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古代经济和文化
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一、中国经济:
(一)、古代经济:1 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唐朝: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出现“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农业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特别提示: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或者是唐朝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
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唐太宗还下令合并州县,减轻人民的负担。);注意戒奢从简;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外交政策等。
(2)北宋: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
(3)元朝: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历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春秋战国:
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牛耕得到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位于岷江中游,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意义:消灭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
(2)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3)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4)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3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水稻在宋代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大发展。(2)手工业: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很多来自江浙。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宋代是中国制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发展成著名瓷都;宋代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3)商业:宋代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和杭州;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加以管理;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
(4)衣食住行、娱乐活动和民俗:北宋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辛亥革命后
废除;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许多娱乐经营场所,叫做“瓦子”。其中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受重视。除夕夜祭祀祖先,挂年画,贴“桃符”,“守岁”等风俗。4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影响因素:①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主要原因)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过程:①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唐朝中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③南宋时期: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二)近代经济:主要体现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为“自强”和“求富”创办了军事和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状元实业家张謇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代表性企业:大生纱厂等。口号: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工业部门;从地区看,像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而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
落后的原因: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二、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
(一)古代文化
1、远古时期
(1)北京人文化遗存:北京人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2)农耕文化: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见复习资料汇编P1表格)
2、夏商周:(1)夏历(农历)据说来源于夏朝。(2)青铜文化:商朝是我国青铜器文化的灿烂时期;西周时,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主要代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与商周同期,西南成都平原盛行独特的青铜文化,即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3)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
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春秋战国时期:
(1)孔子的思想主张:春秋晚期人,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大教育家。
思想主张: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了封建文化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孔子是大教育家,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2)老子的思想主张:春秋晚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面。思想主张: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他善于从正反两个反面去考虑问题。
特别提示:儒家思想的发展
1、思想核心:“仁”。
2、发展过程:(1)春秋时期出现,创始人孔子(“仁”),战国时期孟子(“仁政”)加以进一步发展。(2)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进一步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得儒家思想遭摧残。(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同时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办太学,以儒学的五经为主要教材。(4)新文化运动前期李大钊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现实意义:儒家的大一统意识,对维护社会的安定统一和祖国统一大业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以人为本、民为贵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有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对于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和谐意识对于建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意义。
(4)战国时期已经测出一年24节气。
4、秦汉时朝:(1)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又推广隶书。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办太学,以儒学的五经为主要教材。(3)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
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意义: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4)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模仿虎鹿猿熊鸟五禽活动姿态,编成一套医学体操,称为“五禽戏”;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被后世尊为“医圣”。(5)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道教尊孔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影响。(6)《史记》叙述了从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7)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5、魏晋南北朝时期:
(1)南朝人祖冲之在我国、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这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2)北朝人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的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因地种植,不误农时等,在世界上农学史上是占有重要地位的。(3)东晋的王羲之是集书法之大成,被后人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4)辉煌的石窟艺术代表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既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又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6、隋唐时期:
(1)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代表人物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白居易。其中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
(3)这一时期书法最著名的是颜真卿和柳公权,后人把他们的书法并成为“颜筋柳骨”。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4)石窟艺术代表——敦煌莫高窟(今甘肃西部):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像,保存大量的佛经和文书。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7、宋元时期:(1)四大发明。(知识汇编P5)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宇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指南针:北宋制成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并由阿拉伯人传人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火药: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人阿拉伯和欧洲。
四大发明的意义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3)宋词和元曲。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婉约派),代表作有(《一剪梅》《如梦令》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南宋词人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后来的词里,倾诉对山河分裂的悲痛。代表作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代表作关汉卿的《窦娥冤》。
(4)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8、明清时期:
(1)明成祖时候,修建了北京城。城中心的紫禁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干余公里,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奇迹。
(2)科学巨著:明朝李时珍,写出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反映了明代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强调人类要和自然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和宋应星同时期的徐光启写了《农政全书》,记载了古代的农业生产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3)四大名著:明代三部最优秀的小说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吴承恩写的《西游记》。与清代著名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并称明清四大文学名著。其中《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4)京剧:徽剧和汉调基础上,19世纪中期形成的新剧种—京剧。
(二)近代思想和文化
1、思想解放:
(1)戊戌变法(第一次;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新文化运动后期,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率先宣传,作品有《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底,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五四运动得到进一步传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并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文化生活的变化: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2)社会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称呼。
3、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①洋务运动(1862年)时期,创办堂京师同文馆,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揭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②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京师大学堂,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辛
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③废除科举制度:清朝末年,因为科举制度仍然存在,使国家得不到急需的军事、外交、科技等人才。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举办学校。(废除的原因)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了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三)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如穿着:改革开放前,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服饰不仅仅是御寒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第二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
——庾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如: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农历十月)
(三)、古代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
2、天干地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姚鼐《登泰山记》
3、月相纪日法。根据月亮的形状,对每月某些较特殊的日子进行称谓。如: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胐(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四)、纪时法
今天我们要想知道几点了,只需看一下表即可,这是科技给了我们方便,古代特别是秦汉以前,无表,但人们也不是完全生活一混沌中,他们也有自己的“计时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的“计时器”都有哪些?
