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昆明是古滇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古地质遗存和文化遗存丰富,风景名胜独特,有着多民族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城濒临浩瀚的滇池,四周青山环抱,形成美丽的山水城市特点,从唐代建城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自元代设立行省以来,一直是云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个。城市格局和民居“一颗印”建筑体现了中原文化与云南文化的结合,并体现了云南多民族和睦相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境内磷矿资源丰富,是云南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其中磷化工业、冶金、机床制造、食品、药品和卷烟生产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昆明也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有国家级风景区3个,旅游业十分发达,目前正按“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商贸旅游城”目标建设发展。昆明过去存在的缺点是:
1.城乡覆盖面窄2.建设缺乏指导3.城中村发展无序,基础设施落后
4.公共空间,公共绿地缺乏
总体规划:
一、昆明市的定位(概括)
昆明主要有中央商务区、金融次中心、主城副中心„„昆明主城区各区域的功能将得到明确,昆明由主城、呈贡新城、空港经济区组成核心区域,城市拓展空间以东南、东北两个方向为主。其中首次明确未来昆明将主要依托米轨线的改造,组成服务主城和呈贡及市域重要城镇的线网。
总体规划勾勒城市全貌
二、昆明区域功能
昆明是东南亚门户开放的枢纽,是国家级的历史名城,是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是西南部中心城市
集中西山、昆明滇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城市生态控制带;集中轿子雪山风景区、寻甸红色旅游风景区、九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阳宗海旅游度假区等昆明市重点的风景区为城市生态景观控制区。
三、昆明市区域范围,城市形成五轴一核心的局势。
1)、昆明中心城区范围含昆明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的全部行政辖区;西山区的主城二环路内以内地区的福海、前卫、马街、碧鸡四镇;呈贡县的洛羊、龙城、斗南、吴家营、大渔、马金铺六乡镇。总面积为1722平方公里(含滇池草海水域10.7平方公里)为经济贸易区。
2)、昆明城市的空间拓展方向应以东南、东北两个方向为主,远景向滇池流域外拓展空间。昆明南北向发展主轴,北翼以昆曲高速公路为主,南翼由昆玉高速公路、昆洛公路、南昆铁路、泛亚铁路等组成,是昆明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发展轴。
3)、昆明主城区将形成“核心—网络、两轴、两带”的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两
轴是中心城————海口,昆明————晋宁。两带是向东北、东南。
4)、昆明加快形成“一湖四片”、一湖——滇池、四片——安宁、富宁、宜良、崇明。
5)、昆明将由单纯的滇池流域内聚集式发展模式,转向流域外并举发展的“轴向、多组团”发展模式,将形成沿主要交通轴有序扩展的多中心网络城市。
6)、由主城、呈贡新区、空港经济区组成的中心城作为核心区域,依托绕城公路系统和快速道路系统构成交通网络,链接中心城、海口、昆阳、晋宁新城等城市组团,形成“核心—网络”的协调分工和网络化格局。
7)中心区新增190平方公里核心昆明=主城+呈贡新区+空港经济区
在《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中,规划确定昆明城市性质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枢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云南省省会。
规划以昆明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楚雄-昆明-红河、曲靖-昆明-玉溪、禄劝-富民-安宁-晋宁、东川-寻甸-嵩明-宜良、寻甸-禄劝为发展轴的“一核五轴”,形成“中心城区、二级城市、三级城镇(市)、重点镇、一般镇”五级配置的市域城镇等级结构。到2020年,昆明市域城市化水平将达73%。
8)范围滇池流域为城市核心
昆明城市规划区,将以滇池流域为核心的昆明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区和呈贡县全部行政辖区范围,以及滇池流域所涉及到的晋宁、嵩明部分乡镇的行政辖区范围划定为昆明城市规划区,总面积4060平方公里。
其中,由昆明主城、呈贡新区和空港经济区组成中心城区,总面积为1722平方公里(含滇池草海水域10.7平方公里)。到2020年规划期末,中心城市规模确定为430万人,建设用地430平方公里。
昆明城市空间的拓展方向应以东南、东北两个方向为主。加快形成“一主四辅”即一湖四片和安宁、富民、宜良、嵩明的发展格局。
9)面积 用地新增190平方公里
《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上报后,一大批重点基础项目提前实施,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已局部突破了总体规划上报审批时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
一是东北部空港经济区,经济开发区清水片区以及南部高新区马金铺科技园等产业空间,面积约119平方公里;二是主城北部盘龙山水新城,沙朗、厂口片区,双龙片区及野鸭湖片区,滇池北岸三个半岛地区,高海路沿线旅游度假经济带,呈贡斗南、大渔片区等城市生活与休闲度假片区,面积约71平方公里。
四、形成五大功能区 以及北市区扩建医院
1)、昆明主城区将以二环路为界,划分为二环路以内城区、北部城区、西部城区、南部城区和东部城区五个功能区。
2)、二环以内的主城区范围,将提高全市性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比例,降低人口密度。
3)、主城北部城区有污染的二类和三类工业用地将逐步转移外迁;
4)、主城西部城区也将搬迁疏散二、三类工业项目;
5)、主城南部城区将结合巫家坝机场的搬迁,改造机场片区,与会展中心、宝海公园等统一规划成为南部城市副中心。同时以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草海生态公园、大观公园的建设为主,保护好湖光山色的生态景观视廊,形成体育休闲、旅游度假、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和对外交通等各种功能集中的地区;
6)、主城东部城区优化经开区布局,作为新型工业集中发展的聚集区。
7)、省级行政办公用地,主要集中在主城南部杨家片,滇池路与广福路交汇地区集中布局;市级行政办公用地,主要集中在呈贡新区的吴家营中心片区,原主城范围内的市级办公区作相应调整置换;新建和改建的区级行政办公用地和设施应集中布局。
8)、教育设施建设将统筹考虑,包括职业教育设施用地向安宁和嵩明集中,高等教育设施用地向呈贡雨花片区集中,幼儿园阶段将实现社区网络化布局,初中和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将进行调整优化,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将提高。
另外,主城区二环内不再新建二、三级医院,卫生体系的建设重点以完善和加强社区医院建设为主,在呈贡新区、主城北部、西部、南部新建、扩建二、三级医院,并加强社区医院建设。
社区群众性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下一步将要加以解决,包括规划居民综合运动场地建设,强化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完善现有省、市、区级体育场馆并向社会开放,对各类体育场馆加强管理,保障场馆功能发挥,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五、形成五大产业带 以及高校片区
1)、五大产业带,包括东南部的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北部的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北部的空港经济区,南部的马金铺电力装备产业基地和北部的茨坝工业带。将形成一条环滇池水景旅游度假集聚带,世博片区和西山两个山景旅游度假集聚区。另外,在主城区布局相关的旅游服务设施用地。
2)、东南部的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因)
3)、西北部的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因)
4)、东北部的空港经济区,有一定的空地,满足飞机场的选址。
5)、南部的马金铺电力装备产业基地,该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属二类区,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部,具体范围:东至连接果林水库和宝峰变电站的高压线;西至昆玉高速公路;南北至行政区划线,有动力和原料。
6)、北部的茨坝工业带(原因)
7)、呈贡新雨花片区高等校教育设施(原因)
8)、安宁、嵩明职教基地(原因)
9)、昆明城内将完善社区学前教育网络;调整优化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提高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进行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六、道路系统:四环、十七射、四条轻轨、公交系统、客运站
1)、四环是以二环、三环公路绕城高速内环路以及绕城高速外环路,其主要功能是分散主城的交通流量,缓解交通压力,是外城到主城有直接的连接,节省了时间和路程。
