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阶段网游中的暴力情节对青少年的影响
才子城,毕业论文、论文设计、职称论文的助跑器
现阶段网游中的暴力情节对青少年的影响
相关才子对于网游产业进行分析,并对此类进行分析,目前比较热门的游戏有《成吉思汗》、《新蜀门》、《地下城》、《永恒之塔》、《天龙八部》、《热血江湖》、《诛仙》、《QQ炫舞》等,其中打斗游戏居多,由此可见以暴力为核心内容的游戏依然是玩家们的最爱。
此毕业论文发现其具有认同性、参与性、成瘾性三大特点,电子游戏暴力比影视暴力的危害性更大。当现实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不能通过现实的行动得到补偿或达到心理平衡,网络游戏提供了一个可以不用顾忌到后果而对他人直接发泄的场所,玩家们常会产生一种攻击与贬低的动机,渴望通过杀戮、嘲弄、激怒、欺骗、漫骂、利用等手段达到对其他玩家造成伤害,以损害别人为乐的目的。暴力游戏比传统媒介暴力更容易使人上瘾,因为游戏的竞争性使得每次施暴的优胜者都会得到奖励,这是一种更直接更及时的强化,比传统媒介暴力更容易使人欲罢不能。而暴力游戏上瘾者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暴力犯罪的事情屡屡见诸媒体,犯罪主体都是青少年,他们几乎都不满十八岁,犯下的罪行与年龄不匹配,伤玩伴,害网友,杀亲人,所犯罪行与近年来极其风靡的游戏有关。这些犯罪,有的是为了筹集游戏的费用,有的是将游戏中的矛盾演变成现实冲突,更有甚者是为了模仿游戏中的暴力方式。
网游中的暴力是有其历史渊源的。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认为:“人类是通过对知识、智力和暴力的掌握来统治世界的。暴力使猿立足地面并成为地面上的主人,制造暴力工具,使猿成为人。暴力创造了人类,为社会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回顾人类发展史,人类用暴力书写着历史,用刀光剑影来为自己的生存开辟道路,朝代的更替大都会通过暴力来完成。总之,暴力曾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人类一种情绪的宣泄。人类对暴力的欣赏和赞美也可追溯到历史早期。原始人佩戴兽骨饰品,画在石洞壁上的狩猎图,模拟狩猎、战争等的仪式、戏剧、舞蹈等,都是在炫耀自己的力量,歌颂暴力所带来的胜利。人类崇尚暴力,在于它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一种生存权利的扩张。原始人类要生存,就需要得到食物,获得衣物,就得要攻击其他动物甚至人,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对力量和暴力的崇尚,审美需求转变为人对自身能力的欣赏,从与自然和野兽的斗争到人类内部暴力的最高形式——战争,人类一步步为自身争取着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才子城网,文笔展现魅力的平台
第二篇:我国现阶段家庭婚姻中的变化因素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我国现阶段家庭婚姻中的变化因素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生: 指导教师:
内容提要:一提到家,每个人立刻都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不同的情景,是父母慈祥而又严厉的目光,是妻子甜美的笑容,是儿女亲切而又有力的拥抱。相信每个人都对家有着特别的感受,是的家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无比重要的,家庭是生命的第一站,是事业的支撑点,是婚姻和爱情的保护伞。而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的基础在于家庭婚姻,在信息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家庭婚姻呈现许多新的变化,研究这些新变化有助于我们获得美满的婚姻,使得社会的基础--家庭更加坚实、和谐。因此,本文就我国现阶段家庭婚姻中的变化因素,例如:家庭婚姻基本状况、婚姻家庭制度的变化、家庭功能以及家庭道德观念等,做一个全面的基本的分析。并就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婚姻提出建议。
关键词:家庭结构 家庭功能 家庭观念 家庭婚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是培养良好人性的土壤,对社会的每个人都有无比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是否和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幸福,还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是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强有力保障。21世纪随着信息社会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迈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和人际交往的剧烈更新,我国的家庭婚姻也随之呈现许多新的变化情况。
一、现阶段婚姻家庭状况概述
中国的婚姻家庭曾长期处于超稳定状态。1949年建国后,虽然婚姻及其它制度的改变也曾短暂影响过人们的婚姻行为(如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曾促使众多包办婚姻的解体及“文革”中迫于政治压力而离散的诸多婚姻),但从整体来看,中国人的婚姻家庭观念及行为基本未有太大改变,是改革开放促使婚姻家庭方方面面变化的发生。那么,2000年,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婚姻家庭的基本状况究竟如何?
