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3 13:1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普通法的精神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普通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第一篇:普通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一、内容重述

在一番简短的引述(普通法的成就与危机)之后,作者提出普通法传统的两个特征:一个方面,它有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特征,表现为以独立的个人作为整个法律制度的出发点,对个人自由和私人财产无限尊崇;而另一方面,它又有着一种相反倾向的特征,即把个人作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作为团体的成员的人来对待。(P9)

紧接着作者指出美国这样的普通法传统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七个因素,并在接下来的各章中(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对之一一进行回顾——

1、日耳曼法。【第一章】英国法律史的开端,13~15世纪,作者称之为严格法阶段。“个人主义是我所称的严格法阶段的主要特征……英美法一开始就孕育着严格法所具有的个人主义。”

2、封建法。【第一章】封建法时代是普通法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身份”和“关系”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概念(区别于罗马法的“意愿”和“法律行为”)。法律关注的不在于当事人的行为而在于他的身份,承担义务不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愿、契约,而是基于他们之间法律上的关系。“以关系的概念处理法律问题,是根据封建保有权附属的权利义务关系类推而来的典型的普通法模式。”(P21)

3、清教主义。【第二章】“根深蒂固的清教主义,是形成我们普通法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法律中决定性的因素。”(P25)清教的一个基本主张是个人行为的“理性诚实的自愿契约”学说,把个人良知和个人判断置于首位,反对(官方)权威的强制,但同时强调每个人必须承受并遵守他们自己选择的后果。在宗教组织上,此学说产生了一种“联合但不从属”的体制,“我们互相帮助,而非互相支配”。此外,清教具有民族主义传统。在分析了清教主义对美国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产生的影响(重视制定法,侵权法中雇工伤害的风险承担和共同过失学说,刑法上的报应理论,在宪法和财产法里对私人权利的极力推崇,对衡平法的抵制,在法律适用和执行中对法官的戒备……),之后,作者指出这些影响“与我们时代的精神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利益格格不入”,“我们的法律制度需要淡化个人主义色彩”。

4、17世纪司法权与王权之争。【第三章】司法权与王权之争的结果是使得法律至上原则最终得以确立。作者在第三章中回顾了这一原则(法即理性,个人主义)的历史渊源,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主权思想(法即意志,国家主义)的历史。“法律至上原则作为约束包括王权在内的基本原则,它是从17世纪法庭与国王之争以及18世纪的政治学说之中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它被作为保护个体及其利益以防止国家和社会侵害的工具。”(P52)

5、18世纪的政治思想。【第四章】“随着历史的变迁,普通法的限制王权理论演进为对一切权力进行自然限制的理论;普通法中英国人的权利演化为人的自然权利。”为理解这一变化对普通法造成的影响,作者在第四章中对自然权利理论进行了“全面审视”,指出这一理论对普通法传统的两个影响:普通法终极主义的流行和个人主义的强化,而这两种影响已经造成“不良后果”。

6、19世纪上半叶美国拓荒和农业社会背景。【第五章】作者在第五章指出这一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司法审判存在的三个问题,并分析了它们对美国当今法律造成的不利影响。

7、19世纪的法哲学。【第六章】作者在第六章首先简单回顾了法律演进的历史:原始法→严格法→自然法→成熟法,然后着重分析了19世纪五大法哲学流派对普通法产生的影响:抑制了法律自由化的势头,但同时使得现行法律刚性化。

根据作者对普通法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直至20世纪之前,各种社会因素和思潮基本上是在不断地强化着普通法个人主义的一面。然而,作者当时所处的20世纪初叶,是一个在日益强调社会利益/公共利益的时代。普通法如何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并实现自身的发展?作者看来,答案即在于司法造法。而普通法所独有的司法经验主义特征和遵循先例原则使得它具备发展出理性法律的能力,因而普通法恰好能够适应法律社会化的时代要求。【第七、八章】

第二篇:浅析经验主义对普通法精神的影响解读

本科生毕业论文

浅析经验主义对普通法精神的影响

中文摘要

普通法作为当今世界两大法系之一。判例法制度、遵循先例原则、程序先于权利等原则是普通法特有的原则和制度。本文主要从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探索普通法形成的哲学背景。进一步认识普通法独立于欧洲大陆而形成自身特色的文化原因,同时为中国的法制精神和立法原则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经验主义;普通法; 法律形式

者:

杨浩

指导老师:陆益民

I

本科生毕业论文

Brief analysis empiricism to common law spirit influence

Abstract The common law as one of two legal systems in the world today, the case-law system, follow precedent principle, program prior to the common law rights principle is endemic principle and system.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empirical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explore the Angle of the common law philosophy background formation.Further understands why common law could be independent of continental Europe and form their own features of cultural reasons, while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legislative principles for China's legal spirit.Key words: empiricism;the common law;form of law

Written

by yang hao Supervised by

lu yimin

II

本科生毕业论文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根植于英国传统文化的经验主义................................................................................................2 1.1英国经验主义思想的内涵及其方法论概述....................................................................................2 1.2 经验主义深入英国传统文化...........................................................................................................2 第二章 经验主义对普通法发展模式的塑造:判例法模式、遵循先例原则、注重程序原则............3 2.1判例法是经验主义在法律中的集中表现........................................................................................3 2.1.1 经验主义为判例制度认定事实提供方法论方法....................................................................4 2.1.2 经验主义使得判例制度的成为能动的法律制度....................................................................4 2.1.3 经验主义传统是英国抵制罗马法复兴影响的最重要的文化因素。....................................5 2.2遵循先例原则是普通法经验主义法律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现...................................................6 2.3程序优先原则是普通法经验主义的价值倾向............................................................................7 总结..............................................................................................................................................................9 参考文献....................................................................................................................................................10

I

本科生毕业论文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各国间的经济交往日趋频繁,法律体制之间的研究和借鉴也就不可避免。普通法作为英美法的基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大陆法系共同构成了西方的两大法系。

哲学作为一个民族和地域意识的集中体现,是文化的核心,为法律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唯有通过研究法律的上位意识——哲学,才能从整体把握法律形成和发展,并为以后的改革提供方向。经验主义作为英国哲学的根本,直接决定了普通法的外在特点:判例法、遵循先例和程序优先。可以说,经验主义贯穿于普通法的整个立法司法活动。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制初步完成,但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我国法律都以借鉴日德成文法为主,忽视了普通法对于我国现阶段法制建设的重要性。通过研究普通法的哲学基础,将有利于我们结合本国文化,有选择的吸收。同时,也从研究方法的角度为我国法制改革提供参考。

