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管理论文

时间:2019-05-13 11:4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管理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管理论文》。

第一篇:农业管理论文

现代农业管理论文

学校:

专业:

姓名:

学号:甘肃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管理凌成兵44011411812

42014年5月

关于我国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

摘要: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而用基质或仅育苗时用基质,在定植以后用营养液进行灌溉的栽培方法。这种营养液可满足作物对水分、矿质营养、气体等的需求。简述了我国无土栽培的概况,并介绍了无土栽培由来和发展、设施系统构造、所使用的基质类型以及具有的特点等,对我国无土栽培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无土栽培;基质;发展

Abstract: soilless cultivation means no natural soil using matrix or only when using matrix in seedling colonization after using nutrients for irrigation of cultivation method.This nutrient can meet crop water, mineral nutrition, gas needs.Describ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soilless cultivation in China, and introduces soilless cultivation origin and development, facilities system structure, by use of matrix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tc of our country, soilless cultivation development trend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Keywords: soilless cultivation; matrix; the development

引言

无土栽培以人工制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可有效解决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的供应矛盾,使作物根系处于最适宜的环境

条件,从而充分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目前,世界上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00多个<1,2>,由于其栽培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应用范围和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经营与技术管理水平空前提高,实现了集约化、工厂化生产,达到了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的目的。近年来,因为环境污染问题使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对蔬菜等食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无土栽培是近年来的一种新兴技术,能生产出符合人们需要的产品,也是实现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因此,了解和认识无土栽培方法、途径和方向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1.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概况 目前,世界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高投资、高技术、高效益类型,如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以色列及丹麦等发达国家,无土栽培生产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其温室环境、营养液调配、生产程序控制完全由计算机调控,实现一条龙的工厂化生产,实现了产品周年供应,产值高经济效益显著。另一种趋势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根据本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条件,就地取材搞土法上马。手工操作,采用简易的设备。这些国家发展无土栽培的目的是改造环境、节约用水和土地资源,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我国开展无土栽培研究工作的时间比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部把无土栽培列为重点攻关课题,组织全国攻关<3,4,5>。“七五”(1985~1990)期间我国无土栽培研究主要集中在引进和比较各种无土栽培系统的优劣,至“七五”末期我国基本形成了北方以基质栽培为主,东南沿海地区以薄层营养液膜法(NFT)栽培为主,华南热带地区以深液流水(DFT)栽培为主的无土栽培发展格局。但无论是北方的基质栽培,还是东南沿海的NFT栽培和华南的DFT栽培,均用营养液灌溉作物根系<6>。我国从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的部门和单位约50多个。除研制不同类型的栽培装置外,重点研究营养液膜栽培和不同材料基质培的配套技术,并在全国普及推广,使我国的无土栽培从实验研究阶段进入商品化生产时期,获得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高新技术,使国外的先进实用技术实现国产化。无土栽培的植物也扩大到蔬菜、花卉、西瓜、甜瓜及草莓等20

多种,但绝大部分用于蔬菜生产。

2.无土栽培的设施系统构造

2.1基质栽培

基质栽培是指在容器或栽培床内装填一定数量的基质,通过浇灌营养液栽培作物的方法。主要包括槽栽培法、袋培法、盆栽法、岩棉培等形式。使用固体基质的营养液栽培具有性能稳定、设备简单、投资少、管理容易及不易传染根系病害等优点。近期使用的基质主要有岩棉、泥炭、沙、蛭石、珍珠岩及锯木屑等。现已证明,岩棉和泥炭是较好的基质,但我国的农用岩棉尚在试用阶段。多数靠进口,成本较高。岩棉是一种用多种岩石熔融在一起形成岩浆,然后喷成丝状,冷却后稍微压缩而成的疏松多孔的固体基质,因岩棉制作过程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故经过高温消毒,不含病毒和其他有机物。

2.2无基质栽培

无基质栽培不用基质,而是将植物的根连续或断续浸在营养液中生长,又称水培。此外,将作物根系悬挂在栽培槽内,用间断喷雾的方法供给营养液,称为雾培。雾培也属于无基质栽培。目前以营养液膜技术(NFT)和浮板毛管水培技术(FCH)两种为主。营养液膜技术(NFT)的特点是循环供液的液流呈膜状,仅以数毫米厚的浅液流流经栽培槽底部,水培作物的根垫底部接触浅液流吸水、吸肥,上部暴露在湿气中吸氧,较好地解决了根系吸水与吸氧的矛盾。但存在液流浅、液温不稳定、一旦停电停水植株易枯萎以及根际环境稳定性差等不足,限制了其发展。浮板毛管水培技术(FCH)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于“八五”期间研制开发,应用分根法的特点在栽培槽中设置湿毡分根装置,既解决了根系水气矛盾,又有一定深度的营养液,不怕短期停电(24h以上),根际环境稳定,易于调控(冬季于栽培床内铺电热线加温,夏天铺设塑料软管通深井水降温)。

3.无土栽培技术的特点

3.1产量高、品质好、节省费用

无土栽培能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与土壤栽培相比,产量可以成倍或几

十倍的提高,如荷兰温室番茄无土栽培年产量高达600000kg/hm2,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采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生产番茄,年产量达到300 000kg/hm2。

