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商务服务业振兴发展规划(大全)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北京市商务服务业振兴发展规划的通知
京政发[2010]1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北京市商务服务业振兴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〇年五月三十一日
---------------
北京市商务服务业振兴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京发〔2007〕25号)等文件精神,推动本市商务服务业的振兴发展,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与本市“十二五”期间国际商贸中心发展规划相衔接,侧重于近2年的目标与任务。
一、发展现状
商务服务业是主要服务于商贸、商务等经济活动的产业群,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营造城市良好发展环境的支撑条件之一。商务服务业兼具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特征,其中多数行业以提供专业知识服务或专业技能服务为主,属于低耗、高效的绿色产业,符合首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一)商务服务业已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本市商务服务业迅速发展,战略地位日渐凸显,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04年至2008年,本市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7%,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数年均增长15.2%,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1.1%。2008年,本市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48.7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7%;限额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84亿元,纳税合计137.8亿元;在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商务服务业占10.9%,达62.3万人,居各行业之首。
(二)综合实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一是行业发展国际化程度全国领先。全球50大咨询公司中,已有35家进入北京;世界十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已有6家进入北京,其中德勤、安永、普华永道、毕马威等排名前4位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已进入北京。二是企业实力与市场竞争力全国领先。在本市商务 1
服务业中,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行业的实力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全国百强管理咨询公司中,北京有57家;在全国30强律师事务所中,北京有22家;在全国综合排名前20位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北京有14家;北京市职业律师占全国的11.9%;北京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代理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28%,其中代理境外向我国申请的专利量占全国的71%。
(三)总部经济优势日益明显。
企业管理服务是商务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总部经济型行业,主要包括企业总部、投资性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2008年,在全市商务服务业法人单位中,企业管理服务行业以13.6%的法人单位数,20.7%的从业人员,占有95.7%的资产,实现45.4%的业务收入,缴纳50.3%的税金。
尽管本市商务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同类城市相比,与新世纪、新阶段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一是商务服务需求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偏低,大量潜在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二是内资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专业服务水平不高,高端服务能力不强,国内外市场开拓能力较弱;三是企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品牌效应低;四是缺乏统筹促进产业整体发展的机制,政府发挥规划引导作用的手段不足。2009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本市商务服务业企业的业务收入和经营效益出现大幅下滑,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二、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依托首都优势,加强统筹协调,实行分类指导,带动重点突破,推动商务服务业实现振兴发展。
(二)工作原则。
1.以规划为先导,带动发展格局优化。针对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统筹规划,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通过重点突破带动行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商务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2.以支持龙头企业为着力点,带动高端发展。重点支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专业服务水平和高端服务能力的提升。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
3.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带动集聚发展。依托商务楼宇资源,积极打造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商务服务主题楼宇,形成有利于商务服务企业发展的配套环境。借助楼宇品牌,增强集聚效应,方便企业与客户对接,促进商务服务业企业发展。
4.以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为发展推动力,带动产业升级。继续引进国际知名商务服务业企业,优化本市商务服务业产业结构。通过国际知名企业的高端服务示范效应,带动全市商务服务业产业升级。
5.以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为保障,带动发展环境优化。强化部门协调,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统筹促进体系,整合多方资源,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为商务服务业振兴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发展目标。
1.商务服务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强化。2010年至2011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2011年达1000亿元;限额以上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2011年超过4000亿元。2012年至2015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2015年超过1700亿元;限额以上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2015年超过7000亿元。
2.行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继续提升,国内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强。到2011年,全市新引进国际知名商务服务业企业20家左右;在国内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的本市企业新增20家。
3.商务服务业企业的楼宇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到2011年,形成商务服务业主题楼宇30个左右。
4.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商务服务业发展促进体系。
三、主要任务
通过实施4项工程,进一步增强商务服务业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打造具有更强市场竞争力和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商务服务业中心城市。
(一)市场需求释放工程。
加强引导,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政府、企业业务外包,推进商务服务业分工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着力扩大商务服务业市场的有效需求。
1.积极引导本市有关单位和中央在京单位外包商务服务业务。促进政府部门、公共机构转变工作方式,加大对商务服务的采购力度,重点向咨询与调查、旅行社、会议及展览服务、办公服务、公益活动策划服务等行业的市场释放需求。
