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盟旗制度

时间:2019-05-15 06:3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清代盟旗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清代盟旗制度》。

第一篇:清代盟旗制度

清代盟旗制度

明代后期,南迁到辽宁西北部的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同迁入当地的喀喇沁部、土默特部、蒙郭勒津部和科尔沁部蒙古人,相互融合,到清初稳定之后,以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主体为蒙郭勒津人)之称纳入清朝的统治。

1、盟旗制的建立

清代,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的统治,在辽宁西北部蒙古族分布地区,也实行盟旗制。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喀喇沁部蒙古人在其首领苏布地和他的叔叔色棱率领下归附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将喀喇沁部编为左右二翼旗,封苏布地之子固鲁思齐布为札萨克(旗长),掌喀喇沁右翼旗,封色棱为札萨克,掌喀喇沁左翼旗。喀喇沁左翼旗旗署初设于官大海,后迁公营子(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公营子)。

原驻牧于归化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附近地区的土默特部的一支,由俺答汗孙噶尔图统领,为避林丹汗部的侵扰,由归化城附近东迁,与喀喇沁部共牧一地。后又东移于喀喇沁部之东(辽宁省朝阳县、北票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带)。为区别于故地归化城的土默特部,称东土默特。后金天聪二年噶尔图之子鄂木克楚琥尔率部归附后金,于天聪九年,后金封鄂木克楚琥尔为札萨克,收所部驻牧之地编为土默特右翼旗。是年,鄂木克楚琥尔死,由其子固穆承袭札萨克职。

元臣兀良哈人济拉玛后裔莽古尔岱,率所部从喀喇沁部徙居东土默特驻牧地东(约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带),并统领了徙牧于此地的蒙郭勒津部蒙古人。天聪三年,莽古尔岱之孙善巴所部归附后金。天聪九年,后金将善巴所部的驻牧地编为土默特左翼旗,封善巴为旗札萨克。

由喀喇沁两翼旗和土默特两翼旗组成一个“盟”。因四旗开始会盟于土默特右旗卓索图(在朝阳县境内)地方,故名卓索图盟,为清代内蒙古六盟之一。盟设盟长1人,副盟长1人,由理藩院从盟内札萨克或闲散王公中选出,奏请皇帝任命。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又增设喀喇沁中旗,故卓索图盟管辖有喀喇沁左右翼旗和中旗、土默特左右翼旗。其后,又有喀尔喀左翼旗、锡埒图库伦旗也归卓索图盟管辖。各旗札萨克必须严守各自牧地管界,不许相互越界,调整牧地需经朝廷允许指定,札萨克和盟长均无权分封领地。

在辽宁省境内各旗驻牧地区是:土默特右翼旗在朝阳县、北票县一带,土默特左翼旗,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市区和郊区一带,喀喇沁左翼旗,在凌源、喀嘲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和建昌县等地区I喀喇沁中旗,在今建平县地方。

清代前期,由于各旗蒙古王公贵族不断招来汉民垦耕土地.关内一些地区的汉人出关谋生,清政府也实行“借地养民”的政策,故有大量汉人流入辽宁境内蒙古人驻牧地区,并定居下来。清政府为蒙汉分治,于乾隆兰年(1738年)设塔子沟厅(厅址在今凌源县),管辖汉民,其地蒙古人仍归各旗管辖。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政府又将塔子沟厅一分为二。东部,在朝阳县内增设三座塔厅,管理朝阳县、北票县及阜新等地区的汉民l西部仍归塔子沟厅,管辖凌源、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建平、建昌一带汉民。乾隆四十三年,撒“厅”建县,撤塔子沟厅建立建昌县(凌源境内),撤三座塔厅建朝阳县。二县专司汉民政令,蒙古族仍归各旗管辖。在二县内专设“三堂”,由满、蒙、汉各一官员组成,专理蒙、汉民纠纷案件。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朝阳县为朝阳府,另将建昌县和平泉县(属河北省)各划出一部,设建平县(取二县名的首字的新县名)。光绪二十九年,在土默特左翼旗内再设阜新县,实行旗县并立,蒙、汉分治制度。朝阳、建昌、建平、阜新和绥东五县均隶朝阳府。

盟旗制的组织关系。“盟”是旗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但非一级行政机构,只是清廷对盟内各旗的监督组织。各札萨克定期会盟,由盟长主持,审定各旗人丁、旗下佐一的改编等事宜。各旗人丁平时的武备情况也要到会盟地接受检阅。战时,盟长带领各旗兵丁出征。盟长无权干涉各旗的政事或发布政令。只在各旗出现难解决的民、刑案件时,会同札萨克审理。

“旗”是清政府依据八旗制度,在蒙古原有的社会统治制度的基础上,调整或分封牧地后编立的,是清朝统治蒙古族地区基本军政合一的单位。旗札萨克(旗长)是由清政府从蒙古族王公贵族(王、贝勒、贝子、塔布囊)中选任,为一旗之主。平时掌管一旗的行政、司法、征税等事务。战时,征调一旗军队参战。札萨克下设协理台胄(蒙古语称“图斯拉格齐”)2入,协助札萨克管理旗务,协理台吉之下设管旗章京(蒙古语称“札合日格齐”),负责处理和监督全旗政令的实施、兵务和法律执行情况,管旗章京下设梅林,分为管旗、印务、管兵梅林。管旗梅林分管旗内地方性民事等日常事务。印务梅林主管旗署(或称王府)内的印、文书档案,草拟命令和文告等。管兵梅林,分管一旗兵务、兵营、兵器及治安。梅林下设参领若干名,每一参领分管旗下佐领4至6人。此外,旗署内还有笔帖式若干,为文书职务。

旗以下设“佐”若干(佐或称“箭”,蒙古语称“苏木”)。清代中期以前,每150丁可编为1佐,丁增佐亦增。每佐设“佐领”(或称“箭长”,蒙古语称作“苏木章京”),为一佐之主管。受旗札萨克之命,审定所属人丁,征收一佐课税,为旗征调夫役和出兵,排解民事纠纷,也为王府派遣护卫和传递信件等。每佐在佐领之下设骁骑校1员、领催6员,协助佐领办理一佐事务。佐领一般为4至6名,上受旗参领管辖,如清道光年间,喀喇沁左翼旗有参领9员,管理旗下53名佐领,全旗有骁骑校53员、领催318员。

在佐之下,每10民户设一“什长”,为旗内最低一级之官,受佐领之命,管理民户。

旗内成年男子都要经过审丁。一般规定,年18到60为丁口,逐年审定造册。蒙古族丁口除当喇嘛、庙丁和王公贵族家丁外,都要编入丁册。每佐150丁,选50丁当兵,余百丁为“附丁”,即为预备兵,平时劳动和习武,候选充兵。

清代康熙年间,清政府调派八旗蒙古军队到盛京等地驻防,称“驻防八旗蒙古”。又拨一部分巴尔虎蒙古人到盛京披甲当兵,为蒙古“游牧八旗”。八旗蒙古军队的家眷和附丁,随驻防于各地的蒙古军就地编佐,拨绘土地或牧地。每百丁编立1佐。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相同,为军事编制,不属地方盟旗管辖。够一旗之军,委派都统或总管统之。下为驻防各地的佐领,管辖蒙古民户和人丁。人丁披甲是直接补入八旗蒙古或游牧八旗军中。清代的盛京、新宾、风城、岫岩、开原、辽阳、熊岳、复州、金州等地的蒙古族民户,都隶属于八旗蒙古或游牧八旗佐领的管辖。

(二)蒙古族封建等级制度

清代,满族统治者为了控制和利用蒙古封建主势力,对于归服的蒙古封建主,按其效忠与功劳的大小,给予爵位,分别授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不同爵位,并世袭罔替,相传子孙。

喀喇沁左翼旗的札萨克色校,顺治五年(1648年)封镇国公。同年,土默特右翼旗的札萨克固穆,封镇国公,康熙二年(1663年)晋为固山贝子,世袭罔替。土默特左翼旗札萨克善巴,崇德元年(1636年)封达尔汉镇国公。

贵族阶层还有塔布囊和台吉。塔布囊,汉译意为“驸马”。兀良哈氏济拉玛(者勒蔑)是成吉思汗的功臣,其子又是驸马。成吉思汗封其子孙为“世袭塔布囊"称号,成为蒙古贵族,享有特权。塔布囊分一、二、三、四等。台吉,蒙语,由汉语“太子”讹变而来。其义展延,巳与皇族相当。成吉思汗家族“孛儿只斤氏”为“黄金家族”。凡这个家庭的男性世袭“台吉”称号,成为贵族阶层。平民阶层称哈日出特(蒙语),汉译意为“黎民”。亦称呼雅根阿日特(蒙语),汉译意为“甲士”,有当兵、服徭役、纳税义务,也有当差升官职的资格。属下阶层称属下,即领属的自由民,低于平民。有王爷属下和寺庙属下。王爷属下有“随旗蒙古人”。他们是外地迁移而来的匠人、艺人等。王爷属下还有“套斯各”(蒙语,汉译意为“庄户”)、“朱勒沁”(蒙语,汉译意为“押墓属下”或“陵丁”)和“达日罕包勒”(蒙语,汉译意为“获释奴隶”),他们是清室公主下嫁王公贵族、官宦陪嫁而来的侍从、艺人、匠人及媵姬等男女仆人。寺庙属下,一是投靠寺庙的随旗蒙古人;二是建筑寺庙时,从外地招

来的工匠艺人,不愿返回原籍,投靠了寺庙而定居下来,成了归属寺庙的属下。他们每年要向寺庙纳贡、服劳役。奴隶阶层的“格仁包勒”,即汉语“家奴”。他们世代为奴,是社会最底层。

(三)喀喇沁左翼旗和土默特左、右翼旗札萨克世系

1.喀喇沁左翼旗札萨克世系第一任札萨克色棱,天聪九年(1635年)封。顺治五年(1648年)封镇国公、顺治十四年卒。

第二任札萨克色梭次子奇达特,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公爵袭职。康熙五年(1666年)卒。第三任札萨克奇达特子乌特巴拉,康熙六年(1667年)袭职。康熙三十年(1691年)卒。

第四任札萨克乌特巴拉弟善巴拉什,康熙三十年以镇国公爵袭职。晋固山贝子任卓索图盟盟长。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卒。

第五任札萨克善巴拉什子僧衮札布,康熙五十六年以固山贝子爵袭职。雍正九年(1731年)晋多罗贝勒。乾隆七年(1742年)卒。.