本科生毕业论文

第一章 根植于英国传统文化的经验主义

1.1英国经验主义思想的内涵及其方法论概述

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经验主义指的是从16到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与理性主义相对立的的哲学思潮。其中心是所有的知识来自经验这一认识论判断,且因为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均来自英国,故又将经验主义称为英国经验主义。

在西方历史上,英国是经验主义的大本营。虽然对英国为何会走上经验主义道路众说纷纭,学界也很难达成一致,但一般认为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构成等密不可分,本文不做详细讨论。不管是资本主义已经发展的18世纪“经验主义”同“理性主义”的斗争,还是中世纪教会内的“名实之争”,乃至古希腊各学派在认识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其中无一不体现了这样一个共同争论点,就是认识的根本来源到底是感官经验还是内心天赋。

经验主义一般认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知识的终极来源为感官经验。经验主义者强调外部世界的信息在感官中就能呈现出来。心灵的主要作用就是对这些信息加以判别和组织,从中引申出意义,并与其他事物相关联。而事实的根源只能是感觉经验。

基于上述的认识论判断,经验主义认为只有经验的方法(empirical method),特別是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或即归纳方法(inductive method)或类比推理法(analogism method)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所谓类比推理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它是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这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方法。显然,两个事物之间之所以能进行这样的推理是基于它们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故相似是类比推理的基础。相对于演绎推理而言,类比推理的形式结构并不重要,这一结构并不能够保证结论的真实性。

而从认知过程看,类比推理由多个认知步骤所构成:当遇到一个新事物需要运用类比推理进行研究时,首先要做的是通过相似联想找到可以作为类比的已知物;接着就要分析这种已知事物中哪些知识是可用于认识新事物的;然后要将这些可用的知识映射到新事物上,以期达到认识和解决新问题的目的。两个或者多个事物之间具有某些相同性质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的其他性质也一定相同。类比推理最多能做出一个有关可能性的判断,通常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1.2 经验主义深入英国传统文化

在英国曾流行着这样谚语:“看清楚以后再跳”、“一盎司事实抵得上一磅理论”、“不到桥边不想桥对面的事”。英国科学家威廉·汤普森(William Thompson)说:“我做了才知道,我不做不知道”。这些谚语名言不仅是英国人对生活的总结,也形象表达了英国人对经验的推崇。他们做事依赖直觉、本能和经验。

本科生毕业论文

保守的、普遍的经验主义是这个民族的性格,以至于几乎所有的经验主义大师都来自英国。经验实质上是对曾经发生的事实的感官体验,我们做事离不开经验,而经验的产生也离不开行动。英国人做事喜欢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见机行事,不是死抱一棵树。相反,他们对于空口理论总是嗤之以鼻,讲究实用,讨厌虚谈。英国哲学家边沁创立的功利主义便是对英吉利民族性格很好的诠释。因此整个英国的文化核心就是经验主义,外在形式则是与经验主义异曲同工的功利主义。

第二章 经验主义对普通法发展模式的塑造:判例法模式、遵循先例原则、注重程序原则

普通法的形式是与经验主义是分不开的,这正如庞德所言,“在普通法法律家富有特性的学说、思想和技术的背后,有一种重要的心态。这种心态是:习惯于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观察事物,相信的是经验而不是抽象概念:宁可在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每个案件中似乎正义所需要的从一个案件到下一个案件谨慎地行进,而不是事事回头求助假设的一般概念,不指望从被一般公式化了的命题中演绎出面前案件的判决这种心态源于那种根深蒂固的盎格鲁-撒克逊的习惯,即当情况发生时才处理,而不是用抽象的具有普遍性的公式去预想情况。”

法律所采取的形式与传统思想的一致是法律作为行动规则所具有的普适性所决定的,法律形式若与传统思想相冲突,甚至是背离传统思想,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法律的普适性能得以实现,同时,法律作为行动规则的作用也难以发挥。法律与传统思想的对应,这对我国的法制建设不无指导意义。我国近代法律的转型由于时代动荡、内忧外患,法律引进多于改进,批判多于反思,我们是在全面批判中华法系中采纳了大陆法的形式。但法律是有其社会、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的,法律思想的移植非一日之功。法律形式可短期内进行移植,而法律思想却很难移植,它是在反思中发展、变化的。这也是为什么虽历经百年,我国传统的思想仍有那么强大的力量的原因。同时也形成了法律思想与法律形式的不和谐。

①2.1判例法是经验主义在法律中的集中表现

法律有不同的规则表现形式,诸如制定法、判例法、习惯发、法理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判例法与成文法二种形式。法律所采取的形式往往决定于一国的法制传统,历史传承和思想文化。正是当法律与传统相契合时,作为行动规则的法律才能为大众所接受。近代欧洲大陆法所采用的成文法典的形式也是深 ①② R.Pound,What is the common Law in the Future of the Common Law,1937,3 PP.18f.沈敏荣.论我国法制建设中的几个问题.学术研究,2000,(2)

本科生毕业论文

受罗马法和欧陆唯理主义的影响。同样,对于普通法而言,它与英国的传统思想密不可分。它所采取的判例形式深受传统思想,即经验主义的影响和支配,经验主义是普通法判例表现形式的思想渊源,而判例法是经验主义在法律中的具体体现。

2.1.1 经验主义为判例制度认定事实提供方法论方法

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对案件事实的查明和法律的查明。由于经验主义对实效的重视,使得普通法法官并不注重对案件的理论研究而更关注案件的实然状态。同时因为对未经验证失误的不信任使得法官在司法活动中一直谨小慎微,任何一样证据未在法庭由控辩双方质证论证就不具有法律效力。在遮掩的理念下,法官会致力追求对案件本身事实的认定和冲突的解决,而不在乎是否真正符合普遍真理。法官更多考虑的是自身对案件的感知,运用自己实践获得知识和自我对法律的理解,那些不能证明自身合理性的先例会被抛弃。因此经验主义为判例制度下的法官提供了认定事实的方法,使得判例下的法官是理性的法官,事实是可接受、查明的事实。

