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许多人会在失败后寻找借口
许多人会在失败后寻找借口,这经常是和工作中没有全力以赴地去争取成功相联系的,特别是当事情原本可以做得很好却没有做好的时候,人们为了掩饰虚荣心,总是喜欢拿各种理由搪塞。其实每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都有很丰富的内涵,只是我们不愿意说出来,或者是从潜意识里我们就排斥它们。优秀的人才从来不会给自己任何推拖失败的借口,他们会去努力地完成任务,会在事先做好计划,会在工作中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全力以赴地排除困难,不言放弃。成功的人永远在寻找方法,失败的人永远在寻找借口,当你不再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的时候,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方法总比问题多》读后感
永安火电厂亿力灰渣公司 林薇
二00六年八月二十日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员。其实每一行都有它的艰难困苦,其发展道路都是坎坷曲折的,都会遇到烦琐复杂的问题。只有养成了乐观向上的习惯,用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所处的困境,才能使自己和其所在的组织得以健康成长。《方法总比问题多》作为推向企业的管理读本,更多的是告诉员工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积极找方法的人,才能弥补领导的不足,成为领导的左膀右臂。主动找方法的人永远是职场的明星,他们在单位创造着主要的效益,是今日单位最器重的员工,是明日单位的领导乃至领袖。一个一流的员工,应该是奉行这样的理念:不找借口找方法,方法总比问题多!这是一个充满自信的理念,也是一个更具建设性创造性的理念。该书不仅强化了员工不找借口的重要性,更帮助大家面对问题时如何去找方法、如何找到有效的方法,并把问题变为机会。它一步步教人们怎样克服对于问题的恐惧,在遇到问题时怎样运用一些思维技巧,比如找准“标靶”、类型思考、巧妙转移问题等,不仅从心理上藐视问题,以方法克敌制胜,而且还能最终将问题和挑战转变为机遇。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否主动去找方法解决,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责任,找理由为失败辩解。这一点,对他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这一点也是一流人才的核心的素质。任何单位任何岗位的员工,都有可能在自己的岗位工作中创造连自己都想像不到的奇迹。我们应该信奉“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找理由为自己的失败辩解只会加倍失败,只有去找方法才会有成功。那么我们为何不选择找方法呢?
看过《方法总比问题多》之后,让人茅塞顿开,在实际工作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益匪浅。想与大家分享下我的一点体会。
一、增强自信心,突破“畏难”情绪。要端正认识:方法总比问题多,只要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就会越来越少;只有消极等待不作为,问题才会越积越多。有人说问题象弹簧,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更有伟人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二、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在企业面临困难之时,作为企业员工的我们,要树立“厂兴我荣”的观念,在为实现企业各项任务的完成而努力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我们只有迎难而上,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去推去脱。因为企业生产任务、利润指标的完成,关系着企业下一步乃至今后的发展,而企业今后的发展也与企业员工生存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员工应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只有具备了这种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能全力以赴,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三、开动脑筋想办法。《方法总比问题多》一方面是认识论,另一方面是方法论,两者同样重要。为什么面临同样的问题,有的人很快就能解决,有的人却迟迟解决不了呢?关键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一是多读细读象《方法总比问题多》这样的难得的好书,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精髓。二是平时注意观察和倾听,虚心学习、借鉴身边同事关于解决问题的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三是多沟通,加强纵向和横向的沟通,广交朋友,从中获取信息。四是多总结归纳自己和别人的经验与教训,注意积累解决问题的好的方式方法和技巧。
四、学会分析问题。作为一个好的员工,当发现问题时应能够正确地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问题不能分析,也就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根本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正确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并进行了正确分析,才能根据工作实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将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
五、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问题一大堆,先解决哪个,后解决哪个,不仅仅是个简单的顺序问题,不但涉及方法和技巧,而且决定效率和效果。关键是要抓主要矛盾,先解决事关全局、责任重大、非常着急的问题,再解决相对重要和着急的问题,推而广之。有的问题解决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他问题迎刃而解;有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顺便就把其他一个或一些小问题解决了。所以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剪不断,理还乱”。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被问题吓倒,也不能被问题埋住,而是要提纲挈领,游刃有余。
六、学会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如今许多职业活动,特别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合适途径,越来越需要创造性。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办法,就要求一个创新性的思维行动。也就是说我们对待一个问题,在进行正确分析的情况下,要以创新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更有利于社会或者单位的发展,那么解决问题的效果也许就会更好。
总而言之,只要大家记住:方法总比问题多,并努力在工作实践中去认真积累方法、积极解决问题,工作起来就会轻松得多,遇到问题解决起来效率就会高得多,效果就会好得多。忽然间,我想起常说的一句老外的口头禅:NO PROBLEM,是的,NO PROBLEM!
