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之时态、状态及能量小知识(模版)

时间:2019-05-13 12:0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危险源辨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之时态、状态及能量小知识(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危险源辨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之时态、状态及能量小知识(模版)》。

第一篇:危险源辨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之时态、状态及能量小知识(模版)

危险源辨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之时态、状态及能量小知识

一、危险源辨识包括3种时态:

1.过去时态(评价对残余风险的可承受度)、2.现在时态(评价现有控制措施情况下的风险)、3.将来时态(组织活动中或计划中可能带来的危险因素);

二、3种状态:

1.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情况)、2.异常状态(指机器、设备试运转、停机及发生故障时)、3.紧急状态(指不可预见何时发生、可能带来重大危险的状况,如地震、火灾、爆炸等)

三、7种能量类型

1)机械能;可造成物体打击、划伤人体等后果的2)电能:可造成人体触电、产生静电、雷击等

3)热能:可以发生灼伤、高温等事故的4)化学能:可产生有腐蚀、中毒等后果的5)放射能:发生电离辐射等后果的;

6)生物因素:可引起传染、瘟疫等后果的病毒、细菌生物等

7)人机工程因素:设备、设施、工具等设计不良,长期或特殊时间可造成人体伤害、慢性疾病等后果的;

第二篇:铝厂危险源辨识及有害因素分析

引言

铝厂是以生产铝、镁、硅、钛为主导产品的综合性大型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该厂采用熔盐电解法工艺生产铝。生产铝的原材料为氧化铝和氟化盐,其生产设备为预焙阳极电解槽。原料在电解槽内,在强大的直流电,945℃~955℃温度作用下熔融并进行还原反应,阳极生成二氧化碳,阴极得到液态铝。在生产过程中,作业工人可能受到毒物危害、粉尘危害、高温辐射伤害、机械设备、触电伤害、雷电伤害及火灾爆炸危险等。主要生产设备

电解车间主要设备有电解槽、双梁桥式天车、高压离心风机、液气分离器、除尘器;炭素车间主要有反击式破碎机、电磁振动给料机、振动筛、电动机;烟气净化车间主要有主排烟机、罗茨风机、静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冷却塔、离心式通风机等。主要危险源辨识及有害因素分析

辨识预焙铝电解槽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有害、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详尽的分析,有利于指导安全生产和管理。

3.1 主要有害因素分析

3.1.1 粉尘危害

本工程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主要有氧化铝粉尘、石油焦粉尘、沥青烟尘。氧化铝粉尘主要存在于电解厂房内、氧化铝贮运系统;煅烧工段的上料系统、排料系统、煅后工段的混捏机、预热螺旋机以及磨粉系统有粉尘和沥青烟产生;成型工段有沥青烟产生;残极处理工段的粗碎、配料、筛分等过程均有粉尘产生。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需要19m3空气,如果粉尘量大,伴随呼吸进入肺部,当吸入的粉尘达到一定数量时,会引起肺组织发生纤维化病变,失去正常的呼吸功能,发生矽肺。天车司机,电解车间工人,炭素粉破碎、筛分等岗位工人受粉尘危害较大。根据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我国颁布的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为,生产性粉尘中的氧化铝粉尘不得超过6mg/m3;其他粉尘,当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在10%以下,不得超过10 mg/m3。

3.1.2 毒物危害

作业工人接触到毒物主要有氟化物、硫化物、沥青烟、一氧化碳等。毒物主要存在电解槽附近及烟气净化系统。

铝电解以冰晶石一氧化铝、氟化铝的熔体为电解质,以炭素材料为电极进行电解,电解时在阴极上析出液态的金属铝,在阳极上产生阳极气体。同时还散发出以氟化物、粉尘等污染物统称为电解烟气。在400℃~600℃温度下,氧化铝中仍可含有0.2%~0.5%的水分。原料中的水分与固态氟化盐在高温条件下可发生化学反应。同时,进入熔融态电解质中的水分也可与液态的氟化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害的氟化氢,反应式如下:

2Na3AlF6+3H2O=Al2O+6NaF+6HF

2AlF3+3H2O=Al2O3+6HF

人体吸入过量的氟,常常会引起骨硬化、骨质增生、斑状齿等氟骨病,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对呼吸道粘膜及皮肤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我国卫生标准规定,车间空气中氟化物(以氟计)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5 mg/m3,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对毒物毒性分级的原则,氟化物为Ⅱ级,属于高度危害。

