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国管理文化(含五篇)

时间:2019-05-13 12:2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易与中国管理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易与中国管理文化》。

第一篇:周易与中国管理文化

周易参考书目:

《周易译注》黄寿祺 张善文

《周易评注》唐明邦

《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唐明邦

《周易参同契研究》箫汉明

《阴阳大化与人生》箫汉明

《周易概论》刘大钧

《纳甲筮法》刘大钧

《易学哲学史》1-4册朱伯昆

《内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余敦康

易经知识整理:

五经《易》为之原----班固

三易: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归藏易:坤卦为首;周易:乾坤为首

不易:天地永恒,大道不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变易:变者,阴阳消长,自强不息,乾道生也

简易:简者,阴阳错隔,厚德载物,坤道化也

两派:

象数易学:用数学、数字、卦、挂图来学习和运用易学。

义理易学:义理作为易学两大要素之一,是易学的经义名理、哲学思想,是易学的文字系统。与象数一样,义理也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含义因时、因人而异。但其基本特征可限定为阐释(易)的文义和道理。也就是说,义理是表示事物属性、功能、品德的抽象意义和表达事物本质规律的道理。

阴爻与阳爻

最多者易解,最难者易解---尚秉和

经卦、重卦(8个经卦排列组成64卦)

文王八卦:后天八卦;伏羲八卦:先天八卦

河图、洛书、九宫图、太极图

占卦三大要素:易学精深,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读卦的方法

上下内外:下卦位主体,上卦位客体

天地人位:天位,事情告一段落,转折关头

九六七八:

乘承比应:比,相近比也;应:三与七应,二与五应,初与四应

错综复杂:

时位当中: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为正

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不正

阴爻居二位,阳爻居五位,得中

五行论,五行生胜图

天干地支

第二篇:周易与巫术文化

《周易》与巫术文化

张志祥 ?

摘要:《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是巫术文化的产物,同时亦是它的发展。《周易》由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共同构成。它为儒、道两家共同尊奉,是中华文明的共同源头。其巫术文化通过象数所体现的易理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和走向,影响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及风俗习惯。本文试从《周易》所体现的巫术文化来看待其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关键词:《周易》;巫术;象数;科学

一、巫术的起源

《周易》是巫术文化的总结和发展。巫术文化时代是人类社会普遍经历的一个阶段。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巫术极古以来便在专家的手里,人类第一个专业乃是巫术的专业”。弗雷泽同样认为“巫师或巫医似乎是社会演进过程中最古老人为的或专门职业的阶级”。实际上巫术文化是早期人类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体系。迄今为止,它仍然与科学文化、宗教文化一起构成三种基本的文化类型之一。

巫术的起源有三大文化要素:首先是自然难题无法克服与解答;其次是人盲目相信自己能够解决一切自然难题;再次是人的头脑中存在着“万物有灵”、鬼神观念等,且迷信物我,主客之间的神秘感应。

原始巫术是一种朴素的生存哲学,是在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下人掌握自然的方式。人类首要的是生存,然后才是发展。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说:“当人类遇到难题,且知识与实际控制的力量都告失败,而同时又必须向前追求的时候,我们通常便会发现巫术的存在。须知人类一旦为知识所摒弃,经验所不能援助,一切有效的专门技术都不能应用之时,便会体认自己的无能;但是,这时他的欲望只是更紧迫着他,他的恐惧、希望、焦虑在他的身体中产生一种不稳定的平衡,而使他不得不追寻一种替代的行为。”这种替代的行为就是巫术。

“万物有灵”和鬼神观念源于古人的灵魂观念。古人认为,肉体会灭亡,但灵魂不会消失。列为·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说:“灵魂是一种稀薄的没有实体的人形,本质上是一种气息:薄膜或影子;灵魂是他使之生的那个个体中的生命和思想的本原,它独立地占有它的从前或现在的肉体拥有者的个人意识和意志;它能够离开身体很远,并且还能突然在各种不同的地方出现;它能够钻进其他人或动物甚至物品的体中,控制他们,在他们里面行动……”正是由于相信灵魂的独立存在,才会出现沟通人神之间的巫师。古人在自然与社会中无法解释的现象和事物便被认为是具有神灵的存在。植物、动物、天地、日月星辰、山水都具有神灵。

易卦与巫术的起源也有相同之处。《系辞传》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卦爻的制作,是通过对天地鸟兽、人类自身即宇宙万物的综合考察,然后将之概括、抽象简化而来的。关于巫术的起源瞿兑之《释巫》说:“巫之兴也,其在草昧之初乎?人之于神祗、灵异、始而疑、继则畏,继而思容悦之,思所以和协之,思以人之道通与神明而求其安然无事。”这是巫术产生的过程,而不是巫术的真正起源。巫术的核心是巫法、巫技并加以施行的人,是后起的。巫法也是源自对宇宙万物的观察与效仿。《周易》源于巫而高于巫。《礼记·曲礼上》所说“疑而筮之”,使之“决嫌疑,定犹与(豫)”,增强成功的信念。如果是高层次的占卜,还能告诉人们如何处事的具体方法。《周易》就是这样一种占筮艺术。可见巫术既是人类的一种能力,又是一种文化观念或信仰。这种观念来源于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它可以解释早期人类的身体与意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构成了人类原始思维的主体。在早期人类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彼此联系,相互感应的。

二、神秘而独特的象数占筮巫术 《周易》是巫术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果。它是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周公爻辞、孔子十翼构成所谓“四圣”的秘籍。《周易》的体系主要由六十四卦及其卦象发展而来,每一卦代表着一类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演化规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认识到六十四卦的具体认识对象涉及天人关系的方方面面。《易传》是春秋战国时期人研习周易,解说卦象的产物。它基本上并非巫学,却保留了许多占筮甚或龟卜的思想材料,而且在原始巫学基础,成为富于时代特色的文化智慧。

《周易》的“经”部分的创作过程经历三大阶段:阴阳概念的产生,八卦的创立,重卦并撰成卦爻辞,三者均是遵循“观物取象”的创作原则。“阴“、“阳”概念的形成,是古代人们通过宇宙万物矛盾现象的直接观察得出的。《朱子大全·易纲领》中说:“盈乎天地之间无非一阴一阳之理。”在古人心目中,天地、男女、昼夜、上下、吉凶……几乎生活环境中一切现象都体现着普遍的、相互对立的矛盾。根据这种直接的观察,前人把宇宙间变化万端、纷纭复杂的事物分为阴阳两大类,用两种符号来表示:阴物为“--”,阳物为“一”。阴阳爻象的形成,本于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直接观察,象征着广泛的相互对立的种种事物和现象。

古人以阴、阳符号为“爻”,每三爻叠成一卦,出现“八卦”。八卦的名称分别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的取象,已经从阴阳二爻对事物的广泛象征,发展到对自然界八种基本物质的具体象征;这八种物质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在后来的《易》理演绎和《易》筮的运用中,八卦又分别对应不同的卦德。八种卦德是:健、顺、陷、丽、动、止、入、现。在占筮的过程中推演吉凶。八卦与时间和空间结合,产生了卦位。八卦与八季、八方相配,赋予八卦以空间方位和时间序列的意义。“时”是易理之根本,易理是由卦象符号所表达的,正如王弼所言,“夫卦者,时也”。八卦方位的往复流变首先是一个“时”的问题。坎卦为水为北方为东,阴气极盛而衰阳气始生之时;震卦为木为东为春,阳气渐长之时;离卦为火为南为夏,阳气极盛而阴气始生之时;兑卦为金为西为秋,阴气渐长之时。文王八卦方位中的四正卦是自然四时运行的卦符模式,它将世界万物运动归结为“时”,用“数”的方式推演。