无土栽培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例如,番茄的外观形状和颜色好,维生素C的含量可增加30%,矿物质含量增加近一倍。

无土栽培的类型和方式多种多样,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就地取材,筛选出各种无土栽培设施替代品或采用人工、半人工管理的方式进行尝试,增强无土栽培技术的实用性。如用炉渣、锯末、菌糠代替蛭石、草炭基质,用各种水泥、砖、土槽代替泡沫、塑料栽培槽等,均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收到较好的效果。

3.2无污染、清洁卫生

无土栽培的生产场地没有土壤,作物生长在栽培曹或容器内,水份、养分均通过管道或专用的供液系统供应,现场清洁卫生。因水培施用的是无机肥料,故没有臭味污染环境。这对室内种花尤为适宜。

3.3省力省工、易于管理

无土栽培不需中耕、翻地、锄草等作业,省力省工。浇水追肥同时解决,有工业系统定时、定量供给,管理十分方便。一些发达国家已进入微电脑控制时代,供液及营养液成份的调控全用计算机管理,与工业生产的方式相似,日本称之为“健幸乐美”农业。

无土栽培采用有机基质和有机肥,不仅各种营养元素齐全,其中微量元素丰富。因此,管理上只需要着重考虑氮、磷、钾、三要素的供应量及其平衡状况,无需严格考虑各种元素在施肥时的配制比例,大大简化了操作管理过程,一般的人员就可完成<7>。

4.今后的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全球耕地的减少,水资源的紧缺,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成为必然。美国已将无土栽培列为国该国本世纪要发展的十大高技术交流会上,就是关于宇宙空间植物栽培的研究报告,那只能是无土栽培。因而无土栽培技术在日本,已被许多科学家做为研究”宇宙农场”的有力手段,人们称为太空时代的农业,已经不再是不可思议的问题。我国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无土栽培技术水平虽处于初级阶段,但我国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发展

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预计今后无土栽培将会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无土栽培的兴起,将使农业、园艺、林业、花卉生产及开发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无土栽培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参考文献:

<1> 陆东娇, 夏董霞, 李国锦.室内无土栽培介质简介.园林, 1987(5):91.<2> 郑光华,无土栽培的生产成本与发展前景.农业工程学报,1988(1):65-70.<3> 李海云,孟凡珍,张复君,齐辉,张敏.北方园艺2004(1):7~8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研究

<4> 柴晓芹.无土栽培及其发展趋势.甘肃农业科技,1999,(1):4-5.<5> 蒋卫杰.我国无土栽培的现状与展望.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7,(7):2.<6> 蒋卫杰,刘伟,余宏军,郑光华.我国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生态农业研究,2000,8(3)17-21.<7> 杨波 有机生态无土栽培.中国花卉园艺,2002,(7):25.

第二篇:浅谈农业建设项目管理论文00

浅谈农业建设项目管理

我国从2005年以来,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在‚十二五‛时期,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农业开发等各部门加大了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农村田间基础设施、机械设备、居住环境等得到较大改善。为更好发挥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增强农业公共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在多年农业项目建设管理实践中,对项目建设的各项管理规定有了较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对于各项农业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在实践中的操作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和同仁交流,不当之处,请指正。

一、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的内容及现阶段的管理水平

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的内容包括:通过项目前期策划与决策,确立建设目标;通过项目的组织,建立正常的建设秩序;通过控制与协调,实现项目的建设目标。在实际工作中,项目管理基本按照专业分为进度管理、投资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合同管理等。

影响建设单位项目管理水平的因素有:领导的重视程度、机构建立情况、人员技术力量、制度执行情况、监理职责的履行情况等。目前我国农业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有的单位尚未成立专业项目管理机构,没有配备专职的技术人员,很多项目都是靠非专业人员边学边干。为确保农业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机构建设,充实管理人员和技术力量,加强技术培训,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监理公司的监督管理,探索项目管理软件系统的开发,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的程序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实施主要有七个程序:即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建设实施、竣工验收、后评价。

项目建议书。是根据项目建设规划提出具体项目建设需求,主要解决项目建设必要性的问题。

可行性研究。在建议书基础上,解决怎么建及建后能达到什么效果,是项目建设可行性的研究。

初步设计。是工程设计的一部分,是对可研报告的细化,也是施工图设计的基础。

实施准备。施工图设计到开工的过程,包括落实资金、办理规划、环境、工程报建、水、电、通讯、招标、签订合同、办理各种监督手续。

建设实施。从开工到完工,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的过程。竣工验收。验收单位对已完工项目进行全面考核评价的过程,包括整体完成情况、项目功能实现情况、工程质量、资金使用、执行法规情况、项目建设档案资料等进行检查验收。

后评价。是指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或运营一段时间后,对前期工作、建设实施、项目验收、建设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目的是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为今后的项目建设决策提供政策建议。

三、加强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项目管理的质量、安全、财务、档案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先勘察、再设计、后施工)。

2、重视项目的前期设计编制工作。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强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扎实编制初步设计,有效开展项目评估。

3、切实落实四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

四、建设单位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1、实施准备阶段:落实项目资金、组织招标工作、签订合同、组织图纸会审、督促施工单位办理施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注册等。

