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景泰县实施农业产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程
景泰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建设
项 目 报 告
一、项目名称:景泰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建设
二、项目监督单位:景泰县发展和改革局
三、项目主管单位:景泰县农牧局
四、项目实施单位:景泰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景泰县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五、项目建设期限:2009-2010年
六、项目建设地点:景泰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七、基本概况:
景泰县位于甘肃北部,辖5乡6镇,136个村委会,77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05万户,总人口23.31万人,其中:农户4.39万户,农业人口19.19万人;农村劳动力9.98万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62万,初中文化程度3.66万人,小学文化程度4.07万人,文盲、半文盲0.63万人。全县总耕地面积68.53万亩,其中水浇地36.23万亩。境内有全国最大的高扬程灌区景电一、二期灌区。近年来,景泰县全面实施“项目带动、开放带动”战略。加速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大力培植特色产业,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强化质量意识,加大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力度,整体推动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2007年全县完成粮食总产13.53万公斤,人均生产粮食700公斤;内类总产量1810万公斤;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达到2689元;羊只饲养量89万只;猪饲养量30万只;建成了洋芋、肉羊、制种、蔬菜、养猪、牧草、枸杞、百合、瓜果、啤酒大麦等十大特色产业。
景泰县农广校(二00八年七月景泰县农机学校合并到县农广校)占有国土面积10000平方米,现有办公室15间330平方米、教室14间300平方米,其中多媒体教室5间110平方米,课桌凳200套;有实习实验室2个108平方米,学员宿舍198平方米,学员食堂1个72平方米;资料室1间22平方米,配有档案柜和图书资料柜5个,图书资料1366 册;教学设施有微机8台(上网)、打印机2台、传真机1台,电视机、录音机、幻灯机、投影仪等21台(件);各类科技教学光盘2600多张;供教学用的实物教具1560多件,并配有教学用车2台;建立长期稳定的生产实践实习基地7个。近年来,他们紧紧围绕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宗旨,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绿色证书”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村经纪人培训等。年均培训农民1.5万人(次)、开展农民“绿色证书”培训1000人、完成职业技能鉴定3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00人、高中等学历教育150人,二00一年被省农牧厅评为标准化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八、建设背景
近年来,我县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标准,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坚持走“一村一品”、“一村多业”的发展路子,抓好特色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果业发展,全县已形成以枸杞、红枣、沙漠洋芋、优质梨、日光温室等14个优势产业,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搞好农业服务和科技培训,是我县保护和支持农业的一项长期的重要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工作之一,不断推进农业信息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九、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
1、农业生产资料知识培训500人。
2、农业产业知识培训700人。
3、农民经纪人培训500人。
4、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训500人。
5、村干部中等学历教育培训300人。
6、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培训300人。
7、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其中科技书屋20个,教学微机40台。
十、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00万元,其中自筹210万元,申请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90万元。
1、农业生产资料知识培训15万元。
2、农业产业知识培训35万元。
3、农民经纪人培训25万元。
4、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训30万元。
5、村干部学历教育培训60万元。
6、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培训15万元。
7、教学用具及实验实习资料120万元,其中农民科技书屋60万元、科技培训直通车1台300万元,教学微机20万元、其他10万元。
十一、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项目实施的领导,县上成立景泰县实施农民科技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发改局、县农牧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及有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制定培训规划、行政协调、重大问题的决策和监督检查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广校,由县农广校校长任办公室主任,并配备1名兼职管理干部,负责项目的日常工作。
2、强化学后跟踪服务工作。通过建立学后跟踪服务制度,由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定专门教师对学员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进行教学调查,县上将对学员学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优惠政策、物资扶持,使他们真正成为产业化
和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为新农村建设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3、加强经费管理。为确保项目资金高效运行,由县农广校对到位的项目资金实行“专人负责,专设帐户,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管理办法,严格审批权限,合理调 度资金,自觉接受发改、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与检查,杜绝挪用和挤占,管好用好项目资金。
二00八年十一月十三日
第二篇:大力发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关于我县职教中心
大力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调研报告
十七大报告提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流作用。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农民为本,科学发展的一系列开发和提升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道路,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大发展,创新培训途径,提升培训质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和探索,为政府和职能部门科学制定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规划提供依据。促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走向法制化、系统化、规范化。完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管理,整合管理和培训资源,利用远程手段建立健全全县农民教育培训档案管理平台,为农民教育培训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一、我县基本情况
我县地域面积较广,森林覆盖面积比例较大,人口较少,全县主要以农林业为主导产业,受地域环境的限制,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入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县各项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几任领导带领全县广大干部职工、科技工作者统一思想,客观务实,实事求是,本着一心一意谋求发展,造福一方人民致富的目标,多方调研、考察确定了以核桃、苹果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产,从而为黄龙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以核桃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初具规模,农
1民收入逐年提升。但随着产业规模的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轴的产业链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延伸,核桃、苹果栽培管理技术有待于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农技人员的参与,才能使果品产量、质量、品质得到有效的增产和提升。农产品深加工开发,形成一定产品的产业链需要更多董经营、懂技术、善创业的新型农民。