《周易》的巫术占筮是世界上独特的巫术方式,其筮数的运演别具一格。八卦之学是易的基本文化智慧,其原型是一种巫术智慧。它是在龟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中华巫术史上,一般认为先有卜后有筮,卜是渔猎时代巫术的主要方式,筮是农耕时代的巫术的主要方式。占卜巫术方式更古老。所以《左传·僖公四年》有“筮短龟长,不如从长”的说法。占卜是占筮的前期状态,两者在文化意识和情感方式上是一致的。

占卜主要是一种以龟甲、牛骨为材料具有一定操作过程的原始巫术,是通过捉龟、杀龟、刻龟等多种操作步骤而完成的巫术过程。董作宾在《殷代龟卜之推测》指出,“卜其音同于爆破。余谓不惟卜之形取象于兆坼,其音亦象灼龟而爆裂之声也”。卜之形、声,综合构成占卜的前兆。既灼之余,其龟甲(或牛骨)炸然有声,古人称之“龟语”,以为是有灵气的。而卜之形亦与爆裂之声同时出现,同为征兆。古人根据这种占卜的声响之强弱、清浊以及卜形之大小、长短、曲直、姿线、走向等占验吉凶的。这一类巫术现象的出现是人为灼烧龟骨的结果。占筮是用筮草或筮竹来进行的,这一占筮被古人称为“自然之易”,然而它与自然之联系较前类巫术稍弱。最根本的是用以占验吉凶的前兆或预兆即卦、爻象,是占筮者通过数的运演而构成的,这是人为的创造,其过程更加复杂现代。尽管这种巫术智慧被始终笼罩在“象数”互渗的阴影之中,它与前类相比,其理性因素无疑有所加强。

“数”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其类而言,有气数、运数、神数、命数等。在古人看来,数是宇宙现象在度上的规定,是有规律可循的。正如郭志诚所说的“人为自然界天地作用的产物。人在天地间生存,运动无一不受数的制约。古人认为,对这种数人们可通过卜筮等手段,得到神的指点和启示,感知和认识它”。在人神交通中,神并不说话,那么人如何理解并传达神的启示呢?一是迹象,一是数。商周时流行的卜筮,卜是根据灼后的龟和兽骨裂纹来判断人事吉凶;筮则是用蓍草或其他可数物为工具来推测吉凶。前者是征兆,后者就是数,八卦所代表的符号和数字就是这样一种数术。古人有数分奇偶的观念。数分奇偶是为了吉凶相对应的,因为占卜的出发点与目的就是为了预测吉凶。奇偶便是判断吉凶的最根本依据,所以占必三次或三占从二。从而便有天数一三五七九,地数二四六八十这样简单的数的划分。从文献记载来看,卜筮不吉,则可再卜。《周礼》中云:“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周易》中的八卦正是表明古人数分奇偶,吉凶由数的观念。所以《易传》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筮,参天两地而依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易传》又说:“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就个自然数实际都参与了占筮过程,它们可以分奇数、偶数两类,其中“奇字”中一五七九为偶数。这六个数是筮数的初步简化。由数字卦发展到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原型。有了一、二,然后有三。“三”包含着“一”、“二”。因而,“三”又包含着天地在内,表示无限多,无穷大,为天地宇宙之极限的观念便由此产生了。《老子》曰:“三生万物。《史记·律志》云:“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古人就是把事物发展过程中阶段性所显示出来的数量关系视为事物前途的决定条件,因此,“三”具有事物的神圣性。“四”是由“两”而来,“两仪生四象”。按照《周易》一分为二的变化法则,在天,四表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在地,表示太刚、少刚、太柔、少柔;在天,表示春夏秋冬四时之分;在地,表示东南西北四维之别。“五”是中国神秘数字观念中最重要的数字之一。在《周易》中“五”既指天数一三五七九,又指地数二四六八十。它的重要性和神秘性最主要体现在影响巨大的“五行”观念中。“八”的神秘性由八卦而来。作为《周易》中的八种符号,各代表一定属性的若干事物,其中均由阴(--)、阳(—)两种符号组成,而且两两相对。将其两卦相叠加又构成六十四卦,体现最基本的两分法,反映古人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

《周易》本是卜筮的记录,是当时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其卦爻辞则是当时巫使解说卜筮中的数与术的说辞。这些说辞其实就是用天象来解释人事,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掌握能力断提高,一些有人文传统精神的史官,开始逐渐摆脱巫术的具体羁绊,用一些新的观念来理解卜筮的结果。古代先民正是在巫术的观念下,逐渐深入自然,目光逐渐从天数转到人自身,自觉地赋予人主观能动性。

三、巫术:早期人类的“科学”

巫术对早期人类而言如同科学对现代人的重要意义一样。巫术就是早期人类的科学。巫术与科学在认识世界的概念上,两者是相近的。两者都认定事件的演替完全有规律,因为这些演变由不变的规律所决定,所以就可以准确地预见和推测出来。对那些深知事物的起因,了解自然宇宙奥秘的先知来说,巫术与科学二者为他们开辟无限可能性的前景。巫术同科学一样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强有力地刺激着人们对于知识的追求。

巫术在观念上提高了人的能力和地位。沟通人神之间的巫师具有某种神性。相对于普通人而言,巫师具有通神的能力。从先秦的典籍记载,古代的巫师不仅要求有特殊的心灵,比如精神专注、情感虔诚,而且还要具备有正确处理人神关系的智慧、领会神意、准确传递神意的灵性,善于观察,耳听八方,洞察入微。早期的巫师是依靠个人的能力取得这一地位,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原始灵媒往往要依靠个人的天赋”。这些有着特殊的超乎寻常的心灵的人,大都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才,也即所谓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最早的巫师同时也是祭司,又是传达神旨和利用各种手段预测吉凶的预言家。最早的巫师也是最早的医生,巫医同源以得到充分的论证。最早的巫师又是天文观测与历史记录者,他们是最早摆脱物质生产领域的一批知识分子或脑力劳动者。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巫师有条件与能力从事巫术的钻研与知识的学习积累,各种学术文化也就在其中发展起来。他们经常参与政治、军事决策,在国家和宗教中享有较多的威望。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在精神文化生产方面产生了后世的官学。

