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Time日期类型格式化显示(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11:4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DateTime日期类型格式化显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DateTime日期类型格式化显示》。

第一篇:DateTime日期类型格式化显示

DateTime日期类型格式化显示

1.绑定时格式化日期方法:

2.数据控件如DataGrid/DataList等的件格式化日期方法:

e.Item.Cell[0].Text = Convert.ToDateTime(e.Item.Cell[0].Text).ToShortDateString();

3.用String类转换日期显示格式:

String.Format(“yyyy-MM-dd ”,yourDateTime);

4.用Convert方法转换日期显示格式:

Convert.ToDateTime(“2005-8-23”).ToString

(“yyMMdd”,System.Globalization.DateTimeFormatInfo.InvariantInfo);//支持繁体数据库

5.直接用ToString方法转换日期显示格式:

DateTime.Now.ToString(“yyyyMMddhhmmss”);

DateTime.Now.ToString(“yyyy/MM/dd hh:mm:ss”)

6.只显示年月

DataBinder.Eval(Container.DataItem,“starttime”,“{0:yyyy-M}”)

7.显示时间所有部分,包括:年月日时分秒

DataFormatString=“{0:yyyy-MM-dd HH24:mm:ss}”>

8.格式化从数据库中读取的时间

Convert.ToDateTime(dr[“MT_ENDate”]).ToShortDateString();

第二篇:日期 、论文类型、课题来源 规范

计算机学院2010届毕业设计(论文)日期填写规范

一、毕业设计各阶段日期安排:

1.毕业设计起止日期:2009.12.1-2010.05.29

2.任务书封面日期:2009.12.1

3.英文翻译封面日期:2009.12.20

4.文献综述封面日期:2009.12.30

5.开题报告封面日期:2010.3.1

6.中期检查封面日期:2010.4.15

7.毕业论文封面日期:2010.5.29

二、成绩考核表封面日期:2010.5.30

8.指导老师评语日期:2010.5.30

9.评阅教师评语日期:2010.5.31

10.答辩组组长评语日期:2010.6.2

11.学院领导小组组长评定日期:2010.6.3

12.院长意见日期:2010.6.5

三、毕业答辩后应交材料:

1、装订好的毕业论文;

2、英文翻译、文献综述;

3、程序源码或图纸;

4、中期检查表;

说明:其中1、2、3项应制作光盘与纸质材料一并装入档案袋。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类型

1、工程设计类:包括施工设计、媒体作品设计等;

2、学术论文类:包括理论研究类、实验研究类、工程技术研究类

3、软件工程类:包括软件开发类、软件仿真类等

4、综合类

五、课题来源

1、纵向课题:经费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厅、衡阳市科技计划等科研管理机构。

2、横向课题:经费来源于与公司签订合同项目

3、自选课题:老师自己拟定课题,无经费来源。

第三篇:网格化管理系统类型

网格化管理系统类型

网格化管理是一种革命和创新。

网格化系统平台

基础数据平台

(1)地图信息模块;(2)小区信息模块;(3)楼栋信息模块;(4)房屋信息模块;(5)人口信息模块(人口信息查询、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残疾人、老年人、低保人员);(6)单位门店信息模块;(7)校园信息模块;(8)党建信息模块(党员信息、社会职务、少数民族、宗教信息);(9)计划生育信息模块;(10)特殊人群信息模块;(11)治安信息模块(值班室信息、巡防队信息、红袖标信息、案发情况);(12)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安全生产);(13)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平台

(1)智能化统计当前系统内所有数据;(2)柱状图一目了然;(3)饼状图全盘分析;(4)案情分析,疏而不漏;

社情民意平台

指对街道、社区、网格以内发生的事件、民众的矛盾纠纷、问题隐患以及社会治安等事件的调处整治、督办督察等;

督办督查服务办事平台

(1)排查登记模块;(2)待处理事件管理模块;(3)事件列表管理;(4)事件统计管理;

该模块主要是提供社会服务办事的流程和事项的管理。各个网格的信息事件,如果处理不了可以随时逐级上报到社区工作站、街道服务指挥中心、区级服务中心,各级再进行分流处理,完成后通知上报人核查,核查满意结案。不满意服务中心人员再进行分流处理,直到核查满意再结案