沥青烟主要来源于该工程生阳极工段的混捏机、预热螺旋机、磨粉系统及成型工段。煤沥青的软化点为100℃~110℃,属高温沥青。沥青对人体的主要危害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沥青中所含的蒽等光感物质,长时间接触皮肤,并经阳光照射,可引起皮炎。二是沥青烟对皮肤及粘膜的刺激作用。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对毒物毒性分级的原则,沥青烟或按Ⅲ级,属中度危害。

一氧化碳产生于电解槽的阳极,一氧化碳为无色、无臭气体。人体吸入一氧化碳后,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脉快、烦躁、浅至中度昏迷;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我国车间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最高允许浓度为30mg/m3,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对毒物毒性分级的原则,一氧化碳为Ⅱ级,属于高度危害。

在电解过程中有硫化物产生。二氧化硫为无色气体,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轻度中毒时,皮肤或眼接触发生炎症或灼伤;严重中毒可在数小时内发生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我国车间空气中二氧化硫最高允许浓度为15mg/m3,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对毒物毒物分级的原则,二氧化硫可为Ⅵ级,属于轻度危害。

3.1.3 高温危害

现行国家标准《高温作业分级》中规定,其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25℃的作业,即为高温作业。铝电解槽电解温度高达940℃~960℃,是主要的生产性热源。炭素工段的煅烧、焙烧、连续混捏、预热螺旋、沥青溶化生产设备均为生产性热源。研究资料表明,环境温度达到28℃时,人的反应速度、运算能力、感觉敏感性及感觉运动协调功能都明显下降。35℃时则仅为一般情况下的70%左右;极重体力劳动作业能力,30℃时只有一般情况下的50%~70%,35℃时则仅有30%左右。高温使劳动效率降低,增加操作失误率。主要体现在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代谢及循环系统等。高温还可以抑制中枢神系统,使工人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力分散,肌肉工作内能力降低,从而导致工伤事故。

3.1.4 噪声危害

产生噪声的设备主要有净化系统风机、炭素系统破碎机、球磨机、成型机、给料机、振动筛、输送机及焙烧烟气净化系统风机和附尘风机等。在球磨车间,焦炭研磨产生的噪声水平高达100dB(A)。在电解车间电解槽附近,使用气动渣壳破碎机产生的噪声水平达到100dB(A)。噪声能引起人听觉功能敏感度下降甚至造成耳聋,或引起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及消防系统等疾病,噪声干扰影响信息交流,促使误操作发生率上升。

3.2 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3.2.1 起重机械伤害

起重机械属于危险设备,起重作业属于特殊作业。重物在空间的吊运、起重机的多机构组合运动,庞大金属结构整机移动性,以及大范围、多环节的群体运作,使起重作业的安全问题尤其突出。根据统计,在事故多发的特殊工种作业中,起重作业事故的起数高,事故后果严重、重伤、死亡人数比例大,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铝厂采用的高位电解多功能天车为桥式起重机,其功能包括:打电解质结壳、往电解槽内加氧化铝、更换阳极、吊运阳极母线柜架提升机、安装和检修电解槽的吊运工作、出铝及吊运抬包,此外,还可以吊运其它重物。

桥式起重机的常见事故有以下几种类型:①重物坠落:吊具或吊装容器损坏、物件捆绑不牢、挂钩不当、电磁吸盘突然失电、起升机构的零件故障(特别是制动器失灵、钢丝绳断裂)等都会引发重物坠落。处于高位置的物体具有势能,当坠落时,势能迅速转化为动能,上吨重的吊载意外坠落,或起重机的金属结构件破坏、坠落,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②挤压:起重机轨道两侧缺乏良好的安全通道或与建筑结构之间缺少足够的安全距离,使运行或回转的金属结构机体对人员造成夹挤伤害;运行机构的操作失误或制动器失灵引起溜车,造成碾压伤害等。③高处跌落:人员在离地面大于2m的高度进行起重机的安装、拆卸、检查、维修或操作等作业时,从高处跌落造成的伤害。④触电:起重机在输电线附近作业时,其任何组成部分或吊物与高压带电体距离过近,感应带电或触碰带电物体,都可以引发触电伤害。⑤其他伤害:其他伤害是指人体与运动零部件接触引起的绞、碾、戳等伤害;液压起重机的液压元件破坏造成高压液体的喷射伤害;飞出物件的打击伤害;装卸高温液体金属、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危险品,由于坠落或包装捆绑不牢破损引起的伤害等。