2.1.2 经验主义使得判例制度的成为能动的法律制度

在普通法系中,司法过程是独具特色的,与大陆法系迥然不同。美国法学家庞德曾批判道“19世纪欧洲大陆的法典理论使得法院成为一种司法自动售货机。这种必不可少的机器已用立法或已经接受的法律原则事先准备好。一个法官惟一能做的就是把案件事实从上面放进去,并从下面取出判决的确,案件事实并不总是与机器适应,因此,为了得出某种果,我们或许不得不重击或颠簸机器。”然而,普通法法官就没有那些现成的法条充当售货机,她们必须运用自己的经验——普通知识的经验和法律知识的经验,来解决具体案件判例制度的存在确认了这样一个事实:法律是被发现的而不是创造的,这不仅体现在从先例中得出法律存在的结论,也无异于法官通过判决来宣告他所适用的法律才是确实的法律,而且先例有沿着逻辑发展路线自我延伸的倾向,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判例制度本身就是一套经验的规则体系。依据判例法出的判决往往需要有一个清晰而有深度的判决理由,这其中就凝结了法官的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现实经验,例如,在普通法的判例制度中,判例适用的前提是至关要的“区别技术”的运用,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里每个案件都是富于个性“个案”,为了发现法律,法官要像工匠一样分析每一块材料的质地和特性,运用己的知识背景甚至直觉塑造出一部部伟大的作品。

另一方面,从法官的遴选也可看出经验主义在其中的作用。普通法国家,法官是从优秀的出庭律师这个有限的范围中选拔,至少可以确保那些非常有能力、又富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在高等法院任职。同时,法官的任职是终生的,只要其行为端正,职位就受到法律保护。只有在其违反正当行为原则并在上下两③ ③陈卫东 李训虎.先例判决·判例制度·司法改革[M].2003,42-43

本科生毕业论文

院的共同要求下才能由国王(女王)予以免职,但是自有法律规定以来,还没有一位法官 被免过职。④这就体现了对法官经验的推崇;而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官的情况与之完全不同。大陆法系的法官属于文官,虽然各国自有重要差异,但还是有一个基本模式:谋取司法职位是一个大陆法系中的法律大学毕业生所可能选择的职业之一。如果希望从事司法工作,在毕业后不久参加国家司法考试,不久就可以成为基层法院的法官。

在普通法体系里,法律就是从一个个判例中体现出来,并且上升为全民族的行为准则。这正体现了经验主席认识事物必然规律,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而自己的经验又为后人所参考。如此构建起整个法律大厦和信仰。法官们笃信自己的经验和对法律的理解,按照经验法则最求法律的终极目标。正如美国现实主义法学家瑟曼·阿诺德说过:“伟大的、盛行的、真诚的理想使某个民族大为激动且变得脱离实际之时,也就是司法制度失去其威信和影响之际。”

⑤2.1.3 经验主义传统是英国抵制罗马法复兴影响的最重要的文化因素。

公元1世纪至5世纪,罗马军队曾征服并占领不列颠,但是当地土著人—凯尔特人的抵触情绪限制了罗马法的渗入。同时不列颠经济仍处于氏族后期,这也使得罗马人兴趣索然。公元455年,罗马帝国撤出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人趁机占领了英国。罗马法对英国法制的影响也基本消失殆尽。

公元11世纪至15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大陆复兴,同时也影响到了英国。16世纪在英国兴起的衡平法和商法都很大程度地吸收了罗马法的精神。但是,罗马法对英国的影响却始终很有限,它并没有能够改变英国法独立发展的方向。当时的英国之所以没有像西欧大陆一样全盘地吸收罗马法,其中有很多种因素,包括民族精神、政治背景、法律状况以及法学教育和法学家阶层。但英国保守的民族特点和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因素。他们不看重理论上是怎么说的,而在乎事实上是如何做的;不爱以抽象理论为依据,喜欢用具体实例作凭证。务实的民族特性导致英国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在这种思维模式熏染下,英国不大可能在极富抽象性理论的罗马法基础上发展出如法国、德国那样高度系统化、确定且精细的法典法,而更倾向于吸收记载着“非抽象之法规,而为极具体之规则”的日耳曼法。因为英国人很难接受这种依据理性预先建构好的法律大厦,与其这样,倒不如继续在已有的法律“集体经验”的“仓库”(黑格尔语)进行修补。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法学教育和法律运行,已经造就了一大批普通法学者和法官,这是一只不可忽视的反对罗马法的力量。由于他们为既得利益者,就使得普通法的传播、教育、研究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以致当欧洲大陆开始进行如火如荼的研究时,英国法学家们却没什么建树。这反过来又强化了民族的统 ④⑤⑥⑥李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J].2009,(34),5

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p156 王薇.英国法排斥罗马法探析.西南政法大学,2003

本科生毕业论文

一认识,即英国不需要罗马法。同时,根据英国传统的法律观,制定法只是对判例法的无可奈何的补充。一旦有可能,人们将引用实施制定法的判例,而不是条文。英国的制定法零星而不成系统,它的影响力远不及不成文的判例法,后者由法官经数百年而发展起来,几乎适用于所有法律领域。加之英国人缺乏高度抽象化、系统化的逻辑思维,难以达到形成系统法典的技术要求,而先例是已有的案例,实在而又易于比照和把握,符合了英国人的思维特性。基于这种民族特性,英国人放弃法典而选择判例作为普通法的表现形式就符合常理了。

同时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公约和国际条款的国内适用和欧盟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的影响,制定法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但判例法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渊源生成于英国特殊的习惯法基础,出于对传统尊重,迄今也仍然是英国法最主要的渊源之一。

2.2遵循先例原则是普通法经验主义法律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现

所有法律制度中,法院的判决先例都在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法官们都有遵循先例的倾向,但不同法制之下这种倾向的力度是不同的。遵循先例原则在英美法上便显得十分突出,是英美司法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是英美法系的代表性特征。

