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于丹《古诗词鉴赏—千古名月》有感
观于丹《古诗词鉴赏—千古名月》有感
本次视频公开课主题为千古明月,从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到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中间有过多少关于明月的追问和思考。节目中于丹老师通过对古代圣贤们的明月诗词的赏析来为我们详细讲解月亮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以及诗词歌赋中诗人所赋予月亮的种种寄托和其现实涵义。
一轮明月之下,我们有了今天相聚的理由。都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明月是见证古今的,明月之光也是遍洒全球的。但是宜春这个地方,对月亮特别钟情,人人都有自己眼中之月,人人都自己心中之月。既然这里的人爱明月,那么明月就能够入心。所以我今天与大家沟通的题目就叫《明月在心》。说起月亮这个形象,最早从《诗经》就开始了。“月出皎兮,佼人僚兮”。那种美好的月色,月色下的佳人,这都是多么长久的传奇。我们的多少神话中都有明月。比如,宜春就有一座明月山,它因山本身得名,因月儿这个人得名,还因为嫦娥奔月的神话而得名。嫦娥是中国人的嫦娥,有那么多的人知道这个神话。今天我们冲天的火箭,仍然是以嫦娥命名。宜春人愿意以自己的多情留住嫦娥,从这里起飞,对她的身上的眷恋,她温柔中演绎的神话,又更多地带有宜春本地的色彩。所谓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的心可能也还会牵挂宜春这个地方。
今天这个时代,大家看到是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科技空前发达的时代。人们往往忙于一些利润和数字,忙于自己当下的世俗功德,还有多少人有一线情怀和眷顾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留出来,静静于一轮清晖之下,仰望天穹呢?但是宜春有这种情怀。这是我到这里来,特别要对大家致敬的地方。就是在今天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宜春还能推出主题为情月相融的第三届月亮文化节。人间有情,明月为证。但是,我们今天看月亮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人间用技巧的事情越来越多,真正动情用情义的事情却在减少。所以心系明月,既是中国自远古以来,一种久远的人文情怀,是我们内心的一份温柔感动,是天人合一交融中的神思,也是不朽的浪漫神话在今天的绵延和演绎。
虽有了更多的时间,但我们扪心自问,有几个人能留给自己与月亮相逢的时间?很多的人把节日过成了假日。放假,放假,双休日的假日也就是一个休息、调整的时间。但节日不是假日,节日中充满了那种我们对于远古的肃穆、庄严,充满了我们内心平日里不能涌起的温柔与感动。在传统的中国,在朴素辽阔的乡村,但凡有节日,就会有庄严的仪式。人们祈福、人们祭天,人们见证自己亲人之间那种最深切的祝福。每个节日都是红红火火的。我们今天可能说那些节日中含有迷信的成份,它可能是粗陋的、可能是简单的;我们今天可能对乡村的节日、乡村的仪式充满了不屑,但我们可以问一问今天城市的白领,我们多久没有庄严的仪式了。
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工业化,越来越模式化。在一些大都市,我们能看到,从公路、楼房、立交桥,到人们的名车、名房,到人们穿的名牌西装,中国的北京、上海和纽约、伦敦、巴黎,任何一个城市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当整个世界在生活方式上趋同的时候,我们也面临一种恐惧,就是我们内心这个民族所传承下来的、让我们可以幸福温暖的依据是不是正在减少,人是不是衣食无忧就一定能获得生命寄托的快乐呢?在这个时候,让我们从太阳坠落之后冷静下来,仰望天空,去真正感受万古明月随清风入怀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还依然能有一点怦然心动。所以我说,宜春找了个好的节日。第三届月亮文化节是与全球同步,到时全球华人同在欣赏一轮明月。其实明月是一个珍爱的理由,在明月之下,我们会照见心中那些隐秘的欢喜和忧伤,我们会顺着人心上的纹路触摸到千古以前那些不死的诗魂,所有浪漫的神话不再被人耻笑,它引导我们放飞一束目光,去追逐、去祝福,我们希望自己成为广寒宫中的一个故事。
所有的这一切,是我们今天的生活节奏中久违的。所以明月是什么呢?从月亮的本体上来说,中国的哲学从来就是讲究天人合一的。这个天人合一,从来都是讲究阴阳相生的。中国哲学最早的起源就是在对立与冲突中找到平衡,找到循环的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它永远不是单一的,不是停滞的。所以,中国最大的事物就是阴和阳。而整个天空,白昼属于太阳,夜晚属于太阴,太阳文化和月亮文化共同构成我们的阴阳相生,而月亮本身最大的意味就是盈亏相
大家可以想一想,今天的人,可以有烦恼,可以有愤怒,但是我们还有一种典雅的感伤。感伤其实是一件很高级的事,他不一定是关乎失业或者是失恋,他不一定要有明确的理由,它只是你生命中一份柔软的悲缅。所以跟明月相处,不管它照见的是喜是忧,明月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理由。明月是从千古而来的,今夜月是曾经照古人的。那些悲欢离合,我们至今不知道“江畔何人初见月”,也不知道“江畔何年初照人”,但是我们只知道,明月在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我们仍然知道“圆满光滑不磨影,挂在青天是我心”。如果今天,我们还能够在每一个日子里,赏满月,赏残月,揽明月在心,我们能够放下每一天白天辛苦的操劳,放下阳光下的责任、意义和价值,然后用明月清辉打磨自己的忧伤欢喜,那我们一定会多一种轻盈的力量。审美,其实是疲惫生活中的一种旧俗。你觉得太疲惫、太劳累吗?我觉得睡觉是不管用的,你还不如去这样的审美中,完成一次穿越。明月千古以来都不喧嚣,它寂寞地挂在天上,等待着人来相遇。
我们今天终于就有了一个以“月亮”命名的节日,这个节日真正意义是什么呢?是情月相融。让每个人唤起内心的情愫;以月亮的名义去分担忧伤、去增加欢喜;以月亮的名义去静观天地;以月亮的名义去热爱诗歌、流连于审美;以月亮的名义去让我们的内心圆满光滑;以月亮的名义去爱李白吧,让我们的心中也练就“七分月光”;以月亮的名义去热爱苏东坡吧,让我们也能“把酒问青天”,从天上的宫阙得到一番彻悟,去祝愿“千里共婵娟”;以月亮的名义去怀古、去祝福未来。今天,是一个圆满之月。一个月之后就是中秋佳节,如果以月亮的名义,我们就可让每一天与明月相许,与明月有一个默契,给自己一个生命的节日。
第二篇:丹韵词音之千古名月
丹韵词音(四、千古明月)
(四)千古明月
如果让我们只想一个最典型的中国诗坛上的意象,我们一定会想起头顶上的那一轮明月。想想看,我们背的古圣先贤那些诗,从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只”顿下这个酒杯,到苏东坡接起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个中间有过多少追问?
