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专题论证报告
目 录
一、关于城市规划区范围修改 ··········································································· 2
(一)现行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 ··················································· 2
(二)修改的必要性分析 ·········································································· 2
(三)修改的可行性 ·················································································· 4
(四)修改后的主要影响 ·········································································· 5
二、关于城市规模的修改 ··················································································· 6
(一)现行总规确定的内容 ······································································ 6
(二)修改的必要性分析 ·········································································· 6
(三)修改的可行性与方向 ······································································ 8
(四)修改后的主要影响 ·········································································· 9
三、关于市政基础设施内容的修改 ·································································11
(一)现行总规确定的内容 ···································································· 11
(二)修改的必要性分析 ········································································ 11
(三)修改的原则及目标 ········································································ 12
(四)拟修改的主要内容 ········································································ 12
四、关于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的修改 ·································································16
(一)现行总规确定的内容 ···································································· 16
(二)修改的必要性 ················································································ 18
(三)修改的原则与目标 ········································································ 19
(四)修改后的主要影响 ········································································ 20
五、关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修改 ·································································22
(一)现行总规确定的内容 ···································································· 22
(二)修改的必要性分析 ········································································ 24
(三)修改的原则及目标 ········································································ 25
(四)拟修改的主要内容 ········································································ 27
(五)修改后的主要影响 ········································································ 28
六、关于城市综合防灾内容的修改 ·································································28
(一)现行总规确定的内容 ···································································· 28
(二)修改的必要性 ················································································ 33
(三)修改的可行性与方向 ···································································· 35
七、关于绿化用地的修改 ·················································································34
(一)现行总规确定的内容 ···································································· 34
(二)修改的必要性分析 ········································································ 36
(三)修改的可行性与方向 ···································································· 37
(四)修改后的主要影响 ········································································ 38
八、关于环境保护控制指标的修改 ·································································39
(一)现行总规确定的内容 ···································································· 39
(二)修改的必要性分析 ········································································ 41
(三)修改的可行性与方向 ···································································· 43
(四)修改后的主要影响 ········································································ 43《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以下简称“2004版总规”或现行总规)对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有效指导了下一层次规划的编制,明确了城市拓展方向,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城市用地布局,完善了城市功能,对城市重大项目的选址和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升了益阳城市的品味,“2004版总规”对城市建设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限于当时编制背景和规划条件的局限性,“2004版总规”本身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同时由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大批新的法律法规的实施,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益阳东部新区的开发建设及一系列重大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要求总体规划能够与时俱进,因此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为进一步强化规划对城乡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城乡建设有序发展,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七条有关规定,有必要结合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与时俱进,依照程序对“2004版总规”进行修改,以切实指导益阳市的空间发展和土地利用。本次修改益阳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涉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规模、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交通体系、综合防灾、绿化用地、环境保护控制指标等强制性内容,以下对这八个方面的强制性内容修改提出专题报告。
一、关于城市规划区范围修改
(一)现行总规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
现行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迎风桥镇、沧水铺镇、新市渡镇、谢林港镇、龙光桥镇全部及长春镇、新桥河镇、兰溪镇、衡龙桥镇、岳家桥镇、笔架山镇部分,规划区总面积760平方公里。
(二)修改的必要性分析
1.充分落实上位规划的发展要求
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3+5”城市群发展战略和长株潭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背景下,为切实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的发展,《湖南省3+5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2009-2030)》提出“3+5”城市群的一区三圈一带四轴空间发展结构。其中,以长沙为中心、株洲湘潭为副中心构建“大都市区,以长沙为中心的30分钟-1小时通勤圈(约100-110KM半径)为大都市区第二圈层:包括益阳市区、长株潭益的部分县市,产业、交通、设施等紧密协作并逐步一体化,益阳市辖的桃江、沅江等县市也将融入大都市区。
益阳作为“3+5城市群”之一,应立足自身优势,强化地区特色,主动对接长株潭,融入长株潭城市群,益阳市通过东部新区接轨(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获得快速发展,并在市域范围内形成桃江(能源产业)-益阳-沅江的城市带;远期桃江县和沅江县与核心圈层有机融合为整体大都市区,其在规划期的成长演化将直接影响和带动湖南北部发展的格局。
由于城市区域定位得到重要提升,现行的城市规划区已无法满足“3+5”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中所提出的“3+5”大都市第二圈层中心城市的发展需求,不利于城市功能区的建设和重点项目落实。为了与上位规划更好的衔接,统筹益阳城乡发展,有必要将规划区范围扩大。
2.充分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东部新区建设的需要
2008年,为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3+5”城市群发展战略,全面融入和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加快益阳市“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益阳东部新区,经过两年的发展,东部新区启步区已经初具规模。2010年,国务院批复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将东部新区纳入核心区范围,并成为“长株潭两型示范区”五区十八片中大河西示范区四片之一,使东部新区处于益阳对接和融入长株潭的核心位置,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功能外拓和产业发展的优先选择区。2010年初,为进一步加快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湖南省将益阳东部新区鱼形山地区选址为省市共建鱼形山“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并提出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为东部新区提供了发展机遇。
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编制要点及工作安排》、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益阳东部新区片区规划(2010-2030),提出的各方案编制需依据各市城市总体规划,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已经不能满足示范区的建设发展需求,为了充分落实上位规划对益阳市提出的发展要求,扩大规划区范围是必须的。
3.适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必须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总规需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基本农田空间范围的安排,调整建设用地布局。新桥河镇在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和空间范围作了较大调整,全部纳入规划区。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4.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了城市的辐射带动范围
益马高速、益娄高速、岳常高速和二广高速益阳段以及绕城高速等公路交通的建设,以及石长铁路、洛湛铁路和长—益—常城际铁路都将大大提升益阳市的区域交通地位,将对益阳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进一步扩大了城市的辐射带动范围。
(三)修改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宏观发展条件的变化、上一轮总体规划具体实施情况的反馈以及城市迅速发展的客观事实,对原规划区的调整是必要的和紧迫的。遵循以下原则和思路调整后,规划区的范围将更为符合未来益阳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调整思路如下:
1.与上位规划有效衔接
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区应充分衔接上位规划《湖南省3+5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2009—2030年)》中提出的益阳城市发展设想,将未来影响益阳市城区建设的乡镇纳入到规划区范围中。
2.行政边界完整
规划区的划定应充分结合行政边界,尽量以乡镇为最小单位,规划区由若干个乡镇、区行政辖区构成,方便今后规划的具体管理工作。
3.纳入重点发展地区和生态敏感地区 益阳“两型社会”示范片区、国家级和省市级开发区、影响较大的连绵发展的城市组团,以及水源地、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地区必须纳入到规划区。
(四)修改后的主要影响
1.有利于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规划区调整后将使益阳市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各项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并积极建设与保护城乡生态廊道与斑块,最终将有利于整个区域的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2. 有利于城乡统筹
规划区的调整将有利于城乡产业、交通、用地和各项基础设施的统筹布局与建设,有利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同时也便于规划区内的城乡统筹政策与措施的制定,逐步实现区域城乡统筹发展。
3.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修改后的规划区范围内实施合理的政策,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引导人口、产业和用地向城镇集中,有益于带动全市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防止城镇无序的扩展。
二、关于城市规模的修改
(一)现行总规确定的内容
益阳市现行总体规划确定中心城区的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为:近期(2010年)57万人,用地控制在57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不超过100平方米;远期(2020年)80万人,用地控制在87.18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不超过109平方米。
(二)修改的必要性分析
1.现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已超过近期(2010年)规模
依据益阳市目前的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现状(2010年现状城区建设用地规模57.6平方公里)分析,已超过现行总规中的相关预测(2010年建设用地57平方公里)。
2.适应上位规划对益阳市提出的更高要求
《湖南省环长株潭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2009-2030)》提出:益阳市是都市区副中心城市、能源基地和生态旅游基地,其中,益阳市区、迎丰桥镇、过鹿坪镇、长春镇、新桥河镇、谢林港镇、新市渡镇、沧水铺镇、兰溪镇、龙光桥镇属长株潭大都市区范围,规划期内将益阳纳入都市区。规划期内益阳市城市规模达到100—200万人。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将益阳定位为:长株潭城市群新能源基地和休闲旅游服务基地。重点推进桃花江核电站建设,成为长株潭、全省乃至更大区域内的新能源基地,建设区域性休闲旅游基地。
