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析城市景观的概念及其本质
试析城市景观的概念及其本质
陈烨
------------------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
Analysis of Concepts and Nature of Urban Landscape
摘 要 塑造城市景观和城市的物质形态是有着重要区别的,高投资的建筑或广场,或者具有艺术特征的城市形态并不就等于一个成功的城市景观。通过对城市景观概念的剖析,阐述人与城市景观对象、社会结构与建成结构的关系,强调人的活动与城市景观建设结合的重要性。
ABSTRACT To make an urban landscape is much different from to make a physical form, a high invested building or square, or a good art physical form isn't equal to a successful urban landscape.From analyzing the concepts of urban landscape,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urban landscape, social system and urban constructed environment, and to place emphasis on the link between human activity and urban landscape constructing.关键词 城市 城市景观 概念 生活 物质形态
KEY WORDS city,urban landscape,concept,life,physical form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3959(2004)05-00-00
一 景观的概念
景观在汉语中的意思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相对应在英文中的词是“Landscape”。Landscape一词来源于“land”加上词根“-scape”,使得一个具象的名词转为抽象的名词。landscape在英文中使用是在17世纪。这一词汇来自荷兰语,是画家的专业词汇。它的含义是一个理想的大地景观,集中了一些现实中的景色。在18世纪,景观设计师逐渐将它用于形容理想的场所。在现代英语中,画家用它形容大地景观,而不是大地本身。在19世纪,地理学家用它去形容地形演化的最终结果。根据这一词源的历史,我们有理由将这一词用于形容一种特别的景观对象。特别是在心理学上,Landscape决定于我们解释知觉内涵的精神结构●[1]。
事实上,景观的基本概念包含了认知的主体和客体统一的概念。现代哲学的重要发展就是否定了二元分立,强调心物结合。而景观是心物合一的,景观在作为认知客体的同时,同时还有一个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因为景观来自于观景的这个统一的过程。对人自身的研究和变化会影响景观的存在方式。当人和时间作为维度变化,而景观保持不变的时候,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这时候人是客体,景观是主体,也就是从认识论转向了本体论。如不同的历史阶段,普通的景观对象可能会成为文物保护对象,而专家和市民阶层对同样的景观对象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现代哲学将主客、心物、思有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心物之间相互依存
并可以相互转化,人和景观对象也是这样。作为本体论的景观中的人,是具有时间性的。所以只有和人发生关系,才能构成整体的景观,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性活动。因此,景观具有心物结合的两元结构特征。
二 城市景观的概念
城市景观(urban landscape)一词最早出现在1944年1月的期刊《建筑评论》(●The Architectural Review●)上,当时的标题是“外部空间的装饰:塑造城市景观的艺术(Exterior Furnishing or Sharawaggi: The Art of Making Urban Landscape.)”●[2],是讨论城市家具和铺装的。之后,关于城市景观的研究涉及了很多方面,如1961年的卡伦(Gordon Cullen)的《城镇景观》(●Townscape●)和1963年的沃尔夫(Ivor de Wolfe)的《意大利城镇景观》(●Italian Townscape●),讨论了视觉景观与人的行为、心理等。随后城市景观的研究又逐渐扩展到对更多社会因素的关注,如1975年罗(Colin Rowe)和柯特(Fred Koetter)的《拼贴城市》(●Collage City●), 1973年科雷(Grady Clay)的《如何阅读美国城市》(●How to Read the American City●)等。城市景观研究渐渐地开始关注城市的本质,而不再是单纯的美学因素。
目前对城市的研究包含了很多的层次,如城市的肌理、城市的结构、城市的形态●[3]。在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城市景观(urban landscape)与城市形态(urban morphology)同属一个研究范畴,或者是代名词●[4]。起源于欧洲的传统城市形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持久性的城市景观●[5]。城市形态学者关注城市的历史形态、城市建筑的文脉,以及城市景观的规划和管理,从过程的角度研究城市形态的形成过程。
而作为重新兴起的城市设计,“是与其他城镇环境建设学科密切相关的,关于城市建设活动的一个综合性学科方向和专业。它以阐明城镇建筑环境中日趋复杂的空间组织和优化为目的,是运用跨学科的途径所进行的设计研究工作。”●[6]其中的“包括人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空间对象”正是城市景观的研究对象。如果说,城市形态学是从生成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景观的话,城市设计更偏重综合性地梳理城市环境中的各种矛盾,关注更多的人和社会的因素。
从“landscape”引申来的现代景观概念,和城市景观的概念是有较大分别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象是城市的公共空间、绿地、生态等。而现代景观范畴的城市景观概念主要是作为一个景观整体而存在●[7]。一般来说,城市景观表征着人类文明的存在,是城市中各种物质形体环境(包括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通过人的感知后获得的视觉形象。城市景观具有的两元结构特征,使得在城市物质形体环境中的人的生活方式与特定的文化活动也同样归属于城市景观的范畴,这是以人及相关的时间作为变化的维度的。关于人在城市中的观察和体验,培根(Edmund.N.Bacon)曾经用帕佐(Andrea Pozzo)的一幅版画形象地表述了人和城市中的对象之间的关系●[8]。其中人对观察对象的理解领悟能力受到了哲学、宗教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的影响,而这种能力直接影响到对观察对象的分析与概念的建立(图1)。
人们对环境的观察与思考、理解与领悟是一个由直觉转入理性的漫长过程,人和城市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进步的。从思考到理解,进而在不同的知
识结构下去设计,人类的认知水平的不断进步成为城市景观塑造的重要基础,并且相互补充和完善(表1)●[8]。从中世纪到现代主义,是一个科学不断进步、理性特征明显的时期,人们对环境的认知与哲学界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同步。而发生于本世纪的“语言的转向”不仅酝酿诞生了作为当代哲学标志的语言哲学,也同时打开了城市建设的注重整体的结构主义大门。当然,这和20世纪3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建的现代系统论,以及40年代产生的控制论和信息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本源关系,这一切都标志着注重整体的系统思维的研究方法逐渐取代了原子主义的研究方法。