巫术思想文化具有重要贡献。佛雷泽对此有高度的评价,他认为“人类走向文明的第一步都总是发生在神权政治的专横统治之下。就巫术公务职能曾是最能干的人们走向最高权力的道路之一来说,为把人类从传统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使人类具有较为开阔的世界观,从而进入较为广阔自由的生活,巫术确实作出了贡献,对于人类的裨益绝非微不足道。当我们进一步想到巫术还曾经做过许多坏事,那么,它也曾经是许多好事的根源,如果说它是谬误之子,那么,它也曾是真理之母”。如果巫术变成真实有效的,那就不再是巫术而是科学了。人们积累的经验和准则中有些事珍贵的,有些则是废物。珍贵的成为科学的一部分,错误的则成为“巫术“。巫术就这样成为科学的近亲。巫术的仪式和咒语若不能使人们获得希望的结果,则会促使人们寻找更加真实有效的理论方法把握现实。巫术是人类社会经历的原始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它是早期人类认识把握自然的方式,许多思想观念和认识方法作为集体无意识流传到今天。了解巫术文化有助于人类看清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把握未来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列维·布留尔(法)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马林诺夫斯基(英)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3】弗雷泽(英)著.徐育新等译.金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4】黄寿祺,张善文译著.周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5】王振复著.大易之美——周易的美学智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刘绪义著.广人视界:先秦诸子发生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第三篇:周易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

周易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

作者:张政

【摘 要】《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流传最早的成体系书,作为更先于先秦诸子的书,从多个层次和方面体现并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首先,它可以直接反映出商周时期的法律现象。其次,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原创文化,得以源远流长,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易经》从书面内容可以被分作经和传。经是文王所作,传为孔子所作,从理论上可以分作象、数、理三部分。本文主要从经传、易理、象数方面阐述。经的阐释主要是论述《周易》本经中所反映出的商周时代的法律制度。易理方面主要论述有《周易》体现并影响中国古代的文化现象。“天人合一”。而象数方面仅简要提及。【关键词】易经 法律 文化

一、《周易》本经中反映出的商周两代的法律现象

《周易》起于殷、周之际,易经系辞下传“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周王与文王与纣之事。”在易经的系辞中有许多这方面的证据,例如:明夷卦之六五言:萁子(萁子乃商之旧臣且为同姓之亲与文王系属同代),明夷,利贞;归妹卦之六五言:帝乙(据《史记》载帝乙为殷商第二十九帝,距文王演《周易》大约有几十年)归妹;未济卦之九四言:高宗(据《史记》载高宗为殷商第二十二帝)伐鬼方,此皆为商代之事也。小畜卦: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王用享岐山,此为周事也。既济卦之九:东邻杀牛不如西邻论祭,实受其福。汉代,“师古注:东邻谓商纣也,西邻谓周文王也。”[1]殷商和周的关系在夙已有之,武乙(据《史记》载武乙为殷商第二十七帝)之时狩猎,暴雷死于河、渭之间,而河即洛河渭即渭水,这正巧是周人的势力范围,观此事可比若《左传》所记周昭王之南征不复也,可见周早有图商之心。而且“据传周王季曾命为殷牧师,其后文丁杀季历。西伯与九侯、鄂侯又为纣三公。”[2]这又进一步说明周人对商人的活动、大事应该都是知道的,这也就是的商代的事屡见于《周易》。从以上史料可以初步断定《周易》为文王所作,且基本成书于商周更迭之际。这样一来,《周易》就可以作为研究商周时期的信史资料,其中反映了当时很多社会情况,当然不乏当时的法制状况。现在简述如下:

《噬嗑》六二:噬肤灭鼻,无咎。记述了一个肉刑和劓刑。《睽》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记述了一个人因为拦路抢劫而遭到“天且劓”的刑罚。天,《说文》“天,颠也。”马融注:“凿顶之罚曰天”。另外,《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意即,把犯人用红绳绑住,然后割去鼻子和脚趾。《噬嗑》上九:何校灭耳,凶。“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元,读作“兀”而《庄子》“鲁有兀者叔孙无趾”可知,元亦有可能为刖刑。《归妹》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跛能履”讲的就是砍掉一只脚后人可以走路。《噬嗑》初九:“履校灭趾,无咎。”即用刑具“校”(木枷子)固定犯人的腿部,截断脚趾。《鼎》九四: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有人弄到祭祀用的鼎,而被割破面颜,以墨添之。另外,除了以上几种刑罚外,《周易》还记述了几种重要的法律制度。主要有:1.神判法,因为《周易》是古代占卜用书,所以就肯定保留了许多古代的以占筮来决定刑罚的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卦:《蒙》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归妹》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噬嗑》上九:何校灭耳,凶。而且《周易》中还有神羊裁判的痕迹。《大壮》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这颇似传说中的独角兽獬豸。2.婚姻制度,《屯》六二: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乘马班如,求婚媾,无不利。《归妹》卦反映了古代的媵嫁制度:《归妹》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蒙》《震》《睽》《贲》卦反映了当时的聘婚制度:《蒙》六三:勿用娶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震》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睽》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贲》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另外,《周易》中还有许多法律制度和法律现象值得发觉和考证。

二、《周易》传及后人的阐释注解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影响

《周易》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地位比较特殊,这就决定了它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也就决定了它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首先,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典籍之一,能够反映出中国先民的一些原创性观念和文化特点.比如:在法律文化方面的 “无讼”[3]观念和“天人合一”观念等。其次,在秦代焚书之祸中期得以幸免,所以基本上在文本内容上不会像《尚书》那样争执不休。再次,它作为儒家六经之一,历代以来就被官方和学者所作重视,历来注疏不断。根据清代李光地所编写的《周易折中》可以看出历代治易者,计汉代十八家、晋三家、北魏一家、隋一家、唐十一家、宋九十八家、金两家、元二十二家、明六十一家,共计达二百一十八家之多。其中不乏政治家,这样一来思想就有可能转化为制度进而变为社会现实。例如,汉代之董仲舒、唐之房玄龄、韩愈、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苏轼、朱熹等,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了。而且还可以知道政治思想,作为改革的根据。范仲淹认说“圣人设卦观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非知其变者其能久乎?此圣人怍易之大旨”。①《周易》下经中的革卦、鼎卦、艮卦,渐卦;睽卦都是几个言变革的卦,范仲淹一一解释,以作为其变法的依据。范仲淹通过阐释《损》《益》两卦的内容来解释损上益下的道理,从而提出养民、安民的民本思想。《易传》系辞上传说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范仲淹通过这一思想来维护封建君权和等级制度。最后,《周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所以它能以其抽象性而“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这主要得益于它是“其称名也小,其取意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它能“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它包括了诸多范畴和公式可以去囊括很多东西。比如“同人卦九五爻辞‘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照字面意思是说,一只军队先败后胜。但是占的这个卦的人不必完全照字面了解。不管他问的是什么事,他都可以了解为,他的事大概是先凶后吉。”[4]所以《周易》思想必定会渗透到政治和法律中。另外,《易经》在汉儒的阐释下以《易纬》和相关著作的形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其中受《河图》《洛书》影响的数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典中得以体现,例如:“三纲五常”“三宥”“三法司”“三不去”“五听”“五过”“五服”“五刑”“六卿”“六部”“七去”“八议”“九卿会审”“九刑”“九品中正”“九仪”“十恶”。这些数字中哪些是之于需要和那些是人为故意附会使然,这一点区别就可以看出数字在法典中的奇妙之处。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三、“天人合一”的观念