以上两个规划对益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用地规模以及人口规模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上位规划对益阳市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有必要调整建设用地规模。3.有关政策与战略的提出将加快益阳快速发展(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产业结构
2009年以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均作了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发展
面对2009年以来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益阳委、市政府科学统揽,准确研判,果断作出弯道超车、科学跨越的战略部署。工业经济的增幅和排位好于上年同期,年度目标全面完成,一些重要指标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3)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城镇化在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有了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必然带来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快速增长。
4.益阳市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发展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区域宏观经济的稳定调整与快速发展以及交通区位的改善,经济总体上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3年,益阳市GDP总量为239.87亿元,而2010年益阳市GDP总量为712.27亿元,GDP年均增长率达16%以上。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增强了城市的活力,不单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还提高了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吸引外地人口的能力,从而促进人口的机械增长。
5.优越的发展条件
益阳市有多方面的优良发展条件。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为益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为益阳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东部新区“两型”示范片区等周边区域发展将形成良好带动作用,这些优越条件将使益阳成为周边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和产业发展集聚的集聚地段,因而有利于人口增长。
6.“两型”示范片区的要求
东部新区被纳入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五区十八片之一,以及石长铁路复线、长益城际铁路的规划建设,意味着与长沙的对接进入实质性阶段。基于东部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湖南省将鱼形山地区确定为“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并提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行政托管。由省政府成立“两型”投资管理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搭建政府投资平台。
而现行总规难以预见两型示范片区的建设,建设用地规模更是难以体现。随着东部新区建设的逐步完善,结合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优越的发展条件,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必然直接促进益阳人口规模与建设用地规模的增长。
7.各类开发区与园区建设推动人口规模增长
益阳市内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开发区与园区的建设,吸引各项具体的项目投资,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需要大量的产业人口,这将加速推动中心城区和市域人口规模的增长。
8.相关产业带动的服务人口的增长
随着中心城区和周边各市、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必将吸引相关服务类人口的增长。
9.加强区域内重大项目建设衔接的需要
现行总规批准后,东部新区片区的建设、长益城际铁路、石长铁路复线等国家或省市重大建设项目落户益阳,以及境内多条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均突破了原有规划的控制范围,为了便于有效指导这些区域的发展,有必要调整建设用地规模。
(三)修改的可行性与方向
1.以上位规划为依据,落实发展要求 针对现行总规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修改要充分衔接《湖南省环长株潭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2009-2030)》、《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等上位规划,满足上位规划对益阳市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2.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作为参照,基本农田指标等作为约束性指标为基础,进行规划区建设用地规模的论证。通过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充分衔接,从而更好的推动城市各项建设。
3.根据环境容量,合理确定人口与用地规模
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确定合理的人口与用地规模。通过对区域内生态敏感性分析,综合叠加后得出生态用地和规划区建设用地容量后,构建规划区内的生态格局,将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统筹考虑,明确限制和禁止建设用地的范围,最终确定合理的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
4.体现“两型”社会的要求
从集约、节约土地资源的角度出发,将“两型”社会的要求通过城乡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下降和单位用地效益的提高来体现,严格控制各类用地使用强度,严把用地指标,理顺布局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最终实现规划区内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
(四)修改后的主要影响
1.确保益阳市城市功能提升与发展方式转变
益阳市城市功能的提升与各级重大项目的建设需要土地空间作为保障。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是关系到未来益阳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资源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此次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调整可以顺应外部条件改变给益阳带来的跨越式发展机遇,适应益阳发展要求,并为发展提供所需要的空间。2.环境保护压力增大
城市规模的修改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压力,因此通过各种技术与管理手段,严格控制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保证建设用地的开发效益,有助于增强对中心城区资源环境的整体控制能力。从城市安全的角度出发,确定人口与建设用地的上限和资源环境的底限,体现规划的科学性。
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除控制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外,还要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对各类建设用地的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提出切合“两型”建设要求的产业准入门标准和土地使用效益指标,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体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使益阳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4.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加大
城市规模的修改使基础设施建设压力陡增,因此在强调用地集约节约使用的同时,增强基础设施的配套与保障,以应对城市规模增加的压力。
5.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调控能力
使总体规划科学指引规划区的重大项目,切实反映益阳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调控能力。
三、关于市政基础设施内容的修改
一、燃气设施:
(一)现行总规确定的内容
规划主要气源为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为辅助气源。规划远期天然气用量约为37.2万m3/日。天然气管网系统在远期输配系统的基础上,远近结合分期建设。规划燃气输配系统的压力级别为中压一级系统。城市中压管网由中压输配干管和中压管网组成。规划建设天然气门站与天然气储配站各一处,天然气加气站4座。
(二)修改的必要性分析
1.城市发展新要求需要市政设施配套
《湖南省环长株潭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2009-2030)》对益阳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为落实上位规划的有关要求,需要提高市政设施配置的标准,完善市政网络,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益阳城区的不断发展扩大,人口增加、工业发展迅速,天然气用量也会相应改变。并且随着城区天然气气化率的提高,东部新区和桃江燃气的接入,现有的一座天然气门站已不能满足要求,需要规划第二门站。如按总规继续执行,将制约益阳城区的天然气利用的发展,需要对总规进行修改。2.两型社会建设、发展低碳城市的新需求
益阳市东部新区被纳入两型示范片区的框架中,给益阳的发展带了新挑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需要更高标准的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如何更好的利用中水回用等新技术对现行总规中确定的人均用水、用电及市政基础设施用地指标等进行调整,落实国家节能降耗的目标,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些方面都对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提出了新要求。
(三)修改的原则和目标 1.尊重现状,强化保障
对现行总规中市政基础设施方面强制性内容的调整,在充分尊重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益阳城市的发展建设的要求,扩建和新建部分市政基础设施,提高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全面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保障能力。
2.实现城乡均等、同质化
在现行总规中未覆盖的区域,如东部新区和部分规划区的重大项目与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对建设区域内的给水、排水、电力、信息、燃气等市政设施需实现城乡均等化和同质化。
3.节约型发展目标
积极实施节约用地策略,选用占地少的各类布局形式。充分利用相关条件布置廊道,协调各类型的市政设施管网。
(四)拟修改的主要内容
燃气工程:规划期内,益阳市天然气主要来自于接忠武管道潜湘支线的长常支线、西气东输二线中的樟树—湘潭支干线,以及西气东输三线。中心城区规划期内由长常支线供气,并规划在东部新区新建天然气门站一座。市域范围内建设资阳区—桃江—安化支线和赫山区—沅江—南县支线。
二、给水工程规划
(一)现行总规确定的内容
根据1999年2月1日实施的《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98)大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0.7~1.1(104m3/万人.d),综合益阳市目前的用水量水平,确定综合用水量指标为0.8(104m3/万人.d)。总用水量65 万m3/ d。
(二)修改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两型社会建设、节水技术的逐步发展,《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98)已不在符合目前的用水情况,以其做为确定用水量指标的依据,会导致用水量指标偏大。间接导致城市总供水量偏大。
(三)修改的原则及目标
根据《用水定额》(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T388-2008)及参考湖南省各地级市用水量指标,确定至规划期末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0.6(104m3/万人.d)。城市总供水量为60 万m3/ d。
(四)拟修改的内容
调整第四水厂规模为15万m3/ d。
三、排水工程规划
(一)现行总规确定的内容
污水量按用水量的80%计算,则至2020年,城市日平均污水排放量为52万吨/日。
(二)修改的必要性分析
因给水量预测偏大,导致污水量预测偏大。
(三)修改的原则及目标 城市总污水量为48 万m3/ d。
(四)拟修改的内容
调整赫山南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8万m3/d,占地面积为10ha,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清溪河。
调整高新区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7.5万m3/d,占地面积为10ha,集中处理该园区云雾山片污水及朝阳区姚家湾片污水,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志溪河。
四、电力工程基础设施
(一)现行总规确定的内容 到规划期末,规划区范围内总用电负荷约为178.4万千瓦。
现状迎风桥及毛家塘220变电站规划进行扩容改造,扩建后主变容量均为2X180MVA。规划新建益阳南220KV变电站,主变容量2X180MVA;规划新建高速及会龙山东220KV变电站,主变容量均为1X180MVA。保留现状铁铺岭、朝阳、接城堤、会龙山、江家坪、长坡岭及清水塘110千伏变电站,规划进行扩容改造,扩建后主变容量为2X31.5MVA或2X50MVA。规划新建7座110千伏变电站,规划主变容量均按2X50MVA考虑。
(二)修改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益阳城区的不断发展扩大,人口增加、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东部新区纳入城区版图,城区面积增大很多,原有的负荷预测偏低,变电站布点也不足。
在变电站布点方面,未开工新建220kV变电站,但对220kV毛家塘变进行了扩容,扩容后毛家塘变变电容量为240MVA。2007年城区新增110kV变电站2座,即110kV梓山湖变和110kV秀水变。
上版规划的变电站布点不能满足城区规模扩大的需求,此次修改需要增加变电站布点及高压走廊通道。
(三)修改的原则及目标
电力建设适度超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改善和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的可靠性、灵活性、经济性。
节约用地原则,选用占地少的变电站布置形式,充分利用河道、绿地等安排电力高压走廊。协调电网建设与城区规划的关系,充分预留高压走廊及电缆通道。
(四)拟修改的内容
新建1个500kV变电站,主变容量按3x1000MVA考虑,拟选址在规划区外围东南。新建2个220kV变电站,主变容量按3x180MVA考虑,拟选址在东部新区。新建7个110kV变电站,主变容量按3x50MVA或3x40MVA考虑,拟选址在规划区内部各负荷中心,增容现有110kV变电站。统筹安排高压走廊用地,对用地分割严重的高压走廊予以拆除改线,对同一方向的高压线路整合在高压走廊带中,在城市规划区外围规划数条高压走廊带。
四、关于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的修改
(一)现行总规确定的内容 1.行政办公用地
(1)市属行政办公用地主要集中于高新北片区,规划将行政办公用地尽量集中布置,明确中心片区内的功能分区。
(2)赫山南片区规划部分行政办公用地满足城市次中心的功能。(3)商务办公用地集中在益阳大道两侧以及高新北、桃花仑、赫山北三大片区内。
(4)区级行政中心共设置2处,其中资阳区政府选址在长春工业园以北,临资阳路;益阳高新区办公基地选址在高新区南片区云雾山路和高新大道交叉处。(5)各居住区应设置居住区级管理中心。2.商业金融用地
(1)商业网点由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和居住区级商业中心构成。市级商业中心:以康富路为轴,东西分别以金山路和龙洲路为界,南北分别以梓山路、桃花仑路为界,规划区域2-5平方公里。
区级商业中心:资阳区级商业中心、桃花仑区级商业中心、赫山庙区级商业中心、赫山北片区级商业中心、赫山南片区级商业中心、火车站区级商业中心和高新南片区级商业中心等7处。
居住区级商业中心:资阳区4处;赫山区12处;高新区6处。(2)接待设施建设
规划加大酒店设施建设力度,主要建设高尔夫球场配套接待设施、佳宁娜大酒店和益阳大酒店等建设项目。
3.市场用地规划 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即益阳机械电子市场、赫山南综合市场、益阳农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益阳农机批发大市场。
