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大全

时间:2019-05-13 13:11: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大全》。

第一篇: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大全

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

3月19日,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动员大会在普洱大剧院隆重召开,这标志着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会议提出,要广泛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迅速掀起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热潮,全力推进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率先探索绿色发展新路,争当全省全国绿色发展典范,为构建幸福快乐妙曼的生态家园而努力奋斗!市委书记沈培平作动员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小平主持会议。会议邀请省政府研究室、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环保厅、省林业厅、省招商局、中国进出口银行云南分行等领导出席会议。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将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产业现代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城乡环境宜居化、对外开放多元化、科技创新平台化”为战略抓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重点打造特色生物产业、清洁能源、林产业、休闲度假四大基地,建设中老缅越四国边境绿色经济自由贸易区、孟连(勐阿)边境经济合作区,坚持改革创新、大胆先行先试,实现普洱率先跨越发展,将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成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绿色经济特区,为云南、全国乃至周边地区走绿色发展之路作出示范。

战略目标是:经过五至十年的努力,把普洱建设成为云南低碳经济试点核心区,西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特色生物产业聚集区、绿色工业示范区、绿色经济总部园区、绿色产品贸易集散地和繁荣发展和谐稳定的边疆多民族示范区,中国—东盟绿色产品交易平台,国际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区,成为云南乃至全国绿色发展的典范。

战略步骤,具体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16年,全市实施完成“13111”工程,人民生活水平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第二步,到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面建成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沈培平在讲话中指出,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是顺应发展趋向,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推进国家桥头堡建设的重大战略,是普洱惠及全市各族人民、润泽子孙后代的重大工程,是普洱赶超进位、绿色崛起、实现率先跨越发展的重大平台,也是普洱在全省全国率先走出绿色发展新路的重大探索,必将为普洱长远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提供强大支撑。

沈培平要求,要深刻认识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重大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在严格保护优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同时,变特色为优势,变优势为实力,在全省全国率先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普洱实际、体现普洱特色、彰显普洱魅力的绿色

发展之路,构建世人向往的快乐幸福和谐妙曼的生态家园。要切实把握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本质内涵。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特色是绿色生态;引领是国际品牌;核心是绿色发展;关键是新型工业化;目标是走出绿色发展之路;归宿是建设生态家园。

沈培平强调,要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打造生态文化,建设生态走廊(通道),构建生态家园五个环节,加快推进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要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这一主题,把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在全市上下积极营造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融入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浓厚氛围,争当全省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要坚持国际品牌引领,立足品牌定位国际化,品牌打造高端化,品牌构建系统化,高品质、高品位、高品格地打造和推介普洱国际品牌,在全国全世界叫出普洱清脆响亮的声音;要立足特色化、高端化、品牌化、科技化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绿色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绿色生态产业,不断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集群构建,最终建成以茶业、现代林业、咖啡、生物药、绿色有机食品等主体的特色生物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两大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要着力构建快乐幸福和谐妙曼的普洱生态家园,让人们到普洱融入自然、拥抱健康、体验妙曼。

沈培平最后要求,要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紧要、最关键、最根本的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尽快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部门全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党政领导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要精心组织实施,尽快修改制定完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落实好专项规划、县(区)规划和规划涉及的重点工作;要打造一流的政务环境、一流的法制环境、一流的创业环境,让普洱成为创业的热土,投资的洼地,为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提供核心驱动力;要广泛宣传发动,号召全市人民倾力支持示范区、协力服务示范区、全力建设示范区。同时,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关注普洱、投资普洱、发展普洱,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营造氛围、聚集人气、创造商机。

省发改委副主任李新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是划时代的重大创举、意义重大,而且普洱具备了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前期工作扎实,必将为全国探索出一条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跨越发展的新路子,在国家绿色经济发展领域做出新的示范。同时,李新平对我市加快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表示省发改委将大力支持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动员会上,李小平宣读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批示,宣布了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沈培平为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授牌。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张善强代表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13111”工程2012年目标责任书。

动员会上,观看了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专题片;在普洱大剧院新闻发布厅举行了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

李小平在动员会结束时要求,要把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作为落实桥头堡战略的重大举措,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抓实“13111”工程推动率先跨越发展的重要契机,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有力保障,行动上奋力推进,措施上创新突破,切实修编好规划;切实做好对外来企业的服务工作;切实加强试验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保证,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办公室,尽快制定周密可行的工作步骤和绿色经济发展考评指标体系,保证规划、项目、政策等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切实开展好重大规划项目的先行先试工作;切实加强政策创新突破的争取对接工作;切实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等部委的汇报沟通,争取让他们派出调研组到普洱调研。通过这“六个切实”,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决心、锐气和豪情,开启全面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坚实步伐,努力为建设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边疆更加安宁、环境更加优美的“七彩云南”闯出一条新路,为全国发展绿色经济探路子、出经验、作示范。

第二篇: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

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

根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纲要》《 全国 农 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 — 2030 年)》和 2016 年中 央 1 号文件关于

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 区的要求,为 做好国 家农业可持续 发展试验示范区(以下简称“ 试验示范区”)建设工作,探索符合我

国不同 区域特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 建设、转变 农业发展方式、补齐资源环境短板、加 快

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探索中 国 特色农

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 三生”共赢 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 巨大成就,但是也付出

了 巨大的资源环境代 价。推进农业现代 化,必须更加 注重合理利

用 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补齐资 源环境短板。建设试验示范 区,根

据区域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仅强调提升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更注重农业生产与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的协调 发展,通

过典型引 路、示范推广、以点带面,努力 推进区域布局 优化、资源利

用 高效化、农业投入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 用 资源化,— 2 —

为 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促进“ 三生”共赢提供试验示范。(二)是分类指 导 各区 域农业 发展,推进可持续 农业 技术创

新、集成与 应用 的 需要。我国 幅员 辽阔、自 然类型 多 样,各地现代

农业建设水平和 面临的资 源环境问 题不同,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的路径也不同。建设试验示范区可根据区域自 然环境条件与 农业 区划特点,通过技术创新、技术集成、模式探索,形成符合当 地实际 的农业资源高效利 用 与 生态环境保护 协调 发展方案,建成 科技成