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这是儒家“有物有则”的理论的体现,也是中国天人合一观念的表征。中国古代的祖先们极富智慧的在人与自然的生活中体悟天人之道,而形成了东方人的心智结构的特点,那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这一观念既然作为心智结构而存在其必然在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中社会关系中得以体现,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也体现着。作为中国古代法制之圭臬的法典——《唐律疏议》就体现着这一观念:“臣闻三才既分,法星著于玄象;六位斯列,习坎彰于易经。”“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观雷电而制威刑,睹秋霜而有肃杀”[5]总之这一观念无论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还是古代的法律制度都有深远的影响。这一观念大体看来是由《周易》首先表现与书面,而后其余各家借鉴发挥深化,渐成体系,并且对中国古代法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天人合一观念概述

“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儒家、道家、墨家的思想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儒家把这一思想最终系统化,并且逐步的在礼法合一的过程中把这一观念融入到法律制度中,因此本文主要是以儒家的经典著作作为资料依据。这一思想最早应该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卜筮,并且在儒家的经典著作《易经》和《尚书》中得以显彰。所以,现在我从《易经》的象数命理和易理两个方面来论述“天人合一”的思想。

1.象数命理

坎为水(坎宫)

白虎 ━ ━ 兄弟子水

螣蛇 ━━━ 官鬼戌土

勾陈 ━ ━ 父母申金

朱雀 ━ ━ 妻财午火

青龙 ━━━ 官鬼辰土

玄武 ━ ━ 子孙寅木

坎为水: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坎之时用大矣哉!

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上面的图示便是六十四卦中的坎卦的六爻布卦图②。伏羲画卦时注重于人与天象,“周易实际上是一部解释天象或天象变化的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即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6]到了后来问王八卦开始注重人与社会,并对卦次作了改动,到了汉代卜筮时在六爻中就完全融入了天、地、人三者。从上图就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这一点:白虎、螣蛇、勾陈 朱雀、青龙、玄武六者是就天之星象而言,然后用纳甲③的方法配之以天干地支,再用五行生克的理论配之以六亲(父母、兄弟、妻财、官鬼、子孙)。

另外,在象数命理方面反映的天人合一观念也可以从以下两个表格中反映出来:

表一[7] 表二[8]:五行类属表

2.义理方面

“昔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人与义。兼三材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9]《易经.说卦传》中的这几句直接表达了天、地、人三者的合一。“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10]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11]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易经》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天垂象,圣人则之”也即是“有物有则”。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间的种种关系和活动是对天道的模仿,而且这一模仿不仅仅是体现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上,它还从天道中推演出一行列的秩序体系,“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 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 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这一段是《礼记》对《易经.系辞传》的发挥,体现了人间秩序源于自然界并且二者和谐统一。

(二)“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体现

1.政治制度方面

在君主政体下,虽将帝王拟天,曰天子,而一阴一阳之谓道,并以“后以君也,天曰皇天,地曰后土,故天子之妃以后为称,取象二仪”[12]《晋书.天文志》“紫宫垣十五星,其西番七,东番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坐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门内东南维五星曰尚书.......尚书西二星曰阴德、阳德,主周急振抚。宫门左星内二星曰大埋,主平刑断狱也。门外六星曰天床,主寝舍,解息燕休。西南角外二星曰内厨,主六宫之内饮食,主平刑断狱也。门外六星曰天床,主寝舍,解息燕休。西南角外二星曰内厨,主六宫之内饮食,主后妃夫人与太子宴饮。东北维外六星曰天厨,主盛馔。”[13]这些古代文献的记载直接反映了古人对于天道和人间秩序一致性的认同。

“旧说相传,伏羲以龙纪官,神农以火纪官,黄帝以云纪官,共工以水纪官,„„,固无论矣。《周礼》一书最关后世政制,所列六官亦即象天地四时而设也”。[14]北周时期,在官吏设置上出现了复古主义的色彩,“北周仅仅是在中央机构上模仿《周礼》,实行六官制。”[15] “北周时期的六卿为:天官府大冢宰、地官府大司徒、春官府大宗伯、夏官府大司马、秋官府大司寇、冬官府大司空”其中秋官大司寇即“掌刑狱、纠察之事,相当于以后的刑部。”[16]关于司寇一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以水拟之,他说到:“北方水也,执法司寇也„清廉平,赂遗不受„.孔子是也”

2.刑事法律方面

(1)刑律的起源方面

首先,就刑而言在儒家经典文献《尚书》和《易经》中有着丰富的体现,其中《尚书》中多强调“天讨天罚”的思想,例“肃将天威”“天命诛之”“恭行天罚”等等。而《易经》中,多是以自然之象来解释刑狱诸事,《噬嗑》卦云10650:亨。利用狱。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就此卦的象而言,是口中有一硬物,上下相合而咬之,而“咬得办法就是用刑罚去掉天下之梗”。[17]所以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即是“人君象电之光以明罚,象电之威以敕法”。《丰》卦之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朱熹说:电,明照也,所以折狱。雷,象于此卦而折狱致刑。《贲》卦之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旅》卦之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此两卦一者是离上艮下,一者是艮上离下。离,火象,明也;艮,山象,止也;朱子《语类》云:慎刑如山,不留如火。诸如此类者还有《中孚》卦之象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讼》卦之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正是因为这些所以唐律疏议中才说:“臣闻三才既分,法星著于玄象;六位斯列,习坎彰于易经。” “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观雷电而制威刑,睹秋霜而有肃杀’”。

其次,就律的起源而言,现在有学者研究发现,古代的律和音乐中的乐律有着紧密地联系“应该指出的是此时此刻‘法’意义上的‘律’与‘音’意义上的‘律’是息息相通的,法律甚至就是音律的演化形式。”[18]。而古代的乐律本身就是自然之声。

(2)刑律的内容和实施

首先,效法五行的刑罚体系。这主要是汉代以后人们多将五行和五刑联系到一块,这可能主要是受到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例如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否定了“象刑”是一种具体的刑罚,而认为“象刑”是“象天道而作刑”的产物。五行也就做了类似的解释:“刑所以五者何?法五行也。大辟,发水之灭火;宫者,法土之壅水;膑者,法金之刻木;劓者,法木之穿土;墨者,法火之胜金”[19]后世的五刑演变为笞、杖、徒、流、死,但是仍然没有脱离“五”这个数字,也许正是基于此吧。其次,根据“天尊地卑”的法则认为人间君主贵而臣下卑,建立了封建刑法中的尊卑秩序。《唐律疏议.名例律》中解释“谋反”:“《左传》云:‘天反时为灾,人反德为乱’,然王者居宸极之至尊,奉上天之宝命,同二仪之覆载,作兆庶之父母。为子为臣,惟忠惟孝。乃敢包藏凶,将起逆心,悖逆常理,故曰‘谋反’”[20]与此项类似者还有古代的复仇制度和亲亲相隐制度,固人都认为这是天性使然,是天地自然之理。

