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怒江州扶贫增收致富
作业:
怒江州扶贫增收致富
(**县文体广电旅游和外事侨务局)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怒江州“五位一体”的实际,大力发展怒江州特色产业,为广大群众创造一个稳定可靠的增收来源,使群众脱贫致富,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怒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行之路。
**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特殊县情,导致起步晚、底子薄,脱贫致富难,整体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方式落后。**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95%以上国土面积为山区,地质结构脆弱,自然气候条件恶劣,各种自然灾害频繁;由于受土地的制约,耕地面积少,全县耕地面积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占80%,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粗放的耕种模式,致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二、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贫困呈区域性贫困、条件性贫困、民族性贫困和素质性贫困,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贫困面和贫困程度属全省前茅,整体发展水平滞后,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全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公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1
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人民群众无法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
四、生态保护任务重,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县有55.6%的国土面积被纳入自然保护区,而境内拥有的水能、矿产、旅游、生物和民族文化等五大资源,极具开发潜力,但丰富的资源特别是矿产和水能资源大部分处在自然保护区及“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内,受国家政策的制约,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资源优势一直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缺乏核心增长极,缺乏支撑的特色产业,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依靠国家扶持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基于**县的特殊性,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作为从事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事业的部门,应该努力争取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三江明珠”—国内知名生态旅游品牌,努力把**打造成中国最具魅力的特色生态旅游县之一,使**成为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生态公园。以旅游业带动为主,打造“一区四片”,一区:独龙江生态旅游区;四片:丙中洛景片、迪麻洛景片、野牛谷景片、骡马道景片,大力开发文化旅游。
二是开发重点景区和线路。以县城为中心,构建五大特色旅游组团。以交通通道为纽带,以独龙江、丙中洛核心区为依托,着力打造独龙江、丙中洛、迪麻洛、野牛谷、骡马道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迪庆、丽江等旅游热线的链接和旅游区域合作,开展联合营销,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构建
跨区域旅游协作网。
三是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加强五大旅游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结,形成片区大容量、高安全、快速度、无障碍核心旅游环线。加快改善旅游组团内交通条件,建设一批组团内便捷旅游环线。积极推进五条精品旅游线路交通、游路建设,形成以公路为主体的快速旅游通道,加强道路的旅游标识系统建设,规划一批汽车营地。
四是提升城镇旅游服务功能。加强独龙江乡、丙中洛镇、捧当乡、茨开镇、普拉底乡旅游接待和服务功能建设,把独龙江乡、丙中洛镇建设成为**片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对外形象窗口。完善和提升利城镇旅游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特色民俗“农家乐”,支持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繁荣旅游市场。
五是旅游产品多元化开发。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实施特色民族村和独龙族、怒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工程,形成一批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旅游村和片区间的旅游网络。进一步开发根雕、奇石、酒、民族服饰、手工制品等旅游产品,大力支持休闲度假养生、农业生态及会展等旅游项目,形成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和增收的支柱产业。
扶贫增收致富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和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实现扶贫对象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2013年5月19日
第二篇:农村增收致富经验交流
农村增收致富经验交流
农村增收致富>经验交流
肃南县皇城镇北峰村是一个以裕固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畜牧业是全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村党支部以争建创业型支部、争当服务型干部、争做带富型党员,促群众增收致富的'三争一促'活动为载体,组织引导党员创先进、争优秀、作表率,全村农牧民增收致富步伐不断加快。2011年,全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84元。
一、强素质、建班子,提高带动能力
我们始终坚持把提高党员素质、强化组织建设作为创先争优的突破口来抓。依托镇党校、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网络等培训资源,以'学会一技、扶持一户、辐射一片、带动一村'为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积极把产业协会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着力提高党员的致富带富能力,形成了'强本领、争先进、促增收'的良好风气。结合村'两委'班子换届,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建议,努力拓宽选人渠道,把带头致富、热心为群众服务的'能人'选入村'两委'班子。同时,把优化党员队伍年龄结构作为重点,培养35岁以下入党积极分子11名,将6名产业发展能人、优秀青年充实到村干部后备库,全村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针对牧民群众对发展生态畜牧业'坐、等、观、望'的实际,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引领党员示范户推广细毛羊集中舍饲喂养,舍饲喂养的细毛羊每只经济效益比天然放牧的至少增收200元。在党员示范户的带领下,牧户发展生态畜牧业,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积极性日渐高涨。
