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状况调研报告
2009年4月以来,按照县委的部署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自2009年4月5日至4月16日,按照我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工作方案》的安排,组成了以由我和局长、副局长刘泉和阿庐古洞党支部书记、副处长王俊同志带队,调研组成员由局规划、财务、办公室、市场科、行业管理科主要负责人组
成的调研组,对**旅游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看、听、说等多种形式,充分了解了全县旅游发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旅游发展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以科学的理念,开发阿庐古洞资源,从此,**诞生了旅游业。曾经是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商品经济不发达,处在封闭状态中尚未苏醒的**古城,成为滇南的“旅游城”,外地客商通往红河州的门户。
阿庐古洞的开发与开放,**县经济的活力倍增,面貌大变,参观浏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州内、省内外及台湾、港澳游客纷至沓来,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新加坡、奥地利、瑞典、菲律宾、文莱等许多国家的专家、朋友前来考察、游览。旅游业促进了**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卫生、邮电、交通运输等各项事业的发展。1988年,接待中外游客71.5万人次,新增旅游业直接总收入达220万元。平静的**沸腾起来了。1988年全县财政收入、营业税收,创历史最好水平。九十年代旅游业发展到了高峰,成为了红河州乃至云南省旅游发展的龙头,带来了“开发一个洞,搞活一个县”的奇迹。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也随之增强,新的信息、新的观念、新的思想的大量涌入,封闭保守的旧体制和旧观念收到了最有力的冲击。同时,欣欣向荣的旅游业,激活了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下,**的二、三产业迅猛崛起,高中低档宾馆、酒店、旅馆如雨后春笋,接待床位剧增,旅游食品逐步得到开发。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这是其它产业难以做到的。
但是,从1999年后**旅游业急转直下,2003年跌至经营最低点,各项工作几乎瘫痪,职工半年没有发放工资。而宜良的九乡与我们的阿庐古洞属同一类型的景区,在此之前阿庐古洞的年收入在200—400万元之间,而九乡的收入不过100万元左右,可九乡却借昆明世博会之机一跃反超,之后连续突破千万元,2006年达4300多万元,2007年目标直指5000万元,把阿庐古洞远远的抛在了后边,尽管近几年来经营状况逐渐回升,目前出现了省内、国内、海外市场全方位启动的良好态势,但与之相比差距太大,被人家甩得太远了。
**旅游业的衰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建设投入超负荷,负债过大。1998年,为迎接昆明“99”世博会的召开,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在阿庐古洞风景区内建设精品工程,建设款项均是景区贷款,从此背起了沉重的债务,至2006年加上各种债务累计达7000多万。世博会结束后,由于景区债务包袱过重,宣传促销经费严重不足,景区经营每况日下,至2003年几乎瘫痪,职工工资拖欠长达半年之久,从而产生了恶性循环,宣传费严重不足、景区无半点偿还贷款本息及拖欠工程款能力。二是设施设备老化。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及市场竞争加剧,旅游宣传投入明显不足,设施设备(特别是洞内灯光)更新缓慢,难以吸引游客。三是缺乏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在省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旅游的位置并不突出。阿庐古洞开发建设过程中所进行过的二次规划,从今天的角度审视,均有许多值得反思、总结和汲取教训的地方,均未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和权威性,以致无法正确指导**的旅游实践。四是旅游发展资金匮乏。财政可用资金少,加之政府负债过大,还款任务重,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保吃饭、保机构正常运转已不堪重负,无力为旅游发展投入更多资金。另外,阿庐古洞门票价格与全国同品牌景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而价格调整又存在较大难度,导致了门票收入处于较低水平,经营成本过高,偿债能力不足,旅游发展资金难于累积,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五是旅游产品小散弱。县内旅游产品普遍存在小、散、弱的状况,尚未实现由观光型旅游向文化、休闲、特色等综合型旅游的转变。文化挖掘的深度、广度均显不足,旅游与文化结合不够紧密,旅游的品位和内涵亟待提升。对外联合不够,未形成强大的旅游联盟体,未形成旅游发展大环境,因而还未成为旅游消费者云南之旅的首选目的地。六是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不足。80年代,全国开发旅游的地区并不多见,像阿庐古洞这样的景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没有树立竞争意识,缺乏竞争机制,特别是90年代末期景区下滑后,对旅游有一定眼见和卓识的优秀旅游人才由于待遇偏低逐步
第二篇:女性创业状况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为分析我市女性创业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找出制约女性创业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为更多的女性投身创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和促进,我会采用个案访谈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我市创业女性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我市女性创业的个人特征、企业特征、困难及需求等作出如下分析:
一、女性创业现状分析
(1)中青年女性成为创业的主体,是创业的生力军。由样本统计发现,我市女性创业者在25-34岁创业的人数最多,占45.5%,其次为35-44岁,占27.1%,25岁以下和45岁以上开始创业的人数相对较少。25岁前,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经验积累、知识积累以及冒险精神,更多女性选择了在这一阶段结婚生子,很少有创业女性出现。30岁之后,大多数女性都已经拥有了稳定的家庭,很多人开始谋求职业上的发展,在家庭有力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创业之路,而到了40岁,不少女性事业有成。45岁之后,女性的体能和脑力开始衰退和弱化,这个年龄段选择创业大多是出于个人兴趣或避免退休后生活无聊,通过创业参与社会活动。这些因素导致了25岁到45岁之间的女企业家数量明显占绝对优势,这与男性职业发展基本一致。
(2)文化层次总体不高,以生存型创业为主。调查显示,创业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以高中居多,占44.9%,初中次之,占27.5%,大专占21.5%,硕士以上无一人,整体文化层次不高。我市女性创业者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与女性以生存型创业为主的特点有关。从创业动机一项来看,“因家境贫困或收入微薄,希望通过创业来改变个人与家庭经济状况”和“因下岗、失业无法找到其它工作,故创业以解决生计问题”为主要动机的人数占到了36.2%,这部分女性大多不是主动、积极的寻求创业机会,而是为了生存而创业,以个体经营为主,她们所受的教育相对较低。但从访谈的结果来看,女性创业比较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很多人创业后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其中不少人拿到了后学历大专文凭。
(3)女性创业者多为已婚,对家庭支持非常看重。从访谈和问卷来看,绝大多数创者为已婚,其中初婚占92.8%,再婚为1.4%,结过婚,目前单身者仅占4.1%,未婚者占1.7%,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女性创业者婚姻稳定。而且女性创业者们都认为创业过程中的家庭支持非常重要,在接受调查的人中,113人认为家庭支持是创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在访谈中,绝大部分受访者谈到了家庭支持的重要,一些缺乏家庭支持的女性创业者,往往压力更大,身心疲惫,甚至因此导致家庭的破裂。
(4)多数女性创业者是和先生一同创业。女性创业者在创业伙伴的选择中,与先生共同创业的最多,占45.2%,独自创业者占42.8%,与亲友共同创业者占12.0%;而在与先生共同创业的132位女性创业者中,选择“先生为主要决策经营者,自己从旁辅佐”的最多,占38.6%,其次为“夫妻两人依专长分工,对内对外皆不分主副”,占25.8%,选择“我为主要决策经营者,先生从旁辅佐”占23.5%,可见女性创业者基本与先生平起平坐,不再仅仅扮演辅助角色。
(5)女性创业者非常重视自己的家庭角色。从调查中看出,女性创业者最大的心愿,家庭和睦这在她们心目中排第一位,占41.1%,事业成功占39.4%,孩子有出息占18.5%,可见对于大部分女性创业者,生活的重心仍然倾向于家庭,照顾好家庭,教育培养好孩子,做一个贤妻良母仍然是许多女性创业者放弃不掉的责任。
(6)创业前身份以职工、农民居多,大部分创业前无相关工作经验。从调查数据来看,女性创业者创业前身份以职工居多,占31.2%,其次为农业劳动者,占17.5%,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占12.3%。而且大部分女性创业前均无与目前所创行业相关的工作经验,占60.9%。从这个侧面也可以印证,高学历知识女性为寻求自身发展而创业的人数很少,创业者多为生存而选择创业这一现状。
(7)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自主的品质是女性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每周工作时间一项上,大部分女性工作时间在56小时以上,占47.4%,48-56小时占29.1%,40-48小时占19.2%,不到40小时的仅占4.5%。可见女性创业者工作十分辛苦,几乎没有休息天。此外,在对于“女性创业的先决条件”的调查中,认同度最高的是“能吃苦耐劳”,其次为“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才能”和具备专业知识。而对于女性创业者自身具备的特质,问卷中认同度最高的是“独立自主”,其次为乐观自信。这和个案访谈的情况也相当一致,受访者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自己具备独立自主的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非常能吃苦,因为这些成功的女性创业者均为白手起家,一点点从小做到大,很多人还有过多次失败的创业经历,品尝过创业的诸多艰难和辛劳。也正是多次失败或成功的经历,帮助她们累积了足够的创业经验,磨炼出了坚韧的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她们能够在困难和逆境面前百折不挠,最终取得事业的成功。
二、企业特征分析
1、行业选择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服务业为主,科技含量普遍较低。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女性创业行业分布在制造业36.6%,批发和零售业27.1%,对外贸易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1.0%,住宿和餐饮业10.6%。选择制造业的女性往往原先有过相关的工作经验或是与先生一同创业。而选择批发零售业,服务业,餐饮业等女性创业集中的行业,是因为这些行业比较容易进入,而且这些行业往往以家庭为基础,有利于妇女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取得平衡。除此以外,妇女创业较多选择上述行业,还因为其所需资金较少,科技含量低。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女性创办的企业很少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企业也少有专门的研发人员。