工业消费品市场:对朝阳大市场进行整改,适当增设若干工业消费品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扩建马良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整治学门口农贸批发大市场、秀峰水果批发市场、益阳槟榔批发市场、七里桥菜市场。新建资阳定点蔬菜批发市场。改建团洲蔬菜批发市场,设立益阳水产品批发市场、团洲花卉苗木批发市场与永鑫绿色食品城。
4.文化娱乐用地
近期旧城以改造为主,逐步完善,注意保护与改造可以反映历史文化的传统街区;在高新北片区形成一个新的市级文化中心,结合梓山湖高尔夫球场、奥林匹克公园布置大量的文化娱乐设施。
5.体育设施用地
充分利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三处区级体育中心,分别位于资阳片区、高新北片区、赫山南片区;旧城改造现有学校体育设施,要求社区和学校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或半开放;新区必须按标准设置居民公共活动场所,增加运动场地,发展大众化的体育活动;综合开发梓山湖运动休闲区,设置系列运动设施。
6.教育科研用地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加强科研院所建设,发展职业教育。对主城区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基本形成以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美术职业学院和两所高级技工学校为龙头,以1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重点,以一定数量的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高、中、初等教育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扩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规划省兵器工业高级技校去筹转正;申办益阳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好湖南城市学院和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新校区;益阳职业技术学院迁址原益阳师专。结合高新产业区、高教区等功能区布置科研用地。7.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建立一流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规划建设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中心。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高应对现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逐步完善市级医疗中心—组团或片区级医院—社区门诊所三级组成的医疗服务系统。规划益阳市中心医院为全市大型综合医院,市急救中心设在益阳市中心医院内;益阳市四医院为传染病医院;规划远期市区医院13个;中心血库、献血中心按标准建设;居住小区和工业区则按有关标准设置相应的卫生所和门诊部。
(二)修改的必要性
1.东部新区的启动给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出了新的布局要求。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益阳东部新区片区规划的完成,益阳市东部新区建设已经开始启动,东部城区必须融入益阳市区共同规划建设,东部城区和中心城区的公共设施必须形成功能互补、设施共享的发展态势。
2.城区周边区域的大型交通设施建设,给益阳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城际铁路、娄益高速、城区环线高速等重大对外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对于益阳市城市功能布局产生重大影响。这些设施的建成将给益阳城区带来更多的客流量,这就要求益阳市提供更多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3.新时期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益阳市正在进入新一轮的城市快速发展期,宜居成为现在益阳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结合城市规划公共政策需要,必须对现有文化娱乐体育设施进行适当扩充与完善,按照不同层次服务半径需要设置这些设施。同时,增加并完善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以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需求。4.服务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和服务能力 随着产业发展和城市地位的提升,益阳中心城区对人口的聚集能力不断提升,益阳城区现在的人口已达到56.8万人,规划的城东新区规划人口40万人,将来服务人口的大量增加要求益阳提供更多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需要相应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5.随着新的用地分类标准实施,需要将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相对分开考虑。
老版的规划依照原来的用地分类标准,将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统一考虑布局,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更好的反映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的分布特点,造成规划与实施存在很多差异,新的标准的实行,将两者分开分类,给公共设施规划提出了新的布局思路。
6.“2004版总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总规的指导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原规划但也存在部分规划项目在外部环境的变化下已做出了调整。如“2004版总规”没有解决的问题:一是行政办公用地严重超标的发展局面,二是没有形成益阳市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体系,虽然益阳市公共服务中心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区级服务中心、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还没有形成体系,三是虽然目前围绕着公共服务中心有各类型的商业设施布局,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城市核心商业区,区级商业中心也不完善。
(三)修改的原则和目标 1.修改原则
(1)增强城市的宜居性原则
重视满足市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基层网点建设,依照国家、省、市有关建设标准进行项目配置与布点,网点配置符合城市布局结构,根据市场服务半径形成合理的服务网络。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城市功能提升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强化市级、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的构建。
(2)城市增长方向引导的原则
大型公共设施发展项目的区位选择及其规模的确定,既要符合市场的需求,也要有利于补充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
(3)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弹性相结合原则
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建立符合城市总体公共利益的合理设施网络,实现均衡分布、功能互补,同时也保证各片区公建设施用地安排的弹性选择,有利于局部效益、效能的发挥。对市级、区级以及农村文化、教育、体育和医疗卫生设施网络的覆盖范围进行刚性控制,对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留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并制定相关公共政策保障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落地。
2.修改目标
充分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时代要求,全面履行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统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低碳环保为核心原则,完善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物质和健康的需要。
(四)修改后的主要影响
1.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地位
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和提升,将有利地促进人口、产业集聚和城市功能提升,从而大大增强城市竞争力并提升城市在区域中乃至全国的地位。
2.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外围地区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设施的完善提升,促进老城地区人口疏解转移,同时通过组团中心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的集中建设,促进益阳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优化益阳整体城市空间结构。
3.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通过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的提升,完善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有效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五、关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修改
(一)现行总规确定的内容 1.高速公路
长常高速公路是实现与长沙对接的重要通道和城市南北方向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线。
益阳南环绕城高速公路是城市未来对外交通联系的重要汇接线。规划在主城区预留四个互通式立交口,分别与G319国道、团圆路、S308省道和四桥引线相交。
2.一般公路
城区段G319国道新增平行设置的通道;娄底方向近期建设一条通道;沅江方向建沅益一级公路;桃江方向平行铁路在铁路南增加一条通道。
在高速公路绕城线外围东北部、西北部和南部建设三条与高速公路大致平行的辅助性干道。
区域性干道适当向各外围专业镇方向延伸,其中S308省道改从梓山路东端直接通往兰溪镇。
3.铁路
(1)城际铁路:建设益阳至长沙西轻轨铁路,利用现有石长铁路进行线路和站场改造。
(2)公铁联运:加强公铁联运,提高铁路交通枢纽作用。重点加强铁路站场与公路和城市道路的衔接。
(3)水铁联运:水铁联运下河线南移至环城南路(快速路)南侧。4.航运
益阳千吨级码头选址位于资江二桥下游南岸1公里的范围内,设计1000吨级泊位2个,500吨级泊位3个。5.航空
利用长沙与常德两个航空港。6.城市道路(1)快速路
在主城区外围建设城市快速环路,近期采用部分立交,远期实行全立交全封闭措施。道路红线宽度控制40米,严格控制交叉口数量及形式。主要规划有桃益公路城区段、迎宾路、十洲路、白马山路、关山路、虎山路。
(2)主干路
道路红线宽度35-60米,包括关濑路、马良路、资阳路、长春路、五一路、迎春路、文昌路、花乡路、桃花仑路、益阳大道、梓山路、鹿角园路、学府路、云树路、金山路、康富路、龙洲路、团洲路、萝溪路、团圆路、蓉园路、云雾山路、高新路、石港路、竹林路、中山村路、梅林路、楠珠路、石桥路、永福路、工业大道、天成路、袁家湖路等。
(3)次干路
道路红线宽度20-35米,包括沿江路、向仓路、三益街、贺家桥路、七鸭子路、山渠路、青龙路、兴业路、五福路、幸福渠路、金花湖路、资江路、碧云路、会龙路、红星路、滨江路、栖霞路、丁香路、环保路、秀峰路、大桃路、陆贾山路、关公路、教育路、中师路、天桥路、荣益路、茂林路、海棠路、大利路、怡园路、玉兰路、春晓路、团山路、晓园路、凤山路、紫竹路、塘下路、千家路、莎坪路、清水路、烟波路、东港路、茶园路、香樟路、宁家村路、梨园路、石竹路、月潭路、春嘉路、龙桂路、松林路、茶林路、雨荷路、涧山路、龙泉路、枣林路、龙塘路、金塘路等。(4)支路
道路红线宽度15-20米。(5)规划道路指标
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总长约为305公里,路网密度为3.5公里/平方公里;城市支路的路网密度控制在3.53公里/平方公里左右。(6)静态交通设施规划
规划市级和区级广场13处,游憩集会、文化娱乐性质的广场11处,交通集散型广场2处,分别为益阳火车站广场、益阳火车东站广场。
布置35处大型停车场,每处占地约1公顷。
城市公共加油(气)站的服务半径宜为0.9—1.2公里,进出口宜设置在次干路上,并附设车辆等候加油的停车道。(7)公共交通规划
设置公交车辆停保场9处,调度中心1处。主城区各片区布置公交停车场,每处规模停放100—250辆公交车。公交首末站每处用地1300—1500平方米,最小不低于750平方米。
(二)修改的必要性分析 1.益阳市外围交通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南部益娄高速、西部益马高速的施工建设,北部益阳至南县高速、东部益阳至平江龙门高速的线路确定,根据《湖南省环长株潭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3+5”城市群综合交通规划》的相关内容,石长铁路复线的施工以及长常城际铁路、汨益娄衡城际铁路的规划建设等因素将大大提升益阳在湘中北的交通枢纽地位。
2.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需要
长常城际铁路穿过益阳,并在中心城区设有一客运站,汨益娄衡城际铁路也通过益阳,都对益阳城市道路和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城际铁路在现行总规中没有体现,因此,有必要调整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三)修改的原则和目标 1.原则
(1)分区域、分层次协调发展
加快快速道路系统的建设,构建与城市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协调的交通主通道,快速集散跨区域机动车交通出行。保持快速通道与城市出入口道路和组团联系道路的紧密衔接,缩短中心城区与主要发展组团之间的时空出行距离,为推进城市发展向走廊和组团的战略转移提供交通系统的保障条件。并以快速通道为骨架,完善主、次干路系统,严格控制支路网密度,构建等级系统匹配和结构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2)绿色主导,构建和谐多元交通模式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政策:加大对公交发展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公交线网,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交线网体系;重视公交场站建设,落实公交发展用地;建立衔接顺畅、换乘方便的公交换乘系统;开辟特色专线,在旅游景区开通旅游专线,通过长途旅游巴士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旅游资源的整合协调。
创造良好的慢行交通环境,鼓励非机动车和步行出行:重视非机动车道路网络的规划、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交通整治管理,确保非机动车交通空间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加大步行系统建设,加强步行空间的改造和管理,塑造安全、舒适、友好的步行环境。
(3)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符合国家确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下,城市交通发展建立现代化城市交通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解决好拥挤、安全和环境三大交通难题,实现交通运行秩序化、安全化、人性化,更好的促进整个城市的有序运行。
2.目标(1)因地制宜构建城市道路网络
依托现状主干道路网络,根据益阳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与空间结构,协调道路交通与用地,构建层次清晰、功能合理的道路网络系统。依托结构性主干道,构建直达快速通道,提高路网整体运行效率。
(2)协调区域性交通线路,服务城市交通
根据《湖南省环长株潭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汨益娄城际铁路、长常城际铁路的确定,同时石长铁路益阳段复线改造的开工建设,这一系列轨道交通应加强与现有洛湛铁路的衔接,协调铁路走廊及站点布局,避免对城市用地的分割。
(3)加强城区内部交通管理,提高路网总体容量
交叉口、重要跨河桥梁、人流密集点是制约路网整体效能发挥的关键。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应改变只建少管的旧观念。对既有主次干道交叉口应根据条件结合道路改造或用地开发,努力做到基本渠化;对重要跨河桥梁段积极实施拓改并实行红绿灯交通管制;对人流密集点根据景观要求选择建设人行地下通道或人行天桥,减少人流对车行交通的干扰与影响。
(4)加强城市对外通道的建设,提高城市交通枢纽地位
根据城市外围交通干线的变化,应积极修建对外联系通道,加强内外交通的沟通与衔接,创建一个快捷、通达、便利的城市,提升益阳在湖南省的交通枢纽地位。
(5)加强静态交通设施建设管理,实施差异化管理
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合理配置其不同形式停车设施的建设比例和区位布局。节省土地资源,灵活多样、总量控制、分散布局,开发形式多样的停车设施。公共建筑物的配建停车设施是城市停车供应的主体,应严格落实配建停车场建设,使静态交通建设跟上动态交通发展的步伐。(6)需求控制,全面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在组织架构和形式上,可以成立由市政府直接牵头,规划、建设、交通、交警、城管、市政等多个职能部门参加的交通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组织、指导、协调交通领域内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处理。