考核评比平台

(1)日志管理模块;(2)绩效评估管理模块;

指挥中心平台

(1)公告管理模块;(2)个人通知管理模块;(3)通知管理模块;(4)短信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平台

(1)用户管理模块;(2)角色管理模块;(3)部门管理模块;(4)字典管理模块;(5)预警线管理模块;(6)系统日志模块;(7)图片管理模块;

百姓互动平台

为百姓提供一个和各级管理人员互动平台。社区的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随地把他们的各类问题和建议发表到网站上。主要是为百姓提供一个反馈诉求的渠道,让百姓参与并监督社会管理。通过互动服务平台,百姓可以随时发表看法及意见,反映各类社情民意问题。同时,乡镇街道以及社区的各级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的处理答复,并纳入全地区整体的考评体系。

网格化系统的特点

基础信息管理全面:涉及到所有社会管理基础数据的信息管理,尤其是流动人口信息、特殊人群信息的管理、残疾人、低保人群等。

覆盖面宽:涉及到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从党建群团、计划生育、社会救助、经济发展、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维稳管理、治 安防控等各方面。

流程简捷、流畅、高效、快捷:从社区到街道,从街道到县区,从县区到城市。各级职责明确,快速高效,闭环处理。

多手段共用: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移动手持终端。

多渠道百姓互动:社区服务网站、电话呼叫中心、直接上门服务。

系统安全稳定:采取多种加密和安全管理措施。

乡镇调度平台布局

1、电视墙(各村监控布局)

2、LED屏2块(侧墙数据显示一块、电视墙顶段一块)

3、操作台包含(电脑4台、电话1部、远程多媒体广播设备1套、公网对讲机 2部、打印机2台、音箱4套、稳压器及UPS不间断电源1套)

4、门禁系统(对调度中心人员进出管理)

5、全景监控调度室对调度人员做出的任何操做有记录性保存。

6、对下村调查人员配备无人机及摄像机或执法记录仪采集图像及数据存档。

各村实时布控及远程广播

1、将各村重要部位安装高清监控如:村民集中活动场所、街道、出入村口设防管理进出车辆及人员。

2、将村民会议室安装全景高清摄像头采集数据回传乡镇平台以做记录。

3、村长及主任配备实时性公网对讲机(不限距离与调度中心及其它村通联)

4、各村安装无线广播系统,在乡镇调度中心可及时对村里下发通告及应急预警。

5、建立企业专用微信后台,对网格长上传下达指令及图片回传调度中心做记录。

第四篇:青岛市老城区街道空间体系“类型”化研究

青岛市老城区街道空间体系“类型”化研究

刘宾潘丽珍孙丽萍

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老城区街道空间特色的保护与延续,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以空间句法(Space Syntax)作为理论支撑,通过对青岛市老城区有序而有特色的空间形态进行梳理,总结出青岛老城区由不同“型”和“类”别化街块组成的四种空间类型构成,并对此四种特质类型街区进行深入解析,最后给出老城区空间特色保护的应对建议。

关键词:空间句法 街道空间体系 类型

Typology Research on Street Space System of Qingdao’s Old City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peedup of urbanizatio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as given to the protect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ld city spatial characteristic,.This paper adopted Space Syntax as theory support, researching on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old city of Qingtao, and go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old city of Qingtao was formed of four streets space styles, and did deep research in this street space, then given the suggestion of protecting the old city characteristic.Key Words: Space Syntax;system of street space;typology青岛老城区街道空间特色概述

青岛十九世纪末建制,历经德占、日占、民国统治、新中国建设及改革开放等时期,是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社会至社会主义社会变化的典型近代城市的见证,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特色,是特定时期内特定文化的高度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青岛不仅可谓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规划理论 “示范城”,其中所固化的百年营城经验更是我们现如今多数城市建设的一个标尺。