第六任札萨克僧衮札布子瑚图灵阿,乾隆七年以固山贝子爵袭职,晋郡王。乾隆十四年(1749年)降爵为镇国公。乾隆四十年复固山贝子爵。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卒。

第七任札萨克瑚图灵阿子济克济特札布,乾隆四十四年袭职.翌年因罪削职。

第八任札萨克瑚图灵阿弟札拉丰阿,乾隆七年封镇国公,乾隆十四年晋固山贝子,乾隆四十年晋郡王。其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因罪割爵,转又封贝子,复又降为镇国公。乾隆三十年(1765年)复封贝子。乾隆四十五年晋多罗贝勒。乾隆四十六年以镇国公爵兼喀喇沁左翼旗札萨克。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又封多罗贝勒、御前大臣。

第九任札萨克札拉丰阿子丹巴多尔济,乾隆四十八年以固山贝子爵袭札萨克职。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革职.乾隆五十七年乾清门行走。嘉庆八年(1803年)因功封多罗贝勒、御前行走。第十任札萨克喇特纳克尔第,乾隆五十六年以一等塔布囊袭札萨克。乾清门行走,后为驸马喀喇沁郡王。

第十一任札萨克托恩多,嘉庆十八年(1813年)袭职至嘉庆二十二年。道光十年(1830年)卒。第十=任札萨克星额,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以一等塔布囊袭职。曾任卓索图盟副盟长。第十三任札萨克德布斋札布,道光十二年(1832)袭职,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卒。第十四任札萨克布里浑巴拉,道光二十七年袭职到咸丰元年(1851年)。

第十五任札萨克乌凌阿,咸丰二年(1852年)袭职,咸丰五年封镇国公兼卓索图盟副盟长,直至光绪元年(1875年)。

第十六任札萨克熙凌阿,多罗贝勒,光绪二年袭职至光绪十年(1885年),后以多罗贝勒驻京。第十七任札萨克索特旺,光绪十一年以一等塔布囊袭职,至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第十八任札萨克巴特玛鄂特萨尔,光绪二十二年以一等塔布囊袭职。次年革职。

第十九任札萨克熙凌阿,即第十六任札萨克在光绪二十三年复袭职,直至民国7年(1918年)。第二十任札萨克默尔赓额,民国8年袭职,直至民国27年。

2、土默特右翼旗札萨克世系第一任札萨克鄂木布楚琥尔,天聪九年(1635年)封。同年卒。

第二任札萨克鄂木布楚琥尔子固穆袭,顺治五年(1648年)晋镇国公。康熙二年(1663年)晋固山贝子。

第三任札萨克固穆第七子衮济斯札布,康熙十三年袭固山贝子。

第四任札萨克固穆第六子拉斯扎布,康熙三十年袭固山贝子。

第五任札萨克拉斯扎布长子班第,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袭固山贝子。

第六任札萨克班第长子哈穆嘎巴雅斯呼朗图,康熙四十九年袭固山贝子。

第七任札萨克哈穆嘎巴雅斯呼朗图长子垂扎布,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袭固山贝子。第八任札萨克垂札布次子色布腾栋罗布,乾隆三十九年袭固山贝子。

第九任札萨克垂札布三子色布腾喇什,乾隆五十五年袭固山贝子。

第十任札萨克哈穆嘎巴雅斯呼朗图第九子朋素克嶙亲,乾隆五十七年袭固山贝子。

第十一任札萨克朋素克嶙亲第四子玛尼巴达喇,嘉庆四年(1799年)袭固山贝子。嘉庆七年与嘉庆第四女庆静公主成婚,赏郡王品级。

第十二任札萨克玛尼巴达喇长子德勒格色楞,道光十三年(1833年)袭固山贝子,后因随同僧格林沁帮办军务有功,晋为贝勒,补授阅兵大臣。

第十三任札萨克德勒克色楞长子索特那木色登,咸丰七年(1857年)袭固山贝子。第十四任札萨克索特那木色登子棍布扎布,光绪六年(1880年)袭固山贝子。

第十五任札萨克棍布札布第五子沁布多尔济,民国19年(1930年)袭固山贝子。民国21年沁布多尔济被伪满皇帝溥仪封为和硕亲王,任土默特右旗旗长。民国29年(1940年)设土默特中旗,沁布道尔济任旗长。

3.土默特左翼旗札萨克世系第一任札萨克善巴,天聪九年(1635年)封。崇德元年(1636年)晋达尔汉镇国公,诏世袭罔替。

第二任札萨克甍巴子卓里克图,康熙元年(1662年)授予多罗达尔汉贝勒,世袭罔替。第三任札萨克卓里克图之长子兆图,袭多罗达尔汉贝勒爵。

第四任札萨克兆图之第三子额尔德穆图,三袭多罗达尔汉贝勒爵。又尚县主,授多罗额附。第五任札萨克额尔德穆图之长子玛尼,四袭多罗达尔汉贝勒爵。

第六任札萨克玛尼之长子阿拉布坦,五袭多罗达尔汉贝勒爵。又尚郡主,授和硕额附。雍正十一年(1734年)任卓索图盟盟长。

第七任札萨克阿拉布坦之孙索诺木巴勒珠尔,六袭多罗达尔汉贝勒爵,尚乡君,授额附。乾隆四十四年任卓索图盟盟长,兼任理藩院侍郎、木兰行围场长等职。

第八任札萨克索诺木巴勒珠尔之次子贡楚克巴尔桑,七袭多罗达尔汉贝勒爵,兼任卓索图盟副盟长。

第九任札萨克贡楚克巴尔桑之长子济克英特札布,八袭多罗达尔汉贝勒爵。

第十任札萨克济克莫特札布之长子那逊乌勒济,九袭多罗达尔汉贝勒爵,兼任卓索图盟副盟长。

第十一任札萨克那逊乌勒济之长子散巴勒诺尔赞,十袭多罗达尔汉贝勒之爵。同治九年(1871年)被削札萨克之职。

第十二任札萨克散巴勒诺尔赞之弟哈斯塔玛嘎于同治九年辞僧职还俗,以一等塔布囊之爵承袭札萨克,但这一委任未报清廷亦未得到爵位。

第十三任札萨克散巴勒诺尔赞之长子色凌那穆济勒旺宝,十一袭多罗达尔汉贝勒之爵。光绪二十九年(1909年)晋郡王。被追叙为亲王。兼任卓索图盟长、理藩院侍郎。

第十四任札萨克那逊乌勒济二弟宝银乌勒济之孙嘎勒桑道尔济之子云丹桑布,系色凌那穆济勒旺宝过继子。民国7年(1918年),民国政府发给札萨克郡王的委任状,时年13岁。是土默特左翼旗最后一任札萨克。

4、辛亥革命后旗县变化

辛亥革命后的军阀统治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喀喇沁左翼旗地方的汉民初归河北省,后改为热河省特别区建昌县管辖,民国3年因建昌县与江西建昌府同名,改称凌源县。同年,撤销朝阳府,原所辖五县先后改隶承德府、热河特别区。到民国17年(1928年),划归热河省,民国20年,将凌源县东南部、朝阳县南部、喀喇沁左翼旗南部等地区划出,增设凌南县(建昌、喀左境内)。将喀喇沁左翼旗大城子的汉民划归凌源县管辖。民国年间,土默特左翼旗、阜新县同属热河省。

东北沦陷时期,在辽宁省蒙古族聚居各地,实行殖民统治的旗县制,为适应殖民统治的需要,旗县及其隶属关系也有变更。民国23年(1934年),将朝阳县改隶锦州省。民国26年,将凌

源、凌南两县合并,改为建昌县,伪县署设于莽牛营子(建昌镇)。同年,将建平县北部50个村划出,另建新惠县。并将喀喇沁左旗七家子区4个村、宁城县(今属内蒙古)西桥区9个村划归建平县。民国29年,将朝阳县复改为土默特右旗,又将朝阳县北部划出,建土默特中旗,旗署设于北票。建昌县和喀喇沁左旗合并,撤县存旗称喀喇沁左翼旗,旗署设于鸵牛营子。建平县并入喀喇沁旗,旗署设于建平,后迁平庄,各旗县均隶热河省。期间,土默特左翼旗和阜新县同隶锦州省,蒙汉分治。同年,撤销阜新县,仍由土默特左旗统管全县。解放战争期间,朝阳和阜新蒙古族分布地区的旗县,先后建立了人民政权,有的旗县又新划建置和改称,增加新县。先归中共热东地委领导,后改隶冀热辽十八行政专员公署领导。到1948年3月,成立北票、阜新、义县联合县政府,归辽西省。1949年,朝阳地区旗县所辖地区又有调整,撤销北、阜、义联合县。同年,撤销冀热辽十八专员公署,旗县统归热河省。1946年8月,喀喇沁左翼旗人民政权——旗政府建立。旗政府在公营子(南公营子),下辖11个区。旗为蒙古族行政机构。.1947年12月,结束蒙汉分治。1949年7月,撤销叶柏寿县(1947年7月,建平县改为叶柏寿县),将原叶柏寿县所辖半拉烧锅、甘招、羊角沟3个区,划归喀喇沁左翼旗。

同年,旗政府由公营子迁至大城子。1956年,撤销热河省,划归辽宁省管辖。

第二篇:蒙古族文化 盟旗制度

蒙古族的盟旗制度是什么样的制度?

