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发展绿色食品的意义及标准
本文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信息网
第一 了解有机食品的定义
有机食品是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组织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防腐剂、除草剂、调节剂、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质和转基因技术等,是一种真正源于自然,国际公认的高品质、无污染、最安全的食品。除此之外,目前以有机食品、有机农业为起源,还派生出一系列的有机行业和有机产品,有为有机食品配套服务的有机加工、有机饲料、有机肥料、有机包装行业,以及有机服装、有机家具、有机化妆品等有机产品,已逐步形成有机产业。
第二必须知道有机食品与无公害、绿色食品的区别
绿色食品是指经过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其所谓安全只是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人工合成化学品,即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允许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和添加剂,把农药残留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无污染也只是污染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因此绿色食品实际上称不上真正的无污染、安全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是指其安全质量符合有关强制性国家标准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农产品及初加工品。一般认为目前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是强制性标准,绿色食品标准是推荐标准,有机食品标准是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三者共同构成农产品标准的“金字塔”,有机食品标准位于“金字塔”的塔尖,是农产品最高标准;中部为绿色食品标准,是农产品的居中标准;基部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是农产品的基本标准。
第三 有机食品的前景及发展趋势
崇尚生态、崇尚自然已成为时代潮流,加上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争议,以及全球“疯牛病”、“口蹄疫”、“SARS”病毒、“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相继爆发,许多发达国家为保证国内食品安全,加大了对有机食品的需求,国际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增长,目前国际有机食品市场总额仅为110亿美元,预计到2006年,欧盟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将增至580亿美元,美国增至470亿美元,而日本将有65%的民众购买有机食品。发达国家销售的有机食品,大部分依赖进口,德国、荷兰、英国每年进口的有机食品分别占消费总量的60%、60%和70%,有机食品正在成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汇的新兴产业。如果我们能占到欧美有机食品市场万分之一,每年就可以增加1亿多元的外汇收入。我国有机食品出口贸易额已从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至2001年的2500万美元,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茅台酒厂是我国最早获得有机认证企业之一,2001年底,茅台酒获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颁发的有机食品认证书,成为中国出口免检产品。新证书给茅台国际营销带来的最直接变化之一就是:2002年茅台酒出口量较上年增长幅度为86%。有机食品市场上价格一般是常规食品的3—5倍,辽宁盘锦市大洼县开发的有机猪,目前年出栏总量才3千头,价格是普通猪的3倍,一客商竟然要订20万头,我县开发的有机大米市场销售价达10.40元/公斤。由此可见,有机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有机食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我国的有机食品无论是规模还是发育程度还很低,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有机食品主要有辽宁的有机大米、有机猪、浙江的有机茶、江苏的有机蜂蜜。谁能抓住机遇,抢先发展,就能占领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各级政府日益重视发展有机产业,许多国内外企业看好有机食品开发,有机招商具有较大潜力。2002年,句容市在1亩田未转换的情况下,`中国农民合作社信息网详情咨询客户服务热线:400-6789-288
规划茅山有机农业圈,由政府组织在北京召开有机农业推介会,引进项目十四个,总投资达5788.8万元,目前引进资金已超亿元。
第四 发展有机食品的意义
当前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中央很重视,江泽民同志2002年3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提出“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保证食品安全”,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中提出“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200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建立健全认证、标识和公示制度,尽快使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形成品牌”,表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有机产业的发展。去年人代会期间,人大代表提议要加强食品安全,代表了广大老百姓的呼声。不久前,出现的“SARS”病毒流行,“禽流感”蔓延,向人们敲响了生态警钟,更要求我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机食品是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符合食品安全需求的高质量、高品位食品,位于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构成的食品金字塔的塔尖。另一方面,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关税壁垒被拆除的同时,绿色壁垒却不断的加高。
由于标准的提高和农药污染的加重,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大大下降,大规模退货的现象屡屡发生,发展有机食品将成为中国农业突破绿色壁垒的一条出路。因此有机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途径和推进循环经济最佳载体,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是实现“两个率先”和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发展有机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生态县、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建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是发挥宝应特色,打造宝应品牌的重要内容。
第五 发展绿色食品需具备的有利条件