被誉为建筑哲学家的凡·艾克(Aldo van Eyck)的思想在现代城市设计理念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关注社会结构与建成结构之间的关系,探讨社会中的人的行为模式。他针对现代主义中“空间-时间”的概念,提出了含义更加丰富的“场所-场合”的概念,“人对于空间的意象是场所,对时间的意象是场合。因为空间并不能提供房间,时间也不是一个有意义的时刻”●[9]。在这里,人与城市物质形态的交互关系上升到结构体系的层次,人的观察对象不再是抽象的形态,而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场所,而人本身也和时间结合起来,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处于这个场所的人。
三 城市景观的本质
现代城市规划的系统研究起源于19世纪,从那以后,人们开始将建筑、功能和城市的基础设施看作是城市的整体结构组成,这对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从这时候开始系统地研究如何建设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城市建设艺术方面的研究才渐渐受到关注。
西特(CamilloSitte)第一个关注城市建设的艺术问题,他强调应该从中世纪的街道和广场中来学习城市景观的建设艺术。他认为当时城市规划的三个主要方法“格网体系、放射体系以及三角形体系,辅助的方法一般是这三种方法的混合,从艺术的角度说,没有一个是有趣味的,它们跳动的脉络中没有一滴艺术的血液。所有三个方法都只关心街道形状的布局,因此,从一开始它们就是纯技术型的。一个街道网络总是服务于一个目的——交流,从来不是艺术,因为它从来不能靠感觉来领会,除了在平面中,它从来不能在整体上被把握。„„而无论是雅典古城、罗马、纽伦堡,还是威尼斯,它们都受到了艺术的关注,因为它们只有从整体上去理解。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景观,被看到的是艺术的重要性:如一个独特的街道或广场。”●[10]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西特所指出的那些图画般的曲折的街道以及不规则的广场,因为城市景观建设的艺术追求和人们的生活观念密切相关。在经济困难时期,“人们经常建议建筑师和工程师应当在公共性工作上紧密结合„„不管怎样„„困难始终存在于如何劝说建筑师明白功用性的黄油与面包必须优先于艺术的蛋白与糖。”●[11]
1893年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带来的城市美化运动,被认为是健康、功能和艺术的概念结合的产物。这不仅体现在为了满足参观人群大规模聚集需要而产生的大规模建筑群体组合,而且体现在宽大的林阴道不仅具有艺术的魅力,而且具有便利的交通,还可以使得紧邻的建筑物获得更多的阳光和空气●[11],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功能化的城市景观。这种城市景观模式被阿达姆斯(Henry Adams)称为:美国思想上第一次和谐统一的整体表达●[12]。
不过,1928年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大会认定“城市化可以完全不再受到无端的美学束缚,它本质上是功能性的”, 1933年的《雅典宪章》同样没有提到任何城市艺术性建设的问题。只有过去十几年来的新城市主义才开始在城市规划中极大地关注城市景观的塑造。
应该说,从中世纪优美的古典景观中走出来的现代城市建设,对城市物质形态的艺术性的回归是必然的趋势,因为城市景观从根本上说不仅仅是视觉感受出来的艺术图像,它还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一个“综合了社会、政治、经济、地理、地方风情、技术和工程方法以及可接触的城市的最终结果”,“是一个值得人们居住生活以及娱乐的生活环境”●[13]。城市建设不应该仅仅只是建造功利的房子,而是应该建设永恒持久的高质量的城市景观,并使之成为城市环境中具有生命力的角色。城市景观凝聚了人们对人类文明建设的知觉体验,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对城市景观追求的动力源泉。
在舒尔茨看来,人与其环境构成了基本的结构关系,人对场所和环境的意义的体验构成了人作为存在的立足点,场所因人而有了“精神”,建筑是这种场所精神的视觉化表象。场所的结构形式可以变化,但场所的精神却可能继续存在。不过,这种场所精神存在的前提是人与环境的交流应予以保护,这也是城市保护的重要基本点,值得保护的不是徒有其表的物质形态,而是隐藏在背后的社会生活。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城市景观能够鼓舞并升华人的灵魂,成为一个城市永恒不变的城市象征的原因。就像意大利罗马的西班牙大阶梯(图 2),它之所以能成为游客和市民共同心驰神往的场所,正因为具有了场所精神。
卡伦曾经将城市景观塑造的众多因素归纳为两大方面,即人的因素与物质因素。他认为人的因素意味着从人的相互关系中提炼出来的引起人们愉快与沮丧、满足与失望的条件。而物质因素意味着城市环境实际的形态和组织,是人类浇灌的土壤。不过卡伦同样看到了在人的活动和活动发生场所之间的联系的重要性,他认为两者的联系是迷宫般的因素(maze factor),是“暗示不同愉悦程度的复杂性,以及在相关的框架内的个体寻找自身定位的选择机会。我们感觉个体的主动性的等级来自于社会和视觉两方面。”●[14]
因此,城市景观并不等同于城市的物质形态,城市景观是能够引起人的观感的具有艺术性的城市形态,人文方面的因素占有很重要的分量。美国圣路易斯密苏里州的Pruitt-Igoe住宅更新计划可能是最著名的失败的例子,“不恰当的设计、对社会需要的错误理解以及拙劣的公共空间的构想,使得在17年以后,炸毁它成为唯一的解决办法”(图 3)●[15]。这一事件也被英国建筑艺术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视为现代建筑死亡的象征。
哲学家西塞罗将上帝的作品看作是第一景观,将人造的风景看作是第二景观,“我们播种玉米种植树林,我们用灌溉来滋育土壤,我们拦河筑坝,让河流改变方向。总之,借助我们的双手,我们试图在自然环境中创造第二个景观。”●[16]而后,巴尔托罗莫·迪亚吉奥和加科皮奥·邦法迪奥又几乎不约而同地创造了第三景观这个词汇,那就是人工的园林艺术。
虽然这个风景学上的景观的概念和城市景观的概念有所区别,不过,如果深入分析其中的组成元素会发现,第二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对食物、生存、舒适与安全等基本需求而创造的景观,只有第三景观才是具有设计思想的景观。相对来说,满足人们基本的遮蔽、交通和舒适安全的基本需求而自然生长出来的城市景观尚处于第二层次,而包含着丰富的人类艺术构思,几何学、数学等形体构成,以及宗教神学、象征和隐喻、哲学文化等的城市景观
则应该超越了第三景观的境界。千百年时间使得这一切重要的人文因素积淀下来,成为隐含在物质形态背后,控制着城市景观生成的、看不见的深层结构,成为人们与物质世界之间的桥梁,见证着人类城市建设文明的光辉历史。
总之,城市景观是城市生活的反映,是城市生活的表象特征,是社会组织结构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历程的忠实记录。城市景观虽然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特征,但是更多的是包含了物质形态以外的内涵,对城市景观的正确认知应建立在对人及景观对象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正如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的那样,视觉也不是对视觉对象的各种元素的机械记录,而是对有意义的结构样式的整体把握。所有的经验,包括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都和一定的结构有关。因而,应该在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对视觉对象进行整体的把握。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视觉思维》中所创用的视知觉的概念,更进一步强调视知觉的感知过程,就是一种概念的形成过程。城市景观概念的形成过程,不仅是对城市物质形态内涵的整体感知过程,而且也是随着人们的认知水平不断的完善提高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的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景观的概念以及城市景观的物质形态之间的交互关系的结果,是人与自己创造的人类物质文明的一次记录和对话(图4)。其中,概念表征着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景观形态的认知水平,是人类文明历史在每一阶段的总结,是科学理性思维与感性认知的统一,是人与城市物质形态之间的桥梁。□