蒙古族的盟旗制度是蒙古地方政治制度,是清朝直接统治蒙古族的具体措施。满族统治阶级征服蒙古之始,就将满洲八旗制度推广于蒙古原有的政权系统,建立了盟旗制度。盟旗制度是军事与行政合一的制度。清代盟旗制度既有类似八旗满洲的形式,又是在蒙古族原有的封建世袭领地制度上建立起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蒙古封建主政治、经济统治权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分化其实力,严格限制其人、马、军械等武装力量。由于清朝统治阶级对蒙古族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所以在人口增长时,另立新旗。旗与旗之间界限分明,任何人都不能潜越旗界,相互来往,违禁者要受到严厉的惩治。为了限制旗的发展,使各封建主的势力互相牵制,在旗之上设盟,盟也是沿袭了蒙古大小封建主原有的集会形式,使之成为高于旗的具有显著军事性的一级组织。由若干部所出的旗固定的地点会盟,会盟之处就是盟的名称。从清代以旗作为内蒙古地区基本军事行政单位以后,作为一旗之长的旗扎萨克概由朝廷任命。盟旗制度作为政治制度与牲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联系,曾在客观上对安定蒙古社会秩序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加深了清朝统治者和蒙古王公贵族对蒙古人民的压迫和剥削。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盟旗的名称虽仍存在,性质却完全改变了。

清朝统治下的蒙古——盟旗制度

清朝统治者对蒙古实行“众建以分其势”的政策,表现之一是推行盟旗制度。这种制度区别于前代,它是在蒙古原有的鄂托克和爱马克的基础上。参照满洲八旗制,在蒙古地区新建立的一种军政制度。旗的出现和设旗的一系列规定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与蒙古部落逐步归附于清朝的过程是紧密相联的。天命和天聪年间,蒙古部落归附后金汗国时,将归附之众编入满洲八旗内,成为满洲八旗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蒙古部落归附人多,曾于天命七年(1622)对归附的科尔沁和内喀尔喀五部之众,设立“兀鲁特蒙古一旗”,令科尔沁的明安统辖。天聪年间又出现“蒙古二旗”。后改为蒙古左右营。这些旗的设置、撤销或者合并,都是以清朝统治的加强为目的为转移的。

随着后金汗国的建立,特别是大清王朝的正式出现,中央集权制在皇太极时期逐渐加强,对蒙古部落的统治日益强化,不断发布军令和政令,将蒙古地区的统治纳入清王朝的统治轨道。天聪三年皇太极颁发“敕谕”、科尔沁、敖汉、奈曼、内喀尔喀和喀喇沁等部“悉遵我朝制度”,同年三月又“申定军令”,后金对明或察哈尔作战,蒙古各部必须“从征”,否则受罚。

崇德元年清廷正式开始设旗编佐。这一年清廷派遣大学士希福和蒙古衙门承政尼堪等,前往科尔沁和察哈尔等蒙古部落“查户口、编牛录、会外藩、审罪犯、颁法律、禁汗盗”。

清制,每旗设立扎萨克一员,康熙二十五年开始由清廷颁给印信,总理旗务,世袭罔替。协理旗务台吉,简称协理台吉二人或四人,协助扎萨克管理全旗事务。下属有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二人,凡十佐领以下之旗,分设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一人。

五、六佐领内设参领一人,佐领一人,骁骑校一人,领催每佐领设六人,每十家设什长一人,什长又称十家长。凡台吉贵族,每族各设族长一人,稽察本族内事务。

蒙古各旗每一百五十丁编设一佐领,三丁共一马甲,五十人为马甲,其余百人为闲散,遇有战争,“以二丁差遣,一丁留家”。三年一次编审丁册,年十八岁以上至六十岁以下皆入丁册,有病者例外。编审之年,扎萨克以下,什长以上,按佐领察核造印册,由协理台吉会同管旗章京送交理藩院,限十月内送到。凡隐匿人丁者,扎萨克、协理台吉、管旗章京、副章京、参领、佐领、骁骑校皆论罚。各旗辖佐领多少不一?多者近百个,少者一个或几个。无论佐领多寡,每一个旗都是一个世袭领地,扎萨克是一旗之长?对旗内属民秉承清廷意旨实行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负责向清廷缴纳赋税,编审丁册,年班朝觐?入朝上员,清朝通过扎萨克统治和控制蒙古各部落,因此,扎萨克是具体贯彻满洲贵族统治者意志的执行者,旗这一级机构是清朝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代表满蒙统治阶级利益管理蒙古地区的执行机构。

清朝统治者制定的《理藩院则例》和《大清会典》等,对旗与旗之间和旗与内地之间有种种限制。⑴旗与旗之间划定牧场,不得私自越界放牧和打猎;⑵蒙古王公贵族进京要按指定时间,走指定路线和关口,违者论罚;⑶蒙古人出境,必报明管旗章京,进出关口者,报明该管官,详细登记人数,如有购买物件者,须上报理藩院,行兵部给照,方可进出关口;⑷限制蒙古从内地购买武器,需要购买,须经批准,且有一定限量,不得多购;⑸禁止蒙古买人出关口,已入档册的蒙古人不准擅卖,末入档册者,可在本旗内买卖;⑹蒙古地区不准容留他处逃.来之人,限二日内解送理藩院,窝藏逃者以罪论;⑺蒙古地区不准容无籍私行之喇嘛、班第,也不准将属下家奴为班第;⑻蒙古不准随意嗣养他人之子,如要嗣养,须经批准,方可入本旗佐领下丁册;⑼蒙古王公外出到五台山礼拜者,随从之人有

限额,不得超额;⑽内地人到蒙古游牧者,不准与蒙古女子结亲;⑾禁止蒙古开矿并建造房屋,不准随意增开煤窑和烧锅(酒厂);⑿、不准蒙古地区豢养戏剧演员。演听戏曲;⒀、蒙古人不准取用汉名,公文呈词不得用汉字,代写汉文讼词者治罪;⒁、蒙古不得延请内地书吏教习或充书吏;⒂、蒙古王公不得将属下阿勒巴图彼此互相馈送,违者罚。

清朝通过上述一系列限制和规定,对蒙古地区实行“众建以分其势”,限制各旗之间、蒙汉各族人民之间的来往与联合,一方面防止封建王公贵族势力坐大,影响清廷在蒙古地区的统治,另一方面又削弱和消除蒙古内部的联系及蒙汉人民的联合,达到在蒙古地区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盟的设立是由会盟演变而来的,蒙古很早以来就有会盟的传统习惯。明代蒙古有六万户。明末清初,科尔沁和内喀尔喀五部等蒙古部落。与努尔哈赤曾多次举行会盟或盟誓,目的是共同对付明朝和察哈尔,不久科尔沁等部相继归服了后金,随着归附后金的蒙古人数的增多,到了崇德年间,正式设旗编佐,为了协调各旗之间的关系,清廷在旗这一级组织之上设立了盟。盟这一级组织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它是通过若干个旗举行会盟来实现的,一般是三年举行一次会盟,有时也有一年一次,目的“简稽军实,巡阅边防,清理刑名,编审丁册”,通过会盟清查各旗所属人丁,为请廷缴纳赋税和兵员的补充服务。

会盟之时,一般以地域为中心,若干个旗会集一处,各定其所会之地。各旗会盟有的是几个旗同会一处。有的是十多旗会集一处。会盟之年春季。各旗扎萨克、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塔布囊等。将自己旗所届兵丁会集一处,令其修理器械,练习骑射由盟长查阅,如有兵器残破不全,盔尾甲背无号记,军器中自马绊以上无号记,梅针箭、兔叉、骲头箭上无号记,军马无烙印、不拴号记者。一律按规定处罚。

内扎萨克蒙古各旗所会之地有六,即六盟或六会。哲里木盟由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等各旗来会,地点在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同会之旗有十。卓素图盟,由土默特和喀喇沁等各旗来会,地点在土默特右旗境内,同会之旗有五。昭乌达盟?由敖汉、奈曼、巴林等各旗来会,地点在翁牛特左旗境内?同会之旗有十一。锡林郭勒盟,由乌珠穆沁、阿巴噶、阿巴哈纳尔左翼等各旗来会,地点在阿巴噶左旗和阿巴哈纳尔左翼两旗境内,同会之旗有十。乌兰察布盟,由四子部落、茂明安、内喀尔喀等各旗来会,地点在四子部落旗境内。同会之旗有六。伊克昭盟,由鄂尔多斯各旗来会,地点设在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和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三旗接壤之地,同会之旗有七。会盟时?清廷派钦差大臣前往。有特定的仪式,会盟议事,王公台吉塔布囊不到者.按其官职大小和爵位高低给予处罚。乾隆十六年始停派大臣参加会盟,会盟事宜由该盟长会集各族办理,事后报告理藩院查核。各盟设有盟长一人。雍正六年始设副盟长一人。盟长和副盟长人选由理藩院在同一会盟的各旗任职的扎萨克和闲散的王贝勒贝子公中?开列名单报请皇帝批准。任命盟长后,颁给印信、乾隆十二年清廷议准内扎萨克六盟盟长均给予印信,办理全盟事务。此外,又没有帮办盟务一至二人,协同盟长和副盟长管理盟务。人员选拔手续同盟长和副盟长。内扎萨克蒙古六盟中。除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盟未设帮办盟务外,其余各盟均设有此职。为了铃辖各盟蒙古兵丁,管理全盟军务,每盟设备兵扎萨克一人。