起重机的不安全状态和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直接原因,环境因素和管理是事故发生的间接条件。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加强对相关人员、起重机、环境及安全制度整个系统的综合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2.2 机械伤害及高处坠落危险

机械伤害的实质,是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非正常做功、流动或转化,导致对人员的接触性伤害。其形式因生产设备的差异有以下几种:①咬入和挤压;②碰撞或撞击;③接触:包括夹断、剪切、割伤和擦伤、卡住或缠住等。

电解工艺的主要设备有:高位电解多功能天车、拖盘清理机、振动筛、破碎机、提升机、残极压脱机、磷铁环压脱机、铝导杆矫直机等,炭素工艺主要设备有:球磨机、破碎机、筛分机、预热螺旋机、连续混捏机、振动成型机、阳极焙烧炉用多功能机组等。操作人员易于接近的各种可动零、部件都是机械的危险部位,机械加工设备的加工区也是危险部位。如果这些机械设备的转动部件外露或防护措施和必要的安全装置不完善,很容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

坠落伤害:电解车间厂房的残极处理部分建筑物为三层,在清理、筛分、破碎及定量等诸多工段过程中,因设备安装在不同平面上,有不同形式的操作平台、地沟、升降口、坑洞及护坎,如果没有防护措施或防护措施有缺陷,工人在操作时有坠落摔伤危险。

3.2.3 电气伤害

电气事故可分为触电事故、静电危险事故、雷电灾害事故和电气系统故境危险事故等几种。

1. 触电事故

触电事故的伤害是由电流的能量造成的。触电事故可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情况。

电击: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引起的可感知的物理效应。电击对人体伤害程度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强度、种类、持续、通过途径及人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电流破坏人的心脏、呼吸及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而造成伤害,会使人出现痉挛、窒息、心室纤维性颤动、心跳骤停等症状,严重时会造成死亡。触电事故绝大多数是由电击造成的。电解还原槽是以低电压高电流串联运转的,因此,电击事件通常并不严重。但是,在电力车间高压电源与电解车间联网络的连接点可能发生严重的电击事故,部分原因是交流高压电流。

电伤:在铝电解生产中,其能源主要是直流电能,约占整个能源消耗的97%左右。在电解槽系列上,系列电压达数百伏至上千伏。尽管人们把零电压设在系列中点,但系列两端对地电压仍高达500V左右,一旦短路,易出现人身和设备事故,而且,电解用直流电,槽上电气设备用交流电,若直流窜入交流系统,会引起设备事故,需进行交、直流隔离,因此,电解槽许多部位需要进行绝缘。电解车间内电缆若没有采取有效的阻燃和其他预防电缆层损坏的措施;电气设备接地接零措施不完善;临时性及移动设备(含手持电动工具及插座)的供电没有采用漏电保护器或漏电保护器性能不完善等都会造成生产设备及电动设备,厂房电器设备漏电而引发触电伤亡事故。

2. 静电危害事故

焙烧炉、煅烧炉的输气输油管路、炭素生产系统的除尘管路及燃油锅炉系统等存在着静电伤害。

3. 雷电伤害事故

电解车间厂房的残极破碎、筛分部分,高度超过10m;锻烧工段、生阳极及残极处理工段中的除尘排烟系统排气筒高度都在20m以上,在雷雨天存在着被雷击的危险。因此,雷电伤害应引起一定的重视,4. 电气系统故障危害事故

电气系统故障危害是由于电能在传递、分配、转换的过程中失去控制而产生的,系统中电气线路或电气设备故障可导致人员伤亡及设备损坏,其主要表现为:(1)线路、开关、熔断器、插座插头、明照器具、电动机、电热器具等均可能成为引起火灾的火源。(2)原本不带电的物体,因电气系统发生故障而异常带电,可导致触电事故的发生。如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由于内部绝缘不良而带电;高压故障接地时,在接地处附近呈现出较高的跨步电压,均可造成触电事故。