参考文献
[1]Turner T.City as landscape.Oxford:E&FN Spon,1996.[2]R.Collins G,C.Collins C.CamilloSitte:The Birth of Modern City Planning.New York:Rizzoli Internatinal Publications.Inc,1986.[3]齐康主编.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4]W.R.Whitehand J,J.Larkham P.Urban landscape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New York:Routledge,1992.[5]W.R.Whitehand J.Urban morphology.London:Croom Helm,1987.[6]王建国.城市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7]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8]N.Bacon E.Design of Cities.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67.[9]Luchinger A.Structrualism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tuttgart:Karl Kramer Verlag,1981.[10]Sitte C.City Planning According to Artistic Principles.London:Phaidon,New York:Random House,1965.[11]G.Algreen-Ussing,L.Bek.B.Frandsen,J.S.Hansen.Urban Space and Urban Conservation as an Aesthetic Problem.Rome:L'Erma di Bretschneider,2000.[12]Garvin A.The American City What Works,What Doesn't.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1966.[13]Jensen R.Cities of version.London: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LTD,1974.[14]Broadbent G.Emerging Concepts in Urban Space Design.Hong Kong:E & FN Spon,1990.[15]Trancik R.Finding Lost Space.New York:van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Inc,1986.[16] [美]温迪·普兰编.科学与艺术中的结构.曹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收稿日期 2004-04-14人与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资料来源:Edmund.N.Bacon.●Design of Cities●)罗马的西班牙大阶梯,这里无论何时都充满了各式的人群活动(作者拍摄)美国圣路易斯密苏里州的Pruitt-Igoe住宅更新计划(资料来源:Roger Trancik.●Finding Lost Space●)城市景观的本质示意图
表 1 不同历史时期人与城市景观之间的交互关系
第二篇: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本质
《4.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一)》教学设计说明
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
王巧娟
一、授课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一)》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及性质。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本质是:平行四边形首先是一个四边形,其次对边分别平行,所以“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除具有一般四边形所具有的性质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质,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等。本节课将重点研究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也是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它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这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图案,还包括其性质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实际应用。
本节课既是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后续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坚实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还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另外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移、旋转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探索、体验数学思维规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并能初步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简单推理能力和演绎思维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②尝试从不同角度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运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合作。
3、情感与态度:
①通过观察、操作、转化、归纳、类比、推理获得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②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
三、教学问题诊断
