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清代地方政府》有感
读《清代地方政府》有感
——角色定位的重要性法学法硕S130203 侯泉
读完瞿同祖老先生的《清代地方政府》,会不自觉的拿它与《明朝那些事儿》作比较。虽然两本书都是写中国近代史,但是两本书的写作风格却是大大不同。瞿同祖老先生在《清代地方政府》中运用大量的史料,系统分析了清代州县官的职能及其运作,具体涉及:征税、司法、长随和幕友的使用,州县官对于书吏和衙役的依赖,以及公堂或衙门内的办事程序等。作者通过各种手本和札记,同时参考大量的官方资料,全面考察了在清代地方政府正式体制中的非正式人事因素的运作,特别考察了地方精英或乡绅对政府管理过程的参与,深入考察了地方利益对政府政策的影响,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完整的关于中国地方行政运作图,不愧为第一本系统、深入研究清代地方政府的作品。而与之迥异的《明朝那些事儿》,看似调侃一般的语言,却呈现真实的历史事件,让人轻松的就能进入那些曾经或辉煌或暗淡或荣耀或耻辱的岁月,去了解去认识那些曾活跃在历史岁月中的人。作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代十七朝黄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作者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理解。两本书一本从中央政府入手,一本从地方政府入手;一本像严谨的理科生,另一本则像活泼的文科生。
在《清代地方政府》中,瞿老先生详细的讲述了清朝地方政府的人员构成、作用和运作模式。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明月先生详细的讲述了明朝中央政府中皇帝和大臣们的各种勾心斗角。在我看来,这一切的一切,最终都归结到一点上,那就是操作这一切的人。不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也不论是在明朝还是清朝,这个“人”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则对他背后运行的行政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如《清代地方政府》中的州县官,作为最为重要的地方掌权者,也是清朝(我认为在明朝也是)整个国家机器运转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零件,他们的产生都几乎来自同一种方式——科举制度。这种制度下产生的州县官,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前半生的奋斗目标就是通过科举制度进入仕途,可是当他们进入仕途之后,他们的意识里面只有如何运用八股文对付科举考试,他们没有学习过怎么去管理
辖区下州县,也没有培训过怎么去启动和维护庞大的国家机器。所以他们只好请书吏、衙役、长随帮自己打杂,请来幕友帮自己出谋划策,然后和地方乡绅相互妥协。但是州县官却没有组织和协调好这样一帮人,他们之间职责出现重叠。而且州县官为了平衡幕友、书吏和长随,认为的推行隔绝政策——亦即不让他们有机会相互接触。这时候,州县官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就出现了问题。从这个时候开始,整个国家机器就开始被附上一些不必要的零件,国家机器的运转也因此开始变得越来越笨拙,最后直至停下。
而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介绍了许多明朝皇帝和官员,其中不乏经纬之才。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明朝最为有名的首辅张居正。他们都聪明绝顶,他们都会玩弄权术,他们也都心系国家,可是他们也没能拯救大明王朝。在这样一部历史剧中,一个皇帝的真正的角色是什么?一个首辅的真正角色又是什么?明朝的皇帝和大臣没有弄清楚,清朝的皇帝和大臣也没有弄清楚,所以大明最后走向了灭亡,所以灭亡大明的大清最后也走向了灭亡。虽然现在学界都把原因归结为中国封建政治体制的不合理性。我个人认为,在体制背后隐藏的人对自己角色的地位不清,导致整个行政系统运作效率及其低下,这才是中国古代朝代频繁更替的真正原因。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以史为鉴。历史就犹如一面镜子,当你去阅读它的时候,你就能从中看到现在社会的种种。抛开社会和国家制度不谈,仅看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你就能从中看到明清时代的影子。当下的中国,许许多多的法律工作者都在倡导推进中国法治建设,可是他们未必清楚自己在这当中应当扮演的角色。中国现在的司法制度犹如一驾马车,拉车的三匹马分别是公、检、法。但是马车只有拉车的马,却没有驾车的人。而且,旁边还有一头爱说话的驴——律师。律师并不是拉马车的人,但是却喜欢对马车的前进方向指指点点。公检法本来不是控制方向的人,但是现在这样一驾马车却要他们去定夺前进的方向。所以,中国现在的法治建设进程中才会出现千奇百怪的现象。
我认为,只有当我们每个身处法治建设中的人都清楚了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才能使自己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的法治建设,才能走上正轨;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和谐。
第二篇:参观内乡清代县衙有感
参观内乡清代县衙有感
在豫西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西沿的古城内乡,有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惟一保存完好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内乡县衙。今年清明节趁着学校放假之际,我在同学的陪同下去了内乡,到达内乡后不顾饥劳交迫,就先去神往已久的内乡县衙,在大门外驻足良久„„
我走近县衙,大眼望去,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结构严谨,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依次推进,建筑物均饰有“五脊六兽”,而且融长江南北风格于一体,既有北方四合院,又有回廊宽阔、廊庑相连的南方风格,巧妙自然。看介绍才知原来衙门的设计者是清光绪时县令、浙江绍兴人章炳焘,难怪到处遗留江南建筑风韵。