由于我县乡镇地域生态环境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人均耕地占有比例不均,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群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耕作为生计,农闲时外出打工;部分家庭劳动力较多的成员,由于耕地面积较少以及家庭产业成份的局限性,还的依靠外出打工为收入来源,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都是小学、初中文化水平未能接受从业专业技能的培训,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收入较低的工种。
根据调查我县农村科技人员严重不足,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加的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比例十分少,农村实用技术普及率严重不足;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未能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现代农业种养技术得不到快速更新,已严重制约着我县现代农业生产。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农民要快速增收,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更需要富有创新能力、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群众的带头和建设。
二、学校当前发展状况
我校自1983年建校以来,始终围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办学主导方向;以专业学科为办学内容;以专业特色、技术应用能
力强为特点的办学机制,采取“上挂横联、东西部联合”办学的模式,形成了以职业高中、联办职业中专班、电大开放成人教育为一体的办学规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我县专业技术教育平台,是我县唯一的一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培养造就了一批专业教师团队,积累了大量的技能教育经验,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建设下,积极响应国家“县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的政策,学校已于2008年新迁校址,建成“黄龙县职业教育中心”,为学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意义
进入21世纪,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务院、教育部多次召开了围绕发展职业教育的专题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方针,明确了各类职业教育的办学职能,实施职业教育四大工程、四项改革、四大计划。实施“四大工程”,即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组织实施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组织实施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组织实施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组织实施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四大工程”的实施,必将不断增强职业教育自身服务经济社会需求的能力,多角度地展现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提高人才科技素质的重大举措,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四、县职业教育中心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县职业教育中心必须在办学过程中,联系新形势、新要求,研究、探索和创新职业技术教育新模式,要坚定面向“三农”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农为根,以教为本”,学历教育和农民培训统筹兼顾,各有侧重,突出特色。紧紧抓住当前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优惠政策,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涉农专业,突出农业办学特色。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积极探索农民教育培训的新方式、新方法,建立农民需求反馈机制,加强教育培训跟踪服务的主动性,使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更加符合农民需求。
县职教中心要以为适应新时期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需要,面对新形势和新农村建设,为适应新时期农民对科技培训的需求,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协调各部门形成合力,拓展办学渠道、提升办学层次,整合各方面农民教育、培训资金,增强办学支撑扩大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深入开展农民培训,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人性化的培训模式,探索农民培训的最新
机制,完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管理,整合管理和培训资源,突出“村办班”的模式,深化和拓展技能培训形式;使农民教育培训成为一个社会化的服务工程。
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本着服务地方经济为主导,确立骨干专业,建立配套的实训基地。以务实发展带动的态度,关注并跟踪具有推广价值的新技术、新成果,引进示范项目,探索以“学校(培训)——科研(示范)——部门(推广)”的农村主导产业项目技术培训。力求实现科普、教育、培训、实用技术推广、信息发布等多重功能,在内容设置方面注重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和农民劳动技能的提高,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需要,介绍科技含量高、投资少、见效快的种养业及农产品深加工的实用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案例,结合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农民工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县有线电视媒体覆盖网络、开辟农村实用技术信息教育网络课堂,展示我县农村经济成就,搭建农民致富桥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倡导农家文明新风。
石爱存
黄龙县职教中心2009、10
第三篇:浅谈农民科技培训
浅谈农民科技培训
2003年以来,我县先后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项目。其中“绿色证书工程”共培训学员1000余人,获得证书的学员976人;“人人技能工程”共在全县招收学员 2000 余人。2004年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我县蓬勃开展,开设果树、蔬菜、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沼气工、电子机械、餐饮等专业,累计完成各种技能性培训5000余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余人,其中往外地(如上海、苏州、北京、广东、深圳等)培训转移2700余人。对此,我认真分析了近年来所开展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浅谈,以推动今后进一步开展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状况分析
1.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差异较大
通过对比,我县大部分中青年农民群众愿意参加科技教育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来发家致富;一部分群众为了获得“补贴”或“证书”。尤其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加剧,文化程度偏低,不仅要从事农业生产,还要照顾一家老小,绝大多数期望接受教育培训,多数农民热衷于短期培训和“一事一训”,希望获得证书培训和中专学历教育的为数不多。
2.农民参训内容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综合分析近几年农民参训状况,65%左右的培训集中在种养业上,参与机械、运输、建筑、等工程类的农民只占了18.7%,其它类占了16.3%。
3.农民参训形式呈现多样化推进
在培训方式上,农民喜欢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习,选择其它方式的较少,这与农民实际生产方式有关,农民的生产活动具有季节性,加之农民文化低,培训后容易忘记,因此农民喜欢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讲求实效,在培训时间方面,农民喜欢短、平、快的培训方式。
二、近年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培训机构适应差
部分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与我县农民的需求和农业产业结构基本适应;部分培训机构只有牌子、班子,没有办学设施、场地和专职教师,零时找场地、聘用兼职教师,严重影响了全县农民培训的效果。农民急需的新技术、新成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推广应用,一些外出打工人员常抱怨找不到好培训单位,这些都对我县人才造就造成一定影响。
2.教育培训资金短缺
近些年,我县财力有限,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没有纳入县财政的预算,只能按照经费多少安排培训内容,农民技术培训不能规范化、连续性开展。
3.农民培训管理不规范
一是管理体制混乱。现行的教育培训管理分属不同行政部门,各自为政现象较为突出,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农民受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二是不同行业差距大,基础条件和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4.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现象
乡镇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是工作重点,落实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教育内容不丰富,浮在上面打电话、造文件的多,深入基层示范引导服务少;教育手段比较单一,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照本宣科上级文件的老套做法。