二、亮身份、比贡献,提升服务水平
我们坚持把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期盼的民生问题作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我村牧业点分散,牧民群众诉求不能及时得到反映解决的现状,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筹资60多万元,建起了300平方米的村级阵地,设置了党员服务室、文化娱乐室、信访接待室等,阵地功能日趋完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我们大力推行以村干部联片抓点、村两委班子成员联院抓户、党员骨干联户包人;村干部工作接访、随机走访、民意暗访为主要内容的'三访'制度,并建立了'有事找党员'帮扶机制,根据党员特长,组织无职党员设立民意收集岗、民政监督岗、社会治安联络岗、计划生育监督岗、草原生态管护岗和民事纠纷调解岗6个岗位,进一步拓宽了掌握和解决群众诉求的工作平台,方便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形式。活动开展以来,全村党员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80多件,调处矛盾纠纷60多起。针对部分党员党性观念淡化,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结合公开承诺制度的落实,组织开展了'四亮四评'活动,通过党务公开栏、党员服务公示牌等渠道,让党员把身份亮出来,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全村党员主动走访'找'难题、开门纳言'征'难题、分层梳理'定'难题、争先恐后'领'难题、千方百计'破'难题,使党员干部找准了服务群众的着力点,服务群众的责任感明显增强,使30多件影响我村经济发展和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难题得到解决,使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气象。
三、明思路、调结构,拓宽增收渠道
我们坚持把发挥党员的带头引领作用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群众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采取党支部引导、党员干部领办、致富能人带头、群众自愿联合的方式,组建了肃南县绿牧场畜产品专业合作社,并按照'支部+合作社+产业+牧户'的运作模式,把党员致富能人聚在产业链上,让牧民富在产业链上。针对合作社缺技术少资金等情况,村党支部一班人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资金120余万元,建成占地5600平方米的畜产品交易市场1处,多功能库房1座,高标准屠宰车间1座,冷冻冷藏库房1座,羊舍2座,储毛棚1座,购置冷冻冷藏设备4套,牛羊肉经过加工远销河南、宁夏等地,每公斤平均价格比本地市场高出4元以上。同时,通过内请、外聘等方式适时向合作社派遣科技特派员、法律咨询员、信息服务员等人员开展咨询帮扶服务。今年,我们又与本村在外务工能人联合,以固定资产入股的方式成立了肃南县皇家牧场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通过智力引、政策扶、资金帮、技术撑等措施,全村90%的牧户依托标准化生产、规模化销售、产业化经营走上了致富路。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开展'把协会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协会致富带头人、把协会中带头致富的优秀党员培养成村干部'的'三培养'活动,注重把有开拓精神、市场经验丰富、'双带'致富能力强的党员推选为专业合作社班子成员,针对牧区群众居住分散的特点,组建了细毛羊生产党员技术服务队,通过分片驻点的形式,积极为群众开展绵羊人工授精、疫病防治、羔羊育肥、机械剪毛、分级整理及上市拍卖等实用技术培训,并投入资金配套机械剪毛棚、剪毛机、分级台、打包机等设备60台(件),努力提高高山细毛羊产品的综合品质,打造出了在县内外享有盛誉的'赛美努'、'九排松'畜产品品牌。近三年,全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1000元多元,年均增幅达15%以上。《>农村增收致富经验交流》
第三篇:农民增收致富计划
某村农民增收致富计划
一、现状
某村289户1383口人970亩耕地。经优化调整我村农
业已初步改变了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小农经济模式,开始形成了农产品、中药材共同发展的农业种植新格局,农民收入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二、增收致富计划
1、大力引导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通过签订合同,让种田能手“租赁承包”大面积土地,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某村北地约100亩地,去年新增种植中药材20亩,效益可观,今年收秋后预计大部分种上中药材,亩均比种植传统农作物多收入300元。
2、加快畜牧养殖业发展,某村现有养猪场一家,庭院养猪两户。大力发展养殖业,在技术,信息等发面提供支持。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收入。
4、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农民到外就业,是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1)与周围企业联系,提供就业信息,介绍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到企业就业,是拓宽农民增收重要渠道;
(2)推进服务业发展。如:整治村东鱼塘垂钓餐饮服务,可增加村民就业。在挖掘当地资源潜力上多下功夫,如:“农 家乐”,农民就能增加收入。
5、认真抓好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 素质,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 者素声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组织村干部认真学习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
二是大力实施农民培训,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加强专业技术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种或多种实用技术,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序转移。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升劳动力市场竞争力。
小冀镇某村村委会
2011年8月
第四篇:精准扶贫开启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精准扶贫开启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昔阳县位于山西省东境中部,辖12个乡镇、335个行政村,耕地面积46.33万亩,总人口23.8?f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实地调研,建档立卡,精准扶持,迅速脱贫