内乡县衙所悬挂的匾额、楹联非常多且语言精练、寓意深邃、书法秀丽,令人赞不绝口。这些千姿百态的衙门楹联和匾额不仅成为中国楹联文化和封建政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折射古代政治、官吏作风以及世态民情的一面镜子,更成为这些旅游景点的一道亮丽风景。游内乡县衙,如果不仔细品味观赏其生动深邃的楹联和匾额文化,就如同游北京而不看故宫、游杭州而不看西湖、入宝山而空手归一样,绝对令人遗憾。
匾联,即用于宫殿、衙署、祠署、寺观、亭台、楼阁等建筑物的匾额和对联,是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特色。各种形式、色彩、字体的匾联,不仅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使建筑物生机盎然,而且有画龙点睛之妙,使观者赏心悦目。尤其是其深远的意境,更是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内乡县衙二堂中央有一方匾额“琴治堂”,是内乡书法名家张德元书写的,字体浑厚圆润,丰满不溢,加上较高的艺术雕刻,乍看似凸出的,而实为凹陷的,使游者颇感兴趣,给人留下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匾联书写字体多样,有正楷、狂草、隶书等,从很多方面展示了书法艺术。君若留意而来,其章法、其色调、其书写形体、其外框底托的配制,加上悬挂在恰当的位置,让人总觉得一幅好的楹联、匾额,有如诗似画般的意境:或飘逸如仙子,或刚劲如壮士,或显神如剑侠等等。观之,意所达,似都含。
县衙的匾联充分的体现了官场文化。一位著名学者在参观了内乡县衙后欣然题词:“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所谓“半部官文化”,是因为内乡县衙作为基层政府机关,它所代表的主要是封建时代基层官场的官文化,所以只能说是“半部”。内乡县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谓三堂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联是清康熙年间知县高以永(浙江嘉兴人),在内乡任职九年间所撰写的对联。此联一反平仄常规,以官立意,由官及民,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又深含哲理。面对楹联,我感触颇多。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有“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的良好心态,淡化“官本位”思想,不要为得“一官”而卑躬屈膝,甚至丧失良知。当然,对于胸怀宽广、素养良好、能力卓著的人则应该鼓励当官,以更好地施展才华,造福社会,造福人民。而从古到今,为官者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其中不乏有人以权谋私、挖空心思侵贪纳税人的钱,不乏有人利用公权力排挤、打击甚至迫害正直的群众。对这些人今天可以党纪国法治之。下联揭示了官与民的关系,当官者来自于民,被老百姓养活,就应当为百姓办事,而不应高高在上,做欺压百姓的事。没有群众哪来的官?所以,为官必须增强群众观念。
大堂、二堂、三堂是县衙中轴线上的三大主体建筑,座落在高高的台基上,显得格外巍峨端庄。
大堂,是知县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大案要案的地方,也是整个衙门的中心建筑,古朴肃穆,尉为壮观。大堂上方悬挂着“内乡县正堂”行楷金字匾额,堂前粗大的黑漆廊柱上有抱柱金联,为清代的监察御史魏向所撰,上联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下联是“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在古代封建社会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掌控着一县行政、立法、司法大权的知县,在缺少外部有效监督制约的情况下,仍以这幅清代名联作为座右铭,时刻自重、自省、自警和自律,其精神诚然可嘉。
二堂,是知县预审案件、审理民事案件和大堂审案时退思、小憇的场所。二堂的门上方悬有“琴治堂”匾额,其抱柱楹联是:“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要求为官者在执法办案时要不分亲疏远近、一律平等,不徇私情,公正执法;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一时难以查清的案件,处理时要留有余地,以免冤枉好人,从而做到爱护百姓。此联反映了为官者“疑罪从轻”有执法思想。
三堂是知县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和办公起居之所。在三堂正中横匾上写有“清慎勤”三个大字。此典出自晋武帝司马昭训臣之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清代皇帝把“清、慎、勤”三字作为劝为官者的箴言,警诫各级官员做到“清正廉洁,谨慎处事,勤于政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有人说,书写并悬挂那些读起来好听、看起来好看的匾联,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的一块遮羞布或者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此话听来有点可恨,恨从何来?常言道:水无至清,金无足亦,人无完人。自古到今从政为官者中,不乏有极少数贪官、赃官,害民、扰民之官,但其并非主流,绝大多数官吏,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才学,或通过科举选拔、或通过其他途径入仕,所以他们的行为举止,基本都能体现一定的思想和修养。好的官箴、戒约、楹联、匾额统统出自文者、治者、劳心者。所以,从政者若没思想哪出理论,思想通过理论得以表现,理论通过外在形式留以痕迹。楹联等就是执政者的思想来源与遗存。他们苦读书,求功名,受命于皇朝国家,担当重任,所到之处都时刻不忘把这些具有警示作用的楹联、匾额挂在举目可见之处,以时时提醒自己要怎么做、该怎么做,以使自己多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臣民的事情,不违背为官、做人的处事原则。