一是我县生态环境良好。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地表水质量接近国家Ⅱ类水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良好。境内空气新鲜,绿树成荫,荷花飘香,水质清澈。二是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水网密布,滩地众多,盛产荷藕、鱼虾螃蟹、龟鳖珍珠,是全国水产品生产重点县。主产稻、麦、棉花、油菜、大豆和多种蔬果,是全国优质粮棉生产基地。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目前,全县已形成荷藕、棉花、水产、畜禽、水稻等 5 大系列的产业化工程,组建了荷仙、得宝、银宝等一批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产业化逐步壮大。四是我县生态氛围浓厚。从领导到群众,自上而下都有着浓厚的生态氛围,人们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意识强烈,并具有一批较强生态意识的技术人员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我县发展有机产业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五是我县农业科技先进。具有优良的传统农业种植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在全扬州市名列前茅,为有机食品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六是我县有机食品建设已有一定基础。目前已初步在范水镇、安宜镇、射阳湖镇建成了832亩有机稻米、200亩有机蟹、800亩有机藕(包括射阳湖镇600亩、原水泗乡200亩两处)和与之配套的有机食品专用肥等五大基地,得到了省环保厅的批准,列入全省有机食品示范基地,并以省环保厅和县政府名义在五大基地树立了标志牌,其中范水镇中宝德园有机农场832亩有机稻米,已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论证,其余基地正在转换,并已经以全县范围向国家环保总局申报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为指导全县有机产业发展,县政府委托南京农业大学编制了《宝应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
`中国农民合作社信息网详情咨询客户服务热线:400-6789-288
该规划已于去年7月通过了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组评审,并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县委、县政府还专门召开了创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县协调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打造“生态宝应”的工作意见》,成立了创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县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县生态建设办公室和有机食品办公室,明确了乡镇环保负责人和环保助理,为创建有机食品基地县奠定
`中国农民合作社信息网了组织保证。详情咨询客户服务热线: 400-6789-288
第二篇:《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解读
解读《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
2012-09-2
4为什么要修订《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主要修订了哪些几个方面?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人从修订的法律依据、绿色食品事业的公益性质、严格绿色食品的准入条件、绿色食品标志审核和管理工作,就新修订的《办法》进行了解读。
该负责人介绍说,此次修订的《办法》,以现行的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了我国国情和农业生产的实际,总结了绿色食品事业20年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充分考虑了绿色食品工作的性质与特点。总体思路是:以标志管理为主线,以保证质量为核心,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规范审核为保障,以证后监管为手段,切实维护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
《办法》更加彰显绿色食品在“三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了事业的公益性质
该负责人说,实践证明,发展绿色食品,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些功能作用决定了绿色食品事业的公益性质,也明确了支持绿色食品发展的政策导向。新《办法》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扶持绿色食品生产,将其纳入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支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同时,绿色食品获证单位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方面优先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从依法行政的要求出发,进一步理顺了绿色食品的管理体制
该负责人说,依法推动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强品牌农产品监督管理,是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国务院赋予农业部的行政职能。绿色食品工作已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组成部分,此次修订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根据事业公益性、品牌公共性的特点,构建了部省地市县贯通的绿色食品管理体制。一方面,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各级农业部门依法推动绿色食品发展和加强监管的职能职责,同时围绕绿色食品标志使用审查与规范管理,明确了各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的职能职责。建立这样的管理体制,既体现了农业部门的主体职能和主导作用,有利于加强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又适应了绿色食品运行模式和制度安排的需要,有利于充分发挥整个工作体系的职能作用。
立足精品定位,进一步严格了绿色食品的准入条件
该负责人说,新修订的《绿色食品标志办法》,界定了绿色食品的特定品质:即产地洁净、产品安全、质量优良,规定了绿色食品的基本要求:即标准化生产、全过程控制、规范化管理,体现了“严字当头、好中选优”的原则。由此从两个方面进一步严格了绿色食品的准入条件:一是申请人的资质条件,包括生产加工条件、原料基地建设、质量管理水平、承担责任能力等;二是产品受理条件,在符合《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包装贮运等必须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
《办法》还特别规定:申请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单位,前3年内无质量安全事故和不良诚信记录。在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期间,因检查监管不合格被取消标志使用权的,3年内不再受理其申请;情节严重的,永久不再受理其申请。
以维护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为基点,全面强化了证后监管
该负责人说,新修订的《绿色食品标志办法》,在机制层面,建立了“以属地管理为原则、企业自律为基础、行政执法监督为主导、工作机构监管为保障”的监管机制。在监管内容上,规定农业部门依法对辖区内绿色食品产地环境、产品质量、包装标识、标志使用等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获证单位用标规范,市场环境健康有序。在监管手段上,建立了绿色食品企业年检、产品抽检、风险防范、应急处置和退出公告等证后监督检查制度。在监管职责上,明确了获证单位对其生产的绿色食品质量和信誉负责;各级农业部门负责开展绿色食品的监督检查工作;各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负责跟踪检查工作。
第三篇:浅谈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意义
浅谈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
