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策略

时间:2019-05-13 11:3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策略》。

第一篇: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策略

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策略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制定了这个西部大开发的重大的战略。十年以来,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此我们看到了西部地区的重大变化。在西部大家大开发的过程中,西部地区根据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来壮大地区实力。本文从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入手分析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进程,这些年来的成绩、经验教训都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空间,对于今后西部大开发的路该怎么走要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实现西部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西部 大开发 旅游资源 优势 可持续发展 策略

正文:

一、前言

并不是所有的地区发展经济都要依靠大量的工业生产来拉动,并不是所有的地区要在资金的堆砌下发展地区经济,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要跟随着成功的案例去发展。各个地区的发展都应当立足于自身的所具备的条件,自身拥有的资源,盲目的追随别人走过的路而忽视了自身的优势最终会导致问题的出现。从我国西部的自身条件来看,没有地理位置的优势、没有交通运输的优势、没有舒适气候的优势,但是西部地区拥有的旅游资源是其他地区是不能比拟的。我们的策略顺着优势走,充分发扬优势,规避劣势。

二、西部旅游资源的优势

陕西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甘肃的敦煌莫高窟,西藏的布达拉宫,四川的九寨沟,重庆的大足石刻,云南的丽江古城„„这些都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在西部地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有10多处,在全国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的十处中,西部占了一半;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省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全国的68.6%;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民族建筑、与众不同的民族风俗文化;还有西部地区历史上的神秘地带,都是一个个令世界各地的游客向往的胜地。从西部的自身所具有的旅游资源来看,具有数量丰富、类型众多、品位高、垄断性强、个性化成分鲜明等特点。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西部的旅游资源并不是想东部某些地区的旅游点那样,是人工雕琢出来的,而是天然形成的,更是有着对游客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从某些游客的角度来看,那些充满神秘气息的土地更是他们向往的地方。我国西部地区的边境线长,与十多个国家接壤,开发旅游资源的市场广阔。随着世界经

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这样的交流也促进了我国旅游的发展,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展现给了世界。

在国家政策方面,不管是改革开放还是西部大开发,这些战略性的支持都推动了西部旅游业的发展,通过一个投入少、效益高、关联性强的旅游业的培育来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这是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子。政府也倡导“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西部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家的政策不仅体现在政策支持上,而且还在实际行动上支持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来优化完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善西部地区的某些问题,建设道路交通体系来方便游客的旅行,以此吸引更多的旅游观光者,完善旅游资源的管理服务系统。

三、西部地区目前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据统计,十年来,西部地区的旅游总收入增长了2.19倍,部分省市旅游业的创汇高于当地GDP的10%。由此可见,旅游业已然成为了西部各省的支柱性产业或者是先导性产业。

第一,旅游产业形象日趋明显,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在西部,旅游业的创汇收入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功能越来越明显。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开始重视发展旅游业,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作为新兴产业,旅游业的生产力开始快速增长,旅游产业从被动接受型转变为经济产出型,一些较偏远的地区也靠着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二,资源开发出具规模,旅游产业基本成型且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旅游产业的日趋成熟,一些著名的景点呈现出旅游一条线的趋势,将旅游景点串联成服务体系完善的旅游线路,沿线的旅游资源开发的逐步到位,而且基础设施完备。这种一条线的旅游资源发展模式使得线路附近的经济被带动起来,从而使得西部地区一些距离较远的村落有了更便利的联系。

第三,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之前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得不质的飞跃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目前随着国家队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的增加,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业的逐步健全为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档次的提升做好了铺垫。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各种配套设施已经逐步建立成为一个系统,各个部分都能够协调运作,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旅游。

第四,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仍较低,区内发展差异较大。毕竟西部地区的开放时间比较迟,旅游产业的起步比较晚,所以其总体的体系还是不够完善,原有模式的滞后部分还没有完全改善,新模式未完全建立,这种不稳定的发展模式不利于旅游市场的健全。地区间的差异也很大,一些较早开发的著名旅游景点比新近开发的旅游资源能够吸到更多的游客,另外,那些具有特色的体现民俗的文化遗产比自然风光在一定程度上更胜一筹。

我国列入西部大开发范围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单位:百万美元

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1995 91 121

2000 126 307

2005 352 359 264 316 101 528 44 446 59 11 2 100

2007 545 577 382 512 129 860 135 612 70 16 3 162

2008 577 602 450 154 117 1008 31 660 16 10 3 136

2009 558 643 537 289 110 1172 79 771 13 15 4 137

2010 602 806 703 354 130 1324 104 1016 15 20 6 18

5138 125 29 165 11 139 21 2 1 74

61 339 52 280 55 7 3 95

(中国统计年鉴2011)

从西部地区总体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的省市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来,这个收入数额更是呈指数型上升。从各个省市的比较来看,云南、陕西、广西三省的旅游外汇收入位列前茅,而且历来都是处于领先位置的,相比较于其他地区来说,这些省的交通比较方便,而且著名的旅游资源分布比较集中,所以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外来游客。

四、案例:九寨沟的现状与未来

九寨沟是国家AAAA级景区,是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主要以高山湖泊群和瀑布群为主要特色,集湖、瀑、滩、流、雪峰、森林遗迹藏族人文风情为一体。据四川旅游政务网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底,九寨沟的接待人数道道了169.41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310016.75千元。从中可以看出九寨沟的游客规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并且为四川省的旅游业收入创造了很大价值。

从九寨沟的发展来看,这个旅游胜地一方面为自己打响了国际品牌,提高了国际知名度。另一方面,设计了鲜明的旅游形象路线。九寨沟的成功道路归功于全面完善的规划保障,景区根据自身的特色开发了个性化的旅游,特别突出了生态旅游特色的规划设计。在管理体制上,九寨沟的发展战略是以环境第一为管理目标的,结合当地居民参与发展的方式,这样的战略定位能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始终坚持环境保护为首要原则的发展方向,可以一直保持着九寨沟景区环境优势,同时又与当地居民共同管理,管理的力度加强了,保护更到位了。