2.引导、鼓励在京生产、流通企业外包商务服务业务。搭建商务服务业务对接平台,组织本市咨询与调查、广告业和知识产权服务等商务服务业企业与生产、流通企业开展业务对接活动,充分挖掘潜在市场需求。对于向外发包商务服务业务的先进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二)企业扶持壮大工程。
1.积极吸引国际知名商务服务业企业进入北京。参照本市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等政策,大力引进企业管理服务等行业的总部型企业,支持知识密集型境外商务服务业企业在京设立分支机构。
2.提高本市商务服务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实施品牌建设工程,对商务服务业内资龙头企业自有品牌建设给予支持,打造本市内资商务服务业百强企业。创办北京商务服务业发展论坛,扩大本市商务服务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依托国内外大型展会平台,展示、推介本市商务服务业企业,为企业发展创造商机。引导企业开拓外部市场,通过服务京津冀、环渤海等区域,树立区域龙头地位,进而辐射全国。对外部市场营业收入业绩突出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进一步提高企业外部市场占有率。
3.大力扶持商务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落实本市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创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动组建本市商务服务业中小企业联盟,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三)商务楼宇提升工程。
引导商务服务业企业提高综合集聚、专业集聚程度,提升行业配套水平、专业服务能力和客户便利程度。
1.打造本市商务服务业主题示范楼宇。开展主题示范楼宇认定工作。市、区县联动,研究制定扶持措施,发挥主题示范楼宇的集聚带动作用,重点促进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企业发展。
2.增强商务服务业企业的楼宇集聚效应。鼓励楼宇经营管理主体单位升级改造楼宇内部及周边配套设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以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总部经济特征明显、高端业务集中、行业集聚度高的商务楼宇形成集聚效应;对新建市级地标性商务服务业主题楼宇,按照相关规定纳入重大项目绿色审批通道,在土地规划、年度土地供应、土地使用审批等环节和投资贷款贴息补助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3.支持商务服务业中小企业在商务楼宇集聚发展。对入驻经认定为主题示范楼宇的中小企业,市财政安排部分资金按一定比例给予租金补贴。
(四)促进体系建设工程。
面向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搭建商务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商务服务业振兴发展发挥保障、支持作用。
1.完善商务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相应政策,促进公共机构对商务服务增加采购,重点加大政府部门对商务服务的采购力度;研究制订鼓励生产、流通企业释放商务服务需求的优惠政策,促进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集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有优惠政策,将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纳入支持范围。
2.加强商务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推进力度。搭建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的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商务服务业市场运行和行业发展监测体系,为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1.建立本市商务服务业振兴发展协调机制,负责对本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策,加强对商务服务业振兴发展的宏观指导。
2.由市商务委承担协调机制的日常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具体落实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商务服务业振兴发展规划。
(二)统一规划,分行业实施。
1.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加强部门联动,整体推进与分行业实施相结合,形成横纵结合的规划推进机制。
2.分解振兴发展任务,落实部门责任,由各相关部门对相应行业的规划实施承担主要责任。
3.发挥行业协会在服务企业、诚信自律、标准制定、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健全社会化、专业化促进网络。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集成政策资源,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商务服务业。
第二篇: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
1、州委、州政府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和全州人民的愿望;
2、州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
3、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目标。
(四)规划的期限
中期规划2006—2010年,远期展望2011年—2020年。
(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商务服务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为目标,以现代流通服务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创新消费和服务方式,引导商务服务业有序发展,发挥商务服务业的先导作用,促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规划的原则
1、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2、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互动发展的原则;
3、项目支撑,特色明显,重点突出的原则;
4、适度超前,多元投资,共同发展的原则;
5、规划先行,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相结合的原则。
二、规划背景及现状
(一)规划背景
加快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均GDp突破了1200美元,进入了前工业化时代,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产业。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低于50%,我州不到30%,与发达国家相比低30多个百分点,发展空间较大。今年,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并制订下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昭示着我国商务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保持二产平稳、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即把商务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产业、贸易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十五”期间商务服务业现状
第三产业增加值2005年预计达50.6亿元,平均增长9.7%,低于GDp平均增长率(11.4%)1.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1.78%下降为27.8%,下降3.98个百分点,全省排位第8位;
其中批发贸易餐饮零售业2005年预计实现增加值14.99亿元,平均增长10.96%,占GDp的比重为8.2%;比2001年的8.6%下降0.4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预计实现48.97亿元,平均增长14.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实现41.89亿元,平均增长17.8%,餐饮住宿预计实现6.58亿元,平均增长14.9%,其他预计实现1.53亿元,平均增长6.6%;
外贸进出口2005预计实现4000万美元,十五期间增长7.6倍,平均增长36.64%。其中出口3800万美元,平均增长36.9%,进口200万美元,平均增长12.1%;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达26.8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7.5%。
2004年末,全州有5000平方米以上商业网点13个,各类综合、专业市场123个,农村集贸市场116个,有城市社区服务网点4299个,“十五”末,大型商业网点将达17个,建筑面积81.2万平方米。