盟旗制度的设立,客观上对蒙古地区有一定积极作用,稳定蒙古地区封建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旗封建主之间为争夺属民和牧场而引起的纷争,对牧业生产发展和社会安定是有利的。蒙古地区盟旗并存,任命盟长监督和控制各旗,在蒙古内部达到分其势的目的,这种消极作用亦是明显的。清代盟旗制度

明代后期,南迁到辽宁西北部的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同迁入当地的喀喇沁部、土默特部、蒙郭勒津部和科尔沁部蒙古人,相互融合,到清初稳定之后,以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主体为蒙郭勒津人)之称纳入清朝的统治。

1、盟旗制的建立

清代,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的统治,在辽宁西北部蒙古族分布地区,也实行盟旗制。后金天聪三年,喀喇沁部蒙古人在其首领苏布地和他的叔叔色棱率领下归附后金。天聪九年,后金将喀喇沁部编为左右二翼旗,封苏布地之子固鲁思齐布为札萨克,掌喀喇沁右翼旗,封色棱为札萨克,掌喀喇沁左翼旗。喀喇沁左翼旗旗署初设于官大海,后迁公营子。

原驻牧于归化城附近地区的土默特部的一支,由俺答汗孙噶尔图统领,为避林丹汗部的侵扰,由归化城附近东迁,与喀喇沁部共牧一地。后又东移于喀喇沁部之东。为区别于故地归化城的土默特部,称东土默特。后金天聪二年噶尔图之子鄂木克楚琥尔率部归附后金,于天聪九年,后金封鄂木克

楚琥尔为札萨克,收所部驻牧之地编为土默特右翼旗。是年,鄂木克楚琥尔死,由其子固穆承袭札萨克职。

元臣兀良哈人济拉玛后裔莽古尔岱,率所部从喀喇沁部徙居东土默特驻牧地东,并统领了徙牧于此地的蒙郭勒津部蒙古人。天聪三年,莽古尔岱之孙善巴所部归附后金。天聪九年,后金将善巴所部的驻牧地编为土默特左翼旗,封善巴为旗札萨克。

由喀喇沁两翼旗和土默特两翼旗组成一个“盟”。因四旗开始会盟于土默特右旗卓索图(在朝阳县境内)地方,故名卓索图盟,为清代内蒙古六盟之一。盟设盟长1人,副盟长1人,由理藩院从盟内札萨克或闲散王公中选出,奏请皇帝任命。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又增设喀喇沁中旗,故卓索图盟管辖有喀喇沁左右翼旗和中旗、土默特左右翼旗。其后,又有喀尔喀左翼旗、锡埒图库伦旗也归卓索图盟管辖。各旗札萨克必须严守各自牧地管界,不许相互越界,调整牧地需经朝廷允许指定,札萨克和盟长均无权分封领地。

在辽宁省境内各旗驻牧地区是:土默特右翼旗在朝阳县、北票县一带,土默特左翼旗,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市区和郊区一带,喀喇沁左翼旗,在凌源、喀嘲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和建昌县等地区I喀喇沁中旗,在今建平县地方。

清代前期,由于各旗蒙古王公贵族不断招来汉民垦耕土地.关内一些地区的汉人出关谋生,清政府也实行“借地养民”的政策,故有大量汉人流入辽宁境内蒙古人驻牧地区,并定居下来。清政府为蒙汉分治,于乾隆兰年设塔子沟厅,管辖汉民,其地蒙古人仍归各旗管辖。到乾隆三十九年,清政府又将塔子沟厅一分为二。东部,在朝阳县内增设三座塔厅,管理朝阳县、北票县及阜新等地区的汉民l西部仍归塔子沟厅,管辖凌源、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建平、建昌一带汉民。乾隆四十三年,撒“厅”建县,撤塔子沟厅建立建昌县,撤三座塔厅建朝阳县。二县专司汉民政令,蒙古族仍归各旗管辖。在二县内专设“三堂”,由满、蒙、汉各一官员组成,专理蒙、汉民纠纷案件。光绪三十年,升朝阳县为朝阳府,另将建昌县和平泉县各划出一部,设建平县。光绪二十九年,在土默特左翼旗内再设阜新县,实行旗县并立,蒙、汉分治制度。朝阳、建昌、建平、阜新和绥东五县均隶朝阳府。盟旗制的组织关系。“盟”是旗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但非一级行政机构,只是清廷对盟内各旗的监督组织。各札萨克定期会盟,由盟长主持,审定各旗人丁、旗下佐一的改编等事宜。各旗人丁平时的武备情况也要到会盟地接受检阅。战时,盟长带领各旗兵丁出征。盟长无权干涉各旗的政事或发布政令。只在各旗出现难解决的民、刑案件时,会同札萨克审理。

“旗”是清政府依据八旗制度,在蒙古原有的社会统治制度的基础上,调整或分封牧地后编立的,是清朝统治蒙古族地区基本军政合一的单位。旗札萨克是由清政府从蒙古族王公贵族(王、贝勒、贝子、塔布囊)中选任,为一旗之主。平时掌管一旗的行政、司法、征税等事务。战时,征调一旗军队参战。札萨克下设协理台胄2入,协助札萨克管理旗务,协理台吉之下设管旗章京,负责处理和监督全旗政令的实施、兵务和法律执行情况,管旗章京下设梅林,分为管旗、印务、管兵梅林。管旗梅林分管旗内地方性民事等日常事务。印务梅林主管旗署内的印、文书档案,草拟命令和文告等。管兵梅林,分管一旗兵务、兵营、兵器及治安。梅林下设参领若干名,每一参领分管旗下佐领4至6人。此外,旗署内还有笔帖式若干,为文书职务。

旗以下设“佐”若干。清代中期以前,每150丁可编为1佐,丁增佐亦增。每佐设“佐领”,为一佐之主管。受旗札萨克之命,审定所属人丁,征收一佐课税,为旗征调夫役和出兵,排解民事纠纷,也为王府派遣护卫和传递信件等。每佐在佐领之下设骁骑校1员、领催6员,协助佐领办理一佐事务。佐领一般为4至6名,上受旗参领管辖,如清道光年间,喀喇沁左翼旗有参领9员,管理旗下53名佐领,全旗有骁骑校53员、领催318员。

在佐之下,每10民户设一“什长”,为旗内最低一级之官,受佐领之命,管理民户。

旗内成年男子都要经过审丁。一般规定,年18到60为丁口,逐年审定造册。蒙古族丁口除当喇嘛、庙丁和王公贵族家丁外,都要编入丁册。每佐150丁,选50丁当兵,余百丁为“附丁”,即为预备兵,平时劳动和习武,候选充兵。

清代康熙年间,清政府调派八旗蒙古军队到盛京等地驻防,称“驻防八旗蒙古”。又拨一部分巴尔虎蒙古人到盛京披甲当兵,为蒙古“游牧八旗”。八旗蒙古军队的家眷和附丁,随驻防于各地的蒙古军就地编佐,拨绘土地或牧地。每百丁编立1佐。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相同,为军事编制,不属地方盟旗管辖。够一旗之军,委派都统或总管统之。下为驻防各地的佐领,管辖蒙古民户和人丁。人丁披甲是直接补入八旗蒙古或游牧八旗军中。清代的盛京、新宾、风城、岫岩、开原、辽阳、熊岳、复州、金州等地的蒙古族民户,都隶属于八旗蒙古或游牧八旗佐领的管辖。

(二)蒙古族封建等级制度

清代,满族统治者为了控制和利用蒙古封建主势力,对于归服的蒙古封建主,按其效忠与功劳的大小,给予爵位,分别授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不同爵位,并世袭罔替,相传子孙。

喀喇沁左翼旗的札萨克色校,顺治五年(1648年)封镇国公。同年,土默特右翼旗的札萨克固穆,封镇国公,康熙二年(1663年)晋为固山贝子,世袭罔替。土默特左翼旗札萨克善巴,崇德元年(1636年)封达尔汉镇国公。

贵族阶层还有塔布囊和台吉。塔布囊,汉译意为“驸马”。兀良哈氏济拉玛(者勒蔑)是成吉思汗的功臣,其子又是驸马。成吉思汗封其子孙为“世袭塔布囊"称号,成为蒙古贵族,享有特权。塔布囊分一、二、三、四等。台吉,蒙语,由汉语“太子”讹变而来。其义展延,巳与皇族相当。成吉思汗家族“孛儿只斤氏”为“黄金家族”。凡这个家庭的男性世袭“台吉”称号,成为贵族阶层。平民阶层称哈日出特(蒙语),汉译意为“黎民”。亦称呼雅根阿日特(蒙语),汉译意为“甲士”,有当兵、服徭役、纳税义务,也有当差升官职的资格。

属下阶层称属下,即领属的自由民,低于平民。有王爷属下和寺庙属下。王爷属下有“随旗蒙古人”。他们是外地迁移而来的匠人、艺人等。王爷属下还有“套斯各”(蒙语,汉译意为“庄户”)、“朱勒沁”(蒙语,汉译意为“押墓属下”或“陵丁”)和“达日罕包勒”(蒙语,汉译意为“获释奴隶”),他们是清室公主下嫁王公贵族、官宦陪嫁而来的侍从、艺人、匠人及媵姬等男女仆人。寺庙属下,一是投靠寺庙的随旗蒙古人;二是建筑寺庙时,从外地招来的工匠艺人,不愿返回原籍,投靠了寺庙而定居下来,成了归属寺庙的属下。他们每年要向寺庙纳贡、服劳役。奴隶阶层的“格仁包勒”,即汉语“家奴”。他们世代为奴,是社会最底层。