内容提要: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是指在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当中,采用绿色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及相应的绿色经营管理方式,从而实现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是绿色食品产业中科技进步因素发展滞后, 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规模较小;缺乏应有的认识;宏观机制保障不强。发展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应加大科技投入和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教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培育与支持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加速管理和政策创新;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0引言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科技创新发挥着与日俱增的作用,这主要是基于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中,科技(产品、技术、管理)创新的贡献率是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科技创新主要包含产品、技术和管理创新,其中技术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品创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档次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我国近几年,出现了一些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引起全社会和政府的关注。消费者对食品在营养、卫生、安全保障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不含有害物质残留或残留量在安全标准以内的无公害食品以及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将成为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的必然趋势。
1国外绿色食品产业现状
国外绿色食品的生产体系主要包括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禁止使用化学品,提倡农业生产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调控思想是这类农业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绿色食品生产和贸易已形成一定规模。由于国外绿色食品的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成熟和完善,加上一些国家、部分地区认证机构的陆续成立,推动了全球绿色食品的发展。
国外关于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David Audretsch and Steven Kleper提出创新是影响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因素。Tessa Avermaete等提出改善组织结构对产业结构演进有直接作用。M Yussefi指出,绿色食品需求的增长是很好的市场机会,但要变市场机会为企业机会,就要按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L Lohr通过模型分析了影响绿色食品生产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美国农场的支持政策中除了科技以外,信息、教育和科技服务的支持对绿色食品结构变革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样重要。C Dimitri and L Oberhohzer【1】通过研究美国和欧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不同政策发现,宏观管理及产业政策导向对结构演进起了重要作用。
2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现状
2.1绿色食品生产体系及方式已基本形成,生产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从1990年5月15日起【2】,我国根据国情提出了绿色食品概念,开始推行绿色食品工程,标志着国内绿色农业产业开始形成。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开展绿色农业建设的县已达到300多个,示范点2000多个,遍布全国30个省【3】、自治区
和直辖市,绿色农业建设在全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2.2绿色食品集中产区逐步形成,区域优势初步显现。
从绿色食品的区域结构看,东部地区加工产品类、农产品类占绝对优势,林产品类和饮料产品类基本相当,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中部地区加工产品类占绝对优势,农产品类和饮料产品类次之,林产品类、畜禽产品类、水产品类和饲料产品类都处于较低水平;西部地区加工产品类占绝对比重,饮料类产品比重也相当突出,林产品类、畜禽产品类、水产品类和饲料产品类都处于较低水平。
2.3生产者积极性越来越高。
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全面实施和农业标准化技术的逐步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深入普及。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广大企业和农户发展绿色食品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进一步提高【4】。另一方面,由于绿色食品具有质量、品牌、效益优势,在优质优价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发展绿色食品既能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又能有效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因而将进一步增强发展绿色食品的动力。目前,80%绿色食品企业实现增效,并带动农户实现增收20%-30%。
2.4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各级政府将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条件将越来越好。
3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
3.1绿色食品产业中科技进步因素发展滞后, 技术力量薄弱。
开发绿色食品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保障,即以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及其成果推广应用来提升产品内在品质。在绿色食品生产领域,低化学投入是一个关键的要求,生物农药、生物肥、有机肥、优质复混肥、天然食品添加剂、天然饲料添加剂、环保型包装材料、绿色消毒液等生产资料的开发,以及各种防腐技术、包装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开发,都直接影响着绿色食品的质量【5】。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缺乏开发绿色食品所需的高精尖技术人才,也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技术推广模式。
现阶段产业发展主要依靠一般劳动力和资金要素的投入,科技进步因素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较小,技术力量弱,储存、运输、加工、分级、包装等环节的处理能力差,不能满足开发高质量绿色食品的需要。并且发展滞后。其主要原因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而创新(产品、技术、管理)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要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最根本的是把科技成果运用在产品、技术和管理创新上,而创新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绿色、有机食品的(企业数、产品数、产销额、出口额、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数)指标上,扭转竞争优势下滑的局面。
3.2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规模较小。