2、建设实施阶段:组织施工、监理单位进场;督促施工单位办理安全、消防、卫生、环保、施工许可证;进入正式施工阶段,建设单位通过‘四控四管一协调’进行项目管理。质量控制:领会设计意图、理解施工组织设计、理解监理单位的旁站计划、督促施工单位按图施工、严格材料进场检验、分部分项验收。

进度控制:理解施工总进度计划,及关键节点。要求施工单位编制月、旬进度计划,在每周的监理例会上检查实际和计划的吻合度。

安全控制:督促施工单位制定岗位责任制及安全应急预案。

投资控制:搞好工程计量,按工程进度付款,注意工程变更的费用计算。

合同管理:注意根据不同合同类型选择合同范本,注意合同条款的严谨。

财务管理: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专人管理,严禁挤占挪用项目资金。

信息管理:督促监理单位做好项目合同、施工进度、工程变更调整等信息管理,协调好各参建单位的关系。

档案管理:按照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意见和农业建设项目验收技术规程进行整理、保存、管理。应设置专岗认真履行其档案管理职责。

协调:建设单位内部、项目参建各方之间、项目管理组织机构与外部之间的协调。

五、现阶段农业建设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较低,在项目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建设单位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项目建设单位一般都由各级政府行政部门担任,缺少项目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建设单位领导及项目管理人员工作岗位的频繁调动常常影响项目建设的效果。

2、对项目可研、实施方案的编制不够重视。现场勘察、设计是项目建设实施准备阶段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勘察、设计、建设单位、使用单位没有共同参加现场勘察、设计,造成建设实施阶段的不必要的变更,对投资控制和进度控制带来重大影响。

3、招标文件的编制不够详实。由于很多招标公司缺少造价咨询资质而对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出现很多问题,在工程结算时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合同签订不够严谨。没有对合同条款认真研究,易产生合同双方的纠纷,影响投资控制和法律、经济责任。

5、项目监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在实际项目实施中,监理公司常常没有通过招标产生,资质不够或不对应,或监理费用偏低,影响监理服务的质量,同时由于建设单位对监理业务了解不足,很难有效管理监理公司。

6、项目实施阶段的安全管理重视检查不够。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或安全意识不足,造成生产事故的发生,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

7、对项目建设中的工程转包、分包情况管理不够。在实践中常出现合同外的非法转包和违规分包现象,出现包工头拖欠人工费或卷走工程款,造成集体信访事件和劳务纠纷。

8、财务管理不规范。有些建设单位财务人员不熟悉农业建设项目财务管理规定,没有实行专账核算,专户管理,对于工程决算、固定资产移交等业务不熟悉,很多建设单位的财务人员没有接受基建财务培训,因此财务管理混乱,和行政账户搅在一起,影响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9、工程进度控制难以实现。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工期延后,增加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

10、各市县关于农业、农村田间工程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和协调,造成重复建设或建设死角,国土资源部门、水利部门、农业开发部门、农业部门等根据各部门的规划实施田间工程建设,建设内容互相交叉,造成浪费投资。

六、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加强农业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

1、各单位应设立项目管理的常设机构与人员,每年聘请专家组织业务培训,提高建设单位领导及项目管理人员的项目管理水平,尽量避免因领导的调动和项目管理人员工作变动而影响项目建设。

2、重视项目勘察、设计工作,勘察设计工作是项目实施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在勘察、设计阶段建设单位应有熟悉本地情况的专家、项目管理人员、使用单位的管理人员、勘察、设计人员共同参与现场勘察和设计,减少因勘察设计不细致、不合理造成项目实施中的变更和投资控制的难度。

3、重视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由造价咨询机构编制详实工程量清单,及施工图的设计说明,重视投标前的现场踏察工作和招标文件的答疑和更改工作。

4、严肃合同管理。应采用各类合同的规范文本,应根据合同的规范文本逐条推敲,特别注意合同条款中的工程价款、结算方式、付款方式、质量保证金及保修期、工期、违约责任及纠纷解决方式。避免签订开口合同、结算方式不清、付款方式不合规、质保期短、工期不合理等问题的发生。

5、加强对监理公司的管理,应在监理招标时明确监理工作的范围,任务和职责,聘请和项目建设相适应的专业监理,并具有沟通协调能力。能及时处理施工现场发生的各种问题,实现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投资控制,完成项目建设目标。

6、加强项目建设安全管理。通过驻场监理检查施工单位的安全制度、措施、设施等,排除安全隐患,重视安全检查及发现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注意安全警示标识的设置和施工便道的质量,避免人员、车辆的安全事故。

7、坚决避免工程转包和非法分包。通过账户管理和法人、项目经理身份核实、考勤和工资表的核查,检查挂靠资质、非法转包、违规分包等问题,在合同条款中要明确相关处罚规定,避免因此造成的工程质量下降和劳务纠纷。

8、严肃工程建设财务管理。建设单位财务人员必须经过基建项目财务培训才能从事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并根据农业建设项目财务管理规定制定本单位的农业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才能更好完成项目建设的投资控制。

9、重视工程建设中的进度管理。很多项目由于建设地点分散,标段划分较多,由于施工现场条件、施工队伍施工能力的不同,出现施工进度的较大差别,应按照旬进度、月进度的统计调查工作,分析进度缓慢的原因,及时协调解决,实现项目的进度管理。