以现代主义理论的观点来看,青岛的现代化进程夯基于1891年,以一种“被现代化”的方式,逐步丰盈为现如今的老城区,因此老城区作为青岛市城市发迹的源点,积淀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遗存,汇集了青岛城市形象中最具特色的要素,“山、海、城”一体的整体城市格局、优美的城市海滨轮廓线、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近现代优秀建筑的云集荟萃等都成为老城区特色的重要组成内容。街道空间体系不仅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要素,而且是串联各种要素的经骨,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老城区街道空间体系的特色是青岛市老城区核心特色的灵魂。

青岛多为低山丘陵,尤其老城区地势起伏变化较大,街区空间在整体布局上顺山依势,采用自由组团与不规则棋盘式相结合的方式布置;同时在街道空间景物处理上,考虑山、海、建筑物相结合,将其精心组织到街道空间来,在道路尽端和和转折点上形成良好对景与借景,例如以基督教堂为核心作为数条道路的对景,成为整个街区的灵魂;而在建筑物布局上则采用了欧洲古典城市的设计手法,与道路设计一样注意立体轮廓及对景,一些教堂等有塔尖的建筑多位于高地或山顶上,从海面远望,滨海景观轮廓线起伏有致,变化丰富,其中作为控

制城市格局的街道空间体系起到了尤为突出的作用。研究局限与空间句法之应用

老城区多为历史街区,而历史街区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人文资源、城市发展时序、复杂的社会经济功能结构等因素的综合叠加,从而使得历史街区成为多数城市中一个特殊区域,因此分布其中的街道空间不仅仅是单一的物质形态表现,而且凝结了较长时间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脉络,以目前我国业内就此研究的侧重点来看,研究主体主要倾墨于物质空间形态的建筑学研究。研究手法也多以论述为主,主观性较强,难以从客观的体系角度对研究予以形态化和数理化。而且一些“常规”理论在老城区特色空间改造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并不适用,甚至成为特定范围内规划的桎梏,因此本文的研究出发点就是在于总结实践经验和已有理论的基础之上,利用空间句法作为理论技术支撑,从客观角度对青岛历史街区的空间层次系统进行重新疏理,使现代城市空间系统与其相融合,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发挥延续历史、彰显文化的作用,并对新城区的建设起到理论性指导意义。

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空间句法是由伦敦大学巴利特学院的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朱利安妮、汉森(Julienne Hanson)等人发明的。目前在国内,对此研究较少,很少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可以说,空间句法研究在我国属于前沿课题。

空间句法源自对空间本身的深刻探讨,它倡导了一种建立在客观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的本体的“建筑—城市”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空间句法不能给出可直接付诸实施的设计成果,但是它却能提供论据充分的空间关系评价,以在不同设计方案中做出优选,理性地引导设计方向。

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凸状空间分析、轴线分析和视区分析三种。凸状是不包含“凹”的小尺度空间,从认知意义上讲,凸状空间中的每个点都能看到整个凸状空间;视区就是从空间中某点所能看到的区域;轴线即从空间中一点所能看到的最远距离,每条轴线代表沿一维方向展开的一个小尺度空间,空间句法用最少且最长的轴线覆盖整个空间系统,然后把每条轴线当作一个节点,根据它们之间的交接关系,转化成关系图解,并计算和分析各种空间句法变量,然后用深浅不同的颜色表示每条轴线句法变量的高低,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了空间体系的构型原理。本文主要采用轴线空间分割法对老城区街道空间进行梳理,以研究由街道空间组成的不同特色的类型化系统空间,从而以 “型”和“类”的视角总结出青岛老城区公共空间的构成特征。

3老城区街道空间类型学梳理

青岛市老城区主要是以街道空间构成了主要的公共空间形态,基本上不存在开敞性的广场空间。(这和1901年时的由文艺复兴借鉴转向功能化的规划倾向有关,另外广场本身就是街道的一种引申,因此说在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来讲,不一定大广场、大型绿地就是唯一特色选择,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方面。)相互连接的街道空间体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方面的变量都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于整个系统,系统也反作用和制约系统中的单元变量,因此对于一个整体来讲就有相对的参量和重要值,而对于本案来讲轴线体系是老城区空间特色体系的根源性因素,空间句法就是针对此进行的总体分析(如图