如刑、钱夫子院内宅门抱柱对联:“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已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此联为清代清官赵慎畛在桂林府衙所撰。上联是说,为官从政不在于你如何夸夸其谈,表白自己,重要的是必须时时反身自省,廉洁奉公,以实际行动来体现自己勤政爱民。下联是说,作为地方官,一定要有大局意识,你所想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要考虑到老百姓的需要,国家的利益。此联可以说是道出了“为政”、“当官”的核心问题。此由可见,官衙的楹联确实具备相当深刻的思想理论性,它不仅在衙门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也是从政者应当永远遵循的警示箴言。
内乡县衙作为遗迹仅存的历史标本,它的珍贵性除庞大的建筑规模、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专有的建筑职能外,就是丰富的衙门文化,而楹联匾额又是衙门古迹的眼睛,是它让衙门文化留以厚重的文学含量,是它让古老的建筑灵光四射。内乡县衙因匾联荟粹而闻名,匾联因占据内乡县衙而更加美名远播。所以,匾联是内乡县衙文化的瑰宝,多年来,它以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且被炒得红红火火,成为为官从政者、史学爱好者及文人墨客关注的一个焦点。
另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一方旅游业的兴旺。
今天,我们研究探讨旧官府匾联,主要是把它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一种史料,借古鉴今,评判继承。内乡县衙的这些匾联,不仅对仗工整,平仄有致,而且概括力强,含蓄深沉,富有哲理,寓意深远。它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也是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今天游览内乡县衙的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感悟和领略匾联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成为启示、警戒后人的特殊史料。
纵观内乡县衙保留下来的建筑、楹联等珍贵文物,不仅是古代衙署文化、廉政文化的宝贵遗存,而且是中国封建社会县级衙门的实物标本和历史见证,充分彰显了“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的厚重文化内涵,同时在漫长的人事更迭中,也涌现了五品知县章炳焘、高以永、易三才等一批清官廉吏,展示了我国灿烂的官署文化,包括丰富的廉政文化的深厚渊源。今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强调在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发扬革命传统,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厚资源,实施‘廉政文化精品工程’。推动廉政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创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的要求。实践也一再证明,廉政制度只有在廉政文化的支持下,才能发挥最佳效益。我想这也是内乡县衙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形式和深厚内容给我们的有益启迪和借镜意义。
这次参观内乡县衙,我受益颇多,不管是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都要以前人为榜样,严以克己,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注重思想的提升,希望内乡县衙的文化遗产能永远流传,影响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1.《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2001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第78、79、85页,作者刘鹏九。
2.《建筑知识》2006年第05期,《内乡古县衙》第25、26页,作者朱恩光。
3.《内乡清代县衙》1994年10月,中州古籍出版社,第125、126、132页,作者周星邻。
附录:
写此篇考察报告时,首先我对于关于内乡清代县衙的历史背景不是很清楚,还有那里的匾联以及其历史缘由,我都不太晓得。所以,为了此次的考察成功,首先,我在去内乡县衙之前,通过网上搜索,了解了内乡县衙有关的背景知识;然后,回到学校后,我又去图书馆借了相关的书籍(即此篇考察报告的参考文献),帮助解决了关于建筑、匾联文化等方面的难题。最后,询问同学关于这些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帮我修改,纠正错误,最终完成了此篇考察报告。
关于此篇考察报告,本人感觉写的还不是很深入,不是很到位,不是很全面,比如,内乡清代县衙不仅仅是其建筑、匾联文化对后世有借鉴意义,还应该从其他的方面来剖析内乡清代县衙,如内乡县衙的牌坊、石坊、碑刻等也是古代宣传廉政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还可以从此下手更全面的阐述内乡清代县衙的历史底蕴。但由于本人的知识有限,未能完善此文,这是此文的欠缺之处。
第三篇:浅谈“以复古为解放”说——读《清代学术概论》有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浅谈梁启超的“以复古为解放”