再次,司法中依据“赏以春夏,行以秋冬”的原则,仍然是为了达到“天人合一”。《礼记.月令》中“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夹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天子居青阳大庙,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安萌牙,养幼少,存诸孤。择元日,命民社。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21]这一月向人君呈现的是上天好生之德,故而人君也应该着这一月推行仁政。后汉章帝召曰:“方春生养,万物莩甲,宜助萌阳„„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立秋如故”又如:“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日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征,律中中吕,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是月也,聚畜百药,靡草死,麦秋至,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22]意思是说到了这个季节,天气渐渐炎热,降至大暑,到这时候应该体天道而恤囚,明代永乐年间首定的热审制度和清代始于乾隆年间的热审制度即是对这一思想的体现。再如“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征,律中蕤宾,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小暑至,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耆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23] “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毕中„„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觿中„„乃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毋或枉桡。枉桡不当,反受其殃。”总之,这些都反映了“人君奉天出治,当顺天道肃杀之威,而施刑害杀戮之事,所以法天时,行道义也”。这一观念对古代的行刑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只是在儒家经典中有这样的论述,其实在中国古代法典中这些思想也有着直接的制度体现,《唐律疏议.断狱律》规定:“诸立春之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徒一年。其所犯虽不待时,若于断屠月及禁杀而决者,各章六十。待时而违者,加二等。”④

最后,就赦免制度而言。《易经》中有“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这是因为雷雨乃是天威,而雨有润泽之意,威中有泽,象征刑狱的赦宥。“自宋以来之常赦而发也。至于赦宥之事由,固有多端,而于天到有关者,莫外灾荒和祭祀两事。灾荒既见,欲以赦而冀天心,以救其灾„„其郊祭大赦,宋刘裴子野称:郊祀天地,修岁事也,赦彼有罪,夫何为哉”[24]

3.民事制度

陆贾《新语》云“于是先圣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25]《易经》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易经.家人》卦之彖辞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人认为,人伦道德、尊卑秩序完全本于自然之理。天道有阴阳、乾坤之分,世间有夫妇之义。《哀公问》“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昏,万世之嗣也。”又《易经.归妹》之彖辞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以天地之合而述夫妇之义,则在礼制上,自以一夫一妻为原则”[26]《礼记.礼器》“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祭义》“祭日以东,祭月以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 《易经.革》卦之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意思就是,有反一男一女之道,所以才“革”才起变化。这些思想同样体现在了法典中:例《唐律疏议》称曰“依礼,日见于甲,月见于庚,像夫妇之义,一与之齐,中馈斯重,故更娶者,合徒一年”

在父子关系方面,孝道乃是第一要务,“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像前面论及的一样,古人在寻找孝道的根据时也是从自然的角度来说的《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圣治》“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不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另外,在中国古代许多著述中,都有以天地之性来解释孝道的。

注释:

① 详见《范文正公文集》奏议“奏乞择臣僚令举知州通判”、“答手诏条陈十事”、“上执政书”。

② 坎卦即是长孙无忌在《进律疏表》中提及的“习坎彰于易经”中的坎,坎卦就其卦象而言为两个阴爻中间夹一个阳爻,是水象也。尔雅释言,坎,律铨也,郭璞注,坎卦主法,法、律皆所以铨量轻重也。

③ 纳甲者,将干支排纳于六爻中,而干支所属之五行,及筮时时日,视其生克,以断吉凶。

④ 《唐律疏议.断狱律》规定,断屠日为正月、五月、九月。禁杀日为每月一、八、十、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 [2]同注[1]32.[3]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1.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47. [5]唐律疏议·卷一.

[6]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5. [7]邹学熹.易学易经教材六种.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76. [8]同注[7]. 138. [9]易经·说卦传. [10]易经·系辞传. [11]同[10].

[12]陈顾远.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6.152. [13]晋书·天文志. [14]同注[13].

[15]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三卷.北京:法律出版社.590. [16]同注[15].593.

[17]金景芳,吕绍纲.周易讲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4. [18]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3. [19]白虎通义·五行.

[20]唐律疏议·卷一十恶之目. [21]礼记·月令. [22]同注[21]. [23]同注[21].

[24]同注[12].246. [25][汉]陆贾.新语. [26]同注[12].241.

第四篇:论周易与道教文化

《论<周易>与道教文化》

人教141 楼婷

杭州师范大学 大一第一学期期末论文

论 文 题 目 :作 者 姓 名 :学 科 门 类 :课 程 名 称 :导师姓名、职称 :

论《周易》与道教文化 楼婷 班级:人教141 哲学类 《周易》初步 赵玉强 副教授

二零壹肆年十一月 《论<周易>与道教文化》

人教141 楼婷

摘 要

周易源自伏羲画卦、后由文王、周公演卦成书,而成《周易》,这只是我们国家古代的一本十分重要的哲学、占卜的书籍。只要是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免不了和《周易》有联系。道教有某些思想和《周易》相同,本文主要论述《周易》文化对道教的影响。

目 录

一.周易与道教...........................................................................3 二.周易对道教的影响..............................................................4 三.总论.....................................................................................6 《论<周易>与道教文化》

人教141 楼婷

一.周易与道教

《周易》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由《易经》和《易传》组成。据考证, 《易经》起源于殷周时代, 是周易的本经, 《易传》形成于春秋末期, 是对《易经》进行了注释和发挥。历代探索周易者甚多, 从先秦至近代注释发挥周易的著作近3 000余部, 如汉代的重要易学著作就有孟喜的《周易章句》、焦赣的《焦氏易林》、京房的《京氏易传》, 荀爽的《周易注》、虞翻的《周易注》、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及郑玄所注《易纬》八种等, 它们以周易为基础,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易学体系。作为中国古老的哲学文化, 周易哲学是中国其它哲学思想的共同源头, 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影响很大。而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教, 从发源的时候开始, 其思想体系一直离不开周易哲学的影响。

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周文王演周易,其背景是周文王与商纣王之间的斗争。《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周易》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家,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也在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是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开始产生,益州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代尊封老子,为了美化唐皇室,说老子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论<周易>与道教文化》

人教141 楼婷

二.周易对道教的影响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内容, 长生不老、肉身成道是道教的最高追求, 这是受到周易的影响而形成的。

道教一方面对从周易和老子那里继承的“道”进行神化, 使“道”这一观念逐步抽象出来, 成为一个“纯灵”的本体;另一方面, 则创造出个庞大的神仙谱系。

首先, 道教神化先秦道家思想家老子, 视老子为神灵, 为“无世不出”, 且置老子为伏羲之师, 使老子成了周易的传授者。《太上老君开天经》有云: “伏羲之时, 老君下而为师, 号曰无化子, 一名郁花子, 教示伏羲推旧法, 演阴阳, 正八方,定八卦, 作《元阳经》以教伏羲。”

其次, 根据周易八经卦, 揉合古史人物和儒家先哲, 创造出“八卦天神”。《太上老君中经》有谓:“八卦天神下游于人间,宿卫太一为八方使者,主八节日,上计校定吉凶。乾坤,字仲尼,号曰伏羲;坎神,字大曾子;艮神,字照光玉;震神,字小曾子;巽神,字大夏侯;离神,字文昌;坤神,字杨瞿,号曰女娲;兑神,字一世。”现今北京永乐宫壁画中, 就存有一组头顶八卦符号的神像。