“十五”期间,我州商务服务业平稳增长。在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作用下,消费旺盛,特别是农村市场增长迅猛,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总量和增幅与城市基本持平,达17%以上;区位优势开始显现,成为外来投资的重点行业,集散能力较强的大市场、经营能力较强的浙商、闽商开始落户楚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废旧回收服务增长迅速,企业景气指数保持在100%以上;美容、美发、保健、租赁快速发展;家政服务开始起步,家庭劳动社会化趋势明显;拍卖、典当、旧车评估、经纪、信息、屠宰等商务中介服务市场培育初见成效。但新兴流通产业如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咨询、居民、技术、农林牧、水利服务等发展缓慢。总体上商务服务业仍相对滞后,流通规模较小、设施档次较低、布局不尽合理、商贸氛围不浓、消费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客观存在,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于GDp增长水平、三次产业比重下降,值得注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滞后,认识还不到位
全州有些部门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服务业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对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重视工业、农业,忽视服务业发展的片面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对抓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轻车熟路,对如何发展服务
市化水平相适应,必须实现以下目标。
四、目标战略与任务
(一)总目标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业态提升为重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科学规划,政策引导,依靠科技,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互动发展,全面提升我州商务服务业的规模、档次和质量。通过10年的努力,把我州建设成为商圈特色突出,物流优势明显,服务体系完善,区域功能独特,真正成为东盟的物资集散地、昆明的休闲后花园,实现商务服务业的跨越发展。
(二)具体目标:
1、第三产业增加值:2010年占GDp的比重达到33%,达106亿元;“十一五”平均增长16.1%;
2020年占GDp的比重超过40%,达335亿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2.2%;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2010年占GDp的比重达到10%,达到32.3亿元,“十一五”平均增长16.5%;2020年比重提高到15%,达125亿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4.5% ;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28亿元,“十一五”平均增长14%;
其中:连锁企业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5%;达4.7亿元
贸易业实现零售总额80亿元,增长17%,占零售总额的82%
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总额14亿元,增长17%,占零售总额的15%
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0亿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4%;
其中:连锁企业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
3、外贸进出口总额:2010年达2.15亿美元,“十一五”平均增长40%,外贸依存度提高到5.4%;其中:出口2亿美元,进口0.15亿美元。
2020年,外贸依存度提高到10%,进出口总额达10.3亿美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6.9%;
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 “十一五”平均增长10%,后十年平均增长15%;
5、居民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十一五”平均增长20%,后十年平均增长20%;
6、亿元以上集市贸易2010年增加到5个,成交额达6亿元;2020年增加到10个,成交额达到10亿元以上;
7、农业生产资料保持小幅增长,2010年销售额达6.5亿元,2020年7.2亿元。
(《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测算》附后)
(三)发展任务
1、建设产业载体,突破市场建设关键
结合我州城市发展构想,在商品市场体系发展的整体架构与空间布局上,逐步形成以城市市场为中心、以多元化的流通组织和规范化、规模化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为纽带、以高效运行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的物流系统为支撑的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建设以城市市场为中心的多层次、开放性、网络化、布局合理的商品市场空间体系,“十一五”期间,投资18.9亿元,完成流通建设项目273个,概算总投资22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市场、物流基地、“改市进超”、定点屠宰建设项目113项,总投资13.7亿元。具体任务是:
(1)充分发挥区位优势,2010年,以禄丰—楚雄—南华城市经济带为中心,建成中心城市市场,2020年通过资源整合,建设成为辐射滇西乃至东南亚的二级物流基地。以元谋为中心,改造提升农产品市场,建设以冬早蔬菜、高山反季蔬菜为主的、辐射全国的绿色食品物流基地。
(2)配套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在楚雄永安、东瓜、富民和除元谋外的县城建设商场11个;建设楚雄东南片区及各县城新区农贸市场或各类综合市场21个。
(3)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在楚雄、禄丰、南华、元谋、永仁、武定建设农资、医药、建材、绿色食品物流基地12个,为物流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4)在完成楚雄、元谋、永仁三县的1020个农村连锁经营网络建设的基础上,新建61个乡村农产品交易市场,将116个集市的50%退路进市。
(5)改造提升现有农贸市场。在楚雄市、开发区及其余九县城“改市进超”,各改造一个农贸市场为农产品超市,实施项目11项。
(6)根据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楚雄州加油站2003—2008年发展规划》,在没有加油站的乡镇建设61座三级加油站(点);在主要乡村干道建设55座三级加油站;在开发区、武定、大姚、元谋建设加油站4座;配合公路建设在永武公路建设一级加油站4座;在楚雄老城区、开发区和禄丰县城建设汽车加气站3座。
(具体建设项目附后)
2、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招商引资在医药、食品、生产资料经营行业、连锁超市业、物流配送业、餐饮服务业等领域,发展一批产权清晰、具有现代管理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将鹿城大厦、久泰药业、州农资公司、广通联运、交通集团、宏芳餐饮等企业培育成商务服务骨干企业。引入全国大的连锁经营企业发展县乡连锁经营。
3、培育10个大市场,培植现代物流。将楚雄商业城、中国轻纺城楚雄市场、元谋蔬菜市场、广通物流基地、楚雄医药物流基地、武定农产品市场、楚雄绿色食品物流中心、禄丰建材物流基地、彝人古镇旅游商品市场、开发区宏远汽车市场建设成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万商云集、辐射广阔、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物流中心。
4、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居民服务进社区。小区开发必须配套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大力发展便民商店、药店、理发、美容、娱乐、清洗、废旧回收、租赁、家庭服务等行业,做到购物、消费不出社区。
5、按照合理布局原则,发展商务中介服务机构,2010年,拍卖企业发展到4户;典当企业发展到3户;旧车评估鉴定企业发展到10户;旧车交易市场发展到10户;大力发展旧货交易。避免重复建设,有计划地发展大型商业设施、商业街和加油站、旧货市场、再生回收、旧车交易、报废回收、民爆经营、生猪屠
宰、典当、拍卖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
五、发展重点和具体措施
要按照“整合资源、突出亮点、强化关键、区域协调”的原则,打破辖区界限,统筹考虑,有所取舍,空间调整与功能调整并举,分不同层次进行优化调整,引导商业设施围绕建设两个园区的目标有序发展。
(一)发展重点
1、紧密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培育专业市场
2、关注“三农”,支持乡村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实施“退路进市”和农村商业网点改造,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进“万村千乡”农村市场建设。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做强、做大物流产业,推进各类专业市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4、以人为本,发展社区商业和服务业,配套建设社区商业设施。
5、大力发展现代业态。积极推进连锁经营、大力发展商业企业内部的物流配送、加快电子商务的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商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产业,鼓励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
(二)主要措施