2、女性创办的企业以小规模为主,初创资金多为自有资金。从注册类型来看,由于受资金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个体户是绝大多数女性创业的首选。女性创业者初创投资金额在10万以下的占62.4%;企业资产总额在100万元以下的占68.5%,其中总资产在10万以下的占到30.1%;营业收入100万以下的占67.8%,其中10万以下的占32.2%;职工人数在10人以下的占53.8%。这个数据告诉我们,现在女性创业者创办的企业仍以小规模为主,她们创办企业主要靠自身的积蓄,而不是从银行得到贷款,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一方面,女性在资源支配方面比较乏力,掌控的资源太有限,另一方面,社会对女性创业发展提供资源和支持也很不足。这也许是限制女性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因素。
3、经营状况较好,对未来充满信心。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女性创业者经营的企业亏损面仅为0.7%,企业近三年利润,增长的占44.2%,持平的占46.2%,下降的仅占9.6%。对于企业的发展设想,大部分人选择“希望做大做强”,占59.1%,“先站稳脚跟,择机发展”占22.9%,“只想维持现状”的占11.0%,“走一步看一步”的占7.2%。可见大部分女性创业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并非安于现状、裹足不前。这也告诉我们,女人创业并不比男人差,我们需要大力开发女性创业的潜力,让更多的女性走上创业之路。
4、管理方式上注重培养和员工的感情。在企业管理中,有76.7%的人主要采取了“注重培养员工与企业的感情”和“持与员工协商办事的态度”的管理方式,表明女性业主在管理企业中喜爱采用“母性管理”或“亲情管理”的方式,她们把女性管理家庭的素质和人格力量展示在职业角色之中,既讲原则,也有人情味,以理服人。此外,她们还注意从生活上照顾员工,培养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如借钱给员工看病、帮助解决家庭困难等。这种“以人为本”的女性领导风格更能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使企业组织更加和谐、更富有竞争力。
三、女性创业困难与需求分析
1、最大困难是筹措资金和项目的选择。从“创业的过程与困难”选择可以看出,女性创业者面临的困难排在第一位的是创业项目的选择,其次是筹措资金。在访谈中,很多创业者也提到,在创业之初很茫然,为了生存而创业,但一无技能,二无经验,只能边干边摸索,走了不少弯路,如果相关部门能给予创业项目方面的指导,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业的盲目性,提高成功率。创业资金的筹措,则一直是制约女性创业的瓶颈,女性大多是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筹措资金,较少向银行借贷。
2、多数女性在创业中遭受过性别歧视。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受访者在创业过程中均遭受过性别歧视,尤其是女性在专业能力方面得不到客户的肯定。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在问到女性创业偏少的原因时,有121人认为是因为存在社会偏见和性别歧视。所以女性要想作出成绩必须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
3、独自创业的女性感受到的困难相对较大。从调查分析来看,不同创业年龄、学历、工作经验、创业前身份、行业类别、资产规模在女性创业面临的困难中无明显差异。但是在创业伙伴的分析中,独自创业的女性无论在家庭支持方面,创业前准备阶段,还是实际经营中面临的困难均明显大于和先生或亲友一同创业的女性,可见女性独自创业的艰难。
4、利用政府资源程度不高。从描述性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是否接受过政府帮助和辅导方面,选择“是”的占40.1%,选择“否”的占59.9%。由此可知女性创业者利用政府的扶助资源程度不高。探究其因,一方面女性在相关信息的搜寻或取得上的渠道较弱,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
5、最需要的良好创业环境的营造。在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中,发现,女性希望政府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舆论氛围。其中,独自创业的女性在对政府经营指导方面的需求最高。很多建议指出,希望政府部门强化服务意识,提供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降低对企业的控管与限制,让企业能有更多空间发挥其竞争力。此外,政府要努力提高女性创业者的社会地位,开办更多创业讲座及相关课程,并能提供专业顾问群,协助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咨询,以弥补女性经营管理知识的不足。
四、促进女性创业的对策建议
针对前文所分析女性创业面临的困难和辅助需求,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建立女性创业的社会服务体系。宣传和鼓励更多的女性通过自我创业实现自身价值,需要营造女性创业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通过宣传女性就业和女企业家形象,鼓励创新、竞争、拚搏,逐步更新女性“等、靠、要”的就业观念,改变少数女性不愿意从事艰苦、脏、累经济活动的贵族观念,塑造女性创业的文化。对社会大众层面,应宣传“男女都一样,女人照样当老板”的观念,宣传一个家庭中“主外主内不论性别”的道理。大力提倡家务劳动社会化,减轻女性创业的压力,为女性创业提供有利的家庭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来规范家政服务机构,推动托儿托老措施,协助妇女减轻传统社会角色的双重负担,去除创业障碍。同时,某种意义上说促进家庭服务社会化是另一个层面的女性创业过程。
2、建立女性创业的培训体系。现阶段女性创业能力较低,对创业知识和政策缺乏是阻碍女性创业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建立适应女性创业的培训机构,开展体现女性特点、发挥女性优势的女性创业培训,增强女性创业的能力。培训应体现对女性关怀支持的特点,经费上应免费或少交;内容上针对女性创业必备知识,如创业可能出现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保证创业成功的市场评估能力、新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此外,要根据知识女性、下岗创业女性、返乡创业女性等不同层次创业者的需求,进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在时间上尽量照顾女性特点,以业余时间为主,授课与自学相结合等方法。