2)、十七射有八条高速九条一般的公路,其中八条高速路是连接新老片区的交通(宜良、呈贡、晋宁、安宁、崇明)。主要行使是物流集散功能,快构建快速公交系统,形成以区域快线、普线、支线不同层次、功能合理的地面公交线网
结构;远期建设轨道交通,整合地面常规公交线网,结合换乘枢纽形成综合性、一体化、多模式的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建立起包含15分钟中心城快速交通圈、45分钟都市区快速交通圈、60分钟市域快速交通圈在内的三大快速交通体系。
3)、4列市郊列车,主要依托米轨线的改造,组成服务主城和呈贡及市域重要城镇的线网。
S1线服务主城区和呈贡新区;
S2线服务主城区及空港经济区;
S3线服务呈贡新区与昆明航空地区;
S4线是环湖线,主要服务环滇池重要城镇,包括呈贡新区、海口、昆阳、晋宁、安宁等。
4)、公交系统:提倡公交优先。
5)、六大客运站:昆明站(火车站)、东部客运站、西部客运站、西北部客运站、南部客运站、北部客运站。昆明站主要服务昆明市周边的片区,其它的客运站服务相应的片区。其主要功能减轻了市内的交通,节省了时间和路程。
6)、昆明还将建立“二小时旅游交通网”,建设集水陆空一体化的现代化立体旅游交通运输网络。归化形成石安黄金线旅游带、环湖古滇文化旅游带、东北高原草场旅游带和西北高山森林旅游带。
七、中心区
1)、中心商务区:昆百大、金碧路一带,涵盖了现在的市政府和东风广场。具体地点为北至人民路,西至华山东路―象眼街―端仕街―祥云街一线,东至白塔路,南至金碧路、拓东路,这一范围将建设城市商业金融中心。
2)两个商业金融次中心包括:呈贡新区中心,巫家坝机场搬迁后的地区。
3)、主城的北部城区和西部城区,将分别布局两个区级商业副中心,满足各区的大中型商业服务设施需求,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标准化超市将要加强建设,服务半径在500-800米范围内,结合居住人口和居住用地来考虑。
4)、翠湖核心建筑
以翠湖为半径,500米的范围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2米;往外100米以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24米;在往外500米,建筑高度控制在36米以内。
八、景观带(九大公园。十六条河道)
九大公园:茶高山公园、海口公园、荷叶山公园、西北沙河公园、滇越铁路主题公园、中央公园、龙潭山遗址公园、斗南花卉公园、石龙坝公园。
沿16条河道两岸将建设带状滨水绿地,沿城市道路绿地30-50米,沿绕城高速、轻轨做50-100米的绿地。在盘龙江、宝象河、中央景观河沿岸两侧各设置20-50米沿江开放式游览绿带,形成中心城主要的景观绿带。另外,金汁河、大观河、老运粮河、新运粮河、玉带河、船房河、西坝河、采莲河、枧槽河、明通河、马料河、洛龙河、捞鱼河等河道两侧各建设8-30米宽度不等的带状滨水绿地。这样能更好的恢复滇池的生态,保持水土不再流失。
第二篇: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通过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的实践与教学,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城市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基本具备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阶段所需的调查研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二、实习地点
淮安市楚州区、开发区,金湖县城区,泗阳县城区,盱眙县城区
三、指导教师
四、实习时间
2009/9/14—9/20
五、实习内容与体会
内容提要:本次总规实习主要去了淮安市辖的楚州区、金湖及盱眙和临近的泗阳县城。由各地规划部门的专门人才,通过讲座,参观规划展览馆及实地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当地的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对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及工作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大致掌握了每个城市不同的发展侧重点。
关键词:县城 城市总体规划 生态城市 历史文化
(一).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一般内容的认识 1.城市发展战略的确定
研究城市发展战略,是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每个城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既要论证城市的区位、资源等自然条件,研究其在某一区域内的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又要研究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人文特点,寻求城市发展的独特道路。
淮安市地域属平原地区,且拥有丰富的水系,第一产业的发展拥有较好的基础,例如金湖的水产养殖、农作物种植都作为了发展重点之一。一个城市的稳固发展离不开第二产业,要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工业。金湖近年经济增长较快也得益于工业的发展。2.城市性质的确定
城市性质实质上是对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概括,必须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形成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特征。
淮安地处苏北,在经济上相对落后于苏南地区,因此金融,高科技产业中心这样的定位是不可取的,但其拥有很辉煌的漕运文化,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可较好地反映城市特色,楚州片区尤甚;淮安市金湖县城定位是长江三角洲北部以水乡园林为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便考虑了其区域内水资源丰富,适宜人居;同样,盱眙处于南京都市圈内,且依山傍水,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具有特色产业。
3.城市规模的确定
城市规模的确定是城市总体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定性的目标定量化,它是城市空间布局的依据。倘若城市规模确定过大,超出了经济、社会的需要,必将造成建设分散,土地浪费;确定过小,则规划常被实际的发展突破,造成建设的混乱与被动。淮安包括其辖的县城,都由于发展过快而不得不修改总规,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4.城市的空间布局
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促使城市稳定发展。确定好城市的功能分区,发展轴线、片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影响着人流、物流及信息流的运转路线,关乎整个城市是否能有机运行。如工业区的布置要考虑到水系、盛行风向等因素;盱眙境内山峦叠嶂、河网密布,城市的空间布局就考虑了水系、山体对其的影响;金湖位于河南部,运河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布局,在其远景规划中,城市跨河发展,但其发展受到了限制。
5.城市的道路交通
交通的发展程度与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能源状况、科技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有密切的联系;而交通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会大大改变人们的时间、空间观念,当然不合适的交通规划亦会带来新的问题。历史上,淮安是运河四大都市之一,水运发达,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从而经济繁荣;随后,由于运河的运输能力下降,水运逐渐被铁路、公路等代替,而淮安又没有新的交通运输方式来代替,交通的通达性不高,从而导致经济得不到发展。城市对外交通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联系不同城市间的纽带,合理的对外交通规划,能在不影响城市内部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的同时,满足城市对外的需求。对于城市内部交通的规划,更多地是为了服务于城市内部居民,使人们便捷地到达目的地。
城市各组成部分对交通运输有不同的要求,因而道路系统的规划格外重要。道路系统联系着城市的各功能区,按其不同性质配备不同的道路。此外,还应将工程管线的铺设考虑进去,满足城市环境和面貌的要求,利于城市通风。
6.历史文化保护和旧城改造与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资源,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上通盘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其分为建筑及历史街区的保护,通常情况下,历史地段的空间系统应该予以保持,重要的开放空间和有特征的景观界面应该予以保护,其重点在于空间功能和形态、空间联系的结构关系和界面的景观特征的保持。一般来说,历史地段及周围都会分为严格控制区及一般控制区,在建筑风格、高度和色彩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楚州的驸马巷等历史街区周围,后建的建筑群均与其相协调。
在历史街区的整治及更新方面,建筑物内部及外观的改造和更新是相对较容易的,但在基础设施及居住环境的改善方面却困难重重。老城区通常会由于基础设施的薄弱而对城市居民缺乏影响力,只有改善并完备基础设施,才可能赋予老城区新的活力。历史文化遗产才却有其存在的价值。
(二).关于各区、各城市的特质说明 1.楚州——历史文化保护
