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2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30年前召开的短短5天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因其伟大的历史贡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过去理论界比较注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意义,但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高度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十一届三中全会高扬的改革精神、开拓精神、民主精神、务实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
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直接推动下,在中央工作会议基础上,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中国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转向逐步开放、从墨守陈规转向全面改革,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华民族面临走什么路的关键抉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进入两年徘徊前进时期,中国面临究竟向何处去、走什么路的关键抉择。当时有三种选择,一是按照“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去办。按照“两个凡是”,就会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仍然奉行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不仅无法否定“文化大革命”,而且势必全盘继承毛泽东晚年“左”倾错误,如此就难以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二是走全盘西化的邪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利用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全盘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盘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全盘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同西方国家所谓“非毛化”、“非社会主义化”的社会思潮相呼应,企图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实行资产阶级自由化。三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拨林彪、“四人帮”之乱,清理毛泽东晚年的“左”倾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既维护毛泽东的崇高历史地位,又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主题相结合,开创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路。①在这紧要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为既不能回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的老路,也绝不能走全盘西化的邪路,而是要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恰恰成为在这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关键会议,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其巨大贡献实现中共历史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长达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规格很高,规模较大,讨论问题很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作了充分准备。②闭幕会上,邓小平、叶剑英、华国锋都作了讲话,其中邓小平所作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很全面、很深刻,实际上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取得六大成果,实现了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第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作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正式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第三,提出了要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全会指出,现在必须“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③。第四,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全会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第五,解决了一些重要的历史问题。全会决定撤销中央过去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全会还审查和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提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必须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第六,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20年后,江泽民高度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荣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3.党的重要文献多次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均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两次飞跃”思想,也点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即“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3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指出“一九七八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承担起艰巨的使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论述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这次历史性变化时,也有类似论述。2007年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既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意义,又指明了全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点的价值。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的重要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以及着力解决的三大问题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的重要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是坚持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必然结果。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思想路线部分的重要来源。邓小平曾指出,“思想路线是什么?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坚持毛泽东同志说的实事求是,坚持毛泽东同志的基本思想”。⑤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结晶。随着党情、国情、世情的发展变化,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与时俱进”,为思想路线增添了新内容,突出了党的思想路线随着时代变化、国情变化追求创新的特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品质。新世纪,党中央在全党大力倡导求真务实之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丰富和发展的历程,既生动记录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脉络,又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性和源头性,为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先导。
2.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并在此后形成的改革开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从而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全会后,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大改革大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改革开放理论包括渐进改革思路、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想、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观念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党的十三大所说“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新发展”,全会恰恰是改革开放思想的重要源头。
3.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来源。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全会指出,“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各级领导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对不正确的意见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服。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经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阐发,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先后形成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执政党建设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党建部分,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的回答。
4.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民主法制的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部分的思想来源。全会公报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实际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随着国家对法制建设的重视,人们对法治认识的逐渐深入,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2004年又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战略思想。足见,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十六字法治建设方针为依法治国决策提供了思想来源。
5.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思路,是探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源头。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探索如何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历史证明,依靠大而纯的生产关系变革伴随群众运动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路不适合中国实际。在经过认真思考后,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一种超越平均主义思路且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即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而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一新思想极大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东南沿海地区迅速实现率先发展。随着对发展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入,中共又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路,逐步解决了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此外,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再认识、对市场作用的新判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与以往相比都有了很大不同,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动力
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形成的改革、民主、开拓进取、务实等精神,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创造新的辉煌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武器。
1.十一届三中全会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在全会上,与会同志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充分恢复和发扬了党内民主和党的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增强了党的团结。全会公报也指出,会议真正实现了毛泽东同志所提倡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全会决定,一定要把这种风气扩大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中去。另外,会议还强调要“在人民和青年中继续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思想教育”。无疑,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十一届三中全会高扬的改革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改革开放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渐渐成为一种象征和一种精神,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就是认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创新精神;就是大胆学习别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积极心态;就是不拘陈见、不囿一隅的开放胸怀。这种源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的创新精神一起构成的改革创新精神已成为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核心,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鼓励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
3.十一届三中全会发扬的民主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保障。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基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并表示要创造民主的条件,要重申三不主义。会议召开期间,与会同志的发言时间、发言次数、发言范围不受限制,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会议召开过程中,党的最高领导人当面道歉、参会人员点名批评与自我批评,各抒己见,切实体现了民主精神。列宁曾说,“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它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叶剑英在会上还专门就民主法制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他说,这次会议,大家畅所欲言,充分讨论,开展了批评,一些犯了错误的同志也不同程度地做了自我批评,这是我党兴旺发达的标志。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地建设社会主义。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广开才路,及时地发现我们党的优秀人才,才能保障广大干部和群众对领导实行监督和批评的权利,从而有可能及时发现和揭露像林彪、“四人帮”一类的阴谋家、野心家、两面派,巩固我们的政权,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切实的保证。邓小平评价说,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在党的历史上有重要意义。我们党多年以来没有开过这样的会了,这一次恢复和发扬了党的民主传统,开得生动活泼。我们要把这种风气扩大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中去。正因为坚持和发扬了民主精神,“这次会议讨论和解决了许多有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大家敞开思想,畅所欲言,敢于讲心里话,讲实在话。大家能够积极地展开批评,包括对中央工作的批评,把意见摆在桌面上。一些同志也程度不同地进行了自我批评。这些都是党内生活的伟大进步,对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全会公报指出,全会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上述民主精神有力地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健康顺利发展。
4.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倡的开拓进取精神,为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要求“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代表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敢闯敢干的拼劲和闯劲,反映了当时广大百姓的心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传播的开拓进取精神,实际上是不畏艰难,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精神。正因为30年来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形成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精神,才有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功实践,才形成了能正确指导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此外,十一届三中全会倡导的务实精神也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会召开前后,陈云曾多次指出,“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根据现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要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⑥“九亿多人口,百分之八十在农村,革命胜利三十年了还有要饭的,需要改善生活。我们是在这种情况下搞四个现代化的”。⑦在这次全会上,从实际出发推动经济建设,在党内高层达成一致,这有助于减少经济大起大落,也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奠定了思想基础。(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 北京 100091
第二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就