三、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民培训,必须要充分发挥实际性、多样性,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努力培养实用型、能力型、技能型的劳动者。
1.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整合培训资源
农民教育培训是长期的过程,有公益性质。只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业才有质的转变。建议县政府把“培育新农村实用人才”放在了重要位置,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十二五”建设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整合资源,做到领导落实、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统一培训管理,并加大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为我县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
2.突出抓好重点人群的培养
农民教育培训要根据农民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一要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和农村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六支队伍:即培养一大批专职科技教师人才,工作专一,搞好农民培训;培养一批基层组织负责人,带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培养一批农民技术员,带头使用和传播先进农业技术;培养一批种养能手,率先发家致富,带动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培养一批经营能人,兴办实体,繁荣农村市场,形成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村产业群体;培养一批农村发展建设各领域的能工巧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面貌;培训一批劳务输出先进,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带领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3.方便农民就近就地接受教育培训
农民教育培训要采取面对面、手把手方法为主,尊重农民意愿,注意教育培训的基础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大力推进培训教师进村,组织培训教师进村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现场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推进媒体资源进村。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农村“大喇叭”和农民科技书屋等载体,将农民急需的技术、信息及时送进农村;
三、推进人才培养进村。把各类农民教育培训班办在村里,以村为培训单位,制订全面的培训计划,培育一批实用技术人才;
四、利用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培训阵地,实现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相互衔接和配合使用,建立集教育培训、推广服务、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一体化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平台,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支撑。
4.培训形式多样化
在培训形式上,要采用农民培训学习式、教师拉动式、夜校联络式、网络自助式、协会带动式、能人示范式等多种培训模式,多层次、多项目地培训新型农民;要结合产业、开发、订单农业、科技园示范、新技术推广等展开培训。同时,要以职业长期班、短训班和实用技术培训三种主要方式培训初、高中毕业生,积极有序地引导农村新生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转移到沿海城市外资企业。
5.加大农民培训的检查力度
我们的政府应该加强督查力度,把农民培训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不但要给县级培训单位和乡镇政府定培训任务,而且要加大培训的检查和督查力度。
总之,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贴近农民、方便农民,以满足农民需求、让农民满意为出发点,培养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四篇:实施培训工程,促进农民增收
实施培训工程促进农民增收
彭宏任洁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内容提要: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科技文化素质低,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不能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农业职业技术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农村科技进步,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农民素质培训增收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教育水平较低且分布不均衡的欠发达国家,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如何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已成为关键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中指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农业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农业技术培训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农民培训的任务,为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中明确指出:“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村农民的收入差距的绝对数更是惊人。据统计,到2002年底,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民的3.11倍。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调查数据,200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2366元,而同期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人均年工资已超过1万元。在这些数字的背后,农业成为效益低下的脆弱产业,农村成为贫困的代名词,农民成为最大的弱势群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农村和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归纳起来,近年来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有:
1.1 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目前城乡差别、工农业剪刀差仍然存在,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工农业的差距,城乡差别也在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屡屡加薪,高薪外企的不断进入,带动了国内企业薪金的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而农产品价格却一直处于低弥状态,农村居民比较收益明显下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1.2 受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由于广大农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虽然包
产到户后,增强了农民的自主性,但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信息不灵,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种什么,怎么种,种出来的产品也不知道怎么卖。
1.3 我国农业劳动力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按受不同教育程度的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计算,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52.2%,其次是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4.2%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占13.3%,不识字的占10.3%,我国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15%左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1.4 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比较低。据统计,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6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由于劳动力素质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先进的科学技术得不到充分应用,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农业生产。造成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农产品产量低、品质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1.5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0多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