五、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西部的旅游资环源整体开发的力度不够,产业结构和质量不尽理想。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大部分以自然风光为主,然后又有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等成分。这个组成结构过于简单化,还有语言沟通上的问题,导致大多只能以欣赏为主,难以参与到其中。

第二,缺乏统一的互助协作,旅游景点各自经营,没有形成一种整体优势。因为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特色,所以在融合成一个具有集聚效应的旅游资源是有困难的。另外,为了各省自身的利益出发,与其他省份进行竞争,所以都是小规模的发展,没有凸显出总体优势。

第三,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粗放。西部地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着盲目性,导致了供需失衡和生态环境系统的退化。许多开发部门在开发的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急于谋求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环境的效益。

六、从九寨沟看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未来发展策略

针对于我国目前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打造自身的发展品牌,做好宣传工作。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大多只是在国内著名,但是在国际上的知名不高。为此,要大力进行宣传,申请名胜区等,不但能够加大对现存旅游资源的保护,而且有助于开发附近的小型旅游资源,形成集聚效应。

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加入WTO,世界旅游资源逐步走向共享。对于经济发展情况比较薄弱的西部地区来说,对世界开放其旅游资源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个挑战。在西部开发自身的旅游资源时,需要学习东部地区甚至是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的先进思想,以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的态势想世界宣传、展示其自身的魅力,让西部地区真正走向世界,使世界充分了解西部。

西部地区的旅游走向世界很重要的一点还有就是要成片地开发高品位的旅游资源。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全面考察和科学的评估之后,选择一些在国际市场上前景看好,又是优势项目的旅游资源,采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合力开发的手段,全面对此类项目进行规划,使其成为高水准的旅游精品。

二.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旅游资源的利用创造条件。西部地区是我国交通欠发达地区,交通网络的覆盖面还不够广,由于大多的旅游资源又是天然的,更是在交通较难达到的地区,所以要做好道路建设,确保游客的集散。

为了加快改善西部地区落后的交通状况,加强旅游资源相关的配套设施。可以通过改造现有的道路交通情况,提高道路的等级,扩展道路的网络化覆盖面。除了公路之外,铁路的建设也要逐步地提升等级,甚至可以考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设机场,或者是内河的航运,水、陆、空三方面的结合将西部地区的交通建设系统化和整体化。

在搞好交通运输的同时,那些与旅游配套的基础设施也不能落后,比如说通讯、水、电、食宿等。我们知道,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东部地区那么完善,不管是供水供电都比不上东部地区的便利。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这些基础设施必须要跟上,完善的餐饮、宾馆建设应该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完备起来。如果只关注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而忽视了基础设施对于旅游资源的帮助,那么这种发展也是不长远的。

三.政府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发展的扶持力度。旅游产业是西部地区的支柱型产业,关系到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西部地区发展其他产业的优势尚缺,又缺少其他产业来与旅游业共同发展,所以政府的投资和支持很重要。

在取得资金的途径方面,建立比较固定合理的导向性资金渠道,保证每年都有一定强度的投入用于重点精品项目建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包括饭店投资机构、旅游景区的投资力度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等。此外,通过拓宽旅游业融资渠道,例如:建立招商中介机构、筹建旅游发展基金和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股票和债券规模。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投资是一种比较长期的投资方式,资本一旦进入这个产业,就会滞留在开发、建设和经营的过程之中,所需要经历的这个过程越长,那么投入的风险就越大。而一般的投资者对货币财富项目凝固资金的投资回报期望与现实的进入风险抑制我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的现实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就需要建立旅游资源的进入与退出机制,这种机制只能够在现代金融制度中通过市场建立起来,然后实现旅游开发融资的社会化,为实现这一目标,要通过有效的中介为投资方与融资方建立起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四.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为首要原则。我们知道,任何资源一经开发之后就会逐步地减少,并最终趋向于枯竭。旅游资源更有其特殊性,尤其是那些在西部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原本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就比较脆弱,开发之后随着越来越多游客的游历,对该地的生态环境会有一个逐步影响的过程,结果当然会对该旅游资源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我们不能为了一时地为了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来产量化地开发旅游资源,这种是违反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除了自然旅游资源,西部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于自然旅游资源来说,虽然受到的影响情况不会那么明显,但是从敦煌莫高窟的例子来看,随着游客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人的身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对于石窟内的壁画和雕像等也造成了一些危害,那些雕像和壁画的色彩和表面出现一些损耗。

因此,对于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来说,应当根据本景点的自身条件进行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资源的保护力度,要考虑到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发展、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进行的建设活动。因此在开发时,首先要对资源进行评估,分析该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开发价值,然后确定其开发的规模和开发方向。可以通过四个指标来实现:环境生态承纳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和经济承载量。

总之,在发展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的时候,应当全面考虑,立足于西部地区自身,也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地区,通过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不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且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了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中国西部地区旅游卡法对策研究》郑利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2、《九寨沟旅游考法思考及对云南旅游资源发展的启示》蒙睿 戴波 《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123、《国家统计年鉴2011》

4、《西部旅游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陈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3

5、《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之构想和对策》肖霞 胡浩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6、《关于西部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吴传清 《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3

