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杜绝虚假报道活动开展总结
关于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 加强新闻
职业道德建设”专题教育活动情况
按照宁宣发„2010‟154号文件要求,本报及时研究安排,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以加强学习培训、提升职业道德、治理突出问题等为重点,结合“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在报社内部掀起一场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再学习、大讨论。通过扎实开展此项活动,完善了报社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了采编工作流程,进一步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教育、管理和培训力度,维护了新闻真实性,最终实现了长效机制,杜绝虚假报道的发生。
一、基本情况
根据“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题教育活动文件要求,社领导组织成立了专题教育活动小组在内部开展自查自纠和一系列专项教育活动。活动初期,社领导安排全员认真学习文件精神、组织各部门进行业务知识理论学习、党务知识学习,并进一步强调新闻工作的责任意识与服务精神,在报社内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向全员推荐好书加强思想理论学习。
按照《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报社持有新闻记者证的人员进行自查。报社领导组织集中学习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研讨会,并通过这次专项教育活动,使华兴时报社全体新闻从业人员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确保新闻信息来源真实可靠,确保新闻事实准确无误,杜绝虚假报道的产生传播。针对华兴时报社各项规章制度和宣传报道纪律,报社领导组织会议进行讨论研究,进一步的完善和修订报社的各项规章守则。切实增强报社全体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的权威性、公信力、引导力。此次活动报社全员参与热情高,文件精神落实效果好。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题教育活动,报社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查自纠两个阶段后从业人员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提升了职业道德水平、树立了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和集体意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得到了提升,确保了新闻宣传舆论导向的正确。认识到真实是新闻的本源,也是媒体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要通过专项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完善报社新闻从业人员管理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等,建立防范和治理虚假报道长效机制。报社各部门要将坚持新闻真实性作为立报立网之本,融入每一位新闻从业人员的灵魂,贯穿到采编工作各个环节,完善确保新闻真实的制度机制,坚决杜绝虚假报道。加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报社全体新闻从业人员像爱护生命一样捍卫新闻真实,维护声誉,自觉抵制虚假报道。
三、存在的问题
3个多月来,“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在报社得到了积极响应。通过向社会公开自律条例、公布虚假报道举报电话,对内完善采编制度、强化责任追究制、加强队伍培训等多种措施,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开展自查自纠活动,新闻界的报道风气得到净化,在此次活动中也发现了报社一些存在的问题。
1、杜绝虚假报道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从事舆论监督的新闻媒体同样需要全社会的监督。内部处理往往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难以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为问题的再次出现埋下隐患。
2、杜绝虚假报道的行动,不能停留在向社会公开表态的口头承诺上,不能止步于刊发在报纸上、网页上的口号举措上。现在,是该让社会各界看到实际行动的时候了。
3、新生力量需在实践中磨砺
新闻单位大量引进新生力量,这批人有激情、干劲足、思想活跃,他们代表着新闻媒体的未来和希望。队伍年轻化,也是新闻事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年轻人激情有余,稳重不足,有时缺乏理性的思考,容易冲动,需要正确引导;他们刚走出校门,缺失实践经验和吃苦耐劳精神,有的居高临下,不是客观、公正地再现新闻的真实面貌,需要在实践中磨练。
四、几点建议
为杜绝虚假报道、规范采编人员行为,有以下几点建议:
1、建议新闻单位及时向社会公布举报和监督电话,邀请读者和社会各界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对采编人员的工作作风和行为进行监督。
2、向社会公开发布采编准则,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坚决铲除虚假报道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同时,也是为新闻战线开展的“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树立榜样,提供示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篇:杜绝虚假报道心得体会
“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增强责任 求真新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诸多事例在提醒我们,随着社会环境、媒体竞争环境的变化,新闻界虚假新闻,或者说是夸大其辞的报道,并未就此销声匿迹。
因此,必须警钟长鸣!
