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视新闻与采访策划案[最终版]
电视新闻与采访策划案
节目名称:《广商新闻十年,有你有我更精彩》
节目类别:电视新闻
节目时长:10-15分钟
节目主题:广东商学院新闻系
选题价值:
广东商学院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经过29年的发展,学校已建设成为拥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23247人的省属重点建设院校,是广东和华南地区重要的经、管、法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2007年底,学校通过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学校建成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经、管、法、文、理、工、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并具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经济学和管理学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2012年度中国大学分学科门类排行榜前20%优势学科;根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我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三大主体学科连续九年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2012年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分列第39、59、65位。
学校一直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实践实验教学改革、教学信息化建设、“三大课堂”整合,不断深化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学构建了一套涵盖五个层面的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形成鲜明的本科教学特色。
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了专业基础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培养,学生在全国、全省科技作品、创业计划、数学建模、英语辩论、文艺体育等各类竞赛活动中屡获殊荣。
新闻传播活动之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活动之初,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产生了相互间传递信息的需要,通过交流信息了解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当这种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具有社会化特点的时候,新闻事业就产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的交流,新闻事业对人类社会就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新闻传播活动从原始的口头传播到文字的手抄和印刷传播、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广播,现在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社会生活条件。
新闻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现代新闻传播专业能力和媒介经营管理知识与实际能力,掌握党和国家的新闻传播政策和纪律,党性原则强、业务水平高,具有国际新闻传播竞争能力的专门人才。主要为报社、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等新闻媒介输送高素质的合格记者、编辑以及新闻事业经营管理专业人员。
节目结构:
本片将采用“放射式”的组织结构。围绕“广商新闻十年”为中心主题,分新闻系如何在广东商学院立足,新闻系的历史,新闻系的师资力量等几个部分。主要内容:
新闻系如何在广东商学院立足
广东商学院是以经、管、法而文明于广东省,新闻系不是广东商学院的主力学科,但却一直受到校领导的重点关注,向着主力学科靠近。相对于其他院校培养专门的新闻人才,广东商学院新闻系,不仅培养专业新闻人才,还依靠经、管、法等重点学科培养培养复合型的新闻人才,把广东商学院的特色与新闻系相结合,形成广东商学院除经、管、法之外的另一
大特色学科,打造了广东商学院所独有的新闻系。
形式:主持人与嘉宾对话
新闻系的历史
新闻学专业是我院最年轻的本科专业之一,于2001年开始酝酿、调研和筹备,2002年经批准创办,当年秋季开始招生。自2002年秋季招生以来,招生人数呈现出连续增长的态势,招生形势比较乐观。
形式:主持人与嘉宾对话
新闻系的师资力量
我院新闻系现有专业教师2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助教5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博士学位2人,35岁以下的教师100%具有硕士以上的学位。专任教师主要来自于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大等。近三年内,已开设两门课以上本专业课程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00%。
形式:视频或者图表的形式
教学手段和形式
1、新媒体教学:
我们新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全部开始推行多媒体教学(包括课堂上教师使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课外学生作业使用电邮等)。
2、案例教学:
采用正面或反面新闻实践中的经典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老师作总结点评。
3、新闻实操训练:
在一些实操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中让学生边学习专业理论,边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如新闻采访课的模拟记者招待会,新闻编辑课的学生自己编辑小报小刊,选题创作的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等。
4、ERP实训等:
每年选派学生进入我校的ERP实验室模拟报刊
媒体运营实训。另外,我们将逐步建设校园网络电视台和网络报刊媒体,供同学们开展辅助性学习。
开展各种有益的第二课堂活动
一年一度的“广商新闻频道”已成为校级品牌活动。班级之间、专业之间、学院之间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综合技能大赛、新闻写作比赛、网页设计大赛等。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百篇新闻的撰写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
实验设备:
传媒专业实验室,将视音频采集和非线性编辑、报刊编辑、网络新闻编辑、图片编辑等多门相关课程实验有机地组织起来,初步建构了一个功能较为齐全的多媒体网络化编辑实验室,设备有惠普计算机、投影机、扩音、实物投影、空调、非编系统、网络存储服务器等。此外,投入300多万的演播室已建成,另一个大型演播室也在建设中。
形式:外景采访,记者出镜报道
新闻系的荣誉
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7项,校级项目33项;出版专著13部,教材33部;发表学术论文和教研论文671篇、获得省社科成果二、三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人文院报》以形成品牌,在校内外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为校出战,获得了广东省内,以及全国主持人大赛的金奖;受邀参与众多大型晚会的主持人与朗诵工作。
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获得了许多新闻类比赛的大奖。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获得摄影比赛的一等奖;拍摄的视频短片、微电影在校外反响强烈;举办的人文学院艺术节闭幕式晚会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成为了广东商学院的一张名片。
形式:外景采访(必须采访学生)
新闻的新增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系统掌握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前沿技术发展动态,掌握广播电视摄像、照明、美工、编导、节目策划及后期制作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广播电视手段表达思想感情和分析批评影视作品的能力,能在影视业、音像业、广告业以及各企事业单位从事影视制作、广告设计、新闻传播和公关宣传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广播电视艺术理论及前沿技术发展动态,既具有扎实的文化艺术素养,又具有较强口语表达能力,能在国内各级电台、电视台,影视演艺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广电新闻主播、节目主持人、音像产品创作、公关活动策划主持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形式:现场电话采访
特别注意:
本片为放射式结构,几个部分有机结合,由解说词自然串联起来。
画面拍摄时应注意景别的选用。同期声录音、画面录音追求高品质、高清晰度。本片大多在学校拍摄,应注意学生与老师。
拍摄安排:
1、拍摄前期收集大量相关资料,整理成文案
2、与计划采访对象取得联系,准备采访提纲
3、撰写脚本与确定拍摄方案
4、实地采访、拍摄
5、后期制作剪辑
拍摄场点:
广东商学院本部
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
综合楼九楼人文与传播学院办公室
本部多媒体演播室
人员安排:
编导:1名
摄像师:3名
录音师:1名
解说词配音:1名
后期技术制作人员:2名
嘉宾:2名
采访对象:现场自定
第二篇:电视新闻采访稿
电视新闻采访稿范文
这是一篇《丁聪不老》作者:胡德桂 专业的人物采访稿
10月小阳春的和煦阳光,洒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颇有“春暖”的感觉。当我们在枫林宾馆拜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更有“如沐春风”的体会。一见面丁老急忙让座,他的夫人沈大姐为我们沏上从杭州带来的龙井茶。话题自然是从丁老的健康谈起。
丁老1916年在上海出生,今年已是81岁的老翁,却依然拥有一头真实的黑发,面色红润。我问丁老:“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以致80不老?”丁老乐呵呵地笑着说:“这个,真是有劳了我这位‘饲养员’!”说着用手指指夫人沈大姐。一句话说得大家哄堂大笑。
在家里,沈大姐是名副其实的“家长”,里里外外忙个不停。特别是画展期间,丁老因身体不适住院,沈大姐家里——画展——病房轮着转,硬是办到画展圆满结束。
我们像一家人似地聊着。我又问及丁老有何爱好,丁老朗声笑道:“既不养猫,也不喂鸟。”沈大姐插话说:“我也只种点草,容易伺候的。可他还要加上一个‘毒’字哩!”丁老接话介绍:沈同志栽的是仙人掌类植物,浑身有刺。他幽默地补充说:“凡属有刺的,当然都是‘毒草’嘛。”房间里的人似乎都心领神会,相视大笑。