10、各县市应该成立综合项目管理部门,对全市县的农村、农业项目统一进行规划,合理布局。对本地区的各乡镇、村建设基础设施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实际确定本区域内各乡镇、村的田间工程建设需求,协调、指导各建设单位项目申报、实施、结算、验收等项目管理工作。

注:主要参考文献<<农业建设项目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

第三篇:农业论文

浅议宝丰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张二科

羊角天麻的脂肪族成分研究 ………………………………………程忠泉 杨丹等

可追溯体系与食品安全——基于委托代理模型分析 ………………………………………高思安 浅析我国现代农业的内涵及主要类型 ………………………………………魏艳丽 蒋会利

三亚市耕地资源现状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袁伟方 欧海等 DTOPSIS 法在大豆品种综合评估中的应用 ………………………………………李振江

如何把握农村金融发展的战略机遇 ………………………………………段红宇

安徽沿淮地区农业避洪减灾对策研究——农产品资源优势和加工 ………………………………………何永晴 郁家成发挥农业资源优势 促进德宏桥头堡建设 ………………………………………侯跃

安庆市现代农业的实证分析与思考 ………………………………………朱义龙

安徽省粮食补偿机制的实施与绩效评价 ………………………………………管叔琪 孙自铎

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的几点思考 ………………………………………王华银

宣城市木子禽业专业合作社运行模式研究 ………………………………………陈世跃

桐城市兴隆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与思考 ………………………………………黄雄壮 向平阜阳市发展现代农业制约因素及对策 ………………………………………李庭奇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思考 ………………………………………丁金海

安徽现代农业应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上做文章 ………………………………………陶学军 郑之宽

第四篇:论文 农业

论文 农业.txt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装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文章简要介绍了现代农业的含义、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以及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和农村农业人才情况,提出了从统筹协调管理体制,制定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依托高校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相关人才到农村贡献才智;建立并运作好农业专家人才数据库;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人才服务于农业农村等六方面,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支撑体系。引言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建设将作为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过程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始终。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素质、效率和竞争力。1 福建省农业发展与农业农村人才的现状

1.1 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简单地概括,我省农业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水果、茶叶和食用菌占了相当的比重,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我省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100多个,参与农户达30多万户。②闽台农业合作深入拓展。近年来,我省闽台农业合作进一步扩大,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扩大到福建全省。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全省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近2000个,引进台湾农业良种2500个,先进与实用技术800多项。③农村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较快。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销售收人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带动了40%以上的农户发展生产。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6000多个。④外向型农业持续增长。福建近年来积极利用对台优势和对外优势,着力在闽台农业合作、培育特色产业和优势品种、推广订单农业、引进涉农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外向型农业逐渐成形。⑤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化水平不高;产和销结合不紧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加工企业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落后行业指导和服务滞后。1.2 我省农村农业人才的现状 2006年末,福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403.18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220.6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7.0%。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423.07万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5.71万个。农村劳动力呈现以下的分布特点:①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术人员偏少。2006年末,全省农业从业人员613.87万人。按年龄分,20岁以下占3.0%,21-30岁占11.9%,31-40岁占25.4%,41-50岁占27.4%,51岁以上占32.2%;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9.5%,小学占51.6%,初中占34.4%,高中占4.1%,大专及以上占0.4%。农村从业人员将近60%在41岁以上,小学学历占了51.6%。农业技术人员9.24万人,占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5%。②年青并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转移速度加快。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399.48万人。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及以下占16.2%;21-30岁占41.4%;31-40岁占26.3%;41-50岁占11.5%;50岁以上占4.7%。文盲占1.0%;小学文化程度占20.5%;初中文化程度占66.1%;高中文化程度占10.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2%。③农村劳动力集中在农作物种植业,而加工、营销等直接为农业服务的人才欠缺。2006年末,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423.07万户,其中以农作物种植业经营户达到362.18万户,占85.6%。2 发展现代农业及其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根据福建农业发展情况和农村人才现状,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农村人才建设,构建农村人才体系。

2.1 统筹与协调管理体制,制定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规划。把农村成人教育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成人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全方位铺开、全领域推进、各层次相互衔接、各类别相互沟通的农村教育体系;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有效整合、利用农村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农业教育院校等的教师、校舍资源,健全和充实农村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建设好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创建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型多功能的农村成人教育示范基地。2.2 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引进农村师资队伍人才与利用高等农业院校师资力量结合的办法,完善农村农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等农业教育横跨高等教育和农业,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和发展的特殊性,担负着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双重使命,是农业智力的依托和培养基地。他们可以为农村成人教育培养、培训专业师资队伍,也可以送培下乡,成为农村成人教育的特聘兼职教师。

2.3 依托高校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就我省而言,可以充分发挥福建农林大学农科、工科等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基础良好,教学经验丰富等优势条件,结合福建省地域特点、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以及海峡西岸建设特点,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村适用技术人才和现代农业管理人才。

2.4 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相关人才到农村贡献才智。科技特派员制度由福建省南平市首创,“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是这一制度的高度概括。它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实践,是城市反哺农村、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动体现,是政府公共资源应用于农村的重大措施。