果的试验 应 用 推 广 基 地,为 各 地 全 面 推 进 可 持 续 发 展 提 供 有 效 支撑。

(三)是创新运行机制 和管理制 度,多 部门 协作推进农业可持

续发展的 需 要。农业可持续发 展涉及农业、科技、国 土、环 保、水

利、林业等多 个领域,需要探索建立多 领域多 部门 联合推进工作机

制、市场化运行机制、循环农业发展机制、监督奖惩机制,需要综 合

运用 法律、经济、行政等 手段,形 成 激励 与 约 束 并重 的 管 理制 度。

建设试验示范区可以搭建多 部门 共同 发力、协同 推进平台,为 农业

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提供样板。

二、总体思路、原则和目 标(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 落实 党 的 十 八大和 十 八届 三 中、四 中、五 中 全会精

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 发展理念,树立尊重自 然、顺应自 然、保护自 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农业产业、资源环境、农村

社会可持续为 目 标,以 高效利 用 资源、治理环境问 题、保护修复生 — 3 —

态为 重点,在不同 类型 自 然生态区整体设计各产 业间 协调 发展方

案,创新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集成技术,形成一批适宜不同 类型特

点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构 建一批良性运行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机制,为 全面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试验示范。(二)建设目 标

到 2020 年,试验示范区的农业产业布局 与 资源环境承载力 逐 步匹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 利 用 效率逐步提高,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 度基本建立,农业环境突出

问 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生态系 统功能逐步提升,农村环境明 显

改善,乡 村更加美丽宜居。到 2030 年,全国 范围 内 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 用 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 统稳定、农民生活富 裕、田 园

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三)建设原则

一是坚持因 地制宜、引 领示范。立足不同 区域实际,探索不同 类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治理技术、发展模式,先开

展创建,再评估确定,确保可看、可学、可推广。

二是坚持统筹 协调、整体推进。统筹 区 域内 生产 发展与 资 源 保护、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统筹农业、科技、国 土、环保、水利、林业

等领域,系 统设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案,确保区域内 生产、生

活、生态协调推进。

三是坚持循序渐进、突出 重点。兼顾当 前治理与 长期保护,分 清轻重缓急,科学设计实施步骤,优先解决区域农业生产、生态环 — 4 —

境的突出 问 题,逐步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是坚持创新机制、多 方参与。打破部门 界限,努力 创 新相关 部门 联合推进试验示范区建设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地方各级政 府的引 导作用,形成新型经营主体、科研推广 机构、农户 以 及其他

各类社会主体共同 参与试验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格局。

三、试验示范内容(一)主要内 容

坚持节约资源和 保护 环境的基本国 策,综 合考虑 各地资 源环 境承载力、生态类型和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探索农业生产与 资源环

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治理当 前农业农村环境突出 问 题,形

成可复制可推广 的技术路径与 运行机制,重点 围 绕 农业产 业可持

续、资源环境可持续、农村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内 容,整合各项碎 片化的单项措施,系 统谋划、分工协作,综 合施策、统筹推进。一是

农业产业可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 能 力,确 保粮食和 重 要农产 品 有 效供给,实 现农业增

效、农民增收。合理确 定产 业发展适度规模,发展循环农业,促进

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推进。二是资源环境可持续。严格 保护耕地,提升耕地质量。充分利 用 地表水和自 然降水,控制 使用

地下水,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科学施用 农业投入品。防治农业面

源污染,实现秸秆、畜 禽粪便、农膜、农药包装物、农产 品 加 工副 产

物等农业废弃物基本资源化利 用。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开 展草原 和 湿地生态保护,动植物、水生生态系 统和 渔业资源养护,— 5 —

农田 防护林网 建设、有 害生物防控等。三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开 展农村环境整治,发展休闲 农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建设美丽宜

居乡 村。培育 新型 经营 主 体,加 强 新型 农民 培训,提高 劳 动 力 素

质。创新和完善农业废弃物收集储运利 用、村容村貌管 理等方面 的良性运行机制。(二)产业重点

依据试验示范 区 内 种 植业、畜 牧业、渔业等 农业产 业发 展基 础,突出 发展重点,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融 合发展。

种植业突出 保护资源、调整结构、绿色生产。一是实施最严格 耕地保护制度,开展永久基本农田 划定,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 提升

行动。控制农业用 水总量,因 地制宜发展旱作雨养农业、高效节水

农业,控制地下水开采,推广 节水农业技术。强化农田 水利、防护

林网 等基础设施,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

有效供给。二 是推进种 植结 构 调 整,优 化品 种 结 构 和 区 域布 局。

保障口 粮生 产,开展粮食绿色 高 产 高 效创 建和 模式 攻关,稳定棉

花、食用 植物油、糖料自 给水平,鼓励发展木本粮油,推进园 艺作物

标准化创建,保障农产 品 质 量安全,促进农民增 收、产 业增 效。三

是实施化肥农药使用 量零增长行动,改进施肥方式,推广 高效新型

肥料,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 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展农企合作,发挥新型经营 主体作用,示范 带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大规模推

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 绿色防控,大力 推广 高效低风险农药和 高效 — 6 —

节药植保机械,实现农药减量控害。推进农作物秸秆综 合利 用 试 点示范建设,发展清洁生产,促进农膜、农药包装物回 收利 用。畜牧业突出 优化布局、治理粪污、规模养殖。一是优化畜牧业 区域布局,调整南方水网 地区生猪养殖布局 结构,发展节地、节水、节粮畜牧业,保障肉 蛋奶等主要畜 产 品 有 效供给。二是转变 区 域

内 畜牧业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建立种养结合和生

态健康的养殖模式,推进畜禽粪污、病死动物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资源化利 用,促进畜 牧业生产 与 环境保护 协调 发展。在有 关区 域

开展草牧业试验示范,建设一批草种和草产品 生产基地,推进牧区

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三是培育专业大户、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等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 种形式的规模养殖。创 新产业经营模式,完