本节课上,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是通过一个剪纸拼图活动得出的,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加上动手实践,所以比较容易体会概念的本质特征。在自主探索性质过程中,学生较容易通过直观操作探索出对角相等、对边相等的性质。但是用图形平移、旋转验证平行四边形性质时,大多数学生不容易想到,操作也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借助实物演示或多媒体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换,引导学生得出性质,今后对于图形的变换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另外,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解决问题相对容易,但是解题过程中的说理或对发现的结论进行说理和简单推理时,由于年龄特征,个别学生感到困难,容易将图形的特征和识别颠倒用,也不能做到步步有据。在今后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时还要继续将直观与推理进一步融合,还要设计一些活动鼓励学生多表达、多交流,有意识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逐步掌握简单推理。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学方法:探索归纳法
(1)由教材内容的特点确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教学主线。
这节课我重点通过三个动手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概念和性质。“活动一”通过让学生剪三角形拼四边形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活动二”和“活动三”以4人一个小组,通过“观察、直观操作、折叠、平移、旋转”一系列动手操作与讨论活动探索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对边相等的性质。三个活动中学生一起经历了直观操作→发现结论→交流方法的全过程。通过三个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以及对识图、图形变换等操作技能的掌握,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发散思维,提高探究性学习效率,也发展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2)由学生的特点确立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和操作活动经验。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勇于探究。同时不断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用过去学过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交流自己的想法。三个活动都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与性质不是老师简单的告诉,而是自主探究得出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但主动获取了知识,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对本节课学习效果的评价我始终定位为“带着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既要关注学生对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设疑、导趣,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通过性质的探索和应用环节关注学生能否找到有效地验证方法,并且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强调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精神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小组学习中能体会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在小结中关注学生能否对本节课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课堂中采用实验、观察、猜想、口述、答题等评价方式多层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评价,对学生中出现的独特想法或结论给予鼓励性评价。使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励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
第三篇:城市景观论文
描述该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文化历史、景观特色、并总结其城市景观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万城之城——罗马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之处,令人难忘。意大利的首都罗马,是意大利占地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意大利政治、历史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世界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古竞技场、万神殿、许愿泉、圣彼得大教堂,罗马是一座历尽沧桑的古城,一座巨大的博物馆,时时颠覆着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种种认知。地理位置: 罗马位于意大利半岛南北方向,把意大利半岛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亚平宁山脉旁边,有一条台伯河,罗马位于台伯河流入地中海的海拔最低30公里处,东距第勒尼安海25公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283万(1989)。文化历史: 罗马是世界天主教中心,世界文化之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古代罗马的发源地。约公元前二千年初,罗马人从东北移居于此。公元前八至前四世纪筑城堡,逐步形成早期罗马城。公元756-1870年为教皇国的首都,1870年意大利王国统一后成为意大利首都(教皇国退至梵蒂冈)。
景观特色: 世界最著名的游览地之一。古城居北,新城在南。它在20世纪20~50年代建成,是拥有摩天大楼的现代化城市。罗马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有教堂、宫殿、博物馆、大学(建于1303年)、科学院和图书馆等。罗马教廷所在地梵蒂冈位于古城区西北角。在罗马古都遗址上,矗立着帝国元老院、凯旋门、纪功柱、万神殿和大竞技场等世界闻名的古迹;这里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精美建筑和艺术精品。穿梭在罗马城中,钢筋水泥塑造的现代化都市与精美绝伦的古罗马时期的雕塑交错出现,令人有种游走在现代与历史之间的错觉。气候特征:地处地中海沿岸的罗马,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年平均气温15.5℃,年降水量880毫米。气候温暖,四季鲜明,春季正是一年中最适合出游的季节。城市景观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西部位于亚平宁山脉底部,高低起伏。市区跨台伯河两岸,架有桥梁24座。建筑排列错落有致,新旧隔离。罗马被誉为“万城之城”是因为他有着辉煌的历史,罗马帝国的荣耀,天主教廷的至高无上都构成了罗马近2500年的辉煌。在社会高速房发展背景下的罗马,并没有过分追求摩天大楼,而是选择了尊重历史,保留了大量古罗马时期的建筑。现代与历史、新与旧在罗马得到了极好的融合。
第四篇: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概念普及
构成智慧城市的核心有哪些?