1、转变观念、加强领导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改善调控,创造性地推动我州商务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2、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依靠社会资金,加快产业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研究如何有重点地加大传统流通、现代物流、专业服务等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
3、强化产业政策与能源、土地、就业等政策的配套、协调,建立政府对商务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引导企业向重点方向发展,对符合我州发展方向的项目给予支持和优惠。
资金支持:对乡村集贸市场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物流基础设施、农产品市场标准化和改市进超、生猪(牛羊)定点屠宰场建设项目,配套国家和省级资金给予投资总额5%的利息补贴。五年需要补助资金7500万元,建议州级财政每年安排市场建设引导资金1500万元;
土地和税收优惠:对符合现代物流产业建设方向和条件的企业按照工业企业的同等政策给予土地和税收优惠。对符合我州市场建设鼓励项目的外来投资者招商引资相关政策给以优惠;
下岗、失业职工主办市场或参与市场经营的,按照再就业有关优惠政策给予行政事业收费、税收等相关政策优惠。
4、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商贸流通管理体制
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管理机构,加强全社会服务业管理,加强规划管理和调控。
5、发展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
大力发展为市场和流通服务的中介组织,加强市场和流通行业协会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环境。
6、建设诚信环境,弘扬优秀商业文化
提倡讲诚信、守契约、反欺诈,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优秀商业文化,发挥先进文化对产业建设的推动作用。
7、改善消费环境
规范各类执法行为,保障消费安全,确保放心消费。积极搭建会展平台,以会展营造氛围、拉动消费、拓展市场。积极发展假日经济,培育休闲产业。抓好节假日促销,刺激消费需求。
8、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职能转变,规范行政许可,进一步开放市场、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改进政务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建立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工作联系制度,及时跟踪做好服务,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
9、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现代流通知识的培训,积极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提高相关行政管理人员调控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水平和能力。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和劳动培训,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各类中专的作用,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实用人才的培养,使人才队伍总量与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10、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产品连锁经营、市场标准化改造、国家西部贸易发展资金等资金支持,发挥配套资金作用,辅优扶强、培植大型商务服务业。
附件:
1、《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测算》
2、《楚雄州十一五市场建设项目表》
第三篇: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
1、州委、州政府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和全州人民的愿望;
2、州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
3、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目标。
(四)规划的期限
中期规划2006—2010年,远期展望2011年—2020年。
(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商务服务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为目标,以现代流通服务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创新消费和服务方式,引导商务服务业有序发展,发挥商务服务业的先导作用,促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规划的原则
1、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2、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互动发展的原则;
3、项目支撑,特色明显,重点突出的原则;
4、适度超前,多元投资,共同发展的原则;
5、规划先行,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相结合的原则。
二、规划背景及现状
(一)规划背景
加快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均GDp突破了1200美元,进入了前工业化时代,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产业。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低于50%,我州不到30%,与发达国家相比低30多个百分点,发展空间较大。今年,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并制订下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昭示着我国商务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保持二产平稳、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即把商务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产业、贸易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十五”期间商务服务业现状
第三产业增加值2005年预计达50.6亿元,平均增长9.7%,低于GDp平均增长率(11.4%)1.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1.78%下降为27.8%,下降3.98个百分点,全省排位第8位;
其中批发贸易餐饮零售业2005年预计实现增加值14.99亿元,平均增长10.96%,占GDp的比重为8.2%;比2001年的8.6%下降0.4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预计实现48.97亿元,平均增长14.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实现41.89亿元,平均增长17.8%,餐饮住宿预计实现6.58亿元,平均增长14.9%,其他预计实现1.53亿元,平均增长6.6%;
外贸进出口2005预计实现4000万美元,十五期间增长7.6倍,平均增长36.64%。其中出口3800万美元,平均增长36.9%,进口200万美元,平均增长12.1%;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达26.8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7.5%。
2004年末,全州有5000平方米以上商业网点13个,各类综合、专业市场123个,农村集贸市场116个,有城市社区服务网点4299个,“十五”末,大型商业网点将达17个,建筑面积81.2万平方米。
“十五”期间,我州商务服务业平稳增长。在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作用下,消费旺盛,特别是农村市场增长迅猛,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总量和增幅与城市基本持平,达17%以上;区位优势开始显现,成为外来投资的重点行业,集散能力较强的大市场、经营能力较强的浙商、闽商开始落户楚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废旧回收服务增长迅速,企业景气指数保持在100%以上;美容、美发、保健、租赁快速发展;家政服务开始起步,家庭劳动社会化趋势明显;拍卖、典当、旧车评估、经纪、信息、屠宰等商务中介服务市场培育初见成效。但新兴流通产业如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咨询、居民、技术、农林牧、水利服务等发展缓慢。总体上商务服务业仍相对滞后,流通规模较小、设施档次较低、布局不尽合理、商贸氛围不浓、消费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客观存在,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于GDp增长水平、三次产业比重下降,值得注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滞后,认识还不到位