1、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对应现在两个小时,具体如下: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五更报鼓纪时法,我国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或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如: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孔雀东南飞》
通过对“纪年纪日”的梳理与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入的阅读文言文。
三、姓名字号
今天,我们要称呼一个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却有许多讲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都有那些主要称谓。
(一)、称谓名称。
1、直呼姓名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3、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4、称谥号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5、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6、称官名或官地 如唐代诗人孟称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7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二)、姓名
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但古人特别是读书人或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因为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则可直呼其名: ①给某人作传时,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列传》
②自称时,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③表示对某人轻视或蔑视时。
(三)、字
1、字的来历。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古代男子一般在20岁行冠礼,女子一般在15岁行笄礼。成人后,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
2、字与名间的关系。字是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如:
①文天祥,字宋瑞,“祥”与“瑞”意思相近
②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四)、号
1、自号,一般是作者本人所取,不受家庭行辈的限制,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志趣或抒情的需要自己拟定的,号可谓是文人士大夫自命清高的超俗表现。如六一居士欧阳修,青莲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等。
2、谥号。古代帝王、卿大夫、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是“谥”或“谥号”。如陶渊明的谥号为靖节先生,林则徐的谥号为林文忠公,秦桧的谥号为缪丑等。
3、绰号。绰号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一个人和刻画和形容。如春秋时的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皮赎回并担任丞相,时人就称他五羖大夫。将绰号这种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是施耐庵,《水浒传》180人人人有一个响亮的绰号,这些绰号形象而准确的描摹了各人的性格,特长和生理特点。
(五)、称斋名。根据某人的书房名称呼某人。如聊斋先生蒲松龄,惜抱轩先生姚鼐,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等。
四、作业
1、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谦称、敬称和贱称,并举出相应的例子。
2、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称谓“讳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表现及原因。
3、,反观现代,你认为直呼父母名字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堕落,写一段能表明你观点的文字。
五、总结
通过对古人称呼的探究,我们明白了,字号等称呼或寄托了亲朋好友殷切的期望,或彰显了崇高的灵魂,或抨击了丑恶的行径,或肯定了不斐的成就,同时也为我们阅读文言文扫除了一些障碍。
第三篇:中考古代诗文考点复习专题
中考冲刺:古代诗文考点复习专题
5、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表现诗人和战士们想家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千古名句是:
6、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旺盛的诗句是:【中考目标】了解古诗文默写题型特点。
掌握古诗文题型解题的方法。
【考点阐释】
古诗文的默写是中考考语文的必考考点,各地市的赋分不等,一般在5—7分左右。考查的重点是名篇及名篇中的名句(如:景中传情的写景名句,富有生活哲理或抒发积极向上情怀的句子)。
要想在中考中发挥良好水平,除了平时的刻苦努力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备考园地】
默写名句名篇答题技巧规律总结
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识记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可能做完其他题后又会突然回忆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要包括引导句在内作“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发现并纠正。【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教师寄语:自信是成功的基础,相信自己我能行)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在古代诗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先人的智慧和情感。正因为如此,成为《考试说明》中的必备考点。“了解古诗文默写四种题型特点,掌握古诗文题型解题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明确题型
<一>直接型默写
导学:直接型默写题是一种传统型的默写第,要求考生写出指定的名篇佳句中文句,或出上句对下句,豁出下句对上句,要求补充完整,这是最简单的一种考试类型。
1、,衡阳雁去无留意
2、几处早莺争暖树,3、不畏浮云遮望眼病树前头万木春。5.黄鹤一去不复返,6.鬓先秋。<二>理解型默写
导学:理解型默写题比直接型默写题的难度稍大一些,考试的形式也更加灵活,不仅要求熟练的掌握全文,而且要对文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从诗文中在选择合适的诗句。
1、辛弃疾在《破阵子》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2、陶渊明《饮酒》一诗中表现自己在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3、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用过河、登山来比喻自己因受到重重阻力,而无法实现远大理想的诗句是:
4、刘禹锡的“表达了诗人异常达观的人生态度。
<三> 迁移型默写题
导学:迁移型默写题多设置具体的语境,可借助联想,在脑海中搜索中合适的语句。
1、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____,____ 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填写)
2、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______________
3、人们常用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________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四>综合归纳型默写题
导学:综合归纳型默写题对我们的要求会比较高,他将课内外的古诗文结合起来,要求我们举一反三,而且这类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1、抒发思乡之情是我国古代诗词曲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其中有许多名句,请你任意写出两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词中有很多抒写爱国情怀的名句,请你写出两句
三、合作探究,交流方法。
导学:培养学生的小组间相互纠错的能力,并及时进行四种题型的方法总结。小组分工合作交流,教师指导方法
四、教师启发,学生总结
导学:直接型默写:理解型默写:迁移型默写:综合归纳型默写:
五、拓展应用,巩固深化(见课件)
1、读诗句,找错误。
2、按要求来写句子。
3、看图猜诗句。、根据情境,活学活用。
六、学生总结,课后巩固。
