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晚读文章十三(共5篇)

时间:2019-05-13 12:0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晚读文章十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晚读文章十三》。

第一篇:高三晚读文章十三

高三晚读文章十三(3月6日)

独品清欢(梁阁亭)

北宋元丰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曾经沧海的苏轼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独游泗州南山,在南山里喝着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苏轼不由自主感慨一句:“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1844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律系毕业生梭罗放弃了城市里的高薪工作,一个人身居远离闹市的瓦尔登湖畔。他自建小木屋,一呆就是很多年。他独自一人从事着最原始的建设与耕种,用充裕的时间来思考,思考自然,思考人类自身,思考那些在繁华都市中无从想象的东西。“我搬到森林,是因为我要认真地生活,我要活得深刻,把生命的精华吸个干净。我要坚毅地生活,摆脱所有没有生命力的人和事。这样,当我死时,才不会发现:我没有活过。”梭罗在自己所著的《瓦尔登湖》中的这段文字,给了我们一个关于选择“清欢”的答案。

1927年7月,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写到: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1975年11月,孙犁被安排出国访问,这本是许多人趋之若鹜的“美差”,但孙犁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不会打领带。这个答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孙犁说,有人觉得去热闹的地方是一种快乐,而他不觉得。那孙犁的快乐是什么呢?在孙犁的《书衣文录》里,他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1975年,11月16日上午,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甚适。” 这就是孙犁的快乐:在冬日的上午,暖阳照在书桌上,没有人打扰,时间全归他所有,裁纸、装书、读书、思考,清茶入口,清欢在心。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说:我是一个独行者,我不喜欢团体、流派和文学圈子。在日本,我没有任何作家朋友,因为我想保持距离。吃素食,一个人呆着,写作,跑步,思考,还有很重要的一件事:收藏内裤。在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村上春树说自己喜欢买内裤,尽管穿不完,但仍会乐此不疲地不断买回,然后把这些“宝贝”一个个小心翼翼地卷起来,整整齐齐地码在专用抽屉里,内心获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感觉,充满了丰盈的满足感,堪比“小确幸”。“小确幸”的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有下面两句:“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子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是第一流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等人物是即使于黑夜素衣孤行,在孤独的情境中,依然内心丰盈明朗、独品清欢的人。

【素材故事】把时间放在身后(陈婉)

老和尚经常带着小和尚到寺院外面的山坡上诵读经文。

有一天,小和尚对老和尚说:“时间过得真慢呀!”老和尚说:“你这样试试。上午,你面朝西边坐着读;下午,你面朝东边坐着读。”小和尚照老和尚的话去做,背对着太阳诵读经文。渐渐地他就忽略了时间的快慢。第二天,他对老和尚说:“师傅真高明,这一转换方向,我就忘记了时间,整个心思都沉浸在这经文里了。”老和尚说:“无论做什么事,只有把时间放在身后,才能做到全神贯注,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点拨】将时间置于身后,人生所面临的是对每一个当下的追求与把握。在每一寸光阴之中,专注于每一个当下,如此,人生便获得了超越于时间的价值与意义。

【审题训练】(泰州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卷)

爱因斯坦说:“每件事情都应该尽可能地简单,如果不能更简单的话。”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把许多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事情考虑得过于复杂。其实,删繁就简,返璞归真,有时可能是一种更高的智慧。请以“简单的智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1

第二篇:高三晚读文章十二

高三晚读文章十二(3月5日)

我们不能失去表达快乐的能力(曹林)

无论是否愿意,七天假期就这么过去了。休假本是件快乐的事,可微博上却充斥着各种不快乐的吐槽,一片如平日一般的怨愤之声:怨高速免费政策的,怨被堵在高速的,怨被打的,怨人多的,怨挨宰的,怨服务差的,怨航班被延误的,怨被骗的,怨加班的,怨假期不够长的„„从微博舆情来看,好像这个假期过得很不快乐,许多人都有着各种莫名的怨气。

真的是这样吗?这可能只是网络给人的幻觉和错觉,现实中并非如此。在生活中,你能感受到身边的人在假期中的各种快乐:旅行的人很快乐,即使在景点看到的都是人头,但身心很放松;带着孩子到公园散步的人很快乐,窝在家里看肥皂剧的人很快乐,不用上闹钟能睡到自然醒的人很快乐,可以悠闲地喝着咖啡看着书的人很快乐„„假期主要是一种休闲的状态,并非一定得到什么才快乐,那种悠闲放松的状态本就让人快乐。

可是,为什么从公共空间感受到的,却是种种不快乐呢?一个令人忧伤的事实是,可能我们正在失去表达快乐和幸福的能力,不快乐的诉说占据和垄断着公共空间,于是人们互相传递和强化着不快乐的暗示。

比如在时下最流行的社交平台——微博里,那些负面的情绪总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转发,那些坏消息总是被最多地评论,那些抱怨和批评总能激起最多的认同和共鸣。你的快乐很难感染到另一个人,而你的不快乐总能像流行性感冒一样,迅速传染给其他人。表达不满的情绪,诉说不快乐的经历,拒绝说自己很幸福,似乎证明着一个人反抗和叛逆的姿态——而这种反叛的姿态,似乎又代表着一种道德优越感和“政治正确”。

假期,人们在微博上吐槽旅途中的各种不快乐,只不过是日常生活怨愤情绪的蔓延。平常微博中就弥漫着种种不满的情绪,这种情绪自然会习惯性地延续和投射到假期中。

这还是一个沉默的螺旋,不满的声音越是张扬高调,那些快乐的言论越是被边缘化,整体的不满气场中,快乐便越来越沉默。其实,在微博每天海量的信息中,表达假日快乐、晒休假幸福的人并不少,只是因为与“整体气场”不符,很容易被淹没在声音的海洋中。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景象:快乐的多数人,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少数不快乐的声音却占据了舆论场主流。