1.6 由于农村收入低,造成了恶性循环,一方面,文化素质稍高的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农村教育水平偏低,农民子女考上大学等继续学习的机会少,有的考上了,但由于经济问题而无法就读,即使上了大学,毕业后也是千方百计跳出“农”门,造成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文化素质日益降低,2.新形势对农民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要求。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据统计,2002年全国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385万人,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12.5%。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每年需要转移1000多万农村人口;同时,每年没有升入高一级学校的约600万初高中毕业生迫切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实现转移。去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每年要超过1亿人次,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每年要超过20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农业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作出贡献。
2.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农民增收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的那部分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全国平均纯农户仍占农户总数的62%。受农产品价格低迷和农业结构调整影响最大的是这类纯农户。农业职业教育要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转型服务,要为效益农业、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为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服务。加强与发展规模、效益、特色、生态、有机农业相适应的农业培训将是新时期农业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2.3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队伍为前提,因为
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必须由直接参与的人去实现,没有一批高素质的,并掌握了先进的文化科技知识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得到推广。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应充分重视培养青年后继农民、培植一定规模的专业农户和先导农户,为农村和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4 农村社区的社会化终身教育的要求。农村社区的社会化终身教育随农村城市化进程日趋活跃。在农村社会转型的动态发展中,农村职业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动态变化,与基础教育相结合,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实现农村社会化终身教育。
3.农业职业院校在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3.1 认识不足。一是农业职业院校本身对农民培训作认识不足,存在只抓学历教育,忽视培训工作的现象。认为农民培训收费低经济效益不高,组织困难,效果不显著。二是各级领导认识不足,在只注重政绩的风气影响下。对农民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宁可投入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建设可供上级检查验收的示范园区,对几万元的农民培训费用却没人愿意承担。
3.2 经费不足。由于农业高职院校属于新兴的农业教育事业,国家对农业高职教育没有投入和资金支持也没有特殊的保护政策。农业职业院校没有专门的培训经费,培训费收高了农民又负担不起。
3.3 师资不足。一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师生比偏低,教资严重不足,多数教师超负荷工作,有的教师每个学期都上新课,已无法应付全日制的正常教学,所以培训工作也就无暇頋及。二是多数农业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亟缺。无法承担农民培训实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开班授课也只是纸上谈兵。
4.搞好农村培训,促进农民增收
4.1 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农业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联系,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关政策和要求,沟通信息,争取培训任务。同时,要逐步建立农民工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中介、跟踪服务四位一体、全程全方位服务的组织形式,密切学校与劳务市场、用工单位的联系,密切培训与就业的联系,加强服务,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促培训。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委组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已开始实施,该工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保证受训农民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将分三个阶段实施。2004-2005年,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年培训250万人;2006-2010年,在全国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万人;2010年以后,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开辟了新时期、新阶段农业职业教育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的光明之路。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
训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臵培训课程,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
4.2 搞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要明确“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代新型农民;具备一定的产业开发能力,成为农业产业经营业主;具备一定的组织形式,成为专业协会的骨干会员;具备较强的技术辐射作用,成为中坚农户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目标定位,积极参与以“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为主导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要充分利用农业职业院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努力为农村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涉农二、三产业中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及发展乡镇企业所需要的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这类培训以短期、单项的技术培训为主,可以到学校来学习培训,学校应常年办班,农民随到随学,学完回去后就可以用。也可以派老师到基层办班,以县或乡为单位组织办班。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为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4.3 搞好农村干部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大批能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能力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这一点以往“农干班”形式可以参照,通过行政的手段,与组织、人事部门配合,要求分管农业的乡镇领导干部、村主干,定期到农业院校参加培训。培养一支有理想、有能力、掌握高新农业技术的,能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4.4 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致力于力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党的十六大明确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列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并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农业职业院校要积极实行更加开放、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继续推进学历教育与培训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结合,推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资料
[1]李春红,高职教育如何适应WTO 《教育与职业》20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3]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4]《黄炎培教育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
[5]娄玉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职业技术教育》1998年第1期