截至2013年底,全县精准扶贫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涉及12个乡镇151个村18 769户,有39 988人被列为精准扶持对象,贫困发生率为20%。经过 2014-2016年三年的努力,全县共有26 138人口实现了脱贫目标,55个村退出贫困村之列。通过动态调整,2016底全县的贫困村为96个,贫困人口为13 748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20%降至6.8%。2017年精准扶贫目标任务是减少贫困人口10 000人以上,81个以上村退出贫困村之列,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
树立标杆,百村示范,样板带动,典型引领
昔阳县大寨镇的肉鸡养殖产业项目主要采用“集团承包+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入驻+贫困户分红”的经营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化经营与脱贫致富双盈的成功之路,每年从中分红的贫困户多达2 000户。昔阳县云创空间是具有创业力的创业孵化空间,为该县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家庄双孢菇种植示范园,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120余人就业,实现年产香菇100万千克,年纯收入580万元,为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模式。北界都村光伏扶贫项目辐射带动20个村,390户贫困户。仿真花制品加工项目带动900多户贫困户实现了人均增收300余元。与此同时,县委还要求四套班子领导每人打造四个示范村,乡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打造一个示范村,每个市直帮扶单位至少打造一个示范村,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创特点,最终确保全县2/3以上的村达到示范样板。
分类扶贫,途径多样,精准出招,稳定脱贫
昔阳县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找准致贫因素后,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探索出了扶贫新途径。
特色产业家庭经营创收型。该县紧紧围绕各村的特色产业总体布局,寓各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活动于总体规划之中,持续推动“菜、果、猪、菇、药”五大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有效带动全县12 900多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特色产业入股受益型。该县将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村、贫困户的入股资金,用于特色产业开发,项目建成投产后,入股贫困村、贫困户从中受益。近年来,全县建成的35个村级光伏电站,就有2 297户贫困户从中受益,每年每户获利3 000元。
劳动就业创收型。该县广开就业渠道,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增加贫困人口的劳动收入。从天津引进仿真花和从山东引进服装制衣等“短平快”项目,优先从贫困户中招收员工,帮助4 600名贫困人员实现就业,增加收入。
移民扶贫、易地脱贫型。该县将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交通十分不便、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偏僻小村、穷村,整体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通过开辟新的生产经营途径,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计划对756户2 145人进行移民扶贫。目前,扶贫安置楼主体工程即将竣工,2018年部分贫困户可入住。
林业生态扶贫。该县通过退耕还林、生态造林和生态管护,使7 200多名贫困人员受益。
电商、物流增收型。该县抓农村电商扶贫,通过强化电商服务体系和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带动840余贫困户就业增收。
特困人口兜底养老型。该县坚持“特困人口应保尽保、集中供养”的原则,降标扩面,确保了全县五保户、低保高龄老人兜底养老全覆盖。
抓机遇,定措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政策保障措施。昔阳县制定出台了《昔阳县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奖励实施细则》《昔阳县畜牧产业扶贫项目补充说明》等措施。从县政府到乡政府,层层落实责任制,着力打造示范村、带动潜力村、提升薄弱村,形成了村村搞创建、户户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资金保障措施。昔阳县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加大了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2017年县财政拿出1 631.75万元用于脱贫攻坚,带资入股办理贷款贫困户达1 425户。明确细化了诸如种植业、养殖业、光伏业、旅游业等奖励措施和补助标准。
技术保障措施。昔阳县积极开展人才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就地培训、技术合作等方式,确保每个贫困户有一名懂技术,会管理的“明白人”。
用地保障措施。昔阳县在农田建设上,出台了新造耕地补贴政策。2016年以来,全县新造耕地1.2万亩,涉及21个贫困村,仅此一项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00余元。在用地调控上,该县坚持向脱贫产业、脱贫项目倾斜,对232个脱贫产业优先供给了所需土地;在有林地、宜林地的利用和管护上最大限度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使他们从中受益。
社会公益性保障措施。昔阳县全力推进社会公益事业,成效十分明显。全面进行了危房排查,清除了贫困人口的住房安全隐患;投资2 440万元为58个贫困村新建安全饮水工程60处、集中供水点35处;15个贫困村的卫生诊室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县财政每年出资2万元,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率先实行了普通高中生学费全免,补贴寄宿初中生乘车费、生活费等,受益贫困生多达3万人次。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锦纶北路1号 晋中市政务大厅 邮编:030600)
第五篇:农民增收致富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不断增强农村经济整体实力,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现就“十一五”期间的农村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农村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以农民增收为主线,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十五”以来,随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加强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的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也应当清醒认识到,我市农村经济结构仍不尽合理,农业人口众多,农村产业单一,农民就业渠道不宽,农民增收难度较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要建立起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就要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在促进第一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不断拓宽农民的致富途径和增收渠道。