我们都知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这样的追问中,我们的心在明月的照耀下,不停地在探寻着。有迷茫、有欢喜、有忧伤,一切都被明月照亮。
李白在月下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所以他的结论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只有在这一轮中国诗坛的明月前,人心中所有的珍惜都能够被明亮地照射出来。
我们每天都迎着旭日东升去上班去工作,你看见的这一轮太阳永远是热烈的、是圆满的,它永远给你光、给你一些能量。可月亮呢?月亮永远给你一些周期性变化,它永远是望朔之间阴晴圆缺变化无定,它给我们的是一种时光悲欢离合里人的平常心。人向太阳学习了进取,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有发奋、有超越;人向明月学会了平常,这样一种平淡的心情,可以去看轻很多是非坎坷,达到自己生命一种真正的逍遥。
明月的这种和谐、宁静、婉约、朦胧、淡泊,所有的这些特质不仅仅是审美的,更重要的,他是你一个心灵的映像。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爱写明月诗。
有一位诗僧说得好“月华澄有象,诗思在无形”。其实,人的诗往往写出来的时候,需要找到一个寄托,正因为月华有象,所以他就在这个上面寄托了他所有的向往。
人在小的时候看见明月都是会惊呼的,因为他不确定他看见的是什么。李白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多像小孩子说的话——天上是个白玉的大盘子吗?哎呀,是不是王母娘娘照的镜子突然挂在天上了?所有的这些想象人长大以后还会给我们惊喜。苏轼说他留宿在九仙山的时候,深夜里被老僧唤醒:“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说,赶紧起来看,一转冰轮渐渐地从山缺处涌起来了。“残霞卷尽出东溟,万古难消一片冰。”这就是人们对于这一轮明月不同质地的推敲、揣测,对它所作的那种描述。我们想想看,在初
一、初二,称为朔的这个时段里,我们几乎是看不见月亮的,初二以后细细的一点点月痕,露出它的嫩芽,然后逐渐丰满圆润;直到十五我们称为望的这个时候,它如同冰轮、如同瑶台的镜像,变得那么丰满那么圆润。就在望朔之间周而复始,这就是中国的农历,为什么要以一个月、一个月来相计算,它是一种循环,他是一种不死的精神,大家最经常知道的关于月亮的神话就是嫦娥,嫦娥正是因为吃了长生不死之药所以奔月。在月亮上有一棵婆娑的桂树,吴刚一斧子一斧子地砍着这棵树,砍而复合,砍而复合,所以,整个在月亮上面代表的这种精神,其实都是一种周而复始、流转之中,精神的那种长久,精神的那种轮情。老子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在中国道家文化中,任何东西都是在损益之间相互变化的,这和福祸相依的观念也是一样的,用一种辩证与变化的心情不看待明月,把这样的目光移到时间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怎样去完成内心一些困惑的消解和平衡。也许因为是嫦娥的缘故,月亮又变成了女性的化身,因为它安静、和谐,就是今天,咱们去听,有很多童谣都是在唱太阳公公,但是从月亮姐姐叫到月亮婆婆,月亮一直都是一个女性化身。也许我们每每看着月光的时候都会去揣测,这样一种宁静如水的心情,有什么样女人的心事包含在里面,从《诗经·陈风·月出》这个诗里面说“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就已经把美人和明月挂在了一起。韦庄夸美人,“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不说这个人的眉眼如何,只说她的手腕明亮得如同冰雪一样,整个这个人就像是圆润的一轮明月。最著名的还要说到嫦娥,李白《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有谁去陪着寂寞的嫦娥呢? 更多情的人是李商隐,他可以用整夜的时光注视着这个迷幻的月亮。“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一个人要用多少时光去等到了长河中渐渐星沉月落?他在这样一个耿耿星河欲曙天里面,一直守候着这轮心事去揣测着,嫦娥也有后悔吗?为什么碧海青天夜夜心?它向人间投下的青光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心事呢?白居易写《八月十五日》他说“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这样的明月是什么?李商隐的眼中这是嫦娥的后悔,但在白居易的眼中这是相隔二千里外,不能到身边的朋友他的心随明月照进了自己的生命。
每个人都有他对明月的解释,也都有他对明月的企盼,戴复古在中秋夜可以对明月祈祷:“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人间逝水流光,当一件一件事情走远,换来满鬓白发的时候,还有没有故人心似中秋月?还有没有月光如水,肯为自己照耀自己的苍苍白发和自己满满的心事呢?