最可怕的是,这种关于快乐的“沉默螺旋”,又在进一步使人们表达快乐的能力弱化和退化,有了快乐,也不愿意去表达和分享,更愿意在个人的世界里默默地体味。久而久之,我们也就失去了表达快乐的能力,而更擅长表达不满,诉说不快乐,发泄情绪。

这段时间,有媒体关于“你幸福吗”的系列采访,引发舆论对“幸福”这个话题的讨论,很多人都对这样的问题充满反感。在大街上随便问别人“你幸福吗”,确实显得冒失和莽撞,甚至有点儿可笑——但我们可以静静地向自己的内心发问:你幸福吗?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愿意正视这个宏大的命题。正如对待快乐一样,我们也在失去感知和表达幸福的能力,我们很少愿意公开承认自己挺幸福,“承认过得幸福”仿佛意味着一种被驯服的姿态。这是不正常的舆论生态。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能力:一味地质疑,失去了信任的能力;一味地批判,失去了赞美的能力;一味地揭露,失去了发现美好的能力;一味地尖酸刻薄,失去了宽容谦和;一味地反抗和叛逆,失去了尊重和认同;一味地否定,而忘记了肯定的表情。

当然,我们可以将这一切问题都推给一个抽象的体制,认为是现实和体制逼着我们怀疑、不满、叛逆和否定,可不要忘了,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体制,我们就是现实的一部分。我们拒绝被强迫,拒绝被快乐和被幸福,但同样警惕那种沉默的螺旋逼得我们失去表达快乐和幸福的能力。有了快乐和幸福你就喊吧!

【审题训练】

很久没有这样一部影片,上映后几乎收获零差评——它便是近期热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影片广受赞誉的背后,有这样一些数据尤其值得我们品味;这部电影从筹备到拍摄,整整花费了近4年时间;为了说服投资方,导演李安花了一年时间,亲自将海上70分钟的漂流过程画成卡通;参与电影制作的工作人员超过14000名,累计工作时间超过600000小时。

第三篇:高三晚读文章三十四(老师考前推荐文章一)

高三晚读文章三十四(4月24日)

高三三模考前老师推荐文章汇编一

推荐人:毛伟

思念是人生的彩虹

从维熙

在冬日里思念起小草萌芽早春,在春日里思念起十月的枫红,在闷热如煮的夏日里忆起冬日飞舞的雪片,或是在冰河封冻的严冬突然记着百花争艳的盛夏,都会给人的精神上带来一丝慰藉。如果把春夏秋冬比作人生四季,那么思念是人生四季精神上的彩虹。

随着高科扭亏为盈的发展和电子时代的到来,人类逐渐无所不能,天与地的距离浓缩到方寸之间,固然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但是将其放在感情的天平上去衡量,却也发现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

不久前,孩子从美国打来电话说:“您在电脑上安上一个摄像设备,我们通电话时,就可以面对面地看见彼此的形影了。”我说:“别,还是让我留下点想象和思念的空间吧!”之所以这么回答儿孙,因为我不想让电子光波破坏了思念的情怀。如果电脑屏幕上出现了儿孙们的肖像,那固然有瞬间面对面的快乐,但是思念与想象之苦与乐便会随之化为泡影。假如感情的天平永远在平衡点上,会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化;更有甚者,会使感情霉变而生菌,继而发生病变。

古代诗词中的“长想思”,来自于“久别离”。台湾余光中老先生一首《乡愁》的诗章,所以那么撕裂肝肠,就是因为“久别离”而后孕生出来的“长相思”。这种乡愁点燃起的思念之火,将是海峡上架起飞虹的力量。民族情愫如此,亲情与爱情的真谛,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民谚中“久别胜新婚”的成语,不就是对思念的最好的诠注吗!常常见到一些时尚中的小儿小女,像,蜜蜂巢居那般形影不离,殊不知没有空间、没有思念、没有彼此守望的情感田园,情感田园中的绿茵会褪色的;没有精神空间的人生厮守,久而久之是会变质变味的,虽然伊人仍旧,但实质上是无色无味的白开水了。

古人说的“大爱无形”与“挚爱无声”,不是空对倾家荡产地坐而论道,而是实对实的感情界定。记得1998年中国作家出访宝岛台湾,王安忆在回答读者提问如何面对纷繁的时尚表演时,她的回答是“我向往古典”。此话一出口,立刻获得满堂喝彩声。之所以如此,全在于时尚中人太少了曲径通幽之美,什么都像阿拉伯数字中的“1”那么快捷,但却没有了九曲通幽之享受。人类感情世界的精神数码有含金量,是难以跟随手指在电脑键盘上的动作而翩翩起舞的,凡是把感情变为时尚的脂粉和唇膏者,多为轻浮浪子感情的装点或死了灵魂的泼皮游戏。如果将此延伸至文化领域,快捷的“读图时代”和“娱乐至死”之风,都意味着将中华含蓄而深邃的文化,引向“肥皂剧”般的精神墓场。

当然,电子时代给予我们许许多多前人无法想象的方便,因而我们常为生在这个世纪而庆幸,天上的飞机,地下的地铁,一直到笔记本电脑和无所不能的手机,给了我们生活“直达车”的快捷;但这些生活载体的飞跃进步,不仅无法取代人间感情的价值定位——正好相反,越是飞船上天,人们更要警觉人类的真情坠地。因为太多的方便和直达,致使将真情的思念与肝肠寸断的牵挂化为宇宙间之乌有。看看春运时人头攒动的车站吧,那是思念井喷的绝妙写照,如果人间死了这种思念,还会有这种情致的画面吗? 保留一点思念与想象的空间吧!那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所独有的精神彩虹。