近期,全国新闻战线大力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本报高度重视,进行积极部署,在查找突出问题上下工夫,在加强新闻队伍建设上下工夫,在健全完善业务管理制度上下工夫,切实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新闻业务素质。
通过学习通知精神、接受案例教育、开展自我查摆,我深刻的认识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每一个新闻人,都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抱着真心,带着真情,真实、真诚地去做好每一次采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做到“三贴近”,真正增强社会责任感,才能拥有虚假新闻的绝缘体。
作为一名党报新闻工作者,作为一名编辑,如何恪守新闻真实原则、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以日常工作为例,我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去年7月,我在处理一篇通讯员来稿,内容是关于某县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成就,其中内文提及到该县上半年工业园区建设呈快速发展势头,园区的产值规模和创税总额在广西县(市)管理的自治区级工业园区中均居前列„„,当我提炼文章小标题的时候,想当然的把“前列”当成了“第一”。这一差错,在值班领导审核大样时被发现,后经核实,该“前列”并非“第一”,而是排名靠前,属于“第一集团”。这一错误,虽然没有见报,但教训深刻。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有意写假新闻、刊登失实新闻,往往是由于我们在采编过程中,对所采访事件的不熟悉、不了解,或知之不多、不全面以及在编辑环节中主观意识太浓烈、太随意而造成的。在实际工作中,浮躁的心态导致对新闻判断不准,把关不严,核实不清,相比故意捏造新闻,这种情况更多一些,这些本可以避免但又经常发生的“假”新闻更应该引起重视。
还有一个例子,在今年初,一位通讯员给我发来了一篇某县去年农业发展回顾的稿件,新闻事实、要素咋一看基本没问题,但里面的一些做法和措施看起来似曾相识,由于担心重稿,于是我“百度”了一下,结果发现此篇稿件和一年前署名也是该通讯员的一篇稿件相似度非常高,文中除了日期、个别例子、数字不一样之外,其他都基本相同,后经询问,这篇稿件是这位作者“复制”自己的稿件,只是打电话询问了几个数字而已,至于里面的做法和措施,他说,有关部门表示和以前差不多,于是不作改动,就整理出这篇稿件。事后,经作者本人了解,该县去年在这方面还是有许多新的措施,也涌现出不少新亮点,幸好稿子没发出来,要不自己的“合理想象”就造成新闻失实了。“合理想象”,可理解为想当然或凭空推断,或说在没有根据或根据不足的情况下,就自以为怎么样或什么样了。其对新闻的真实性而言,是个大敌。“合理想象”十分易于失实,在报道中务必引以为戒。
这样的“失真”新闻,稍有不注意就会出现,作为新闻工作者,任何时候都要真正肩负起责任,工作的过程也是求真的过程,也是一种职业操守。通过对事实的较真、对细节的捕捉、对情境的体悟,来呈现真实、传递真实。如何防止和克服新闻失实现象?
我认为,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首先要从自我做起,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筑起防范侵蚀新闻真实性和新闻职业道德的“防火墙”。作为编辑,我一直着力提高自己的编辑水平和纠错能力,在工作中,我建立了自己的编辑日记,把自己编辑稿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记录在案,时刻提醒自己,对比提高,防止同样问题重复出现。
我认为,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还要从制度上规范新闻工作者得职业行为。每一篇稿件都是由制度作基础,由采编人员的声誉和职业为担保,发生失实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同时要建立监督机制,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我认为,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还要进一步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质。随着社会发展,媒体生态和格局都和以前大不相同,新闻来源呈多样化、新闻记者呈年轻化、采编人员呈专业多元化,必须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加强采编人员职业培训和再教育,全面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同时重视内部文化建设,增强编辑、记者的职业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多为编辑、记者提供展示能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采编人员的正义感、使命感、职业良知,让每一个从业者把使命、责任、公正、正义当作自己的职业追求,通过提高职业素质,筑牢思想防线,从而主动“打假”,形成人人“打假”的氛围。
第三篇:泉州人民广播电台开展“杜绝虚假报道 增强社会责任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泉州人民广播电台开展“杜绝虚假报道 增强社会责任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根据中央及省、市有关精神,按照市委宣传部“杜绝虚假报道 增强社会责任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动员会议要求,结合泉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宣传工作和新闻队伍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落实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坚守新闻真实的生命线,坚决治理虚假报道问题,确保新闻信息来源真实可靠,确保新闻事实准确无误,杜绝虚假报道的产生传播,同时教育引导新闻从业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从而提高电台的权威性、公信力,维护新闻工作的崇高社会声誉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确保新闻宣传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二、工作安排