从50年前我年轻时起,就知道丁聪已是著名漫画家。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讽刺漫画影响深远。1945年,讽刺国民党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的《五子登科》,以及不许老百姓说话的《“良民”塑像》,都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他曾长时间从事多种画报的编辑和舞台美术设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画报》社副总编辑。1957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中断了他的创作,直到20多年后的1979年,才又重新创作讽刺漫画。其时,“小丁”早已是花甲老人,然而,他竟真正来了个“青春焕发”,不断有新作问世。1980年后,出版了《〈阿Q正传〉插画》、《丁聪漫画系列》、《古趣图》、《今趣图》等等,新近又推出了《绘图双百喻》。这本书系陈四益先生写文,丁聪作画,原是《读书》杂志每期都登的图文,为该书作《序》的有王蒙、严文井、王朝闻、方成4位。此书虽系以古文形式写成,却句句道着今事,难怪读者如潮。
当我拿出《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请丁老签名时,丁老笑着说:“你别看这《辞典》上有我的名字,这只是挂个名哩。也别看我总是第一,因为我这个‘丁’字笔划最少嘛!”他一边说着,一边在书上题字。写完我一看,他还真写上了“挂名顾问丁聪”呢。大家都说丁老太谦虚了。p接着,我们又谈到怎样才幽默、如何才能引人发笑。丁老笑嘻嘻地说:“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作报告讲反腐败,人们觉得正常,不可笑;如果一个贪污受贿的人在台上大讲其反腐败,便产生了令人发笑的效果。但是,仅仅令人发笑是浅薄的,真正的幽默,是让人笑过之后要思考,想过之后要叹息,甚至要哭。幽默与讽刺,必须在笑声中藏着善意的机锋,去刺破恶,而且化解恶,这样才算是成功的。”
谈及丁老的笔名“小丁”,丁老的介绍是:小丁,简单好记、易写,国民党时期,不是成天抓壮丁吗?小丁,表示不是“壮丁”,是一个小男丁,亦即小人物之意。谈笑间,尽管丁老如一个小字辈一般欢快、活跃,我们还是尊称“丁老”,因为,怎么说也是面对一位80高龄的长者。
丁老绝无龙钟老态,更没有垂暮之年的情绪。他的创作是那么丰厚,当然是与他的生活积累和形象积累及至技巧磨炼有关,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并不是谁都能达到的。
[本文由管理资料下载hp://dnh 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三篇:电视新闻采访
学分数2周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属广播电视专业教学课程,必修课.基本内容:本课程专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员,在学过《》,《电视摄像》等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前提下,增设的有关电视的专业课程.内容涉及电视的特点,原理,方式方法等,包括熟练掌握镜头前访问,突
击采访,现场报道,人物专访,记者招待会采访,电视深度报道等方面的方法与技巧.基本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认识到电视新闻记者,除了要有报刊文字记者的素养外,还要懂得电视的特点和特性,且能掌握现代电子摄录设备摄录新闻事实的基本技能,并能熟练地将多种传播符号采集,有机组合起来,以便将来能胜任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工作.教学方式:除讲课外,采用精讲多练(以采访校园新闻为主),习作讲评,作品分析,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提高实践能力.参考教材:
张骏德主编《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有关录音采访与摄像采访部分,2001年3月版
刘海贵著《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艾丰著《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1月版
教学内容:
电视的特点与方式
电视必然要求现场采访
严格受时间空间条件限制
综合传播符号的采集
记者出镜头的形象问题
受众往往参与及信息反馈即时
电视新闻传播符号
电视新闻传播符号包括声音符号,图像造型符号,字幕符号
声音符号包括播音语言,现场语言,现场音响,音乐符号
造型符号包括形体符号,表情符号,服饰符号,色彩符号,空间符号,图表符号,照片符号,节奏符号,等等
字幕符号分四种:标题,插入式简讯,同步注释,整屏文字等
电视新闻的声画关系
声画同位
声画对位
两者有机结合镜头前访问一一提问与引导的技巧
镜头前访问的特点
访问成功的各种条件分析
如何提高提问的质量
提问的方法
引导的技巧
实习之一------采访校园新闻
突击采访与现场报道
突发性事件采访与非事件性的不同
突发性事件采访的方法
电视现场报道的特点
记者的事先准备与临场应变能力
现场观察的技能
现场观察的涵义
只有观察到才能拍摄到----现场观察对电视记者的重要意义
现场观察的类型
现场观察的方法
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的特点
抓住访问契机,采集重要信息
采集人物事迹,体现人文精神
兼顾现场,人物,记者三要素,熔现场情景,人物言行,记者感情于一炉
(九)实习之二------采访新闻人扬
(十)习作讲评
(十一)全感采访与采访心理
1.全感采访的涵义与作用
2全感采访的要领
3.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及其运用
(十二)电视深度报道
电视深度报道的涵义与类型
电视深度报道采访的特点
电视深度报道采访的方法
(十三)记者招待会采访(实习之三)
记者招待会采访的特点
记者招待会采访的提问
记者招待会采访材料的整理
(十四)各种类型采访总结
事件性新闻人物
非事件性新闻人物
人物专访
深度报道
记者招待会采访
(十五)十条基本采访方法(上)
点面结合三个阶段:横,纵,变
两面挖掘
寻找“镜子”
5.抓取特点
(十六)十条基本采访方法(下)
6.抓关节点
7.协同作战
体验感受
“短仗长打”
常备不懈
编写者:张骏德(教授)编写时间:2004年3月
第四篇: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杨征南 黔东南电视台
电视新闻是一门艺术,它是声画的结合,也是光和影的结合,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所需的新闻消息,也给人们以视觉享受。但电视新闻采访却不是一门容易完成的功课。需要付出许多辛勤的劳动和心血。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看起来容易,作起来即较难。
记者要使新闻出新出彩,写到位写出味,主要着力点就是要做到“三贴近”。真正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新闻的灵魂和源泉。同时要做到:
一、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新闻工作贴近实际的具体体现。“三贴近”思想,为政治家办报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作为地方党组织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把当好喉舌的积极性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政治家办报的责任所在,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站在党的立场上,从政治高度考察掂量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意义,同时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客观及时的传播读者想知道的事,把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使新闻媒体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起到桥梁和疏通作用。
二、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让新闻充满生活气息。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生动活泼是坐在办公室里无法体会的。只有贴近生活,新闻作品才有鲜活蓬勃的生命和直指人心的感染力;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让新闻线索源源不断。
三、贴近群众,拉近新闻与读者的距离。贴近群众是新闻的落脚点和新闻媒体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只有贴近群众,才能让新闻广泛传播;贴近群众,可以体察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深切理解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记者俱备两种能力十分重要,即观察能力和综合能力。观察能力:记者在采访时要利用嗅觉、视觉、味觉去获得全面的事实,要学会眼观四方耳听八路,特别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善于用镜头现场捕捉各种细节,各种新闻要素,给观众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同时耳朵要随时听取现场各种声音信息,选取有用的材料进行牢记。
记者在现场采访报道时,要求做到“全感受采访”。要把自己在现场的各种感受全方位地进行报道,尤其是那些画面无法直接体验的现场感受。
电视的本性是记录,记者要有我在现场的意识。通过记者的视点传达给观众一种信息。
记者还要会综合各种材料,从材料中选择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新闻素材加以整理。记者要始终保持新闻的敏感性,善于发现捕捉到最具新闻价值的材料。善于从纷纭的材料中选择出最好的报道角度,最佳的创作切入点。用心灵的感悟去选择。记者不一定是一个专家,但一定要是一个翻译,要把微观的东西翻译成宏观的东西。要能有效解答群众难已理解的话语,这就要求记者具有较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对各行各业的工作职能、职权范围、工作成绩等都要了解,同时要能够熟练的运用各行业的工作术语和常用语言、词汇。只有这样,写作时才不会无从下手,下手困难。电视记者的采访视角不能极左也不能极右,一个人物是复杂的,采访时不要偏向于说教,对错不是记者说了算,而要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观众去想,去感受,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事情。
要以平和心态接近拍摄对象,着力反映其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使观众通过一个个“细节”和一段段“过程”去感受一种生存空间。电视是看和听的艺术,首要的是看,画面是一种语言,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因此电视不需要解说词也能看得懂。
目前我们的电视大部分是解说词加画面进行的。特点是教育人,说教,是在愚弄观众,效果是有限的,是编导让我看什么,而不是我看到了什么。我们要尊重观众,给观众提供更大的视觉空间。现在大多数电视,有时一个很好题材,往往容易拍成一个说教片,让一大群人上电视说教,让观众反感。
目前我们的新闻不吸引人的关键是新闻工作者没有新闻创新意识,观念无法改变。拿外省相比,我们的采访视角,采访方法,都非 常落后,新闻即要为党委、政府工作服务,也要为群众服务,而我们的新闻刚好忽略了群众这一最大的观众团体。
目前,“快餐”式的新闻较为流行,在记者队伍中普遍存在浮躁情绪,记者采访的任务过大,追求高发稿量等因素,使新闻单位存在浮皮草率抓新闻,到部门拿材料照葫芦画瓢写新闻,道听途说做新闻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新闻稿件思想没有深度,不可信,语言干巴,新闻不可读,不可看。
新闻需要灵感,作为从业人员保持一种职业的激情、对生活的热情以及积极参与的态度十分重要。同时,从事新闻工作不仅要有理智的头脑,还要有对生活、对新闻事件感性的认识。这种认识会使记者新闻意识增强,灵感迸发。
作为一名记者,要到新闻现场去找灵感,到新闻现场去抓细节。特别是电视新闻,现场信息十分重要,画面有细节才能吸引观众。新闻的细节是要通过记者现场去感受的,只有记者亲眼见到,亲身感受到,才能准确、形象地传达给读者。
新闻要动起来,不论是通迅、专题、还是信息。活泼的语言、生动的细节、新颖的表现手法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新闻有故事性,有现场感受,无疑可增加可读性。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力量是事实,新闻写作应当着眼事实,着眼事实本身新闻价值的开采。
