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龙虎山:用好作风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龙虎山:用好作风打通服务群众“最后
一公里”
家住龙虎山景区龙虎山镇中心社区的王火根老人,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不知哪位不讲公德的司机,将一堆儿装修垃圾倒在路边。“突降”的不速之客,扰乱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灰粉随风扬起,不仅让周边居民家家紧闭门窗,也让想出来遛弯儿的居民少了兴致。看着这堆烦人的垃圾,临街居住的王火根老人想到了景区综合执法大队走访时留下的联系电话。虽是晚上,但让老王没想到的是居然有人接听电话;更让老王没想到的是,没过一会儿,一辆垃圾清运车就开了过来。
不久老王家就响起一串悦耳的电话铃声。“您好,我是执法大队热线,您反映的路边堆放建筑垃圾的问题,已经安排专人解决了,您对清理的情况是否满意?”
“满意、满意!”看到自己反映的难题得到了快速解决,老王和老伴乐得合不拢嘴,心里亮堂堂的。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龙虎山景区重点解决“庸、懒、散、乱、软”,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突出问题,切实为民办实事,以干部作风转变换来了社会好风气和群众满意的笑脸。
带头做 强作风
作风建设是助推剂,作风硬才能有发展。
坐着说不如带着干。龙虎山景区领导以“六带头”切实推动干部作风转变,即带头深入群众、带头学习调研、带头听取意见、带头查摆剖析、带头整改落实、带头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景区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下基层调研,轻车简从,不作事先安排,不搞层层陪同,不安排专门汇报和新闻报道。截至目前,景区各级党员干部下基层走访群众4680余户,帮助基层兴办民生实事19件,帮扶资金36万元,真正让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景区11名党委委员每人包一起难点信访案件,变群众上访为领导带案下访,处理一起销号一起,销号一起重包一起,景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月安排一天时间公开接访,并带案约访一次。直找问题症结,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解决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在景区领导的躬亲示范下,各级领导干
部亲力亲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建制度,树新风。抓作风不能抓一时,重在抓根本,抓长远。景区以铁的纪律抓作风、惩腐败,景区党委、管委会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多项规章制度,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出台了《关于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八项制度》,加强干部直联群众工作,让干部走出办公楼,进田间地头、社区街道,加大对损害发展环境行为的监督力度,狠刹不作为、乱作为歪风。一系列举措,强化了制度约束,严肃整饬了不良风气,硬化了干部队伍作风。
动真功 真整改
针对群众、企业反映强烈的部分部门不作为、乱作为问题,龙虎山景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违规违纪行为坚持 “零容忍”。
加大检查力度。景区纪检委明察暗访,狠抓公车私用、公务接待、办公用房、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坚持抓到多少通报多少,不讲情面,不手软。2014年龙虎山景区共取消公务车8辆,处理违规公务用车5辆,清理吃空饷人员2名,清退超标办公用房952平方米,纠正违规执法行为3起,处理网络问政投诉举报9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4件,初核3件,立案1件,给予党内警告处分1人,并处收缴违纪款18283.52元。
讲求公开透明。龙虎山景区在政府门户网站开办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专栏,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加强专项资金检查,2013年对农业综合开发、农村饮水工程等12项重点工程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涉及资金437.01万元。强化源头防范,进一步推进专项资金监控平台、工程项目信息公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
重节俭 惠民生
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更多财政资金惠及民生,龙虎山景区各部门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按照“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原则,精打细算,严审预算,发挥预算约束作用,严把支出“水龙头”,从源头控制“三公”经费支出。2014年1—5月,景区各级政府大力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28%,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同比减少32.12万元。
景区将更多的财力用于民生,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教育发展更均衡,投资600万元,实施“校安工程”,上清中学教学楼等4个工程竣工投用;新增农村养老幸福院1所;“平安景区”工程更加完善,百姓更有安全感……好政策变成了好现实,百姓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第二篇: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基层干部作为直接面对群众和落实责任的主体,如何在认识上、态度上、情感上、作风上、工作上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值得深思。