全州有些部门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服务业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对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重视工业、农业,忽视服务业发展的片面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对抓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轻车熟路,对如何发展服务业深入调查、研究不够,缺乏清晰思路和规划,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政府宏观管理与调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总体规模偏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市场体系建设与主导产业发展联结不够密切,市场层次不尽合理,市场功能不够完善,围绕市场的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商贸流通仍以传统方式为主,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业态所占比重较小。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有限,实力不够强。现有物流资源布局不合理,闲置严重;服务业发展基础较低,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更大,并呈逐年下降和扩大趋势,发展相对滞后,已影响到全州的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
3、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弱化
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与投资增长28%的速度相距甚远。作为消费主力的城乡居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而消费性支出增长低于收入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却增长了16.7%,储蓄倾向增强,居民收入水平对社会购买力和城乡消费水平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4、产业建设规划滞后
建设部门在城乡规划中,虽然规划了商业用地,但缺乏总体布局和发展计划,市场建设滞后,市场的带动效应不明显,特别是农村市场建设力度不够,多数乡镇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路为市、以街为市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国际大通道的确立,区域物流经济圈开始形成,周边地市争夺商业地位的步伐加快,许多规模大、设施全、功能多、信息化程度高的专业市场开始建设,使我州区位优势受到全方位挑战。
5、现代商贸流通发展需要的人才资源短缺。
商务主管部门及经营服务企业真正掌握现代知识并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商贸流通人才还比较缺乏,难以适应现代商贸流通加快发展对商贸人才的巨大需求。
三、发展趋势预测
(一)发展条件与环境
1、区位优势。楚雄地处滇中,东联昆明、西出滇西7地州,北进四川,是连接昆攀经济带的纽带,自古就是滇西物资集散地,白糖、农资、茶叶、成品油市场曾辐射滇西。
2、交通和通讯优势。成昆、广大铁路贯穿全境,安楚、楚大高速公路连接东西,西出东盟。通讯设施完备,网络覆盖全境。
3、商贸流通优势
(1)商贸流通整体规模优势。建立了遍布全州的123个综合、专业市场和完备的服务设施,构建了我州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元谋蔬菜市场、广通旱码头蜚声全国,中国轻纺城、楚雄商业城落户楚雄,为我州流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市场的产业支撑优势。五大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及其与商贸流通的良性互动,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3)商业设施规模优势。有20万立方米的油库、近30万平方米的仓库和铁路专用线等物流转运设施。
(4)经营主体实力优势。传统的流通中心地位,培育了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具有一定经营实力和能力的流通企业,外来投资者的新理念和经营方式给流通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5)新型业态发展优势。以鹿城大厦、天顺超市、农资、医药、邮政企业为代表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会员消费等现代经营业态快速发展。
4、发展进入机遇期。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流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5.3%,城市化率将超过31%,城镇人口将增加21万人。
5、政策导向优势。《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将给流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和观念的转变,给流通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构建节约型社会,必然要求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这就要求在需求结构上,要实行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要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转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这些,无不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6、入世后开放程度提高,产业梯度转移,劳动和用地密集型行业向周边城市转移将给我州流通产业发展提供机遇。
7、民族风情浓郁的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为商贸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商务服务业发展趋势预测
我国进入了工业化阶段,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我州优越的产业发展优势为我州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东盟经济圈的形成和国家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的产业政策给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州将进入农业稳步发展,工业快速增长,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速增长时期。楚雄州生产总值将保持12.5%的快速增长,2010年实现人均1500美元的小康社会目标;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增加到33%,流通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由8.2%提高到10%,社会最终消费和外贸出口将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
第四篇: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
1、州委、州政府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和全州人民的愿望;
2、州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
3、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目标。
(四)规划的期限
中期规划2006—2010年,远期展望2011年—2020年。
(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商务服务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为目标,以现代流通服务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创新消费和服务方式,引导商务服务业有序发展,发挥商务服务业的先导作用,促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规划的原则
1、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2、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互动发展的原则;
3、项目支撑,特色明显,重点突出的原则;
4、适度超前,多元投资,共同发展的原则;
5、规划先行,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相结合的原则。
二、规划背景及现状
(一)规划背景
加快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均GDp突破了1200美元,进入了前工业化时代,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产业。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低于50%,我州不到30%,与发达国家相比低30多个百分点,发展空间较大。今年,xx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并制订下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xx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昭示着我国商务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保持二产平稳、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即把商务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产业、贸易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十五”期间商务服务业现状