作为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源地的福建省,自1999年开始逐步推广这一制度。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管理体制上,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各方合力推动;在工作部署上,围绕“三农”需要,全面综合服务;在工作方法上,注重力量整合,健全科技队伍;在激励机制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机制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服务农村农业中,取得显著成效,并日渐成为促使农民增收的催化剂,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我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引起了国际机构和组织的极大关注,科技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中德合作项目办公室(GTZ)日本国际办力事业团(JICA)等国际机构和组织进行了有效沟通与合作,为利用国外资源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福建也可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取更多的海外资金参与科技特派员项目开发。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对科技特派员制度进行完善和延伸,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实践和持续发展,落实和提高科技特派员相应的待遇,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科技服务,取得合法报酬,以吸引更多的农业人才到农村贡献才智。2.5 建立并运作好农业专家人才数据库。集中建立我省农业专家人才数据库,形成松散形的人才管理模式,掌握全省农业人才分布情况,根据农业技术问题,随时查找相应的农业专家为农村农民提供服务,使人才的使用处于流动的状态,提高人才利用效率,避免了人才资源浪费。

农业专家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应包括专家的主要研究领域、技术专长以及研究成果,专家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和学术报告,专家承担及已完成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专家最新研究动态等。农业专家数据库是动态的,其建设内容随着各专家学者每项研究成果的获得以及论文的发表进行不断更新,从专家数据库中,可以随时了解各专家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农村农业服务。

2.6 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人才服务于农业农村。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其他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知识人才积聚在城市,城市人才挤过独木桥,就业竞争空前激烈,人才浪费空前严重。城市人才相对过剩与乡村人才极度紧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政府部门可根据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人才需求,人才政策向农业农村倾斜,人才培养发展重心放在农业农村,人才配置农业农村倾斜,建立人才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导向机制。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发展为多下乡、长驻乡,扎根农村,扎实服务,帮助农村培训科技队伍,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和科技人员现场服务。着力营造乡镇村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解决好乡村人才的待遇、职称、工作条件等问题

第五篇:农业水文学论文

水稻水肥耦合研究综述

(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 150030)

摘要: 水资源紧缺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水资源危机即将成为所有资源问题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国家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极为重视,各地根据不同的白然条件结合试验研究基础,发展了一批新的水稻节水灌溉模式,主要有:一是浅湿晒模式,二是间歇淹水模式;三是半旱栽培模式,又称控制灌溉、控水灌溉和水稻旱管。对水稻节水机理、节水灌溉技术、稻田的湿地功能和水稻节水灌溉的尺度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并提出了这几个方面待研究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 浅湿;间歇;控制;节水机理;节水灌溉技术;尺度效应

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目前,水资源紧缺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水资源危机即将成为所有资源问题中最为严重的问题。早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79年召开的“水”的大会上就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水的重要性已成为国际共识,对于我国来说,水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康绍忠等,1999)。我国水资源从总量上讲是较丰沛的。我国平均年径流总量27115亿m³,年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 m³,扣除重复计算量,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 m³(玛尚友,2000)。但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平衡,受季风影响,降水东南多西北少,山区多平原少,雨量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我国的64.1,而水资源却只占全国的19%,人均占有量为517 m³,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1/5和世界人均量的1 /20(康绍忠,1997),对全国640个城市调查,结果显示缺水城市达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4个,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全国每年因缺水而减产粮食700-800亿kg(柏彦超,2007)。干旱缺水在我国北方地区更为严重(汪恕诚,2003)。这种水资源紧缺和水土资源的极不匹配,导致了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

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程度显著,干旱缺水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水需求的日益增长的不协调,导致了我国水危机日益严重(张岳,2001)。

农业在我国是用水大户,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用水逐步被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挤占,按照2000年全国用水统计,中等干旱年份农业缺水300亿m³,即使今后农业用水保持在零增长的前提下,2030年我国农业缺水也将达到500-700亿m³(钱正英等,2001;石玉林等,2001;许迪,等,2003)。由于缺水导致过量引用地表水和超采地下水,致使旱季常发生河流干枯断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工农业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干旱缺水状况不断加剧。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孙景生,等,2000;吴普特等,2005;刘昌明,等,2001)。

农业节水潜力巨大,发展节水农业是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战略选择,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农业节水对保障国家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意义,农业节水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也是水资源短缺、水土资源配置失衡等严峻形势所决定的。

除了开源以外,节约用水则是解决当前水资源紧缺的首要途径,减少农业用水,特别是减少水稻用水已开始成为农业专家的共识(朱兆良,2000)。因此,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它是缓解中国水资源紧缺状况,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我国是稻谷生产大国,水稻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总产居第一位,白1980年以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全球的23%,占我国粮食总面积的30%,稻谷产量占全球的30%以上,水稻生产的稳定对于我国粮食供给的稳定和我国粮食产业的稳定作用和意义重大,而其灌溉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3以上,占农业总用水量的65%以上(茹智,2002)。

黑龙江省水田灌溉具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并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国后,黑龙江省水田面积很快发展到20万hm2,但由于水利技术和农业技术没有解决,始终徘徊在26.7万hm