1、家庭户规模持续变小
家庭户规模是指每个家庭中成员数目的多少。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结果和家庭结构核心化趋势的加强,[1]1985年以来中国家庭的户规模一直明显呈下降趋势,至1997年,全国家庭平均户规模已由1985年的4.79人降至3.64人。小规模家庭户(1—3 人)在家庭户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基本呈略微增长趋势,中等规模家庭户(4—6人)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的比例则基本呈减少趋势,规模较大的家庭户(7 人以上户)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的比例也呈下降趋势,1996年虽略有回升,但幅度很小,1997年旋即又开始下降。以上情况说明,近年来我国的家庭类型是小规模家庭(1—3人)数量稳中有升,中等以上规模家庭(4人以上)的数量则基本呈减少趋势。
2、初婚年龄增高,结婚费用不断攀升
⑴.初婚年龄。由于有关的法律、政策以及人们的观念都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我国的初婚年龄也随之经常波动。“文革”时期以晚婚为荣,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中国人的初婚年龄曾一度呈现下降趋势。根据掌握的资料,1982年,全国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2.66岁,其
中城镇为24.93岁,农村为22.07岁;1990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降至22.03岁;到1996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又上升到24.02岁。也就是说,近年我国的初婚年龄呈上升趋势。
⑵.结婚费用。近年来,结婚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令中国年轻人及其父母头痛的事情。90年代前期,一对城市新婚夫妇的平均结婚费用为2万多元,已经是80年代平均水平的4倍,而未婚者预计自己结婚时所要支出的平均费用将超过3万元。预计整个2000年代的青年结婚费用要达到90年代的5.5倍。在结婚花费上,区域差别比较明显,沿海地区城市明显高于内地。此次调查还显示出结婚费用的来源,75%的人说本人的结婚费用“完全”或“大部分”是自己挣的,19%的人则称“大部分”或“完全”是父母给的。与80年代相比,2000年代结婚费用中个人收入的比例上升了40个百分点。对婚礼方式的接受度测试表明,公众最理想的两种结婚方式是旅行(45.3%)与宴请(30.6%)。
2、离婚率持续升高
不断上升的离婚率已为许多人所关注,但是离婚率的计算则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如果逐年连续看,不管用哪一种计算方法,结果所显示的趋势都是相同的:但如果横断开只看一年的离婚比率,不同的计算方法所得的结果则会有一定的差别。平时最常见的离婚率计算方法有两种,一为人口统计学家常用的“粗离婚率”,即在任何一段特定的期间内,每千人中有多少人离婚;另一种则是大众传媒偏爱使用的“离结率”,即将某年内的离婚数除以结婚数所得的比例。
3、再婚人数增多
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不断转变,离婚、丧偶者的再婚行为日益为社会所理解,来自社会、家庭及当事人自身心理的障碍也在逐步缩小,因此我国再婚人数这些年来也在逐步增多。
4、跨国婚姻发展迅速,问题亦很多
跨国婚姻这里仅指在中国政府的婚姻登记处注册的跨国婚姻。在闭关锁国的十年“文革”中,中国不仅无一例跨国婚姻,而且连以往那些著名的跨国婚姻也惨遭荼毒。因此可以说,跨国婚姻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
5、婚姻问题增多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婚姻家庭问题也开始不断增多: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婚外恋、婚外同居、重婚纳妾、家庭暴力等等,近年来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仅婚外恋引起的各类血案就连续不断,有时同日的各类报纸上就可发现多个此类案件,尽管这里不乏大众传媒炒作的因素,但事实上此类案例的绝对数字也的确在显著增长。家庭暴力近年来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严重程度上都有明显增加,仅高楼抛妻案、毁容案就有多起,还有因为经济或其它纠纷引起的弑父弑母、残害兄弟姐妹案。当然,这仅仅是从发现问题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们在正常生活中的比例。
二、婚姻家庭制度的变化
[3]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婚姻家庭发生了哪些大变化?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程美东撰文分析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体现出社会由封闭向开放、由落后向先进转型的特点和趋势。