善企业、专 业 合 作 社 与 农 户 的 利 益 联 结 机 制,促 进 农 牧 民 增 产 增收。

渔业突出 优化结构、保护水环境、养护资源。一是优化调整养 殖结构。稳定近海养殖规模,拓展外海养殖空 间,形成 水域、滩涂

资源综合利 用 与 保护 新格局。合理确 定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内

养殖规模,稳定池塘养殖,大力 发展稻田 综 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

殖。调减结构性过剩 品 种,发展适销 对路的名 特优、高附加 值、低

消耗低排放品 种。二是转变 养殖发展方式。推广 健康养殖模式,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 化 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种 养结合稻田 养殖、海洋牧

场立体养殖和环保网 箱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加强对养殖废水废 — 7 —

物收集处理。推广应用 全价人工配合饲 料,规范科学使用 渔药、饲

料和饲料添加剂,防止养殖水域污染,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积 极发展水产品 精深加 工,推进产 业链的延伸 拓展。三是养护 水生

生物资源。完善休渔禁渔制 度,推进渔民减船转产。开展水生生 物增殖放流,推进以 人工鱼礁为 主体的海洋牧场示范 区建设。加 强水生生物自 然保护 区、水产 种 质 资 源保护 区和 珍稀濒危物种 救

护中 心建设,保护水生生物资源、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环境。产业融合发展。实施种 养结 合、农牧结 合、农渔结 合、农林结

合、粮草兼顾,因 地制 宜推广“ 稻鱼共生”、“ 猪沼 果(茶)”、林下经

济等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区域农业资 源循环利 用。延伸 农业产 业

链条,发展特色农产品 加工业,拓展农业多 种 功 能,发展农业新型

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区域重点

依据《 全国 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 — 2030 年)》 的 区 域布

局,立足不同 区域资源环境条件,在严格保护自 然生态系 统的前提

下,明确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东北区以保护黑土地、控制 地 下水开采、构建种养结合农业产业链为 重点,加快推进现代粮畜产 品 生产基地建设。黄淮海区以治理地下水超采、秸秆禁烧、化肥农

药减施、提 升 耕地 质 量 为 重 点,稳 定 发 展 粮 食和“ 菜 篮 子” 产 品。

长江中 下游区以发展循环农业、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综 合治理农

业面源污染和耕地重金属 污染为 重点,特别 是平原 水网 地区要科

学确定生猪养殖规模,加强畜禽水产粪污资源化利 用,改善农业农 — 8 —

村环境。华南区以化肥农药减施、红壤改良为 重点,加 强“ 南 菜北

运”基地建设,构建优质安全的热带亚热带农产品 生产体系。西北

及长城沿线 区 以 水资 源 高 效利 用、草 畜平衡为 重 点,突 出 生 态 屏

障、特色产区、稳农增 收三 大功 能,大力 发 展旱作 节 水农业、草 牧

业,加强地膜回 收综 合利 用,特别 是农牧交 错 带 突 出 调 整种 植结

构,促进农牧结 合,推进生 态 保 护 与 修复。西南 区 突 出 石 漠化治

理、小流域综合治理、中 低产田 改造、草地资源合理开发利 用,在生

态保护中 发展特色 农业。青藏 区 突 出 三江源 等 江河源 头生 态 保

护,严守 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草原 保护建设,以 草定畜发展草地生

态畜牧业,实现草原生态整体好转,筑牢国 家生态安全屏障。海洋 渔业区严格控制海洋渔业捕捞强度,加强禁渔期监管,开展水生生 物资源增殖和环境修复,科学发展海洋牧场,保护滨海滩涂湿地生 态环境,稳定近海养殖规模,控制养殖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四、工作安排

“ 十三五”期间,试验示范区采取“ 先创 建、后确定、再示范”的

形式,在各省(区、市)明 确 创 建单位、开展创 建活动 的 基础上,农

业部会同 有关部门 根据实际创建成果逐年择优评估确定一批试验 示范区,并将经验示范推广。(一)建设主体

为 便于实施和管理,试验示范区以自 然生态区划 为 基础,建设 主体原则上以县级人民政府为 主,兼顾具备条件的地市级人民政 府、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工作突出 的省(区、市)也可以 整省 — 9 — 为 建设单元。

申 请创建试验示范 区的主体应 符合以 下基本条件: 一是农业 可持续发展工作基础较好。资源保护利 用、农业环境治理、农业生

态保护建设工作全面开展,取得较好成效,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

念深入人心。土地资 源、水资 源、气候资 源、农业生物资 源等重要

农业资源底数清晰(数据清单见附件),开发强度合理。能正确处 理好经济发展同 生态环境保护 的关系,区域生态环境良好的主体 可优先参加创建。二是科技支撑较强。试验示范区具有稳定的技 术依托单位,在可持续农业技术和模式引 进、集成、试验、示范推广 等方面,形成了 一整套清晰的技术路线。三是组织管理程度较高。建立试验示范区建设组织领导及部门 间 分工协作协调 机制,出 台

相对完善、规范的政策性文件、由 地市级及以上单位组织编制 的试 验示范区建设规划。规划应符合当 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 境保护的总体要求。

在主体选择上,应 充分认识到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 现代 农业建 设是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两个方面,二者既各有侧重,又有机联 系。现代农业发展包含有 可持续发展理念,但更突出 强调 高度的

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等因 素,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为 主

要标志; 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体现,但更注重农业 生产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突出 资源永续利 用、建设美丽田

园,强调给后人留下发展空间。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使之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分类推进的良好 — 01 —

格局,有利 于加强对不同 类型区域农业发展的指导,补齐资源环境

短板。具备条件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 家农业科技园 区、国 家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 农业农村为 主)可优 先参加 试验示范 区 创

建工作,但要重 点 突 出 补 齐 资 源 环 境短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 展 主题。

(二)建设步骤

试验示范 区 建设分试验创 建、评估确 定、示范 推广 三 个步 骤 推进。

一是试验创建阶段。2016 年,农业部会同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 技部、财政部、国 土资 源部、环境保护 部、水利 部、国 家林业局 等有