(三)喀喇沁左翼旗和土默特左、右翼旗札萨克世系

1.喀喇沁左翼旗札萨克世系

3.土默特左翼旗札萨克世系

4、辛亥革命后旗县变化

辛亥革命后的军阀统治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喀喇沁左翼旗地方的汉民初归河北省,后改为热河省特别区建昌县管辖,民国3年因建昌县与江西建昌府同名,改称凌源县。同年,撤销朝阳府,原所辖五县先后改隶承德府、热河特别区。到民国17年(1928年),划归热河省,民国20年,将凌源县东南部、朝阳县南部、喀喇沁左翼旗南部等地区划出,增设凌南县(建昌、喀左境内)。将喀喇沁左翼旗大城子的汉民划归凌源县管辖。民国年间,土默特左翼旗、阜新县同属热河省。

东北沦陷时期,在辽宁省蒙古族聚居各地,实行殖民统治的旗县制,为适应殖民统治的需要,旗县及其隶属关系也有变更。民国23年(1934年),将朝阳县改隶锦州省。民国26年,将凌源、凌南两县合并,改为建昌县,伪县署设于莽牛营子(建昌镇)。同年,将建平县北部50个村划出,另建新惠县。并将喀喇沁左旗七家子区4个村、宁城县(今属内蒙古)西桥区9个村划归建平县。民国29年,将朝阳县复改为土默特右旗,又将朝阳县北部划出,建土默特中旗,旗署设于北票。建昌县和喀喇沁左旗合并,撤县存旗称喀喇沁左翼旗,旗署设于鸵牛营子。建平县并入喀喇沁旗,旗署设于建平,后迁平庄,各旗县均隶热河省。期间,土默特左翼旗和阜新县同隶锦州省,蒙汉分治。同年,撤销阜新县,仍由土默特左旗统管全县。

解放战争期间,朝阳和阜新蒙古族分布地区的旗县,先后建立了人民政权,有的旗县又新划建置和改称,增加新县。先归中共热东地委领导,后改隶冀热辽十八行政专员公署领导。到1948年3月,成立北票、阜新、义县联合县政府,归辽西省。1949年,朝阳地区旗县所辖地区又有调整,撤销北、阜、义联合县。同年,撤销冀热辽十八专员公署,旗县统归热河省。1946年8月,喀喇沁左翼旗人民政权——旗政府建立。旗政府在公营子(南公营子),下辖11个区。旗为蒙古族行政机构。.1947年12月,结束蒙汉分治。1949年7月,撤销叶柏寿县(1947年7月,建平县改为叶柏寿县),将原叶柏寿县所辖半拉烧锅、甘招、羊角沟3个区,划归喀喇沁左翼旗。

同年,旗政府由公营子迁至大城子。1956年,撤销热河省,划归辽宁省管辖。

第三篇:浅谈清代宦官制度

浅谈清代宦官制度

历史文化学院 09级2班

朱恩会

209012530

宦官,已成太监,文书上称为很多,例如阉人,阉臣,宦者,中官,内官,内侍,内监等,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据《后汉书·宦官列传序》记载,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用调他士”。这是由于在皇宫内廷上自皇太后太妃,本朝后妃以及宫女等,女眷较多,难免会发生秽乱宫帷的事,所以决不允许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宫中当差。

在封建社会消亡之前看,没有与宦官的时代不多,太监作为皇帝和后妃的仆役,支撑着皇家宫廷的金碧辉煌,成就了皇宫内统治者优裕舒适的生活条件。宦官制度是封建专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对穷苦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由于太监不仅涉足于王公贵族的日常生活,而且或多或少的接触复杂的政治斗争,所以当中不乏专横暴虐这结党营私蒙蔽圣听,残害忠良。中国古代历代的衰亡大都与太监作乱有关。而且汉,唐,明三朝的覆灭就与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这些人虽数量不多,但残忍狠毒,狡黠阴险,危害性极强。我想这不仅与外部条件有关,更是由于他们生理残缺所造成的心理畸形。

鉴于宦官势力膨胀危害极大,故历朝都有些许限制宦官的规定。然而在朝代后期,皇帝一旦没有威信或者过于幼小,都会依赖于其一起生活的太监。生活上的依赖一旦升级为心理依赖,后果不堪设想。宦官专权时期往往是一个朝代最为黑暗的时期。宦官主演过一幕幕祸国殃民的惨剧,其中以明朝最甚,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他们权倾朝野,专横跋扈,加剧了明朝的腐败,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鉴于明朝宦官为害之烈,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改革了明朝臃肿的太监机构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即宫规宫法。清初规定宦官鬼内务府管辖,具体由敬事房管辖。敬事房亦称宫殿兼办处,设总管,副总管,带班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一般太监和下层打扫处大小太监之分。发展至清代末期,太监等级更加复杂,在宫殿监中就有总管,首领,掌案,回事和大小太监之分。在各处所中又有领班,大师傅,师傅,带班,陈人,徒弟之别等等。如此层层节制,一级压一级,统治的十分严密,而总监并不大过四级官职。裁明代“二十四衙门”为“十三衙门”,人数大幅度缩减,顺治时设置宦官千余人,乾隆年间增至三千余人,直至清末过此数。宦官升迁由内务府移文吏部决定,宦官犯法,内务府可先拿后奏,尤禁其干政。顺治帝仿朱元璋旧制,铸铁碑立于交泰殿,明文规定凡有不法行为,均凌迟处死。些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虽在清末有慈禧太后宠臣安德海李莲英等屡犯例禁,朝臣为之侧目,终未出现汉唐明宦官专权的现象。

例如,公元1813年,爆发李文成,林清理教起义,宫内太监刘金、刘德才、杨进忠等在入宫前即是天理教徒,他们准备里应外合,一举推翻清王朝。起义失败后,刘金等人被杀害。经此变故,清廷对宦官的约束更加严格,规定宦官一经当差,就不准回本主私宅。违者都要严惩,杖毙宦官时有发生。这时,宦官们的地位很低,管束又严,生活困苦,反抗行为也在所难免。

清朝后期,朝廷内忧外患的同时出现了母后垂帘的局面。在母后的支持下,出现了像安德海,李莲英等大宦官,虽然没有如前朝一样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但这些大宦官们也曾经威风一时。

安德海是清咸丰帝时的太监总管。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安德海与权力欲极为旺盛的懿贵妃相互勾结。适逢咸丰帝病死在热河,遗诏载垣、肃顺等人为顾命八大臣,辅佐皇子载淳。已经晋升“西太后”的懿贵妃企图制服八大臣,实现自己专权的目的,急需联络远在京城的恭亲王。安德海献苦肉计,被打得皮开肉绽后被赶回京师,正好成为与恭亲王通气之人。安德海还联络了手握京城兵权的胜保等武官对西太后加以支持。在恭亲王与胜保等人强有力的支持下顾命大臣或被杀或被斥,西太后政变成功。

西太后掌权后,安德海又帮助西太后免除了已成为议政王的恭亲王奕的职务。至此,清廷中已无人能与西太后争锋。大权在握的西太后根本不把小皇帝同治看在眼里,专横跋扈,不可一世。安德海亦步亦趋,不仅不敬畏皇帝,反而经常在太后面前说皇帝的坏话。对安德海充满仇恨的同治帝,因为安德海是太后的红人,也无可奈何。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安德海以为太后采办龙衣织料为名,在太后的默许下出宫。按清廷祖制,宦官是不能随便出京的,擅出都门者就地处斩。安德海自恃有太后撑腰,耀武扬威地离开京城,与随从乘坐两条大船,冒名钦差,挂着“奉旨钦差”、“采办龙袍”的条幅,顺京杭大运河南下,很快到达了山东的德州。

山东巡抚早已接到了同治帝一旦发现安德海立即逮捕就地正法的密令。当时西太后正在生病,这为同治帝除掉安德海、削弱西太后势力提供了大好的时机。山东巡抚果断地逮捕了安德海,安德海最初还有恃无恐,声言自己奉西太后旨意出宫办差。决心已定的山东巡抚以“太监私自出宫,违背祖制,本大臣并未接到朝廷的命令,必诈无疑”为由,处死安德海。

由此可见,清朝的宦官制度虽然过于残忍无情,对于尽心尽力服侍自己的太监们没有丝毫的怜悯,甚至是残酷的剥削,但它极大地防止了宦官专权,为保障政治的清明,人民的安居乐业,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是牺牲了受部分人的利益,保证了大多数人的生存权利,也是无可厚非的。

第四篇:清代的后宫制度

从选八旗秀女看大清后妃制度

内容摘要:清代后妃制度是随着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发展而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清代从1636年皇太极改用国号“大清”,到1911年宣统皇帝逊位,共经历了十一代皇帝,除宣统皇帝年幼未婚外,其他十位皇帝先后册立了二十六位皇后,各种答应、常在、贵人、嫔、妃的数量更是难以估量的。除此之外,更多的八旗女子都要经历夜以继日的选秀女、记名、复选、册封等仪式。封建专制君主将这些女子视为己有,束缚了她们的婚姻自由以及人生自由,这种后妃制度是同八旗秀女的悲惨命运共存的。直至清末,年幼的宣统帝在辛亥革命的冲击下退位了,这种为统治阶级上层人事服务的制度也便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清王朝的灭亡而宣告结束。