最新的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形成“三轴、四带、多组团” 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多组团”包括中心组团、淮阴组团、清浦组团、经济开发区组团、楚州组团、黄码组团和南部组团。楚州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规划侧重点之一是体现淮安城市性质之一: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几天的观察,可以发现楚州对于古城的保护力度最大,后来建设的街区,建筑群多协调历史街区的外貌。楚州相对来说拥有较多的历史文物,其拥有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和上坂街-驸马巷历史文化街区等2处历史文化街区,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此外,历史水系的保护对淮安亦有重要的意义。大运河淮安段沿岸的历史古镇、街区及重要建筑物的保护,对营造“运河之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集中分布在西起码头古镇、东南至淮安水利枢纽的段落内,沿线分布有各个时期的古城、古镇、官府、关口等文化遗产,沿线的总督漕运公署遗址、古末口遗址、河下古镇、古运河石堤、淮安抄关遗址、裴荫森故居、清江大闸、清晏园、丰济仓遗址、码头三闸、御制重修惠济祠碑、古清口、竹络坝、乾隆阅河诗碑、清江清真寺、清江浦楼等16处大运河相关文化遗产中,有很多处位于楚州区域内。
楚州拥有大运河文化保护“九段”中的河下古镇历史文化段落、楚州古城历史文化段落、淮安水利枢纽段落,大致处于这条主轴的末端,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说是这一条轴线的重要节点。
作为淮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保护好古城历史格局、风貌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发展新城区。只有新老城区联动发展,否则古城区存在的意义可能更多
地停留在“纪念”的层面上,而不能真正地服务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如楚州老城区内的排水系统仍沿用古时系统,排污能力有限,并不能很好地为居住于此的居民服务,但另一方面倘若大面积进行整改,对历史街区造成的影响又不可忽略。驸马巷、河下古镇等均经过整改,从建筑外貌上达到了协调统一,其周围的商业、居住等建筑大致与其风格一致;在建的漕运总督府等都为了修复、整治中轴线,但周围大量已建建筑风格有所区别,影响了整个古韵氛围。可见,旧城改造是个棘手却又迫在眉睫的问题,一个好的保护方案可以带给旧城新的活力,在保留祖先光辉文化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并能为老城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2.金湖——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土地、旅游资源
金湖位于淮安市际的南偏西,处在南京经济圈范围内,同时又承担淮安市副一级经济中心。在金湖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中,采取了“特色取胜”战略,由于其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如大运河、高邮湖、宝应湖及白马湖等,因此彰显大水之美、打造滨水活力区、追求精巧雅致,成为金湖吸引久居喧闹都市的人一种特色。在长三角的城市中,金湖既不是经济重镇,也不是人口大县;既不是历史名城,也不是文化圣地;既没有山峦叠嶂,也没有古刹庙堂;但是,金湖有独特的大河之美,有宜人的生态环境,有适宜的人居尺度。
整个城市拥有原生态的景观,但另一方面受自然水网的阻隔,高速公路从金湖境外绕行而过,导致金湖在全省的交通网络中处于末梢地位。倘若想依靠自然景观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必然需要有优越的交通
通达性。在区域性公路方面,金湖规划有金宝高速公路、宁淮东线及金宝南线;铁路上,有宁淮城际铁路客运专线,盐蚌铁路;还拥有三级航道、港口及一廊两环六射的内部公路,基本满足了城市内部及对外交通。
金湖水多,因水而生的产业亦丰,比如水产基地,荷花种植欣赏一体及水产养殖混合产业等等。其境内有大片生态林,可以作为吸引城市游客的城市景观节点。
由左图可见,金湖县域的工业区基本集中分布在西部,商业、居住、行政办公用地等与工业区基本是各占一半的格局,虽然由于规模大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却容易造成白天与晚上人流分别集中到一个区域内,对于城市内部的交通服务设施造成了严重的负荷。
3.盱眙——山水名城
水之旖旎、山之灵秀,盱眙是全省唯一的山水兼备县城,山在城中立,水在城边绕,素有“淮河明珠”之称,其总规目的在于“显山露水”,沿河建筑严格控制高度,意在将山体的轮廓显现,以构筑优美的城市天际线。
盱眙城市发展战略为东扩北移、显山露水、两区互融、彰显个性。规划形成“三心、两轴、四片区”的城市格局。“三心”即城西旅游休闲中心、商贸服务中心、行政办公中心。“两轴”为淮河东路—金源北路—盱马路的城市生长轴、淮河东路—金鹏大道—圣山路的产业拓展轴。“四片区”分别是滨河观光区、现代服务区、政务新区、经济开发区。
盱眙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其位于江苏省西部,淮安市南端;东与金湖县、安徽省天长市相邻,南、西分别与安徽省来安县和明光市交界,北与洪泽县、泗洪县接壤。宁淮、宁宿徐两条高速过境穿越三分之二的乡镇,到南京只需45分钟,已融入南京一小时经济圈,距省内其他大中城市都在2小时左右,已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成为苏北地区重要的交通中转和枢纽。正是由于发达的交通,盱眙的山水美景才得以展现,盱眙的龙虾产业才得以发展,其旅游业也因此繁荣。
4.泗阳——新兴中等工贸生态城市
泗阳县城位于淮安北部,其城市总体定位是以两河风光、楚汉文化为特色,以纺织服装、精深木业和电光源三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新兴中等工贸生态城市;其城市发展方向以京杭运河为依托,向东、向北发展。泗阳是中国杨树之乡,依托杨树而生存的产业众多,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如图可见,泗阳县城工业用地集中在城市东部,运河下游,减少了工业污染;仓储用地在生活及生产区都有布置,满足了城市的仓储需要;市区内有大型的绿化用地,如森林公园、生态园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平台,为创造生态家园奠定了基础。
泗阳的城市框架为“一环一轴一河”
“一环”指的是由县城南边的宿淮高速,宿淮高速东、西连接线,徐淮路东北绕城段构成的县城大外环,引导城市对外交通尽量减少对城市内部交通的影响的同时,又满足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
“一轴”指的是县城内部的淮海路,沿淮海路布置了商业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商业集中区,其所在位置基本满足了两侧居住区居民的消费需求。
“一河”指的是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京杭大运河。沿大运河多为居住区,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实习体会
通过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实习,我初步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般工作步骤、内容以及如何根据城市本身的特色来确定城市的性质,确定城市的发展战略和方向,虽然了解泛泛,但将会为本学期要做的县城总体规划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专业理论方面的匮乏,专业知识的获取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更多地是来自各方面的资料、讯息,规划是一门博学的学科,要求了解的知识广博,要想做好一个城市的规划,必须具备各种专业知识。因此,以后将会重视课堂外知识的补充,更加深入的学习城市规划。
第三篇: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以空间部署为核心,研究城市职能,确定城市性质,预测城市规模,协调城市功能、结构、形态的关系,依据不同功能要素的布局要求合理规划不同的用地性质,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区域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国土上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包括区域开发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建设规划三部分内容,呈现出区域开发规划——区域建设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区域社会规划的总体趋势。目前,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我国规划的重点,区域社会发展规划是长期奋斗的目标。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指在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形式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划分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包括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
第四篇: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一定年限内对城市市区、郊区及与城市发展有关的地区各项发展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主要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职能
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
