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13:2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曾国藩传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曾国藩传读后感》。

第一篇:曾国藩传读后感

读《曾国藩传》有感

曾国藩在近代史上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就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政治家一个毛泽东,一个蒋介石,都对他推崇备至。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在太平天国运动时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那么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人们眼中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呢?我希望能在《曾国藩传》中寻找到答案。

一.读书

作为曾子的后人,曾家祖祖辈辈都是半耕半读,有书读天赋的小孩从小就让他以读书为业,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会读书的就务农,以供养全家。因此,在曾国藩还是孩提时,就背负起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让人佩服的是,当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后,他没有消沉,而是为自己改名“涤生”,意思是:洗涤自己、重获新生;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生子。更可贵的是,他中进士、点翰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 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在自己的低位与财富都到达了一定高度后,仍然孜孜不倦的从书中学习知识,这在当今社会都是很难得的品质。

二.修身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并终身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座佑铭以自勉。其进入翰林院后,并不急于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心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拜倭仁为师,开始“正心”“修身”。他天天写日记,晚上临睡前,把一天来所为的事,不分大小逐一记下来,然后问一问自己,今天所作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径?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这一习惯曾国藩一直保持到临死前的一晚。“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梁启超

正是他对自己近似苛刻的检点,完善了他的人格,塑造了“曾国藩人格”魅力。曾国藩的人格修养,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 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诚。敬,静,谨,恒”五个字看似简单,但是曾国藩坚持了一生,也由此造就了其完美的人格。

三.用人

曾国藩认为导致晚清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吏治的腐败,而吏治的败坏又源于人才的缺乏。“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他将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危机的重要措施。正因如此,他十分注重发现和举荐人才,只要确有特长,哪怕此人给他的印象不佳,甚至心存隔阂,他都不会以个人好恶决定取舍。他认为“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德而无才,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则近于小人。”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世上之人,其聪明才力相差不太远,些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更生异人”。当时聚集在曾氏之幕府中有百人之多,有文学、军事、法律、算学、天文、洋务、机器制造等,几乎集举国人才之精华。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中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曾国藩功不可没。

四.带兵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 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曾国藩信奉“惟有德者能宽服民,其次莫如猛”。所以持“宁可错杀,不可轻放”,谓之“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曾氏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整顿营规,讲求战守尚在次之。选择哨官营官,以“朴实稳当”,是第一义。须

重在实心办事,有忠义血性;其次在能吃苦,号令严明,有智谋。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五.远见

在国难当头之时,曾国藩以及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很有创新精神,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有人说他是屠杀太平军的侩子手,冷血无情;有人说他是是汉奸,卖国贼,坐拥几十万大军而不思恢复汉室,而是甘做朝廷的鹰犬;也有人说曾公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必然是有功有过的,我们没有必要去苛求古人,而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其所处位置的上去考理解他。而对于曾公的处世哲学以及个人修养,我们不得不佩服,倘若认真研读,我们必能从其中发现人生的财富。

第二篇:曾国藩传读后感

读《曾国藩传》有感

曾国藩在近代史上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就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政治家一个毛泽东,一个蒋介石,都对他推崇备至。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在太平天国运动时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那么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人们眼中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呢?我希望能在《曾国藩传》中寻找到答案。

一.读书

作为曾子的后人,曾家祖祖辈辈都是半耕半读,有书读天赋的小孩从小就让他以读书为业,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会读书的就务农,以供养全家。因此,在曾国藩还是孩提时,就背负起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让人佩服的是,当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后,他没有消沉,而是为自己改名“涤生”,意思是:洗涤自己、重获新生;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生子。更可贵的是,他中进士、点翰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 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在自己的低位与财富都到达了一定高度后,仍然孜孜不倦的从书中学习知识,这在当今社会都是很难得的品质。

二.修身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并终身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座佑铭以自勉。其进入翰林院后,并不急于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心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拜倭仁为师,开始“正心”“修身”。他天天写日记,晚上临睡前,把一天来所为的事,不分大小逐一记下来,然后问一问自己,今天所作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径?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这一习惯曾国藩一直保持到临死前的一晚。“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启超

正是他对自己近似苛刻的检点,完善了他的人格,塑造了“曾国藩人格”魅力。曾国藩的人格修养,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 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诚。敬,静,谨,恒”五个字看似简单,但是曾国藩坚持了一生,也由此造就了其完美的人格。