因此道教的神仙体系的形成与周易是相关的,尤其受到周易的符号象征系统的影响。

道经中运用《周易》易理及其卦爻象来阐发道教的信仰思想和修道实践比比皆是,由此形成了道教教义学的重要一枝——道教易学。若追根溯源,道教易学的源头当在东汉时出现的《周易参同契》。随着汉代谶纬流行,象数派易学将卦气说、阴阳五行说和董仲舒今文经学的神学目的论融为一体,使《周易》神秘化、理论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东汉道教顺应着时代潮流,推动神仙方术通过黄老道转化为道教修炼术,神仙方士也逐渐演化为道士,并活跃于齐燕滨海和江浙地区。出现于江浙地区的《周易参同契》 借鉴象数派易学,将“易”看成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总则,以“道” 作为阴阳卦象和物象变化的法则,论述人如何顺应天道、安性顺命、延年益寿的人生哲学,由此而把易学之“道”转变为仙学之“道”。《周易参同契》 《论<周易>与道教文化》

人教141 楼婷

通过月体纳甲、阴阳五行变易、十二卦气说来解释炉火炼丹之事,开辟了《周易》 发展的新理路。后来朱熹评价说:“《参同契》 本不为明易,姑借此纳甲之法,以寓其行持进退之候。”1但与象数派易学不同的是《周易参同契》更关注人事中的生命修炼而非社会治理,这与它始终以黄老道家之学来解释《周易》相联系,同时也表现出了它道教的特色。

据五代彭晓的《周易参同契分章通义序》中记载, 魏伯阳“得《古文龙虎经》, 尽获妙旨, 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参同契》的宗旨是炼丹成仙,而方法则会通周易、黄老和炉火, 所谓“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 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这里所谓的“大易”,是指汉《易》中的阴阳五行说和卦气说。《参同契》以周易的卦象结构为图式,兼论内外丹的火候及要旨。朱熹在其所著的《周易参同契考异》中指出:“参者,杂也;同者,通也;契者,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义合也。”《参同契》依傍易学立论, 同时被道教奉为“万古丹经王”,它在易学史和道学史上都很有价值。

周士

一、潘启明《〈周易参同契〉新探》,湖南人民出版社,第76页,1982年。《论<周易>与道教文化》

人教141 楼婷

三.总论

从基本信仰方面来看,以《易》解“道”的现象贯穿于道教的产生、发展、衰落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其内容涉及了“道”的性状,道的自身运动,“道”与“一”的关系,“道”化生天地万物等一系列问题。在他们看来,“道”就是“易”,“易”就是“道”,《老子》的“道”的体系与《周易》的“道”的体系是完全一致的,“易”与“道”最终都成为主宰一切的神。

作为中国的民族宗教,道教大体上以儒释道三家为思想背景并具体立足于阴阳五行学说。而周易的哲学体系基本上涵摄了儒道两家的学说;且秦汉以后,又进一步融入了阴阳五行学说。因此,周易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为道教所吸取,它渗透到道教的基本信仰、神仙体系、方术仪式、政治伦理等方面。可以说,周易哲学对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近乎决定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易哲学和道教文化的关系探析》,林渊渊,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3卷

2.《从<周易参同契>看易学在道教中的传播与影响》,孙亦平,周易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一〇六期)

第五篇:周易与书法

周 易 与 书 法

——书法本体源头漫议

袁 炳 煌

《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的文化经典,历尊为三玄五经“群经之首”,“ 大道之源”。“ 夫易,广矣大矣”,“ 其大无外”,“ 无所不包”。它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宇宙论、儒道诸子百家的开始,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唯物辩証法经典哲学。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当然也是书法本体的总源头,从汉字的产生、“六书”的出现到书法意象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都是源于这部古

老的大典。

(一)太极说是汉字产生的源头

《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的“太” 是两个字,一个叫“大”,那一点代表“小”。“ 太极” 在这里告诉我们,宇宙有的事物大极了,但有的事物又小极了,其大无外,大到没有外面,真大!其小无内,小到找不到里面,真小!《易传》在这里用了一个“生” 字,太极“生” 两仪,两仪“生” 四象。《周易》就是生生不息的一部经典。三玄五经都是从这里“生” 出来的,所以,《周易》就是宇宙万物万象的共同基

因。当然也是汉字的基因。

《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又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七千年前的伏羲氏是通过观察大自然,观察人类自身,而一画开天,创造出了代表阴阳的符号,又根据阴阳合一、阴阳相对、阴阳互动变化,创造出了八卦。我国一九五九年发现的六千年前的山东大汶口仰韶文化陶器文字,是汉字的起源。现在看来,其源头就是《周易》,也是从一画开始,画出了汉字。陶器文字中就有代表一种语意的符号文字,如“热” 字,上面是“日”、中间是“火”、下面是“山”

这样的符号文字。一九五四年发掘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即是简单文字,诸如‖、×、+、↑等等,这都是“观物取象”、“ 结绳而治” 的“书契”。這就是起源于“近取诸身,远取万物” 的天、地、日、月、身、物……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仰韶文化陶器文字的出现,就标志着汉

字的产生。

对《周易》,自古以来就认为是一部占卜的书,占卜未来的吉凶。先民占卜需要记录,仰韶陶器文字就应运而生,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到殷商时期,就形成了汉字的雏型——甲骨文。从发掘出来的甲骨文看,其内容大都是占卜吉凶的记载。这就说明,汉字的发展也是源于《周易》。

为了创造汉字,先民还发明了“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这些方法都是从《周易》人工编码系统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而来的。这个“六书” 理论,早见于《周礼》,完成于东汉,东汉许慎在他编的中国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中全面

系统讲述了“六书” 理论。

从此看来,从汉字的萌芽到汉字的定型和发展都是源于《周易》。太极,大到无外,小到无内。从一点开始,到一画,一画开天,画出了阴阳,画出两仪,画出了八卦,画出了乾坤。看看汉字及以汉字为根发展起来的书法,也就是集点成画,从一画到八画,从八画到万画。汉字基本笔画只有八画,横、竖、点、撇、捺、鈎、折、挑,由八个基本笔画引伸变化到万画,单就楷书形成的笔画就有七十多种,如将篆、隶、真、行、草计算一下,那就是成千上万。这种成千上万的笔画就是造成书法美的因素,这是任何他国文字所不及的。

(二)意象说是书法意象美的源头

《系辞上传》中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又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而舞之以尽神。”《易传》在这里既提出了“象” 与“意” 的概念,又揭示了两者的关系。这就是说,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语言,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所以要用直观的“形象” 来表达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意”。这里既提出了认识事物的世界观,又述说了认识事物的方法论。《系辞上传》中说:“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这种“象”,就是“卦象”,就是宇宙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之“象”,这是唯物的。如要以“象” 表“意”,明辩卦象,当需从具象到抽象,从抽象到意象,从表及里,周密的思维,“精微” 的推敲,既需形象思维,又需逻辑思维,以表其“意”。也就是说,这种通过“立象”来表达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意思、意趣、意味、意欲、意蕴,这就是《周易》思维模式,也就是“意象” 思维。这是辩证的。

刘熙载在《书概》一开头就说:“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意思是说,《周易》用卦象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规律,用以辨别事物,认识世界。文字书法亦然,《周易》与书法都是以“意” 为本,以象为用。汉字的创造,先民就是以这种仰观俯察宇宙万象,“通德”、“ 类情” 意象思维而成。汉字从仰韶陶器文字的萌芽发展到汉朝隶变以后,汉字已是“不象形的象形字”,这种“不象之象”,就是“意象文字”。张怀瓘在《书议》中说得好:“探彼意象,入此规模。”就是说,探究书法那看似随心所成之象,实也有客观必据的规模。或者说,书法就是书者将从万象之中捕捉到的“意象” 寓于文字书