7、《我国西部旅游资源开发刍议》唐建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

第二篇:浅析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策略

浅析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策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十八大报告中,提高教育质量被冠以“着力”加以强调,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被提出以来,一直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深刻了解我国当前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一步理清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制定科学的对策和措施,无论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还是在具体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的含义,在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目前对素质教育一般的解释为:通过培养、发展人们先天与后天所具有的各种素质,以进一步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教育范畴。在当前我国建构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又赋予素质教育新的内涵与时代特征。素质教育必须立足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自主、能动的主体性要求,超越人的自然素质,不断提升人的创新素质的教育。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符合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与学会交往,进而学会做人。因而,素质教育也应该是一种强调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只有构成个人素质的各元素之间的有机协调和整合,教育发展人、提升人的真正意义才能得以体现。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历史阶段,也体现了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开始全面落实,不仅是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方针,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努力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社会发展,建构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正是适应建构和谐社会客观要求的必然抉择。素质教育是随着时代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现实需要而产生与发展的。素质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坚持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价值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科教兴国”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生涯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为解决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而素质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因而实施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所在,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因为科技和教育具有双重的功能,不仅能为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种手段,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而且能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证。

(三)实施素质教育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立足于人的本性,从人的根本质量上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教育要卓有成效,就必须关注人,了解人,研究人。教育学也是人学,其原因正缘于此。素质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人学,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素质的前提,就是高度着眼人的发展,关注人的发展。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实施已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现状仍不容乐观。

(一)陈旧观念阻碍着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教育观念作为人们对教育问题比较确定的认识和看法,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新观念与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束缚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很多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会影响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校升学率的提高,所以在实际行动上采取了抵制与排斥的行为。尤其在多数的农村学校,陈旧的教育观念依然是制约新课程实施和发展的障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时还难以转变,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十分突出。

同时,社会和家长对推进素质教育的阻力很大,家长们要的是高分数,要的是升学率,有些地方党政领导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中未能发挥积极作用,有的甚至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阻力;一些地方的学校领导及教师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很多地方依然是“轰轰烈烈讲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

(二)教师培训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缺乏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素养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最直接的执行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效果。目前的师资水平不尽如人意,师资培训虽然初见成效,但是还不足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本培训是新形势下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的措施,可是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得到很好的开展,农村学校布局分散,师资匮乏,学科专任教师培训和组织管理相对困难,学校的设备和资料相对薄弱,不能满足教师学习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当前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他们缺失了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追求,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崇高的献身精神,在对待自己的工作上,满腹牢骚,消极被动,不重视业务学习和专业知识更新,长期处于“得过且过、平淡斯混”的状态,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

(三)考试评价制度制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在教育评价上,考试的选拔性和评分的机械性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现代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我国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过于单一,主要是用考试这一种手段来检查学生的好坏,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评价手段注重定量化、单一化,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定终生,注重选拔性,强调的是终结性评价,形成了对基础教育的负导向作用和负激励机制。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考试的某些功能被过分地强调了,而另一些功能却没有被充分发挥。如注重纸笔测验,评价方式单一;偏重智育,忽视体育和美育,德育实效性差;更多关注书本知识,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使教育评价带上了浓厚的“淘汰主义”、“精英主义”色彩;这种以升学考试为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和终级目标的做法,必然会造成学生片面的、畸形的发展。四、十八大报告指引下,推进素质教育的对策

“十八大报告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八大代表、海南省教育厅厅长胡光辉说,报告把教育放在民生之首,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有用之才。如何落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胡光辉认为,当前首要的是推进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要有条不紊地推进考试制度、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突破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障碍,把教育发展引导到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同时,要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敬业爱岗、关爱学生的良好道德修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引导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在愉悦的环境中进步。

(一)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

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如果教育观念没有根本转变,新口号尽管提了,但在旧观念作用下的实践操作必然也是“换汤不换药”,不可能取得应有成效。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是以一张考卷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严重的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导致教育重智轻德、高分低能等现象严重存在。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转变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

要使素质教育真正开花结果,必须依附新课程改革的肥沃土壤。而新课程改革要想得以顺利实施,转变领导、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观念非常重要。作为学校领导,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改革和研究,顺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重建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作为教师,要摆脱陈旧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理论,让理论学习贯穿课程改革的始终,把学习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与反思相结合起来,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念。

(二)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素质教育的实施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提高教师素质,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因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党的教育思想、方针的贯彻,一代新人的培养,归根结底要依靠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因而教师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这些年来,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逐渐暴露了教师队伍的严重不适应性。因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师资培训刻不容缓。

由于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需要参加培训的教师数量十分庞大,全员培训往往难以实施。为此,各学校可选送素质较好、善于学习、观念先进的教师参加学习和培训,回来后再组织二级培训,确保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培训的行列中来。其次,培训部门要注重培训质量,强化培训效果,力求做到学以致用,避免搞花架子,避免培训流于形式。在培训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培训结果,更应该重视培训的过程。

学校要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研氛围,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激励全体教师投身课改,努力践行素质教育。每一位教师都要建立起实施素质教育的“反思档案”,教师对自己在理念更新、教学实践中的收获或成败的经验教训,以“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内驱力,为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很及时,很有针对性,既回应了人民群众期待,又着眼于国家未来发展需要。我认为,现阶段,必须要继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改革环境。十八大报告中说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让我对教育改革发展充满了信心!”十八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郭虎说。

十八大代表、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徐梅说:“过去十年的教育体制改革,解决了思想观念、教育供需矛盾、教育质量、教育保障和教育公平等一系列制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今后,教育综合改革还应当继续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在教育综合改革中,搞好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我国学校教育的课程建设观念是十分保守的,稳定的,基本上能够适应应试教育教学的需要,这种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大相径庭的。所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

首先,在价值取向上,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既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

其次,在课程内容上,要加强三级课程建设。即加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特别是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各省、市、自治区要尽快拿出省、市(县)两级地方课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单独或校际联合推出学校课程,以保证课程内容的更新,及时吸收某些较新的科技成果,贴近时代,贴近学生。