专项教育活动为期半年,从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中旬。分四个阶段有序推进:
1、动员部署阶段(2010年12月中旬)
(1)成立电台专项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电台台长负总责,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定专人
具体负责与市“三教办”联系,定期报送信息,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2)召开全台动员会议。泉州人民广播电台“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专项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全台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动员会议,对全台开展专项教育活动进行安排部署。
2、自我教育和自查自纠阶段(2011年1月)
(1)电台各部门按照部署,认真查找本单位在防范和抵制虚假报道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加以解决。
(2)各部门开展“加持新闻真实性、抵制虚假失实报 道”专题讲座,由部门主要负责人带头授课。
(3)组织从业人员集体学习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 者职业道德准则》,围绕“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发扬优良作风”、“遵纪守法”等条文分专题交流学习体会,提高新闻从业人员自律水平,增强责任意识。
(4)泉州广播网开设专题,做好相关宣传报道。
3、集中研讨与重点治理阶段(2011年2月——3月)
(1)各部门就治理虚假报道进展和完善管理制度情况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做出书面报告,由领导小组汇总,形成电台“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报告。
(2)汇总电台24小时听众监督电话、听评员队伍、网站留言板等各信息渠道汇总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3)针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集中治理。
4、经验交流与检查阶段(2011年4月)
(1)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进行专项教育活动“系列讲堂活动”,由台中层干部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交流发言。
(2)认真学习市“三教办”推出的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
(3)各部门研讨制止虚假报道的办法,形成书面材料,由领导小组进行汇总。
(4)积极修订、完善泉州人民广播电台采编工作守则,将新闻管理法规制度、宣传报道纪律要求,新闻道德准则等自律规范,形成采编工作人员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
三、工作重点
1、创新载体,搭建专项教育活动平台
(1)开展职业道德标兵评比。挖掘电台采编队伍中恪守职业道德的个人和集体典型,通过典型示范作用,带动队伍建设,提升电台采编队伍的整体素质。
(2)开展新闻技能竞赛。针对采编播各岗位进行工种技能竞赛,选拔岗位业务能手,引导采编人员熟练业务、更新观念,提高各岗位的综合业务水准。
(3)设立创新栏目评奖。鼓励各部门节目创新,并在年初进行项目报评,通过季度跟踪,在年终组织评委会进行综合考评,对受众反映良好、形式内容创新突出的栏目予以表彰。
(4)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评选先进党小组、优秀共产党员,设立先锋示范岗,突出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5)开设电台企业文化网络专栏。利用泉州广播网这一网络平台,以推广电台核心理念、宣传学习型电台建设、反映专项教育活动动态为主要内容,推进专项教育活动,夯实电台核心理念,扩大广播媒体社会影响。
2、完善制度 探索长效机制建设
(1)规范新闻业务流程。实行严格的稿件审签制度,完善稿件分级审核制、编辑责任制和总编终审制;加强对外来节目的管理审核,对于特约评论员的主观评论、通讯员来稿、“新闻线人”报料及互联网信息的使用,电台将结合自身实际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切实加强管理,进一步明确来稿审核制度,把好事实关,未经核实的稿件不刊发、转载、摘播;对“新闻线人”提供的新闻线索和新闻信息,由记者慎重选择报道,认真采访核实,防止和杜绝虚假新闻传播。
(2)积极推进职业资格制度,把好新闻队伍入口关;建立新闻采编人员档案制度,将现有的主持人档案管理机制扩展到全体采编人员,对采编人员的创优、违纪等信息进行
档案化管理。发挥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的示范作用,组织采编人员向我台涌现出的省双“十佳”新闻工作者、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泉州市先进工作者、市“十佳”新闻工作者等多位先进典型学习。
(3)完善新闻管理制度。继续严格实行《电台宣传重点》编发机制,严格把握报道口径,完善电台新闻宣传管理;逐步优化科学的考评体系,继续实行电台节目综合评估、频率末位节目淘汰制度;在电台《播出事故责任追究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建立虚假报道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违规违纪人员,及时处理及时通报,明确责任归属,落实处理规定。
3、加强自律他律,形成监督合力
(1)组织对节目监听、评审,查找问题,进行通报,限期整改;认真治理各类违法违规的医疗咨询服务节目,逐步减少医疗节目的比例和数量;弘扬“责任心”这一电台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优化岗位练兵活动、“七一”主题歌咏比赛等电台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2)发挥电台听评员、通讯员和广大听众这一社会队伍的监督力量,利用泉州广播网这一新型媒体平台;扩展24小时听众服务热线的功能;利用《电台听评简报》做好相关信息的整理播发,并组织节目部门利用学习时间重点做好