——读《清代学术概论》有感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原为应蒋方震之《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作序,由于梁文史功底深厚,厚积薄发,完序后篇幅几与蒋书相等,限于序文体例,遂独立成书,起名《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于 1920 年写作此书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是当时鲜明的时代特色。书中提出“以复古为解放” 作为清代学术发展的总特征,不仅是梁启超对清代学术的重新论列,更是其对五四新文化的呼应与引导。本文将就该概念的提出,清代学术是不是“复古”,清代学术走“复古”之路的原因以及“复古”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解放”展开讨论。
一、“以复古为解放”概念的提出
梁启超关于“以复古为解放”之概念,早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近世之学术》中就指出:“本朝二百年之学术,实取此前二千年之学术,倒影而缫演之。如剥春笋,愈剥而愈尽里;如啖甘蔗,愈啖而愈有味。不可谓非一奇异之现象也。„„ 要而言之,此二百余年间,总可命为‘古学复兴时代’。”此处有类比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之味,梁氏将清代学术与欧洲文艺复兴相比拟,是因为他乐观地相信并确认清代学术同样会给中国带来思想解放,一如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此为出发点,决定了梁启超论述清代学术的发展方向是对上一阶段学术的反动,表现出的形式为复古,最终达到的目的是思想解放。而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则正式提出了“以复古为解放”之概念,先是认为“清代思潮”是“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又说: “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夫既已复先秦之古,则非至对于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矣。”
二、清代学术是否走“复古”之路
我认同梁启超先生的清代学术“以‘复古’为其职志者”的说法。纵观中华历史长河,几乎每一朝代都有其学术重点,朝代的兴替,往往伴随着学术的兴衰,新思潮取代旧思潮。
清朝也不例外,“晚明理学之弊,恰如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之景教。其极也,能使人之心思耳目皆闭塞不用,独立创造之精神,消蚀达于零度。”当此学风凋敝之时,作为清初启蒙期大师之一的顾炎武“对于晚明之学风,首施猛烈之攻击,而归罪于王守仁。”王夫之亦“攻王学甚力”。梁氏举出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期大师对王学的抨击,就是为着证明清学复古的第一阶段,即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
在清初启蒙期的大师中,有些人不单是反王学,还连带着反程朱。如颜元提出“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故误人才败天下者宋学也。”阎若璩所写《古文尚书疏证》,使“一切经义,皆可成为研究之问题”,胡渭著《易图明辨》,“ 学者乃知宋学自宋学,孔学自孔学”,使宋学“不复能依附经训以自重”,阎、胡开启了考据学的先河,推动了清代学者的怀疑精神。随后清学进入以考证学为中心的全盛期,代表人物是惠栋和戴震。戴及其弟子段玉裁、王孙念王引之等对音韵、训诂研究甚巨,且校注了如《说文解字》等大量经书,使清学复古又向汉唐迈进,进入复古的第二阶段。
清学于乾嘉盛世至全盛,道咸以后,进入了所谓蜕分期。今文学派之启蒙大师庄存与、刘逢禄及今文学健将龚自珍、魏源主攻古文为伪经,认为贾、马、许、郑,“殊不足以尽汉学”,使业已熄灭两千年之久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这一时代重燃,是谓之“复西汉之古也”,即复古的第三阶段。
今古文之争一路蔓延,到清末今文学的集大成者康有为所著《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则使“数千年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经典,根本发生疑问,引起学者怀疑批评的态度。”“谓孔子之创学派与诸子创学派,同一动机,同一目的,同一手段,则已夷孔子于诸子之列,所谓‘别黑白定一尊’之观念,全然解放,导人以比较的研究。”学者对所有古文经皆疑,这种质疑精神一路往下,加之清末西方列强入侵,学者多思考孔孟之弊,将孔孟之学还复诸子之中,追溯至思想之最早期,解了自先秦以来所有注疏之弊。至此,清代学术完成了“复古”的第四阶段,即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
综上我认为梁氏之综括清学以“复古”为中心颇能切合其特点,然清代学术为什么选择“复古”作为治学的主要方式,并最终形成考证学的思潮。而不像历史上其他时代的学者独辟蹊径,思想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呢?
三、为什么走“复古”
一方面,在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由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更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清朝为了统治思想,清除异端思想,甚至大兴“文字狱”,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当然谈不上有什么言论自由,如果讥议时政,稍一不镶便会招来杀身之祸。因而只能“退而论书策”,只是清代学者选择了更乏味的考证学,然随乏味而不乏意义,考的是历史真伪,动摇的却可能是世代权威,需要极大的精神定力与极高的人格独立。而由于儒家的传统的思想教育自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几乎一直是官方的核心思想观与价值观,也是思想统治的工具之一,在读书人心中已根深蒂固,所以当他们对现状不满时,往往打着儒家孔学的招牌,引用圣人的经书和言行以自重,即打着复古的旗号,或是用复古的形式来表达新的进步内容。如清初黄宗羲写的《明夷待访录》极力描述唐虞三代的理想盛世,劝导时君世主向此看齐。