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一,深加工产品比重偏低。2008-2010年间,深加工产品仅占25%左右,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进入成长期后市场需求升级和提高竞争力要求深加工产品比重应稳定提高,而不是止升反降。第二,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比重过高。全国绿色食品中的初级产品比重保持在37%以上,初加工产品比重有不断上升趋势,两者所占比重远远高于深加工产品,应随着初加工产品比重的提高,深加工产品比重同向提升。第三,我国绝大部分土地还保持着
传统的农业方式生产,即使是快速发展的绿色粮油作物所占比例也很小,市场需求看好的绿色大米、杂粮、蜂产品等,数量也不足,这些都与巨大的消费市场不能适应。第四,加工型食品生产企业规模不大,初级农产品型的多是个体农户,规模更小。对产业集群发展拉动作用不强的问题。其中,产值超亿元和利税超千万元的为数不多,生产企业规模不大,影响龙头企业牵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规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培育和发展自主创新品牌的能力,也影响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进一步分析可知,传统的经营理念制约(注重原料的销售而忽视产品开发)、科技研发不足、缺乏合理的政策引导、管理体制不完善等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3.3对发展绿色食品缺乏应有的认识。
近20年来,农业生产依赖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确实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与施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发生冲突时,农民为提高产量仍然施用它们,却放弃生产绿色食品应遵守的规程,这种现象不仅在大田生产中有【6】,在一些保护地生产中也有相当程度的表现。
3.4对发展绿色食品的宏观机制保障不强。
绿色食品生产对生产者本身及他人有益但与非绿色生产相比,生产者的生产成本要高得多,如要改善生产环境,购买绿色生产资料等,这样,生产者往往会因预算的约束而选择非绿色生产。食品市场准人制度等都没完全到位,市场进人的门槛太低,使得非绿色食品生产仍大行其道,制约了绿色食品的生产发展。4发展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在创造和掌握新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在生产的各个阶段和非生产领域进一步运用新知识并取得经济效益。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7】是指在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当中,采用新的高效、清洁、安全的绿色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及相应的绿色经营管理方式,实现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实现绿色食品的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保持在自然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4.1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的特征
4.1.1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是一种协调一致的技术创新系统
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促使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形成一种互补的循环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持续是基础,经济系统的持续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是目的。只有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在发展中实现了协同,才能更好地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4.1.2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在绿色食品产业一体化经营上是链条集聚
在绿色食品产业一体化经营上,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集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储运、绿色营销于一体,环环相接。绿色食品产业技术创新不仅渗透到农作物增产、病虫害防治、良种选育等生产领域,而且延伸到农产品保鲜、农产品加工、贮运及消费等众多领域。
4.1.3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
由于绿色食品产业依托于生物再生产,环境与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在区域个性上,独占资源,个性化产品,必然形成特有的技术体系。科技创新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即使引进的优良品种,也必须进行适应性栽 培。
4.2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的方法措施
4.2.1加大科技投入和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教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针对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各要素的不同贡献率及产业发展趋势,到成长期的中期、后期和成熟期,应加大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除了科技人员,还要加大研发投入以及产学研的密切结合。我国应以绿色食品企业的产销活动为中心,强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科研项目要重点支持自主创新品牌的研发与应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重点抓好具有比较优势和自主创新品牌的高技术研究开发,推动具有广泛扩散领域的高科技开发与应用研究,使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国家科研项目要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和企业的优势,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创出自己的名牌产品,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也应积极主动地寻求科技支撑和合作伙伴,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4.2.2培育与支持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型龙头企业。
培育与支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实力的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它们不仅是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进人国内外市场的主导力量,成为一手牵着农户,一手连接国际市场的龙头,成为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链条的生力军。
4.2.3加速管理和政策创新。