1、图2)。

图3 青岛街区空间轴线分析图

图 1 青岛老城区空间轴线分析图

图 1 青岛老城区空间轴线分析图

图2 青岛老城空间聚集度分析图

图 1 青岛老城区空间轴线分析图

图2 青岛老城空间聚集度分析图

图2 青岛老城空间聚集度分析图

通过整个研究体系中的不同连接值、深度值的权重计算,青岛市老城区的街道空间从空间句法的角度来看,是由不同“型” 的“类”别化街块组成了特制性的街区空间,并通过公共空间体系连接成系统,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类型学”意义上的“类”构成了整体。类存在着层次性概念,在同一层次上类可比较,不同层次的类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本文研究的类指的是邻近的街道群,街道群的组织逻辑就是每一类的型,这也正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内容。而类型学的研究就是在于其二次还原方法的应用和延伸,限于篇幅本文倾向于第一次还原前提下的类的还原。

从总体的空间格局来看,南北向的空间构成了主要的空间导向性,也划分了不同的街区类型。格网街区和圈层街区构成了不同的类型特征,也是对青岛市山地自然形态的一种呼应,从分析的结果来看老城区的街道空间体系主要分为四类。

3.1 中山路街区空间

图4 中山路街区空间轴线分析图

图5 中山路街区空间聚集度分析图

以中山路为代表的街区空间是一种典型的格网式街区空间类型,由基本完整的里院式结块构成主要的空间模块,其主要的核心空间以空间的深度视线可及范围确立了主要地位,从整个相对均质化的空间中脱颖而出,而其他的空间也就相应成为配衬空间。街区构成的类型化基础是模数单元基础上的居住与商业空间混合,均质的结块通过沿中山路界面的豪华来彰现公共空间的主导性,而也就构成了原始的费德里大街——原来的商业金融街。

从中山路来空间特质性来看,趋同的类型单元基础,公共的空间尺度是城市一致性和谐的基础,也是空间功能性生产较早实例,但这些并不能埋没主导空间的标示性。就如前面所说的,独一性的空间性主要作用和主要开敞面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这是在不借用高层和对景点空间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空间组织模式。

因此中山路是一种典型的均质化公共空间形态,也是青岛老城区主导的一种空间形态。正是

这种空间形态的存在才一定程度的反衬出自由化街区的特征,这与整体功能空间形态也是完全一致的。其它相似的街区空间如原火车站前空间,河南路历史街区和四川路街区等,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街区尺度(街区模数)的不同,主导空间“深度”不同,界面不同,其间也穿插一些随地形变化的不规则街区单元,这也是大家都说青岛市空间富于变化的一种隐性特征。

3.2 团岛街区空间

团岛街区空间和观海山、信号山等街区空间都具有相同的特征,主要是以山地、丘陵街区的模式空间为主。

图6团岛街区空间轴线分析图

此种空间以地形为基础层梯度变化,并围绕制高点曾扇面格网形式变化,相对的结块类型不同于格网街区,主要以独院或组合结块为主,基本没有里院式空间,而且街块尺度较小,仅有独立的小庭院为内部公共活动中心,而且内部绿化空间较为丰富。

此种空间的通山面海的特征也是十分明显的,其主导的空间就是山海之间联系的轴线空间,它构成了主导空间的逻辑性。正是这种与山地融合,并通山面海的整体特征和与环境融合紧密的独立街块单元给人以最显著的空间感觉,甚于均质化的空间特征。

3.3 市政府街区空间

老市政府前的空间是老城区内空间标示性最为突出的一种空间形制,其主导性的通海轴线特征十为明显,是典型的公共轴线空间,纪念性的意义特征较为突出。相对开敞的、顺应山势变化的带形台地广场,具有放射性的轴点特性,而且其轴线空间的北侧一般多为标志性建筑或为山地聚落空间,也是老城区内对景关系最为明确的主要空间,其他的街道体系均为短轴线体系,起到了烘托陪衬主体空间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前两种空间的一个重要的结合模式,而这种设计手法类如法国的古典复兴做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正是这种空间做法促使了公共空间的等级化和中心化,原老公安局前的空间也为此种类型。