正是因为这样的满而损、损而满,所以盼了那么悠久的一个月之后,最圆满的日子,十五的月圆,就带给了中国人很多心灵的寄托。而年年有月月有的这个十五,最好的意象就是人们印象中的中秋。白居易在他的《中秋月》里说,“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中秋月照的都是什么人呢?你看看他问的这几种人,“谁人陇外久征戍”,那些戍边的久久回不来的人;“何处庭前新别离”,什么人在月光下道别?有多少眷恋相思被明月照彻?有那样的“失宠故姬归院夜”,原来的如花美人在年老色衰失宠之后,回到深深院落只有明月相伴;还有那些“没蕃老将上楼时”,那些失去了他自己阵地的老将,在独上楼头的时候,仍披洒着皎皎月光,这都是一些人生失意之人。也许人在得意的时候更多的会去看太阳,而在失意的时候才知道明月入心。
这样的中秋月色,白居易说,“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月宫上的那些主人公,他们真知道人间的心事吗?其实只是人间自己有心事,所以才在中秋月夜都被明月勾出来。
苏东坡也有同题的《中秋月》,他说:“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是以一种忐忑的心,从暮云沉沉的时候就在盼着,盼啊盼啊,云彩渐渐地收歇下去,清寒之光流溢出来,终于银汉无声,皎皎的月轮升起。面对着这样的美景,他的心居然有那样一丝隐隐的疼痛。因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不知又在何处,又在何人身边。再见明月的时候,今生的今夜已经永远地流过去了。所以明月照出了一些欢喜,它也照出人生的这种困顿与珍惜。
我们今天的流光,日月星辰的更迭对我们来讲都不是那么在乎了。因为也许写这些诗句的诗人,那个时候没有这么好的照明条件,不要说电灯了,那时候连烛光可能都是珍惜的。所以茫茫静夜中,只有皎皎明月它可以直指人心,所以他们才会在明月上有那么多的托付。大家特别熟悉的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整个的长夜里,渐渐的相思都在心中如月光一样浸满了,满满的相思表现出来是什么样子呢?“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把蜡烛吹熄你才会觉得盈盈的月光照得满窗满室,满满的都是这样的一种滋润的月华。所以披起衣服来,在寒冷的月光当中才感到渐渐的白露也升起来了,想要伸手去捧住明月,想要把手中的月光送给那个远远相伴的相牵挂的爱人,但是拢不住月光的时候他才知道“不堪盈手赠”,月光原来是不能够掬起来的,那怎么办?还怎么样才能见到这个人呢?“还寝梦佳期”。不如离开月光,经过这一轮明月的洗礼悄悄入梦。也许带着月光入梦,你还能够遇见那个人,也许在你的梦中,月光可以满满的盈手,可以捧起来交在她的手心之中。
所有的这些牵挂,所有的这些怀念,都是在一个时刻,那就是千古的中秋。
我们今天真的在乎中秋节吗?有的时候我想今天的中秋,我们和月饼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月饼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中秋都已经放好几天假期了,大家也有狂欢,但是中秋和明月在一起,缘分越来越少。中秋到底为什么被人这么看重?就是因为一年之中365天,只有这一个时刻,只有在深夜这一个时分,它如此圆满、如此皎洁,美得触目惊心、美得让你不忍错过,而又黯然心伤。有一种美,唯其短暂,如同彩云易散,琉璃易碎,所以在它到来那一时刻,你才格外的看重。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里面,引了《迂叟诗话》中讲的一个小故事,说李长吉,就是李贺,曾经有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那么天若有情天亦老,说得这么好,谁能对上来?能够对上的也许只有石曼卿的诗,叫做:月如无恨月常圆。其实这都是多情的人,对于苍天明月的一种揣测。说遇到那样一种动心的情形,如果天有情的话,天可能也会沉入此愁,渐渐老去。而明月他真的怀恨吗?如同苏东坡的揣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人间在离别的时候,你就圆满了呢?你也难道怀清抱恨吗?那么石曼卿说了:是了,是了,明月一定是有恨的,月如无恨月长圆。如果它要是心中没有它的深情,没有它的怀恨,它如果没有自己隐隐的幽怨,那它为什么不天天夜夜都是圆满的呢?转瞬即逝,圆满让人怀念,但是有的时候,那种盈亏之间的变化也让人咏叹。
吕本中在《采桑子》里面说了一种很矛盾的心情: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一个女孩子的口吻,怨她的情人,哎呀你怎么不像那个月亮一样,你看月亮对我多好,我走到南北东西,任何地方我都能看见它。它对我只有相随,但从来没有别离。但是反过来又说: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心中又开始有一种怨恨,说我又恨你就如同楼头的明月一样,刚刚期待着圆满了,你又变的亏损了,亏损到几乎看不见,再逐渐、逐渐去等待下一轮的圆满。你什么时候才能够让我等到永远都是团圆,而不再有缺损的时候呢?这种恨君不似江楼月,恨君却似江楼月,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情怀,就是因为一轮江头明月,它的流转之间,包含了我们所有的心事。
你觉得明月吝啬吗,它真的吝啬。因为每月只圆那么一天,一年这12天中只有中秋最满。但是你再想想,月光慷慨吗?月光也真的慷慨。其实它夜夜相随,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不管你是不是愿意去向他注目,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向它去寄情。