电视新闻要淡化主体意识,淡化主观意识,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观众,要客观的再现生活。
新闻记者要从习惯于说概念转变到习惯于说事实,要从只会说一般的事实转变到善于表达自己理念的事实。记者在采访中要有质询精神,要逆向思维,不能顺着理,要逆着搓。
新闻是一个中心点向外辐射的,是通过一点来反映社会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现象。
电视新闻也讲求故事化,要有故事情节:故事要人物化,每一个故事他都有一个主人公。故事没有主人公,就不可能生动,但要想故事生动,首先要说清楚故事主人公,即要从细节描写入手,通过细节表现来对一个人的好坏进行说明。让观众了解这个人,了解这个人身边的故事。
电视的播放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次过。“一次过”如何使观众看清楚画面,听清楚场音、读懂故事情节、领会主题思想。最根本的在于电视片的结构必须脉络清晰,即主线明确,贯穿始终;辅线陪衬,点缀其间;情感真切。
一要确立主线和辅线,用主线来说明主体,用辅线来进行辅助说明。二要“点”“面”结合,既有“面”的辅垫,又有“点”的抓取。要舍弃许多次要的生活细节,抓取具有本质特征的材料。要对了解到的材料进行筛选。
三要善于观察捕捉细节,细节的捕捉与表现,是电视节目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滴水里见太阳”着眼要高,落脚要小,所谓
着眼高,落脚小,是指其意义大,故事小,即以小见大。许多相关的著作都从不同的侧面强调过这个问题。细节最真实,最有信息量,细节最表现特征,细节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捕捉细节首先需要有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光,通过对画面的细节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发现一般人不容易看出的形象特征。细节描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场面细节。场面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小的部位来刻画人物,渲染气氛。
二是时间细节。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经历,都在一维时间发展线上有序展开,有始有终。时间细节越真实,主题突出越鲜明。
三是心理细节。心理细节,是指人物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想法、情感、意识的细枝末节。
四是行为细节。行为细节,指人物通过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新闻一定要抓住几个人物的描写,要把新闻事件化,要依托于事件,事件要故事化,要讲述故事,故事的动态、进展、节奏;故事要人物化,要选取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外围的关系:人物要个性化,突出事件中的人性,人的精神、行动、细节、同期声,利用外围相关资料来讲故事,突出人物。新闻不能泛泛而谈,要以人物来讲述中心事件。要选取特殊人物。平常的人十平常的事等于零,平常的人十不平常的事等于重要新闻。电视新闻采访同时也要以点来说故事,以点面表现整个事件。点要有代表性,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或者更多。点即是某个故事的一个细节或者几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描写的怎么样,生 不生动,能不能吸引人,决定了新闻的好坏。能吸引人的新闻必定是好新闻。
电视表现要善于发现事实,捕捉细节,用事实表达观点,用细节传达理念。要用生动感人的细节深化主题。好比一座大厦,结构就是楼梯框架,细节就是水泥、沙子、砖块。没有大量的水泥、沙子和砖块的垒砌,大厦不可能崛起、建成。
要用生动、感人的细节,表现人与事的特征。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特别是画面细节,通过画面中的细节拍摄,让人有一个直观感受,这比说上百句解说词还管用。常言道“细微之处见精神”。要让每一篇新闻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关键是运用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运用好一个生动典的细节,有时会使一条新闻顿时灵动起来,题材特征就会显示出来,人物的风采会栩栩如生。
运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增添消息情趣。使消息富有情趣,有声有色。同时,新闻的细节运用一定注意以一当十,要能够忍痛割爱。有的细节虽然很精
彩,脱离主题,就必须下定决心舍去。因此在细节描写时一定要注意提炼有典型意义的、有说服力的细节,真正使这些细节为主题服务。
新闻语言也要诚,诚是儒家思想的中心,“诚”最初的意思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言之真实不欺,是个实践道德的概念。从情感方面看,情感在新闻中有着重要作用。有两家报纸报道了同一则消息,情感受因素多的总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受众作为社会的主角接受新闻的主体,因时间、对象而异,会对不同的新闻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而使新闻价值在他们那里形成不同程度的现实性。这样,新闻价值的大小也就和新闻的情感因素直接联系起来。新闻借助于情感会使受众更快地形成态度,实现新闻传播的一系列社会功能。所以凡是富于情感因素的新闻都能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产生心灵的交感,把受众的思维力调动起来。达到与受众进行思想的交流和行为的指导。一篇好的新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新闻事实,一是真心实意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就是我们所说的“诚”的一种外化形式。从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来看,需要对受众“以诚相待”。
电视新闻采编要突出构思;构思是文章写作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新闻采访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包括如何提炼和表达主题,选用材料,安排文章结构。构思主要包括三项内容:第一主题构思;第二选材构思;第三结构构思。
每一篇新闻稿件都要经过构思这一阶段,特别是电视新闻,构思十分重要,不仅在新闻文字解说词上要提前构思,在画面的拍摄方面,在取景、构图、拍摄角度方面,题材的选择方面都要提前构思,只有作到提前构思,采访才会有的放矢,一篇新闻才会有血有肉,才会丰满。构思从过程来讲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构思和表达阶段的构思。
构思的基体原则:第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较高的认识水平;第二要有针对性。有较高的认识水平,才会使我们居高临下地指导整个构思过程。认识水平不同对于同一个事物的深刻性和全面性的考虑也会有所不同。新闻构思,首先要有正确的立意思维方法。这里介绍几种思维方法。
一、原因分析法。原因分析法是一种先后性、历史性的因果关系分析,原因分析法是从“结果”到“原因”的分析方法,这里的“结果”是一种“现在
时”的东西--“现象”,而“原因”则是“过去时”的东西---“本质”。“原
因”之所以是“本质”,是因为它导致了新的“现象”的产生。当我们分析出一种事物的“现象”所以产生的“原因”时,我们就开始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在新闻策划过程中,为了获得最深刻、最理想的立意,我们必须多次运用原因分析法,进行剥笋式的分析,探索出事物现象的最终原因、最深刻的本质。
二、是背景分析法。所谓背景分析法,就是思考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产生的大背景、大气候,发现两者之间的隐形因果关系,这种大背景、大气候就成了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的原因。三是功能分析法,所谓功能分析法,即分析当前发生的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作用、意义。运用功能分析法,我们不仅可以进行正面的功能分析。思考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会带来的好处、利益,还可以从反面的、不利的方面来分析其危害、灾难等。原因分析法面向新闻事件之前的因果分析,是过去时;背景分析法面向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社会环境的因果分析,是现在时;功能分析法则是面向新闻事件之后的因果分析,是将来时。思维方法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形成新的思维方式,获得深刻的、新颖的立意,只有通过长期的煅练。
民生新闻
关注民生是媒体的生存发展之道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新闻媒介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求得生存与发展,关注民生,不仅是明智之举,也是必然选择。关注民生就是要媒体站在百姓立场树立平民意识,采用平民视角,聚焦百姓生活,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要求。媒体只有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才能羸得受众信任,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可亲、可敬的良好形象。
作为民生新闻的记者,要具备较高的素质,第一要有深入民众、深入生活的作风。记者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能捕捉到鲜活的新闻。深入到普通百姓中去,耳闻目睹百姓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了解百姓内心的愿望和要求,才能搞好民生新闻报道。第二要有坚持真理、敢说真话的精神。民生新闻的报道对象是普通百姓,而老百姓的生活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面对这些就需要记者讲真话、讲真理,有勇气为百姓说话。
第三要有质朴无华、平易近人的文风。民生新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报道形式上。要做出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新闻,就要求记者强化平民意识,站在受众的立场上,从新闻的视角记录民生,从百姓的视角解读新闻,运用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加强互动性、参与感,提升报道的贴近性、人情哧、亲和力。让群众真切的关注自己的新闻。民生新闻的独特内涵主要包括:
1、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一般地说,民生新闻所聚焦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生命。民生新闻的题材十分广泛,除了日常社会新闻外,可以涵盖于地方百姓最直接相关的政策服务资讯,困此,就民生新闻来说,可以说是“对最新的有关人民大众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命安全及其相关心态的事实的报道。
过程、报道立场的平民视角。传统的新闻,往往过分注重自上而下的指导性,将受众看成是需要教育的对象,高高在上,存在着脱离 群众的倾向。平民视角即意味着新闻工作者摒弃那种居高临下的心态,更多地聚焦平民百姓和困难群体,意味着记者站在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上来。
