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式逻辑第二章 概念的本质专题
第二章
概念的本质、分类及相互关系
第一节
概念概述
一、概念的本质
1、概念的三种含义:
一是指客观上存在的一种对象、一个东西(比如:我家门前有一棵树)以及对这种对象的主观把握,这属于哲学认识论的研究范围;
二是指语言中的一个语词(比如“树”、”tree”等),树是一个木字和一个对字组成,树和数读音是一样的等等,这属于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三是指主观上的一个思维单位(比如:疼、心疼,心口疼,虚拟经济等。一百个人的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逻辑学通过自然语言研究人们在使用概念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形式即第三种含义。
2、概念的逻辑特征:
第一、概念是人们思维的最小单位。
第二、每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都有一定的范围(即外延)。太阳、太阳系 第三、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或特征。概念是通过语词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事物的特有属性是该事务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比如:孩子的特有属性是什么?生理上的、心理上的、认知上的以及社会化方面,既憋不住尿又憋不住话的是儿童、幼稚、成熟、衰老)。
3、概念的作用
第一、概念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工具。(认识的起点,对事物有个基本概念)第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思维把握事物的起点。(明确概念是思维的逻辑起点,是头脑清楚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是我们反映事物、表达思想的重要抓手,所谓关键词就是基本概念。比如:对北外的概念:外特精。中国梦、北外梦、个人梦想。
二、概念与语词
逻辑学是通过语词研究概念。
1、概念与语词不可分开(一枚硬币的两面),概念是思维的最小单位,语词是语言的最小单位,概念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任何语词都要表达一定的概念。
2、概念和语词的不同
第一、概念是思维的内容,语词是思维的形式,概念具有全人类性,语词往往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第二、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语词来表达(即使同一种语言也是“一个意思,十种说法”)。比如“爱人、老婆、婆姨、屋里的、糟糠”等等。
中国古代关于信的说法:锦书、锦笺、信札、笺札、惠书、便函、大示等。乾隆的“百叟宴”上有人出一个对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第三、同一语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特别是汉语中的“音同字不同、字同音不同”的问题更加突出。爱人、地下工作者、树上骑个猴。歇后语:王八拿大顶,夹我腚了。
明月当空叫 黄狗卧花心
诸如此类,问题丛生,由于语词使用不当或产生歧义造成的语词和概念之间的不统一,给人们的思维和交流带来了非常大的问题。由此明确概念是逻辑学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明确概念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1、概念的内涵就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内容的方面,在概念中,思维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方面就是概念的内涵,比如:人、商品等等。概念的内涵反映我们认知和把握概念的问题。
2、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范围、领域。比如一类事物、一种对象等等。概念的外延反映我们如何使用概念的问题。
3、内涵与外延的统一与反变关系,任何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是统一的,不可分割。
4关于虚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问题。
5、关于概念和理念的问题:理念是概念的提炼、浓缩和升华,反应观念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比如:党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
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
一、概念的五个种类
1、普遍概念和单独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的数量不同)
普遍概念是反映由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类的概念,就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概念。国家、劳动模范、行星、红色,,有限的普遍概念和无限的普遍概念(水滴、沙粒)
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特定事物的概念,其外延只有一个单独的对象。华盛顿、武则天、北京、月亮,,,关于客观的单独概念和主观认识上的单独概念(芸芸众生与天生我材必有用!),从主观角度讲,我们每次认识到的概念都是单独概念。犹如“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每一次相见,都有新感觉”。