优化道路交通组织体系,全面实施交通系统管理,建立合理的交通组织体系。包括建立空间上相互分离的机动车、自行车、步行系统和专用道系统,组织单向交通和公共交通优先体系等各种手段,科学合理地调节交通流,充分发挥路网潜力和效益。
建立完善的交通管理保障体系与交通安全体系,强化市民交通安全教育,建立交通行为准则;提高交通管理队伍素质,维护执法的公平、公正;加强交通事故的监控技术,提高事故预防能力;建立交通事故、突发事件快速处理机制和快速救援体系等。
(四)拟修改的主要内容
因益阳市城区的快速发展,现有的城市道路已难以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规划将增加快速通道,串联中心城区、东部新区等片区。
由于外部已确定了“半环形”的高速公路,本次规划在东侧构筑一条连通益(阳)南(县)与大荆高速的快速路,形成益阳城区外围的快速公路环。
利用现有的城际干线,规划构建与城际干线平行的三条快速路,即从益阳火车站往东南,过寨子仑、碧云峰、达鱼形山,另一条快速路是从益阳一大桥出发,沿桃花仑路往东南延伸,一直到东部新城,为更有效的强化快速路之间的衔接,规划从泉交河收费站起,往西至泥江口,接益娄高速,形成连接两条高速、三条快速路的横向快速通道。
城际铁路益阳站的修建,将加快益阳联系外界的速度与密度,促进益阳的跨越式发展,因此以益阳火车站为中心,强化客运交通枢纽地位,布局公交枢纽站场、对外长途汽车站、城市广场等与之配套的公共设施。
(五)修改后的主要影响 1.改善益阳市交通条件
通过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对外联系通道和城际铁路站场的建设与整合,改善益阳市的交通条件,加快中心城区与东部新城的联系和交流,同时更好、更快的融入长株潭城市群。
2.促进市域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统筹
通过市域快速路、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加强市域功能组团之间、城乡之间的交通联系,为市域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支撑条件。
3.提高交通可达性,倡导绿色交通、低碳交通
通过各级道路网、轨道交通的建设,构建层次丰富的交通体系,提高城市的交通可达性。积极倡导绿色交通、低碳交通,在出行方式与交通工具上加以引导,降低私家车出行比重,减少碳排放与环境污染。
六、关于城市综合防灾内容的修改
(一)现行总规确定的内容 1.人防工程规划 人民防空建设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坚持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益阳市为三类人防重点城市。从实际出发,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统筹考=虑人防总体防护要求。新建为主,平战结合,发挥人防工程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规划2020年城区战时留城人口约32万人,人防掩蔽工程面积约48万平方米(新建约40万平方米)。(1)重点防护目标
指挥控制系统:党、政、军指挥机关,广播电视发射中心、电信枢纽中心、各级指挥机关。
城市生命线系统:铁路、公路枢纽站、变电站、火电厂、燃气公司、液化气站、自来水厂、医疗机构、桥梁等。
重要工业企业:如资江机械厂、橡胶机械厂等在城市经济中起骨干作用的大、中型工厂。
重要的物资储备系统:包括军需库、油库、物资仓库、医药仓库、粮库、生产资料仓库等。
(2)城市人防设施布局
人防工程布局要保证在空袭警报发出10分钟内人员全部进入人防工事为原则。在城市建设中,重要的建筑物及高层建筑下面按人防工事的标准设置地下室或地下停车场等。新、改建的居住区结合公建和绿地设置人防工程设施。(3)疏散通道和疏散方向
战时防空袭离城疏散主次干道11条,分别向桃江县、赫山区、资阳区等相关乡镇疏散。中小学操场、公园、街头绿地、路边绿地和广场等为集散地。资阳区向长春、迎风桥和新桥河等三个乡镇疏散,赫山区向谢林港、新市渡、沧水铺、兰溪、衡龙桥、龙光桥和笔架山等七个乡镇疏散。2.防洪工程规划(1)城市防洪标准
益阳市防洪等级为Ⅱ等城市,在防洪保护圈内,主城区采用近期100年一遇控制(39.53米,黄海高程),远期150-200年一遇控制,工程等级为二等,非主城区采用近期50年一遇控制,远期100年一遇控制,工程等级为二等。(2)城市防洪范围
城北片区保护圈:资水以北区域,由现有的长春大堤和长常高速公路组成。桃花仑片区保护圈:资水以南区域,由现有的河南大堤和长常高速公路组成。黄泥湖保护圈:资水以南和志溪河以西区域,由现有的资江大堤和志溪河大堤组成。
东港片区保护圈:位于资水以南和铁路下河线以西,由现有的资江大堤、铁路下河线和高速公路组成。(3)防洪堤规划
设立防洪保护圈,加高培厚原有堤防和增设新堤防。堤顶宽度根据防洪标准分级相应分为二级,150年-200年一遇堤防采用Ⅰ级,堤宽不小于8.0米;100年一遇堤防采用Ⅱ级,堤宽不小于6.0米。
沿资江、志溪河、兰溪河加固堤防,堤顶高程等于设计水位加超高 2.0米。沿资江、志溪河、兰溪河内堤坡脚线延伸30—50米为非建设区。
兰溪河、志溪河与资江交汇处设置防洪闸门,以降低兰溪河、志溪河防洪堤标准。兰溪河和志溪河按50年一遇标准设防。
城区防洪工程应与资江风光带结合,体现三国文化及益阳民俗文化。(4)治涝规划 治涝标准
城区及市郊居民点,按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干;市郊稻田,按10年一遇,最大3日暴雨3天排到作物耐淹水深;市郊菜地,按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干。
治涝规划
以资江为界,将主城区划分为2个大排水片区,其中资江以北为城北片,资江以南为城南片。扩建原有电排站,扩充原装机容量,排水泵站规划总数为13个,分别是接城堤电排、东门口电排、娘娘庙电排、西流湾电排、新安电排、大码头电排、白马山电排、龙山港电排、大渡口电排、贺家桥电排、裴公亭电排、磨公咀电排和团洲垸电排,装机容量为2757千瓦,使总装机容量达到5283千瓦。
3.抗震工程规划 益阳市属6度设防区,新建工程必须按此标准进行抗震设防。(1)工程地质抗震规划
对新建筑物选择地质条件较好地段进行建设,工程设计要进行抗震设计;对现有建筑实施抗震加固;主干道两侧的房屋高度应考虑不得在震时倒塌堵塞交通。加快老城区的改造,在场地较好地段,应以多层建筑为主,降低建筑密度。
(2)城区避震疏散规划
规划建设和完善避震疏散场地和疏散通道,避震疏散场地按三级配置,市(Ⅰ级)19个、区(Ⅱ级)32个、街、乡镇(Ⅲ级)24个。
以南北向的4条主干道(马良路、迎春路、康富路、金山路)和东西向六条主干道(五一路、资阳路、资江路、桃花仑路、益阳大道、会龙路)为主,结合次干道及支路构成的道路骨架网以及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配套完善疏散通道。
(3)城区生命线系统规划
生命线系统包括供电、供水、邮电、医疗卫生、消防、交通、粮食、防洪、燃气和煤炭等九个部门,各生命线工程有关单位,应配备器材、精干人员和车辆,组成抢险组,以备救灾。
(4)城区地震次生灾害防治规划
重点保护次生灾害源点,石油公司、农药厂、氮肥厂、滨湖柴油机厂、橡胶机械厂等五家企业为次生灾害重点防范区;整治资江河道,加高加固防洪大堤的31 和水库堤坝。
4.消防工程规划(1)消防站
市区消防站分为普通消防站和特勤消防站两大类,其中普通消防站又分为一级普通消防站和二级普通消防站
一级普通消防站辖区面积一般不大于7平方公里,占地面积约2公顷,配备消防车数量为4-6辆,共规划12处。
二级普通消防站辖区面积一般不大于4平方公里,占地面积约1公顷,配备消防车数量为2-3辆,共规划2处。
消防指挥中心(特勤消防站)设在高新南片区,龙洲路东,迎宾路南侧,占地4公顷,配备消防车数量为7-10辆。(见附表19)
分期建设消防站,近期新建消防指挥中心(特勤消防站)、马良消防站、火车站消防站和城东消防站;扩建金山消防站,建成消防培训中心。
(2)建筑消防规划
城市新建的各类建筑,均应为一、二类防火等级,限制三级建筑。旧城改造及新区建设应严格遵照有关消防规划及规定,控制消防间距,控制好街区的防火分隔。
(3)消防设施系统
建设市政与消防合用的给水系统,市政给水设施应满足消防给水技术要求。宜采用多水源供水方式,利用就近天然地表水,积极保护水源,保障充足的消防用水。城市给水管道管径应满足消火栓接口需要。市政消火栓沿道路两旁设置,靠近交叉路口,保护半径不大于150米,两栓间距不大于120米。
消防通道宽度不应小于3.5米,净高不应小于4米。消火栓设置应采用规格统一的地上式消火栓,沿道路设置,间距不应超过120米,道路宽度超过60米
时,应双侧设置消火栓。
改造完善现有消防通讯系统,逐步建成现代化的电子消防通讯系统。有线通讯系统报警方式以“集中接警”与“分片接警”相结合,消防指挥中心与城市供电、供水、供气、医疗、交通、环保、专职消防队以及消防重点单位设置消防专线通讯。无线通讯系统实现火场无线通讯“三极组网”和有线、无线通讯自动汇接;公安消防部队的消防通讯装备的配备,必须形成独立完整系统。
(4)消防供电
市消防指挥调度中心、消防站、城市水厂应采用专线供电或双电源供电,公安消防站应有自己的变配电设施。城市供电规划应保证市区内性质重要、火灾扑救难度较大的建筑达到一级负荷供电条件,即要有双电源供电。5.地质灾害防治 在城市建设中尽量避免利用或靠近山体进行工程建设,如确需利用或靠近山体建设时,应勘测土层的结构及其下伏基岩的岩性,岩面与地形的关系,正确选择边坡开挖的方位和开挖深度。应尽量避免边坡坡向与岩层软弱结构面的倾向一致,两者的夹角应大于45°。边坡的几何形状,应根据有关规范要求进行设计,确保安全。
利用软土作地基时,应尽量利用上层土作持力层,如需要用软土作持力层时,应避免对原状结构的破坏和搅动,并采用适合的基础型式,尤其是修建具有振动荷载的构筑物,更要慎重考虑。
(二)修改的必要性
1.适应上位规划提出的要求,城市防灾减灾任务等级需提升
《湖南省3+5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2009-2030)对益阳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客观上要求城市防灾减灾的人防工程、消防工程、防洪工程等相应提升
防护等级。
2.存在问题(1)人防
目前益阳市人均拥有人防工程面积为0.25平方米,达不到三类人防城市人均拥有人防工程面积1平方米的要求。各类人防工程配套不完善、比例失调,总体防护效率低。资江南北两岸各类人防工程分布不平衡,资江南岸配套有一些抗力等级较高的人防工程,北岸各类人防工程十分紧缺。由于重视不够,普通地下空间开发未能兼顾人民防空的要求。
(2)防洪
防洪标准偏低,在已建的防洪堤中,除近年城区修建的河北防洪堤和和西流湾防洪堤防洪标准100年一遇外,其它防洪堤防洪标准多为20-50年一遇;防洪堤堤身单薄,不安全。现有防洪堤大多数顶宽只有3—5米,少数仅有2—3米,大堤内外边坡较陡,多数为1:1.5-1:2,且堤顶高低不平,给防洪抢险带来了一定困难。
排涝标准低,只有1-6年一遇;排涝区的调蓄能力差,缺乏合适的蓄洪区,且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原来的洼地,鱼塘变成街道和工厂,使调蓄容积逐年减少,加重排涝负担。
(3)抗震
旧城区人口密度大,避震疏散场地不足、部分疏散通道狭窄,不能满足震时疏散要求。
(4)消防站布点少,责任区面积过大,消防设施未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城市消防的要求。消防站占地面积小,同时缺乏一个与城市规模和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先进水平的功能齐全的指挥中心。消防给水管网问题严重,部分给水支管管道老化,管径偏小;会龙片区、大部分新城区及城市边缘重点防火单位给水
管多为枝状,水压不足,造成部分消火栓保护半径不到150米,市区还有许多路段消火栓间距超过120米,不能满足消防给水要求。
(三)修改的可行性与方向 1.构建综合防灾体系
对于现行总规中未考虑的区域,规划实施防灾减灾设施区域全覆盖。同时结合益阳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从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着手,强化市级、区级防灾建设设施网络体系的建设,构建益阳高效率综合防灾体系。
2.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保障城市安全是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现行总规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应对安全保障与重大灾害应急响应管理体制,发展适合益阳市情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体系和决策辅助系统,最大限度提高益阳安全保障能力。
(四)修改后的主要影响
经过本轮次强制性内容的修改应达成以下两个目标: 1.防灾效率提高
修改后的防灾减灾将根据现状对现行总规强制性内容进行调整,调整的内容以优化、新增为主。将对现行总规未考虑的城市建设区域进行防灾减灾设施布局,预留建设用地,建设高效率防灾系统。
2.城市更加安全
修改后的防灾减灾设施将更好的保障益阳城市更加安全,构建和谐益阳。
七、关于绿化用地的修改
(一)现行总规确定的内容 1.总体布局 采用环形加网状布局,结合绿化轴线,建立有机、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形
成“二环三廊,六轴多点”的结构形式。
(1)形成由外环快速路防护带,城市西、南部生态保护绿地,寨子仑风景区,梓山湖主题公园,云雾山生态保护区,会龙山生态保护区,资江两岸生态绿带组成的“山-水-城”扇环;由碧云峰风景区、黄家湖自然风景区、洪山竹海风景区、鱼形山水库风景区、迎风桥水库风景区、南洞庭湿地生态保护区组成的“山-水”圆环。
(2)结合“绿带”与“蓝带”,形成由资江、志溪河、兰溪河及其两岸的水源保护绿地、防护绿地、自然湿地和滨水公园构成的生态恢复廊道,宽度控制在30米以上,局部为100-150米。
(3)沿金山路、龙洲路、银城路、迎宾路、益阳大道和长春路布置绿化带,形成 “六轴”,规划布置生态公园、主题公园、休憩绿地、防护绿地、街头绿地、道路绿地。
(4)城市主干道交叉口、城市景观重要节点、专类公园、区级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等组成的绿化体系。
2.公共绿地规划 主城区规划公共绿地面积720公顷,其中包括市级公园、区级公园、社区公园和街头绿地四类。
(1)市级公园:市级综合公园规划3处:会龙山公园、秀峰公园及梓山湖公园。会龙山生态公园位于城西,面积约149公顷;秀峰公园位于城市中心,为综合性水上公园,总面积约58.5公顷;梓山湖公园位于益阳大道以南,为市区游憩活动的中心,总面积约280公顷;其它市级公园还有文昌公园、益阳植物园和益阳体育公园。
(2)区级公园:区级公园规划6处,主要为一个城市组团或一个行政区的居民服务,其用地面积一般大于2公顷,服务半径约3—5公里。
36(3)社区公园:主城区八大片区至少各设置社区公园1处,用地面积一般不大于2公顷,服务半径约1-1.5公里。
(4)街头绿地:主要分布于主城区景观道路两侧,居住区出入口附近,每处面积为0.5-2公顷。
3.生产防护绿地规划 主城区生产防护绿地面积240公顷,包括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二类。(1)防护绿地
主要布置在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两侧,大型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周围,宽度为15-30米。
(2)生产绿地
结合耕地、草地和鱼塘布置苗圃,主要规划在北峰山、黄泥湖、城南、城东与新堤嘴等地方,面积约140公顷。
4.生态绿地 由基本农田、耕地、林地、园地和自然湿地组成。规划强化沿主城区外围的生态“绿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绿化联动体系,为城市的远景发展预留余地。“绿环”向东与资阳区的黄家湖、迎风桥水库,向西与桃江县的洪山竹海,构成规划区内的生态绿化体系。
现行规划中期目标:主城区绿地总量588公顷,绿化覆盖率3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8平方米。居住区、居住小区绿地率不低于30%,大型公共设施、服务设施用地不低于30%,工业用地不低于20%,其他建设用地不低于25%。远期目标为完善绿地系统、提升已建设绿地的质量。主城区绿地绿地总量960公顷,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共绿地9平米;旧城区绿地率达到30%。
(二)修改的必要性分析 1.绿地指标偏低
城区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其他的历史原因,现有城市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与国家园林城市的指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2.绿地格局有待提高和改善
现有河流、山体等重要生态绿地未能有效保护和预留,城市与外围生态绿地的廊道未得到合理的预留和保护。与规划内容相比城市绿地建设相对滞后,可供市民活动休闲的绿地较少,服务半径过大。而防护绿地的数量更少,未能形成对水系、山体的保护,加剧了城市无序的蔓延。
3.城市发展与绿地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城市在过去的十年间,城市规模扩展过快,城市环境建设相对滞后,使得原规划预留的公共绿地和隔离绿带逐渐被蚕食,未能形成城市合理、有序的绿地系统结构。
4.“两型社会”建设对于城市生态与绿地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环境友好是“两型社会”的重要原则。“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益阳市城市发展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应注重城市品位和生活品质的同步提高。园林城市、宜居城市等建设理念的提出,要求益阳市在今后的发展中进一步强化城市生态景观和绿地系统的建设力度,为居民提供一个环境友好、生态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城市规划应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公共绿地生态斑块、锲体的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进一步明确和加强,通过公共绿地系统的建设锚固城市发展骨架,避免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避免城市连绵成片摊大饼发展模式。
(三)修改的可行性与方向 1.加强生态建设
加强与城市外围生态绿地、主要农田、湿地公园的衔接,加强对生态绿地的控制和保护,形成相应的保护措施,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议将生态建设目标纳入到两型指标体系中去,通过刚性的生态指标体系控制和落实各
类、各级绿地的规划建设要求。
2.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