英国法官参照判例进行断案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十二世纪。在1066年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以后,英国开始有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王权,展示国王的权威,国王开始派遣代理人到各地巡回审判,试图用统一的法律制度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当这些巡回法官返回维斯特敏斯特之后,他们在一起讨论案情、交换法律意见,彼此承认各自的判决,并约定在以后巡回审判中加以适用。十三世纪以后,随着判例集的汇编、判例著作的出版,遵循先例渐渐取得普遍的意义。至十三世纪末法官在处理案件时就不断援用先例,到十六世纪遵循先例已被作为惯例确立下来。十九世纪后半期,随着法院组织的改革和统一以及系统权威判例汇编的出现,遵循先例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遵循先例原则是判例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是判例法得以形成的基础。遵循先例原则的基本含义就是,包含在以前判决中的法律原则对以后同类案件有约束力,具体说就是高级法院的判决对下级法院处理同类案件有约束力,同一法院的判决对其以后的同类案件的判决具有约束力。即指以前判决中的法律原则对以后同类案件具有约束力。

遵循先例在普通法系国家是有其独特原因的,它是在经验主义法律观的作用下,在政治制度的大背景下,与英国民族性和思维特点紧密相关。当然,一个民族尊重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倾向性在司法上就体现为法官处理案件时参考先前的判决,下级法院遵循上级法院的判决,因此各个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受司法先例的影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英国的司法先例却是一种有直接拘束力的法律。在英国,对 ⑦⑧

⑦张锐智.试论美国司法审查制在权力监督中的作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31(1)林洪平.浅论普通法上的遵循先例原则.北大法律信息网,2005,4-5

本科生毕业论文

于司法先例,法官在审案时不只是参考和可以遵循,而是必须遵循;先例不只是示范的模式,而且是对后来案件具有拘束力的判例。英国经验主义分析学家洛克声称:一切知识都来自感觉和反省,而非天赋或先验。他们认为大陆法系的成文的法典不仅令人难以把握,甚至让人怀疑其可靠性程度这就决定了英国人不可,甚至令人怀疑其真实性。相反判例是司法活动的先前判决,是对以往案件的真实处理,是法律干涉生活的有效证明。【8】

此外,从方法论角度看,在普通法系中,遵循先例要能够成为具体的司法实践原则,就自然假定了运用类比推理来判决新的事例或解决新的法律问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由于在现实的社会中所产生的法律事例是非常复杂的,如何在复杂的案件中获得相对的公平正义呢?遵循先例的价值在于将某些确定性和可预见性的规则引入到私人活动及商业活动之中,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趋利避害,争取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遵循先例对法官专断也能起到约束作用。遵循先例原则减少了法官作出偏袒和偏见判决的可能性。如果废除了先例原则,那么在未被制定法所规定的整个人际关系领域中,法官就会按照他们个人的旨趣和个人的是非观去自由行事。遵循先例原则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法官的一些重复劳动,从而大大提高诉讼效率。遵循先例的精髓乃是相同的情况相同对待,这与人们追求平等的正义感相吻合。这样,基于先例进行类比推理就显得比较公正、有效和灵活。事实上,在其他很多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的科学领域,人们解决问题也往往会选择运用类比方法,比如营销管理、理论物理学。

既然类比推理是普通法系的方法论基础,它在这一法系的司法活动中普遍地使用就显得非常自然了。这就涉及到普通法中的查明与适用。在普通法系中,对于一个案件的审判过程,法官就是先通过对大量先前案例的系统性搜索,找到与其审判案件最为相似或相近的先例,并对案件的要素进行分析。由于运用类比推理得到的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取决于两个案件要素相同或相似的程度,所以如何找到并确认哪个先例可以作为当下案件的类比案例,就是对法官的经验和法律素养的考验。不过,运用类比推理是以可作为类比物的先例的存在为前提的。这样,如果找不到相同或具有很大相似程度的先例,也就是说原有的案例与当下遇到的案件不相匹配,那么法官就需要创造并确认一个新的审判例,而其就成为日后法官审判类似案件的先例。普通法系正是运用这样的方法,在不断变化的错综复杂的案件中保持与时代共进的步伐,从而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⑨2.3程序优先原则是普通法经验主义的价值倾向

在英国人长期的观念中,权利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的,但权利的行使和救济必须依照法律程序来进行。令状制度是“程序先于权利”原则的直接的制度表现,诚然,令状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但这一制度得到广泛的接受和沿袭就体现了身后的文化认同感。亨利二世在设计“令状制度”时初衷是与地方贵族争权以达到中央集权。但在实施过程中便出现了“令状+程序=权利”的法律模型,因此,当时基本 ⑨罗鹏举

郦全民.普通法系和成文法系的方法论浅析.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本科生毕业论文

形成了“无国王令状即无救助办法”的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令状制度逐渐格式化,就演变为今天英国普通法的倾向就,即“程序=权利”。于是权利体现于法律程序之中,权利由程序来设定,权利因程序的存在而存在,程序甚至比权利本身更重要。这意味着一项权利是否能得到法律的保护,首先要看当事人选择的程序是否正确,如果程序出现错误,即使权利有实体法上的依据,也得不到普通法的保护。

英国人信奉经验,认为认识的唯一途径就是经验,别无他法。众所周知,经验尽管如此重要,但经验往往是零散的和个别的,如何能够从个别中提炼除带有普遍性的一般,或者说获得共同的经验,必然打破个别的局限,就必须采用科学的工具——归纳法。但是,如何确保归纳出来的经验的可靠性呢?英国现代经验主义鼻祖培根指出,他创立归纳法的目的在于发现各种事物的特性和性质的形式。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的“形式因”到培根的《崇学说》中的“形而上学形式因和物理形式因”都指出形式比实质更重要,把形式看作是性质之间的本质关系,看作是物体的构成规律和运动规律。形式是实质的唯一表现,没有了形式,实质就无从研究,也就没有了意义。

在经验主义者看来,认识的核心便是对范式的把握,从范式中挖掘食物的本质。将这种思维运用于法律之中,恰恰就体现了普通法程序先于权利原则思想:作为法律所要追求和保护的实质性的权利和正义,需要依靠程序来实现,也就是外在的形式性的程序问题最终决定了本质的权利,因此,在普通法中,就形成了以程序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可以说在权利概念中本身就蕴含着程序的要求,那么在英国特定的思维方式和传统下,这种程序和权利的关系又进一步演化成为程序重于权利,程序决定权利。令状制度的发展和成熟为程序先于权利原则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程序和权利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其实现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而正是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为程序先于权利提供了理论化的依据,尽管程序与权利密不可分,但是程序先于权利还是权利先于程序,则决定于英国人传统的经验主义的影响。