也许看月亮会给我一种启发,平时的忙忙碌碌,人忙得都是眼前的衣食住行,我们的心事忽略多久了呢?那些让我们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梦想、心愿、遗憾、怅惘,它们还在吗?也许你看到明月的时候才知道,还是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说得好: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如果我们的心愿意跟着明月一起走,盈亏之间你的心都在的话,明月就可以见证古今,明月就可以见证我们的魂魄。
我们从小的时候,都背王昌龄的边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们今天念起“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七个字,那种万古长风扑面而来,呼啸之气,还是隐约能够感受得到。
明月有时候在一个地方千年走马,可能见证了不同的沧桑历练,比如说提起明月与地方的关联,中国人都会想起来——扬州。这样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地方,徐凝在《忆扬州》里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就这一句话诗,一下子让扬州如此奢侈地垄断了二分明月。明月扬州在才子杜牧哪里曾经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节?在那样的袅袅秋风中,到处都是明月繁盛,到处都是浪漫情思,箫声袅袅。整个那样的如水月夜,今天还会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可是走到南宋的时候,姜白石过扬州写下《扬州慢》:想起当年的杜郎俊赏,就算是杜牧,“算而今、重到须惊”。他还能看见今天的扬州吗?他当年写的那些:“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在今天都已经找不到了。今天能够找到什么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水还在,月还在,但月已经是冷月,水已经是寒波。寒波冷月照耀着当年的繁盛,红花还在,“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繁盛的芍药花灿灿烂烂的开在那里,这样的花与月到底是为谁繁华?
所以明月,有的时候,当你这样穿在流光之中去看的时候,就知道为什么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千古不肯陨落的,就是这一轮明月。它有太多太多的心事,他有太多太多的记忆。很多事当我们看遍了沧桑困顿之后,最后我们还是要把心托付给月光,最终消融,只有月光融心事,不管古今往来穿梭有多少激情澎湃,有多少豪杰梦想,最终那一樽还酹江月,就消融了所有的故事。
现在我们的时间,在太阳底下工作的时候多,在月亮底下流连的时光少。其实现在当月亮挂在天空的时候,我们这做什么呢?有人在加班,更多的人休闲在看电视,有人可能在吃饭应酬,有人可能在聊天谈生意,也有些人可能就在上网,在虚拟空间中跟网友聊着自己的心情,但是我想,真正还愿意在城市那些水泥丛林中的间隙中,静静的去追寻一轮明月,去想想它然后见证古今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少了。因为我们不看明月了,所以那些个千古心事离我们也远了。
明月见证了时光,他还可以穿越距离,可以完成许多的寄托,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爱说:明月千里寄相思。多少人明月怀乡,多少人明月相思。杜甫也曾经写过《月夜寄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为什么露从今夜才白,为什么月在故乡才明?这是一个深深秋月夜,就在这样一个乱离之世中,觉得这样的一轮明月,虽然天涯海角都在望它着,但是最好的月光还在家乡。月光在那个时候对人为什么如此重要?也许因为他们那个时候没有E-mail,他们上不了MSN,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通讯手段,他们也不能发手机的短信,所以他们就在乎明月吗。还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人心,比我们更沉静、更细腻、更温婉呢?要是说起来的话,那个时候的战乱、动荡、饥荒,都比今天要多很多,但是他们为什么还有心情去爱明月呢?也许人信任明月的时候,明月就会承载人的托付;人忽略明月的时候,明月与人间就断了这份牵挂。那个时候的人对明月托付得多么重,因为他们知道人在分散之时,所有的心情,只有寄托在暮光里。
杜甫牵挂的不仅仅有他的弟兄,还有他的妻儿,是一天知道在他的老家鄜州,当中秋月圆的时候,只有妻子带着孩子在闺中独看,他远远地想着他们,想着他们的情形: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他对自己的妻子说,我能想出来你现在一个人看月的心情,你不容易,孩子们还小,不懂得什么是离愁别恨。你孤单地站在那里,我透过迷茫的月光能够看见: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深深地秋露打湿了你的鬓角,冷冷的月光撒洒你身上,你的心中也应该有薄薄的寒意吧?而我不能为你披一件衣裳。所有的憧憬都是在“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什么时候这一轮明月,可以照着我们两个人推窗遥望,那个时候月光照在我们的脸上,也许泪水就真的干透了。看看这是一番什么样的托付?