三.用人

曾国藩认为导致晚清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吏治的腐败,而吏治的败坏又源于人才的缺乏。“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他将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危机的重要措施。正因如此,他十分注重发现和举荐人才,只要确有特长,哪怕此人给他的印象不佳,甚至心存隔阂,他都不会以个人好恶决定取舍。他认为“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德而无才,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则近于小人。”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世上之人,其聪明才力相差不太远,些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更生异人”。当时聚集在曾氏之幕府中有百人之多,有文学、军事、法律、算学、天文、洋务、机器制造等,几乎集举国人才之精华。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中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曾国藩功不可没。

四.带兵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 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曾国藩信奉“惟有德者能宽服民,其次莫如猛”。所以持“宁可错杀,不可轻放”,谓之“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曾氏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整顿营规,讲求战守尚在次之。选择哨官营官,以“朴实稳当”,是第一义。须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启超

重在实心办事,有忠义血性;其次在能吃苦,号令严明,有智谋。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五.远见

在国难当头之时,曾国藩以及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很有创新精神,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有人说他是屠杀太平军的侩子手,冷血无情;有人说他是是汉奸,卖国贼,坐拥几十万大军而不思恢复汉室,而是甘做朝廷的鹰犬;也有人说曾公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必然是有功有过的,我们没有必要去苛求古人,而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其所处位置的上去考理解他。而对于曾公的处世哲学以及个人修养,我们不得不佩服,倘若认真研读,我们必能从其中发现人生的财富。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启超

第三篇:曾国藩传读后感

我在别人的推荐下看了一本《曾国藩传》,我想,大家一听到“曾国藩”这个人名,一定会想:咦?这不是历史书中提到的那个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吗?清朝的走狗!确实,在没读过这本传记前,我对他的印象也是这样。但是读了这本传记后,我才明白毛泽东、蒋介石为什么都如此推崇他?曾国藩,确实是大清朝最忠诚的汉臣,确实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但那是他所处历史、所处社会环境决定的,作为一个纯粹的人,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我国近代史中一个少见的“完人”。

在曾国藩身上有许许多多的亮点,我认为他在“求学”、“修身”、“克己”三方面的所为非常值得世人学习。

首先,说说曾国藩的“求学”。可以这么说,曾国藩这个人一生只做了二件事:一是读书,通过读书考取功名,通过读书修身养性;二是创办团练、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从小就“一心只读圣贤书,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求得功名,光耀门楣。这和他的家庭出身有关。他家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曾子的后人,祖祖辈辈都是半耕半读,有书读天赋的小孩从小就让他以读书为业,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会读书的就务农,以供养全家。因此,在曾国藩还是孩提时,就背负起“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每天天不亮他就会被父亲摇醒,闭着眼睛背书;晚上就由爷爷陪着挑灯夜读。让人佩服的是,当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后,他没有消沉,而是为自己改名“涤生”,意思是:洗涤自己、重获新生;还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更可贵的是,他中进士、点翰林(相当于现在进入部委级公务员行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太平天国,曾国藩肯定会成中国最后一位理学大师,会和朱熹、王阳明一样以理学宗师流芳百世,可惜太平天国改变了曾国藩的命运。

反观我们自身,平时大家都忙于业务工作,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几乎没有,一听说单位布置调研文章撰写,常常是心里发慌或干脆上网“借鉴”。因此,曾国藩那种“以拥有渊博知识为荣”的价值观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说说他的“修身”。曾国藩进入翰林院后,并不急于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心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拜倭仁为师(倭仁是清朝非常有名的一位苦行僧),开始“正心”、“修身”。他天天写日记,晚上临睡前,把一天来所为的事,不分大小逐一记下来,然后问一问自己,今天所作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径?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同时还把自己每天点滴的进步向老师作汇报,严厉地批判自己,解剖自己。“天天写日记解剖自己”这一习惯曾国藩一直保持到临死前的一晚。正是他对自己近似苛刻的检点,完善了他的人格,塑造了“曾国藩人格”魅力。他不仅以知识渊博闻名翰林院,还以品行端正闻名翰林院。连他的政治对手,在咸丰帝登基后,肃清他恩师穆章阿结党时,都帮他说话,说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这就是人格的魅力!曾国藩二十八岁中进士、点翰林,至三十七岁官至二品,一步步地从翰林院的七品芝麻官升至二品大臣,正是基于他的渊博的知识、端正的品行。