海 边 读 书
永安火电厂卫生所李清花
八月初,到平潭海边度假,带着放暑假的孩子。临行前整理行李,在放满日常用品、泳衣和滑板的背包里搁进一本书——《方法总比问题多》。其实这本书我已经看了个大概,在每日工作的间隙看的,只是在那种情形下看这样一本所谓“励志”、“方法学”内容的书完全是一种旁观的心态,或者说是一种消遣,如同平时看的小说流于情节而疏于思考。所以希望自己能在相对放松和毫无旁骛的情况下深入细致地读一读这本摆在书店畅销书架上的好书,以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多一些精神上的收获。
清晨,刚刚经历过台风洗礼的海边,天被洗刷得愈发湛蓝,纯白的云朵漂浮其中,静谧而安详。曾经因“格美”来临而狂呼滥啸的大海也一改其暴烈脾性,如同被驯服的野马恢复了乖顺正轻轻梳理着鬃毛。绵柔的细纱、清凉的海水、习习的海风、冉冉升起的太阳,营造一种宁静与轻松,最是读书好时候!我坐在海边的礁石上,任海水轻抚双脚,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翻开膝上这本红皮书。
一、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书中举了诸多事例,大人物如华人首富李嘉诚、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小人物如公司职员、新毕业大学生。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无非是他们勤于找方法、善于找方法、敢于想办法。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他们在失败的结果中寻求借口逃避,在制造借口的过程中品尝失败的苦果。联想到自己也是如此。当年,我从高校毕业分配到我厂,作为一名医学临床专业学生分配到厂矿医院在其他同学的眼里,我是“不幸”的,我也曾抱怨命运的不济,埋怨厂矿医院病人不多、病种太少、自己进步太慢……在日复一日中我开始懈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当我看到同学们专业有成时,却又借口生活的繁琐、条件的限制、工作的繁杂。直到一位学兄对我说:“生活的乐趣在于不断的寻求机会、寻求方法,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这为学兄现在是某IT企业华东片区的老总,过去他只是广告公司的一名美工,再以前是班级里的“差生”。我开始反省自身的不足,寻找突破自我的方法。没有足够多的病人,我可以多看名医的案例;没有上级医生的指导,我可以利用网络与专家交流;没有公派学习的条件,我可以自费去听教授的讲课……几年下来,有更多的病人肯定我的医术,在我出差在外时会有病人电话预约他们的复诊。这些对我已是莫大的欣慰,也算是一点小小的成功。
二、战胜对问题的畏惧
“这件事太难了”,“我无法办到”,“我已经尽力了,没有办法了”,我也常常说这样的话,突出的一件事就是学英语。从小到大,英语就像一座大山,而我则是一只弱小的蚂蚁,仰望大山时总是叹为观止,一次次鼓起勇气的冲锋均以落荒而败告终。书上说“世界上没有天大的问题,只有不够努力造成的失败和遗憾。”书上还说“我们之所以说„没有可能‟,仅仅是由于我们把自己捆绑住了。”是的,在每次拿起英语课本的时候,我已在内心捆绑住了行动的脚步,潜意识里觉得要攻克“英语”这座大山几乎没有可能,是“天大的问题”。所以直到现在我的英语还停留在“哑巴”英语和“借助字典阅读”的水平,其根本原因不在于英语本身的难度而在于内心的畏难情绪。
三、让问题迎刃而解,把问题变为机会。
从心理上解除了对问题的恐惧,在精神上加强了解决问题的信念,之后,就是要怎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通过前两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碰到问题之后一味抱怨,寻求借口是无用的,只有积极地寻求方法才是改变现状的不二法门。找出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靠勇气、毅力,更依靠智慧、经验。我的护士长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社会上混”的人因打架斗殴手臂被砍送进医院,经医生缝合处理后被送到观察室抗炎治疗,由于护士同时照顾多个病人无法第一时间为他挂瓶,他和他的哥们为此在观察室内吵闹砸物,年轻医生和护士见此架势不敢靠前,只好电话叫来护士长救急。护士长到后,首先向此人道歉并亲自为他挂瓶,接着对他们毁物吵闹所造成的影响予严厉批评。