1、从你积累的课内外诗文中,写出两句有关离愁别绪、为人处世、奉献精神、生活哲理的诗句。
2、古代诗人如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在诗词中都曾表达过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驰骋疆场,为国立功。请选择两位诗人,写出他们表达这种情怀的名句。
第四篇:2014中考历史复习研讨
海童中心校2014中考历史复习研讨时间:2014年4月16日星期三地点:海孜实验中学
发言:葛思利(海孜实验中学)
一、2013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从历史分期上看
3、从考纲样卷分析
辨析改错题由12分减少为8分,组合列举题由6分增加到10分,辨析改错是4小题,无形中降低了这部分的难度。
二、2014中考历史考纲分析及增加的内容1、2014年安徽中考历史考纲与2013年考纲的比较分析
(1)、命题指导思想没有变
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②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③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
(2)、命题原则没有变
①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
②注重“三维目标”,侧重能力考查。
③遵循新课程理念设计试题。
(3)、考试目标没有变
①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知识。
②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方法及过程。
③考查学生对历史的感知、体验及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没有变
①考试形式②试卷结构③难度要求
(5)、考试内容有调整
2014年安徽中考历史考纲在考试内容上共有257个,其中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知识点数量分别为170、76、11个。与2013年考纲相比,2014年安徽中考历史考纲在考试内容上共增加了36个新知识点,其中包括6个对考查层次进行了调整的知识点;共删除了29个知识点。
★考试层次变化
1.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关系由理解上升理解运用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运用降低理解
3.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由运用降低理解
4.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由运用降低理解
5.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由识记上升理解
6.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由识记上升理解
★增加部分:
模块
一、中国古代史
1.识记陈胜、吴广起义
2.运用结合西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3.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
4.识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5.识记 《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模块
二、中国近代史
1.识记邓世昌的事实
2.运用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的关系
3.识记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4.理解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5.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6.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7.理解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8.识记重庆谈判
模块
三、中国现代史
1.理解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2.运用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理解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模块
四、世界古代史
1.理解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模块
五、世界近代史
1.识记达芬奇
2.运用结合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3.理解认识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型与残酷性
4.识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5.理解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6.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7.识记《向日葵》与《英雄交响曲》
模块
五、世界近代史
1.识记达芬奇
2.运用结合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3.理解认识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型与残酷性
4.识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5.理解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6.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7.识记《向日葵》与《英雄交响曲》
模块
六、世界现代史
1.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理解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法法西斯的暴行
3.理解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4.识记科索沃战争
5.理解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模块
七、安徽史
1.识记名医华佗;淝水之战; “宋画第一”李公麟
2.识记献身革命的皖籍志士;安徽近代经济的缓慢发展;近代教育的兴起 考纲增加部分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从12、13年中考试卷增加部分所占的分值可以看出增加部分的重要性。2012年中考考纲增加部分考了13分,2013年中考考纲增加部分13分,包括组合列举题12题,材料分析第15题,全部来自2013年考纲增加部分。
三、下一步复习及注意事项
(一)、制定计划、确定内容
根据各方面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班教学计划。计划应包括:
新课完成计划一轮复习计划二轮长效与热点专题复习最后冲刺复习
(二)、紧扣考纲、明确目标、夯实基础
考纲是依据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并结合我省初中历史教学实际制定的。规定了初中毕业历史学科学业考试的命题原则、考试性质与目标、考试内容与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并附有例证性试题和参考试题。是教师、学生进行中考历史复习的纲领性文件和唯一的参考依据。
1、摸清考点,明确考试的内容与目标要求。
这也是老师们最关注的部分,要严格按照考纲规定的考点范围梳理,组织复习,把准考点.凡是考纲没有罗列到的知识点坚决不讲,罗列出来的要一个不漏.讲准确、讲到位。
2、明确考试的形式要求及变化。
近三年历史学科的考试形式、题型相对稳定。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两大类。选择题是四选一型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归纳列举题、史实辨析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活动与探究类型题等。两类题型的分布比例为:选择题:30%±5%,非选择:70%±5%。
3、明确考试命题原则
初中毕业历史学科学业考试的命题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规定的六个历史学习板块以及地方课程《安徽历史》学习板块均属于考查范围。
2.注重“三维目标”,侧重能力考查。认真贯彻《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切实有效地把考查历史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起来,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考试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3.遵循新课程理念设计试题。历史学科学业考试试题的设计既要以历史问题为出发点,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设计各种情境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学业考试的试卷力求结构合理、题量适中、题意明确、难易适当、目标有效,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历史学业水平,杜绝繁、难、偏、旧的试题,适度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试题。