最后,讲讲他的“克己”。克己,也就是自律。曾国藩这个人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他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都很高。曾国藩在京官至二品时,总被人戏称为“一品”大人,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给自己规定每餐只吃一个荤菜。二品大臣,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官员,听听现在同级别的官员――中石油前掌门人陈同海的豪言,你不难发现,曾国藩能坚持这么做有多不易?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家书。去过书店,翻过“曾国藩家书集”的人不难发现:曾国藩官当得越大,家书中对家人的要求是越高,尤其是在他组建湘军拥兵后。

在物欲横流、各种诱-惑多如过江之鲫的当今社会,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曾国藩的“修身”、曾国藩的“克己”。

读一本书,不一定会改变你什么,但书读多了,它会潜移默化你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而影响你的人生。因此,我建议大家有空多读书,多读好书,也包括这本《曾国藩传》。

第四篇:《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大一时又看了一遍。这本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探究了其内心的负荷与无奈。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在阅读了《曾国藩传》之后,我首先感觉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中国人,他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那就是修身,齐家和治国。尽管他服务的是那个腐朽的满清王朝,但是抛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仍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是个真正的学者,从他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贯穿了其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后半生虽不断征战,且经历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与学习。每日坚持写读书笔记,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曾家虽屡次封侯,但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很严,教育子女更是中国近现代的典范,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后,首先组织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赵烈文、黄翼开、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幕僚。不仅如此,曾国藩也是识才的伯乐。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创建了金陵书局,不仅翻译和出版国内经典典籍,还翻译了一大批国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书籍,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攻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于是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便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师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时,他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中国有多少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圣经,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中国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的确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国封建官位之极。

纵观他的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第五篇: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这本书大概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探究了其内心的历史负荷与无奈,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通读《曾国藩》之后,我觉得,前期的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他是一个乡村小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就很爱读书,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奋发图强,积极入世,忠君爱国。,长大后, 他克守封建礼教,理学修身养性的功夫,而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仕途上, 也是秉公执法,敢于得罪权贵,他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是官之典范,人之楷模了!

而后期, 多年的官宦生活终于把曾国藩给同化了,他不再盲目模仿古代的忠臣直言死谏,虽然没有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但对一些官场恶俗也睁只眼闭只眼,就这样.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仕途一帆风顺的曾国藩。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悲剧。

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有两件: 灭太平军与兴办洋务.在这两件事里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创新.爱国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在扑灭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又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属于团练,相当于民兵,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省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以及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很有创新精神,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也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往向不是一时半刻所能形成的。那种不可遏制的欲望唯有像曾国藩这样勇武之人才能取得。曾国藩一直以成国家栋梁为宿愿,便投以完善自我的诸方面努力,从“勤”以治身到“畏”天命,无一不是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在努力。而对于做为出身封建地主阶级的曾国藩来讲,他唯一的选择是维护其阶级的利益。曾国藩所接受的一切教益都是忠于封建王朝,严守君臣父子的仁义道德。

纵观他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下载曾国藩传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曾国藩传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曾国藩传读后感(精选)

    曾国藩传读后感 书名:,作者:易孟醇,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 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9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1 我们这些人,对曾国藩总有一种复杂的感情阻隔。曾国藩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个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印象产......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1 自省,成功的基石深秋的夜晚,微凉的风从小院穿过,涤生平静地回到书房,拿出纸笔,微微捻了捻胡须,看着被自己打了一地的水烟壶,写下了“日课十二条”这个题目。......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1 曾国藩出生平常,智商平常,考了七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我觉得他成功的原因有四:其一:善于反思第六次科举考试落榜,......

    关于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有感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中国近代史任务传记读后感《曾国藩传》有感。曾国......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晚清之楷模 前期的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他是一个乡村小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就很爱读书,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奋发图强,积极入世,忠君爱国。,......

    《曾国藩传》读后感

    作业题目:《曾国藩传》读后感 专业及班级: 姓名及学号:具体的分工: 纺织1302班,纺织1304班 周炎华(1310150403) 李宇江(1310150413) 李宇江 写读后感,做PPT 周炎华 课堂演讲《曾国藩传......

    《曾国藩传》读后感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堪称理学的精髓所在,而在数百年后将其贯彻至今的却是一名不喜理学但却足够伟大的清代官员。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