判例法表现形式、程序先于权利原则和遵循先例原则是普通法所特有的原则和制度。这些原则不仅成为普通法区别于其他法系的重要特征,也使得普通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这些原则能够产生、发展、成熟,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英国文化传统中的保守思想、经验主义才是这些原则产生的文化根源。

⑩ ⑩高昂.论英国文化传统对普通法精神的塑造.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9,29-35

本科生毕业论文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一国的法治体制与其传统文化和历史进程是密不可分的,完全照搬他国经验也只能是邯郸学步。我国的法制建设经历了很多波折,但一直主要以成文法为主,整个法律体系与大陆法系较为接近。因此通过对普通法的再度认识,有利于我们吸收英美法系的优秀制度,促进法官队伍建设,形成全社会对法律工作者的尊重;判例法制度则对我国司法不统一,不公平现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发扬我国一贯的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提高公民内在的法律认同感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由之路。

本科生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 【2】 【3】 【4】 【5】 【6】 [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美]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著.普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美]罗斯科·庞德著 唐前宏译.普通法的精神.法律出版社,2010 [美]约翰.H.威格摩尔著.世界法系概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索利 段德智.英国哲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英]史培克著.英国简史,上海外语出版社,2006 论文类:

【1】 高昂.论英国文化传统对普通法精神的塑造.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9 【2】 陈卫东 李训虎.先例判决·判例制度·司法改革.2003 【3】 王薇.英国法排斥罗马法探析.西南政法大学,2003

【4】 【5】 【6】 【7】 张锐智.试论美国司法审查制在权力监督中的作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林洪平.浅论普通法上的遵循先例原则.北大法律信息网,2005 罗大鹏

郦全民.普通法系和成文法系的方法论浅析.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腾毅.从英国民族性看英国法特征.比较法研究,2000.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三篇:中华精神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中华精神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中华精神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演讲稿

关键字:读书笔记, 母亲节, 小学生, 教育, 感恩, 妈妈, 中华精神读书笔记

诚然,至者,信哉!人世间,若无精神,人之立、军之威、国之强、民之富,则无从谈起,无由成就!所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细细读完这本《中华精神》,我心情无比激动,受益匪浅。原来古人早就拥有了那么多高尚而美好的精神:雷锋的螺丝钉精神等等,都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他们是中国瑰丽灿烂的历史上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是五星红旗上一片红色。想到人们的高尚精神,再想自己,我无言以对,暗自羞愧。记得有一次是学校的课间休息时间,正玩得起劲的时候,忽然听到“哎呀”一声,原来是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跌倒了。本想上去搀他起来,却禁不住同学叫我玩耍的诱惑,只能装作视而不见,匆匆地绕道走了。但就在忍不住回头时,我看到了一位同年级的学生正跑去搀扶他,不禁脸红了。

说到感恩,我想起了妈妈。有次听爸爸说,在妈妈怀着我的时候,真的是受尽了“磨难”,脚浮肿得厉害,早上睡的香,晚上又不睡,连着几个月,爸爸妈妈都没有一夜睡过完整的觉。刚出生时我才五十厘米,如今,我都一百四十多厘米了,想想这其中得有父母多少的心血啊!原来心里一直有点恨妈妈,因为她对我很严厉,有时我还真有点怕她。听过爸爸的

话,我的眼里不禁泛出了泪花,感觉心里的恨消失了,对妈妈只有感激。今年母亲节,我就亲手给妈妈做了个小礼物,用卡纸做一朵鲜艳的大红花,并且工工整整地写上了对妈妈的祝福和我想说的悄悄话,以此来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还记得妈妈收到礼物时,一向严肃的脸上也笑开了花。

亲情很珍贵,但友情我也同样非常重视的。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陈一晔,和我同级,每次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都好开心。每当我去她家作客时,她总是会热情地招呼我,有好吃的东西也总会分我一半。每当遇到不懂的题目里,我们就会在一起讨论、交流,虽然有时我们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但马上又和好如初了。我们俩还经常在一起做手工,比如纸花、小纸船等等,看着我们开心的样子,妈妈常说我们要好的就像两姐妹。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朋友,我真心地希望和我的每个朋友的友谊之树都常青。

人们的高尚精神教育了我,我也同样会以古人为榜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快快行动起来吧!中华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阅读相关文档:唯一的听众读书笔记600字-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500字-读书笔记 让男孩一生成功的睿智故事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生死疲劳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带银铃的长臂猿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学会正面思维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双城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诺桑觉寺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生死攸关的烛光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热爱生命读书笔记700字-读书笔记 森林报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幸福的鸭子读书笔记600字-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贪心的夫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钟的生日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虎娃金叶子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再造卓越读书笔记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第四篇:《匠人精神》读书笔记

《匠人精神》读书笔记范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匠人精神》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匠人精神》读书笔记1

《匠人精神》是日本木工业传奇秋山利辉的大作,其创立的“秋山木工”的定制家具常见于日本宫内厅、迎宾馆、国会议事堂等。秋山先生强调“先德行,后技能”“己成,则物成”的大道,这与我们的传统精神非常吻合。

初读感觉很有年代感,细读发现“匠人须知30条”从不会过时!