(1)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中国人民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显著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2)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经济体制改革扣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组织。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开局良好。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和保护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7)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提出“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同台湾的交流不断加深。
(8)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国防实力和军队防卫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准则处理国际事务。
(10)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廉政反腐工作深入,党组织得到巩固发展。推动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第三篇: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主要内容是: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二大 :
1、明确规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提出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度精神文明,制定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方针,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2、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做了重要补充: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十三大 :
1、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2、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十四大: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11日—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十五大 : 江泽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1、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大会指出:⑴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⑵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⑶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做全面部署;⑷确立跨世纪发展宏图;⑸明确回答了邓小平逝世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十六大: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2、高举一面旗子: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
3、坚持一条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4、把握一个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认准一个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6、实现一项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7、建设一项工程: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8、走好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七大简单来说
一、完成人事更替选举新一届的中央委员 中央候补委员 中央纪委委员等
二、修改党章:将“一观三制”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
代表任期制
巡视制度
党的常委会接受全委会监督三、十七大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
九、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十、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十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十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十七届三中全会内容: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四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1.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所有专业学员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试。
2.该资料为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考试通过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终结性考试系统(kaowu.openedu.com.cn)完成。
试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1978-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5.9万亿元。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国家先后启动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激发了各大经济区域的发展活力。
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正负电子对撞机、籼型杂交水稻、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低温核反应堆、纳米技术、载人航天飞船成功返回和绕月探测卫星成功发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首次交会对接、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等,标志着中国在科技研究的些“高、精、尖”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78-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24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7917元。人民的总体健康水平已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财税、金融、流通、住房、医疗、教育等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78-201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3868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位,其中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位,进出口结构优化,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在“引进来”的同时,中国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007年的248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772亿美元,年均增长25.5%,中国跻身对外投资大国行列。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更好地发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促进政治协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促使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
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以宪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全国城乡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广泛共识。
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大。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认真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支持各少数民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形成了中华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族自治地方经济迅速发展。
尊重和保护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7.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人民解放军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主线事斗争准备为龙头,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国防和队现代化建设。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三次大规模裁军共裁减170万人。军队、武警和民兵在保和建设祖国方面,在抢险救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8.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祖国统一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祖国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发展,反对“台独”等各种分裂图谋的斗争深入发展。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坚强决心通过立法形式表达出来。
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方位地开展对外工作。
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国际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至2011年7月,中国已同17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努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向亚洲、非洲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了优惠关税待遇,并减免了几十个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积极推动建立中国同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合作论坛。顺利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机制发展,同新兴国家合作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
中国还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积极开展公共外交。
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从1999年起,先后开展了“三讲”教育、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中国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第五篇: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
A.和平与发展B.战争与革命
C.社会主义建设实践D.第三世界兴起
2.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两者之间是()。
A.继承和发展关系B.替代关系
C.继承关系D.发展关系
3.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人宪法是在()。
A.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B.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C.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D.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4.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
D.“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
5.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把革命理想定为()。
A.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B.最低理想
C.一般理想D.个别理想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
C.毛泽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D.邓小平理论无需向前发展了
7.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的标志是()。
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三大
C.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8.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是()。
A.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特别是反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
B.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成败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对苏东剧变的认识
C.建国29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成功干和失误总结与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原理的继承和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纠正
D.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经验的总结
9.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标志是()。
A.1956年任中共中央总书记B.1975年主持国务院工作
C.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D.1987年党的十三大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是()。
A.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B.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D.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
E.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
2.邓小平理论是()。
A.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B.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C.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D.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E.邓小平个人为我们创造的宝贵财富
3.邓小平理论是一个()。
A.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B.开放的理论体系
C.指导当今世界发展的理论体系
D.指导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建设的理论体系
E.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表现在()。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E.改革开放
5.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指()。
A.它所依据和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
B.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C.它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
D.它是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E.它的基本内容无不源于马克思主义
6.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以()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A.邓小平南方谈话B.党的十四大
C.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D.《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发表
7.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有()。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极左路线的破产
C.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正确总结D.苏东剧变的警示
8.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当时摆在我们面前有三条路即()。
A.一条是老路,就是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错误的“两个凡是”的路
B.一条是邪路,就是以借口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的路
C.一条是新路,就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冲破“两个凡是”、反对否定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之路
D.一条是西路,就是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彻底否定社会主义的“西化”
三、判断题
1.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在党的十四大。()
2.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他们是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
3.“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的提出是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
四、简答题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时代主题转换有什么关系?
五、论述题
试述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A3.D4.B5.A
6.B7.C8.C9.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ABCD3.ABE4.ABCD5.ACD
6.AB7.AC8.ABC
三、判断题
1.×2.√3.√
四、简答题
答:(1)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战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时代主题开始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生活要提高,成为各国人民的愿望和普遍要求。在时代主题发生转换的同时,战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和新工业革命浪潮,深刻地改变了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世界范围的竞争,从过去的军事较量转向经济实力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上。时代的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有新的发展。
(2)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变化,并对之作出科学的分析,正确地回应了时代主题转换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都和对时代主题转换的正确判断有关。
五、论述题
【要点】(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首先是因为当代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了时代的主题。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时代主题的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这种时代的变化,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发展,邓小平理论还将不断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