休闲的后花园。加快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全面落实“后花园”定位,充分发挥我省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发掘市场潜力和产业潜力,紧紧抓住当前加快开放和发展的有
利时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加快旅游业发展要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资源整合、体制整合和产业整合,走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打造全国一流精品线路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以公司化、集团化运营为重点,改革旅游体制;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综合优势为目标,发展旅游产业。努力实现全省旅游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全国旅游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近几年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要确保20%,力争25%.到2005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 GDP的10%;到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2%,真正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5%,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力
争跨入旅游大省的行列。
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三)做强旅游城市和提升旅游景区的品位。南昌要充分发挥特大型城市的聚集功能,努力建成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多功能中心旅游区和集观光、度假、商务、会展为一体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九江要发挥临江、滨湖、依山的优势,发掘历史文化积淀,加大城区改造的力度,努力建成对国内外游客有吸引力的花园城市。景德镇要大力弘扬陶瓷文化,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古瓷窑、官窑、中国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等旅游重点项目开发,把景德镇建成名副其实的世界瓷都。赣州要深度发掘客家文化内涵,搞好宋城文化、客家风情与秀丽山水等旅游资源的整合,力争成为赣闽粤边地区最有竞争力的旅游城市。新余、上饶、鹰潭、宜春、萍乡、吉安、抚州等城市要发挥各自的旅游优势和特色,积极开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工作,总体上提升我省的城市旅游水平。按照总体规划、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要求,加快旅游景区的建设,把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成对国内外旅游者有强大吸引力的全国一流景区。
(四)打造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构筑四大旅游协作区。高标准建设南昌—九江(庐山)—景德镇—婺源名山名城名村文化游、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名山名城红色文化游、南昌—龙虎山—龟峰—三清山风景名胜生态文化游等三条旅游线路。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要求,高标准完善配套设施,突出特色,丰富内涵,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精品线路,带动全省各地旅游线路和产品建设。加强区域间旅游协作与联合,按照区域联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主动对接与融入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市场,加快与周边省市旅游协作区的建设步伐。与安徽联合打造“景婺黄徽文化旅游区”;与福建联合打造“武夷山风景休闲旅游区”;与广
东、福建联合打造“客家文化旅游区”;与湖南、广东联合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区”等。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安全、舒适、有回味的旅游环境。围绕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线路,着力抓好连接主要景区及景区间的公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改善路面质量,尽快完善全省各主要旅游城市、旅游景区间的旅游公路网络。配套建设好公路沿线休息、餐饮、购物服务区和旅游厕所。加强旅游景区(点)停车场和公共汽车站的建设,建设好进出省和各旅游景区主要通道沿线的景观和旅游标志、交通标志、公共图形标志。随着南昌昌北机场对国际航班开放,开通南昌至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澳门等地的国际和地区航班。增开重点景区到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列车,增加票源供应。开发水上旅游交通,增开内河旅游航线。要加快各景区通讯网络、金融服务、供水供电、旅游步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好护栏等旅游安全设施,加快住宿、饮食、文化、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快捷、方便、安全、舒适的旅游条件。引导旅游饭店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加快建设高等级旅游饭店,大力发展青年旅馆、家庭旅馆、汽车旅馆等接待设
施,形成高、中、低档相结合的旅游饭店体系。
(六)搞好旅游餐饮建设,扩大旅游商品产销,加强旅游娱乐建设。抓紧建立旅游餐饮服务标准体系,开发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菜肴,在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经营特色赣菜。大力推进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增加旅游创汇创收。积极开发具有我省特色的名、优、特、奇、新产品,逐步建立旅游工艺品系列和旅游食品系列生产基地。各重点旅游城市要加强对商品市场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建立旅游购物中心或旅游商品市场,在全省逐步形成规范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开发富有江西特色、体现民俗风情、游客参与性强的娱乐项目,提高旅游娱
乐消费比重。
(七)办好重大旅游节事活动。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资源现状、产业特点,采取省市联办,与国家有关部委合办、或与兄弟省市联动等形式,组织开发系列的节事旅游。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文化品味,力争办成一些全国有影响的旅游精品节事活动。
(八)加大国内、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力度。以“长珠闽”和沿京九线、浙赣线、沿长江带为重点,开拓国内客源市场,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协作,形成开放、联动的旅游客源网络。继续巩固和大力拓展港、澳、台、东南亚和日本等传统国际市场,积极开发韩国和欧美、澳
新等新兴市场。加大对境外和国外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提高江西旅游的知名度。
(九)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全省旅游信息网络,各市、县、区旅游部门及主要旅游景区实现联网,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网
上咨询和预订服务。旅游、统计部门要适应旅游发展新形势,建立旅游业发展统计监测体系,搞好旅游统计。
三、进一步完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机制
(十)进一步扩大我省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加快我省旅游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引进符合国际规则的旅游运营机制、领先技术和高层次管理人才;降低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旅游行业的门槛,进一步放开旅游投资领域和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等经营领域;进一步简化出入境手续和旅游购物通关检验手续;对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旅游企业促销人员,可根据业务需要实行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出入境有效的办法。着力搞好招商引资工作,高起点做好旅游项目的前期工作,以优势项目为载体,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财团参与我省旅游资