结果此人不仅老实接受治疗,第二天还给医院赔礼道歉。试想当时护士长叫来保安或警察,势必造成矛盾的激化和事态的恶化。事后护士长说:“其实我也很害怕他们会蛮不讲理,动手伤人,但我相信有理有节地处理问题总是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的。”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高高地挂在天空,洒在书本上的阳光也已炫目。在边看边想中书翻到了底页,抬头看在烈日下嬉戏玩耍的孩子,心想:这样一本书,何止对工作、学习有益,对生活的启示同样不少;何止对成人有用,对孩子未来的成事依旧有帮助。因此,好书不应只是看一时,而是要随时看的!
有感方法总比问题多
永安火电厂 俞贤明
人的一生,都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谁也逃不了,可以说人生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度过的。生活中的坎坎坷坷需要步步跨越,工作中拧成的团团乱麻需要时时理顺。一个人要想成事,都必须面临许多难题的考验,关键是看你用什么方法、什么技巧和什么心态去面对。如果你是用一种积极的心态,理性主动去解决问题,就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轻松自如地驾驭人生局面,就会给自己的命运带来光明的前程。如果你是用一种消极的心态,惰性被动去解决问题,就会在命运的漩涡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命运将百般捉弄你,给你带来无尽的烦恼和郁闷。因此,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善于找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才是职场的明星,才是企业最器重的员工,因为只有积极找方法才能最好地出效益;只有积极找方法才能使工作得以进展;只有积极找方法才能弥补领导不足,他们往往是人群中最有份量和最能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成为领导们令眼看待的“人物”。毛泽东曾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能是瞎说一顿。”可见,桥和船是过河的关键,也就是说,方法是完成任务的金钥匙,当然,他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运用不当则事倍功半。而怎样的方法才是我们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最佳途径,我们要如何寻找到它呢?这过程或者是“拔剑四顾心茫然”,或者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亦可能是曲径
通幽、或是那通往罗马的大道明晰地摆在面前。笔者以为,善于发现问题、调
查研究问题、分析主要问题和富有创新精神是其中的关键。
我的一个朋友是个厨子,从事饮食行业工作,八十年代末,他被某大型企业以引进人才的方式调入,在企业职工食堂当厨师,当时企业的出发点仅仅是调个厨师来换换职工的口味。这位朋友上岗后,首先是通过认真观察分析去发现问题。问题是认识之始,是科学创造、理论创新的起点,在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是主观任意产生的,而有其客观的依据。一个真正有意义的问题的提出,绝不是面壁虚构所能做到的。需要去“多想”,也就是说要多开动脑筋。基于这个出发点,他发现了就餐职工对食堂的伙食意见,不仅仅是口味差,而且品种少,还不是兵头将尾的他,就主动提出增加菜肴品种和炖罐汤供应的想法,当时正值夏季,没想到一道“鸭子炖冬瓜”,消暑又解渴,大受职工欢迎。由于增加了菜肴品种,提高了菜肴口味,改善了职工伙食,就餐职工对食堂的意见大大减少,得到大家的好评和认可,他很快就受到领导赏识,三个月后,从一个厨师,跨越组长、班长的职务直接提为食堂司务长。这是他打的第一场漂亮仗。“民以食为天”,在企业里“只要把食堂工作做好了,企业的后勤工作就完成了70%”。而食堂工作看似简单,一日三餐周而复始,繁琐单调,每天和锅、碗、瓢、盘打交道。但是,俗话说“一种米吃百号人”千把人的食堂,各人的口味不同,饮食的喜好不同,要做到大多数就餐职工满意,的确是非常困难的事,因此,简单中带有极大的挑战,如何用这锅、碗,瓢、盘演奏成五味调和的“美丽乐章”,使食堂工作成为企业和谐的助推器?