我有时候读古人的明月诗,总是会深深地进入他们的那种感动里,就是因为他们真的是用情,他们真的是相信。王安石在《泊船瓜洲》的时候问: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照见家乡的时候,是人最想回去的时刻。
明月照彻自己的心事,也照彻了自己一颗心想要的那些寄托。《春江花月夜》里写到了那样的相思明月夜: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想一想这样的一个满月之夜,到处都有人在客途之上的扁舟客自,但是也一定会有某一处相思明月楼,在为他默默等待。但是这远远的时刻,月光不是喜人的,反而是恼人的。想想那个闺中默默等待的人,怎么样去面对着明月呢?它照的是离人的妆镜台啊!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她的爱人不在身边,她的妆镜台必然是冷落的,所以明月映照在上面,明月恼人。那烦恼一起呢,她就想要把明月给遮住,先把窗帘转下来了,看一看管用吗?玉户帘中卷不去,不管用,那好,月光不走我走。自己拿上那个捣衣砧去水边,结果一捣,衣砧上看看月光又扑洒过来了,用手很恼怒地拂掉,但是它又铺满了,叫做“捣衣砧上拂还来”。
既然月光怎么都挥洒不去,那不如跟它商量商量,让它替自己托付一点心事吧。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既然月色恼人不去,那就问一问它:你愿意让我的心托付在月光上,流照在他的身上吗?这个地方离得远,远到了“鸿雁长飞光不度”,鸿雁传书送不到了,那么水中,在鱼跃起花纹的时候,好像写满了我的心事。想一想这样的别情是哀怨的,但是这样的别情又如此美丽。其实我们生命中有很多美丽的忧伤是可堪玩味的。人既然这一生总要经历很多的伤痛,那么不如让伤痛上也有自己心情的一番美丽,明月是这样心情最好的装点。当分离在物理时空上变成不可改变的事实的时候,明月也许在心理的时空上完成了一种交流和寄托。
谁说明月不能对人生做出补偿呢?还是那句话:你信任它,它就接受你的托付。所以李太白说得好: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他的心里明月从未远离,所以他在送王昌龄走的时候,就真诚的跟他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我知道你去的地方远,但没关系,我的心在月色上,他会跟着你走的。这样说起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明月。
我们一生看见的是天空上同一轮月吗?其实月光的温度,月亮的形状,月色的温暖或月下的寒冷,对每个人来讲都不一样。《古诗十九首》上就曾经说: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他说明月扰人,照在了我的床上,所以我的心中烦恼,全都被他勾连起来了。明月皎皎,这是我看见的烦恼心事的起源。而李白这个爱月亮的人,你能想象月亮在他那里是何等辽阔吗?李白的《关山月》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是浩瀚的明月。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这样一个难耐的时刻再见明月,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彻夜不眠的人,在早晨看一看镜子,已经鬓偏白发。这是因为在一个漫漫的长夜,他熬过来。月光的那份凄寒,淋淋地注入到他的心上。他知道这一别离:蓬山此去无多路,只有托付青鸟殷勤为探看。在这样的月光凄寒是入心的,这样的月光凄寒是囊够铭入骨髓的。
所以范仲淹也曾经说: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明月在高楼,人不敢登临,因为酒入愁肠化成的就是点点相思。
苏东坡在做黄州团练副使的时候,那几年蹉跎心事辗转,也曾经在缺月之夜,夜不成寐,看到:缺月挂疏桐,听见:漏断人初静。而他孤单一人: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他就像是失群的落雁一样,在这个地方一直在找着自己一个栖息托身的安顿之所,所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样的夜晚,就算是缺月那一点点月光,也同样可以入心。
也有人的月光壮怀激烈。岳飞在他的《满江红》里,回首他的平生,最经典的概括就是这两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云和月见证了一个英雄的生平,照亮了一个英雄的心愿。在那样的家国江山,天翻地覆的那种浩荡经历之中,云和月永远相伴,是最好的他的功碑,是最好他的铭刻。
所以到底什么是一轮明月呢?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其实真的是月亮有愁吗?人愁不是月华愁。人如果真的和明月相融相伴,你会发现月光不是一个外在的点缀,月光不是我们谈论时候的一个由头,月光其实是一种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一个人真想唤醒明月的时候,明月就会长相伴随。
李白那么爱明月,他在明月之中,到底能够完成什么样的交流呢?我们从小的时候,都熟悉他的《月下独酌》。李白不是没有他自己的忧思,没有他的孤单。他也有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时候。但是这位飞仙了不起的地方,就在那一瞬,他可以天真地举杯去邀约明月,而瞬间月光照影,他与明月和影像成了三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就算是你们不懂喝酒,暂且来相伴又有什么关系呢?来来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就算是这样的翩翩起舞,凌乱的光影一时分散了,你想信人与明月终将相逢吗?如果我们由此约定,下渺渺云汉之上,你要相信有一天我们会重新团聚的。
李白天真,李白欢畅。李白对明月的信任比别人要强很多,所以明月也特别钟情李太白这位诗仙。所有的交流,所有的信任都是相互的。人与人相约时如此,人与明月当然也是如此。
这轮明月从大唐的李白,一直流转到张孝祥那里。张孝祥在过洞庭湖的时候也很不容易,那也是他在广西做了一年的知府之后,受谗言挑拨,贬官要北还,从岭南回来的路上恰恰遇到了中秋。过湖南,洞庭湖,放眼望去: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中秋的时候,那个湖面就一定是那么清澈吗?更无一点风痕吗?但是一个人心静,他眼前看出的湖水,可以更无一点风色。以这样的坦荡,一叶扁舟不觉孤单,反而会说: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这样如同玉鉴琼田,像玉做的田野一样,三万顷辽阔,就我这一叶扁舟,我是何等自由。这一片自由可以看见明河共影,可以看见素月分辉,照见自己表里俱澄澈。当这一瞬与明月银河相互照应的时候,他心中的欢喜: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句话带给我们的幽幽感动,就是一个人在贬官的路上,恰逢中秋,没有捶胸顿足的哭号,没有怨天尤人的悲慨,对明月入心的那份寄托,有一种悠然心会,觉得此番曼妙,我难以用语言给你们传达。千载之后,他幽幽的诗词还在那里,我们能够悠然心会吗?