第三产业增加值2005年预计达50.6亿元,平均增长9.7%,低于GDp平均增长率(11.4%)1.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1.78%下降为27.8%,下降3.98个百分点,全省排位第8位;
其中批发贸易餐饮零售业2005年预计实现增加值14.99亿元,平均增长10.96%,占GDp的比重为8.2%;比2001年的8.6%下降0.4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预计实现48.97亿元,平均增长14.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实现41.89亿元,平均增长17.8%,餐饮住宿预计实现6.58亿元,平均增长14.9%,其他预计实现1.53亿元,平均增长6.6%;
外贸进出口2005预计实现4000万美元,十五期间增长7.6倍,平均增长36.64%。其中出口3800万美元,平均增长36.9%,进口200万美元,平均增长12.1%;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达26.8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7.5%。
2004年末,全州有5000平方米以上商业网点13个,各类综合、专业市场123个,农村集贸市场116个,有城市社区服务网点4299个,“十五”末,大型商业网点将达17个,建筑面积81.2万平方米。
“十五”期间,我州商务服务业平稳增长。在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作用下,消费旺盛,特别是农村市场增长迅猛,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总量和增幅与城市基本持平,达17%以上;区位优势开始显现,成为外来投资的重点行业,集散能力较强的大市场、经营能力较强的浙商、闽商开始落户楚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废旧回收服务增长迅速,企业景气指数保持在100%以上;美容、美发、保健、租赁快速发展;家政服务开始起步,家庭劳动社会化趋势明显;拍卖、典当、旧车评估、经纪、信息、屠宰等商务中介服务市场培育初见成效。但新兴流通产业如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咨询、居民、技术、农林牧、水利服务等发展缓慢。总体上商务服务业仍相对滞后,流通规模较小、设施档次较低、布局不尽合理、商贸氛围不浓、消费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客观存在,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于GDp增长水平、三次产业比重下降,值得注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滞后,认识还不到位
全州有些部门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服务业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对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重视工业、农业,忽视服务业发展的片面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对抓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轻车熟路,对如何发展服务业深入调查、研究不够,缺乏清晰思路和规划,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政府宏观管理与调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总体规模偏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市场体系建设与主导产业发展联结不够密切,市场层次不尽合理,市场功能不够完善,围绕市场的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商贸流通仍以传统方式为主,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业态所占比重较小。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有限,实力不够强。现有物流资源布局不合理,闲置严重;服务业发展基础较低,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更大,并呈逐年下降和扩大趋势,发展相对滞后,已影响到全州的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
3、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弱化
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与投资增长28%的速度相距甚远。作为消费主力的城乡居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而消费性支出增长低于收入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却增长了16.7%,储蓄倾向增强,居民收入水平对社会购买力和城乡消费水平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4、产业建设规划滞后
建设部门在城乡规划中,虽然规划了商业用地,但缺乏总体布局和发展计划,市场建设滞后,市场的带动效应不明显,特别是农村市场建设力度不够,多数乡镇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路为市、以街为市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国际大通道的确立,区域物流经济圈开始形成,周边地市争夺商业地位的步伐加快,许多规模大、设施全、功能多、信息化程度高的专业市场开始建设,使我州区位优势受到全方位挑战。
5、现代商贸流通发展需要的人才资源短缺。
商务主管部门及经
营服务企业真正掌握现代知识并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商贸流通人才还比较缺乏,难以适应现代商贸流通加快发展对商贸人才的巨大需求。
三、发展趋势预测
(一)发展条件与环境
1、区位优势。楚雄地处滇中,东联昆明、西出滇西7地州,北进四川,是连接昆攀经济带的纽带,自古就是滇西物资集散地,白糖、农资、茶叶、成品油市场曾辐射滇西。
2、交通和通讯优势。成昆、广大铁路贯穿全境,安楚、楚大高速公路连接东西,西出东盟。通讯设施完备,网络覆盖全境。
3、商贸流通优势
(1)商贸流通整体规模优势。建立了遍布全州的123个综合、专业市场和完备的服务设施,构建了我州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元谋蔬菜市场、广通旱码头蜚声全国,中国轻纺城、楚雄商业城落户楚雄,为我州流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市场的产业支撑优势。五大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及其与商贸流通的良性互动,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3)商业设施规模优势。有20万立方米的油库、近30万平方米的仓库和铁路专用线等物流转运设施。
(4)经营主体实力优势。传统的流通中心地位,培育了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具有一定经营实力和能力的流通企业,外来投资者的新理念和经营方式给流通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5)新型业态发展优势。以鹿城大厦、天顺超市、农资、医药、邮政企业为代表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会员消费等现代经营业态快速发展。
4、发展进入机遇期。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流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5.3%,城市化率将超过31%,城镇人口将增加21万人。
5、政策导向优势。《xx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将给流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和观念的转变,给流通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构建节约型社会,必然要求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这就要求在需求结构上,要实行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要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转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这些,无不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6、入世后开放程度提高,产业梯度转移,劳动和用地密集型行业向周边城市转移将给我州流通产业发展提供机遇。
7、民族风情浓郁的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为商贸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商务服务业发展趋势预测