真学实用,在认识上打通“最后一公里”。走群众路线还是走“上层路线”,办利民实事还是利己之事,直接反映着“总开关”拧得紧不紧。深化思想认识,要求我们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一是学习深一步,力求真知灼见。多读群众路线重要理论原著,多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站稳群众立场,树牢群众观点,走实群众路线。二是对照细一筹,形成真情实感。以历史先贤、革命先烈、时代先锋为镜,对照自身,由表及里、由外而内认真查摆自身在思想、能力、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严肃整改弥补自身短板。三是践行实一层,练就真才实学。坚持富民为先、利民为本、安民为要,在联系服务群众中锤炼作风、砥砺品质、增强素质、提升能力。
真剖实查,在态度上打通“最后一公里”。真听意见才能听到真意见,真找问题才能找到真问题。一是以认真的态度入户走访。放下架子、抛开面子,深入开展以“进农村,访基层农民;进社区,访城镇居民;进窗口,访服务对象;进医院,234-
第三篇:宁武县一站式服务 打通群众最后一公里
宁武:“一站式”服务 打通群众“最后一公里”
导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宁武县政务服务中心突出岗位特色,提升工作效能,通过一站式服务,打造了高效便民的窗口形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主持人现场:观众朋友大家好,我现在是在宁武县政务服务大厅,我身后的工作人员正在耐心,热情地为群众答疑解惑,办理业务,“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在这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便民服务。
采访:市民
以前需要好几天才能办下的手续,现在只需要一天,即使当场不能办理的,工作人员也会一次性告知需要提供的材料和注意事项,让我们少跑了很多弯路。
解说:宁武县政务服务中心自2013年6月1日正式运行以来,建立了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和公共政务服务三个政务平台,县工商局、质监局、国土局、食药监局、安监局等50个单位相继入驻,进厅业务达5325项,这些部门将审批事项的咨询、受理、接待、投诉等办事流程不断优化,实现了“一站式”服务,用高效便捷、公开透明、热情周到的服务,温暖着来来往往的百姓,彻底改变了以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窗口行业病。
采访:办事人员
自从这个政务大厅成立以后,好多单位集合在一块办公以后,我感觉到办事人员服务态度相当好,办事热情,周到,手续比以前简化多了,办事效率提高了。
解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宁武县政务服务中心又将原各职能部门分散、分阶段受理的事项,改由中心统一收件、办理,实现一个窗口受理和限时办结,进一步提高了便民服务效率。
采访:宁武县政务服务中心主任 王喜柱
中心对所有审批服务事项实施“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群众的满意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
解说: 如今,宁武县政务服务中心已经成为群众满意的服务品牌。为方便群众办事,行政审批事项由2012年的168项精简为104项,精简率38.09%,审批时限由原来的33天缩减为现在的12天,比原来缩短了63.5%,截至目前该中心共办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42000余件,建立了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将联系服务群众的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记者:云霞 薛婷 丁玲
第四篇:“和为贵”工作室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和为贵”工作室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和为贵”工作室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鲁兴村老党员刘跃平,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为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在村领头创办跃平“和为贵”工作室。
走进跃平“和为贵”工作室就可以看见老党员刘跃平忙碌的身影,“不仅有我,还有不少党员自从“和为贵”工作室建成后积极报名担当工作室人员。”刘跃平介绍到,“这为后续工作室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化解纠纷
2020年9月17日,鲁兴村民石义因村内道路施工,路面不平,不慎摔倒造成骨折,家人与施工方发生纠纷,影响了村内道路施工。刘跃平得知后,迅速赶往现场,将双方领进跃平工作室协商解决,经老刘耐心劝解,最终双方和解,保障了村内道路施工按期完成。
农村矛盾纠纷突发多发,初始大多是小事琐事。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是跃平“和为贵”工作室的工作目标。并注重服务前置,“主动上门”,结合村情民情开展常态化走访,主动摸排矛盾纠纷隐患。
二、为民解难
前不久,鲁兴村在推动退养还湖的过程中,就有12家村民因补偿问题,联合找到村办公室说事,刘跃平主动参与调解,为每户村民打印一张退养还湖政策明白纸,耐心给村民讲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细心做思想工作,稳定了群众情绪,最终在刘跃平热心帮助下,消除村民的顾忌和村内不安定因素。
老刘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要理解村民,要体谅村民的心情,要多尊重;说话的声音要柔和,感情要真挚,在疑难杂症面前多找方法。
三、服务群众
村内在综合文化广场举办广场舞比赛,兵乓球比赛,农民丰收节,庆新年文艺演出等活动。刘跃平每次都提前打扫好文化广场卫生,自己在家里烧好水,提到广场供大家茶水。
在整治村居环境中,刘跃平也不甘落后,带领工作室人员,拿上扫帚,锄头清理村内道路垃圾。