1、婚姻纳入私人生活范围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在婚姻观念上表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阶级色彩。这过分地扼杀了人性,过度地控制人类的生理需求、经济需求,使得婚姻表现为绝对的国家化特征。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将婚姻纳入私人生活范围,使之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生活体现。人们择偶时对职业、收入等经济因素及容貌、身材等生理因素的考虑在不断增多,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表明中国社会越来越走向世俗化、个性化、人性化。
2、择偶途径变化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婚姻形成基本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婚范围比较狭小。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的实行,也由于交通条件、传媒的滞后及传统的婚姻观念的影响,婚姻中大多数还是靠“媒妁之言”式的亲戚朋友、同事熟人的介绍来实现,在很长时期内通过社会中介机构而结婚的几乎没有。
改革开放后婚姻实现的结识途径明显增多。通过自己认识的婚姻数量增多,而且破天荒出现了通过媒体介绍成功实现婚姻的。择偶途径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交流增多,社会开放度增大。
3、家庭人口规模越来越小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儿孙绕膝、四世同堂为美,因此家庭的人口规模一直比较大。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每户平均人口就呈逐年下降趋势。户均人口数的减少必然使得家庭类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的数量不断增长。
4、夫妻关系趋向平等
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最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与改革前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就是夫妻间的平等意识不断增强,各自的独立性渐渐增加。
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尤其是与成年子女的关系上,相互独立性也明显增强。传统的那种父母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而加以任意支配的思想意识明显减弱。
三、家庭功能 [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成本的提高,家庭结构以及婚姻观念等的变化,家庭功能也随之有了如下变化:
1.生育功能 A.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推迟 B. 生育子女数量减少 C.育龄妇女普遍采取避孕措施 D.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2.消费功能(1)家庭消费水平不断提高(3)家庭消费结构不断变化 A.吃、穿、用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B.吃、穿、用的比重发生了变化(3)家庭消费趋向民主化(4)家庭消费范围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3.抚养功能抚养功能历来是家庭的基本功能之一,现阶段我国家庭抚养功能特点;(1)抚养子女的质量正在提高(2)抚养子女工作部分社会化,托幼事业发展(3)仍存在传统喂养模式,科学的喂养仍需普及
4.赡养功能传统的赡养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有“淡化”趋势,原因在于,①家庭成员之间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造成赡养功能的不断削弱。年轻一代经济独立,核心家庭生活方式代际纠纷等...使得老年人独居的越来越多。②“四二一”的家庭增多也必然导致养老社会化,家庭养老越来越负担重 ③老年人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衣食无忧,只是需要下一代在感情上有所系挂照顾。
5.教育功能现代中国家庭家教喜忧参半,喜者观念在进步、方法手段在进步,忧者传统家教束缚和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溺爱。封闭倾向严重存在,再加上中国社会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致家教多走入的怪圈。
6.感情交流与娱乐功能家庭感情交流的需求趋向日常强烈,因为越来越多家庭衣食无忧之后要求精神满足,结婚更多考虑爱情因素。但因为市场经济冲击,金钱观念的影响,也不可避免造成部分婚姻是一种物质获得或名利获得的手段,互相利用因素仍存在。娱乐功能显明增强。(1)娱乐表式多样(2)娱乐消费比例增加(3)娱乐范围拓宽(4)娱乐时间增加总结以上功能变化、是“强”了呢,还是“弱”了呢?应该说是不断“优化”中。
四、家庭道德观念的变化
[5]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转型时期。这种过渡转型反映在家庭上,也就是正在从传统的“生产消费合作社”婚姻向现代情感型婚姻过渡。以往婚姻的稳定有其外在纽带的制约,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文化传统特别是传统的婚姻伦理观念的支撑。而新的靠
情感纽带来维系的婚姻,与以往多重外在纽带来维系的婚姻相比,对婚姻质量的要求不是更低了,而是更高了,所以也就更脆弱了。雪上加霜的是,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冲击和碰撞下,显得脆弱无比、不堪一击。从人们对于婚外恋的态度便可窥见一斑。在这样的夹击下,现代婚姻变数增多,稳定性下降,离婚率的持高不下,也就不足为奇了。从总的状况看,我国目前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出现了三大变化:
第一,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夫妻关系的平等已成为家庭生活的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家庭民主逐步取代家长制,家庭成员之间协商增多;生育观发生了根本变化等。
第二,由依靠向独立转变。家庭生活靠自己安排,家庭对国家和单位的依靠关系减弱;婚姻自主成为主流,家庭成员之间的依赖关系减弱,由女方提出离婚的比例增高,老年再婚也被社会广泛接受。
第三,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家庭生活方式向社会开放,追求生活的高质量;家庭结构小型化,单一的家庭承担赡养逐渐向家庭与社会共同承担赡养转变。
[6]同时,家庭领域也出现了一些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婚姻关系稳定性下降,夫妻情感轴心偏移。这一情况在全国具有普遍性,沿海及发达地区更为突出,近年来离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试婚、傍大款、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婚外恋、情人潮、家庭暴力等现象增多,单亲子女增多。
第二,教育子女重智轻德。对独生子女教育普遍存在溺爱现象,致使许多孩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第三,“啃老”、弃老现象突出,亲情纽带松弛,家庭关系中普遍以儿孙为轴心。
五、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婚姻
1、[7]当前的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整个社会都处在转型期,诸多因素影响到中国传统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这些应该值得我们重视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变革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伦理观念、婚姻家庭观念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新的与变革相适应的新观念还未建立;变革中,旧的制度被打破,新的制度还未建立,没有形成和谐的制度、和谐的大环境,这都影响着家庭关系的和谐。
第二,由于社会认知与民主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人们的精神追求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少数人盲目追求所谓的婚姻之外的性自由,认为结了婚的夫妇可以通过性关系的多样化来补偿夫妻生活的“不足”。另外,物质条件的改善,人口流动率的大大提高,也给人们多样化选择创造了条件,从而也给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隐患。
第三,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完全实现事实上的平等。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也能影响到婚姻本质上的和谐与稳定。
第四,一部分人对恋爱婚姻自由的误解,造成草率结婚、早婚的现象增多。条件不成熟就急于建立家庭,加上婚前恋爱时,往往很少考虑婚后的实际问题,比如:面临孩子出生、经济开支增加和日常生活琐事等等困难,很多人因此而感到茫然无措,夫妻之间的冲突也可能由此开始。
第五,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物质享受的多了,一些人往往忽略了感情这一第一要素,只是盲目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这样结合的婚姻,很难保证夫妻在感情上的和谐和精神上相互沟通。
那么,以感情结合的夫妇在以上大环境下如何营造和谐的家庭小环境,做到婚姻的完美和谐呢?
前苏联家庭问题专家戈洛德曾就夫妇如何维持婚姻家庭关系的美满和谐,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夫妇之间要有高度的调适性,就是互相适应;二是夫妇之间要有经久不衰的亲密性; [8]
三是夫妇要有充分的独立性。
2、做好危机中的婚姻关系的调适
[9]
有人说男女像围棋里的黑白世界,既自成体系又互相侵犯,永远渗透,男女生活在一起就是不断地平衡、融合、争斗。是的,现实生活中再恩爱的夫妻也难免磕磕碰碰,关键是面对问题我们该如何去调节、适应,化解矛盾,促进夫妻恩爱。根据生活、办案的经验,笔者有以下体会:
第一,如何面对争吵、冲突? 可以将争吵变成好事:从争吵中增加对自己、对方、夫妻生活情况的客观认识,分析争吵的原因,了解冲突的症结所在,做到对“症”下药。应常自问,夫妻间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我有多大责任,而不是一味的去责怪对方有多大责任,为解决问题铺平道路,变短暂的不和谐为长久的和谐。争吵冲突也可能使矛盾激化,成为分居、分手的开始。避免这一结果就要避免不去发现问题、不是为了解决矛盾的无谓争吵,避免出口伤人,要就事论事,一事归一事,不旧事重提,不要揭对方的伤疤。