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城市结构
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投影,反映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市形态
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城市布局形态
1集中式布局的城市:网格式、环形放射状
2分散式布局的城市:组团式、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
3集中分散相结合:早期集中式,后期分散组团式发展 土地适宜度
又称土地生态适宜度,指在城市可能发展范围内土地的利用方式对生态要素的影响程度,或是生态要素对给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状况、程度。城市土地适宜度规划主要内容
1根据城市已建及待建区内土地利用的自然及现实状况,对土地的生态适宜度进行分析评价
2根据生态适宜度制定城市经济布局原则,确定相宜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
3根据土地评价结果,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的规划布局 4根据城市气候特征和居民生态环境质量要求,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进行绿化布局
5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保持维护、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
6根据生态经济的基本原理,研究城市社会、地域分工特点,进行城市空间的生态分区,并指出各区经济主导发展方向和生态特征 城市生态规划
意为对城市的生态系统所做的规划,与城市生态相关的整个系统——环境、人口、社会、文化、经济等的生态状况作为一个整体,都是城市生态规划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内容
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资源利用保护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
又称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核心内容仍为城市规划,只不过是带着生态的理念、眼光,利用某些生态规划的技术手段去进行城市规划。内容
1通过对城市、区域、国家不同地域空间层次的规划使城市与其补给区域相平衡 2通过物质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使城市未来的发展形成一个整体的方案,将城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
环境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3通过对城市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总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因素的分析,论证来确定城市的规模、城市的结构和形态 4通过对土地开发度的评价、土地适宜度的分析和土地承载力的测定对城市未来发展进行合理布局
生态城市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相比的特点
区域性、系统性、动态性、综合性、生态导向性 城市远景规划
是城市扩展到稳定阶段对城市总体发展做出的结构、布局、形态的设计与安排。原则:
1)远景规划必须研究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使它在时空上具体化,但这本身不能代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远景规划重要在于远景的空间结构性部署,它应知道城市总体规划,但它不能代替传统的总体规划 3)远景的结构安排要相对稳定,而战术的处理要留以足够的灵活性。为此,远景规划宜粗不宜细,重点是把握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大结构,其余留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去深化 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适用范围
适用于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城市用地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既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建设用地 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用地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的总称,不包括水域和其他用地。
第五篇:昆明市党代会报告
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
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仇 和
(2011年8月8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和基本经验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战胜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圆满完成了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昆明跨越”的新篇章。
五年来,我们优化经济结构,强化产业支撑,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0.37亿元,当年增长14%,年均增长12.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3.83亿元,当年增长25.9%,年均增长2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0.88亿元,当年增长3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0.19亿元,当年增长22.6%,绝对量分别是2005年的4.13倍和2.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8.28亿元,当年增长15.8%,园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20.3亿元,年均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速。扩大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0%,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序开展。建设廉租住房29309套、经济适用房269.1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4523套。解决36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10元,年均实际增长10.5%和8.5%。平安创建扎实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不断加快,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人口计生、体育、广电、新闻出版、老龄工作、残疾人事业等健康发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环保优先,狠抓滇池治理,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深入开展以滇池流域为重点的市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治理思路更加清晰,治理举措更加有力,滇池从污染治理湖泊向生态恢复湖泊转变。松华坝、云龙水库等重点水源地保护得到加强,阳宗海水质总体恢复到Ⅲ类。主城集中式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到110.5万立方米,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一湖四片”在建的污水处理能力91.5万立方米,主城分散式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到9.61万立方米,在建的雨污水收集调蓄池25万立方米,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6.3%。大力推进城乡园林绿化和森林城市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1.6%,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1%。狠抓节能减排,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5年保持100%,优质空气天数由2006年的18天,增加到去年的116天。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四创两争”全面推进,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综合评审。
五年来,我们夯实执政基础,提升领导能力,党的建设富有成效。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得到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扎实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全委会作