3、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民本意识就是把人民作为国家的根本,充分反映民众生活。关注民生疾苦,为民排忧解难,表达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
4、在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这里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报道民生内容;二是让民众在新闻报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采访时特别要注意三戒。一戒“看热闹”报道。如今,属于“热闹”类新闻缺乏思想内涵比比皆是,而有见地、有思想性的新闻比较少。我们要从“看热闹”的新闻中走出来。应下大力气,下苦功夫、去追 求“看门道”新闻。
二戒无主题报道,一篇文章要有主题,一部作品要有主题,电视社会新闻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大都与“俗”有关,报道的内容“平”、“偏”、“奇”、无创意、无新意,说到底,就是新闻无主题。要想使电视社会新闻总有魅力,总是吸引观众,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实践中,去观察体会,思考问题,拍摄镜头,组织报道。
三戒“尴尬”报道。作为新闻报道,应引领社会,在实践过程中要处处体现人文关怀,那种居高临下,指手画脚、盛气凌人的习气,受众难以接受。只有以人为本,关注社会,才能增强电视社会新闻的亲和力,树立电视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现在电视新闻越来越受到领导重视,社会关注,百姓喜欢,从业人员追求。这就更加要求我们,从政治觉悟、政策观念、文化修养、业务本领方面,要不断磨练自己,以提高执行能力和驾驭业务的技能。同时在采访中要扎实、深入、理性、不应人云亦云,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多侧面的展示,更大限度地彰显新闻力量,使新闻更显出人文关怀的情怀。
这里我们来谈谈会议新闻的写作
最容易写的是会议新闻,最难写的也是会议新闻,说它容易,是因为它是程式化的东西,按八股方式“炒”,为报会议而报会议,说难写,是采到“会海”中的富矿不易,写法创新不易,让读者爱看更不容易。新闻在会里:记者要在会海里找到“鲜鱼”、“干货”,首先必须学会“泡会”。所谓“泡会”就是指记者要全身心地投入会场里,这是一名记者工作作风的体现,也是获取新闻的需要。
开会,顾名思义就是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事件、讨论工作、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不可能亲临会场,但他们有了解情况的强烈欲望,新闻媒体就是要让大众了解此次会议的内容,特别会里的重要信息。
功夫在会外 在各种会议中一般都深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稍不留意,许多线索就被丢掉了。信息量大且集中在短时间释放是会议报道的一个特点。要获得更多的相关资料,要让稿件内容厚实全面,有时往往要让记者吃自己平时积累。平时注重知识积累,注重磨练功夫,注重交际的记者,往往能在会议报道中大显身手。
磨练的功夫首先是学习。记者能把握大局,把握宏观,就要认真 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只有在政治上成熟才能达到新闻上的“老道”,理论水平的提高,才能增强对复杂事物的判别能力和洞察力。磨练功夫其次是注意收集资料。了解会议的背景,写好新闻背景靠的是资料。就是要靠平时的积累。磨练功夫再次是要多交友。记者应成为社会活动家,要多踏进会议这一“沙龙”,通过这里去结识一批人,去累积社会关系,以达到方便采访的目的。
里应外合 不可还认,由于会议性质所决定,有些会议新闻只能就会写会。但有些会议需要记者将会上的有关内容与会外的有关情况结合起来,这种“里应外合”的写作方法,用好用巧了可以增强新闻报道效果,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里应外合”一是会上有所呼会外有所应。二是要会上知其然会外知其所以然。三是会上主角亮相,会外记者“旁白”向读者提供他们一些基本情况,使读者知其曲又知其人,让宣传效果倍增。
典型报道的创新
典型报道是我国主流媒体进行正面宣传的主要形式,要在弘扬社会正气、高扬时代精神、营造舆论氛围、引导观众更新思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思想
道德深入人心,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的共鸣。典型报道要注重挖掘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特点,去影响受众的感官,让群众如见其人,如
闻其声。典型所体现的个性越鲜明,反映时代精神的共性就越突出,典型的说服力就越大,普遍的指导意义就越强。
先进典型来源于生动的社会实践,来源于平凡的社会生活,来源于普通的人民群众。要找典型报道与群众思想的结合部,使典型报道充满生活气息,让“平民化”的先进典型在群众中引起共鸣。群众的需要就是典型报道的根源所在。典型报道虽然是从群众中来,如果没有与群众的视角相结合,就无法回到群众中去。因此,普通而不平凡、平实而不平淡的典型报道,与群众的视角相吻合,使人感觉真实亲切,可敬可学。
塑造真实形象 增强感召力量。典型报道必须遵循“三贴近”的原则。用鲜活、通俗的群众语言,用平常心、平常事描述刻画人物生动的形象,从平凡的举动中捕捉深刻的内涵,达到以事感受人、以情动人效果。
记者外出采访时,决定采访对象要注意四个因素:身体、亲和力、表达能力、长像。记者问话要开放式的问话,问话时不要问概念式的问题,要让采访对象能自由发挥。问题要简单明了、具体、明确、清晰,并且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对方是否有能力回答出来,问话超过三句就不要问了,概念式的问题往往让采访对象无法回答。千万要注意不要在采访对象面前显出傲慢或粗鲁,不要高高在上,这样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使采访无法进行下去。要学会提问,掌握提问技巧,提问要能吸引对方打动对方,使对方与你谈话亲切自如。采访开始。记者应提一些中性的问题,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向采访对象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逻辑性,不能使自己所提问题互相矛盾,要注意谈话过程中收集那些能够启发你提出新问题的信号和暗示,善于发现对方的疑问点始终保持灵活敏捷的思维。
采访过程中就开始打腹稿,这样可帮助你确定现在掌握的素材是否已能写一篇报道,以便及时调整采访思路,保征采访的成功。
采访时不要怕向对方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因为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行业。对这些行业的一些术语或其它不了解的知识应不耻下问,直到你完全了解。
要讲究采访技巧,要研究采访对象,尽可能的祥细占有材料。包括采访对象有关历史的和现实的背景材料。尤其注意采访题目所涉及 的资料文献。更要了解采访对象的工作性质、职务、兴趣爱好、周围环境等等。
三种简单的采访错误:
1、明知故问,表现采访记者的愚蠢。
2、少问对方是与不是的问题,3、不要诱导对方说出供词。
记者出现场有三条基本要求:认真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现场,2景别最好是中景、中全景、大全景,要能很好地展示现场环境。
3、努力传达现场感。
记者在现场要有很好地发现、挖掘和思考能力,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在记录节目中强调在过程中在运动中采访。
采访中提问记者要有主导性,要围绕主题提问。要注意细节选择的倾向性。电视新闻选材:
1、要选视觉、听觉好的。2 有没有创作价值;
3、能这能给人以新鲜的角度和想象。
4、反映深刻的问题;
5、、是否能表达人性,6、画面信息量大小;
7、人物形象是否更利于表现。选材要点:1、选择看得见的事实。2、选择“点到穴位的事实,也就是
要选择能够强有力地说明和表现主题,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3、选择以小见大的事实。有些东西表面看起来不显眼,背后却有大文章。4、选择与表现主题密切相关的事实。所有素材的选择都要围绕主题展开,主题表达和深化往往依靠一系列有说服力和表现力的事实来完成。5、要选择具体的、生动的事实。
电视的四种语言:解说词、同期声、字幕、背景。
一,解说词:
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严格地说电视解说词并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写作,他与报纸新闻稿、散文、小说、传记等写作方式都有所不同,文字运用也没有那么讲究。但是,真正使用好,处理得当,能够符合电视创作的特点和规律,也并不那么简单和容易。从字面上看,电视解说词无非是“解释说明”的压缩。是帮助观众深入认识和理解电视节目的一种电视语言。它的一切写作、处理、安排的思路,首先从画面出发。它依赖画面、来自画面、补充画面。同画面的关系处理得当,与其他手段的配合就能够迎刃而解。要知道电视解说词从何入手,必须了解电视画面的局限。电视解说词使用最基本的原则是: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使用解说。如果电视画面可以表现,并且能够充分表现的地方,应该尽量发挥画面的作用,少使用解说。因此解说词的写作使用首先要了解画面的局限性。
一、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难以完整再现。对那此曾经出现和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未能及时拍摄到或保留下来相关图像,试图用画面再现过去,再现历史的,电视画面无能为力。所以在画面资料不足的情况下,解说词在回顾历史,报道过去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也是它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
二、画面无法对尚未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预测和展望,画面报道最基本的特点和要求是形象、具体。事情还没有发生,事物还没有出现,画面进行展望既不可能形象,更不可能具体。所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利用解说的虚拟性和想象的能力,调动观众想象。
三、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人是万物之灵,世界上最复杂的、最微妙的,莫过于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而画面传达信息有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不准确,画面对人的内心活动只能做表面肤浅的揭示。有些就需要解说来完成,而解说对人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应该十分慎重。特别要注意对心理揭示分寸感的把握。它可以配合适当的采访、人物内心独白、主人公自述,恰到好处地做直接的揭示或剖析。
四、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画面对抽象的意义和无形的概念,难以表达,这样就需要解说词解说。
五、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创作意图与观众接受程度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而画面自身难以填补这种差异。观众往往根据自己的体验和需要去解释画面,由于对画面内涵理解的不一致,往往会出现许多歧见。因而解说在这里,主要就起到引领、点拔、启示的作用,通过解说,既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又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接受。
六、无法全部回答新闻记录的基本要素。画面无法满足观众了解全面信息的需求。观众要求对现实生活作全方位的了解,仅仅靠画面一种手段,许多必要的信息无法传达到位,会使观众感受到遗憾。因而就需要解说词来补充。