看一看当年的张孝祥多么不容易,“应念岭表经年”,我在两广这个地方待了这么一年,今天我被谗言离间,但是我知道我的内心是什么样子呢: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即使有一天,我的生命中没有这一轮中秋月,明月已经在我的肺腑深处,可以孤光自照了。我有生命自己的光芒,照彻自己的五脏六腑,所以我知道我是肝胆皆冰雪。中国人为什么会喜欢一片冰心在玉壶呢?一个人如果苍天可见,此心朗朗,他就有冰清玉洁,就有明月在心,所以他说,以我这样的一个人格,尽管今天我:短发萧疏襟袖冷,但是我仍然可以:稳泛沧浪空阔。我一个人在这里,还是有一份稳健心情。此一刻,每逢佳节倍思亲,家家都在遍宴宾客。中秋,那是中国团圆节,这个贬官回朝的张孝祥,谁是他的宾客呢?他抬头看见北斗七星的形状,宛如一把大勺子;低头看见了西江水,他说: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我就用这把大勺子,舀尽西江水,遍宴山川,一切都是我座上宾客。此一刻: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这样的一个时刻,天青月朗,生命浩荡,在苍天冥海之间,我叩击船舷,仰天长啸,这样的好日子不知今夕何夕。
其实这首诗词我之所以特别喜欢,是因为他写出我们生命中有明月,你可以有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人在这个世间与人有缘,与山水有缘,与日月同样有缘。
一个真正懂明月、爱明月的人,明月是可以作为你生命的支撑的。你也可以祈祷,在花间邀约明月的时候,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当你愿意去跟明月起舞的时候,明月永远都在。所以人学会与明月相逢,与明月相知,学会让明月入心入怀,让月光照彻生命,这是一种成长。
《五灯会元》上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这是一首禅悟很深的偈子,见山不是山吗?到最后你会知道见山还是山。见水不是水吗?到后来你会知道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想要找到答案吗?都在一轮满月中。你去看那个月亮吧。
为什么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一个人对什么事情真正有在乎、有计较,甚至有所纠结的时候,心似千江水,千江有水千江映月。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事情只能一点,但是你走在何处,见到和人,想起来的都是这一件事:心如千江水,映着一轮月。的反思一旦你的心思放开放下,万里无云万里天,心如万里长天不挂一丝云彩。
是一对月亮的理解,这是生命中的彻悟。月亮真的是空的吗?月光中含着什么样的丰满与实在呢?《五灯会元》上有一句说得好,叫做“满船空载月明归”。如果收我们划着一艘船,船看着是空空的,但同时又是满满的。什么叫满船空载,你能满船空载什么?你只能载动一样东西,那就是明月。把月光载入你的船舱,看不见,但你知道它的圆满,这就叫满船空载月明归。
有的时候我们在生命中的成长也是如此,走过这一生,我们可能会积累了自己名片上的头衔,会积累了自己工资里的财富,会积累了那些看得见的朋友,还有身边相伴的亲人,所有这一切是看得见的,但是看不见的,我们能带走的有什么呢?
人生这一路上,满船空载月明归。如果真能够看清明月的这一切,也就真像侍僧寒山说的那样: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他说:你看看,那一轮圆满光华,没有丝毫磨损的挂在天空的是什么?你管它叫明月吗?我不是。我告诉你,那是我的心。
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明月,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尽管明月照穿了我们很多离愁别恨,但是最后你想一想,还是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多情,无关风月,风月只是转移我们的情仇,我们的离恨,给了我们一份安顿,给了我们一种寄托。其实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中国诗坛的上空,中国人亘古而今,保持着对它一种温柔的狂热,就是因为它对什么每一个人都很公平,入心入怀,可以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篇。
附:文中涉及古诗词(第四集 千古名月)
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夜坐【唐】齐己
远忆诸峰顶,曾栖此性灵。月华澄有象,诗思在无形。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宿九仙山【宋】苏轼
风流王谢古仙真,一去空山五百春。玉室金堂馀汉士,桃花流水失秦人。困眠一榻香凝帐,梦绕千岩冷逼身。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
对月【唐】章碣
残霞卷尽出东溟,万古难消一片冰。公子踏开香径藓,美人吹灭画堂灯。琼轮正辗丹霄去,银箭休催皓露凝。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老子
诗经 ?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菩萨蛮【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日【唐】白居易
银台金阙夕沉沉,独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中秋【宋】戴复古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金铜仙人辞汉歌 【唐】李 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牛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对联【宋】石延年
采桑子【宋】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前赤壁赋【宋】苏轼
出塞(其一)【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忆扬州【唐】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慢?淮左名都【南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无题【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卜算子【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满江红【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秋月【唐】戎昱
江干入夜杵声秋,百尺疏桐挂斗牛。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
月下独酌(其一)【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五灯会元》
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嘉泰普灯录》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五灯会元》
众星罗列【唐】寒山
众星罗列夜明珠,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宋】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第三篇:观于丹论《论语》有感