现有的产业结构是以往的政策导向和粗放管理的结果,调整产业结构也要靠政策导向和加强管理去引导企业优化产品、规模和产业内主要指标的协调发展。政策创新要有利于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产品结构的优化,要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并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宏观管理,促使现行管理体制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8】4.2.4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一是建立起有利于知识、技术和管理创新的体制环境。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级各类企事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参与绿色食品产业技术推广,规范推广行为和推广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为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保护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二是要尽可能逐步提高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报酬。现阶段土地使用价格和整体工资水平过低,导致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企业可以通过大量的土地和劳动投入实现利润的增值,从而使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三是打破地方保护和垄断,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奠定基础。四是加强道德建设,推动各市场主体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促进科技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绿色食品的开发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之举,将逐渐改变现有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的格局。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要以农业资源的绿色开发创新为基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中心,以提高绿色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起一批符合农业发展趋势、区域分工明显、产业关联度大的绿色科技创新基地,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化生产、加工与营销管理的绿色科技农业群体,从而不断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莹.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2011,7:300.【2】 刘伟榕.我国绿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农业展望,2011,9.【3】 陈建光.绿色食品与绿色食品产业战略升级[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4,2:57.【4】 叶博,唐海红,金丹.绿色食品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和未来方向[J].农业科
技与装备,2011,11:209.【5】 吕佳,孙艳萍,石丽英.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
济,2011,19.【6】 韩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走稳科技创新之路[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
报,2010,2.【7】 刘墨楠.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1,4:70.【8】 王德章,贾俊杰.科技创新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大
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4:31.
第四篇:漳州市绿色食品发展环境
漳州市绿色食品发展环境
一、资源环境
漳州地处南亚热带,地理位置适中,气候温暖湿润,是天然大温室,生物品种多样,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开发绿色食品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002年全市水果总产量185.7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32.38万吨,蔬菜234.59多万吨,肉蛋奶产量27.92万吨,食用菌14.24万吨,茶叶1.43万吨,全市已建成水果、食用菌、蔬菜、花卉、水产品、饮料、香料、禽畜等八个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这些基地年产值达近百亿元,年出口创汇2.7亿美元。全市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440多家,其中成规模、上档次的龙型企业190多家,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16家,市级28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潜力大。
二、生态环境
我市地处南亚热带,气候优越,生态优势突出。作物宜种性广,工业污染少,大气、水质和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洁净度高,山青水秀,生态良好。面对台湾,近靠港澳,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正在发展成为闽南交通枢纽和农产品及加工品的集聚地,是沿海经济开放地区开发绿色食品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
三、政策环境
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始终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1994年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直接委托我市成立绿色食品办公室,把我市列为发展绿色食品计划单列市,区域代号“37”,享有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初审的权限,为我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一条快车道。市委、市政府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把绿色食品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实行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先后把绿色食品列入《漳州市现代农业规划》、《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并以市政府名义制订出台《漳州市绿色食品工程“十五”发展规划》和《漳州市扶持绿色食品发展的若干规定》,为我市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了产业导向和政策扶持。全市各县(市、区)均成立了绿色食品县域委托管理机构。2002年7月,市绿办还加入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实现与国际可持续农业合作与交流相对接,有利于向国际社会宣传推介我市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业。
四、人才环境
我市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现有省热作所、甘蔗所、农学院分部、亚热带果品花卉技术开发中心、漳州农校和市农业科研所等农业科研院所,拥有一大批专业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骨干,全市基本形成农科教相结合的科技服务网络和健全的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体系,引进、推广了一批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积极推广无公害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建设了一批初具规模的水果、蔬菜和茶叶等绿色食品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指导下,漳州农校还开设了全国首个绿色食品开发专业,2002年首批招收中专生47名,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培育专门人才。
五、市场环境
几年来,市里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鼓励企业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引导企