另一方面,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其与世界隔绝并逐渐与世界潮流脱轨,无法接触交流当时西方文艺复兴先进的思想、制度、艺术、科学等形而上的优秀成果,虽然后来主动“师夷长技”,但清廷已是病入膏肓,那只是沉重的民族危机下无奈的企图自救罢了。清代晚期虽逐渐有幼稚的西学被引进,但中早期的清代则几乎无法触碰到西方的曙光,当时西方文艺复兴的成果还未东渐,而清人也未能主动引进学习,所以那时并没有的新的路途可供借鉴,因而只能到漫长而辉煌的前代去探寻,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朝的复古可说是体制所迫与时代所限的结果。
四、“复古”与“解放”
“以复古为解放”,是梁启超对清代思潮所下的定义,它解释的有效范围也局限在思想史。清代学者接手过来的学术积淀悠久而繁杂,要使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得到升华,他们的使命可谓任重道远。之前的学术由于历史原因遭割裂、中断、误解、迷信,清代学者对其重新反思、定位、追溯本源,作复古运动,即是对当时学术困境之解放。清代学术的“复古”在历史上也确实起到一定的解放思想的作用,其动摇了一些被奉行了上千年之久的经典、权威,唤起了学者的怀疑、批判精神,而这正是治学的根本要求。而晚清今文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时期诸子学的兴起、疑古思潮的兴起甚至激进如“打倒孔家店”口号的提出,都发生在康有为将孔子这尊神像请下祭坛之后。以反孔教为重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在梁启超看来,正是清代学术一路复古,解放思想的直接后果。
然而在复古的过程中,总是解放一家而陷入了另一家,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打破旧的权威偶像,形成一度的思想解放,但是从复古中又是不断产生和恢复故有的权威。这样就注定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而离开思想领域,清代学术的“复古”所能起到的解放作用则微乎其微,因为学术上复古,则会造成新的尊古,而尊古又会导致行为上的托古,如康有为的变
法维新就是在托古的基础上实行改良,这种方式仍是局限于体制之内,而事实证明想用体制内的东西改革体制本身是很难的。
清代的学术,是对旧学之阐释,对学术之复古,既是寻求新知、对学术本身之解放,又是对传统文化之继承,更是对中国历史文明之体认和探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每一代学者都要肩负起继承、升华、传播优秀文化的历史重担,清代学者“以复古为解放”只是完成这种使命的道路之一,在时代的压迫与局限之下,他们没有放弃,亦不甘平庸,而是回溯漫长历史探寻出路,虽然他们的工作谈不上圆满,也已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这种踏实朴素的学风比空想的宏伟蓝图更值得尊敬。此刻,我仿佛看到清代学者们正在煤油灯下耐心的翻阅浩繁卷帙,怀着一颗批判的心,检验着历史的真伪„„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朱维铮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朱维铮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夏晓红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吴岩.论_清代学术概论_的以复古为解放.[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6]符思毅.论梁启超“复古与解放”概念对近现代学术发展趋势之影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1)
[7]李锦全.评“以复古为解放说读梁启超_清代学术概论.[J]求索1984,(03)
附:最后感谢老师这学期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感受到身为中文领域的学者所需的坚毅与自信,以淡褪领域内的寂寞与艰辛!
第四篇:清代名人轶事
篇一:2011年----《清代名人轶事_将略篇》 罗 提 督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还没有到,众人认为要等待禧恩来了再进攻。罗提督说:“包围时间长了我方军队会懈怠,叛军必定会逃跑。”于是违背众人的意见马上进攻,叛军几乎全部被消灭。
译:东乡人罗提督的战功在《圣武记》中记载得很详细了。他的智慧也足可以谋划大事,不是只凭借武力称雄一时。罗提督曾经率领军队进入南山,搜捕残余的贼寇,村民深受猴群偷吃田里的粮食之苦,早晨必须用火器才能惊跑猴群。罗提督问明原因,让人捕来一只猴子,剃除猴子身上的毛,在这只猴子的脸上画上大眼睛等又丑又怪的形状。第二早晨等群猴来时,把那只猴子放回去,猴群都惊吓跑了,以后再也不来了。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稍)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译:罗提督常向别人讲述自己年轻时做贼时的事,一点都不忌讳,并且请读书人详细地记 载他做贼的事,真的是不一般的男子汉啊!(罗提督)改变品行后,才娶了妻子,他忽然患上了怪病,各种方法都治不好。一个道人路过门前说:“我有办法可以救你,只是要拿三万钱才能给你配药。”罗提督自忖家里贫穷,哪里拿得出三万钱,就对他的妻子说:“我病得就要死了,你也会饿死。如果卖掉你,得到钱去买药,那么我们俩都可以活了。”妻子哭泣着听从他,后来他的病果然好了。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译:(罗提督)官至夔州游击时,夔州关靠近夔州峡,山水迅猛湍急,瞬间千里。贩卖私 盐的船到了(往往)就敲锣呐喊,越过夔州关走了,他们的船都配备大炮器械,船两旁绑着大毛竹,像弓一样弯着。有别的船要追上时,就吹断绳子将毛竹发射出去,追的船一定翻倒,没人敢触犯(他们)。罗提督招募擅长游泳的人,拿着锋利的锯子事先藏匿在上游的水中,等盐船经过时,靠近船用锯子锯盐船的舵。盐船抵达夔州关时舵正好断掉,盐船不能前行,触碰礁石被撞破,贩卖私盐的人就全部被抓获。
罗 既 官 游 击,乃 遣 人 访 其 妻,以 重 金 赎 还。为 夫 妇 如 初,报 其 鬻 身 救 夫 之 义 也。此 事 不 足 训,然 以(之)视(那些)少 共 艰 苦,既 贵而 厌 弃 其 糟 糠 者,其 厚 薄 之 区,殆 不 可 以 道 里 计。天 生 豪 杰,磊 磊 落 落,安 得 以 道 学 家 之 律 绳 之?