规划应梳理益阳市现有绿地系统,保护和控制沿河、沿铁路绿地、城市外围山体,形成环绕城市的景观和生态绿环;利用河流廊道结合农田的保护,预留生态廊道,构建城市良好的生态格局。完善现有绿地,增加老城的街头绿地,合理布局城市新增区域绿地,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突出城市滨水和丘陵地貌的特色。从点、线、面多个层面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处理好定位城区周边山体与城区的景观关系,尤其是重视对于居民生活环境影响巨大的公共绿地系统的完善。依据《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划定城市绿线,严格限制在绿线范围内的建设开发模式和开发规模,实现对绿化用地的有效保护,积极创建宜居城市。
3.构建两型社会生态体系
环境友好是两型社会原则之一。规划应将生态和绿地的建设指标纳入两型指标体系中,通过生态指标体系和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和落实各类、各级绿地的规划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四)修改后的主要影响 1.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通过城市绿地的建设、城市绿色、蓝色廊道的控制以及城市外围生态绿地的有效保护,构建连接城市与周边生态环境的有机衔接,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格局。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的保护和建设可作为限制城市建设用地无序增长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全市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益阳市更长远的发展预留空间。
2.优化城市景观
通过对绿化用地的刚性控制,以及绿地布点和设施的完善,有助于固化城市空间主骨架,优化中心城市景观,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城市整体品
味。
3.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对于基本农田的保护,能够有效保障益阳市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保证大量的乡村劳动力就业安置,从而促进城乡产业和居民就业的协调发展。
4.强化规划有效管理
总规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内容重点之一便是基本农田保护内容,通过衔接两规对于基本农田保有量和空间范围的规划安排,可以保证规划建设的可实施性,强化规划管理的有效性。
5.环境友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通过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为居民提供优美的视觉环境,健康的生活环境,舒适的休闲环境,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通过良好生活环境打造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尽早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的环境友好目标。
八、关于环境保护控制指标的修改
(一)现行总规确定的内容 1.环境保护目标
(1)近期目标:逐步实施环境功能分区管理,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禁止有严重污染的工业项目落户主城区,使城区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为创建山水生态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远期目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保障市区内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工业布局和建设布局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各功能区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市区环境状况良好,城市生态良性循环,形成清洁、优美、安全、舒
适的城市环境。2.水环境功能分区 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为资江干流市四水厂上游 1000米,市一水厂下游 200米、迎风桥水库、桃花江水库及鱼形山水库等水域,执行GB3838—83《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资江流域除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以外的水域,主要指资江干流市四水厂上游 1000米至3000米,市一水厂下游 200米至1000米,执行Ⅲ类以上标准;水源准保护区为规划行政区划范围内其余的所有水域,执行Ⅳ类以上标准,可适当用于工业、农田灌溉、排污、排涝;城区边缘严禁设置规模化养殖场。
3.大气环境功能分区
主城区主导风向上风向禁止安排有严重大气污染的工业项目,全市大气环境保护划分为三类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区:其中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名胜古迹、休疗养地、大型公园、一类居住区、高校区及高新区南片区为一类区,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标准;高新北片区、赫山北片区等除一、三类控制区外所有建成区为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东港工业区、长春工业园二、三类工业组团、赫山南片区二类工业组团为三类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区,执行三级标准。
4.噪声环境功能区划分 高新区南片区、资水两岸居住区、梓山湖主题公园周边居住区、行政办公及文教区按一类噪声标准控制。除一、三类以外所有建成区按二类噪声标准控制。长春工业园、赫山南片区、东港片区、益阳橡胶机械厂工业片区及过境公路、长石铁路、洛湛铁路两侧按三类噪声标准控制。
(二)修改的必要性分析
1.“两型社会”建设对益阳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长株潭为核心的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国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益阳市东部新区已经进入省政府“五区十八片”的示范片区,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现行总规提出的环境保护要求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提升环境保护目标,进一步强化恢复益阳市较好生态本底和提高益阳市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自2008年以来,低碳、绿色发展逐步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已做出至2020年碳减排45%的国家承诺,同时至2020年将新能源使用比例提高至15%,这是对益阳市发展模式提出的新课题。益阳市位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区,必须在低碳建设上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2012年碳税的开征使得益阳市在工业结构和环境治理上做出向低碳方向进发的调整。
2.益阳市发展面临更为严峻和紧迫的生态环境压力
(1)水源地安全问题:随着益阳市经济的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益阳市河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对水源地的安全形成了威胁。尽管益阳市污水处理厂已建成运营,但因历史欠账太多,一时并不能彻底扭转这种环境污染局面,因此必须进行长期监控。
(2)碳排放问题:益阳市碳排放没有列入环境治理指标,与此同时益阳市既无碳排放相关研究,也无碳排放的历年统计数据。经过粗略测算,益阳市的现状人口碳排放值明显高于上海等发达城市,碳减排压力巨大。
(3)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工业向农村拓展,能源消耗加大,同时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通过大气、水体相互影响,城市污染开始向农村扩展,土质退化、生态遭到破坏,也继而污染河流,影响示范片区的供水质量。
3.益阳市的环境保护控制性指标未成系统
尽管现行总规提出环境保护规划的一些具体要求,但所提出的控制要求还不全面。离“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如自然环境友好指标、人工环境
协调指标、环境污染控制指标涉及不多,有的甚至没有涉及到。从国家的整个大的发展趋势来看,节地、节能、节水方面提到了很高的高度,因此,在本次的总体规划修改中,应努力按照相应的要求,使益阳市的环境保护指标体系化,为构建山青水秀的益阳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新出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增加环境影响评价专项内容
根据2009年出台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益阳城市总体规划属于城市建设领域的专业规划,按照条例要求应当增加规划环境影响专项内容。
(三)修改的可行性与方向 1.落实上位规划要求
将国家、省和区域层面的上位规划提出的如国家层面的低碳指标、能源条件约束等环境保护和控制指标通过整合和细化融入到此次益阳市总规调整中,从而落实上位规划对于益阳市环境保护和控制的要求。
2.提高环境建设标准,强调落实和解决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原有环境指标的标准上结合“两型社会”建设更高目标提出更高的环境保护和控制指标,并且提出每项指标实现的具体路径、空间上的实现层次和实现指标应采取的具体规划措施等,针对实际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从而将控制指标进一步落实。
3.结合部颁标准和益阳市实际制定环境控制指标体系
在指标的选择和标准确定上参照建设部颁布的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将其中的环境保护和控制指标纳入规划,同时增加了体现两型社会要求和环境保护最新发展的环境控制指标,在指标标准的确定上根据益阳市的实际情况进行提升,并明确城区工业用地的环保要求及污水排放指标等控制要求。
4、探索两型规划中落实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方法
新环境保护控制指标的提出和标准确定需要与两型规划方法的探索相结合,如对于生态用地指标的确定就需要结合用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格局的构建和生态控制线划定等多种创新方法才能实现。因此对于环境指标的探索可以促进规划方法上的创新,并且可以将新方法所得到的成果通过定量的方式确定下来。
(四)修改后的主要影响
1.提高环境承载力,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通过环境保护控制指标的范围的扩大、标准的提高和落实的强调,将环境保护目标、规划的方法和管理的手段相结合,从而切实提高益阳市的环境承载力,保障益阳市未来的生态安全,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2.支撑两型低碳社会建设
两型低碳社会建设不仅理念上的进步,更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目标、方法和手段来细化和落实。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控制指标体系的内容涵盖了大气、水、噪声等各类城乡生态环境,体现城乡环境保护的复合型目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量化和落实可以有力的支持益阳市两型低碳社会的建设。
3.提高益阳市整体生态环境水平
通过对基本农田、区域生态系统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与整体保护,提高益阳市整体生态环境水平。
第二篇:关于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办法
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城市总体规划
强制性内容的思考
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建设单位和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利用土地,进行工程建设必须依法取得城市规划主管部门颁发的规划许可方能进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查土地利用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对符合城市规划的项目颁发规划许可,这是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的基本制度。
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都是法定规划,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上位规划和下位规划的关系。下位规划是对上位规划的深化、细化和具体化,下位规划应服从上位规划。上位规划是下位规划编制的依据。从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性质、作用、内容来看,城市总体规划是属于战略性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属于战术性的(操作性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我国法定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重要层次是城市规划科学的巨大进步。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具体规划与建设实施之间从战略性控制到实施性控制的核心层次和重要手段,是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发展最直接的法定依据,也是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实施规划管理最为直接的法律依据。
从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编制中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调整总体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具有一定普遍性。按照有关规定,调整城市总 1 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城市人民政府必须组织论证,就调整的必要性向原规划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调整(《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年8月29日建设部颁发),这一规定基本上没有得到执行落实。从国家到地方(省主管部门)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一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是违规,问题突出,必须查处;二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应区别对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科学的角度,应坚持实事求是,本人更倾向于后者。
一、应当允许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予以适当调整,这个裁量权应当是地方政府的。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城市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第一,城市总体规划属于战略层面,其内容、深度的规定有很多是概括性的要求,很多内容做不到具体指导实施、引导和调整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达到这种要求和深度只能是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去深化、具体化和实现。第二,由于小比例尺地形图的限制,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也难以对各类性质用地边界具体确定,包括总体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城市用地性质(包括用地兼容)、用地边界大都是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去落实的。第三,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对有些用地性质的划定很少考虑或不考虑用地的产权、改变用地性质的可能性、经济分析等,这就为城市规划的实施留下了变数。从而可以认为,控制性详细 2 规划依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总体规划内容进行深化、细化,并予以适当调整是正常的,就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进行一定的、必要的调整也是正常的,这是其工作阶段、内容、深度、需求所决定的,这个行政自由裁量权应该和城市规划的事权相对应,应该是地方政府的权力。
二、要牢牢守住城市规划的“底线”,切实保证城市的公众利益、公共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督察要牢牢守住“绿线”、“蓝线”、“黄线”、“紫线”等强制性内容这个“底线”,严格落实对城市绿地、河湖水系、基础设施、历史文化遗产、风景名胜资源等敏感地区的空间管制,切实保护好城市不可再生的各类资源,保证城市的成长、运行和供给,维护城市公众利益、公共安全、公平和公正,保证城市按照规划健康可持续发展。
绿线:是指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山体绿地、公园绿地、滨水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水源地保护区、专用绿地等各类绿地的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限。