推荐人:林超

瓦屋听雨

断断续续下了几天的雨,到了黄昏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细柔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雨声便如春蚕咀嚼蚕叶一般,嘈嘈切切地将白昼的余光一点点啃啮殆尽。夜色渐渐浓起来,人家的窗户大都紧紧地闭着,朦胧的灯光影影绰绰,透过雨窗望去,模糊得像瞌睡人的眼睛。灯光照着的地方,依稀可见晶亮的雨丝倏忽而逝,天地也仿佛由无数雨丝连接起来了。

本想出去走走的,雨却越下越大了。也罢,今夜就安心呆在屋子里独自听雨,享受这无边的雨意吧。我的居所是几间瓦屋。这种过时的建筑懒懒散散地分布在城市的一隅,恰好为喜欢怀旧的人们营造出古朴的意境,更何况我对原汁原味的雨声有着久违的想念。这些瓦屋据说很快就要被拆除了,这当然是一桩好事。但对于听雨而言,瓦屋却是难得的佳处。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雨是世上最轻灵的东西,能将那厚重的钢筋水泥敲响么?瓦屋就不同了,它不像高楼那样庞大而僵硬,雨滴敲在上面,立即会发出好听的声音。身居瓦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

瓦似乎是专为雨而设置的乐器。平常里它们总是一言不发,一旦雨滴接踵而至,瓦的音乐就叮叮地奏响了。那声音酷似古筝,清脆,且韵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弥漫。雨势急骤,琴声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百鸟齐鸣,又如两军交锋擂鼓助阵。雨势减缓,音乐也跟着弱下去,像激战过后的短暂休憩,又 1

像是怀春少女在花前低语。雨声大概是世界上最繁复难解的音乐,你听,那节奏,那旋律,似混乱不堪又似包罗万象,而那些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地演奏着,听雨人的脑海中浸漫漶出不尽的情意。

实际上,一个人愿意坐下来静静地听一回雨,他心中一定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当然,在人的种种情愫中,应数爱情最令人心动勾人魂魄了。我时常把雨声想像成顾盼生辉的少女在舞蹈,她们的舞步时而齐整,时而凌乱,时而轻盈,时而沉重,传出变化多端的情感体验。有时候,像在诉说喃喃的情话,有时候,又像在焦急地呼喊,想要答应,又辨不清是谁的声音„„

我曾困惑于古人填词作诗,为何总喜欢运用雨的意象。今夜瓦屋听雨,算是有了一些感悟。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秋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际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少不更事的时候,总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人间沧桑的暮年,方才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之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雨还在屋顶上轻轻的弹唱。在这座脚步繁忙的城市里,还有多少人能摈弃尘世的杂念,投入地听一回雨呢?

推荐人:周立军

善良远比成功更重要

一家超市的员工大会上赫然拉出了大字条幅:今天挣到300元了吗?3年后你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超市;我的一个好友是主任医师,年初曾立下豪言壮语,今年为医院创下100万利润,年底挺进副院长竞选;甚至单位中一些资历深厚的老领导,也常开导我说,别那么辛苦了,在报纸上给单位上几篇正面宣传的稿子,奖金胜过你半年的稿费,大家见你也喜欢„„为了目标我们四处奔走,夜以继日;为了获取更大的成功和回报,我们绞尽脑汁,挖空心思。而这一切,似乎只有敛取金钱的多少才是自我价值的唯一体现。甚至还有人列出了这样一道公式:成功的大厦=物质拥有的钢筋骨架+物质创造的砖瓦。

于是,善良和道义逐渐在物欲利益裹挟的滚滚洪流中支离破碎,“三聚氰胺”吃进了稚嫩无辜孩童的腹中、“地沟油”死灰复燃、“瘦肉精”横空出世、“染色馒头”一如三月的杜鹃花,缤纷夺目„„有网友惊呼道:“天哪,我一日三餐要吃21种添加剂。”卑劣和虚假无时无刻不添加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我们不再相信防伪,也不敢信任免检。人们在造成了这些后果并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却在大声疾呼:哪里才有纯洁的人性之花

我们在抛弃了善良的同时,善良也抛弃了我们;我们在制造罪恶的同时,我们也正在“享用”着自己的罪恶;我们在追求繁华虚伪的同时,虚伪正一点点淘空我们的灵魂,试问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如何能赢得上帝的青睐和尊重?如何才能够“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要知道,有一些事物远比成功更重要,那就是人的道德和本性。“人之初,性本善”,而在当今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仿佛励志教育也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方向。一个在中国任教的外籍教师问自己的学生:“学成之后,你们准备做什么?”让他没有料到的是,全班同学的答案竟不约而同:“做官、挣大钱、出人头地!”外籍教师惊呼道:“中国的孩子太有‘霸气野心’了。”

作家罗永浩在他的自传《我的奋斗》一书中说道:“励志教育,它本来是一个比较美好的词,但是现在人说起励志,就仿佛是教人怎么出名、怎么发财。”同时身在教育界的罗永浩很不客气地总结如今大行其道的励志观:“鼓吹所有的小草都应该成为大树,所有一米六的矮个子都应该去NBA打球,所有的人都‘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若要成功,就应当不遗余力‘„„”他认为励志成功教育是这样的:“没有什么比教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更励志,其价值远远要大于出名和发财。”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正直善良,讲究道德,不仅仅是遵循自然,遵循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也是做人处世的道理,更是收获成功的唯一法则。即便我们真的是小草永远成不了大树,即便是我们永远仰望他人的成功和辉煌,但只要我们信奉人之本性,遵循万物之真理,不虚伪、不卑劣、不怯懦、不忧伤,我们的灵魂便会如璎珞珠玑般,跃动着欢快浓郁的芳香,这芳香绝无仅有、独一无二。