我国进入了工业化阶段,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我州优越的产业发展优势为我州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东盟经济圈的形成和国家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的产业政策给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州将进入农业稳步发展,工业快速增长,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速增长时期。楚雄州生产总值将保持12.5%的快速增长,2010年实现人均1500美元的小康社会目标;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增加到33%,流通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由8.2%提高到10%,社会最终消费和外贸出口将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社会商品零售额将保持14%的快速增长,外贸依存度将提高到5.4%,服务业就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30%,餐饮、住宿、租赁、美容、美发、保健、中介服务、家庭服务将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要使商务服务业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相适应,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相适应,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必须实现以下目标。
四、目标战略与任务
(一)总目标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业态提升为重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科学规划,政策引导,依靠科技,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互动发展,全面提升我州商务服务业的规模、档次和质量。通过10年的努力,把我州建设成为商圈特色突出,物流优势明显,服务体系完善,区域功能独特,真正成为东盟的物资集散地、昆明的休闲后花园,实现商务服务业的跨越发展。
(二)具体目标:
1、第三产业增加值:2010年占GDp的比重达到33%,达106亿元;“十一五”平均增长16.1%;
2020年占GDp的比重超过40%,达335亿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2.2%;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2010年占GDp的比重达到10%,达到32.3亿元,“十一五”平均增长16.5%;2020年比重提高到15%,达125亿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4.5% ;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28亿元,“十一五”平均增长14%;
其中:连锁企业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5%;达4.7亿元
贸易业实现零售总额80亿元,增长17%,占零售总额的82%
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总额14亿元,增长17%,占零售总额的15%
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0亿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4%;
其中:连锁企业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
3、外贸进出口总额:2010年达2.15亿美元,“十一五”平均增长40%,外贸依存度提高到5.4%;其中:出口2亿美元,进口0.15亿美元。
2020年,外贸依存度提高到10%,进出口总额达10.3亿美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6.9%;
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 “十一五”平均增长10%,后十年平均增长15%;
5、居民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十一五”平均增长20%,后十年平均增长20%;
6、亿元以上集市贸易2010年增加到5个,成交额达6亿元;2020年增加到10个,成交额达到10亿元以上;
7、农业生产资料保持小幅增长,2010年销售额达6.5亿元,2020年7.2亿元。
(《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测算》附后)
(三)发展任务
1、建设产业载体,突破市场建设关键
结合我州城市发展构想,在商品市场体系发展的整体架构与空间布局上,逐步形成以城市市场为中心、以多元化的流通组织和规范化、规模化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为纽带、以高效运行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的物流系统为支撑的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建设以城市市场为中心的多层次、开放性、网络化、布局合理的商品市场空间体系,“十一五”期间,投资18.9亿元,完成流通建设项目273个,概算总投资22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市场、物流基地、“改市进超”、定点屠宰建设项目113项,总投资13.7亿元。具体任务是:
(1)充分发挥区位优势,2010年,以禄丰—楚雄—南华城市经济带为中心,建成中心城市市场,2020年通过资源整合,建设成为辐射滇西乃至东南亚的二级物流基地。以元谋为中心,改造提升农产品市场,建设以冬早蔬菜、高山反季蔬菜为主的、辐射全国的绿色食品物流基地。
(2)配套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在楚雄永安、东瓜、富民和除元谋外的县城建设商场11个;建设楚雄东南片区及各县城新区农贸市场或各类综合市场21个。
(3)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在楚雄、禄丰、南华、元谋、永仁、武定建设农资、医药、建材、绿色食品物流基地12个,为物流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4)在完成楚雄、元谋、永仁三县的1020个农村连锁经营网络建设的基础上,新建61个乡村农产品交易市场,将116个集市的50%退路进市。
(5)改造提升现有农贸市场。在楚雄市、开发区及其余九县城“改市进超”,各改造一个农贸市场为农产品超市,实施项目11项。
(6)根据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楚雄州加油站2003—2008年发展规划》,在没有加油站的乡镇建设61座三级加油站(点);在主要乡村干道建设55座三级加油站;在开发区、武定、大姚、元谋建设加油站4座;配合公路建设在永武公路建设一级加油站4座;在楚雄老城区、开发区和禄丰县城建设汽车加气站3座。
(具体建设项目附后)
2、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招商引资在医药、食品、生产资料经营行业、连锁超市业、物流配送业、餐饮服务业等领域,发展一批产权清晰、具有现代管理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将鹿城大厦、久泰药业、州农资公司、广通联运、交通集团、宏芳餐饮等企业培育成商务服务骨干企业。引入全国大的连锁经营企业发展县乡连锁经营。
3、培育10个大市场,培植现代物流。将楚雄商业城、中国轻纺城楚雄市场、元谋蔬菜市场、广通物流基地、楚雄医药物流基地、武定农产品市场、楚雄绿色食品物流中心、禄丰建材物流基地、彝人古镇旅游商品市场、开发区宏远汽车市场建设成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万商云集、辐射广阔、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物流中心。
4、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居民服务进社区。小区开发必须配套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大力发展便民商店、药店、理发、美容、娱乐、清洗、废旧回收、租赁、家庭服务等行业,做到购物、消费不出社区。
5、按照合理布局原则,发展商务中介服务机构,2010年,拍卖企业发展到4户;典当企业发展到3户;旧车评估鉴定企业发展到10户;旧车交易市场发展到10户;大力发展旧货交易。避免重复建设,有计划地发展大型商业设施、商业街和加油站、旧货市场、再生回收、旧车交易、报废回收、民爆经营、生猪屠宰、典当、拍卖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
五、发展重点和具体措施
要按照“整合资源、突出亮点、强化关键、区域协调”的原则,打破辖区界限,统筹考虑,有所取舍,空间调整与功能调整并举,分不同层次进行优化调整,引导商业设施围绕建设两个园区的目标有序发展。
(一)发展重点
1、紧密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培育专业市场
2、关注“三农”,支持乡村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实施“退路进市”和农村商业网点改造,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进“万村千乡”农村市场建设。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做强、做大物流产业,推进各类专业市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4、以人为本,发展社区商业和服务业,配套建设社区商业设施。
5、大力发展现代业态。积极推进连锁经营、大力发展商业企业内部的物流配送、加快电子商务的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商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产业,鼓励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
(二)主要措施
1、转变观念、加强领导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改善调控,创造性地推动我州商务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2、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依靠社会资金,加快产业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研究如何有重点地加大传统流通、现代物流、专业服务等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