蓝线:是指城市规划中确定的海、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限。
黄线:是指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线。城市黄线中内容较多,其中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不确定性因素及可能性较大,需要城市规划对应该且能够控制的一定要控制住,需 3 留下弹性的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
紫线:是指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优秀建筑,有关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界线。
“四线”等强制性内容的规定要与不同阶段城市规划内容及深度保持一致,其控制范围、界限要界定清晰并明确建设控制要求。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尽力把“四线”等强制性内容的划定具体化,增强其可操作性,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对“四线”等强制性内容的划定应十分明确、具体。
城市规划的“底线”在不同的城市规划阶段对其内容、深度有不同的要求,应区别对待。牢牢守住城市规划的“底线”,保证城市的公众利益、公共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强化,在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城乡规划督察中这个底线必须守住、不能退让,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擅自侵占强制性内容的违法建设必须严肃依法查处。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城市黄线管理办法》等部令和规范性文件都是在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前制定的,应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和城市规划工作的实际对其进行修订完善,进一步明确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四线”等强制性内容规定的具体要求,进一步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修改的程序和规定,按照城市规划事权划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国家、地方对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修改的责任和权限。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要按 4 一定的程序进行,不得随意调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经济和社会未来发展过程及目标都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城市规划的基本矛盾─如何处理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是各个国家各城市普遍遇到的问题。英国的经验是采用指导性的规划与自由裁量式来应对市场变化,还要有严格的程序和透明的制度。城市规划即要有严肃的刚性,也应具有相应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城市规划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应正确把握和对待,在城市规划编制、上下层级规划的衔接中也有类似情况,需要妥善处理。
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得随意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确需调整的应按一定程序进行。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维护、实施中如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应当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提出调整的理由,组织专家论证和征求公众意见,报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并按法定程序批准后方可实施。
后记,今年7月上旬,部稽查办杨丽坤副主任、南楠同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卢晓栋副厅长、谭欢副处长参加了城乡规划督察山东二组的巡查,期间通过汇报、座谈、交流、核查图斑,我感到有必要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总规特别是调整强制性内容进行研究探讨,遂成此文,一己之见,和有关同行交流。
2014.7.26 5
第三篇: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论证报告
第1章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结论
一、对城市建设起到积极指导作用
1、城市发展方向基本一致
近几年来汉川市基本是按05版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进行建设,即向北以充实完善为主,适当向西;新河开发区主要向南,沿霍城大道和老荷沙公路布局大量工业用地;马口主要发展方向西北,与庙头呈现一体化发展态势;城隍主要向东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的扩散。超出05版总体规划的发展方向主要位于荷沙一级公路以北区域以及马口镇依托汉宜快速铁路站点及白石湖的开发有向南拓展的趋势。
2、主城空间总体结构框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一定指引
六年来,汉川主城区基本按照上轮总规确定的结构框架进行建设。老城关组团逐步实施旧城改造,承担商业、居住、休闲的主导功能进一步凸显;城北组团已成为市级行政办公用地主要集中布局的空间,同时吸纳老城区的人口转移; 北桥和华一工业组团是近几年新增工业用地比较集中的区域,主要沿霍城大道两侧集中分布;新河开发区综合组团依据总体规划,编制了汉正工业园规划并进行了开发建设,同时汉川电厂三期扩建、达利、银露等食品加工业相继入驻,为汉川与武汉吴家山产业园区的对接提供平台。
3、将马口纳入城区范围适应了城市经济产业及空间发展的需求
上轮城市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到马口为湖北省著名纺织基地,是汉川襄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96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以来,逐渐成为重点开发的地区,新区包括居住、行政办公、商业服务等各种功能,在建筑、景观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为汉川市民提供了现代化居住、工作、交通等设施和场所。
二、05版总规对某些问题的判断存在失误和不足,导致实施中问题突出
1、对城市发展目标的制定考虑不够长远
在经济发展指标的制定方面未能准确预测汉川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导致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发展空间需求也突破了上轮总规的预测,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以及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均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
2、城乡统筹规划缺失,市域城镇化整体发展不均衡
由于05版城市总体规划没有对全市域城乡协调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导致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缺少科学的指引。刘家隔镇在上轮总规编制时尚未考虑到武荆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可能对其带来的重要影响,目前该区域已成为市域城镇发展的重点区域,由于其临近中心城区,因此对中心城区的空间发展方向将产生强大的引力。同时,城镇空间结构规划难以对市域西北部城镇产生重要的带动作用,应结合区域基础设施的总体构想,在西北部城镇体系格局中培育新的增长极,带动市域城镇体系的均衡发展。
3、马口的快速发展超出预期
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基础设施的带动和产业多元化三个方面。
根据上轮总体规划,规划至2010年,马口人口规模为6万人,而据2010年汉川公安局实际人口统计资料,马口人口规模为7.8万人,超出规划人口规模30%,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基础设施的配套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超出了上轮总体规划可控制范围,导致汉宜快速铁路及其马口站点并未纳入上轮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目前,随着该工程即将建成完工,必将对马口城区的发展及白石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带来新的契机,这一未预见因素对马口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亟待有新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指引。
在产业方面,由于马口拥有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同时毗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直接承接武汉的技术产业转移。近几年来,马口不但实现了传统纺织产业的升级,同时也大力发展光纤光缆、汽车零配件和旅游接待等产业,逐步实现了产业多元化发展。随着对外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马口将进一步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新型城镇。
4、城市空间快速拓展,突破05版总规近期规划规模
主要表现在市域总人口、城区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三个方面。2010年汉川总人口113万人,已超过规划的2010年111.9万人的近期目标。城镇化率达到了47.7%,在孝感地区位于前列;高于05年版总规确定的2010年44%的城镇化水平指标,也高于全国平均值46.6%和湖北省平均值46.0%。据2010年汉川市公安局人口数据资料统计,主城区人口规模达到298161人,超出上轮总体规划预测的近期人口规模7.2%。由于汉川目前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期,按此增长速度,预计至2020年,现状主城区人口规模将大幅超过规划人口。现状2010年汉川城区实际建设用地面积约为34.90平方公里,比2005年(17.66平方公里)增加了约17.24平方公里,年均新增城市建设用地约2.8平方公里左右;超过近期(2010年)规划用地24.5平方公里的规模。城区人口约29.8万人,比2004年(20.0万人)增加了9.8万人;人均建设用地117.05平方米,比2005年(83平方米/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增加了34.05平方米,远远超出国家标准控制范围。
5、城镇公共设施服务功能仍有待强化,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落后
城北新区的行政办公设施缺乏组织、零散建设,规划的市级行政办公中心未能按规划实施。城区缺乏布点均衡的、服务半径合理的托幼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文体活动设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基础薄弱,市政服务水平较低,街区内市政设施配套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区内的主干道已陆续进行修建,但结合道路建设的市政管线配套多无及时统筹铺设。
6、旧城更新力度不大,城市特色彰显不足
汉川市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以城关为代表老城中心区居住环境一般,建设质量不高。城中村面积很大,居住环境和条件较差,配套设施缺乏,旧城更新力度不大。其次,汉川市历史文化未得到有效彰显,滨水景观特色未加以充分利用,这些文化和景观特色的潜力价值目前仍需深入挖掘。
第2章 城市总体规划修改的必要性
2.1 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
汉川市05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以《孝感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作为重要依据。由于近年来孝感市的发展速度高于99版总体规划的预测,建设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供给不足,区域交通因素的变化对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满足新的形势下城市发展的需求,孝感市于2008年重新修改了城市总体规划。新版《孝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配合城市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了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与布局。在孝感市域城镇空间布局中,明确提出“汉川城区作为县域中心城市,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达到40万人,以发展金属制品、食品医药、高新产业、汽车配件等为主”,同时,在空间管制、综合交通规划、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对汉川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对汉川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修改。2.2 《城乡规划法》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出了新的准则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在规划修改原则、编制内容和组织形式上都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新要求,不仅确立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20字工作原则,而且对规划工作程序、公众参与和部门合作的具体形式都进一步予以明确,甚至对总规在纲要和最终成果阶段的具体内容要求都做了细化。同时,《城乡规划法》突出了城乡统筹,重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地位。05版汉川市城市总体规划在诸多方面都有所缺失,应按照新的规划修改原则,对现行总规进行深化和完善。2.3 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树立了新标尺
2006年10月1日实施的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程序、强制性内容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尤其是在纲要内容方面重点强调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市域空间管制原则;提出中心城区三区范围;确定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增加综合防灾等方面的内容,其总体规划编制的导向由从建设安排转变为发展控制。由于05版汉川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这些方面的调整都对05版汉川城市总体规划有较大突破。2.4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1)国家“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国家将两个“两型社会”试验区都布置在中部地区。2004年,国家提出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这一新的发展时期,汉川可充分发挥自主优势,激发潜力,利用“中部崛起”战略决策提供的宏观政策平台,实施城市产业转型战略,培育和发展后续资源导向型产业,主动参与构建中部地区的交通、信息、电力、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2)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为了落实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和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主要内容是: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以武汉为主体,发挥武汉在城市圈中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同时增强武汉城市圈内“8+1”城市在产业、金融、交通等方面的关联度,通过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汉川市位于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中,与区域核心城市武汉具有较强的联系,应积极融入城市圈的发展,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推动汉川市实现跨越发展。(3)湖北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