关部委下发通知,组织开展试验示范 区创 建活动。各省 级农业行

政主管部门 会同 发改、科技、财政、国土、环保、水利、林业等部门 根

据不同 区域资源环境条件、面临突出 问 题、工作基础、科技支撑等

情况,按照创建条件择优确定创建主体,并将参加创 建主体的有关

情况报农业部、国 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 土资 源部、环

境保护部、水利 部、国 家 林 业 局。鼓 励 各 省(区、市)依 据 各 自 基

础,整合资金支持创建主体开展探索。

二是评估确定阶段。本着“ 成熟 一批确定一批”的原 则,按照 “ 创建主体申 请,省级农业行政主管 部门 会同 有 关厅局 推荐,农业

部会同 有关部委确 定”的程序,从 2017 年起开展试验示范 区 确 定

工作。由 参加创 建的试验示范 区所在地方人民政府提出 申 请,将

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送至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设方案应充 — 11 —

分体现试验示范区建设的整体推进思 路、建设目 标、主要内 容、技

术模式、运行机制等内 容,突出 产业和区域重点。省级农业行政主

管部门 会同 发改、科技、财政、国土、环保、水利、林业等厅局 初审通

过后,推荐至农业部。农业部会同 国 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

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 部、国 家林业局 等部委开展评估

确定工作,依据试验示范 区 评价指标体系(另 行制 定印 发),共同

组织答辩论证后,将符合条件的创建主体确定为“ 国家农业可持续 发展试验示范区”。

三是示范推广 阶段。及时开展试验示范 区 建设经验总 结,研 究归纳成熟的技术路径、发展模式 和 运行机制。加 强相 同 自 然生

态类型区域内 的学习交流,示范推广成功经验。加大宣传力 度,加

强新媒体应用,营造有利 于试验示范区建设的舆论氛围。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 领导。农业部会同 有 关部委 成 立试验示范 区 建设工作协调小组,负责试验示范区建设组织协调工作,同 时成立

试验示范区建设专家委员 会,承担重大建设问 题、评价指标体系 制

定等的咨询论证工作。各省级人民政府负 责本省(区、市)试验示

范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建立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等有 关厅局参加的省 级协调 机制,在编制 省 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的

基础上,以试验示范 区 建设为 抓手推进本省(区、市)农业可持续 发展。参加创建试验示范 区的人民政府应 建立由 主要领导牵 头、有关单位参加的协调机制。— 21 —

(二)加强政策扶持。地方人民 政府要落实 促进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主体责任。各级农业部门 要积极争取对试验示范区创 建工 作的政策扶持,现有 各类农业资 源与 生态环境资 金项目 应 向 试验

示范区倾斜。各省(区、市)要出 台 省 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

范区建设有关政策规定。鼓励各地加 强政策创 设,积极引 导各类

资金投入试验示范区建设,确保试验示范区建设取得实效。(三)加强管理考核。农业部会同 有 关部委 组织对已 确 定的 试验示范区进行考核。各省(区、市)负 责试验示范区运行跟

踪监测。试验示范 区 采取“ 目 标考核、动 态 管 理、能 进能 出 ”的 考

核管理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试验示范区限期整改,整改不到 位的

取消“ 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资格。

第三篇:武汉城市圈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建设(2009-2011)实施方案

武汉城市圈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建设

(2009-2011)实施方案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备忘录》精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支持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国家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为抓住部省共同建设试验示范区的机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提高建筑节能整体工作质量和水平,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结合武汉城市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能减排战略,通过开展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建设,不断提升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建设领域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保工作,提高建筑功能质量,改善人居环境,降低建筑能耗,实现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绿色建筑是在指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并能够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武汉城市圈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建设中,要坚持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原则,以切实抓好建筑节能为基础,强化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及建筑运行等全过程的协调和管理。近两年,以武汉市为依托,重点建设发展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其它各城市都应积极开展绿色建筑的试点示范。

三、工作目标

2009年到2011年,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域实现节约167万吨标准煤的目标,其中:发展绿色建筑约400万m2;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实现新建建筑节能40万吨标准煤;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工作,实现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与改造34万m2,实现节能0.38万吨标准煤;推广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760万m2,实现替代常规能源5.69万吨标准煤;发展绿色城市道路、公园和庭院照明1.43亿Kwh,实现节能5.15万吨标准煤;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和轻钢结构等新型结构体系、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实现节能72万吨标准煤;推广应用散装水泥5600万吨,预伴砼4300万m3,实现节能43.68万吨标准煤。

四、主要任务

1、发展绿色建筑

根据《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等规定,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的绿色建筑。武汉市新开工绿色建筑100万m2;城市圈其它城市2009年启动绿色建筑建设工作,到2010年

实现“零的突破”。目标计划见附表1。

2、新建建筑节能

所有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设计阶段执行率达到100%,施工阶段执行率到2010年达到96%以上。认真执行《武汉城市圈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

(DB42/T559-2009),提高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水平,武汉市新建居住建筑开始执行65%节能标准,其它城市可选择具备条件的新建居住建筑开展65%节能标准的试点。目标计划见附表2。

3、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以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对既有建筑围护结构、照明系统、热水系统、空调系统等进行节能改造,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能效水平。武汉市在已经启动能源审计工作的同时,要启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其它城市2010年底以前要启动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工作,并选择重点项目启动节能改造。目标计划见附表3。

4、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推进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及地源热泵技术建筑一体化与规模化应用,促进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综合性利用。目标计划见附表4。

5、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

大力发展应用新型墙材,所有城市城区实现“禁实”。目标计划见附表5。

6、发展散装水泥与“禁现”

大力发展散装水泥和预伴砼,禁止现场搅拌砼。目标计划见附表6。

五、工作措施和要求

1、统一思想认识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要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为着力点,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率先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建立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在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节能减排等方面处于全国前列。建设武汉市圈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推进建筑节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节能减排战略,建设“两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行动;是调整房地产业结构和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建筑业、建材业,实现建设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城市应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努力做好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建设工作。

2、抓好规划编制

认真编制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武汉城市圈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规划》,协调武汉市牵头编制《武汉城市圈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发展规划》,其它城市也要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编制本地的《绿色建筑实施计划》、《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规划》,制定出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工作推进实施方案。