[6]田建荣:《关于高等教育学术性、职业性问题的思考》,《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7]路明著,《农业教育50年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4
附:
作者简介:彭 宏,1959年4月出生,1982年7月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农学专业,现任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系教师,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联系电话:手机:***办公室:0591-5322528宅:0591-3114067
第五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改进建议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改进建议
摘要:为提高农民科技教育水平,从思想观念、教育资源、扶持政策、教学措施等方面,提出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具体建议,为实现辽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关键词:科技教训;培训;农民;观念;资源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7)03-0087-02
《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全省从事农业及农机工作的人员应深刻理解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的核心要义,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中定位农业改革和发展,同时,准确把握“十三五”农业建设的关键举措,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贯彻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全省农业“十三五”规划工作,离不开组织学习,更离不开教育培?。而要切实做到上行下效,将教育培训落到实处,需要从最根本的农民需求出发,从最基础的农村工作出发,把中央关于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作为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准则,统领全局、贯穿始终,同时,树立新视野,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让农民关注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问题,使规划的实施过程成为汇聚民智、体现民意的过程。加强农民科技教育是全省落实“十三五”农业建设的基础,尤其在新型农民培养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
“十三五”规划着重强调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辽宁省应从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转换到数量与质量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和科技创新,最终实现可持续的集约型发展模式。农民教育培训不仅是技能培训,也包括农民素质培训。除为“三农”服务外,更要为小城镇建设服务,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服务,进而实现由终结性教育向可持续性教育转变,由职业定位性教育向可转换性教育转变,由就业性教育向创业性教育转变,由引进式教育向本土化教育转变。同时,农民技术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增长专业知识和实现农业增收,还包括待人接物、文明礼仪、和谐家园、子女教育等素质提升内容。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
辽宁省农业发展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尤其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亟待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各市县政府应组成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各种涉农教育培训机构,由市农委牵头整合资源,构建和完善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基础、各种教育培训机构有序参与的“一主多元”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业推广服务机构为支撑,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通过整合政府、社会等各方面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强大合力。制定培训扶持政策
“十三五”期间,在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应加大投入力度,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基础,并将农村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填补农业发展的人才缺口,让更多职业农民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以及一定的文化程度,并接受农业教育培训,能够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政策要求。制定完善配套的扶持政策,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打造一支用得着、留得住的职业农民队伍。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鼓励适度规模土地向职业农民流转集中;在稳定现有各项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将新增的农业补贴向职业农民倾斜;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建立担保基金,解决职业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遇到的融资困难;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增加职业农民参加社会保险比例,提高公共服务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持和人才引进,因此,在农业“十三五”规划中,农业科技和人才引进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师既是理论教学教师,又是能够指导实践的农艺师、农经师、畜牧师、工程师,这就要求这些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较高的教学能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在强化教师基本功、教学能力和提高学历层次的基础上,抓好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让他们深入生产一线,参与生产实践。实施分类教育培训
“十三五”时期最需要着力补齐的短板是贫困农村地区教育事业,这就需要从全省各市县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分类教育培训。
一是按照镇村干部、农村党员、科技能手、致富带头人和优秀村民代表的梯次顺序逐级进行培训,一级不漏,环环相扣。
二是把农民按年龄、学历分到不同的培训班,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选择不同的培训时间和教育培训方式。
三是按照不同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科技和资源现状,围绕区域内的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加强远程教育培训
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经过多年建设,农业远程教育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还停留在广播、电视培训层面上,与以计算机为支撑的数字化信息多媒体教育培训方式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要在充分发挥现有远程培训资源的基础上抓好以下两点:
一是以“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为依托,积极建设市县乡(镇)村四级远程教育设施,把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等特点的数字化多媒体培训形式应用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利用互联网组织农业专家组成专家团“坐诊”,一旦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互联网反馈给专家团,由专家团“会诊”后给出解决办法,提高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
二是加强村级网络培训人才建设,为每个村培训至少一名懂电脑、会操作、肯吃苦、能培训的实用型人才,坚持村级培训阵地,为农民提供最及时最直接的教育培训。结语
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有效落实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相关部门应切实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做出应有的社会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霖.浅析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3(2):29-30.[2] 马保员.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点滴略谈[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18(5):00234.[3] 王文新,钱素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391-392.[4] 杨国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J].自然科学:文摘版,2016,1(10):00085.[5] 刘娜,胡春晓.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4):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