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年俗文化正在形成

时间:2019-05-13 12:2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的年俗文化正在形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的年俗文化正在形成》。

第一篇:新的年俗文化正在形成

新的年俗文化正在形成——访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

记者 张玉玲

2013-2-25 6:51:00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5日 07 版)现在对春节的认识有两个误区:一是把春节看低了——春节不是简单的休息和吃喝,而是全社会的心理调试期,是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时机;二是把春节功能异化了——春节不仅拉动消费、具有经济功能,更要有社会心理文化的功能。

2013年春节在元宵节的鞭炮声中结束。

这个春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过法,有的出国旅游,有的在家休闲,更多的人是费尽千辛万苦回到家乡„„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人们似乎都感慨“年味”越来越淡。

什么是“年味”?怎样看“年味”?春节还有无吸引力?春节该怎样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作为“中国节日志工程”的主持人,他负责围绕春节在内的2000多个节日进行调研,对中国节日的现状和历史流变等做了系统记录和梳理。

不同的“年味”,相同的“心情”

“对年味不足的抱怨,折射的是一种文化焦虑,是转型时期的文化纠结。”李松把对“春节”的认识放到了大的转型背景中:中国从农耕文明到了工业文明,社会基础变了、文化生态变了,节日习俗随之也在变化,传统“年味”变了是可

以理解的。

传统春节,是千百年积淀的文化遗产。在每一年新旧轮回、物质生产的间歇时间,不断播种希望、消解困惑,节日中都有对来年的祈愿和设计,有仪式、有神圣感。李松认为,传统春节是个精神安顿时间,春节的文化核心是调试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加强社会交流和沟通促进和谐。

“虽然现在春节期间‘年味’似乎不够浓了,但看看元旦以后到春节放假前那段时间,却洋溢着这种传统的‘年味’,全社会处于‘过年’的心态中: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团拜会、茶话会、年会、看望困难群众、看望老干部、发放慰问品等活动„„”李松认为,虽然表达时间变了、表现方式变了,但却同样是“过年”的心态,“年味”也就浓浓地萦绕在那段时间的空气中了。

“传统过年是由家庭到社会,大年三十家庭团聚吃年夜饭,正月初三开始家族之间的社交,最后正月十五是全社会的狂欢;现在却是逆向的,从社会到家庭,先是单位团拜,春节放假后各自回到家中团聚。”李松如是总结——有没有“年味”,纠结的本质是农业文明怎样向工业文明转型,如何适应农村一元结构向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型,很多农耕时代的春节年俗已不再适应新的社会形态和生产生活,新的年俗文化正在形成。

用新智慧营造新年俗

那么,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在一起,又应该有哪些年俗活动?传统的年俗,有穿新衣服、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拜年、逛庙会、看演出等,大多以“吃”和“玩”贯穿其中。但在物质高度丰富的当下,人们平时的日子就

比以前的过年要丰足得多,因而这些年俗对现代人已没有多大诱惑力。

为适应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些新的年俗在自发地形成:央视春晚,已成为全国人民年三十晚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以前走家串户或打电话式的拜年,也由短信、微信拜年而取代;一度沉寂的庙会又像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但这些春节新年俗还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人的需求,李松认为,原因在于春节的情感性与仪式感没有强化:社区放假了,以社区为单位的社区活动没有人去构建;所有公共服务设施也大都闭门休息;虽然有了庙会,恢复了一些节日的形式,但只是一个旅游消费市场,缺乏文化认同的神圣性,没有文化的内在联系,没有与每个人的情感紧密联系。

传统春节的年俗是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调试出来的,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磨”出来的,是文化的积淀。李松表示,构建新的春节文化传统,也需要时间,要坚信现代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和智慧。节日研究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出来,要找到规律,抓准文化的核心因素,顺势而为,把活跃的因素活跃起来,把松散的因子凝聚起来,以满足现代人精神文化需求。