最后,教学组织形式要实行课程组班制。有条件的学校应打破传统人数相对固定的班级制,在统一要求和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求知愿望的基础上,实行课程组班制。即每学期按课程组班,每门课由学习水平相近、能力基本相同的学生组合成班,允许学生打破年级界限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需要。

教育综合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育评价的改革。教育评价是检验教育过程当中教育方针是否得到贯彻、教育目标是否得以实现的手段。有效的教育评价机制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创造性人才,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过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在教育评价上存在种种误区,这种状况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严重不符的。要改革评价机制,发展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和谐发展的评价体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目的要从“甄别选拔”转变为“育人为本”。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重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教育。因而其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评价的发展功能和诊断功能,淡化选拔功能,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甄别选择”走向“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

其次,改变现行的以“唯智育”为主的招生制度,转向“五育”并举,推行以选拔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主的招生制度。在素质教育体制下,一所学校办得好坏,其办学质量与效果最终应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而不能片面地以升学率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必须在招生考试内容上有所突破,打破智育“一统天下”的局面,转向“五育”并举,体现综合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最后,素质教育评价应使每个学生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们打开他的精神发展领域,并使他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素质教育评价应成为激发、唤醒、鼓舞、推动每个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成为他们有个性地、自主地、能动地、全面地发展的催化剂,促进自己向着全面发展的方向逐步迈进。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新世纪以来,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人才竞争空前激烈。十八大代表们深切感受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的制度环境。”李晓红代表说,“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创新驱动的两个轮子,是中国加速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持和巨大动力。如果没有科技能力提升,就没有创新型国家的地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

家,迫切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2005年以来,“钱学森之问”曾引发中国社会广泛关注,背后折射的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成才机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是,由于受传统的价值观以及社会竞争等方面影响,应试教育现象严重,教学方法陈旧、评价单一,这些都阻碍了创新人才的成长。”杨荣代表说。

“现在,必须从体制机制上、理念观念上进行深刻变革,按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理性审视,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学校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能不能培养合格人才,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热情,是实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孙家学代表说。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徐梅代表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也是关键点。创新人才培养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培养方式、成长环境,推进内涵式发展。因此,必须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交叉培养和联合育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人才基础。”

十八大代表、兰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对于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他说,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相比,学校在队伍稳定、经费筹措等方面仍存在困难。在十八大倡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综合改革,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条件。

总之,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全面推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其实施过程中还会不断地暴露出新的矛盾与困惑,只有密切关注素质教育进展情况,认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

第三篇:浅谈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和发展策略

浅谈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和发展策略

刘菲 国贸1 20083019006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服务贸易在一国经济活动中占有越来越玉要的地位。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开拓国际服务市场,不仅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本质的要求。我国贸易存在诸多问题,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法律的不健全,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的匮乏等都迫切需要服务业的重视和解决。

关键字:服务贸易;贸易结构;法律法规;专业人才;进出口

服务业是服务产品生产和经营的行业,主要是指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一般意义上的服务业即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

一、发展服务贸易是保持我国外贸优势的迫切任务

我国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之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外贸易额每年以30 %的速度高速增长,截止到2004 年底,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人世三年来,我们正逐步履行人世前开放我国服务业的承诺。无论是从提升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来说,还是从适应国际竞争来看,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扩大服务贸易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充分利用国际直接投资,扩大差异产品,积极发展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更具有改善当前我国贸易结构的现实意义。总之,发展服务贸易既关系到未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中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1982年,我国服务贸易只有46亿美元,2004年以上升到1286亿美元,2007年这一数字已超过2000美元。1982年,我国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还不足0.6%,居世界第34位;2003年,这一比重已经提高到2.8%,居世界第9位。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短期内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点主要动力,据统计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2001年我国占有33.6%,而发达国家大都在65%以上,美国则高达76%,1

像印度、巴西、埃及等发展中国家也在45%左右。

在此产业基础上,我国服务贸易,一方面,自改革开放来的确获得了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发展与总体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不对称性。具体而言,我国贸易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快,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发展 落后于货物贸易且存在巨额逆差,进出口结构不合理,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管理落后。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贸易规模小,占GDP总额的比率小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的服务贸易增长较快,但是中国服务贸易规模仍然较少,占GDP的比率也比较小。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2006年第三产业总值为84721.4亿元,占GDP的40.0%;2007年第三产业总值为103879.6亿元,占GDP的40.4%;2008年第三产业总值为120486.6亿元,占GDP的40.1%。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第三产业一直是GDP的重要贡献力量,对美国来说其GDP的80%来自于第三产业,而印度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率也达到了50%。

(二)贸易结构不合理,局限于传统服务业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服务技术的进步,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服务结构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与科技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科技为手段的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金融、房地产等新型服务业得到各发达国家的亲睐而根据我国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的第三产业增值,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占40%,金融业占10%,房地产业占11.4%;2008年我国40%的第三产业来自于传统服务行业,14%来自于金融业,10%来自房地产,这些都说明了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

(三)我国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匮乏

随着现代服务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需要大批专业扎实、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员。但由于中国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服务提供者只需具备一般的文化素质或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可以上岗;加之对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目前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因此,专业人才的匮乏削弱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四)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落后

目前,国内关于服务贸易的法律框架不科学,体系不完备,立法层次低,数量也较少。一方面,我国立法技术滞后、专业性、技术性程度低,表现为内容陈旧,不适合时代的发展,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某些法律冲突严重,表现为内外不

一、相互矛盾。不少立法对外国服务贸易提供者规定的权利义务明显与GATS原则不符,易招致“非歧视贸易”、“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质疑。而且,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绝大多数都是对商业存在这一服务提供方式进行规范,对其他三种服务提供方式很少涉及,甚至空白。这反映出了我国服务贸易法律调整范围的有限性。