3、建立女性创业的融资体系。资金问题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女性创业资金方面更显困难。要加强银行信贷与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女性创业人员,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尽可能简化手续。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女性创办企业,可采取资产抵押、质押或保证等形式解决贷款;对规模较小、缺少发展资金的下岗失业女性创办的企业,可采取企业互保、联保、贷款保险等形式,开辟女性创办企业信贷担保的绿色通道。此外,可建立女性创业发展的专项基金、贷款担保基金,形成专门针对女性企业的融资支持体系,为女性创业提供有力的经济保证。
第三篇:关于供销社推进二次创业的调研思考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供销社必须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结合起来,与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与统筹城乡发展、搞活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一、科学发展是搞活乡村流通,推进供销社“二次创业”迫切要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确“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农产品供求格局、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社会形态、农民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民的购买力、消费需求、购物方式也正在发生明显转变。农产品销售不畅、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成本高、农村日用消费品和食品安全水平相对较低、农村物价指数高于城市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使我市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流通组织不发达、流通基础设施薄弱、消费品市场不健全的问题凸显出来,加快全市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在新的历史时期,**市供销社系统通过改革创新,自身实力显著增强,积蓄了开拓农村市场、活跃城乡流通的新优势。但在新旧体制置换的关键时刻,供销社依旧存在着职能不清、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市供销合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承担起为“三农”服务的重任,显得十分紧迫而且必要。
二、科学发展观是供销社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和重要保障
回顾**市供销社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加快发展的过程。
一是直面难点热点,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增强了系统的活力。从减人、减债、减包袱入手,实行职工转身份企业转机制、市社转职能的改革,企业改革改制面达90%以上。先后妥善安置分流职工600人、置换职工身份2206人、安顿离退休干部职工556人,核销呆坏账5000万元、处置不良贷款1.5亿元、处理积压商品4000万元,甩掉了机构臃肿、债务沉重的历史包袱,解决了一系列难点热点问题,营造了一个快速、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是形成了有**特色的供销社发展模式。把供销工作放在全市工作的大局来思考,放到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谋划,以发展为农服务社、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的“两社一会”为切入点,以推进便民超市进村、信息服务进村、市场知识培训进村、行业管理服务进村和村村有一个便民服务中心、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专业协会、一批农产品经纪人、一个集贸市场的“四进村、五个有”目标,创新发展模式,拓宽发展领域。全系统共发展“两社一会”154个,范围覆盖全市各镇行政村,带动和服务农户4000多户,实现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推动和农民群众的感动”。
三是初步构建了为农服务的流通网络。坚持开放办社的原则,放开入社资格、入社资本和人才引进,以“新网工程”建设为载体,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系统新建流通龙头企业7 家、配送中心4 家、农村超市297个、农资放心店252个、再生资源回收货场3个、回收网点71个,农村流通主东道作用初步凸现。
四是提高了行业人员素质。实施“人才兴社”战略,充实了一批能干事、会干事的优秀干部到各级领导班子,组织了全行业干部职工到省内外学习考察200多人次,培训行业职工2000人次,提高了供销行业人员素质。
五是增强了系统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重树了供销社的社会形象。不断创新经营方式,巩固了农资供应主渠道的地位,拓宽了农村日用消费品的服务领域,发挥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作用。从2004年起,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经营总额、实现利润、上缴税费等指标均逐年增长。
全系统不断加强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坚持用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做到勤学习、勤思考、善谋划,呈现出务实、创新的好态势;做到勤下乡、勤调研、勤指导,形成了转变作风的好风气;做到抓班子、练内功、强管理,形成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好氛围;做到勤汇报、勤协调,形成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合力推进的新格局;做到勤政廉政,增强廉洁自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重树了供销社团结、务实、创新、发展和廉洁五种新形象。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是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做到“八个增强”、“八个突破”,在科学发展中推进供销社“二次创业”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进一步做到“八个增强”:一是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提高学习科学发