4、认真研究题型示例及样题
考纲提供的题型示例给出了中考命题的呈现形式、考查角度及能力层次要求,同时要演练近年本地中考历史真题,给中考复习以明确的标高,具体的方向。
5、关注板块分值分布
试采用开卷笔试形式。历史与政治同场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分值共150分,其中历史占70分。重要版块重点讲
中国古代史:约占15%;中国近现代史:约占40%
世界古代史:约占5%:世界近现代史:约占35%
安徽历史:约占5%
6、了解考纲的变化
安徽省中考每年都有增减,教师要烂熟于胸,有所取舍。2012年增加部分考查了13分。2013年增加部分考了13分
(三)、预测考试动向,做好专题复习
1.制定专题要“大跨度、小切口、深挖掘”:即从大处着眼,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把同类的、分散的知识高度概括,同时还要从细微处人手,把大专题分解为几个小专题,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把握知识的精髓,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2.归纳知识应做到“精、细、专”。归纳知识不受地域和历史时期的局限,只要是具有相同性质、特征和属性的知识都归纳到一起。学生在自己归纳整理时,可尽量从简单入手,由易到难,由“细”到“精”,在对课本知识系统化、揭示同类知识、专题知识之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在形成专题知识体系结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3.加强“纵”“横”联系。纵向发展是指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发展演变,横向发展是指按区域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既要做到“纵中有横”,也要做到“横中有纵”。
4.研究试题,精心训练。
(1)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考纲,结合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目标,以所用的教材为本,熟悉课本,全面复习,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认知的基础上,养成能力与情感。选择与命制训练题时,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又要注意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的渗透,以增强学生的作答的信心和体验,提高学习成绩。
(2)摒弃繁难、怪偏知识,充分理解《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内涵和细微变化,做到题型新颖、点拨到位,题量精当。(3)指导学生作答,切忌马虎应付。无论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都要认真审题,在脑海中产生印象、形成思路。在教学与训练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做选择题时要力求速度和准确率,但不盲目求快;做判断题时要克服“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思想,冷静思考、明辨是非;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然后与课本内容“对号入座”,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同时还要强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简洁,没有错别字。
5、要研读考纲中的例证性试题和参考试题
(1)中考历史试题命制存在连续性。中考题按照例证性试题和参考试题的形式来设计。中考题与例证性试题和参考试题 “高度一致。
(2)防止题型出现较大变化,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比如历史小作文。
(3)可能有意外收获。比如2013安徽卷第15题中《时务报》和《民报》的图片材料,很多版本教材都没有,很多考生都倒在它的面前,但它却是2013考纲中参考试题的一道选择题的原材料。
6、了解高中教材体系、高考方向
近年中考命题出现向高中教学靠拢,与高考接轨的趋势,所以,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有必要了解教材体系、高考方向。例如,高中历史课程的编排体系,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历史教学的新体系。这样的体系,更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类似的事件学会归纳、对比。另外,近年高考命题材料题中的材料来源越来越丰富,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和中考复习阶段,应根据课程标准灵活地补充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中考和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考历史复习应以课程标准为核心,以教材为本,紧扣考试说明,扎实基础,以新的复习模式指导学生做到四看四抓,也就是看目录,看课文,看插图,看大事年表,抓基础,抓重点,抓线索,抓网络.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融会贯通的学习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从而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四、了解时事、关注时事、周年热点
安徽中考历史命题特别关注重大“热点”问题。往往以重大“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引出对中外历史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的考查,既考查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考生灵活地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类命运,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对考生有效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体现了历史学科“知古通今”“以史为鉴”的史学功能,充分凸现时代性特点。
(一)热点问题的呈现
1、多数题型都出现过“热点”问题:单项选择、组合列举、材料解析、分析探究等题型。(辨析改错题型)
2.“热点”问题呈现有三个特点
(1)近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2013、4-2014、4】,包括当年的国内外重大问题,也包括一段时期以来持续存在的、舆论持续关切的国内外重大问题,例如,(朝核问题、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等)
(2)周年大事,包括上一年、当年和下一年的周年大事特别是当年的周年大事,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作深入挖掘。
(3)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中发生的特别重大事件和历史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在考试中出现的“高频考点”
最后总结几句话
遵循课标,更新观念;注重联系,构建体系;
关注热点,传授方法;强化训练,培养能力。
第五篇:中考历史专题复习7
专题七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史的主要内容。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注重与他国的友好往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据国情,也实行过不同的对外政策,我们在此紧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望对同学们备战中考有所帮助!
一、知识链接
(一)民族关系
1、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主要措施:迁都洛阳,以利对中原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用汉制、习汉礼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夫妇二人为促进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贡献。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改为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史称北宋。后辽军大举攻宋,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
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金军继续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是这一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4、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蒙古、汉族、契丹、女真等各族人民交错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5、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⑴驻藏大臣的设置