观于丹论《论语》人生之道心得
今天看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有感而发,故做此篇,聊以内心的告白。生命匆匆转瞬即逝,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从时光中借了一段给予自己,而我们要让自己的这段生命时光更加有意义而又不那么总是痛苦、彷徨、纠结、悲伤、难过、自责、怨天、尤人等等之生活。就必须要慢慢的理解古人或者他人有借鉴意义的生活方式。孔子曾说过,“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儿好学而已”。这句话也说明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其并非生下来就知道一些事情,明白一些事理的,只是对研究古人留下的经验教训的东西非常感兴趣,而且能学以致用而已。当然话题有点远了,进入正题。
说起人生之道,有时候自己真的很是迷惑。尤其是遇到一些自己觉得很纠结、很困难的事情。心里便会一直念叨着,时时徘徊在自己的脑海中,而孔子教我们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如何让自己的心境会更加淡定从容一些。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老夫子对自己人生的概括,从中也可以看到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人生之道。结合自己的年龄,当然于丹说人又三个年龄,一是生理年龄,二是社会年龄,三十心理年龄。我指的是自己的生理年龄,二十有三,属于志于学阶段。马上要步入自己的三十而立之年龄,不过这个需要一个过程。针对于志于学阶段,于丹有这样的概括,做好眼前事,不该操心的不要操心,当然还有对学习的定义,是一个世界性的定义,那就是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这个定义也许对很多人不太适用,因为当前社会的信息量很大,也有许多可以学的东西,但真正能对自己起作用,甚而至于导致行为改变的知识也许是少知又少。当然我对此是表示赞同的,我觉得学习一是要自己感兴趣,(当然如果所学知识是我们以后要用的即使没有兴趣,也要慢慢培养这样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二是要出效率肯钻研。这样就可以把学习的东西用到自己的实际中去了,不仅自己受益,而且可以维持自己的各方面的生存。下面的就是三十而立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个什么样的阶段呢,立即为成家立业之立。但真的只有这些吗,于丹教授用黑格尔哲学很好的解释了这个立那就是和的意思,黑格尔的哲学说人生有三个概括性的词语,叫正反和。何谓正反和呢,所谓正就是在我们还是上小学的时候,或者小学以前,总是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天是蓝的,太阳是金灿灿的,月亮是弯的,白雪公主是一定要嫁给白马王子的。但当我们上了中学或者大学以后,会发现一切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美好,所以便出现了很多小愤青,他们对社会充满了仇视与愤怒。觉得社会是不公平的,是黑暗的,是邪恶的,是丑陋的,是自私的,是血腥的,是没有人情味的,是……这就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即为反阶段。但是当我们在往后走会发现原来社会不会因为自己的仇视与愤怒而有丝毫改变。于是自己慢慢的会变的和起来。所谓和,即为中庸,对社会少了一分抱怨,而对自己多了一份自省。泰山上有个楹联写到“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一些哲理。海到远处看不到边的时候以为是天是他的边际,人等到山的顶峰发现自己就是顶峰。这里面暗含了而立之年的中庸思想,其就是自我的融合与提升。
三十而立,过后即到四十不惑之年龄。惑,顾名思义,取迷惑之意。但四十是怎样一种不惑呢?于丹说,如果我们三十之前的生活是加法的话,四十以后就是减法了。怎样讲呢,即是说,三十之前我们在争自己的名与利。而到了四十突然发现有了这些东西后,幸福感并未提升,所以出现了物质的东西越多,人越容易迷惑。所以这个时候需要一种舍弃的精神,才能不惑,这就是舍得的含义。当然就是舍得多些,这样自己才能不惑,才能自在。这个时候就到了五十知天命的阶段了,这个天命是不是那种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呢,显然不是,孔子一向不谈鬼力乱神。那这个天命是什么呢?这是一种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的境界,此为天命也。于丹说的好,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并且有种自信和坚定的东西在里面。孔子说,“不知命,不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才是合乎大道的。当自己到了君子的级别,也就到了
六十而耳顺的年龄了。耳顺,即对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不会那么的好奇了,而是觉得其有存在的道理(存在即合理)。而对任何一句话都能听的进去,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反感。这就是孔子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且可以很自在的享受生活,而不是一味的为自己开脱。真正达到君子上达之境界。当然小人下达(即是说小人才会琢磨别人说的话或者做的事情是否不利或者有利于自己),达到一种不争的境界。到了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即是孔子认为的人生之最高境界。这个境界又是怎样的呢,那就是四个字悲天悯人,通俗讲就是包容与理解。于丹说,就像两朵云彩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在合适的时间与条件下下雨,而七十不逾矩就是不管在什么高度均可以因材施教。
在于丹讲的人生之道中,举得两个例子很有感触,一个是这样说的,在一座寺庙中供养着一个用花岗岩雕刻的佛像,人们都争相去朝拜。而在他们朝拜人的脚下是跟这尊佛像采自同一山石的台阶。有一天这些台阶们终于不服气开始向佛像发难说,“咱们都是在一个山中出来的,为什么你就是被人膜拜的主,而我们就必须被人们踩在脚下呢?”佛像听了,微微一笑说了这样让人沉思的话“你们是经历了四刀就到了这个位置,而我是经过了千刀万剐才得到的”。这个寓言让我明白了,生活中应该少些抱怨的成分在里面,要做的事情是当自己失败了以后,应该努力去寻找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多一些努力,而少一分嫉妒。还有一个例子说的是在英国一实验基地,做了一个生命的实验,即是对每一个正在成长的南瓜上面加砝码,并且要做到既不压死也不让其太过自由的重量。而不同的是,科学家们对一个南瓜做了特殊照顾,那就是在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不停的加适合它的砝码重量。而当所有的南瓜都成熟的适合,开始做的是,把这些南瓜都切开。当其他的南瓜都切开的时候,唯独这个加了很重的砝码切不动,用斧子也砍不动,最后是用电锯锯开的。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我觉得这说明了生命应该让自己不停的面对各种砝码(即困难),当自己成熟的那一天,才会变的无比坚强与刚韧!