3、完善技术标准

制定推进绿色建筑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标准体系。省住房和建设厅发布《武汉城市圈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组织编制《湖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湖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协调成立武汉城市圈“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研发国家级试验室”。武汉市开展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完善绿色建筑推进工作的标准体系、技术体系和政策体系。

4、加强科技研发

充分发挥武汉地区的技术、人才优势,加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加强新型墙体材料、建筑结构体系、节能门窗、高效用能系统与设备的研究,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的研究,探索和建立适合武汉城市圈的建筑节能技术路线。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成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批准成立湖北省绿色建筑研发中心;各城市都要建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或绿色建筑(建筑节能)专家库,开展绿色建筑科技研发、推广和交流,为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

5、开展项目示范

广泛开展项目示范,扩大示范效应,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推进建筑节能深入开展。各城市要抓住“部省合作备忘录”确定的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项目优先考虑设在武汉城市圈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积极申请和争取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可再生能源城市级示范、农村地区示范,以及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项目示范。要建立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库并加强管理,通过施工图设计审查把关,开展绿色建筑标识与示范项目的能效测评与标识工作。武汉市王家墩商务区要积极申请“国家级绿色中央商务区”,加强绿色建筑的研究发展和区域示范;其他城市也要积极打造绿色建筑集中展示区。

6、推进区域共建

树立全局观念,坚持统筹兼顾。以武汉市为龙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打破区域限制,实现优势互补,保证建筑节能技术、产品、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人才、技术、资源的合作共享。关注农村地区的建设发展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支持在农村开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推动“禁实”工作和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积极向农村地区延伸。

7、推动产业发展

加大建设领域节能减排重大项目、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规模化应用,重点扶持武汉城市圈2-3家光电、光热企业、地源热泵设备配套企业、3-5家新型墙材企业以及节能门窗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扩大生产规模,带动产业发展。

8、强化政策激励

建立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两方面共同促进的机制,营造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按照国务院《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规定,落实建筑节能专项资金,并创新机制,放大

效应,加大建筑节能工作的支持力度。各城市要尽快落实本市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研究并提出有关建筑节能扶持政策。武汉市要带头研究提出对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项目投资、税收等优惠政策,按程序申请国家审批。要积极培育和建立建筑节能市场体系,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实施有利于节能市场化服务和发展的技术、经济措施。广泛开展国际交流,积极利用国际资金、技术优势,加强建筑节能项目合作。开展绿色建筑创新奖、优秀建筑节能示范项目评选活动,调动发展绿色建筑的社会积极性。

9、加强宣传培训

加强政策法规宣传,重点是国家节能减排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节约能源法》、国务院《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宣传,提高社会节能意识。加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实用技术宣传,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建筑节能知识。加强建筑节能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宣传,贴近市民生活,用真实可靠的数据对比,分析和展示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与影响。加强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技术培训,做好建筑节能技术指导与社会服务,保证建筑节能技术措施应用的质量和水平。

10、完善工作机制

武汉城市圈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要建立“政府组织、社会参与、部门负责、区域联动”的工作机制,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与交流。各城市要明确负责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建设的协调机构及其职责,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城市圈内各级行政机关要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做好建筑节能的表率,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积极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报请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建设的意见》。武汉城市圈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工作的实施情况,纳入省政府建筑节能目标责任管理考核范围,并作为省对市县“两型”社会激励性转移支付考核的重要依据。附件:附件下载.doc1、武汉城市圈绿色建筑建设目标计划

2、武汉城市圈(城区)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目标计划

3、武汉城市圈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目标计划

4、武汉城市圈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目标计划

5、武汉城市圈推广应用新型墙材与禁实目标计划

6、武汉城市圈发展散装水泥和预伴砼目标计划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九日

武汉城市圈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建设

联席会议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省政府签订的《关于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备忘录》,推进武汉城市圈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建设,加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和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建立武汉城市圈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

一、联席会议主要职责

1、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下,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省政府的有关要求,讨论、研究和完善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建设的重大问题和重大措施。

2、研究分析工作形势,交流工作情况,围绕总体目标和实施方案,协调各城市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建设工作重点和工作进度。

3、保持经常性沟通和协商,及时通报信息,探讨促进武汉城市圈绿色建筑发展的共性问题,共同寻求又好又快发展的方法与措施。

4、总结推广工作经验与做法,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5、开展学术交流,组织联合调研,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市优势,促进共同发展。

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成员名单

1、武汉城市圈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名单: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黄石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鄂州市建设委员会

黄冈市建设委员会

咸宁市建设委员会

孝感市建设委员会

仙桃市建设委员会

潜江市建设委员会

天门市建设委员会

2、武汉城市圈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召集人和联络人名单:召集人:彭浩(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安建华(黄石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总工)

肖辉国(鄂州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吴杰(黄冈市建设委员会总工)

张开然(咸宁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严宗敏(孝感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周谟新(仙桃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关战卓(潜江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胡柏洋(天门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王云泉(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设科处副处长)

联络人:肖钢(武汉市墙革节能办主任)

喻茂炎(黄石市墙革节能办主任)

朱海波(鄂州市建委建筑业科科长)

朱肇赋(黄冈市建委建房办主任)

张京华(咸宁市墙革节能办主任)

李锦才(孝感市建委设计科科长)

印海涛(仙桃市建管办主任)

朱国平(潜江市建委设计科科长)

肖碧玉(天门市建委建管科科长)

万应荣(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设科处副处长)

三、联席会议工作制度

1、联席会议召集单位为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武汉市墙革与节能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肖钢同志担任。办公室职责为:

(1)负责与成员单位的联络,组织协调有关活动;

(2)其他日常事务工作。

2、各成员单位轮流担任各次联席会议主席。本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后的第一次联席会议主席由武汉市建委担任,以后每次联席会议主席由联席会议推举产生,联席会议主席单位职责为:

(1)负责提出联席会议的议题,制定联席会议方案,起草有关会议文件;

(2)负责召开联席会议工作会议;

(3)负责督促各成员单位执行联席会议的各项决议;

(4)负责联席会议决议中有关合作项目的开展和落实;

(5)印发会议纪要,编发信息简报;

(6)组织联合调查研究。

3、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职责:

(1)结合本市实际,贯彻落实联席会议的决定事项;