用新理念服务新年俗

“真正深刻认识节日,才能过好节。”李松指出,现在对春节的认识有两个误区:一是把春节看低了——春节不是简单的休息和吃喝,而是全社会的心理调试期,是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时机;二是把春节功能异化了——春节不仅拉动消费、具有经济功能,更要有社会心理文化的功能。“站在这种高度看春节,就要通过一些形式和活动来激发社会,营造好的节日气氛。”

纵有历史变迁却没有改变13亿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符号——大年三十家人要在一起,这是全民的文化认同,是全社会的文化认同。团聚,是中国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政府要服务好人类史上每年最大的“迁徙”,铁路部门全力“保春运”、高速公路免过路费,这些都是惠民的好做法„„

节日的社交能让人的心情释放,但人群聚集,又受到城市安全因素的制约,这该如何平衡?开心过节,又怎样防止铺张浪费?

现在一些城市的烟火晚会、灯会以安全问题为由停办了。李松认为,这是因噎废食,烟花,为全城的老百姓而燃放,不能简单地归之于浪费,是与民同乐,获得市民的认同,这个社会成本政府可以评估如何承担。“‘一刀切’只能说明管理服务水平不够。节日中人们不聚集、不交流,社会不释放,这种节日的文化需求没有满足,就会外溢,就会去过‘洋节’,圣诞节就会在中国高热不下。”李松说,国外有巴西的狂欢节,西班牙的奔牛节、还有西红柿节等,也都有人群的聚集,关键看如何管理。“如何服务春节,政府从理念到管理服务方式都需要改进。”

第二篇:年俗文化调查讲稿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畔,辖区囊括七县三区,人口总数超过740万,历史悠久,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嘉陵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闻名遐迩丝绸之都,久负盛名水果之乡。南充既是忠义之邦,又是三国之源,既是三总故乡,又是丝绸之都。(三总:邓小平、朱德、罗瑞卿)南充市既有优美的风景名胜,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南充的春节年俗文化。

我家住在顺庆区,我对南充三区更为熟悉。贴红包、放鞭炮、发红包、吃饺子、游园,这些全国各地的春节文化活动在南充都看得到。而川北木偶、川北皮影戏、逛大庙会等等,恐怕在其他地区就少见了。

川剧在中国戏曲中可以说是一颗明珠,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川剧的表演艺术有很深厚的生活基础,其中川剧脸谱是重要组成部分,而变脸又是川剧表演的独门特技。在200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南充籍歌唱家陈小涛演唱的《变脸》就展示了变脸,赢得了一致好评。

春节游园活动是年年都搞,年年都有新花样。今年的春节游园活动主要在顺庆区北湖公园和西山广场。正月初一到初三,人们竞相走出家门,游园、竞技,公园里、广场上人们是络绎不绝。

今年推出的“文化体育大拜年”活动在西山运动场举行,相当隆重,吸引了大量观众。活动中,16个精心准备的舞蹈、合唱、川剧等节目一一呈现在市民面前,活动中还穿插了与观众互动的猜谜、有奖问答等趣味环节。当然,这个活动略显得普通常见,但依然获得了不少掌声。

这是今年在参加大庙会时留下的图片。大庙会在栖乐山、开汉楼、万卷楼三大景区举行,以欢庆兔年春节为主题,以喜庆、热闹为主旋律,其中有文艺表演、组队游园、川北民间民俗节目等等,历时18天,天天好戏连台。很多市民还上栖乐山点灯祈福。

在西山运动场日月馆隆重举行的嘉陵春江闹元宵晚会是座无虚席,高雅艺术令人陶醉。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会的指挥为近年来活跃在美国乐坛上著名的华人指挥家、现任美国迈阿密地区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刘江,他执棒四川省交响乐团,兼有空政文工团著名独唱演员李美怡“拱卫”,整台晚会无疑成为一场视听盛宴。