(五)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不平衡,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落后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类别仍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等低附加值行业上,而像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性、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行业,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出口严重不足;从服务的进口看,主要集中于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正是由于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结构极不均衡,形成了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的格局。

四、加快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营造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舆论环境。

我们要提高全社会对发展服务贸易重大意义的认识,转变观念,把加快服务贸易发展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把服务业发展放到促进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当前,中国服务业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大服务业引进外资的力度,参与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与合作,有利于我们学习、借鉴外国在服务业管理、市场运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二)加强对GATS等规则的学习和研究,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不同,其发展要求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特别是涉及培育和保护国内服务业等方面都应该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GATT、GATS、WTO有关条款的学习和研究,将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都以法律的形式定下来,以增强中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保护企业和个人在海内外的合法权益。要根据GATS的要求,逐

步完善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

(三)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想要使服务业有长远的发展,必须调整和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既要继续充分发挥传统服务产业的优势,又要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和新兴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产业升级。重点发展保险、电信、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服务项目,逐步形成新的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培养服务贸易专业型人才,加速企业自主创新

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服务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差距。为加快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一方面,政府要采取措施,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要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建立与服务贸易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建立服务贸易实习实训基地;对国内外服务贸易培训机构,对独资或与高校、企业合作成立培训机构给予审批便利。教育、人事和劳动保障等部门,应按照服务贸易发展需要,调整和完善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尽快设立相应的职业资格和职称。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现有高层次服务贸易人才的作用,避免由于外资服务企业的大批进入而造成国内人才的流失,为服务贸易积累和培养长期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加速服务企业的自主创新,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提高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服务竞争,积极有效的利用外资,有序的承接国际现代化服务业转移,改进外汇与资本流动管理,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到境外投资。

(五)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

为保证服务贸易健康协调发展,中国应根据WTO、GATS的规定,建立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要求有符合国际现行标准的法律法规。一是修订完善已经颁布的法律,解决不同法律之间的问题,将行之有效的法律解释性条款补充到程序法和实体法之中;将按照职能部门设立或带有职能部门色彩的法律整合修订为统一规范的法律。二是清理取消不符合市场化发展原则的政府规章,将立法层次较低的政府规则和地方法规,依次上升到地方法规和国家法律。三是对于一些服务行业存在的法律空白,我们要加强探索与研究,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经验,尽快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服务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六)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

服务贸易良性发展

继续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加强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拓展吸收外资投资方式,加强分类指导和企业监督,促进国内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时,引导外资合理有序流向服务贸易领域,引导国内企业参与服务外包承接业务,吸收多种服务业跨国投资。服务出口也需要“走出去”的行业,如劳务出口、对外工程承包等服务,直接面对国外的不需要流动的消费,参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巩固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地位。

五、总结语

综上分析,中国虽处于服务贸易大国之列,但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讲,服务贸易整体的国际竞争力还处于相对劣势。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可以从全面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一是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应积极推动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提高服务需求的比重。二是要加快调整产业政策,形成有效的政策支持系统;同时,推进企业制度改革,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建立动态指标评价体系,加大对优势服务行业的扶持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三是要加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重视教育和人才,加强对高新技术,高素质人才等高等要素的孵化,鼓励竞争和创新,实施品牌战略。

参考文献

[1]孔祥荣.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与社

会.2009(3)。

[2]杨利娟.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3]张琳.宫占奎.关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思考.经济问题(10)。[4] 钟宁波.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商业现代化(4)。

[5]张轶.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 ] .中国市场,2009(35)。[6] 杨利娟.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 .经济研究导刊,2009(2): 169-474

第四篇: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与发展策略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与发展策略

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状况及特点,分析了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仍然面临着农产品质量不高、绿色贸易壁垒和农产品反倾 销等问题。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具有战略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

从农产品进出口额来看。())(#())$年,农产品进出口额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产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农产品国际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

())*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了$))亿美元大关,已跨入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的行列。尽管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长较快,但贸易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相比较而言,在许多国家的贸易结构中,农产品贸易居于重要地位。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同时也说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来看。亚洲仍是我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市场份额略有减少,但对欧洲、北美洲出口市场份额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我国农产品尤其是谷物、肉类、蔬菜、水产品等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欧洲是我国农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北美洲为第三大出口市场。$”从农产品出口格局来看。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 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且价格具有比较优势。!“"#年,我国蔬菜进出口贸易顺差达$%亿多美元;水果进出口贸易保持&”亿多美元的顺差。!“"’年我国水果出口量为$(#)(万吨,同比增长&()(*,出口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进口量为&&#)’万吨,同比增长%)+*,进口

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呈现出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的趋 势。其中,谷物出口大幅增长、进口大幅下降,呈净出口格局,这主要得益于近两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产,供求关系得以改善。从品种来看,小麦进口显著下降,玉米出口大幅度增长。同时,食用油籽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扩大;食用植物油出口增长,进口有所下降,贸易逆差缩小;食糖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有所扩大。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过去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过去出口量较大的部分农产品 出口幅度缩小;出口产品结构由以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转向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为主;当前具有出口潜力的农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二、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出口多为初级产品,质量差、加工增值程度低、技术创新不足、缺乏品牌产品。我国的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导致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 很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很多环节尚未与国际接轨,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我国人多地少,农户均耕地不足“)’公顷,导致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很 高。由于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都很低,我国目前农产品出口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实质上依赖于低价竞销,农产品附加值较低,这既不利于农产品出口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又限制了 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发挥。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并且农产 品生产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基本没有在国际市场上驰名的品牌。$”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已打开,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贸易门槛的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 垒的强化,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构成了严重威胁。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为了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通过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 制。一些发达国家出于特定目的,已将其演变为一种技术壁垒,以此来限制外国农产品的进