第二,宽厚、宽容,不试图改变对方。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男女本身在生理、思维、处事、个人情感、行为爱好、生活观念、子女教育等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有差异就有矛盾,主动适应彼此之间的差异,就能减少矛盾,做到“和而不同”。夫妻之间没有谁赢谁输,夫妻相争,赢家就是输家,输家就是赢家,只要不是原则性的矛盾,没有必要事事争个是非高低,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陷入暂时危机中的婚姻,如果斤斤计较谁对谁错,会使不和谐的关系更加趋于紧张,要勇于真心诚意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检讨,相信对方也不会无动于衷的,这样就很容易化解矛盾,夫妻重归于好。
第三,家中大小事情,互相商量着办。征求对方的意见,不仅体现彼此的尊重,也体现他(她)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不但能加深彼此的爱,而且也能避免不应有的误会。笔者遇到不少离婚或来咨询离婚的,很多就是一方大事(购房卖房等)、小事背着对方办了,造成对方不愉快以致激化矛盾调解不好,最终分道扬镳。夫妻平等,夫或妻对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等有平等的处理权,不仅是婚姻法的规定,也是夫妻和谐相处的一个技巧。有的做妻子的连丈夫的零花钱都卡得很紧,不给需要在外应酬的丈夫留下请客吃饭、送送小礼物的空间,对丈夫的要求一味的说“不”,结果丈夫当初事事请示,最后就什么都不说了,天长日久,矛盾、误解就会增多,纷争也就不可避免。如果妻子能够主动给丈夫留一些在外活动的“经费”和自由空间,丈夫也就不会遮遮掩掩扣点私房钱,而且有事无事也会和妻子商量,这样不仅能增加夫妻之间的信任程度,还能增加彼此间的感情。
第四,家庭出现危机时,应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不是本质的、原则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还能在一起继续生活,就不要激化矛盾,不要动不动上单位,到处找亲戚朋友解决。人要脸树要皮,本来可以缓和的矛盾,闹大以后一方可能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干脆离婚。曾有这样闹离婚的案例,男方将工资全部拿走,妻子本身生活费、小孩教育费都没有,妻子多次闹到单位,丈夫觉得失了面子,最后提出离婚。还有男方在外有了外遇,被妻子发现后,他多次对天发誓要改过自新,不再与第三者来往,而且夫妻双方感情也还不错。可是妻子咽不下被人欺骗的气,告到丈夫单位,让丈夫丢官失职,失去拈花惹草的条件,最后反而铸成对方的去意。当然,对配偶的不忠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严重的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但如果婚姻还能维系又想维系,使对方回心转意,还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比较合适。避免婚姻危机的关键是做到夫妻本身的和谐相处,彼此心无他念。
第五,社会应提供家庭心理咨询和婚姻家庭知识教育的机会,让夫妻真正学会科学的相处,理智地去解决已出现的危机。咨询中我们发现,夫妻矛盾的出现或者不能化解,很多情况下是缺乏婚姻家庭的基本知识,缺乏夫妻沟通的技巧,缺少应对危机的良好方法和经验。因此,社会能及时为没有组成家庭或将要组成家庭以及已经组成家庭的男女,提供婚姻家庭知识方面的
培训,是很有必要的。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领证生育前,对夫妻增加一项婚姻家庭方面的知识和夫妻相处技巧方面的培训,并且使之真正培训到位。
第六,家庭解体后,有了孩子的男女要友好相待,和谐社会关系。虽然不能再作夫妻,也没有必要成为仇人。经常能见到有了孩子的离婚男女,经常为孩子的抚育费支付、探视权等问题闹得不休,甚至对簿公堂,不仅平添了争执双方的痛苦(离婚就是为了摆脱痛苦),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阴影,也带来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及社会的不稳定。处理离婚后的事情,要依法依理,更要依情,互相多为对方、为孩子着想,多想生活的不易,多想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调解书、判决书可能是硬性规定的义务,为了实现对方的探视权,可以友情操作,不必为上午还是下午,一小时还是两小时争论不休,不要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或与对方争高下的筹码。支付抚育费的一方,有钱就给不要推脱,真没钱时及时与对方商量。若都能做到这样,离异的双方也能和谐相处,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好处,也是为整个社会的和谐作贡献。
结束语:
总之,对出现危机的婚姻,不是一味地埋怨,否认彼此关系的一切,而是要客观分析原因,主动解决问题。正如专家所说:夫妻离异的主要原因,不是双方某些特质上的差异,而是无法心平气和地处理两人之间歧异,并不断责难对方所致。唯有相互的容忍和适应,唯有多爱少怨,多给予少索取,听其自然不苛求,唯有多掌握一些两性的知识与和谐相处的技巧,才能建立平衡的婚姻关系,夫妻才能真正做到理智与和谐。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只有珍视婚姻珍惜家庭,才能善待对方,和谐两人的世界。有人说:谅解,家庭幸福的良药;谦让,夫妻恩爱的根本;忍耐,婚姻甜蜜的条件;体贴,百年合好的阶梯。那就让夫妻间都多些谅解、谦让、忍耐和体贴吧。最后笔者以一首歌词和祝愿来结束对婚姻关系的一点体会:“只要有个温馨的家,风吹雨打都不怕,虽然那空间很小,却是我们欢乐的大厦;虽然朴实无华,却是我们幸福的大厦,磕磕碰碰是优美的旋律,家是一幅动人的画。”愿天下夫妻:两心相知、两情相悦,相伴相随到终生!