展观的自学性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二是进一步增强各级班子坚持党的宗旨和遵守党的纪律的自觉性,努力提高班子的执行力、凝聚力和创新力;三是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解决好各种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四是进一步增强开放办社、加强协调、争取支持的力度,层层抓好苏办(2008)20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不断完善有利于
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五是进一步增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作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六是进一步增强供销社领导班子建设的力度,调整充实人员,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开拓创新的干部队伍;七是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改进的力度。领导班子要带头学习,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表率;八是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摆正心态,淡泊名利,戒骄戒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科学发展观成为党员干部人生追求的信仰和执政的理念。
要在以下八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深化市供销社改革,在转变职能、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上实现新突破。重点抓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组织、规划、协调、服务和建设;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社有资产,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推进社有企业重组,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市场主体上实现新突破。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着力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三是推进基层网络改造,在完善农村流通网络上实现新突破。四是大力发展“两社一会”,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实现新突破。五是着力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在构建和完善农村流通渠道上实现新突破。重点构建日用消费品、农资、农产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农贸市场等六大流通网络,推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六是改革创新经营机制,在建立新型经营纽带、流通业态、服务方式上实现新突破。打破区域、行业、所有制界限,打造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七是制定和实施“乡村流通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流通专业人才上实现新突破。八是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在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上实现新突破。重点围绕果蔬、花木、水产品等产业,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通过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加快建立适应农业农村发展要求的农村流通体系。到2012年,农村流通网络终端发展到1500个;力争90%的农资商品连锁配送,70%的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60%的零售终端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业务,50%进入市场的农副产品由乡村流通网络营销。供销社系统完成经营总额超过60亿元,利润总额超过2000万元。
第四篇:关于供销社推进二次创业的调研思考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供销社必须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结合起来,与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与统筹城乡发展、搞活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一、科学发展是搞活乡村流通,推进供销社“二次创业”迫切要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确“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农产品供求格局、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社会形态、农民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民的购买力、消费需求、购物方式也正在发生明显转变。农产品销售不畅、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成本高、农村日用消费品和食品安全水平相对较低、农村物价指数高于城市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使我市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流通组织不发达、流通基础设施薄弱、消费品市场不健全的问题凸显出来,加快全市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在新的历史时期,**市供销社系统通过改革创新,自身实力显著增强,积蓄了开拓农村市场、活跃城乡流通的新优势。但在新旧体制置换的关键时刻,供销社依旧存在着职能不清、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市供销合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承担起为“三农”服务的重任,显得十分紧迫而且必要。