3.2.4 火灾爆炸危险性

物料的火灾危险性

(1)沥青:工程生阳极工段的预热螺旋机和混捏机所用的原料之一是煤沥青,煤沥青的软化点为100℃~115℃,闪点大于200℃,煤沥青属于高分子有机物的混合物。根据GB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生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煤沥青属于丙类,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发生猛烈的燃烧,具有火灾危险性。

(2)石油焦:石油焦是预焙烧阳极的主预焙阳极的主要物料之一,石油焦在制造阳极的过程中需要破碎二次,破碎后,形成粉尘。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生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石油焦属于丙类。

(3)重油:重油可燃,其蒸气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生产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重油属于丙类。

(4)煤气:工频炉所用煤气为发生炉煤气,发生炉煤气相对密度对0.4~0.6,爆炸浓度极限为20%~77%,自燃点700℃,发生炉煤气低发热值为5900(KJ/NM 3)。煤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爆炸。根据《建规》对生产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煤气属于甲类。

(5)轻柴油:轻柴油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有引起燃烧爆炸。根据《建规》对生产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闪点低于60℃的轻柴油属于乙类,闪点大于60℃的轻柴油属于丙类。

油罐库火灾危险性分析

油罐库主要是为满足焙烧生产过程中所用燃油的需要,主要用于储存重油和柴油,油罐库是主要的火灾爆炸危险源之一。油罐区火灾爆炸事故发生一般由以下情况引起:(1)油蒸气逸散积聚与空气形成爆炸气体,当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遇明火即产生爆炸。(2)油品失控:跑、溢、滴、漏、洒等情况的发生。(3)火源失控:设备修焊、明火、电器、发动机、静电和雷电等。加强对油罐区的安全管理及监测,严格控制火源,严禁吸烟和动有明火,防止铁器撞击及电火花的产生,罐区内电气装置要符合防火防爆要求等,这些都是防止油罐库火灾爆炸的必要措施。

第三篇:施工外用电梯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施工外用电梯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施工电梯又称人货两用电梯,是建筑施工机具中唯一可以运送人员上下的垂直运输设备。主要用于工业、民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物料和人员的垂直运输。如果没有施工电梯,高层建筑施工的净工作时间将会损失30%左右;并且施工电梯结构坚固,拆装方便,不用另设机房,所以应用较为广泛。

施工电梯有齿条齿轮驱动式施工电梯和绳轮驱动式电梯。齿条齿轮驱动式施工电梯的构造原理是利用安装在吊箱框架上的齿轮与安装在塔架立杆上的齿条相啮合,当电动机经过变速机构带动齿轮转动时吊箱即沿塔架升降。绳轮驱动式电梯是利用卷扬机滑轮组、钢丝绳悬吊吊箱升降。

施工电梯由于不仅载物,而且载人,因此施工电梯安全工作尤为重要。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1992),综合考虑电梯事故的起因物、致害物及伤害方式等特点,将施工电梯危险源分为以下几类。

1.物理性危害

(1)设备、设施缺陷

各种结构有变形;连接螺栓有松动;钢丝螺栓固定不牢,质量不符合使用要求;运行范围内有障碍;机件、齿轮箱漏油;齿轮和齿条严重磨损;减速箱发热,各齿轮严重磨损;制动片严重磨损,裂纹,松脱;钢丝绳严重磨损(钢丝绳一米内断丝数超过总数的10%或整个钢丝绳内出现一股钢丝绳断裂或钢丝绳表面磨损达40%以上时,该钢丝绳应报废换新)。

(2)防护缺陷

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施工升降机安全规则》(GB

10055)及说明书规定,施工升降机应安装限速器、安全钩、制动器、限位开关、笼门连锁装置、停层门(或停层栏杆)、底层防护栏杆、缓冲装置、地面出入口防护棚等安全防护装置。当无安全防护装置或安全防护装置失效时,将埋下极大的安全隐患,如:制动器故障,可造成施工电梯失控甚至机毁人亡;无笼门连锁装置或连锁装置失效,可能造成高处坠落事故;电梯周围无可靠防护棚,交叉作业时可能发生高空坠物伤人等。