2、实体概念、属性概念和关系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内容的不同,反映人的认识的递进关系)
实体概念、是反映具体事物的概念,如人、桌子、河流等。属性概念,是反映事物属性的概念,如美丽、善良、大方等。
关系概念,是反映事物之间各种关系的概念,如数量关系、时间关系、方位关系社会关系等。关系概念也叫相对概念。
3、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根据概念反映对象有无某种性质来划分,也称正概念和负概念)肯定概念是反映事物具有某种性质的概念,如党员、司机、农业户口等。否定概念是反映事物不具有某种性质的概念,如非党员、非司机等。伊索入狱 打死也不说
4、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事物是否构成集合体而划分,公概念和私概念。公共社会和私人社会、国天下和家天下)
⑴集合概念是反映由若干个别事物组成的集合体的概念。(公民概念)森林、山脉、沙滩、人类、中央委员会 ⑵非集合概念是不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公民个体概念)树木、沙子、傻子,,⑶类概念与集合概念的区别
第一、属性上的区别,集合概念反映的是集合体属性,类概念反映的是一类属性。
第二、外延上的区别,集合概念的外延不包括组成集合体的个体概念的外延,类概念则包括其子概念的外延。
第三、关系上的区别,集合概念与子概念之间是整体与部分关系,类概念与其子概念之间是种属关系。
5、真实概念和虚构概念(根据概念反应的事物是否具有真实性而划分)真实概念是反映一切实际存在的或曾经存在的概念,如社会主义国家、罗马帝国等。
虚构概念是反映非客观存在的、根本不具有现实性的虚假事物的概念,如永动机、理想气体、龙王、地狱等。
关于“可能概念”概念的讨论,,,二、概念分类的实践意义
1、分清概念的类别,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天地人(天有三才日月星,地有三才水火风,人有三才仁智勇)。
2、分清概念类别,有助于准确地使用概念作出恰当的判断与合乎逻辑的推理。
第三节
概念间的关系
本节从外延方面研究概念间的关系,概念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
一、同一关系(全同关系)
1、什么是同一关系
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外延完全相同,这种关系叫做同一关系,比如:脑袋、头、吃饭的家伙、八斤半,屁股、腚,鲁迅和《阿Q正传》的作者,北京和新中国的首都等。
2、如何运用同一关系(1)交替式(2)并列式(3)主谓式(4)注释式
3、使用同一关系时常犯的逻辑错误(1)滥用同一关系造成语义重复(2)把非同一关系当成同一关系使用
二、包含关系(属种关系)
1、什么是包含关系
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是另一个概念外延的全部,二者之间的关系叫做包含关系,其中外延较大的概念叫属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叫种概念,如:教育和高等教育,工人和纺织工人,规律和经济规律,情报和军事情报等。
2、运用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应当遵守的逻辑规则(1)属概念和种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除非“限制并列”“递进并列”“比照并列”和“强调并列”)
(2)非包含关系不能作为属种关系使用
三、交叉关系
1、什么是交叉关系
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二者之间的关系叫交叉关系,比如高尚与流行,司机与青年等。
2、使用交叉关系应遵守的逻辑规则
有交叉关系的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否则会犯“并列不当”的逻辑错误。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有例外。
四、矛盾关系
1、什么是矛盾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相互排斥,其外延之和等于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矛盾关系。如:金属和非金属,党员和非党员,成年人和非成年人,核国家和无核国家等。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韩信墓)
2、运用矛盾关系应遵守的逻辑规则(1)不能将反对关系当成矛盾关系使用
(2)使用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做判断时不能顾此失彼。
五、反对关系
1、什么是反对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相互排斥,其外延之和小于邻近属概念的外延,二者的关系叫反对关系,也叫对立关系,如:黑色与红色,黄种人与白种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等等。
象棋和围棋
2、使用反对关系应遵守的逻辑规则
(1)不得将矛盾关系当作反对关系使用。
(2)使用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作判断时,不能顾此失彼。第四节 运用概念的逻辑要求
一、概念要明确
二、运用概念常犯的逻辑错误
1、概念模糊,“人全到”、凌晨十分(零点十分)
2、概念混淆,华侨和华裔、“北外女生杀人案”
3、概念歧义,“五百多个工人的子弟”
4、概念赘余,“唯一最高的山峰”、“一起同时开工”他的年龄大约50岁左右。
苦-才是人生 痛-才是经历 累-才是工作 变-才是命运 忍-才是历练 容-才是智慧 静-才是修养 舍-才是得到 做-才是拥有。
如果,感到此时的自己很辛苦,告诉自己: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因为你正在走上坡路,所以会感到辛苦。
请咬牙坚持,你一定会有进步的!