业建立绿色食品配送中心、直销点、专营店、专柜等营销网点,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育。全市已在繁华市区设立了“漳州市绿色食品(无公害果蔬)配送中心”、“漳州市绿色食品展示厅”和“漳州市绿色食品展销厅”。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食品,培养壮大一批营销型的龙头企业,开展各具特色的市场营销,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并组织引导企业参加各种专业性博览会和展销会,不断推进绿色食品营销网络建设。我市绿色食品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中逐渐扩大,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据统计,全市“绿标”产品中,有14个获得“漳州市名牌农产品”称号,2个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4个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格森”绿色食品毛豆98%销往日本、欧美市场;“含羞草”系列蜜饯进入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隆、好又多等大型卖场和上海联华、华联、江苏苏果等国内三大超市,销往;绿色食品“吉田”食用菌产品通过香港代理商配送至新加坡超级市场;绿色食品“大岽山”白芽奇兰茶成为中国女排专用茶,畅销国内市场等等。
第五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摘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一种新兴的绿色农业-绿色食品对现代农业发展正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随着绿色食品种类的不断增加,耕种面积的逐渐扩大,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同时伴随着质量安全、可持续性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绿色食品;发展;问题。
正文: 1.绿色食品的定义
绿色食品并非指“绿颜色”的食品,而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无污染是指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严密监测、控制,防范农药残留、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有害细菌等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污染,以确保绿色食品产品的洁净。其优质特性既包括产品的外表包装水平要高,还包括内在质量水准高;产品的内在质量又包括优良的内在品质和高营养价值及高卫生安全指标。
2.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于1990年正式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到现在经历了10年多时间,其间在中国不仅建立和推广了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体系,而且还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仍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现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委托了38个分支管理机构、定点委托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机构56个、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检测机构9个,从而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网络。参照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IFOAM)有机农业及生产加工基本标准、欧盟有机农业2092/91号标准以及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有机生产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肥料、农药、兽药、水产养殖用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全国7大地理区域、72种农作物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一批绿色食品产品标准以及AA级绿色食品认证准则等,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和完善。
1996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了绿色食品标志图形、中英文及图形、文字组合等4种形式在9大类商品上共33件证明商标的注册工作;中国农业部制定并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标志着绿色食品作为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在中国的形成,同时也表明中国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3.我国绿色食品发展面临的问题生产和消费单一
我国绿色食品区域化生产开始具有一定规模。但从整体上看,仍分布不均匀。绿色食品生产对产地环境要求高,我国绿色食品原料产地及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生态资源未被破坏的山区和边远农村地区。其中,绿色食品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城市和全国各大中城市。产品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品。其次为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的畜加工产品及饮料类产品(主要指茶叶及酒类产品)。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绿色食品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导致市场不统一和规范。绿色食品产品定价缺乏科学指导
由于绿色食品在从生产到餐桌的过程中,一是对生产环境要求严格;二是限制或者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抗生素,添加剂等人工合成物质及转基因材料等来实现其安全性生产的目的;三是绿色食品具有一整严格的标准体系,包括从产品运输、加工、储藏、质量检验、包装等环节都有特殊规定;四是认证过程和管理成本较高等,这些都会增加绿色食品成本,造成绿色食品比普通食品的定价要高。目前绿色食品的定价都是企业行为,虽说符合市场经济规则,但因缺乏科学指导,定价高而不利于产品的推广。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仍不健全
我国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仍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仅仅是通过认证了事,没有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强管理方面下功夫,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二是我国在绿色食品认证后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全程检查监督和对产品
质量的长期检查监督力度不够; 三是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绿色食品生产程序及质量标准体系,但执行力度不够;四是对检验出的不合格产品、侵权行为、假
冒伪劣产品的依法打击力度不够。
【参考文献】
[1]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要求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宣传工作.农业质量 与标准,2009,5.[2]王利前.我国绿色食品生产状况及其发展对策.安全科技,2009,3.[3]熊建,刘旭辉.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策略.粮油食品科技,2009,5(17).[4]科技向导.2010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