难和问题较多的时期,越需要保持思想的领先,敢于思考前人和他人从未碰到过的问题,敢于瞄准前人和他人从未达到过的目标,敢于探索前人和他人从未开辟过的路径,敢于承担前人和他人从未经历过的风险。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步,善于用新的思想思维思路破解难题,用新的信念理念观念谋划发展,以思想的大解放闯出发展的新天地。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发展率先,才能加快富民强市,实现崛起腾飞。发展是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真理。五年来,我们始终把经济总量小、产业支撑弱、发展起点低,作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并充分考虑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资源环境制约加剧等市情新特征,旗臶鲜明地把科学发展作为时代主旋律、最强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群策群力促跨越,从不动摇、从不折腾、从不懈怠。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坚持好字当头、快字为要,好中求快、能快则快、又好又快。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富集要素,全力以赴实施大投资方略,强化大项目支撑,推动了昆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实践证明,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敢与强的比、敢同勇的争、敢跟快的赛,加速跨越崛起,实现跨越腾飞。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开放抢先,才能广泛富集要素,拓展发展空间。开放是时代的最鲜明特征,既倒逼改革并提供可资参照的目标方向,也为发展拓展空间、集聚要素、培育动力。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处于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最前沿,作为昆明最大的优势来培育,最大的潜力来挖掘,最大的形象来建树,最大的品牌来打造,敞开引入外来先进思想的碰撞和交融,引来外来优秀人才的挑战和竞争,引进外来生产要素的富集和激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实践证明,唯有开放,才有活力,唯有开放,才有出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扩大开放不松劲,全面开放借助外力,彻底放开依靠民力,深化改革增强活力,加快发展壮大实力,着力建设大都市、培育大产业、构建大通道、汇聚大物流、改善大民生、营造大环境,以提速大开放来开辟发展新空间。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改革当先,才能把握历史机遇,抢占发展先机。改革之路漫漫,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五年来,我们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工业化加速、信息化升级、城市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和国际化拓展中遇到的难题,切实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制度性和改革成果的普惠性,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实践证明,谁能率先在改革上实现突破,谁就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先机、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不懈怠,敢趟改革的“深水区”,敢啃改革的“硬骨头”,敢碰改革的关键点,敢当改革的先行者,争做改革的试验区,持续增添发展新动力。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创新争先,才能增创竞争优势,蓄积发展势能。创新永无止境,创新引领未来。五年来,我们坚持打时间差—改革,打空间差—开放,打信息差—创新,打制度差—治理,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培育市场引导力、组织社会参与力、运用法制规范力、发挥党政推动力,形成了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的浓厚氛围。实践证明,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进步的灵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锐意创新不停滞,不为传统模式所制约,不为常规眼光所局限,不为已有经验所羁绊,敢谋创新之策,敢行创新之举,使一切有利于改革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民生优先,才能凝聚民心民力,形成发展合力。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五年来,我们以改善民生为第一要事,坚持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倡导民投民有、民办民营、民富民强、民乐民享,着力提高老百姓在市场和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努力实现人口变人手、人手变人力、人力变人才、人才变资本、资本变财富、财富保民
属于“门户型”城市;而从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南亚、西亚生产要素的流向来看,昆明则是一个重要的集散地,是南北方向泛亚铁路国际大通道和东西方向第三条亚欧铁路大陆桥的交汇点,又是亚洲五小时航空圈的中心,属于“枢纽型”城市。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能够更好发挥、提升和强化昆明作为“门户型”、“枢纽型”城市的作用,也是我们贯彻落实桥头堡战略最直接、最具体、最重要的抓手。我们必须主动融入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加快推进城市品质国际化、产业发展国际化、市场体系国际化、文化交流国际化、社会管理国际化,建设服务全省,辐射大西南,联系我国东部、中部、西部,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南欧、北非地区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成为独具湖光山色、滇池景观、春城新姿,融人文景色和自然风光为一体,使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森林式、园林化、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高原湖滨生态城市。
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是体现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促进人的自主而全面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纵观我们党90年的光辉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人为本的历史,就是一部造福人民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获得更多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的要求,必然更加具体、更加广泛、更加强烈。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真理,但如果发展不能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那就没道理、没真理。我们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就是要坚持民生优先发展导向,解决好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可以说,造福人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也是我们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增进民富、改善民生、实现民乐,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安康、更有尊严。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力打造富强昆明、活力昆明、文化昆明、生态昆明、和谐昆明,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斗。
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基本构想是:近期抓规划、夯实基础。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同步基本建成绿色经济强省的龙头、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重要桥头堡城市。“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中期壮实力、基本达标。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同步基本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远期提品质、全面建成。到2030年,使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特征更加明显、实力更加雄厚、影响更加广泛,全面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上述奋斗目标和基本构想,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昆明发展的战略要求,表达了全市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展示了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坚信,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个经济繁荣富强、文化特色浓郁、社会安定和谐、生态环境优美、开放包容多元、民主法制健全、人民生活幸福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必将崛起在祖国西部大地上。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创现代产业竞争新优势