参考文献:
[1] 卢淑华“婚姻观的统计分析与变迁研究”,《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2期
[2] 马原,论对家庭暴力的界定与防范对策[A].坚决制止和消除对妇女的暴力[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93 [3] 王歌雅,婚姻家庭继承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5-46 [4] 摘自《社会科学报》《西藏日报》(2000年12月08日第三版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33
[10]
[6] 乔德福,家庭道德新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56
[7] 林殷平,解开和谐婚姻之谜.北京:光明出版社,2009:34 [8] 戈洛德,巩固家庭.苏联,1984:78
[9] 夏吟兰,离婚自由与限制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132 [10] 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27
第三篇: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18岁以下的占2.4%。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络带给我们巨大的影响,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的、负面的。但是,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我们没有理由因噎废食,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影响 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那么,网络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1.有利于青少年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线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先后顺序,对事物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的顺序。而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拓展青少年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网络的使用同时又可以培养青少年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而这恰恰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3.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当全世界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网络在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历史机遇的同时,也为社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而言,这些影响更加严重。1.在认知方面大量的网上信息常常使得青少年应接不暇。他们注意力往往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而转移,集中注意的时间太短。加之网络诱导他们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因而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的影响。使之思维有广度而缺乏深度,想象过于虚幻与生活背离。2.在人格方面五彩缤纷的网络信息无时空感和压抑感,容易使人产生亲密感。而这种力量是其它任何事物都无法具备的。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物质生活富裕,希望展现自我。他们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自我监控能力又不强。在学习、工作的重压之下,为了宣泄、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互联网成为其沉醉的场所,有的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沉溺其中而欲罢不能,造成心理错位或行动失调。3.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有报道指出,由于计算机作业面高度欠佳,显示器的高度、角度不合理及缺乏合理的支撑,加之不合格或不合理的网络用品充斥市场,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危害。同时,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导致青少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等。据有关专家介绍,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的青少年中,30%患有缺铁性贫血、近视,脊椎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疾患也明显偏高。4.民族意识的弱化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青少年地球村村民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另一方面,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却是种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模糊,特别是网上国外的信息占据了绝大部分,它们的观点和世界观会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坐等事态的自然发展,而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尽可能地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毋庸质疑,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协作。为此,要坚持宏观导向和微观监管并举、宣传教育和技术监控并举、德治和法治并举、网上交流与网下社会实践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和重视,为此在正面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的同时要把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普及互联网教育,尤其是在学校普及是当务之急。
一、是建立校园网,在网上实现同步教学、答疑解析,并且配合网下的定期面授。
二、是建立青少年自己的网站。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不仅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空间,而且还对他们实践所学的知识提供机会。
三、是以技术手段控制青少年接触网上不健康的内容,设立网站安全规则,将青少年保护在不良影响之外。
四、是加强立法。息产业部近日出台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含网吧)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时间限于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每日8时至21时;不得在限定的时间外向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开放,不允许无监护人陪伴的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其营业场所;违反规定将被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但无论是从立法的层次还是立法的内容来看,还远远达不到保护的目的。建议将立法层次提高到国务院法规甚至人大立法的高度,并从各个方面规范网络行为,以起到全面保护青少年免受不健康网页影响的目的。互联网络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肯定有其消极的、负面的。但是,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参考文献】[1]《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分析》 彭文波 徐陶 [2]《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建议》游敏[3]《青少年网络情节的心理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刘志华2003,[4]《透视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新华文摘.朱美燕,朱凌云.2003[5]《网络心理教育刍议》中国教育学刊.崔景贵2001