关键词:来源 命运 变迁

我国历代君主选择天下美女“充侍后宫”据为妻妾,同时使役大量宫女,由来已久,仅见于历代史籍中的有关记载就不胜枚举。清代自建立以来,逐步形成了一种后妃制度。清代自顺治以来迄于光绪,经常拣选八旗秀女,视为重要典章制度,从未间断。被选中的这些女子中,除极少数人能“飞上枝头变凤凰”外,大多数人便开始了被封建伦理制度束缚的悲惨命运。这种制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制度的确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为一种为统治阶级上层人士服务的封建制度,对清代皇族王室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清代后妃的来源——选秀女与宫女

清朝入关后,每三年在固定的八旗内部选一次秀女,其目的在于“或备各廷主位,或为皇子、皇孙拴婚,或为成亲,郡王及亲,郡王之子指婚”①并制订有一套严密的选秀女制度。1.选秀女的范围

清代选秀女订有严密的制度,仅仅挑选秀女的范围,各朝就有许多规定。顺治朝规定:凡满、蒙、汉八旗官员,另户军士和闲散壮丁的女儿,年至十三岁时,都要参加每三年一次的挑选秀女,到年至十七岁以后,谓之“逾岁”,就不再参加挑选了。康熙时又增加了一条新的规定:后族近支或母系“宗室觉罗”之女者,均可声明免选秀女(嘉庆时复列入应选)。乾隆八年的谕旨又规定:选秀女时,外任旗人之女,若一律送京阅看,路途遥远,不免往返跋涉之劳,嗣后外任文官同知以下,武官游击以下之女,停其送选。可是到了乾隆二十三年,又经奏准“嗣后遇到阅选秀女之年,将各旗佐领下附入之额鲁特及岁之女,一同入选。”②这样,挑选秀女的范围又扩大到各旗佐领属下的额鲁特蒙古之女了。

嘉庆五年时,皇帝觉得自己后妃的亲姊妹和其他人一样参加备选秀女,选中后,有的还赐给近支宗室为福晋,不合体统,决定嗣后自嫔以上后妃的亲姊妹,可免选秀女。另外,过去挑选秀女,公主下嫁后的生女一样也要备选,选中后入宫再做皇帝的妃嫔或配给近支宗室。这种婚姻制度,在封建制已有相当发展的社会里,从人伦和血缘上实在说不过去,而以往一直如此,到了嘉庆六年时才规定,嗣后挑选秀女时,公主之女著加恩毋庸入选。从此,才消除了这种不合理的现象。

道光二年,又令八旗满、蒙、汉军内旗人抱养汉人之子嗣所生的女子,不必备选秀女,原因就是这些人将来入汉籍,而宫内不选汉女是清朝的祖制家法。2.选秀女制度

①②

合乎标准的八旗女子,到了适龄,除在北京的先报名本旗外,外任官员的女子,皆须先期送到北京。在报名阅选秀女时,如果确实是残疾不堪入选者,需要由族长、领催、骁骑校、佐领等的层层审批,呈报到各旗都统声明原因,由都统咨行户部,由户部奏准皇帝,才准免选。

到了选期,由旗署官员会同户部司员,按照“旗别”次序,分排领至神武门东栅栏,由带排章京负责管理,在由领排太监领入宫内,在顺贞门前集齐,再按事先排好的排单顺序进顺贞门备帝后们选看。引见时,每五人为一班,当意者,则留下牌子,再进入复选,不留者,则撂牌子,被淘汰出局。

经过引阅后的秀女,其中不被选入者,撂牌子后可以得到赏赐,以后便可以自由婚嫁了。所得到的赏赐根据其父的品级也有所不同,品级较高的,得到的赏赐也较多。而经过选阅后入选记名的秀女,还要复选一次,在未复选前,不得自由婚嫁,违者上至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下至族长及本人父母,都要受到一定的处分。《八旗则例》载,秀女记名期为五年,记名期间,每月给以银两,其数目是:三品以下人员之女记名者,每月给银一两,复选如再落选,既可以退出记名,自由嫁娶。如记名过五年才退出记名的,另外再加赏银20两。因某原因从未入选,或记名后久不复选,过了五年仍未得到退出记名的明文,那么,这样的女子只好终身不嫁了。被选中入宫的秀女,如果得到了皇帝的封号,就是内廷主位了,直到死也不能出宫另嫁。

清《八旗则例》卷七规定:“凡应选之秀女,未经选验以前,不准私行许聘出嫁,违者交部治罪,如选验时适有事故,不及阅看之秀女,年末及岁尚可候者,候下次验选,若十八岁至二十岁者,该旗都统查明迟误缘由,具奏请旨。” 这则规定严格的控制了符合选秀女规定的女子的婚嫁自由,将她们的美好时光都耗费在漫长的等待之中,到了乾隆五年更重申前旨,又规定,虽然秀女到了20岁,还是不能聘嫁,违者治罪。这较《八旗则例》所载更严了,即使是官高一品的封疆大吏,其女未经选阅,也不能通融。乾隆六年时,两广总督玛尔泰的女儿恒志,年已过十七,但从未入选秀女,玛尔泰为此曾专折奏请为女儿完婚,结果遭到皇帝的申斥。

在封建专制时代,封建君主把人民的一切都视为私有,扬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更何况清代八旗户口是他们的“世仆”呢?自然更不许有婚姻自由了。

至于乾隆所称“挑选旗人女子,原为于王阿哥等拣选福晋(夫人)”一语,此则因清代近支宗室,多由内廷指婚,所以在选验秀女的日子,宗人府要同时呈报禁止宗室名单。如雍正朝指配秀女的近支宗室,皆属康熙衍派24支,乾隆朝则指配雍正的近支衍派子孙,远支者不为指配。但清代最初挑选秀女的本旨,原为充侍后宫,指婚宗室,那时附带的事情。乾隆说的选秀女原来是为王阿哥等拣选福晋的话,只能是违心之论。

二、秀女的命运

被选中入宫秀女的命运,要比那些被撂牌子的更为不幸,在历史文献中就记载了不少“后宫粉黛日望君王颜色”的可怜人,唐朝李建勋有诗形容此事:“宫门常闭舞衣闲,略识君王鬓便斑。却羡落花春不管,御沟流得到人间。”她们比起因记名不能议嫁要的更为残酷和不自由。在清朝260年的时间里,不知有多少位地位低微的后宫女子将自己的美好青春葬送在无尽的等待之中,以致抑郁而死。

秀女们经过繁琐的选阅后,尚被选入宫中,便开始了与家人和社会分离的生活。清代还规定了让她们同家人会亲的制度,《清宫史·宫规》规定:“凡秀女入宫,有名号者,父母年老,特旨许会亲,一年或数月,许本生父母入宫,家下妇女不许随入,其余亲戚不许入宫。”这个规定可谓相当严格,较之以往历代制度来说,都要苛刻。按这一规定,有封号的秀女还需特旨才可与家人相会,那么,无封号的或者没有得到特旨的,便真的是“一入宫门深似海”了。在《红楼梦》中,也有一段描写贾母与王夫人进宫看望贾元春的场面,“贾妃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人满心皆有许多话,但说不出,只是呜咽对泣而已„„”这样凄切,悲痛的场面,不失为封建社会的一种真实反映。

入宫秀女的最大“幸运”,是日后选为后妃或升为后妃,但这是有定额的。从《清史稿·后妃传》中可以看到,清代后妃中有许多是由秀女而来。一般秀女入宫后,得到皇帝的喜爱,便可取得答应、常在、贵人的封号,一些幸运的,也可以在升为嫔妃,也能够由于“中宫虚位”而由嫔妃升到后位,如清末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在咸丰年间由秀女选入后宫时称贵人,后升为懿嫔,因为生了儿子,又升为懿妃,其后母以子贵升为皇太后了。

清代皇帝的皇后,在大婚时册立的有顺治、康熙、同治、宣统则在辛亥革命后的1923年才结婚,这些皇帝都是年幼即位的,另外,雍正、乾隆、嘉庆、咸丰五帝,则都是中年时代“入承大统”的,所以他们的皇后都是由“藩邸”时的福晋而升进册立的,他们的福晋,即为皇子时指给他们的秀女。

由于清代秀女被选入宫中或指配皇子,她们可能有以上的前途,因此清代满族特别重视女儿,在未完婚以前,家族或家属例不接受她们的跪拜之礼,盖八旗女儿均须经皇帝选阅,一经选入后宫,得到主位的封号,其家族长辈还需尊以国礼,向晚辈跪拜

至于被选中后称妃的秀女们,她们并不完全是幸运的。

同治的皇后,在当日不能说身份不显赫,但因慈禧皇太后的处处刁难,而被迫在同治皇帝死后自杀,那时她才20岁左右。光绪皇帝的珍妃,也是在大婚时册立为嫔,后进为妃的,她美丽贤惠,喜诗善画,性格开朗,深得光绪帝的喜爱,但也因为支持光绪帝的维新变法而被慈禧太后打入冷宫,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夹持光绪逃往西安,临行前借口珍妃年轻貌美,洋兵来犯,恐遭不测,强行命令太监将其推入井中,时年仅二十五岁。1901年,慈禧从西安回京后,才把珍妃的尸体打捞上来葬于西直门外。被选为后妃的,下场尚且如此,其他无名无号的,结局就更可悲了。