海子说:“春天啊,春天是我的品质。”我相信在这世上,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善良,就是要拥有那些永远不会被湮灭的“春天的品质”

推荐人:程艳君

转身(李汉荣)

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在广场,在车站,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在旅途上,这“转身”的频率更高。一转身,那个清丽的少女不见了,她失踪于汹涌的街市人潮;一转身,那个老者不见了,这是我极少见到的“经典老者”,满头银发,一身素净,眉宇间透出气定神闲的沉静和慈祥。一转身,车门关闭,车轮转动,不知把他带向何方。

那一次,我在北京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面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你,我挡着你了”,我深为感动,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水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波动的各色衣服„„

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鲜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在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为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她的背影,却记不请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我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贫寒凄苦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不见了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街,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起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推荐人:王芳

赞美的力量

小时候,学校门口有一个油条铺。炸油条的是个清秀姑娘,不时用一双长竹筷翻动着。偶尔她也会抬头擦把汗,那鲜嫩的皮肤,那从白帽子里面垂出来的栗色头发,那纯洁、专注的目光,都是一个青葱少年眼里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成熟美。

那个年代,资讯很不发达。我不知道张曼玉,也不知道林青霞,见过的美女仅有《天鹅湖》中飘逸的奥薇丽塔和《索尔维格之歌》中韵致十足的少女。但她们显得那么遥远,那么缥缈,美却可望而不可即。只有这个炸油条的姑娘,是活生生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扎在脑后,就觉得这缩短了我和美丽的距离。

后来,我们搬了家。再遇到她,已是多年之后。或许是经过了岁月的磨砺吧,她的栗色头发已经剪短,白帽子上油迹斑斑。她没有了往日的欢快,已经发胖的身体失去了曾经的灵巧。她满不在乎地看着买油条的顾客,嘴里咀嚼着什么。这个咀嚼让我骤然没了食欲。

已经成年的我面对更加成年的她,不由得怀疑自己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匆匆走过的时候,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好像特别怕人识破我的心思:我曾经那么纯真、那么专注地崇拜过这样一个糟粕妇女。

又一年过去,她依旧守着那个小店。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哈欠,脸上没有热情,也没有不安和焦躁。她的生意也并不好。我莫名生出一种欲望,想要告诉这个打着哈欠的女人,曾经我对她是多么的崇拜。我说:“小时候我经常来你这里买油条。”她冷冷地回答:“卖油条是小本生意,不讲价。”我说:“我只是想告诉你,那个时候你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我觉得你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你的样子打扮自己。”或许是很久没有听到人们的赞美了吧,她的表情很意外。

再次见到她,又过去了一年。坐在车里,从她的门前经过,看到她的帽子又变得雪白,栗色的鬓发给她的脸增加了活泼和妩媚。她的身材虽然还是发胖,但在竭力再现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同车的朋友说:“这个女人怎么变化这么大? ”或许正是因为我敢于向那个曾经启发了我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谢和赞美,为了这份陌生的赞美,才重新唤起了她爱美的心意吧。

所以我觉得,人不能吝啬你的赞美,因为赞美能驱走心中的惰性,让人真正变得很美。

推荐人:高会云

中秋

心如梦般的漂泊,情如过眼的云烟,当炎热还未曾完全退去的时候,金桂却已飘香,明月悄悄丰腴。独在异乡的星空下,久远的深情如潮而至,点点,都是故乡的回忆,滴滴,都是思念亲人的泪水。

路远,双脚踏不上归乡的路途,一颗心却早已飞到父母双亲的身旁。爹呵,您那蹒跚的脚步,踩踏在儿的思念里步步成痛!娘呵,您那满头的白发,丝丝牵扯着儿每一个不能入眠的夜晚!多年的漂泊,儿与双亲月圆人不圆,总是隔着千重云,万座山,总是在这个中秋的日子,儿在明月下泪水成行。

堆积的思念在冰冷的城市一角寂寥的游离,丝丝缕缕放飞在落日的黄昏,那温暖的夕阳,是母亲柔和的脸庞。晚空中一轮中秋的佳月遥挂,夜风轻拂,像是一曲思念的音符,弹奏着牵挂,慰藉飘零在异乡的魂梦。朦胧的记起儿时的情景,那些个再也寻找不回的快乐中秋,没有精美的月饼,没有丰盛的晚宴,没有如此多愁的感悟,然而,却有乐趣却有幸福却有满足的笑容挂在母亲甜蜜的脸上。那些温馨的场景仿佛还在昨日,岁月却将当年那个青涩的孩童推上了中年的不惑舞台,将那曾经年富力强的父亲折弯了腰,将那满头青丝的娘亲染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回头再望来时路,故乡的记忆依然如此清晰,即便许多地方已改变了太多,但还能记得当初的景物,一座石桥,一条小河,一棵挂满了金黄色果子的银杏树,一轮干净明亮的中秋月。当时的天真烂漫,与兄弟姐妹围坐在中秋月下,听父亲打着蒲扇,喝着粗茶,吸着旱烟讲过关于月亮里住着寂寞嫦娥的故事,当时母亲在月下一脸幸福的样子,不时将针在发间擦抹缝补着衣裳,闭上眼睛,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而今,一切不复重来。天真烂漫的我离开家乡,拖着疲惫的身子漂泊在别人的城市,走过春夏走过秋冬,异地谋生的艰辛早已腐蚀了游子的身心,月光拉长了孤独,彷徨的的背影。情路几多坎坷,与那些曾经认为可以相伴一生的女子,或错过失之交背或无缘曲终人散或缘尽劳燕分飞,只剩下一颗千疮百孔的心不知如何缝补。思念却还在月下集结,可那些花儿早已枯萎,那些人茫茫不知消失于何处。一直甚小卑微的关闭着情感大门,不敢轻易地去碰撞,深怕自己再度落入红尘劫数,昏沉间不知春花秋月几许,待到中秋月儿再度圆时,才意识到自己形单影只,微风带着一丝寒意走过我身,像是一曲寂寞的悲歌。