越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越需要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竞争力,培育竞争新优势。
(一)打好结构调整这场硬仗。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做强存量、做大增量、做优总量,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大力调整需求结构。持续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切实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推动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环境,释放农村消费潜能,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存量、规范增量向园区集中,走集中、集聚、集约、节约发展的路子。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和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加快昆明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彻底放开发展非公经济,全面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同时,加大收入分配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和区域结构等调整力度,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持之以恒推进工业突破,加快建设重要的区域性先进制造业、资源深加工、新型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五大基地,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骨干、都市型工业为补充的新型工业体系。到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争取达到2000亿元。要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物联网、生物医药、石油化工、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烟草及配套、装备制造、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全力支持中石油安宁炼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草铺昆钢、中国南车、长安汽车整车生产、寻甸褐煤洁净化利用、中铁大型养护设备昆明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主攻终端产品,突破高端产品,做大总量规模,加
0就业特区、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等园区发展;力争空港经济区和杨林工业园区、安宁和海口工业园区联合申报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加速培育市级特色产业园,加快形成以国家级园区为龙头、以省级园区为支撑、以市级特色产业园为补充的三级园区体系。
(五)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应用为重点、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自主研发、促进成果转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学科优势明显、以应用基础研究为特色的知识创新体系。要强化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等平台建设,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大力培育创业创新文化,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发明创造,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使全社会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要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切实做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大力开发培养企业家人才和创业创新人才,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优先保证人才投资,把昆明建设成为西部人才高地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泛亚人才集聚区。
四、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做优区域性国际城市新载体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引擎,城市城镇是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变革和进步的大熔炉。要以国际视野规划城市,用国际标准建设城市,按国际惯例管理城市,全面构筑城市国际化的硬件基础、物质形象和功能内涵,打造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品质春城,成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世界休闲宜居之都和国际著名的“春城夏都、避暑胜地”。
(一)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加强对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系统研究和科学论证,尽快完善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乡镇、2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继续实施“主城品质提升行动”,对城市标志性建筑、重点片区、重点街区,要精心设计、精细施工、精品建设,使单体建筑各具特色,群体建筑和谐美观,不同街区风貌各异,整体形象特色鲜明。科学处理好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关系,把城中村改造、企业“退二进三”、市场“退批进零”、交通体系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结合起来,系统推进城市空间形态、功能布局和生态环境的有机更新。
(四)强化城市基础支撑。加快市域交通、水利、环保、能源、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把昆明建设成为云南桥头堡交通、能源、物流和信息战略通道的核心枢纽。加快滇中城际快速交通和市域高等级路网建设,推进环滇中高速外环线、滇中北环线、西北绕城、东南绕城、昆武、昆嵩等项目,推动功山—东川—格勒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完善城市路网体系,主城规划区40米以上道路100%建成,25米以上次干道90%以上建成。完善市域干线路网,促进城乡交通网络化。到2015年,形成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的“十三射五环五纵六横”路网体系。围绕构建“八出省、四出境”铁路大通道,配合完成昆明铁路枢纽扩能改造及东南环线建设,促进昆玉、云桂、沪昆和渝昆客专、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确保“十二五”前半期1、2、3、6号线建成营运,4、5号线开工,公交分担率达到60%以上。迅速启动主城与四个辅城之间的都市快线建设。加快空港交通枢纽建设,确保新机场顺利通航。配合国家和省实现中缅油气管道和炼油项目“十二五”建成投产。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三网融合”、无线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工程,打造“智慧昆明”,使昆明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讯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
(五)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顺应城镇规模、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整合城管、公安、安监、消防、卫生、气象、环保等部门资源,建立集监控、调度、指挥为一体的管理服务和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全