电视解说但也不仅仅指对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它所涵盖的内容和作用要宽泛得多,也复杂得多。电视解说词写作是一门基本技能的训练课,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性和操作性。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没有一定之规。不能绝对的说,必须这样写,不能那样写。具体情况一定要在具体环境和条件下才能叛别;写好解说词,首先要了解解说词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电视创作的规律和解说词的使用特点;要撑握比较丰富的语汇和修辞方法,比较多的文字格式,比较充分的表达方式;也时甚至连播音员个人的语速风格,栏目对象的接受情况,栏目的性质,都要考虑在内。
电视解说词不能天马行空般地任意挥洒,它必须注意到同画面的对位、交汇、碰撞、借力的时机,注意到画面长度的容纳字数和解说词的语速。解说词与针对性的画面形象同时出现,才能取得声画结合的预期效果。否则,不仅这种交叉、碰撞、借力的效果难以实现,而且关键地方的错位,还会带来非常恶劣的后果。因此采访时我们必须要多拍摄画面,集聚素材。
一、电视解说词段落的划分尽量要细,要短小,不宜长篇大论。段落短小,计算时间字数比较容易,播音员也便于调整语速,找准画面和同期声的准确位置。
二、解说的句式尽量使用短句,有时七八个字,顶多十几个字,句式过长,不仅同画面的配合困难,太长的句子,甚至连换气的地方都不宜找到。
三、解说的针对性要强。解说无论长短,只是为某段画面服务的。解说词写完以后一定要注意结合画面掌握一下时间和字数,不适当的地方应及时进行调整。为了便于临时进行修改,电视解说词尽量写得有一定弹性,语句有可伸缩性,需要时,可以随时填充;不需要时,可能及时压缩。这种弹性主要体现在那些附加语和修饰语上,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增加它,可以多一些色彩气氛,去掉它们也不影响关键信息的传达。
解说词要为看而写,就是能使观众通过解说,自觉地将听觉信息与眼前的视觉信息相联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画面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使观众充分领悟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
要学会运用浅白直观的语言播报新闻,记者在采写电视文稿时要学会抓观众的兴奋点,要言之有物,不仅让人听懂,还要让人愿意听下去。只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打动各个层次的观众,用生动、准确、明白的语言文字对画面进行诠释、补充和提升,配合声音画面来冲撞观众的视、听觉等感官,才能与观众进行感情交流,使观众在收看时形成强烈的思想感受。
电视解说为“看”而写的特点,在文字处理上起码包涵有两层意思。
一、电视解说的文字中应该包含有一定量的潜台词,即没有直接说出,但可以感觉得到这样的意思,随时把观众的注意力向画面上引导。这样的潜台词就是“请看画面”。
二、电视解说词在表述过程中应该有大量的、足够的指代性语言,如“这个那个”。
电视新闻的文字解说词写作尽量口语化。电视新闻不同于报纸新闻,报纸是给人看的,面对的是有文化的读者。电视既是给人看的,又是让人听的,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观众。要让所有的观众都能看的懂。所以解说词不能象报纸那样书面化,而应该口语化,贫民化。要从观众的习惯出发,力求通俗易懂。
解说并不去具体描述画面形象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方式,也不用详细交代画面充分交代的内容。解说仅仅用一个指示性的代词一带而过,给观众一个提示。利用语言的借代特点,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观众通过它,去留神画面的形态特征与发展变化,为解说的展开提供画面依据。
电视解说无非是讲三个方面的话,写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讲必须要讲的话,该传达的信息不讲不行,不讲观众就弄不清楚,看不明白,它对画面起到一种补充说明的作用。
二、讲令人感兴趣的话。语言要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说得机智巧妙,使人感受到愉快兴奋。
三、讲令人信服的话。真实、诚恳、合情合理、不虚饰,不空洞; 电视解说在电视作品中的地位,决定了它自身形态的不完整性和非独立性。解说从手法上说只是一种“镶嵌”的艺术。而不是自我堆砌。它不承担所有“画龙”的任务,只承担其中“点睛”的任务。电视节目需要的内容信息,能够用画面表现的,尽量用画面表现。要善于使用画面讲故事,提高画面自身的叙事能力。只有在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再考虑使用解说。因为画面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也有很出色的叙事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解说的量越少越好,解说的分量少了,说明画面的表现力提高了。
电视解说不是画面的简单的说明和解释。解说与画面的关系不是一种表面关系,而是一种深入的,内在的联系。解说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去挖掘画面内在的含义。它应该是画面因素的扩充、延伸、概括与升华。解说应当给观众画面之处更多的信息,尤其是那些无形的信息,及与画面有一定内在联系,但观众又直接看不出来的信息。电视解说不去简单解释说明画面,更侧重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这种深入的理解与感受,一方面准确传达了编导的创作意图,同时为观众的思维和联想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解说词不要写口号,要写背景,写内容;解说词不能过多地加形容词。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解说词要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解说词最好能够中性一点。
二、解说词强调不完整,它与画面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解说词是画面的解说,只有画面无法给观众信息时,才需要解说词解说;解说词与同期声互为补充,不能重复,被采访人说话表述清楚就不需要解说,解说在电视片中只能是配角,解说与主持人的话相互配合与字幕互为补充,解说词的抒情写意段落可以加配音。
三、电视画面往往是具体的,解说词为了与画面相配合,一般应从具体的事物一步步的写到抽象的概念。从看得见的事实写到看不见的道理、思想和观念。
四、解说词写数字时,表达应选用合适的视听元素,数字报道十分准确,观众往往记不住,用解说词报道数字时宜粗不宜细,粗略简单的数字便于记
忆,而精确的数字只靠播报一次,是无法被观众记忆的。那样,报道的目的和效果就无法达到。
五、解说词是为看而写的,解说词要为观众观看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解说词应引导观众观看和思考画面上的重要内容。补充画面上无法表达的内容。
六、解说词为了避免重复画面的内容,常用较多的指示性代词。如;这儿、那儿、这样、那样、这些人、那些人等,指示性代词能吸引观众看屏幕,不看屏幕就无法知道这些指示性代词指的是什么。指示性代词能直接接替代名词、省却了复述名称之累。
七、运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资料时,应选择合适的画面,选择一段包含相关信息的画面,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讲述相关的背景资料。
八、解说词表述过去或未来时,应寻找一个与画面相宜的契合点。电视画面最擅长表现的是“现在进行时”,对过去和未来的阐述往往借助于解说,但这类解说应立足于“现在”,也就是说最好从现在的细节说到“过去”或“未来”。解说词适当压缩“过去时”和“未来时”的表现范围。设法多用今天的事实,使今天与往事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画面所拍摄的“今天”的场景与解说词所讲述的“过去”的事件形成有机的联系。
九、用解说词表达理念时,应选择合适的事实,并落实在具体的细节画面上。
电视节目脚本的写作
电视节目脚本的写作,也和一般的文学创作不同。它必须符合电视的特点和规律,起码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前期拍摄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充分考虑它的可操作性。
二、要注意画面表现的形象性与可视性。文字脚本的写作要充分考虑电视形象化传播的特点。要侧重那些具有可视性、画面感染力强的材料。
三、在文字脚本阶段,最好确定下将来节目的叙事角度和叙述人称。
四、不要追求解说词自身表面文字形式的完美。因为电视画面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五、解说不要描绘自然景色、描写人物形象。因为有画面这个更有力的手段存在,所以解说没有描绘的必要。
六、画面细节是展开解说的支点和契机。电视解说应该来自画面,又回到画面,解说词的撰稿人应该有敏锐的眼光,善于观察画面,仔细捕捉那些适合展开解说的画面细节。画面与解说互为支撑,又相互补充。
解说的功能:
画面没有完整的情节,常常呈现为无序状态,不具备准确的叙事功能,需要画面外的解说承担一部分叙事任务。虽然电视节目主要是给人看的,尽量利
用图像画面传情达意。但是,完全没有解说的配合,画面的表现力和感受染力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主要功能;
一、弥补画面不足,完善电视形象报道。对画面传达不充分、不准确、不清楚的地方,给以必要的补充,说明和解释:对画面无法直接传达的而又不可或缺的信息,尤其是那些间接的信息,比较抽象的问题,利用解说,给予充分的说明,借以提高信息传递的精确度和明晰性。
1、对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总体社会环境的介绍。
2、对新闻事件各个要素的介绍,对人物关系和事件各方面联系的介绍,都需要解说完成对基本事实的陈述。电视画面只能反映具体的场景氛围,对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新闻人物的姓名、关系、事件的背景联系,很难一一展现,而这些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
3、通过解说调动观众的再造想象,使他们从无形的画面上感受到有形东西的存在,以充实画面形象,弥补现有画面形象的不足。
二、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画面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为具有多种解释可能性的画面,创造一个明确的指示关系,给它定向。
1、放大画面的信息点强调突出关键性细节。引导观众的视觉关注,使他们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2、对无序的画面信息进行整合,对多义的画面指向进行规定和引导。特别在一些纷乱的场面中,信息含量特别丰富,画面的指向很不明确,任何一个画面形象或细节,都可能引发不同观众的不同感受,这里就需要解说。
三、挖掘画面内涵,丰富提升画面表现力。由于画面转瞬即逝“一次过”的特点,观众对画面表现的生活一般也容易如此。尤其对那些司空见惯形象,总习惯于用先前的经验用简单的理解,容易陷入表面形象的束缚之中。这就是需要借助解说特有的抽象概括的能力,深入挖掘画面的内涵,帮助观众加深对画面的理解,使他们由“熟知”变为“真知”。
四、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电视解说词应能够调动观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令其结合画面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这样才能为观众的思维开拓更广阔的空间。解说的技巧在于借助语言的准确性,诱导甚到“逼”着观众进行想象,对眼前的画面形象不由自主地加工改造成,形成全新的视听感受。
五、连接画面,顺利过渡转场。在画面编辑时,需要场面的不断转换。为了使作品层次和画面段落之间顺利过渡转接,就需要一种弥合“跳接”和“隔断”痕迹的润滑剂,为观众创造畅达的语言环境。
六、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解说表达感情,一种是通过对感人细节的动情
表述感染观众;一种是通过感情的直接抒发打动观众。