图7 市政府街区空间轴线分析图

3.4 八大关街区空间

图8 八大关街区空间轴线分析图

八大关是一种典型的郊区townhouse做法,总体格局为较为明晰的均质化格网,但不同于中山路类型的均质格网,其组成格网的类型基础为独立的别墅式院落空间,院落围绕主体功能性独立建筑布置,是一种典型的滨海高档别墅区的概念,基本模数单元较小。院落、连续的绿化构成了空间主要的连续感,而掩映其中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点缀,因此此种环境是一种以环境为主导型的空间。

另外从空间句法的分析结果中也可以明显的看出,街区内部相对完整而独立,外部滨海圈层以一种均质的格网空间为结构,其中的主要街道空间都具有一定的通海轴线指示性,尤其与连续的庭院单元相结合,独特性显而易见,这也是本区特色和魅力的一种体现。

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青岛市老城区的街道空间体系主要由不同特点、不同历史时期的街道群“拼贴”而成,具有明显不同的处理手法,而且从规划理论史的角度来看,带有明显的欧洲古典复兴设计的意味,最初的规划设计意图得到较完整的延续,这是现代规划理论研究的很好实证。从老城区保护的角度来看,任何老城区地规划建设和科学研究都应把握城市形态深层结构与浅表结构的关系,挖掘城市形态背后蕴藏的文化底蕴。肌理组织、空间结构的历史延续和建筑本身风格形式的有序多元,这正是欧洲许多历史名城建设多年所积累的宝贵经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建设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许多城市在“量”和规模扩展方面发生了可谓巨大变化。但在惊羡成就的同时,人们突然发现,我们的城市因大量的建设性破坏,正在迅速失去原本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客观地说,青岛城市建设并没有象北京那样严重,但总结已取得的成就,分析出现的问题,并对未来青岛城市建设提出建议和展望则是我们应该肩负的使命,求全之毁,出于至爱之心。

参考文献

[1]赵冰.空间句法-城市新见.新建筑:1985-1

[2]张愚,王建国.再论“空间句法”.建筑师:2004-8

[3]比尔·希利尔,杨滔.场所艺术与空间科学.世界建筑:2005-11

[4]疏良仁.城市形态构成与特征塑造――以北海市为例.城市规划汇刊:1997-6

[5]王唯山.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规划.城市规划:2002-7

作者简介

刘宾,男,工程师,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室主任

潘丽珍,女,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孙丽萍,女,助理工程师,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五篇: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类型化成团探析

内容摘要: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在小说内容、人物刻画、叙事模式和艺术风格等方面都体现了类型化特征。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之所以形成类型化,主要是因为时代的要求、读者的阅读需求、作家的自觉追求以及文艺政策和文艺传统的影响。

关键词: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 类型化 成因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十七年,以反映战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历史小说已成为新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并形成了类型化创作热潮。仅长篇小说而论,十七年国内出版的长篇小说就达320部,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其中的主力军。当时深受读者喜爱的小说《红岩》、《林海雪原》、《红旗谱》、《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等作品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在短短十七年间曾掀起两次创作热潮,无论是思想内容、人物塑造、叙事风格等方面都体现了类型化、模式化。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时代社会和读者阅读的要求

新中国建立之初,首先要稳固新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对内要肃清反动派残余势力以及敌特分子的破坏,对外还要对付以美国为首的敌对势力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封锁。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为了巩固政权,迫切需要建立新的道德规范。而任何时代,文艺活动都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文艺创作自然也和政治保持一定的联系,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因此作家创作必然围绕新政权的建设,围绕新的道德规范创作出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是时代的要求。为了树立典型、形成规范,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进一步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体现了政治的要求。李英儒就说过作家“要选择对今天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使作品充溢着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情感。而时代精神就是“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就是“至高无上的共产主义风格”。[1]为了表现所取得的伟大的胜利、勃勃生机的新生活,解放初文坛掀起了颂歌浪潮,歌颂新中国,歌颂英雄人物,歌颂劳动生产成为颂歌的基本内容。要让子孙后代“从那些可歇可泣的斗争的感召中获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大信心和热情”。[2]梁斌在谈到《红旗谱》创作时说:“今天在文学作品里写起来,主要是写广大工农群众在阶级斗争的英勇,这样便于后一代学习。”[3]因此在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出现了《红旗谱》、《红日》、《红岩》、《青春之歌》、《苦菜花》、《烈火金钢》、《黎明的河边》、《党费》等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革命历史小说。就是要教育下一代“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在缅怀先辈们的英雄事迹时,懂得珍惜幸福生活,热爱党,热爱人民,努力工作。除此之外,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国发起了大规模的纪念建军30周年和建国10周年的征文活动,大型革命回忆录《红旗飘飘》、《星火燎原》也在广泛征稿,这一切都推动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创作。