译:罗提督做游击官后,就派人寻访他的妻子,用重金将妻子赎回,还像当初那样做夫 妻,报答妻子当年卖身救自己的恩情。这事不值得效法,然而拿这与年轻时共同经历艰苦、富贵后厌恶嫌弃糟糠之妻的人比较,这当中的重情与薄情的差别,几乎不能用里来计算。罗提督天生豪杰,光明磊落,怎么能用道学家的法则来衡量呢?(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púfú)至一老妪(yù)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chái等辈、婚配)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译:罗提督年轻时是无赖之徒,多次行窃,县令抓捕到他,用棍杖将他打晕,将他抛弃在 荒野。(罗提督)半夜苏醒过来,艰难地爬到一老婆婆家,老婆婆救了他。于是他改变品行,投身行伍,在同辈中是最骁勇善战的。当赵金龙发动叛乱时,罗提督接受任命,和总督卢坤前往平叛。叛军已经疲困,就要被擒获了。当时宣宗皇帝命令尚书宗室禧恩前来监督军队,(禧恩)注释 韬:(韜)tāo
1、弓或剑的套子。
2、隐藏,隐蔽:~光养晦(隐藏才能,收敛锋芒,不 使外露。亦作“韬晦”)。
3、用兵的谋略:~钤。~略。
夔:kuí
1、〔~~〕敬谨恐惧的样子。
2、〔~立〕肃立。
3、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异兽。撄:(攖)yīng
1、接触,触犯:~怒。~其锋。
2、扰乱,纠缠:“不以人物利害相~”。~ 宁(道家所追求的一种修养境界,指心神宁静,不被外界事物所扰)。
洵:xún
1、诚实,实在:~美。《诗·邶风·静女》:“洵美且异。”
2、疏远。
3、流泪:~涕(默默流泪)。窭:(窶)jù
1、〔~数〕用茅草结成的圆圈。放在头上做顶东西的垫子。
2、贫穷,贫寒:~家子(贫穷人家的子弟)。瘳: chōu
1、病愈。
2、损害,减损。
鬻: 本义为“粥”,引申为“卖”。鬻文(为人撰写文章而接受酬劳,即“卖文”),鬻技(出卖技
艺以谋生),鬻歌(卖歌,以歌唱谋生),鬻爵(出卖官爵)。成语“卖官鬻爵”,形容政治 腐败,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刮财富。训: 典式,法则。成语“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糟糠:酒糟糠皮,是穷人赖以生活的食物。后常用“糟糠”形容穷困共患难。“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知心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道里:指道学家主张的法则、规律。
磊磊落落:分明的样子,也形容胸怀坦荡。
绳: 木工用的墨线,引申为标准、法则,又引申为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纠正。绳墨,准绳,绳正,绳之以法。
【答案】c(a.为„„所苦,苦于„„,使困苦,困于。例:《列子·汤问》:“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 b.释放;放走。例:纵火,纵虎归山,七擒七纵。d.到达,抵达。例:抵京,抵临,平安抵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其智能亦自可韬语其妻曰„„ ..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 【答案】b(凭,介词/相当于“而”,表顺承。a.他的,代词。c.他,代罗提督。d.将,将近,副词。)
7、下列各组词语,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①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答案】b(①叙述他曾经率兵到南山。④叙述他投身行伍。⑥叙述他跟妻子商量卖身以求钱治病事,这点勉强可算是。)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齐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答案】d(“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无依据。)考 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碰到 .篇二:古代名人轶事 古代名人轶事
古代名人轶事<茶墨之争> 宋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苏东坡既爱饮茶又擅长书法,一日司马光问他:“茶以白为贵,墨却以黑为贵;茶以身重为好,墨却以身轻为好;茶讲究在新,墨却讲究在陈。人们对茶与墨的追求正好相反,而您恰好喜好这两样东西,这是为何?”苏东坡巧妙答说:“上好之茶与妙品之墨都有陶然清香,这是他们共有的品德;茶与墨坚结实在,这是他们同具有的节操.贤哲和君子都有共同的品德和节操,一个长的皮肤黝黑,一个却长得白皙,这其实是同一个道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茶墨之争的故事。
纪晓岚对对联