《简报》的传达和学习;继续推动民主评议工作,畅通群众监督渠道,提升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
四、工作要求
1、活学广学。以学习型电台建设为载体,采取邀请专家、外出学习等多种方式,针对电台采编工作实际,针对电台员工具体情况,将学习与电台发展结合起来,与员工个人发展结合起来,鼓励员工从新闻采编业务型人才向综合型人才转变,避免因知识结构缺陷和业务能力不足导致虚假报道。加大新闻采编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定期组织新闻从业人员学习上级精神,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引导员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自觉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制定科学的教育培训规划,丰富教育形式,通过研讨具体案例、观看相关案例视频资料加强对一线人员的警示教育,坚决杜绝虚假新闻,自觉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2、学用结合,避免只学不用,用而不精。以推动中心工作为目标,探索创新发展之路。针对新闻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鼓励部门组织课题研讨小组,交流展示研讨成果,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电台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电台浓厚的学习氛围。
第四篇:坚守社会责任 杜绝虚假新闻
坚守社会责任 杜绝虚假新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 发布:2011-02-10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
当前,为维护新闻真实性,坚决治理虚假报道,一场以“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为主题的专项教育活动,正在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展开。这是新闻战线加强自律、不断推进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
真实是新闻的本源,失去了真实,新闻就丢失了它的生命力。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也是不言自明的真理。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共同努力杜绝虚假报道,确保新闻信息来源真实可靠,确保新闻事实准确无误,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传播,进一步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从而提高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维护新闻工作的崇高社会声誉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确保新闻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对新闻事实的绝对尊重,是记者职业道德的底线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公信力是媒体竞争力的核心。近一段时间,由于一些新闻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采编工作流程不规范,对新闻从业人员教育不力、管理不严,出现了一些虚假报道,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损害了新闻队伍的形象,甚至也损害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人民日报》最近在“人民论坛”专栏刊发评论《媒体如何用好话语权》,文章指出:“在今天,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所获得的影响,都远远超过以往。许多事情,媒体是否关注、如何关注,结果大不相同。正因如此,媒体被人们寄予特殊期望,媒体人肩负着道义责任。也正因如此,从几年前的‘纸馅包子’事件到近来‘西安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等一系列虚假报道,显得格外刺眼、异常难看。”
具体到山东省的情况,各级各类媒体在维护新闻真实性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但是也存在问题,应引起我们注意。2010年第1期《新闻记者》杂志公布的2009年中国十大假新闻,其中就包括山东省某报刊登的《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逼出跟踪潜艇》一文。2010年7月中旬,山东省内多家媒体根据新闻线索提供者编造的新闻,连续在突出位置大篇幅报道所谓的“义丐元宝哥”事件。虽然大多数媒体报道此事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报道过程中对事件的真实性也提出了质疑,但跟风炒作这一虚假新闻线索,对新闻真实性也造成了损害。有的西方媒体由这一事件借题发挥,对我们进行了舆论攻击。虽然山东省内这类事情为数不多,不是主流,但造成的影响比较严重,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追求新闻真实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也是尊重新闻规律的基本体现。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从不靠道听途说编造新闻,而是通过深入新闻现场来考证事件细节、揭示事件本质、维护新闻真实。但也不可否认,现在新闻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到新闻现场的记者越来越少,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对媒体来说,现场记者是保证事实准确的第一关,有时甚至是唯一一关。