人生之道,路漫漫,而人怎样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做到人生最后的不逾矩呢?难道非得等到七十吗?于丹认为到了七十,恐怕时间太长了,生命却太过短暂。那就需要建立自己的内心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为生命的张力,使我们的生命在古人智慧的光芒下,可以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我个人觉得要想做到从心所欲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自己慢慢对自己失败的事情,成功的事情去慢慢总结。但无论失败与成功,我们可以在做这些事情时,有一个从容的心态,那就是要抱着中庸、不争、淡定、从容、坚持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也希望自己能够早日达到这种很自在境界,当然一切都得从当前做起,只是多了一个人生指导的“手册”,让自己的心理平和一些。加油!未来属于我们的!
第四篇:观《于丹讲论语》有感
观《于丹讲论语》有感
机关服务中心 孙艳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看百家讲坛,看于丹讲论语,一下子便被这个美女教授吸引住了,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了。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通过她的讲座,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她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她阐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内容,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许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在现代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的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的模棱两可。《论语》里面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观于丹讲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常言道“知足者常乐”,知足的女人是最幸福的,那么为什么不让自己做个最幸福的女人呢?
第五篇:观于丹《朋友之道》有感
观《朋友之道》有感
近日,观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朋友之道》,其中有不少感悟,有赞成的,又有不太能够理解的。反复反省,大约是因为,孔老与于老师是以君子高尚之眼光看待交友,而我却是以常人愚昧的眼光看待此事吧
个人认为,在如今这个复杂的社会,各类朋友都应当结交。损友也好,益友也罢,朋友就应该多多益善,毕竟出了门就得靠朋友,人脉多了好办事儿,另一方面,朋友的多样性有利于我们对复杂社会的深入了解。
然而朋友又分为几种,一是泛泛之交,一是娱乐朋友,还有一是君子之交,最后,是知己。
泛泛之交,既包括了与自己世界观、价值观有所不同的朋友,也就是性格不合的朋友,也包括了孔先生所说的“损者三友”。
与性格不合的人结交,有利于自己全方面思维的锻炼,这类朋友以不同的视角,可以让我们了解社会中人性的多种多样,让我们在做事时考虑更为全面,更懂得考虑不同人的感受,这对我们EQ的提高甚为重要。
笔者愚昧,认为孔老与于老师对“损者三友”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的评价较为偏激。这类人虽表里不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却又处事圆滑,面面俱到,善于照顾不同人的情绪,有着广泛的人脉,与之结交,利害参半。首先自己要有清明的理智,以及明确的是非准则,时时提醒自己不要与之有过多的纠缠,仅作为泛泛之交即可。
因为只是泛泛之交,彼此之间有所隔阂,不能过于放肆,交往之时,最需注意分寸。不能“燥”、不能“隐”、不能“瞽”、不能“自取其辱”
娱乐朋友主要是那些与自己有相似爱好的朋友。
我们与之一起完善共同的兴趣,一起发展共同的爱好,他们是我们放松的天地,游戏的伴友,他们可以伴我们游遍大江南北,品遍天上地下,一同嘻嘻哈哈,挥洒青春热血,少了他们,人生不知会缺少许多乐趣。与这类朋友交往可以比较随意,有“燥”稍许,有话直说,但又要有所保留,不能将秘密托出。
君子之交便指孔子所说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这类朋友本身所具有的品质具有为我们拨云见日,明灯之路的作用,是我们思维的路标,心灵的港湾。与他们交往,不似与玩乐、酒肉朋友般疯狂、频繁。更多的是心灵的交往、思维的碰撞。在他们面前,可以畅所欲言,让自己的所思所想与之交流,以获得升华。与这类朋友结交,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要使自己“配得上”他们,更要相互尊重、相互珍惜。
知己,不但具有“益者三友”的品质特点,更重要的是,要能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彼此有着共同的默契。在他们面前,用以对抗世俗的面具总是多余的,不用纠结于分寸,不用斟酌于言辞,他们就是你在苍茫人海、嘈杂社会中的心灵归宿。知己不须频繁联系,即使多年未联系,再次见面,仍熟悉如昨。
写到此时,才发现,笔者对“朋友”的定义大于孔老与于老师。他们所说的“好”朋友的标准,与笔者所说“君子之交”与“知己”的定义相似。对于其所说的“坏”朋友,个人认为不能与其绝交,而应保持浅交。而居于“好”“坏”之间的“娱乐朋友”应该是在多数人的朋友中的大多数。毕竟,“好”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于老师说:选择一种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交上什么朋友,又主要取决于个人自身修养水平。要交到利于自身发展的“好”朋友,自己首先要符合“好”朋友的标准
本人承诺:此乃本人原创
测控1101 冷沁园 20110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