第三篇:央视“春晚”对新年俗文化的呈现

摘 要:本文从“春晚”所呈现出的年俗文化角度入手,通过对“春晚”的来源及发展历程、新年俗文化的特点、“春晚”所具有的“新年俗”文化品格及观众对其文化心理解读的综述和深入分析,探讨了“春晚”在当代“新年俗”文化构建中的意义,并指出近年“春晚”存在的问题,对“春晚”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春节;电视艺术;文化;央视“春晚”;新年俗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116-02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年节”或“过年”,是我国民间乃至全球华语文化圈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对华夏儿女而言最富有文化内涵、最割舍不下的民族情结。1983年以来的每个除夕夜,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联欢晚会,又为这个中华传统文化节日添涂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文化大餐和视听奇观的央视“春晚”,处在中国传统语境系统之下,须得遵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文化规定;另一方面,作为一档大型的电视综艺晚会节目,也要符合电视传播的特性、节目策划的规则、受众的收视习惯和审美诉求等。

一、“春晚”概况

本文所说的“春晚”,特指央视一套在除夕夜播出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一档为庆祝春节而定时举办的电视综艺晚会节目。它诞生于1983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2年,除夕夜祖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乃至全世界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一个个家庭欢聚一堂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春晚的温馨画面,春晚的收视率一度高达90%。这些年来,春晚的导演从黄一鹤到冯小刚、哈文;演员阵容越来越庞大;节目形式一遍又一遍地花样翻新;观众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岁月流逝,世纪更替,但是除夕夜守在电视机前,锁定央视看春晚,却始终是中华儿女执着不变的情怀和挥之不去的情结,由此看来,“春晚也成了一个年俗,成为了春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它似乎春节就不完整”。

1.“春晚”的文化根源。“春晚”的文化根源在于国人独特的年俗情结,“春晚”产生的最原始的基础就是春节。在我们这个拥有悠久农业文明的国度,“春节”和“年”的最初含意也是与农业相关的,“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说文?禾部》载曰“年,谷熟也”。民

间还有一种传说,“年”是消灭了凶猛怪兽“夕”的神仙,人们为了纪念年的功绩,把三十那天叫“除夕”,把初一称为过年。春节(年节、过年)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和仪式,祭祀神明、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形式丰富多样,并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除夕夜,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并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2.“春晚”的发展历程。自其诞生以来,每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总是吸引亿万观众收看。对于绝大多数国人而言,“春晚”已成为春节一个必不可少的文化符号,过年要是少了“春晚”,就不像过年。这三十多年来,历年“春晚”在观众心目中留下深深的记忆,如同其他电视艺术一样,其发展经历了从稚嫩到成熟的历程。总体来说,1983年“春晚”诞生,整个80年代是“春晚”筚路蓝缕的草创时期,更像是载歌载舞的茶话会;90年代,语言节目异军突起,并逐渐显现出和相声类节目分庭抗礼之势;21世纪,姿态更开放,节目更多元,呈现出日趋包容与多元的取向。

二、“春晚”与传统年俗文化

“春晚”在电视艺术中的界定是“大型综艺晚会节目”,然而作为一年一度国家级的盛会,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综艺和娱乐那么简单。“春晚”背后深远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年俗文化是其发源及发展的源动力,因此,“春晚”也在各个方面充分呈现了它的年俗文化代表意义。

1.传统年俗文化的定义和现状。传统年俗文化,即中华传统民间年节民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文化事项,它承载着人民大众的美好向往与智慧创造,生动地体现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传承,“天人合一”的科学理念与“和合团结”的民族精神是传统年俗文化的核心。由此不难看出,年俗的文化内涵是极其深厚的。全球华人在传统年节都举行盛大庆典,度过这美好的日子――生活美的高潮。

中国社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前行,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再加上西洋文化向中国的植入,人们的猎奇心理和盲目从众,在以现代大都市为代表的不少地方,传统节日的气氛已渐趋淡化。面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式微,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并发起保护传统节日的号召,冯骥才等人更是呼吁“春节申遗”。一些相关组织也陆续成立,2006年2月9日,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一致通过了《保护中国传统年节民俗文化孟门宣言》,明确指出:年俗活动和原生态民俗,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创造,是中华儿女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深入研究,积极抢救和妥善保护。