(3)电危害

施工电梯内部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等都可能引发触电事故。施工电梯触电危险因素有:电梯没有单独安装接地保护和避雷装置;电源电缆破坏漏电;无漏电自动保护开关或保护开关失效;电气系统存在故障等。

(4)运动物危害

电梯作业同时进行交叉作业,易于造成运动物伤人事故。运动物危害主要有高空作业操作不合规范、物料堆放不合理,高空坠落的机具、材料等物体对人体造成打击;安装、拆卸电梯时,零部件坠落对人体打击伤害;运动电梯对误进入电梯运行区域的人员造成挤压、打击伤害等。

(5)作业环境危险因素

作业环境危险因素主要有作业环境不良、基础沉降、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空气质量差、气温过高或过低、自然灾害等。如视线不良或有雷雨、风暴天气时开车即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第四篇:有限空间作业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防范措施

有限空间作业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防范措施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较为狭窄有限,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一)有限空间作业主要存在以下危害:

1.中毒危害:有限空间容易积聚高浓度的有毒有害物质。有毒有害物质可以是原来就存在于有限空间内的,也可以是作业过程中逐渐积聚的。

2.缺氧危害:空气中氧浓度过低会引起缺氧。3.燃爆危害:空气中存在易燃、易爆物质,浓度过高遇火会引起爆炸或燃烧。

4.其他危害:其他任何威胁生命或健康的环境条件。如坠落、溺水、物体打击、电击等。

(二)有限空间作业危害有什么特点? 1.可导致死亡,属高风险作业。

2.有限空间存在的危害,大多数情况下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如加强培训教育,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和应急抢险设备等。3.发生的地点形式多样化。如船舱、贮罐、管道、地下室、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发酵池等。

4.一些危害具有隐蔽性并难以探测。

5.可能多种危害共同存在。如有限空间存在硫化氢危害的同时,还存在缺氧危害。

6.某些环境下具有突发性。如开始进入有限空间检测时没有危害,但是在作业过程中突然涌出大量的有毒气体,造成急性中毒。

(三)有限空间作业应采取哪些措施?

1.进入作业现场前,要详细了解现场情况和以往事故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准备检测与防护器材;

2.进入作业现场后,首先对有限空间进行氧气、可燃气、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气体检测,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 3.对作业面可能存在的电、高/低温及危害物质进行有效隔离;

4.通风换气;

5.进入有限空间时应佩戴隔离式空气呼吸器或佩带氧气报警器;

6.进入有限空间时应佩带有效的通讯工具,系安全绳; 7.配备监护员和应急救援人员; 8.严格安全管理,落实作业许可。

第五篇:《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危 险 化 学 品 重 大 危 险 源 辨 识

(GB18218-2009)

2009年3月31日发布2009年12月1日实施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代替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

本标准与GB18218—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标准名称改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将采矿业中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加工工艺和储存活动纳入了适用范围;

———不适用范围增加了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

———对部分术语和定义进行了修订;

———对危险化学品的范围进行了修订;

———对危险化学品的临界量进行了修订;

———取消了生产场所与储存区之间临界量的区别。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TC288/SC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本单位参加起草单位:中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宗之、魏利军、刘骥、多英全、师立晨、高进东、孙猛、于立见、张海峰、杨春笋、彭湘潍。

本标准于2000年首次发布,本次修订为第一次修订。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辨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和经营等各企业或组织。

本标准不适用于:

a)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施和工厂中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 b)军事设施;

c)采矿业,但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加工工艺及储存活动除外;

d)危险化学品的运输;

e)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1适用于本标准。

GB12268 危险货物品名表

GB20592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急性毒性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危险化学品

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3.2 单元

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3.3 临界量

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化学品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危险化学品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3.4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4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4.1 辨识依据

4.1.1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具体见表1和表2。

4.1.2 危险化学品临界量的确定方法如下:

a)在表1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其临界量按表1确定;

b)未在表1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依据其危险性,按表2确定临界量;若一种危险化学品具有多种危险性,按其中最低的临界量确定。

4.2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

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表1、表2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4.2.1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4.2.2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式(1)计算,若满足式(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q1/Q1+q2/Q2+…+qn/Qn≧1………………………(1)式中:

q1,q2,…,qn———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 Q1,Q2,…,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t)。

下载危险源辨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之时态、状态及能量小知识(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危险源辨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之时态、状态及能量小知识(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