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 昼夜交替 1练习题 苏教版

时间:2019-05-13 12:4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科学上册 昼夜交替 1练习题 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科学上册 昼夜交替 1练习题 苏教版》。

第一篇:五年级科学上册 昼夜交替 1练习题 苏教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练习题昼夜交替

一、填空题:

1.(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来的,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二、选择题:

1.昼夜形成的原因是(C)。

A.太阳的东升西落B.乌云的遮盖C.地球的自转、2.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A)

A.哥白尼B.托勒密C.牛顿

三、实验题:

设计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教案设计

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导入新: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地球运动密切相关,探究这些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使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本节,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

讲授新:

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

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光照在地球仪上时,地球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中出现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出现了昼夜交替。

提问: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

回答: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当太阳从一侧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师: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的某一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给绘出来。

师:此时,我们看到A点出现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上,它此时正看到日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A点会出现一次昼夜的交替。那么,在下一时刻,A?。那么B点呢?(和A一样)。AB所在的这条线上的各点在下一时刻都将进入白天,它叫晨线。地球上还存在一条昏线了。晨线和昏线共同构成一个经过地心的大圈,叫晨昏线,也叫晨昏圈。

二、晨昏线特点

三、晨昏线的判读

活动:自己动手画二分日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堂小结:主要学习了昼夜交替的产生和晨昏线的判读,大家要学会画图。

教后反思:

1、导入不够清晰,要有突破点,可以让学生说说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如地球、太阳等。

2、条理不清,知识间的联系不紧密,每个因素和昼夜现象的关系不清晰。可以对每一因素进行逐次假设,如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再假设只公转不自转;最后只自转不公转。

3、演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动起来。

4、重点不突出,在小节中要有体现。、内容可以少点,但要思路清晰。

第三篇:昼夜交替现1(范文模版)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一、设计意图

《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修改版五年级下册《地球运动》单元的第一课。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自己的比较合理的解释,难度很大,只有少部分学生对正确的解释是有所了解,分析原因,我认为是五年级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降低了假说方面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可能性的解释,让学生认识到要找到正确的答案就需要寻找更多的信息和证据上。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只找到了几种可能性的解释,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历这样一段科学探究,产生了深刻的科学价值观,这是本课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2.过程方法:

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数据。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同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以判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模拟实验找出对昼夜交替现象可能性的解释。

2.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出示照片,学生欣赏。

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组通过卫星拍摄的照片。

2、提问:

(1)这组照片分别是什么时间的画面?

(2)白天用一个字来说,可以叫做什么?(板书:昼)

黑夜用一个字来说:可以叫做什么?(板书:夜)

(4)某个地区的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

(板书:交替现象)

(3)你们觉得昼夜的出现应该与什么天体有关?(版画太阳、地球)(4)如果地球和太阳都不动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吗?

(二)模拟实验,发现可能性的解释

1、要想知道地球和太阳如何运动才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怎么办呢?我们做模拟实验要用什么东西?(地球仪,手电筒)用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用电筒的光表示太阳光。现在,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那怎样运动才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

2、活动之前老师给同学几条温馨提示(学生读读)

温馨提示:

 先讨论分工(谁操作、谁观察、谁记录) 后讨论方法,然后实验。(动手之前先动脑)

 在地球仪上做红点标记,仔细观察,看红星的地方会发生昼夜现象吗?  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手电筒要稳定,不要上下晃动。 将能产生昼夜现象的运动,画出示意图(运动轨迹画线,运动方向用箭头表示)我们看一看哪个组的同学试验最认真,最科学。能找到最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3、小组实验、老师巡视。

(三)交流分析

1、下面请大家坐好,将手中的实验器材放在一边,请各小组的同学向大家汇报一下本小组的研究结果,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每小组只汇报一种出现昼夜交替的情况。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和你的同伴一起到台前来演示给大家看?

请先说明你们演示的那种情况,能否产上昼夜交替显现象,然后边演示边解释一下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你们小组是怎样画示意图的?可以把你们组画的示意图贴到黑板上来。

3、课前老师将同学们发现的这些可能性的解释,制成了动画,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4、这些解释都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从这些解释中,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板书:圆周运动)

(四)总结、延伸

1、现在看来,我们的几种解释都能证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让我们小组内来议一议论: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2、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合理的只有一种,要找到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当我们获得的证据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我们看到的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我们也就越接近真理。刚才的依据可能作为科学的解释还显得不够令人信服。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把你得资料带来我们一起交流。