已过古稀之年的父亲身子一度再度弯坨,他已不再给他的孙子讲月中嫦娥,更多的是感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深的领悟古人不知今时月,今时明月照古人。或许父亲已知天命,早早为自己为母亲做好了棺木,余下的时间,静静地安享。

母亲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她的丈夫与孩子,每天都与锅盆碗筷打交道,五十年来未曾改变过。母亲再也不需缝补衣裳了,她的眼睛已渐渐模糊,每天守着小店,总是有意无意要走到门外眺望路口,看看她远在他乡的儿子是否已归来,是否带着她的儿媳出现在她模糊的视线。

电话里,母亲苍老的声音在说中秋又到了,月亮又圆了,儿啊,你是不是该回家了。顷刻间,我泪如雨下,娘啊,儿太不孝了!都说父母在不远游,儿却那么多年来,圆不了您的一个卑微的梦想,不但不能膝前尽孝,还让您无时无刻不在为儿担忧。您说月亮年年都圆,为何儿的终身却依然缺着,难不成您弥留之际还看不到儿花好月圆?儿无言以对,心却如刀割,娘啊,儿如何才能以寸草之心报得你三春之晖?尽管一路的凄风冷雨,我却从不畏惧,尽管身心疲惫,我却从不倦怠,因为我清醒的意识到,自己就是浮萍,只能随水而漂,自己就是过了河的卒子,只能前冲没有后路。亏欠双亲的同时,我感觉自己还是幸福的,比起那些经历了与父母亲人生死之别的人,我何其幸栽?至少我的父母还活着,至少我至亲的人都还健在,至少我回家还有爹娘可唤还有兄弟可聚。不惑之年,此等幸福,还有何求?

月到中秋,万家团圆,而我想要回家只能成为一种奢望。好在中秋过后,年关将至,那必将是我的归期。今夜月圆人难圆,不安之心,思念更甚,唯只有借这头上明月,遥寄亲人安康。

第四篇:高三晚读文章四十八(议论指导之从不是什么说起)

高三晚读文章四十八(5月30日)

高考冲刺作文备考系列材料之议论升格技巧二

议论,从“不是什么”说起

写作议论文,要把论述对象说得准确、透彻、到位,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辨析邻近的、相关的概念之间的差异。把论述对象“不是什么”说清楚了,那么它“是什么”也就水到渠成地凸显出来了。例如“说‘坚韧’” 一题,要把题目中的核心概念“坚韧”说清楚,就可以从“坚韧”“不是什么”说起。坚韧,不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式的脆,不是“宁折不弯,视死如归”式的刚;而是不畏困难,不怕挫折,为了达到目的,有时甚至可以以退为进的一种精神。它不是松树,而是小草;不是朱自清,而是鲁迅;不是彭德怀,而是邓小平。通过分析“不是什么”,不但有助于我们明确题目中核心概念的意思,避免偏离题意,还会帮助我们打开思路,扩大选材的范围,分解出论述的层次,展开条理清晰的论证。例如,在明确了“坚韧”“不是什么”以后,我们就会明白,举那种经受一连串的打击,仍然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人和事为例,是不很切题的。

考场上不可能借助工具书对有关概念做出非常规范的解释,这时候,愈说清楚“不是什么”,就愈接近“是什么”。

谦虚的资格 文/行者无忌

谦虚有很多种,真正的谦虚,不是谁都有资格享有它的。胸无大志的人,即使极诚恳地说:“我这人没什么志向。”这不叫谦虚,只能叫坦率,这种坦率有时让人觉着是在叹息;毫无才学的人,即使极认真地说:“我这人没什么本事。”这不叫谦虚,只能叫实在,这种实在有时让人觉着是在自责;主席台上,正式发言之前来一句:“我水平有限。”这不叫谦虚,只能叫客套,这种客套给人感觉是一种身份的炫耀;辨论场上,笑应对手一句:“我的意见可能不太成熟。”这不叫谦虚,只能叫挑战,这种挑战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宣示:机遇面前犹豫不决、左右为难地嗫嚅:“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不叫谦虚,只能叫哀鸣,这种哀鸣除了显示无能力以外,便是在患得患失间不知所措;困境之中难做决断,跌倒后爬起乱了方寸:“看来我是真的顶不信了。”这不叫谦虚,只能叫无奈,这种无奈表明了穷途末路的到来。

谦虚需要一种底气来支撑。聪慧是智者的底气。智者的聪慧在于能从聪慧中看到局限和缺欠,他的和气中透出低调,和颜中多有雅量。善良是仁者的底气。仁者的善良是能容下无端的伤害和浅陋的狂妄,他的谦卑融于忍耐之中,他的虚怀嵌入慈悲之间。博大是强者的底气。强者的博大是能让对手心悦诚服地扔戴和情不自禁地敬仰。