某一类型小说的流行,除了社会政治的因素外,还有广大读者阅读的需求,“刚刚获得和平幸福感的广大读者也自然会对为换取今日生活的那些浴血奋战的历史场景产生了强烈的了解欲望”。[4]正因为如此,当时人们空前关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某种政治心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文字,它以其强烈的政治情感,赢得了当时的公众,尤其是青年的共鸣。人们在阅读中陶冶了情操,得到了审美享受。这从其发行数量可窥一斑。十七年文坛,像《保卫延安》、《红岩》、《青春之歌》等小说的发行量和阅读热潮自不必说,1965年出版的《破晓记》(李晓明、韩安庆)首印即达到10万册。

而革命历史小说类型化创作潮流形成,艺术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普遍的政治文化心理导致的文学需求所造成的。当时的理想是要求人们舍已为人、大公无私,通过了解先辈们可歌可泣的斗争生活对人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文学作品无疑是较好的传播平台。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也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要素构成的,就生产而言,它的主体是作家的创作,就流通而言,它的主体是出版方的经营操作,就消费而言,它的主体是读者的阅读。正如一切商品的命运都最终取决于消费一样,文学的能否发展,能否盛行也取决于读者的阅读需求。时代的需要、读者的渴望选择了革命历史题材,所以才会形成类型化创作潮流。

二.作家创作群体的变更和自觉的创作行为

革命历史小说类型化创作,也受创作群体的影响。因为十七年文坛主要创作力量就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作家的经历、知识、创作和审美观念也导致了革命历史小说类型化创作的盛行。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聚集一堂,形成了人员众多,来源广泛的作家群。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作家队伍发生了变化。

十七年文坛主要有以下几类作家构成。一是国统区的小说家。如茅盾、老舍、巴金、张天翼、沙汀、艾芜、张恨水等。二是解放区的小说家。赵树理、孙犁、路翎、马烽、柳青等人。三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成长和培养的大批作家。有经历过革命斗争的作家:如杨沫、罗广斌、杨益言、梁斌、峻青、茹志娟、王愿坚、李英儒、知侠、吴强、马识图等人。有在新社会成长起来的作家:如李准、王蒙、刘绍棠、宗璞、刘心武等人。有从工农兵中培育出来的作家。如曲波、陈登科、高玉宝、郑成义、胡万春、刘章、李六如等。也有少数民族作家。如马拉沁夫、朋斯克、李乔等人。

然而早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国统区文艺就已经成了解放区文艺的陪衬,在这次大会上,突出介绍了解放区文艺工作经验,进一步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而在茅盾的报告中老舍、巴金、钱钟书等人的代表作均未提及,更不用说新月派、现代派等作品。而京派作家沈从文、朱光潜等人则被大会拒之门外。因此当代作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创作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颂歌文学,写革命战争和英雄典型是主流。而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表现工农兵生活,成了来自国统区作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为此,1950年以后,“作家、作家群大规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事实”。[3]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作家如沈从文、张恨水、钱钟书建国后自动放弃了小说创作,转向其它研究领域。新月派、现代派、九叶派诗人、海派作家,或被打入冷宫,或者丧失了创作权力。而茅盾、巴金、老舍等作家,虽然在十七年仍然活跃,但都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新中国建立后,茅盾走上了领导岗位,未写小说;老舍转而专攻话剧;巴金出版了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两个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和《李大海》,但艺术上未见突破。而在国统区、解放区均受过洗礼的丁玲、萧军等人,则在文艺斗争中中断了文学创作。因此,来自解放区的作家、战争中成长起来和新中国培养的青年作家则成了文坛的主角。