清朝大学士纪晓岚一次奉旨巡查,乘船过一个河道。走到一处很窄的地方,正好与一大船相遇,互不相让。纪晓岚就呵斥对方让路。没想到对方是当朝的一员战功赫赫的老武将。对方也不示弱,正在僵持着。那个老武将听说是纪晓岚大学士,就提出了对对联的要求。武将出上联,纪晓岚对下联,如果对上了,老武将自己让路,对不上,他纪晓岚让路。纪晓岚一听连说行,没问题。武将的上联是: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橹速,暗含三国的文臣鲁肃。帆快,暗指刘邦手下的武将樊哙。整句话是说”文臣不如武将。)纪晓岚也看出来了这副对联的巧妙,就是一时对不上。急得一头汗也没对上,只好认输,给武将让路。纪晓岚闷闷不乐乘船到达了目的地。刚一下船,欢迎他的场面特别热闹。有锣鼓,有唢呐,有吹笛的,有吹箫的。他突然来了灵感,想到了下联:八音齐鸣,笛清哪如箫和。(笛清,暗指,西汉武将狄青。箫和,暗指刘邦手下的文官,有名的宰相萧何。整句话说武将不如文臣。)正好对上句,可惜纪大学士当时没对上,输了一回,总算知道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了。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晚唐诗人杜荀鹤,酷爱学习,他写有一首优美的《闲居书事》诗:“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对读书情有独钟,他写过多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有千古流传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儿子,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宋代哲学家朱熹,写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著有《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他在《正觉寺示弟儒祖》诗中写道:“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写有劝人们读书要专一,切忌糊思乱想的《怜思诗》:“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明代诗人于谦喜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代诗人袁枚,博学多才,他的一首读书诗提醒了人们,读书要求理解,切莫囫囵吞枣:“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清代诗人萧抡谓写有《读书有所见作》诗:“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忠告人们要热爱读书,读书要持之以恒,并将其道理表达得淋漓尽致。篇三:名人轶事录 出版说明
本丛书从二十世纪中华浩瀚文海中精选中华名家巨擘的佳构杰作妙 笔精华汇为一秩其内容上至宇宙之大下至蚊蝇之微举凡名人的涉笔成 趣之作诸如写山水名胜宠物雅品读书之乐名人趣事烟酒茶食鬼 鬼神神幽默调侃之精品尽收其中其可谓篇篇绝妙好辞字字玑珠华美 ●人有我有人无我有本丛书对二十世纪中华名人名作妙笔精华 收罗最广编选最精如当年林语堂几大弟子之作一些文名不让林语堂 梁实秋等人而至今鲜为人知的名人名作皆可在本丛书中一睹风采 ●体例得当规模宏大首推八卷编排新奇且每卷皆在二十万字左 右既精致又雅重改变了近年很多散文小品薄薄一册的旧貌 可忱畔夜读闲暇翻看可馈赠亲朋高雅庄重可藏之名山传之后 代可养性怡情增添品位
可为有志于散文小品创作者提供最佳范本亦可满足世纪末的中国人回
首往事的怀旧情绪是二十世纪中华文学宝库是二十世纪中华文化名人智慧的流露是精 品更是经典
《名人笔》丛书八卷共收有100多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名篇散文其 中主要的名作家有
鲁 迅 林语堂 张爱玲李健吾
贾平凹 李大钊 端木蕻良
陈独秀 徐懋庸 海 戈叶圣陶
杨 朔 胡 适 秦 牧陈西滢
储安平柯 灵 周犁庵丰子恺
茅 盾 俞平伯 郁达夫臧克家
刘白羽 梁实秋 沈从文文载道
朱自清 老 舍 徐蔚南周楞伽 徐志摩钱歌川许地山梁启超 方令孺 周作人 许钦文 廖沫沙 郑振铎 陈子展谢冰莹 碧野 庐 隐 曹聚仁 吴伯萧郭沫若
夏丐尊 施蛰存李广田 沙 汀 钱钟书刘海栗
文洁若 朱 湘 章克标 吴组缃 张秀亚 王了一 台静农
冰 心 聂绀弩 梁遇春 陈从周 周瘦鹃 罗念生 钟敬文 孙犁 文载道 林 庚 苏雪林 靳 以 赵景深 吴秋山唐 弢 王任叔 夏 衍徐 訏 谢六逸 王鲁彦 祝秀侠
马国亮 陆侃如 王礼锡沈启无 陈衡哲林徽音马子华 吴 晗陈西滢 潘序祖 秋 翁 柳无忌 缪崇群 邵洵美阿 英苏 青 叶灵凤 老 向 1《且说中国人》
本辑收五四以来鲁迅胡适林语堂等三十余位文学文化大师的杂感 随笔和杂文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抨击中国人的弱点揭示中国人性格描 画中国人形象是对二十世纪中国人的传神写照文笔或庄重或辛辣或 委婉或幽默或庄谐杂出或沉痛评说干姿百态中却皆显现出一颗拳 拳赤子之心 2幽默人生语
幽默是智慧的象征是春日里会心的微笑中国现代散文史曾出现一 批智商极高的幽默大师他们多以生花妙笔笑说人间百态从种种人生情 状中发现可笑可乐之事妙语连珠词采风趣读之令人忘忧令人喷饭 令人会心一笑或乐不可支如参禅悟道一样进入妙可不言的境界 3《雪夜话读书》
雪夜闭门读禁书向被视为读书人最大乐趣本书精选文化名人大师
近百篇美文看他们各以生花妙笔谈读书札记读书的习惯方法与乐趣爱书买书卖书乃至晒书焚书的苦乐书林书话及中外著名书店的种种
轶闻趣事从书里到书外娓娓述说中包含有人间百态人生甘苦 4《山水名胜游》
俗话说看风景不如听风景听风景不如读风景本书中的几十位名人大 家足迹遍布海内外一生好入名山游乘兴游尽山水名月生之后复以生 花生色之笔将人间美景移在纸上令读者在品味其游记美文的同时亦足 下出户而能遍游天下一举两得美不胜收且名人之笔往往为山水增色 读这类游记比亲游