1、指挥交通
2、智慧医疗
3、智慧教育
4、平安城市
5、智慧物流
6、智慧社区
7、智慧环保
8、智慧政务
9、应急联动
10、智慧社区
11、智慧园区
12、数字城管
模式分类
构建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PPP模式,可以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四种不同类型出发,探索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的四条途径。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的四条途径 1.已有基础设施的合作模式
政府可以通过运营维护(O&M)、转让—运营—移交(TOT)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由政府向民营企业发放特许经营权证,让民营企业进来参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和管理。民营企业可以直接向使用者收费,也可以通过政府向使用者收费。2.基础设施维修扩建改造的合作模式
对于需要维修或需要扩建或改造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通过租赁-建设-经营(LBO)、购买-建设-经营(BBO)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开展合作。3.正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合作模式
对于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通过运营维护(O&M)、转让-运营-移交(TOT)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开展合作。4.新建基础设施的合作模式
新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已有的基础设施已不可再用,需重新建设;二是根据业务和承载的需求,需要新建。对于新建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采用建设-移交(BT)、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建设-移交-运营(BTO)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
智慧城市蓝图
迎接次世代城市挑战并不意味着将整个城市改头换面。事实上,我们会在现有基础设施之上添加连接能力和智能方案,从而达到对资源的管理。通过以下几个关键原则,我们可更顺畅地实现该目标。
(一)、互用性 互用性的实现可让数据在城市照明、运输和基础设施等各项技术中自由高效的传输,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达到智能通讯。
(二)、尖端处理技术
通过云进行海量原始数据的传输既不实际也不高效,因此,我们围绕数据的传输和接收位置大做文章,希望提高其处理能力和智能性,让数据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
(三)、可扩展性
我们的所有城市解决方案都具备充分的可扩展性——这意味着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整个城市 可以在不断发展中实现无缝连接。
统一整个生态系统
为了真正创建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我们必须将整个生态系统相结合。通过整合所有层面的新技术,确保终端用户可无缝享受智慧城市带来的优越体验。
(一)、智能建筑
通过无缝收集电力、安全、入住率、用水、温度等相关高级数据,我们的智能建筑算式可为管理者提供更全面的洞察和控制能力,从而最终实现缩减成本、提高效率和优化各类系统的目的。
(二)、智能运输
无论是实时更新交通拥堵与道路危险的相关信息,还是通过更好的交通管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定位停车位或电动车辆充电位,我们正通过智能运输解决方案,不断强化次世代联网车辆和基础实施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三)、智能基础设施
通过智能基础设施,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和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和运行效率,从而降低提供水电所产生的风险及成本。
(四)、智能能源
在智能节能方案的支持下,我们可在智能电网中安装智能电表,简化能源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在节省城市开支的同时减少排放。
应用项目
1、智慧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2、智慧城市综合体:采用视觉采集和识别、各类传感器、无线定位系统、RFID、条码识别、视觉标签等顶尖技术,构建智能视觉物联网,对城市综合体的要素进行智能感知、自动数据采集,涵盖城市综合体当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灯光照明、信息通信和显示等方方面面,将采集的数据可视化和规范化,让管理者能进行可视化城市综合体管理。
3、智慧政务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此类项目已有实际落地案例,某市和平区的“智慧和平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包括指挥中心、计算机网络机房、智能监控系统、和平区街道图书馆和数字化公共服务网络系统四个部分内容,其中指挥中心系统囊括政府智慧大脑六大中枢系统,分别为公安应急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社会管理系统,城市管理系统,经济分析系统,舆情分析系统,该项目为满足政府应急指挥和决策办公的需要,对区内现有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增加智能视觉分析设备,提升快速反应速度,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处理及时迅速,并统一数据、统一网络,建设数据中心、共享平台,从根本上有效的将政府各个部门的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并对整个和平区的车流、人流、物流实现全面的感知,该平台在和平区经济建设中将为领导的科学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作用。
4、智慧安居服务。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加快智慧社区安居标准方面的探索推进工作,为今后全市新建楼宇和社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础。
5、智慧教育文化服务: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继续推进再教育工程,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继续深化“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电子娱乐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提升旅游文化品牌。