谦虚的人,因为看得透,所以不躁;因为想得远,所以不妄;因为站得高,所以傲;因为行得正,所以不惧。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谦虚的人。

评析:本文的论题是“谦虚的资格”,作者首先指出:“真正的谦虚,不是谁都有资格享有它的。”接着从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入手,精确地厘清“谦虚”与“坦率”、“实在”、“客套”、“挑战”、“哀鸣”、“无奈”之间的区别,在说清了这些“不是谦虚”之后,“什么是谦虚”也就隐含其中了。然后,作者又用一句“谦虚需要一种底气来支撑”勾连论题,深入阐发,把“聪慧”、“善良”、“博大”作为支撑“谦虚”的“底气”,仍然是在与“谦虚”邻近、相关的的概念上做文章。最后,用一个排比句来收束全文。如是,把“谦虚的资格”阐发得头头是道。

绿色生活

习惯了绿色丛林生活的人类先祖,当他们的双手舍弃了树枝而抓起了犁与锹时,火之血红和烟之浓黑便占据了子孙后代的双眼。如今,尽管我们褪去了原始的皮毛,我们却要再次唤醒那绿色的记忆,追寻绿色的生活!

绿色生活,并不意味着文明的倒退,并不标志着人类的返祖。也许蒸汽机的轰鸣象征进步,也许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林立的烟囱象征进步,也许第一列火车象征进步,也许第一艘载人飞船象征进步,但这种种“进步”,都以机器轮轴的刺耳磨擦声使我们与人类的本性渐行渐远!人是生命,生命需要绿色;草地,赐予我们疲惫时栖息的柔床;绿树,赐予我们焦躁时定神的荫凉……人类即使穿上最先进的科技铠甲,其心灵依然在渴望畅快的呼吸和绿意的抚慰。当我们的双脚离那湿润的土地越来越远时,绿色的生活之梦,是我们揖别压抑与烦扰的唯一良方。

绿色生活,不必要如鲁宾逊般地浪迹荒岛,也不必如陶渊明似地逃离都市樊笼。诚然,人们喜欢鲁氏、陶氏的“绿色”,毕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佳境是大家都向往的。然而,人类文明既然脱离了原始丛林进入了城市,我们就不可能逆转潮流使现有文明倒退。我们需要的,仅是一颗“绿色”的心。我们无法“花间一壶酒”,却也能在“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时静心凝望。我们无法“踏花马蹄香”,却也能如季羡林般地养花弄草,以尺寸之绿装点生活,滋润心灵。晨起开窗,应记得领略那初醒柳叶的娇嫩;车行半路,莫忘向两侧梧桐颔首致意;夜晚闭户,也请留一扇窗让月光把桂影投入家中。于是,无需逃往野外,我们也能拥有一点绿色,一份自由舒畅的心绪……

绿色的生活,已不仅仅是还自然一个原貌,还地球一分安宁,它更是人类心灵的特殊的自我救赎。当周围尽是陌生的身影,当路口车流让你迷茫,当城市高楼遮住了清晨的霞光,绿色生活就成了解除心灵桎梏的“救命稻草”。当人们意识到应有自由、宁静灵魂,那么,他们就会自然地去保护身边来之不易的绿色。污浊的心灵,向往的只是臭水沟!当人们倡导绿色生活时,莫忘记绿色之芽应该从心田萌发。心中有绿芽,世界才有盎然绿意!

我们同于先祖,只有在绿色自然中才能生息。我们又不同于先祖,当下生活逼我们追寻身边的绿,更追寻心田中的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翠水碧,绿意无垠。为滚滚红尘添绿色,是正视生命的本质,必能享智者之乐,得仁者之寿!

简评:面对“绿色生活”的命题,优秀考生的思考,并不停留在对“低碳”、“环保”的无力赞美上,也不作向往陶渊明式隐居生活的无病呻吟,而是紧贴现实,立足未来,由生态到心灵,在绿色生活的内涵上作了深度的开掘。正如文中所述,提倡绿色生活,并不意味着要逃离现实、重返原始,因为“我们不可能逆转潮流使现有文明倒退”;提倡绿色生活,不只是珍视保护身边来之不易的绿色环境,更是要执着追寻体现生命本真的心灵的自我救赎。这位考生深刻、独到的解读,高人一筹,给我们以诸多的启迪。

本文的论题是“绿色生活”,而作者却从“绿色生活,并不意味着文明的倒退,并不标志着人类的返祖”,“绿色生活,不必要如鲁宾逊般地浪迹荒岛,也不必如陶渊明似的逃离都市樊笼”说起,在说清楚我们需要的“绿色生活”“不是什么”以后,仍然是用反面切入的方式,进一步谈“绿色的生活,已不仅仅是还自然一个原貌,还地球一分安宁,它更是人类心灵的特殊的自我救赎”。

回到原点 2011年广东考生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评析:作者在展开论述时,善于用对句的形式,从相反相成两个方面来丰富论述的层次,如“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原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第五篇:亲子共读文章

帮助孩子深入阅读,彼此分享并启发思维

龙 蕾

为什么提倡亲子共读?为什么推行儿童阅读运动?除了拉近亲子间的距离,建立亲密情感,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让他们籍由阅读增广见闻,获得乐趣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非常重要,那就是英国儿童文学家艾登·钱伯斯所强调的,帮助孩子们学习深度阅读的方法,彼此分享、体验作者在书中所欲传达的讯息和精神,进而启发思维,获得美善的影响。