2.“春晚”艺术形式的传统年俗文化呈现。首先,这台晚会具有十分神圣、隆重的“民族仪式”感。正如前文所述,春节是全球华人最为盛大和隆重的传统佳节,而“春晚”就是在除夕夜这一万家灯火团圆、辞旧纳福迎新的神圣时刻,推出的一台极具文化仪式感的晚会。它点染和增添了年节的喜庆气氛,构建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成为炎黄子孙同根同源、共时共在的生存性体验;它既是一台主题确定、群星荟萃、异彩纷呈的大型综艺晚会,更是一条连接、凝聚海内外华夏儿女思家爱国情愫的精神纽带。

其次,“春晚”众多节目所呈现的年节民俗传统的社火、秧歌、花会、花灯、剪纸、面花、说唱、竞技、手工艺等,使得这些年俗得以充分的保护与传承;为使自己的节目能有效迎合这台近乎民族图腾的节日庆典的模式,演员们也纷纷穿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大红色服装,戴上“中国结”,设计别致的旗袍和唐装更是一年又一年地成为主持人的礼服。

3.“春晚”内容主题的传统年俗文化呈现。30余年来,喜庆、欢聚、祥和、团结、奋进、昂扬、开拓、自豪等,是“春晚”不变的内容主题和情感基调。1984年的主题是“爱国、统一、团结”;2002年是“祖国颂、社会主义颂、改革开放颂”;2015年的主题则是“家和万事兴”。支撑中国几千年家族制社会结构的儒家文化讲求血亲人伦,强调孝悌,血缘亲情这条纽带串联起了传统中国社会一个个的家族。忠与孝的思想,“书同文,语同音,民同心”的情结早已深深烙入炎黄子孙的记忆,对于具有“家―国”同构之民族心理积淀的中国人来说,“春晚”正凭借异彩纷呈的节目内容和恰如其分的情感主题,依托央视强势媒介平台的力量,从“家庭”到“家国”提升了欢聚红火的年节氛围。

三、“春晚”新年俗文化的兼容性

“新年俗”是指植根于传统年俗又兼容了现代时尚元素和外来文化的年俗。中国文化自古强调“兼容并包”,年俗也兼容了现代元素和外来元素。更为重要的是,“春晚”这台晚会自身也成为了“新年俗”的组成部分,在阖家团聚、贴春联、放鞭炮、发压岁钱、吃年夜饭等春节传统项目中,从此增添了“看春晚”这一新年俗。“春晚”面对的是亿万观众,不同的社会层次、相对差异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使“春晚”面临众口难调的问题,这些都要求“春晚”在几个小时的节目中尽量做到“面面俱到,兼容并包”。

1.“春晚”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的兼容。“春晚”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戏曲、杂技、民族歌曲和武术表演都是中华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每年晚会的导演变着法儿地使这些传统艺术以更易被众多观众接受和喜爱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于是便有了宋祖英和周杰伦同台表演的《本草纲目》,京剧名家于魁智与通俗歌手组合羽泉的反串等,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融合传统表演艺术和时尚元素的范例。其次,历届“春晚”都相当“时髦”地邀请该年最红的明星,台词中穿插该年最热门的话题。2009年冯巩相声剧《暖冬》的台词“穿上我的立领衫,站那就是易中天”;2014年沈腾的小品《扶不扶》就是晚会话题接地气儿,台词“赶时髦”的体现。最直观的时尚元素莫过于越来越具现代感的背景墙,三维立体和魔幻空间技术的运用配合华丽的舞台造型,“春晚”无愧于“视觉盛宴”的赞誉,而“春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将各种传统元素和时尚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春晚”对不同社会层次和群体文化的兼容。观看“春晚”让不同阶层、职业、年龄和经历的人都在这同一“神圣时间”和“视听盛宴”中寻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心境,获得一响叩击柔软心头的共鸣,体会到一份无差异的与家和爱相关的温情。透过春晚,农民看到的是来年也许很有奔头的前景,中产阶层和官方看到的是稳定而和谐的秩序;传统戏曲节目满足中老年观众的收视需求,轻松活泼的少儿表演迎合小朋友的口味。近年来,央视“春晚”还融入了草根文化,2011农历年初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旭日阳刚组合和西单女孩任月丽。