秋山利辉非常重视人才品格的培养和心理建设,专注于磨砺心性和品格。不仅是要培养技术优秀,会做事的工匠,而且要培养会好好做事的一流匠人。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这三十条包含了工作的基本要求、态度、心理准备、意识、技术等。礼仪、感谢、尊敬、关怀、谦虚,这些都是做人最重要的事,人做好了,事才能做好。

书中有很多精彩语言,对我很有触动。举几个例子:

1、“别人叫了才采取行动的,是下下策;模仿别人的行动去做,是中策;不等别人叫,自己意识到并且采取行动的,是上上策。”

如果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性差,领导分配什么就做什么,到最后还不能完全按领导的意图完成工作,这就属于“下下策”。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是超出领导的想象完成工作,工作中要采取主动,不能有“只完成薪水分内事”的想法。想“从工作中学习”,就要非常认真地过好每一天。唯有对每件事全力以赴、从不后悔、坚持到底的人,才能成长为一流的人才。

2、“时间永不停息,要紧的是思考自己现在能做的事,不浪费每一瞬间。”

人在年轻的时候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可以放纵,也可以珍惜当下,分秒必争。那些吃得苦中苦,过着苦行僧般生活的人,那些持之以恒自律的人,最后一定是成大器的人。因为总是在意时间的人,一定也是走在前面的人。

3、“我想培养的,不是“会做事”的工匠,而是“会做好事”的匠人。所谓“会好好做事”,就是一心想让客户满意,而且拥有在发生意外事件时,能够从容、自信解决问题的判断力,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客户都能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我想,秋山先生想要的也是我们企业想要的人才。无论是体检现场,还是业务部门,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各种找麻烦的顾客,不满意的客人,面对这些随时可能给我们提出问题的人,除了真诚的态度还需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来自于我们平时的自我修行,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公司文化、政策的了然于胸以及不断的学习。

作为一名上班族,只有在每天的工作中积极主动的拿出101%的气力,始终以101%的心态来面对和检讨自己的工作,持续做有益的事情,保持开朗的心境,关心周围的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加油吧!无论你是哪个年龄段的人,淘汰你的只会是自己而不是时代!

《匠人精神》读书笔记2

第一次这么完整的读完了一本日译书,刚拿到书本,书本上匠人精神的四个大字就让我回想起去年一部很火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看完纪录片再看到这本书才意识到,中国作为高速发展的新兴大国,可能缺少的就是这种匠人精神,所谓择一事,终一生,传统的匠人精神不仅仅代表一种技艺延续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匠人精神这本书字里行间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作者内心的宁静、专注与坦诚,很容易使人静下心来认真的去品味和咀嚼,虽然作者只是一个坚持传统木工技艺的匠人,但是书本全文几乎没有介绍如何的去学好木工这项技艺,而是从心性、人品以及为人处事之道来教会每行每业的技术人员如何成为一流的人才,就如文中所言“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加重要”,与古训“要成才先成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韩国中央银行在20xx年时,对全球41个国家的百年以上的传统老店进行了一次统计:全球有5586家经营了超过200年的老店,其中,在日本的传统老店占到了3146家。择一事,终一生,有人做寿司做了一辈子,有人锻到做一辈子,也有人把祖辈留下的手艺传承下来,做到了极致。职人,简单来说就是有着一门工艺、并且把这个工艺做到极致的人。他们的一生,可能就许给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现在对职人的界定已经不只是传统工艺了,在食物、科技、教育等各种行业都会有一些职人特质的人出现。用一个已经被用的比较多的词汇来讲:工匠精神。这些人就是各行各业里,有着工匠精神的职人。

同为东方国家的中国和日本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都是佛教文明信奉儒家思想,同样招受过西方殖民然后变法,然而日本从跌倒到崛起的速度更是超乎人们的想象,战后日本的境况估计和中国当时差不多,短短几十年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直到最近几年才被中国超越,我想这中间的最大不同就是日本特有的匠人精神,他们能够始终如一的在某一个领域潜心钻研、精耕细作,通过不断的积累实现技术和应用的不断突破,反观中国社会,由于这些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去专注与坚持,资本的逐利性带动人们内心的浮躁,或许现在是时候去反思去沉淀,物极必反的道理人人都懂。

匠人精神这本书中处处透漏着儒家文化的底蕴,他首先以礼仪谦让等中华传统美德来培养一个人的习惯和心性,然后结合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与他人处事,如何管理、约束和要求自己。匠人的标准,不是别人定的,在自己的心里,做任何工作,要做好,首先得要有成为一流匠人的精神。

《匠人精神》读书笔记3

1、背景: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就先入为主,先去想想日本这个国家和民族。《匠人精神》这本书,是日本人写的。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一个男人,肯定会有点民族情节,本能上,就会有点心里紧张的感觉,会用一种比较紧张和好奇的心态去对待日本人写的书,因为日本这个民族,大家都知道它与我们中国的历史纠葛。日本,从小给人的印象就是他们种“打不死”的精神,一说日本人,就会想到他们的意志力非常坚韧,本能上、心理上,对日本人,是既害怕又佩服。包括现在日本在体育上表现出来的精神,也一直传承着意志力极其顽强的基因。昨天,不是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团队决赛吗?日本那个水谷隼连续输中国许昕10多次吧,以前是从来没有赢过,但在奥运会这样的大赛上,人家就是那么一股韧劲,赢了中国的许昕,还化解了三个赛点。还有我们中国,在足球,这项世界第一运动上,特别是男子足球上,已经18年没有赢过日本吧。还有就是满大街的日本货、日本车,以及对日本产品那种品质的认同。日本人的意志力和日本产品的良好品质,是给我们的常态印象。日本的这种特性,我觉得是匠人精神产生的一个大背景。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秋山利辉像个严厉的将军,也可以说他对他的徒弟有点苛刻,甚至你可以说这个师傅刻板没有人情味。但我却坚信,严师出高徒。

2、秋山的创业之始:

我们来考查一下秋山的创业之路:这里的“元”就是秋山他自己本身就是“匠人精神”的化身,他自己就是学徒出身,他继承了和师傅亲密接触传承技艺的基因,自己本身就是个很好的匠人。因为有很好的手艺,他做的家具开始慢慢出名,走进大雅之堂,于是开始有人来追随他。这个起源很重要。

3、工作是在尽孝道:

在书的序里面有写,要把事情做好,先把人做好,己成则物成,行德行后技能,有xx而后有成事,“君子物本,本立而道生”。xx之大本:一曰发心,解决“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或者说是“我为什么做这件事”的问题;一曰愿力,解决“如何”对自己发心去做正确之事。这个发心就是《易经》中说的:“元亨利贞”中的元。发心怎么教?秋山木工直溯人伦本源,首先要取悦父母,每天像战斗一样,拼命努力,做出让父母高兴、吃惊、感动的事情来。其实秋山的这种教育方式,与我们中国经典中意旨是一样的《孝经》中就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种精神,还有点像《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中讲到的,无条件、听话照做、不惜一切努力去完全上司交给的任务。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在本书的第108页,写道:“我们大部分学徒20岁上下,尽管如此,即使在这段时期全部牺牲个人喜好,日后还是可以重新取回以前放弃的东西。”这段话让我想起著名钢琴家朗朗曾经说过:“我的童年并不快乐。”但大家知道的是,现在的朗朗很成功。我想他肯定也会有机会去弥补过去放弃的东西,只是先后的问题。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应该适当吃点苦。吃苦不是说一定要过那种物质缺乏的生活,也包括做自己不想做的事。玩,娱乐,没有人不喜欢。年轻时,正是奋斗、勤奋工作和付出自己的时候,即便此时,我们放弃一些个人爱好,等到我们有所成就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重新捡起过去的兴趣爱好。