电视解说词要注意:(1)不要出现明显的逻辑混乱。(2)不要出现明显的常识性的错误。(3)不要出现语言感情色彩或分寸感的失误。(4)电视解说词段落划分尽量要细,要短小,不宜长篇大论。(5)解说的句式尽量使用短句,有时七八个字,顶多十几个字,(6)解说的针对性要强。这段解说无论长短,只是为某段画面服务的。不要笼而统之,放在这里也行,放在那里也行。
标题:
标题是一条电视新闻或一遍文章的门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观众是否想看你的节目。不少记者认为电视新闻中的标题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事实上,电视有稍纵即逝的特点,要加深观众的印象,帮助观众理解好新闻的内容,标题和导语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条好的标题,能让观众一看便知消息的基本内容,把新闻的重要价值和报道意图体现出来。在有限的时空中更有效地传播信息。取标题要注意:
1、新颖,独特、有吸引力。能够一下子抓住观众,激发他们的收视兴趣。
2、准确、具体、恰当、到位。尽量避免产生误解或歧见。不要大而不当,空洞无物。最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题或题材,使观众通过标题大体知道节目反映哪方面的内容。
3、标题的字数不宜过多,但是信息的涵盖量要大。一般情况下,电视节目或栏目的标题不要超过七个字。
4、标题要求音节和谐,琅琅上口,好呼易记,便于流传。
5、起标题要多使用动词。因为动词是实词,并具有动感,比较活跃生动。少使用形容词或程度副词,因为这些词是虚词,往往传达不了什么信息。
导语
导语,就是新闻用简要语言说明全文目的或结论的开场白。导语是择其文章最中心、最精彩之点,不要与文章重复,又要避免抽象的公式,引人入胜。电视导语要有效地吸引观众看画面,要引人入胜,导语活泼生动,形式多样,能准确将每条新闻最精彩、最吸引人、最 富悬念的部分提炼出来,就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感受电视画面的冲击力,融入情景中。但不能面面具到,要为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要突出新闻的中心思想。也可是一条稿件的总的概括。导语一定要把新闻的实质内容,用短小文字,作生动表达。读者看了导语,略知全文甚至引起观看的兴趣。常见的导语有:
一、概括式:用很少的文字概括全文。
二、描写式:通过场面入文。
三、提问式:抓住读者关心的事情,以提问的方式作为导语。
四、结论式:展现实际成效,通过导语,首先把新闻要反映的问题结果告诉读者。
五、悬念式:问题引而不发。露出事情的头,留下事情的尾,引起观众的兴趣。
六、因果式:道出前因后果。
导语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多用概括性语言。要善于突出重点。
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紧接导语之后,要用足够的、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对新闻内容用周全、确切的阐述,充分表达出通篇消息的主题思想。主体的写作有以下几种方式;
1、依时运笔:即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依从时间的顺序,把来龙去脉搏写明白。写作中运用材料要繁简得当,不要有闻必录,写成一本流水帐。
2、依事运笔:按照事物本身发展规律,抓信内在联系,顺着脉络下笔,不受时间顺序的约束。根据事物的发展逻辑来考虑主体的层次结构。由于它确切地掌握了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主次关系,或点面关系,能更为生动地表现主体。
3、依人运笔:按照人物出场顺序,有分寸地把握主题,刻画人物,表达主体。特别是写典型人物的消息,往往是从先进人物本身写起,一直写到他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4、依境运笔:按照客观事物的环境展现在人们眼帘的先后,开展写作。
背景
新闻背景就是与新闻产生联系的历史环境与客观条件。背景的用场在于丰富主体,突出主题。起着衬托作用。(1)对比性:现在和过去、正面和反面、正确和错误、这里和那里,都可以找出材料比一比,看是否有差别,以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2)说明性:介绍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思想状况工作与生产面貌、物质及文化条件等,说明事物所处的特殊环境。(3)注释性:新闻里头有许多新事物,如人物身世、工具性能、产品特色、名词术语、历史典故、风土人情、方言土语等等。新闻作者要考虑观众对象,应该让更多的人明白,免得人们瞎猜。
新闻背景要始终围绕主题,文字宜简不宜烦,切忌故弄玄虚,无事生非;或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喧宾夺主,冲淡主题。它应该围绕主题的实际需要穿插其中。解说词背景的用场:
一、说明前提,通过背景材料说明新闻产生的前提,或对画面无法表达的背后的事情进行说明。
二、利于对比,运用背景材料作对比,便于说明问题。
三、用作解释,新闻中涉及到读者不大熟悉的某些历史典故,地理知识、经典著作,方言土语、自然现象、科学原理,专业技术、等方面,需要加以解释,观众方知其意。解说的开头:
电视要吸引观众关注的目光,让他们有兴趣继续欣赏下去,开头的几句话非常关键。最先出现的解说词要承担任务重大。
1、选择整个节目的切入角度。解说传达的信息,是从什么角度,利用哪些细节、哪个故事、哪个人物展开报道的?选择的切入点是否新颖、独特、具有接近性和吸引力?是否能带动后面的报道顺利进行?需要仔细地斟酌。
2、确定整个节目的基调和解说的基本风格。节目的风格基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解说词体现出来的,甚至节目的时代感都同解说使用的语言有关。
3、先声夺人,出手不凡,给观众以新鲜的感受或强烈的冲击,展现出解说的水平与语言技巧。
解说的结尾:
结尾的解说,承担着节目是否能圆满收场的任务。如何通过最后的解说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如何避免片面,少留缺憾,都是结尾的解说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1、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是对作品主题的概括的升华。使观众在过程中感受到彻悟。
2、引人思考,发人深省,给观众留下回味无穷的韵味。
3、说出观众能够感觉到但表达不好,想说却说不清楚,朦朦胧胧又把握不定的意思,通过解说给他们一种准确明了、精彩的说法。
4、对于多集系列节目或连续报道,最后结尾的解说经常要起到承上启下,为以后铺垫悬念的作用。数字的形象化处理
电视报道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数字,尤其是经济报道、成就性报道、统计检查等报道中,数字出现得相当频繁,而这些信息非常抽象,很难用画面做准确的说明,基本上是通过解说词进行介绍的。然而,解说词中的数字听起来相当枯燥,往往影响解说词的艺术感染力。要介绍数字的同时,增加一个参照系和可比量,进一步说明这个数字。这个参照物或可比量最好用观众比较熟悉,比较形象具体的东西,能够迅速理解数字的基本量度。
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难做,难就难在怕做不出鲜活生动的人物来,尤其是电视人物报道,虽然通过电视镜头报道的是不同环境、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面孔的人物,但往往做出的人物报道千人一面。电视人物报道如何吸引人,就是要选取典型场景中的典型事件,通过结构和叙述典型事件来描写和刻画人物的典型特征。
首先是选取典型场景,选取场景,简单地说就是对所报道的人物的周边环境取舍,就是要舍弃对人物来说无关紧要的方面,把人物置于典型的场景中,去粗取精。电视人物报道所选取的典型场景包括人物当时当刻所处的宽阔时代背景,广泛的社会背景,鲜明的地域背景,生动的工作或生活背景。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在电视人物报道中往往淡代在镜头以外,但在典型场景的选取中不要忽视了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场景。镜头可以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同样声音也可以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比如用某一时代的音乐等。人物的地域背景、工作背景、生活背景则是具体的,体现在人物报道中镜头中,人物报道中典型场景的选取不但事关人物报道呈现给观众信息量的多少,也关系到人物报道是否鲜活生动、真实感人。
二是选取典型事件,通过典型事件带出活生生的人物来。这时的典型事件就好比是一个优质的载体,人物厚重的一切都负载于其中。选取典型事例一定要选取亲历或亲为的典型事件,让有关人在相关的现场“说事”尽可能的真实再现。让人物在矛盾中、冲突中展现出来。三是捕捉典型细节,捕捉人物的一些典型细节特征是做好电视人物报道很重要的方面,典型细节包括人物的典型外貌、典型话语、典型动作等能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典型细节特征的捕捉同样关系到电视人物报道的成败。细节党被称作“新闻的细胞”,“通讯的血肉”。要想形象、真实、生动地表现人物,就让细节说话。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渲染,才能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传达人物的神韵,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典型人物报道要有几个富有个性的细节作支撑,才会使整篇报道活跃。在电视人物报道中,首先应该重视人物典型外貌特征的拍摄与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要符合典型场景典型事件中的人物本身。
在电视人物报道中,同期声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期声运用的好会给人物增色不少,人物报道中的同期声应该选取符合人物本身典型话语,这些话语必然要打上时代、社会、地域、工作、生活和典型事件的烙印。让人物在事件中说话,让这些话语更富有感受染力。同样人的手势和姿态等其他肢体动作也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和传情达意的作用,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手势可以直抵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所观看和认识的人物是丰富的而非单薄的。
电视解说的创作构思
电视解说的创作构思,是对电视节目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考虑,不可能离开节目整体创意,离开其他因素的影响,单独进行解说的创作。所以,电视解说也是对整个节目的创作构思,只不过从解说这个角度考虑得更多一些而已。电视解说的创作构思,关键是要把握四个环节:占有材料;先择角度;安排结构;捕捉细节。
1、占有相关材料
电视节目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丰富多采,涉及的题材五花八门,而电视解说又承担着向观众传达信息的主要任务,如果解说词的撰稿人对所要报道的问题一知半解,甚至稀里糊涂,不去深入地调查研究和学习,对所报道的问题没能真正的把握,结果会闹出许多令 人哭笑不得的错误,误导观众,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担人的能力最强,技巧再高明,也不能无中生有。所以,“多多益善”地占有材料对是最重要的。一般来说,搜集相关材料是节目创作的必由之路。占有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资料。可以围绕题材想材料,创作节目,撰写解说,应该想到的问题必须尽可能想到,想到的材料越多,越丰富,才能在创作过程中游刃有余。如一个无影无踪的“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办?凡是和“风”有关系的材料先尽可能想到,再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材料使用。
为了锻炼自己的构想能力,平时我们可以自己做一些联系。比如。围绕一个字,象“农”字看你能想到多少相关的材料。多想,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素材选择,而且可以使我们选择出新鲜的切入角度和灵活的表述。