①清统治者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清初册封五世**和五世**。
②1727年,清雍正时设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共管西藏事务。③驻藏大臣享有行政、军事、财政、外交等大权。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继承人时,也由驻藏大臣督办。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①18世纪中期,清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
6、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实行:建立了五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补充: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二)外交关系
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法,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到日本讲授佛经。同时还向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3、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4、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
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经过激烈战斗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雅克萨之战: 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发动雅克萨之战,沙俄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闭关政策的含义:是指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一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二是清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会“滋扰生事”,推翻它的统治。
闭关政策的主要表现:限定通商口岸;对进出口货物的限制;提高关税,抑制进口;实行行商制度,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清代闭关锁国的影响: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抵抗作用,但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6、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外交也是屈辱的外交,具体内容在中国近代侵略与反抗专题中详叙,在此不再赘述。
7、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万隆会议: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8、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中美建交: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
9、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会议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APEC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会议结束时,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二、测试平台 单项选择题
1.右图反映了北魏经过改革后出现的“胡人”汉服的社会时期。这次改革的领导者是()
A.商鞅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孝文帝
2.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C.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3.“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在唐朝历史上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的是()
A.唐高祖 B.武则天 C.唐太宗 D.唐玄宗
4.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说明了()
A.少数民族的势力强大 B.汉族被少数民族所同化
C.民族交流对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D.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5.唐代,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为当地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有关民族关系的史实属于唐朝的有()
①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②灭东突厥,设都督府 ③“金瓶掣签” ④文成公主人藏 ⑤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④⑤
6.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A.秦兵马俑遗址 B.大昭寺会盟 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敦煌莫高窟 7.某班排演历史课本剧《澶渊之盟》,允许出现的角色有()①阿骨打 ②寇准 ③岳飞 ④宋真宗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在今天的俄罗斯语种,仍用契丹的音译“其大夷”来表示中国,这充分说明了()A.契丹曾经统一过全国
B.契丹对世界影响大,对中国的历史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C.契丹与汉族常年战争 D.契丹的文明程度高
9.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在一座英雄的墓前有两尊铸铁的跪像(右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曾经触景生情写下了两句诗“自从贼后不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你知道这位读书人为了何事发出这种感慨()
A.文天祥宁死不屈 B.王严抗金 C.秦桧谋杀岳飞 D.葛尔丹叛乱
10.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其中位于北方与北宋并立的民族政权是()
A.西夏 B.金 C.辽 D.蒙古
11.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属于()A.契丹族 B.党项族 C.蒙古族 D.女真族
12.清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当时代表中央同**、**共同管理西藏的是()
A.伊犁将军 B.黑龙江将军 C.驻藏大臣 D.乌里雅苏台将军
13.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皇帝是()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14.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区域的行政管理坚持的重要原则是()A.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D.共同繁荣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引导少数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进行三大改造 C.实行赎买政策 D.进行民主改革 16.我国历史上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唐太宗
17.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它()
A.使中国与欧洲直接交流
B.使天山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 C.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D.沟通了东西外交之间的联系
18.在活动探究课中,同学们畅谈从玄奘、鉴真事迹中所获得的启示不包括()
A.不畏艰险 B.勇于开拓 C.和平使者 D.追求名利
19.现在,世界上好多国家都把华人称为“唐人”,把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原因()
A.那些华人是在唐朝时迁居到国外的 B.唐朝时才开始与这些国家交往C.唐朝时才开始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D.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20.如果你想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可以选择的书籍是()