6、智慧服务应用。组织实施部分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现代智慧服务产业转型。①智慧物流:配合综合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推广射频识别(RFID)、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加快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推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发展。
②智慧贸易: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结合实体市场的建立,积极推进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为聚合点的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企业,重点发展集产品展示、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或行业电子商务网站。
③建设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积极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加快推进现代金融、服务外包、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7、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卫生”系统建设。建立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全市区域化卫生信息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平台,促进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交互。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实现医院服务网络化为重点,推进远程挂号、电子收费、数字远程医疗服务、图文体检诊断系统等智慧医疗系统建设,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
8、智慧交通。建设“数字交通”工程,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以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系统为重点的、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要求
智慧城市是由多领域、多类别、多级系统构成的庞大系统。它需要处理不同领域、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海量数据。它具有新老系统配合使用、技术发展快速、外部链接关系多、内部结构复杂、科研和建设周期长、需要为其他系统提供广泛的信息支持和服务等特点。因此做好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的顶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要具备以下特性:(1)可扩展性 包括:系统结构的可扩展性、系统容量的可扩展性以及网络的可扩展性。智慧城市是一个建设周期很长的项目,在建设和维护整个生命周期内,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可能会有不同的技术和系统需要接入到智慧城市平台中,因此智慧城市平台必须具有非常好的可扩展性。(2)兼容性
包括:对原有系统的兼容性和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系统的兼容性。我国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当前已经存在有很多的信息系统。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能原有系统推到重来,因此智慧城市平台对原有系统必须具有兼容性,同时智慧城市是一个包含多领域和多行业的系统,因此必须具有对不同系统和不同格式数据的兼容性。(3)安全性
智慧城市中的安全性包括平台本身的安全性、数据的安全性以及通信的安全性。智慧城市平台对于城市的日常运行、应急处理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平台受到病毒和黑客的侵扰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智慧城市平台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智慧城市的发展和运行。
智慧城市中数据的安全性也非常重要。智慧城市平台中存储着政府、企业、行业以及个人等海量的信息数据,这些数据设计到很多的国家机密、存储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性,保证不会被不犯分子窃取。(4)可靠性
智慧城市平台必须具备很高的可靠性,这是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系统生存的关键。智慧城市平台本身是一个复杂分布式系统,因此这个的可靠性包括软件系统的可靠性、硬件的可靠性以及网络的可靠性。(5)可管理型
智慧城市平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设计到很多的子系统和网络,因此易操作和易管理的特性是智慧城市平台的关键特性之一。智慧城市平台应能提供业务管理、配置管理、故障检测和性能监视等基本的功能。使系统在发生故障时能尽快的得以诊断和修复。系统要易于操作,以便于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智慧城市的建设原则(1)明确定位、突出个性
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个性,城市是具有生命力的,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必须突出城市设计,科学编制概念性规划;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建立鲜明的城市特色。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具有历史的战略眼光,必须根据每个城市自身的特色、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找准定位、突出每个城市的个性和文化,建设有特色和生命力的智慧城市,避免千篇一律、生搬硬套。(2)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政府要发挥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制定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和颁布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营造有利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建设要素向城市集聚与流动,利用市场机制扩大社会资本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增大私人资本对城市ICT基础设施和科技、知识竞争力的基础投入,采用BT等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带动智慧城市的发展。(3)面向应用、带动产业