写之中。

以《周易》一画开天,创造了汉字;受《周易》意象模式启迪,汉字成了意象文字;随着汉字书法的发展,《周易》的“意象”,又成为了书法艺术的一种审美观念——意象美。西汉扬雄说:“书,心画也。”心画就是指书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万物相碰撞而产生的一种活灵活现的生动美。对此,蔡邕说得更具体确切,他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蔡邕精妙地指出了书法必须有的这种“纵横有可象”、“以象达意” 的“意象美”。明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夫经卦皆心画也,书法乃传心也。”这就明确地指出,书法谓之心画,书法纵横可象,书法意象美,其源头就是

《周易》。

我认为,中国书法,集点成画,集画成字,集字成章,既是宇宙万殊之象的启示,也是人所感悟宇宙万殊之象普遍规律的抽象。就是说,书者将他经历过的、感受到的万象之美、生活之善、心灵之真,诸如起伏的群山、奔腾的万马、婀娜的舞姿、悅耳的歌声,乃至人间的七情六欲,无不缩微到尺素之中。且是一种神似,是一种写意,是一种意象。並以此作为对书

法的审美观照。

中国书法,“观物取象”,“ 假象喻意”,法中有意,意中有法。笔法上铁画银钩,如屋漏痕,字势上云鹄游天,蛟龙戏海;布白上天女散花,云烟满纸,处处是“意象” 之美。陈方既先生说得好:“书法,就创作者来说,是以意求象,以意成象。然对欣赏者来说,则是以象观意,从象味意。不是具象,却有生命,看似抽象,却有意味。”故此,中国书法,别于他国文字,登上艺术殿堂,这就是中国书法的生命本质。

(三)阴阳说是书法矛盾论的源头

《系辞上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说是《周易》的总体哲学思想,是哲学思想的核心。《周易》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之上,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成八卦。这种排列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成六十四卦,循环而无穷尽。阴阳就是其核心。

太极图象,六十四卦卦象启示我们,宇宙万事万物都是两个方面,即阴阳两个方面。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父为阳、母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刚为阳、柔为阴,进为阳、退为阴,高为阳、低为阴,顺为阳、逆为阴,伸为阳、屈为阴……《周易》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自然现象、文化艺术都存在着阴阳的对立面,而这两个对立面又互相依存于一个整体之中。

一体之内,阴阳两个方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互相斗争,使得事物不断发生变化,推动

事物不断前进。

一体之内,阴显阳隐,互根互寓,显隐性易,互易互化,恒运无休。故,精气互动,阴消阳长,阴进阳退,阳杀阴藏,使得事物始终保持和谐平衡。

《周易》这种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书法艺术矛盾论的源头。纵观整个书法发展史,晋之韵、唐之法、宋之意、明之姿、清之变,都是源于《周易》的阴阳变化之理。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其中就列举了大量易学中的阴阳辩证理念。

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又说:“画有阴阳。如横则上面为阳,下面为阴;竖则左面为阳,右面为阴。唯毫齐者能阴阳兼到,否则独阳而已。”书法艺术的形成就在于阴阳之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从书法艺术系统来说,不论是笔法中的起与收、提与按、中与侧、藏与露、方与圆……还是字法中的正与斜、缩与伸、避与就、盼与顾……还是墨法中的浓与淡、干与湿、燥与润……还是章法中的计白当黑、虚实相生……还是书法艺术审美中的巧与拙、生与熟、雅与俗……还是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等等,都是阴阳调和、对立统一。所以,我认为,书法创作就是一个制造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在书法创作中要寻求矛盾、制造矛盾,还要解决矛盾,“数画并施” 就要“各形各异”;“ 众点齐列” 就要“为体互乖”;“ 横” 要“斜”,“ 竖” 要“曲”…… 有变化、有差异、有矛盾,才富有情感,富有意味,富有生命。毛泽东主席深知矛盾理论,所以他的书法变化神奇,风貌独特,气势非凡,布白新异,是在书法创作中制造矛盾而后又解决矛盾

达到统一最突出的高手

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他道出了书法艺术源于自然,源于《周易》的阴阳之说。书法创作中的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等等都要遵循阴阳之律。创作不是模拟,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东西,在共性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个性的作品。“以古为法,而后悟生于古法之外”,才能自我作古,创作出新的、有別于他人、富于个性的书法作品。刘熙载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创作书法不但要了解对象,更重要的是了解自我,发挥性情在创作中的作用。清王文治诗云:“天姿凌烁未须誇,集古终能自成家。一扫二王非妄语,只应酿蜜不留花。”在继承传统、遵循共性的前提下进行创作的关鍵就在于“酿”,博採众花之精,酿成自己之蜜,使自己的作品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而不留花。我的说法是,遵循古法,以我性情,我书我书。这就是书法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即阴

阳变化规律在书法中的统一。

(四)通变说是书法艺术创新的源头

《系辞下传》中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的辩证法则就是“通变致久”。

故,《周易》又有《变经》之称。

什么叫“变”?《 系辞上传》中说:“化而裁之谓之变。”又说:“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化” 是生出新的事物;“裁” 是去掉旧的事物。生新弃旧,就叫“变化”。事物变化,其象表现出

新的事物进化了,旧的事物退化了。为什么会产生“变化”?《 系辞上传》中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因为“阴阳相薄”,“ 刚柔相摩”,“ 八卦相荡”,就使得天地间闪电雷鸣,刮风下雨,白天黑夜,春夏秋冬,运行

不止,不断变化。

《系辞下传》中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就是说,由于阴阳相互矛盾、相互斗争而促使宇宙万事万物不断变化,而有变就有不变,有不变就有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昨天不会变了,今天正在变,明天一定要变。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不论宇宙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界,还是文化艺术界,都是如此。《周易》在这里告诉我们,既然人类处在万事万物不断变化之中,那就一定要掌握这种天道“恒常通久”,“ 唯变所适” 的规律,不违其规,顺时适变,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长久。

《周易》这种“通变” 规律,就是书法艺术的创新之源头。用《周易》来看书法史就是一部“通变” 的历史。单就草书就有三变,隶书变章草,行书变今草,今草变狂草。善变者活,不变者死。只有从笔法上、结体上、章法上不断求变,才能创作出仪态万千,妙趣无穷的艺术作