这是摆在刚上任的他面前的一道难题。从哲学的角度讲,问题与矛盾是相互联结的,“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这点可以从毛泽东的《矛盾论》中示例的“战争”问题深刻感受:“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着的现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从这一视角出发,面对食堂的现状,他明白需要改进的有服务态度、花色品种、食品卫生等许多问题。他开始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毛泽东曾形象地把调查比喻为“十月怀胎”,而“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并得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而具体问题是动态的,并且有主要与非主要之分,寻找凌驾于各个问题之上制高点,是重中之重。这时候“想问题”就帮助他从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在经过认真的听取各方意见,他对问题进行了细致地疏理和分析,终于找到了一切矛盾的汇集处:“上倒班员工的伙食问题”。由于倒班员工是生产一线的主要生产者,工作辛苦且长期上夜班,他们时常感到食欲不振,胃口不开,对饮食要求也就相应较高。这是个 “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穴位,解决了它,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关键点找到了,但解决问题的措施还需要创新。创新基于个人的思想火花和专业素质,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把每餐送车间倒班员工的菜肴品种从原来的八种增加到十三种;并按照倒班排班表合理安排菜谱;将送倒班人员的夜餐点心,从食堂煮完挑担到现场供应的模式,改为在车间现场专门开个夜餐点心排档由员工现点现炒、现煮的方式。这些有创意、有实效的举措,换得了许多会心的笑容,当员工们吃着可口的夜餐点心时,他们笑了。分管厂领导也因半夜三更投诉夜餐的电话销声匿迹,他也笑了。在这笑的声符中,善于应用科学的方法论解决问题的他也得到了企业的回报:短短的三年连续调资两次,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在组织的培养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人们开始议论:
“这人肯定有天线,要不然才调来三年又入党又升职又加薪”。其实不然,他只
是找方法解决问题,最终将问题转变为机遇的人!
方法贯穿于理论,是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掌握了方法,才能掌握理论的要旨。研究回答重大实际问题,关系着企业发展,也是科学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在新的时期,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新的课题、新的挑战层出不穷,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特别是那些矛盾集中、影响广泛的重大问题,是企业建设“三个文明“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应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必能成为企业
下一颗“明星”,使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比翼齐飞、不留遗憾。
第二篇:不为失败找借口美文
我经常碰到一些人,交给他一件事,他总是先列一堆困难和问题,列完之后他把自己都给吓住了。在追究根源时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这是习惯,我承认这是习惯,可实质上是懒惰,是无能。一开始他就找理由,他碰到什么事情,总找一堆理由,找一堆困难,然后很简单,再往下做不成了,开始替自己辩解,开始抱怨,抱怨制度问题、资源问题、上级不支持、广告费不到位、培训不够、有些部门不配合……抱怨得多,不是希望有人来解决,而是为自己找理由,顾自己的脸面。抱怨多了后,周围的人没指责他,没反驳他,谎言千遍成真理,他觉得我说的对啊,理直气壮。