第四篇:浅谈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浅谈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影响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庞大的网民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网络进入学生的生活必然对其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引导青少年正确的运用网络、健康地成长是现今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网络是人类高科技的结晶,他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随着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它对现有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一)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空间。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目前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还可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这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二)网络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兴趣点,网络满足了青少年对信息的需求。网络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在网络上,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三)网络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由于网络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也是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负面影响日趋凸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二)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消极影响。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有的甚至消极自杀;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三)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使青少年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甚至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从而减弱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
三、减少网络对青少年消极影响的几点建议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及对网吧的监督和管理。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思想道德意识,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选择性接收能力。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地方是网吧,有的网吧为谋取更多的利益,允许青少年进入一些不健康网站,执法机关应加强对网吧的监督和管
理,进行安全合格检查,净化网络环境。
(二)建设一批适合青少年的网站。许多网站的信息良莠不齐。应建立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绿色网站。这样可以避免不良信息带来的思想污染,也可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在网上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吸引青少年的参与,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三)发挥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的阵地作用。充分发挥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博物馆等公益性科普活动场所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每个青少年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满足广大青少年对科普知识的需求,从而使青少年减少去网吧的时间和机会。
除以上几点外,家长也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与技能,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社会应加强对网络危害性方面因素的宣传和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互联网对青少年积极、消极的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尽可能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1.近视
近视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遗传因素有一定影响,但其发生和发展,与日光灯照明不足、阅读姿势不当、近距离工作用眼时间较长等有密切关系。
2.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的主的传染病,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戊型肝炎。
3.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受累形成肺结核最为常见。
肺结核是一个流行较广的慢性传染病,必须以预防为主。而预防结核病的传播必须做好以下三个环节。
(1)控制传染病。
(2)切断传染途径。
(3)接种卡介苗,它是一种无致病力的活菌苗,接种于人体后可使未受结核菌感染者获得对结核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保护率约为80%。
4.胃病
胃病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一般指的是胃病包括:消化不良、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其主要症状有:上腹部隐痛、闷胀、暖气、恶心、反酸;溃疡病的上腹痛,具有周期性、季节性。
胃病的发生一般是多因性的,对于高中生来说胃病的旅发因素多为以下几种。
(1)饮食不节和不洁。
(2)情绪不稳定。
(3)家长溺爱。
(4)睡眠不足。
(5)教育的误区。
5.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病,居各种神经官能症的首位。主要与社会心理因素、个性特点有关,不存在器质性病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富裕起来的人们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并缺乏运动,从而导致过度的能量摄入,肥胖病患者逐年攀升。
6.艾滋病
艾滋病(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隐综合征。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目前尚无预防疫苗、又无有效治愈办法且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
(1)病因。艾滋病病毒(HIV)通过严重破坏人体免疫功能,造成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最终致全身衰韵而死。
(2)预防。虽然艾滋病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传染病,但对于个人来讲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其主要预防措施为:①遵守法律和道德、洁身自爱、反对婚前性行为、反对性乱。②不以任何方式吸毒,远离毒品。③不使用未经检验的血液制品,减少不必要的血输。④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械打针、拔牙、针炙、美容或手术。⑤不共用牙刷、剃须(乱脸)刀。⑥避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沾上伤者的血液。< SPAN>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活动异常活跃而复杂,心理矛盾和冲突比较激烈,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和问题,调节好高中生的心理状态,这不仅直接影响到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而且关系到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础教育职能的全面实现。
就中国目前的高中生的现状而言,他们中的大约70%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过大”,还有23%的学生“情绪烦躁,头痛失眠”,还有3%的学生有过“失恋”或“单相思”的苦恼,还有2%的学生因为是留守学生,常年见不到自己的父母而倍感孤寂„„,总之,重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紧迫而重要的一个话题。
一、高中生常见的异常心理
1、障碍性异常心理
(1)、心理过程障碍。这是指高中生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困扰。这种心理过程障碍的具体表现有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感知障碍以及综合性的意识障碍和智力障碍等等。具有这种心理过程障碍的高中生一般成绩不佳,意志薄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时常焦虑,有时还喜欢想入非非。
(2)、人格障碍。这是指人的行为呈现为对外界环境和条件的不适应。人格障碍在高中生中主要表现为:情感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型,包括自恋型、有意做作
型人格障碍;还有紧张退缩型,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2、行为性异常心理
行为性异常心理在高中生主要表现为不良生活习惯、不良行为方式、心理变态等。这是一种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异常心理的具体表现是饮食不良、睡眠不足、不喜欢运动、破坏纪律、一厢情愿、过度手淫等等。
3、精神异常
精神异常根据其症状和严重的程度可以分为神经病和精神病两大类。神经病在高中生存在的较多,诸如焦虑症、神经衰弱症、疑心病、嫉妒症、抑郁症等等。这类心理异常主要是因为挫折与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产生的一种持久性的精神紧张与焦虑。这种心理异常常对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临床表现是失眠、耳鸣、头晕目眩、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激动、爱发脾气、莫名的烦躁。
精神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一般可以分为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和偏执型精神病三种,主要表现为思维障碍、情感失调、行为脱离现实、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这种心理疾病一般在高中生中发生的比较少,但如果一旦发生,经常会给家庭、社会和学校造成很大的危害。