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在湖北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会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将全面推进我省“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2010年1月21日,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在省委、省政府举办全面推进“两圈一带”建设专题讲座上指出:“要整体推进,从全省范围内考虑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对重大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安排、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重新梳理。通过“两圈”旅游业的有效对接,物流网点的优化布局,汽车产业链的有效延伸等实现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有机统一。” 汉川地处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是武汉的西部门户,接受长江经济带的辐射。“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将给汉川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第3章 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论证分析
3.1 城市职能及产业定位缺乏前瞻性,需要对城市性质进行调整
六年来,随着区域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汉川与区域核心城市武汉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汉川承接了武汉部分产业的转移,如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然而,由于行政区划的壁垒尚未突破,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在目前条件下还不能与武汉实现真正的同城化,除了产业的部分转移外,汉川与武汉之间的联系还是以武汉对汉川的单向吸引为主,居住人口、城市功能、产业经济并未实现真正的紧密联系,在基础设施的对接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武汉市自身的发展来看,目前,随着市委市政府提出推进“主城+新城组群(1+6)城市格局”,“突出抓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加快推进新城建设”的目标,武汉市进一步强化了武汉都市发展区内六个发展方向上6大新城组群的建设和功能完善,通过科学选择新城中心,构建主城与新城之间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制定区域职住平衡方案,支撑城市人口、产业的梯度转移和聚集分布。因此,在目前乃至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武汉都市发展区内新城将成为武汉市主城功能扩散的重点,汉川作为武汉的卫星城,条件尚不成熟,在行政区划束缚没有打破的前提下,难以承担武汉市人口、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扩散与转移。
在各城区的定位方面,仙女山、新河开发区和马口分别定位了产业发展方向为以发展金属制品、食品医药、高新产业等为主的工业基地、以发展纺织服装、光纤电缆等为主,协调发展休闲旅游业。由于产业定位较为具体,势必在未来规划期来束缚了城市产业的发展方向,不能真正体现出远景年限内,作为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发展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从城市职能及产业定位角度,需要对汉川的城市性质进行重新定义。3.2 城市空间增长重点发生变化,规划区范围应予调整
近几年来汉川市基本是按05版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进行建设,即向北以充实完善为主,适当向西;新河开发区主要向南,沿霍城大道和老荷沙公路布局大量工业用地;马口主要发展方向西北,与庙头呈现一体化发展态势;城隍主要向东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的扩散。超出05版总体规划预测的城市拓展方向主要位于荷沙一级公路以北区域,沿武荆联络线向北延伸,同时,以及马口镇依托汉宜快速铁路站点及白石湖的开发有向南拓展的趋势。以上城市空间拓展的新增长点,客观上已突破05版城市总体规划所划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需要结合现状情况,及时调整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利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3.3 市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应予以进一步统筹
由于近年来汉川市市域范围内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对外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发展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除刘家隔镇、沉湖镇、分水镇、庙头镇发展态势超出上轮总规的城镇职能定位外,大部分城镇发展实际情况符合职能规划。从当前市域城镇发展态势来看,05版总规对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有两点需要完善:
(1)刘家隔镇在05版总规编制时尚未考虑到武荆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可能对其带来的重要影响,目前该区域已成为市域城镇发展的重点区域,由于其临近中心城区,因此对中心城区的空间发展方向将产生强大的引力;
(2)05版总规城镇空间结构规划难以对市域西北部城镇产生重要的带动作用,应结合区域基础设施的总体构想,在西北部城镇体系格局中培育新的增长极,带动市域城镇体系的均衡发展。
城乡间由于交通条件的制约,以及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公共服务设施等级体系尚未建立而引起的城乡间发展不平衡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统筹规划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3.4 城市人口及空间快速增长,城市规模应适当扩大(1)市域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城区人口聚集效应凸显
2010年汉川总人口113万人,已超过规划的2010年111.9万人的近期目标。城镇化率达到了47.7%,在孝感地区位于前列;高于05年版总规确定的2010年44%的城镇化水平指标,也高于全国平均值46.6%和湖北省平均值46.0%。根据公安局统计数据,2010年,汉川城区(仙女山办事处、马口镇、新河开发区)总人口规模达到29.8万人,高于上轮总规确定的2010年26.37万人的预测规模,人口向城镇集聚趋势明显。(2)城市空间拓展加速,空间发展规模大幅突破规划预期
2005年以来建成区规模迅速扩大,空间布局呈现粗放式增长,2010年,城区(含仙女山、新河、马口)建设用地面积达到34.9平方公里,较2004年的16.65平方公里增加了18.25平方公里。按照公安局统计的2010年城区城市人口数量29.8万人,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17.1平方米。
基于人口及用地规模的快速增长,均已突破05版城市总体规划预期的客观现实,需要对城市规模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此作为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的重要依据,以满足未来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
3.5 区域交通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城市空间格局应予重构
05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区域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对城市空间拓展产生重要影响,急需对现有规划进行调整,对城市发展进行合理引导。六年来,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武汉至荆门的武荆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及刘家隔至汉川城区的武荆高速联络线的建成,带动了城市建设用地向北扩展。在铁路建设方面,汉宜快速铁路即将建成通车,并在马口设有站点,将对马口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根据2009年国家发改委的批文,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远景年(2030年)规划线路将由孝感经刘家隔、汈汊湖、城隍、庙头、马口至蔡甸,由北向南穿越汉川,该线路将对汉川城市空间拓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区域交通条件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对城市空间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是未来影响城市空间拓展及功能布局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需要有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作为依据,对城市空间格局重构进行科学引导。
3.6 马口的快速发展超出预期,其发展应予以重新定位
六年来,随着马庙工业园、汉宜高速铁路车站和白石湖风景区的开发建设,马口城区进如快速发展期,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基础设施的带动和产业多元化三个方面。
(1)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 根据上轮总体规划,规划至2010年,马口人口规模为6万人,而据2010年汉川公安局实际人口统计资料,马口人口规模为7.8万人,超出规划人口规模30%。2010年,马口城区现状建设用地457公顷,新增加建设用地88.56公顷,以工业和居住用地为主。马口城区主要发展方向西北,与庙头呈现一体化发展态势。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大都对基础设施的配套提出了新的要求。
(2)基础设施
由于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超出了上轮总体规划可控制范围,导致汉宜快速铁路及其马口站点并未纳入上轮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目前,随着该工程即将建成完工,必将对马口城区的发展及白石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带来新的契机,这一未预见因素对马口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亟待有新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指引。
(3)产业发展
在产业方面,由于马口拥有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同时毗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直接承接武汉的技术产业转移。近几年来,马口不但实现了传统纺织产业的升级,同时也大力发展光纤光缆、汽车零配件和旅游接待等产业,逐步实现了产业多元化发展。随着对外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马口将进一步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新型城镇。
随着汉宜快速铁路马口站点的建设以及白石湖风景区的深度开发,势必带来马口城区的新一轮发展。因此,为了给马口城区的建设提供科学指引,需要有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作为依据。
第4章 城市总体规划需研究和修改的主要内容
经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论证分析,汉川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下列方面:
4.1 城市发展目标和定位
结合国家、湖北省及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战略与政策,规划应重新分析论证汉川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资源与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的目标,准确地界定城市发展定位及其综合职能。
4.2 城市发展战略(1)交通提升战略
由于多年的交通建设滞后,汉川市域各乡镇间交通联系仍显不足,难以支撑日益增长的交通流量需求,有可能对汉川的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针对以上情况,在市域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上应着重从四个方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都市区交通路网体系:一是突出城市内环线的带动;二是强化纵横向的对外交通联系;三是建立各组团间的交通联系;四是完善城乡间的交通路网布局。
(2)区域协作战略
汉川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条件,其产业发展定位应突出承接武汉的产业转移,以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战略,增强汉川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上,联合周边地区,通过联合划定保护区等手段,协作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3)经济产业战略
针对汉川市经济发展仍停留在以工业化为主导的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轻,与经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现状,需要大力提升汉川第二产业档次的同时,发展第三产业以提升城市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4)空间拓展战略
目前,汉川经济发展处于重要转型期,受到区域经济产业联系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吸引,城市空间呈现出粗放和无序的扩展特征。为了给汉川远期发展阶段内提供合理的空间拓展指引,需要深入研究城市现状条件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制定稳定的城市空间拓展战略,为汉川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5)城乡统筹战略
目前,汉川的城乡建设面貌在工业化的带动下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依然存在农村基础建设滞后,城乡间差距逐渐拉大的现实问题。为解决汉川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规划按照网络化的原则,强调广域的集约,战略要地的集聚,促进城市功能的网络化,完善功能设施服务层级,形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享和城乡共同进步的目标。
(6)城市特色战略
汉川市域范围内湖泊密布,沟渠纵横,具有塑造水乡生态城的良好条件和差异化发展的资源潜力。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源的盲目开发,导致汉川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浪费。为了充分利用汉川丰富的自然资源,做好水文章,改善城市景观风貌,塑造宜居的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味与吸引力。
4.3 市域城乡统筹 结合汉川市域自然环境禀赋及城乡建设现状,研究并提出市域范围内差别有序、因势利导的城乡统筹策略,研究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格局,依托汉川良好的区位条件,在完善市域交通体系的基础上,明确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及空间组织优化措施,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
4.4 城市发展规模与空间格局
(1)针对汉川市域城镇化整体水平不均衡的现状,研究在新型工业化发展背景下,市域城镇化合理增速、人口规模人及口空间分布格局。
(2)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根据汉川所在区域的基础设施条件,综合考虑汉川市发展战略要求,主要经济流向及综合交通的牵引作用,研究城区空间拓展方向及空间布局重构模式,合理确定城市用地布局。
4.5 城市空间特色及人居环境质量
汉川城市建设风貌日益与湖北乃至全国的一般中等城市同化,原有的城市风貌特色受到较大的冲击和破坏,如何发挥汉川历史文化和空间资源优势,打造富有特色的中等城市风貌,体现城市文化内涵与景观特点,是汉川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需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中重点强化。
4.6 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根据2006年4月1日起实施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涉及城市发展长期保障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等方面的内容,应当确定为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内容,在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中应予以明确。
第四篇:市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公示