(二)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经营为特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要优化农业布局,建设滇池流域生态观光休闲型农业区、东西部高效农业区和北部特色农业区。稳定粮食生产,提升烤烟、畜牧、蔬菜、花卉、林果等产业,推进生物创新产业发展。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观光农业和开放型农业,全面推进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斗南国际花卉园区、宜良鲜切花生产基地、嵩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8个重点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园区集约化和企业集群化。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验检测、市场准入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力度,把昆明打造成为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粮田建设,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抓好防洪抗灾工程建设,完成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推进嵩明、宜良柴石滩、寻甸清水海、石林月湖等大中型灌区建设,新建续建罗白河水源组工程、寻甸木嘎利等10座中型水库。完成集镇供水设施标准化建设,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县、乡、村公路和村庄路面硬化,提高县乡村公路等级,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率和公共交通覆盖率均达到100%。推进农网城网化,加大农村电力、通讯、燃气等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健全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和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体系。
(四)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臵、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
6化缩短时空距离,降低时空成本,使昆明零时空融入外部世界,形成接轨省域、接轨国内、接轨国际的大开放格局。接轨省域,就是携手曲靖、玉溪、楚雄,共同建设滇中城市经济圈;加强与保山、普洱、临沧、红河、文山、西双版纳、德宏、怒江等八州市的边贸合作,共同建设国际大通道,形成整体开放优势。接轨国内,就是加强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川滇黔十市地州的交流合作,强化与西南六省区市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大西南经济圈;接轨国际,就是主动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孟中印缅次区域、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拓展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探索与新加坡—加尔各答—昆明“黄金三角”区域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形成泛亚合作经济圈。
(二)推进大通道建设。配合国家和省促进区域性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建设,构筑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五通互联”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立足云南、辐射西部、联通泛亚的通道枢纽。以昆明新机场、泛亚铁路、昆明至北部湾快速铁路和昆河、昆曼、昆仰高速公路等为依托,加快构建昆明—皎漂、昆明—北部湾、昆明—曼谷等大通道,推动昆明至河内、皎漂、曼谷、密支那经济走廊建设,实现借港出海、连线出境、互联互通。以南昆铁路、贵昆铁路、成昆铁路、沪昆铁路、滇藏铁路等为依托,推动昆明至广东珠三角经济走廊、昆明至成渝经济走廊、昆明至西藏昌都经济走廊建设,为内地省区市和企业进入东南亚、南亚市场提供服务。
(三)加快大平台搭建。以滇池泛亚合作为龙头,办好昆交会、南亚商品展、旅交会、农博会、泛亚石博会、GMS经济走廊活动周等系列国际性经贸活动,争取在昆明举办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南亚国家部长级会议,打造一批高层次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平台。按照昆明国际空港、昆明国际陆港和出口加工区“两港一区”构架,加快向国家申报设立昆明综合保税区。以经开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为龙头,扶持建设一批出口商品基地和
8社会领域的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七、加快建设泛亚文化名城、展现文化繁荣发展新气象
经济是硬支撑,文化是软实力。要实施文明素养提升、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振兴、文化体制创新和文化品牌培育五大工程,加快建设泛亚文化名城,使昆明真正成为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不断提高昆明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创新力。
(一)建设共有精神文化家园。实施文明素养提升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培育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柱。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要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为重点,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要探索新形势下媒体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方式,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舆情分析研判制度和新闻要情通报制度,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要不断丰富和提升昆明精神内涵,加强社会动员,利用媒体动员、竞争动员和参与动员,增强市民对昆明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事业繁荣工程,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基本文化需求。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乡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市级文化传媒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文化演艺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民族民俗文化中心和文化馆(市文庙)、图书馆、博物馆(二期)、科技馆、体育馆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实现每个县(市)区都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每个乡镇(街道)都有文化站,每个村(社区)都有文化活动室。要积极
0
(五)扩大文化辐射影响能力。实施文化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演艺文化品牌,建设图书馆、博物馆“双馆”名城,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要实行市场化经营、科技化提升,展示原生态民族文化,开发民俗民间文化,加强文物古迹、名人故(旧)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风采。要着力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文化人才队伍,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领军人物。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和群众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推出继承文化传统、体现时代要求、群众喜闻乐见、市场效益良好、独具昆明特色的精品力作。要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的途径和方式,使昆明成为展示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国内外文化经典荟萃的重要舞台和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八、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开创人民幸福生活新境界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在城乡居民增收上下更大功夫,在发展社会事业上花更多气力,在完善保障体系上行更实举措,在创新社会管理上有更新突破,在社会和谐稳定上做更多工作,让全市人民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共建共享幸福昆明。
(一)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富民优先,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尤其要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要拓宽增收渠道,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鼓励和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扩大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富足。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