5、集体生活的好处:

现在常态的人,工作的目的,一般都是为了钱吧。而秋山木工的徒弟们的工作动机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少干活,而是为了光宗耀祖,令父母满意、报祖宗的恩。他们不是为了老板在工作,不是为了公司在进步,也不是为赚钱在学徒,更不是为了吃喝玩乐在上班;他们的工作动力是亲情,他们的生命观是报恩,他们的价值观是亲人满意。现在常态的企业很难做到秋山木工那种集中式的严格管理,所以很难实现秋山木工式的匠人精神和企业文化。学徒们为什么能形成这种合于道的原始的工作初心呢?我觉得严格的集体生活和严格的制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现代社会,诱惑太多,很多年轻人沉迷手机电脑,贪图享乐,所以把学徒们圈在一起过集体生活是不二选择。而且秋山在选择徒弟时,也是很慎重的,这一点书中有提到。秋山在选择学徒时,会考查对方的和他的家庭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徒的优秀。

为什么说集体生活对一个影响非常大呢?举个例子,我有一个邻居,他是退伍军人,他说他经常与同一批参军的退伍军人一起聚会,大家感情非常巩固和特殊。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严格的集体生活锻炼了他们,培养了他们的友情。再想想,以前,一个单位的人,大家都住在一起,大家既是同事,也是邻居,所以感情好,容易沟通,所以过去的人,思想比单纯,小孩多在一起玩,这就是一种自然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基本不操心。书中还提到徒弟们不准玩手机和与家里联系要用写信的方式。常人可能会认为这也太落后了,不通人情,可是秋山的`意图,是想让徒弟们能静下心来,回归道的本源,这样才能集中专一投入到工作中并写出发自内心的体会。现在的人,因为电脑发达,很少写字,更不要说写信了,所以他这种方式相当好,对于小孩的教育也是如此,自己动手写东西,是对自己心性的反省,是与自己的对话,每一次反省,人都会有进步。

6、匠人精神在企业生态中的运用:

书中写道:“即使看似绕了远路,但如果能够忍耐,专心修业,并因为培养出一流的心性和专业技术。”这几句话,说的关键都是生活经常用时间和困难来折磨人,困难越大,如果你能熬过来,你就具备了一流匠人的精神。书中还写到“我只做薪水份内的事,尽量轻松获得成果”,常态的人,往往是“给多少钱做多少事”,这是常态思维。这里,我们不妨用匠人精神来分析一下我们一些企业内部的生态关系。在单位工作,就要往领导喜好的方向努力,否则,难以得到提拔,服务好上司也是需要有一种匠人精神,能给领导带来惊喜,你的机会就来了。我们稍有点在单位工作经验的家人都会知道一个道理,在单位,仅仅是做事好的,在做事上有匠人精神的,不一定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反而一些做事一般,但善于研究领导喜好,并且与领导走得近的人,才容易得到提拔。就这一点,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抱怨不公平之类,其实,我们现在育心了,我们不会像常态的人那样去思考问题。我们会说,还是你没有内求吧?既然单位的规则是这样,“多劳多得”这句话应该理解成“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不种则不得”。

7、匠人精神的延伸:

其实这个匠人精神,我把它引申一下,匠人精神不仅可以指在手工业制造领域的严苛、执着的精神,更可以延伸为一种对达到任何目标孜孜以求的执着追求精神。秋山木工出来的人,有很多也不再从事木工行业,而转投其他行业,但他们这种精神仍在传承,运用到各行各业。

8、总结和启示:

秋山的30条法则无不在告诉我们他所要培养的人的品质:有感恩心、诚肯和执着。匠人精神,就是一种对目标专注的精神,不仅在制造业应该有,在各行各业都应该有,引申为敬业精神。秋山木工的成功,给了我们中国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要想培养匠人精神,首先要培养德,德者本也,才者末也。有德,就会敬业,则各行业都会很好。这跟我们育心的目标其实是相通的。玉玲老师曾经在《君子善假于物》中分享过“道、德、仁、义、礼”之间的关系,看先后就知道哪个主次,哪个高明。我们育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学xx和实践经典来掌握天道,掌握了天道,按天道行事,德、仁、义、礼乃自生。其实绕来绕去,都是说,“道德”是我们人一切的基础,现实中,对于我们来说,都要回归到孩子的教育和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我们怎么培养我们的孩子有好的道德?怎样好好生活和工作?所有这些,当然首先要求我们做父母的要有好的道德,这就要好好修炼我们自己,而我们修炼自己,离不开借力和团队,修炼是一场比马拉松还要长得多的长跑,修炼是一辈子的事,一个人走,闭门造车是走不远的,只有跟随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才有可能不断战胜困难前行。在此,我要感恩我们易生之家这个平台、这个团队。我们的团队,可以说,已经培养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家长,我相信未来,我们的团队还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家长。这些优秀的家长,就是在孩子教育、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称之为“匠人”的人。

第五篇: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

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

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背景下,徐复观先生写了《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系统地指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及其对现代人生的启示。他在此书中对儒道两家思想在传统艺术人生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了深入研究。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

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

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 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

徐先生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将艺术作为与道德、科学相并立的三大文化支柱之一。他认为艺术最能体现出一个全整个体所具有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手段。中国传统艺术成就蔚为大观,而其中体现的艺术精神来讲,就是由道德而艺术,在世界中安顿内在自我进而达到与外在社会秩序和谐的一种力量和超越精神。他进而认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最高体现就在其艺术精神,而中国的艺术精神实际上则由老庄思想系统所导出,尤其体现在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上。他说“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地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P28),并且,“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统”(P82)。与儒家的入世精神相比,道家更表现出一种人性解放的“纯艺术精神”。