2,到1980年也只有28.3万hm2 } 90年代后期,由于加大投入,解决水源工程,水田面积迅猛增加,3年新增69.8万hm2,达到176.3万hm2,平均每年增加19.4万hm2,均产675 0kg/hm2(吴江,2000)。水田面积的迅速扩大,促进了全省粮食生产的稳步增长,但水田用水定额偏高,水量浪费严重。

2国内外研究进展

2.1水稻灌溉模式研究进展

在我国早期水稻生产中,泡田和生育期灌溉均采用淹水灌溉;60年代以后,我国大多数水稻种植区采用了“浅、深、浅”并结合晒田的灌溉模式,进入80年代后,随着我国尤其是北方水资源的日益紧缺,水稻种植区开始试验研究先进的水稻节水灌溉模式,90年代以来,国家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极为重视,各地根据不同的白然条件结合试验研究基础,发展了一批新的水稻节水灌溉模式,主要有:一是浅湿晒模式,二是问歇淹水模式;三是半旱栽培模式,又称控制灌溉、控水灌溉和水稻旱管(翟宁,2009;于法稳,2000)。1)浅湿灌溉

辽宁省稻作研究所1982~1984联续三年的节水栽培试验结果显示,浅湿灌溉比淹水灌溉增产7.5,比淹水灌溉节水40.9%,水稻生产效率比淹灌提高44.9%(朱庭芸,1985);李英博(1988)根据井灌区水稻浅湿灌溉试验,提出了井灌浅湿灌溉的水稻灌溉定额、耗水规律,得出试验成果,浅湿灌溉比浅深灌溉平均增产13%;覃万国(1996)从Hi问小气候效应,分析了水稻“薄、浅、湿、晒”灌溉技术,得出采取“薄、浅、湿、晒”比常规灌溉(淹灌),增产率平均为:早稻5.57%,晚稻5.09% Belder P,Nour M.A C 1997)研究认为,干湿交替灌溉比持

续淹水可节约19%~39%的灌溉用水,且对水稻产量无明显的影响。土俊农指出,水稻浅湿灌溉技术在亩产500 ~600kg水平下,灌溉用水量为420~520m³比现有浅水勤灌平均节水可达30%以上,在太湖水稻区具有广阔推广前景。勤得利农场水稻生产在近5年累计推广应用浅湿节水灌溉面积达5.3万余公顷,实践证明,应用浅湿灌溉比过去深灌节水35%~45%,增产10%~20%(李承明等,2001)。我国生产中推广的“浅湿干”灌溉技术,耗水量从13500m

³/hm2减少到9000m³/hm

2,能节约用水30%左右(林贤青,2004)。2)间歇灌溉

水稻间歇灌溉特点是每灌一次水,待其白然消耗后,田面呈湿润状态,再灌下次水,做到后水不见前水,形成儿天有水层,儿天无水层,构成浅水与湿润反复交替,浅、湿、干灵活调动的灌溉模式,其技术要点是除移栽后返青阶段及孕穗期至抽穗开花期保持浅水层,水稻分粟末期晒田外,其余时期实行浅湿交替的间歇灌溉。

Tripathi C1986和Tabbal C1992等人研究发现,问歇灌溉模式同传统淹灌相比,可节水34%~43%,而产量不降低(Tripathi R.P.,1986;Tabbal D.F.,1992)。张清文(1991)通过1988^-1989两年研究发现,在较大面积上问歇灌溉在增产、节水和水效率等方面都比淹灌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向塘示范区早稻问歇灌溉比淹灌增产5.26%,节水32.6m³/hm2,晚稻平均增产4.72%,节水52.7 m³/hm

2。温

家圳示范区早稻增产4.85%,节水约44m³/hm2

;晚

稻平均增产8.69%,节水66.9m³/hm2

。说明问歇灌溉是较成熟的,增产节水效果明显的灌水技术,适宜大力推广。张祖莲等通过稻田问歇灌溉和其它水分管理模式的对比试验研究指出,相对而言,水稻问歇灌溉水分管理模式最节水,且灌水次数及田问排水量最少,并指出在问歇灌溉水分管理模式推广应用中,灌溉定额较“薄、浅、湿、晒”模式小15%左右。

3)控制灌溉

通过长期的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水稻的灌溉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节水高产水稻灌溉技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就是其中较为先进的一种。节水高产水稻控制灌溉是水稻节水灌溉的一次变革,是农业生产与现代水利灌溉技术的有机结合,突破了稻田建立水层的框框,不同于浅、湿、晒三结合的灌水技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在秧苗移栽本田后,田面保持5 ~25mm薄水层返青活苗,除黄熟期白然落干外,返青期以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田面不建立水层,根据不同生育阶段水稻对水分的需求,以土壤含水量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问和灌溉定额,适时适量科学供水(彭世彰,1992;刘复新,1998)。这项技术与相同白然条件下的淹水灌溉相比,控制灌溉可节约灌水量40%以上,增产3.6%~14.3%}灌溉水生产效益是淹水灌溉的2.46倍(彭世彰,1991;何顺之等,2004)0 俞双恩(1997)等研究指出,控制灌溉的水稻群体质量高,个体健壮,其产量构成因素与淹水灌溉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控制灌溉对潜育型水稻土地区,增产幅度会更明显。徐宁红(1999)等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供需日趋突出的矛盾,引进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试验结果显示,控灌比常规灌溉增产345kg/hm2,节约水量6045m³/hm