(2)做好与本市有关的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建设的日常工作;

(3)按要求负责组织参加联席会议;

(4)各成员单位负责建筑节能工作的部门为联席会议的具体联络、办事部门,其部门负责人为联席会议联络员,具体负责各市有关日常工作和联络工作。

4、每年不定期召开2次以上联席会议,由联席会议主席单位主持召开。联席会议在各成员单位城市轮流举行,各成员单位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

5、联席会议以会议纪要形式确认会议议定事项,并印发各成员单位,同时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第四篇:着力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

着力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调研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16:16 作者:洛桑·灵智多杰

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脆弱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一条重要途径。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黄河及其主要支流洮河、大夏河的发源地,长江主要支流岷江等河流的上游地区。面积4.4万多平方公里,占甘肃省总面积的10%;平均海拔高达3000米,是高寒低温、阴湿多雨、雷暴等灾害性天气多的大陆性气候地区,也是江河源生态环境脆弱区。州内地广人稀,天然草地、森林、湿地资源丰富,水域面积达47.55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0.8%。其生态变化对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将产生跨区域的重大影响,事关中华民族的生态安全。其中,黄河在州内玛曲县流经433公里,径流量增加108.1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184.13亿立方米的58.7%,占黄河流域总径流量的1/6,被誉为“黄河蓄水池”。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增多和草原过牧超载、乱采滥挖等掠夺式生产,使本来就十分脆弱且极不稳定的生态环境急剧退化。目前,全州已有90%左右的草地不同程度退化,20世纪四五十年代风吹草动、牛羊肥美、没有一点沙化的玛曲县草场平均沙化率达21.8%;森林覆盖率已由解放初的48%下降到目前的19.85%;水土流失面积20世纪80年代初仅为0.8万平方公里,现在已达到1.18万平方公里;黄河干流年平均流量20世纪70年代是472.6立方米每秒,2000年降到303.0立方米每秒。

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加剧了该州高原气候的干旱、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导致近年来黄河在玛曲县的水源补给量减少15%左右、长江上游支流白龙江流量下降20.6%、黄河支流洮河流量下降14.7%、大夏河流量下降31.6%,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草地、森林、湿地水源涵养的生态功能,容易引发黄河、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和河口断流。这种严峻的生态状况,已经非常迫切地摆到我们面前。

令人欣慰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将生态保护列为重点工作之一,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促使我们根据甘南州的实际,认真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出路。该州地处藏汉民族交流的前沿地带,具有衔接内地、辐射藏区的特殊区位优势;境内资源丰富,交通又较其他藏区便利;经过建国50多年的发展,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现实经济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都有一定的优势,并且积累了一些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互动发展的经验。因此,我们认为可以把甘南州建成民族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以保护江河源区的生态平衡,对周边其他地区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重点。这是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关键。2004年,甘南州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47.83%,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1.64%,第一产业贡献率为10.54%。很明显,作为传统的畜牧业地区,农牧业贡献率偏低,二、三产业也存在结构不合理、层次水平低、牧业不优、工业不强、特色少和服务滞后等问题。单一的经济结构是支撑不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的,要适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态经济的突破口在于发展特色经济,有特色就有优势,就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甘南州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关键是要从全州、全省和临近省份分工体系中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利用当地资源,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及时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常规发展格局和自我平衡的思想模式,使县域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资源优化配置,打造特色产业体系。要立足于草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州情,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畜牧业作为主要任务,努力繁荣农牧区经济,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要向农牧林业生产的深度发展,打好绿色牌、特色牌,积极发展农畜产品的基地化、专业化生产,优化农牧林业布局,全面提升农牧林产品的质量。加快草业发展,建立草地培育体系。通过恢复更新天然草地,培育高产优质人工草地,建立饲草料储备基地;发展现代化草产品加工业,包括干草加工、草粉、草块、草颗粒加工和青贮及半干贮、秸秆氨化等,实现草业产业化。发展生态畜牧业及其加工业,通过发展养殖大户、专业村和专业乡,集中连片搞育肥,建设牛羊肉、鲜奶、绒毛、育肥等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以牦牛、藏羊、鹿等为主的特色畜牧业,紧紧围绕增加农牧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业,走以科学饲养、市场化取向、集约化经营为主的舍饲路子,改变靠天养畜、借场放牧的传统做法。改造、兴建和引进一批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同农牧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基本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牧户的产业化结构。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促进城乡联动、工牧对接,推动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变。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不断优化畜种、畜群结构,扩大报酬率高、效益好的优质牲畜品种的养殖,实现牧区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的优势互补与快速发展。实施禁牧、休牧、轮牧等合理利用草地措施,促进草原休养生息,逐步把甘南草原建成我国西部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

要正确处理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牲畜生产能力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通过封护、保护现有天然林的生长条件、物种资源,使残次林尽快恢复成林。全力管护、经营好现有的天然林,以天然林资源为核心的甘南原始森林肩负着促进本州可持续发展乃至保障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安全的双重使命。作为经济有效的营林策略和手段,实施封山育林有助于尽快恢复和扩大本区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能。应积极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基地建设,发挥其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培植和适度发展以食用山珍、野生药用资源等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特色林副产业以及森林旅游业。部分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种植条件较好的农业区应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扩大优质粮食、油料、药材、蔬菜和优质牧草的种植比重。切实加强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小型水利工程,加快农牧村人畜引水工程的建设和改造。

甘南州工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靠工业经济的振兴来带动。应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采金业、金银首饰加工业及建材业。黄金开采应加强管理、提高采选的技术含量,以减轻采选业造成环境破坏。对一些效益低而对草原破坏大的采矿业要限制发展。优先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水电、藏医药、农畜产品加工、优势矿产品开发等先导产业。甘南州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61万千瓦,可利用量215万千瓦,目前仅开发利用6.566万千瓦,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优势还不明显,应进行一江三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电梯级开发,加快水电开发的步伐。利用现代先进的光热、光电转换技术,在边远山区和牧区大力推广太阳房、太阳灶、太阳能光伏电源、太阳能暖棚、太阳能温室,进而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太阳能开发产业。加快中藏药新产品的开发及研制,做大做强藏医药业。大力发展食用菌、红景天、人参果等高原特色资源加工业以及矿泉水、植物保健饮料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系列饮料产业。加快新技术产品开发,开发血清蛋白等生化制品及食用干酪素等产品,采用多种形式,同境外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联合进行新的生物、生化产品的开发研究。