对记者来说,到现场才能掌握第一手素材,最大限度地接近和还原事实真相。到现场最重要的任务是认真观察、了解情况,冷静分析、识别信息真假,防止一面之词和错下结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对新闻真实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是在真实准确地报道具体事实的同时,也要做到在总体上、本质上的真实,努力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其实,新闻工作者在把握本质真实的同时,自己本身的心灵也会受到真实、真情的震撼和洗礼。第十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曾经采访报道过《索玛花为什么这样红》中的王顺友、《将军已经出发》中的杨业功等一大批各条战线时代先锋人物的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在中国记协的座谈会上发言时说:“走进一个又一个优秀的、高尚的、平凡而伟大的心灵之中,让我领悟着生命的意义,感受着民族的灵魂,不仅让更多的人因为他们而感动和受到激励,同时我的生命也在他们的心灵中得到丰厚的滋养。”这就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真实给我们的启迪。
当前,树立和弘扬新闻职业精神,最重要的任务是坚决制止和打击虚假新闻报道。而当下,存在于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问题,关键也还是“失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瞒报”,一是“虚报”。前者是该报的不报,为之“隐恶”,如十一名记者前几年在山西繁峙矿难中“集体失语”;后者是不该报的大报,为之“扬名”,如某些业绩报道充斥版面。
造成“瞒报”、“虚报”的原因,有观念上的,有方法上的,更有功利上的,其中还有与“新闻寻租”直接相连的腐败问题。所谓“红包无闻”,带来的都是假相,亵渎了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侮辱了新闻工作这一职业的神圣,侵犯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真正的道德沦丧。《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畅,这位“范长江新闻奖”得主,在繁峙矿难中难得的“第12位记者”,能够将矿难的真相公布于众,除了勇气,就是良知。尊重事实,是新闻人最起码的良知。他的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一位评委对他说,不为别的,就为你的“还原能力”。就是还原事件的真相,成为“一个能对事实准确判断与理解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同样,2008年报道“三鹿奶粉”含有三聚氰胺的《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其大无畏的气概也建立在对事实的充分采访上,若有一点虚的,他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他的“底气”在于“我坚持实事严谨,不仅全程录音,而且只要涉及的方面都进行采访,报道里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得起推敲”。“三鹿”监督报道的成功,体现的是“真实的力量”。
与此相反的,则有前些年少数媒体炒作所谓“国产啤酒含甲醛”的虚假新闻,介入行业恶性竞争,给国产啤酒的声誉造成严重损害。还有的媒体在报道中经常充斥着诸如“交通厅长落马”、“铁路警察集体腐败”等字眼,这样的新闻,虽然可能有些个体事件是真实的,但却是对总体真实的违背。这些虚假新闻干扰了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也干扰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把握。对同一件事情,各级领导有各自考虑,广大受众有自己的考量,两者存在差异。一名负责任的记者,要在两者的差异间找出最大程度的吻合。比如中国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发展是主流,成绩是主流。坚持宏观真实,就要反映这些主流,不能以揭露问题为主,否则就会影响社会稳定。既要维护稳定,又要保障知情权,这就涉及全局意识。
要深入把握新闻真实,记者还一定要注意平衡各方消息来源。不但要采访主要方面,还要了解其他方面的意见,通过不同渠道进行相互印证和补充。《解放日报》的获奖作品《短短一个月 “拒资”十亿元》,来源于崇明县公交车上几位乘客的闲聊。如果记者只采访当地群众,不管是10人还是100人,甚至是进行随机统计,恐怕大多数群众都会抱怨当地政府不该拒绝破坏环境的投资项目。但记者随后采访当地发改委、环保局等单位,才了解到崇明岛的定位是“世界级的现代化生态岛”。当地政府为避免重走破坏再重建的旧发展模式,确定了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发展经济的思路。这样的报道,既还原了事实真相,又促进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在这样的采访中,记者首先要判断谁是主管部门,谁是权威人物,争取采访到这样的部门和人物。通过非权威渠道获取的重要数据和事实,一定要向权威部门核实确认。采用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专家发布的个人信息更要慎之又慎,是部门意见还是个人观点一定要明确区分,决不能混为一谈。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 对新闻事实的绝对尊重,是记者职业道德的“底线”,展示着从事这一职业者的基本精神,如果说,新闻工作者的“敏感”、“坚韧”等是由职业特征确定的,那么,新闻工作者的“公正”、“客观”则是由职业道德确定的。其实,“公正”、“客观”,都基于新闻本身,因为它是最基本的东西。
因此,对新闻事实的绝对尊重,应该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底线”。而媚权、媚利、媚俗,都与“求真”格格不入。所有的新闻人,只要一迈入新闻职业的门槛,就要对“真”存敬畏之心,就要对“真”行膜拜之礼,她是皇天在上,永远不可亵渎;她是后土在下,永远不可践踏。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和魅力,虚假是新闻的大敌,是对真实性的践踏。新闻工作者一生的坚守,核心就在于唯其“真”。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自律水平