3.“春晚”对本土文化的和外来文化的兼容。近年来由于我国飞速发展并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春晚”中碰撞出和谐的火花,姜昆的外国徒弟大山、《踢踏风暴》爱尔兰舞之魂舞蹈团、“长腿欧巴”李敏镐、“法兰西玫瑰”苏菲玛索,越来越多的国际面孔登上春晚舞台。“春晚”对于外来文化元素的呈现丰富了“春晚”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感受。

四、结 语

通过本篇的研究,笔者认为央视“春晚”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新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综艺晚会,它代表了我国电视文艺的最高水平;作为多元文化盛宴,央视“春晚”对年俗文化的兼容性有集中体现,它的社会功能和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几十年来,春晚的执导与参与人员都在不断努力,内容形式在不断丰富和创新,“春晚”整体水平逐年提高。但毕竟众口难调,广大观众对“春晚”的评价也从二十世纪的盛赞走向近年来的褒贬不一,坊间甚至流传“春晚年年难办年年办”、“春晚似成央视高成本鸡肋”的说法。观众喜新厌旧、各省级卫视台围剿、晚会承载主题太多、节目形式缺乏创新、众口难调、舆论压力大等众多问题使得“春晚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春晚”应当而且必须去做的,就是积极寻找更适合“春晚”的新元素,同时积极与新媒体合作,大胆创新,永葆生机。

第四篇:中国年俗文化展示活动主持词

中国年俗文化展示活动主持词

主持人从升旗台一左一右上台(做拱手作揖状)冯:过年好!谭:过年好!

冯:祝你新年吉祥如意!谭:祝你新年恭喜发财!

冯:同学们,刚才我们都是一些特定时节的祝福语,你们知道是在什么时候说的吗?

(春节、过年)

谭:是呀,在中国多姿多彩的节日里,春节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为世人周知的传统节日。

冯:说到春节,还要追溯到它的起源。新年习俗定型于汉朝,到唐代时,春节转型为娱乐型的节日。一年一度的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欢乐节日,人们借此破除迷信、祈福,祝愿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谭: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人对于春节的观念似乎逐渐在淡化,为了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至于流失,为了更好的探寻和继承中华民族的精髓,我们在寒假进行了一次“学中华年俗文化”的实践活动。

冯:在这一次的活动中,我们知道了许多中华年俗,其中有贴春联;猜灯谜;包饺子、元宵;挂年画、送压岁红包等等,老师和同学们还亲自动手制作了年俗作品呢。

谭:今天,我们就请各班的学生代表将这些年俗文化作品一一进行展示。

挂年画

冯:年画是由古时的门神画发展演变而来的,是我国民间绘画艺术中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岁末春初,万象更新,人们将红火热闹,五彩缤纷的年画往墙上一贴,顿觉四壁生辉,喜庆气氛扑面而来。今天展示的四幅年画是3.3班郑乐晨、6.2班尹文文、6.4班魏文佳、孙雪梅等四位同学。

包饺子、吃元宵

谭:扫房、年夜饭也是春节的一个重头戏。春节饮食丰富多彩,南北风格各异。北方吃饺子,南方吃元宵和年糕。人们一般于除夕晚上包好饺子,到零点煮食,取其“更岁交子”之意,盼望年年有余,富足安康。今天为大家展示的是来自4.3班的同学。

猜灯谜

冯: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吃元宵、猜灯谜,也是中国人过年的必不可少的节目。它将灯谜结合赏花灯,变成许多人可共同参与的猜谜游戏。今天各个班的同学都做好了灯笼,准备了灯谜,形状大小不一的灯笼,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谜语,真是让人目接不暇呀!同学们,课间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做猜灯谜游戏吧!