入。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结 构的战略调整,几乎所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均面临着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不完善,国内企业盲目竞争。当前,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出口实行多头分割的管理体制,各部门分段管理,这使得监控脱节,既没有形成从生产到出口的全程 监管机制,也难以建立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分散的小农生产与开放的大市场之间,缺少能够把农户组织起来的合作组织,也缺乏具有经营实力的农业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的 竞争。这种生产与贸易相分离的状况,不仅使农民利益受损,而且不利于农民了解国际市场的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另外,国内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也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了诸多问题,对外贸易中的“倾销”与“反倾销”事件时有发生。

三、发展策略

#”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首先,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及科技含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尽快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 升级,大力引进先进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提高我国农产品生产者的加工能力和水平,变国内农产品的生产优势为市场竞争优势。其次,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要依据 国际市场的需要,加强对国外市场的调研和销售渠道的开拓,调整农产品出口品种及其比重,加快发展有机农产品和加工品。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战略储备的角度来看,应控制资源 耗费较多的农产品的出口,适度增加互补性农产品的进口,减少竞争性农产品的进口。再次,建立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扶持一批产业化经营的出口企业。$“积极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有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要从农产 品质量标准、认证、监管等方面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从产品设计、包装、质量到技术、安全、卫生、环境等多方面均应增加环保因素,顺应绿色消费的要求,同时开发环保成本低、质量高、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农产品,实现真正的绿色经济。同时,国家应尽快完善有害有毒物质的残留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行农产品等级标准,鼓励生产优质优价的农产品,促进农产品市场的良性发

展,逐步建立起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

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加强国内流通市场的建设。国家

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出口战略的研究及对国际市场、国际贸易政策、相关农产品信息的研究,并及时传输给农民,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智力支持。国家要采取 切实的措施,充分利用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规范国内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行为,遏制无序竞争,确保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同时,要打破条块分割、地方保护和部门垄断的局面,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和手续,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此外,还应建设好农产品配送、储运、拍卖

及营销信息系统,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农业行业协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经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借鉴国外行业协会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专 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借助农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主要参考文献

①徐元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状况及发展对策)世界经

济与政治论坛,!“"’;(②张兵)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其提升策略研究)经

济问题探索,!”“(;$

③庄惠兰)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发展研究,!”"’;$

第五篇:我国建筑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业当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徐 佩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0812学号0820701226

【摘 要】同中国国民经济领域所有其他行业一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建筑业全行业始终处于持续扩张状态,本文将从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成就,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三个方面来论述这种扩张态势下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的现状,同时深入分析当前建筑业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美好展望。

【关键词】建筑业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发展成就机遇和挑战 Abstract: With the Chinese national economy and all other industri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 Chi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y experience of a high-speed development process, construction the industry continued expansion is always in the state,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chievements, issu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three aspects to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expansion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resent situation, and analyz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nstruction forward looking good.Key words: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status development trend;development achievement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同中国国民经济领域所有其他行业一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建筑业全行业始终处于持续扩张状态,这种扩张的态势不仅仅表现在行业销售额的持续扩张,也表现在从业人数的持续增加,以及行业内资质以上公司数量的持续增长。建筑业行业拥有并不断孕育出产值百亿的超大型企业。资金和劳动力保持持续流入,新公司的不断涌现,这些似乎都标志着建筑业行业经济发展势头的茁壮、旺盛,以及经济界对这种势头的认同。中国建筑业产业的现实状况究竟是什么样的?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成为行业内日益关注的问题。

建筑业当前的发展状况

1发展成就

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工程建设成就辉煌。建筑业完成了一系列设计理念超前、结构造型复杂、科技含量高、使用要求高、施工难度大、令世界瞩目的重大工程;完成了上百亿平方米的住宅建筑,为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做出了突出贡献。

产业规模创历史新高。2010年,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206亿元,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6451亿元;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9547亿元;全国工程监理企业营业收入1196亿元。“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6.5%,全国工程监理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3.7%,均超过“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数据摘自《建筑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

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左右,2010年达到6.6%。建筑业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4000万人以上,成为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数据摘自《建筑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

集体、民营建筑经济的崛起。集体建筑经济, 包括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而形成的集体经济, 也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由公有控肌的股份制经济和广大职工投资人股的股份合作经济。它是劳动者筹资金、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一种民有民营经济。它已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集本经济, 而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公有制实现形成。建筑业的集体经济, 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 无论在容纳劳动就业、在完成建筑总产值, 还是在创造经济效益方面, 均在行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国际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建筑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30%以上;2010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22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344亿美元。(数据摘自《建筑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

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效明显。许多大型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管理体系,重视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的研究,突出核心技术攻关,设计、建造能力显著提高。超高层大跨度房屋建筑、大型工业设施设计建造与安装、大跨径长距离桥梁建造、高速铁路、大体积混凝土筑坝、钢结构施工、特高压输电等领域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监管机制逐步健全。政府部门出台了建筑市场监管、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定额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监管机制逐步健全,监管力度逐步加大,工程质量安全形势持续好转。

2主要问题

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建筑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发展模式粗放,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偏低,管理手段落后;建造资源耗费量大,碳排放量突出;多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较低,专利和专有技术拥有数量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一线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建设单位违反法定建设程序、规避招标、虚假招标、任意压缩工期、恶意压价、不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等情况较为普遍;建筑企业出卖、出借资质,围标、串标、转包、违法分包情况依然突出;建设工程各方主体责任不落实,有些施工企业质量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有些监理企业不认真履行法定职责,部分注册人员执业责任落实不到位,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建筑业人才匾乏。目前, 在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口3400多万中有2300多万是农民工, 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3%。加之,近年来企业效益大多不理想, 人才外流严重, 庸才增多。