这种情况可能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小孩子的心理挺有意思,父母责怪他,为什么学习这么差?为什么不回来吃饭?他会编一堆理由,讲多了以后自己说的谎话都成真的了。错的就是错的,不能让他反复说,因为没人指责他,没人揭露他,他就会越来越退步。在一个强大团队里,是不允许抱怨的,不允许找理由,谁要找理由一定要揭穿他,因为你找的那些理由都存在,反过来你恰恰忘掉了你能够干的理由,这样就丧失信心,没有干的劲头了。
现在,许多人败就败在抱怨心理,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又不想承认自己无能,就把事情推托到他人身上,形成了种种不悦耳的抱怨嗓音。
我们企业文化当中有一条“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这句话倒过来行不行?不行。小心求证,再大胆设想,不可能。比如说今天下雨路滑,出去交通事故多,讲了三条后,这个人就得在家里了,不会出门办事了;明天下雪了,也是。反过来就不一样了,今天的事情很重要,今天如果我不去,明天就完不成了,下雨不够大,注意点就行了,然后就出去了,一个不出门一个出门,效果截然不同。
我讲过半杯水的故事,有些人认为就剩这半杯水了,想走出这沙漠几乎是不可能的;反过来有半杯水的人是乐观主义者,好歹还有这半杯水,只要努力,还有可能,只要有1%的可能也去做,他先给自己找一个干的理由,然后他就会仔细安排这半杯水,多长的路喝多少水。他再调动所有的资源、信息、知识,北斗星在哪儿,我原来是从哪儿过来的,哪个方向最有可能走出沙漠,把所有的东西都调动起来,抛去抱怨,他有了信心,有了干的理由,他就开始一点点去做,最后成功了。
成功和失败的差别,就在于你怎么解释这个世界,怎么解释人生,怎么解释发生的事情?有句话说“快乐也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让自己快乐呢?”这都是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样的东西,不同的解释导致心态相异。快乐还不是最主要的,要让快乐成为持久。今天快乐会导致你明天更快乐,你明天快乐会让你一生快乐。今天的悲观会导致你今天悲观,明天会更悲观,为什么?你一悲观就不做事,不做事,事情就会更糟,更糟就更悲观,一路子的恶性循环。
让我们回归一个幸福公式。幸福公式是一个分子式,分子是现实,分母是期望,期望值越大,现实值越小,幸福指数就越低,但反过来,你调整了你的期望值,但又不放弃对期望理想的奋斗,你的幸福指数就高了。比如说你的梦想或理想是到喜马拉雅山顶,你在山底下爬山,你老看着顶峰为期望,你是没有能力上去的,这对你是一种打击,聪明的人把自己这种期望定的低一点,有可能是前面几十米的一块岩石或十米之外的一棵树,这样就很容易上去,实际上这跟目标分解有关系。所以现在我们不能高期望,尤其是现在竞争又这么激烈,做事情这么难,竞争对手这么多。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不付出就没有回报,但梦想尽管遥远,一点点地积累就能触摸到梦想的荣光。
第三篇:不要为失败找借口
为失败总结不找借口
读过不为失败找借口这本书后,感受到:有谁一生下来就会很多东西呢?还不是自己后天性学习所得,既然这样,别人能够得到我们为什么就得不到呢?原因很简单,别人在这个方面下了苦功夫,而我们呢?什么都没有。俗话说的好:“一份耕云一份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不会,我不懂,我不行,就是因为我没有努力的为自己而耕种。有很多事情,别人能做好,在看别人做的时候感觉是挺简单的,可是一到自己去做的时候总做觉得好难好难,当困难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会做出自已认为正确的错误选择——放弃。在我们把某件事情放弃之后,如果有人问:“你某件事情做的怎么样了”的时候,我们总会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感到好受一些。心里好像没那么沉重,其实这样的做法和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我们自己都知道那样做是错误的,可是自己还是那样做了,为了给自己心灵上的安慰,所以就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来说服自己,好让自己在心灵的表面认为我这样做是“对的”。