第二篇:抽象形式逻辑纲要(第二部分:概念)
抽象形式逻辑刚要(第二部分:概念)
抽象形式逻辑纲要(符号化正式版)小乡碎石 2012.07
2第二章 概念
概念是客观事物属性特征在思维中的总结确定。这个总结确定是在感知事物属性特征基础上对事物属性特征的规定性统一和明确。这个规定性总结可能是不准确的,但在统一更正规定前,这个规定总结确定在逻辑上就一定是“准确的”。
2.1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是客观事物属性特征在思维中的确定,或者说是客观事物属性特征在思维中的固定形式。概念的内涵集合了所有使该事物成为该事物的属性特征,概念的外延则集合了符合该内涵属性特征的所有对象。
据包含律有:
2.1.1 若Aw⊇Bw⊇Cw,则An⊆Bn⊆Cn
概念有两种特殊种类,一是虚构概念。虚构概念指思维中主观集合一些确定的事物属性特征即内涵,并假设客观世界有符合其内涵的具体对象。二是0概念。0概念也是主观地集合事物属性特征即内涵,但却明确知道没有符合此属性特征的客观对象,或知道有荒谬的客观对象。所以,排中律在概念上是假设0概念不存在的理想思维环境。概念的另一特殊形式是0内涵概念,其外延无穷大即包括宇宙中所有事物,这也是一个有点荒谬的现象,荒谬的根源正来自于人类思维的基本法则:包含律。
2.2二、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
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是以概念外延为基准表述的。即A⊇B,指Aw⊇Bw。主要关系有:
2.2.1 无交关系或全异关系:A)(B
二概念A、B无共同成员对象。
用判断表示是:所有A都不是B且所有B都不是A(或任一A都不是B且任一B都不是A)
2.2.1.1 无交关系具有对称性:A)(B = B)(A
2.2.2有交关系
又分:
2.2.2.1包含关系:A⊇B
B外延全包含于A外延,即所有B成员对象都属于A。
判断表示是:B是A
2.2.2.1.1 包含关系具有传递性:若A⊇B 且B⊇C,则A⊇C
2.2.2.1.2 包含关系的特例是等同关系,指A、B二概念外延内涵全等:A=B
判断表示:A就是B(或B就是A)
2.2.2.1.3 等同关系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
“是”与“就是”在本体系中的含义:A是B,表示A外延包含于B外延;A就是B,表示A外延与B外延相等。
2.2.2.2 交叉关系:A交叉B
A、B二概念既有属于对方的对象,同时也有不属于对方的成员对象。
判断表示:有些A是B且 有些A不是B且 有些B不是A。
(原用双横倒反向交叉U型弯符号表示交叉,此用文字“交叉”表示,后同)
2.2.2.2 交叉关系具有对称性:A交叉B = B交叉A
2.3三、概念的定义
明确概念内涵。其一般形式是:A就是B,A与B全同。次格式中,A为被定义项,“就是”为定义联项,B为定义项。
比较常见的是利用概念的种属关系来定义,形式为:种概念=其属概念+种差,即A种=A属+(A种内涵-A属内涵)。日常语句格式是:A就是具有A独有属性特征的B(B为A的属概念)
概念的定义必须严格符合确定律,作为定义项的B必须在内涵和外延上清晰明确。定义联项不能用否定或包含式等不确定的联项,必须用“就是”“等于”等能明确表示被定义项与定义项外延全同的联项。
2.4四、概念的限制
增加概念内涵的属性特征以缩小概念外延范围过度到其种概念,使概念所包括的事物更加具体。
2.5五、概念的概括
去掉概念内涵中部分属性特征过度到其属概念,使概念的本质属性更加明确,同时明确相邻概念的内涵属差。比较特殊的的概括是概念的抽象,特指去掉内涵中的次要属性特征保留最主要属性特征的概括。
2.6
六、概念的划分
概念的划分也叫概念的分类,指按确定的标准将概念外延分成几块,即把所有对象分成不同的子对象集合。划分的标准是概念内涵中的属性特征差异。一次划分只能一个划分标准。
2.7
七、概念的主要种类
概念划分的结果。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就会获得不同的种类。常见的有:
2.7.1 按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数量分:
2.7.1.1 零概念:外延为0
2.7.1.2 单独概念:只反映一个事物对象,如“长江”、“泰山”
2.7.1.3 普遍概念:反映多哥事物对象的概念,如“恒星”、“十万以下人口小城镇”
2.7.2 按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性质分:
2.7.2.1 实体概念:反映具体事物的概念,如“人”、“石头”
2.7.2.2 虚体概念:没有具体事物的概念。虚体概念又分性质概念如“勇敢”和关系概念如“大于”
2.7.3 按概念是肯定还是否定事物性质分:
2.7.3.1 肯定概念:反映具有某属性特征的事物,如“红色”
2.7.3.2 否定概念:反映不具有某属性特征的事物,如“非红色”
当然,还可按不同标准继续划分或多重划分。
2.8
八、概念的组合概念的组合指概念成员对象的组合,组合后形成一个临时成员对象范围,但不涉及概念内涵变化。
2.8.1 概念的“和”组合:A + B
指二概念成员对象的加和组合。以A成员对象为基础,加入B成员对象,形成成新的临时成员对象范围。要求有A有B,即要求组合中A、B二成员对象数大于0
符号“+”表示二概念成员对象的加和关系。
2.8.1.1 对称性:B加入A,默认不对称,但这种加入通常都可以忽略主次、空间位移以及时间先后,所以通常都具有对称性。即通常情况下有:A + B = B + A
2.8.1.2 由于是成员对象的组合,所以可以按成员对象数量性质划分:
2.8.1.2.1 所有对象的和组合:所有A + 所有B
二概念全部成员对象的加和。
2.8.1.2.2 不定成员对象的和组合:有些A + 有些B
逻辑要求:有A有B即可
2.8.1.2.3 确定数量成员对象的和组合:m个A + n个B
其中,m、n为确定整数。
2.8.2 概念的“选”组合:A〡B
要求:或者有A,或者有B,但不可同时有二者。
2.8.2.1 对称性:概念的“选”组合具有对称性。即:A〡B = B〡A
也可以按具体成员数量性质继续划分。如,所有A〡所有B
2.8.3 概念的“或”组合:A‖B
要求:或者有A,或者有B,或者同时有A和B。
2.8.3.1 对称性:概念的“或”组合具有对称性。即:A‖B = B‖A
同样,也可以按具体成员数量性质继续划分。
2.8.4 概念组合的优先级
“和组合”优先于“选组合”优先于“或组合”,即:“+”优先于“〡”优先于“‖” 如,A‖B+C,先处理B+C组合,然后再进行A和“B+C”的“或”组合,不用对B+C使用括号。
又如,A‖B|C,先处理B|C选组合,不用对B|C使用括号。
第三篇: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本质
《4.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一)》教学设计说明
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
王巧娟
一、授课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一)》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及性质。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本质是:平行四边形首先是一个四边形,其次对边分别平行,所以“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除具有一般四边形所具有的性质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质,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等。本节课将重点研究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也是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它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这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图案,还包括其性质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实际应用。