要把智慧应用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要把优势产业智慧化提升和培育新兴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动力引擎,以智慧应用带动智慧产业,以智慧产业促进智慧应用,切实增强智慧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智慧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4)资源整合、基础共建
智慧城市建设不是另起炉灶,不是大量开工建设新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必须充分利用和整合已有的各级各类资源,着力打破固有的行业和部门壁垒,加强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力度,促进共享、力求集约。围绕城市运行数据的采集、加工、提炼、分析、应用等开展的融合工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与关键环节,要大力推进城市范围内数据融合,通过数据融合真正实现信息与智慧决策的融合,从根本上促进实现政府部门的协同共享、行业的互动 协调、城市的精细化运行管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5)民生导向、全民参与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市民积极参与,要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食品药品安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老百姓真正体验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生活品质改善,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要在应用体系的规划设计和产业发展上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形成一种节约、高效、低碳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6)开放合作、安全高效
智慧城市建设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开放的心态搞好智慧城市建设。同时,要高度关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安全问题,构建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在充分互联、资源整合和数据融合背景下的智慧城市的安全可靠,提高智慧城市的安全保障能力。(7)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智慧城市从概念到落地,仍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并未形成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和路径,也没有较为成熟的经验,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试点先行,小步快走,分步实施,稳步推进。要通过试点示范,充分实践和验证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的先进性、模式的可复制性和经验的可推广性。通过试点示范,不断探索和总结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第五篇:景观工程概念方案设计合同
规划工程概念方案设计合同
合同编号:
项目名称:
委托方(甲方):
受托方(乙方):
签 定 地 点:
签 定 日 期:
年 月 日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现就甲方委托乙方进行 程概念方案设计设计工作达成以下合同。
项目规划工
第一条 项目概况
1.1 项目名称: 项目 1.2 项目地点: 1.3 项目基本情况
本项目位于 1.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规划净用地面积: 万平方米,扣除楼座覆盖面积后,景观用地面积约为 万平方米
第二条 设计依据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2.2 景观工程概念方案设计任务书(既甲方提供地形图,设计要求等)2.3 国家及地方有关景观工程设计的法规、条例和现行相关设计规范
第三条 服务内容
3.1 阶段一:项目启动与景观设计风格分析 3.1.1周边区域调查并确认设计方向;
3.1.2甲方提供景观工程设计所需图纸等资料之后,将由乙方指派主设计师 和甲方代表共同开始现场和周边区域调查。项目调查的内容为场地及周边的现状条件和周边同类型项目,同时收集相关资料。项目调查之后,乙方将与甲方商议并初步确立项目景观(风格)设计方向; 3.2阶段二:概念方案设计 3.2.1设计目标:
根据甲方和乙方的共同讨论和分析,达成以下共识:
3.2.2设计内容及图纸包括但不限于:
彩色总平面图(彩色总平面图,电脑、手绘表现均可);
景观分析图、系统分析图(功能分区示意图、道路交通分析图、景观水体分析图、空间及视线分析图及其他需表达设计意图的分析图等) 景观设计示意图片;(示意图片只在帮助乙方说明设计创意、风格的前提下不限张数但必须紧扣设计主题);
设计概念及整体构思说明,包括但不限于项目的概况、背景、竞争态势分析; 勘察项目现场,分析项目的周边环境(附周边环境图片)和城市的文化特点(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项目的景观设计目标及设计原则、方案创意及构思、功能布局及系统分析等,结合项目的整体规划、建筑特点和策划要求来确定项目的景观定位(景观风格)等; 景观效果图若干张,包括但不限于整体鸟瞰效果,重点区域效果等;(设计单位根据表达效果酌情提供) 设计说明; 经济指标(估算); 设计成果要求:
乙方应向甲方提交的内容为: PPT演示文件;
方案本册为A3幅面,效果图、景观设计示意图片均应为清晰的彩色图片,并在封面标明项目名称、设计单位及完成日期; A1-A0幅面彩色总平面图,以展板形式提供;
提交与方案本册内容一致的电子文件光盘1套,其中:CAD文件为dwg格式,各参考图片、效果图均为JPG等格式;
3.3设计修改、变更及责任
3.3.1设计文件不符合国家及地方强制性标准、规范或者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的,乙方应当对设计文件进行修改。
3.3.2设计文件应当满足甲方书面提出的要求,如不符合要求,乙方应当对设计文件进行修改,直至甲方认可(以加盖甲方公章的书面文件为准)为止;
3.3.3乙方应对设计文件出现的遗漏或错误负责修改和补充,直至符合甲方要求为止。
第四条 设计日程
4.1 阶段一:项目启动与景观设计风格分析,提交“景观设计发展计划书”
完成日期 月 日之前 4.2 阶段二:第一次提交概念方案设计初稿 完成日期 月 日之前 4.3阶段三: 完成规划概念方案终稿
4.4 本合同所称之“完成”,以乙方提交该阶段全部设计成果并经甲方审核书面认可为标志(以加盖甲方公章的书面文件为准)。
第五条 设计咨询费及支付方式
5.1 设计费
5.1.1双方约定的本合同设计费总价为贰万元人民币,此设计费用已包括设计费、份A3文本,以及电子文件拷贝费用、制作费、税金、其它设备使用和办公费等完成本合同项下工作所需的全部费用。5.1.1.1甲方修改设计方案:
5.1.1.1.1甲方对已提出的设计要求进行颠覆性修改(与设计书面的要求完全不同的修改属于颠覆性修改),修改设计费按照下述单价原则计算:景观工程概念方案设计费,以20元人民币/平方米取费; 5.1.1.1.2甲方对已提出的设计要求进行技术性修改(对设计书面的要求提出合理且优化的修改为技术性修改),修改设计费不另行计算。
5.1.2 如甲方非因乙方违约原因而单方面解除本合同,对于乙方已经完成的工作(乙方已完成工作须经甲方书面确认),设计费按照约定比例支付;