**市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公示
按照《**省建设厅关于对2005年前上报待批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完善的通知》精神,我市城市总体规划于2009年10月19日编制完成。2009年11月26日通过了由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评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办法》、《**省建设厅关于在全省实行城市规划公示制度的通知》有关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报送审批前应进行公示,充分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修改完善后报上级部门审批。现对《**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进行公示。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公示方式:分别在**市政府网、**市电视台、**市城乡规划管理局规划公示栏、芒砀路与欧亚路交叉口、人民广场、沱河风景带公示。
通信地址:**市东方大道**市城乡规划管理局用地科。联系电话:
邮编:电子信箱
公示时间:2009年11月27日—12月27日
**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一、城市规划区范围
本次市域规划范围:**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994.49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是城市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范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演集镇、城关镇、侯岭乡、城厢乡、高庄镇、茴村乡,总面积约392.4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东至永东工业集聚区,西至老城区西界,北至311国道,南至南环路,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增长边界范围内面积90.92平方公里。规划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4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5平方米。规划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54.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其中:近期 2009—2015年;远期 2016—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展望到2050年。
三、城镇空间结构规
确定**城镇空间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促进优势地区城镇的率先崛起,打破现状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从这一基础出发,确定**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的基本思路为:“强化轴向骨架生长,形成指状城镇空间”,最终形成 “两轴两翼,一主
四副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规划期内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加强重点镇与中心城区在功能与空间上的协调整合,促进区域城镇空间的全面推进和协调发展。
(1)两轴:一主一副两个发展轴。北起条河南至黄口的发展轴是**市城镇、产业发展的主轴,是**市工业、矿业、旅游业等产业重点发展地带,且连接起**的两条高速公路,对外交通条件优越,城镇与产业向这一发展轴集聚是经济、社会、城镇发展的客观要求。311国道东接徐州、西连亳州,是**市东西向重要的交通走廊,其沿线构成**市城镇、产业发展的副轴。
(2)两翼:西部与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作为市域城镇发展的两翼。西部与南部地区是主要的农业地带,要按照国策解决好“三农问题”;北部地区是矿业、工业和旅游资源开发地带,要协调好矿业开发、工业发展、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好塌陷区治理及居民的安置工作。
(3)一主:**中心城区是**市的主中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
(4)四副:芒山镇、陈官庄镇、酂城镇、马桥镇,作为市域发展重点镇。
(5)多点:一般建制镇和乡政府驻地是各乡镇周边农村地区的农业、农民、农村的“三农”服务基地,要发挥各
自优势,建设具有特色和活力的乡镇。
四、城市性质定位
**是**省以能源、有色金属、食品工业及其精深加工为主导的重要的现代化工矿城市,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的副中心。
五、城市发展目标
要把**市建设成为:
中部地区和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省重要的煤化工、铝深加工、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扩大面粉加工业规模、延伸加工制造产业链,促进仓储、贸易、会展等相关行业发展,形成面粉产业链条,打造名副其实的“全国面粉城”;
进一步推进资源依赖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采矿沉陷区改造,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生态环境转型,形成**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宜居示范城市;
整理和发掘夏、商、周文化资源以及隋唐大运河文化遗址,在保护文化遗存的基础上,打造以汉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特点的文化旅游名城;
加强**在中部崛起以及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中的作用,加快豫东地区重要的增长核和经济次中心的建设,形成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六、城市规划用地布局结构
以城湖为核心,组织外围新城、老城、永中工业集聚区以及永西工业集聚区,使**市城市空间结构从“被动分散组团”走向“有机紧密组团”空间布局,形成“一带一核两城三区”的中心城区空间模式。
“一带”即以沱河为主体的生态景观带,成为串连几个组团的生态纽带。
“一核”即老城及新城间以城湖为核心的生态核心区。“两城”即老城和新城,是**中心城区的主体生活空间。“三区”即永中工业集聚区、永西工业集聚区及永东工业集聚区(独立工矿区),构筑**南部工业走廊。
七、城市用地远景发展设想
规划期内, **中心城区“一带一核两城三区”的规划范围将达到近85平方公里(包括城湖及沱河生态带),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近60平方公里。而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划定的规划区392.44平方公里范围内,在“两城三区”间将形成120平方公里的生态涵养区。远景城市向南、向北扩展,城市建设用地共有近6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
第五篇:安全条件论证报告的内容
安全条件论证报告的内容
进行编制安全条件论证首先要确定基本工作内容:界定需要论证建设项目,具体了解其主要生产工艺和周边环境等方面的情况,然后分析其内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对其周边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居民生活的影响,周边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居民生活对建设项目的影响,当地自然条件对建设项目的影响,若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均未超过要求,则认为该建设项目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2.1概述
2.1.1建设项目概况
2.1.1.1项目概述
着重介绍项目选址、自然条件、周邻情况、总平面布置、设备方案、土建工程、工艺流程、主要原辅材料、劳动定员、公用工程等方面的内容;
2.1.1.2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简要介绍项目的产品方案、生产规模、投资规模、赢利能力、投资回收期等
2.1.1.3面的内容
安全条件论证单位及人员资质:虽然《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对此无非凡要求,但实际工作中建设单位仍应委托有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或工程咨询机构进行编制,编制人员应为国家注册的安全评价人员或咨询工程师。
2.1.2安全条件论证目的2.1.2.1建设项目是否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化工集中区内;
2.1.2.2建设项目内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对周边场所、区域的影响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2.1.2.3周边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该建设项目的影响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2.1.2.4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对该建设项目的影响是否在可接受和可控制的范围内。
2.1.3安全条件论证依据
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搜集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非凡是了解当地省、市政府的有关文件,准确把握其要领,是做好建设项目安全条件论证的基础。
安全条件论证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文件要求;
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2.2建设项目内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对建设项目周边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居民生活的影响
2.2.1建设项目内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主要危险物质的危险有害性及其等级划分:首先列出所有危险化学品的MSDS,再分别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危险化学品名录》等标准、规范对各危险物质进行分级定性,并明确界定企业应当领取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范围。
对生产过程中和生产装置内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易燃易爆性和毒害性,不能漏项。
项目建成后是否可能构成重大危险源,如构成重大危险源应重点考虑在非正常状态下的事故后果及其影响。
2.2.2建设项目对周边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具体了解建设项目周边人口分布及生产经营单位的活动情况,准确把握系统中存在的固有的危险、危害程度,透彻分析对周边区域可能产生的影响。
重点分析极端条件下,建设项目内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对周边相邻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和居民生活的影响,非凡是发生重大事故时的影响,必要时要模拟计算出事故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半径。
2.2.3建设项目对地方政治经济的影响
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要求,采用的设备和工艺是否受国家禁止和淘汰的,产品是否有利于社会及人民群众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需要,项目的建设对国家及地方政治、经济的影响分析论证。
2.2.4建设项目对法律法规予以保护区域的影响
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现行的产业政策、能源政策、土地政策、清洁生产政策、行业准入制度、行政许可制度对建设项目有无约束。建设项目安全条件论证时应非凡关注与《危险化学品安全治理条例》所规定的以下八个方面场所、区域的安全距离必须符合要求:
居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
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等公共设施;
供水水源、水厂及水源保护区;
车站、码头、机场以及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及入口;
基本农田保护区、畜牧区、渔业水域和种子、种畜、水产苗种生产基地;
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军事禁区、军事治理区;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予以保护的其他区域。
2.3建设项目周边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居民生活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2.3.1周边生产经营活动因素的影响
阐述建设项目与周边生产经营活动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如季风、水域等自然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
2.3.2应急救援及交通的影响
拟建地址周边的交通条件将对事故后的应急救援起较大的影响,这是在项目选址时应重点论证的。假如周边道路不能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有可能使事故后损失大幅度增加,若采取补偿措施仍不能满足要求,则项目应重新选址。
同时,还应针对建设项目原料输入、产品输出量大小以及运输方式,结合区域的交通状况及基础设施,侧重于交通及物流的安全影响分析论证。
2.3.3选址规划的影响
分析建设项目与拟建地规划的适应性,重点分析与中长期规划的适应性。
2.3.4人口活动的影响
充分考虑建设项目所在地的人口分布、乡土人情等方面的因素对项目的影响分析论证。
2.4当地自然条件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2.4.1风的影响
依据主导风向,确定该建设项目对周边环境和城市影响较小的方位,非凡注重散发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厂址,应位于城镇、相邻工业企业和居住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应重点考虑项目周边单位和居民的风向是否适应,作出对建设项目的影响分析。
2.4.2温、湿度的影响
准确了解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温、湿度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其对建设项目的作用与影响。
2.4.3降水和排涝的影响
具体了解建设项目拟建区域内的降水量,包括年平均降水量、年最多降水量、日平均降水量、日最多降水量小时最大年降水量等方面的信息,作出对建设项目工程标高和排水方面的要求。
厂址应位于不受洪水、潮水或内涝威胁的地带,当不可避免时,必须具有可靠的防洪、排涝措施,若位于坝或堤决溃后可能沉没的地区,则不得进行项目建设。
2.4.4地震的影响
了解建设项目区域内的地质及可能发生地震的概率,分析论证区域内地质灾难对建设项目的制约和可能造成影响;需要注重的是地震断层和设防烈度高于九度的地震区不得选为厂址。
2.4.5地质条件的影响
了解拟建区域地质条件,确定其能否满足建设项目的要求,对于有泥石流、滑坡、流沙、溶洞等直接危害的地段和Ⅳ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的新近堆积黄土、高压缩性的饱和黄土和Ⅲ级膨胀土等工程地质恶劣地区,不得进行项目建设。
2.4.6其它
分析拟建区域的雷电、气压、降雪等方面的自然因素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2.5安全条件论证结论
安全条件论证的最后阶段应对整个论证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明确建设项目是否在政府规划区域内,其核心应归纳总结建设项目和周边生产经营活动分别存在的固有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相互之间可能造成的影响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分析自然条件对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是否在可接受和可控制的范围内。
假如以上影响因素超出了规定要求,应采取一定的补偿措施;若采取补偿措施后,可能造成的影响仍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在可接受范围内或无法控制,该建设项目应另行选址,重新论证。
3报告的编制
安全条件论证报告编制时必须考虑与同时上报的其他材料的适应性,做到即不漏项,也不过于重复,比如若安全条件论证报告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立安全评价报告的组成部分,则应作适当的删减,但应当满足以上基本要素,保持其完整性。
4结束语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安全评价和工程咨询机构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条件论证水平上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为这一类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笔者也见到了不少高水平的安全条件论证报告。本文中提出的只是个人见解,希望与同行们进行业务交流,共同提高。
作者简介:李智,男,国家注册安全评价人员、注册安全工程师,主要从事安全评价与安全生产技术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