(二)全力以赴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投入、优先发展,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高等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到2015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全力办好昆明学院,加快呈贡高校集中区和安宁、嵩明职教园区建设。加快主城“退高初中、进小学幼儿园”进程,规划建设高初中集中区,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实施“全民健康工程”,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重点实施80所乡镇卫生院和1000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优先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建设中医药、民族医药研发基地,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医疗和技术、人才交流中心。探索养老服务新路子,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支撑、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多元化养老格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青少年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三)更大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以项目扩大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扶持就业、服务保障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每年新增就业8万人以上。坚持社保安民,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提高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保障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对接、应保尽保。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实施安居保障工程,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廉租住房制度,努力实现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32425
(五)深入整治城乡环境。加强对滇池流域及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实施禁止挖砂、采石、取土、烧砖、毁林、开垦、放牧、填河、围湖、擅采地下水等“十个禁止”措施,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加快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等工程建设,健全城乡统一的垃圾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推进雨水、污水、中水、泔水和工业垃圾、农业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大力整治违章建筑、违法加层等问题,综合治理噪声、扬尘和尾气污染,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六清六建”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新能源替代,实现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村庄发展生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广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到2015年,力争14个县(市)区100%创建为国家级生态县(市)区,8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标准,创建市级生态村1000个以上。
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必须紧扣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持续推进思想解放,把解放思想变成解放行动,把思想解放变成思想实践、理论实践、政策实践、制度实践和法治实践,以新的思想解放引领新的发展。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学以创业。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利用高等院校、社科研究机构等各类资源,努力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资源共享的干部培训体系。要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创新学习方式,把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与个人自学、在线学习与境外培训结合起来,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要健全完善学习制度,规范学习管理,改进学习考核,强化注重学习的导向,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
大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坚持民主集中制,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新途径、新方法,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规范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表大会负责、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健全党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列席党委有关会议等制度,逐步推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扩大党代表公推直选范围,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扩大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实行各级党代会闭会期间代表提案制度和提案办理反馈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好双拥、人武、预备役、统战、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工作,更好地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体党员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选贤之门、广辟任能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真正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探索实行市管正职领导干部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要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统筹考虑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领导干部的合理布局和梯次配备。要完善领导班子和
8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要大力弘扬谦虚谨慎、团结拼搏的作风。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维护团结,用真挚的情感增进团结,以班子的团结带动上下级之间、干群之间乃至全社会的团结和谐,形成万众一心干事业、群策群力谋发展的生动局面和强大合力。
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大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力度,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引导领导干部严守党的纪律,自觉落实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着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和干部财产申报等制度规定,建立完善制度审查机制。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行更加严格的问责制,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各级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永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历经艰辛、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展望未来,我们满怀憧憬、共同肩负神圣的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扎实工作,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