本节课既是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后续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坚实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还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另外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移、旋转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探索、体验数学思维规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并能初步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简单推理能力和演绎思维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②尝试从不同角度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运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合作。
3、情感与态度:
①通过观察、操作、转化、归纳、类比、推理获得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②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
三、教学问题诊断
本节课上,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是通过一个剪纸拼图活动得出的,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加上动手实践,所以比较容易体会概念的本质特征。在自主探索性质过程中,学生较容易通过直观操作探索出对角相等、对边相等的性质。但是用图形平移、旋转验证平行四边形性质时,大多数学生不容易想到,操作也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借助实物演示或多媒体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换,引导学生得出性质,今后对于图形的变换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另外,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解决问题相对容易,但是解题过程中的说理或对发现的结论进行说理和简单推理时,由于年龄特征,个别学生感到困难,容易将图形的特征和识别颠倒用,也不能做到步步有据。在今后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时还要继续将直观与推理进一步融合,还要设计一些活动鼓励学生多表达、多交流,有意识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逐步掌握简单推理。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学方法:探索归纳法
(1)由教材内容的特点确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教学主线。
这节课我重点通过三个动手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概念和性质。“活动一”通过让学生剪三角形拼四边形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活动二”和“活动三”以4人一个小组,通过“观察、直观操作、折叠、平移、旋转”一系列动手操作与讨论活动探索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对边相等的性质。三个活动中学生一起经历了直观操作→发现结论→交流方法的全过程。通过三个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以及对识图、图形变换等操作技能的掌握,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发散思维,提高探究性学习效率,也发展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2)由学生的特点确立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和操作活动经验。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勇于探究。同时不断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用过去学过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交流自己的想法。三个活动都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与性质不是老师简单的告诉,而是自主探究得出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但主动获取了知识,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对本节课学习效果的评价我始终定位为“带着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既要关注学生对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设疑、导趣,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通过性质的探索和应用环节关注学生能否找到有效地验证方法,并且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强调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精神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小组学习中能体会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在小结中关注学生能否对本节课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课堂中采用实验、观察、猜想、口述、答题等评价方式多层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评价,对学生中出现的独特想法或结论给予鼓励性评价。使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励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