这的确是阅读的目的,也是每一位耗费心思精力教导儿童阅读和陪读的师长们内心最深的渴望。我们都希望孩子们喜欢阅读,并且在阅读中得到一些美好的体验。其实,只要选对一本好书,仔细品味阅读,进入书中的世界,咀嚼内容,同时有适度的思考,这样的目的不难达成。但可惜的是,不管是家长或儿童,在阅读的功夫上只做了一半。

怎么说呢?想想看自己和孩子们平常阅读的习惯和情境就不难明了了。当你或孩子独自阅读,尤其是在看图很大、字很很少的图画书时,是不是急躁地一页翻过一页,然后翻完一整本书,就顺手一扔,宣告自己已经读完了?当孩子在睡前吵闹着要你说床边故事,你是不是随手检起一本图画书,有口无心地念读(甚至还因为疲劳而念得不知所云),念完后赶忙熄灯,催促孩子快快睡觉?或者,你根本就是一个只会为孩子买书,自己却从未看过那些书,也没有花时间陪孩子们一起阅读的家长呢?

阅读不是逐字念过,而是从一个层次进入另一个层次的过程

“阅读能力”需要花时间培养和练习,无法一蹴而成。这里所谓的阅读能力并非单指识字和理解语句逻辑的能力,而是一种深度阅读的能力。符号学者罗兰·巴特在论及阅读的概念时曾经指出“阅读不是逐字念过,而是从一个层次进入另一个层次的过程。”唯有透过这种进深式的阅读过程,阅读才能产生真正的功效。因此,如果你只是有口无心地为孩子念故事,而没有花点时间和他们分享彼此在阅读上的想法;或是任凭孩子随意翻阅一些不经筛选的书,那么,这种阅读方法无法对孩子(或自己)产生作用,因为就阅读的层次而论,这种阅读只停留在逐字看过的表面层次,并没有真正进入到书中的世界。

绝大多数的儿童都是从图画书展开自己的阅读活动,也是大多数家长为孩子们安排的阅读起步。在阅读能力的养成中,这是个美好的开始,不单是因为图画书的插画多、文字少,同时也是因为图画书的内容和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思维、认知和情感非常贴近,容易引起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不仅如此,好的图画书都会传达出美善的特质和精神,为读者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只不过,正因为图画书的插画多、文字少,所以常常会受到习惯阅读文字的成人忽视,许多家长在陪孩子们阅读时,也都只将焦点置于自己念读的文字上,而忽略图画的表现和重要性。再加上自己的疲惫与匆促,不但无法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享受到亲密的沟通和情感交流,也无法将书中的讯息和精神完整地传达给孩子。只做了一半的事,都算不上是做得完整、做得好。

其实,只要多花一点时间,就可以为亲子共读画下美好的句点。

一本好的图画书,为孩子们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往往出乎人意料之外

这几年在带领儿童阅读的过程中发现,若是能够带领孩子们阅读一本好的图画书,让他们透过彼此的分享与讨论加深阅读的层次,让自己真正进入图画书的世界,体验作者与画者所欲传达的意涵,那么这本图画书为孩子们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往往会出人意料之外。

就拿《小恩的秘密花园》(格林版)来说吧,这是一本我非常喜欢和孩子们分享的图画书,书中的主角小恩是一个不论在任何环境都会“发光”的孩子,即使是面临阴沉负面的生活处境,她也能在当中散发自己的光芒。她喜欢种花,籍着种花,她为原本黯淡的周遭添注鲜丽的光彩、开启了封锁的心灵,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感染她所散发的光和温暖。

有一回和教会主日学的孩子们读完这本书以后,几个孩子兴高采烈地谈起自己种花的经验,以及花带给他们的感受。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花朵可以让人的心情开朗起来,尤其是手上捧着一束美丽的鲜花时,脸上也会不自觉地散发光彩。那天散会前,我突然兴起一个念头,鼓励在场的每一个孩子当个“会发光的小恩”,将我们心中美丽的花朵分送给身旁的人,让他们也能感染到这份光和温暖。

这样的期许,我并未放在心上,随口说说的成份居多,可是没想到,几个月后,却发生了一件令我惊喜诧异的事。

一位约十岁大的小女孩在散会后留下来找我,偷偷地在我耳边说:“老师,我跟你说一个秘密!”“秘密”谁不爱听呢?我喜滋滋地坐下来听她娓娓道出自己的秘密:“前几天我爸妈吵架,吵得好凶好凶,爸爸甚至还被妈妈赶到客房去睡”,小女孩瞪着骨碌碌的眼睛对我说。“我本来很生气,气爸爸惹妈妈不高兴;也很难过,不晓得该怎么办?可是晚上睡觉时,我忽然想起小恩„„”

隔天放学回家时,她便到花店用一块钱买了一朵玫瑰花,趁着晚上睡觉前偷偷放在妈妈的枕头上。情况未见改善,爸爸依然睡在客房里,她不气馁,接下来的两天又如法炮制。结果第三天晚上,爸爸终于被批准可以回房睡觉了。

“妈妈知道那些花是你放的吗?”我好奇地问。小女孩非常得意地摇摇头。

《小恩的秘密花园》不仅改变了这个小女孩,同时也因着她充满爱的行动,改变了自己的父母。这正是这本图画书最重要的讯息和精神。小女孩在阅读故事的时候,真的走进了小恩的秘密花园,也感受到小恩的光和温暖,并且将这份光和温暖散发出来。