徐先生的这一论点从从整个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大处着眼,观点鲜明,论述详备,但此论一出就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中国艺术精神,能否以道家为精髓和根本?因为,在徐先生看来,无论在精英传统,还是在民间社会,占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礼乐文明只承担了道德领域的伦理、政治教化的重任,而在艺术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则逊色于道家。换言之,在儒家内部,作为尽善的仪式化、规范化的儒家礼教只是伦理道德的,而“儒家真正的艺术精神”,即能尽美的乐教文化,不幸“自战国末期,已日归湮没”(P23)。其衰落的原因,徐先生认为是儒家乐教自身内部和社会外部的双重原因所导致的。从内部来看,“乐”的到达不是唯一的工夫,也不是一般人能轻易用的上的工夫。一个儒者可以 通过“克己复礼”、“慎独”、“正心”等更容易做到的工夫完成人格修养,因而也就“无需乎必取途于乐”。(P22)从外部看,孔子所要求的“为人生而艺术”的雅乐并不能被一般大众所接受,“孔子所追溯达到的美善合一的音乐精神与其形式„„之合于少数知识分子的人生修养之用”。(P22)而易于被人民接受的俗乐又“始终不能得到被儒家思想所影响的人们的正面的承认”而难于发展。因而儒家乐教在先秦以后开始衰落。徐先生认为这就导致了儒家艺术人生的欠缺,进而也就不能代表中国的艺术精神了。

在徐先生看来,儒家思想不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而道家能够做到这一点。他继而进一步具体阐述了老庄一系自由、放达的自然心灵与“以虚静为内容的道家人性论”在绘画艺术中所体现的和谐身心、解放人性的美学思想。但是我认为这里面也存在着问题。

首先,仅仅是绘画艺术能否充分表达道家思想及中国艺术精神?中国的山水画并不是对客观的真实再现,而是一种主观的取舍和布置,其背后透出一种主体的精神关注和价值取向。它是技艺与精神的共同创造,它是超脱了自然实存的人文化了的理想世界和精神田园。他的价值不在于山水的壮丽,而是画面所透露出的画家的思想和精神,因而它的表现手法无疑是自然含蓄内向的,这与道家精神实有相通之处。但是,即使虚静、自然、安宁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却并不能就此认为其代表了中国艺术的最高追求。由于艺术形式多元化的事实,用艺术精神来理解老庄思想可以,但以道家的艺术精神来代表中国的艺术精神就有了以偏概全之嫌。而且即使绘画突出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中道家取向,也并不能表明儒家思想就没有自由超越的艺术精神。

其实在中国的山水绘画的传统之外,还有其它诸多艺术形式,诗歌就是一例。中国对于绘画与诗歌的文论是有不同标准的,一个偏重于“虚”,而另一个则是“实”。因此,中国诗的高品与正宗同中国画的高品与正宗明显差异。而这二者的差异反映了儒道两家在人生追求和艺术旨趣方面的不同。所以说,在评及传统艺术时,只注重一方而将其定义为中国艺术精神是不恰当的。

其次,对艺术精神获取的途径问题。对艺术的真正把握要求观者要有强烈的移情和丰富的想象,并达到艺术欣赏所应有的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但是个体对艺术的感悟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对艺术移情的对象和联想的素材来自个体的经历。个人审美经验的获得是审美主体在欣赏过程中的自我展现和人格造就的过程。因而艺术作品及其浸润的精神来源于实践,艺术欣赏活动也要依赖于实践。把艺术追求的美等同于无限制、任意的自由或“游”,把对美的追求等同于对道家之虚静、自然之“道”的追求是偏颇的。

第三,绘画的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入世的熏陶教化和技艺练习。教化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自我经验,这个过程是走向身心和谐的必经阶段,绘画也不例外。儒家并没有拒绝这一意图达到永恒美感的心灵追求,而是把这本具有深刻出世意蕴的绘画技艺,当做一个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老庄所谓的“道”是抽象的,但是却具象于日常的生活中。艺术的使“道”更加形象;“道”使艺术更具有深度。而“道”在艺术里要通过“技”来表现。要入世才能真正地学到“技”。只注重于对“道”的追求而忽视“技”的训练,并不能使艺术精神得以形成。

可以看出,徐先生对道家思想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论述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其实徐先生仅仅从儒家乐教的衰落推导出儒家艺术精神的“日归湮灭”不免有些武断,因为儒家讲求的修身治世、立己达人的内在性超越精神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产生也是有影响的。我更觉得中国艺术精神在内容上应该是儒道互补的。

但是,当我看完此书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说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于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庄子虽说不言艺术,但却对中国艺术发展特别是最为中国绘画主流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适合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在这种追求之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笔墨技巧的束缚,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

我想这就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虽说不擅长绘画,但其著作却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中国艺术精神的真谛。然其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透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发前人所未发,启后人之所启。虽说是无意于言“美”,却是提升了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

下载普通法的精神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普通法的精神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

    中国艺术精神 对于我们艺术生来说,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并不陌生,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任何有志治中国思想史的人必读的经典,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

    《工匠精神》读书笔记大全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当我翻开那一本用烫金色印刷字体一位名叫付守永大师写的《工匠精神》的时候,几乎是一气呵成看过了这一部......

    《中华精神》读书笔记

    《中华精神》读书笔记 诚然,至者,信哉!人世间,若无精神,人之立、军之威、国之强、民之富,则无从谈起,无由成就!所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细细读完这本《中华精神》,我心情无比激动......

    《中华精神》读书笔记

    诚然,至者,信哉!人世间,若无精神,人之立、军之威、国之强、民之富,则无从谈起,无由成就!所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细细读完这本《中华精神》,我心情无比激动,受益匪浅。原来古人早就......

    透视普通法的产生与发展

    透视普通法的产生与发展 ——中南外国法学术论坛第九讲 5月15日晚7点,中南外国法学术论坛第九讲在模拟法庭二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多棱镜下的普通法——规则、制度与方法”......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一生中的努力作为。孟德斯鸠是18世纪上半叶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之一,同时也是......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内容摘要: 孟德斯鸠作为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其思想在法学界影响深远。《论法的精神》是他伟大的作品,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最近有幸拜......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题目《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作者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所在学院 目录 1、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