第四篇:谈概念的内容与形式逻辑学习心得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学校安排了形式逻辑课作为必修课。与所有的初学者一样我总觉得这是一门很神秘很难于理解的课程,觉得它非常抽象,很难学。但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书上的具体例子,让我发现形式逻辑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乏味枯燥,也不是以前认识上那种纯理论的讲义,而是与生活紧密相关,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门课程。
逻辑学是研究纯粹理念的科学,是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将形式逻辑这门课学好也不是很容易的,它所处理的问题虽是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但它不是直观的,也不是只停留在表象,而是纯粹的抽象,只有通过认真分析,正确运用所学的规律才能抓住其中纯粹的思想。虽然在学习中我们接触的都是最为熟知的事例,但正因为我们总以为不值得费力气去研究这样熟悉的东西,所以才使我们学习逻辑学深感吃力,另一方面,由于逻辑学中也存在与我门业已熟悉的思维方式相反的地方,所以又对我们理解、研究逻辑学增加了困难。
学习逻辑学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自觉遵循逻辑思维的正确形式及规律,去进行思维活动和思维训练,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素质,避免逻辑错误,增强逻辑效率,以获得系统的思维教养,在训练思维的过程中使头脑得到清晰的思路,语言精确,最终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指导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使自己变得睿智、理性,具有高度理解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以往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们常常用主观感官的直觉做出判断,由于实际情况复杂,我们经常
会被表象所蒙蔽,做出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判断,在学习了形式逻辑后,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尽量用严谨求精的态度,借助逻辑知识,理性分析,合理判断。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终于可以把那些深奥、晦涩的术语牢记于心,并适时的去运用。接下来就概念我谈谈个人想法。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概念和语词有密切联系。语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只有借助语词才能形成、存在和表达。概念是语词思想内容。表达一定概念的语词才有具体的含义。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概念中反映的对象的总和。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则他的外延越小;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则它的外延越大。
举例说明内涵与外延:企业管理是(企业为实现其一定目的,而合理地组织人与物的因素,有计划地指挥、调节和监督其经济活动的各种职能的总称),主要包括(计划、生产、技术、设备、物资、劳动、成本、财务等方面的管理)。第一个括号中的文字是“企业管理”的内涵,第二个括号中的文字是“企业管理”的外延。
根据外延的不同,概念可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根据内涵的不同,概念可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肯定概念与否定概念,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
清朝有一个故事:有一次乾隆皇帝要将一批禁书焚毁,纪小岚因爱惜书籍想把他们保存下来,于是,他对乾隆说:“恳请皇上流下四本书,赐予我。”乾隆没多想,就答应了,问他要哪四本书。纪小岚不紧不
慢地说:“《经》《史》《子》《集》这四本书。”乾隆没办法只能将这些书都交给了他。纪小岚故意将“四本书”这个非集合概念说成“《经》《史》《子》《集》”这样的集合概念。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课下做逻辑学作业时,我又一次将逻辑规律进行实际运用,用推演的方式使自己的思路清晰,思维严密,尤其是在做出难题时,心中会涌出自豪感,增加了对逻辑学学习的兴趣,体会到了逻辑学的魅力以及实用性。当然,在一些题目中我依然存在问题,这也需要我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使自己能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综合的,充分的利用形式逻辑的规律。
亚里士多德开创了整个逻辑科学发展的基础——传统形式逻辑,而在现代社会更加不能没有逻辑。凭主观感受产生的判断是盲目的、片面的、缺乏理性依据的。我们时时会用到逻辑判断、逻辑分析、逻辑思考,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逻辑学用于处理日常事务,学以致用是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只有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所以,我认为学习逻辑学是很有必要的,并且我也会认真学好这门课程。
第五篇: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本质
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本质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潜意识或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探索和掌握安全文化。概而言之,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对自身或他身安全在由感性向理性认识、把握和实践过程中,追求最佳安全状态的要求、意愿和氛同。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 断提高,持以人为本、从维护人的生命健康角度、突出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来保证安全的安全文化观,是包括所有企业在内,全社会共同努力追求的方向。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加慢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落实“j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
作为 业文化的一部分,安全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
方 .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宣传科学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它代表了先进生产
力的发展要求,其 ;发点在于捉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形