A.《西游记》 B.《资治通鉴》 C.《大唐西域记》 D.《马可·波罗行记》 21.右图航海家下西洋最远到达()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印度南端 C.好望角 D.澳洲海岸
22.“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这段话中的“我之云帆高张”是指()
A.戚继光抗倭 B.郑和下西洋 C.文天祥抗元斗 D.郑成功收复台湾 2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民族英雄郑成功在给殖民者的信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信中所说的“贵国”是()
A.葡萄牙 B.俄国 C.英国 D.荷兰
24.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率领的两次雅克萨之战三者的共同点是()
A.反侵略性质 B.抗清性质 C.反殖民斗争 D.内部战争 25.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含义是(年)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 C.增设关税,加强管理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6.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客观上起的积极作用是()A.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
B.不能及时学习世界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C.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D.使中国经济落后于世界
27.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原因之一是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28.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十年后”中美之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C.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尼克松访华
29.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会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B.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大力支持 C.台湾当局政权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不满和反对
D.美国也有意让台湾退出联合国
30.以“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为主题的会议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APEC会议 读图简答题
31.阅读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观察图一,其中心人物是谁?他率领船队曾几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哪里?(2)你认为图一船队下西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如何评价这次远航?
(4)观察图二,可以看出此幅图揭示的是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5)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影响?
(6)通过读图和回答上述问题,请用概括性的语言归纳明清对外政策的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2.仔细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图一:亚非会议 图二: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请回答:
(1)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的著名方针及作用是什么?
(2)APEC的全称及2001年APEC会议的主题是什么?
(3)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4)联系所给信息,谈谈你的感受。材料分析题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引自元末诗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哪几种形式?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日本的唐招提寺内,有一座鉴真和尚坐像,被日本人民视为国宝。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⑵“鉴真和尚坐像,被日本人民视为国宝”的原因是什么?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合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吐蕃赞普尺带朱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
⑴唐太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⑵尺带朱丹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这种亲戚关系确立所依据的相关史实是什么? ⑶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2.D 3.C 4.D 5.C 6.B 7.C 8.B 9.C 10.C 11.C 12.C 13.D 14.A 15.D 16.B 17.C 18.D 19.D 20.C 21.A 22.B 23.D 24.A 25.D 26.C 27.C 28.A 29.A 30.D 31.(1)中心人物是郑和,他率领的船队曾7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①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富强;个人:具备相当的地理和航海知识、坚强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组织能力等。
(3)评价:①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②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③但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且耗资巨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明朝带来了不良影响。
(4)闭关政策。
(5)对清政府来说,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加分辨的关闭国门,却导致中国与世界的日益隔离。
(6)明初国力强势,积极地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清朝初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启示:我们今天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实行对外开放,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这样才能让中华崛起,屹立与世界强国之林。
32.(1)求同存异,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亚太经合组织,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从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国政府积极促进世界和平;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成就;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等角度答题均可。(答出以上要点之一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33.(1)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内迁。
(2)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
(3)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及通婚等。34.⑴鉴真东渡。
⑵他在日本传播唐文化;日本人民纪念他。(意思相近即可)
35.⑴唐太宗这句话意思是: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⑵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⑶正因为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才有了“合同为一家”的局面,所以两则材料是存在着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