品。

《周易》的“通变致久” 之理告诉我们,“生生之谓易”,宇宙万事万物总是变化无穷,生生不息,变化就会“生”,不变就会“死”。书法艺术亦然,求变才会有生命。唐戴叔伦的《怀素上人草书歌》诗云:“楚僧怀素工草书,古法尽能新有余”。“ 始从破体变风姿,一一花开春景迟。”此诗述说了怀素狂草成功的奥秘,就是有法无拘,志在求变。细细品味怀素的《自叙帖》《论书帖》《千字文》等传世之作,无论是笔法上、字法上、布白上都在追求着“变”,正如五代贯休所描述的“东却西,南又北;倒不起,断复续,忽如鄂公喝住单雄信,秦王肩上剔着枣木槊”。字各欹斜,互相借让;动静起伏,变化万端。他的“变” 是创作实践之“变”,是符合书法规则之“变”,是适应书法发展规律之“变”,是历史和现实、传统与自我的交融。毛泽东主席曾说过:“学字要有帖,学好帖后要发挥。”“学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完全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毛主席一生爱好书法,南征北战,碑帖不离身,他收藏的碑帖就达六百多种。明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字犹用兵,同在制胜。兵无常阵,字无定形,临阵决机,将书审势,权谋妙算,务在万全。然阵势虽变,行伍不可乱也;字形虽变,体格不可逾也。”军事家的毛泽东深知其理,用兵在“变”,用笔也在于“变”。毛体行草书,就是笔笔新迹,字字新姿,字字笔笔,如刀、如剑、如烟、如云、如珠玉之珲,如鹰击长空,变化无穷,变化神奇。

书法艺术的最高品位就是“变”。变化多彩,才能抒情达意;变化多彩,书法艺术才有生命。

(五)系统模式是书法系统论的源头

《系辞上传》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周易》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地与天相辅相成。天地代表着宇宙自然界。在《周易》看来,宇宙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统” 于天下,地与人都顺从于天。一统天下,天人合一,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天行健,万

物生生不息。

在这个系统中,“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合德,阴阳相薄,而万物生,天地转,日月行,白天黑夜,寒来暑往;人生人死,代代相承。系统中的万物变化,表现了极强的规律性。在这个系统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有着许许多多的大系统,还有着许许多多的小系统。大系统中有小系统,小系统寓于大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自始至终,保持和谐平衡。系统中有着严密的结构,表现了极强的整体性。

《周易》认为宇宙是一个大系统,而《周易》本身也就是一种人工编码系统。它由阴阳通码卦符组成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个不同水平的系统层次,同时配以卦辞和爻辞进行文字说明,有着严密完整的内码数理结构。是最早运用系统论的典型。《周易》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我们的系统论应用树立了典范。《周易》系统遵循严密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等规律。它运用简单的卦符对宇宙万事万物演变发展规律进行摹拟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它是和谐社会,人文文化,国学传统思想的主要来源。《周易》系统模式告诉我们,在系统中既有自然系统,也有人造系统。宇宙是自然系统,《周易》是人造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如宇宙系统是由阴与阳两大要素组成的,且阴阳是具有特定结构的有机整

体。

《周易》系统模式启示我们,书法艺术当然也是一个人造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又有书法理论、书法作品、书写工具等小系统。在书法理论这个小系统中,又有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等要素,诸如书法史学、书法哲学、书法美学、书法心理学、书法文学、书法创作、书法技法、书法欣赏、书法鉴定……在书法作品小系统中,又有笔法、字法、章法等要素;在书写工具小系统中就有纸、笔、墨、砚文房四宝。如此等等。

整个书法艺术是一个系统,那么一幅书法作品也是一个系统。它由笔画、结体、文字内容、幅式、布白、题款、印章等等诸要素组成,且要素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有着特定的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

一幅书法作品是一个系统,那么一个汉字也是一个系统。它是由点、横、竖、撇、捺、鈎、折、挑等要素,按汉字规则构成的。如果少一个或多一个要素,就“形” 不对,发不出“音”,就无“义” 了,则无从认起,丧失了应有的功能,不成其字了。

书法系统和《周易》系统一样,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表现出了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在一个字的结构中,各个要素都是互相关联的,点画呼应,顾盼有情,斜正相辑,阴阳相浑,似奇反正,纵横成象。欧阳询的结体三十六法也好,李淳进的八十四法也罢,都是讲的结体规律,整体性原则。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是对书法整体性原则最好的辩证阐述。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的“五乖五合” 就是讲的书法系统中的相关性原则。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各笔、各字、各行,情感、情绪、心境、环境、材料、工具等要素都是互相制约、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一处败笔,整幅难看。一笔穿插不当,其他避就则难行。题款有误,整个章法就不美。书法系统和《周易》系统一样,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宇宙间的阴与阳,它们之间是对立的,但又统一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有阳就有阴,有阴则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与阳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书法中的黑与白,也是一样,有黑就有白,有白则有黑,白中有黑,黑中有白,计白当黑,黑与白当然也是辩证关系。书法系统中的横与竖、撇与捺,提与按、徐与疾,正与斜、直与曲,疏与密、虚与实,干与湿、刚与柔……还有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以在研究书法时,一定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从辫证法的观点出发。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既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形式就是内容,内容就是形式;也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割开来:写字不是书法,书法不是写字。如不用系统论、辩证法去对待书法系统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那么就会导致出谬论。关于书法艺术系统,我曾写过一篇《书法系统浅论》于一九九一年十月在中国书法艺术博览会首届西安国际书学研讨会上发表,刊登于该会《论文集》。在这里只是认定《周易》系统

模式是书法系统论的源头。

谚云:“八十岁婆婆学绣花,老来发愤。” 笔者年逾古稀,沉迷书法,近读《周易》,探求本源,千虑一得,漫而议之。不知方家与读者以为然否?

二00九年十二月十五日于清斋

下载周易与中国管理文化(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易与中国管理文化(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周易与智慧.doc

    如何认识和看待《周易与智慧》 《周易与智慧》号称“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民族之魂,它深刻地揭示了宇宙的奥秘和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千百年来在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周易与成语谋略

    周易与成语谋略! 《易经》乃中华文化之发源。其对后世之影响,非世间任何一门学说所能比拟。《易》被后世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其对中国之哲学、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

    周易与性爱(推荐阅读)

    周易与性爱 《周易》中的咸卦应是人类历史涉及性爱问题的最早的文字记录。也是我们的先民对性爱问题所做的最早的探究。《圣经》中说是神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类的始祖亚当......

    周易与中国文化学习心得(本站推荐)

    《周易与中国文化》学习心得 选报这门课程之前,我对周易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唯一有概念的理解那就是直接把“周易”翻译成“算命”,基于对预知未来的好奇心理和对风水之说的一贯......

    周易与风水学学习心得

    学《周易与风水文化》有感 姓名:学号: 系别: 周易是我国四书五经中的其中一门文学,它用乾坤等卦象来预测人的命运,或事态的发展。在我连续几周的时间里学习周易后,我深深地感受到......

    周易与企业形象策划(精选合集)

    周易与企业形象策划如果有许多金子和一种点石成金之术供选择,毫无疑问都会选择后者。现如今,有关经营策划的书出了很多,大都是借用西方理论。讲述一些概念和方法,再举上几个实例......

    题目 周易与中国文化[最终版]

    周易论文 周易与中国文化 摘要:21世纪初,国学风吹遍神州大地,不少高校纷纷开设国学选修课。近几年,国内更是兴起了一股研究《周易》的文化热潮,人们称之为寻求中国文化之根;同......

    试论周易与音律论文

    试论《周易》与音律 摘要:《周易.系辞传》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论断,简洁明快地突显阴阳本原性的意义。阴阳之道变化发展的原理可以通融无碍地解说律吕之变化生成规律。由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