甘南州宗教文化浓郁、自然风光奇异、民俗风情独特,发展生态旅游业得天独厚,应积极开发民族风情草原风光旅游,以甘南州丰富的牛羊骨角、树根、林区剩余物、洮砚石等为原料,发展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和旅游纪念品;积极引导鼓励不同经济形式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组建旅游开发服务集团公司,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同时,搞好商贸流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各县(市)城以及区位、交通、物产等条件优越的乡镇为重点,分层次建设一批规模不等、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专业化市场和商业网点,鼓励发展适应牧区生活方式的“流动商店”,加强城乡交流和商品交换,盘活牧区商贸流通;鼓励和扶持个体、私营运输业的发展,为城乡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为产业转换、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构建支撑生态经济的骨干体系。甘南州各个县域都有不同的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都有自身的比较优势,要认真加以分析,充分挖掘利用,科学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一是构建自然资源梯次转化的支撑点。甘南州具有水力、旅游、矿产、畜牧、山药及山野珍品等五大资源优势,关键是把资源优势经过复合式梯次转化,变成经济优势。二是构建农牧业经济的结构支撑点。农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整个经济发展的走向。要在完善和实施农牧优势互补试点工作基础上,确立龙头企业在农牧业产业化建设中的先导地位,重点扶助华羚、首曲、草原兴发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尽快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的大农业发展体系。三是构建生态型工业经济的结构支撑点。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工业发展了,才能反哺农业,繁荣第三产业,推进经济发展。生态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传统农业主导向新型工业主导转变的过程。要坚持走“夯实基础、扩大规模、增加总量、提升质量”的工业发展之路,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市,要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传统农牧业比重大的县市,要积极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提高农牧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四是构建生态经济市场体系的支撑点。市场体系不完善是制约甘南州经济发展的又一痼疾。要构筑以县城、建制镇为依托的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重点培育粮食、蔬菜、禽畜、物资的物流市场以及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产权交易的生产要素市场。市场建设要依照与地方产品相结合的原则,发展特色农牧业,增强市场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度,构建特色市场与特色经济相互促进、联动的产销一体化格局。五是构建生态经济骨干基地支撑点。甘南州经济要实现大的发展,必须有一批龙头集镇和经济强村来引领和拉动。要按照经济关联程度、经济辐射和带动能力大小以及现有产业规模等实际情况,对经济强镇和经济强村进行经济功能规划与定位,予以重点扶植。通过它们带动周边村户,形成某种特色产业规模经济小区,进而形成若干经济发展的骨干基地。

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民资民力,把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成发展生态经济的增长点。民营经济是一种成本低、见效快,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类型,民营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之一。要出台鼓励政策,营造良好环境,引导民营经济和民营资本进军当地优势产业,发展科技型、规模化、公司化的水电业、畜牧业和种养业。甘南州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布局散、水平低、质量差、污染重、管理水平和市场意识跟不上等问题。要把扶持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为其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政府部门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建立权威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减少失误。同时,要加强对民营企业主的教育和引导,增强纳税意识和法纪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以鼓励民营经济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要唤醒广大群众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市场主体意识,鼓励个人去寻求就业机会,去办企业,搞实业,创造财富,增加收入。

把牧民定居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牧民定居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主要途径。要制定牧民定居、生态移民住房、牲畜暖棚建设资金的倾斜政策;建立饲草料基地,解决牧民定居后的生产自给问题;加快牧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结合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牧区的实用增产技术示范推广和普及力度,为舍饲圈养提供技术保障。通过这些措施,把牧民定居、生态移民的产业选择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进牧民定居的进程,建设生态小城镇。

优化发展环境,健全政策和资金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诸系统的协调,同时不断地进行内部与外部的变革,以保证人类社会发展的和谐和有序。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健全环境与资源、经营与管理、经济发展与市场机制、就业环境与城镇建设、技术与信息、制度与法律等支持系统的政策体系建设;加快能源、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甘南州是欠发达地区,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最大障碍是思想障碍。当地政府部门特别是干部职工,要彻底解放思想,用科技知识武装农牧民,转变当地农牧民的思想观念。群众是发展经济的主体力量,要唤起广大农牧民的主体意识,把建设美好家园和自己健康富裕作为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公民义务,切实从“靠山吃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中走出来,人人都来保护生态环境,人人都来发展商品经济,做生态保护、市场经济的主人。

(作者:中共甘肃省委常委)

第五篇:关于创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情况的汇报

关于创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情况的汇报

全市有2个产品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14个企业的16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认证面积18万亩;30多个企业70多个产品通过了GAP、HACCP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通过国家和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农产品生产基地28个,面积23.5万亩,基本涵盖了我市粮油、瓜果、蔬菜、畜产品、粉丝和葡萄酒酿造等六大优势农产品。

一、狠抓源头管理,努力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上下功夫 我们把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创建绿色农业示范区的第一道关口,实行全方位立体式监管,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绿化美化工程。二是节能减排工程。三是放心农资下乡工程。建立健全了农资专供网络,实行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查处国家违禁投入品,把住农业投入品市场入口关。实行农业化学投入品统一配送,建立以市农业化学投入品配送中心为龙头、市镇村三连锁直供的放心农资配送体系,从源头上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定期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经营、使用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开展了“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和农业科技入户活动,提高了广大农民使用低毒、低残农药的自觉性。

