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1)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
(2)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工作方针和政策。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为什么说在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
.(1)改革开放以前,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我们还曾经照抄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长期把苏联模式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种种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造成在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错误。主要体现在:认为社会主义不能搞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误把“普遍贫穷”看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和精粹的按劳分配,误把“一大二公”和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政企不分、党政不分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2)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存在的错误理解,表明我们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对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什么的认识长期以来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要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去掉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附加、曲解和误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答:(1)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大量吸收进步文化,因为它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
(2)承继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古为今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3)对待文化遗产,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一切照抄,机械搬运。
第二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对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的同时,对分配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与调整。主要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山西省委、山西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山西机构编制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步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全省机构编制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制度化、法制化进程继续加强,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优化组织机构,精简规范人员编制等取得新成效,超编状况初步改善,财政供养人员通人口比例趋向合理,监督检查走在全国前列,整体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机构编制是党的重要执政资源。机构编制工作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国家政权建设,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新的契机,更加自觉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富有成效地加强和改进机构编制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更加关注直接面对基层和群众的“窗口”机构的改革,更加关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热点问题的解决。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抓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通过科学配置职能、合理配置机构、完善运行机制,促进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形成管政策、管标准、管机构的管理体制,提高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水平。要加强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探索掌握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内在规律,发扬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优良传统,促进全省机构编制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新山西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中国改革开放自1978年末开始,至1988年的前十年是摸索时期,按照小平的说法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突出特点是一个“放”字——对国企放权让利、放手探索、对非公经济放开经营。后来经历了1989-1991的国内外大动荡而进行反思后,到1992年开始了市场化全方位改革,其特点收放结合,国企改制、大力引导发展非公经济、逐步加大对外开放幅度,至2002年开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初具形态,展现了巨大的活力与潜力。2002至2012年进入发展与完善阶段。
改革开放前十年人民得到实惠最多。后二十年人民感觉不平最大。感觉到改革后期,方向已经不为全体国民,而一味为了少数人而改了。每一项改革措施出台,都是少数人得利,多数人遭殃。贫富差距增大。所以一谈到改革开放,前十年不可不谈。下面就有我班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改革开放前十年的成就以及改革开放与党的联系。
第五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国有企业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不断创新党建工作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取得辉煌成就:坚持站在服务改革发展的最前沿,在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进程中充分展示先进性;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有力地保证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塑造先进企业文化,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积极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队伍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坚持理念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国有企业党组织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展现勃勃生机。
30年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伟大实践,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必须高举旗帜、把握方向,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经济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依靠力量。30年来,尽管国有企业的发展与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但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了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不放松,不断加强与改进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国有企业的党员、干部、群众,有力地加强了企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使国有企业的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党和人民的手里。必须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企业领导体制与管理机制,探索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方法、体制与机制,努力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党的政治优势与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牢牢把握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方向,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实现并巩固党的政治领导。
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实效性。30年的历史表明,企业党建工作只有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展现自身价值,体现时代风采。必须树立“党建工作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把企业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把保证和促进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科学管理、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和党组织战斗力的主要标准。围绕中心工作任务的部署与企业发展面临的矛盾与难题,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