可见,这种封建专制制度对八旗女子的人生束缚相当严重,符合条件的女子,从小就为了选秀而准备,直至长成,还要经历夜以继日的选秀女的过程,这对于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幼女来说,是相当困苦的。而一旦当意被留牌子,接下来的又是等待复选的结果,选入宫中后,如久未得到封号,便要等到二十五岁③才可遣出宫外,那时的她们,虽然得到了自由,但青春不再,她们将这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专制君主,而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三、后妃制度的变迁

清代后妃制度是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而确立和健全起来的。1583年,清太主努尔哈赤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并于1616年正式即汗位,建立了后金政权,但它还是一支新兴的割据势力,后宫也没有什么后妃制度。随着后金奴隶制社会的逐步发展,势力不断扩大,受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影响,努尔哈赤统 ③ 也有30岁一说

治集团立即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调整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斗争之后,封建制取代了奴隶制,这对满族社会来说是个极大的进步。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登上封建皇帝的宝座,将国号该为“大清”,继续推行封建改革,这种封建制的种种改革反映在后宫内,就是要有一套封建的后妃制度与之相适应,所以,皇太极在即位称帝的同时,也宣布册立了皇后和四位妃子,于是“王宫并建,位号即明,等位渐辨”。3清代后妃制度就这样创建起来了,但在当时还只有福晋、元妃、大妃的名称,顺治帝进关以后,以明朝宫殿规模完备,礼部逐步完备了宫闱等级的名号。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后宫号位之制严明。皇帝的祖母尊为太皇太后,母尊为皇太后,她们一般居住在慈宁宫,康寿宫和宁寿宫,其他先帝的后妃、嫔都尊为太妃、太嫔等,随太皇太后、皇太后在各宫居住。皇帝的正嫡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是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妃四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宫,佐皇后主内治。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俱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政。

但是,制度规定的尽管十分严格,各朝妃嫔数目的多少实际上并未完全照规定执行。康熙,乾隆帝的嫔妃都是大大超过了规定的数目,而同治,光绪帝等又远远没有那么多的嫔妃。另外,嫔妃的晋封情况也不一样,有的是逐级晋封,有的是越级加封,还有的是有封有降,有的入宫时就被封为嫔或妃,有的入宫时仅封为答应、常在。总之,这些情况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

历史发展到了同治、光绪两朝,由于外部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强,内部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宫廷之内则是皇帝年幼,皇太后专权,帝后两党的斗争愈演愈烈,这些历史特点反映到宫内后妃制度上,一是皇太后长期掌握政权,二是后妃制度直接为政治服务。

清代祖制家法中虽规定后妃不得干预政治,可是,在清初顺治帝即位时,由于年幼,由其母孝庄文皇后左右政治,康熙帝年幼时,也有过皇太后干预政治的实例,这说明皇太后过问朝政在皇帝年幼的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被打破的。但是,自从同治朝慈禧,慈安两位皇太后“垂帘听政”以后,清代所谓“后妃不能干预朝政”的祖制就被彻底打破了,从这时起,在半个世纪左右的清代历史中,皇太后操纵了包括帝后命运在内的一切大权,从而使选妃立后与政治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种利用给皇帝选后妃为政治斗争服务的现象,在光绪朝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光绪十四年,慈禧为了监视和控制光绪,决意立其胞弟、副都统桂祥之女为皇后,即孝定景皇后。光绪帝虽然不愿意,但拗不过慈禧,所以婚后帝后关系一直不好,而与皇后同时被选入宫的珍妃他他拉氏很受光绪帝的喜爱,在政治上同庆光绪帝的改良主张,这便更得罪了慈禧太后,为此,慈禧借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之际,派人将珍妃害死。光绪帝一生三十八岁,只选了一后两妃,是清代皇帝(宣统皇帝除外)中后妃最少的一个,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正是慈禧皇太后在后宫专权的缘故,她直接破坏了清代后妃制度的一切规定。

清代作为上层建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后妃制度,使随着满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本身就尊崇了封建的伦理纲常思想,是封建制度在皇族婚姻问题上的反应。这种制度严重的束缚了封建社会中八旗女子的婚嫁自由,将她们的一生锁定在集权的君主身上,体现了极大的为政治需要服务的特点,随着封建制度的日益衰落和清王朝的灭亡,这种制度也必将走向终结。

1《养吉斋丛录》 卷二十五 五页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卷一五四 3《清史稿》 列传卷一 8897页

参考书目:

《故宫札记》 单士元著 紫禁城出版社 1990年6月

《晚清宫廷生活见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年9月

《清宫史话》 王树卿、李鹏年著 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5 月

《逊清皇室轶事》 秦国经著 紫禁城出版社1985年8月

第五篇:清代名人轶事

篇一:2011年----《清代名人轶事_将略篇》 罗 提 督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还没有到,众人认为要等待禧恩来了再进攻。罗提督说:“包围时间长了我方军队会懈怠,叛军必定会逃跑。”于是违背众人的意见马上进攻,叛军几乎全部被消灭。

译:东乡人罗提督的战功在《圣武记》中记载得很详细了。他的智慧也足可以谋划大事,不是只凭借武力称雄一时。罗提督曾经率领军队进入南山,搜捕残余的贼寇,村民深受猴群偷吃田里的粮食之苦,早晨必须用火器才能惊跑猴群。罗提督问明原因,让人捕来一只猴子,剃除猴子身上的毛,在这只猴子的脸上画上大眼睛等又丑又怪的形状。第二早晨等群猴来时,把那只猴子放回去,猴群都惊吓跑了,以后再也不来了。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稍)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译:罗提督常向别人讲述自己年轻时做贼时的事,一点都不忌讳,并且请读书人详细地记 载他做贼的事,真的是不一般的男子汉啊!(罗提督)改变品行后,才娶了妻子,他忽然患上了怪病,各种方法都治不好。一个道人路过门前说:“我有办法可以救你,只是要拿三万钱才能给你配药。”罗提督自忖家里贫穷,哪里拿得出三万钱,就对他的妻子说:“我病得就要死了,你也会饿死。如果卖掉你,得到钱去买药,那么我们俩都可以活了。”妻子哭泣着听从他,后来他的病果然好了。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译:(罗提督)官至夔州游击时,夔州关靠近夔州峡,山水迅猛湍急,瞬间千里。贩卖私 盐的船到了(往往)就敲锣呐喊,越过夔州关走了,他们的船都配备大炮器械,船两旁绑着大毛竹,像弓一样弯着。有别的船要追上时,就吹断绳子将毛竹发射出去,追的船一定翻倒,没人敢触犯(他们)。罗提督招募擅长游泳的人,拿着锋利的锯子事先藏匿在上游的水中,等盐船经过时,靠近船用锯子锯盐船的舵。盐船抵达夔州关时舵正好断掉,盐船不能前行,触碰礁石被撞破,贩卖私盐的人就全部被抓获。

罗 既 官 游 击,乃 遣 人 访 其 妻,以 重 金 赎 还。为 夫 妇 如 初,报 其 鬻 身 救 夫 之 义 也。此 事 不 足 训,然 以(之)视(那些)少 共 艰 苦,既 贵而 厌 弃 其 糟 糠 者,其 厚 薄 之 区,殆 不 可 以 道 里 计。天 生 豪 杰,磊 磊 落 落,安 得 以 道 学 家 之 律 绳 之?

译:罗提督做游击官后,就派人寻访他的妻子,用重金将妻子赎回,还像当初那样做夫 妻,报答妻子当年卖身救自己的恩情。这事不值得效法,然而拿这与年轻时共同经历艰苦、富贵后厌恶嫌弃糟糠之妻的人比较,这当中的重情与薄情的差别,几乎不能用里来计算。罗提督天生豪杰,光明磊落,怎么能用道学家的法则来衡量呢?(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púfú)至一老妪(yù)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chái等辈、婚配)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译:罗提督年轻时是无赖之徒,多次行窃,县令抓捕到他,用棍杖将他打晕,将他抛弃在 荒野。(罗提督)半夜苏醒过来,艰难地爬到一老婆婆家,老婆婆救了他。于是他改变品行,投身行伍,在同辈中是最骁勇善战的。当赵金龙发动叛乱时,罗提督接受任命,和总督卢坤前往平叛。叛军已经疲困,就要被擒获了。当时宣宗皇帝命令尚书宗室禧恩前来监督军队,(禧恩)注释 韬:(韜)tāo

1、弓或剑的套子。

2、隐藏,隐蔽:~光养晦(隐藏才能,收敛锋芒,不 使外露。亦作“韬晦”)。

3、用兵的谋略:~钤。~略。

夔:kuí

1、〔~~〕敬谨恐惧的样子。

2、〔~立〕肃立。

3、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异兽。撄:(攖)yīng

1、接触,触犯:~怒。~其锋。

2、扰乱,纠缠:“不以人物利害相~”。~ 宁(道家所追求的一种修养境界,指心神宁静,不被外界事物所扰)。

洵:xún

1、诚实,实在:~美。《诗·邶风·静女》:“洵美且异。”

2、疏远。

3、流泪:~涕(默默流泪)。窭:(窶)jù

1、〔~数〕用茅草结成的圆圈。放在头上做顶东西的垫子。

2、贫穷,贫寒:~家子(贫穷人家的子弟)。瘳: chōu

1、病愈。

2、损害,减损。

鬻: 本义为“粥”,引申为“卖”。鬻文(为人撰写文章而接受酬劳,即“卖文”),鬻技(出卖技

艺以谋生),鬻歌(卖歌,以歌唱谋生),鬻爵(出卖官爵)。成语“卖官鬻爵”,形容政治 腐败,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刮财富。训: 典式,法则。成语“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糟糠:酒糟糠皮,是穷人赖以生活的食物。后常用“糟糠”形容穷困共患难。“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知心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道里:指道学家主张的法则、规律。