二、严格标准化生产,努力在打造农业生态基地上下功夫 基地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环节,是企业采购合格原料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们参照国内外市场要求,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基地,以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迅速抢占市场。一是转变经营模式,实现种植基地标准化。按照基地建设规模化、产地环境无害化、生产过程标准化、质量控制制度化、产品流通品牌化、生产经营产业化的要求,整体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工作。一方面,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单位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良好农业规范(GA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技术,加强了内部生产管理。制定和印发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田间管理操作规程》、《禁用限用农药目录》等规范性资料,大力普及化肥、农药和植物生产调节剂等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知识。另一方面,指导农民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合理使用农药。推广实施了苹果套袋、测土配方施肥等提质增效关键配套技术,规范建设了多种类型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优质率达到60%以上。今年,有3个总面积3000亩的绿色苹果生产基地正在申报,“西罗家铁把瓜”、“官地洼西瓜”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工作,已进入国家工商总局核准阶段。二是创新生产方式,实现畜禽养殖规模化。对生猪、奶牛、蛋肉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加快畜禽养殖由庭院养殖向养殖场、养殖小区转变,大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严厉打击在养殖过程和饲料中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违禁兽药及其化合物的行为,畜牧标准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区)184个,存栏能繁母猪100头以上的猪场32家,存栏2万只以上的蛋鸡场25家,存栏2万套以上的种鸡场20家,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肉食鸡场16家,2009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5.6吨。三是改造传统模式,做大做强果品产业。我市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将高效绿色农业发展的突破口放在了果业上,制定了《招远市果业发展五年规划》,确定了“面积调大、品种调优、品牌叫响”的发展思路和每年发展3万亩、5年发展15万亩的发展目标,明确规定对新植果园每亩给予100元的补助。工作中,我们坚持一手抓新植果园面积扩张,一手抓现有果园的提档升级,集中力量培育了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档次的果业样板园,掀起了新一轮果业发展热潮。三年来,果业以每年3万亩以上的速度增长,全市果园面积达到了30多万亩,建设100亩以上矮化支架栽培苹果样板园8处,其中成方连片300亩以上3处;千亩苹果示范园5处、有机苹果示范园2处。现有7个烟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5个市级果业重点项目。大秦家镇梁家苹果标准园、辛庄镇曹家葡萄标准园被列为“国家农业部苹果和葡萄标准园”。

三、严格质量监控,努力在建立链条化的管理体系上下功夫 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建立了从建厂到产品入库的登记制度、编码制度,对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标识和编码,建立了销售台帐、生产日志、收购记录、包装标识、检测报告等记录体系,健全了以生产、储存、包装等为链条的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真正做到每个关键环节都监管到位、严格受控,每批产品都严格把关、保证质量。为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我们坚持高标准起步、高档次建设、高质量服务,早在2002年就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购置了气相色谱仪、高压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分光光谱仪、电子天平等检测仪器80多台套,建立了6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制订了管理制度和抽检计划,完善了抽检记录,可对土壤、肥料、农药、水、空气和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等六大类175个产品494个参数进行检测,每年定性检测各类样品12000多个,定量检测样品300多个。是省内首家通过计量认证的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2008年成为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定点检测机构。同时,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出口企业和生产基地设立了速测站,把住原料进厂和产品出厂“首尾”两道关口。

四、完善工作机制,努力在建立合力化组织体系上下功夫 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形式,必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形成共同推进的合力。一是实行强有力的领导。被确定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申报市后,招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要求以“创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活动为契机,精心组织,统筹推进,倾力打造我市新的城市名片。并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实现5个100%:“农产品100%达到无公害标准,出口农产品100%达到目标市场要求,大宗农产品100%建立市场可追溯体系,优势农产品100% 使用统一标识代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100%实现全过程覆盖,做到“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产品无公害、出口无障碍”。为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市里成立了由市长牵头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从有关单位抽调业务骨干,联合办公。在乡镇和村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督查员和监督员,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的组织网络体系。二是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我们逐年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扶持力度,印发了扶持意见和奖补办法。每年拿出400多万元用于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技术改造、农村户用沼气发展、产品质量认证,资金直接补助到户,奖励到镇。今年又增加了100多万元,专门用于扶持苹果样板园、示范园、矮化苹果栽植。市科技经费每年也将高效特色农业作为重点进行扶持,近两年每年都安排100万元左右给予补助。各镇(街道、区)也参照市里的做法,配套了奖补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对年内获得省级著名商标的,每个给予20万元补助,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每个给予50万元补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质量认证的,每个给予2万元补助。在市场拓展上,改变过去企业独自走出去参加各类博览会、举办产品交易会的做法,由政府出面组织同行业企业与会参展,并补贴所需摊位费用,较好地展示了招远农产品的整体形象。我们还高度重视品牌宣传,连续两届组织参加了北京昌平苹果擂台赛,其中“富冠”、“招元”牌红富士苹果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华名果”。三是建立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全面加强了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了保护性栽培、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立体种植等30多项先进技术;先后邀请了山农大、青岛农大的专家教授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技术讲座60多期,培训农民技术骨干4000多人。市果业总站每年都要组织千人以上果农参加的培训班2次以上,聘请的都是国家级知名专家。农业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养殖场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60多场次,印发金都果业报1万余份,技术明白纸2万多份,在金都农业栏目播放农业技术20多期。通过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市里的奖补政策迅速传达到千家万户。

下载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央视正式启动2018年“国家品牌计划”

    央视正式启动2018年“国家品牌计划” 2017年,央视创造性推出“国家品牌计划”,社会反响热烈,市场效益显著,参与国品计划的企业获得超值广告效果。 广告经营管理中心主任任学安认......

    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方案

    六部委联合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 案 2013-12-13 14:15 来源:证券时报网字号:1214 发改委网站12月13日消息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

    青岛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

    青岛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到2017年全市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平,根据......

    12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交流材料

    围绕两条主旋律,唱响浚县经济戏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隶属于鹤壁市,县域面积816.6平方公里,辖7个乡镇,4个办事处,453个行政村,总人口66.5万人,耕地面积107.6万亩。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

    致力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优秀范文5篇)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我们夺取加速崛起、跨越发展的新胜利指明了方向。”11月21日,竹......

    宁波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专题报告

    宁波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专题报告 浙江省宁波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目标,2017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按照“优质高效、特......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正式启动登记工作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正式启动登记工作 【背景材料】 2014年1月1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工作正式启动。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约300万名普查人员将对全国1000多万户法人单位和产......

    加强涉农领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5篇模版]

    加强涉农领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张华贤(代表民革宿迁市委)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宿迁生态示范区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成败在农村。建议:一要持续建设一批宿迁式的特色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