第四篇:2017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1.3昼夜交替 教 案

1.3昼夜交替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个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学情分析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关于昼夜交替知识,许多成人认为太简单了,不用学也知道。事实上,确实有许多学生通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或者电视媒体等渠道看到过相关的知识。那么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有关此内容的课前调查统计: 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的占28% 地球自转、公转 太阳绕地运动 ?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的占25% ?太阳绕地球转的占13% ?认为和月亮有关的占8% 月亮绕地运动 ?其他原因或什么都不知道占26% 这说明学生原先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不稳固的,或者说是书面的形式,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的,不能和他原有的知识进行有序地建构,所以还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基于此,我认为大部分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困惑不解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教学难点: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说;用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假说和实验现象。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引入 师: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就有白天和黑夜。当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时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昼夜”。昼夜为什么在有规律的交替(板书昼夜交替)。地球和太阳怎样的运动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今天我们也来当回小小科学家。

出示,1、太阳东升西落,昼夜现象。

2、太阳照射地球的情景,请学生观察。这时地球表面的明暗有什么变化?——这地球表面上一半是亮的,就是白天,一半是暗的,就是黑夜。

活动2【讲授】

二、推测假设

昼夜交替的假说

1、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说说并且画一画我们的观点。提醒学生注意在描述的时候:标出地球、太阳的名称,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

2.收集学生的假设: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课件出示相应的假设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3、师:有好几种观点,到底哪种情况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我们来模拟实验研究。活动3【活动】

三、模拟实验

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

1、出示实验器材。

师:(1)把地球仪当作地球,用什么来代替太阳呢?(2)观察到什么,才能说明“地球”发生昼夜交替现象?(3)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4)师指导:为了观察更清楚,在球上贴红点作标记,怎样才能让红点处,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假设。(5)实验指导:如果模拟太阳不动地球绕着转的情况注意指导地球不应该自转。引导学生关注日地的运转情况。(6)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交流沟通。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作标记:在地球仪上贴红点(2)实验中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3)认真观察:红点处昼夜变化时“太阳”和“地球”在如何运动。(4)完成实验记录表,作解释。昼夜交替实验记录表 假设运动方式 图示 能否出现昼夜交替 ……(设计理念:课件提示实验要求,帮助学生有指向性的开展模拟实验研究并且良好建立模型和实物的有效联系。)活动4【测试】

四、汇报交流

请小组同学上台交流示意图并解释。教师引导发现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学生上台实物投影展示、交流(设计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小组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五、小结

1、师:经过前面各小组的交流。我们一起来有根据的再次分析一下: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有多少种可能?

2、在没有新证据前,前面有哪些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暂时是正确的?

3、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在这些能够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中,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四组模拟实验 教师出示四种模拟地日运行效果示意图:。(四组模拟实验的课件有层次的出示,从手电、地球仪等材料的实物模拟过度到地日运行模拟,从学生的认知层次出发,两级模拟和学生的认知有了整体的衔接,帮助学生整合已有的概念或正在逐步形成的概念,开始形成有阶梯结构的认知。)活动5【练习】

五、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有什么收获?

2、师:请把我们所有的假释都用图画出来,贴在墙上,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合理的只有一种,要找到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当我们获得的证据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我们看到的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我们也就越接近真理。本单元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不断完善和修正我们的认识。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科学教1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时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言条件; 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教学重点:能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

教学难点:会提出种子发芽实验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教学准备: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引导学生阅读P1上的文字。2.谈话引入。

师:“上学期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还记得种凤仙花吗?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好吗?”

二、探究内容: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1)让学生说说绿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

2)归纳学生所说的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板书:要浇水,要种到土里,要有合适的温度。)3)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说说可以改变什么条件?(板书:少浇一点水行不行呢?不种在土里行不行呢?让它受到光照行不行呢?温度低一些或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能不能发芽呢?)

2.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让学生通过下面五方面进行讨论: 1)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做? 2)你猜想做的结果会是怎样? 3)像你那样做是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知道? 3.确定研究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计划。1)小组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2)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和平衡,使每个项目都有学生进行研究。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举例和表格,弄清内容要求,然后着手写实验计划。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查找有关种子发芽的资料。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计划。教学难点:修改实验计划。教学准备:

种子发芽实验盒(每盒两格),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设计了种子发芽实验,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发表一下?”