技术开发资金投人少。我国企业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仅占销售额的0.3-0.5%, 而发达国家一般占5-9%左右, 有的超过10% , 一般企业也达3%。

制度上尚未形成良性创新机制。以技术创新为例,我国建筑业的技术贡献率仅为25-35%, 而发达国家为70-80%;国家每年专利受权6万余件, 但形成生产能力的仅1万多件, 大约有80%的专利技术被闲置。这主要由于目前技术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学和政府机构里, 企业虽说是创新主体, 但却缺乏一流技术创新人才。长期以来, 没有有效机制解决科研和生产两层皮的问题, 导致社会智力、物力等资源的大量浪费。

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无论是总体还是个体, 无论在技术、管理,还是在资产规模上, 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竞争力都很弱, 这与建筑市场国际化趋势很不适应。我国建筑企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 走出低利润率的境况。故与国外建筑企业相比, 我国公司无论在资产规模、营业收人、劳动生产率, 还有是获利能力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

政府监管有待加强。建筑市场、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和工程造价等法规制度还不完善,建筑业发展相关政策不配套;监管手段有待改进,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诚实守信的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

3面临的挑战

建筑业也面临高、大、难、新工程增加,各类业主对设计、建造水平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外部约束加大,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不足,技术工人短缺,国内外建筑市场竞争加剧等严峻挑战。

首先, 中国建筑企业将面临着与更多承包商在平等条件下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我国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已持续多年, 包括像中建总公司这样的大型建筑企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序的工程任务不足的窘境。其原因同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内建筑业无序状态有密切联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 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在目前的国内市场并不强烈, 因为我们建筑业在对外开放上是比较谨慎的。加人世贸组织后, 数以千计国际大承包商将涌人国内, 国内建筑企业的竞争压力会进一步增大。

其次, 中国建筑企业将面临着自身国际竞争实力强的挑战。缺乏名牌企业是我国建筑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的一具原因, 在资金实力上, 国外一些大建筑企业不光自身有较强的资金实力,而且有着成熟的融资经验和较宽的融资渠道。由于国外建筑企业的竞争力还表现在技术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上, 而且中国多是依靠劳务分得市场竞争, 既使撇开其他方面不说, 单就技术竞争而言, 我国建筑业已明显处于劣势。目前我国的一些国际资金贷款项目及一些大型的总承包项目许多被外企抢走,就是竞争力不强的表现。

最后, 中国建筑企业面临国际惯例的挑战。近来年, 全球业主对建筑业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 希望降低成本, 提高质量, 使得建筑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确定性不断提高。与此同时, 业主希望简化产品购买的组织,而又不损害其利益, 由此产生了许多创新的项目建设模式。而多年以来中国建筑业在对外开放上一直采取谨慎态度, 不熟悉国际承包市场的经营方式和国际惯例。人后世, 就会留下许多空白, 导致自我保护能为很弱, 如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失衡, 合同执行过程不会利用国际惯例和合同赋予的正索赔权利保护自己, 在非已责任造成的情况下, 不能据理力争等。这些必然影响中国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

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全球化和地域化

建筑, 是人类把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结合起来, 经过建造活动, 而创造的具有艺术成分的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即建筑既包括人的建造活动, 又包括建造活动的成果——建筑物和构筑物。建筑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必须进行的物质生产和艺术创作活动。由于全球信息网的建立和使用, 由于世界交通的高速与便捷, 由于世界经济科技的一体化,往日庞大的地球变成今日的“地球村”, 各国的建筑文化、科技、艺术的交流、合作、渗透、融合、影响、趋同, 从而出现全球化的趋势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这种全球化趋势一方面使我们了解和学到发达国家先进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从而提高我们建筑设计、施工和管理水平;另

一方面也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和本土建筑有极大冲击,使一些地方的建筑失掉民族和地域特色。但由于建筑具有历史性、连续性、民族性、地域性特征, 全球化的浪潮是不可能使它们完全消失的。特别是中国本土建筑有许多具有很高科技和艺术价值的东西,既不可能被全球化浪潮淹没, 我们自己也不能随便抛弃。建筑既有全球化趋势, 又有地域化或本土化趋势, 二者同时存在。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两种发展趋势, 我们就容易迷失方向。无论传统的建筑, 还是外国的建筑, 都不能毫无选择的加以套用。主张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在分析、选择、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创造出既有民族形式、地方特色, 又有世界先进水平、时代特征的新建筑来。

2大型化和多元化

随着人地矛盾加剧、土地资源稀缺;社会生产、生活对大型建筑的需求;加之建筑科技的进步, 人们建造出一幢幢体量巨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设备齐全的建筑来。这些建筑往往能容纳几万到十几万人在其中生活、工作、娱乐。因此,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建筑就是一个小城市, 而城市则是一个大建筑。这是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建筑体量大型化趋势的同时, 建筑形式、风格、艺术倾向也日益多元化。这是改革开放以来,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建筑文化上的反映;也是国外建筑理论、风格、流派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表现;同时也是建筑师们解放思想、百花齐放、勇于创新的结果。现在我国大中城市出现了不少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艺术倾向不同的公共建筑, 这对改变我国城市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不良形象有重大作用。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建筑艺术风格多元化趋势必然会更加明显强劲。在建筑设计领域,建筑家们努力从生物形体中寻找原型和灵感, 从而创造出许多优秀的建筑结构形式来, 如薄壳结构, 就是对动物壳体的研究与模仿。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的千姿百态的生物, 是建筑师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这种“仿生建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3工业化和自动化