3、强化产业政策与能源、土地、就业等政策的配套、协调,建立政府对商务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引导企业向重点方向发展,对符合我州发展方向的项目给予支持和优惠。
资金支持:对乡村集贸市场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物流基础设施、农产品市场标准化和改市进超、生猪(牛羊)定点屠宰场建设项目,配套国家和省级资金给予投资总额5%的利息补贴。五年需要补助资金7500万元,建议州级财政每年安排市场建设引导资金1500万元;
土地和税收优惠:对符合现代物流产业建设方向和条件的企业按照工业企业的同等政策给予土地和税收优惠。对符合我州市场建设鼓励项目的外来投资者招商引资相关政策给以优惠;
下岗、失业职工主办市场或参与市场经营的,按照再就业有关优惠政策给予行政事业收费、税收等相关政策优惠。
4、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商贸流通管理体制
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管理机构,加强全社会服务业管理,加强规划管理和调控。
5、发展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
大力发展为市场和流通服务的中介组织,加强市场和流通行业协会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环境。
6、建设诚信环境,弘扬优秀商业文化
提倡讲诚信、守契约、反欺诈,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优秀商业文化,发挥先进文化对产业建设的推动作用。
7、改善消费环境
规范各类执法行为,保障消费安全,确保放心消费。积极搭建会展平台,以会展营造氛围、拉动消费、拓展市场。积极发展假日经济,培育休闲产业。抓好节假日促销,刺激消费需求。
8、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职能转变,规范行政许可,进一步开放市场、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改进政务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建立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工作联系制度,及时跟踪做好服务,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
9、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现代流通知识的培训,积极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提高相关行政管理人员调控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水平和能力。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和劳动培训,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各类中专的作用,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实用人才的培养,使人才队伍总量与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10、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产品连锁经营、市场标准化改造、国家西部贸易发展资金等资金支持,发挥配套资金作用,辅优扶强、培植大型商务服务业。
附件:
1、《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测算》
2、《楚雄州十一五市场建设项目表》
第五篇: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
3、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目标。
(四)规划的期限
中期规划2006—2010年,远期展望2011年—2020年。
(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商务服务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为目标,以现代流通服务方式改造传统
产业,创新消费和服务方式,引导商务服务业有序发展,发挥商务服务业的先导作用,促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规划的原则
1、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2、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互动发展的原则;
3、项目支撑,特色明显,重点突出的原则;
4、适度超前,多元投资,共同发展的原则;
5、规划先行,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相结合的原则。
二、规划背景及现状
(一)规划背景
加快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均GDP突破了1200美元,进入了前工业化时代,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产业。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低于50,我州不到30,与发达国家相比低30多个百分点,发展空间较大。今年,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并制订下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昭示着我国商务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保持二产平稳、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即把商务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产业、贸易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十五”期间商务服务业现状
第三产业增加值2005年预计达50.6亿元,平均增长9.7,低于GDP平均增长率(11.4)1.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1.78下降为27.8,下降3.98个百分点,全省排位第8位;
其中批发贸易餐饮零售业2005年预计实现增加值14.99亿元,平均增长10.96,占GDP的比重为8.2;比2001年的8.6下降0.4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预计实现48.97亿元,平均增长14.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实现41.89亿元,平均增长17.8,餐饮住宿预计实现6.58亿元,平均增长14.9,其他预计实现1.53亿元,平均增长6.6;
外贸进出口2005预计实现4000万美元,十五期间增长7.6倍,平均增长36.64。其中出口3800万美元,平均增长36.9,进口200万美元,平均增长12.1;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达26.8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7.5。
2004年末,全州有5000平方米以上商业网点13个,各类综合、专业市场123个,农村集贸市场116个,有城市社区服务网点4299个,“十五”末,大型商业网点将达17个,建筑面积81.2万平方米。
“十五”期间,我州商务服务业平稳增长。在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作用下,消费旺盛,特别是农村市场增长迅猛,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总量和增幅与城市基本持平,达17以上;区位优势开始显现,成为外来投资的重点行业,集散能力较强的大市场、经营能力较强的浙商、闽商开始落户楚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废旧回收服务增长迅速,企业景气指数保持在100以上;美容、美发、保健、租赁快速发展;家政服务开始起步,家庭劳动社会化趋势明显;拍卖、典当、旧车评估、经纪、信息、屠宰等商务中介服务市场培育初见成效。但新兴流通产业如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咨询、居民、技术、农林牧、水利服务等发展缓慢。总体上商务服务业仍相对滞后,流通规模较小、设施档次较低、布局不尽合理、商贸氛围不浓、消费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客观存在,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于GDP增长水平、三次产业比重下降,值得注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滞后,认识还不到位
全州有些部门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服务业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对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重视工业、农业,忽视服务业发展的片面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对抓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轻车熟路,对如何发展服务业深入调查、研究不够,缺乏清晰思路和规划,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政府宏观管理与调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总体规模偏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市场体系建设与主导产业发展联结不够密切,市场层次不尽合理,市场功能不够完善,围绕市场的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商贸流通仍以传统方式为