贴春联

冯:说到春节,不能不提贴春联。贴春联是过年的一种文艺形式,人们常常在年三十贴春联,有雅兴的人甚至舞墨挥春,春联一律用红纸写。分为上联、下联还有横批,贴春联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福和心愿。

谭:据说最开始的春联是写在桃木板上的,又称为桃符,能起到驱鬼辟邪的作用,后来才慢慢演变成纸质春联。

冯:现在展示的两幅春联是由夏兴奇校长和吴道东主任书写的,代表着老师们对株董路小学以及全体同学们的期望与祝福!

谭:吴主任书写的春联是:上联(学优才赡凭修炼)下联(海阔天空任展为),寓意为:知识是学来的,有知识、有才学走遍天下都不怕。让我们用掌声对吴主任表示感谢!

冯:夏校长书写的春联寓意更为长远、深刻,下面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夏兴奇校长亲自为大家解释这幅春联的意思!

红包大派送

冯:同学们,你们过年拿到红包了吗?今天,我们的校园里有两只小黄鸡来为同学们发红包了。不过,只有上交了寒假作品并获奖了的同学才能上台领取哦!下面请刘书记宣布寒假实践活动获奖学生名单。请念到名字的同学上台到小黄鸡手中的盒子里抽取红包!

结束语

谭: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演变和发展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程,中国文化的进步。

冯: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了解年俗文化,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中华优秀传统,将中华之文化精髓发扬光大!

谭:今天的“中华年俗文化展示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年俗文化手抄报:太原过年习俗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一盆,上加一枚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温饱之家还供以全牲之羊、猪头以及水果、核桃、柿饼、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类。元日迎神与他处不同。按时宪书所载明的喜神方位,用柏叶、石炭捡到长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时用红纸贴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红纸条加十字于石炭上,两块石炭之间夹以百束香,点燃,俗称“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节的文艺活动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垒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镇还有背棍、铁棍、桌棍、抬阁,扮演各种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技优美动人。

不仅都市乡村,各庙宇在过年时亦热闹非凡。晋祠各庙于五更大门洞开,张灯结彩、烧积薪、迎神,设饼饵枣梨祭祀。旧日过年,太原一地尚有许多风俗故事,表现出那时人们的忙乱、繁琐、迷信心态。

[年俗文化手抄报:太原过年习俗]相关文章:

下载新的年俗文化正在形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的年俗文化正在形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年俗——过生日

    年俗——管日子 要过年了,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日的喜庆。作为中国人,对年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年前是各家各户的备年货、吃年饭、聚会,忙的不亦乐乎。乡下打工的长途奔袭,回家团聚,......

    年俗文化的作文700字(优秀范文5篇)

    年俗文化的作文700字(精选5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

    借力地域文化 形成新外德育特色

    借力地域文化形成新外德育特色 慈城是一个地域文化特点非常鲜明的千年古镇,尤其是慈孝文化在慈城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慈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

    非遗年俗文化展示周将免费开放

    非遗年俗文化展示周将免费开放 时间:2014-01-17 编辑:李雪 中国文化报记者李珊珊报道:由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区政府联合承办的“中国非......

    年俗文化与乡村旅游怎样融合发展

    年俗文化与乡村旅游怎样融合发展 ——山合水易“河北蔚县暖泉年俗文化小镇规划” 乡村旅游规划——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中国人喜欢过年,喜欢年的味道,年的风俗,如果将年俗文......

    “中国非遗年俗文化展示周”开幕

    “中国非遗年俗文化展示周”开幕 2014-1-2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文化展示周”现场。 中国文化报记者喻非卿 陈曦 摄 中国文化报记者李珊珊报道:由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

    东北年俗调查报告

    东北年俗调查报告 东北年俗调查报告1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永寿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家乡年俗作文(合集)

    家乡年俗作文(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