2、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
角度选择的成功是成功的一半。类似的八股腔,观众早已耳熟,很难产生真正的感人效果。但新的角度从何而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其实选择的角度越小,越具体,越能够接近观众。所以,最好通过具体的人物,具体的事件,具体的故事,具体的细节入手展开叙述。再重大的题材,再宏观的事件,也可能通过很小的切入点展开,以小见大,由实入虚。越重大的题材,越要寻找和普通观众的心理接近性。这样,切入点看起来很小,却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3、合理组织安排结构
电视解说是一种叙述方法,其叙述方式会对节目的组织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同一般的文字叙述不同的是,电视解说的叙事的特点在于它的间断性。解说词需要通过和其他电视手段的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述体系。因此,撰写电视解说首先需要看电视画面提供了哪些信息,其他手段可能提供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是需要解说传达,在画面的什么位置传达这些信息。解说词是时断时连,若隐若现的。是充分利用语言准确、清晰、变化灵活的特点,对画面和其他信息进行整合。因此,安排结构十分重要。电视片的结构分为线型结构和块状结构。
线型结构是用一条线来把故事连接起来,线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某种环境,它贯穿于整个影片始终,一个片子可以有两条线,一主一副,以主线为主,也可以以主持人为主。块状结构是围绕一个主题,一个中心或立意来展开。
时空也是一种结构手法,故事完全按照一种时空转换和手法来叙述,矛盾冲突也可以做为一种结构手法,按照冲突发展描述事件的进展。电视节目的结构方式有许多类型。比较基本的结构方式有三种;(1)、按时间的顺序演进安排结构;(2)、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安排结构;(3)、执照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来安排结构。
电视节目是具体生活和形象的再现或表现,必须有具体的形象载体作依托。不仅是事件性的报道,任何人物、话题或现象的报道,都必须注意其叙事结构的过程性和情节性,尽量找到一个具有承载力和牵动力的主干事件。把你所要叙述的话题的各个环节,通过这个主干事件串联起来,使整个叙事结构线索清楚,脉络明晰。
电视解说在叙述时,一定要注意突出事件过程的层递感。使事件的过程层层递进,电视结构在这里我们把它分成两种,一种可称为“瓜藤法”以藤带瓜。再一种可称为“以点带面法”。从具体延伸价值和发展空间的一个小点切入,采用“滚雪球”或“扯棉絮”的方法,选出一个最适宜展开延伸的生长点,把需要反映的问题都带动起来,有机地组织起逻辑合理的叙事结构。
4、善于观察捕捉细节
细节的捕捉与表现,是电视节目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它不仅仅使节目表现更加具象化,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解说词创作的基础和起点。细节最有真实感受,最有信息量,细节最表现特征,对电视节目来说,细节最重要的还有一个特点,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这个细节只能是彼时彼地特有的,只能在这个特定的场合、特定的环境下出现,它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够发生,不是可以出现在许多人身上的。是不可复制,不可复现,甚至不可模仿的。那么怎样去捕捉细节?捕捉细节,首先需要有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光,通过对现场、人
物、环境的观察,通过对画面细节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可能发现一般人不容易看出的形象特征。因为画面细节为解说词的展开提供了一处处声画结合的最佳支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巧妙利用这些“支点”展开解说,也就很好地解决了如何根据完成的画面撰写解说的问题。电视片的表现手法:
1、纪实手法:也叫原生态的记录手法,特点是强调事物的原生态的记录,注重表现过程,常常表现出一种无意性,只是客观的随意表现,不靠近主题,目的是强调生活真实感和自然的味道。是生活过程的真实再现,情节不能虚枸。
2、白描手法:不加任何修饰,强调写实性,注意突出重点,有所选择一般不强调表现事物的全过程而是抓住几个点来记录。
3、对比手法:对比更有利于突出事物的特性,特点是两种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内容表现形式的组合,对比反差越大越强,对人的感受也就越强烈。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整体对比。
4、象征手法:镜头展示的形象具有象征意味,它强调想象空间的拓展,表现的是画外之意,但象征物一定是原本就存在的,不能编造。
5、模拟手法:最初是一种模糊表现手法,用现在来表现过去,用局部物体的表现动态主观和客观地模拟过去发生的事情。演示过程不出现对话,只通过解说来介绍当时的情景。新闻线索的获取:
(1)、平时注意观察,政府文件、决议、指导、讲话等。
(2)突发事件。记者现场要有挑、等、抢、的意识,要时时注意现场动态的消息,抓取观众喜闻乐见的信息。三种方式抓取信息,1动态的把末知事件变成已知事件。2记录过程。3随机结构。是记者自己的逻辑,按照预设的主题,推动事件的发展,不能先入为主,否则故事不生动。不要从生活当中去寻找你要的东西,而是要去感受生活。(3)、通过各个部门提供新闻线索,但要注意不要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去做,要有自己的新闻观念。要从部门提供的材料里去发现线索。(4)、从其它媒介中获取新闻线索,但要跳出原来的新闻,挖掘新的事实,用电视语言去表现,去深化新闻内容。电视不是报纸的电视版,电视有电视语言,写法是不同的。能否从一般的现象中挖掘新闻价值,能否从大家都报道的新闻事实中换一种角度报道。
(5)、从新闻发布会和媒体座谈会了解新闻线索。电视新闻采访现场信息是舜间即逝的,现场信息是全方位的,采访中应有选择性,题材的选择大部分有偏向性的。
(6)、会议、情况反映:我们现在的新闻往往强调会议的规模,没有对会议内容进行报道,我们首先要淡化会议的程序报道,跳出会议来看会议,召开会议的作用,意义。
1、挖掘提炼信息,不用会议画面。
2、加入大量的字幕、图标丰富新闻内容。新闻的策划
1、要有超前的编辑意识,采访要问什么,要表达什么记者在采访前就要策划好。
2、是要把采访的内容,活动的项目了解清楚,进行分类,进行选题,确定操作方案,3、选题应以政策为依据,以事实为基础。
4、要对新闻信息进行过滤,为观众提供所需要又不违反政策的信息,5、了解新闻的背景资料。同期声采访
同期声采访是新闻中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使新闻显得比较客观。凤凰卫视的总裁刘长乐曾经说过,播音员的千句万句不如新闻中人物的原声一句,这就说明了同期声在新闻中的重要性。同期声的采访,是电视节目非常重要的报道方式,在各种电视报道和节目中的使用十分普遍。但是为什么使用,怎样使用、如何使用得当,许多人并不明确。其实,如果同期声采访不能同解说有机的地结合,采访突如其来,忽然又去,不仅没能解决问题,还会形成生硬的“夹心饼干”的现象,与解说词之间缺少过渡和呼应。因此,在采访时,采访内容首先要想清楚,不要与将要写的解说词发生矛盾。
电视解说在电视媒介中的广泛作用,还应该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一、在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通过解说提高观众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使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磨炼。
二、借助电视巨大的传播能力,通过电视解说,把大众生活中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语言词汇、表达方式,进行选择、提炼、规范、确定和传播。
三、电视解说有助于语言的跨行业、跨地域的交流,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四、摒除语言中的糟粕,净化语言环境,倡导纯洁规范语言。
电视新闻消息
为什么电视新闻稿可以先写?因为电视新闻消息一般报道的内容 比较单一,没有复杂的旁枝末节。在撰写新闻稿的时候,脑海中已经对未来的画面有了形象的储存。可以根据脑海中的画面处理和安排新闻稿的文字。
电视新闻文字稿应当特别注意;
1、突出新闻事件的时效性。电视新闻报道要求准确及时,所以要求文字稿一定要准确交代时间要素,突出强调新闻消息的时效性。
2、交代新闻事件的背景因素:新闻消息的文字稿应该用简洁概括的语言,直接交代新闻事件的时代、社会、历史背景、主要的因果关系以及新闻人物的基本情况。
3、突出主要新闻信息,确定报道的角度、方向与主题。
4、帮助画面突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文字解说虽然不能直接呈现现场的气氛,但可以配合画面形象,突出画面特征,可以对现场气氛起到一种强化与渲染的作用。尤其是对现场同期声和现场采访的使用,更需要解说的牵线搭桥,作为积极的策应。
5、根据不同的播出时段,相应调整不同手段的使用程度和比重。如晚间新闻节目要突出画面信息,强调画面的冲击力,要有不可替代的画面细节,充分满足观众全方位感受新闻现场的需求。
电视解说词质量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1、内容力求充实具体,“水分”不能太多,可说可不说的话坚决不说,在提高解说的信息量上下功夫。
2、语言要富于创造性和感染力,具有时代特征和现代气息,避免文字八股和陈词滥调。
3、形成鲜明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表述方式,与电视其他手段配合默契,风格和谐统一。
4、有独特的见解和一定的深度,能给人以启发和思索,切忌老生长谈。
5、解说词不要描述人物的心里动作、人物心里应通过采访获得。(同期声)。
6、画面语言能说清楚的东西,解说词不要描述。解说词不要描述对象的形状、色彩、速度。电视中动作是用画面来承载的,不需要解说词来描述。解说
词不要通过动作来表达心情。画面有足够的说服力时,解说词最好少写或不写。
7、画面语言足够精神的时候,配音最好少用或不用,不要主观地干扰电视观众。
8、解说词不要与同期声重复。不要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传达重复信息。解说词与画面配合之后应避免产生不同的意思。
9、解说词习惯从具体写到抽象,从事实写到理论,电视解说词与报纸不一样,是反其道而行之。解说词在解说新闻和经济类数字时,宜粗不宜细。
10、解说词应引导观众思考和观看画面上的重要内容。它永远是画面的解说,画面需要解说时才有解说词,解说词段落之间不需要必然的联系,11、解说词要围绕画面的细节展开、深化和升华,它是为看而写,要为观从留下思考的时间和思绪回旋余地、空间。解说词常用指示性代词去替代名词,人物、环境、场景、事件、物体等。
12、解说词应根据画面的内容、镜头的顺序、镜头的长短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期声的功能
1、舆情调查,收集社会的真实反映和普通群众的心声。
2、突出报道的现场感,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突出采访人物的个性特征。
4、作为一种叙事因素。对过去发生的事画面难再现,除了空间表现时间我们经常用当时的过来人或目击者采访进行回述
5、权威论证,利用采访对象的特殊身份进行说服。
6、采访时应采用平角度拍摄被采访对像,应在人物的视觉前方留出较大的空白。主体应放置在五分之三的黄金分割线上。主体背景不要重叠,而且应有色调和影调上的差异。过肩镜头,最好的采访镜头。采访时不用侧面角度,一般选用正面或正斜方45度角。不能在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放置装饰物。如果确定需要,应确保装饰物只出现在单人镜头里。
7、记者在采访时问话要开放式的问话,问话时不要问概念性的问题,问话不要重复,关键词没有被观众听清,或在极大的震憾力时才需要重复。采访时被采访对象说不下去时,记者只能用眼神去鼓励,而不要动嘴。
8、决定采访时要注意四个因素:身份、亲和力、表达能力、长像。
9、记者要从被采访者身边看得见、摸和着的事实去提问题,使观众看完画面得出理念。