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罔,最终目标是防止事故、抵
御灾害、维护健康,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2 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没,就是要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提高职工安全自主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使企业
能集巾精力抓生产,聚精会神搞建设。只有这样,煤炭企业才能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3.1 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是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
条件
安全义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包括安全宣传、教育、管理、法制、经济等方面的建设和组织措施,涉及企业党政工团
各个部门和单位,涉及丁家万户和全体职1:群众,必须加强沟通
和联系,努力构建安令文化网络体系,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形
成党政工刚齐抓共管的格局,发挥整体效应。对此,要加强安全
文化建设就必须成立以党政领导参加,安全管理、党群、行政、宣
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文化领导小组。同时,各基层区
队、机天科室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便于纵横协调,促进企
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2 以人为本。提高素质.是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
环节
企业安全文化建殴的土壤是职_T,职 I:受教育的程度、知识
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丁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员 的安全文化素质作为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着眼
点和落脚点。一是要加强职T的安全理念的灌输,把牟牛种安全理
念、警句汇编成册,组织耳}I工进行学习,并定期开展安全理念专
题研讨、讲座、交流活动,捉高员工对各种安全理念的认识程度,从根本上强化安全认识,提高安全觉悟,牢固树立“关注安全、关
爱生命”的观念。二是要加强职工的安全技能培训,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安全观念,掌握了一些安全知
识,不等于就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只能是“应知”。要做到“应会”.
还必须进行反复的技能训练。对此,要狠抓职工安全操作技能的强化性训练,继续利用班前班后会、安全活动、技术学习日等时 间,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系统安全技能培训,定期举办各工种、岗位的安全知识考试,提高和巩固培训效果。同时,积极开展安 全操作对抗赛、岗位安全操作技术练兵、突发事故处置演练和反 事故演习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技能训练活动,切实提高 员丁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
3.3 优化环境,浓厚氛同,是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 载体
良好的安全环境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硬件”建设,是安全文
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此,工作巾要加大安全文化物态建
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等宣传舆论:I=具,积极建 设安全文化园地、安全文化长廊、安全文化社区.广泛开展安全 流动红旗、安全知识竞赛、有奖问答、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安全 座谈以及征集安全漫画、安全警句格言、举办安全签名等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要加强区队、车问建设,积极开辟安全学习园地,悬挂安全标语174号,设置安全橱窗,为 员工提高良好的安全学习环境;要积极改善井下安全文化环境,安全文化环境建设向井下延伸、向生产一线延伸、向关键岗位延 伸.对井下主要巷道、重点部位进行美化、亮化、规范化,主要工 作地点达到净化、牌板化、标准化,为职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安 全生产作业环境。要通过安全文化的物态化,依靠环境引导人,使广大员工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从而有效提升企业 整体安全文化水平。
3.4 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是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 设的必要保证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要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健
康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强力推动和组织发动,必须以制度来保
障,以机制来引导。因此,要搞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必须加 强制度建设.建立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为企业安全文化提 供思想、政治、组织上的保障。要把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到企 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来,将安全文化建设做为一项长 期目标,及时研究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方针、目标、任务和内容 及相应的措施,使安全文化建设能够紧紧围绕企业安全生产的 发展目标,切实把安全理念堵育、安全行为养成、安全形象识别 等文化实践活动与安全工作目标与规划、安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安全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真正使安全文化融入到煤炭 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全过程。
作者简介:秦小萍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山西晋中032000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