李长春同志在中国记协第七届理事会一次会议上代表党中央致辞时指出:“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忠诚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情操,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坚持抵制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和低俗报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工程师’。”这强调的就是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曾经说过这样四句话:“记者笔下财富万千,记者笔下毁誉忠奸,记者笔下是非曲直,记者笔下人命关天。”足见我们新闻工作者身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是何等重大。
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受人民欢迎的记者,无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美国记者里德为了向全世界展示十月革命的真相,冒着枪林弹雨采访,写出了《震撼世界的十天》;斯诺为了反映中国人民的抗战情况,只身深入大西北,写出举世闻名的《西行漫记》。范长江认为,记者在精神上应当谨记神圣的职业使命,一管笔除了服务于国家人民的公共利益之外,不容曲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新闻工作者肩负着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重大社会责任。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一种超越个人需求和职业利益的思想境界,是新闻职业精神的本质要求。
媒体人应自觉承担起构建主流舆论,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责任。完全的新闻自由、自主,对应的是西方包括媒体自身在内的私有产权制度,西方表面上将媒体看做是“社会公器”,看做是“一种公共舆论的载体”,实则是维护资本利益的工具,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片面追求效果,不肯自律。我们的新闻事业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决定了新闻事业的性质,是党和人民的事业,而不是个别人或个别群体的私有财产。我们的主流舆论,是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舆论,是体现社会发展方向、真正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舆论,是反映时代主流与本质,积极的、进步的、建设性的舆论。
舆论导向是新闻本身固有的,是客观存在。新闻报道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但对客观事实的选择、加工、提炼的过程却是人的主观意识作用的过程,都体现出导向。因此说,新闻报道本身内含导向。美国前总统林肯说过:“你有舆论的支持,无往而不胜;没有舆论的支持,无事不败。”其实,这讲的就是导向。
我们的新闻导向意识首先体现在“不缺位”。构建主流舆论,要扣准时代脉搏,弘扬社会正气。2005年五一前后推出的许振超先进事迹的报道,就是扣准了社会呼唤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时代精神这一脉搏。通过大规模、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许振超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极大地激励产业工人群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取得了弘扬正气、鼓舞斗志的良好社会效果。在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为了报道灾区抗震救灾工作,一大批媒体记者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争相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和救援的官兵一起战斗,与灾区人民共患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采访和报道,全方位展现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大力宣传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灾区人民动情地说: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解放军和新闻记者。在2003年“非典”疫情来袭时,也是我们的记者立即赶赴当时疫情最严重的广州。他们深入隔离区、抢救室和消毒室,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向社会公布事实真相,制止谣言,稳定人心„„这样的事例实在多得不胜枚举。
传播学认为,新闻首发信息形成“第一印象”后很难改变。正是基于这一点,西方媒体才不惜一切代价抢夺新闻首发权。对新闻媒体来说,越是重大事件、重要关头,越要争取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发出第一声音,形成第一印象,掌握引导的主动权。要注意持续性的全程引导,不只是抢占首发点,更要主导整个舆论进程。要树立“失语就是失职,迟到就是被动”的意识。正确导向必须通过话语权来体现,只有掌握话语权,才能赢得主动权。