10、在记录节目中强调在过程中,在运动中采访。采访中提问记者要有主导性,要围绕主体提问。采访中要注意细节选择的倾向性。11、电视工作者在现场报道时,一要善于在现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深入挖掘。二要学会用事实说话,尽力用事实阐释理念。三是设法使提问具体、生动,引导被采访者表述事实。采访问题的设计不应该是概念化的、空洞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具体的、有事实、有细节、有血肉的。四是现场报道,重在现场的展示和现场感的传达。现场环境应经过认真选择。现场环境的交待有助于主题的深化,有助于事实的揭示。
采访同期声最忌讳没头没脑地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跟解说词之间缺少过渡和呼应。
电视画面
电视是用画面说话的,没有画面就不成为电视,画面的好与坏关系到整个电视节目的成败。电视工作者要学会用画面语言与观众交流。画面图像是电视语言中最基本的元素,视觉形象是电视传播中最重要的因素,电视语言的特点也主要体现在活动的影像之上。因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大部分来自视觉器官,因此,提高画面的表现力,加强画面的信息量,重视画面的形式美感,一直是电视节目编导们刻意追求的目标,画面可以使抽象概念具象化,使那些散漫的、无序的印象确定下来,为人们再造想象提供一定的基础,使人们相关的想象和联想有了可靠的依据,但画面又可以把人们的思维局限在它提供的图像上面,只是去被动地感受既成的图像,无限广阔的思维天地被具体形象紧紧束缚,使人们主动创造的审美情趣大大减弱。因此,电视画面还需要其他要素来完善。电视画面的拍摄 摄像的机的操作
摄影人员要想拍好各种条件下的景物,在操作摄像机时,必须注意;平、准、稳、匀、多五个字。
“平”是指摄像要保持水平,不能倾斜。手持摄像机进行创作时,要注意从取景器中随时观察画面是否水平。
“准”
1、拍摄时,画面构图要准确。
2、在拍摄中不论景物的亮度变化多么复杂,采用哪种拍摄形式,都应该做到画面曝光准确。符合创作中造型艺术效果和气氛的要求。
3、拍摄运动物体时,画面要跟准,起幅落幅也要准确。
4、利用变焦距镜头拍摄,焦距、焦点应调准,只有做到准才能确保画面的质量。
“稳”即摄像机在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拍摄时,要保持平稳,不晃不抖。
“匀”指拍摄时摄像机运动速度要匀,要掌握好摄像机移动的节奏,不能忽快忽慢,注意上下镜头之间节奏的关系。
“多”指采访当中要多拍画面,多了解情况,多听、多记、多问、多看、多占有素材,只有这样,我们在写作当中才能得心应手,才会作出好的新闻。
画面构图
画面构图的好坏,决定画面的美感,画面吸引观众与否,与构图有着重大的关系。构图我们首先得了解构图的“黄金律”。
构图的“黄金律”指的是一张照片或画面上主体的位置,人们在观看第一眼时最受注意的部位。在美术上称之为“黄金分割线”,在分割线的四个交点其中的任何一个,被认为最适宜安置主体,这四个交点都是引人注目的焦点。但在电视画面的拍摄上它又与角度有关。有时虽然依照黄金律取景,也不见得获得好的效果。因为,尽管有时把构图搞得突出,但是,却把主题和背景等粘在一起,整个画面主次不分,引不起人们的注意。有时角度选择太差,也体现不了构图的效果。取景构图时还要运用好点、线、面的结合。点、就是拍摄的目标,是主体;线、就是利用线条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向主体集中,使它的表现得到加强。
面、就是景物的全面,对于面的处理,除注意画面的线条,构图,突出主体之外,还要表现景物的气氛,增强感染力。这样,画面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这种思想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艺术作品,就能扣住观众的心。
画面构图要记往五个字“前、后、左、右、修”。前;在主体的前面,将不必要的东西,会影响主体及画面的,都要摒弃。后;在主体的后面,也即背景,尽量让它干净、美观。左、右:是否应用些前景,或用一些陪体来衬托,使主体更有美感。修:就是构图要修整好角度,最好在前后左右多走几步,看看哪个角度最理想。
画面构成
画面构成的七大要素:画面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均衡、动态。
1、画面的主体;主体是主题内容中心,在构图上是结构中心,从视觉心理角度来分析是趣味中心。每一幅画面都应该有一个主体,除空镜头以外。
画面的视觉通道,通道阻塞会造成视觉停止、间断。画面是要在有效的时间、空间内吸引观众的视觉。
一幅画面可分为有型线条和无型线条,两条线都会影响画面的视觉效果。
画面的主体是构图的支点,远景画面更需要支点。
主体的表现一种是直接表现一种是间接表现,间接表现主要要调动环境的作用。
2、陪体;在画面当中起到一种映衬、宣染、反衬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主体来说明主体内容。陪体能使画面的视觉语言准确完整。同时防止画面产生其他意思。
画面空间的表现等于画内空间十画外空间,形成更大的画面外延。
3、前景;位于主体之前靠镜头最近的景物。前景成象大,视觉深,它交代了环境特征,表现环境特点。
拍摄时要充分利用环境来突破画平面的线路,交代和展示画面的纵向空间,前景具有一个点题作用。前景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具有一定的暗喻色彩。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能很好的装饰美化画面。前景有一种让观众有一身临其景的感觉。前景的线条结构要与画面的其他部分开成呼应的关系,不能和其他部分割裂开来。
4、背景;背景与主体相伴而行的机会最多。画面没有前景的时候却有画面的主体和背景。背景交代环境特征,表现环境气氛。画面语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形画面。背景是提高画面质量的一个有效路径。
无型的、过去时的、静态的、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不适合电视表现。有型的现在进行时的、动态的东西适合电视表现。
1、通过环境和背景不断增加画面的信息量。
2、通过环境和背景增加画面的时代信息,时代信息根据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
3、通 过环境和背景来增加新闻片的价值,时效性、亲临现场感。新闻采访要注意环境。
拍摄以人为主的画面,环境与背景能够间接介绍被拍摄人的职业、性格、爱好、信念、追求。如何处理好背景 艺术表现 单纯 简单
电视画面应简单为好,画面简单不一定是信息量少。
1、突出主题,简化背景。首先要解决视点问题,也就是角度问题,拍摄角度的变换,表现的形式也不一样。
2、长焦镜头拍摄,镜头焦距越长特征越明显,虚实变化明显,背景范围小。如果画面需要背景衬托用短焦镜头走近拍摄。如果画面不需要背景衬托用长焦镜头拍摄。要注意选择有景调、色调的环境作背景,要注意选择光线。
画面的动态 画面动态表现的三种形式;画面的内部运动,画面的外部运动,画面的综合运动。内部运动,摄像机不动被摄体产生运动,内部运动镜头语言比较清楚,这种画面也叫固定画面拍摄。外部运动是画面中被摄体基本不动,摄像机和镜头产生运动。推、拉、摇。根据摄像机运动的方式可分为推镜头、拉镜头、移镜头、升降镜头、跟镜头及综合运动等几种主要形式。
运动镜头的长处:
1、通过动能使画面语言流畅自然。
2、通过镜头运动能使镜头与镜头,场景与场景,段落与段落相接过度,流畅自然。
3、通过镜头的运动能够交代典型细节。
4、通过镜头的运动不断增加画面的信息量。摇摄;
摇摄是以点为轴心,作弧线形运动。它的方式:
1、连续摇摄,即摄像机进行在左右或上下摇摄,中间过程不停顿,这类镜头多用于展示环境中静态和动态等大场面。
2、快速横摇:即追踪运动速度较快的物体进行拍摄。摇动速度和运动速度相等。
3、间歇摇摄,根据物体变化中间插入几次短暂的停顿。使镜头出现一些节奏变化。4;倾斜摇摄,即从违背正常视觉的拍摄角度,在摇摄中使摄体出现倾斜效果。
5、环形摇摄,6、甩摇,是一种特殊镜头。摄像机从起幅急速摇到落幅,中间过程呈虚像效果。
摇摄时要根据拍摄要求,掌握好摇摄的速度。摇摄要注意运动方向。方向可与动体的方向相同,也可以相背。移动摄像 移动摄像是以线为轨迹,随运动轨迹不间断地立体展示空间。可跟随被摄体的运动进行移动拍摄,形成伴随移动的视觉效果。方式:
1、横移拍摄,即摄影机机位进行左右移动拍摄。横移拍摄可使画面框架向两侧依次延伸,让被摄体在镜头不停的运动中形成一个整体。
2、纵移拍摄,即摄像机机位进行前后移动拍摄。这种移动拍摄突破了画面平面的局限,增强了画面的纵深空间。
3、跟移,即摄像机跟随运动的被摄体一起进行运动的拍摄。跟移与横移、纵移不同,它的被摄体始终是一个运动的主体。摄像机与主体一起移动,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画面景别。移动拍摄可以增强画面的主体感、空间感,能够表现较大的场景,有较强的视觉效果。推、拉摄影
推镜头是指摄像机沿光轴方向向前移动拍摄,或用变焦距镜头改变焦距来拍摄,即从短焦距慢慢调到长焦距部位。位镜头是指摄像机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拍摄,景特由近到远。运用推、位镜头进行拍摄时要注意:画面结构应当有明确的目的性,画面布局要严谨,掌握好推拉镜头的节奏变化。拉镜头的起幅画面主体形象鲜明突出。一般来讲,推镜头速度可快一些,拉镜头的速度则应慢一些。
运动镜头要符合要求,要有起幅和落幅,一起一落是一个句子形式,是一个标点符号。在一个运动镜头中最好只有一种运动形式存在,镜头的动要有依据、起因。依据是人的视觉习惯。镜头的运动要注意基本功,要保持画面稳、平均。
第五篇:电视新闻专题策划案
大学生自主创业--“开网店”专题
背景浅析
当前社会科技发展迅速,随着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互联网在世界的进一步普及应用,网上购物逐渐成为人们的消费行为之一。正是如此,“开网店”也形成了当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种潮流方式,本次新闻专题主要是探讨关于大学生网络购物风潮的影响和有关网络购物所要注意的问题等。
企划动机
网络购物盛行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网络购物究竟给大学生创业者带来了什么方便之处?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家都愿意在网上创业?学生开网店,也能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能力吗?自主网上创业到底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呢?具体在网上开店创业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还有怎样运用法律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等。
节目设定
节目基本信息:
节目名称<<给力大学生>>
节目类别 新闻专题类节目
节目主旨 扑捉大学生自主创业潮流中的热点方法,普及关于自主创业的知识。节目目标 这一期是针对网购风潮从而到信息传递和普及网购知识的目的节目定位 主要为大学生打造
节目内容 由主持人对于自主大学生网店创业成功的人员采访实例进行引入,然后就这个实例进行对其他学生的一系列采访,明白现在大学生对于开网店创业的一个普遍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于别人开网店成功的一些想法。针对这些想法,我们进一部采访这个方面的专家老师,让他给我们体一些建议,解答一些问题。怎样去开一个属于自己的网店;具体类别有哪些;是不是所有人开网店都能成功;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开网店会遇到那些困难,比如网络纠纷等怎么去解决,开店纳税怎么解决等。让节目给想网络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们一个清晰的建议,从而让他们认识到这么一个创业的办法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合理地安排自己在大学和大学后期间的创业安排。
剪辑叙事方式 是以小见大的发散式叙述方式
节目长度15-25分钟
节目预算(略)
工作人员安排:
栏目组织者: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09编导5班新闻小组
栏目的目标对象:关注网络自主创业的大学生
栏目实施拍摄地点:华师传媒
节目导演 方紫嫣
节目策划 方紫嫣 张伊琦 毛静雯
节目主持人 刘洁玲
节目记者 毛静雯
节目邀请嘉宾 自主创业大学生--罗蓓网络政策购物与法规指导老师---王昂(老师)节目后期制作 戴亚佩
其他参加拍摄人员汪清 杨泽宇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