2,减少农本121.8元/hm2,直接经济效益730.05元/hm2。控制灌溉效益显著,是一项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灌溉技术。刘广明(2005)等基于水稻控制灌溉理论,建立了宁夏引黄灌区轻度盐碱地水稻优化灌溉制度,即水稻全生育期灌溉水量为600mm,灌水15次,主要分布在返青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结果表明,该优化灌溉制度比常规漫灌节水69.2%,对于宁夏引黄灌区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2水稻水肥藕合研究现状

水肥祸合效应是争取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必由之路,是在现有条件下不增加施肥量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一门科学和实用技术。1911年Montgomery(土同朝,等,1999)等人在Mabraka就开始研究土壤肥力对玉米水分需要的影响,研究发现高肥力土壤单位用水生产的作物产量较高,且增施有机肥有迅速增加水分利用效率的趋势;Painten C G和Learner R W 01953)在研究中注意到高土壤水势,施较多肥料亦获得较高的产量(汪德水,1995。白从Arnon C 1975提出旱地植物营养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水分胁迫的条件下合理施用肥料、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以后,水肥之问的祸合效应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后国内外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多方位的试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Arnon I 1975;梁云江,等,2006)。我国从80年代以来,随着非充分灌溉理论的提出和日趋成熟,杨建昌、吕国安、崔远来等人开始研究在不同的水分条件下,肥料对水稻的影响,但水稻的水肥祸合并未有旱作那样深入系统的研究(杨建昌,1995;吕国安,1997;崔远来,2002)。

近几十年来,有关土壤水分和氮素营养与水稻生长及产量关系方面的研究,量大面广,国内外学

者已从生理、生态等不同角度,作了大量深入研究。徐涌(2004)将土壤水肥条件和作物生长的定量研究大致分为两条途径,一是直接统计方法,即直接分析作物产量(或生物量)与水分和养分之问的统计关系,二是基于描述动态过程的模拟方法,即在不同层次上用数学方程描述了因了的变化对作物生理、生态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效果,此类方法又称为机理模型,或解释性模型,本文中不再赘述。在国内外,直接统计方法研究水肥祸合效应十分普遍,并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Lahiri和Arnon等(徐涌,2004)认为,在土壤干旱状况下使用氮肥可以促进作物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从而增加作物产量。

翟晶(2008)等认为土壤水势与氮肥水平对水稻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施氮量为1.5 g/盆时,0kPa水势下水稻产量最高;在相应土壤水势下增施氮肥可增加水稻的株高、叶面积、植株各部分干重、增加产量,但施氮量过多,则不利于增产。陈盈(2008)等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下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灌溉处理比常规灌溉节水约40%杂交水稻辽优5218在节水灌溉条件下采取底肥40 +分蘖肥40%+穗肥20%+粒肥的施肥管理模式更有利于节本增收,并指出提高水稻成穗率和结实率,是发挥辽优5218产量优势的重要途径。

3研究方向

3.1水稻节水灌溉的节水机理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水稻是一种适水性植物,其灌溉也以淹水灌溉模式为主。水稻耗水包括生理需水和生态耗水(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淹灌条件下,田面保持一定的水层,土壤氧气不足,容易产生硫化铁、氧化亚铁等有毒物质,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因此,稻田需要维持适当的渗漏量,以促进土壤通气,改善还原条件,消除有毒物质。近20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水稻对水旱具有双重的适应性,是中生植物即“半水生性”植物。水稻生理需水是指维持本身生长发育、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及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所需的水分,即植株蒸腾,可用其生产19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来表示,水稻为250~3009,小麦为5139,玉米为3689,谷子为2719,水稻的生理需水并不比其他禾谷类作物多。在生产实践中,我国各地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在试验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水稻旱作、控制灌溉、“薄、浅、湿、晒”灌溉、薄露灌溉、间歇灌溉等多种水稻节水灌溉技术。3.2稻田的“湿地”功能

我国水稻栽培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主要集中在南方多雨地区。稻田通过蓄积滞纳雨水、引水灌溉和深层渗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己成为大自然水循环的一个部分,而稻田也具有了“湿地”的功能。

目前,常规淹灌、浅湿灌溉、湿润灌溉、控制灌溉和旱作栽培等水稻灌溉技术都有比较大面积的应用,水稻从旱作到湿润灌溉再到淹灌,跨度之大,也说明了水稻水分生理的复杂性,因此水稻水分生理特征仍是今后研究的热点。渗透调节是植物适应水分胁迫的主要生理机制,使植物具有补偿效应。水稻约具有0.04MPa的渗透调节能力,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及+K是主要的渗透调节物质,约占渗透势的50%~80%网。如何结合水分胁迫的补充效应确定水稻水分胁迫的网值,也将是水稻水分生理特征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水稻土壤一植物一大气系统(PSAC)比旱作物要复杂得多,而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也需要逐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3.3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发展了水稻旱作、控制灌溉、“薄、浅、湿、晒”灌溉、薄露灌溉、间歇灌溉等多种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水稻旱作是像旱作物一样栽培水稻,早育秧,本田期不建立水层,栽前不需要泡田。控制灌溉即“无水层”灌溉技术,有些地方也称为“控水灌溉”、“水插旱管”,除在返青期建立水层外,其余生育阶段则不建立水层。“薄、浅、湿、晒”灌溉技术,薄水插秧,浅水返青,分孽前期湿润,分孽后期晒田,拔节孕穗期回灌薄水,抽穗开花期保持薄水,乳熟期湿润,黄熟期湿润落干。浅湿灌溉,采用间断淹水,浅水灌溉与湿润交替进行,适时晒田。湖北等地的间歇灌溉、浙江等地推广的薄露灌溉与浅湿灌溉类似。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后,棵间蒸发一般降低25%~35%,田间渗漏一般降低30%~40%,水稻可增产5%~10%。