其次,“三贴近”是导向意识的立足根本。“三贴近”本质上就是要求达到与老百姓的真贴心。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中央电视台电视系列片《聚焦小升初》,创作团队成员都很年轻,很多人没有孩子,对“上学难”缺少直观感受。通过深入采访,他们感到震惊和愤怒,事实远远超出原来的想象,这就是实践“三贴近”的直接结果。长期的新闻实践也反复证明,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是“挖”出来的。老关在楼房里体验不到火热生活,光坐在电脑前粘贴不出精品佳作。范长江说过:“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现在有些记者确实不关心群众,对群众缺乏感情。这些记者大多出生在城市,生在农村的也因为从小学习压力大脱离了生产劳动,对农村生活缺乏深刻了解。2010年,山东省记协组织两批记者分赴沂蒙和延安参加下基层体验活动,第一批是40多名青年编辑记者,第二批是20多名获奖记者,大家都感觉很震撼,跟以前想象的很不一样。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新闻界的同志特别是年轻同志,一定要深入群众,解决缺乏感情和了解实际不够问题。包括新闻院校的学生,光看书本不接触实际,将来只能成为文字匠,很难成为好记者。
媒体人还应自觉承担起把关责任,做到守土有责。把好关、把好度,并不只是总编辑一个人的职责,而应当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决不能因为我们工作上的疏忽和不慎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
把好关,就是要从党和国家的大局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判断哪些应该报道、哪些不应该报道,决不给错误的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
把好度,就是要防止只讲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注意一种倾向而掩盖另一种倾向,防止简单化、绝对化和片面性,使宣传报道符合客观实际、符合辩证法。
比如,在一些案件报道中,少数媒体关注的不是犯罪的社会危害,而是犯罪的“引人情节”。2009年5月,一家晚报用8个版渲染恶性案件:“诡秘女人干下诡秘生意”、“毒心俏护士毒心害男童”、“暧昧关系引发凶残命案”等,对歹徒的凶狠残暴做了过细描绘,并配上“下手杀情人:锤子砸头片刀刺身”,“头裂骨碎,女裸尸惊现玉米地”等小标题,读后使人毛骨悚然。这实际上是在诱导犯罪、危害社会。更有一些电视台开办的婚恋交友、情感故事类节目,盲目追求收视率,大肆造假炒作,“拜金女”、“炫富男”纷纷出场,“宁在宝马车里哭泣,不在自行车后笑”等拜金主义口号甚嚣尘上,低俗之风日炽,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大众认可的爱情观、价值观则在这些媒体上不见了踪影,一时搅得荧屏乌烟瘴气,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批评,也损害了媒体形象。广电总局为此连发文件,对这类节目严加整顿。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少数新闻工作者缺乏导向意识、把关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对此,要引起新闻工作者的高度警觉。
梁启超说过:“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她尽到责任的人。”一个高扬社会责任旗帜的媒体,一个在光影声色、图片文字等一切细节中都为社会文明进步而努力的媒体,必定会赢得市场的认可,受到人民的青睐,赢得世界的尊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至媒体下到编辑、记者、广告经营人员都面临着巨大竞争压力,大家都有生存发展的困难,但这些都不能成为偏离新闻基本准则、抛弃社会责任的理由。如果为了收视率、点击率、阅读率,就靠玩“标题党”、搞噱头、炮制假新闻来装点门面、吸引眼球,前方的路只会越走越窄。如果为了一点经济利益,就四处乱跑“经营”新闻,热衷于拿“封口费”,甚至以负面报道搞敲诈勒索,让人们“防火防盗防记者”,那么即便获得夹杂着鄙视的小恩小惠,也丢掉了一个人、一家媒体的全部尊严。
严格宣传纪律,健全采编工作制度,从根本上杜绝虚假新闻
与中央及各省市同步,山东省从2010年年底到2011年4月,要开展为期半年的“杜绝虚假报道 增强社会责任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要通过集中教育培训、查找突出问题、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等各阶段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新闻宣传工作中现存的问题。同时,此次专项活动也着眼长远,力求建立健全机制,形成制度成果。
为此,一是要严格遵守宣传报道纪律。切实贯彻“三贴近”要求,层层调查研究,充分掌握资料,了解真实情况,听取各方意见。严禁依据道听途说编造新闻报道,或凭借猜测想象改变、扭曲新闻事实,随意渲染炒作。
二要进一步完善新闻单位采编工作制度。各新闻单位要加强内部管理,规范采编工作流程,严格稿件审签制度,完善编辑责任制和总编终审制。要建立健全社会自由撰稿人来稿审核制度,把好事实关,未经核实的稿件不得刊发、转载、摘播。新闻单位对有关方面提供的新闻线索和新闻信息,要派记者认真采访核实,慎重选择报道,防止和杜绝虚假新闻传播。要加强对媒体经营工作的管理,坚持采编、经营分开制度,在采编和经营环节之间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经营活动影响和干预新闻报道。要禁止媒体被企业利用,参与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媒体不得用报道换广告、换发行,搞各种形式的经营活动;媒体工作人员不得以采访为名到地方和企业索要钱物。
三要进一步完善新闻从业人员管理机制。要积极推进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从源头上提高采编人员的素质,把好新闻队伍准入关,完善网上查验记者证、查询违规违纪记录的功能。对主观恶意造假、严重违法违纪的,要取消其新闻从业资格,坚决清除出新闻队伍,终身不得从事新闻职业。要高度重视对聘用人员、临时人员、实习人员的教育和管理,严格落实有关新闻从业的行政法规和管理规定;不具备国家规定的新闻从业资格人员一律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确保新闻采编从业人员的素质。
四要建立重大虚假报道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有错必改、有责必究。采编、刊播虚假报道的新闻单位必须向社会公开更正并道歉。对恶意炮制和炒作虚假新闻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损害国家形象和群众利益的,要给予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对转载、转播虚假新闻、扩大恶劣影响的,也要承担相应责任。对严重违规或经专项教育活动整改仍无改观的媒体,实行市场退出,建立起新闻媒体优胜劣汰机制,从而优化结构,整合资源,维护良好的媒体竞争秩序。