源的综合开发,尽快形成大开放、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格局。
(十一)加快组建旅游企业集团。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或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旅行社集团、旅游饭店集团、旅游车船集团等专业性集团公司。在此基础上,加快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全省旅游集团,实现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和网络化、集团化经营。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加快旅行社改革开放步伐,切实推进股权多元化,鼓励支持民营、外资企业参股、控股国有旅行社,吸引国内
外知名旅行社到我省开办分支机构,参与我省国有旅行社的改组改造,用两年的时间全面完成国有旅行社改制。
(十二)加快主要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按照有利于资源保护,永续利用;有利于统一规划,总体开发;有利于依法行政,加强管理;有利于树立整体形象,发挥规模效应的原则,理顺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以公司化运作方式,推进旅游景区转换经营机制,发展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区域旅游集团。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项目特许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以特许、转让、承包等方式,依法对景区经
营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加快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以公司化运作的方式,推进旅游景区转换经营管理机制。
四、强化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三)进一步加强领导。省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加强协同配合,支持旅游业做大做强。旅游行政管理
部门要履行好行业主管职能,加强对全省旅游业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和指导服务。
(十四)落实好对旅游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从2004年起对全省旅游星级饭店、餐饮和商贸行业用电价格在现行商业电价基础上适当下调(具体办法另行下达)。旅游星级饭店实行与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价格。扶持旅游汽车运输企业发展,加快车辆更新,提高车辆档次,经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旅游定点汽车,在 2010年年底前免征客运附加费。旅游项目用地,可以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全省旅游推介、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导向性投入、旅游人才培训及
规划编制等方面。省直旅游企业上缴的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全额安排支出预算,用于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十五)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整合省内各高等院校旅游教育资源,改进旅游院校的专业设置,支持旅游院校的建设,加大培养中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服务人才和熟练技工的力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旅游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协调和业务指导,有计划地选送旅游优秀年轻管理人员到高校或国内外旅游机构培训。
(十六)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公安、工商、物价、质量技术监督、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对旅游业的执法监督,健全旅游业执法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着力解决购物欺诈、超范围经营、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驾导人员私拿回扣索要小费,景区脏乱差、服务质量不高,旅
游行业不正当竞争等突出问题,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
(十七)加强环境保护和管理,强化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特别要注重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和特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区的保护。要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对旅游运载、游览、娱乐等
设施的安全监督。建立旅游安全预警和紧急救援机制,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宜
春
市
旅
游
局
局
长
雷
恩
奇
红
途
网
现
场
专
访
2008-12-31 10:52:00【浏览字号选择:大 中 小】 关闭本窗口】【打印该页】【
27日下午,宜春市旅游局局长雷恩奇在宜春市展位前接受了红途网的现场专访。
红途网:请雷局长先给广大网民介绍下宜春的主要景点和资源概况?
雷恩奇:宜春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在宜春1.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点缀着宜春3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中明月山景区旅游资源特色明显,月亮文化唯美浪漫、富硒温泉和含氡温泉品质一流、禅宗文化源远流长、农耕文化沉淀古朴厚重、自然风光奇美绝伦,是难得的观光休闲度假胜地。另外还有7个国家A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国家水利风景区、6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途网:宜春市区风景优美,“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江穿城而过,湖傍山而生,作为旅游管理部门我们是怎样打造出“城区既景区”模式并使之蜚声全国的?
雷恩奇: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城市创建工作,促动城市建设发展,目前我市已经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国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城市,“五朵金花”相映成辉!二是“打造13579”绿色工程,具体是指:一个目标,三十个游园,五条景观大道,七个公园,九个文化广场。1个目标是指围绕“把宜春建设成中部地区最佳宜居城市”的目标;打造“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景观环境;30个游园是指按照“彰
显山水、大小适宜、分布均匀、便民实用”的原则,新建区域性游园22个,对原有的8个游园进行提质改造;5条景观大道是指按照“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绿美结合”原则,建设5条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特种丰富、特色鲜明、清新舒适的景观大道;7个公园是指宜阳公园、雕塑公园,怡心公园,袁州新城公园,滨江公园,袁山公园、秀水公园;9个文化广场是指新建和提质改造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广场9个。
红途网:此次展会宜春做了充分细致的准备,有多种商品获奖并且还获得最佳展位奖,宜春是否把此次展会作为一种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的契机,此次展会将给宜春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雷恩奇:在本届旅游商品交易会上,我市精心组织了本土旅游企业参展,参展的靖安竹雕、万载根雕、袁州脱胎漆器这些商品得到省领导和专家的好评;高安腐竹、宜丰豆腐乳、袁州黑米酥、靖安椪柑等产品畅销,市民排队争相抢购。通过本次旅游商品交易会,使得我市的旅游产品展现在广大市民的面前,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我市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下一步我们将包装完善好我市的旅游商品,走产业规模化的道路。
谢谢雷局长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