延伸活动,帮助孩子进入书中的世界

除了分享和讨论,也可以透过一些经由图画书内容所引申的活动,帮助孩子们进入书中的世界。

我很喜欢用《因为我爱你》这本图画书和孩子们谈父母“限制性的爱”。父母经常会限制孩子很多行为,不许他们做这个,不准他们做那个,但是在严厉的规范或斥责的同时,却没有让孩子们体会到行为限制背后属于爱的出发点,导致孩子们对父母的限制产生诸多埋怨,忿忿不平。

在《因为我爱你》这本书中,薛老爹为他所爱的孩子们建造了一座乐园,而且为了保护他们的缘故,特别在乐园的四周筑了一道高墙,告诫孩子们不可出去。偏偏就有那么一个好奇的小男孩在墙边发现了一个洞,偷偷地爬了出去,走进黑漆漆的森林。当他害怕得赶紧回头时,却发现墙上的洞竟然消失了,小男孩无助地蹲在墙边哭泣,他不知道,其实薛老爹已经出来找他了。

我籍由这本书和孩子们讨论父母对子女行为限制的目的,在交谈和分享中,孩子们渐渐地明白了父母的心情,也愿意学习并尽量听从父母的话,只有一位小男孩高兴地举手说,“有时候,我们也是因为爱的缘故,不希望爸妈做一些事,可是他们不听。”

小男生的问题让我大吃一惊。“例如什么样的事?”我问他。“我希望爸爸不要再抽烟了。”他的声音怯懦,却言之有理。

那天下午,我和他一起完成了一张大海报,海报上有一个很大很大的红心,上面写着“因为我爱你,所以„„”,接着,我们又做了许多个粉色和蓝色的心形纸片,我向他提议,蓝色的心留给自己,粉色的交给爸妈。当你们以爱为出发点,不希望对方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就把它写在心形的纸上,贴在那张大海报的红心上作为提醒。

几个星期后,那个小男生笑容满面地来找我,高兴地对我说:“我爸爸戒烟了,而且,他也不再一天到晚参加应酬了。”

还有一年圣诞节,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我们的树》这本书,书中小男孩一家人每年到了圣诞节的时候,都会带着自己准备的水果彩球和爆米花串成的彩带,到森林里布置那棵属于他们的圣诞树,然后将满蓝的水果和爆米花留下来,和森林里的动物们分享。

这本书清楚地传达出圣诞节的真正的意义——爱和分享。因此,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决定以实际的行为来落实圣诞节的真意。有个孩子提议去探访孤儿院,另一个孩子建议加入大人的义务服务活动。最后,我们决定到邻近的那家医院,探望住院的病童。孩子们各自准备三份小礼物,带着小饼干,一起到病房为那些生病小朋友唱歌祝福,并且将礼物送给他们。

那天在病房里,一个躺在病床上,手上吊着点滴的小女孩被这群探望她的小天使们感动得流下眼泪。我相信,这一滴滴的眼泪,也会在这群以行动实践圣诞真谛的孩子们心中,化作一颗颗闪闪发亮的珍珠。

阅读的孩子,各方面都能表现正面特质

和孩子们共读图书,就像在他们的心田植入一株株花苗,只要付出心力灌溉,透过彼此的分享、讨论,甚或是一些能够落实书中精神的活动,带领他们进入图画书的世界,有朝一日,这些心田中的小花苗自然就会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为他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光彩。

阅读是一生的事。一旦孩子们能够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尝到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为自己带来的益处和影响,那么,相信在成长过程中,都将会是一个不劳家长操心,在各方面都能表现正面特质的“读书人”。

下载高三晚读文章十三(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晚读文章十三(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亲子共读文章

    亲子共读《爱的教育》 三二班刘哲畅家长 最近,我和女儿共同读了一本书——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这部书介绍了小学生恩利科一个学年的日记。作者通......

    励志文章 经典的十三句话

    励志文章 经典的十三句话 时间:2008-05-29 00:48:36 字体:[大 中 小] 经典的十三句话 1. 每个人都想和别人不一样,结果是每个人都一样。 2. 老一代人完全不用担心小辈们会在......

    语文读检查十三

    语文周测之早读检查十三(宋) 一、简单解释下列成语含义,并造句。 1、捉襟见肘——造句: 2、左支右绌——造句:3、耆德硕老——造句:4、德薄才疏——造句:5、不情之请——造句:6、敬......

    读《童年(十三)》有感

    读《童年(十三)》有感〈〈童年(十三)〉〉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作品〈〈童年〉〉中的最后一篇文章。虽然是大结局,却略显伤感,但也无不透露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文章主要讲了:阿廖沙......

    读《童年(十三)》有感

    读《童年(十三)》有感更多相关范文>>读《童年(十三)》有感〈〈童年(十三)〉〉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作品〈〈童年〉〉中的最后一篇文章。虽然是大结局,却略显伤感,但也无不透露了作者......

    亲子共读文章丑小鸭

    亲子共读——《丑小鸭》 五九班 张佳音 “爸爸,快点来陪我读书吧!”当爸爸下班回到家的时候,我向爸爸喊道,因为我知道爸爸最喜欢和我在一起读书了。果然,爸爸一听到我的这个请求,......

    读文章有感(共5篇)

    朋友,是这个世界最不可或缺的,真正的朋友是可以在你犯错时帮助你纠正错误的人,在你骄傲自大时点醒你的人;朋友,是你成长道路上良师,是可以在你彷徨无助时帮助你,遇到挫折时安慰你......

    读亲子共读推荐文章后感

    读亲子共读推荐文章后感 时间飞逝,假期将尽。这是孩子初中生涯的第一个寒假,在这个寒假里和孩子朝夕相处。渐渐发现上了初中后,她褪去了一些小学时的稚嫩、顽皮,变得更加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