二、科学发展观是供销社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和重要保障
回顾**市供销社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加快发展的过程。
一是直面难点热点,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增强了系统的活力。从减人、减债、减包袱入手,实行职工转身份企业转机制、市社转职能的改革,企业改革改制面达90%以上。先后妥善安置分流职工600人、置换职工身份2206人、安顿离退休干部职工556人,核销呆坏账5000万元、处置不良贷款1.5亿元、处理积压商品4000万元,甩掉了机构臃肿、债务沉重的历史包袱,解决了一系列难点热点问题,营造了一个快速、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是形成了有**特色的供销社发展模式。把供销工作放在全市工作的大局来思考,放到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谋划,以发展为农服务社、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的“两社一会”为切入点,以推进便民超市进村、信息服务进村、市场知识培训进村、行业管理服务进村和村村有一个便民服务中心、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专业协会、一批农产品经纪人、一个集贸市场的“四进村、五个有”目标,创新发展模式,拓宽发展领域。全系统共发展“两社一会”154个,范围覆盖全市各镇行政村,带动和服务农户4000多户,实现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推动和农民群众的感动”。
三是初步构建了为农服务的流通网络。坚持开放办社的原则,放开入社资格、入社资本和人才引进,以“新网工程”建设为载体,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系统新建流通龙头企业7 家、配送中心4 家、农村超市297个、农资放心店252个、再生资源回收货场3个、回收网点71个,农村流通主东道作用初步凸现。
四是提高了行业人员素质。实施“人才兴社”战略,充实了一批能干事、会干事的优秀干部到各级领导班子,组织了全行业干部职工到省内外学习考察200多人次,培训行业职工20xx人次,提高了供销行业人员素质。
五是增强了系统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重树了供销社的社会形象。不断创新经营方式,巩固了农资供应主渠道的地位,拓宽了农村日用消费品的服务领域,发挥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作用。从20xx年起,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经营总额、实现利润、上缴税费等指标均逐年增长。
全系统不断加强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坚持用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做到勤学习、勤思考、善谋划,呈现出务实、创新的好态势;做到勤下乡、勤调研、勤指导,形成了转变作风的好风气;做到抓班子、练内功、强管理,形成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好氛围;做到勤汇报、勤协调,形成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合力推进的新格局;做到勤政廉政,增强廉洁自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重树了供销社团结、务实、创新、发展和廉洁五种新形象。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是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行动指南。
第五篇: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
副省长在会议上讲到,“十二五”期间是我省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关键时期,并提出以下意见和要求。
一、大力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是“十二五”的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主线,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是主攻方向。国务院41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
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在抓好贯彻落实、壮大旅游产业规模的同时,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