失败之后我们应该好好总结。然而,许多人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上,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认为找到借口,就仿佛在冰山寒雪中找到了一张温暖的大床,可以驱赶严寒,得到暂时的温暖。殊不知,这样的借口使多少成功化为泡影;殊不知,这样的借口又吞噬了多少机遇,将希望无形掩埋。相反,如果在遇到问题时不去寻找借口,生活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不找借口,生活中你可以与热情为伴,走向成功,也可以抓住希
望的翅膀,继续飞翔。
不找借口,遇到困难时就不会挖空心思,编织花言巧语为自己开脱,就会义无反顾、积极主动地去面对。那样,我们将永远充满热情,也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不找借口,你就比别人多了思考的时间。利用这个时间,你可以去熟悉你的工作,改正过去的错误,设想你的未来。利用这些时间,你可以去养精蓄锐,蓄势待发。
不找借口,意味着你比别人多了一份成功的机会,意味着你可以全力以赴地做事,没有私心杂念。
不找借口,意味着你可以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做别人不能做的事情。
不找借口,意味着你的生活从此没有对抗,只有一个目标,简单明了。
不找借口,意味着你是一个成功的人,一个负责任的人。
不找借口,看似没有后路可退,看似缺乏人情味,但它却可以激发一个人最大的潜能。无论你是谁,在生活中,无须找寻任何借口,失败也罢,做错也罢,让借口沉默,就能与成功结缘。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盼望取得成功,但并非每个人又都能如愿以偿。在困难重重时、在浮躁不按时、在失意彷徨时、在消极等待时,请不要犹豫,建议你读一读《不要为失败找借口》这本书,重新感悟和审视自己,明确目标,拒绝借口,获取成功。
第四篇:不要为失败找借口
不要为失败找借口
很多人,经过一场失败后,都会为自己找借口,特别是“高四”的学生。
如同小时候,我们不经意的摔倒在地。而这时,妈妈常会拿着小木棍,打几下地面,敲一下鞋子,认为是鞋子的不好,或者说地上太滑。久而久之,当人们受到挫折与失败时,人们都会为自己找借口。
“高四”的学生,在别人询问自己,为何而失败时,都会为自己找借口。如:生病了,心情烦,家里出事了等。
我们如果每次面临失败,都去找借口,那我们将永远沉浸在失败中。
只有正视失败,让自己不再为失败找借口,承认失败,才能让自己吸取教训,让下一次不再失败。
不要为失败找借口,才能战胜失败,越战越勇。
第五篇:别为失败找借口
别为失败找借口
龚泽慧
成功是一轮蒙尘的明镜,别因为擦不亮它,就说它永远不会亮,先看看你用的布是否干净。成功的理由就是你自己,别怪外界因素,别为失败找借口。
“成名不是因为我的运气好,我的机遇都是我的努力堆砌成的”。在某次访谈节目中,成龙回答了这样一番话。成龙,在中国人眼中的一线明星,他的星途好像一帆风顺,谁能想到初入影坛的他,做了整三年的跑龙套呢?“我在做龙套时,演死人,路人甲,我努力让我在镜头中的一两秒更出彩,我要做到比其他龙套好。”在谈起往事时,他似乎十分高兴,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辉,当被询问是否遭受失败时,他笑着答:“当然,当放电影时,贴海报连我的名字都不敢写,写李小龙三个大字,在底下写两个小字。‘第二’”。主持人又赶紧问他,失败是因为什么,是不是观众不理解。“不,没有,我在进入影视圈时就告诉过自己,无论成功失败,都别为失败找借口”。的确,别为失败找借口,无论成功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你的作为。在08年奥运会时,除了刘翔的退赛让大家遗憾,奥运第一金的错失也让很多人愤怒挽惜,那是一枚射击金牌,也是第一枚金牌,中国人信奉的开门红就让那个小丫头破坏了,当她走出赛场时,无数记者一涌而上询问她原因以及愤怒地叫嚷,教练只能护住她,一边无力地辩解:“不是她的错,不是„„”,“不,”她冷静地开口,“失败就是失败,我不为失败找借口。”叫骂似乎在她话音落下的一瞬消失了,有人为她递去了水。
失败就是失败,别为失败找借口,在怨怪外力因素时,你是否想过你的努力,不断反省自身,不在失败时怨怪他人,不为失败找借口,才是通向成功最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