老刘经常给同事们讲,难事儿,烦事儿,我们要跑到前头,热心干好每件事,诚心为村民服务。
跃平“和为贵”工作室开办以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民排忧解难,与村民打成一片,形成了深厚的感情。促进了村民和谐,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第五篇: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新华区: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新华社河南分社到我区调研采访教育实践活动侧记
绵绵春雨沐鹰城。4月25日,鹰城迎来了今春的第二场雨,给久旱的城市带来了甘霖,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是新华社河南分社常务副总编林嵬。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国典、区委书记董汉生、区组织部长陈晓和区政法委书记李钢成陪同下,到新华区光明路街道新程街社区调研采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3月份以来,新华区如火如荼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给百姓带来了“甘霖”。正值“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该区通过张向东、刘克清等一批身边先进典型教育身边人,创新了学习形式;通过“背对背”、“面对面”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瞄准“靶心”立行立改,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林嵬到达新程街社区时,恰好遇到了在这里蹲点调研的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富兴。
王书记非常热情地迎接了这位远道而来调研采访的客人,谈了自己在社区蹲点调研中的感受,并充分肯定了新华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效。他说道,教育实践活动在社区中能否扎实开展,能否真正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关键在社区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作用是否发挥的好。通过蹲点调研,更充分体会到社区基层干部的不容易。就拿社区
书记这个职位来说,官不大、责任却很大,新程街社区之所以能成为居民“学习的场所、活动的乐园、维权的阵地、排忧解难的娘家”,靠的是社区班子的踏实工作、靠的是社区书记陈传胜的积极作为。
接着,林嵬认真察看了社区的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和福寿雅苑日间照料中心,详细询问了服务项目、服务程序,并与在照料中心活动的社区居民深入交谈。社区书记陈传胜汇报说,“养老难问题,是社区居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在区委的领导下,社区于2013年建成了日间照料中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老大难问题。”
在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林嵬与大家热情座谈。区委书记董汉生汇报了全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以“五查五治五推进”为抓手,深入开展“五项专题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介绍了该社区党员干部中开展的“强作风、访民生、送服务”主题实践活动情况,通过“ 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设岗定责’(设置绿化美化岗、义务巡逻岗、家庭维修保洁等岗位),切实解决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极大改善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林嵬一直耐心地聆听,仔细记录,并不时地对新华区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表示赞许。
林嵬说,社区是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居民的基本生活活动大都在社区内进行,同时,社区与基层群众也最易发生矛盾,是服务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因此,教育实践
活动要落实到最基层,提升党员干部群众的服务意识,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要发挥好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中的关键作用,全力建成一个“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好班子,打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好队伍。要扎实践行群众路线,丰富党群中心的服务内容,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使社区真正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基层组织。
时间到了中午12:45,蒙蒙细雨还在下个不停,座谈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继续着。林嵬最后说,社区的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看到了新华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认真精神。他表示回去后会认真总结这次采访中的所见所闻,充分利用新华社河南分社的平台,宣传新华区教育实践活动中服务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好做法、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