五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各新闻单位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认真对待群众批评和监督,努力改进自身工作。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设立、公布举报方式,确定专人受理举报问题,及时调查核实举报内容,反馈和公布查处结果。(作者:张作生 为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山东省“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
第五篇:“杜绝虚假新闻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心得体会
“杜绝虚假新闻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心得体会
只有树立正确的新闻观,才能成为一个合格出色的新闻工作者。“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更是新闻的基本属性和共同特点。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准绳。它不仅关系到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更是新闻工作者诚信度的试金石。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假新闻的出现,曾让公众在情感上经受折腾,从惊愕到怀疑,继而慨叹,直至愤怒。有的假新闻更是扰乱了社会秩序,使群众遭受物质和经济上的损失。新闻打假,刻不容缓,杜绝虚假报道,净化新闻环境,已经成为新闻界以及全社会共同的呼声。
没有制度,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切实维护新闻报道真实性的有效保证。我们首先要建立新闻信息采制发布的审查把关制度,把制度管理与采、编、审、播各环节紧密结合,增强全员把关防假的自觉性。采编人员必须严格按制度执行,不得随意发稿;转载新闻要认真核实新闻来源,不登载道听途说的新闻,不断章取义转载新闻,不恶意炒作新闻,逐步建立起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杜绝虚假新闻的长效机制。
同时,要对虚假新闻进行有效的惩戒,我们的新闻监管体系是与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自律相对应的他律措施,从理论上讲,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是有效防治虚假新闻的途径。但单一的靠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的自律来防治虚假新闻,无疑是天真的奢望。防治虚假新闻,关键还是要靠制度化的来自外部的有效惩戒机制,这主要包括了主管机关的行政监督、新闻行业协会的行业监督、新闻评议会等对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
从现实国情看,目前这几种监督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监督效力低乃至监督缺位的情况。尽管我国新闻行业主管机关和行业协会制定颁布的防治虚假新闻的法律、法规、文件、通知等并不少,但由于主管机关和行业协会人手少、工作繁杂,只有申诉举报才受理、缺乏主动性等主客观原因,除了一些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如损害党和政府形象、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虚假新闻外,多数虚假新闻都难以受到主管机关或行业协会的惩戒,这就造成事实上的“有章不依、违规不究”的尴尬局面,致使有关规定形同虚设。
透过虚假新闻的表象,可以看到虚假新闻在制造轰动的背后,往往掺杂了复杂的利益因素。个别新闻媒体把经济利益凌驾于社会效益之上,为假新闻开了绿灯。然而,假新闻纵然是一时吸引了读者,但终归都被戳穿,造假者也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它警示我们:新闻媒体需切实珍惜声誉,保持清醒。
我认为“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还新闻的本来面目、同假新闻做坚决的斗争”是每一个正直的、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此外,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要为新闻的正常运转加班加点、要为采访四处奔波,因此要爱岗敬业,耽于安逸、不愿付出的人,是不可能做好新闻工作的。只有不断加强新闻业务和职业道德的学习,才能成长为业务好、政治强、道德高的合格人才。
要从根本上杜绝虚假新闻,必须提高认识,增强杜绝虚假新闻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坚持正确导向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灵魂,把客观、真实、准确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生命,切实维护党的新闻工作的崇高威信,从思想上构建抵御虚假新闻的防线。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维护媒体公信力的自觉性,增强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查找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改。认真梳理自身存在的问题,从采访作风、业务管理、执行法规纪律上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端正办报办刊办台办网理念,做到严格管理、严肃执纪,切实增强法制纪律观念,有效规范和约束新闻采编人员的从业行为。开展行业自律,接受社会监督。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认真对待群众批评,努力改进自身工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设立和公布举报方式,及时调查核实举报内容,反馈和公布查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