山水名胜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5《烟酒茶食趣》
烟酒茶食为人生四乐不论伟人平民皆难以在割舍本书作者皆为文人 名人更与烟酒茶食为友为兄且比常人更能体味品尝出其中之味之趣看 他们谈烟之趣酒之味茶之品食之美 人生之乐尽在其中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6《宠物雅品迷》
第五篇:清代美术(模版)
清代美术 一、四王与吴恽:致力于摹古或在摹古中求变化(1)王时敏:《云山图》创“娄东派”
(2)王鉴:《夏山图》《梦境图》
(3)王原祁:“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山中早春图》
(4)王翚hui:《西山红树图》创“虞山派”
(5)吴力:《湖天春色图》
(6)恽yun寿平:《锦石秋花图》创“没骨”画法二、四僧:(1)朱耷:号“八大山人”,构思奇特,喜爱画白眼瞪天的怪鸟怪鱼,愤世嫉俗 《荷石水禽图》《孔雀牡丹图》
(2)石涛:号“苦瓜和尚” 《淮扬洁秋图》《山水清音图》《苦瓜和尚语录》“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搜尽起风打草稿”
(3)弘仁:号渐江,创“新安画派”画山水重笔墨
(4)髡kun残:“吾之天游”《层岩叠壑图》
三、(1)弘仁、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海阳四大家
(2)髡残与程正揆kui并称“金陵二谿xi”
(3)“金陵八家”:龚贤(成就最高,八家之首)《木叶丹黄图》《夏山过雨图》、樊析xi、吴宏、皱喆zhe、谢荪、叶欣、高岑、胡慥zao
四、扬州八怪:直抒胸臆,打破成规(1)郑燮xie:号板桥,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艺术化《竹石图》《墨竹图》 创“六分半书”
(2)金农:创“漆书”
(3)罗聘:《鬼趣图》
五、宫廷绘画:郎世宁:《百骏图》《崇献英芝图》
六、人物画:(1)改琦:《红楼梦图咏》
(2)费丹旭:《东轩吟社图卷》
七、版画:(1)殿版版画:焦秉贞:《耕织图》
(2)民间版画:《芥子园画传》系统地介绍了传统绘画的基本画法和流派,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绘画教科书
八、建筑:中国四大名园:留园、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
九、工艺美术:(1)清代康熙时期盛行“古彩”,即五彩瓷,到雍正时期,五彩逐渐被线条柔婉、色彩淡雅的“粉彩”所取代(2)明清时期瓷器的装饰手法,彩绘已成为主流,标志着中国陶瓷已由“青瓷时代”进入“彩瓷时代”
十、简述“扬州八怪”?
答:
1、“扬州八怪”是泛指清中期活动在扬州地区的一批画家,有郑燮、金农、黄慎等人
2、他们在商品社会的生产竞争中,恪守文人的文化情操和文人画传统,以梅、兰、竹、菊、松、石等为主要描绘对象,除了表现诸如清高、孤傲、绝俗等思想外,还通过题诗写文,赋予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容
3、在艺术上,扬州八怪发挥水墨特长,以简括的手法塑造物象,笔墨纵横,锋芒尽显,直抒胸臆,打破了成法约束,冲击了当时流行的恽寿平一派正统花鸟画风,被称之为“怪”,这些画家形成了反映时代变化的新风貌,发展了了文人写意画
十一、简述“四僧”?
答:与四王同时的僧人画家朱耷、石涛、髡残、弘仁,力主继古开今,革新创造,史称“四僧”,他们都是由明入清的移民,移绘画寄托亡国之痛,抒发内心强烈的情感,四僧重视感受生活,观察自然和抒发性情,创作时不限于临摹,不囿于挪用古法,以个性鲜明的艺术,突破了四王所表现的情感内容,以主客观结合、“尚意”又有法则的新手法突破了旧的程式,在发挥诗歌书法入画的效用并密切结合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上,发展了笔墨技法,艺术风貌虽各有不同,但在当时来说都是十分新颖大胆的创造。四僧以朱耷的艺术个性最鲜明,石涛的绘画思想影响最大,石涛有《苦瓜和尚画语录》传世。
朱耷,号八大山人,他的绘画极具个性,具有奇简冷逸的风格,强烈的抒发了遗民之情,达到了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空前水平,常画傲然屹立的荷花,白眼瞪天的怪鸟怪鱼,孤寂高傲,构思奇特,充分表达了他愤世嫉俗的个性特征,代表作有《荷石水禽图》等。
石涛,号苦瓜和尚,其山水画多写对自然观察体验之所得,极富创造性,作品构图新颖自然,笔墨纵横潇洒,意境生气勃勃,他在他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提出了“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搜尽起风打草稿”等主张,对当时被摹古风气笼罩着的沉闷的画坛,起到振聋发聩的启示作用。
十二、简述故宫? 答:
1、故宫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
2、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
3、建筑物个部分轮廓更加鲜明,色彩别具一格,从而使建筑物更加富丽堂皇,体现了极大的对称性,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4、故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