水稻传统栽培以育秧移栽、水作栽培为主,近年来,陆续出现了水稻直播、旱作栽培、旱作覆膜、沟畦栽培等模式,水稻灌溉也结合农业栽培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灌水技术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相关节水配套技术研究还不够,如水稻节水灌溉情况下的水肥藕合问题、喷洒农药需要保持田间水层与节水灌溉田间水分控制的协调问题、田间旱作杂草的控制问题等。

3.4水稻节水灌溉的尺度效应

节水灌溉尺度效应是指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后,在各个尺度上的节水效果及节水对区域水循环、自

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等。一直以来,对田间尺度节水灌溉效应研究比较多,而大尺度区域,受测试手段和研究方法限制,研究还比较少,随着人们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大尺度区域节水灌溉的效应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水稻节水灌溉,灌溉水量减少,直接影响田间水循环,如渗漏量、蒸发量的减少和降雨利用的增加。我国南方地区,水稻成片种植,当节水灌溉尺度从田间扩展到大区域,不但水源水量会重新分配,而且对整个区域水循环也有较大的影响,如地下水补给量、区域腾发量、降雨利用、河流水量等都会发生变化,由于目前还缺少系统的测试分析,现有的成果很少。

参考文献:

[1]赵云江.论水稻节水高产技术[J].垦殖与稻作,2001(4):10-12.[2]李远华,张祖莲,赵长友,等.水稻间歇灌溉的节水增产机理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8(11):12-15.[3]广西桂林地区灌溉试验中心站.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及生理机制研究团.中国农 业水利水电,1996(11):15-16.[4]陈国林.水稻节水灌溉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6,18(2):160-166.[5]张明灶,李远华,崔远来,等.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及生理机制研究[J].灌溉排水,1994,13(4):6-10.[6]韩建民.抗旱性不同水稻品种对渗透胁迫的反应及渗透调节关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0,13(1):17-21.[7]茹智.水稻节水灌溉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中国工程科学,2002,14(7):8-16.[8]杨建昌,王维,王志琴,等.水稻旱秧大田期需水特性与节水灌溉指标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0,32(2):34-42.[9]李伟,孙东伟,姚章村.水田功能新认识与经济技术新发展[[J].农业与技术,2004,24(5):122-124.[10]许志芳,孔祥元.亚洲国家对可持续发展水稻灌溉的新认识fJl.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

[11]曹志洪,林先贵,杨林章,等.论“稻田圈”在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中的功能.稻田土壤磷素径流迁移流失的特征田.土壤学报,2006,42(s):799-804.[12]方荣杰.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稻田生态环境研究[J].节水灌溉,2001(8):35-37.[13]李道西,彭世彰,徐俊增,等.节水灌溉条件稻田生态与环境效应[[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s,33(6):629-633.[14]蔡祖聪.水分类型对土壤排放的温室气体组成和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团.土壤学报,1999,36(4): 484-491.[15]茹智.发展节水灌溉应注意的几个原则性技术问题田.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3):19-23.

下载农业管理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管理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字农业论文

    姓名:张文文数字农业论文 学号:A10150323 学院:工程学院 班级:管理类1503 联系方式:*** 物联网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网络结构 应用模式 应用领域应用前......

    精准农业论文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 题目:精准农业—3S技术的应用 姓名: 班级: 学号: 日期: 摘要:精准农业就是利用RS作宏观控制;用GPS精确定位地面位置;用GIS将地面信息(地形、地貌、作物种类和长势......

    农业概论论文

    农业概论课程论文 学院: 专业: 姓名:学号: 现代农业之农业科学技术 摘要: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我国人均资源量少,生态环境脆弱,尤其......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

    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提高农业生产力 摘要:21世纪,信息技术已广泛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正向农业领域渗透。随着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将为农业科学技术带来......

    休闲农业论文

    生态休闲农业创意理论研究与案例探讨 摘要:休闲农业是结合当地田园景观、自然环境资源以及农村文化,配合各种农业生产和体验活动,在活用农村资源、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原则下,......

    农业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概论期末论文 生态学之农业生态系统姓名:李远洪 学号:20148228 班级:工程本201402 () 生态学之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摘要: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

    世界农业论文.doc

    论中国农业环境保护现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 在姜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近十个周对《世界农业》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中国虽地大物博,但从事的还是传统农业,还......

    农业推广论文(合集)

    青田学院2010年秋季《农业推广》课程论文的要求 一、课程论文要求 1、目的:终结性考核(课程论文)是对本课程所学理论知识、方法的理解及综合应用的评价。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