(二)提升优化一产,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
继续发展甜柚、脐橙、蔬菜、生猪、花卉,药材等农业优势产业,优化生产布局,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主导产业地位。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发展一批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启动奥运蔬菜和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启动唐江、赣丰线生态观光农业带建设。要加快旧果园的品种改良,扩大优质果品的种植面积,发展休闲果品采摘园;积极培育区域品牌,努力打造友家食品、德福斋、甜柚等特色产品,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三)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非农产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鼓励社会www.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一)努力挖掘农业内部潜力
1.努力提高农产品品质。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来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产品销售收入。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等先进技术,扩大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完善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扩大延庆地区品牌效应。
2.积极发展区域性优势产业。充分挖掘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区域性、高附加值特色种养业,努力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鼓励发展脐橙种植,继续扩大甜柚和蔬菜等特色产品的生产规模,为促进农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
3.鼓励发展观光采摘业。扶持农民建设集休闲、观光、教育、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观光采摘园。指导农民根据果园功能需要,改善饮水、供电、道路、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和水平。鼓励观光采摘园与民俗旅游村户、旅游景区景点互联互动,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4.扶持开展农产品初级加工。鼓励农户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与龙头企业、加工配送企业和宾馆、饭店、超市等流通服务企业加强合作与对接,为其提供农产品初级加工和分类包装,有条件的可以发展精细加工、分级包装和标识上市,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努力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
(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5.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利用原料产地和附近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吸纳农民就近就业,直接增收。鼓励通过招商引资,积极盘活农村各类闲置资产,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业。
6.鼓励发展家庭手工业。结合妇联“双学双比”、“五好家庭”等各类“妇”字号活动的开展,鼓励农村妇女以家庭为加工单位,积极发展农副土特产品和编艺、布艺、刺绣等手工艺特色旅游纪念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拓宽家庭手工制品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影响。
7.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业。积极鼓励发展乡村旅游,要在道路、卫生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予以指导和支持。与自驾车接待露营基地等时尚旅游项目相结合,扩大我市乡村旅游的规模。加强对已有乡村旅游村户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民俗旅游的文化品位、服务水平和整体效益。
8.鼓励发展便民服务业。鼓励农民在乡镇所在地和行政村发展小型连锁超市、连锁便利店、大众公共浴池等涉及群众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农村商业服务业。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服务组织,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9.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保护农民的利益,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
10.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充分利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契机,为农民创造公益性就业机会。保洁保绿、安全巡查、公共设施维护等就业岗位,要优先安排本村劳动力就业,市乡两级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就业岗位都要优先安排本市劳动力。
(三)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
11.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建立覆盖市、乡(镇)、村的三级就业管理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搭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平台、开放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劳务输出平台、劳动力就业平台和就业保障平台,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
12.鼓励农民进城经商。简化登记注册手续,提供信息服务,采取信贷资金扶持和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有愿望、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进城经商。
三、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促进机制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节水、节药、节能等设施,努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一是积极落实新一轮“沃土工程”,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广泛采用生物和物理防虫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有效提高农田质量。二是推广滴灌、喷灌、管灌等农业节水技术,大幅度提高节水灌溉面积。鼓励保护性耕作,支持发展日光温室、大棚、养殖小区等设施农业。三是加快小型先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的机械装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