磊磊落落:分明的样子,也形容胸怀坦荡。

绳: 木工用的墨线,引申为标准、法则,又引申为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纠正。绳墨,准绳,绳正,绳之以法。

【答案】c(a.为„„所苦,苦于„„,使困苦,困于。例:《列子·汤问》:“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 b.释放;放走。例:纵火,纵虎归山,七擒七纵。d.到达,抵达。例:抵京,抵临,平安抵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其智能亦自可韬语其妻曰„„ ..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 【答案】b(凭,介词/相当于“而”,表顺承。a.他的,代词。c.他,代罗提督。d.将,将近,副词。)

7、下列各组词语,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①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答案】b(①叙述他曾经率兵到南山。④叙述他投身行伍。⑥叙述他跟妻子商量卖身以求钱治病事,这点勉强可算是。)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齐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答案】d(“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无依据。)考 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碰到 .篇二:古代名人轶事 古代名人轶事

古代名人轶事<茶墨之争> 宋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苏东坡既爱饮茶又擅长书法,一日司马光问他:“茶以白为贵,墨却以黑为贵;茶以身重为好,墨却以身轻为好;茶讲究在新,墨却讲究在陈。人们对茶与墨的追求正好相反,而您恰好喜好这两样东西,这是为何?”苏东坡巧妙答说:“上好之茶与妙品之墨都有陶然清香,这是他们共有的品德;茶与墨坚结实在,这是他们同具有的节操.贤哲和君子都有共同的品德和节操,一个长的皮肤黝黑,一个却长得白皙,这其实是同一个道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茶墨之争的故事。

纪晓岚对对联

清朝大学士纪晓岚一次奉旨巡查,乘船过一个河道。走到一处很窄的地方,正好与一大船相遇,互不相让。纪晓岚就呵斥对方让路。没想到对方是当朝的一员战功赫赫的老武将。对方也不示弱,正在僵持着。那个老武将听说是纪晓岚大学士,就提出了对对联的要求。武将出上联,纪晓岚对下联,如果对上了,老武将自己让路,对不上,他纪晓岚让路。纪晓岚一听连说行,没问题。武将的上联是: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橹速,暗含三国的文臣鲁肃。帆快,暗指刘邦手下的武将樊哙。整句话是说”文臣不如武将。)纪晓岚也看出来了这副对联的巧妙,就是一时对不上。急得一头汗也没对上,只好认输,给武将让路。纪晓岚闷闷不乐乘船到达了目的地。刚一下船,欢迎他的场面特别热闹。有锣鼓,有唢呐,有吹笛的,有吹箫的。他突然来了灵感,想到了下联:八音齐鸣,笛清哪如箫和。(笛清,暗指,西汉武将狄青。箫和,暗指刘邦手下的文官,有名的宰相萧何。整句话说武将不如文臣。)正好对上句,可惜纪大学士当时没对上,输了一回,总算知道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了。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晚唐诗人杜荀鹤,酷爱学习,他写有一首优美的《闲居书事》诗:“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对读书情有独钟,他写过多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有千古流传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儿子,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宋代哲学家朱熹,写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著有《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他在《正觉寺示弟儒祖》诗中写道:“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写有劝人们读书要专一,切忌糊思乱想的《怜思诗》:“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明代诗人于谦喜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代诗人袁枚,博学多才,他的一首读书诗提醒了人们,读书要求理解,切莫囫囵吞枣:“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清代诗人萧抡谓写有《读书有所见作》诗:“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忠告人们要热爱读书,读书要持之以恒,并将其道理表达得淋漓尽致。篇三:名人轶事录 出版说明

本丛书从二十世纪中华浩瀚文海中精选中华名家巨擘的佳构杰作妙 笔精华汇为一秩其内容上至宇宙之大下至蚊蝇之微举凡名人的涉笔成 趣之作诸如写山水名胜宠物雅品读书之乐名人趣事烟酒茶食鬼 鬼神神幽默调侃之精品尽收其中其可谓篇篇绝妙好辞字字玑珠华美 ●人有我有人无我有本丛书对二十世纪中华名人名作妙笔精华 收罗最广编选最精如当年林语堂几大弟子之作一些文名不让林语堂 梁实秋等人而至今鲜为人知的名人名作皆可在本丛书中一睹风采 ●体例得当规模宏大首推八卷编排新奇且每卷皆在二十万字左 右既精致又雅重改变了近年很多散文小品薄薄一册的旧貌 可忱畔夜读闲暇翻看可馈赠亲朋高雅庄重可藏之名山传之后 代可养性怡情增添品位

可为有志于散文小品创作者提供最佳范本亦可满足世纪末的中国人回

首往事的怀旧情绪是二十世纪中华文学宝库是二十世纪中华文化名人智慧的流露是精 品更是经典

《名人笔》丛书八卷共收有100多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名篇散文其 中主要的名作家有

鲁 迅 林语堂 张爱玲李健吾

贾平凹 李大钊 端木蕻良

陈独秀 徐懋庸 海 戈叶圣陶

杨 朔 胡 适 秦 牧陈西滢

储安平柯 灵 周犁庵丰子恺

茅 盾 俞平伯 郁达夫臧克家

刘白羽 梁实秋 沈从文文载道

朱自清 老 舍 徐蔚南周楞伽 徐志摩钱歌川许地山梁启超 方令孺 周作人 许钦文 廖沫沙 郑振铎 陈子展谢冰莹 碧野 庐 隐 曹聚仁 吴伯萧郭沫若

夏丐尊 施蛰存李广田 沙 汀 钱钟书刘海栗

文洁若 朱 湘 章克标 吴组缃 张秀亚 王了一 台静农

冰 心 聂绀弩 梁遇春 陈从周 周瘦鹃 罗念生 钟敬文 孙犁 文载道 林 庚 苏雪林 靳 以 赵景深 吴秋山唐 弢 王任叔 夏 衍徐 訏 谢六逸 王鲁彦 祝秀侠

马国亮 陆侃如 王礼锡沈启无 陈衡哲林徽音马子华 吴 晗陈西滢 潘序祖 秋 翁 柳无忌 缪崇群 邵洵美阿 英苏 青 叶灵凤 老 向 1《且说中国人》

本辑收五四以来鲁迅胡适林语堂等三十余位文学文化大师的杂感 随笔和杂文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抨击中国人的弱点揭示中国人性格描 画中国人形象是对二十世纪中国人的传神写照文笔或庄重或辛辣或 委婉或幽默或庄谐杂出或沉痛评说干姿百态中却皆显现出一颗拳 拳赤子之心 2幽默人生语

幽默是智慧的象征是春日里会心的微笑中国现代散文史曾出现一 批智商极高的幽默大师他们多以生花妙笔笑说人间百态从种种人生情 状中发现可笑可乐之事妙语连珠词采风趣读之令人忘忧令人喷饭 令人会心一笑或乐不可支如参禅悟道一样进入妙可不言的境界 3《雪夜话读书》

雪夜闭门读禁书向被视为读书人最大乐趣本书精选文化名人大师

近百篇美文看他们各以生花妙笔谈读书札记读书的习惯方法与乐趣爱书买书卖书乃至晒书焚书的苦乐书林书话及中外著名书店的种种

轶闻趣事从书里到书外娓娓述说中包含有人间百态人生甘苦 4《山水名胜游》

俗话说看风景不如听风景听风景不如读风景本书中的几十位名人大 家足迹遍布海内外一生好入名山游乘兴游尽山水名月生之后复以生 花生色之笔将人间美景移在纸上令读者在品味其游记美文的同时亦足 下出户而能遍游天下一举两得美不胜收且名人之笔往往为山水增色 读这类游记比亲游

山水名胜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5《烟酒茶食趣》

烟酒茶食为人生四乐不论伟人平民皆难以在割舍本书作者皆为文人 名人更与烟酒茶食为友为兄且比常人更能体味品尝出其中之味之趣看 他们谈烟之趣酒之味茶之品食之美 人生之乐尽在其中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6《宠物雅品迷》

下载清代盟旗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清代盟旗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清代文学复习提纲

    清代文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清代诗文词 第二章 清代戏曲 第三章 《聊斋志异》与其他短篇小说 第四章 《儒林外史》与其他长篇小说 第五章 《红楼梦》 第六章近代文学 (说明:划......

    清代岭南私家园林

    清代岭南私家园林——梁园我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形成了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三种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的传统园林,体现了因地域风俗习惯差异,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造园艺术。......

    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 2011-10-24 14:46:44 王卫平黄鸿山 康丽跃 摘要:清代在灾荒救济、养老抚幼、救助鳏寡孤独等社会弱者诸多方面都颁布了制度法令,同时,其社会保障事业也......

    清代文言小说

    第九章 清代文言小说 教学目的:了解《聊斋志异》的作者和版本,掌握小说描写爱情和揭露科举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熟悉《聊斋志异》对后代文言小......

    清代美学论文

    服 装 学 院 西安工程大学 服装美学论文 题目: 清代宫廷服饰文化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服装设计与艺术班级 服艺***班年级******......

    清代文学教案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文学总论 一、清代社会状况 满清王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入关后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政治文化制度,并使之更加完备与强化,成为封建专制主义......

    清代美术(模版)

    清代美术 一、四王与吴恽:致力于摹古或在摹古中求变化(1)王时敏:《云山图》创“娄东派” (2)王鉴:《夏山图》《梦境图》(3)王原祁:“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山中早春图》(4)王翚hu......

    第十章清代的法律制度

    第十章清代的法律制度 (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 第一节 清代立法概况学习重点: 清代立法思想与主要立法 一、清代立法思想 “参汉酌金”与“祥译明律、参以国制”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