二、探究内容: 1.交流实验计划。

①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②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简要板书: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③ 再请其他学生报告其他两项实验计划,教师板书。④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2.配备实验装置。

① 认识教材上的材料,让学生说说怎样做实验。

② 明确用哪一个实验盒做实验组,用哪一个实验盒作对照组。• 准备实验盒;

• 把纸巾折成同实验盒的格子一样大小的厚块,嵌入格子里; • 往纸巾上滴水;

• 用手按出一个小洞种进绿豆。3.猜测实验结果。

① 猜一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归纳成种子膨大、种皮开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项。)

② 猜一猜发生每项变化可能要多少小时,几天以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③ 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及时发现变化。4.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① 阅读观察记录表上有哪些项目。② 让学生说说怎样记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坚持做好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从实验中获得信息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3.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重点:汇集实验组获得的数据和对照组获得的数据。

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准备:

汇集数据、得出结论用的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

二、探究内容:

1.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1)汇集各组数据。

(2)看看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3)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 2.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记录。

(2)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3)“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4)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3.扩展与思考。

(1)让学生说说P7的四项内容。(2)填好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三、全课总结。

师生评价各小组的数据记录。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绿豆的生长并做好记录。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秋冬季的生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

2.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3.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教学重点: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教学难点:会做资料收集,明确观察对象。教学准备:

观察秋冬季的生物记录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春天,蝴蝶的卵变成了小毛虫,小树长出了嫩叶,嫩叶正好是小毛虫的食物。到了夏天,小树变了,小树开了花,小毛虫长成了蝴蝶。小毛虫、小树随春、夏季节的变化发生着变化。” 问:(1)一年中气候怎样变。

(2)春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小毛虫从哪里来?(3)夏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

(4)从春天到夏天,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小毛虫不变,它还有嫩叶吃吗?

二、探究内容:

1.说说我们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1)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蝴蝶怎样生活?

(2)冬天呢?蝴蝶怎样过冬?小树怎样过冬?明年春天还有小毛虫吗?(3)别的植物、动物怎样过冬?九月里它们怎样生活?

师:“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临了,让我们去了解秋冬季里的动物和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2.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1)猜测这些植物、动物在秋冬季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怎样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2)说说自己知道的植物、动物过冬的故事。

(3)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植物、动物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4)指导学生看教材上记录表,明确怎样观察、记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选择一种常见的动物、植物进行跟踪观察。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动物的栖息地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鱼、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这两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建立人工气息地做知识、材料方面的准备;

2.通过阅读资料,用科学家对待科学观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学重点:会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教学难点:找出鱼和蚯蚓的是生活环境的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

建立气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将要观察动物的生活,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呢?我们对鱼和蚯蚓的生活知道些什么?”

二、探究内容:

1.交流、讨论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些什么。

(1)让学生逐一列举生活在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生物及非生物。(2)小组活动: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让学生阅读资料,知道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物体就是它们的生活环境。(4)让学生说说生物和非生物同鱼和蚯蚓的关系。2.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1)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讨论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与它们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3.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准备。

(1)对照资料,在记录表的左栏中写出自然栖息地里有些什么,在右栏中写出建立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

(2)学生填写建立栖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4.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

(1)说说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科学家观察动物的事情。(2)介绍法布尔、珍妮•古德尔等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事例。

(3)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从中我们能学习到什么?”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准备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材料。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建立栖息地 教学目标:

1.经历建立和管理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过程;

2.通过观察栖息地内生活的鱼和蚯蚓,增强学生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3.学习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教学重点:会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教学难点:选择观察内容制订观察计划。教学准备:

纸盒、水槽等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资料。动物观察研究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了解的动物园里大熊猫、猴子的栖息地、养鱼场、养虾池或学校附近的其他养殖场所,为了满足动物的生活需求采取的措施?这些地方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动物健康、鱼虾产量高说明什么?动物不健康、鱼虾产量不高说明什么?”

(我们要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并且要管理好,让动物在栖息地里健康生活。)

二、探究内容: 1.建栖息地。

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需要什么材料? 建好栖息地后,讨论以下问题:(1)怎样给本组的栖息地做上标记?(2)栖息地放在哪里?

(3)怎样进行每天不间断的记录?

(4)怎样分工合作给动物喂食、保持栖息地洁净、管理好栖息地?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

通过了解可以进行的观察活动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建立动物栖息地目的。讨论:(1)你对哪一项观察内容感兴趣?(2)你还准备选择教材提示 以外的什么内容进行观察?

(3)猜测你准备观察的动物在你选择的观察方面会有怎样的表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本组建立的动物栖息地的变化。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图画和文字补充说明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2.学习从动物的器官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动物; 3.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教学重点: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教学准备:

几种动物的图画和文字说明、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让大家共享呢?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的。”

二、探究内容: 1.看科学家的记录。

(1)向学生概括性地介绍科学家用图画准确地说明动物的特征,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呈现的图画和文字进行阅读、思考。•科学家运用图画记录了动物的什么特征? •科学家怎样运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科学家运用文字补充说明了动物的哪些特征? •科学家怎样运用文字补充说明动物的特征? 2.说说我们怎样学着科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和记录。指导学生看教材上的举例,着重说明什么是动物的特征。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后记:

下载五年级科学上册 昼夜交替 1练习题 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科学上册 昼夜交替 1练习题 苏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