我国当前建筑业的总的技术状况, 是处在工业化过程中。与此同时, 前工业社会的手工作业、粗放经营与信息社会的少数高新技术应用同时并存。根据我国建筑业的现状,它的发展将需要先后完成以下几个任务。首先, 是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作业, 逐步提高机械化水平。其次, 是继续完成建筑(重点是居住建筑)的工业化任务(即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生产), 这就要完成建筑技术体系和建筑部品体系的集成;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制定标准化、模数化的规范。建筑工业化生产, 可以大大提高施工速度, 缩短工期;减少现场施工作业;提高现场文明施工程度, 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 是把信息技术引入施工过程, 实现施工组织信息化, 工作流程科学化,技术管理规范化。第四, 是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 加快建筑机器人研究使用步伐, 让机器人去完成施工中的脏活、重活、危险活。4高强化和优质化

材料是建设的基础。新材料的品种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上世纪末我国建材发展很快, 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很落后。不少地方还在使用实心粘土砖, 这不仅破坏农田、影响生态环境, 而且也增加建筑自重。由于实现下一步战略目标的需要, 我国建设仍将大规模地进行, 建筑材料也将会因此继续得到发展。发展的趋势将是结构材料高强化, 功能材料优质化,新材料的广泛使用。

5生态化和节能化

随着传统工农业的发展, 人口的增加, 资源的消耗, 城市的扩展,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此外, 城市污水、垃圾、噪声污染也很严重。由于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技术落后、量大面广更使我国污染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 城乡同时受到污染⋯⋯。于是“可持

续发展”、“生态城市”、“生态建筑”或“绿色建筑”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就是生态化趋势出现的大背景。它们也是中国建筑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绿色化的要求越来越明确、越来越严格。中央提出建设节能省地型建筑, 原来是节能省地型住宅, 节能省地型公共建筑, 现在统称为节能省地型建筑。这关系到建筑业转变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模式, 涉及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由建筑业来影响到整个国家, 就是说绿色建筑甚至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 全局性的问题, 是每一个企业、行业不可回避的大问题。是工作的重点。公认的绿色建筑的基本含义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整个建筑的活动, 乃至建筑物存在的整个周期都要尽量好的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果, 资源包括能源。最好的提高资源利用率;第二个重要概念就是整个建筑活动, 以及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内尽量减少环境的负担, 尽量少的污染环境, 保持环境, 这是第二个组成部分。第三个组成部分, 建筑物不是回到草房子的时代, 草房子是绿色的, 它也不污染, 而我们要的建筑物是要人性化的, 能够为人提供更好地生存、生活空间的这么一个建筑物, 最后要实现建筑与大自然的共融。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能源的利用效率是很低的, 和国际上发达国家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国要不改变增长方式是走不通的。所以, 推进绿色建筑是中国必须要做的。

6智能化

由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向建筑领域迅速渗透和扩散。早在1984 年美国康乃狄格州就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办公大楼,随后, 美国、日本、欧洲等国相继掀起了建造智能化建筑的热潮。同时, 智能化大厦群、智能街区、智能化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陆续出现。我国的智能建筑的建设始于1990 年, 已建成的号称“智能建筑”的大厦不下数百座。其中较成功的智能建筑是上海博物馆, 不仅国内领先, 而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们认为智能建筑迅速崛起, 标志建筑跨入一个新时代, 建筑智能化在时间上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空间上应分为不同层次, 不应只是一个模式;智能建筑也必然是一个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或绿色建筑。建筑智能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们, 应努力把更多的高新技术应用到建筑中来, 为祖国和人民设计和建造更多的智能建筑来。

结 语

建筑业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生产部门。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使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较高的水平, 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WTO 过渡期结束, 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 我国建筑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增强活力, 实现新发展。另一方面根据行政许可法和建筑市场发展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 改进并规范招投标规则。建立全国联网的工程建设信用体系, 实施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自律、政府监管、专家咨询和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勘察设计质量安全保障机制。重点加强政府投资工程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依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确保建筑工人作业安全, 对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负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行业管理、行业自律、行业发展,以及反映会员诉求, 维护会员利益等方面的作用。

建筑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产业结构优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设计中积极采用节能、环保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 确保新建工厂和技术改造后的企业都能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筑业要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 张纯红新世纪我国建筑的发展趋势[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3)

[3] 郭慧锋中国建筑市场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研究[J]建筑经济 2007,12

[4] 桂立平建筑市场发展趋势与挑战[J]施工企业管理 2002,4

[5] 高洪亮中国建筑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J]房地产业 2007,8

[6] 孙瑞君浅谈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15(22)

[7] 杨茂川论建筑的时代性兼我国建筑的发展趋势[J]江南大学学报 2003,8

[8] 赵延喜潘文胜南京建筑市场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研究[J]建筑经济 2008,4(306)

下载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广告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国广告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 摘要:我国的广告事业经过千年的积累直到近代才被真正认识到,由于不是一脉单传在文化翻译过程中难免会有所变动,因而使我国的广告事业的发......

    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现状(大全)

    西部农业发展方向 实蘸我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在世 纪之交作出的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决策,对于优化 地区生产力布局,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加强民族团 结,推进改革与发......

    临沂市旅游资源现状研究及开发策略

    临沂市旅游资源现状研究及开发策略 摘要:临沂市地处鲁东南地区,境内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自然风光秀丽。临沂市发展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其中尤以孔子最为出名。近代的沂蒙山区更是......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及其发展策略(共五则)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面向市场经营,寻求发展,必须要更新经营观念。对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银行而言,......

    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现状和提升策略

    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现状和提升策略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对促进我国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

    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分析(精选5篇)

    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分析我国煤炭市场一直呈现供需总量宽松、结构性周期性过剩的态势。煤炭需求低速增长,产能快速释放,进口大幅增加,库存持续上升,价格连续下......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 农村经济......

    我国饲料行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前景分析(精选5篇)

    我国饲料行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前景分析近年来,我国为了促进饲料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如:饲料产品销售、商品猪及种猪销售免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