4、身心疾病
身心疾病也称为心理生理反应,是一种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上的疾病。这种疾病的症状是生理的,但是它的起因却是心理的。这种疾病包括的范围很广,常常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有些高中生患有肝炎、肺结核、哮喘、溃疡等疾病,这些疾病都与心情、学习、生活、环境、娱乐活动等心理生理过程有很大的关系。
总之,高中生的异常心理的种类繁多,其表现的症状各异。这些心理疾病对高中生的优良的个性品质形成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家庭的全面关注。
三、高中生常见异常心理的成因
高中生异常心理形成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年龄因素、环境因素等。
(一)、生物因素的影响
生物因素包括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器质性因素和由对高中生的身体有有害作用的诱发性因素两种。由器质性因素引起的智力性障碍在高中生体现得并不突出,但结构因素如身高、体重和外表特征却能诱发一些异常心理反应。例如有些高中生因身材矮小或外表特征明显(不漂亮、有生理缺陷等)而产生自卑或心理障碍性的自负;从生理性因素分析,主要是指一些高中生的内分泌活动过强或不足,造成自主性反应过量或缺乏,还有一些高中生由于生理缺陷等问题而产生了变态行为。另外,由诱发性的因素可能产生的异常心理主要有记忆力减退乃至消失、智力低下、身心疾病等等。
(二)年龄因素的影响
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因为目标的多样性而出现排斥的动机。心理冲突是引起高中生异常心理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高中生这个一般都是16岁18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两性意识正在觉醒,心理正处于断乳时期。他们对异性充满了向往与期待,但严酷的现实却迫使他们不得不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不能不面对来自家长和教师及社会的压力,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性意识而埋头书本、作业本之中。还有一些高中生内心里对北大、清华等名校充满了希望而自身的学习水平却远远达不到名校的录取要求,这也造成了心理冲突。另外,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部分高中生产生了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心理欲望,他们过分的掩饰自己的劣势,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和老师、同学交流,盲目清高,孤芳自赏;有的学生由于害怕显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防御性和压抑性的心理反应:喜欢独处,行为反复无常,过度的烦恼和恐惧等等,这些都是不正常的心理。(未完待续)
第五篇: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论述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今天,由于大众媒介到处都有,人们除了工作和睡觉歪,用于大众媒介的时间超过其他任何活动。”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的论述言简意赅的揭示出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影视,录像,网络,书籍,报刊等大众媒体广泛普及,并以其色彩丰富、鲜活生动等特点,迅速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少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是人类传播能力发展变化进步的表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散布在不同地区的个人或者群体的传播媒体。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大众传媒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大众传媒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政治立场、道德观念等,这样就形成了由大众传媒构成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有广泛影响力的大众传媒的生活环境。电视和网络等电子媒体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彻底改变。除了家庭、学校教育和同龄群体以外,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第四个重要因素。
大众传媒的一个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获取与传递信息。从古到今,大众传媒经历了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不断变化,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效果也越来越大。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时代,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需要获取和接收大量的信息。而青少年通常都会选择最新和最快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比如,互联网,手机等。据统计,中国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已经是全球第一,媒体是增长最快的消费品。由于青少年对于新媒体需求的增加,新媒体上市公司的数量已经是传统媒体数量的二到三倍。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人生中求知欲最旺盛,好奇心最强烈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们需要大量而且新鲜的信息和资讯。大众传媒的存在和发展满足了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渴求和开阔眼界及思路的需求。不可否认,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个“第二课堂”。在这个课堂里,空间上的距离被无限缩小。遥远地方发生的事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世界,传到青少年们的眼前。这无疑加快了全球信息资源同步化的进程,使得青少年并不是被禁锢在一个狭隘的圈子之内,而且跟上了整个世界的脚步。这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起到了无比重要而非书本可以取代的作用。其次,大众传媒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和环境。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们需要与人沟通和交流。而许多现代的新型传媒的存在大大满足了青少年们的交流需求,并且丰富了交流的方式。特别是有些青少年最初与人交流时不善于面对面交流,比较内向或者沟通能力不强,这时,如果通过手机或者网络的方式进行交流就更为方便,有效。虽然存在着空间上的距离,但是又能彼此传达信息,解决了那些性格内向的青少年们的问题。而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那些新型的传媒方式也扩大了他们交友的范围,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生活。在网络上,他们可以和身边的人,不在身边的人,在距离上很遥远的人,甚至是其他国度的人进行交流,这些对于青少年来说都是新鲜而且宝贵的。交流对象的丰富能使青少年更快速地认识社会和这个世界,拓宽眼界。这些都是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由于大众媒体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在中国,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从传媒资本的角度看,中国传媒的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明显加快。而在这个逐步加快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大众传媒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将人的学习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本人行为后果所引起的学习,一类是通过他人示范过程引起的学习。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所造成的影响就属于后一类。在现如今确确实实出现了一些不适合青少年和未成年人接收的传媒内容,比如色情内容,暴力内容,甚至是反传统反道德的不健康内容。对于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受到这些方面内容的熏染之后很有可能会在对世界外部环境的认识和对价值观的概念和正确性上产生扭曲甚至颠覆。这些大众传媒所显露出来的弊端是对青少年的发展极其不利的。面对这些不良的信息内容,青少年缺乏一定的正确的拜别观念和能力,容易误入歧途,导致青少年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这些都是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而大众传媒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产物,同时也是维持这一时代的重要而且必要的工具。当代青少年思维活跃,对信息的需求量大,再加上自身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控能力,更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环境的影响。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因此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大众传媒应该坚定地发扬其自身的优点,努力改进缺点,更加完善体制,更新发展传媒方式,坚持传递正确,健康,效率的信息的理念,能够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更加有效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