5.2 甲方支付乙方的设计费进度为:
5.2.1合同生效后 2 个工作日内,甲方支付乙方设计费 20 %的,即人民币 ¥4000元(大写:肆千元整),作为前期设计费用(定金);
5.2.2 乙方按合同要求向甲方第一次提交概念方案成果后 2 个工作日内,甲方支付乙方设计费的40%,即人民币 ¥ 8000元(大写:捌千元整); 5.2.3 乙方完成规划概念方案终稿,并经甲方通过 ,在提交图纸后3日内,付清余款。
5.3 如果乙方的设计方案符合甲方要求,甲方将与乙方进行景观工程概念方案深化设计、景观工程方案设计及施工图设计的合作,本合同约定的概念设计费可在上述全部设计费总价中抵扣。
第六条 甲方责任
6.1 甲方不得要求乙方违反相关的国家强制性规范及标准进行设计; 6.2 乙方完成合同约定的甲方所要求的工作内容后,甲方应对图纸签字确认并按约定日期和数额付给乙方款项和相应阶段的设计费;
6.3 甲方应对乙方各阶段设计成果以书面形式进行及时的意见反馈和确认; 6.4 设计过程中,因甲方变更设计内容、规模而对所提交设计图纸做较大修改,以致造成乙方设计有重大改动时,经双方协商,甲方应适当增付设计费。双方另行签订补充合同。
第七条 乙方责任
7.1 乙方应按照本合同、政府批准文件、甲方提供的设计要求及设计资料进行各阶段的设计工作;
7.2 乙方提交设计成果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设计深度应满足国家及地方现行设计深度的规定;
7.3 乙方按本合同约定的内容、进度及份数向甲方交付设计文件,并确保设计文件的质量;
7.4 乙方有义务根据甲方提出的时间节点安排设计进度;如遇调整,乙方有义务满足甲方的合理调整要求;
7.5 因本合同形成的任何成果性结论和方案的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已支付完全款情况下);
7.6 乙方在提交各阶段设计文件后,应按照甲方要求及审查意见,及时对合同范围内的内容做必要修改和补充;
7.7乙方应确保其设计成果不侵害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否则,甲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乙方承担由此给甲方造成的一切直接和间接损失。
第八条 违约责任
8.1 在合同履行期间,甲方如单方面解除合同,合同自甲方依本合同约定地址向乙方提前一周发出书面解除通知,如乙方无异议,则解除;乙方已开始设计工作的,以本合同第三条约定的汇报要求及第五条约定的单价原则为标准,甲方应根据设计人已进行的实际工作量进行核定,(工作量以实际设计进度及实际提交并经由甲方书面认可的设计成果为依据,由甲方进行评定)如按实际工作量计算得出的设计费已超过定金时,甲方应补足超出定金部分的设计费。
8.2甲方应按本合同第五条约定的金额和时间向乙方支付设计费用,若由于甲方自身原因造成逾期支付设计费用,每逾期支付一天,甲方应承担应付未付设计费用的千分之二的逾期违约金。逾期超过30天以上时,乙方有权暂停履行下阶段工作,并书面通知甲方;
8.3若乙方委派的设计人员不能胜任本合同约定的设计任务,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更换该设计人员,乙方应在收到甲方通知后三个工作日内,及时予 6
以更换,此过程不得影响本合同约定的进度要求,否则,甲方有权解除合同,不予支付乙方任何费用,并要求乙方退还甲方已支付的费用; 8.4 乙方应负责对设计文件出现的遗漏或错误负责修改和补充,相关费用由乙方承担。由于乙方错误造成的一切损失,乙方除负责采取补救措施外,应免收直接受损失部分的设计费
第九条 保密条款
9.1 在本合同订立前、履行中及终止后,未经合同其他方书面同意,任何一方对本合同和各方相互提供的资料、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商业秘密、技术资料、图纸、数据、以及与业务有关的客户的信息及其他信息等)负保密责任;
9.2 一方违反上述约定导致合同其他方遭受损失或不利影响的,责任方应按
合同总价的10%向合同其他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不足以赔偿合同其他方损失的,应按合同其他方的实际损失赔偿;
9.3 保密条款具有独立性,不受本合同的终止或解除的影响;
9.4 本条及其相关的义务和利益在本合同终止或者解除后 年内继续有效。
9.5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规定及香港《上市规则》规
定必须披露的资料,不属于本条约定的保密范畴。
第十条 免责条款
10.1不可抗力指双方无法控制、不可预见的,或即使可以预见但无法避免的,且阻碍该方全部或部分履行本协议义务的所有事件,包括因政府政策变更或政府命令、天灾、战争、**、空中飞行物体坠落或其他非甲方或乙方责任造成的爆炸、火灾;
10.2 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遇有不可抗力的一方应立即通知对方,并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该不可抗力发生及其持续时间的适当证据。遇有不可抗力的一方应在所能及的条件下迅速采取措施,尽力减少损失。如果因为 7
乙方未采取减轻损害的行动而导致甲方的损失增加,增加部分的损失由乙方负责赔偿;
10.3 因合同一方迟延履行合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迟延履行方的相应责任;
10.4 发生不可抗力后,双方应当立即相互协商寻求公正的解决办法。合同各方有权按事件对履行合同影响的程度协商决定是否解除合同、或者部分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者延期履行合同;
10.5 遭遇不可抗力事件一方未履行上述义务的,不能免除违约责任。
第十一条 争议解决
11.1 因本合同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争议,双方应通过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成时,向 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十二条 其他
12.1 本合同附件系本合同不可分割的部分,与本合同具有相同的法律效; 12.2 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的法人代表(或授权代表)签字及加盖公司公章后生
效,在乙方将正式设计成果(见第二阶段之设计内容及图纸)提交甲方,同时甲方结清上述设计费用后终止;本合同签订前,双方口头或书面达成的有关意向书、备忘录等,均由本合同而取代,凡与本合同内容不符的,均以本合同约定的内容为准。
12.3 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本合同签订后,任何对于本合同内容的变更或修改,均应以书面形式做出,并经双方法人代表(或授权代表)签字且加盖双方公司公章确认。
12.4 本合同一式 4份,甲乙双方各执 2 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2.5 乙方提供的函件必须有中文,可以中英文对照,但应以中文为准;本合同内容中文表述和英文表述不一致的,以中文表述为准。12.6 本合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为依据。
12.7 双方确认,本合同约定的下列地址真实有效,各方依此地址向对方发出的信函均视为有效送达。
12.8 其他约定:。
甲方:
乙方:
(盖章)
(盖章)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委托代理人:
单位地址:
单位地址:
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
电
话:
电
话:
传
真:
传
真:
日期:年
月
日 日期: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