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为了人民当家作主,做出了巨大牺牲。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结束,但长期的革命斗争所形成的创作观念、文化氛围仍在延续。不仅如此,作家的政治热情同样选择了这一创作题材,这是作家本身自觉的创作行为。虽然国家有倡导、读者有需求,但革命历史文学创作有其特殊的规律,创作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写作技巧,而且文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具备一定的生活实践,否则就不会产生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所以,艺术家要有生活体验和创作动机。而回忆则是生命体验的形式。十七年革命历史文学创作的作者大多是对革命战争有着深切体验的,他们首先是战士,然后才是通讯员、记者或部队领导。如吴强长期从事部队文化宣传工作,曲波做过团指挥员,峻青参加过武工队,知侠和铁道游击队员一起生活战斗过。《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作者李英儒就有敌伪斗争的经历,《清江壮歌》的作者马识图就做过地下工作者,多数作者都是战争的亲历者。当新中国诞生之时,隆隆的炮声似乎还在耳畔响起,战场上的硝烟还在眼前闪过。所以这些亲历者们要倾诉,他们要把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留下来,歌颂革命,缅怀战友。正如《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所说,他要写出一部“对得起死者和生者的艺术作品”。因此自觉地加入了创作者的队伍,创作了战斗英雄群体。马识图在创作时“一种情感、一种责任感在催促我,欲罢不能”[5]。曲波认为:“这是我应有的责任,这是我在党的文学战线上应尽的义务。”[6]可见,作家创作有着强烈的内在动力和自觉追求。

三.文艺政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

从文艺政策来看,影响当代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其核心内容就是强调文艺创作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以载道,突出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在建国前的第一次文代会上,周恩来同志就深刻论述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部队,“表现这个伟大的时代的伟大的人民军队”。文艺为政治服务政策得到了延续。“时代要求作家首先作出政治选择,一旦作家服从于时代要求,政治的功利性必然要排斥艺术的纯正性”。[7]而五十年代文艺界爆发的三大批判运动,集中体现了政治对知识分子思想的强制干预。从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到对俞平伯“红学”研究和胡适唯心主义思想的政治批判,以及1956年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把学术争鸣上升为政治斗争,把内部矛盾上升为敌我矛盾,文学创作已不是作家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受命于时代和政治的需求。

从文学创作的传统来说,主要是解放区文学创作的影响。早在1928年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再到“左联”时期,文学创作就存在一些问题。如创作服从于政治,文艺对政治的机械图解。在战争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爆发,使整个社会生活和作家创作条件都发生极大的变化。面对着大片国土的相继沦陷,作家失去了从容写作的环境和心情,纷纷走向乡村和抗日前线。不仅如此,随着战争的发展,人们对文学创作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时代对文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学从启蒙转向抗日救亡,这使得文学本身也发生了变化。随之而起的是能够迅速反映抗日斗争现实,短小快捷、富有战斗性和鼓动性的战地通讯、报告文学、街头剧、街头诗、朗诵诗、通俗文学、歌曲等。而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尤其如此,《讲话》以后,解放区文学创作要表现工农兵生活,要用通俗易懂的内容和形式,宣传革命,刻画英雄,鼓舞斗志。这一时期解放区文艺除农村题材外,战争题材作品较多,传奇色彩、民族形式比较突出。如马烽、西戎的《吕粱英雄传》和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等,用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形式表现传奇故事和传奇英雄(雷石柱、牛大水)。而英雄人物总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奇人物,敌人总是狡诈、阴险毒辣,但摆脱不了最终灭亡的命运。英雄神话、二元对立叙事模式已经形成。而这些类型化特征在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都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如《林海雪原》、《红岩》、《敌后武工队》等作品无不如此。加之战争题材更易于表现敌我斗争,突出英雄人物,更能激发读者热爱祖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所以这一类题材的创作就成为十七年文坛的创作主流。

可见,革命历史小说类型化创作,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作家的自觉追求;既是文艺政策推行的结果,也是文学传统的延续和读者的消费需求。

下载DateTime日期类型格式化显示(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DateTime日期类型格式化显示(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