首先一手抓发展速度,一手抓发展质量。旅游业的本质是服务性行业,没有好的服务质量,就不可能有快的发展速度和好的发展效益,要在发展中保证质量与速度的同步提高,坚持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相统一,才能把旅游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另外在巩固和提升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要根据旅游市场发展的规律,适应新的旅游消费观念、品味、需求和方式的变化,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探险旅游、科考旅游、房车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打造高端品牌,吸引高端游客,推动旅游产业档次升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其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让游客在旅游中体验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才能吸引和留下更多的游客。要进一步统筹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把完善文化设施和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方式,建设一批经典集中、内涵丰富的历史景观,推出一批特色文化文艺表演节目,不断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形成旅游与文化互促、互动、互兴的格局。
最后,要扩大旅游消费需求。要顺应国民旅游休闲需求不断提高的新趋势,深入研究扩大内需的新政策,积极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提高旅游消费在消费市场中的比重。
二、切实加快旅游重大项目开发建设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是我们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的成功经验,全省旅游产业的加快发展必须要有旅游重大项目的带动和支持。今年全省旅游重大项目建设任务较重,项目总数达到285个,重大项目有142个,各部门一定要密切配合,明确工作责任。此外在建设重大项目的同时还需立足我省特色、优势旅游资源,适应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需要,把握旅游市场新特点,精心策划包装一批优质旅游项目。
同时还需要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私募基金,尤其要吸引国内外大型私募基金来云南投资旅游项目,推进我省旅游“二次创业”。
三、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
围绕提升我省旅游市场主体的综合竞争能力,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并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培育一批专业、强势的旅游市场主体,加快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度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充满活力、带动能力强的旅游业“航空母舰”。同时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在土地、税收、融资、设立分支机构、开设经营网点等方面给予旅游企业政策倾斜,促进旅游企业加快发展、提升实力。
四、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旅游产业是典型“眼球经济”,旅游产品能否给客人留下难忘印象,首先得叫响云南旅游品牌。在进一步强化“七彩云南,旅游天堂”整体形象的基础上,推出“休闲度假云南”、“健康旅游云南”、“生态云南”等更多受欢迎的旅游品牌。
要整合营销资源,逐步建立集电视、网络、报刊、书籍等一体的立体化推介体系,继续巩固日、韩、东盟国家和港澳台等传统客源市场,大力开拓以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为重点的欧盟市场,努力稳定入境旅游市场,确保促销力度不减、市场份额不丢。
五、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质量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车票、导游服务和旅游购物这六个要素要域,直接服务于广大游客,加强监管,做到定人、定事、定责,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继续推进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我省旅游业在标准化引领下的国际化进程。
广泛组织开展文明旅游、绿色旅游、健康旅游和品质旅游宣传活动,重点开展“零负团费”、挂靠承包经营和强迫或变相强迫购物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旅游行业协会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同时还要全面提高导游服务水平,提升导游队伍的文化素养、讲解水平、服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六、深化旅游产业改革开放
旅游业是国际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一要加快全省旅游产业综合改革,为“桥头堡”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二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行业促进、市场推动”的管理的做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三要建立完善对外旅游合作机制,进一步
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无障碍旅游合作,继续推进“孟买印缅旅游圈”建设。实现旅游互免签证、资源共享、联合营销、共同发展的旅游合作格局。
七、进一步完善抓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继续高度重视旅游工作,一把手要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政府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协调配
和,形成联动机制,克服各自为政相互推诿的现象。
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加强目标责任绩效管理,层层分解落实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现旅游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及时提出对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